太平经钞

太平经钞 #

  经名:太平经钞。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唐末道士闾丘方远节钞《太平经》而成。凡十卷,每卷相当於原经一部十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太平经钞甲部卷之一#1

  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问曰:三统转轮,有去有来,民必有主,姓字可得知乎?善哉,子何为复问此乎。

明师难遭,良时易过,不胜喁喁,愿欲请闻,愚暗冒昧,过厚惧深。

噫,非过也。

天使子问,以开后人,今悟者识正,去伪得真,吾欲不言,恐天悒悒,乱不时平。

行安坐,当为子道之,自当了然,无有疑也。

昔之天地,与今天地,有始有终,同无异矣。

初善后恶,中间兴衰,一成一败,阳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则大坏。

天地混齏,人物糜溃,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

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未同浃一,犹须师君。

君圣师明,教化不死,积炼成圣,故号种民。

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

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冑,玉皇虚无之胤,玄元帝君时太皇十五年太岁丙子兆气,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时,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於北玄玉国天冈灵境人鸟阁蓬莱山中李谷之间,有上玄虚生之母九玄之房,处在谷阴玄虚。

母之始孕,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气之电动其神,乃冥感阳道,遂怀胎真人,既诞之旦,有三日出东方,既育之后,有九龙吐神水。

故因灵谷而氏族,用曜景为名字。

厥年三岁,体道凝真,言成金华。

五岁,常仰日欣初,对月叹终,上观阳气之焕赫,下睹阴道以亏残。

於是敛魂和魄,守胎宝神,录精填血,固液凝筋。

七岁,乃学吞光服霞,咀嚼日根。

行年二七,而有金姿玉颜,弃俗离情,拥化救世,精感太素,受教三元,习以三洞,业以九方。

三七之岁,以孤栖挫锐。

四七之岁,以伉会和光。

五七之岁,流布玄津,功德遐畅。

六七之岁,受书为后圣帝君,与前天得道为帝君者,同无异也。

受记在今,故号后圣,前圣后圣,其道一焉。

上升上清之殿,中游太极之宫,下治十方之天,封掌亿万兆庶,鉴察诸天河海、地源山林,无不仰从,总领九重十迭,故号九玄也。

七十之岁,定无极之寿,适隐显之宜,删不死之术,撰长生之方。

宝经符图,三古妙法,秘之玉函,侍以神吏,传受有科,行藏有候,垂谟立典,施之种民。

不能行者,非种民也。

今天地开辟,淳风稍远,皇平气隐,灾厉横流,上皇之后,三五以来,兵疫水火,更互竞兴,皆由亿兆心邪形伪,破坏五德,争任六情,肆凶逞暴,更相侵凌,尊毕长少,贵贱乱离,致二仪失序,七曜违经,三才变异,妖讹纷纶,神鬼交伤,人物凋丧,眚祸荐至,不悟不悛,万毒恣行,不可胜数。

大恶有四,兵病水火。

阳九一周,阴孤盛则水溢;百六一匝,阳偏兴则火起。

自尧以前,不复须述,从唐以后,今略陈之,宜谛忆识,急营防避。

尧水之后,汤火为灾,此后徧地小小水火,罪重随招,非大阳九、大百六也。

大九六中,必有大小甲申,甲申为期,鬼对人也。

灾有重轻,罪福厚薄,年地既异,推移不同。

中人之中,依期自至,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进退,升降无定。

为恶则促,为善则延,未能精进,不能得道,正可申期,随功多少。

是以百六阳九,或先或后,常数大历,准拟浅深。

计唐时丁亥后,又四十有六,前后中间甲申之岁,是小甲申,兵病及火,更互为灾,未大水也。

小水徧冲,年地稍甚。

又五十五丁亥,前后中间,有甲申之年,是大甲申,三灾俱行,又大水荡之也。

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凶民,度善人,善人为种民,凶民为混齏。

未至少时,众妖纵横互起,疫毒冲其上,兵火绕其下,洪水出无定方,凶恶以次沉没。

此时十五年中,远至三十年内,岁灾剧,贤圣隐沦,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经行化,委曲导之,劝上励下,从者为种民,不从者沉没,沉没成混齏,凶恶皆荡尽。

种民上善,十分余一,中下善者,天灭半余,余半滋长日兴,须圣君明师大臣,於是降现。

小甲申之后,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圣贤,严明仁慈,无害理乱,延年长寿,精学可得神仙,不能深学太平之经,不能久行太平之事。

太平少时,姓名不可定也。

行之司命注青录,不可司录记黑文。

黑文者死,青录者生。

生死名簿,在天明堂。

天道无亲,唯善是与,善者修行太平,成太平也。

成小太平,与大太平君合德,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

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显然出世,乘三素景舆,从飞軿万龙,举善者为种民,学者为仙官,设科立典,奖善杜恶,防遏罪根,督进福业之人,不怠而精进,得成神真,与帝合德。

懈退陷恶,恶相日籍,充后齏混也。

至士高士,智慧明达,了然无疑,勤加精进,存习帝训,忆识大神君之辅相,皆无敢忘。

圣君明辅灵官,佑人自得不死,永为种民,升为仙真之官,遂登后圣之位矣。

  后圣李君太师,姓彭。

君学道在李君前,位为太微左真。

人皇时,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为李君太师,治在太微北塘宫灵上光台。

二千五百年转易名字,展转太虚,周旋八冥,上至无上,下至无下,真官希有得见其光颜者矣。

  后圣李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

  右五人,一师四辅。

辅者,父也,扶也。

尊之如父,持之得行,总号为辅。

分而别之,左辅右弼,前疑后承。

承者,发言举事,拾遗充足,制断宣扬,即是宰也。

疑者,向思未得,启发成明,即是傅也。

弼者,必定犹预,即是保也。

扶君顺师,周匝入道,即是相也。

四五占候,俱详可否,赞弘正化,总曰辅师。

闲居之时,前向有疑问之傅,后顾虑遗问之承,右有所昧问之弼,左有未明问之辅。

谘询四辅,相保傅宰,成功在师,不可阙也。

圣帝垂范,使后遵行。

入有保,保用事也。

阴属右,静宝真也。

出有师,师用事也。

阳属左,动归寂也。

至此最难,故略辅相而言师也。

望有傅,傅在前,敷说议趣也。

顾有宰,宰在后,决断是非也。

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从属三万六千人,部领三十六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也。

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隶方诸上相,不可具说,但谛存其大,自究其小也。

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问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师四辅学业可闻乎?善哉,子为愚者,迷不信道,学不坚固,进退失常,堕卑贱苦,故勤勤问之乎?今为子说之。

夫无始中来,积行久久,一善一恶,不可具言,言之无益。

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贵者,灵书紫文为要。

东华玉保高晨师青童大君,大君清斋寒灵丹殿黄房之内,三年上诣上清金阙。

金阙有四天帝,太平道君处其左右,居太空琼台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五万人,毒龙电虎,玃天之狩,罗毒作态,备门抱关,巨蚪千寻,卫於墙岸,飞龙奔雀,溟鹏异鸟,叩啄奋爪,陈于广庭。

天威焕赫,流光八朗,风鼓玄旌,回舞旄盖,玉树激音,琳枝自籁,众吹灵歌,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天钧八响,九和百会。

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傅诀,在经者二十有四。

一者真记谛,冥谙忆;二者仙忌详,存无忘;三者探飞根,吞日精;四者服开明灵符;五者服月华;六者服阴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制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华丹;十一者服黄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镮刚;十四者食凤脑;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枣;十七者服水汤;十八者镇白银紫金;十九者服云腴;二十者作白银紫金;二十一者作镇;二十二者食竹笋;二十三者食鸿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备此二十四,变化无穷,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皆自降伏,位极道宗,恩流一切,幽显荷赖。

不信不从,不知不见,自是任暗,永与道乖,涂炭凶毒,烦恼混齏,大慈悲念,不可奈何。

哀哉,有志之士,早计早计,无负今言。

曰:善哉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太平经钞甲部卷之一竟

  #1按本篇经文据考应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伪造,非原本《太平经》甲部之抄本。

《太平经钞》癸部应为原甲部之文。

可参见敦煌目录。

又见王明《论太平经钞之讹》

  太平经钞乙部卷之二

  合阴阳顺道法。

还年不老,大道将还,人年皆将候验。

暝目还自视,正白彬彬。

若且向旦时,身为安着席。

若居温蒸中,於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

顺四时者,其王日兴。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

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

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详思此意,与道合同。

  录身正神令人自知法。

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纵横阴阳,半阴半阳,乃能相成。

故上者象阳,下者法阴,左法阳,右法阴。

阳者好生,阴者好杀。

阳者为道,阴者为刑。

阳者为善,阳神助之。

阴者为恶,阴神助之,积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

阳处首,阴处足。

故君贵道德,下刑罚,取法於此。

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亦取法於此。

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长也。

当知其意,善自持养之,可得寿老。

不善养身,为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

为善不敢失绳缠,不敢自欺,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仍身中神也。

夫言语自从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

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寿之征也。

无为之事,从是兴也。

先学其身,以知吉凶。

是故贤圣明者,但学其身,不学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

君子得之以兴,小人行之以倾。

  修一却邪。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

欲致太平,念本根也。

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

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击属,众心之主也。

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

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

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

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佑助之。

故守一者延命,二者与凶为期,三者为乱治守,四五者祸日来。

深思其意,谓之知道。

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

能坚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夫乐於道何为者也?乐乃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

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蚑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

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

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夫求道常苦,不能还其心念,今移风易俗,趋其心指,谁复与之争者,太平乐乃从宫中出邪?

  固以清靖国,安身入道,夷狄却,神瑞应来,悬象还,凶神往。

夫人神乃生内,反游於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二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随四时转移。

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

  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法,阳变於阴,阴变於阳,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天须地乃有所生,地须天乃有所成,春夏须秋冬,昼须夜,君须臣乃能成治,臣须君乃能行其事。

故甲须乙,子须丑,皆相成作道治。

正当如天行,不与人相应,皆为逆天道。

比若东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归之,因得其道。

鲸鱼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

  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应之。

众贤聚致治平,众文聚则治小乱,五兵聚其治大败。

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

天不广,不能包含万物,万物皆半好半恶,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宫之象也。

此二者,慈爱父母之法也。

故父母养子,善者爱之,恶者怜之,然后能和调家道。

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众贤共照,万物和生。

故清者着天,浊者着地,中和着人。

  调神灵法。

吾欲使天下万神和亲,不复妄行害人,天地长悦,百神皆喜,令人无所苦。

帝王得天之力,举事有福,岂可间哉?故圣人能守道,清静之时旦食,诸神皆呼与语言,比若今人呼客耳。

百神自言为天吏,为天使,群精为地吏,为地使,百鬼为中和使。

此三者,阴阳中和之使也,助天地为理,共兴利帝王。

  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

万神可祖,出光明之门。

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

始正赤,终正白,久久正青。

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也。

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

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此第一善得天之寿也。

安居闲处,万世无失。

守一时之法,行道优劣。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

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

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不缘道而生。

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

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

天行道,昼夜不懈,疾於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着於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

王者百官万物相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过失。

王者复德,德星往守之。

行武,武星往守之。

行柔,柔星往守之。

行强,强星往守之。

行信,信星往守之。

相去远,应之近。

天人一体,可不慎哉。

  春王当温,夏王当暑,秋王当凉,冬王当寒,是王德也。

夫王气与帝王气相通,相气与宰辅相应,微气与小吏相应,休气与后宫相同,废气与民相应,刑死囚气与狱罪人相应,以类遥相感动其道也。

王气不来,王恩不得施也。

古者圣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详察其意。

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

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

和合夫妇之道,阴阳俱得其所,天地为安。

天与帝王相去万万余里,反与道相应,岂不神哉。

  名为神诀书。

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

六合八方悦喜,则善应矣;不悦喜,则恶应矣。

状类景象其形,响和其声也。

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

但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

能养其性,即能养其民。

夫天无私佑,佑之有信。

夫神无私亲,善人为效。

一身之中,能为贤,能为神,能为不肖,其何故也,误也,神灵露也。

故守一之道,养其性,在学之也。

众中多瑞应者,信人也,无瑞应者,行误人也。

占而是非即可知矣。

夫斤两所察,人情也。

天之照人,与镜无异,审详此意,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其安,得不吉哉。

成事口口,不失铢分,欲得天地中和意。

故天地调则万物安,县官平则万民治。

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

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

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和三气兴帝王法。

通天地中和谭,顺大业,和三气游,王者使无事,贤人悉出,辅兴帝王,天大喜。

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形体有三名,天地人。

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

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

人有三名,父母子。

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

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故男者象天,故心念在女也,是天使人之明效也。

臣者为地通谭,地者常欲上行,与天合心。

故万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云气靡天而成雨。

故忠臣忧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此地使之明效也。

民者主为中和谭,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

中和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属父,其统在上,托生於母,故冤则想君父也。

此三乃夫妇、父子之象也。

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

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

阴阳者,要在中和。

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

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无由生,人不得延年。

人君之心不畅达,天心不得通於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为逆家也。

臣气不得达,地气不得成,忠臣何从得助明王为治哉。

伤地之心,寡妇在室,常苦悲伤,良臣无从得前也。

民气不上达,和气何从得兴,中和乃当和帝王,治调万物者,各当得治。

今三气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安乐王者法。

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令各得其所也。

不能变化万物,不得称君也。

比若一夫一妇,共生一子,则称为人父母,亦一家之象。

无可生子,何名为父母乎。

故不能化生万物者,不得称为人父母也。

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得称君象也。

本性和而专,得火而散成灰。

金性坚刚,得火而柔。

土性大柔,得火而坚成瓦。

水性寒,得火而温,火自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性动而上行。

阴顺於阳,臣顺於君,又得照察明彻,分别是非故得称君,其余不能也。

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

故称后土。

三者佐职,臣象也。

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而生,遂及其后世相传,言有类也。

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

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

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

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

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

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

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

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

阴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

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今日失道,即致大乱。

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

阴阳治道,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於天,受体於地,受教於师,乃闻天下要道。

守根者王,守茎者相,守浮华者善,则乱而无常。

帝王,天之子也。

皇后,地之子也。

是天地第一神气也。

天地常欲使乐,不得愁苦,怜之如此,天地之心,意气第一者也。

故王者愁苦,四时五行气乖错,杀生无常也。

  悬象还神法。

夫神生於内,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数。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画使好,令人爱之。

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

  解承负诀。

天地开辟已来,凶气不绝,绝者而后复起,何也?夫寿命,天之重宝也。

所以私有德,不可伪致。

欲知其宝,乃天地六合,八远万物,都得无所冤结,悉大喜,乃得增寿也。

一事不悦,辄有伤死亡者。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

因自言为贤者,非也。

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

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

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

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

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

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今能法此,以天上皇治而断绝,深思之而勿忘。

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

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百二十者,应天大历,一岁竟终天地界也。

八十者,应阴阳分别八偶等应地,分别应地,分别万物,死者去,生者留。

六十者,应中和气,得六月遁卦。

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

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

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

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谓之无辜承负先人之过。

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

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

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

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

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

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

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

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

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

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

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

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乖错也。

今天地阴阳,内独尽失其所,故病害万物。

帝王其治不和,水旱无常,盗贼数起,反更急其刑罚,或增之重益纷纷,连结不解,民皆上呼天,县官治乖乱,失节无常,万物失伤,上感动苍天,三光勃乱多变,列星乱行,故与至道可以救之者也,吾知天意不欺子也。

天威一发,不可禁也。

获罪于天,令人夭死。

初天地开辟自太,圣人各通达于一面,诚真知之,不复有疑也。

故能各作一大业,令后世修之,无有过误也。

故圣人尚各长于一大业,不能必知天道,故各异其德。

比若天,而况及人乎。

天地各长于一,故天长于高而清明,地长于下而重浊,中和长养万物也。

犹不能兼,而况凡人乎。

亥为天地西北极也,巳为天地东南极也,亥寒不以时收闭,来年巳反伤。

子乃天地之北极也,午为天地之南极也。

子今冬不善顺藏,午反承负而亡也。

丑乃天地东北极也,未乃天地西南极也。

丑不以时且生,六月反被其刑。

天地性运,皆如此矣。

今帝王居百重之内,其用道德,仁善万里,百姓蒙其恩。

父为慈,子为孝,家足人给,不为邪恶。

帝王居内,失其道德,万里之外,民臣失其职,是皆相去远万万里,其由一也。

习善言,不若习行于身也。

  真人问神人:吾生不知可谓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子犹观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后老者,以其废邪人而独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

凡人尽困穷,而我独长存,即是常喜也。

昭昭独乐,何忿之哉,卒为不能长生,当奈何?神人言:积习近成,思善近生。

夫道者,乃无极之经也。

前古神人治之,以真人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无为自治。

其次真人为治,以仙人为臣,不见其民,时将知有天子也,闻其教敕而尊其主也。

其次仙人为治,以道人为臣,其治学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动而有畏惧,巧诈将生也。

其次霸治,不详择其臣,民多冤而乱生焉,去治渐远,去乱惭近,不可复制也。

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

圣人之精思贤人,致贤人之神来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

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优劣而已。

故上士为君,乃思神真;中士为君,乃心通而多智;下士为君,无可能思,随命可为。

  真人问: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恶邪?神人言:易知邪。

帝王思仁善者,瑞应独为其出,图书独为其生,帝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

天之垂象,无误者也。

真人问:古者特生之图奇方,谁当得者乎?其吏民得之献王者。

帝王者时气即为和良,政治益明,道术贤哲出为辅弼之,帝王之道,日强盛矣。

夷狄灭息,垂拱而治,刑罚自绝,民无兵革,帝王思善之证,可不知哉?不睹其人,已知之矣。

  真人问:神人何以能知此乎?神人言:以无声致之。

君欲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即善应出矣。

故天地不语而长存,其治独神,神灵不语而长仙,皆以内明而外暗,故为万道之端。

夫神灵出入,无有穴窠,清静而无声,安枕而卧,神光自生,安得不吉乐之哉。

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贼其身,此者凶祸所生也。

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

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恶还自贼,安危之间,相错若发髻,子戒之无杂思也。

夫人失道命即绝,审知道意命可活,勉养子精,无自煎也。

学得明师事之,祸乱不得发也。

真人不敢失神人之辞也。

神人言:夫学者各为其身,不为他人也。

故当各自爱而自亲,学道积久,成神真也,与众绝殊,是其言也。

  真人问:何以知道效乎?神人曰:决之於明师,行之於身,身变形易,与神道同门,与真为邻,与神人同户,求之子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得,便至穷老矣。

遂离其根,言天下无道也,常独愁苦,离其根,是为大灾。

大人失之不能平其治,中士失之乱其君,仁人失之无从为贤,小人失之灭其身。

古之贤圣所行,与今同耳。

古之小人所穷,亦与今同耳,明证若此。

  真人问:何以知人将兴将衰乎?神人言:大人将兴,奇文出,贤者助之为治。家人将兴,求者得生,其子善可知矣。

  真人问:何以致是贤者?神人言:皆以思也,精思不止,其事皆来。

神哉,道之为治,可不力行哉。

神人言:三纲六纪所以能长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

天之寿命,不夺人之愿。

木性仁,思仁故致东方,东方主仁。

五方皆如斯也。

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故帝王思靖,其治亦静,以类召也。

古之学者,效之於身;今之学者,反效之於人。

古之学者以安身,今之学者浮华文,不积精於身,反积精於文,是为不知其根矣。

  太平经钞乙部卷之二竟

  太平经钞丙部卷之三

  分别贫富,君王行之立吉,禁人断绝地统,以兴男女,平复王政。

天下何者称富,何者称贫?然,多有者为富,少有者为贫。

然子言是也,又实非也。

今邪伪盗贼,岂可为富也。

今凡人多,帝王少,岂可谓贫邪。

富之为言,毕备足矣。

天以凡物悉生为富足,故上皇炁出,万二千物异生,名为富足。

中皇物减少,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称小贫。

下皇物复少於中皇,为大贫。

无瑞应,善物不生,极下贫。

万物俱出,地养之不中伤,为地富,不能养物为大贫。

天为父,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其子日贫矣。

古者帝王以道治天下,能致万二千物,为上富君。

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君。

三分之一,为下富君。

琦物不生,下贫之君也。

古者有道帝王,深居幽室而思道德,而万物自足,岂不乐哉。

帝王行道者,天神助其化;行德者,地神助其治;行中和者,人神助其治;行文者,隐欺之阶也。

故欺神助之,其治逆於天心,而伤善人。

武治天下,以刑杀服人,盗贼市刑杀害也。

为帝王法之本意,以类相报,天以好生,故称君父也。

地以宁静好养万物,故称母也。

用心仁爱万物,故称仁也。

此二者善,故称为师长。

大顺天地,合阴阳,男女无冤结者,致时雨降,二炁和,地生万物。

帝王之道治,立致太平。

  夫贞男不施,贞女不化,阴阳不交,灭绝世类,二人共绝天地之统,贪虚伪之名,反无后世,失其实核,此天下大害也。

天若守贞,即时雨不降;地若守贞,即万物不生。

不施不生,其害大矣。

天将兴雨,先必有风云,使人知之。

所以然者,欲令收藏。

今太平炁当欲至,恐人为恶不止,故先觉之,令帝王当法象天地,先视善道王事。

  解承负诀。

天地开辟以来,帝王大臣人民承负,为此事出教也。

凡自帝王大臣人民,有承负过责,流及后世,皆由不能善养,失其纪纲,故有承负之责也。

比若父母失道德,有过於乡里,后子孙必被乡里所害,此乃承负之验也。

古者帝王大臣人民,各知自养之道,安有承负哉。

天不欺人,种禾得禾,种麦得麦,在用力多少,其稼善恶。

  为皇天解承负之仇,为后土解承负之殃,为帝王解承负之厄,为万民解承负之过,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

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

一者天之纪纲,万物之本也。

思其本,流及其末。

古者圣人将有作也,仰占天文,俯察地理,明其本末,睹其明效。

  天下之人有四穷,何谓也?谓子本生於父母,少年之时,思其父母不能去,是一穷也;及其大自胜,女欲嫁,男欲娶,不能胜其情欲,因相爱不能相离,是二穷也;既相爱,即生子,夫妇老长,颜色不可爱,其子少可爱,又当见养,是三穷也;其子只大,可无养身,便自老长,不解行,是四穷也。

四穷之后,能得明师,思虑守道上可。

高才有天命者,或得度世,其次或得寿,其次可得须臾乐其身。

魂魄居地下,为其复乐。

何谓也?地下悉得新死之入,悉问其生时所作所更,因定明籍,因其所作而责之。

故子不可不预防安危。

人君当思太平,得天之心,魂魄神常与炁合。

其不能平其治者,不合天心,不得天意,谓无功於天,终即魂魄神独责於地下,以恶气合。

是古上圣之君顶知此,故努力为善。

愚人不深计,故生亦有谴谪於天,死亦有谴谪於地,可不骇哉。

速传吾书,使天下之人得行之,俱思其身定精,念合於大道,且自知过所从来,即承负之责除矣。

天地大喜,复反上古而倍矣。

  天一也,反行地二,其意何也?今地二,反行人三,何也?夫地为天使,人为地使,故天悦喜,即使今地上万物大喜悦。

地虽养物也,善即民居善,此其相使明效也。

夫治乱者,犹太多端,不得天之心,当反还其根本。

夫人言太多,亦致乱,若本根,何患哉。

故一言而成者,本也;再言而止者,成章句也;三言而止,反成解难也;将远真故有解难也;四言而止,反成文辞也;五言而止,反成伪也;六言而止,反成败也;七言而止,反成破也;八言而止,反成离散远道,远复远也;九言而止,反成大乱;十言而止,反成灭毁。

故终至十而改,更相传而败也。

夫凡事毁者当反本,故反守一以为元首。

是故数起於一,终於十,自然治乱之数也。

是故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占者,其吉凶是也,守其本,乃天神下告也。

再卜占者,地神出告也。

三卜占者,人神出告之也。

过此而下者,皆欺人,不可占,故卦数即不中也。

人间辞多不珍。

善哉。

天数起於一,终於十,何也?天一也,下与地二也,阴阳具而共生。

万物始萌兆,元炁起於子,转东北布根於角,转在东方生出达,转在东南而悉生枝叶,转在南方而茂盛,转在西方而成熟,转在西北而终。

物终,故当更始,故为亥,二人共抱一,为三皇初。

是故亥者,核也,乃始凝核也,故水始凝於十月。

壬者,任也,巳任必滋日益巨。

故子者,滋也,三而得阴阳中和炁,都具成而更反初起,故复本名为甲子。

天道生物,当周流俱具,四时五行之炁,乃能成也。

故本於天地,周流八方,故数终於十。

  问:帝王诸侯之为治,何者最善哉?曰:广哀不伤,如天之行,最善。

夫治莫若大象天也,虽然,当有次第。

何谓也?夫人最善,莫如乐生,急急若渴,乃后可也。

其次乐成他人善,如己之善。

其次莫若人施,见人贫乏,谓其愁心,比若忧饥寒乃可也。

其次莫若设法,但惧而置之可也。

其次人有大罪,莫若於治,不陷於罪过乃可也。

其次人有过触犯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

其次罪及比伍,愿指有罪者,慎无绝嗣也。

人者,天地神明之统,伤败天地之体,其为祸深矣。

无为子孙承负之厄,常思太平,以消刑格也。

吾为天地谭,为上德君制作,可以除天地开辟已来承负之厄。

会议不敢忘语,必得怨於皇天后土,又承负於上贤明道德之君,其为罪深大矣。

  拘校上古中古下古道书,集众贤共读,视古今诸道文。

如一卷得一善守,如得一善诀,便随事书记之。

一卷一善,十卷得十善,百卷得百善,千卷得千善,万卷得万善,亿卷得亿善。

随而书之,出众贤共议,去复重,因此要文编之以究意,深知古今天地人万物之精意,简说九人意,其无冤者乎。

  王治因喜,解其先王之承负。

夫人,万物之长也。

其无形委炁之神人,职在治元炁。

大神人职在治天,真人职在治地,仙人职在治四时,大道人职在治五行,圣人职在治阴阳,贤人职在治文书皆受语,凡人职在治草木五谷,奴婢职在治财货。

夫皇天署职,不夺其心,各从其类,不误也。

反之为大害。

故置署天之凡民,皆当顺此。

古者圣人深承知此,不失天意,得天心也。

言九人各易治,而得天心,九炁合和,故能致太平也。

此九事迭相成生,一炁不和,辄有不至者。

元炁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

天炁不和,大神人不来至。

地炁不和,真人不来至。

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

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

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

万物不和,凡民乱,货财少,奴婢逃亡。

凡事失职,为害若此。

得此九人,能消万世帝王承负之灾。

此九人上极无刑,下极奴婢,各调一炁。

故上士修道,先当食炁,是欲与元炁和合,当茅室斋戒,不睹邪恶,日炼其形,无夺其欲,能出入无间,上助仙真元炁天治也。

是为神士,为天之吏也。

无禁无止,诚能就之,名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还为人利也。

夫得道去世,虽不时目下之用,而能和调阴阳炁,以利万物。

古者帝王祭天上诸神,为此神吏也。

凡圣皆有极,为无形神人,下极为奴婢。

神人者,乘炁而行,故人有炁即有神,炁绝即神亡。

皇天之明要证也。

所以明敕人君之治,得失之效。

  夫刑德者,天地阴阳神治之明效,为万物人民法度。

故十一月,大德在初九,居地下,德时在室中,故内有炁,万物归之。

时形在上六,在四野,故外无炁而消也,外空万物,士众皆归,王德随之入黄泉之下。

十二月,德在九二之时,在丑,居土之中而未出达,时德在明堂,万物随德而上,未敢出见,上有刑也。

正月,寅德在九三,万物莫不随盛德,乐阅於地而生,时德居庭。

二月,德在九四,在卯巳,去地未及天,适在界上,德在门,故万物悉乐出窥於门也。

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悉出居外也。

四月,巳德在上九,到於六远八境,盛德八方,善炁阳炁,莫不响相应,扰扰生之属,去四室之野处。

时刑在万物之根,居内室,下室无物,而上茂盛也,莫不乐从德为治也,是治以德大明效。

今谨已闻用德,未闻用刑。

然。

五月刑在初六,在午地下,下内无炁,地下空,时刑在空中,内无物,皆居外。

六月,刑居六二,在未,居土之中,未出达也,时刑在明堂,时刑炁在内,德炁在外,扰扰之属,莫不乐露其身,归盛德也。

七月,刑六三,申之时,刑在庭,万物未敢入,固固乐居外。

八月,刑在六四,酉时,尚未及天界,时德在门,万物俱乐窥於门,乐入随德而还反也。

九月,刑在六五,在戌上及中,时刑在道巷,万物莫不旦死,因随德入藏,故内日兴,外者空亡。

十月,刑在上六,亥时,刑及六远八境四野,万物扰扰之属,莫不入藏逃,随德行到于明堂,蚑行之类,自怀居内,野外空无士众,是非好用刑罚者,见徒邪哉。

但心意内怀,以刑治其士众,辄日为衰少也。

五月,内怀一刑,一群众叛。

六月,内怀二刑,二群众叛。

七月,内怀三刑,三群众叛。

八月,内怀四刑,四群众叛。

九月,内怀五刑,五群众叛。

十月,内怀六刑,六方群众叛。

故外悉无物,皆逃於内,是明证效也。

故刑治者,外恭谨而内叛,故士众日少也。

是故十一月,内怀一德,一群众入。

十二月内怀二德,二群众入。

正月内怀三德,三群众入。

二月内怀四德,四群众入。

三月内怀五阳盛德,五群贤者入。

从四月内,六德万物并出见,莫不扰扰,中外归之,此天明堂法效也。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万物半伤於寒。

夫刑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

古者圣人威人以道德,不以筋力刑罚也。

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

王道将兴,取象於德;王道将衰,取象於刑。

夫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内明阴阳之道,即太平至矣。

  天师乃与皇天后土常合精念,心与天地意深相得,比若重规合矩,失毛发之间也。

知天地常所忧,预得知天地之大忌讳者,何等也?天地神灵深大疾苦,恶人不顺不孝,何谓也?夫天地中和三炁,内共相与为一家,共养万物。

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为治,称子。

子者,受命於父,恩养於母,为子乃敬事父而爱其母,何谓也?然父教有度数时节,故因四时而教生成。

恶人逆父之意,天炁失其政令,比若家人,父怒其子,父子不和,阴胜阳,下欺上,臣失其职,鬼物大兴。

天地之位,如人男女之别,其好恶皆同。

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

今凡共贼害其父母。

四时之炁,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

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

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

独母愁患,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

古者圣人时运,未得通其天地之意,凡人为地无知,独不疾痛而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

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俱怒,其子安得无灾乎。

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可不哉。

大起土,大灾起,小起土,小灾起,是地忿,使神灵生此灾也。

或起土不便为灾者,得良善地也。

即灾者,得凶恶地也。

主能害人,并害远方,何谓也?比若良善之人,虽见冤害,强忍须臾,心终不忘也。

恶人不能忍须臾,便见灾害也。

地体巨大,人比於地积小,所穿凿安能为害也?然比夫人躯长一丈,大十围,其齿齲间虫,小小不足道。

食人齿,大疾当作之时,其人啼呼久久,齿为之坠落悉尽。

人比於天地,大小如此虫与人矣。

齿若金石之坚者,小虫但肉耳,而害物若此。

今有大丈夫巨力之士,无不能制蚧虫者,一升蚧虫共蚀,此人乃病痛不得卧,剧者着床。

今蛄虫蚤虱小小,积众多,共食人,蛊虫者能杀人,蚤虱同使人烦满,不得安坐,皆生疮耳。

人之害天地,亦若是耳。

穿地见泉,地之血也;见石,地之骨也;土,地之肉也。

取血破骨穿肉,复投瓦石坚木於地中为疮。

地者,万物之母也,而患省若此,岂得安乎?凡人居母身上,亦有障隐多少。

穿地一尺,为阳所照,炁属天;二尺者,物之所生,炁属中和;三尺者,及地身阴,过此已往,皆伤地形也。

  平道德,价数贵贱,解通愚人心。

今一旦赐子千斤之金,使子与国家,宁得天地之欢心,以调阴阳,使灾异尽除,帝王老寿,治致太平邪?今赍万变之璧,以归国家,宝而藏之,此天下珍物也。

宁使六方太和之炁尽见,瑞应悉出,夷狄却去,万里不为害。

吾所以告子道毕具,乃能使帝王保得天地之欢心,天下群神徧说,蚑行动摇之属,莫不悦喜,夷狄却降,瑞应悉出,灾害悉除,国家延命,人民老寿。

审能好善,行吾书,惟思其要意,莫不响应。

比若重规合矩,无有脱者也。

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

古者帝王未常患财货,乃患贫於〔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

若积金玉奇物,纵横千里,直上至天,终不致大贤圣人仙士来,赖助帝王之治。

吾书乃三光神吏,常随而照之。

  夫上之臣子民之属,其为行也,常旦夕忧念其君王也。

念欲安之心,正为其疾痛,常乐帝王垂拱而自治也,其民臣莫不象之而孝慈也。

上得天心,下得地意,中央使万民莫不惧心,无有冤结,蚑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万物各得其所,天地和悦,人君为增寿,上老至于婴儿,不知复为恶天下,且惜其君恐老,天地必使神人持负灵药,告之帝王服之,寿无穷矣。

  何为上善臣子之行也?上善第一孝子之行者,念其父母且老去,独居闲处念思之,於何得不死之术以奉亲。

贱财贵道活而已,思弦歌以乐其亲,风化其意,使入道也。

乐终古与居,不知老也。

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

衣食才自足,不复为后世置珍宝,反愁苦父母,使守之。

此为上善第一孝子也。

  上善弟子受师道德之后,念缘师恩,遂得成人,乃得长与贤柔相随,不失行伍。

或得名位以报父母,或得深入道味,知自养之术也。

夫人乃得〔生於〕父母,得成道德於师,得荣尊於君。

独居一处,念君师父将老,无以可报之。

常思行为师求殊方异文,可以报功者。

或更学事贤者,属托其师,为其言语。

或使上得国家之良辅,有益帝王之治。

若此者,为太古善弟子也。

  古者三皇上圣,胜人乃与至道,与德治,胜人不以威严智诈也。

夫以威严智诈刑罚胜人者,正乃寇盗贼也。

夫盗贼专以此胜服人,君子以何分别,自明殊异乎?故道德之君,常将严威智诈为盗贼之行矣。

  天师书辞,常有上皇太平炁且至,何谓也?夫圣人制法,皆象之意也,守一而乐上卜。

卜者,问也。

常乐上行而卜问不止,最上之路也。

故上字一画直上而卜,下为字一下而卜,卜问也。

常思念问,下行者极无下,故乐下益者,不复得上也。

皇字者,一日而王。

上一者,天数,得一,得日照,然后大明,则为王。

一与日王合,而成皇字也。

一为天,天亦君也。

日,君德也,王亦君长也,三君长共成皇,言盛德煌煌,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也。

太者,大也。

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於天者。

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

比若地,居下执平。

比若人种刈,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耕用力,分别报之厚。

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夫帝王者,天之贵子,子承父教,当顺行之,以降天地忧,因得其佑,故常思力行之。

  使天文不效者,时有理乱,道不空出。

古者帝王见微知着,因任行其事,顺其炁,遂得天心,意如长吉。

逆之,则水旱炁乖忤,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

众贤迷惑,不知逆顺之道。

使其知之,逢太平,则安枕而理;〔逢〕中平,则可力而行之;逢不平,以道自辅而备之。

犹若夏至则备暑,冬至则备寒,此之谓也。

天道有常运,故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

天道战斗,其命伤;日月失度,列星乱行。

能用者自力,无敢闭藏贤,明上下,令自安。

  灸刺者,所以调和,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炁,而除害者。

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於顶内,击於藏裹。

咸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

火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害恶也。

刺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质,所以用义斩伐。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驱使。

治十中九失一,与除脉相应,精为其躯使。

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

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

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故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

直置一病人於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令众贤而识其病,或有长於上,或有长於下,三百六十脉,各有所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

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诀者也。

  吾道即甲子乙丑,六甲相承受,五行转相从,四时周反始,书卷虽众多,各各有可纪,比若人一身,头足转相使。

一字只遗一字起,贤之次之以相辅,合阴阳以言语,表裹相应如规矩,始诵无味有久久,念之不懈验至矣。

灾害去身神还聚,人自谨良无恶子,为无刑罚,而道化美极也。

明按吾文,以却咎扞祸,祸自止,民自寿,原未得本无终始。

十十相应,太阳文也。

十九相应,太阴文也。

十八相应,中和书也。

十七相应,破乱文也。

十六相应,过中书也。

十五相应,无知书也。

可言半吉半凶文。

十四中者,邪文也。

十三中者,大乱文也。

十二中者,弃文也。

十一中者,佚中文也。

十七中者已下,不可用,误人文也。

随伤多少,还为人伤,久久用之不止法,绝后灭嗣,此为十十文也。

  乐得其实者,但观上古之圣辞,中古之圣辞,下古之圣辞;合其语言,视其所为,可知矣。

复思上古道书,中古道书,下古道书,三合以同类相召呼,复令可知矣。

凡书文皆天谈,何故其治时矣?然能其言,正其言者理矣,不正不明乱矣。

正言详辞,必致善也,言凶辞必致怨矣。

欲致善,但正本,本正则应天文,与圣辞相得。

再转应天理,三转为人文,四转为万物。

万物则生浮华,则乱败矣。

天文将出,以考元正始,除其过者置其实,明理凡书,即天之道也。

得其正言者,与天意相应。

邪也,致邪恶气,使天地不谓,万物多失其所,帝王用心愁苦,得复乱焉,故当急为其考正之。

念念从古到今,书悉已备具矣。

神祇之谪人,非同若人得远辟易逃也。

得神祇之心,以解天下之忧,以安帝王,使万物各得其所是。

  吾守三实,太平气来,邪伪去,奸猾绝灭。

  真人问:天下有几何〔大〕急?有几何〔小〕急?有几何益祸凶而不急乎?神人言:其人宜自精,而具言之。

凡天下之事用为急,不事用者为不急。

神人言:似是而非也。

欲得常急而不可废,废之天下绝灭无人。

理并合无名字者,故为大急。

夫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其余悉不急,反厌人耳目,为人召祸,亡家丧国。

若身绝后,坐不急之务,而致此祸患。

若此,夫人生受命之时,与天地分身,抱元气於自然,不饮不食,呼吸阴阳气而活,不知饥渴,久久离神道远,渐失根本。

后生者复不知真道,日流就伪,便生饥渴,不饮不食便死,是大急也。

天地怜愍,共为生可饮食之物,既食且饮,天统阴阳,当见传,不得中统天地之统也。

传之当象天地,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然后能生生也。

夫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传,比若寒暑,自然之理。

故能相生,世世不绝天地之统。

夫绝天地之统,何有夫妇、父子、君臣、师弟子乎?主通天教,助帝王而化成天下,故食饮与男女相须,二者大急。

夫衣者依也,有衣即生贤,无衣则生不肖也。

故衣以御害,故古者圣帝明王,不效玄黄之色,但御寒暑而已。

饮食阴阳不可绝,绝之天下无复君臣、父子之道。

守此三者,以竟天年,传其天统,终者复始,无有穷已。

古者圣人以此为理,其余皆不急,但召凶祸。

夫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食者中和,过此三者,其余皆伪之物,非可须为活,反多致祸奸,致理不平,和气不至,天道乖错,为君子重忧。

六情所好,人不能禁止,因以致祸,君子失其政令,小人盗劫心生,家亡国败,未尝不因不急之物召之。

天下贫困,愁苦灾变,下极欺上,日就浮华,因而愁苦,不竟天年,复使后生趋走不止,山川为空竭,元气断绝,地气衰弱,生养万物不成,天灾变改,生民稍耗,奸伪复生。

不急之物,为害若此,而欲悦耳目之娱,而不悟深深巨害矣。

  真人复问神人:孝子事亲,亲终后复事之,当与生时等邪?复有异乎?事之复过於生时,复不及也。

人由亲而生,得长大,见亲终去,复无还期,不得受其教敕,出入有可反报,念念想象,不能已矣,欲事之过生,殆其可乎?神人言:子之言,但世俗人孝之言耳,非大道意也。

人生象天属天,人卒象地属地。

天,父也;地,母也。

事母不得过父。

生,阳也;卒,阴也。

事阴不得过阳。

阳,君道也;阴,臣道也。

事臣不得过於君。

事阴过阳,即致阴阳气逆而生灾。

事小过大,即致政逆而祸大。

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君道衰,臣道强盛。

是以古之有道帝王,兴阳为至,降阴为事。

夫日,阳也;夜,阴也。

日长即夜短,夜长即日短,日盛即生人盛,夜盛即鬼神盛。

夫人以日俱,鬼以星俱。

日,阳也;星,阴也。

故日见即星逃,星见即日入。

故阴胜即鬼神为害,与阴所致,为害如此也。

  上古之人理丧,但心至而已,送终不过生时,人心纯朴,少疾病。

中古理渐失法度,流就浮华,竭资财为送终之具,而盛於祭祀,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疫,鬼物为祟不可止。

下古更炽祀他鬼而兴阴,事鬼神而害生民,臣秉君权,女子专家,兵革暴起,奸邪成党,謟谀日兴,政令日废,君道不行。

此皆兴阴过阳,天道所恶,致此灾咎,可不慎哉。

  师策文。

师曰:吾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祖始,四口治事万物理,子巾用角活其右,潜龙勿用坎为纪,人得见之寿长久,居〔天地间活〕#1而已。

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殆,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真人请问神人:前所赐不达之生策书九十字,未知趋向义理所归,愿为一一解,以遗后世,贯结而不忘。

神人言:为子直解之。

师曰:吾字十一明为止。

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

曰者,辞也。

吾乃正辞於天,亲见遣而下,为帝王万民具陈,解亿万世诸承负之谴也。

吾者,我也,即天所急使神人也。

今天以是承负之灾四流,始有根本后理者,悉皆随之失其政,无从得中断止之,更相贼伤,为害甚深,今天以为重忧。

字者,言今陈列天书,累积之字也。

十者,书与天真诚信,洞相应,十十不误,无一欺者也。

得而众贤者自深计,其先人皆有承负也,谓之不止承负之厄,小大悉且除矣。

一者,其道要,正当以守一始起也。

守一不置,其人日明,天迷解矣。

明为止,止者足也。

夫足者,为行此道者,但日有益,昭昭然,不复愚暗冥冥也。

十一,士也。

明为止者,赤也。

言赤气谓此,当复更盛大明也。

止者,万物之足也。

万物始萌,直布根以本足生也。

行此道,其法乃更本元气,得天地之心,第一最善,政称上皇之道也。

丙午丁巳,火也,赤也。

丙午者,纯阳也;丁巳者,纯阴也。

阴阳主和,阳气复和合,天下与也。

为者,为利帝王,阴凶害也。

祖者,先也,象三皇德也。

始者,反本初也。

当行此道,反上三皇化也。

四口治事万物理。

四而得口者,言也。

皆日习言吾书者,即得天正经字也。

令得其志意,乃上与天心合,使万物各得其所而不复乱,故言万物理也。

子巾用角治其右者,诵字也,诵读此书而不止,凡事悉且一旦而正,上得天心欢然而常喜,无复倍也。

潜龙勿用坎为纪。

潜龙者,天阳气,还复初九,甲子岁冬至之日,天地正始起於是也。

龙者,乃东方少阳,木之精神也。

故天道因木而兴火行。

夫物将盛者,必当开通其门户也。

真人到期月,出此书宜,投开明之地。

开者,辟也,通达也。

开其南,更涤畅阳气,消去其承负之厄会。

潜,藏也。

道已往到,反隐藏也。

勿用,敢也,未也。

先见文者,未知行也。

用者,治也,事也。

今天当用此书除灾害,玄甲岁除之,其时君未能深源书意,得能用之也。

故言勿用者,见天又未敢专信,而即效按用之。

信而用之者,事主效若响应,为其明证也,乃与天道合响应也。

坎为纪者,子称坎。

甲,天之纲。

纲,阳也。

坎者,水阴也,纪也。

故天与地常合其纲纪,於玄甲子初出此书,为有德君理化作纲纪也。

故言坎为纪也。

乃谓上皇天书,下为德君出真经,书以断邪。

以玄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

人得见之寿长久。

人正谓人君,帝王一人也。

上德易觉,知行道书之人也。

据瑞应,又不疑天道也。

深得意则寿矣,寿竟其天寿也。

长者,得无穷也;久者,存也,居天地间有活也。

居处也,处天地间存活,当学道真也。

浮华之文,不能久活人也。

诸承负之厄会,咎皆谓无核实之道故也,今天断去之。

治百万#2人仙可待,其理正也。

天以此书正众贤之心,各自理病,守真去邪。

仙可待者,言天下闻之真道,翕然悉除,辅佐有德之君,理真道活人法也,故曰仙可待。

善治病者勿欺殆。

凡人悉愚,不为身神,皆为邪伪之文,无故自殆,反得天重谪,而生承负之大责,故天使弃浮华文,各守真实,保其旦夕力行之,令久久有益,无肯复欺殆者。

乐乎长安市。

乐者,莫乐上皇太平气至也。

呼,嗟叹其德大优,无比双也。

长者,行此道,其德善长,无穷已也。

安者,不复危亡也。

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谊悉去,乃长安,旷恢旷恢,无复忧也。

市者,天之所共聚人处也。

行此书者,言国民大兴,皆若都市中人也。

使寿若西王母者,使人,谓使帝王有大德,好行正文之人也。

若,顺也。

能大顺行吾书,即天道,得之者,大吉无有咎也。

西者,人人栖存真道於胸心也。

王者,谓帝王得行天道,大兴而王也。

其理善,乃无上也。

母者,考寿之证,神之长也。

比若四时周反始者。

比者若四时传,相生相成,不复相贼伤也,其理无有刑也。

九十字策传方士。

九者,究竟,得行此道,其德究合天地阴阳,万物之心也。

十者,十十相应,无为文也。

字者,言天文上下字,周流徧道足也。

传者,信也,故为作文守符信传之。

方者,大正也,持此道急往,付归有道德之君,可以消去承负之凶,其理即可大正也。

士者,有刻志一介之人也。

一介之人者,端心可教化属事,使往通此道,吾策之将可睹矣。

  天谏正书。

天者,小谏变色,大谏天动裂,其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三光,小谏小事星变色,大谏三光失度不明,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地,小谏动摇,大谏土崩地裂,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五行,小谏灾生,大谏木行虫杀人,火行毒杀人,金行虎狼杀人,水行水虫杀人,土行吏民刻毒相贼杀人,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四时,小谏寒暑不调,大谏寒暑易位,时候无复节度,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六精气,共小谏乱起,中生虫灾,或蜚或步,多云风而不雨,空虚无实;大谏水旱无节度,杀伤万物及人民,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蜚步鸟兽,小谏灾人,大谏鸟兽食人,蝗虫大兴起,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鬼神精物,小谏崩起贼病使民,大谏刑死灭门,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小谏风雨乱发狂、恶毒俱行伤人民;大谏横加绝理,风石飞起土地上,柱皇天,破室屋,动山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天地音声,小谏雷电小急,大谏霹雳数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吏民,小谏更变色,大谏多伤贼,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夫天地六方八极,大谏俱欲正,河洛文出矣,天明证天下,瑞应书见,以谏正君王,天下莫不响应,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天道经会当用,复以次行。

是故古者圣贤终日思唯,不敢懈怠,失毛发之间,见微知着,不失皇天心,故能存其身,安其民,养万物,无忧患危亡,凶祸不得来,计事投算,与天意同矣。

天之所佑者,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敕。

天之於帝王最厚矣,故万般误变以致之,不听其教,故废而致之,天地神明不肯复谏正也。

灾异日增,人民日衰耗,亡失其职。

古者圣帝明王,旦夕垂拱,能深思察天心,不敢失之,故父事皇天,母事皇地,兄事日,姊事月,正天文,保五行,顺四时,观其进退,以自照正其行,自知得失矣。

  太平经钞丙部卷之三竟

  #1『天地间活』原『活』误作『治』字。据经文《解师策书诀》校补。参见合校。

  #2『百万』原误作『百方』,据经文改。

  太平经钞丁部卷之四

  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神人语,真人内,子已明也,损子身,其意得也。

其外理自正,瞑目内视,与神通灵。

不出言,与道同,阴阳相覆天所封。

长生之术可开眸。

子无强肠宜和弘,天地受和如暗聋,欲知其意胞中童。

不食十月神相通,自然之道无有上,不视而气宅十二重。

故反婴儿则无凶,老还反少与道通。

是故画像十二重,正者得善,不肖独凶,天道常在,不得丧亡,状如四时周反乡,终老反始故长生也。

子思其意无邪倾,积德累行道自成。

才不如力,道归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夫道若风,默居其傍,用之则有,不用则亡。

贤者有里,不肖有乡,死生在身常定行。

天无有过,人自求丧,详思其意。

亦无妄行。

天与守道力行,故长生,人不肯为故死倾。

记吾戒子,道传其人则易行。

古者圣贤传道,饮血为盟,天道积重,愚人反轻。

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

天地虽广大,不遗失毫厘。

贤知自养比与神,俱语是乃阴阳之统,天地之枢机也。

古者圣贤深知之,故以自表殊天道之要也。

内以治身,外以消灾,不当为之,乃与天地同忧。

  分别四治。

夫帝王之士,失臣皆当老,少子本非理世人也。

吾见天气,间者比连不调,或过在仕臣失实,令使时气不调,人君不明,灾害并行,道人亦伤。

令天地三光,尚为其病,故无正明,道士於自逃,独得不伤。

故吾虽独蒙天私久存,常不敢自保。

初少已来,事师问事,无能悉解之。

天师解决其要意,恐无复得知之。

夫治者有四法,有天理,有地理,有人理,三气极,然后蚑行万物理也。

愿闻其意。

天理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也。

夫臣卑,何故师父事之哉?但位卑,道德尊重,师父事之者,乃师其道德,当以合策而平天下也。

地理者,友事其臣,若以同志同心者。

阴顺,母子同列,同胞同忧,臣虽位卑,其德和平君之治。

人治者,卑其甩,臣少小小,象父生子,子少小,未能为父作策,故乱小矣。

夫治天下者,视天下之臣皆师父也,故父爱其子,何有危时?师父皆能为其子解八方之患难,何有失时?象地理者,天下之臣,皆君之友也。

夫同志合策为交,同忧患,欲共安其位。

地者顺而承上,悉承天意,皆得天心,何有不安时乎?象人理者,得中和之气,和者可进可退难知,象子少未能为父计也,欺其父也。

臣少未能为君深计,故欺其君,少者生日月少,为学又浅,未有可畏,故欺也,故治少乱矣。

象蚑行理者,无理义,万物者少知,无有道德。

夫蚑行万物,无有上下,取胜而已,故乱败矣。

象天理者,人好生不伤;地理者,顺善而成小伤;象人理者,相利多欲,数相贼伤,相欺殆;象蚑行理者,终无成功,无有上下,取胜而已。

  天地之间,常悉使非其能,强作其所不及,而难其所不能,时睹於不能为,不能言,不怜而教之,反就责之,使冤结,多忿争讼,民愁苦困穷,即而仰呼天,诚冤结气,感动六方,故致灾变纷纷,畜积非一,不可卒除,为害甚,是即告天下之人心意矣。

终反无成功,变怪不绝,太平之气何从得来哉?故不能致太平气,咎正在此。

天下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万物俱爱阴阳之气,比若莫不能游高山之上,及其有水,不限高下,皆能去矣。

大木不能无上,生於江海之中。

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受事也,五土各取其宜,其物得好且善,而各畅茂,国家得富,今宗庙重味食之,天下安平无疾苦,恶气休止,不行而为害。

如人不相其土地而种植之,即万物不竟天年皆坏,冤结不解,因而夭终,上感皇天。

万物不收,国家贫极,食不重味,宗庙饥渴,天下愁苦,人民更相残贼,君臣更相欺殆,外内殊辞,咎正起於此,大害之根,危亡之路也。

  得书读之,常苦不熟,熟者悉目知之,不善思其志竟,不精读之,虽得吾书,亦无益也。

得而不力行,与不得何异?见食不食,与无五谷何异?见浆不饮,渴可救乎?此非愁他人,还自害,可不详哉?故圣人力思,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

犹乐象天转运而不止,百川流聚,乃成江海。

子慎吾言。

  天之受事,各有法律,令有可属,道有可为,出或先或后,其渐预见。

比若万物,始萌於子,生於卯,垂枝於午,成於酉,终於亥,虽使预见,未可保也。

事各有可为,至光景先见,其事未对,预开其路。

天之垂象也,常居前未尝随其后,得其人而开通,得见佑助者是也。

不可不通,行之无成功,即非其人也。

是以为明证,道审而言,万不失一。

但是其人,明为其开,非其人则闭。

审得其人,则可除疾,灾异自消,夷狄自降,不须兵革,皆自消亡。

万物各有可为设张,得其人自行,非其人自藏。

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强行,非其友不可强取,非其土地不可强种,种之不生。

言不良,内不得其处,安能久长。

六极八方,各有所宜,其物皆见,事事不同。

大人得之以平国,中士得之为良臣,小人得之以脱身。

  应天理上下和合天灾除奸伪断绝谶本文。

上古之人,皆心开目明耳洞,预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动无情,卓然自异,未有不成之施。

所言所道,莫不笃达,不失皇虚之心,思慕无极之智,无极之言。

知人寿命进退长短,各有分部,常以阴阳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与众神有约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当合天意,文书相白上至天君。

天君得书,见其自约束分明,乃后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进,不白自闻,音声洞彻上下,法则各不失期。

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责时,常恐有非见督录神相白,未曾懈有过见退用。

故重复语勑,反覆辞文宜,不违所言。

是天之当所奉承,神祇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恐有不达。

所受非一,皆当开心意,恐违期。

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辄见疏记,忧心恻恻,常如饥渴欲食。

天君开言,知乃出教,使得相主,文书非一,当得其意,后各有信。

上古之人,失得来事,表里上下,观望四方,四维之外,见其纪纲,岁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极时。

星数之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动,事辄相乘,无有复疑,皆知吉凶所起,故置历纪。

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不满分数,是小月矣。

春夏秋冬,各有分理,漏刻上下,水有迟快,参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铢。

各置其月,二十四气,前后箭各七八气,有长日亦复七八,以用出入祠天神地祇,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脱之为不应,坐罪非一。

故使昼夜有分,随日长短,百刻为期,不得有差。

有德之国,日为长,水为迟,一寸十分应法数。

今国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岁月当弱反壮,其年自薄,何复持长时,如使国多臣,枢机衡舒迟,后生蒙福,小得视息,不直有恶,复见伐矣。

惟天地之明,为在南方,巳午同家,离为正目。

当明堂之事,日照明以南向北,阳气进退,亦不失常,阴阳相薄,以至子乡,寒温相直,照彻自然,甚可喜。

生养之道,少阳太阳,木火相荣,各得其愿,是复何争。

表里相承,无有失名,上及皇耀,下至无声,寂静自然,万物华荣,了然可知。

不施自成,天之所仰,当受其名,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相应召。

所求,神簿问相实,乃上天君,天君有主领。

所白之神,不离左右,其内外见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下,各不失时。

太阴司官,不敢懈止,正营门阁,恐自言事,辄相承为善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则行,不失铢分。

上古之时,有智虑无所不照,无所不见,受神明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

从太初已来,历有长短,甚深要妙。

从古至今,出历之要,在所止所成。

辄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无不就,并数相应绳墨,计岁积日月,大分为计。

  今天地且大乐岁,帝王当安坐而无忧,民人但游而无事少职,五谷不复为前,无有价直。

天下兴作善酒以相饮,市道尤极,名为水令,火行为伤於阳化。

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或伤贼,或早到市,反宜乃归,或为奸人所得,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

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

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又无故杀伤人,日日有之。

或孤独因以绝嗣,或结怨父母置害,或流灾子孙。

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灵,使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气逆行。

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复致如此之祸患。

但使有德之君,有教勑明令,谓吏民言:从今已往,敢有市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饮二斗者,笞六十,谪六日;饮三斗者,笞九十,谪九日。

各随其酒斛为谪,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

所以谪修城郭道路官舍,为大土功也。

土乃胜水,以厌固绝灭,令水不过度伤阳也。

水,太阴也,民也,反使兴王,伤损阳精,为害深矣。

修道路,取兴大道,以类相占,渐置太平。

  考天地阴阳万物,上下相爱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家,使人不复相憎恶,常乐合心同志。

令太和之气日自出,而大兴平,六极同心,八方同计。

所治者若人意,莫不皆响应而悦者。

本天地元气,合阴阳之位,邪恶默然消去,乖逆者皆顺,明大灵之至道,神祇所好爱。

吾乃上为皇天陈道德,下为山川别度数,中为帝王设法度,中贤得以生善意。

因以为解除天地大咎怨,使帝王不复愁苦,人民相爱,万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匿。

古者圣帝明王,重大臣,爱处士,利人民,不害伤,臣亦忠信不欺君,故理若神。

故贤父常思安其子,子常思安乐其父,二人并力同心,家无不成者。

如不并力同心,家道乱矣。

失其职事,空虚贫极,因争斗分别而去,反还相贼害,亲父子分身血气而生,肢体相属如此,况聚天下异姓之士,为君师父乎?故圣人见微知着,故重戒慎之。

夫师,阳也,爱其弟子,导教以善道,使知重天爱地,尊上利下,弟子敬事其师,顺勤忠信不欺。

二人并力同心,图画古今旧法度,行圣人之言,明天地部界,分理万物,使各得其所。

积贤不止,因为帝王良辅,相与合策,共理致太平。

如不并力同计,不以要道相传,反欲浮华外言,更相欺殆,逆天分理,乱圣人之辞,六极不分明,为天下大灾。

帝王师之,失其理法,反与天地为大仇,不得神明意,天下大害者也。

  人生备具阴阳,动静怒喜皆有时,时未牝牡之合也。

是阴阳当主为生生之效也。

天道三合而成,故子三年而行,三三为九,而和道究竟。

未知牝牡之合,其中时念之未能施也。

天数五,地数五,人数五,三五十五,而内藏气动。

四五二十,与四时气合而欲施。

四时者主生,故欲施生。

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气足而任施,五六三十而强。

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统,以传类,会三十年而免。

老当衰,小止闭房内,天下蚑行之属,人象天地纯耳,其余不能也。

故天地一日一夜,共闰万二千物,尽使生。

夜则深,昼则燥,深者阴也,燥者阳也。

天与地日,共养此万二千物,具足也。

天之法阳合精,为雨阳之施,乃下入地中相从,共生万二千物。

其二千者,嘉瑞善物也。

夫万二千物,各自存精神,自有君长,当共一大道而行,乃得通流。

天道上下,往朝其君,比若人共一大道,往朝王者也。

万二千物精神,共天地生,共一大道而出,有大有中有小。

何谓也?乃谓万二千物有大小,其道亦有大小也,各自生自容而行。

故上道广万步为法,次广千步为法,其次广百步为法,其次广十步为法,其次广一步为法。

凡五道应五方,当共下生於地,共朝於天,共一道而行。

是以大道广万步,容中道千步,小道百步,牦道十步,毛道一步。

物有大小,各自容往来。

凡乃上受天之施,反下生施地,出当俱上朝天也。

故大道但可张,不可妄翕也,翕之辄不相容。

有不得生者,或有伤死,不得生出者,令人绝无后代,伤者伤人,死者杀人。

古者圣人不敢废绝大道者,睹天禁明也。

子以何天道得伤?道者天也,阳也,主生。

德者地也,阴也,主养。

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

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

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

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

  五书中善者,使青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

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

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欲伤害也。

天子者,天之心也。

皇后者,地之心也。

夫心者,主持正也。

天乃无不覆,无不生,无大无小,皆受命生焉,故为天。

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

万物所当亲爱,其用心意,当积诚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负一物,故为天也。

夫帝王者,天之子,人之长,其为行当象此。

夫子者,当承父之教令严勑,案而行之,其事乃得父心志意,可为良家矣。

如不承父教令,其家大小不治,即为贫家矣。

财反四去,常苦不聚,其事纷纷,灾变连起,大得愁苦,过在此矣。

古者帝王将行,先仰视天,心中受教,乃可行也。

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

地乃无不载,大小皆归,中无善恶,悉包养之。

皇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也。

心忧凡事,子当承象,母之行若母,乃为孝子。

夫天地之与皇后相应者,比若响之与声,於其失小亦小,失大亦大,若失毫发之间,以母不相得志意。

古者皇后将有为,皆先念后土,无不包养也。

无不可忍,无不有常,以是自安,与土心相得矣。

若失之则灾变连起,刑罚不禁,多阴少阳,万物不茂,过在此。

夫是二人正行者,则神真见,真道出,贤明皆在位,善物悉归国。

  元气,阳也,主生。

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

天阳,主生也。

地阴,主养也。

日与昼,阳也,主生。

月星夜,阴也,主养。

春夏,阳也,主生。

秋冬,阴也,主养。

甲丙戊庚壬,阳也,主生。

乙丁己辛癸,阴也,主养。

子寅辰午申戌,阳也,主生。

丑卯巳未酉亥,阴也,主养。

亦诸九,阳也,主生。

诸六,阴也,主养。

男子,阳也,主生。

女子,阴也,主养万物。

雄,阳也,主生。

雌,阴也,主养。

君,阳也,主生。

臣,阴也,主养。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

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

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

生,统也。

阳气一统,绝灭不通,为天大怨也。

一阴不受化,不能生出,为大咎。

天怨者,阳不好施,无所生,反好杀伤其生也。

地所咎,在阴不好受化,而无所出养长,而咎人,反伤其养长也。

天不以时雨,为恶凶天也。

地不以生养万物,为恶凶地也。

男不以施生,为断天统。

女不以受化,为断地统。

阴阳之道,绝灭无后,为大凶。

比若天地一旦毁,而无复有天地也。

是故圣贤好天要文也。

天者,众道之精也。

贤者好道,故次圣。

贤者入真道,故次仙,知能仙者必真,故次真。

知真者必致神。

神者上与天同形合理,故天称神,能使神也。

神也者,皇天之吏也。

神人者,皇天第一心也。

天地之性,清者治浊,浊者不得治清。

精光为万物之心,明治者用心察事,当用清明。

今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

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诚不欺。

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

仙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凡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

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凶,长於安危。

圣人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

贤人象山川。

山川主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

凡民者象万物,万物者生处无高下,悉有民,故象万物。

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

故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

故上神人舍於北极紫宫中也。

与天上帝同象也,名天心神,神而不止,乃复踰天而上,但承委气,有音声,教化而无形,上属天上,忧天上事。

神人已下,共忧天地间六合内,共调和无使病苦也。

  愿闻绝洞弥远六极天地之间,何者最善?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

故天第一,地次之,神人次之,真人次之,仙人次之,道人次之,圣人次之,贤人次之。

此八者,皆与皇天心相得,与其同意并力,是皆天人也。

天之所欲仕也,天内各以职署之,故思虑常相似也,是天所爱养人也。

天者,大贪寿常生也。

仙人亦贪寿,亦贪生,贪生者不敢为非,各为身计之。

  天法垂象,上古圣人常象之,不敢违离也。

故厌不祥,断狡猾,使妖臣不得作者,皆由案天法而为之。

欲使阳气日兴,火大明,不知衰时者,但急绝由金气,勿使王也。

金气断,则木气王,火气大明,无衰时也。

何谓也?天君当绝兵。

兵者,金类也,故急绝之。

帝王戒赐兵器与诸侯,是王金气也。

金气王则木衰,木衰则火不明,火不明则兵起之象。

火者君象,能变四时,荧惑为变,最效天法,不失铢分。

  王者居家,主修田野治生,见之会当有四者,不赐恩爱不下加民,令赤子无以讼盗,当奈何。

见贤者赐以文,饥者赐之以食,寒者赐与衣。

贤者何故赐与文乎?文者生於东,明於南,故天文生于东北,故书出於东北象。

虎有文在寅,龙有文在辰,负而上天。

离为文章在南,故三光为文,日出於东,盛於南。

天命帝王,象之为法。

  天有三皇,地有三皇,人有三皇。

天有五帝,地有五帝,人有五帝。

天有三王,地有三王,人有三王。

天有五霸,地有五霸,人有五霸。

何谓也?天有三皇若三光,地有三皇若高下平,人有三皇若君臣民。

天有五帝若五星,地有五帝若五岳,人有五帝若五藏。

天有三王谓三光,五霸为五岳,与人地皆同。

天之三皇,其优者日,中者月,下者星;地之三皇,优者五岳,中者平土,下者田野。

人之三皇,优者君,中者臣,下者民。

  凡人乃有大罪六,不可除。

或身即坐,或流及后世。

然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求生,罪不除也。

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

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其罪不除。

知有道而反贱道,而不肯力学以自救。

或得长生,在其天统先人之体,而反轻不学,而死乃自冤,罪不除也。

天生人,幸使人人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而不肯力为,反使饥寒,负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而罪不除。

强取人物,以中和为仇,其罪不除。

此六大罪。

天恶之不可除也。

  吾将去有期,戒六子一言。

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裹,守其和气,名为臣子。

近求即大,远求即失。

故君王善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思道,理自得矣。

近在胸心,散满四海。

古者圣人名要道。

古者圣人之教帝王也,深思远虑,闭其九户,休其四肢,使其混沌,比若环无端,如胞中之子而无职事,乃能得其理。

吾道悉以是为大要,天宝其传焉。

  太平经钞丁部卷之四竟

  太平经钞戊部卷之五

  以天谶文支干相配,长安国家以理。

所问乃求索洞通天地之因谶文,一言万世不可易。

天君疾多灾愁苦。

夫皇天以四时为肢,地以五行为体,肢主盛衰,体主规矩。

部此九神,同流天下,上下洞极,变化难睹。

为天下重宝,为众门户,自有固常,不可妄犯,顺之者长吉,乱之者天地乖忤。

天常谶法,以南方固为君也,日在南方为君,火在南方为君,太阳在南方为君,四时盛夏南方为君,五祀灶在南方为君,五藏心在南方为君。

君者当衣赤服,火之行也。

君有变怪,常与阳相应,非得与地相应也。

日者最明,为众光之长,故天常以日占君德盛衰。

人君之法,当求与仁者同家,有心者为理,共理者常当行道而好生。

故东方者好生,南方者好养,不仁不可共理,不明不可为君长。

东方木仁,南方火明,东方主道,南方主德,道主生,德主养。

东方为文,龙见负之。

南方为章,故正为文章也。

东方为少阳之始生也,故出东方。

南方太阳君之盛德,明照少阳君之家,木生火也。

少阴为臣,以义屈伏於太阳。

故金随火屈折可欲,为臣者常以义屈折,佐君欲为也。

故少阴为臣。

太阴为民,民流行不止,故似水流行不息。

民者,主当为国家王侯理生。

故水养木,木者君之家也。

天之格谶,少阳畏少阴。

故臣者,反主录国家王侯官属也。

太阳畏太阴,国有道德而君臣贤明,则民从,国无道德则民叛也。

是故理国之本,民多为富,民少为贫。

天格法分为六部。

东南上属天,万物生皆上行,蚑行人民皆出外,属天。

故天为之色,外苍象木,内赤象火。

西北属地,万物秋冬悉落,下归土,人民蚑行至秋冬,悉入穴而居。

故地之为色,外黄白象土金,内含水黑,象北行也。

东方南方位尊,上属天,主理为君长师父。

西北方属地卑,为臣、为后宫。

为民者甲之后宫也。

甲,天也,王者之本位,故为心星。

心星,火也,属南方。

丙为火之长,取其大明者也,君之位也。

辛者丙之后宫,甲者丙之父也。

故己乃大皇后之宫也。

辛者配丙,丙者甲之子。

故辛者,小皇后之宫也。

丙者,乃甲之适子,受受命之君也。

庚者属乙,是国家诸侯王之夫也。

壬者属丁,是帝王女弟之夫也。

癸者属戊,是国大皇后之妇家也。

十干各有所属,地主之十二支,云何哉?天之为法,阴阳虽行,相适者各自有家。

天之为法不同,不举家相随而止尔。

甲者以寅为家,乙者以卯为家,丙者以午为家,丁者以巳为家,戊者以辰为家,己者以未为家,庚者以申为家,辛者以酉为家,壬者以子为家,癸者以丑为家。

故天道反行理,地道止也。

故有分土,反无分民。

盖有国,故天地不移,天反一日一夜周流一竟,行之为常,故十二支各有其处,不随干转也。

酒者水之王,水王当克火。

火者君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

  吾之道法,乃出以规阳,入以规阴;出以规行,入以规神;出以规众书,入以规众图;出以消灾,入以正身;出以规朝廷之学,其内以规入室。

凡事皆使有限,努力好学者,各以其才能,反失其常法。

外学遂入浮华,不能自禁,内学不应正路,反入大邪。

诸学者乃有大病,不能自知也。

其好外学,才大过者,多入浮华,令道大邪而无正文,反名真道,更以相欺殆也。

内学才太过者,多入大邪中,自以得之也。

今古文众多,不可胜限。

凡学得其真事,勿违其本也。

学於师口诀者,勿违其师之言,是其大要。

夫学之大害,合於外章句者,日浮浅而致文,而妄语也。

入内文合於图谶者,实不能深得其结要意,反误言也。

凡事为天谭,十十相应者是也,十九相应者小邪也,十八相应者小乱矣。

过此而下,不可用也。

名乱天文,阴阳不喜,万物战斗,人民被大咎也。

养性法,内见形容照然者,是也;外见万物众精者,非也。

凡事常守本文,而求众贤说以安之者,是也;众文章句,而忘本事者,非也。

  天师为太平之气出,受道德以兴上皇,好有道之君,乃下及愚小民,其为思乃洞於六合,合於八极,无不包裹。

道有九度分别,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度数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

一分为九,九九八十一道,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以人为门户。

元气无为者,念身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气而无形,常以是为法。

二为虚无自然者,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王。

三为度数者,积精还自视,数头发下至足,五指分别,形容内外莫不毕数,知其意,常以是念,不失铢分,此为小度之术。

四为神游出去者,思念五脏之神昼出入,见其行游,可以语言,知其吉凶,次度数也。

五为大道神者,人神出,乃与四时五行相类,青赤黄黑,俱同脏神出入,五行神吏为人使,可降诸邪也。

六为刺喜者,以刺击地,颇使人好巧,不可常使。

七为社谋。

社谋者,天地四时,社稷山川,祭祀之神,不可妄为。

八为洋神者,其神洋洋,其道无可系属,天下精气下,使人妄言,半类真半类邪。

九为家先,先者纯见鬼,无有真道也。

  天神自有神宝,精光随五行为色,随四时之气为兴衰,为天地使人民万物也。

天地之间,阴阳之际,莫不被德化而生焉。

守道德积善,乃究洽天地鬼神精气,人民蚑行万物,四时五行之气,常与往来,莫不知其善者矣。

  大慈孝顺闾第一。

慈孝者,思从内出,思以藏发,不学能得之,自然之术。

行与天心同,意与地合。

上有益帝王,下为民间昌率,能致和气,为人为先法。

其行如丹青,故使第一。

明道德大柔闾第二,明经道德,为百姓先,学好道,善聚德,不致盗贼,上有益帝王化之,最真吉矣。

孝悌始学化善闾第三。

始学欲为善,心中有庶几,去邪就正,且成仁行未化也。

佃家子谨闾第四。

佃家谨力,子平旦日作,日入而息,不避劳苦,日有积聚,家中雍雍,以养父母,得土之利,顺天之道,不敢为非,有益县官。

大不仁之子,无义少年,好兵聚奸闾第五。

无义之人,不仁之子,不用道理,骂天击地,不养父母,行必持兵,恐畏乡里,轻薄年少,无益天地之化,反为大害,并力计捕,捐弃沟渎,不得藏埋。

不和家中,欺老爱少,共食异财闾第六。

家将必败,骨肉不和,不能相教,妄传往来,更相逃避,背本向末,其祸不救矣。

悔过弃兵闾第七。

生於穷里,希有闻睹,不知善恶,有过天下,行不合天,赖有明君,使我就善,少不知学,长乃悔之,使善人贤士以五尺柱高,卒有去闾,学者当考问之,一旦民皆为善矣。

悔过更合善闾第八。

室学不成,祸乱悉生,赖有明君,知我情由,令我悔过,反致为人师矣。

大恶人邪贪败化闾第九。

尸禄邪恶,贪贼欺上,害下大佞,名为官贼,似人之形,贪兽之情,无益天地阴阳,灾深当诛亡。

除过复正悔事闾第十。

悔过改行易心,少无善情,灾害数生,朝过暮改,名为善人。

此十闾,古贤圣人之法,乐人为善,使不相贼伤,欲令各终天年,还反其道,防绝其本,得睹太平之气也。

  神者皆以规正,其根太相,太相击於帝王,因以正天行之。

其次根击於皇后,因以顺地理。

中根击於众圣,因以理阴阳。

细微小根系於庶民,因以理万物。

大人为之得大,中人为之得中,小人为之得小,皆可有正也。

帝王行道德兴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

皇后行道德,月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

众贤行道德,星历大耀,少道德少耀。

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宁,瑞应出,大光远。

遥观天象,风雨时善,夷狄归心,灾害自消。

今得天师书道德,以往付谨民,使谨民,使归上有大仁道德之君,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长安身。

帝王尸上皇天之第一贵子也,皇后乃地之第一贵女也。

夫至神圣贵人,职当居百重之内,而反忧天下万里之外,受天业为阴阳六合八方,持统首天地之尊位,为神灵所因任,上下洞极,万物蚑行之属,莫不归心。

於是作无上灵宝谒,能知天意,明於星历之吏名,为太史直事不得通,日与夜迭上观候天气盛衰,三光之得失,乐得天勑戒以自安也。

十一月则修黄锺,导地下之气使上通,乐得后土意以自安矣。

作明堂於太阳丙午之地,为其开八窗四达,乐通八方四时之气,欲与八风四时之气合其吉,以自安也。

明辟四门,乐得天下奇文殊策,希见之物,贤明异术,可以长安天下而消灾异。

古者圣人在位,常力求隐士贤柔,可以共理。

愿闻四时为尊贵,然王气乃为无气之长也,众气所击属,诸尊贵之君也。

王气乃为天为皇,为帝为王,为太岁,为月建,为斗冈,为青龙,为大德,为盛兴,为帝王,为无上王,为生成主。

是故王气所处,万物莫不归王之,王气所居,皆王而生,所背去悉死,由元气也。

故王气处阳则阳,王居阴则阴,王居天则天,王居地则地,王所处者皆王,受命主理。

是古者圣人王者,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六月中央,匝气则谒见天,王气乃尊於天。

当月建名为破大耗,当帝王气冲,为名死灭亡。

元气建位,帝王气为第一气,尊严不可妄当也。

月建后一为闭,闭者乃天主闭塞其后阴休气,恐来前为奸猾,干帝王建气也,故闭其后也。

开者天之法,不乐害伤也。

故开其后者,示教休气,为其有为奸者,乐开使退去也。

不去当见收,收则考问之,则成罪,罪则不可除,令死危。

故后五为危,危则近死矣。

故后六为破,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

故帝王气起少阳,太阳,常守斗建。

死亡气乃起於少阴,太阴,常守斗魁。

是故后六将,天常休之空之,与地同气,主闭,藏匿奸宄,与邪鬼物同处,不可妄开发。

古有贤人好生也,悉气属斗前,与天行并,故日吉能有气也。

诸为奸猾阴贼恶邪,悉象阴气,属斗后,故日衰,所为者凶。

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

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

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

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

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

夫天道无心,遭不肖则乱,得贤明则理。

古者帝王得贤明,乃道兴,不敢以下愚不肖为近辅,速以吾此文付上德之君。

行之洞明者光,以三气相见问之。

占十中十,所理悉理,此第一善明,可以为帝王使。

占十中九,一气乱不理,可为诸侯使。

占十中八,二气乱不理,可为凡人使。

过此已下,名乱天正道,必有冤结鬼神精,伏逃不见不可理,不能调和太平之气。

子欲得道思书文,求道之法静为根,积精不止神之门,五德和合见魂魄,心神已明大道陈,先知安危察四邻,群神大来集若云,若是不息长寿君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去乃长存,周者反始环无端,去本求末道有患,众民失之不得完,思其意无失真言,清静为本非用钱,可不重爱明师言,顺受师语不死焉。

愚者逆师与鬼邻,不得正道入凶门,遂不复还去神,骨肉腐涂称祖先,命已灭亡大穷焉。

  凡愚之术,皆从内出,自有法律,厚为本根,见神而活,亦无苦愁,神恶劳烈,安心定意,慎无暴卒。

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

为之必和,与道为一,贤持无置,凡事已毕。

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

详思书言,慎无失节。

凡精思之道,成於幽室,不求荣位,志日调密,开蒙洞白,类似昼日。

不学之时,若夜视漆,东西南北,迷於其室。

令贤圣惶,心独战栗。

五守已强不死亡,安贫乐贱可久长,贱反求贵道相妨,尊官重禄慎无望,强求官位道即亡,不若除卧久安床。

不食而自明,百邪皆去远祸殃。

守静不止不丧,幸可长命而久行,无敢恣意失常。

求之不止为道王,治活之术各异方,与民殊事不相妨。

上之好生,民命久长。

俗教道上有仁王,圣主思道,化下流行,令民清廉,永无祸殃。

民之不死,上之明也。

上无明君教不行,不肯为道反好兵,户有恶子家丧亡,持兵要人居路傍,伺人空闲夺其装,县官不安盗贼行,观民可为上可明。

人君好仁,下求长生,上之不仁,下多邪倾,皆令夭死,不知乐生。

下愚好德,上教令也,民之好道者,其主明也,尽欲长生远祸殃也,不食廉洁去诸兵也,垂拱无为弃不祥也,圣主大兴其民相亲也,恩及下愚是其王也,天道好生以安上也,下愚不争上之庆,天下幸甚莫不归王也。

民不好道者,上之不明也,内怀奸心明行也,不好为德反好兵也,父子分离居道傍也,不得长生积死丧也,家有贫子若虎狼也,上之无德兵祸殃也,下愚为君化不行也,民多好仙帝王明也,天见其治恩下行也,蚑行喘息皆被光也。

  天者好生道,故为天经。

积德者地经,地者好养,故为地经。

积和而好施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相通,施及往来,故和为人经也。

古者将学问者,皆正其本。

比若种木也,本索善种,置善地,其生也,本末枝叶悉善。

本者是其本师,枝实者是弟子。

是故古之学,悉先念思本,乃学其道也,故可为者,得与天心合,故吉也。

夫种木不择得善木,又植恶地,枝叶华实安得美哉?此者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归之元气,还以安身。

念古法先师所职行,何以能自治。

计定意极,且自得之。

先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

详念先人独寿,其治独意,以何得之。

但以至道,绳邪去奸,此若神矣。

无有奇怪,本正以是为之,故得天心,不负地意,四时周,五行安,子孙不相承负,各怀至德,不复知为邪恶也。

入室独居,思经道之本所须出入,贤者先得其意,其次随之,遂俱入道,与邪相去矣。

  入室思存,五官转移,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

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人道为雄。

故立五官,随气而兴,天道因气飞为雄。

真人积气聚神明,故道终常独行,万民失气故死。

丧者为贱,生者为贵。

子守道,可长久随气而化天为常,无急名利道自行,天道常生无有丧,地道持两主死亡。

夫上古圣贤者,於官中士度於山,下士虫死居民间。

贤者见书,深思此言,先难后易,身亦无患。

而守德成大道身,学已更九室,成神人,其念常与凡人殊绝异,朝夕未常念地上,欲闻天事也。

意乃念天上职事,乃后可下九室,积精笃竭,自化易其形容,即是上天圣人也,不得复理民间时事明矣。

吾之书乃使高士遂生而不见,下士不败妄为妄言也。

吾书为道,所能穷竟人志,使人贤不肖各尽其才,至死无可复悔者,乃各尽其天命也。

欲寿乐久存者,思正道意可往矣。

不乐久存者,宜就俗事,但乐止其身而已。

  验行镜其身,自知可为得失法。

贤明智乃包裹天地,积书无极,而不能自寿益命,此名空虚无实道也。

术士之师也,久久还自穷之,学能遍授天文地理,悉解万物之情,众书并合备具,而不能事亲尊君,此知无益也。

详思此言,吉凶可知矣。

此以简行,即令人自知得失。

 

  学问何者为急?故陈列二事,分明士意失得之象。

自闭辟已来,行有二急,其余欲知之亦可,不知之亦可。

天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孝为急。

寿者,乃与天地同优也。

孝者,与天地同力也。

故寿者长生,与天同精;孝者下承顺其上,与地同声。

此二事者,得天地之意,凶害自去。

深思此意,太平之理也,长寿之要也。

诸欲为善,求活者少。

故父母者,生之根也。

君者,授荣尊之门也。

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

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

父母乃传天地阴阳祖统也。

师者,乃晓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

君者,当承天地,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

故此三者,性命之门户也。

深思此言,万害除矣。

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

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

此道自然不用力,欲知其效,常随人意善恶所致。

心意谋事於内,响应於外,欲知其道,正影响之应也。

心以意吉凶之门户。

古者太平之君,其理要但用心意善,即臣善,用意误,得臣亦误。

心意,天地枢机也,不可妄动也,使和气错乱,灾害日生矣。

  太平经钞戊部卷之五竟

  太平经钞己部卷之六

  今天下所畏口闭,为不敢妄谭。

今日月星历,亲天之列宿神也,尚相畏。

是故日出,星辄逃匿不敢见,畏其威也。

夫四境之内,有严帝王,天惊,虽京师大远,畏诏书不敢语也。

一州界有强长吏,一州不敢语也。

一郡有强长吏,一郡不敢语。

一县有刚强长吏,一县不敢语。

一闾亭有亭长刚强,乃一亭部为不敢语。

此亭长,吏之小者,况其大者乎。

皆恐见害,各取解免而已,虽有善心意,不敢自达於上,使道断绝。

一家尚亲,自共血脉,同种类而生,乃相畏如此,况异世乎。

自中古以来,失道德,反多以威武相治,威相迫胁,有不听者,后会大得其害伤,深流子孙。

下古尤甚,小有欲上书言事,自达帝王比近,探其命者辄杀之。

不即时害伤,更相嘱托而伤害之。

故臣民悉结舌,杜口为暗,虽见愁冤,不得上达,故令帝王聪明绝也,天变日多,是明证效也。

今民亲得生於父母,受命於天地,以天地为父母,见灾变善恶,是天地之谭语,欲有所言也。

且尚皆畏见害,乃相教勑,共背皇天后土欲言,共蔽冤天地,乃使辞语不通,天地长怀悒悒而不达。

今帝王虽神人之源,乃据百重之内,万里之外。

百重之内,人欲往通言,迫胁比进,不得往达也。

夫不得通,天地大怒,贼杀凡物,乃毁天地,大凶之岁,断无聪明,乃为大危之国。

此罪不可复名,故当绝灭矣。

夫大灾异变怪者,是天地大谭也。

中灾异变者,是天地中谭也。

小灾异变者,天地小谭也。

比人事,大事大言,小事小言,不空见也,而欺人也。

夫见大瑞应,天地大喜悦,中瑞应中喜悦,小瑞应小喜悦。

夫无灾无瑞为平也。

是故天将兴佑帝王,皆令自有意,从古到今,将兴佑之,辄为出奇文异策,可按以理,故为者悉大吉,将不佑之也。

悉断奇文异策,使不得见,或得之又使愚,不知策而用之也。

将兴行也,使心旷然开通,而受用之,此天佑法也,不欺人也。

凡人将兴者多好善,将衰者多好恶也,将吉者易开导,将凶者好抵冒人也。

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归有德。

天不肯佑恶人,道不肯付愚人也。

  天符还精以丹书,书以入腹,当见腹中之文,大吉,百邪去矣。

五官五王为道初,为神祖,审能闭之,闭门户。

外暗内明,何不洞睹,守之积久,天医自下,百病悉除,因得老寿。

愚者捐去,贤者以为重宝,此可谓长存之道。

  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此两者同相抱,其有奇思反为咎,子失自然不可寿也。婴儿五精,还自保也。

  天君问:天下何故难安哉?五行神吏上对曰:今帝王乃居百重之内,去四境万万余里,远者多冤结,善恶不得上达,奇方异策断绝,不得到帝王前,民臣冤结不得自讼通也。

为此积久,四方蔽塞,贤良因而伏藏,帝王不得奇策异辞以安天下,咎在四面八方,远界闭不通也。

  人居天地之间,开辟已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

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不复起行也。

故悲之,大冤之。

天地格法。

天地为万物父母,恐其中有自冤哭泪,仰呼天,俯叩地,而自悲冤得少年。

故天为生真道奇方,可以自防而得小寿者。

物生皆有老终,而愚人不肯力学真道善方,可以永享其年,不死迟老者,反各自轻忽;不求奇方而共笑贱真道,反共作邪伪,以乱天道。

共欺其上,争致死地,名为冢,修之治以待死,预作死约及凶服,求死得死,有何冤哉。

年竟算尽,此比若日出自有入也。

古者圣人帝王,时时有大自重爱,而畏死者旦夕思行,求异闻殊方,敬事道人,力尽财空而已。

至诚涕出,感动皇天,乃为出瑞应,道术之士悉佐之,故多得老寿,或得度世。

今天地乃以人为子,帝王乃最天贵子也,不惜真道奇方焉。

故深计远虑,知天下之财物,会非久其有也。

古者圣人聪明,大达众贤悉出,上集为辅,故冤结。

天地亦有其理,况人伦乎?帝王得以垂拱无忧,贤者亦得尽忠信,上辅其君为理,共解天地大忧,万民因而兴,岂不善哉。

  大集难问天地毁起,日月星蚀,人烈死,万二千国策符,子开神文。

三光何故得蚀也?天地日见誉举,不名为誉举人也,乃名为更迭相称。

如此比类者众多,不可胜记,如此者皆无天报也。

然人不佑吾,吾独阴佑之,天报此人。

言我为恶,我独为善,天报此人。

人不加功於我,我独乐加功焉,天报此人。

人不食饮我,我独乐食饮之,天报此人。

人尽习教为虚伪行,以相欺殆,我独教人为善至诚信,天报此人。

人尽言天地无知,我独阴畏承事之,天报此人。

人尽阴欲欺其君上,我独阴佑利之,不敢欺,天报此人。

父母不爱我,我独爱佑之,天报此人。

如是比类者众多,不可胜记。

真人自计之,上士求天报,中士求人报,下愚不施反求报。

上善之人得天报者,度也。

中善之人得人报,故爱利之而仕之。

下愚无功而强报,故天地人共恶而诛之。

故上皇皇天之气悉下生,后土之气悉上养,五行之气悉并力,四时之气悉和合。

三光更明,天下同心为一。

天性为行,最尊之重之,爱之佑之。

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

地性善养万物,而无不置也。

圣人悉乐理天地,而万物受其功。

大善神真仙人,助天地行,不敢自苦也。

悉与元气同,与天心相得,故独长吉而无凶也。

古者圣人贤人深思远虑,乃知天道意,但专阴行善,不敢为恶也。

深睹皇天明禁,下乃背而加之,学问浅劣,复不信天禁,故难移矣,失而早亡矣。

愿闻天寿百二十岁,地寿百岁,人寿八十岁,霸寿六十岁,仵寿五十岁。

三正起於东方,天之首端也。

岁月极於东北,天极也。

夫天寿者,数之刚也,东北,物之始也,一年大数终於此,故百二十为象天也。

地者,阴也,常受施,西北为极阴也。

阴者杀而阳生,故亥者核也,阴终西北角也,西北为地之司命,故地寿得百岁。

八十六十者,阳止阴起,方立秋。

秋者白气,白虎持事,故霸命也,五十者,阳气兴长於上,阴气伏起於下,阴仵阳化,故为仵命。

过此而下,悉曰无常命,诚冤结哉。

今且晓子一解,可以终古自养而极者,不可忘也。

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

而撞门户,闭之居内,不与俗事,是自爱自养也。

而读书无极,安贫乐贱,无忧而已,是其自爱自养也。

已前皆如是而非也。

夫自爱为言者诚,诚自爱保,自念身无足,冥目亦还自视无足,未常须臾离之。

因思而忧之,乃至不食而饱,是为自爱之人也。

自好为言者,乃好念身形,形容上下,累累可睹。

诚好爱不止,面目生光明也。

昼夜不能忘,以为经常,因得肉飞而可强,是为自好爱之道也。

今故使男女、大小老少、贤不肖,共集上书,为帝王通达聪明,帝王比若中极星,默常居其处,而众星共往奏事也。

大者居前。

中者居中,小者居后,一星不得,辄有绝气,天行为伤。

夫星者,乃人民凡物之精光。

故一人不得通於帝王,一星亦不得通也。

故天气辄为乖错,地气为其逆也。

故教其吏民大小,俱共上书,以通天气,以安星历,以除天病,以解帝王承负之责。

故示勑使三道行书者,恐有不通,故各自其使宜。

长吏者,记城郭之灾变,布道者,记市道之灾变;四野者,记四野之灾变。

各相取长短,传以相语,共争上之。

长吏亦之大怒,天地战斗不和,其验见效於日月星历。

然亦蚀,亦不可蚀,咎在阴阳气战斗。

阴阳相奸,迭争胜服。

夫阴与阳,本合相利佑,共生和气,而反战斗,悉过在此不和调。

如使和调,不蚀也。

上古最善之时,常在不蚀;中古渐失天地之意,阴阳稍稍不相爱,故致战。

子以吾言不然也,使有德之君按行吾文,尽得其意,战斗且止,小得其意小止,半得其意半止。

帝王多行道德,日月为之不蚀,星历不乱。

比之人先有相厚,久不相睹,相观当大喜,必能相佑利。

及先不相与,比卒相逢,便战斗矣。

  请问旱而尽死,民困饥寒烈而死。

此者太阳皇天之杀也。

六阳具恨,因为害也。

何谓也?六方相极,其中大纲,俱人久为乱,恶之故杀也。

其害於人何哉?无有名字。

但逢其承负之极,大怒发,不道人善与恶也,遭逢者即大凶也。

比若人大忿怒,乃忿甲,善人不避之,乃贼害乙。

乙何过也?而逢人怒发,如此矣。

故承负之责最极,故使人死恶不复分别也。

大咎在於此矣。

  请问万二千国之策各异意,比当於何置之?各随其国俗宜以何为始。

以斗极东南,火气起,愿闻其意诀何也。

火者,阳也。

其符令主天心,和者主施,开者主通,明者主理。

火者为心王,神和者为化首,万事将兴,从心起。

心者主正事,倚仁而明复有神光。

万二千国殊策一通,为文书上章,元气且自随而流行,真人自属,兴之吉,逆之丧。

天乃乐出书,故使吾言。

  古者火行,同当太平,而不正神道,令天师独使令火行正神道,何也?令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火气盛者,必正神道,何也?夫火者,乃天之心也。

心主神,心主神当今明。

天气不调,帝王为之愁苦,而人不得知其要。

子欲知此,苦人耳。

令邪人多居位,则乱帝王之治。

令使正人不得处,天地为邪气失正。

夫邪气多则共害正,正多则共禁邪。

此二者,天地自然之术。

  请问洞极上平气主治,故天师乃考疽疥虫食人,独此验之所谓。

虫食人,其为灾最其剧,逆乱正也。

今皇平气至,不宜有此。

应付有德之君,欲知道洞洽,未令民间悉移虫主名,大小为害,疽疥从腹中三虫之属,皆移主名。

此虫无不有名少耳。

虫逃於内而窃食人,象无功之臣逃於内,蚕食人矣。

深可畏之,不畏之则至於大害矣。

  天受人命,自有格法。

天地所私者三十岁,比若天地日月相推,有余闰也,故为私命,过此者应为仙人。

天命上寿百二十为度,地寿百岁为度,人寿八十岁为度,霸寿以六十岁为度,仵寿五十岁为度。

过此已下,死生无复数者,悉被承负之灾责也。

故诚冤乎?此人生各得天算,有常法,今多不能尽其算者。

天算积无訾,故人有善得增算,皆此余算增之。

欲知大效,比若一里有十户,户有千亩田,其九户为恶尽死灭,独一户为善,并得九户田业,此之谓也。

不望阴阳佑人,今人或不得其数,而望得天报者,会不得天报也。

今日食人,而后日住食之,不名为食人,名为寄粮。

今日饮人,而后日往饮之,不名为饮人,名为寄浆。

今日代人负重,后日往寄重焉,不名代人持重,乃名寄装。

今日授人力,后日往报之,不名为助人,名为交功。

今人誉举人,后务上书,邑民亦务上书,行人亦务上书。

长吏欲不上,恐民上之;民人不上,恐行人上之;行人不上,恐长吏上之?故使民俱坐,乃后且争上事也。

吏民有信者,帝王仕之不负焉。

故吏民乐为也,帝王得以为聪明,而称王心,而长安其身;吏民得以尊天地,得以无病。

天地四方俱有利,故长吉,为万万世法也。

以付上德之君,使民知天意。

令以自安自全,无为迷惑。

大集具正事,考本天地之根,以除天恐地咎国之害,立洞极经。

  又请问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已来,前后贤圣文,河洛图书神文,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奇辞殊策,合为一语,以明天道,曾不大烦乎哉?为其远烦而不通,故各就求善太平之宅,於其所属邑乡主备,其远不能自致。

故为其立宅道上,使投异辞善策奇方於其中,因取事,持往献有德之君,令群贤共定按之,以类相求。

取上第一善者,去其邪辞,以为洞极之经,名为天洞极政事。

乃令天地之病,且悉除去也;帝王之理,且一大安也;承负万世之灾厄会,且却去也。

然后万物群神,且化万一可言,而不复上白人恶於天上也。

故勑使拘校之者,乃天使吾下言也。

虽烦,安得不力为之乎。

天下文书,及人各言,一岁言十数,而天下疑事悉自解,亦无大烦也。

但各居其处而言之,传持献上,是为天下集言而共语,以通达天地之意,以通天地之气,以除帝王灾害,以利凡民及万物,莫不各得处其所者,乃后天地一且大悦喜,病一除,喜则佑帝王也,令无事长游也。

  愿闻天地何故一时使天下人共集辞策,及古今神圣之文,以为洞极经乎?然天地有剧病,常疾乱,未常得善理也。

故教示人集议,而共集出正语奇策,以除病也。

故使其大共集言事也。

  愿闻天地乱而有病,何不更生善圣人乎?力复生后圣人,乃无益何也?天师言:行古圣人有优劣,各长於一事,俱为天谭地语,而作殊异。

是故众圣前后出者,所为各异也。

俱乐得天心地意,去恶致善,而辞不尽同,大类相似。

故众圣不能悉知天地意。

故天地常有剧病,而悉不除,故遣吾语以告真人。

所告真人者,天上诸神言,天下有乐善,欲称天心,独有真久耳。

行所以拘校上古神文、中古神文、下古神文者,或上古神文未及言之,中古神文言之,中古神文未及言之,下古神文言之。

因以类相从相补,共成一善辞,故使集之,然后天地意可观矣。

行上古圣人失之,中古圣人得之,中古圣人失之,下古圣人得之,下古圣人失之,上古圣人得之。

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圣辞矣。

上圣或有短失之,中圣得之,中圣失之,小圣得之。

因复以类相从,因而相补,共成一善圣辞矣。

大贤以短失之,中贤得之,中贤失之,小贤得之。

以类相从,共成一善贤辞矣。

帝王失之,臣子得之,臣子失之,庶子得之。

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

上老失之,丁壮得之,丁壮失之,少者得之,以类相补,共成一善辞矣。

男子失之,女子得之,女子失之,奴婢夷狄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

上古文失之,中古文得之,中古文失之,下古文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

行或上古人失之,中古人得之,中古人失之,下古人得之,以类相从,以类相补,共成一善辞矣。

行或上失之,而下得之,或下失之,而上得之,或上下失之,中得之,或中失之,上下得之。

或天神文失之,反圣人得之,或圣人失之,反贤人得之,贤者又失之,而庶民反得之,庶民又失之,反夷狄得之。

或内失之,反外得之,外失之,反内得之。

会有得之者,会有失之者。

故上下外内,尊卑远近,俱取其文要语,而集其长短,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则且矣。

然后文书辞言通具也。

天地生出凡事,人民圣贤,跂行万物之属,各有短长,各有不及,各有所失,故所为各异,大率俱欲得天地之心而自安也。

故今天遣吾下,为上德君更考文教,吾都集合之。

神文圣贤辞,下及庶人奴婢夷狄,以类相从,合其辞语,善者以为洞经,名为皇天洞极政事之文也。

然后天地病一悉除去也。

  请问合众类以相从。

然善正其言则吉,不善正其言则凶,然后太平上皇之气立来矣。

夫人有病,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矣。

夫邪文乱道经书,道经乱则天文地理乱矣。

天文地理乱,则天地病矣。

故使三光风雨四时五行,战斗无常,岁为其凶,帝王为愁苦,县官乱理,民愁苦饥寒,此为邪文所病矣。

夫邪文邪言误辞以理国也,日日得乱。

於是臣为枉法而妄为,民为之困穷,共污天地之理乱。

天官大怒,哭泣呼冤不绝矣。

邪言邪文误辞以理家也,则父子夫妇乱,更相憎恶,而常斗辩不绝,遂为凶家矣。

夫正言正文正辞,乃是正天地之根,而安家国宝器父母也,而天下凡人万物所受命也,故当力正之也。

故吾之为道,悉守本戒中而弃末。

天守本,故吾守本也;天戒中,故吾戒中也;天弃末,故吾弃末也。

吾之为文也,乃与天地同身,同心同意,同方同理,同好同恶,同道同路,故令德君按用之,无一误也。

万万岁不可去,但有日彰明,无有冥冥时。

但有日理,无有乱时。

但有日善,无有恶时也。

故号天之洞极正道,乃与天地心相抱,故得其上诀者可老寿,得中诀者为国辅,得下诀者可常自安。

请问阳何从独得尊而贵,阴独名卑而贱哉?神人言:阳所以独名尊而贵者,守本常盈满而有实也;阴所以独名卑而且贱者,以其虚空而无实也,故见恶见贱也。

夫阴阳男女者,本元气之所始起,阴阳之门户也。

人所受命生处,是其本也。

故男受命者,盈满而有余,其下左右,尚有一实。

上者盈满而有余,常施下阴而积聚有余。

上施者,太阳行也,无不生?无不能成。

下有积聚者,太阴应地,而有文理应阡陌。

左实者应人,右实者应万物。

实,核实也,则仁好施,故阳得称尊而贵也。

女所以卑贱,其受命处空而虚,无盈余,又无实,故卑也。

故天道重本守始,故当反本守元,正守考文,以解迷惑也。

故能使天长地久,安国宁民,而阳实好施故也。

阳,天也,君也。

阴,地也,臣也。

故敬阳之施,因而养之。

  请问神人,天下凡有几国?然中部八十一域,次其外复一周,天下有万国,远出列洞虚无表,并合三部为万二千国,皆禀受太平之教。

今太平一岁,人为喜乐顺善。

二岁,地上为大乐。

三岁,恩泽究洽於天下;四岁,风气顺行。

五岁,行神不战,妖恶伏灭。

六岁,而究着六纪。

七岁,乃三光更明。

八岁,而恩究达八方。

九岁,阴阳俱悦。

十岁,万物悉各其所。

为数小终,物因而三合之,乃天地人备,故三十岁而太平。

今上皇气出,真道至,以理十年,小太平也。

如力行真道二十岁,而中太平者,乃谓帝王已下,乃臣民大小,按行真道,其却邪伪也。

  神人语真人言: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

真人专一老寿,命与天连,阳道积专,日有单至信所致。

无争荣名,而居高官,孝顺事师,道自来焉。

神乃知善,人与语言。

夫师开蒙,为道之端,君父及师,天下命门,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陈。

不事此三人,室闭无门,福德皆逃,祸乱为怜。

详惟其事,无失书言。

父母生之,师教其交,居亲仕之,可不慎焉。

天下至士,去官就仙,仙无穷时,命与天连。

长吏治民,仙吏天官,与俗何事,其事异焉。

长吏治民仙万神,天下之事,各自有君,努力思善,身可完全。

以是遂去,不负祖先。

吾图书已尽,无复可陈,致勉学详请其文。

神人将去,故戒真人,慎之慎之,亦无妄传,不得其人,慎无出焉。

藏之深渊幽冥之间,道不饮血,无语要文,外内已悉,无可复言。

  於此画神人羽服,乘九龙辇升天,鸾鹤小真陪从,彩云拥前,如告别其人意。

  西壁图。

上古神人真人,戒后学者为恶图象,无为阴贼,不好顺事,反好为嫉妬,令人死凶。

天道不可强劫,劫之必致兵丧威之,死灭世亡。

盗神书必败,欲以为利,反以为害,此即响应天地之性也。

乃致自然之际会,审乐以长存,慎之慎之。

无好为害,善者自然,恶者自败,观此二象,思其利害。

凡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毛发之间,无有过差。

但人不自精,自以不知,罪名一着,不可奈何。

不守其本,身死有余过。

乃为恶於内,精气相召於外。

故前有害狱,后有恶鬼,皆来趣斗,欲悔之不得,因以忘身。

故画像以示后来贤明,得之以为大戒。

愚者不信道,自若忽事,审而言,不失铢分。

故守柔者长寿,好斗者令人不存,物事各从其类,不复得还,悔之无益,鬼以着焉。

见戒觉,以时自还。

今上未伤,固可得为善人。

善者乃上行,恶者乃下降,天道无私,乃有自然不失。

  开达无闭绝,以称天心地意,转天地之灾变,畅天地之谭,使人民各居其处,万物不伤。

故天出文书,令使可遥行万万里,得通其言,以畅善人,以知恶人,以解冤结。

故帝王乃居百重之内,得长自安,聪明达远方也。

由太上中古已来,多背叛天地,共欺其上,故灾害日兴,死者不以数也。

帝王久愁,不能拘制其下为奸伪,故天遣三道文出也。

通其气,乐知得失,上下和合,谏及四远卑贱,令无冤结,以称皇天心,乐灾除去,勿令天怒。

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

下古小人愚蔽,娇妄文辞,欺天地,罔冒帝王,故天地常忿怒而灾祸之。

天地病除,帝王安且寿,民安其所,万物得天年,无有怨恨,阴阳顺行,群神大乐,且喜悦,故为要道也。

  夫子不孝,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顺明师之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

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

天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於地下,名三行不顺善之子也。

常以月尽明旦见对於天,主正理阴阳。

尊卑之神吏,魂魄为之愁苦,至灭乃已。

天以十五日为一小界,故月至十五日而折小还。

以一月为中部,以一岁为大部。

天地之间诸神精,当共助天生长养万二千物,故诸神精悉皆得禄食也。

比若群臣贤者,共助帝王长养,凡民万物皆得禄食也。

故天为法,常诸神以月十五日而小上对,一月而中上对,一岁而大对。

故有大功者赐迁举之,其无功者退去之,或击治。

此乱治者,专邪恶之神也。

人生为子孝,为臣忠,为弟子顺,不离其身,然后死魂魄神精不见对也。

  其二部界者,读吾道书文,合於古今,於类相从,都得其要意,上贤明翕然喜之,不能禁止为善也。

乃至於敢入茅室,坚守之不失,必得度世而去。

志与神灵大合洞,不得复誉於俗事也。

其善乃洞究洽於天地,其神乃助天地,复还助帝王化恶,恩及草木小微,莫不被蒙其德化者。

是故古者贤明得师。

能助帝王致太平者,皆得此人也。

中贤力共读吾文书,合於古今道文书,以类相从,力读而止。

其贤才者,乃可上为帝王良辅善吏,助德君化恶,恩下及小微草木。

阴阳和合,无复有战斗者,帝王长优游而无事,群臣下俱相示教力为之,莫不顺善而忠信,无刑罚而理,不善不可胜矣。

其民共读吾书道文,上下通都合计,同策为一,无复知为凶恶者也。

拘校古今道文,以类相从相因,以为世学,父子相传无穷已也。

如三贤中贤下及民,俱为之占,天地恶气毕去矣,无复承负之厄会也。

善乃合阴阳,天气和地瑞应毕出,游於帝王之都,是皇天后土洽悦喜之证也。

故读吾文者,宜精详之。

其三部界者,夫人得道者,必见神能使之。

其上贤明者,治十中十,可为帝王使,辟邪去恶之臣也。

或久久乃能入室而度世,不复誉於俗事。

故守一然后具知善恶过失处,然后能守道,入室精思,然后能守神,故第三也。

贤者拘校古今神书,以相证明也。

中贤守一入道之,且自睹神,治十中九,可为王侯大臣共辟去邪恶,久久冀及入室矣。

其小贤守一入道读书,亦或睹神,可治十中八,可为民共辟邪除恶也。

亦皆拘校古今道文,以自相证明,乃愚者悉解信道也。

大贤中贤下民,俱守神道而为之,则天地四时之神悉与,邪自消亡。

此则天下地上,四方六属六亲之神悉悦喜,天兴善助人为吉矣。

  吾道乃为理天地,安帝王,生天地所爱者,乃当爱真道真德也。

夫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因而行也。

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

故长为万物之母也,常忍辱居其下也,不自言劳苦也。

吾之为德君,教化下愚,正以此天地二事为祖。

故常按天地之法度,不失其门户也。

吾之书即天谭地语,与神祇深独相应,若表里也。

天下之名,今所属皆以类相从,故知命其所属。

故含五姓多者,象阳而仁;含六情多者,象阴而贪。

又受阳施多者为男,受阴施多者为女,受王相气多者尊贵则专,受休废囚气多者,数病而早死,又贫极也。

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五行之气,其命者击於六甲五历,以类古之,万不失一也。

古者圣人深原,凡事知人情者,以此也。

真人知之耶?上视天而行,象天可为;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

念天地使父母生长我,不欲乐我为恶也,还考之於心乃行。

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

心者,神圣纯阳火也。

行火者动而上行,与天同光,故日者乃火之王,为天下正,无不照明。

故人为至诚,心中正疾痛,心神圣上白於日月,乃上白於天。

故至诚於内者,神灵也,可不慎乎?

  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行。

至德为家,共生万物,无所匿,无可私。

古者圣人象天地为行,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使为谨良,令易治。

令世反多闭绝之,故愚人共为狡猾,为失天道,不自知非,各在真道善德不施行,故人多天谪,当死不除也。

  今天师广开天道之路,悉拘校古者道书之文,以为真要秘道。

真道者多善,其文乃入神,故能睹神,与神为治。

若神入神,则真道也。

乃多成於幽室,或有使度於室中而去者,或有一出一入未能.去者,或有但见神而终古不去者。

行为子道,学而得大官者决意。

凡人专问也,今日入学门,用心专一,常欲利爱而不妄语,年少而学,至老穷无复知乃止,不乐得官也。

但身好学,务欲知经道,积为善而不止,行名立,经道成,深知古今灾变所从起。

其行与学有益於上,有利於下,为善积闻,不可盖闭,名闻四达。

明王好之,因而征索诏取,万俱言善哉,是其人也,傍人为其悦喜足者,即其善人学而度世者也。

  行复为子说道,其不度者,意今日入学门,不乐思得真道善说,但欲博闻多睹,可以行穷极圣人者。

又不欲推行作善,反好浮华之文,可以相欺伪者。

或既得入经道,又用心不专一,常欲妄语,辩於口辞,以害人为职;不尊重上,不利爱下。

复经道空虚,未足以为帝王之良臣,反行首长者。

傍人以财货自助,欲得大官以起名誉,因而盗采财利,以公趣私,背上利下,是即乱贼败正治,天地之害,国家贼也。

民之虎狼,父母之恶子,天地憎之,鬼神恶之,故其罪当诛之於帝王,以称天心,以解民之大害,是其抵欺而得官者也。

或有用心不专实,空虚无真守,反积常思欲得官。

官者,天之列宿官也,以封有德,赏有功也、不以妄与无功之人也。

无功之人,天地所忽,神灵所不爱也。

下愚不能深自知恶,反妄思得天官而不止,邪鬼物因而共入其心,使妄语,因而妖言,而不能自禁止也。

故时有邪言而死者,此之谓也。

非独为道不得其意则凶也,真人努力自度之术矣。

古者圣贤睹天法明,故能行道守德也。

天乃专一,昼夜行道而不言,故能长吉。

地乃昼夜行道而不言,爱养万物,故能独吉也。

四时昼夜行道而不止,故能常独兴王而不止也。

三光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常明,随天运行也。

五行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与天地为常也。

凡天下之为道者,象此不可胜书也。

常能爱利,口不妄言,则道可得也。

欲轻忽反吾言者,为道所贼也。

吾乃为天谭,以戒上德之君。

夫德君天之兴,必且好道,万民且象其君而为之,皆以此文为戒。

是故天之为象法也,乃尊无上,反卑无下,其大无外,反其小无内,包养万物,善恶大小皆利佑之,受以元气而生之,终之不害伤也。

故能为天最称神也,最名天上之君也。

今上皇气至,德君治,当象此为法。

故吾道一高一下,一沈一浮,欲使众贤共策之。

故东南地户,乃有天地之水,不逆小流之力也,善恶大小皆归之。

真人知之耶?

  文书亿卷,中有能增人年寿,益人命者,真文也,其余非也。

文书满室,中有能得天心平治者,真文也,其余非也。

臣子满朝廷,中有能乐其君,助其君致太平者,是帝王之真臣良吏,其余者佐职之臣子也。

人生一子,而父母常得其乐而不饥寒者,是贤孝之子,其余皆悉备数也。

积方重车,中有皆能益年者,是真方也,其余非也。

天下若此类众多,不可称记预说也。

真人自深思其意。

吾文以一推万,足以明天下之道矣。

故使真人传道於上德之君,拘校凡文人辞圣书者,明以示众贤,使一俱觉解迷惑也。

拘校凡文之后,灾日去矣。

夫邪文邪言,乃奸灾之主人也。

夫正文正言,乃遂邪奸恶之吏也。

以文正言,以吏正奸,伪无主人,则无止宿之所矣。

夫邪言为奸主人,比若盗贼有舍止之所也。

主人已死亡,盗贼无缘复得来止息也。

  行天道之为法,以一况万,万不可尽书也。

文多使人眩惑,不若举一纲,使万目自列而张之。

故万人扰扰,不若一帝王也。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

柱天群下跂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天道广纵无复穷极,不若一元气与天持命纲也。

贤者上德之君,得思吾言,寿自长也。

后世共思吾言,自父慈子孝,日广且明也。

大小争为善,后无强也。

不知复有邪文,佞人国以藏也。

灾变尽除,三光明也。

自然之术,天师共纯也。

为道如此,何有伤,遂以为法,乃天行也。

垂书记之,是思天地神明也。

以征之文,与天地响应也,是天合信符也。

上君贤者,宜共策此辞,行之者日兴,与时宜为朝,得天地之欲,故吉哉。

  吾为太平德君制作法度,不限一人。

夫太平气来,有一人自冤,不得其欲者,则上皇太平气不得俱来至也。

故天教吾广开辟其路,使自恣自择可为也。

贤明欲乐活者,可学吾文,思其意,入室成道,可得活。

贤柔欲乐辅帝王治,象吾文为之,可以致太平乎。

欲乐居家治生商财者,思吾文可竟天年,各得其所愿,无大自冤也。

故德君以治,大平之气来也。

所以然者,乃天下无自冤者,各自得其所。

上德之君贤明者,不夺所欲,必得天下之心,欲承天意以归之。

  天之行不夺人所欲,地之行不夺人所欲,明君象之,故致太平。天地至神,犹不夺所欲,况人乎哉。

  上古神人戒弟子后学者,为善图象,阴佑利人常吉,其功增倍。

阳善者,人即相冗答而解。

阴者,乃天地诸神知之,故增倍也。

积德者,富人爱好之,其善自来也。

人之所誉,鬼神亦然,因而佑助之。

好道者长生,乃与阴阳同其忧,顺皇灵之行,天地之性,得其道理,故天佑之也。

失者乱天,不好善人也。

夫求善以善,无可怪。

学以仁得之,道之始也;以德得之,道之中和也。

以道得之,上也。

  吾本少学而不止,精神念之,涕常欲下,为此积久,蒙皇天大恩,今日幸得逢天神人於旷野。

始学若亏,思问小事外浮华也。

本求守一养性之法,凡三百首,乃见天师说而无极,故敢问身宁可得长存否?

  子为天来学问,疑吾为天授子也。

愿闻其诀意,以何明之也?今有德之君,得吾书心解行之,与众贤共议,以化凡民,必与立响相应,是其明证也。

吾道以诫成,不设伪言行,已诀矣。

吾含此道久,以无可与语者。

天冤结有剧,病变不绝,此其悒悒不通,天师何自往与付之。

曰:位不当也。

吾职在天,真人职在地。

在地者出万物,故天生者於地养之。

故吾传道於真人。

地生君王凡民,万二千物,悉得阳施,从阴中出,故子得传於人也。

子以吾言不诚信也。

夫天虽有所出,不与人语,情意同。

吾书承天教令,明若丹青也。

  天数之始也,是故天地未分之时,积气都合为一,分为二,成夫妇。

天下施於地,怀妊於玄冥,字为甲子。

布根东北,丑与寅。

始见於卯,毕东南,辰与巳。

垂枝於南,养於午。

向老西南,未与申。

成与西方,日入酉。

毕藏西北,戌与亥。

故数起於一,而止於十者,五千之始,五行之本也。

数一以乘十,百而备是。

故天生内,故毕终是。

故斗建於辰,破於戌。

建者立也。

故万物欲毕生。

破者败也。

万物毕死於戌。

数天地八方,十而备,阴阳建破,故以此往来复其故,随斗所指以明事。

吾书乃为除害气,故曰象天为法。

  太平经钞己部卷之六竟

  太平经钞庚部卷之七

  虚无自然图道必成诫

  虚无者,乃内实外虚,有若无也。

反其胞胎,与道居也。

独存其心,悬龙虑也。

遂为神室,聚道虚也。

但与气游,故虚无也。

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

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无忘真书也。

得之则度,世可久游也。

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

凶祸一至,被大灾也。

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

贤者见书诫之。

  无为者,无不为也,乃与道连,出婴儿前,入无间,到於太初,乃返还也。

天地初起,阴阳源也。

入无为之术,身可完也。

去本来末,道之患也。

离其太初,难得完也。

去生已远,就死门也。

好为俗学,伤魂神也。

守二忘一,失其相也。

可不戒之,道之元也。

子专守一,仁贤源也。

天道行一,故完全也。

地道行二,与鬼为邻也。

审知无为,与其道最神也。

详思其事,真人先也。

闭子之金关,无令出门也。

寂无声,长精神,神气已毕仙道门,易哉大道不复烦,天道无亲归仁贤也。

  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有患。

比若万物生自完,一根万枝,不无有神,详思其意道自陈,俱相混沌出妙门,无增无减守自然。

凡万物生自有神,千八百息人为尊,故可不死而长仙,所以早终失自然,禽兽尚度况人焉。

愚者贱道,下与地连,仁贤贵道,忽上天门,神道不死,鬼神终焉。

子欲为之,如环无端,慎无入有,自益身患,亦无妄去,令人死焉。

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无敢逆焉。

道兴无为,虚无自然,高士乐之,下士忽焉。

详学知师,亦无忌言,有师明道,无师难传。

学不师诀,君子不言,妄作则乱,文身自凶焉。

道已毕备,便成自然。

  其三道行书,悉取诀於集议,以为天信,即且响应立效也。

其正神灵者,取诀於洞明万万人也,以为天信。

其凡文欲正之者,取诀於拘校,以为天信。

其欲乐知吾书信者,取诀於瞥疾,行之且与天响应,善者日兴,恶者日消,以为天信。

其欲署置得善人者,取诀於九人。

其问入室与未者,取诀於洞白也,形无彰蔽,以为天信。

其欲知身成道而不死者,取诀於身已成神,即度世矣,以为天信。

其欲洽洞知吾书文意者,从上到下尽读之,且自照察,心大解,无复疑也,一得其意,不能复去也。

其欲效吾书,视真与伪,以治日向太平,以为天信。

其欲寿可得与不者,取诀於太平之后也,如未太平,先人流灾为害,难以效命,以为天信。

大阳欲知太平者,取诀於由断金也。

水与火欲厌绝奸臣,祆不得作者,取诀於由断金,衰市酒也。

欲得天道大兴法者,取诀於拘校众文,与凡人诀辞也。

欲得良药者,取诀拘校凡方文,而效之也。

欲得疾太平者,取诀於悉出真文,而绝去邪伪文也。

欲乐思人,不复杀伤女者,取诀於各居其处,随力衣食,勿使还愁苦父母,而反逆也。

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於丹书吞字。

欲知集行书诀也,如其文而重丁宁,善约束之,行之一日,消百害独人心,一旦转而都正也,以为天信。

  请问瑞者何等之名也?子何故为愚耶?愿天师不弃,示以一言。

夫瑞者,清也,静也,正也,专也,心与天地同,不犯时令也。

愿闻以何知其清静端正专一耶?善哉,子之问也。

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

故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瑞应善物一,故能致瑞应也。

诸邪用心佞伪,皆无善应,此天地之大明征也。

子知之耶?善恶皆有应也,不调和者致不和,此天之明效也。

善哉。

  请问人之为善也,上孝子、上忠臣、上顺弟子,当思上何等於君父师哉?当上异闻珍宝,希见之文,而得上者是也。

忠臣孝子顺弟子,常可乐为也,何不上同闻,而上异闻即?同闻上自有之,何须复上耶?愚生不晓其意。

行且使子知其审实。

天下所来所珍,悉未常见而善珍也,以上其君,是上忠臣也;未常见善食,以上其亲,是上孝子也;未常见之说,以上其师,是上善弟子也。

子知之耶?愿闻上同事。

上之所有,而重上之,何也?然皆应,故其上罪不除。

何其重也?子应不晓之,生人之所常有,重皆厌之,何须复上之耶?自古及今,大圣之定凡事,乃去同取异,乃得天地之心意,此之谓也。

  天有两手,乃成凡事。

一手有病邪恶,则无有成事。

天大怨之,地以为忌,天下乱而无成功,一由此一手邪恶而不并力。

凡事尽不理,六方不太平,亦由此两手,有病邪恶,而不并力。

所致吉凶安危,由此两手。

真人亦岂深知之耶?不唯天师开示其要意,使得知之。

知之者终古冥冥昏乱,无从得知之也。

夫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虽难安得言哉?善哉。

真人之求问事辞也。

其要而言,□□而已。

安坐,为诸真人具说其意。

天下象而行之,无复凶乱事。

天上诸神召,为两手策字为要记,国家行之则长存,凡人行之则久富安。

要道将出,近在凡人身,今为真人分别言之。

天地者,主造出凡事之两手也。

四时者,主传养凡物之两手也。

男女夫妇者,主传统天地阴阳之两手也。

师弟子者,主传相教通凡事文书道德之两手也。

君与臣,主传理凡事人民诸物之两手也。

此有六事,才举其纲,见其始耳,不可胜书也。

凡事相须而成事者,皆两手也。

天上名为重规叠矩,皆相应者也。

一手邪不等,无成事,天上名为大乱之治,六方八远名为鳏寡断嗣,日以向衰。

无成事,由此两手不并力也。

  请问天上何故名为两手?两手者,言其齐同并力,无前却然后可成也。

两手不并力者,事不可成也。

故凡事象此两手,皆当各得其人并力同心,象此两手乃告安,太平之气立至;不象此两手,亿万年不能出上皇太平气也。

太平气常欲出,若天常。

若两手久不调御之故,使闭不得通出,悒悒何訾,咎在两手不调。

若两手平调者,上皇太平气出,前后至不相须。

善哉。

是故天地不并力,万物无从出;四时不并力,凡物无从得长;五行不并力,凡物无从得成;君臣不并力,凡事无从得理;夫妇不并力,子孙无从得长,家道无从得立;师弟子不并力,凡结事无缘得解,道德无缘得兴,蒙雾无从得通,六方八远大化无从得行。

是故皆当并力,比若两手乃可通也。

不若两手,故致凶也,虽治疗无益也,无从得成功也。

但空久愁苦而日凶。

故凡象此两手者,选举当得其人,不得其人者,天上诸神名为半死,不持一手独作,安有能成功成事哉?凡疑事,宜深思此意。

  以赤心,心生於火,还以付火。

为治象是,则延年益算,万不失一,吾不欺子也。

以示德君,以示凡人,贤者各思其意,无敢犯者也。

用之名为自厚自养,不用之名为自愁自苦。

神哉。

吾之为道,传天意也。

但可前不可却,但可顺不可逆,顺之全得天心也,逆之事乱祸凶。

人意西,天意东,名为与天意不同。

可为觉知者矣。

  今凡人举士,以贡帝王,付国家,得其人几吉,不得其人几凶;得其人何所能成,不得其人何所能倾。

诸真人自精且对。

然得其人有四吉,不得其人有四凶,得其人天地六方八远安,不得其人天地六方八远不安。

愿闻其要意。

然贡士得其人,上得以理,有成功而常安,日有益於上,一大吉也。

所举人可任,得成器,二吉也。

得成器,能彰明其师道,恩及其师,三吉也。

所举者信事有效,复令上信任用之,四吉也。

共并力同心,所为者日有成功,月益彰明,岁益兴盛,天地悦喜,善应悉出,恶物藏去,天地悦则群神喜。

守而不失,上可以度世,中可以平理,下可以全完,竟其天年,举士得其人,善如斯矣。

天上明此续命之符。

  请问何故正名,为续命之符?然所以续命符者,举士得人,乃危更安,乱更理,败更成,凶更吉,死更生,上至於度世,中得理於平,下得竟其天年,全其身形。

夫举士不得人,上无益帝王,国家令其理乱,帝王悉苦,天地不悦,盗贼灾变万种,是一大凶也。

所举人不能理职,佞伪日欺,久久坐俟不安,不得保其天年,或天地鬼神害之,或为人所贼杀,辱及其父母,恶流及妻子后生已下世类,遂见知过失为恶人,是二大凶也。

其人恶则其学弃,污辱先师圣贤业,祸及其师,是三大凶也。

又举之者不信,共欺其上,贡非其人,乱天仪,污列宿,天疾之,地怨之,国君恶之,圣人非之,是谓为世大佞妄语之子,当坐是事,不得天地鬼神诛之,则人当害之,辱其先人,祸及妻子,是为四大凶也。

犯四大凶,贡非其人也,乃使帝王愁苦。

凡害气动起,不可禁止,前后不理,更相承负。

天地大怒,群臣战斗,六方不喜,八远乖错,终古不理,天上名为曰减年短命之符。

何故名短命之符哉?然理长反为短,年当多反少,举事逢凶,无益於身,天地不悦,除算减年,故天上名为短命之符也。

善哉。

此天上文,以示德君,以示凡人贤,下及民间。

为人上求士,不可不详;为人下贡士,不可不忠。

后世传诵此书文,结於胸中,急急举士不若此,天地不复喜也。

知而故违,其谪重哉。

慎之。

  天上文解六极,大集天上,八月校书,象天地法,以除灾害。

惟上古之道,修身正己,不敢犯神灵之所犯,乃敢求生索活於天君,不敢自恣,恐不全。

日念生意,与神为神,表其类也。

欲得尽忠直之言,与诸所部主者之神,各各分明是非,乃敢信理曲直耳,何日有忘须臾之间。

上有占人,具知是非,何所隐匿,何所不信者也。

故得自理,求念本根,未曾有小不善之界也。

但自惜得为人,依仰元气,使得蠕动之物,所不睹见灾异之属。

但人负信于誓言,两不相信,故有所不安。

天地中和上下各有信,人不得知其要。

人食五常之气,无所不禀不依,无所不食,失善从恶命不全,何独如是耶?故天君言,常有善有恶,故有当直之者。

故误恶以分明天地四时五行之意,使知成生为重,增其年命,人得生成之道,承用其禁,不敢懈怠。

以是言之,天知愚人甚薄,而无报复之意,逆天所施为,证天所施为,加人所施为行也,中类反当活恶疾善也。

故圣人知阴阳之会,贤人理其曲直,解其未知,使各自分尽不相怨。

善自命长,恶自命短,何可所疑,何可所怨乎?善者着善之文,不失其文,不失其常,不失其宜,是为上德。

无所不成,无所不就,不失其明,不失其实,不失阴阳所生成,不失四时主生之气所出入,不失五行之成,不失日月星宿,不失其度数,不失吉凶之期,不失灾异之变,不失水旱之纪,人命长短,不失所禀系星宿厚薄之意,是上德所当行也。

故有德之人,无所不照,无所不见,上下中和,各从其宜。

就其德,各不失其名,是为顺常。

长生之文,莫不被荣万物,岩牙剖甲而生,垂枝布叶以当衣裳,雾露雪霜时雨,以当饮食,生长自成覆华实,令给人地之长,名为水母,民名为瓜,盛夏之时以当水浆,天下所仰,人皆食之。

是德人承天统,成天形,仰地以给民食,行思布施,无不被德以自饱足,是天恩。

天所施生甚大,不顺命,及言自然,是为逆。

故有德之人上知天意,教民作法,无失天心,育养长大,使得为人,复知文理,行成德就,可上及天士。

天上之事,功劳有差。

德人主知地之事,命民依仰,重见恩施,不能以时报之。

德人为天行气,上下中央不得其所者,人反轻天所施为,是正令天怒不止,神灵不爱人,侵夺年命,反自怨非天,故下神书,令民不犯也。

  人有善大恩,有一反以思,力自善。

如人久见狐疑,尤恶先没,用是自损,日夜惶惧,不知何也。

天生人知善恶,行善有信,天不欲令人有恶闻也。

用是欲贪生恶死,亦不敢犯禁,如所妨害於身也。

故因缘天气,与通人之辞语,言身往来,知人情意,见其不善,而退自责,恐有文书污名在其中也。

如人当时意,加施於人,诚不敢对首理委曲,得耳责所施行。

努力自念,从生来功效所进,解先人承负,承负除解,过尽亦当上。

行善复恶,自与命戏。

且言善人宜复屈意,当时微苦,用心不懈,复后得福。

生言受劫,受勑诚归闲静处,思失自责。

言思从中出,天神知之,固勿倦也。

  预知天君意所施为者,为上第一之人,可在天君左侧。

有功劳赐赏,谦逊不敢进授益,复竭尽筋力,用心乙密为大。

故天君重复,重自面勑教人,是生之福也。

所主众多,平心为行,是自可矣。

生言不敢,乃望在天君左侧也,见活而已。

但思忠孝,顺理尽节,不敢受重赐,但恐无功。

闻人有过,助其自悔。

检饬所行防禁,使思天意。

知善行善,知信行信,知忠行忠,知顺行顺,知孝行孝,恶事无复得前也。

过无巨细,天皆知之。

薄疏善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为恶不止,便见鬼门。

地神召问,其所为辞语同不同,复苦思理之,理后乃服。

上名命曹,上对算尽,当太士愆流后世,是非恶所致也。

人欲得人利,人亦不欲利之。

善利得生,恶利不久,以善不久居地上也。

故使有天地利不平。

天使人为善,故生之,而反为恶,鬼神疾苦,安得怨乎。

此书故先进善退恶,古今文也。

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为恶自负其身,不负他人,复知之乎?行顺所言,可思无离於心,离之为败,不可复理,与鬼同伍,何得活乎?念生得生,人在天地间,奈何忘天地恩乎?此为何等哉?欲望天报,当自责恳恻,垂泪而行,言我蒙恩得为人,与万物殊异,天使有异,能言语,见好丑,知善恶可否之事,当自详慎,所言反天辞,令不奉顺,是为大逆不道之人,天安得久与从事乎。

受勑未能通达,静於闲处自省,责过所负,以谢天地四时五行诸部神灵?天君聪听,令自思惟。

上古之人皆有智虑,不敢犯禁,自循自正,恐见有失,动辄为不承命,失其年寿,用是之故,不敢小懈,过辄有罚首,以是自省自爱,敬重禁忌,不敢违失意。

复见责问,心常恐悸,怅然丧气,负天心,言小不称是,为文烦,辄考问核实。

所言所信,可以名誉,及身常念慕贪,与天地四时五行共承统而行,不敢有小过差。

真以心求进索生,唯大神原省语,使见四时五行生成,复见日月难报,想不见中弃。

正营之人,不敢自远,惟上古圣人之为道也,乃出自然。

心知天上之理,所施行皆预知者,音声微通还知形容,自视心昭然意解。

知当救之事,吉凶之会。

了然可知。

心内欣然,乃知得天之福也。

使见前行之事,皆戒笃达。

自惟蒙恩见宠,大神辄见教戒,使不危息。

阀望四表,上下通洞,心中欢然,复得延期,并及所不闻,是皆天君大神之恩力所化。

大神言:是诸神共知,延者有命,录籍有真,未生预着其人岁月日时在长寿之曹,年数旦升,乃施名通,在北极真人主之。

变易骨体,身轻润泽,时暮得药,以成精华。

所在化为,无有不成。

出窈入冥,何所不通。

惟上古得道之人,亦自法度,未生有录籍,录籍在长寿之文,须年月日当升之时,传在中极。

中极一名昆仑,辄部主者往录姓名,不得漏脱。

使往动摇支节,屈伸转顺,反覆教戒,劫随师屈折,以药饮之,骨节开炼,虽不时相久者,知其可坚与不坚也,示之志不倾也。

贪生恶死,思行天上之事,数使往实核有岁数,使知所行防禁,传示学者,不问神文,言自己赍书且竟,神乃知相对语言之,亦连岁月,积千三百二十日,乃将与俱见大神,通元气,行自然。

天君簿见密勑,所案行不得有私相信,惑心易意,行无失误。

大神言:己算计诸神所假禀,常以八月晦日,录诸山海陵池,通水河梁,淮济江湖所受出入之簿,各各分明。

天君有所劳赐有部署,天君前自复数通藏金室署,有心之人令主天君所问,辄当承所教,宜日夜不懈,属主之人勿失所索,有心之人须以定录簿。

当有使神主为计名诸当上升,先时百日皆文上勿有先脱。

如有文书不相应,计曹不举者并坐。

先勑令不犯神书,此书出后三岁八月,乃示俗人,如有道信人者,大可示之。

天君有教言:此人先时有承负,勑神为解除收藏,未藏者为藏之。

大神言:此人贫厄空虚日久,恐不自全,得天君腹心,乃令神收藏。

前之勑拜谢受恩,虽日月未至,诸先时一月令知之。

天君言:下所部神将士众甲中,勿失时以藏,为作姓名,令地主敬慎,使有神灵往来,有欲从愿所求,听之。

来事远恶趣善,不犯所禁,复得见天道所师化,无不从之化者。

故使人主为作羽翼,开导头尾,成其所为城郭,卓然可知。

知上及大化,并理元气,复知人事。

是亦有禄有命之人,皆先知之,随人化可得延之期,天亦爱之。

善神随护,使不中恶。

心使见善,恶者不得以为此等。

故天重善,使得从愿,不侵不克如其平,殊天复增其年,会此大恩也。

报之非以珍琦,但写心归诚,自实信不负所言,是为报也。

  天上见善事,当藏匿不与,吉凶所致。

人惟与大圣德之人,乃承元气自然精光相感动,乃为大神。

悉知当所施,辄当天意,不失其元气之志。

常行上为大神补相,如国有公卿,心知大神之指历文书相通,上章各有称举,宜得其人,使可保有言事,辄用天君以事,更明而得书,辄下无失期,辄得朝上之恩。

大圣当知,天君所当施行之一事,安得有失乎?世人不知,以为如民长吏,安能知韶书所当道下文乎?天上之事,音声遥相闻,安得有隐也。

此在自然之中相检,如此天君日夜预知,天上地下中和之间,大小乙密事,悉自知之。

诸神何得自在乎?故记首尾善恶,使神疏记。

天君亲随月建升斗纲传治,不失常意,皆修正不敢犯之。

故言天遣。

心神在人腹中,与天遥相见,音声相闻,安得不知人民善恶乎?天君言,有善信举之,无善信下之,不但天上欲得善信人也,中和地下亦然。

人不深知当来之事,故使有心者志久,志久与大神同路,是天之所近。

比如国有忠臣良吏,不离左侧。

但人不信天,天何信人有二心乎?白日升天之人,求生有籍者,北极天君内簿有数通。

无心志之人,何因缘得上录籍。

早有心志之人,终得驾乘精气,为天行事乎。

天地中和,皆当从天恩得生,而反多不信,是罪之重者,何可望天上诸神闻知乎。

言世人能自悔,不避昼夜,积有岁数,其人可原,白之天君。

言人自责者,令有生籍之神移名寿曹,百二十使有续世,贫者令有子孙。

天以灭绝者,为恶不止,转更伤害物,故令绝之。

惟太上有德之人,各自有理,深知未然,自延福及子孙,况其身乎。

  惟太古善人为行也,乃预知表裹,出入阴阳,道其纪纲,发中念之,忘其理。

顺天而行,不敢有疑,用是得成,承奉大施,思念在身,行无愆负,微禀自然,不信不笃天,乃怒之,自知悔过,天复教之。

上古得仙度世者,何从恶起念之,见书忠孝,敬事父母,兄弟和穆,无为表裹,上下合同,和天大禁。

天君为理,受命有期,安得自在,忠孝之心,不失天地意,助四时五行,不敢毁当生之物。

惟太上仁人为行也,乃积累行於天。

天听信,使助东皇布置当生之物,华实以给民食,使温饱。

身形长大,展转相养,阴阳接会,男女成形,老小相次,禀命於天数。

二十八宿转相成,日月照察不得脱,更直相生,何有懈息。

但人不知命有短长,春夏秋冬更有生死无常,故使相主移转向寿算增减,转相付受。

故言四时五行日月星宿,皆主持人命,善者增加,恶者退去,计过大小,自有格法。

天上地下,相承如表裹,复置诸神递相使。

故言天君勑命曹,各各相移,更为直符,不得小私,上下古之,有何可得逃乎?

  惟太上善人之为行也,乃表知天地当行之事,各有所主,各有其辞,各修其事,各成其神,各立其功,各行其忠,各理其文,各施於人,各道其进,各得天地腹心,各不失四时五行之生成。

乃应太上善之人,天之信,地之保,五行之腹心,不犯诸禁。

常念成人,使乐为善,令得天地神明之意,从表彻里,成功於身,得入长生久视之籍,得与天地大神从事。

从忠诚於天,奉承大化。

故天不夺人愿,地不夺人安,常日夜思过承负,恐不称天君之意,何惜忠孝,奉事上报乎?

  惟太上有知之人,乃预知天上之事,当所施为,当所未行。

事出自然,在其所为。

故知善恶表裹,出入所行,莫不成就。

钦仰成神,以成其功,以名其德。

得与大神通其辞,行其道,进其所知。

  惟太上有心之人,各知分部,各自有所道,自有所行,自有承奉,自有所进,自有所白,自有所言,自有所至,自有所动。

心系於内,常思尽忠孝,诚有功於天,积行累岁,未曾有懈而忘恩。

思得太上之戒,以全其命,何敢忘通达四隅。

承天所知,表通未然,心注念大神,所进所白,不敢自以心意评之,常以诸神集议,可承用与不,常恐不得神心腹。

天上昌兴,国降逆明,先师贤圣道天地喜神,出助人,令人寿,四夷却。

  古者无形神人也,学求生道,乃上与委气同愿,念不失委气之意。

彻照四方,希声之音,出入上下,皆法度。

群神精气,莫不自来,奉承颜色。

恐失其意,系所属,皆惧心。

衣履转成合怀,施惠布恩,上下流闻,四方六极八表之外,延及先生。

大恩所覆,敬承奉命,感动皇灵。

出入天地之间,照达日月星辰,取明於前,二十八宿更宣,察民用有支干,吉凶有文。

但人少知,自以为贤,动作行止,无益於天,祸罚绝世,先祖无祠。

三气不和,用谏者善,不者自期至地之下,殃流子孙,天命之为,安可逃也。

  天有四维,地有四维,故有日月转相推。

星有度数,照察是非,人有贵贱,寿命长短,禀命六甲。

生有早晚,善恶异处,不失铢分。

世人不知,反为无真,和合神灵,乃得称人。

得神灵腹心。

得天应者,天神举之。

得地应者,地神养之。

得中和应者,人鬼佑之。

得善应者,善善相称,得恶应者,恶恶相从。

皆有根本,上下周遍。

欲得性善不逆之人,以为尸民。

陆地之神,欲得善人。

各施禁忌,上通於天,为恶犯之,自致不存。

吏无大小,民本因缘,宜明其事,勿为民所患。

殊能好道德仁惠,与天合理,与地同意,与中和有意,思以善神灵相睹,各自有信,莫欺愚者。

无犯天禁,无犯地刑,奉顺四时,无有杀名。

五行所成,宜各自守。

夫贪生者天之所佑,贪养者地之所助,贪仁者人共爱之。

为恶者天之所贼,天知其恶,使凶神恶鬼入身中,流布四支头面,腹背胸胁七政,上白明堂,七十二色为见,是死之户也。

天贪人生,地贪人养,人贪人施,为恶其祸不救。

以天书告之。

  古者神圣之言,不失纲纪,自有法度,人不可轻犯禁忌。

古之所得道太平,但承奉天法,不犯禁忌,即太平臣民矣。

天有无赀之粮,无赀之衣,有功复进,即得禄矣。

  上古之时,神圣先知来事,与天共理,分布四方上下中央,各有部署,上下相望,不肃而成,皆为善。

恐不称天心,天有教使,奔走而行,皆持簿书,不动自齐。

恐有勘问,动有规矩,得其所行。

春行气,夏成长,秋收使民得以供祭,冬藏余粮得以相续。

既无懈时,神灵所施,莫不被荣,恩及跂行,草木亦然,各得其所。

故令有财之家,假贷周贫,以陈归新,使得生成,传乎子孙,神灵所护,是非大忌。

天地四时五行众神吏,直人命禄,不可敬重,念报其恩。

急以此文付有德之君,令知天之爱人,而人反不爱乎。

洞极之经,名曰太平,行者得福,不者自令极思,聚身无离,常报应不枉。

久所不及,施恶於人。

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爱之慎之念之,慎勿加所不当而枉人,侵克非者,天所不报,地所不养,凶神随之,不得久生。

祷祭之神益怒。

见善当进,见恶当退,何有所疑,行各自力,无为神所误。

所居不安,去故就新,神复得还。

  惟天地亦因始初,乃成精神,承奉自然,生化所化,莫不得荣。

因有部署,日月星机衡司候,并使五星各报其方,各行其事,云雨布施。

民忧司农事,元气归留。

诸草木跂行,端息蠕动,皆含元气,飞鸟走兽,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

万民不往用者,听禽兽食之。

今之恶民,杀不当,怀妊胞中,当生反死,绝其命以给其口。

当杀之时,皆恐惧。

故天诚念之怜愍,为施防禁,犯之坐之。

六畜尚爱,不忍中伤,人反不自惜,更为逆虏,所取非一。

虽不即诛者,将积其过,杀败不止,灭户下流,未生者亦不得逢吉。

鬼神惜之,司候在前,有何脱时。

故记善恶之重,真人以此文亦众民,义恐隐藏,随俗文字,分明行之。

故取信於天,取信於地,取信於中和,取信於五行,是皆天所报信也。

不失铢分,知之乎?乃委气自然之服化也。

三台七星,辅正天威,日月照察是非,使各有自然之报。

复申勑诸所部主,各令分明,受罚不怨,此之谓也。

灾害之书,三甲子复见理,不如十谏令知耳。

且念活求知,贤圣有知可及矣。

圣人当升贤,复求生不恶,复次之神仙之录,在此北极,相连昆仑。

昆仑之墟真人,上下有常,主录籍之人,姓名相次,高得高,中得中,下得下。

先生为师,尊之为君,称之为父,故师君父不可不明,臣不可不忠,弟子不可不顺,敬从其上。

故天不忘先生之恩,地不忘先生之养,人不忘先生之施。

天以三光下照中和及地下,无有懈息。

无德之国,阴气蔽日,令无光,人民恐惧,谷少滋息,水旱无常,民复流离有谷之乡。

天实怜之,令至活乡处。

有明君,国得昌,流客还耕农休废之地,诸谷得下生成熟,民复得粮,更奉先祖,鬼神得安。

中有圣智,求索神仙簿书录籍,姓名有焉。

当复为天之吏,按行民间,调和风雨,使得安政,以此书亦后生焉。

故当作善,有益於天。

自尔之后,可戒子孙,延年之期,可不及焉。

书复重,天大爱人,欲使得竟天年,丁宁反覆,属於神,善者录上,恶者忘其名,无违此书,思着其心。

天上有文,求生根也。

人所愿,故挺此文,有过自悔,按此文也。

神灵在汝前后,无懈时也。

  太平气俱至,人民但日相向而游,具乐器以为常,因以相和相化,上有益国家,使天气调和,天下被其德教而无咎。

和与不和,以为效乎?得天地意者,天地为和,人法之其悦喜。

得天地人和悦,万物无疾病,君臣为之常喜。

是正太平气至,具乐之悦喜也。

是故乐而得大角上角之音者,青帝大喜,则仁道德出,凡物乐生,肝气为其无病,肝神出东方。

恶者悉除去,善者悉前助化,青衣玉女持奇方来赐人,是其明效也。

中角音得,则水化中也。

下角得,以化下也。

南方征之音,大小中悉和,则悉乐长也。

南方道德莫不悦喜,恶者降去,善者悉前,赤气悉喜,赤帝来游,心为其无病。

心神出见,候迎赤衣玉女,来赐人奇方,是其效也。

故得黄气宫音之和,亦宫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消去。

得商音之和,商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消去。

得羽音之和,羽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消去。

真人详思此意,所致太平也。

所以不悉说五方者,谓大深上士,见之自得其意,以一承万,得之恐其大喜也。

小人得之,或妄语也。

故不悉露见,使各思其意。

上士且自以一承万,通知其意。

中士亦且綝綝几知之,下士得之反妄语也。

是故才成虑,小举其纲,见其事以示凡人,使思其意,则可上下通达而无过。

故上士治乐,以作无为以度世;中士治乐,乃以和乐俗人以调治;下士治乐,才以乐人以召食。

此三人者,各谕意太平气至,听其所为,从其具乐琴瑟,慎无禁,禁则乐气不出,治难平,难平则气斗讼而多刑。

夫乐者致乐,刑者致刑,犹影响之验,不失铢分也。

凡乐者所以止怒也,凡怒者所以止乐也。

此两者相代,是故乐则怒止,怒则乐止。

故怒者乃生刑罚,斗之根也。

喜乐者,乃道德之门也。

故当从之,使生道德之根勿止之也,止之反生刑祸之门也。

此者吉凶之所出,安危之所发也。

故乐者阳也,刑者阴也,阴之与阳,乃更相反,阳衰则阴兴,阴兴则阳衰。

阳者君也,阴者臣也,君盛则臣服,民易理,臣盛则君理侮乱,此天自然之法也。

故当从其君乐也,以厌其民臣,止其数怒也。

下古之人人愚,不深知其意,反多断绝之,故使阴气盛,阳气衰。

阳气盛则多盗贼,罪人不绝,万物不生也。

多被阴害,大咎在此。

君气盛则致延年益寿。

君乐则五方道德出悉,怒则五方恶悉出。

故大乐者善应出,不乐者恶应出,自然之理,可深戒哉。

  吾书中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正赤者,太阳天之正色也。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欲伤害。

  请问今太平上皇气具至,天土理何所先后,岂可闻乎?今天上为法也,乐者顺之以乐,苦者顺之以苦,天上之为法如此矣。

乃太平气至,故天上从其乐,以顺奉之,大急兵杖而断刑罚。

地上亦然。

乐者阳也,天之经也。

兵杖刑罚者,阴也,地之怒也。

阴兴必伤阳化。

今太平气至,乃天与神兵共治,故断刑罚兵杖争讼,令使察察万世,不复妄也。

皆如日月,不可久蔽藏也。

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

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

凡物乐,则奇瑞应俱出,生万物之应,精上着天,三光更明察察也。

三光乐而合,则四时顺行,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

四时乐喜,五行不逆,则人民兴。

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财凡民乐,凡民乐则精物鬼邪伏矣。

精邪伏则无天病死之人,无夭伤人则太平气至矣。

万国不战斗,盗贼贪猾绝矣。

天地六万神俱乐喜也,天地真仙人出。

天地真仙人出,则正气悉见,而邪气悉藏,恶人悉坐自思矣,善人行矣,神人策书尽出,而邪伪文亡矣。

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

凡事乐者,无有恶也。

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

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

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

不乐,则不肯相与欢合也。

怒不乐而强欢合,后皆有凶。

今吾之文,才举其大纲,见其始以乐,化之为不善,安可胜记也。

已知乐之善,未及不乐之禁,复为开其纲纪。

怳惚不乐,不肯并力合心,而共生元气,着自然也。

元气自然,不乐分争,不能合身和德,而共生天地也。

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调风雨而盛生万二千物。

万二千物不乐争分,多伤死,其岁大凶。

凡事不乐争分,三光为之失明,帝王愁苦,万民流亡也。

善气蔽藏,恶气行也,正神远去,鬼物兴也。

万物人民夭死,无有年也。

万二千国分争不乐,刑罚大起,兵革扬也,乐断废也,则刑大起,六方不和,则日日凶也。

天气不调,正从此起,而人不知其所由,反归过以罪上,而责帝王。

不得其大过,反下责上,尽逆气,何能致太平。

反致凶,故刑气日兴,乐者绝亡。

咎在中古以来,师教时时有设者,反开列兵之门,闭其乐户,故使邪奸得起,不可卒止。

大咎在此。

故今天上洞平气至,大纵乐,除刑罚也。

地上亦然,吾不能胜记,纵乐之为善也,纵乐之为恶也。

是故阴阳之道,从天上尽地下,旁行无穷极,牝牡之属,相嬉相乐,然后合心,共生成,共为理,传天地之统,御无极之术。

设使不相嬉,不肯合心为一,肯共生共成,共为理,共传天地之统,御无穷之卫?力以刑罚,威而合之,久久犹败。

相背分争,阴阳相克,贼害不可禁止也。

正使父子、子母、夫妇、极亲,会相害也,共乱天道,断无世也。

其大过所致如此矣。

  乐为天之经,太阳之精。

孝为地之经,太阴之精。

故乐者倡始倡生,倡合乐成功。

天者常嬉善嬉生,故常与天合,与同气也。

乐合乃能相生,当有上下。

故乐为天为上,孝为下象地。

地者下,承顺其上,阴事其阳,子事其父,臣事其君,君上事天,地亦事天。

天事其上,故与地同气,故乐与孝,最顺天地也。

易者,理阴阳气,八风为节,与六甲同位,阴阳同体,与天地连身,故为神道也。

刑者绝洞阴战,不和之气也,故常随阴节而起。

刑者得阴而剧,得春夏而服;得秋冬而兴。

盗贼得夜而起,奸邪得幽冥间处而作,鬼物诸病得冥而发,怨咎得险狭而聚相杀也。

此则不乐从刑之大征,可不慎乎。

愚生畏之。

子知畏之,寿之征也,不知畏之,祸之门也。

戒子慎之。

是故天上为政,各纵乐以为化本,人人使俱自乐相化,坐思其过得失,莫为善易哉。

天上为政如此也,地上亦然。

故理欲疾平者,务断分争刑罚,倡乐为先,皇平之气立至矣。

  请问天上太平气自时来至也,人皆当自化为善,万物自当平安无病。

令天上为法,何故反以人倡之作乐,以相化乎?凡事在其先导之教之,善恶是化之先也,开蒙愚之门也。

故天将有可为,皆先倡其先,其象见於天,神文出。

古者圣人象之为作意,故上三皇乃教化以道,其人民尽有道,物亦然。

五帝教化多以德,其人民多类经德也,物亦然。

三王教化多以文,其人民多文,物亦然。

五霸教化多以武,其人民多悉武,好怒尚强勇,此非悉化之首也。

故善人之乡者多善人,恶人之乡者多恶人,此非相易也。

凡天上天下之事,各自有师法,各象其师法,而所化悉相类似。

天者好生兴物,物不乐不肯生。

今天上皇平洞极之气俱出治,阳精昌兴,万物莫不乐喜。

故当象其气而大纵乐,以顺助天道好是,则天道大喜。

今帝王理平,人民寿,故其纵乐以奉天道,又使各坐思自化,何有各乎?又乐者天也,阳精也,阳与则阴精伏,犹如春夏起,秋冬伏,自然之式也。

真人务顺吾书言,刑自绝。

为化如此,与神无异。

故理难平,化失之耳。

  今天道自有衰盛吉凶,何反言师化之首乎?天地不与人语也,故时时生圣人,生圣师,使传其事。

此主天时且吉乐,故生善师,使善言善化。

天道将乱凶衰,则生恶师,使教化恶也。

是主化天道,且自善自恶之征也者。

夫且乐岁生善物多,五谷成以食人,其人好善。

天且恶岁生恶物多,善者少,以恶物食人,其人色恶。

是其化人之师明征也。

故善师出,恶师伏,是天盛衰之征,是主天也。

今天道大周,故使吾下,善说真人善事,乐其化为上善,故以第一事教之。

天周备其事,具者必乐。

子知其意,若人物周遍,有其家为其乐。

今天周遍,有何不乐,而日凶乎?此书万世不改,天上之化如此矣。

  五音乐,当所动发前后,得天地人心意,以致太平,除灾奸,致和气。

  夫心同意合,皆为大乐也。

苦心异意,皆为乖错,悉致苦气也。

夫乐者何必歌舞,众声相和也。

苦者何必致斗争,众凶祸并起。

相乐者,所以厌断刑也。

相愁苦者,所以致逆也。

其相顺同心,何谓乎?凡人大小能同其意者,必乐也,几类之哉?宜复更自精详其意。

天上皇平洞极之师,为天加一言,重解决其意也。

然未欲大得天地之心意,有益於帝王政理者,乃当顺用天地之心意,不可逆太岁诸神,同舍其气,与帝王用事。

同喜同心,同指同方,同运同枢,同根同意。

故古者圣人陈法,使帝王春东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者,主与此天气共事也。

同故相迎,是为顺天之道,与天同气,故相承顺。

天地长喜悦,不战怒,则灾害奸邪,凶恶之属绝矣。

乃致太平气,天上平气得下理,地下平气得上升助之也。

乐者,乃举声歌舞。

王气者,宜动摇见乐,相奉顺,见奉助也。

休囚死气皆安靖,不欲见动摇,即不悦喜,则战怒,则生凶恶奸邪灾害矣。

乃是自然天地之格性,万不失一也。

当动摇帝王之气,其次动王气,其次动相气,其次动休气,其次动死囚气。

此气皆在天斗前,日进欲见助兴,故动之。

其余气皆在天斗后,气所背去日衰,故不宜兴动,与天地反逆,不合天地之心。

故天之所向者兴之,天之所背者废之,是知天时,吉凶可知也。

  请问今纯动五音,不足不成歌舞之曲,如何?但动帝王之气得胜,教令声音响先发,是乃比若夫帝王得先发号令於天下,则凡人万物悉随之而从,天下和平矣。

五音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

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

是故和合得其意者,致善;不得其意者,致恶。

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其形体。

动乐音,常当务知其事,审得其意,太平至矣。

春者先动,大角弦动,引动岁星,心星下,则引动东岳,气则摇少阳,音则〔摇〕木行,神则摇勾芒,禽则动苍龙,位则引青帝,神则引青衣玉女,上洞下达,莫不以类来朝,乐其声也。

说一已来类,无穷极也。

自精详索,其要意悉自得也。

与凡书文合之,为法式也。

故举乐得其上意,可以度世;得中意者可致平,除凶害也;得下意者,可以乐人。

复德上意者,可乐神灵也;得中意者,可以乐精灵;得下意者,可乐身;俱得其意,上帝王可游而无事,乐而刑断,精神明厌也。

乐者,太阳之精。

刑者,太阴之精。

阳盛则阴伏,阴盛则阳伏,故乐盛刑绝。

阳者动而有音声,阴者无声,故刑多以阴害人。

古者圣人将从乐者,随天意,亦随地意,顺之者吉,逆之凶。

故天三气,上气称乐,中气称和,下气称刑。

故乐属阳,刑属阴,和属中央。

故东南阳好生,西北阴好杀,和气随而往来,一藏一见,主辟害也。

夫音者,是乐之语谭也。

占远占近,皆当合时日姓字,分画境界,王相休废,更相取合,以为谭语,听之无失也。

夫天道比若循环,周而复始。

常以时加其王气,建向斗所加,方向其面,动其音声。

人倡之,亦可以其音为之,数以六甲五行,即天地之数也。

时气者,即天地之所向,所兴为也。

今立春之日,日斗加寅,名为上帝之时。

先动大角,月半加甲,二月加卯,月半加乙,三月加辰。

他皆仿此。

各次其时气晏早为度数。

先动帝音帝弦,王音王弦,次动相音相弦,各如其数。

此名承天顺地之气,天地乃乐用之,而况於人乎?人者,最物之尊者,天之所子也。

天乃乐人严敬用其数,地乃乐人谨用其数,此犹比孝子之顺父母之教,父母安能不爱而好之乎?深思其意,付告下古之人,使象而为之,以除辟灾害,上安天地之气,下以助帝王为理。

今凡人心安不为邪,万二千物各得其所,岂不乐哉。

  请问六洞八方之事,最何等为吉,最何等为凶?最相善为吉,相逆为凶。

为恶相逆,为善相顺。

故帝王之气,相气微气,皆在天斗前,吉事也,天气所乐欲兴起也。

故当乐而顺之。

休废之气,故天地共休废之,故当废之,不宜兴乐。

兴乐即逆天地心,名为大逆,不顺时气。

天道为法,王相之气主太平也,囚废绝主凶年。

太平岁凡物具生,多善物,是其证也,天地大效验也。

故古圣贤以是深自占相顺而行之,明以同类同事、同气占相之,得其象则改性易行,不敢为非也。

天地之语言,以此为效,视象类所得可知矣。

故凶岁少善应。

故将太平者具乐者,当顺王气。

凶年无故不可作乐,囚废气与天地反逆,故凶也。

王气德所居也,囚废刑所居也。

天之授性,各有精神。

乐善,善精神至;乐恶,恶精神至。

故为自然之性也。

一曰先顺乐动天地四时帝气,一事加三倍以乐天,今天大悦喜,帝王寿,夭恶灭,灾害悉除去,太阳气不战怒,国界安。

而知常先动顺乐之者,天道为人兴,真神为出,幽隐穴居之人,皆乐来助政。

二曰先顺动天地时王气,再倍以乐地气,大悦不战怒,令王者寿,奸猾盗贼兵革消,国界兴善,下悉乐承顺其上中,贤悉出助国理,地神顺养。

三曰先顺动相气微气,令中和之气大喜悦,君臣人民顺保其处,则佞盗贼不作,境界保,故和气日兴,万物好善。

四曰慎无动死破之气,致剧盗贼,又多卒死者,国界常危难安,致邪气鬼物甚多,为害甚剧。

五日无动囚废气,致大凶恶。

六曰无动衰休之气,大凶恶。

所以三倍帝气乐弦者,帝气最尊无上,象天尊,故倍乐之。

万二千物俱生,善气悉应。

所以再乐相气乐弦者,相气象地,地与人并居,故再倍其乐地。

地也与人并,人见皆悦喜,而万物并理。

所以乐相气微气一行者,象中和人。

夫中和人卑于天地,故乐少。

人者主为天地理万物,人乐则悦喜为善,万物理矣。

帝气乐,三皇象之,如天也。

王气乐,五帝法之,象地好德养物,而时复刑也。

微气者,三王象之,无常法。

衰囚亡之气,五霸象之,其气乱。

天地之有武,以诛恶而遵善,可深察之。

  令真人积善又贤,事事通。

今天上皇洞太平气具至,今太上欲有可急得,今天上乐得善人,可调风雨而具生万物者。

开辟已来,为善者少,少能中天意,天常以是为忧患。

而今地上人,少中天上可永者。

大天之下万二千国,皆随水土不相类也。

夫善人上付于天,万物之精光者,上属于天。

中者付于人,使仕顺阴阳万物也。

下者付于土,使步行而作事也。

  道者,乃皇天之所取法也。

最善之称,冠无上,包无裹,出无间,入无孔,天下凡事之师也。

生端百万事之长,古今贤圣得长全,帝王得天心,以自安民之父母,凡化所从起也。

天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

今之为道,皆为四毁之行,天污辱皇天之神道,并乱地之纪,记不可为化首,不可为师法,不可为父母。

俱共毁败天之宝器,名为大返叛之子。

故天上深知,疾咎之也。

洞上皇平气至,不能容此四人。

第一不孝,第二能性真而无后类也,第三日食粪饮其小便,第四行为乞者。

故四人皆共污辱天正道,非所兴化也。

帝王以愚者为理,天将大限矣。

何以明之?人君与之为理,天为其多灾变怪,夷狄数来,是明天限恶之证也。

与重规合矩,券书何异哉?人所恶,天亦恶之;人所爱,天亦爱之。

是故古者圣贤睹大意深,故常象天而为行,不敢失铢分也。

故能常独与天厚,得天心也。

若不得天心,乃大凶矣。

天上拣士,乃与天共事,治无穷极之术也。

长相与并,士乃与天共事,治无穷极之术也。

长相与并力,同心调气,故能长久矣。

今天乃贵重传相生,故四时受天道教,相生成无有穷枫也。

故天者称父,地者称母,因六甲十二子八卦之气以为纪,更相生,转相使,故天道常在不毁败,是常行施化之助也。

故学者当象天为法,无绝天统。

今天乃清明,道乃清白,天与道最居上为人法。

清明者好清明,故三光上着天,各从其类,合而为形。

天之为形,比若明镜,皆若人有而目洞照,不欲污辱也,常欲得鲜明。

帝王将兴,皆得师道,人爱其荣智,以化其民。

师之所贵,为能知天心意,象而行化。

地上善即天上善,地上恶即天上恶。

故人为善于地上,天亦应之为善。

人为恶于地上,天亦应之为恶。

乃气上通。

五气相连上下同,六申相属上下洞,十二子上下着,无有远近皆通。

下善上通,下恶上凶,五行兴于下,五星明于上。

此者,天所晓於天下人也。

  天上皆何所喜,何所禁,唯得其禁,唯得戒诚,日夜思惟其意,不敢犯之以示后生。

今天上乃上皇平气俱至兴盛,阳日先明,邪气止休,正气遂行,衰者消去,道德阳。

天上急禁绝火烧山聚木之乡者。

山,太阳也,土地之纲,是其君也。

布根之聚,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

火,五行之长,阳也。

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

是故急禁断火烧山林聚木,不烧则兴多,兴多则火王,火王则日月、丙丁巳午悦。

其母盛多,则其子受气长久,故天上止之也。

阴盛则阴奸日消,阳衰则阴奸日起,此自然之法也。

  请问三阳相得,何故凶乎?夫三阳者,天阳、人阳、土阳。

三阳也,无一阴;三尽君也,无一臣;三尽男也,无一女。

名为灭亡之路,无后之道。

无后之道,不能复传类,不能复相生,故成凶也。

是为有天而无地,有日而无月,有上而无下,有表而无裹,天上名为立败之纪。

  请问田草可烧否?天上不禁也,烧也,当烧。

独何故烧之乎?草者,木之阴也,与乙相应。

木与甲相应,甲者,阳也,与木同类,故相应。

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相应。

乙者畏金,金者伤木,木伤阳衰,阳衰则奸起,故当烧之。

乙阴也,草阴也,地阴也,三阴相反共生奸。

故云岁居北极阴中,阴极生阳。

火者阳也,阴得阳而顺生善事。

故天上相教,烧下田草,以悦阴而顺阳也。

二人共职,共理阴阳,除天地之病,令帝王不愁苦,万二千物各得其所,草木悦喜而出,无有冤结。

  今天上良善平气至,常恐人民有犯时令而伤之也。

天上诸神共记好杀伤之人,畋射渔猎之子,不顺天道而不为善,常好杀伤,天咎之,地恶之,群神非之,共记而拷之。

三年一中拷,五年一大拷,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三世一大治,五世一大灭之。

故今天上集三道行文书,群神共记过杀伤刑罚也。

  甲子,天正也,日以冬初还反。

乙丑,地正也,物以布根。

丙寅,人正也,平旦人以初起,开门就职。

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

初生属阳者,本天地之元气。

故乾坎艮震,在东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间,阴阳合生於中央。

故凡怀妊者,皆中腹而居,微在中和之下,生於阴中,阴故称母。

不可使刑气居中央。

今者天道大周更始,以上下纯阳治天地,故急断刑罚。

天者称神,阳亦称神,今往犯吾书好刑者,天上拷之。

故神圣之法,乃一从心起,无不解说。

故赤之盛者,为天为日为心。

天与日常明,无不照察。

行此道者,奸邪之属悉绝矣。

夫阳之生者,於幽冥之中。

是故阳气起於北,而出东,盛於南,而衰消於西。

天之为法如此。

  太平气至,谁者当宜道哉?谁者不当道哉?夫道与人,比若风雨,为者则善,不为者则已。

为好者,则其人也,不为好即非其人也。

为者不用力,易开通者,即是其人也,不开通,终日无成功,即非其人也。

为之即吉,不为则凶。

凡人自养,可不详察,夫道正人之符也。

  太平经钞庚部卷之七竟

  太平经钞辛部卷之八

  请问不食而饱,年寿久久,至于遂存,此乃富国存民之道。

比欲不食,先以导命之方居前,因以留气。

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

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度。

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

百日之外可不食,名不穷之道,名为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

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

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

节食千日之后,大小肠皆满,终无料也。

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

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

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

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

夫人曰有三命,而不自知,日三食乃生。

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

绝三日不食,九命绝。

无匿物,无宝留,此由饥也。

奸邪大起,悉从此始。

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与利,凶年可以存民,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

  天地之间,凡事各自有精神,光明上属天为星,可以察安危。

天地之性,自有格法,六甲五行四时节度,可以占覆未来之事,作救衰乱,防未然之事。

臣见君父之衰,救之使其更兴盛,是大功也;深知其衰也,不救之,或反言而去,名为倡訞,罪不除也。

三事,臣知其君有失,将睹凶害而救之,使其更无凶害,是大功也。

知而不救,名倡凶,其罪不除也。

四事,知君理失其要意,灾害连起,而救助其理之,是其宜也,为晓事之臣。

知而不救,其罪不除也。

五事,臣知其君年少,其贤未能及事,而救之助其为知,是其宜也。

知而不助为贤,反言不及,名为不忠,弱其上,其罪不除也。

六事,臣知其君老有夭期而忧之,为其索殊方大贤之助,异策内文,令君更得延年,是大功也。

知而不能,反言吉凶者,其过大也。

七事,为人下知上有危,有失理或失忘,而共救之案之,是为大功。

知而不救,自解避而去,为不顺忠孝之人,罪皆及其后。

八事,父母有疾,占相之知,能尽力竭精,有以救之;知而不救?天将大罚。

九事,父母年老且尽,为子者知父母老期将至,为求贤师异方,令得丁强,孝子之宜也,此由食人之食,以食归之,而有大功也。

十事,知人凶衰有大害,患将至而救之,使其更兴,与其奇方异策,内文善事,令无复忧苦,是为大功。

知而不为,有罪不除也。

夫为人子,见父母有死难而抛去之,处乐违苦,此乃与禽兽同耳,岂可统三才,继天地乎?是以圣人出也,施教戒,劝人为善,断绝凶恶,以救天地之灾,令三光五行星辰顺叔,岂徒言哉?今天上乃具出文书,以化除诸灾害,以致善,是故吾自晓勑真人出书也。

今天上教吾大言,勿有蔽匿也。

今天地大周更始,灾害比当消亡,无复余粮类。

故教人拘校古今文集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定善不可复变易也,虽圣贤之人,不能复致其文辞。

夫文辞,天地阴阳之语也。

故教训人君贤者,而勑戒之,欲令勤行致太平也。

所以言蔽藏者,贤君得而藏於心,用於天下,育养万物而致太平也。

而归功於上帝,则坚於石室深穴也。

天生善物,必归之善处。

如珠玉也,必帝王宝之。

其粗恶之物,众弃之。

况人为善,而天岂不爱乎?帝王岂不重之乎?今天上无极之天,中无极之天,下无极之天,旁行无极之天。

今为法,况三道集气共议,其应天地人之位也。

乃太平至,天悦喜则帝王寿。

其道神灵佑天地,善气莫不响应,道德日至,邪伪退,讯臣奸冗灭。

凡臣悉除,万善自来,五行和,四气时良。

其为政法,起於本。

本者,天地之间人象神,神象人,而各自有隅,聚亭部乡县,善恶所好所疾苦,各有其本,事皆近察,察自相短,短长得失,明於日月。

故大教其集议,贤不肖共平其事。

故天下州县乡里置封,仰万民各随材作书,直言疾苦利害可否,致书投於封中。

长吏更撰上天子,令知民好恶、贤不肖、利害,可集议而理之,即太平之气至矣。

而福国君万民,万二千物各得所矣。

封即今匦函也。

  天道有缓有急,人事亦然,有缓有急。

天道急,即风雨雷电不移时而至。

人道有急,亦趋走不移时而至。

急者即以时应天法则,上之刺一通,付还本事,而有赏罚。

缓者须八月为一日上也。

天上法如此。

夫阴阳为法如此,人道亦如此矣。

凡人腹中各有天子,五气各有王者。

天有五气,地有五位。

其一气主行,为王者主执正。

凡事居人腹中,自名为心。

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

主执为善,心不乐为妄,内邪恶也。

凡人能执善,清静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内自与腹中王者相见,谓明能还睹其心也。

心则王也,相见必为延命,举事理矣。

不得见王者,皆邪也,不复与王者相通,举事皆失矣。

而复早终。

今太阳德盛,欲使天上天下,上无竟,下无极,旁行八洞外。

内真神真精光,悉出助帝王治,而致上皇洞平之气,未常见之。

善人命长,万物无复夭死自冤者,而邪神悉消亡,天下无复强枉病者,岂可闻乎?善哉,子之问也。

天使悉断邪伪凶恶,而出真事。

凡图画各有精神,真事有真神,邪事有邪神,善事有善精神,恶事有恶精神。

夫蓄积邪之家,后必有邪害也。

蓄积真文真道之家,后必有度世者也。

故真伪各精所致也。

故天有吉有凶,吉则吉精神,凶则凶精神。

地亦有吉凶,吉则吉精神,凶则凶精神。

夫三皇五帝各有亲属兄弟,三王五霸各自有亲属兄弟,小小分别,各从其类。

世兴则高,世衰则下。

比若昼夜,相随而起,从阴阳开辟,到今不止。

贫为小人,富为君子,更共相为使转相理。

是天地亲属也,万物不兴,其中几类似之,而实非也。

天有六甲四时五行、刚柔牝牡孟仲季,共为亲属兄弟,而敬事之,不失其意,以化天下,使为善主,仁义礼智文武,更相为亲属兄弟。

夫道与道为亲属兄弟者,凡道乃大合为一,更相证明转相生。

今日身已得道,凡道人皆来,亲人合心为一家,皆怀善意。

凡大小不复相害伤,灾害悉去无祸殃。

帝王行之,天下兴昌,垂拱无为,度世命长。

吏民行之,其理日明,凡道皆出,莫不生光。

道与道为亲属,传相行。

故与道召道,以道求道,即以道为亲属兄弟。

尚化如此,则天下皆好生恶杀,安得有无道者哉?德与德为亲属兄弟者,今日身执大德,以德为意。

凡有德之人推谦相事,天下德人毕出矣。

以是为法,安坐无事,帝王行之,其国富,吏民行之,无所不理。

以德召德,德自来矣。

仁与仁为亲属兄弟者,今日身为仁,凡仁者自来相求,以仁召仁,仁人尽来矣。

帝王行之,天下悉仁矣,吏民行之,莫不相亲。

所谓仁与仁合为一家,是为亲属兄弟矣。

义与义为亲属兄弟者,以义求义,今日身已成义,凡义之人悉来归之,以义合也。

帝王行之,苦乐相半,吏民行之,生伤半。

以义求义,是为亲属兄弟矣。

礼与礼为亲属兄弟者,以礼求礼,今日身已成礼矣。

凡礼之人悉来,行者守节,生者不安,腹中内空虚,外使若环,趋走跪起,无闻命矣。

日短衣物尽单。

帝王行之,愁苦且烦,吏民行之,职事纷纷,丁者力乏,老弱伤筋。

礼礼相亲,是为亲属兄弟矣。

文与文为亲属兄弟者,今日已成文矣。

以文求文,文人悉来至若浮云,中外积之聚若山。

至诚若少,大伪出焉。

帝王行之,以理其事,或得或失。

吏民行之,更相期妄以相拱,害变疾病万种,人日短命。

以文相期,以文相恐,转相取转相生,此乃文之亲属也。

武与武为亲属兄弟,今日已成武矣。

以武召武,凡武人悉来聚,其气阳阳,其兵煌煌,其力皆倍,其目皆张,其欲怒不得止。

武鬼居其角,取胜而已,不复惜其命。

君子行之,其治日凶,则吏民行之,灭杀人世。

无有善意,理有聚害,此即以武生武,则武之亲属也。

辩与辩相为亲属兄弟者,今日已成大辩矣,凡有辩之人悉来归之,辩辩相与,无有终穷。

一言为百言,百言为千言,千言为万言,供往供来,口舌云乱,无有真实。

人君行之,其政万端,吏民无可置其命。

以辩求辩,是为亲属兄弟也。

法律与法律为亲属兄弟者,今日已成法律矣。

以法律求法律,凡天下法律之人皆聚。

事无大小皆有治,凡人无有无罪之人也。

自生至老,一人之身有几何罪过,无有无罪者。

以此相生,人君子之十九强死。

以此为理,天下大乱不可止也。

以此论亲属兄弟,相求各从其类。

理乱之本,太平之基,审此九事可知也。

天上诸神言:好行道者,天地道气出助之;好行德者,德气助之;行仁者,天与仁气助之;行义者,天与义气助之;行礼者,天与礼气助之,行文者,天与文气助之;行辩者,亦辩气助之;行法律者,亦法律气助之。

天地各以类行神灵也。

天将助之,神灵趋之,深思其要意,则太平气立可致矣。

  请问上善易为也,上恶易为耶?夫阳极为善,阴极为恶,阳极生仙,阴极杀物,此为阴阳之极也。

夫凡民生不能尽力养父母,求奇方道术以资父母,使怀悒悒而至死,复相教善衣食歌舞以乐之,是为大逆之民,天岂福之乎?天上效凡书文对,今天上为法,令天上人不得相期为猾,自有大术也。

地上亦然。

今真人岂知之耶?自古到今,多有是佞臣猾子,弄文辞共欺其上,愁其君父而得官位,无功於天地而食禄,天甚疾之,地甚恶之,天上名之乱纪。

今天上平气至,欲断之,恐此子复乱理。

今人积愚,多可欺而得仕,今天灾不可欺而去也,不可诈伪而除也。

真与伪与天相应,不悉以示下古之人,试使用之,灾害悉除,即是吾之真文也。

与天上法相应,可无疑也。

不言而反,日彰明矣。

用之而无成功,吾道即伪矣,亦不言而明矣。

天上为法,不效巧言,乃效成功成事。

比若向日月而坐,俱有光明。

何以知其热与清乎?去人积远,以何效之?主以成功也。

向日而坐煴也,足以知热,向月而坐,足以知清,吾之真文,亦若是矣。

  天上为法目,视则理阳,瞑则理阴;视则理有形,瞑则理无形,视则理人身,瞑则理精神。

以是为效,故能使阴阳悉理,则无有失职者也。

地上亦然,为洞极皇平也。

今天之出书,神之出策符,神圣之文,圣人造文造经,上贤之辞,此皆言也。

故天地神圣上士,为人尽力,以言积年,可立天地,除灾害。

帝王案用之,乃致遨游而无事,上得仙度增年,得天意,子孙续嗣无有绝也。

世衰乃更为大兴,天下仰命,莫不得其天地六方八远,绝洞阴阳,俱悦天病,风雨为时,雷电不作,日月更明,三光不失度,四时五行顺行,各得其所,此神圣善言所致也。

其功莫不大哉。

  天上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无极之三光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中居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三光各异,其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云气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上音响雷电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下风雨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天下居中风云气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之人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跂行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草木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山阜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上川谷水泽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下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地下无极阴阳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五行各异,自有自然之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四时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六甲十干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六甲十二子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八方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神灵各异,自有自然元气阴阳,与吾文相似,各从其俗,记吾善恶书辞而行之,即太平矣。

如不从其本类教之,即大乱矣。

志之哉。

天教吾具出此文,以解除天地阴阳、帝王人民、万物之病也。

凡人民万物所患苦,悉当消去之。

故教子用法无极以示之,乃拘校前后圣贤神文,与凡人俗辞合而大考之,后天地之病都得消除。

已消除,帝王延年,垂拱无忧也。

  天,太阳也。

地,太阴也。

人居中央,万物亦然。

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

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

两气交於中央,人者居其中为正也。

两气者常交用事,合於中央,乃共生万物。

万物悉受此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

故万物命系此二气,二气交相於形中。

故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

故古者上善德之人,乃内独知天意,故常方为善也。

  天谶曰:复乐者乐,复善者善,复恶者恶,复喜者喜,复顺者顺,复真者真,复道者道,复悦者悦。

凡所复,天地群神亦复之,以影响哉。

复文者文复,复伪者伪复,复辩者辩复,复佞者佞复,复武者武复,复逆者逆复,复凶者凶复,复邪者邪复。

凡所复,悉天地群神复之。

凡吉凶安危之法,在所复已。

凡人家力强者,多畜私财,后反多贫凶,何也?神人言:此乃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

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

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

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

夫财者,天地之间盈余物也。

比若水常流行而相从,常谦谦居其下。

得多财者,谦者多得也。

故期者,天不佑之矣。

  从天地阴阳中和,三法失道已来,天上多余算,蓄积不施行,何也?愿闻其意。

然天之受命,上者百三十,谓之阳历闰余也。

其次百二十,谓岁数除纪也。

其次百岁,谓之和历物纪也。

人悉当象是为年。

今失三法已来,多不竟其年者,余算一岁一算,格在天上,人行失天道,无能取者。

今象吾文,为善行者,天上悉且下此算以增之,或得度世,或延年矣。

天地□□已来,帝王专以忧,天下不平,失职为忧患也。

微此无可忧者也。

天下善人,忠臣孝子,悉共忧此。

但行吾文,此忧除矣。

  天上言:阳气大兴盛,鬼物不得妄行为害,何也?夫阳盛者阴必衰,故物不得妄行为害也。

谁禁之乎?阳精禁之。

阳精何以禁之哉?夫阳精为神,属天,属赤,主心。

心神乃天之神也。

精者,地之精也。

鬼者,人之鬼也。

地,母也。

鬼,子也。

子母法同行,并处阴道。

太平气至,阳气大兴,天道严,神道明。

明则天且使人俱兴用之,神道用,则以降消鬼物之道也。

神道兴,与君子同行。

鬼物道者,与小人同行。

故君子理以公正,神亦理公正。

小人理邪伪,鬼物亦理邪伪,明於同气类也。

今阳道兴火,兵刃当消灭、火厌之。

故兵积阴气盛,火积阳气盛,阳盛消兵,自然感召也。

人生必因天气,上善者付天,中善付於人,下善付田亩。

故上士学而度世,中士当理民,下士当理田野。

上士当来云气,中士乘车,下士当步行。

此三人各殊职,不相妨害。

上士度世上天,为中和调风雨。

中士属县官,当理人。

下士当理财产。

各有所职,不相妨矣。

  天上诸学道之为法也,人精求道也已。

小合於小道,见诸神为小得道,门户未合於中道,乃得至於大道。

至於大道,乃能致於真神也。

小合小道者致小神,合於中道者致中神,合於大道者致大神。

大神至,乃得度世长存。

而至此,皆有大邪神鬼,不欲人度世,善惑人致息,退而自言变怪,真伪相杂。

当此乃能分别邪正,则度世矣。

  天上名上士,从生到终,无一恶意,乃为凡人所爱,五方人民县官,共赐之遗之。

中士乃为邻里所爱,邻里共赐之遗之。

下士无有善心意,无可得赐遗,但窃取其家私赐遗。

此天下人□所为。

何谓□哉?上士纯善,心意无恶,是上阳也。

中士心意半善,是其中阳也。

下士心意纯无善,是下阳也。

故名□。

□不成实,内空无米,为无实信也。

无信实之人,为之□人。

上士得县官四方赐与其家者,言不忘本祖也。

中士得四邻赐与其家,言不忘父母也。

下士反窃取其家财,以付傍邻里者,当象其□,内空外实,反背其本也。

皆有害天上,言背反其家,家中不和,悉由此人。

夫臣外交,其国必空,家人外交,其家必空,天之咎皆从此起。

夫安危起於人腹中,神灵见於远方,上下旁行,洞达亿万里,可不慎乎。

  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近出胸心,周流天下。此文行之,国可安,家可富。

  天地格法,善者当理恶,正者当理邪,清者当理浊。

不可以恶理善,邪理正,浊理清,此反逆之令,盗贼不止,奸邪日生,乃至大乱,各从此起。

帝王将任臣,必详其选举,当以天心列宿合,乃敢任之。

日者,君德也。

月者,臣德也。

若列宿不合,必不能致太平,奸邪生矣。

  说天地上下,中央八达邮亭,所衣食止舍,何等也?作道德而怀疑者,取决於此谶。

今天上有官舍邮亭以候舍等,地上有官舍邮亭以候舍等,八表中央皆有之。

天上官舍,舍神仙人。

地上官舍,舍圣贤人。

地下官舍,舍太阴善神善鬼。

八表远近名山大川官舍,以舍天地间精神。

人仙未能上天者,云中风中以舍。

北极昆仑官舍邮亭,以候圣贤善神有功者。

道为首,德为腹,仁为足而行之。

天设官舍邮亭,得而居之,欲得天力者行道,欲得地力者行德,欲得人力者行人。

此三者,无穷之路,失此三者,乱之本也。

不循此三者,名逆天。

故圣人苞道德行仁,过此而言,属万物之行矣。

  请问四时之神气以助理,致善除恶,何者致大神,何者致中神,何者致小神?日思月建帝气者,致大神;思相气者,致中神;思杀气者,致小神。

思月建后老气者,致老物;思月建后病衰气者,致邪鬼;思月建后死气者,致纯鬼;思月建后破气者,致破杀凶恶咎害也。

生气者,属天、属阳、属前。

天道以神气生,故斗前六神皆生,后六神属地,属阴。

天道以死气为鬼,为物凶咎。

子欲使后世常谨常信,自亲自爱,神明精气不得去离其身,则不知老,不知死矣。

夫神明精气者,随意念而行,不离身形。

神明常在,则不病不老,行不遇邪恶。

若神明亡,病者立死,行逢凶恶,是大效也。

人欲不病,宜精自守也。

凡事不过自然,自然中无精神。

凡事皆不成神,不过大道与天地之性,中无大精神,尚皆不成,不能自全。

故天地之道,据精神自然而行。

故凡事大小,皆有精神,巨者有巨精神,小者有小精神,各自保养精神,故能长存。

精神减则老,精神亡则死,此自然之分也,安可强争乎?凡事安危,一在精神。

故形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

若有形体而无精神,若有田宅城郭而无长吏也。

夫长吏者,乃民之司命也。

忠臣孝子大顺之人,所宜行也。

夫人之身,而不忠於上,不孝其亲,是负其身,戮其刑,亡其本也。

常思善精神,集来随人也。

思恶精神,亦来集人也。

乃入人腹中,随趋人所思,使悁悒不能忘之矣。

  请问胞中之子,不食而取气,在腹中自然之气已生,呼吸阴阳之气,守道力学,反自然之气。反自然之气,心若婴兄,即生矣。随呼吸阴阳之气,即死矣。

  太平经钞辛部卷之八竟

  太平经钞壬部卷之九

  凡人不能相拘,故自制命。

为不善,天将诛之。

故小人得诛於中人,中人得诛於上人,上人得诛於大人。

夫小失法,自致危亡。

夫神灵大小之诛亦若此,而不能拘制,天当诛之必矣。

天畏道,道畏自然。

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道废不行,则天道乱毁,天道乱毁则危亡,无复法度。

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阴阳相传,相付相生也。

道乃主生,道绝万物不生,万物不生则无世类,无可相传。

万物不相生相传,则败矣,何有天地乎?天地阴阳乃当相传相生,今绝灭则灭亡,故天畏道绝而危亡。

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

故万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难成。

如使成,皆为诈伪,成亦不可久。

夫天地虽相去远阔,其制命无脱者。

  请问太平气俱至,欲常以善意去奸恶,当何先哉?夫天地之性,半阳半阴。

阳为善,主赏赐。

阴为恶,恶者为刑罚,主奸伪。

赏者多,罚者少。

奸猾者多,赏者少,奸门开。

所以然者,罚者多刑,主杀伤,犯法者皆成奸罪人,故奸门开,奸猾多也。

阳者主赏赐,施与多,则德王用事。

阳与德者,主养主生,此自然之法也。

故昼为阳为日,为君为德,夜为阴为月,为臣为奸。

天地之性,半善半恶。

故君子上善以闭奸,兴善者得善,兴恶者得恶。

此由若以斗拱斗,非斗者自然走;以尺拱尺,非尺者自然落。

犹方与圆不相得,规与矩不相值,纵与横不相合。

故阳兴必动以类行,故火盛乃雷呜,朱雀在其中。

是以夏雷也,冬则藏。

凡事各因其本,乃天道可得而明,不缘其类,圣贤何从得深知之。

故从天地开辟已来,人之善恶真伪,但观其所行,以类求之,占其成功,善恶得失,贤不肖可睹矣,何须坐争之乎?

  请问:从古到今,贤者明者智者,辩者力者勇者,此六人皆有万倍之才,岂有善恶哉?此六人悉有万倍人之才能,其才能安和天地,令使凡邪恶害之属不生,帝王长无忧而寿,身能自除其疾病,各竟其天年,恩流凡人,此贤明智辩力勇,大善有益矣。

而不能共和天地,使帝王无忧而寿,而身有疾病,被灾不能祓去,或夭年而死,与凡人无别,此六人无益也。

但效其成功,无复问也。

成功者是也,不成功者非也。

效事若此,深得皇天心意,帝王为之延年命,万物悉治也。

  请问:凡物一时有不生者,又有不养者,长之不成,其大过悉从何来?当生而不生者,天也。

当养所不养者,地也。

天地为万物之庐,贤人为万物工匠。

帝王者象天,常欲生。

后妃者象地,常欲养。

大臣者象人,常欲思成。

此三人并力,凡物从生到终,无有伤也。

欲象平之道,为法者必当如此矣。

  请问:天道助弱耶,助强耶,助寡耶,助众耶?神人言:天道助弱。

何哉?夫弱者,道之用也。

寡者,道之要也。

故北极一星而众星属,以寡而御众也。

道要一而道属焉。

是故国王极寡,而天下助而治,助寡之效也。

父母极强,反助婴儿,是强助弱之效也。

上善之人寡而弱,不善之人强而众,众则寡矣,强则弱矣。

故君子求弱不求强,求寡不求众。

故天道佑之。

故不与人争也,而人自为争。

不与人争强也,而人助为强,故不争而善胜也。

  分别天道精身与德不诀。

请问:夫道审当乐欲行,何为明效?神人言:吾受此文於天上诸神,诸神言,吾闻与阴阳风雨寒暑相应也,以是为大效。

天乐其道行,而人未明信之,以乞雨止雨而明效之。

行太平之道,乞请皆应。

不行太平之道,乞请不应,明天道至在大平也。

故万物不生者,失在太阳。

生而不养者,失在太阴。

养而不成者,失在中和。

故生者父也,养老母也,成者子也。

生者道也,养者德也,成者仁也。

一物不生,一道闭不通。

一物不养,一德不修治。

一德不成,一仁不行。

欲自知有道德与仁否,颧物可自知矣。

五者,帝王君父师,欲深自知道德仁优劣,但观此。

故理之第一善者,莫若乐生,其次善者乐养,其次善者乐施。

故生者象天,养者象地,施者象仁。

此三者,天地人之大纲也。

过此而下者,但备穷乃后用之耳。

如此天气自为平安,邪气自消灭,善人自至,恶人自去,莫不响应也。

明之者师也,谓先知之称师,当主证而明之。

自古至今,凡文出皆天地也,故天地先出之,明之者师也。

故夫文出皆有师,行之者县官也。

古者帝王承天意,受师教,力行以除去灾害,以称天心,得延年益命,此之谓也。

造之者天,明之者师,行之者帝王。

此三事者,相须而成。

天不出文,师无由得知;师不明文,帝王无从得知治。

故天将兴帝王,必有奇文出,明师使教帝王县官,令得延年益寿,是佑帝王之明证也。

凡人民万物不生,生而不养,养而不长,长而反不成,不竟其天年,其过安在?凡民万物不生者,天也;不养者,地也;长而不成者,人也。

过在人乎?万物不得时生者,君也;生而不养者,臣也;长而不成者,民也。

天与君父主生,此太阳之长也,生之祖也。

天不欲生,物不得生,父不欲施,物亦不得生,君不欲生,物亦不得生。

故天与君父主生。

夫君父常念生,不乐杀者,凡物尽生。

一念杀者一物死,十念杀者十物死,百念杀者百物死,自此至万念,皆若此矣。

地母臣承阳之施,主长养万物,常念长养之不?念一不长养,则一物被伤,十念则十物伤,百念则百物伤,自此至万,乃若此矣。

是故上古帝王之任臣,常求慈仁,好长养万物与为治;中古半慈仁,物半伤;下古不详择臣而任之,故万物悉伤矣。

其德皇王之,言煌煌也。

帝者,为天地之间作智,使不陷於凶恶,故称帝也。

王者,人民万物归王之不伤,故称王。

王者往也。

君者,各安其部界,人归附之而无害,故称君。

君者号也。

吏者,治也,而助上治物,使凡民万物大小不失其治,乃得称吏。

师者,悉解天下辞,悉乃得称大师者,所谓能解天下天下文也。

故得称皇帝王君师也。

故皇道为首,帝道为腹,王道为股,吏为手足。

师道者,绳墨为法为则,上下相须而立。

故善治者,常念皇道,中念帝道,下念君吏吏道,常诵大师之法则,守其绳墨,然后天心可安,地意可得,四时自顺,五行不战,三光常明,鬼神精气不害,五官五士各得其所,盗贼不发,帝王垂拱,俱称万岁。

天道为法如此,不如吾文,诚难哉。

谨思其意,行此二事,亦有戒哉。

  天地之性,精气鬼神行,治人学人教人。

神者居人心阴,精者居人贤阴,鬼者居人肝阴。

於人念正善,因教人为善。

常居人藏阴,趋人为恶,教人为恶,亦趋人为恶。

古者贤人圣人,腹中常阴念为善,故得善应。

凡人腹中常阴念恶,故得恶应,不能自禁。

咎在常阴念善恶,鬼神因而趋善恶,安鬼於此,可验矣。

  太平气风雨时节,万物生多长,又好下粪地,地为之日壮,且富多,可能长生。

凶年雨泽不时,地上生万物疏少,短而不长,不能自粪,则地之为日贫薄,少无可能成生万物。

天地之行,尚须阴阳相得和合,然后太平,而致四时五行之吏也。

帝王月建前后也,职当为帝王气,逐邪恶之吏也。

夫建气王气,是乃天四时五行之帝气也。

相气除气,为前一,是正其前毛头,直指之吏也。

所向者伏奸,不得复行为害,除前满平定气,皆善良吏也。

前五执者居前,预为帝王气,执除大邪,建前五将,悉受天正气,皆天之神吏,当为天使,无大小万二千物之属,皆当被服其德,而奉行其化。

当王气为死,当月建为破,此尊严第一之气,故不可当也。

当者死,名为杀气大耗,月建后为闭,闭塞邪奸,恐后休伏之气,来干帝王建气也。

故天闭其后,后而开,却休邪气,教去也。

其后为成奸,便当收之也。

后五为危,危者,其处近天执大杀,一转破即击,故为危也。

此后五将,天将欲休之,与地同气,主闭藏,奸邪鬼物同处,不可使也。

  问曰:北方为皇之始,东方为帝之始,南方为王之始,西方为霸之始。

今天有六甲十二子,皇道当於何起?然天有三统,各有大无。

初一者天皇,二者帝,三者王,四者霸。

天皇起於上甲子,地皇起於乙丑,人皇起於丙寅,霸道起於丁卯。

是天历气数也。

地历者,皇道起於子,帝道起於丑,王道起於寅,霸道起於卯。

此四者,初受天地微气造生,不得有刑。

有刑者伤皇道,道法不得有伤。

故子刑卯,丑刑戌,寅刑巳,皆出刑气,不与同处。

  问曰:天封人以等,地封人以等,人封人以等,岂可闻耶?曰:天封人以道,地封人以养德,人封人以禄食。

何也?天者,以道自殊且久,故封之道,使寿可得,食风气而饱。

地者,主养善地,地令人富,故封人以德富。

君者,封人以禄食,赐之以衣服。

此三事,皆善也。

好道不解,故得封於天。

好德爱地,知相地授而居之,去凶得吉,得封於地。

好学而有益於上政者,君父乃不能远也,须以理事,故得封於人也,是古者圣贤力学,不敢失此三事。

故有得道而去者,有避世而之复地者,或有得君之禄食者也。

  问曰:夫乐五音者,得其音何如,不得其音何如,并可闻耶?夫音非空也,以致真事,以虚致实,以无形身召有形身之法也。

夫乐乃以音响召事,比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此书俱出於人口,乃致善恶之应,乐声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

听其音,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

故上士得其意,以平理度也;中士为之以助君理,以致寿;贤者为之,以致无忧。

音者,乃一以乘万,万乘无极,天下毕备矣。

  问《太平经》何以百七十卷为意?曰:夫一者,乃数之始起。

故天地未分之时,积气都为一。

分为二,成夫妇。

天下施於地,怀妊於玄冥,字为甲子,布根东北,丑为寅始,见於东,日出卯,毕生东南,辰以巳,垂枝於南,养於午,向老西南,未以申也,成於西方,日入酉,毕藏於西北,戌与亥。

故数起於一,而止十二干之本,五行之根也。

故一以成十百而备也。

故天生物,春响百日,欲毕终。

故天斗建辰,破於戌。

建者立也,万物毕生於辰。

破者败也,万物毕死於戌。

故数者,从天下地八方,十而备。

阴阳建破,以七往来,还复其故。

随天斗所指以明事,故斗有七星,以明阴阳之终始。

故作《太平经》一百七十卷,象天地为数,应阴阳为法,顺四时五行以为行,不敢失铢分也。

失之则为脱天,事无所据,不应天地之心意,不随天数而为经,无益於理世之用也。

不象天地之法,不能去害也。

欲知其效,收世之闲文,积之三十里,乃至天行之,不能消灾害矣。

  大天之下八十一域,万一千国中,各自有文书,悉欲除恶致善,消灾害。

今尽收录,聚之方圆百里,上可将至天,终不能消去灾害。

此文虽少,帝王能行,必俟明效矣。

  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於太阳,内独得道要。

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

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

久久传相生,复衰微,反日厌其所为,传失道意,不能内照,日益不理。

故天出圣人,象天文理,故天文自睹也。

故天文正,天亦正,地文正,地亦正,人文正,人亦正,天地人俱正,万物悉正。

人者,万物之长也。

人失职被伤,不以寿死,万物亦随之,天地亦尔。

邪气大作,病人不绝天年。

惟古今之行,各有次第,不相踰越。

上皇神人之尊者,自名委气之公,一名大神,常在天君左侧,主为理明堂文之书,使可分别,曲领大职。

当为君通神仙,录未生之人,各有姓名,置年岁月及日时。

当上升之期,使神往师化其身乃上之。

各有姓名,置年岁月及日时,至时当上升之期,使神往师化,其身乃上之。

随其智能高下,各各使不忘部署分别,各令可知,使自状其能,却乃任之。

奏上出言曰:大神为上,主领群神,各有所部,宜服明之,勿使有疑。

令寿命长籍,宜当谛之。

圣明有心,宜以白日所有生。

复而以簿书筹算相明,可在计曹,主领钱数珍宝之物。

诸当上计之者,悉先时告白,并计曹者,正谓奏司农,当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得失平旦三刻之间也。

明堂大神,上承五刻集奏,如天君旧令从事。

大神受君之劫,部下司农,司农受勑,使下所部州郡国。

言所部领所主,当上簿入司农委输者,各以所出送书到。

如懈惰不时送者,司农辄上明堂大神,上白天君,出教下司农,令郡国催促,不失后书。

置时日漏刻相授,各有分别,勿有所乱,皆令同文,各有所副文。

天上自无水旱之灾,不得有增减之文。

转轮当至,勿稽留因缘,恐独受取,觉知者有主,天上知闻,罪辄不赦。

各慎其职,各明其事。

天君皆预知,不言音,宜详所问,不用此言。

水旱无常,灾害并生,人民疾病,死生无数,不用天君教令致也。

天君教出告大神,卿相中二千石文书,群僚在职之神,务尽其忠,务尽其行,上称天君之心。

天君与诸师化之,当得升度者就而正。

各使成神光景,随其尊卑所化之神,皆随有职位次第官属。

天君勑大神常化成之。

人各自度量,志意日高,贪慕上升。

其化生光耀,日中所见,洞彻正神,相随浮游八表。

观天所施为,知其动摇,各从其宜。

朝天谒见,自有常日。

当以月初建,大神小神,自相差次,铨次尊卑。

朝大臣不过平旦朝会,群神各明部署,案行无期,务明其文书,督责有职之人,先坐其事,当如天君教令。

有所白,辄开明堂,乃得所言。

各有所明,各有所带,不得无有功效。

天君勑大神群僚集会,各正其仪,勿使有过差,以法令各察所部。

天上觉知,其过不除。

各慎所职,无为诸神所得短。

天君勑大神曰:郡国之中,有圣智志意,常念贪生之术,愿与生神同行,与天合思。

欲布恩於人,思惟生成,助天理生,助地养形,慕仁善化,上其姓名於大神,使曹有文辞,数上功,有信可任。

曹白其意,天君当自有数,众神所举各令保。

是郡国选择,务取尤善。

天君勑明堂,诸当为天君理众职,务平其心。

各行天上所部,使有分理,皆尽忠诚,通达所知,务成其功,务理其所。

各誉笃达,宜进所思,音声所通,其意虽有心言,天君预闻其语,当何隐蔽而不尽忠诚。

  问曰:今欲更明圣贤仁之法,而悉绝邪文,何更能明之哉?天病此邪伪文,使除之,取明天之道。

夫古今圣人之文,所以理天地。

夫圣人之文明,则天道大理矣。

夫皇天所怒而不悦,故有战斗,水旱灾害不绝。

王者愁苦,皆曰圣人文稍稍乱而不明,故天道云乱而难理也。

圣人文乱,天道亦乱,圣人文废而不用,天道亦废而不用。

  问曰:古者无文,天道不乱,时天券文未出,上皇神人理上祖考,本与皇天分体,久久去天道远,丧乱不复知天意。

故天出券,使圣人书师传之,圣人不竟久留也。

故记而置之,以遗后生,故太平气至,天道当理矣。

  问曰:今欲使理气事而长生,岂可得闻不?然详念吾之言,皇天自有常法,为人君上者,当象天而行,乃以道德仁为行三统。

君上乐欲无事者,朝常念道,昼常念德,暮常念仁,即无一事矣。

愿闻朝何故念道,昼何故念德,暮何故念仁?然天道可顺,不可逆也。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愿闻其要意。

然天有四时三部,朝主生,昼主养,暮主施。

故东南生,西南养,西北施。

故人象天为行,以东南种而生之,西南养而长之,仲秋已往,夏内居嫁娶而施传类,此皇天自然教令也。

故人民嘿自随之,理能常象此者,即得天意矣。

不能象此,名为逆天教令,故多伤也。

伤少则春物伤,伤丁壮则夏物伤,伤老即秋物伤,伤怀妊即冬物伤,此自然之法也。

古者圣王,常思念天道而行,不敢失铢分矣。

  问曰:欲得与地长厚,可得闻乎?然常顺天所为者,长与天厚,轻逆之者,长与天为怨。

故古圣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养,三曰常施。

为行如是,谨以承仰天道不理之名。

四曰刑之而不理,五曰杀,是其极也。

以此分别,第一之君纯生,第二之君纯养,第三之君纯施,第四之君纯刑,第五之君纯杀。

生者延年国昌,养者增算,施者无过,刑者有病,杀者暴穷。

古者圣王睹天禁明,不敢妄为也。

古者圣王得六甲王相微气之日,不怒不言恶事。

至此之日,故言善事,饮食作乐,以止灾去凶邪也。

故王气常欲见尊敬。

故上古度世之人,圣王之理顺此,故得卧理而思,讫无一事。

春东首,夏南首,秋西首,冬北首,四季首其角。

君臣人民俱知其法,天下邪气悉消。

天上格法,常以王日下取库兵,理之地下。

以休废之日乃致之,故盗贼不兴,兵革息矣。

  问曰:天独怒而不应和人,宁可知否?然天理乃以气为语言,见於四时。

春角气不知,肝脉不动,角蔟不和,清音不应,此即天不悦不语言也。

古者圣王见此,即思惟得失之理以反之。

然王气所居,乃得仁助其理也。

此二气共生成於此也。

乃反休废凶气至,来助其理,此乃三气。

小人之气反见於是,无统天位,故象小人。

天见照见其类,令贤圣策之而思之,当索幽隐道人德人仁人,以反复其气,立相应矣。

故王者御天道,以民臣为股肱,为御不良,则乱其道矣。

古者圣人将御天道,索道德仁贤明共御之,乃居安也。

故道人属天,德人属地,仁人属中和。

故三统不和,三贤理之,故太平气至,万物皆理矣。

  问曰:万民何以尽为仁哉?然天道乃生德,德乃生仁。

今君乃以道人为师,取法於道。

君乃法道,其臣德矣。

民乃取法於臣,臣德则民仁矣。

令下象上法,上法天也。

转而相生,民安得不尽仁哉?古者圣王以大道人为师者,乃欲化下流也。

上君为政如天,中君为政如地,下君为政如人。

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大道也。

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

如人者不失人意,思乐得中和之道。

圣人见万物尽生,知其理重道也。

见物尽养,知其真德也。

见万物尽成,知其真仁也。

夫理真道者,但有生心;理真德者,但有养心;理仁者,但有施心。

非此三统道德仁,非谓太平之君矣。

天上之士乃生天,上受委气,无形而生。

知天上之士,何所不知,何所不明,何所不见,自然元气,同职共行。

天上之士,常在无极之殿,与天同理文书。

上下不失其事,乃知可生之物;复下地形,使得成就,万物皆被荣。

天上之士,天之所尊敬,诸神所仰,如帝王太子,敢有不敬者乎?天君者则委气,故名天君尊无上,所勑所教,何有不从令者乎?

  问曰:夫太平之君道盛,其德乃次天也。

得书独行,化流天下,乃可无不平也。

夫大神不过天与地,大明不过日与月,尚皆两半共成一。

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欲和合,乃能发生万物。

昼夜各半力,乃成一日。

春夏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岁。

月始生於西,长而东行,至十五日名为阳,过十五日消,名为阴。

各出半力,乃成一月也。

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

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

故君与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区区思同,乃成太平之理。

  问曰:时人文虽多,乃自言物毕备者,灾害盗贼常有余也。

而常得愁苦,於此凶日以为忧,吏民共救之,不能救也。

绝者复起,今吾可以长补其不足,而使无复灾也。

从古天券文出已来,凡贤圣文书,宁亦有同者,皆异也。

故天命师使出,除凶德,覆民臣,光被四表,远迩响应,恩及草木。

是其用心意开也,其书皆异也。

  问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

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

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

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

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阳者守一,阴者守二,故名杀也。

故昼为阳,人魂常并居;冥为阴,魂神争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於死亡。

精神悉失,而形独在守一者,真真合为一也。

人生精神,悉皆具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为良民父母,见太平之君,神灵所爱矣。

  太平经钞壬部卷之九竟

  太平经钞癸部卷之十#1

  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去浮华记,都曰大顺之道。

太者,大也。

大者,天也。

天能覆育万物,其功最大。

平者,地也。

地平,然能养育万物。

经者,常也。

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

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

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

故曰大顺之道。

  神人真人圣人贤人,自占可行是与非法。

古者神人自占是非,得与不得,其事立可观也。

不但暗昧,昭然清白。

神道至众,染习身神,正心意,得无藏匿。

善者出,恶者伏,即自知吉凶之法,如照镜之式也。

於此之时,贤明自安,时不再来,物不重应。

乃得独盛,洽远方,故事见,其应见,慎无拒逆,撰以为宝器,可谓得天地之心意矣。

其事时矣,事皆职矣,神道来矣,贤者谋矣,吉人到矣,邪者不来矣,清明见矣,四方悦矣,幽人隐士出矣,得天心矣,得治术矣,邪不发矣,自然达矣,真人来辅矣,天下善应矣,各以其事来矣,去愦乱矣。

此应出腹中,发于胸心;乃若雷电之应证也。

夫瑞应反从胸中来,随念往来,须臾之间,周流天下。

心中所欲,感动皇天,阴阳为移,言语至诚感天,正此也。

念者能致正,亦能致邪,皆从志意生矣。

使能动天地,和阴阳,合万物,入能度身,出能成名,贤不肖皆由斯生。

故贤者善御,万不失一也。

人复中有过,反面赤,何也?心者,五藏之主,主即王也。

王主执正,有过乃白於天也。

惊即面青,何也?肝者主人,人者忧也,反肝胆为发怒,故上出青也。

诸神皆有可主,以万物相应。

故令人常自谨良,而顺天地,而灾不得复起也。

  外学多,内学少,外事日兴,内事日衰,故人多病,故多浮华。

浮者表也,华者末也。

夫天道远入邪中,不能自还。

所谓神道书者,本根与阴阳合,与神明同。

核事文者,考核异同,疑误不失。

浮华记者,离本已远,乃居野,其文错乱,不可常用,时可记也。

守本者,治若神矣。

守中者,少乱而烦矣。

守末者昏矣。

故贤者守本戒中,不敢从末也。

夫能守之不止,方方善来者,无拒逆,撰为宝器,万世不复易也。

人力自为善者,可厄乎?邪辟夷狄却乎?兵革绝乎?杖策绞无声乎?四方安乎?道路通乎?人君明乎?神策:大人守之动四方,中士为之令臣良,小人为之不相伤。

其辞约,其法明,占神文乎可不行。

不能持乎,慎无伤以拘奸乎?

  以自防却不祥法。

顺用四时五行,外内思正身,散邪却不祥,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罗网政治鬼神,令使不得妄行害人。

立冬之后到立春,盛行用太阴气,微行少阳之气也。

常观其意,何者病为人使,其神吏黑衣服,思之闲处四十五日,上至九十日,令人耳目聪明。

立春盛德在仁,气治少阳,王气转在东方,兴木行,其气弱而仁,其神吏青衣,思之幽闲处四十五日,至九十日,令人病捎。

以留年行不止,令人日行仁爱。

春分已前,盛行少阳之气,微行太阳之气,以助少阳,观其意无疑,深思其意,百邪服矣。

立夏日盛德火,王气转在南方,太阳之气以中和治,其神吏用之得其意,口中生甘,神吏赤衣守之,百鬼去千里。

夏至之日,盛德太阳之气,中和之气也,其神吏思之可愈百病。

季夏六月,盛德合治。

王气转在西南,回入中宫,其神吏黄衣,思之令人口中甘,每至季思之十八日。

立秋日盛德在金,王气转在西方,断成万物,其神吏白衣,思之四十五日,至九十日,可除病,得其意,令骨强老寿。

秋分日少阴之气,微行太阴之气也,逆疾顺之。

立冬之日,盛德在水,王气转在北方,其神吏黑衣。

令人志达耳聪,守之四十五日至九十日,百病除。

此五行四时之气,内可治身,外可治邪,故天用之清,地用之宁。

天用之生,地用之藏,人用之兴,能顺时气,忠臣孝子之谓也。

此名大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道。

故道为仁贤出,不为愚者生矣。

  盛身却灾法。

年十岁,二十年神。

年二十,四十年神。

年三十,六十年神。

年四十,八十年神。

年五十,百年神。

年六十,百二十年神。

年七十,百〔四十〕年神。

年八十至百二十,神尽矣。

少年神加,年衰即神灭。

谓五藏精神也,中内之候也。

千二百二十善神为其使,进退司候,万神为其民,皆随人盛衰。

此天地常理,若以神同城而善御之,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

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故人能清静,抱精神,思虑不失,即凶邪不得入矣。

其真神在内,使人常喜,欣欣然不欲贪财宝,辩讼争,竞功名,久久自能见神。

神长二尺五寸,随五行五藏服饰。

君仁者道兴,君柔者德生。

中心少有邪意,远方为之乱。

神气周流,疾於雷电,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

故人生百二十上寿,八十中寿,六十下寿,过此皆夭折。

此盖神游於外,病攻其内也。

思本正行,令人相亲爱。

古之求寿,不失其道者。

天地有常行,不可离本也。

故求安而长存者,慎无忘此道本元也。

故画图以示后来。

陈人物生受命之时,久远以来到今,不失阴阳传类,更相生而久长,万万余世,不可阙也。

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君,衰即为民,盛即得道,衰即受刑。

夫孝者,莫大存形,乃先人统也,扬名后世,此之谓善人谨民。

天地爱之,五行功之,四时利之,百王任之,万民好之,鬼神佑之,五藏神留之。

遇一得生,今且失之。

离我神器,复为灰土,变化无常,复为万物矣。

  分别形容邪自消,清身行法。

道之生人,本皆精气也,皆有神也。

假相名为人,愚人不知还全其神气,故失道也。

能还反其神气,即终天年,或增倍者,皆高才。

或求度厄,其为之法,当作斋室,坚其门户,无人妄得入。

日往自试,不精不安复出,勿强为之。

如此复往,渐精熟即安。

安不复欲出,口不欲语,视食饮,不欲闻人声。

关炼积善,瞑目还观形容,容象若居镜中,若窥清水之影也,已为小成。

无鞭策而严,无兵杖而威,万事自治,岂不神哉?谓入神之路也,守三不如守二,守二不如守一。

深思此言,得道探奥矣。

  通神度世厄法。

天之生人,万事毕备。

故十月而生,与物终始,故可度灾厄,致太平。

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久长。

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躯。

道为贤明出,不为愚者。

能用之者吉,不能用之,宁无伤无贼哉?

  贤不肖自知法。

上士高贤,事无大小,悉尽畏之;中士半畏之,下士全无可畏。

上士所以畏之者,反取诸身,不取他人。

心开意通,无包容,知元气自然之根,尊天重地,日月列星、五行四时、六甲阴阳、万物跂行动摇之属,皆不空生。

鬼神精魅,六合之间,表里风云雷电,不空行也。

此皆有神,有君长,比若人有示,故畏之不敢妄行。

中士半畏之者,上不知元气自然之有术,才知今见风雨云气与生物也,尚时言天无神,不畏列星日月也,才知大火北斗。

下士则不知土地山川之广大可,才知耕田种其所有,治其家眷术也,不知四时五行可以何履也,但知随而种树之收其利耳,不知六甲阴阳为神,通言其无有也。

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止所致也。

  一曰延命夷狄自伏法。

万种其类不同,俱得老寿,天地爱之,其身无咎。

所以然者,名为大顺之道,道成毕身与天地同域。

古者为之,万神自得,欲知其效,瑞应自至,凶祸自伏。

帝王以治,不用筋力,能知行此,夷狄自伏,行之不已成真人。

故圣人之教,非须鞍揣击而成,因其自然性立教。

帝王所以能安天下者,各因天下之心而安之,故得天下之心矣。

  是道修古文。

人本生时,乃名神也,乃与天地分权,分体分形,分神分精,分气分事,分业分居。

故为三处,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

是故尊天重地贵人也。

故三皇五帝皆立师,疑者跪问之。

故国常治,虽灾厄亦可愈也。

  王者无忧法。

大顺之路,使王者无忧无事,致太平。

夫天地不大动摇,风雨不横行,百神安其居,天下无灾矣。

万物各居其处,则乐无忧矣。

何以致之?仁使帝王常乐,道使无愁苦也。

若帝王愁苦,即天下不安。

夫帝王,天下心也,群臣股肱也,百姓手足也。

心愁则股肱妄为,手足行运不休止,百姓流荡。

是其自然相使也,天亦如是也。

天失道,云气乱,地失道,不能藏矣。

王者与天相通,夫子乐其父,臣乐其君,地乐於天,天乐於道,然可致太平气。

天气且一治,太上皇平且一下,天地和合,帝王且行吾道,何咎之有?道者天之心,天之首。

心首已行,其肢体宁得不来从之哉?

  还神邪自消法。

分别三气所长,还神守身。

太阳天气,故称神。

形者,太阴主祇,包养万物,故精神藏於腹中,故地神称祇。

精者,万物中和之精,故进退无常。

天地阴阳之精,共生万物,此三统之历也。

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此三者,乃成一神器,三者法君臣民,故不可相无也。

故心神动摇,使形不安,存之不置,利其可安即留矣,不用其可安即去矣。

始学用其可安之教之,久久自都安不去矣。

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

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

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

古者明师,教帝王皆安身,使无忧,即帝王自专矣。

天喜太平气出,无不生成。

天恨形罚之气出,莫不杀伤万物,莫不被其毒,故同忧也。

天不守神,三光不明。

地不守神,山川崩沦,人不守神,身死亡。

万物不守神,即损伤。

故当还之,乃曰强,不还自守,曰消亡也。

  和合阴阳。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

阴阳之枢机,神灵之至意也。

  令人寿治平法。

三气共一,为神根也。

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

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气者受之於中和,相与共为一道。

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

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欲正大事者,当以无事正之。

夫无事,乃生无事,此天地常法,自然之术也。

若影响。

上士用之以平国,中士用之以延年,下士用之以治家。

此可谓不为而成,不理而治。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内爱吾身,其治自反也。

  七事解迷法。

以德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

致大和之气,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仁义治身,何如及治万民,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礼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文治身,何如及治万民,善而约束,使不得为非,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7 以治身,何如及治万民,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灭武州兵革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何如善而 不达,何能安哉?然此七事,亦不可无,亦不可纯行。

古者神人治身,皆有本也,治民乃有大术也。

使万物生,各得其所,能使六极八方,远近欢喜,万物不失其所,乃当自然,能安八方四远,行恩不失牦毛。

今未能养基本末,安能得治哉?今此上德,仁义礼文法武,七事各异,治俱善有不达,而各有可长,亦不可废,亦不可纯行。

治身安国致太平,乃当深得其诀,御此者道也。

合以守一,分而无极,上帝行之,乃深乎不可测,名为洞照之式。

教四〔海〕知优劣法。

天生人凡有三等,第一天生,第二地生,第三人种类。

受命天者为人君,受命地者为人臣,受命人者为民。

君者应天而行,臣者应地而行,顺承其上,为民者属臣,转相事。

凡是三气共一治,然后能成功。

故上之安者,其臣良也。

臣职理者,其民顺常民臣俱善,其君明,其洽长。

太平者以道行,三气悉善,合乎章也,怀道德不相伤也。

故大人治道,以平天下,救四梅,恩及夷狄,祸不得起,其善证日生,凶不得来。

中士学道为国臣,助其治也,度其家,辟祸灾。

其次治道,损其父母,反远游,德独小薄,才说躯也,安能辅明王,助国家哉?能平四海者,天助之。

为人臣者助为治,与地谋。

才自脱者,道狭小,无可得治。

此三人,皆度世老寿,有大小不同邪。

  是神去留效道法。

神人言:明行效道视命,在谁乎?令人昭然觉悟,知命所从来法,审谁者持其正也?人法阴肠生,阳者常正,阴者常邪,阳者常在,阴者常无,阳者常息,阴者常消,阳者常生,阴者常杀。

人日三变,象三气,其政殊异,相异分争,乖错不相从也。

而习使其常,守人形容者吉。

唯有真道者,能专精自殊异也。

不学者,则不知神去留之效,立见之物不可隐也。

故君子制尸不制鬼。

人不卧之时,行坐言语分明白黑,正行住立,文辞以为法度,此人神在也。

及其暝目而卧,光景内藏,所念得之,但不言,神在内也。

及其定卧,精神去游,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耳不能闻,与众邪合,独气在,即明证也。

故精神不可不常守之,守之即长寿,失之即命穷。

人之得道者志念耳,失道者亦志念耳。

  救迷转帝王法。

大道变化无常,乃万里相望,上下无穷,周流六方,守之即吉,不守即伤,阴阳开辟以为常。

其付有道,使善人行之,其寿命与天地为期。

夫德有优劣,事有本末,凡事悉道之也,将兴者得善,将衰者得恶。

比若土地,得良土即善,得薄土为恶。

善上合天,贱者都泽。

坐者为主人,行者为流客,此尽道也。

善人行成福,恶人行成灾,善人得以为福德。

尊者得之驾乘,卑者得以步足。

圣贤得以度世,小人得之不相克贼,此皆道也。

教不重见,时不再来,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

道行,身得度世,功济六方含生之类矣。

  太平经钞癸部卷之十竟

  #1按本卷经文,据考应为《太平经》甲部十七卷之节抄本。《正统道藏》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