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妙法本相经

太上妙法本相经

  经名:太上妙法本相经。

简称《本相经》。

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

原本卷数不详。

现存残本三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参校本;敦煌P.2357、S.3173(卷上)、P.2396、P.2755(卷下)号残抄本。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上

  (已上原缺) #

  〔心可专,无肉可爱,无骨所重。

不强不弱,唯化为用。

行之则有,废之便无。

若寻其元,芒然由趣,若究其宗,莫知所据。

光而不耀,静而不寂,澄之不清,挠之不浊,誉之不荣,毁之不辱,奉之不贵,却之不损,恭之不益,慢之不拔。

不损不益,淡然无为也〕#1 。

  辩夫曰:清真无为,无依无着,毁之不辱,誉之不荣,恭之不益,慢之不损,无损无辱、无为而已,岂用教演?岂须奉之?岂懃行之?岂徒劳之?不如闲静,随其四气,终而用之。

人生无常,去留不停,不如优豫乎?弟子谓可修得大福,废无可恃,懃致神仙,慢落三徒,奉行灵佑,辱之祸至,何期清真无为之任,虚懃之教,无益之法乎?

  答曰:夫清真者,即是道也。

若人行之,人自行之;若人懃之,人自懃之;若人恭之,人自恭之;若人奉之,人自奉之,何益於清真乎?人自求益,非益清真;人自求度,非度清真;人自懃修,非清真懃修;人自求道,非道求人。

是以真人先自懃苦,后获大乐;先自恭奉,后得真尊。

若人辱道,人自损之;若人慢真,人自慢之;若人废道,人自废道;若人毁真,人自毁真。

何以故?人自骂响,非响骂人;人自恶真,非真恶人;人自慢道,非道慢人;人自祸道,非道祸人;人自灭道,非道灭人;人自毒道,非道毒人。

何以故?譬如强弩射天,其箭必还。

是以人自射天,非天射人;人自骂响,非响骂人。

故毒不自运,祸不自生,一由身口心行所招致也。

是以身者,三恶之根,神仙之本,一名良福田,二名赋黎园,三名种子户,四名远生门,五名道之域,六名脓血村,七名珍宝器,八名瓦砾椀,九名明智室,十名九夜昏。

人能知斯理,可名为真人。

功满德亦就,三界无极尊。

常乐无边境,迢迢太上仙。

相好具万种,海智邈大千。

功德不虚妄,玄都计因缘。

闻而生好心,万劫无一缘。

随业落散去,三涂是家因。

  辩夫曰:如天尊所说,人自求道,非道求人,人自求度,非道度人,所以立教存文,禁诫约束。

若道不求度人,不应设法加教以动民物。

若道不赖於人,人岂何所务之?将知道好於民而贵其亲。

  答曰:道无亲疏,化及一切?人自亲道,感而致果。

禁诫加教,非独一人,约及一切。

但人自求禁诫,束其身心,约其口行。

是以圣人之道何求乎?有心者志之耳!是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大道无为,处神淡泊,何求於人乎?但人自弘,非能弘道。

故道性徧养,非独一类,何故专弘於人乎?十方大千之国,万种形名,悉以及之,终不寄一类而化及也,是以普徧形#2 名,岂独弘之於人也!何以故得知之?道生天地,置立阴阳,布造日月,安设星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盈缩之数,四时代谢,毫分无失,乃生民人万类之形名,匠成一切,而独弘之於人乎?是故非独弘人。

是以一切至士,自求於道,自求度之。

所以者何?譬如於水,人自求渡,乃来渡水,将知水不渡人,人自渡之。

是故道不度人,人自求道;道不贪民,民自贪道。

若道贪民,则有亲疏之隔;若道贪度,则有进退之性。

是以道性淡泊,无有亲疏,亦无彼此,慈恩子养,平等一切。

何以故?譬如生十子,孩抱之时普恩爱之,无欲遗弃,小有不和,驰追巫卜,问其进止,闻衰肝碎,闻吉踊悦,乳铺慈育,迟不长大。

暨其长成,专志自计,反目二亲,命不顺从,教不入怀,色不和候,言生攻击,恶声远近,邻邑异目。

恶迹畏影,随逐急疾,至死乃止。

形没名流,伊馨恒存。

若有一子二子,言命色顺,善闻远着,此邑取风,芳歌不辍於路口。

十子兄弟,馨香善恶,其用不同。

故道慈众生,亦与十二种恩等耳。

长成孝顺,其任随意。

是故父母正,知生养孝顺由子,道正,知慈悲恭由百姓。

是以道慈众生,如母爱子,无有亲疏,亦无贪物。

道慈母爱,亦复如是。

  辩夫曰:受#3 恩。

更问余解。

如天尊所说,道慈众生,如母爱子,普哀一切,无有遗弃。

窃见世间有苦厄之人,进不得生,退不肯死,哀悲摧碎,树木啼泣,六畜沾津,飞鸟哀鸣,视者忘身,听者酸零,苦楚伤割,不可处之。

道若大慈,应哀念之,矜济救度,免脱斯苦。

道不哀怜,叵不矜济,推斯证验,将知道无慈悲,恩及一切。

昔孤童之感河尸绝流,弃婴繁阳,灵狩乳弃。

山河尚复矜感,而况於道乎?推缘之应,将知道不有慈,圣不有悲,独立不群,无为之任也。

  答曰:一切众生,各有缘品,若忧若悲,若苦若恼,先业定也。

如是河尸弃婴,所以流绝,灵狩乳者,悉吾遣蛟龙绝流,灵狩养婴,汝知不乎?所以知之,水正知流行,虎正知杀害,何故不尔,以吾故耳!

  辩夫曰:道若有感,则无忧苦,若道慈悲,则无孤遗。

所以天下涂炭,乃至灭身而无其救,将知无感无慈,任化而已。

若当不尔,道有二种,一主贫苦孤厄灾祸,一主长寿富乐自然。

类族斯义,当知有二也。

  答曰:一切众生,各有因缘,长短苦乐,居然定分,无可移易。

先业既定,报亦难准,是以业果不妄,取报无殊。

譬如种植,随种而生,岂有非类而生者哉!贫富苦乐之果,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一母生子,乃至四五,长短黑白,正陋不同,寿命贵贱,各不一等,将知先业所种不可移也。

如汝所问,悉得闻知。

  天尊曰:夫也,非汝所问,则众不知,非汝所访,则众不决。今汝起一灯之照,足充万里之光,汝若有滞,未足为滞,汝若有惑,未足为惑。

  辩夫曰:受恩。但六弊不知,疑惑者多,虽问数事,得释理趣,余滞比肩,实心不尽,意欲更问。天尊曰:若有疑必问,勿使抱惑怀疑,以迷当年也。

  辩夫曰:重受天恩。

如天尊所说,一切众生,各有缘品,贫富苦乐,居然定分,贵贱长短,各受先业。

不审贫苦孤贱,更可修善得福,遇时不为,即流转涉恶而生#4 。

唯愿天尊告其因缘,所请得了,令诸贫苦不及之人,悉得闻知。

  答曰:汝之所问,甚要甚妙,端坐谛听,为汝说之。

夫一切众生,若苦若乐,若贵若贱,一由先身所造因业,今之所报。

若诸贫苦不及之人,当知贫苦不可居处,勉力修斋布施,屈伸礼拜,香水供养,助人担重,路避老厄,行斋劝化,众善备至,当来悉获太真之道,而言贫苦乎!贫人布施铢两,当同国王百金,苦中行道一礼,当同一身出家。

何以故?居贫不足,应惜不惜,施功高大,不可称量。

苦者无聊,不应忆道,而一礼者,故可当慢士一世出家。

是故汤中出莲华,可谓难乎!故业无常定,作之皆报。

但患贫苦,可知有道,恒不及人;但患孤贱,不信因缘,常居孤贱。

是以真人见是畏故,行学修道,故成真人。

若苦恼众生,知於苦可恶,知於乐可欲,苦而行之,亦与十仙同等。

何以故?知苦行苦,故终无苦。

觉贱不处,故能去贱。

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有乐性,悉有苦性。

自一仙以下,苦乐之性,莫不居之;自一仙以上,永与苦别,而况於道乎?故一切众生,业无常定,随造便报,岂有种类也。

  辩夫曰:受恩。愿问余解。不审十方恒沙真人,一切得道大圣众,为禀何炁而生,为习何道而致斯业乎,得如今之报也?

  答曰:十方恒沙真人,得道圣众者,莫不悉从修本相是经之人也。

夫本相者,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广演言教,广度天人无量,亦如恒河沙之众,不可称记,亦如江汉浮桥,肇劫水首以来,度人无量,不可胜数。

本相开化以来,度诸圣众,亦复如是。

如汝修行经典,斋戒不绝,功德满足,亦与十仙等耳。

如十仙本悉因凡夫苦恼,苦行至致光明也。

何况子之前业广阔,逮乎今身,聪茂渊溢,解了玄宗,其功等於昆仑,其德同於渊海,十仙之期,毫分不失。

何以故?子两镜#5 相照者,其暗普灭,游乎上清之道;金书玉隐,紫解注名,亦如影生前晖,定於中阳。

子之德宗,亦复如是。

  辩夫曰:如是如是,得道圣众,去如恒河沙之数,无有返者,今始修学,亦如恒河沙数,有终期而无尽也。

若当不尽,去不休停;若当有尽,因缘即灭,唯愿分别。

  答曰:如是如是,去如恒沙,不足为多。

九天数终,乾坤灰扬,尔时蝼蚁、一切蠕动,皆发善心,动经千天,得道之众,未足为多。

蠕动皆发善心,万类之众,普迁七宝玉京紫微之中,动经千天,得道之众,未足为多。

是故空不可满,虚不可实,故名#6 不可思议之场也。

珠口纳众由不盈狭,长乐广包由不充徧,而况於空虚乎?

  辩夫曰:受恩。

更问余解。

如天尊所说,劫末运终,普皆成道,无有逋留。

展转化生者,当尔何假於教,何求於师,何劳於懃,何托於法,徒自涉苦懃耳,不如端拱,自求生养鸡黍之肴矣。

  答曰:夫百年之苦,不如一年受乐而死,粗布十端,不如色锦一丈。

鸟雀岂不受命三百,不如人受一年。

居铁百斤,不如金钱十文。

欲许千金,不如交粟一斛。

待百世之王,不如足食之贵。

譬如博弈,贵其前出,先者为胜,终不留负,留负者,即是身之累也,担愧负累,雇业以偿,东作失利,遂致困乏。

留负子孙,恒居不足,托命债力,投身死地,男卑女贱,人不仳之,博弈之负,乃至如斯。

所以者何?博之前出者,譬成道真,留负者,譬三涂。

是以真人早行修道,今得八解之果,常乐无为,其德无量。

何以故?譬如种植,先种前食,中种中食,晚种晚食,不种无所收食,若遇颠灾,无可收拾,主施散给,尔乃得之。

不造而望果者,亦复如是。

何以故?譬如百岁任重,岂可越投,十年囹圄,岂可竟之。

遥望十年之甘,时当昧也,指日而须者,未可致。

是以真人知未望之望,故绝望而获望,知未果之果,故绝果而得果。

何以故?譬作田耨,恃天而雨者,将不遂其愿,不如先治渠堰,引水溉灌,定可获也。

天非不无雨,但恐炎阳而败,饥馑艰辛,命不延久。

劫末非不无道,但恐三涂而不可免脱。

是以真人畏是故,故先求道,其真既崇,永无忧败,常生无为,为於无为之为,任於无任之任,托於无托之托,寄於无寄之寄,居於无想之想,处於无着之着。

是故圣人尚於初业,贵於先功。

何以故?贵於先功,尚於学士也。

三元九厄,殃灾叵遇,有能逊心修道者,普得免脱也。

是以圣人尚於先功,贵於初业。

若有志於道者,悉由初业也。

初业者,是罪之因,先功者,前举之功,故贵功而尚业乎。

不贵不尚者,与诸六畜同之,所以者何?六畜不知有道,岂识功业之妙理,故同六畜耳。

  辩夫曰:受恩。愿问余解。世有学士受师教法,修行道德,动经年劫而不成立,复有学士修行道德,未必多年而致太真无为之任者何?

  答曰:学士修道,贵在会理。

多年而无成者,心不会理。

譬如跛(疒十可)规於万里之所,日涉不过十里,三年乃达其所趣。

复有一人,俱与一处,同涉一趣,及其驰涉,日行三百,不过月旬而达所趣。

学士心会,亦复如是,譬如飞步,难为及也。

何以故?一人乘龙,一人步涉,岂可相逐?里趣同所,飞涉不等;学士志道,不同一等。

或形染道法,心存有中;或假真专伪,妄泄秘要;或言如真人,心怀良贱;或口诵明文,心不专一;或身居上学,迷贪财色;或矫假高贵,威赫愚俗。

如斯之士,定入三涂,道在何处,未熟之闻#7,并可逐侣,虽行世界,即是行尸狱也。

一切学士,岂得同之!所以者何?譬如辩意,一人作意,十人辩之,一人作难,十人射之,值之者若一若二,射着者若两若三,其意岂不同一,但所见不同。

会以不会,亦复如是。

  辩夫曰:受恩。

更问余解。

窃见世中,十人五人,同时出家,随心所好,各奉一师,修行道德,不舍昼夜。

一师之徒,悉得五通之果,一师之徒,无有异悟。

若依其年,年则同之,若依其懃,懃劳等所,一师之徒独进,一师独不进。

  答曰:师有明暗,故有进否。

所以者何?师者,即是道之门户也。

若有明师,善知经义,观今玄宗,辨道冥趣,教授礼拜,勅诲如法,依文演授,将入法会,约之以礼,尊之以律,日日增受,形殊见等,若远若近,寻之明了。

兢惧威神,恒恐驰趣,日夜翘勤,专守不移,炁和神柔,形魂畅悦,神晖授引,拥将真道,孔务三真,将感玄应,敷教回景,猛狩依附,三师进策,加研转神。

五通之果,因功而得,将来定受玄纪无为之果也。

所以者何?明师者,百道之关梁。

譬如入海采於众宝,先知投简名刺之法,牢船铁,沉帐#8 帆,设轩之诣宝所,缀沉浮船,乃发沙石炮,营坟煎取,若多若寡,来往莫蹶。

奉逐明师亦如是。

何以故?譬如万万里重崄之中,甚有金丹、柔琉、八芝,有能进到取而服之者,命同天地,终不横夭#9 。

有闻之者,莫不倾俟,人人应涉取而服之,但患崄阻,悉滞莫进,无不返者。

暗师之徒,亦复如是。

柔琉非不有之,但患悉滞不达;空中非不有真,但患莫然无趣。

所以者何?譬如漏船渡水,水满必没,湍浮广水,中流必沉。

远所八芝,重崄必返。

入海采宝,不投简刺,舟船必翻。

师徒无德,亦复如是。

是以真人终不自师,故能成师;终不自明,故能成明;终不自我,故能成我;终不自智,故能成智;终不自见,故能成见;终不自高,故能成高;终不自德,故能成德;终不自彰,故能成彰,终不自用,故能成用;终不自任,故能成任;终不自大,故能成大;终不自美,故能成美;终不自真,故能成真。

凡此十三,真人所不取。

夫学士之法,甚须良释,忖思行业,未使未任为任,后必成患,未匠为匠,后必伤手。

是以真人不尚其名,其名显矣,不贵其誉,其誉远矣。

故道士务於道,勤於德,托良徒,追明师,讲化律,诵经籍,习仙气,修斋直,思神明,检口过,束五心,逝六情,背阴贼,向生门,行大慈,念一切,哀孤老,矜寒贫。

斯学士之上业,贤者之福田,自非明师之约法,何能如斯?是以明师者,道之门户也。

何以故?其师明则法教行,其师暗则法教不成。

是以一师之徒获五通之果,一师之徒而无悟感也。

  辩夫曰:受恩。愿闻余解。夫学士断谷服药,得道以不?

  答曰:得。

问曰:何如长斋?对曰:不如。

问曰:长斋何如诵经?对曰:不如。

问曰;诵经何如坐思?对曰:不如。

所以者何?去谷之士,正念药耳,药炁充足,正满千年则终,方更受生,方与始学同耳。

长斋之士,日计其功,功满一万,飞升太空,下超四道,一仙斋直,功满德就,遂成无为至真之道乎。

长斋之果,不可思议,若有诵经之士,亦不可思议。

所以者何?读经之士,计文为功,一字一功,功满三千,名列上清,而况广看卷目,长执文籍乎?何以故?经者,道之教,若读而依行者,即是道之面勅也,是故经者,经纬众生,去贪欲之患。

其患既除,烦恼灾尽,其灾既尽,五毒亦减,众恶既消,万善同会,运邈群仙,得为无上之果。

是以真人宝经而珍之,爱乐如妻子,十仙由斯起,经最为无为首。

学士之为道,亦不可思议#10 。

所以者何?思之言念,念之言定,定之言不动,不动者,即用十仙人也。

何以故?闲所门故,绝於不正之想,废於非意之意,神亦既定,志亦难夺。

是以真人修行故能定,修经故能正,修斋故能长,仍行而不改,故能成至真。

暂时不去离,功满无上宾,逍遥紫金场,常乐必致身。

一切恒沙众,悉修三业因,功集综十方,岧岧太上仙。

汝当行如是,善着亦如前,莲华足下生,相好恒自然。

  辩夫曰:受恩。更问余解。如天尊所说,三业其功无量,乃与十仙同论,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审余业有报不?答曰:有。

  问曰:如有学士,不修三业,广修宫观,供养之具,悉以布施,得何报乎? 答曰:天堂自然报。

问曰:受报既已,寄何所居?答曰:寄於无常之寄,居於无常之居。

何以故?若处报中修行三业,与上道同论,得计无上果。

若处报不修三业,下落於人鸟中,或落三涂中。

故寄於无常之寄,居於无常之居。

问曰:不造四业,专於修坛布散,得何报乎?答曰:天厨地藏受报。

问曰:报尽已讫,受何所寄,居何所任?答曰:亦无常所寄,何以故?若报中当修三业,其果无上,若不尔者,随业堕落,故无常所寄。

  问曰:如有志士,不修五业,专於道化,不营俗事,得何报乎?

  答曰:四道难阶,渐修定也。

何以故?斯人即在家道人,故若报中修行三业,其功高於三业,上与可进之益,下与进仙齐伦。

是以真人广建福田,无不果也。

何以故?真人具种造,故具种报,具种慈,故具种爱。

以造宫观,故今得感宫殿也;以修坛布散,故今得天厨饮食也;以道化人,故今得无碍智;以断五辛,故今得清净身;以断甘肥,故今得无为形;以好礼拜,故今得无上尊;以好不煞,故今得长生寿;以好赞善,故今得千种声;以行忍辱,故今得丽妙形;以不毁辱,故今得众爱敬;以恒救济物,今得无病患;以心无爱憎,今得平等智;以药救众生苦,今得神口良;以好庄严法,今得紫金身;以口不妄说,今得莲华舌;以不逝绝,故今得具种相。

一切不可及,悉由先造长。

真人行如是,超越太上乡。

汝但行如是,前亦不足长。

功集运凑会,兆劫如电光。

逍遥大罗外,坐视大千方。

毫厘若掌珠,珠去就先良。

如斯之德业,悉由万行将。

一善不修备,十仙乘高冈。

勤苦不辞惮,普会至真场。

  辩夫曰:受恩。

愿问不解。

如天尊所说,十方恒河沙之众,悉从三业而起,不审国主侯王,复作何业,得为人尊?其父亦崩而子继之,所以者何?若计因缘,则不相承,若计种类,则有断绝,其中差互,疑惑不尽,唯愿天尊告其因缘所从而来。

  天尊答曰:善哉!如国主侯王,所以世封,以先业所锺,同受其福。

  问曰:所以断绝?若有福之人,同生受福,应当姓嗣不绝,若不尔者,则无因缘。

  答曰:一切贵贱,各有缘品,若先业同,故同一福而受其性也。

何以故?譬如佃田,随种而种,因种而生,若改其种,则改种之。

是故一地可易百种,而况一封改绝乎?

  辩夫曰:受恩。愿问余解。天尊演说斯义,世之无有。不审本相从开化以来,为经几劫,为度几人,为度有缘,为度无缘?唯愿天尊告其因缘所从而来。

  答曰:善哉善哉!自本相妙经吾所宗受,动经恒沙劫数,度人无量无边,不可记称,恒与人运同生,与运同灭,海水沾录,由不知之。

如日月登明王之前,得道大圣众,亦如恒河沙之数,莫不悉从本相受学而致道也。

是以本相者,诸经之元王,与道转轮,不可思议#11 。

夫闻天尊所说,悉同受解,便大欢喜,即起三礼,於天尊前长跪稽首,而作偈曰:

  千载因缘会,运生落斯形,值遇无上尊,辩说至真经。

请问无不解,道随三业生。

诸善寄无常,流转亦无停。

学士奉明神,法教日以明。

指求无为迹,果感十仙名。

师徒普暗昧,万劫不雕成,盲人涉万险,必坠于大坑。

一师大圣众,悉超至真经。

今自诸来者,万善必令行,不避国王侯,莫不逊心精。

富贵如水泡,不足博为荣。

得道紫金体,本空无为成。

一切贵贱徒,是非在心精。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上竟

  #1 以上《道藏》本原缺,据敦煌P.2357号残卷补。敦煌本首行前亦有缺文。

  #2 形:原作「於」,据敦煌P.2357号残卷改。

  #3 受:原作「爱」,据敦煌本改。

  #4 生:原作「坐」,据敦煌本改。

  #5 镜:原作「影」,据敦煌本改。

  #6 名:原作「多」,据敦煌本改。

  #7 闻:原作「问」,据敦煌本改。

  #8 沉帐:原作「深张」,据敦煌本改。

  #9 夭:原作「天」,据敦煌本改。

  #10#11 议:原作「谊」,据文义改。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中

  普言

  道匠天地,德崇万物,含养无穷,功充合气。

百兽神虫,知道所生,犹尚依亲,悉无害想,而矧神仙之念乎!外道不宗,不如百兽神虫之心。

土木可移,外道不受,将知心去身往,神形永止,所见殊异,故神形离索,不同而居。

夫为道也,身心力行,同时而到,不妄不想,专执不动,天雨飞石,火生焚地,地为之出黄泉,黄泉涌沸出,终不暂顾,斯是志士之尚道业也。

乐居於劳山,徒有三千天魔,发山打锻搥掷,乱坠其侧,树木摧折,山崖崩缺,千万段数,亦如飞雪,石不能伤,完端不易,乐心不摇,存念如故。

复有炬焰百数,竞来恐赫,林木燋燃,荡无苗果,乍来乍缩亦如海。

譬乐志静然,安心由闲,颇无惊张,其念叵解,其想逾明,不烦不惧,道心如故,将取之於无为。

不言之说,唯与我子,不名之教,唯与我息。

何以故?不言不名,即体空无。

斯之侣者,道心独起,非世庸之所及也,悉是天上来。

外道倒见,起教於实,乱悮群徒,入火者众,而况体空无乎!若尔者,即是我种子。

非种非子,何能知空无之为主?何以故?道匠天地,不以我为父,德崇万物,不以我为母,而况独知空无之所从也。

是以真人知空之可宗,故习空得空,知无之可恃,故修无得无。

若知不言不名者,故知天人降生,於世化人也。

抱道而用,负阴而行,赖空而利,因无而功。

一切含气,由不知所从之,谓言自然,谓言因缘。

若苦若乐,若富若贫,若贵若贱,悉有斯言。

真知自然,不信自然;真知因缘,不信因缘。

亦如小儿习语,知导不知义,知学不知理。

吾故学父之教,宣於万方,勤而不辞,劳而无功,恒以功成身退,以遂天道,故去彼取此。

  道强若折,德弱若雪,以取中和,御於上下。

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道之所用。

若刚则亡,若强则折,不亡不折,乃肯常全。

若刚若强,身无可恃,道在何方?是以道人取於中和,去於刚强,抑高举下;水性养身,浸润玉宫,始终无患。

是以真人无病,以百姓为病,故曰病病。

不忧不患,吾有何患?

  强梁者,死之本;和柔者,生之根。

何以故知之?虎强以阱槛之,木强以火拱之。

阱岂不可畏,以友居之,故强为者必为阱所患。

火岂不出木,以钻不止,故摇动者必为火所焚。

是以真人折於强梁,存於和柔;是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故道人尚於生道,贵於握固;魔俗尚於强梁,贵於胶漆。

故真俗所用不同,求利殊别,勤劳虽同,受用更倒。

  所生翁,所因翁,孰亲?生翁,天气也,顺之则炁和,逆之则气乱。

故父与天同,母与地等,若逆父母,即是逆天地也。

但思尊於所生,重於因父母,以爱妻故,是以重之。

是以真人去爱,故能成真,重於所生,故能成道。

故天下不同,所见各异,一切人民等同,受其天炁而生,因其地气而长,各不识所生之重,天地之恩,皆不如禽兽神虫之识道也。

  淫女群居,广补发人,若乐居之,则与女淫之,若不愿乐,志如宦夫,不动不摇,岂补何益也。

但患以淫见淫,淫何可禁,以淫加宦,宦何所贪。

是故圣人逝心如空鸟,绝情如婴宦,假入淫国,何能染乎?淫女非不好欲,我不与欲,其好何补?以两淫相好,故生欲耳。

是以真人数经淫女,而女悔悟,不加其欲,益自断绝。

故见色,土木以譬之,见宝,瓦砾以投之。

何以故?贪宝与宝,其贪愈起,好淫与淫,其欲愈繁,暨至大缘将灭,宝色何寄?方之抑割,道无不成,唯有知者,乃能思之。

  一生万物,四大之本,而人不知。

阳生阴育,而人莫信。

天覆地载,众生不识。

日月照明,万类不悉。

现效明证,不信有神。

任命生死,不造因缘,偏见异趣,因父为宝。

是以真人行一抱德,以养四大,功成事就,遂致紫金之报。

故知者识之,先造因缘,以养神形,不弃不捐,全固如常。

故知一生於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致天地长存,由斯而兴,故恒宝而行之也。

若不知一者,即与六畜同论。

六畜不知有一,不知因缘所从而来,故与六畜同论之。

  道方而不割,随应而普入;德圆而不阙,因功而感成。

若割则有缺损之患;若阙则有罢废之短。

故不割不阙,淡而不损。

所以者何?有心者应,有功者感,流洒万方,曲入室实。

故非宽非奢,能应之宽奢;非阐非狭,能应之阐狭;非好非丑,能应之好丑;非罪非福,能应之罪福。

故不思叵议,虚无功匠,形充万类。

若言辩之,非文能释,若知量之,非大权所测,譬之谷神,随之大小方圆而应。

道之应化,亦复如是。

  善人如水,利入一切,功济如流,悉受其润。

是故道为柔弱之宝,德为经纬之珍。

是以真人恒宝於道,常珍於德,守而不移,乃成真人之任乎!石与水相和而有,梵子与道相名而化,其名虽同,取用理殊。

是故水石虽同一域,受利不等。

故真人宝道珍德,贵於水利,终日行不离其辎重,顾之若左右,执用若目前,掺之若可畏,昼夜汲汲,恒若不足,故能成真也。

  天下有道,真法兴焉;天下无道,真法废焉。

何以故?天下不崇其道,真炁去离,是以废焉。

非王者所能废,但祚将欲终,故起迷心而废之。

若其兴焉,非王者所能兴,但福将无穷。

是故馌王舍於色染之秽,紫阳将应之,妙梵发於誓愿之信,当来有拔苦之难。

斯皆先业所造之於今身。

若今身所造,后世之资,若前世所造,今形之晕。

是以帝王不能兴,不能废。

若政而顺用物,来取於此,更受会乎?与馌王等也。

  出生入死,不停一所,轮转五道,受生随趣。

计业受生,不妄受荣,不妄受悴,天候地伺,主检精魂,毫分不失。

亦如硙齿磨棱,莫不拘者。

若受以不受,亦复如是。

何以故?譬如筑墙版无不杵,若一版不杵,则不可立。

是以圣人恐罪叵过,故勤於道业,志於清真,不拘於俗,不务王业,以是勤故,得生无拘之患。

能有志识者,尽与天人同侣,不魔所婴,不横他缘。

何以故?以志识故。

不志不识,与六畜同侣。

所以者何?六畜止知识其母,不识其父,是以不志识者与畜同。

  高而莫盖,卑而无底,傍而不穷,推而不尽,度不可极,量不可及。

弥荡自臣,混而自行,应身万有,功就十方,宣育有形,慈及一切。

何以故?若无其应,教谁能了,是故起应之。

修其应教,以心专结,而不可解者,亦与无上同会乎?是以真人修於应化之法,以致於无为。

若知应化之可法者,勤而行之,亦与真人同侣。

何以故?真性无形,诞生虚无,非色非像,妙炁自然。

岂有阙割而应之?分而不减,布而不尽,湛然夷微而不所依,故着炁成形,宣济万形。

  大逝无巅,其用不穷;大反无下,其用不极。

成功而不居,恒以身退之;器匠而不称,恒以名去之。

斯正真之上教,无为之理务。

成功而不处,此天之道。

器匠两不务,此真人之范。

不功不名,岂遂巡化?是以真人存於不名之教,勤於不劳之功,故能成之。

何以故?若存其名,则功不立,若存其功,即则施之。

是以真人知行不知其名,知勤不知其劳,故施不望报,而果自成。

归海不望其返,而水自还,大逝之应,亦复如是,故知行知勤之也。

  筑室以户牖,起明以景晕,正於妙室而莫景入,岂有明也?若无景,则工匠无所造;若无户牖,则明无所照。

众生无道性,则匠无所加。

众生以可鉴之理,故设范以教之。

若夜视室中,无可居之,以景晕敷,遂乃可工之。

是以真人蒙三师加训,得成真人。

何以故?筑室不立户牖,则与无室同之;有身不蒙师教,则与无身等之。

是故真人舍爱而修道,故能成真,出家而行学,故能成德。

是故郁罗翘贵道而尚德,以致无为之位乎!

  金玉如山,钱帛如原,不存其道,不志於真,何如日逾灭之,日福尽之,无所恃之,无所怙之。

雀罗其粪,无所尚之;蜣螂拥丸,无所珍之。

故宝珍不可贵,钱帛不足尚。

是以真人贵道而贱宝,尚德而去钱,终致太真之位也。

何以故?宝集则祸门,钱聚则盗臻。

是故道人勤道不勤宝,修德不修帛,便使积钱至天,不如坐进此道,故不为宝,不为帛。

  道生於万物,德畜於一切;功加於有生,普育於有形。

故道生万物,不以为主;德成有生,不以为劳。

是以道居其上,不以为重,而民莫厌。

若非其道,财不久立。

何以故?人不可去其道,鱼不可离其水。

人去道则亡,鱼离水则死。

是以真人抱道而执德,故能常生。

常生者,湛然不迁,居无为之任。

是故长生久视之道,久视谓天地毁灭,千数灰扬,万物普尽,而身独存。

视天地磨灭,其神湛然,故曰久视长生之道。

  婴儿之未生,其性则无欲;明珠之在蚌,其耀处於内。

所以者何?婴儿之性,外无所了,内无所分,念乳则啼,不饥则止,假令久不乳,终日号而不嘎。

何以故?以和之至,无躁无烦,故可生善。

明珠在蚌中,发则成珠,不发终始为蛤中,但患长大,情欲所摄,其毒不可折。

是故真人从於无欲而成真道,起於年七而奉其德,故可成身。

何以故?欲者五毒之根,想者祸身之本,故去之,敢从不敢放。

  无常之客,不可投之,外道之见,去而不反,若其悟之,速於庸夫,地仙之位,须臾可到。

何以故?邪学之染以入,孔智之炁以布,宿惠之德以受,但见差跌化成邪道,是故宿着而悟速。

无常之客与外道见等,迷心不变,去而不反,专绳行之,不执忠悫,随风东西,吹之悉去。

所以者何?漆性尚黑,因色而就,不专一色,随染即着。

故无恒之夫,不可以道御之,外道之见,不可悔之,各执一趣,不师正教。

是故真人志如昆仑,坚然不动,林木颇长,终不颖脱。

是以真人结於不结之结,而不可解,关於无关之关,而不可开,终不随风而去,故能成真。

  作土为泥,非水不成,埏埴为器,非均不平,是以水为和均之始,均为平镣之本。

故匠加其功,得有瓦器之名,无加之则泥不和,无均平之则埏。

是以土水均匠,拥循扶立,方付埏塈,火营烟色,青了封闭,冷熟开之,则见瓦器之功。

所以者何?土者瓦之因,水者瓦之缘。

埏埴瓦支体,平均文教扇。

工匠世之范,火真炁专。

瓦器崇用无为,德因起之於丝毫,遂成江海山岳。

真人从斯业,今得无上宾,一切凡夫福,履之成十仙。

海德不思议,威力振大千,其道如是神,无量亦无边。

  绝学不邪僻,不学如盲人,得道由斯起,不解道学真。

游游若畜行,正念贪殷懃。

口利行六畜,手系期之牵。

搅窃世间物,自作家有田。

不知冥中负,地狱刀风因。

不勘惚毒苦,求还唤子孙。

复连相牵挽,荡尽不立烟。

若能去诸尽,玩玩至真文。

邪僻自断绝,故无来附亲。

不学殊无目,好恶不别新,六畜不知学,故如新之论。

罢功绝诸籍,岧岧常自然。

利益不思议,万劫若电间。

道德如是力,智者乃能勤。

初如不足观,德着识玄宗。

功感成无为,朝师三界贤。

但修莫懈倦,必致常乐门。

  美与恶,其孰多?唯与阿,理几何?是故君子恶阿,终得君子之行名。

君子亦非天授,亦不地与,抱忠报行,言信善着,不华不饰。

唯人行人,有名而无果,阿人行人,有威而无实。

故智者罢去君子之行,修於无为之道。

  道行尚卑,魔行尚高,人道贵生,鬼道贵终。

真道务朴,人道务华。

其名虽同,逆顺不等。

何以故?尚卑欲取众善之德,其德既合,成足江海,是故尚卑。

魔行尚高,不受众德,自师所长,不下於众善之善,故为魔行。

人道尚於完端,不希常生之生,若遇疾苦,请祷神祇,妄求恩福。

不希久视之生,故曰贵生。

鬼道贵终,贵於终亡,尚於被伤,故为贵终。

真道贵於质朴,不务华荣。

正有忧道,不忧其荣,是故所忧虽同,逆顺不等。

是以真人但以身卑下,故能合众德之德,皦如日月,高如昆仑。

  江海处於卑下,以摽百谷之王,佐玄崇於众德之德,四师果授於灵智之道。

是故道人不足顾於高,不足恃於惠。

是以侯王自称为孤寡,贱称而致禄高。

故真人居下,故能成於高,善受众德之德,故能成其德。

何以故?堆不着水,百草不能长,深而不广,高而不厚。

蚕如於发,食叶吐丝,成於衮冕,彩缯五色,芬芳葩葩,贵贱同猥。

其外国土无桑蚕,见於彩缯,不知所由,若有人辨之从蚕口中吐出,巧妇织成,无不信之。

若有师德辨道所由,相好具足,人中无比。

音如雷鸣,目如日光,肶鹿,面貌平阳,手垂过膝,足蹑乾刚,掌有十文,额参午行,耳高於发,八道厅堂,鼻有双柱,筒条齐方,四十八齿,白耀如霜,舌能覆面,莲华兰香,眉有八彩,白毫相光,肉髻螺文,九箕紫璋,顶若玉堂,背有斗纲,胸生朱雀,脚蹑龙床,左青右白,六甲挟将,神真习翼,九仙两厢,经劫不衰,兆载不尚,去若屈伸,形涉沙方,六种振动,湛若海疆,威德如是,万圣之王。

从学而兴,超举道场,凡愚不信,惊怪揎攘。

外国无虫,实心不量,有实不虚,唯知乃忘。

  国贼将至,以何攘之?被围百重,以何破之?曰:贼来以敌拒之,以议攘之。

所以者何?贼性怯,易可捍之?小敌则可还师,行议攘,不须兵而可还师。

何以故?议能伏恶,福能消祸,是故以议攘之,以福消之,被围百重,牢为城郭,闭门坐甲,贼劳厌甲,不久则还。

是以真人恒以兵捍贼,贼不能侵,以牢城郭,贼不能得。

  国将欲乱,以何止之?臣厌欲叛,以何安之?曰;民乱以烦,臣叛以昏,是以乱叛,当如是过。

以何救之?曰:去贪不欲,无为以养民,百姓安宁,愿乐君国,始终不乱。

天下乐推,岂有厌乱?是以不乱。

臣将欲叛,以君昏,故不从律令,所行非法,是以欲叛,当悔其过,改故修来,整纲治纲,依律理治,内不昏乱,外不威虐。

是以真人,恒去烦乱,而民宁怗,恒去昏贼,臣乐不叛。

君清臣宁,永无倾败;民乐乱穆,长为安泰。

  其朴不雕,不可成器;其荒不耕,终不成柔。

何以故?朴不雕刻,终致朽弊;荒田不垦,刑棘茂盛。

豺狼狸枭,长在其中,鸱枭鸟鹊,栖宿林中。

田罢不治,终成荆棘。

学士罢法,亦复如是。

若朴不雕,终守枯朽。

若遭工匠,加其绳墨,斲斧锯凿,日加雕琢,必就功业,用之则如意,亨之则无损。

是以真人执朴经匠,故能成器,修治荒田,故能得谷。

何以故?朴质荒田,譬凡夫;经匠遭耕,譬师教;成器得谷,譬果显。

是以真人勤於修治,今得成真。

  为无为日益,为有为日损。

何以故?无为者,无不为物,知无为之有益。

为有者,执着於有,有者都归於无,是以知有为日以损之。

若能以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是以真人修无不修有,行益不行损,故能成益。

  居於道,必行正,处於法,必行真。

若不如者,必就於邪。

是以真人恒闭於邪门,开於正路,以是因缘,今得正真之位乎。

所以者何?譬如铸师,随形大小,曲尺周徧,无不鉼从者。

何以故?若鉼其同,因类受形,终不错变,同化反类, 若金若银,若铜若铁,及其销铄,随类而现。

若师习正,弟子亦正,若师玩邪,弟子亦邪。

师徒相教,亦复如是。

  沙石磬坚,定中为硙,工匠无锤,如何得成?青白之石,文理端直,中为确杵,工匠虽巧,手无锤锤,岂可成之?是以学士加诫御之,寻文知之。

假使贤师教化,非文不授,假使良才,非师不授。

是故以文化之,以诫御之。

譬如作船,非水不行,譬如伐木,非斧不克,譬如钻火,非木不得,譬如深井,非索不获。

是以真人遭匠加搥,今得太真无为之任。

  釜中着水,不加其火,岂得沸之?置谷臼中,坐视不舂,岂得精之?是故一切所造,因功乃成。

若有志於道味者,悉须勤劳,合成乃崇。

是故真人遭火得舂,令为精熟之果。

何以故?福不唐捐,功不失训;不磨不扇,守弊必终;不雕不琢,朴朽必弃。

是故智人乃能行之,乃能勤之,不行不勤,终不近之。

釜水不爨,臼谷不舂,坐看不为,无时如意。

道人在法不行其道,亦复如是。

  琴瑟虽有雅乐之音,非弹不鸣;钟鼓虽有节曲之响,非打不声。

是以真人弹琴悟人,打鼓来众。

何以故?弹琴打鼓,欲令众生前得闻知。

琴鼓者,譬如道性,叩打者,譬如师教。

若好琴者自来听琴,好鼓者自来听鼓。

是以真人恒打鼓弹琴,不舍昼夜。

何以故?真人以忧众生,不闻乐故,是以昼夜打之。

  若有众生好於三宝,当与之三宝,若有好之琴瑟,当与之琴瑟。

何以故?琴瑟能悟众生,故与之。

若真人不弹琴鼓瑟,众生何以故得知之?真人不宣真理,众生无以得知之。

是以与三宝,与琴瑟,故譬之。

  尔时,坐中野母,闻天尊说弹琴鼓瑟以悟众生,悉归改悟,是以昼夜作琴打鼓,不敢自停之法。

野母於是便回北陇山中,伐於秋桐,造作锺鼓,并及琴瑟。

珠玩色染,盘龙克镂,黄丝为弦,磨玉折,师徒三千,於斯国中,校习琴瑟,捊浮锺鼓,昼夜振击,时不暂辍。

远近民人,悉来听乐,若男若女,莫不自停,聚众千万,来不知止。

野母欢喜,甚无已已,从年匝岁,专习不改,自谓朝升暮仙,阿尔而登,从初至老,各随时而终,堕於三涂。

是以真人终不承声,故能致审,终不自知,故能成知。

何以故?真人学道,不师不受,不解不反,不明不宣。

是以真人不自师,故成师,不自明,故成明,不自彰,故成彰,不自与,故成与。

是以不自师,不自明,不自彰,不自与,众功处身,故能成真。

以此故作偈颂曰:

  综揽说太常,万法亦无定。

来去如回风,东流逝长命。

回转若涌沸,恻怆伤人性。

孔智观来世,故舍去顺行。

世身修安乐,果成登无上。

万恼若云消,清静无为正乱相好具足发,超迈大通圣。

一切凡夫福,□□□□□。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中竟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下

  普说

  天尊言:我於斯之中,为诸众生普说太上妙法本相,至道之因,无量度人,一切众生悉来振集,莫不倾仰。

尔时东虞、西虞、南北四虞,东来、西来、南北四来,野母、不钩、独挽、木侯、鸡鹿,一切邪道,悉来在座,各自赫奕光明,动摇於其众中,澄曜威神,竞作巧辞,试难不行。

  虞曰:昨君所说,一切众生,从先业至彼后报,因前而获其果,皆不妄举。

我窃观一切众生,重室之中而居巨夜,岂知前世之因,今身之报?若遭教泽法,法果可登,若不遇者,随流而去。

譬如流中采薪,钩着者得,不钩着者随流而去。

一切凡夫亦如水中之薪,遭教则达,不遭则去,岂有先业所加,今身而受?若先因所行者,则不须更造,若恃前业所缘,今不须求教,定分以竟,不用假受。

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之道,其言未解。

  虞复言曰:十方众生,各有类气,不依先业之所造也。

譬如禽还生禽,兽还生兽,人民草木,蠢动众生,种种相生,类类相似,岂有前因果报乎?譬如销金,随类色见。

譬如种植,随种而果。

岂可非类而变应也!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来复言曰:我见众生,父母四足,子亦四足,父母飞行,子亦飞行,父母白黑,其子白黑,父母能言,其子能言,未有鸟能驰步万里者也。

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来复言曰:吾见鱼止水之中,虎居长林,燕雀依人,蚯蚓居穴,类气受性,各有所禀。岂有非性而食之也!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野母复言:我见虫还生虫,蚝还生蚝,蝇还生蝇,蚁还生蚁,随气啖食,以养性命,岂有生业而改其形也!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不钩复言曰:我见众生,若有啖肉者,其子啖肉,若有啖草者,其子食草,若有食木者,其子食木,若有啖土者,其子啖土。

一切众生各有定气,不相假受,错谬其类也!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独挽复言曰:我见一切众生性不同,同体而异名,阴阳不同,受化不等,依斯理物,各有类气,不相改异。

况一可知百,类一可知万。

如君所说,都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木侯复言曰:我见保国保身,依国依形,被发还以被发,傍行还以傍行,随类而生,随种而果,岂有非其性而横受也!从天至地,未有异类而异受之。

如君所说,皆不合至真,其言未解。

  鸡、鹿各复言曰:我见一切众生,或方或圆,或长或短,各自受气,类性定也,未见炼土成金,变豕为犬。

类类相生,种种自续,各各受气,不相改易,若当改易,一切凡夫,蠢动众生,悉有前世因缘,福德所种,有成於至真之道乎!若类不改,定而受生,君之所言,皆是虚妄,诱诳童蒙,无益之业也。

我当遭今身所造,即见受也,终不习君虚说前世之因,妄论未来之果,遂使迷悮后学,乱化国土,空悦时变,可见神乎?若尔从之,於是与长生隔矣。

  天尊言曰;夫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身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

无因无缘,果从何成?无父无母,子因何生?无天无地,万类何停?譬如种植,非地不生。

譬如飞虫,非羽不飞。

譬如飞驰,非空不行。

譬如云雨,非龙不成。

何以故?若有种类,不相假受,应普同命,若有定类,应普同成。

所以一父而生,其受不同,一母而乳,其貌不等。

若无因缘,应普同受,若无祸福,应普强弱。

如汝所言,空中可以种栽,流中可以田耨,无父可以结子,无母可以生息。

锻矿可以成器,系蜂可以获蜜,养蚕可以得锦,长麻可以成纻。

何以故?以能锻矿故,以系蜂获蜜故,以使蚕穿纹故,麻纻自成故。

子之所成者,与我道异也。

吾道与子道不同,吾习与子习不等,道名虽同,逆顺理反,何以故?吾之所用,因实而修空,据有而行道,行於未来之用,修於不望之果,是故知勤不知报,而果自应,知行不知到,而道自达。

以成功退之,而功自功,居福舍之,而福自福。

若处其功,功无可恃,若居其福,福尽无止。

故退功舍福,终会功福,积世行道,果感所到。

是以真人积千世之业,而不望报。

投臭身於鹰虎,岂望鹰虎所报也,但哀饥饿故。

是以施不望报,而运自应,苦不望乐,而乐自感。

故知行、知勤、知习、知用,终不望一身而责其果也。

是以吾与子所用不同,功受不等也。

  四虞、四来、野母、不钩、独挽、木侯、鸡、鹿等,各不信受,相谓言曰:天尊者,非至真之道也。

妄说虚空未来之果,广演譬喻,诱诸愚冥,虚身丧形,枉及受生也。

虚证将来未然之果,巧言妄譬,说有因缘,及诸四众,迷心未了,一生之中,虚弃当年也。

於是生心欲停止者,踊跃飞驰,悉皆还返。

  尔时,天尊闭天光明,四方冥黑,诸道迷乱,莫知趣向,唯有座所光明如常,无有迷乱。

诸道还来就其光明,因而问曰:天何妖怪,忽无光明,四方冥黑,行者迷返?不审此怪为坐何事?。

  天尊曰:天光自无,何关子焉。

子积行道术,飞驰空中,威神之力,世所无有,岂为暗所拘,而论迷乱也!我止知说将来未然之果,诱说愚蒙过去之法,岂知光明所以而闭也!汝何不作道智观之,道眼视之,足知所由乎?

  虞曰:我道止知长寿短寿、飞行之事,未睹斯理。天尊与我分别,若能知之,即知天尊得因缘之果,未来之功;若不能了,即知天尊所说之妄也。

  天尊於是欣然而笑,光明从口中而出,照曜十方,朗睹八清,及得过去所受,未来所趣,见前之业,悉各鉴视。

及诸四种众生,过去未来,及得见在,一切受趣,莫不见之。

见昆仑顶上神仙之宫,壁方四千里,周回一千二百门,其中小宫三千六百区,金楼玉殿,五城十二门,纯以琉璃为地,珊瑚、银薄、真珠连绵,千屈万迭,晃曜无比。

但见天帝在中而治,三十二天王辅弼四边。

复见四角上宫阁,高妙丽饰,有四天帝王,治在其中,天龙鬼神,亦在左右。

昆仑之上,见斯妙乐,不可称计。

尔时四虞、四来、诸邪道等,心乃开悟,於是不退,遂获地仙之道。

  尔时,静老问曰:一切众生各有缘品,人之所行,一依所行计业而致其报,如四虞、四来等,以前不信正真,故今落邪中。

昨虽一往,自行威力,不从真教,叛而去之,昏迷还返。

今虽不信,犹未委尽,一信之间,所获即高。

其事云何?

  答曰:如斯十二邪道,始於道时,皆起邪妄之因,以遭不正之师,受於不正之气,其气成精,遂落邪中,其神以附,名为邪道耳。

以今一回之信,缘此回信之功,以致地仙之道耳。

四虞慧根多,故终轮於大道大真之位也。

何以故?夫为道者,尚於初心,贵其后成,是以得一果之报。

譬如种树结果,值岁霜雹、寒风废折,不收其果,后岁时调适,花得结实,足以丰甘,是故择岁而熟,必存一果。

何以故?树者,譬学士;花者,譬其果;霜雹,譬邪师。

是以中为邪所误,今就正真教也。

东虞者,东海中原人,少修道业,志存神仙,中遭伪师之法,因而行伪,遂名为伪道也。

西虞者,西海金仓人也,少好上道,不务家业,中遭野母之教,习而不正,修行其法,遂染邪精。

其修不正,邪气以附,其神染着,自谓真仙,即名为邪道也。

南来者,南海阳泽人也,少术道法,志契朱紫,中遭三志之教,乐而行用,其气附着,遂为外也。

北来者,北海仓池人也,少染道教,长遭邪师之法,随而行之,自谓正真之道,习而行之,遂名为邪也。

野母者,西方长引人也,少修道业,不务王俗,中遭邪僻之教,因而习之,即落理外,不只正教,邪气附着,其精化神,如可法效,即而染之者,皆名邪道也。

不钩者,北方寒池人也,少好道业,不群流俗,中遭伪师之教,专而修之,遂致邪气附入,其神可效,因而行之,名为邪道也。

独挽者,东方无极人也,少好道法,专志正真,中遭伪师之教,法而行之,遂致邪中,是以其法易遭,其师叵直。

故师者,道士之父母也,乳饴诸子,甚须良美。

是以真人择师而学,故能成真,审道而修,故能成道。

何以故?诸道致邪,一由师教之不真,树花遭霜,亦由匠者之不正,中遭外教,盖由心意之不坚。

夫为学士,先志后愿,必全其真,先念后勤,必达其果。

故道人强於志,坚於诫,牢於心,审於意,择师而修,良、徒而行,三思求益,岂有过误?追逐明师,不辞勤苦,日有三益,岂有颠蹙?是故为道不易,为师甚难。

譬如行人共侣,经过险路,千万之众,皆不能达,若有一人二人,文能润众,武能敌愚,强抚无怯,前盗息心,诸来行众,悉得通达,千万之侣,莫不蒙恩。

若有学士,遭其良徒,亦复如是。

是故真人不妄修,不妄行,以致於无为,弃损取益,成道以此。

  虞问天尊曰:一切万法,悉从何生,因何气而有?唯愿天尊告其因缘,令诸众等,各知所从而来。

  答曰:一切万法,各禀道气而生,因空而成。

何以故?道者无形,应气万质;空者无段,通运有形。

无空无气,荡绝言想;无言无想,万有隐没。

是故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

何以故?譬如父阳母阴,因果胎息,以十月之得有形,施名立字,乃有父子之道,尊卑之位。

若其无父,子从何生;若其无母,胎息何成?是故空者,运通居之,将知是其母。

子无所因,则无其子,若无其子,可不空无也。

若有其子,空者万有之母。

是故道生德畜,假有若存形。

若非其子,孝道无以可明。

若无其有,空无以可辩?是故有无相生,此之谓也。

,是以真人恒修於空,以贵其母故,恒顺於道,以尊其父故。

是以尊道贵空,所敬处大。

何以故?我之本,父母也,故所敬处大。

可有众生,不避贵贱,不知其所重者,自伐其形,自绝其根。

何以故?譬如其树,若刖斩其根株者,万无一活,若露其根株者,遭冬则枯槁。

狂人失道,亦复如是。

其犹颠木之生苗,逸鱼之失水,假尔而生,命亦不久。

是以真人守道坚固,以致长存,深根固蒂,以致华颜。

故不为违,不为逆,安乐以此。

  虞曰:受恩。

愿问余解。

夫道至真,以无言为宗,无体无形,假以空无为主。

不审诸真人见在福中者,敬修何法?述何为质?因何起心?从何生意?而致斯位乎?愿为分别,令诸来者,悉得闻知。

  答曰;汝之所问,甚要甚妙,谛听,为汝分别。

夫至真无形,修空以得其真,至法无言,顺文以得其道。

恒念於众生苦恼之难,心忧世界,广济一切,终日行之不忧其身,毕身存济不恃身为身,以此念故,运感自然,行之不辞,故致太真之号也。

譬如煮其咸土,但知爨火,周时自变,满釜生灵。

人但行慈悲,乐自归人。

何以故?恶想兴则梦行其害,善念发则梦见其祥,是故行毒则祸臻,行善则福至。

故知行不知报而果自成,知种不知收而获自丰,真性之道,亦复如是。

  问曰:其心正报之以真应,其心不正报之以邪伪,止由心也,则不须其范。

昨所说时,其师真则弟子正,其师邪则弟子伪。

今日所说,其理差异,愿为分别,令诸不了,悉得受解。

  答曰:尔其师明,则无陷滞之患;其师暗,则为魔曹之所难。

无师岂为道乎?无念岂为善乎?是故明师行大慈,断奢贪,师徒相询,善友相习。

岂得无师而学上清之道乎?故师者父也,若无其父,子从何生?若无其师,道从何成?是以贵之於明师。

何以故?明师者,明闲道法,无有谬误,后人述之,其正相承,邪气不乱,功成德就,遂至於至真无为之道乎!是故明暗不同,贤愚殊分,所行各异,受业因趣,何以随师而习,因业取对。

故师徒相仿,朋友相习,此之谓矣。

素变无常,随匠所染,染性尚黑,从工互变。

污着黏牢,刬不可却,胶布相投,挽不可夺。

魔气相染,亦复如是。

何以故?譬如紫朱参半,朱必灭色,淄渑经旬,必乱其味。

是故处净者乐於净,恶其秽;居秽者不尚於华洁,而贵其秽。

类味事殊,道顺事友,邪正之见,亦复如是。

类性等受,取与同器,其名虽一,虚实不等。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故能存为厚;恒以身居其朴,以俟於明匠,若处其薄者,则终不加其匠。

是故君子识其厚,知其朴,故能居身於其所,不妄染,不妄行,故能处身於其所。

明泯则亡,守之则存。

妄染魔俗,则身必坏,妄行不正,则形必败。

故君子守信以此。

  明行若雪,孔德若退,执真若失,逐匠若职,备道若贼,射着若白,功行明雪,则几於道。

不夷、不微、不希,众果三茂,以致於无为。

何以故?明行者,自洁清,无秽尘。

孔德者,心存大道,不扰不烦。

执真者,志契道物,守静不移。

逐匠者,驰涉明轨,若务荣禄。

备道者,四固奸寇,恒恐颠怖。

射着者,恐矢不中,心无移易。

六事不辍,几近於无为也。

是以真人行於六事,六德集焉。

故道人取与不同,所持各异。

  六断不备,焉为无为;五色不绝,焉致妙乡。

功缺短袂,无可行人;勇敢行道,冰汤相消。

何以故?飞巢不止,寄无所安。

欲染於道,空无之会。

五色不绝,寄空何所?是以真人不栖心於巢,故能成栖,去离五色,故能成真。

  君子不行而行,不用而用,不贵而贵,不恃而恃。

是其恃者,三宝以恃之,故道人所行与俗反。

何以故?俗人尚於贪,道人贵於廉;俗人尚於杀,道人贵於长;俗人尚於淫,道人贵於贞。

所行之行,虽同其行,而用不同,受之不等,故道与俗反,此之谓矣。

  治身之与治国,其理同然。

行路之与达处,其数俱尔。

何以故?治身断念则神安,治国去烦则国平。

趣里不达,所规不获。

是以真人观国以治其身,观理以行其道,终日行之,以致於无为。

是故损之以损之,果致於大道。

何以故?以恶日损,以善日益。

是以有异念,急弃之,起烦想,即烧之,终不为罗之患,以此。

  大国所以灭,良田所以败,以其不善。

故不善者,不善其道也。

何以故?若良田废,则梯莠茂。

若大国烦,则民乱,若民乱,则兵革竞起,天下无聊,是故云之。

所以者何?民者君之根,君者民之尊,若无其民,则君无所安,是故不得轻民而无根,不得轻君而无尊。

故不可轻,不可贱。

  观流逝之不可长保,审徙不停不可宁处。

故智者观之,能行其道,愚者守迷,始终莫悟。

是以真人瞻之行之,故致於无为,广而救,狭而行,终身不亡。

不亡者,其神恒存,不离其形,是以死而不亡,此之谓矣。

  迷道不远,魔道不久,自成不达,自明不显。

所以者何?若独徒而旅行,迷者必致陷身之患,若自成明而显者,必有滞魔之难。

何以故?学不师受,必迷误后学,迷涉万险,必致祸败。

是以真人乘高岗而行,始终不迷,随其明师而学,终始不误。

故道人审而行之。

不明而传者泄,不师而教者滞,病而不疗者,结积必杀。

迷而不变,险路必败。

峻陂而驰,迹多必跌。

刚而强张,木人必折。

粗铤纯器,盘节必缺。

水凿其岸,淹射必穴。

缀缯风冲,妙好必裂。

若木寄林,杂叶必弊。

魔道不废,消膏若雪。

利刃自向,曜锋必割。

拙人持斲,其手必害。

居贫强施,消融必败。

赢窭妄驰,原阳叵达。

沙阜种植,旱苗不活。

颠木枝茂,不斩自折。

  筑室为屋,窗牖不立。

建弩射着,弦发不设。

朴枋为器,凿不安穴。

船渡大水,不摇其檝。

欲行常道,不全具诫,亦复如是。

何以故?真人行先凿户牖,发弩射的,先牢弦结,兴朴造器,先利斧凿,治船渡水,先安橹檝。

具是所须,乘无不克。

真人德行,况斯而获。

  道无亲疏,唯善为亲。

真无贵贱,修之则应。

功不妄施,施之必感。

行不休止,趋之必达。

何以故?若有亲疏,则有党累之患,若有贵贱,则有豪望之祸,是故不亲不疏,能应之亲疏,不贵不贱,能应之贵贱。

是以真人不尚不贵,而心夷然,不慢卑贱,而采无遗。

  明行不漏,弃尘不着。

五好百顾,溢谈不话,谗说不听,美利不贪。

屏除六恶,以纳六通。

宽养广救,以易故乡。

离本就今,以成至真。

三明六达,孔智自然。

位极高上,总统真仙。

慈育母养,平等一切。

广施众生,随色而获。

不可思议,号为虚无无上正真之道。

  浮说若夸,寻之不究;巧言若美,择之无据。

可谓处有说虚,损巧失德,其道即隐,不降其人。

何以故?道感有实,不降於虚,是故实者习空之首,得真之元。

是以真人终日言不浮谈,终身行不邪巧,是故德成而不隐,功着而不损,以成於无为。

  明教若日#1,其用不厌,其行若舌#2,用之不折。

明行若玉,其行不玷,其性若水,用之不逆。

明说若雪,其用不弊,其言若膏,用之不替。

明诫若日,其用不败,其执若结,用之不泄。

高而不高,卑而不耻,德而不德,纯而不否。

己虚不辍,守道不移,广施大慈,念救不疲。

不自称功,德感自然,众智内融,万善同缘,德积不停。

巍巍如此,九仙超迈,无为至真。

  大国贪而不厌,必为祸所患;寇贼贪而不厌,必为官所难。

恃力凌弱,不知甚,必为健所困;怙贵押直,不知曲,必为殃所残。

是故治身与治国同。

何以故?恃德者隆,恃强者终,守忠者久,依贵者殆,助虐#3者徒,两亡者孤。

是以真人守忠能久,远虚能寿,不亡不孤,唯侣为友,唯同为厚,故去彼取此#4。

  胶柱而作乐者,爪尽至节,不成其曲。

驰马而绝控者,至崄必为岸所患。

虽有作乐之音,而无节曲之声;虽有驰马之奔,而无理趣之所。

执见而修道者,亦复如是。

  道广不略,真气圆布,蚑行有生,润及一切。

何以故?万物无道则不生,修空无道则不成。

是故知广而不狭,知俭而不宽,处於不足,故能常足。

知於不足,勤而行之,故能常足。

若不足而足,终致不足;不高而高,终致不高;不行而行,终致不行;不解而解,终致不解。

是以真人处於不足,居於不高,以致於无为。

言非则无形,何以故?道隐无言,言教弥满;道隐无形,成形诞应,故不思叵议,而不可测。

〕(以下缺)

  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下竟

  #1日:原作「田」,据敦煌P.2396号残卷改。

  #2舌:原作「苦」,据敦煌本改。

  #3虐:原作「虚」,据敦煌本改。

  #4《道藏》本此下缺,据敦煌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