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十六法

《琴声十六法》 明 冷谦

  一曰轻 #

  不轻不重者。

中和之音也。

起调当以中为主。

而轻重持损益之则。

其趣自生。

盖音之轻处最难。

力有未到。

则浮而不实。

晦而不明。

虽轻亦不佳。

惟轻之中。

不爽清实。

而一丝一忽。

指到音绽。

幽趣无限。

乃有一节一句之轻。

有间杂高下之轻。

种种意趣。

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二曰松 #

  松。

即吟猱妙处。

宛转动荡。

无滞无碍。

不促不慢。

以至恰好。

谓之松。

吟猱之巨细缓急。

俱有松处。

故琴之妙在取音。

取音宛转则情联。

松活则意畅。

其趣如水之与澜。

其体如珠之走盘。

其声如哦咏之有韵。

可以名其松。

  三曰脆 #

  脆者健也。

於冲和大雅中。

健其两手。

而音不至於滞。

两手皆有脆音。

第藏不见。

出之不易。

右手靠弦。

则音滞而木。

故曰。

指必甲尖。

弦必悬落。

在指不劲。

则音胶而格。

故曰。

声如金石。

动如风发。

要知脆处。

即指之灵处。

指之灵。

自出於健。

而指之健。

又出於腕。

腕中之力既到。

则为坚脆。

然后识滞气之在弦。

不为知音厌听。

  四曰滑 #

  滑者溜也。

又涩之反也。

音当欲涩。

而指当欲滑。

音本喜慢。

而缓缓出之。

若流泉之鸣咽。

时滴滴不已。

故曰涩。

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

乃往来之鼓动。

如风发发。

故曰滑。

然指之运用。

固贵其滑。

而亦有时乎贵留。

盖其留者。

即滑中之安顿处也。

故有涩不可无滑。

有滑不可无留。

意有在耳。

  五曰高 #

  高与古似。

而实与高异。

古以韵发。

高以调裁。

指下既静既清。

而又得能高调。

则音意始臻微妙。

故其为宁谧也。

若深渊之不可测。

若乔岳之不可望。

其为流逝也。

若江河之欲无尽。

若三籁之欲无声。

  六曰洁 #

  欲修妙音者。

必先修妙指。

修指之道。

从有而无。

因多而寡。

一尘不染。

一垢弗緇。

止於至洁之地。

而人不知其解。

指既修洁。

则音愈希。

音愈希。

则意趣愈永。

吾故曰。

欲修妙音者。

必先修妙指。

欲修妙指者。

又必先自修洁始。

  七曰清 #

  清者。

音之主宰。

地僻则清。

心静则清。

气肃则清。

琴实则清。

弦洁则清。

必使群清咸集。

而后可求之指上。

两手如鸞凤和鸣。

不染丝毫浊气。

厝指如击金戛石。

缓急绝无客声。

试一听之。

则澄然秋潭。

皎然月洁。

湱然山涛。

幽然谷应。

真令人心骨俱冷。

体气欲仙。

  八曰虚 #

  抚琴著实处。

亦有何难。

独难於得虚。

然指动而求声。

乌乎虚。

余则曰。

政在声中求耳。

声厉则知躁。

声粗则知浊。

声静则知虚。

此审音之道也。

盖其下指功夫。

一在调气。

一在淘洗。

调气则心自静。

淘洗则声自虚。

故虽急而不乱。

多而不繁。

深渊自居。

清光发外。

高山流水。

於此可以神会。

  九曰幽 #

  音有幽度。

始称琴品。

品系乎人。

幽繇於内。

故高雅之士。

动操便有幽韵。

洵知幽之在指。

无论缓急。

悉能安闲自如。

风度盎溢。

纤尘无染。

足觇潇洒胸次。

指下自然写出一段风情。

所谓得之心。

而应之手。

听其音而得其人。

此幽之所以微妙也。

  十曰奇 #

  音有奇特处。

乃在呤逗间。

指下取之。

当如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令人流连不尽。

应接不暇。

至於章句顿挫。

曲折之际。

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

定有一段情绪。

又如山随人面转。

字字摹神。

方知奇妙。

  十一曰古 #

  琴学祗有二途。

非从古。

则从时。

兹虽古乐久淹。

而仿佛其意。

则自和澹中来。

故下指不落时调。

便有羲皇气象。

宽大纯朴。

落落弦中。

不事小巧。

宛然深山邃谷。

老木寒泉。

风声簌簌。

顿令人起道心。

绝非世所见闻者。

是以名其古音。

  十二曰澹 #

  时师欲人耳。

必作媚音。

殊伤大雅。

第不知琴音本澹。

而吾复调之以澹。

故众人所不解。

惟澹何居。

吾爱此情。

不奓不竞。

吾爱此味。

如雪如冰。

吾爱此响。

松之风。

而竹之雨。

澗之滴。

而波之涛也。

故善知音者。

始可与言澹。

  十三曰中 #

  乐有中声。

惟琴固然。

自古音淹没。

攘臂弦索。

而捧耳於琴者。

比比矣。

即有继空谷之声。

未免郢人寡合。

不知喜工柔媚则偏。

落指重浊则偏。

性好炎闹则偏。

发声局促则偏。

取音粗厉则偏。

入弦仓卒则偏。

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

归於全。

祛其倚。

习於正。

斯得中之传。

  十四曰和 #

  和为五音之本。

无过不及之谓也。

当调之在弦。

审之在指。

辨之在音。

弦有性。

顺则协。

逆则矫。

往来鼓动。

有如胶漆。

则弦与指和。

音有律。

或在徽。

或不在徽。

俱有分数以位其音。

要使婉婉成吟。

丝丝叶韵。

以得其曲之情。

则指与音和。

音有意。

意动音随。

则众妙归。

故重而不虚。

轻而不浮。

疾而不促。

缓而不弛。

若吟若猱。

圆而不俗。

以绰经注。

正而不差。

迂回曲折。

联而无间。

抑扬起伏。

断而复连。

则音与意和。

因之神闲气逸。

指与弦化。

自得浑合无迹。

吾是以和其太和。

  十五曰疾 #

  指法有徐则有疾。

然徐为疾之纲。

疾为徐之应。

尝相错间。

故句中借速以落迟。

或句完迟老以速接。

又有二法。

小速微快。

要以紧。

递指不伤疾中之雅度。

而随有行云流水之趣。

大速贵急。

务使急而不乱。

依然安闲之气象。

而泻出崩崖飞瀑之声。

是故疾以意用。

更以意神。

  十六曰徐 #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

故名其声曰希。

尝於徐徐得之。

音生于指。

优游弦上。

节其气候。

候至而下以叶厥律。

或章句舒徐。

或缓急相间。

或断而复续。

或续而复断。

因候制宜。

自然调古声希。

渐入渊微。

严道彻诗。

几回拈出阳春调。

月满四楼下指迟。

其於徐意。

大有得也。

  附录 :《琴书大全.琴制》“九德” 明 冷谦

  一曰“奇”。

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

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

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得,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

我就这“九德”逐一辨析之。

一曰:“奇”,冷谦的奇是“轻、松、脆、滑”四个概念的解释,当然此解释在冷谦之前亦有人提出,我也看了现代琴家查阜西先生和郭平先生的解释,但我个人认为对“奇”的解释用这四个概念,似乎不能完全让我满意。

我认为,“奇”这里指的是特别之音,非音之音。

每一张琴都是活物,所发之音亦有不同之处,再和弹奏之人的内心相契合神往,所散发出的“奇”之音境是作为九德之奇的解释,似乎更能让我信服。

二曰:“古”的含义比较明确,通常的理解是,一张好琴需要有较久远的历史年限,或者其制作的木材年代久远,这样弹出来的琴声才会有“古”意,醇和而绵。

三曰:“透”,声音透过琴材而顺畅而出的音质,是关键之所在,但有时候一张制作不精良,面板薄劣的新琴,声音也会显得透,但这个就种假透,没有底蕴的透的轻易,仔细的辨别就会发现不同之处。

四曰:“静”,静指‘净’。

五曰:“润”,润就是声音具有一种生命活力,不枯朽、不干燥。

六曰:“圆”,圆指每根弦、每一徽间、徽外、徽上的按音间的声音都很匀和。

七曰:“清”,清是指琴音灵动而又清脆干净,无含糊浑浊之处。

八曰:“匀”即声音在复杂多变的同时,一张琴的声音能保持一张琴的整体匀音,而不因在一张琴上出现两种声音来。

九曰:“芳”,好琴需常弹,多抚弄,才能将整个音色和音响前后统一,历久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