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录

  橘出温郡。

最多种。

柑乃其别种。

柑自别为八种。

橘又自别为十四种。

橙子之属类橘者。

又自别为五种。

合二十有七种。

而乳柑推第一。

故温人谓乳柑为真柑。

意谓他种皆若假设者。

而独真柑为柑耳。

然橘也出苏州、台州,西出荆州。

而南出闽、广数十州。

皆木橘耳。

已不敢与温橘齿。

矧敢与真柑争高下耶。

且温四邑俱种柑。

而出泥山者又杰然推第一。

泥山盖平阳一孤屿。

大都块土。

不过覆釜。

其旁地广袤只三、二里许。

无连岗阴壑。

非有佳风气之所淫渍郁烝。

出三、二里外。

其香味辄益远益不逮。

夫物理何可考耶。

或曰。

温并海。

地斥卤。

宜橘与柑。

而泥山特斥卤佳处。

物生其中。

故独与他异。

予颇不然其说。

夫姑苏、丹丘与七闽、两广之地。

往往多并海斥卤。

何独温。

而又岂无三、二里得斥卤佳处如泥山者。

自屈原、司马迁、李衡、潘岳、王羲之、谢惠连、韦应物辈。

皆尝言吴楚间出者。

而未尝及温。

温最晚出。

晚出而群橘尽废。

物之变化出没。

其浩不可靠如此。

以予意之。

温之学者。

繇晋唐间未闻有杰然出而与天下敌者。

至□国朝始盛。

至于今日。

尤号为文物极盛处。

岂亦天地光华秀杰不没之气来钟此土。

其余英遗液犹被草衣。

而泥山偶独得其至美者耶。

予北人。

平生恨不得见橘著花。

然尝从橘舟市橘。

亦未见佳者。

又安得所谓泥山者啖之。

去年秋。

把麾此来。

得一亲见花而再食其实。

以为幸。

独故事太守不得出城从远游。

无因领客入泥山香林中。

泛酒其下。

而客乃有遗予泥山者。

且曰橘之美当不减荔子。

荔子今有谱。

得与牡丹、芍药花谱并行。

而独未有谱橘者。

子爱橘甚。

橘若有待于子。

不可以辞。

予因为之谱。

且妄欲自附于欧阳公、蔡公之后。

亦有以表见温之学者。

足以夸天下。

而不独在夫橘尔。

淳熙五年十月。

延安韩彦直序。

卷上

  按开宝中陈藏器补神农本草书。

柑类则有朱柑、乳柑、黄柑、石柑、沙柑。

今永嘉所产。

实具数品。

且增多其目。

但名少异耳。

凡圃之所植。

柑比之橘才十之一二。

大抵柑之植立甚难。

灌溉锄治少失时。

或岁寒霜雪频作。

柑之枝头殆无生意。

橘则犹故也。

得非琼杯玉斝自昔易阙邪。

永嘉宰勾君焘有诗声。

其诗曰。

只须霜一颗。

压尽橘千奴。

则黄柑位在陆吉上。

不待辨而知。

  真柑

  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

其柯木与花实皆异凡木。

木多婆娑。

叶则纤长茂密。

浓阴满地。

花时韵特清远。

逮结实。

颗皆圆正。

肤理如泽蜡。

始霜之旦。

园丁采以献。

风味照座。

擘之则香雾噀人。

北人未之识者。

一见而知其为真柑矣。

一名乳柑。

谓其味之似乳酪。

温四邑之柑。

推泥山为最。

泥山地不弥一里。

所产柑其大不七寸围。

皮薄而味珍。

脉不粘瓣。

食不留滓。

一颗之核才一二。

间有全无者。

南塘之柑。

比年尤盛。

太守燕赏为秋日盛事。

前太守参政李公赏柑之诗曰。

忘机白鸟冲船过。

堆案黄柑噀手香。

侍郎曾公之词曰。

满树叶繁枝重。

缀青黄百千。

皆佳句也。

  生枝柑 #

  生枝柑似真柑。

色青而肤粗。

形不圆。

味似石榴微酸。

崔豹古今注曰。

甘实形似石榴者为壶柑。

疑此类是。

乡人以其耐久。

留之枝间。

俟其味变甘。

带叶而折。

堆之盘俎。

新美可爱。

故命名生枝。

  海红柑 #

  海红柑颗极大。

有及尺以上围者。

皮厚而色红。

藏之久而味愈甘。

木高二三尺。

有生数十颗者。

枝重委地亦可爱。

是柑可以致远。

今都下堆积道旁者。

多此种。

初因近海。

故以海红得名。

  洞庭柑 #

  洞庭柑皮细而味美。

比之他柑。

韵稍不及。

熟最早。

藏之至来岁之春。

其色如丹。

乡人谓其种自洞庭山来。

故以得名。

东坡洞庭春色赋有曰。

命黄头之千奴。

卷震泽而与还。

翠勺银罂。

紫络青纶。

物固唯所用。

酝酿得宜。

真足以佐骚人之清兴耳。

  朱柑

  朱柑类洞庭而大过之。色绝嫣红。味多酸。以刀破之。渍以盐。始可实。园丁云。他柑必接。唯朱柑不用接而成。然乡人不甚珍宠之。宾祭斥不用。

  金柑

  金柑在他柑特小。

其大者如钱。

小者如龙目。

色似金。

肌理细莹。

圆丹可玩。

啖者不削去金衣,若用以渍蜜尤佳。

欧阳文忠公,《归田录》载其香清味美,置之樽俎间,光彩灼烁如金弹丸。

诚珍果也。

都人初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

  木柑

  木柑,类洞庭,少不慧耳。肤理坚顽,瓣大而乏膏液,外强中干,故得名以木。

  甜柑

  甜柑,类洞庭,高大过之,每颗必八瓣,不待霜而黄,比之他柑加甜。

柑林未熟之日,是柑最先摘,置之席间,青黄照人,长者先尝之,子弟怀以归,为亲庭寿焉。

然是种不多见,治圃者植一株二株焉,故以少为贵。

  橙子

  橙子,木有刺,似朱栾而小。

永嘉植之,不若古栝之盛,比年始竞有之。

经霜早黄,肤泽可爱,状微有似真柑,但圆正细实非真柑。

北人喜把玩之,香气馥馥可以熏袖,可以芼鲜,可以渍蜜,真嘉实也。

若真柑则无是二三者。

人自珍之,得非瞭然在人耳目者,盖真柑之细耶!

卷中

  牛僧孺《幽怪录》:有生异橘者,摘剖之,有四老人焉,其一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恨不能深根固蒂耳。

”由是有“橘隐”名。

楚屈原作《离骚》,其《橘颂》一章有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宋谢惠连《橘赋》亦曰:“园有嘉树,橘柚煌煌。

”是以知橘实佳物,昔人所爱慕若此。

孔安国曰:“小曰橘,大曰柚。

”郭璞亦云:“柚似橙而大于橘。

”温无柚而种橙者少,非土所宜也。

《本草》载,橘柚味辛,温,无毒。

主去胸中瘕热,利水谷,止呕咳。

久服通神,轻身长年。

陶隐居云:“此言橘皮之功效若此,其实之味甘酸,食之多痰无益。

”其说为是。

隐居不敢轻注《本草》,盖此类也。

陈藏器《补本草》谓;“橘之类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

”今类见之。

  黄橘

  黄橘,状比之柑差扁小,而香雾多于柑。

岁雨旸以时。

则肌充而味甘。

其围四寸。

色方青黄时。

风味尤胜。

过是则香气少减。

惟遇黄柑则避舍。

置之海红、生枝柑间。

未知其孰后先。

名之曰千奴。

真屈称也。

  塌橘

  塌橘状大而褊。其南枝之向阳者。外绿而心甚红。经春味极甘美。瓣大而多液。其种不常有。特橘之次也。

  包橘

  包橘取其累累然若包聚之义。是橘外薄内盈。隔皮脉瓣可数。有一枝而生五、六颗者。悬之极可爱。然土膏而树壮者多有之。不称[奇]也。

  绵橘

  绵橘微小。极软美可爱。故以名。圃中间见一、二树。结子复稀。物以罕见为奇。此橘是也。

  沙橘

  沙橘取细而甘美之称。或曰种之沙洲之上。地虚而宜于橘。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称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类。特方言耳。

  荔枝橘 #

  荔枝橘多出于横阳。

肤理皱密类荔子。

故以取名。

横阳与闽接轸。

荔子称奇于闽。

黄橘擅美于温。

故慕而名之。

有言橘逾淮为枳。

植物岂能变哉。

疑似之乱名多此类。

  软条穿橘 #

  软条穿橘。

其干弱而条远。

结实颇大。

皮色光泽。

滋味有余。

其心虚有瓣。

如莲子穿其中。

盖接橘之始。

以枝之杪者为之。

其体性终弱。

不可以犯霜。

不可以耐久。

又名为女儿橘。

  油橘

  油橘皮似以油饰之。中坚而外黑。盖橘之若柤若柚者。擘之而不闻其香。食之而不可于口。是橘之仆奴也。

  绿橘

  绿橘比他柑微小。色绀碧可爱。不待霜。食之味已珍。留之枝间。色不尽变。隆冬采之。生意如新。横阳人家时有之。不常见也。

  乳橘

  乳橘状似乳柑。

且极甘芳得名。

又名漳橘。

其种自漳浦来。

皮坚穣多。

味绝酸。

不与常橘齿。

乡人以其颇魁梧。

时置之客间。

堪与饤座梨相值耳。

他日有以乳橘为真柑者。

特碔砆之似玉也。

  金橘

  金橘生山径间。

比金柑更小。

形色颇类。

木高不及尺许。

结实繁多。

取者多至数升。

肉瓣不可分。

止一核。

味不可食。

惟宜植之栏槛中。

园丁种之以鬻于市。

亦名山金柑。

周美成词有。

露叶烟梢寒色重。

攒星低映小珠帘。

为是橘作。

  自然橘 #

  自然橘谓以橘子下种。

待其长。

历十年始作花结实。

味甚美。

由其本性自然。

不杂之人为。

故其味全。

盖他柑与橘必以柑淡子著土。

俟其婆娑作树。

以枝接之。

为柑为橘为多种。

俱非天也。

故是橘以自然名之。

然十年之计。

种之以木。

今之辟圃者。

多不年岁间。

爬其肤以验其枯荣。

粪其本以计其久近。

谁能迟十年之久以收效耶。

是橘名之曰自然。

当矣。

接木之详。

见于下篇。

  早黄橘 #

  早黄橘著花结子比其类独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头方酸。而早黄橘之微甘已回齿颊矣。王右军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岂是类邪。

  冻橘

  冻橘。

其颗如常橘之半。

岁八月。

人目为小春。

枝头时作细白花。

既而橘已黄。

千林已尽。

乃始傲然冰雪中。

著子甚繁。

春二、三月始采之。

亦可爱。

前辈诗有曰。

梅柳搀先桃李晚。

东风元是一般春。

此诗不独咏桃李。

物理皆然。

  朱栾

  朱栾颗圆实。

皮粗瓣坚。

味酸恶。

不可食。

其大有至尺三、四寸围者。

摘之置几案间。

久则其臭如兰。

是品虽不足珍。

然作花绝香。

乡人拾其英烝香。

取其核为种。

析其皮入药。

最有补于时。

其详具见下篇。

  香栾

  香栾大于朱栾。形圆色红。芳馨可玩。

  香圆

  香圆木似朱栾。

叶尖长。

枝间有刺。

植之近水乃生。

其长如瓜。

有及一尺四五寸者。

清香袭人。

横阳多有之。

土人置之明窗净几间。

颇可赏玩。

酒阑并刀破之。

盖不减新橙也。

叶可以药病。

  枸橘

  枸橘色青气烈。小者似枳实。大者似枳壳。能治逆气、心胸痹痛、中风便血。医家多用之。

卷下

  种治

  柑橘宜斥卤之地。

四邑皆距江海不十里。

凡圃之近涂泥者。

实大而繁。

味尤珍。

耐久不损。

名曰涂柑。

贩而远适者。

遇涂柑则争售。

方种时。

高者畦垄。

沟而泄水。

每株相去七、八尺。

岁四锄之。

薙尽草。

冬月以河泥壅其根。

夏时更溉以粪壤。

其叶沃而实繁者。

斯为园丁之良。

  始栽

  始取朱栾核洗净。

下肥土中。

一年而长。

名曰柑淡。

其根荄簇簇然。

明年移而疏之。

又一年木大如小儿之拳。

遇春月乃接。

取诸柑之佳与橘之美者。

经年向阳之枝以为贴。

去地尺余。

细锯截之。

剔其皮。

两枝对接。

勿动摇其根。

拨掬土实其中以防水。

蒻护其外。

麻束之。

缓急高下俱得所。

以候地气之应。

接树之法。

载之四时纂要中。

是盖老圃者能之。

工之良者挥斤之间。

气质随异。

无不活者。

过时而不接。

则花实复为朱栾。

人力之有参于造化每如此。

  培植

  树高及二、三尺许。剪其最下命根。以瓦片抵之。安于土。杂以肥泥实筑之。始发生。命根不断。则根迸于上。中枝叶乃不茂盛。

  去病

  木之病有二。

藓与蠹是也。

树稍久。

则枝干之上苔藓生焉。

一不去。

则蔓衍日滋。

木之膏液荫藓而不及木。

故枝干老而枯。

善圃者用铁器时刮去之。

删其繁枝之不能华实者。

以通风日。

以长新枝。

木间时有蛀屑流出。

则有虫蠹之。

相视其穴。

以物钩索之。

则虫无所容。

仍以真杉木作钉窒其处。

不然则木心受病。

日以枝叶自凋。

异时作实。

瓣间亦有虫食。

柑橘每先时而黄者。

皆其受病于中。

治之以早乃可。

  浇灌

  圃中贵雨旸以时。

旱则坚苦而不长。

雨则暴长而皮多圻。

或瓣不实而味淡。

园丁沟以泄水。

俾无浸其根。

方亢阳时。

抱瓮以润之。

粪壤以培之。

则无枯瘁之患。

  采摘

  岁当重阳。

色未黄。

有采之者。

名曰摘青。

舟载之江浙间。

青柑固人所乐得。

然采之不待其熟。

巧于商者间或然尔。

及经霜之二、三夕。

才尽剪。

遇天气晴霁。

数十辈为群。

以小剪就枝间平蒂断之。

轻置筐筥中。

护之必甚谨。

惧其香雾之裂则易坏。

雾之所渐者亦然。

尤不便酒香。

凡采者竟日不敢饮。

  收藏

  采藏之日。

先净扫一室。

密糊之。

勿使风入。

布稻蒿其间。

堆柑橘于地上。

屏远酒气。

旬日一翻拣之。

遇微损谓之点柑。

即拣出。

否则侵损附近者。

屡汰去之。

存而待贾者十之五六。

人有掘地作坎。

攀枝条之垂者。

覆之以土。

至明年盛夏时开取之。

色味犹新。

但伤动枝苗。

次年不生耳。

  制治

  朱栾作花。

比柑橘绝大而香。

就树采之。

用笺香细作片。

以锡为小甑。

每入花一重。

则实香一重。

使花多于香。

窍花甑之旁以溜汗液。

用器盛之。

炊毕撤甑去花。

以液浸香。

明日再蒸。

凡三换花。

始暴干。

入瓷器密盛之。

他时焚之。

如在柑林中。

柑橘并金柑皆可切瓣勿离之。

压去核。

渍之以蜜。

金柑著蜜尤胜他品。

乡人有用糖熬橘者。

谓之药橘。

入箬之灰于鼎间。

色乃黑。

可以将远。

又橘微损。

则去皮以肉瓣安灶间。

用火熏之。

曰熏柑。

置之糖蜜中。

味亦佳。

  入药

  橘皮最有益于药。

去尽脉则为橘红。

青橘则为青皮。

皆药之所须者。

大抵橘皮性温平下气。

止蕴热。

攻痎疟。

服久轻身。

至橘子尤理腰膝。

近时难得枳实。

人多植枸橘于篱落间。

收其实。

剖干之。

以之和药。

味与商州之枳几逼真矣。

枸橘又未易多得。

取朱栾之小者。

半破之。

日暴以为枳。

异方医者不能辨。

用以治疾亦愈。

药贵于愈疾而已。

孰辨其为真伪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