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录

洞天清录 宋 赵希鹄

提要

原序

洞天清録 #

 

提要

  《洞天清录》一卷,宋赵希鹄撰。

希鹄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于燕王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后,始末则不可考。

据书中有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语,则家于袁州者也。

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

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

如谓刁斗乃行军炊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

又谓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以为水滴。

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

明宁献王权尝为刊版于江西,见《宁藩书目》。

曹溶《续艺圃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

明钱塘锺人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

考其中有杨慎之说,宁庶人宸濠之名,及永乐、宣德、成化年号,希鹄何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原序

  唐彦逺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醢脯羞之属。

噫!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纔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

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

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竒峯逺水。

摩娑钟鼎,亲见商周。

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

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人鲜知之,良可悲也。

余故彚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録》。

若香茶纸墨之属,既谱载而已谬误者,兹不复赘,观者宜自求之。

开封赵希鹄序

洞天清録 #

  ● 古琴辨 #

  ○ 断纹 #

  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歴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

  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

  有细纹断。如髪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有面与底皆断者。

  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

  盖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

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

断纹隐处虽腐,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愈见,然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

  ○ 伪断纹 #

  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

纸断则有纹。

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罨激烈之。

或用小刀刻画于上,虽可眩俗眼,然决无剑锋,亦易辨。

  ○ 古琴様制 #

  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様。

若太古琴或以一段木为之,并无胁腰,惟加岳,亦无焦尾,安焦尾处则横嵌坚木以承弦。

而夫子、列子様亦皆肩垂而阔,非若今耸而狭也。

惟此二様乃合古制。

近世云和様,于岳之外刻作云头卷,而下通身如壶瓶。

此或以夫子様周(徧/遍)皆作竹节形,名竹节様。

其异様不一,皆非古制。

又于第四弦下安徽以求异曰:“此外国琴”。

尤可笑也。

  ○ 古琴阴阳材 #

  古琴阴阳材者:葢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

如不信,但取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面浮之阴必沈,虽反复之再三,不易也。

更有一验,古今琴士所未尝言“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

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缄非他物比也。

  ○ 取古材造琴 #

  古琴最难得于精金美玉。

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

自昔论择材者曰:“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榱桷”。

然梁柱恐为重物压损纹理,败棺少用桐木,纸甑水槽患其薄而受湿气太多,惟木鱼鼔腔晨夕近钟鼓,为金声所入,最为良材。

然亦有敲损之患。

别有《择材往监》今陈述之云:“昔[吴]钱忠懿王能琴,遣使以亷访为名而实物色良琴。

使者至天台宿山寺,夜闻瀑布声正在檐外,晨起视之,瀑下淙石处正对一屋柱,而柱且向日,私念曰:若是桐木则良琴处在是矣。

以刀削之果桐也。

即赂寺僧易之,取阳面一琴材驰驿以闻,乞俟一年斵成,献忠懿,一曰洗凡,二曰清絶,遂为旷代之宝。

后钱氏纳土太宗朝,二琴归御府。

南渡初,流转至霅州叶梦得上之”。

此乃择材之良法,大抵桐材既坚而又歴千余年,木液已尽,复多风日吹曝之,金石水声感入之,所处在空旷清幽萧散之地,而不闻尘凡喧杂之声,取以制琴,乌得不与造化为妙,以此观之,安琴之室亦当如是,不宜近尘秽妇女喧杂之地也。

  ○ 制琴不当用俗工

  工人供斤削之役,若绳墨尺寸,厚薄方圆必善琴。

高士主之,仍不得促办每一事,如槽腹、琴面之类,一事毕方治一事,必相度审思之。

既斵削去,则不复可增,度造一琴并漆,必三月或半年方办。

合底面必用胶漆,如皮纸厚,合讫置琴于卓上,横厚木于卓下,夹卓以篾丝缚之,依法匣讫,候一月方解。

底灰必杂以金铜细屑或磁器屑,薄如连纸,候极干再上一次。

面灰用极细骨灰如薄连纸,止一上并一月方干。

面上糙漆仅取遮灰,光漆糙底,灰漆差厚无害。

又,徽者绳也,凖绳墨以定声,尤宜留意。

岂俗工所能哉。

制造之法,诸琴书备载,宜择其善者参用之。

  ○ 择琴不必泥名

  今人见琴池沼中有雷文张越字,便以为至宝。殊不知雷张皆开元天宝时人,去今能几何,若得古材,依法留心斵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

  ○ 制琴不必求竒

  湖南有范氏曽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斵琴。

今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

其琴面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辏成之,名曰百衲。

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

木不成段,声必不应。

又为漆所碍,其窒塞可知。

折氏至今宝之,尤可笑。

今人或以琴材短不及或自岳之外别用桐木接之,亦不可也。

  ○ 古琴色 #

  古琴漆色歴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竒古。而或者以其无光,磨而再漆之,不惟顿失古意且滞琴之声,此大戒也。

  ○ 纯阳琴 #

  底面俱用桐,谓之纯阳琴。古无此制,近世为之。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沈黙必不能逹,逺葢声不实也。

  ○ 择琴底 #

  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葢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锯开以指甲掐之,坚不可入者方是。

  ○ 桐木不宜太松

  桐木太松而理疎,琴声多泛而虚。

宜择■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宻条达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

亦以掐不入为竒。

其掐得入而麄疎柔脆者,多是花桐。

乃今用作漆器胎素者,非梧桐也。

今人多误用之。

  ○ 桐木紫色 #

  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方称良材。

  ○ 熏爆琴材 #

  古人以桐梓久浸水中,又取以悬灶上,或吹曝以风日。

百种用意,终不如自然者。

盖万物在天地间必歴年多,然后受阴阳气足而成材。

自壮而衰,衰而老,老而死。

阴阳之气去尽,然后反本还元,复与太虚同体,其竒好处,乃与造化同功。

此岂人力所能致哉?岂吹曝所能成哉?

  ○ 桐木多等 #

  有梧桐生子如簸箕。有花桐:春来开花如玉簮而微红,号折桐花。青樱桐:其实颇堪,以醡油。有刺桐:其木身皆生刺,大如钉鍖(音斟)。

  ○ 梓木多等 #

  有楸梓:锯开色微紫黒,用以为琴底者也。

有黄心梓:其理正类槠木而极细,黄白不堪,若作器用难朽,非琴材也。

漆木亦类梓,盖取其漆液坚凝,古人亦以备材料湏,不经取漆而老大者方可用。

  ○ 琴腹 #

  制琴腹宜安,凤足处须小阨之,过足则复寛之。

葢声过阨则不直达,过阨寛则复悠扬而出,所以韵长乃唐雷文秘法。

此论琴腹横广也,面底皆然,于阨处空凿足。

  ○ 琴足 #

  琴足宜用枣心、黄杨、及乌木,葢取其坚实。

足之下须令平如鐡切,忌尖与凹,足之柄与琴之凿必小大相当,毋差毫厘。

若柄小而以纸副之,琴声必泛。

岳轸、焦尾亦宜用此三等,木切不可以金、玉、犀、象为饰,多诲盗并为琴害矣。

  ○ 雷张槽腹法 #

  雷张,制槽腹有妙诀。

于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

葢谓于龙池凤沼之,弦徽令有唇。

余处悉洼之,正如今铜钱之背,穿眼处有弦,凸起令声。

有闗闭既取其面底,若如瓦相合而池沼之,唇又关闭不直达,故声有所匮而不散,岂论琴腹坚深也。

余尝见毕文简公张越琴,于池沼间以指探之,果如此。

  ○ 琴受土气 #

  人之爱琴者殁,则戒子孙蔵之塜,间或有用石匣者。

复出而为世用,多是声沈闇闇然。

葢以受土气多,湿气胜耳。

法当用大甑蒸之,以去湿气,一蒸未透再多蒸之,于风日处挂曝经月,声复矣。

  ○ 浦江古琴 #

  ■〈婺,牙代矛〉州浦江一士大夫家,发地得琴,长大有断纹。

绍兴间献之御府,为巨珰所阻。

曰“此墟墓中物,岂宜进御府”。

遂给还其家,至今宝之。

虽声帯浊,而以作广陵等大曲,弹愈久而声方出。

此琴若用前蒸曝法,当无比矣。

  ○ 琴面有穿孔 #

  南昌一士家有古琴。

面上三穿孔,然皆不当弦不碍声,号曰“玲珑玉”。

有达官以千缗市之而去。

绍兴诸暨一士大夫家有一穿孔琴,亦不当弦。

今已转徙他处。

  ○ 琴案 #

  琴案:须作维摩様,庶案脚。

不碍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而身向前,宜石面为第一,次用坚木。

厚者为面,再三加灰,漆亦令厚,四脚令壮,更平不假坫扱,则与石案无异。

永州石案面固佳,然太薄,板须厚一寸半许乃佳。

若用木面,须二寸以上,若得大栢大■〈朿上束下〉木,不用胶合,以漆合之尤妙。

又见今人作琴桌,仅容一琴。

须阔可容四琴,长过琴三之一,试以案较琴声便可见。

琴案上切不可置香炉杂物于前,吴自强《云山集》云:“于案面作小水槽不必尔也”。

  ○ 琴室 #

  前辈或埋瓮于地,上鸣琴,此说恐妄传。

盖弹琴之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

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其下空旷,清幽则声透彻。

若高堂大厦则声散,小阁密室则声不达,园囿亭榭尤非所宜,若必幽人逸士于高林大木或岩洞石室之下。

清旷之地,更有泉石之胜,则琴声愈清,与广寒月殿何异。

  ○ 挂琴 #

  挂琴不宜箸壁,有土气。

惟纸糊格及漆格上当风处为妙。

然须无人往来,小儿、妇女、猫犬所不到处,当挂时加袋以障尘。

匣之则去袋。

葢袋能引湿气,梅月须早入匣,以厚纸糊缝,安楼上阴凉处。

琴匣之制须低矮窄小,仅可容此琴,葢令容受于口,仍钉铰加鎻。

若令僮仆抱琴,勿横抱,多前遇物触损云牙。

不若于袋上作大襻,竖肩背后则不损,然襻须■不可寛。

  ○ 露下弹琴 #

  露下弹琴而声不泛,葢阳材也。若钟鸣鸡唱,霜清月皎,以阳琴鼔之,声更清彻。阴材则不然。

  ○ 弹琴盥手 #

  未弹琴先盥手。手泽能腻弦损声,夏月尤甚。唯早晚差凉宜弄琴,正午炎热非惟汗污,天气太燥亦难为弦,若阴凉处无害。

  ○ 焚香弹琴 #

  惟取香清而烟少者。若浓烟扑鼻,大败佳兴。当用水沈、蓬莱,忌用龙涎、笃耨、儿女态者。

  ○ 对花弹琴 #

  弹琴对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艹縻〉薝卜等。香清而色不艳者方妙。若妖红艶紫,非所宜也。

  ○ 弹琴对月 #

  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爇,火代灬〉水沈,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但须在一更后三更前,葢初更人声未寂,三更则人倦欲眠矣。

  ○ 弹琴舞鹤 #

  弹琴舞鹤未必能舞,观者閧然,弹者心不専,此与观优何异,诚非君子之事。

  ○ 临水弹琴 #

  湍流(曝/瀑)布,凡水之有声,皆不宜弹琴。惟澄净池沼,近在轩窗或在竹邉林下,雅宜对之。微风洒然,游鱼出听,其乐无涯也。

  ○ 膝上横琴 #

  春秋二候气清而和,人亦中夜多醒。月色临窗,披衣趺坐,横琴膝上,时作小操,然须指法精熟方可为此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贵。

  ○ 蚌徽 #

  者葢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则愈焕发,了然分明,此正谓对月。及膝上横琴,设若金玉则否,今人少知此理。然当用海产珠蚌更多光采。

  ○ 道人弹琴 #

  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弹琴,琴不浊亦浊。而况妇人女子、倡优下贱乎。

  ● 古砚辨 #

  世之论砚者,皆曰多用歙石,盖未知有端溪,殊不知历代以来皆采端溪。

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

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时好事者作《研谱》,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唯有旧坑,无新坑。

上、中二岩则皆有旧、新坑,于歙亦然,其失二也;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

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研耳,其失三也。

余虑世人贵耳鉴而无心赏,故述《古研辨》,惟说端、歙二溪而不它及,盖端、歙或强以为砚,宁不羞见子墨客卿乎?是说非老于用研者,其孰能知之?

  ○ 端溪下岩旧坑

  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形。

石居水底,须千夫堰水汲尽,深数丈,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

此岩南唐时已难得,至庆历间坑竭。

下岩旧坑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筯头大,其点别是碧玉清莹,与砚质不同。

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讹作“紫”字,其实未尝紫色。

青黑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此品南唐时已难得,庆历间坑竭。

已上二品石,久用锋芒愈出,不退钝,不假磨砻。

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别无新坑。

所谓新坑,盖元坑已尽,而别开一坑,下岩则否。

  ○ 端溪中岩旧新坑

  端溪中岩旧新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如绿豆粒,纯绿色而无晕。

或有绿条纹或白条纹如线,盖(坚)竖而圆者为眼,横而长者为条纹。

此种亦是卵石,外有黄膘包络,叩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久用锋芒不退,不假磨砻。

今此坑取之亦竭。

中岩新坑,色淡紫,眼如鸲鹆眼大,重晕而紧小,其中如瞳人状,石老者扣之有声,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则微有声。

石有极润者,虽难得,然久用则锋芒退乏,必假磨砻。

今此品难得,遂为稀奇之宝,百砚之中见一二耳。

世人见其稀有,又目未曾见古砚,遂目此为下岩旧坑,不知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旧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为雄鸡眼,叩之珰珰然,磨墨相拒如锯声,久用则锋乏,光如镜面,不堪用,然旧坑差胜新坑。

今士大夫所藏砚多此品。

  ○ 他处石类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种名潻石,出九潻溪。

表淡青,里深青紫而带红,有极细润者,然以之磨墨,则墨涩而不松快。

愈用愈光,而顽硬如镜面。

间有金线或黄脉,直截如界行相间者,号“紫袍金带”。

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不称旨。

一种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质粗燥,或微有小眼,黯然不分明。

今人不知,往往称为黑端溪,相去天渊矣。

今端溪民负贩者,多市辰沅砚璞而归,刻作端溪样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获重价。

若辰沅人自镌刻者,则太雕琢,或作荷莲、水波、犀牛、龟鱼、八角、六花等样,藻饰异常,虽极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研之一法。

  ○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并无纹。

以水湿之,微似紫,干则否,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

或有隐隐白文,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水湿则见,干则否。

此亦是卵石,故难得。

大者不过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

或有纯黑如角者,东坡最贵此品。

今得之亦贵重,不减端溪下岩。

然龙尾旧坑虽极细,犹微涩墨,端溪下岩则直如鏊盘塌蜡矣,以此为辨。

南唐时方开龙尾旧坑,今已无之。

新坑色亦青黑无纹,而粗燥砺墨退笔,久用则钝乏,有大盈三尺者。

  ○ 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丝、眉子四品,新、旧坑。

  四品旧坑,并青黑色,纹细而质润如玉。

罗纹直如极细罗;刷丝如发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金银间刷丝亦细密,久用不退锋,磨墨无声,无阔大者。

然皆次于龙尾旧坑,亦南唐时开坑,今已无如得之,贵重不减龙尾旧坑。

四品新坑,并纹粗而质枯燥且不坚。

眉子大者或长二三寸,刷丝每条相去一二分,罗纹如萝茯纹,拒墨如锯,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 金星旧坑、新坑

  金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色。

虽金星满面,然砺墨退笔,久用退乏,大者盈尺。

别有一种黑石金星,姿质亚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万州悬金岩金星石也,色漆黑,细润如玉,隐隐金星,水湿则见,干则否,发墨如泛油,无声,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

今万崖亦已取尽,如得之,不减端溪下岩。

  ○ 银星旧坑、新坑

  银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黑色,有银星处不堪磨墨。工人多侧取之,置其星于外,谓之“银星墙壁”。拒墨如锯,久用退乏如镜面,大者盈尺。

  ○ 洮河绿石砚 #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之所未睹,今或有绿石砚名为洮者,多是潻石之表,或长沙谷山石。

潻石润而光,不发墨,堪作砥砺耳。

  ○ 墨玉砚 #

  荆襄鄂渚之间,有团块墨玉璞,并与端溪下岩黑卵石同,而坚缜过之,正堪作砚。

虽不如玉器出光,留其锋耳。

但黑中有白玉相间,甚者阔寸许,玉石谓之“间玉玛瑙”,其白处又极坚硬拒墨,若用纯黑处为砚,当在端溪下岩之次,龙尾旧坑之上。

  ○ 砚匣 #

  砚匣不当用五金。

葢石乃金之所自出,金为石之精华,子母同处则子盗母气,反能燥石而又诲盗,当用佳漆为之,砚虽低匣,葢必令高过寸许方雅观。

然只用琴光素漆,切忌用钿花、犀皮之属。

四角须用布令极牢,不宜用纱,匣取其容砚而周围寛三指,或作皂绢衬尤妙。

今人于匣底作小穴小窍容指,本以之出砚而多泄润气,令匣稍寛不必留窍,或有黒汁流下多污几案。

又或匣底之下作豹脚,取其可入手指以移重砚,此尤非所宜。

葢砚实则易发墨,虚则否。

故古人作砚多实,其趺又加以絣褥,正为是也。

  ● 古钟鼎、彛器辨

  ○ 三代制 #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其制器亦然。

商器质素无文,周雕篆细宻,此固一定不易之论,而夏器独不然,余尝见夏琱戈于铜上相嵌以金,其细如发,夏器大抵皆然岁久金脱,则成阴窍,以其刻画处成凹也。

相嵌今俗讹为商嵌,诗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 水、土、传世,三等古铜器。

  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

其色子后稍淡,午后乘阴气,翠润欲滴。

间有土蚀处,或穿或剥并如蜗篆,自然或有斧凿痕,则伪也。

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緑色而莹如玉。

未及千年緑而不莹。

其蚀处如前。

今人皆以此二品体轻者为古,不知器大而厚者,铜性卒未尽,其重止能减三分之一或减半。

器小而薄者,铜性为水土蒸淘易尽。

至有锄击破处,并不见铜色,惟翠緑彻骨,或其中有一线红色如丹,然尚有铜声。

传世古则不曾入水,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汤煑之,良久班愈见。

伪者以漆调朱,为之易辨也。

  ○ 铜腥三等 #

  古铜并无腥气。惟上古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

  ○ 识文 #

  [夏]用鸟迹篆。

[商]用虫鱼篆。

[周]用虫鱼大篆。

[秦]用大小篆。

[汉]以小篆隶书。

[三国]用隶书。

[晋宋]以来用楷书。

[唐秦]用楷隶。

[三代]用阴识,谓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

[汉]以来或用阳识,其字凸,间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镌碑者,葢阴识难铸,阳识易。

为阳识决非古物也。

  ○ 欵文 #

  识、欵,篆字以纪功,所谓铭书。锺鼎,欵乃花纹以阳识。古器,欵居外而凸。识居内而凹。[夏][周]器有欵有识,[商]器多无欵有识。

  ○ 欵识眞伪 #

  古人作事必精致,工人预四民之列,非若后世贱丈夫之事。

故古器欵必细如发而匀整分晓,无纎毫模糊。

识文笔画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浅如一,亦明浄分晓,无纎毫模糊。

此盖用铜之精者并无砂颗一也。

良工精妙二也。

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

今设有古器欵识稍或模糊,必是伪作。

颜色臭味亦自不同。

  ○ 蜡模 #

  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

如此,器様又加欵识刻画毕然后,以小桶加大而畧寛入模于桶中,其桶底之缝微令有丝线漏,处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浇之,候干再浇,必令周足遮护讫,解桶缚,去桶板,急以细黄土,多用盐并纸筋固济,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黄土二寸留窍中,以铜汁泻入,然一铸未必成此,所以为之贵也。

  ○ 句容器 #

  句容器非古物。

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

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其轻薄、漆黒、欵细,虽可爱然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

  ○ 伪古铜器 #

  其法以水银杂锡汞,即今磨境药是也。

先上在新铜器上令匀,然后以酽醋调细碙砂末,笔蘸匀上,候如蜡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蜡茶色。

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

浸稍缓则变色矣。

若不入水则成纯翠色。

三者并以新布擦令光莹,其铜腥为水银所匮,并不发露。

然古铜声彻而清,新铜声洪而浊,不能逃识者之鉴。

  ○ 古铜瓶钵养花果

  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锈、传世古则尔,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 古铜器灵异 #

  古铜器多能辟祟,人家宜畜之。

葢山精木魅之能为祟者,以歴年多耳。

三代锺鼎彛器,歴年又过之,所以能辟祟。

范文正公家有古镜,背具十二时,如博棊子,每至此时则博棊子明如月,循环不休。

又:有士人家五十二钟能应时自鸣,非古器之灵异乎。

  ○ 古印章 #

  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带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铜环相绾。

汉印多用五字,不用孹窠篆、上移篆,画停匀。

故左有三字右有二字者,或左二字右三字者。

其四字印则画,多者占地多,少者占地少,三代以前尚如此,今则否。

  ○ 古器无识文 #

  古人惟钟鼎祭器称功颂徳,则有识。盘盂寓戒则有识,它器亦有。无识者不可遽以为非古,但辨其体质、欵文、颜色、臭味,则无余藴矣。

  ○ 刁斗、镌斗 #

  字书曰刁斗,以行军昼炊夕击,今世所见古刁斗,柄长尺四五寸,其斗仅可容勺,合如此,则恐非炊具击之,则可此物乃王莽时铸,威斗厌胜家所用耳。

或于上刻贰师将军字及其它官号,尤表其伪。

大抵刁斗如世所用有柄铫子,宜可炊一人食。

即古之刁斗,讹刁斗字为铫字,《尔(雅)》字书以铫,为田器,不言可知也。

若镌斗亦如今有柄斗而加三足,予尝见之,辨其质与色,真三代物。

葢刁、镌皆有柄,故皆谓之斗,刁无足而镌有足,《尔(雅)》又字书以镌为温器,葢古以鼎烹,夫鼎大卒难至热,故温已烹之冷物,今一二人食则用镌,余所见者正然。

  ○ 鼎大小 #

  予犹及见汉馆陶侯鼎,可容今之斗。

则三代可知矣。

然近世所存古鼎,或有容一升半升者,考其欵识,则真古物也。

亦谓之鼎。

鼎乃大烹之器,岂尔耶此?葢古之祭器,名曰从、彝、曰从则其品不一,葢以贮已熟之物以祭宗庙。

象鼎之器,形而实非鼎也。

犹今人食器亦有象鉎釡者。

凡,曰鬲、曰■〈匚外〈拖去扌〉内〉、曰献、曰尊,其形有甚小者,皆然,故小尊或识曰宝、尊、彝。

  ○ 香炉 #

  古以萧埃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亦有伪者,当以物色辨之。

  ○ 古器不知名 #

  余姚一达官家有古铜盆,大如火炉而周回有十二环。婺州马铺岭人家,掘得古铜盆,而两环在腹下足之上。此二器文字所不载,或以环低者为古敧器。

  ○ 追蠡 #

  禹之声尚文王之,声以追蠡,赵岐注:“以追为钟纽”。

于义未安“追者琢也”。

诗云:“追琢其章”。

今画家滴粉令凸起,犹谓之追粉。

所谓追蠡,葢古铜器欵文追起处,漫灭也。

赵氏释蠡为絶亦非絶,葢剥蚀也。

今人亦以器物用久而剥蚀者为蠡。

  ○ 舂陵塜镜 #

  道州民,于舂陵侯塜得一古镜,于背上作菱花四朶极精巧,其镜面背用水银,即今所谓磨镜药也。

镜色畧昏而不黑,并无青緑色及剥蚀处。

此乃西汉时物,入土千余年,其质并未变,信知古铜器有青緑剥蚀者,非三代时物无此也。

  ○ 晋塜古器 #

  或傅:嵊县僧舍治地得砖,上有永和字。及得铜器,如今香炉而有葢。上仰三足如小竹筒空而透。上筒端各有一飞鹤,炉下亦三足,别有铜盆承之。

  ● 怪石辨 #

  恠石小而起峯,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竒物也。

其余有灵璧、英石、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与其它杂石,亦出多等。

今列于其后。

  ○ 灵璧石 #

  灵璧石出绛州灵璧县。

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见,色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然不起峯,亦无岩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刁刮之畧不动,此石能收香,斋阁中有之则香云终日盘旋不散,不取其有峯也。

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葢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

  ○ 英石 #

  英州出此石。如铜矿,声亦如铜。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大者或长七八尺,起峯至二三寸,亦几案竒玩。然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

  ○ 道石 #

  道州石亦起峯可爱,但石麄又枯燥之甚,且体脆不任冲撞。

  ○ 融石 #

  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峯,麄燥体脆又甚于道州石。

  ○ 川石 #

  竒耸高大可爱,然多人力雕刻后,置急水中舂撞之,其色枯燥。

  ○ 桂川石 #

  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然石麄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槛中,它无用也。

  ○ 邵石 #

  宝庆府所出。色黒,多以作博棊子刻作笔架,并无自然峯峦。

  ○ 太湖石 #

  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或用烟薫或染之,色亦能黒,微有声,宜作假山用。

  ○ 怪石有水自出

  绍兴一士大夫家有异石,起峯峯之趾有一穴,中有水应潮自生,以之供研滴。嘉定间,越帅以重价得之。

  ○ 东坡小有洞天

  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蔵香炉,自变量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与谷身同置一匣。

  ● 研屏辨 #

  ○ 山谷乌石砚屏

  古有研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

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

山谷有乌石、研石屏,今在婺州义乌一士夫家。

南康军乌石,葢乌石坚耐,它石不可用也。

  ○ 宣和玉屏 #

  洪景卢《夷坚志》云:“一士夫赴官就道,其子妇方怀妊,轿夫颠仆而半产,乃翁呼轿夫欲治之,夫曰:‘逼晓不辨道路,为一石所碍’。

翁不信,亲往视之,匾阔微吐,良玉璞也。

携诸玉工解作三片。

青质白章成山林、云月、飞鸟象歴歴分明,自取其二,以一谢工。

工治作屏,因贵珰以献御府,惜其无对。

召工问之,工具以士夫姓名对,被旨以重赏。

宣辏成三屏,置之玉虚殿。

  ○ 永州石屏 #

  永州祁阳石。虽成纹景,丛杂不清逺,又多刻画而成。以手摸之,有凸凹可验。间有自然者,不甚佳。

  ○ 蜀中松林石 #

  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径,描画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研屏。

屏之式,止须连腔脚高尺一二寸许,阔尺五六寸许,方与葢小研相称。

若髙大,非所宜。

其腔宜用黑漆并乌木,不宜用钿花犀牛之类。

  ○ 画屏 #

  取名画,极低小者。嵌屏腔亦佳,但难得耳。古人多留意作玩面,大如小盌者亦宜,嵌背茍非名笔则不可,或用古人墨迹亦妙。

  ● 笔格辨 #

  ○ 玉笔格 #

  惟黒白琅玕二种玉。

可用须镌刻,象山峯耸秀而不俗方可,或碾作蛟螭尤佳。

尝见一士家用玉作二小儿交臂作戏,面白头黒而红脚白腹,以之格笔竒絶。

或以小株珊瑚为之,以其有枝,可以为格也。

  ○ 铜笔格 #

  铜笔格须竒古者为上,然古人少曾用笔格。今所见铜铸盘,螭形圆而中空者,乃古人镇纸,非笔格也。

  ○ 石笔格 #

  灵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于石下作小漆朱座,高半寸许,竒雅可爱。

  ● 水滴辨 #

  ○ 晋人水盂 #

  余尝见长沙故官家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一合,号右军砚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

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 铜水滴 #

  铜性猛烈,贮水久则有毒,多脆笔毫,又滴上有孔受尘,水所以不清,故铜器不用。

金银锡者尤猥俗。

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行外缶内〉衘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贮油点灯。

今误以为水滴耳,正堪作几案玩具。

  ● 古翰墨真迹辨

  ○ 南北纸 #

  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

  南纸用竖帘,纹必竖。

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

葢[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

其纸止高一寸许而长尺有半。

葢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押缝可见。

  ○ 硬黄纸 #

  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蘗,取其辟蠧。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

  ○ 建安帖真迹 #

  王氏所蔵右军建安帖真迹,今在长沙士夫家。

其帖末云:“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胡世将”。

曾以此帖勒于豫章,其建安灵柩字提起别作一行,葢古人简帖写至它人事或称尊长耆,旧处皆如今人提空,此常事也。

予屡见硬黄仿书,亦然今长沙所见建安二字,乃与羲之报字相连而不提空。

岂有硬黄提空而真迹反不提空。

此乃搨淳化阁帖,赝作无疑。

葢太宗朝刻淳化阁帖,乃侍书待诏王着。

勒者小人不学,故于古人提空处皆聫属之,此犹可也。

至于虫鼠侵蚀,与字之漫灭者,皆不空缺而强率聫之,故多读不成,鬻书者多以故纸浸汁染旧迹墨,又以杂朱作为印章,令昏闇。

殊不知尘水浸纸,表里俱透,若自然旧者,其表故色,其里必新,微掲视之则见之矣。

古人印章必用上等朱,譬如古画着色,愈久愈新初,未尝昏闇也。

  ○ 鲁公真迹 #

  颜鲁公之后寓居永嘉。

好事者守郡,闻其家有鲁公真迹一筐,以狱事罗织之而择其尤者摹郡斋,筐书遂归泉南,晚年卜居武夷之下,以声妓自随,一夕暴雨洪水发漂,所居无踪迹,其人暴尸溪侧,筐不知所在。

  ○ 宋朝名贤书 #

  朝中名贤书,惟蔡莆阳、苏许公、易简、苏东坡、黄山谷、苏子美、秦淮海、李龙眠、米南宫、吴练塘、传朋、王逸老,皆比肩古人。

  莆阳典重有法度。

许公无愧杨法华。

东坡草圣得意,咄咄逼颜鲁公。

山谷乃悬腕书,深得兰亭风韵,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

子美乃许公之孙,自有家法,草圣可亚张长史。

淮海专学锺王,小楷姿媚遒劲可爱。

龙眠于规矩中特飘逸,绰有晋人风度。

南宫本学颜,后自成一家,于侧掠拿趯动,循古法度,无一笔妄作。

练塘深入太史之室,时作锺体。

逸老殆欲欺凌怀素,或谓过矣。

  ● 古今石刻辨 #

  ○ 北碑纸 #

  北纸用横帘,其质松而厚,不甚渗墨。以手拂之,如薄云之过青天,犹隐隐见白纸处。凡北碑皆然,且不用油蜡,可辨。

  ○ 御府珍储 #

  徽宗御府所储书,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后有宣和玉瓢御宝。

[淳佑]壬寅于临安客舍,见永嘉一士人蔵一法帖,乃唐人硬黄仿右军书。

前有金字御笔云:“王右军书长者帖”。

后有宣和玉瓢様御宝。

今售墨迹者或云:“古人真迹皆笔势相聫属,后世赝作者,必逐字为之,殊不知此论行草者也。

若楷书则此说难用”。

古人真字迹,书虽不连而意实相聫属,观其意可也。

若泥其说误矣。

  ○ 古人用墨 #

  古人晨起,必浓磨墨汁满砚池中,以供一日之用。

用不尽则弃去,来朝再作。

故,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皆用浓墨,至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

近世,独吴传朋深得古人笔法,其它不然也。

  ○ 响搨伪墨迹 #

  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圏隐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

  ○ 真迹难存世 #

  言纸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纔八百余年而片纸无存。

不独晋人,如唐世善书之迹,甫三百余年亦希如星凤,何也?尝考其故,葢物之竒异者,常聚于富贵有力之家。

一经大盗、水火则举羣失之。

非若它物散落诸处,犹有存者。

桓玄之败,取法书名画一夕尽焚,所丧几何哉,良可悲也。

  ● 古今纸花印色辨

  ○ 淳化阁帖 #

  太宗朝捜访古人墨迹,令王着铨次,用枣木板摹刻十张于秘阁。

故时有银锭纹,前有界行目録者是也。

当时,用李廷珪墨拓打,手揩之不污手。

惟亲王宰执使相拜除,乃赐一本,人间罕得,当时每本价已百贯文。

至[庆厯]问禁中火灾,其板不存。

今所见阁帖多乏精神焉。

有绛帖以阁本重摹,而袐阁反不如绛帖精神乎?则此可以观也。

  ○ 绛帖 #

  绛州法帖二十卷,乃潘舜臣用淳化帖重模而参入别帖,然比今所见阁帖,精神过之。

舜臣事力单微而自能镌石,虽井阑阶砌背,徧刻无余。

所以段数最多或长尺余者。

舜臣死,二子析而为二。

长者负官钱,没入(干/十)卷于绛州。

绛守重模下,十卷足之。

幼者复重摹上十卷,亦足成一部。

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

[靖康]兵火,石并不存,金人百年之间重模,至再[庆元]间,予官长沙尝见旧宰执家,有南渡初亲自北方携得舜臣元所刻,未分析时二十卷。

其家珍蔵,非得千缗(官/百)陌,不肯与人。

乃北纸北墨,精神焕发,视金时所摹者,天渊矣。

  ○ 潭帖 #

  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

予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鴈行。

至[庆厯]八年,石已残缺。

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

[建炎]敌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

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逺矣。

  ○ 临江帖 #

  刘次庄模阁帖于临江,用工颇精致且石坚,至今不曾重模。

独二卷略残缺,然拓本既多,颇失锋芒。

今若得初本锋芒未失者,当在旧绛帖之次,新潭帖之上。

然其释文间有讹处。

  ○ 蔡州帖 #

  上蔡临模绛帖上十卷,虽比旧绛帖少下十卷。而迥出临江之上。予尝见于长沙两府刘轙家。

  ○ 武冈帖 #

  武冈军重摹绛帖二千卷,殊失真,石且不坚,易失精神。

后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采,令匠者即旧画存刻,谓之洗碑,遂愈不可观,其释文尤舛谬。

然武冈纸类北纸,今东南所见绛帖,多武冈初本耳。

验其残缺处自可见,

  ○ 武陵帖 #

  武陵帖亦二十卷。杂取诸帖重摹,而参以人间未见者。其间,惟右军小字黄庭最妙。他帖无所用也。

  ○ 彭州帖 #

  彭州帖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采,纸色类北纸,人多以为北帖。

  ○ 元佑秘阁续帖

  [元佑]中,奉旨以淳化阁帖之外续,所得真迹刻续法帖。元本在禁中,后过太清楼。今会稽重摹本,无不减古绛帖也。

  ○ 又名太清楼帖

  淳化阁帖板虽禁中,火灾不存而真迹皆藏御府。

至[徽宗]朝,奉■〈上上日下〉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刋于太清楼,而参入他竒迹甚多,其中间有兰亭者是也。

名曰太清楼帖。

  ○ 淳熙秘阁续法帖

  高宗圣学天成,奎文焕发,肆笔成书。

埀法万世寿皇,重规叠矩,宸画尤妙。

南朝访遗书多得晋唐旧迹,至[淳熙]间,奉旨以御府珍储,摹勒入石,名淳熙秘阁续帖,置秘书省。

宝庆火灾,其石不存。

  ○ 汝州帖 #

  汝州帖,乃王宷辅道摘诸帖中字牵合为之。

每卷后有汝州印,为黄伯思所掊击,不值一文。

今会稽又以汝帖重开,谓之兰亭帖,真实侈靡耳。

宋宣献公刻赐书堂帖,于山阳金乡,首载古钟鼎器,识文絶妙。

但二王帖诠择未精,今苦不存。

胡龙学世将刻豫章法书,种种精妙。

今已重模,后有小字隶书。

范忠宣公子弟戒者是初本。

许提学闲刻二王帖于临江,模勒极精,诚少诠择。

庐江李氏刻甲秀堂帖,前有王颜书,多世所未见,但继以本朝名公书颇多,大抵今人书自当作一等耳。

曹尚书彦约刻星凤楼帖于南康军,虽以众刻重模,精善不茍,并无今人书。

韩郡王侂胄刻羣玉堂帖,所载前代遗迹多有未见者。

后亦多本朝人书,韩败后入秘书省。

  ○ 兰亭帖 #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冠。

自薛珦作帅,别刻石,易去于元石,镌损清流映带四字以惑人。

然元本亦有法可辨镌损四字,一也。

管弦之盛上,不损处若八行小龟形,二也。

是日也观宇宙两行之间,界行最肥,而直界伸脚十字下出横阑外,三也。

管弦之盛,盛字之刀,锯利如钩,四也。

痛字改笔处劲不模糊,五也。

兴感之由,由字类申,列叙之列,其坚如铁钉,此其大畧也。

然定武又自有肥痩二本,而镌损者乃痩本,为真定武无疑。

何以知之?今复州本以真定武本重模,亦镌损四字,其字极痩,王顺伯尤延之争辨如聚讼,然痩本风韵竟胜,岂能逃识者之鍳。

其痩本之石,宣和间就薛珦家宣取收入禁中,龛于睿思殿东壁。

[建炎]南渡,宗泽遣人护送此石至维扬,兵入维扬,不知所在。

或云:金人以毡裘裹之车载而去。

  ○ 乐毅论 #

  世传二王帖皆以真迹摹勒。

独乐毅论就石书丹,其石在高学士绅家,已残缺。

至海字后转属赵立之处。

今重摹者,犹有赵立之印。

予[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见元本于一士人家。

用北纸北墨,无一残缺而清劲遒媚,正类兰亭字形,比今世所见重摹本几小一倍。

此葢齐梁间拓本,真人间希世之宝。

  ○ 锺元常帖 #

  锺元常力命帖,惟此本。与潭州本佳,它无足取。

  ○ 颜碑 #

  颜碑在南北者尚多。麻姑坛记、吴兴石柱志、旧本干禄寺妙喜寺记、西林题名,皆絶品也。

  ○ 欧阳小字千文

  欧阳小字千文在邢州。温彦博墓志在东京。九成宫碑、仲夏兰若二帖、化度寺碑、丹州刺史碑,并在北方会稽。高续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

  ○ 鴈塔题名 #

  此帖有北本、彭州本,然北本为上,彭本颇失真。

  ○ 徐骑省小篆 #

  徐铉深得古小篆法,有篆千文,刻石南昌,精妙,无愧古人。今已重摹。绥蛮校尉予遡潇湘歴衡潭,永全道五郡并无古刻,惟道州有汉。

  ○ 绥蛮校尉 #

  能君之碑,若浯溪中兴颂,乃唐中世所立尔。亦打石之工人,每因旧迹加洗刻,以为衣食业。故愈失真。

  ○ 南岳碑 #

  余尝见南岳一僧,云:“岳山多秦汉以来碑,在林莽蔽翳间,寺僧惧为官司所扰,匿不敢言,亦不敢迁至屋下。

故愈为霜露剥蚀,良可叹也”。

伪作王大令书,山阴僧。

  ○ 伪作王大令书

  保母墓志,韩伲胄以千缗市其石。予每疑其赝作,殊无一点大令气象。及见东坡所作子由保母墓志,语则僧,实伪也。

  ● 古画辨 #

  古人逺矣。

曹不兴、吴道子,近世人耳,犹不复见一笔,况顾陆之徒,其可得见之哉。

是故论画;当以目见者为准。

若逺指古人曰:“此顾也,此陆也,不独欺人,实自欺尔”。

故言山水,则当以李成、范寛;花果则赵昌、王友;花竹翎毛则徐熙、黄筌、崔白、崔顺之;马则韩伯时;牛则厉范二;道士仙神则孙太古;神恠则石恪;猫犬则何尊师、周照。

得此数家,已为竒妙。

士大夫家或有收其妙迹者,价已千金矣。

何必逺求太古之上,耳目之所不及者哉。

  ○ 李营丘 #

  营丘作山水,危峯奋起,蔚然天成。

乔木倚磴,下自成阴,轩甍闲雅悠然,逺眺道路深窈,俨然深居。

用墨颇浓而皴散分晓。

凝坐观之,云烟忽生;澄江万里,神变万状。

予尝见一双幅,每对之,不知身在千岩万壑中。

  ○ 范寛 #

  范寛(画),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逺;寒林秀孤,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

  ○ 赵昌王友 #

  赵昌折枝有工,花则含烟带雨,笑脸迎风;果则赋形夺真,莫辨真伪。

设色如新,年逺不退。

王友乃昌之上足,赋形入昌之室,写生则未逮。

继友之后者,惟长沙吴泽也。

  ○ 徐熙、黄筌 #

  徐熙乃南唐处士,腹饱经史,所作寒芦、花烟、水鸟、野鳬,自得天趣。

黄筌则孟蜀王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堆者而不作圏线,孔雀鸂■〈氵鶒〉,艶丽之禽,动止生意。

  崔白

  崔白作花鸟,必先作圏线,劲利如铁丝,填以众彩,逼真如生。

所画荷芦,飒然风生。

顺之乃白之孙,绰有祖风。

所作翎毛,独步天下。

上有御宝,乃顺之所作。

玉虚殿立屏面,流落人间,徽庙时以价得之。

  ○ 韩干 #

  干与李杜,同时所作马,世间见一二长幅,上作街道阑干,不作马拢并无他物象,其马神骏,不可名状。

  ○ 李伯时 #

  伯时惟作水墨,不曾设色,其画殆无滞笔。凡有笔迹重浊者,伪作。其于人物面相尤妙。

  ○ 厉归真 #

  厉归真、范子泯,皆异人。厉多作寒林,而牛则逺观如活,近视有未工处。范多作杨栁,笔嫩。而牛亦不及厉,然二家近时所无。

  ○ 孙太古 #

  太古,蜀人。多用游丝笔,作人物而失之软弱,出伯时下,然衣褶宛转曲尽,过于李。

  ○ 石恪 #

  恪亦蜀人。其画鬼神,竒恠笔画劲利。前无古人后无作者,亦能水墨作蝙蝠、水螭之属。笔画轻盈而曲尽其妙。

  ○ 何尊师、周照

  尊师不知何许人。照则熙寜画院。祗应所作猫大(犬),何则有士夫气。周则工人态,度生动自然,二家皆有。

  ○ 直幅横披 #

  古画多直幅,至有画身长八尺者。双幅亦然。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

  ○ 画绢 #

  河北绢,经纬一等,故无背面。

江南绢,则经麄而纬细,有背面。

唐人画,或用捣熟绢为之。

然正是生捣,令丝褊不碍笔。

非如今煮练加浆也。

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与雪丝。

伪作者则否,或用绢包硬物椎成破处,然绢本坚,易辨也。

  ○ 古画色 #

  古画,色黒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若伪作者,多作黄色而鲜明不尘,暗此可辨也。

  ○ 古画轴 #

  古人多作簪顶,轴小而重。今人所用如蔗段,大而轻。古人用■〈朿上束下〉木、降眞,或乌木、象牙,它木不用。

  ○ 米氏画 #

  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处。

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摹仿之,遂得天趣。

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

今所见米画或用绢者,后人伪作。

米父子不如此。

  ○ 杨补之 #

  临江杨无咎,补之,学欧阳,率更楷书,殆所逼真,以其笔画劲利,故以之作纸梅,下笔便胜花光、仲仁。

补之尝游临江城中一娼馆,作折枝梅于乐工矮壁。

至今,往来士夫多往观之。

娼藉此以壮门户。

端平间为偷儿窃去其壁,车马顿希。

今江西人得补之。

一幅梅价,不下百千金,又诗笔清新,无一点俗气。

惜其生不遇苏黄诸公,今人止以能作墨梅目之,竟无品题之者。

  ○ 名画多无对轴

  郭忠恕、石恪、厉归真、范子泯辈,皆异人,人家多设绢素笔砚,以伺其来而求画,然将成,必碎。

间有得之者,不过一幅半幅耳。

李营丘、范寛,皆士夫,遇其适兴则留数笔,岂能有对轴哉。

今人或以孤轴为歉,不足与之言画矣。

  ○ 挂画 #

  择画之名笔,一室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

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

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

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

然须得谨愿子弟,或使令一人细意卷舒,出纳之日,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画面,切不可用椶拂。

室中切不可焚沈香、降真、脑子,有油多烟之,香止宜蓬莱笺耳。

牕牖必油纸糊,户常垂帘,一画前,必设一小案以护之。

案上勿设障面之物,止宜香炉、琴、砚,极暑则室中必蒸热。

不宜挂壁。

大寒于室中渐着小火,然如二月天气候,挂之不妨,然遇寒必入匣,恐冻损。

  ○ 装褙 #

  画不脱落不宜数装褙,一装禙则一损精神,此决然者,至墨迹亦然。

  ○ 古画绢 #

  古画绢,脱以手指点之,皆能破损,一坏则不可复救。

又有酒余、汗染、食油腻,此皆大戒。

切须片纸先写此,粘窗以呈客,方可引客入观。

然又多以此获罪于贵客。

所以人家有法书名画,止可时以自娱,茍以竒品自衒,诚贾祸之媒,切宜谨之。

墨迹法帖亦然。

若古钟鼎尤脆烂者,手触之则糜溃,米元章之言如此。

  ○ 辨名画 #

  人物顾盼语言,花果迎风带露,飞禽走兽精神脱真,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逺桥彴往来,山脚入水澄明,水源来歴分晓。

有此数端,虽不知名,定知妙手。

  ○ 辨谬画 #

  人物如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插,飞禽走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模糊遮掩,屋庐高大不称,桥彴强作断形山脚,水面水源无来歴,几此数病,皆谬笔也。

  ○ 名画印识 #

  徐熙画,于角有小熙字印。

赵大年、永年,则有大年某年笔记,永年某年笔记。

萧照,以姓名作石鼓文书。

崔顺之书,姓名于叶下。

易元吉书于石间。

王晋卿家蔵者,有宝绘堂方寸印。

米元章,有米氏翰墨,米氏审定真迹等印,或用团印,中作米芾字如蛟形。

江南李主所蔵,则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

陈简斋则有无住道人印。

苏武功家,则有许国后裔苏耆国老等印。

东坡则用二寸长形,印文曰;赵郡苏轼图籍。

吴传朋则曰:延州吴说,又曰:吴说私印。

  ○ 异画 #

  石恪作飞鼠,张之,则鼠不入室。

何尊师作猫,则鼠皆逺避。

闗仝于霅川长兴成山寺罗汉壁作猿鹤,皆走而复归。

吴道子作山水小龙,(缺文)家舒之,则云雾生,信州懐玉山有名画,画(缺文)请祈雨,常有一二身飞还寺中。

  ○ 宋复古 #

  宋复古作潇湘八景,初未尝先命名,后人自以为洞庭秋月等,目之今,画人先命名,非士夫也,卢楞伽,唐。

  ○ 卢楞伽笔 #

  世人罕见,余于道州见所作罗汉十六,衣纹真如铁线,惟崔白作圏线,颇得绪,余至伯时,方不及也。

  ○ 画无笔迹 #

  画无笔迹,非谓其墨淡模糊而无分晓也。

正如善书者蔵笔锋,如锥画沙印泥耳。

书之蔵锋在乎执笔,沉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

故,古人如王大令,今人如米元章,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尔。

  ○ 画家点睛 #

  画家点睛,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

睛活则有生意。

宣和画院工或以生漆点晴,然非要诀要须先圏定目晴,填以藤黄,夹墨于藤黄中,以佳墨浓加一点作瞳子,然须要参差不齐,方成瞳子,又不可块然。

此妙法也。

  ○ 摹临 #

  临者谓以元本置桉上,于旁设绢素象,其笔而作之。

缪工决不能摹此,则以绢加画上摹之,墨稍浓则透元本,顿失精神。

若以名画借摹临,是自弃也。

就人借而不从,尤非明鍳者也。

米元章就人借名画辄模本,以还而取其元本,人莫能辨此。

人定非鉴赏之精也,金碧山水,唐小李将军始作。

  ○ 金碧山水 #

  其后,王晋卿、赵大年,近日,赵千里,皆为之。

大抵山水,初无金碧、承墨之分。

要在心匠布置如何耳?若多用金碧,如今生色罨画之状而畧无风韵,何取乎?墨其为病则均耳。

  ○ 画忌如印 #

  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病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伯时有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