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 清 陈鑫

陈鑫太极拳论 #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太极拳总论 #

太极拳拳谱 #

太极拳经谱 #

太极拳推原解 #

用武要言 #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论官骸十三目 #

◎葛手论集录 #

◎曷手十六目 #

◎揭手三十六病

◎葛手歌二首 #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

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

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

心欲左右更迭运行。

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

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

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

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

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

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

消者,减也,退也。

盈者,中间充满也。

虚者,中间空也。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

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

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

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

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

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

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

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

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时措碱宜,自然合拍。

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

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

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

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

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

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

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

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

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

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

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

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

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

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

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

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

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

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

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

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

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

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

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

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

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

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

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

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

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

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

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

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

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

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

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

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

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

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

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

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

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

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

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

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

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

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

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

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

……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

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

(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

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

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

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

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

……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

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

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

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

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

……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

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

……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

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

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

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

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

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

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

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

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

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著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

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

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

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

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蛳蟛匚逶蹋湃徊欢粲奕耍溃跹艚岷显诖松怼H纹舅拿姘朔饺四呀萦心怯旅凸耍蝗焕辞郑阏咔悖叩馄渖瘢磺腋腥ツ讶ィ呀缯驹谠彩飞狭⒉晃龋翟谙站蠡谀衙庠伞F裼斜鸱牛灰Ψ虼浚蝗菊撸豢缓希槐屎嵘ㄇ司!?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

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

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

……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

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规矩者,方圆之至也。

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

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

而要志不可满。

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

’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

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

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於迹,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推原解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

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

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

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

临时制宜,只因素裕。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

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

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

  心息相依。 #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

……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

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

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

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

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

……(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

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

……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

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

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

……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

  骨节松开。 #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

◎葛手论集录 #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拨动八千斤。

  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

  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内以诚心商榷,外以柔顺之气引人之进,是以刚气伏于柔中也。

  我之交敌,纯以团和气引之使进。

  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折其中而已。

  又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以引为进,阴阳一齐并用,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

非阴阳合德,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

  其半引半进之法,肘以上引之使进,手以下劲往前进,胳膊背面为阳,里面为阴,则是阳引阴进之法,非互为其根不能。

  手用引劲引开敌人之手,须用缠丝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内寓伸识者希。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右实左虚藏戛击,上提下打寓纵擒。

  先引后进人谁识,太极循环一圈圆。

  引进落空最为先。

  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互为其根之实。

  引进之劲说不完,一阴一阳手内看,欲抑先扬真实理,击人不在着先鞭。

  两人手交,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居形胜。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

  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

  势如手推山岳,欲令倾倒,……顶劲领好,腰劲下好,裆劲撑圆,足底用力踏地,膀力用到掌上,周身力气俱注于左右手掌上,推时力贵神速,纵不能推倒,亦可令其后退数步。

  人来感我,不肯轻放过我;我之感人,岂肯轻放过人?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之势以推。

  此身有力须合并,更须留心脊背间。

  炼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然非徒以气大为之,而实以中正元气运转催迫,令其不得不倒退,且以引进击搏之术,行于手足之中,又使不能前近吾身。

  心手眼足一气,敌被我擒预定。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陡然一转人不晓。

  转引转击,……一片神行。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太和元气,浑然中伏。

  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风,疾迅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方,只为中气足。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拳者,权也。

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眼力手法兼身法,粘着何处何处动。

  精神团聚周身健,旋乾转坤手内存。

  功久则灵,其灵无比,依著即知,自然有应,不即不离,沾连?粘随;如蝇落胶,有翅难飞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共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即擒即纵缠丝劲,须于此内会天机。

  问: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悔人不惧,心不惧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

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既粘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跌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

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至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但依着何处,即何处(此是本地风光,最难最难)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

然而未成者不能也。

问:要到何时算成?曰:此中层级,终身阅不尽。但以目前粗者言之,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

  先合者以合打之,后开者以开打之,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即无在非打人之地,……吾岂有心打人哉!吾自打吾拳,亦行所无事而已矣。

拳至此,艺过半矣。

  拳术家创立缠丝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万物,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

◎曷手十六目 #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

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

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

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

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陈鑫公太极拳论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

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无懈,

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后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后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沈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

  心息相依。 #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

……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

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

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

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

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

……(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叠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

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

……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

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

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

……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

  骨节松开。 #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

葛手拳论 #

◎葛手十六目 #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葛手拳论 #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

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

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

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

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

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

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年,陈照丕编着《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年月顾留馨记】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于着,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

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

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著,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

心欲左右更叠运行。

则左右手足即更叠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沈肘压肩,肘即沈,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

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

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

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

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

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

消者,减也,退也。

盈者,中间充满也。

虚者,中间空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

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

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

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

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

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

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

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

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时措碱宜,自然合拍。

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

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

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

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

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

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

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

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

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

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

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

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

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

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

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

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

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

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

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

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

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

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

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

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

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

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

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

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

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

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

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

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

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

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

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

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

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

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

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

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含胸拔背,沈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

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

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

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

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

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沈下,不沈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

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

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

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干,干,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干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

……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

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

(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

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

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

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

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

……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

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

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

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

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

……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

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

……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

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

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

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

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

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

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叠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

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

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

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着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

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

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

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

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蛳蟛匚逶蹋湃徊欢粲奕耍溃跹艚岷显诖松怼H纹舅拿姘朔饺四呀萦心怯旅凸耍蝗焕辞郑阏咔悖叩馄渖瘢磺腋腥ツ讶ィ呀缯驹谠彩飞狭⒉晃龋翟谙站蠡谀衙庠伞F裼斜鸱牛灰Ψ虼浚蝗菊撸豢缓希槐屎嵘ㄇ司!?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

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

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

……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

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规矩者,方圆之至也。

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

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

而要志不可满。

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

’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

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

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