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谱

钱谱(明)董遹

  

  货钱

  《管子》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汤以庄山之金,禹以历山之金,并铸币以救人之困也。

至周而以金银为钱,太公立九府圜法,始名为钱。

钱之形以圆含方,轻重以铢。

《国语注》云:“古曰泉,后转而曰钱。

”《食货志》曰:“禹汤始用金铸钱。

周立九府圜法,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言钱之流布通于泉流。

奏铸半两钱,汉高祖铸八铢钱,文帝铸四铢钱,武帝铸五铢钱,又铸半两钱,又铸侧钱一当五。

汉兴有榆荚钱,以前钱重难用,更铸榆荚小钱,以一当百,状如榆荚。

王莽铸货泉,径六分,重一铢,曰小钱,一当十三铢;曰法钱,一当十五铢;曰幼钱,一当二十七铢;曰中钱,一当三十九铢;曰壮钱,一当四十;并大钱,一当五十;立为九品。

汉公孙述铸铁钱,梁王铸鹅眼钱,《食货志》曰:“贮藏曰泉,流行曰布。

  古文饯 #

  半两,《汉志》曰:“秦始皇铸,质如周钱,重如之,其文曰半两。

”汉吕后铸重八铢,文帝铸重四铢,应劭曰:“今民间半两中最小轻者是四铢钱也。

”汉武帝建元元年铸重三铢,如钱文曰三铢。

封演曰:“三铢又有别种,穿下有三竖文。

”恐以此三画为三铢之别,铢重三铢,文曰“半两”,今有折二小钱共六样,皆篆文。

  五铢,汉文帝元符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王莽废,光武复兴行之。

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铸,西晋,南朝宋武帝、梁武帝亦铸有小五铢钱,谓之堆钱。

陈文帝,后魏宣帝、西魏文帝又有鸡目五铢。

隋文帝铸小五铢钱,其制轻小,八九万才满半斛。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行开元钱。

今以篆文推之有七样:大五铢钱,今有内廓者;小五铢钱,亦有内廓者,而钱文面后有点两星;大五铢钱无内廓者,钱之背有点四星者。

董逌《钱谱》引张合曰:五铢又有穿上一星,“五”字上下各一星,南朝梁宋名两柱钱。

镘面傍一星至三星者,五字之内、上、下各一星,上或有小星字,或有五字,穿上横文,穿下横文,外四角缺文,有廓,无廓,阔缘,不可穷尽。

疑皆当时工人之意,非有别于年代。

今考于古,四角缺文、有廓无廓自是一种,迨未尝考也。

又封演曰:“别有最小五铢,文字轻薄未见。

”《晋志》曰“吴兴沈克又铸小五铢钱,谓之沈郎钱”是也。

  四道五铢,后汉灵帝铸,钱背内廓四角有路抵于外轮。

《汉书》云,“灵帝中平三年,帝铸四出文钱,流布四海。

”《钱谱》曰:五铢钱有四出道于造缘,俗谓之角钱。

或谓岂非此钱既成,京师将坏而四出流布四海乎?至董卓焚宫乃劫銮舆,西幸长安,悉坏五铢钱矣。

  传形五铢钱,封演曰:“传形五铢,刘备所铸,文字、轻重、大小与五铢无别,但以五字在左,铢字在右,谓之传形。

”今考于古蜀尝铸五铢矣,但不言传形耳。

  货泉,王莽所铸,径一寸,重五铢,今有内廓者、有重廓者。其后光武起春陵白水乡,文成“白水真人”,是验其谶也。

  大泉五十,《国语》注云:王莽铸大泉五十,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直如其文。

今有折二钱,又有小钱,亦不多见。

今见镘有斗剑龟蛇之文者,未之考也。

  大泉五百,吴王孙权嘉禾五年铸,一当五百钱。

  大泉二千,未详所铸年代,一当二千。

  大泉当千,吴孙权赤乌元年铸,一当千。

  太平百钱,未详所铸年代,一当百。

  四铢,南朝宋文帝铸,又宋世祖铸,比重四铢。

  直百五铢,南朝梁武帝铸,一当百。

  布泉,陈文帝天嘉二年铸,钱文曰“布泉。

”一当百,与五铢并行。

后周武帝保定元年亦铸布泉,以一当五。

今有玉箸篆者,有柳叶篆者,柳叶篆文又有重廓者。

董逌《钱谱》云:“藏曰泉,流曰布。

”又引石氏曰:“钱径一寸,重四铢。

”悬针书者,自梁武帝以来有之,文曰“布泉”,世谓之男钱,《梁书》曰:“布泉径一寸,重四铢半,妇人佩之,即生男也。

天子频下诏,非敕铸之钱,并不许用。

”敦素疑王莽时铸,亦无所据。

后周布泉,字皆玉箸,与此甚异。

  大货六铢,《陈书•宣帝纪》曰:“太建十一年七月辛卯,初用大货六铢。

”《隋志》曰:“陈宣帝铸大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

后复当一,人皆不从,乃相与讹言六铢钱有不利县官之象。

”徐氏曰:“谣言大货六铢有类人叉腰哭。

未几宣帝崩,竟至陈亡,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此钱矣。

  五行大布,《后周武帝纪》曰:“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收商贾之利,与布泉并行。

四年七月又以边境之人多盗铸,乃禁五行大布钱不得入四关。

”张合曰:“小者至径八分,旧钱之文上五下行,又有上大下布者,皆古篆文。

  永通万国,《后周宣帝纪》曰:“大象元年十一月初铸,文曰‘永通万国’,径一寸三分,重十二铢,背面肉好。

又有径一寸二分半,重八铢,皆一当十。

  永通泉货,后周宣帝铸,永通泉货以一当十。南唐李璟亦铸大钱,以一当十。《大定录》曰:“显德五年七月,江南李氏亦铸永通泉货。”

  永安五铢,后魏敬宗永安年铸,径九分,重五铢。北齐神武皇帝亦铸永安五铢。

  太和五铢,后魏献文帝延兴年中铸,其文曰“太和五铢”,径一寸,重五铢。

  常平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改铸,其文曰“常平五铢”,径八分,重五铢,皆篆文。

  以上古钱计二十一样,自秦至隋所铸之钱,其钱之大小,文之篆籀,廓之有无,推之共五十三样。

董逌曰:又有所谓异钱,虽不见于传记,然制作之近古者今录之,如李唐铸撒帐钱,其文有曰“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又有“忠孝传家”、“五男二女’,“天下太平’、“封侯拜相”之类。

又博戏钱,有背字镘者不及录。

  平钱

  开元通宝,《唐会要》曰:“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制词及书字,含八分,篆隶二体,俗谓之‘开元通宝’。

其钱径八分,重十二铢,积十钱仅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

”今开元通宝钱镘有文如初月者。

《谈宾录》曰:“武德初行开元通宝钱,初进样时文德皇后掐一粉甲痕,因不复改。

”郑虔《会碎》云,“熙宁中刘斧撰《青琐高议》,且曰事由明皇贵妃,彼徒见钱文有开元字,使乃谓明皇时事,亦不考实之过。

”又有左桃开元钱,双桃开元钱、篆字开元钱。

封演曰:“武宗会昌五年铸开元钱时,废天下寺佛像,宰相李德裕请以废寺铜钟佛像及僧尼瓶碗等物,命所在铸物,扬州节度使李绅乃以所废寺品铸钱,背加昌字以表年号。

又有敕令铸钱所各加本郡州号名为背文,京(京兆)、洛(河南),兴(凤翔)、梁(汴州)、荆(江陵)、桂(广西)、潭(湖南)、广(广东)、福(福建)、越(浙东),洪(江西)、润(镇江)、昌(成都)、鄂(湖广)、兖(兖州),梓(东川)、襄(襄州),丹(河北)、益(四川),宣(宣州),平(燕山)、扬(扬州),蓝(蓝田),共二十三监。

  乾封泉宝,《唐会要》曰:“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改乾封年,铸径一寸,重十二铢六分,以一当十。

其年而旧钱皆废,明年因谷价涌贵,商贾不来,又明年诏罢之,仍行开元钱。

  乾元重宝,唐肃宗乾元二年第五琦请铸小钱,径寸,每缗重十斤,与开元通宝参用,以一当十,今有折二,又有小钱。

第五琦复为相,命铸重轮乾元钱,径一寸四分,重十二铢,其文“承昌”,背之外廓为之重轮。

又为之重棱,每缗重十二斤,以一当五十。

法既屡易,物货腾涌,米斗钱至七十,饿死者满道,上元年减重轮钱一当二十,开元旧钱与乾元钱皆以一当十。

代宗即位,乾元小钱一当二,重轮大钱一当三。

元载作相,凡大小钱皆以一当一,《唐书>谓之重窥钱,今有当三折二小钱。

  大历元宝,唐代宗铸。

  建中通宝,唐德宗铸。

  天成通宝,后唐明宗年号。至德年间安庆绪亦改元天成,未知铸钱否。

  天福镇宝,晋氏旧史以为赵石虎所铸。

  汉元通宝,后汉刘智远年号。

  周元通宝,后周世宗毁天下铜佛铸。

  以上平钱系大唐至于五代末所铸之钱也,钱共二十四样。

  僭伪钱 #

  得一元宝,唐史思明僭铸。

顺天元宝,见上。

保大元宝,江南主李璟铸。

唐国通宝。

大唐通宝,南唐世家铸。

《五代史》不载,又有钱子。

天感元宝,未详所铸之地。

寿昌元宝,辽道宗寿昌年铸。

大兴平宝,钱之镘有丁字,疑五代僭伪钱也。

大德重宝。

伪殷王建所铸,钱之镘有殷字者。

乾亨重宝,伪汉刘俨所铸。

永平元宝,前伪蜀王建铸。

通正元宝,前伪蜀王建铸。

天汉元宝,前伪蜀王建铸。

光天元宝,前伪蜀王建铸。

乾德元宝,前伪蜀王衍铸。

咸康元宝,前伪蜀王衍铸。

广政通宝,前伪蜀孟昶改元。

  以上系唐末并五代间僭伪所铸,共二十四样。

  北地钱 #

  乾亨通宝,宋太平兴国七年辽耶律隆绪铸。

统和元宝,宋太平兴国八年耶律隆绪铸。

太平元宝,宋天僖五年耶律隆绪铸。

清宁通宝,宋至和二年耶律隆绪铸。

咸永通宝,宋治平二年耶律洪基铸。

太康元宝,宋熙宁七年耶律洪基铸。

太康通宝,同上。

大安元宝,宋神宗元丰七年洪基铸。

乾纯元宝,徽宗崇宁九年延基铸。

天庆元宝,宋政和二年契丹国主在燕山府铸。

阜昌重宝,高宗建炎四年知济南府刘豫反降金人,以山东、河南、陕西为齐国,立豫僭号,改元阜昌。

以上并载于《圣政录》及见纪年《通鉴》。

大定元宝,金世宗铸,镘有申酉字。

正隆元宝,海陵王铸于太原府。

  以上系北地钱,共一十三样。

  海东番钱 #

  三韩重宝,楷书,二样。东国重宝,楷书,篆,二样。东国重宝。

  海东通宝。海东重宝。朝鲜通宝。

  以上系海东番钱,共八样。董逌《钱谱》引徐氏曰:“又有重驭国钱,径七分,厚薄肉好不异中夏。敦素曰字文若梵书,凡十样。”

  宋朝钱 #

  圣宋元宝,宋太祖铸。宋元通宝,同上。太平通宝,宋太宗铸。

  至道元宝,宋真宗铸。淳化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

  大中通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以上宋真宗铸。天圣元宝。

  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庆历重宝。明道元宝。至和元宝。

  至和通宝。至和重宝。嘉祐元宝。嘉祐通宝,以上宋仁宗铸。

  治平元宝。治平通宝,英宗铸。熙宁元宝。熙宁重宝。

  元丰通宝,神宗铸。元祐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元符通宝,以上宋哲宗铸。

崇宁通宝,徽宗年号,崇宁重宝。

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重和通宝。

宣和通宝。

宣和元宝。

靖康元宝,钦宗年号。

靖康通宝。

建炎通宝,高宗年号。

建炎元宝。

建炎重宝。

绍兴元宝。

绍兴通宝,见上注。

隆兴元宝,孝宗年号。

乾道元宝。

淳熙元宝。

绍熙元宝,光宗年号。

  庆元通宝,宁宗年号。嘉泰元宝。开禧元宝。开禧通宝。

  嘉定元宝。大宋通宝,理宗年号。绍定通宝。端平元宝。

  端平通宝。嘉熙元宝。淳祐元宝。宝祐元宝。开庆元宝。

  景定元宝。咸淳元宝,度宗年号。德祐元宝,幼主年号。

  以上系宋朝钱,共一百三十五样。

  元朝钱钞 #

  中统元宝交钞,世祖造。至元中行宝钞。至大银钞,武宗造。

  至大通宝,武宗铸。皇庆元宝,仁宗。至治通宝,英宗。致和通宝,泰定帝。至正通宝,顺帝年号。

  以上元朝钞三样,钱一十四样。

  国朝宝钞 #

  洪武通宝,圣朝太祖皇帝洪武年铸。大明通行宝钞。永乐通宝,圣朝太宗皇帝永乐年铸。

  以上国钞二样,钱四样。

  今见博戏中私铸钱:

  合门清吉。秦将散骑,镘有骑马将军。称心遂意,镘有琢。

  出入通宝,镘有马鞍。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封侯拜将。

  忠孝传家。金玉满堂。五男二女。长生不老,镘有云日,花草,团圆二字。八卦饯,面有八卦文。命钱,面有十二属生肖。龙凤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