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说

《文房四说》(宋)蔡襄 撰

文房四说(一作杂评)

  新作无池研,龙尾石罗纹、金星如玉者,佳。

笔,诸葛髙、许頔皆竒物。

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絶品也。

墨,有李庭珪、承晏,易水张遇亦为独歩。

四物文房推先,好事者所宜留意散卓,笔心长,特佳耳。

  砚,端溪无星石、龙尾,水心緑绀如玉石,二物入用,余不足道也。

墨,李庭珪为第一,庭寛、承晏次之,张遇易水次之,陈朗又次之。

不独造作有法,松烟自异,当辨是也。

  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其物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复作精品;蜀笺不堪乆,自余皆非佳物也。

笔,用毫为难。

近宣州诸葛髙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絶佳;常州许頔所造二品,亦不减之。

然其运动随手无滞,各是一家,不可一体而论之也。

  歙州绩溪纸乃澄心堂遗物,唯有新也,鲜明过之。

今世纸多出南方,如乌田、古田、由拳、温州、惠州,皆知名;拟之绩溪,曾不得及其门墙耳。

婺源石砚有罗文、金星、蛾眉、角浪、松文、豆斑之类,其要在坚宻温润:天将阴雨,水脉自生,至可磨墨,斯可寳者。

黄山松煤至精者,造墨可比李庭珪;然匠者多贫,人于以求利,故不逮也。

近有道人,自能烧烟,遣令就黄山取煤,必得佳者。

歙州此三物竒絶,唯好事以厚资可致之;若临以官势,莫能至也。

李隩下于绩溪而优于由拳,与乌田相埒;循州藤纸微精细而差黄;他处以竹筋,不足道。

房用之笔果可用,锋齐劲健;今世笔,例皆锋长难使,比至锋锐少损,已秃不中使矣。

  余收歙州父子四世五人墨:超自易水来江南,为歙人,超之子庭珪,珪弟庭寛,寛子承晏,晏子文用。

用之后,墨无传焉;有孙惟庆,今为墨务官。

李氏墨,超始知名,珪(或为邽)与寛最精好,承晏而下,不能用家法,无足取者。

世之好竒者多借庭珪姓名,模仿形制以造之;有至好者,苟非素蓄之家,不能辨之。

偹条数等,传诸雅尚之士;或有未见,他日续其后。

  墨贵老乆而胶尽也,故以古为称。

世以歙州李庭珪为第一,易水张遇为第二。

珪复有二品,龙之双脊者为上,一脊次之。

遇亦二品,易水贡墨为上,供堂次之。

近世兖州陈朗亦为精。

庭珪弟庭寛、子承晏、晏子文用,皆能世业,然差不逮也。

近輙絶无有也。

按:子上脱宽字。

或宽上庭字亦作宽。

  世有王君,得墨易水张遇、歙州李庭珪、庭寛、承晏、文用,又有柴珣、朱君德小墨,皆唐末五代以来知名者。

然人间少得之,皆出上方,或有得者,是为家寳也。

  李庭珪墨为天下第一品,祥符、治昭应用为染饰,今人间所有,皆其时余物也。

其族庭寛、寛之子、文用亦造墨,较之其祖,莫能及也。

过睢阳,倅车李侯言有庭寛墨,遂得之。

李氏墨,余得其三世者,可谓富矣。

  新安所作墨甚佳,然其名印以庭,为廷非是;又肌理不细,椎练不熟,使墨工得一见之,为语其未至,必能少进其蓻。

南方蒸湿,古墨尚觉有润,况其新者,宜以漆匣宻藏之,入秋冬间可用耳。

  欲求李庭珪墨,终难得。或庭寛、承晏、文用,皆其家法,易水张遇亦为精好;然庭珪圎墨,殊未覩矣。

  近得歙烟,令造墨,便有李庭珪风采,不为浮光,乃知木性随其地土所异。予尝有辨,信不诬矣!

  昔年洛下为留守推官,事宋公,见遗李庭珪墨。

自尔书笥中稍或益之,渐至知墨。

墨之说尤为精微,唐彦猷殊通此理。

沈立之见示:盘溪木瓶,置水则碧色,宜墨。

予按:“《广韵》樊摫,木可以渍水。

”盖声之误也。

“造墨多用秦皮”,亦此类。

今日微雨差凉,尽出砚墨以观之,京居少暇,被疾在告,因及之。

按:摫当作槻。

又,广韵应是集韵。

蔡襄误记。

《集韵。

支韵》:“槻,樊槻,木皮水渍和墨,书色不脱。

  唐彦猷作红丝石砚,自第为天下第一,黜端巗而下之。

论者深爱端巗,莫肯从其说。

予尝求其所以胜之理,曰:墨,黒物也,施于紫石则昧暧不明,在黄红自现其色,一也;研墨如漆石,有脂脉助墨光,二也;砚必用水,虽先饮之,何研之差,故为天下第一。

东州可谓多竒石,红丝、黒角、黄玉、褐色凢四种,皆可作砚,而黒角尤精出于近日,极有佳趣,端巗、龙尾不得独歩于当世。

其理然耶!

  东州可谓多竒石,自红丝出,其后有鹊金、黒玉砚,最为佳物。

新得黄玉砚,正如蒸栗。

续又有紫金砚,其余红斑、黒斑,不堪作砚,造茶器亦大好,其下州郡未见如此竒石也。

东州固多竒石,始得红丝砚,后又得黒角砚、黄玉砚,今得褐石砚。

黒角石尤精好,如红斑、黒斑可作茶器而不堪为砚,如(阙)州豆斑、青角,不足道也。

向者但知有端岩、龙尾,求之不巳,遂极品类,仆之所好有异于人乎?青州石末砚受墨而费笔,龙尾石得墨迟而乆不燥,罗文石起墨过龙尾,端溪龙窟岩紫石又次之,古瓦类石未。

过此,无足议也。

按:蒸栗疑当作蒸粟。

石未当依上作石末。

  蜀笺惟白色而厚者为佳。

今上方有故时贡者,实可爱也。

近岁利在薄而易售,以是絶不佳此物,乃可惜耳。

常州强武贤造粉笺殊精,虽未为竒物,然于当今好事,亦难得耳。

云母粉不利人目,用者宜审之。

吾尝禁所部不得輙用竹纸,至于狱讼未决而案牍巳零落,况可存之逺乆哉。

附录: #

砚记

端州崔生之才,居端嵓侧。

家蓄石工百人,岁入砚千数,十年无可崔意者。

一旦,工者于后嵓百丈坑剖石,得紫龙卵,其里人来观者持羊酒贺。

造成砚,长尺,广减十之四;厚重寛平,开匣粹润,若有德君子;上下眼各四,当中晕七,里又有文;表里无有纎瑕,微近手则润泽可劘墨矣。

崔抱砚輙忘寝食者,乆之;念竒寳不可私藏,其谁当之?不逺千里,授使者以来遗。

予斋戒发封,诹吉日,以澄心堂纸、李庭珪墨、诸葛髙鼠须笔为之记。

皇佑癸已十二月二十八日。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端明集卷三十四)

墨辨

曾君视余墨一丸,其面文曰“新安上色香墨”,幕(音阙漫)曰“歙州李庭珪”,肌理光腻,与今之李庭珪墨形模不类也。

其名字不同(邽珪不同),形制复异,谓之真珪墨,其可乎?然李超与其子庭珪,唐末自易水度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

家本姓奚,江南赐姓李氏。

超墨世不复传,某尝侍仁宗羣玉宴,輙赐得之。

其面文“新安香墨”,其幕“歙州李超造”,与今所视形制切相类也。

予谓:超与珪始至新安,各出姓名,尚用珪字;超死而珪业益精,面有龙文而其名亦用邽者,乃知名字不同,形制有异者,作之有先后也。

或曰:“何以决知之?”曰:“类其父超也;蓄藏于中数十百年:非伪効也。

”予既辨之,而墨遂归我家。

墨哉!可无恨矣。

书其说以赠曾君,或墨之思,揽予说可以少解。

嘉佑八年癸卯九月二十八日记。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端明集卷三十四)注:幕(音阙漫)。

按:所缺字为删涂字,实不为缺。

盖原或作“音同漫”,后知幕 即 漫 耳 , 无 劳 借 音,故删涂同字,直为音漫;后人不知,以涂处为缺字,遂注为音阙漫。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以 金 银 为 钱 , 文 为 骑 马 , 幕 为 人 面 。

”颜注:张 晏 曰 : 「 钱 文 面 作 骑 马 形, 漫 面 作 人 面 目 也 。

」 如 淳 曰 : 「 幕 音 漫 。

」 师 古 曰 :「 幕 即 漫 耳 , 无 劳 借 音 。

今 所 呼 幕 皮 者 , 亦 谓 其 平 而 无文 也 。

蔡忠惠集三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蔡襄撰。

襄有《茶录》,已著录。

《宋史?艺文志》载襄集六十卷,奏议十卷;《文献通考》则作十七卷,多寡悬殊,不应如是。

疑《通考》以奏议十卷合于集六十卷,总为七十卷,而传刻讹舛,倒其文为十七也。

然其初本,世不甚传。

干道四年,王十朋出知泉州,巳求其本而不得,后属知兴化军锺离松访得其书,重编为三十六卷,与教授蒋邕校正锓板,乃复行于世。

陈振孙《书录解题》惟载十朋三十六卷之本,与史不符,葢以此也。

元代板复散佚,明人皆未覩全帙。

闽谢肇淛尝从叶向高入秘阁检寻,亦仅有目无书。

万厯中,莆田卢廷选始得钞本于豫章俞氏,于是御史陈一元刻于南昌,析为四十卷;兴化府知府蔡善继复刻于郡署,仍为三十六卷,而附以徐■〈火勃〉所辑别纪十卷。

然卢本错杂少绪,陈蔡二本均未及铨次。

其后,里人宋珏重为编定而不及全刻,仅刻其诗集以行。

雍正甲寅,襄裔孙廷魁又裒次重刻,是为今本。

观十朋《序》称,所编凡古律诗三百七十首,奏议六十四首,杂文五百八十四首,则巳合奏议于集中;又称尝于张唐英《仁英政要》见所作《四贤一不肖》诗,而集中不载,乃补置于卷首;又称奏议之切直旧所不载者,并编之:则十朋颇有所増益,巳非初本之旧。

今本不以《四贤一不肖》诗弁首,又非十朋之旧;然据目录末徐居敬跋,则此本仅古今体诗从宋珏本;更其旧,第其余,惟删除十五卷、十九卷内重见之《请用韩琦、范仲淹奏》一篇而巳,则与十朋旧本亦无大异同也。

襄于仁宗朝,危言谠论,持正不挠,一时号为名臣。

不但以书法名一世,其诗文亦光明磊落,如其为人。

惟其为秘阁校勘时,以《四贤一不肖》诗得名,《宋史》载之本传,以为美谈。

今考,其时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亦上书请与同贬,欧阳修又移书责司谏高若讷,均坐谴贬谪。

襄时为秘阁校勘,因作是诗,至刋刻模印,为辽使所鬻。

夫一人去国,众人哗然而争之,章疏交于上,讽刺作于下,此其意虽出于公,而其迹巳近于党,北宋门戸之祸,实从此胚胎。

且宋代之制,虽小臣亦得上书;襄旣以朝廷赏罚为不公,何难稽首靑蒲,正言悟主?乃仅作为歌诗,使万口流传,贻侮邻国,于事理尤为不宜。

襄平生著作确有可传,惟此五篇,不可为训。

欧阳修作襄墓志,削此一事不书,其自编《居士集》亦削去与高司谏书不载,岂非晚年客气渐平,知其过当欤?王十朋续收入集,殆非襄志。

读是集者,固当分别观之,未可循声而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