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极

衍极 元 郑枃

提要

原序

卷上

卷下

 

提要

  《衍极》二卷,元郑枃撰。

案何乔远《闽书》曰:枃字子经,罗源人。

泰定中官南安县教谕,与陈旅为文字友,著《衍极》五篇,《衍极记载》三篇。

其书自仓颉迄元代,凡古人篆籀以极书法之变,皆在所论。

宣抚使齐伯亨采而上之,作衍极堂以藏其书。

陶宗仪《书史会要》又称其能大字,兼工八分,盖究心斯艺,故能析其源流如是也。

其书载《永乐大典》中,而阙其记载三篇。

别本又载有《学书次第》、《书法源流》二图,《永乐大典》亦阙。

然别本字句讹脱,文注混淆,不及《永乐大典》之精善。

谨合两本参校,补遗正误,复还旧观,其注为刘有定所作。

有定字能静,号原范,莆田人。

其名载林承霖《莆阳诗编》,亦见《书史会要》。

盖亦文雅之士云。

原序

  书道其大矣,斯文兴焉。

世之学者往往务谈高虚,谓书非儒道之要而遂小之。

轨所以行车也,车行而毁其轨,可乎?水所以行舟也,舟行而废其水,可乎?予南游至无诸城,见莆田郑君子经所著衍极五篇。

雄文卓论,璀错玢豳,如观三代器物,不可名状;轧芴澶曼,如行洞庭之野,不见首尾。

夷考其说,然后知子经得绝学于数千百载之后,旷世奇作也。

书道其大矣。

又尝即其言而求其为人,为之废书而叹曰:士之负材抱艺,莫不欲有为也,修名未立,老冉冉其将至,平居里巷,相接又无足与语,以发舒其所负抱者;慨古道之浸邈,愤俗尚之益乖,乃悠然独往,自托于著书,以鸣其所不能自已者,此衍极之为言所以怫郁而歔欷也,观是书者又不能无所感云。

延祐七年庚申秋九月朔旦京口李齐仲思序。

 

  至朴篇 #

  至朴散而八卦兴,八卦兴而书契肇,书契肇而篆籀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而书之文已具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易之以书契,而书之用遂行。

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而书之法始备。

古文、籀、篆变而至于隶、草,而书之体滋广矣。

  飞天八会已前,不可得而详也。

  (书之本始,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

逮三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拘省云篆之迹以为顺形梵书,分破二道,坏真从易,配别本支,为六十四种之书。

事不经,见悉从删略。

○按此注本陶宏景记仙书,原本讹字甚多,今依真诰原文改正。

  皇颉以降,凡五变矣。

  (谓古文、籀、篆、隶、草。

按秦灭古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王莽使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秦篆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唐六典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一曰古文,废而不用,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虫书,即鸟书,以刻印玺书幡碣,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

宋郑昂论文字之大变有八: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隶书,五曰八分,六曰行书,七曰飞白,八曰草书。

其馀诸体,以类相从,为得之。

然以八分、行书、飞白各自为变,盖不知文字之大变也。

  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

  (谓苍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锺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

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

呜呼,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者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

  予生千载之下,每览昔人残铭断碣,未尝不为之歔欷而三叹也。在昔结绳之政始分,龙穗之章中辍。

  (太皞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

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左氏曰: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也。

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感上党羊头山生嘉禾,一本八穗,帝异之,作穗书。

  于是苍史氏出,仰观俯察,以造六书,通天地之幽秘,为百王之宪章。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苍史,黄帝之史苍颉也。

亦曰皇颉。

姓侯刚氏,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屈曲之象,俯察龟文鸟迹之奇,博采众美,与沮诵广伏牺之文,造六书,是为古文。

其冢在冯翊彭衙利阳亭南道旁,学书者祭之不绝。

北海亦有苍颉藏书台,人得其书,莫之能识。

秦李斯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

汉叔孙通识其十二字。

今法帖中有二十八字云。

○按造六书三字原本误作正文,今改正。

  若稽古大禹,既平水土,铸鼎象物,勒铭告成,而功被万世。

  (禹命九牧贡金,铸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有象钟鼎形书。

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韩文公所谓岣嵝山碑,其一也。

今庐山紫霄峰上有禹凿石系舟之所,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

张怀瓘曰:向在翰林见古铜钟二,高两尺许,有古文二百馀字,纪夏禹功绩,皆紫金钿似大篆,神采惊异。

又有雕戈铭六字,钩带铭三十三字,皆细紫金为文,读之不能尽晓。

薛尚功诸人以为夏禹时书。

法帖亦有禹书十二字。

  三代之末,周籀(直又反。)蔚有奇秀,篆隶攸祖。

  (籀,周宣王柱下史也。

损益古文,或同或异,加之銛利钩杀,自然机发,为大篆十五篇。

以其名显,故谓之籀书。

以其官名,故汉书谓之史书。

以别小篆,故谓之大篆。

甄丰六书,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盖籀书也。

法帖中有其迹。

  孔子采摭旧作,缘饰篆文,天授其灵,创物垂则。

  (六经之文,遭秦焚灭,故世不可复见。

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盖仲尼门人所录。

今孔子书传于世者,比干盘铭、季札墓碣、法帖所载十二字。

比干墓在卫州汲县,开元中游武之奇耕地,得铜盘,有文曰:左林右泉,后冈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

乃比干墓铭也。

季札碑曰:呜呼有吴延陵李子之墓。

与古文异而迹类大篆,在润州延陵镇吴季子家庙。

历代绵远,其文残缺,人劳应命,石遂堙埋。

开元中,玄宗敕殷仲容模榻其本。

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萧定重刊于石。

  吕政暴兴,天人之道坏,乱极矣。李斯者适际其时,陶诞偃仰,(按四字未详,疑误。)专名擅作,悉燔旧章,天下行秦篆矣。

  (李斯,上蔡人。

相秦始皇灭六国。

参古文、复篆、籀书,颇加省改,作小篆,著苍颉篇九章,世谓之玉箸篆。

始皇上邹峄山,议刻石颂秦德,及二世诸碑是也。

初周末诸侯交争,七国分裂,文字异形,莫相统纪。

始皇一天下,李斯欲专其名,乃奏同之,而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独存大篆兼行。

又奏始皇请史官非秦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令下三日不烧,黜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寻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转相告引,始皇乃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程邈亦参定篆文,增衍隶佐,趋时便宜。

  (程邈,字元岑,下邽人,与李斯等参定篆文。

后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

邈于狱中覃思十年,变易大小篆,为隶书三千字,奏之。

始皇出之,以为御史。

又同时上谷王次仲,亦增广隶书。

班固谓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而无点画俯仰之势,为其徒隶所作,故曰隶书,亦曰佐书。

汉建初中,以隶书为楷法,言其字方于八分有模楷也。

  蔡邕鸿都石经,为今古不刊之典。张芝、锺繇,咸得其道。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官至左中郎将。

善大小篆、隶、八分、飞白。

初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写史籀、李斯用笔势。

邕得之,读诵三年,遂通其理。

又采曹喜之法。

初秦时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饰隶为八分,邕祖述之,笔诀尤妙。

尝居一室不寐,怳然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

故邕用笔特异,当时善书者膺服之。

献帝时为郎中,雠书东观,奏正定经籍。

邕乃八分书丹,刻于太学,碑凡四十六,后人咸取正焉。

  伯英圣于一笔书。

  (伯英,张芝字,东汉敦煌酒泉人。

以有道征,不至。

善隶、行、草,又妙于作笔。

见蔡邕笔势,遂作笔心五篇。

初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一篇,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本草创之义,谓之草书,以别今草,故谓之章草。

杜度、崔瑗并善之。

杜氏有气力而微瘦,崔氏清润,而工妙不及伯英。

重以省繁饰之銛利,加之奋逸,首出常伦,又出意作今草书。

其草书急就章,皆一笔而成,气脉通达,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

家之衣帛,书而后染。

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元常神妙于铭石。

  (元常,锺繇字。

魏颍川长社人。

官至太傅。

师胡昭学书,十六年不窥园。

见张芝笔心,遂作笔骨论。

又从刘德昇入抱犊山学书。

后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议用笔。

因见蔡邕笔法于诞,苦求不与,痛恨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诞死,繇令人发其墓,遂得蔡氏法,一一从其消息。

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谓正书;二曰章程,谓八分;三曰行狎,谓行书。

三体皆世所推。

自言最妙者八分,有隼尾之势。

然其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王羲之有高人之才,一发新韵,晋宋能人,莫敢雠拟。

  (羲之,字逸少。

晋人,为右将军、会稽内史。

称疾去,于父母墓自誓,终身不仕。

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

羲之善小篆、隶、行草、八分、飞白。

七岁能书,年十二于父旷枕中见卫夫人所传蔡邕笔法,窃而读之,书遂大进。

卫夫人见之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

羲之后学李斯、曹喜篆、蔡邕石经、梁鹄八分、锺繇等书、张旭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日月。

又言自于山谷中临学锺氏及张芝正书草书廿馀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板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縠藤纸,或反覆书之,尽心精作,得意转深,有言所不能尽者。

子献之,继其学,与父齐名。

姜氏曰: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废。

右军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亦可恨也。

  李阳冰(鱼陵反。作笔陵反非。)生于中唐,独蹈孔轨,潜心改作,过于秦斯。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

官至将作监。

初学李斯峄山碑,及见仲尼书,开阖变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遂极其妙。

识者谓为苍颉后身。

大历初,灞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章。

初传李白,白授阳冰,尽通其法。

尝上李大夫曰: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即美矣,惜其点画但偏旁摹刻而已。

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遂多。

天将未丧斯文,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诚欲刻石作篆,备书六经,六于明堂,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死无恨矣。

  张旭天分极深,浑然无迹。

  (张旭,字伯高,苏州吴人。

仕唐为右率府长史。

嗜酒,善楷隶,尤工草书。

每大醉,叫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也。

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其意。

又闻鼓吹,而得其法。

又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

旭尝与裴旻、吴道子相遇于洛下,各陈其能。

裴舞剑一曲,张草书一壁,吴画一壁,时人以为一日获睹三绝。

唐文宗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颜真卿含宏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

师古五世从孙。

仕唐为尚书右丞,封鲁公,赠太师。

善楷书、行草。

盖古书法晋唐以降,日趋姿媚,至徐、沈辈几于扫地矣。

而鲁公蔚然雄厚,蠲雅有先秦科斗籀隶之遗意焉。

  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

  (初,蔡邕得书法于嵩山,以授崔寔及其女琰,张芝之徒咸受业焉。

魏初韦诞得之,秘而不传。

锺繇令人掘韦诞墓,得蔡氏法,将死,授其子会。

宋翼,繇之甥也,学书于繇,繇弗告也。

晋太康中,有人破锺公冢,翼始得之。

魏晋间卫氏三世能书。

卫觊与其子瓘及见胡昭、韦诞、锺繇。

瓘及子恒俱学于张芝。

恒从妹卫夫人亲受于蔡琰。

卫与王世为中表,故羲之父旷得之。

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及王濛之子修。

故诸王世传家法。

献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

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

隋释智永,羲之九世孙也,颇能传其学,又亲受法于子云。

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

欧阳询得于世南。

褚遂良亲师欧阳。

或云虞、褚同师史陵。

陵,隋人也。

欧阳询传陆柬之。

柬之及见永师,又世南之甥也。

陆传子彦远,彦远传张旭。

彦远,张之舅也。

旭又得褚遂良馀论,以授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韦玩、崔邈等二十三人。

释怀素闻于邬彤,柳公权亦得之,其流实出永师也。

徐浩传子璹及皇甫阅。

崔邈传褚长文。

韩方明受法于璹及邈。

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

归厚传侄纬,纬传权审、张丛、崔宏裕。

宏裕,禹锡外孙也。

宏裕传卢潜,潜传颖,颖传崔纾。

柳宗元传房直温。

有刘埴者,亦得一鳞半甲。

欧阳永叔曰: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

余之所录,如于頔、高骈,下至楷书手陈游环等,皆有之,盖唐之武夫悍将暨楷书手辈字皆可爱。

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尔。

  蔡襄毅然独起,可谓间世豪杰之士也。

  (蔡襄,宋仁宗赐字曰君谟。

兴化人。

官至端明殿学士,谥忠惠。

善隶、楷、飞草、行草。

尝言锺、王、索靖法相近,张芝又离为一法。

今书有规矩者,本王、索。

其雄逸不常者,本张也。

初蔡邕待诏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悦而作飞白书。

君谟祖述,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亦曰飞草。

自言每落笔为飞草,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愕。

静而观之,神情欢欣,亦复可喜。

宋徽宗曰:蔡君谟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

苏子瞻曰: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不穷,为宋朝第一。

  呜呼,书其难哉,书其难哉。

文籍之生久矣,能书者何阔稀焉。

盖夫人能书也,吾求其能于夫人者,是以难也。

今予得其人而不表章之,使来者知所取,则以至乎书道之妙,予则有罪也。

厥今区夏同文,奎壁有烂,异能间作,黼黻皇猷,三代以还,莫此为盛。

大比之制已兴,保氏之教必立。

  (周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乡大夫以岁时入其书,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与贤者能者。

保氏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草茅论著,或者有取焉尔。

  书要篇 #

  六书之要,其谐声乎?声原于虚而妙于物。言者声之宣也,书者声之寄也。飞龙肇音,漻哉阒乎,其罔闻也。

  (六书,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会意,四曰谐声,五曰假借,六曰转注。飞龙见上篇注。)

  夹漈山人尝是正之,有音无文者多矣。

  (夹漈姓郑名樵,字渔仲,兴化人,郑回溪之诸父也。

隐于夹漈山,著书十类,凡五十种千馀卷。

六经各有传,备载先生所著书目。

今子经家藏又有易说、正隆、官制、养生等略十馀种,皆书目所未载者。

宋南渡初,先生以布衣召对,上所著书于官,诏藏之秘省。

命以官,不拜,乞还山。

令所在给笔札。

著通志,三年然后成就,总二百卷。

内有六书、七音、金石等二十略。

其七音序曰:汉人课籀隶,始为字书,以通文字之学。

江左竞风骚,始为韵书,以通声音之学。

然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则失制字之旨。

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则失立韵之源。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汉儒知以说文解字,而不知文有子母。

生子为母,从母为子,子母不分,所以失制字之旨。

四声为经,七音为纬。

江左之儒知纵有平上去入为四声,而不知衡有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宫为七音。

纵成经,衡成纬,经纬不交,所以失立韵之源。

七音之韵起自西域,流入诸夏。

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故为此书,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

华僧从而定之,以三十六字为之母,重轻清浊,不失其伦,天地万物之音备于此矣。

虽鹤唳风声,鸡鸣狗吠,雷霆惊天,蚊虻过耳,皆可译也,况人言乎。

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三叹。

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及乎?研究制字,考证谐声,然后知皇颉、史籀之书已具七音之作,先儒不得其传耳。

今作谐声图,以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

又述内外转图,以明胡僧立韵得经纬之全。

虽七音一呼而聚,四声不召自来,此其粗浅者耳。

至其纽蹑杳冥,盘旋寥廓,非心乐洞融天籁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间也。

  皇元国书重启人文谐声之义,实综乎五。

  (蒙古书具六书之义,而以谐声为主也。)

  虽古之三皇龙书、穗书、云人诸作,蔑以加诸。猗与休哉,商之倒薤,周之虎书、鱼书,具象形邪?

  (问商周书) #

  曰夷考禽书龟鸾诸体,不过象物而作也。

  (龙穗见上篇注。

云书,黄帝之世,卿云常见,因为云书,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

又游扈水之上,灵龟负图而至,帝嘉其应,作龟书。

或曰唐尧时外国进一巨龟,背阔三尺,上有科斗文,记开辟以来,尧命作龟历焉。

又云洛龟负图,禹观而得九畴之文、鸾凤书。

少皞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其文章衣服皆取以为象,故有鸾凤书。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其车服书器有仙人之形,因为人书。

或云帝喾高辛氏所制。

李斯善辨文字,改为篆书,谓之仙人篆。

科斗书者出于古文,因科斗之名,又饰之以形,不知所起,或云颛顼高阳氏所制。

钟鼎书,夏禹作。

倒薤书,商汤之师务光避天下于清泠之渊,植薤而食,轻风时至,见其积叶交偃,而为倒薤书。

王愔曰:倒薤书,小篆法也。

或云汉曹喜为之,盖古法,喜以小篆书之也。

虎书、禽书、鱼书,皆史佚所作。

佚,文王之史,历事武王、成王。

当文王时,周家忠厚,仁及草木。

有兽曰驺虞,白质元章,驯于灵囿,不践生草。

于是佚错综其体,而作虎书。

又鸑鷟鸣于岐,赤雀集于户,至武王时,火流于王屋,化为乌。

佚乃并状鸟瑞,而作禽书。

及武王伐纣,师渡孟津,白鱼入于王舟,王取以燎。

故佚又作鱼书,体鱼之首为乙,尾为丙,以纪其瑞焉。

麒麟书,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

弟子作书,以申素王之瑞。

转宿篆,宋景公时荧惑躔于宋野,景公惧而修德,荧惑退舍,国富民康。

于是司马子韦作转宿篆,象莲花未开形。

蚕书,鲁秋胡子远宦,三年不归,其妻幽居怀思,因玩蚕而作。

芝英书,初六国时各以异体僣为符信,而芝英书兴焉。

秦焚典籍,其文遂灭。

至汉武帝时,产灵芝于宣房,既作芝房之歌,又述其事,而作此书。

气候直时书,汉司马相如妙辨六律,测寻二气,采日辰之禽,屈伸其体,升降其势,象四时之气,为之兴降象形焉。

又后汉东阳公徐安子,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

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交,梦蛇绕身,寤而状之。

瑞华书,南齐武帝于永平二年春二月,睹落英茂木而作此书,为辞纪之。

黄门侍郎何允明于图纬以为木德之瑞,纂其辞,藏之王府。

凡若此类,皆象形书。

按又饰之以形上,墨薮有因科斗之名五字。

原本脱去,今增入。

  曰孔壁旧书,皆科斗文字,佳城之文,独显于世。

  (问孔壁书。

见上篇注。

佳城文,前汉夏侯婴掘地,得石椁,有铭,以示叔孙通。

通曰:科斗书也。

其文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呼嗟滕公居此室。

  曰古文杂用籀体,非一于科斗也。

  (苍颉之初,龙穗书专行于世,其文章简要,书用一体。

史籀既修篆之后,云鸾等作,皆未尝废。

然文字日繁,必错综杂体而书之。

或有专体如佳城文之比,皆非连篇累简,故可以存古不变。

至若孔壁之六经,其辞不可谓不多矣,岂得专以科斗书书之。

书序曰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者,盖史籀之书,秦尚兼行。

独古文废已久,时人罕知,间有一二科斗文,尤为难辨。

举其所难,故总而谓之,皆科斗文字耳。

  盖古文有填书、麒麟、钟鼎。

  (古文之别十七,曰龙,曰穗,曰龟,曰云,曰鸾凤,曰人,曰科斗,曰钟鼎,曰倒薤,曰虎,曰禽,曰鱼,曰麒麟。

并见上注。

曰填书,周媒氏以仲春之月判合男女,以书纳采之文。

魏文帝使韦诞以题芳林苑中楼观。

晋王廙、王隐并好之。

隐以为字间满密,故谓之填书。

曰金错书,古之泉铭也,或云以铭金石,故谓金错。

梁刘之遴好古,在荆州聚古器数百种,有一器似瓯,可容一斛,上有金错字,时人无能识者。

曰霹雳书,唐开元中漳、泉分界,两讼不均,台省不能断。

俄而雷雨霹雳,崖壁中裂,所争之地,拓为一径。

中有古文篆六行,贞元中李协辨之曰:漳泉两州,分地不平,永安龙溪,山高水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

又泉州南山有潭,元和中雷霆劈石壁,凿成文字,人无识者。

或写以示韩愈,愈曰:科斗书也。

其文曰:诏赤黑示之鲤鱼天公车杀人壬癸神书急急。

盖帝命戮蛟螭之辞。

曰天竺书,梵土所作。

颜师古云:西域胡僧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

  篆有垂露、复书、杂体。

  (篆书之别十五。

曰尚方,大篆、籀书也。

曰复篆,亦籀所作,因大篆而重复之,其法类夏篆,汉武帝以题建章凤阙。

曰殳书,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铭,周时作。

曰传信鸟书,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首也。

亦曰虫书。

曰刻符书,鸟首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曰萧籀,汉相萧何作。

曰署书,秦之八体书也,萧何以题苍龙白虎二阙。

曰鹤头书,曰偃波书,俱诏板所用。

汉则谓之尺一简,仿佛鹤头,故名鹤头书。

其偃波书即诏板下鹤头纤乱者也,状若连波,故谓之偃波。

曰蚊脚书,尚书诏板用之,其字体侧纤垂下,有似蚊脚。

曰转宿篆,曰蚕书,曰芝英书,曰气候直时书,曰蛇书,见上注。

小篆之别十一。

曰玉箸篆,秦小篆也,李斯等作。

曰细篆,亦斯摹始皇碑序字也。

曰仙人篆,李斯改人书而作。

曰小篆,汉武帝汾阴得鼎所作也。

曰薤叶篆,曰垂露篆,曰悬针篆,并汉曹喜体。

喜小篆垂枝浓直,名薤叶。

其书本古法商务光所作,喜以小篆书之。

垂露篆,以书章表,谓其点缀如轻露之垂。

悬针篆,以题五经篇目,其势有若针锋。

王愔曰: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婀娜若浓露之垂。

悬针字必垂画细末,纤直如针。

曰缨络篆,汉刘德昇观星象而作。

曰柳叶篆,晋卫瓘作。

曰翦刀篆,魏韦诞作。

曰外国胡书,阿马鬼魅王之所授也,其形似小篆。

此特其一耳,若夫四海九州之外,外国甚多,言语殊俗,其书亦异。

朝于中国,或累译而后通,则各自为体,与小篆绝不侔矣。

  隶之八分变而飞白、行草。

  (隶书之别十三。

曰古隶,程邈、王次仲作。

曰今隶,亦曰正书,出于古隶。

锺繇、卫瓘习之,颇有异体。

锺繇谓之铭石。

羲、献复变新奇,故别为今隶书,谓之楷法,而隶楷分矣。

曰八分,王次仲作,蔡邕述之。

蔡琰言:臣父造八分书,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去李小篆二分取八分。

又曰皆似八字,势有偃波。

郭忠恕曰:蔡邕以八体之后又分为此法。

蔡希悰曰:王次仲以楷法局促,更引而伸之为八字三分。

张怀瓘曰:后学益务高深,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

锺繇谓之章程书。

愚按程邈作隶,王次仲广之。

王次仲造八分,蔡邕述之。

在秦汉时,分隶已兼有矣。

隶法虽自秦始,盖取其简易施之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

故此书终西京之世,鼎彝碑碣皆罕用之。

东汉和帝时,贾鲂以隶字写三苍,隶法始广,而八分兼行,至蔡邕,则铭刻多分书矣。

建初中,以隶书为楷法,本一书而二名。

锺、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则隶、楷别为二书。

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隋唐以降,古法尽废,遂指八分为古隶,可乎?今之言汉字者则谓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分,其书体则一,不知何以为别。

盖汉有隶分,唐有分楷,分之不可为隶,犹楷之不可为分也。

程邈隶书,法帖中有其迹。

西汉惟建平郓县碑是隶古法,学者观之当自悟耳。

曰飞白,蔡邕所作。

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巧法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大,文字且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曰:飞白,八分之轻者。

盖全用楷法。

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自梁萧子云变而飞多白少。

子云又作小篆飞白,尝书萧字于台城佛舍,唐张谂匣归于洛,命曰萧斋。

又庾元威百体书中,行草俱有飞白,其书无传。

至宋仁宗飞白秀蔚雄迈,一还古法。

曰散隶,晋卫恒祖述飞白而造,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散于隶书。

宋蔡襄复作飞草,亦曰散草,极其精妙,有风云变化之势。

曰神书,晋太元中,务章有女巫神降之,能空中与人言多验,其书类飞白而不真,笔势遒劲,莫能传学。

或云:仙人吴猛作也。

曰行书,正之小变也。

后汉刘德昇所作。

锺繇谓之行狎,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至王献之,又傍出二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

兼真谓之真行,带行谓之行草。

虞世南云:行草之迹,如空中游丝,断而复续。

又曰:行书者,若转轮之义,行而不滞。

曰龙爪书,王羲之游天台,还至会稽,夕上洞庭,题柱为一飞字,有龙爪之形。

后人因之,遂称龙爪书。

曰虎爪书,王僧虔拟龙爪而作,以龙爪形用萦婉,似有流溺之患,因加棱角,为虎爪之势。

挚虞决录注云:尚书台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诈伪。

曰瑞华书,见上注。

曰花草书,河东山允所作。

曰云霞书,未详所出。

曰反左书,梁东宫学士孔敬通作。

当时坐上酬答,无有识者,庾元规见而识之,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草书之别四。

曰章草,史游作。

又晋以后有凤尾诺,亦出于章草。

唐人不知所出,有老僧善读书,太常博士严厚本问之,僧云:前代帝王各有僚吏,笺启上陈本府,旨为可行,是批凤尾诺之意,取其为羽族之长。

始于晋元帝批焉。

周越云:元帝初执谦,凡诸侯笺奏,批之曰诺,皆若字也。

按章草变法,若字有尾,故曰凤尾诺。

曰一笔书,张芝临池所制,其倚伏有循环之趣。

后世又有游丝草者,盖此书之巧变也。

曰藁草,晋魏瓘采张芝及父觊法而作,盖草书之带行者,亦相间书之。

或云起于屈原,楚怀王令条国典,因为藁草,故取名耳。

又云:董仲舒言灾异,藁草未上,主父偃窃而奏之。

皆非也。

曰今草,即二王所尚者。

按蔡希悰,宋史作希综。

萧斋,系唐李约事,今作张谂,未详。

  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殽法天地。

  (郑肯亭包蒙曰:书之由来尚矣。

韩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父者,万有馀家,仲尼不能尽识。

而管子亦谓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有二焉。

尝考太古之初为君长者,以奉天事神为务,而略于人事。

且风俗淳朴,书契罕用。

有巢、无怀,事迹盖亦难观焉。

由此推之,自苍颉古文变而为篆、隶、八分、行草,皆形势之相生,天理之自然,非出于一人之智。

虽朱、苍不能无所本,况籀篆诸家乎?)

  然则于何取衷哉?

  (问书之变。)

  曰汉世远步,晋唐至宋,滋弗逮矣。

  (指隶古八分而言也。)

  苍、夏之迹远矣,币刀鼎鬲,(郎击反。)世复寡传。

  (苍颉、夏禹字见法帖历代款识诸刻。

币刀,古之泉货也。

曰币,曰金,曰刀,曰布,曰圜法等,各有名勒其上。

若太昊氏金尊、卢氏币等,见通志、泉式等书。

鼎鬲者,三代以前器用,必有款识,或书铭以为戒,盘盂尊彝之类皆是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武王诸器铭、正考父鼎铭,见经传。

馀见博古图。

  赞皇石刻,其非西周乎?

  (赞皇山有吉日癸巳四字。

穆天子传云:登赞皇以望临城,置坛此山,癸巳,志其日也。

庆历中,赵郡守凿山取石,龛于州廨。

宣和间,诏移入禁中。

今观其字画新奇,往往类近体,兼其来历,他无所考,独于穆天子传载之,其不足据明矣。

  诅楚其兴于近代乎?

  (欧阳永叔曰:秦祀巫咸神文,今流俗谓之诅楚文者,以其言楚王熊相之罪也。

史记世家,楚自成王以后有熊疑、熊良夫、熊商、熊槐、熊元而无熊相。

诅文言穆公与成王盟好,而后云倍十八世之诅盟。

则秦自穆公十八世为惠文王也。

又按秦本纪与楚世家,自楚平王娶妇于秦,其后累世不以兵交,至宣王熊良夫时,秦始侵楚。

及惠文王时,与楚怀王熊槐屡相攻伐。

则秦所诅者是怀王也。

但史记以为熊槐者,失之尔。

槐相二字相近,盖转写之误,当从诅文石刻,以相为正。

又有祀朝那湫文,其文与此同。

赵德夫曰:秦诅楚文,余家所藏凡有三本。

其一祀巫咸,旧在凤翔府廨,今归御府,此本是也。

其一祀大沈久湫,藏于南京蔡氏。

其一祀亚驼,藏于洛阳刘氏。

  石鼓、泰山碑,暨于两京遗书旧画,学者不可不恹(于艳反)观焉。

  (石鼓,世传周宣王大搜于岐阳,刻石作十鼓,铭诗其上,世谓之猎碣。

语见天五篇。

泰山碑,按史记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又作琅邪台,登之罘,及东观之碣石,东上会稽,咸刻石颂秦德,凡六处七碑。

二世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李斯等请具刻二世诏书其旁以别之,其文与篆皆斯笔。

苏子瞻曰: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

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两京,东西汉也。

郑夹漈曰:方册者,古人之语言。

款识者,古人之面貌。

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

自秦迄今,惟用石刻。

  黄庭谓非右军,其谁作邪?

  (问黄庭经) #

  曰永僧、徐浩辈乱之也。

  (按晋史,王羲之性爱鹅,山阴道士养白鹅,羲之求市。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虞龢论书表亦言:羲之为养鹅道士写河上公老子。

而后世讹谬相承,遂以为黄庭经。

盖亦李太白送贺监诗误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始也。

又按陶隐居与梁武帝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告誓等不审犹有存否。

则右军书黄庭,自梁以来世已罕见矣。

张怀瓘书断载,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初亦未尝以为博鹅也。

永僧,隋智永也。

羲之七世孙。

善楷书、行草。

尝于阁上临书三十年,业成方下,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退笔成冢。

徐浩,字季海,唐越州人。

为中书舍人。

善真行书,撰古迹记。

  乐毅论旧本希见于世,宋初王侍书别写混之。

  (乐毅论,魏夏侯玄著,王右军书之,留意运工,特尽神妙。

其间误两字,不欲点除,遂雌黄治定,然后用笔。

尝谓人曰:我书乐毅论有君子之风,写道德经有神仙之态。

智永曰:乐毅论,正书第一。

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子云、阮研之徒莫不临学。

陈天嘉中,有得其真迹以献文帝,后属馀杭公主,陈世诸王莫能求之。

唐太宗追寻累载方得。

贞观十二年,奉敕出乐毅论真迹,令直宏文馆冯承素模,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

后安乐公主与朝贵分内库图书,乐毅论太平公主得之,常以织成锦袋,盛置竹箱中。

及籍没,有咸阳老妪窃于袖中,州吏奔逐,惧而投之灶下,遂为灰烬,世所传有拓石本,卷末列朱异、沈炽文、满骞、徐僧权押名,及唐文皇手批敕字。

又周越家藏李后主拓本,跋尾云:太宗赐高士廉,并集贤院印,与石本相类,后失之。

又按高绅尝于秣陵井中得一石本,先缺其一角,所存三百馀字。

皇祐中绅之子安世为钱塘主簿,石又断缺,末后独有一海字。

或见其石,以为元玉,安世以火试之,遂破为数段,乃以铁束之。

石盖础石,坚莹似玉而畏火。

安世死,其子弟以石质钱于富人家,因失火,遂焚其石。

或云尚存,元祐间故郎官赵竦尝挈石随行,已断裂,用木匣贮之。

又据沈存中云:旧传乐毅论乃羲之书丹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

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是石本,其后随葬入昭陵。

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

若云公主以伪本易之,元不曾入圹,宋朝藏高绅学士家,盖石断轶其半者。

字清劲有法。

后有重刻此本,摹传失真多矣。

其完美者全无古意。

王侍书名著,善草隶,尤工临学诸书。

初翰林学士院自五代以来,兵难相继,待诏以院体相传,字势轻弱无法,凡诏令碑刻皆不足观。

宋太宗留心翰墨,摹求善书,许自言于公车。

置御书院,选善书者七人补翰林待诏,各赐绯鱼袋钱十万,并兼御书院祗候,更配宿两院,馀者以次补外。

自是内署书诏笔体一变,灿然可观。

首得蜀人王著,即召为御书院祗候,迁翰林侍书,后官至殿中侍御史,赐金紫。

  洛神赋亦后人托献之而间行之。

  (洛神赋,魏曹植作,有小楷石本行于世,相传为王献之书。献之字子敬,羲之季子,为晋中书令。工草隶、八分、飞白。)

  墓田丙舍,其锺太尉之懿乎?

  (墓田丙舍帖,锺繇书,今见于世者,临本也。)

  霜寒数帖,其王会稽之奥乎?

  (陶隐居曰: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为称,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从史一人代笔。

世人不能别,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

逸少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与此人相似。

凡厥好迹,皆向会稽永和十许年中者。

霜寒帖,右军书也。

  李阳冰庶子泉铭、怡亭石刻,二世诏无是过也。

  (庶子泉铭,李阳冰撰并书,在滁州。

其泉昔为溪流,后为山僧填为平地,架屋于上,今存者一大井尔。

怡亭在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谓其地为吴王散花滩。

亭裴鸥造,李阳冰铭而篆之。

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

常为江水所没,故世罕传。

二世诏,见上注。

  浯溪碑雅厚雄深,森严于瘗鹤,万安记其裔苗乎?

  (浯溪碑在永州祁阳县。

唐安禄山反,明皇幸蜀。

肃宗中兴,元结撰颂,颜真卿书磨崖石而刻之。

瘗鹤铭题云华阳真逸撰,在焦山之足,常为江水所没,好事者伺水退而摹之,往往只得其数句。

润州图经以为王羲之书。

或曰:华阳真逸,顾况号也。

蔡君谟曰:瘗鹤文非逸少字。

东汉末多善书,唯隶最盛,至于晋魏之分,南北差异,锺、王楷法为世所尚。

元魏间尽习隶法,自隋平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

瘗鹤文有楷隶笔,当隋代书。

曹士冕曰: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前辈慕其字而不知其人,或以为逸少,或以为顾况,最后云林子以为华阳隐居陶宏景。

及以句曲所隐居朱阳馆帖参校,然后众疑释然。

长睿之鉴赏可谓精矣。

万安记,泉州洛阳桥碑也。

桥在城东二十里,其长三千六百尺,名曰万安渡石桥。

皇祐五年蔡襄造,为文自书以纪之。

  郎官厅壁序、祭濠州文、末年告身,同出一轨。

  (郎官厅壁序,朝散大夫行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吴郡张旭书,在长安唐尚书省郎官厅,开元二十九年十月戊寅建,祭濠州文,颜真卿祭其伯父颜元孙之文也。

元孙为濠州刺史,尝撰干禄字书,鲁公书之。

末年告身,建中元年八月告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敕也,公自书。

  所谓不约于法而允蹈焉者,一扫欧、虞、褚、薛之疲苶。

  (奴愒反。

其议论具古学篇。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渤海男。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永兴县子、宏文馆学士,谥文懿。

褚遂良,字登善,官至尚书右仆射、河南县公。

薛稷,字嗣华,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皆唐人,工楷隶行草。

欧阳兼善篆、八分、飞白,撰转授诀。

虞著笔髓六篇。

  张颜畴宗与? #

  (问张旭、颜真卿。)

  曰宗古文籀篆,其开于程、蔡乎?

  (张、颜谓楷法,程、蔡谓隶、八分。

夫六书之微,非古文籀篆无宗主,八法之妙,非程隶蔡分莫能发明。

自古法变而趋今,学者往往文灭其质矣。

夹漈曰:古文变而为籀,籀变而篆隶。

秦汉之人,习篆隶必试以籀书者,恐失其原也。

程、蔡,程邈、蔡邕也。

  石室之书今亡矣。

  (石室书,见上篇注。盖惜其无传也,其幸存而未泯者,独蔡氏之言尔。)

  其言曰: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形势立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蔡琰曰:臣父造八分时,恍然一客曰:吾授汝笔法。

言讫而没。

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二法书妙尽矣。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笔惟软则奇怪生焉。

阴阳者,结字点画上皆覆下,下以承上,递相映带,无使反背。

转笔左旋右顾,无使箸节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护尾,点画势尽,用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纻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九势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

○按此注原本讹字甚多,今从蔡邕九势原文改正。

  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

  (蔡邕笔论曰:书者散也。

欲书先舒散怀抱,任情恣性。

次须正坐静思,随意取拟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形,若虫食木,若利刀戈,若强弩之末,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象,可谓书矣。

  左回右顾,无使孤露,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见上注。) #

  疾涩之分,执笔之度,八体变法之元。

  (乌叫反。

今世传蔡氏所授法曰:虚掌实指,腕平笔直,疾磔暗收,遣笔阴阳势出。

永字八法:夫侧笔者,左揭腕,簇锋著纸为迟涩,回笔覆踪是峻疾。

勒笔者,鳞笔右行为迟涩,回笔左勒是峻疾。

努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迟涩,努锋下行是峻疾。

趯笔者,蹲锋于努画中纽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

策笔者,抢锋向上为迟涩,左揭腕而掠是峻疾。

一云:策笔者抢锋向左为迟涩,回笔仰策是峻疾。

掠笔间啄笔者,左<目卜>笔挫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

磔笔者,紧<走历>战行为迟涩,势磔掣右出是峻疾。

故峻疾为阳,迟涩为阴。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锺、王传授所用,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世南。

按字原本讹作,今改正。

闻五音篇海同开。

  崔瑗之书,高明粹精,非魏晋所拟议。

  (崔瑗,字子玉,骃子也。

早孤,好学,明天官历数,善章草。

师杜伯度,作草书势。

篆法尤妙。

有河间相张衡碑及篆缶座右铭。

子寔,能传其业。

唐李阳冰深得其理。

○按篆缶字疑有误。

  籀隶与篆,同笔意异。

  (篆贵圆,隶贵方,八法不同,而六书则同。篆用直,分用侧,用笔有异,而执笔无异。)

  萧相国、张留侯谈笔道,锺太傅著论,可为格言矣。

  (萧、张论笔道略曰:笔者意也,书者骨也,力也通也,塞也,决也。

锺太傅笔骨论略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相国名何,封酂侯,尝作一鼎以表己功,自大篆书之。

又最善于题署隶古。

留侯名良,字子房,西汉人。

太傅,元常也。

  诸葛武侯,其知书之变矣。

  (武侯名亮,字孔明,为汉相。先主作三鼎,皆亮篆。隶八分书极其工妙。今帖中有元莫大寂混合阴阳等字。其子瞻亦能书。)

  扬子云训纂,其说文切韵之本乎?

  (扬子云名雄,西汉成都人。

四十为郎,三世不迁,终于大夫。

善古文,识奇字。

自昔伏牺命子襄作六书,而黄帝复命苍颉制文字,下及唐虞三代,通谓古文。

至周宣王太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损益古文,或同或异,所谓奇字也。

古人之书殊文者多矣。

有古今殊文者,有一代殊文者,有诸国殊文者,剧乎春秋战国之世,文字异同,各随所习。

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其不合秦文者,强而同之,遂作苍颉篇九章。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皆取籀书,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属秦政滋繁,人趋简易,程邈复变小篆为隶书三千字。

而王次仲实增广之。

于是古文废而不用。

汉兴,有李书师合小篆三篇书之,总谓之苍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以教于乡里。

孝宣时始命诸儒修苍颉之学,召通苍颉读者。

张敞从而受之。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召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雄时为黄门侍郎,采以作训纂篇,凡三十四章。

又易苍颉重复之字为八十九章。

东汉班固续训纂作十三章。

通一百二章,凡六千一百二十字,无复者,用训綦之末以为篇目,曰滂喜。

和帝时,郎中贾鲂用隶字写之,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谓之三苍。

隶书浸广而籀篆转微矣。

三苍之书,其辞质,其义古,不类偏旁,亦不类四声,未有反音,亦未有训诂。

至杜林始作苍颉训诂,晋郭璞又作三苍训诂,非若说文之自为注也。

说文者,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所作也。

初,和帝命侍中贾逵修理旧文,于是慎乃集三苍、尔雅之学,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十四篇,并序目一卷,凡万六百馀字。

取其形类作偏旁条例,首一终亥,各有部居。

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水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靡不毕集。

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魏博士清河张揖著埤苍、广雅、古今字诂,缀拾遗漏,增益字类,颇为有补。

然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

说文之作,训诂虽备,未有反切。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吕忱表上字林五篇,万二千八百馀字,附托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

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于是刊定说文,自为新义。

阳冰之后,诸儒笺述甚众,附益反切,互有异同。

至宋徐铉,受诏校定,为之集注,增以己见,定其音切,愈密矣。

切韵之学,起自江左,述作颇众,惟陆法言书盛行于世。

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次,凡二百六韵。

诸儒增注至数万馀言。

邵尧夫曰:韵法,开辟者律天,清浊者吕地,先闭后开者春也,纯开者夏也,先开后闭者秋也,冬则开而无声,东为春声,阳为夏声。

此见作韵者亦有所主也。

衔凡冬声也。

又有唐李腾说文字源,宋徐锴韵谱通释等书,皆说文切韵之羽翼也。

大抵字书则主。

偏旁,韵书则主四声,岂若夹漈氏六书七音之精详焉。

故其言曰: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也,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

  回溪书衡,肯亭包蒙,其义则衍极窃取之矣。

  (回溪姓郑名侨,字惠叔,宋兴化人。

乾道五年状元及第。

淳熙间使金国,不屈。

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

时韩侂胄当国,禁锢道学,朱文公被黜,公奏留之。

宁宗出御笔谕台谏给舍,不必更及旧事。

侂胄及其党与皆怒,力陈以为不可。

上旨中变,公独以反汗争之,乞身而归。

遂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封蜀国公。

年七十一薨于家,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肯亭名寅,字子敬,公之子也。

博极群书,考夹漈通志讹失,又集为通志大旨,镂板于庐陵郡斋。

校司马公稽古录,刊于兴化学宫。

仕至尚书左司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出知漳州,以疾自陈,除直宝章阁致仕。

命未下,卒于官。

回溪善行草,著书衡三篇,其略曰:夫三代铭刻鼎匜古文旧篆,或移之上下左右,随体变转,虽略有工拙,而要以心会其妙,非若后世之拘限也。

又曰:汉石经诸刻多以隶体八分,而夏淳于碑乃用篆体八分。

又曰:锺、张以前多是隶古意,二王后而隶古微矣。

又曰:唐人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真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其得书之趣矣。

凡此议论数十条,深有理致。

肯亭作包蒙七卷,其略曰:古人立言皆有所本,扬雄太元所以拟易也,其法以一元都覆三方,方同九州,枝载庶部,分正群家,实得先天自然之学。

及观博古书所载商卣卦象,则与扬雄准首相合,乃知古有其卦。

按周官太卜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郑康成引杜子春注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

三坟则以连山为伏羲,归藏为神农,而黄帝则有坤乾之易。

世传夏曰连山,商曰归藏,非与?夏易不可得而见,窃疑商易则卦象卣款识者是也。

岂以二画而成卦,故其经卦皆九,其别则八十有一,而后人失其传矣。

若关朗洞极,则取扬氏之元而杀其一画焉。

夫伏羲之八卦,皆当时之古文也。

然则卣之款识恐亦商之古文尔。

谓之卦象卣,则后人取名也。

又曰:三皇尚忠,五帝尚质,三王尚文。

八卦忠也,古文质也,籀文也,篆则王降而霸矣,隶其秦之法令书乎?古隶,隶之古文也。

八分,隶之籀也。

楷法,隶之篆也。

飞白,八分之流也。

行楷之行也,草楷之走也。

隶以规为方,草则圆其矩,而六书之道散矣。

又曰:古者天子籍田祭先农,王后亲桑享先蚕,示不忘也。

六书之学,兴于苍颉。

当宇文之初,冀隽请按春秋二仲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礼,以释奠苍颉,诚得古人之遗意也。

夫太公以兵家者流,唐之祭典且得与文宣王比,况苍颉之造书乎!肯亭,子经之曾祖父也。

  戴侗六书故,辞理荒谬,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矣。

夫古之有作者,极其精微,阐其楗机,合其天仪,岂徒作哉,其不思之甚矣。

荀子曰:古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

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

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

自古及今未有两而能精者也。

  (戴侗者,自号合溪,宋温州永嘉县南溪人。

汪季路小端明之甥也。

列官于朝,出尹台州。

其父蒙从学于武夷兄仔,盖父子晜弟自为师友。

以成其书,凡二十四卷,通二十册。

延祐庚申冬重镂板于学宫。

侗之言曰:予为六书三十年而未卒功。

窃观其书,多掇摭前人字义杂说,又不采其英华者,间有出其胸臆,率皆烦拿浇浅。

又集用古字,真所谓以嵠崄之字杂纰缪之说者也。

凡说字义切韵之书,汉唐以来不为不少,岂侗皆未之见耶?又无明师畏友,而区区以谀闻陋识牵合附会,徒费岁月。

又曰: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

今观其所学如此,而欲订正许氏说文,甚哉侗之餮餍无耻也。

盖古之述作者皆素有负抱于其中,特假书焉以通其意,而其道妙有书不能尽焉者,使人读之,优柔叹咏,有得于文字之外。

衍极之为说,扬今搉古,温纯精邃,学之者要须反覆沉潜,寻其管键,然后可知其理以臻其极也。

礼论曰: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亦荀子之说也。

  先天庖牺氏乾象凿度、娲皇大庭氏地灵诸经,公孙轩辕氏辟其文籀尤极于古

  (庖牺乾象凿度,苍颉修为二篇,同易系辞仿佛其文。

女娲有地灵经、易灵经诸书,继有大庭氏、史皇氏,轩辕演古籀文,至周柱下史作籀书,亦本此意。

  请问古质而今繁,新巧而古拙,其如何哉?曰余独未见新巧而古拙也。

传不云乎,释仪的而妄发者,虽中亦不为巧矣。

夫质而不文,行而不远。

周鼎著倕,俾衔其指,以示大巧之不可为也,极而已矣。

  (《韩非子》曰:释仪的而妄发,虽中亦不巧矣。

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亦不恐矣。

倕,唐尧时巧断者。

此答上文,意谓古虽质而实文,宜其行于久也,又何尝见有新巧者。

极者中也,其上下极字不与此同说。

  夫字有九德,九德则法,法始乎羲义,成乎轩颉,盛乎三代,革乎秦汉,极乎晋唐。

万世相因,体有损益,而九德莫之有损益也。

或曰:九德孰传乎?曰天传之。

又问自得,曰无愧于心为自得。

  (九德出虞书。)

  苟枵然于其中而忘用者,吾恐悲藤冤碑之复作也。

  (唐人用剡溪藤以造纸,舒元与伤时人之妄用,故作悲藤文。

颜鲁公得奇石,远致于江州,造祖亭,为文书丹,刻而竖焉。

后为本州吏修九江驿,遂移此碑,刬去旧作,而著己之微劳。

识者痛恨,莆田欧阳詹为文以吊之曰:石不能言,岂无其冤。

卷下

  造书篇 #

  至哉,圣人之造书也。

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直引反。

)散而观之,万物分错,书之时义大矣哉。

自秦以来知书者不少,知造书之妙者为独少,无他,由师法之不传也。

  (天地之理,其妙在图书。

圣人法天,其用在八卦六书。

八卦之变也,卦以六位而成,书以六文而显。

卦有阴阳,书有文字。

卦有子母,书亦有子母。

义、文、周、孔,易更三圣而理辞象数始大备。

颉、禹、孔、籀,书亦更三圣而典章文物集大成。

是故六书者天地之大用也。

郑夹漈曰: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

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

圣人之道,惟藉六经。

六经之作,惟藉文字。

文字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小学之义,第一当识子母之相生,第二当识文字之有间。

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文字俱也。

象形、指事一也,象形别出为指事。

谐声、转注一也,谐声别出为转注。

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

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

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

六书无传,惟藉说文,然许氏惟得象形、谐声二书以成,牵于会意,复为假借所扰,故所得者亦不能守焉。

所以颠沛沦于经籍之中,如泛一苇于溟渤,靡所底止,皆为假借之所魅也。

呜呼,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假借明则六书如指诸掌。

若夫省文,则有声关于义者,有义关于声者,六书之道备于此矣。

三代之前有左氏、韩子,三代之后有扬雄、许慎,犹不达六书之义,况他人乎!)

  或曰三代不闻其嚣嚣(五高反,又虚骄反。

)也,汉魏以降何其琐琐邪?曰古昔之民,天淳未隳,动静云为,自中乎榘。

夏商以前,非无传也,略也。

保氏之教立于周官,后世渐尚巧智,设官师以训敕之,去本俞(以主反,下同。

案说文无愈字,故郑氏以俞字假借用之。

)远而防之俞密,去道俞疏而言之俞切。

  (夏商以前不可得而考也。

周官保氏之教,见至朴注。

夫六书者,六艺中之一事耳,教之之方,其简易也。

若此秦人虽灭礼法,而有尉律以教小学,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敕之。

汉兴因之。

章帝时杜操善草书,帝贵其迹,诏上章表令作草体。

魏武帝最称忌刻,当时智能出于己者必以法诛之,至于师宜官、梁鹄、锺繇、胡昭辈以能书角胜,操则优容尊尚之,以风厉天下。

逮晋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锺、胡为法。

迄于隋氏,代有其职。

唐文皇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宏文馆为学生,乃立科以书学取士。

宋太宗募求善书者,许自言于公车,首选七人,直补翰林待诏,赐绯鱼袋,骤加恩宠,海内从风。

崇宁间,又立书学博士,以勉后进。

盖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

自江左以来,时君世主内出金帛购募前贤法书者屡矣。

或装潢缲藉以备观览,或摹勒上石以广其传。

历代书法则有汉曹喜述笔论,蔡邕、锺繇笔诀,晋王羲之、宋羊欣笔阵图,齐王僧虔、梁庾元威书论,隋智果、唐太宗心成颂、笔法之类,其书甚众,教之多方,其切密也如彼。

今观黄唐三代金石彝器之文超妙绝伦,而后世名家曾不能以得其仿佛者,诚以作成之道有所未至也。

  夫法者,书之正路也。

正则直,直则易。

易则可至,至则妙,未至亦不为迷人。

偭则邪,邪则曲,曲则难。

于是暗中苏援,转脱媱夸,以枭乱世俗。

(偭音面,偭,背也。

○按此数句疑有讹字。

)学者审其正易邪难,几于向方矣。

  (愚谓舍正路而弗由,将有颠覆之患,岂特失之于难而已。

暗中苏援,转脱媱夸,鲜有不败露者,徒取恶名耳,又恶得而枭乱世俗哉。

故君子必择术也。

柳诚悬曰:心正则笔正。

可谓善于笔谏矣。

  然则子襄、沮诵氏法乎?

  (历问书法。)

  曰法。 #

  (子襄即飞龙朱襄氏。沮诵,与苍颉共造古文者。)

  苍颉四目而神灵,其造书也,天雨粟,鬼夜哭,有诸?

  (问苍颉事。)

  曰吾不知也。 #

  (四目神灵,见至朴注。天雨粟,鬼夜哭,出淮南子。)

  李斯云:九百年后有发吾笔意者。卒如其言。

  (问李阳冰。)

  曰阳冰非直继斯者也。谶纬之言,学者不道也。李斯之智不足以及此,身戮族赤且不悟,况其远乎?好事者之为是言也可知矣。

  (按谶纬之言已下四十字,是衍极中语,原本中误作小注,今改正。)

  蔡邕学书嵩山石室,得素书,八角垂芒,鬼物授以笔法,何其神邪!

  (问蔡氏始得法。)

  曰古书至秦而绝,斯、邈之法复扶富反。绝,微邕斩然矣。

  (见至朴注。)

  锺繇见笔经于韦诞,求之不得。诞死而发其墓,又秘之,将死,授其子会。太康中,许人破冢,宋翼得之,何其秘邪!

  (问得书法之艰。)

  曰法者天下之公也,奚其秘!

  (韦诞,字仲将,魏京兆人,为武都太守。善小篆、正书、八分。宋翼,锺繇之甥也。事具至朴古学注。)

  王羲之笔论,同志求之弗与,诫其子孙勿传,曷传乎?

  (问羲之宝笔论。)

  曰天将启之,人能秘之乎?

  (羲之作笔势论十二章,其序略曰:吾告子敬,吾察汝性过人,未闲规矩,略修笔论一篇,开汝之悟,可为珍宝,学之秘之,勿播于外,以视诸知友。

吾作此本初成,同志欲求见之,吾云失矣。

又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羲之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遗教于子孙,可藏之石室,他人勿传。

  颜鲁公下问于长史,宜有异对,而独以锺书十二意,何邪?

  (问张旭所答语。)

  曰发之也。其曰妙在执笔,又曰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书道尽矣。

  (鲁公传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曰: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笔法。

长史时在裴儆宅,憩止有年,众师张公求笔法,得者皆曰神妙。

仆顷在长安二年亦师事张公,皆大笑而已。

人或问笔法,张公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后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曰: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素数十轴,亦尝论笔法,惟言加功临学,当自悟耳。

仆停裴家月馀,因与儆从长史饮散,自请于长史曰:既承奖诱,日月滋深,夙夜攻勤,玩嗜翰墨,得闻要理,岂胜感戴。

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

仆从行,归来竹林院小堂,张公踞床而坐,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哉。

书之未能,且攻真草。

夫平为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蒙长史令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形象,岂此之谓乎?又曰:直为纵,何也?曰:谓直者必勿令裒曲乎?曰:均为间。

曰:间不容光之谓乎?密为际。

谓筑锋下笔皆须宛成,不令其疏乎?锋为末。

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乎?力为骨体。

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乎?轻为曲折。

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乎?决为牵掣。

岂不谓掣者决意挫锋,使不怯滞,令峻绝而成乎?补为不足。

谓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旁点画救之乎?损为有馀。

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馀,点画若不足乎?巧为布置。

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称为小大。

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兼令茂密乎?长史曰:子言近之矣。

梁武帝观锺书十二意曰:字外之奇,文所不书。

世之书者宗二王,元常遗迹,曾不睥睨,羲之之言,未为笃论。

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

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芝、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肥瘦古今岂易致言,真迹虽少,可得而推。

逸少至学锺书,势巧形密,乃其独运,意疏字缓,犹楚音变夏,不能无楚。

子敬之不逮逸少,犹逸少之不逮元常。

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犹画龙也。

夫运笔斜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太钝,此自然之理也。

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媛媛,视之不见,棱棱凛凛,常有生气。

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张芝所以善书者,学之积也。

既旧既积,方可肆其谈。

余虽不习,偶见其理,倘有巧思,思盈半矣。

真卿前请曰:幸蒙传授笔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于布置,不漫不越,巧便合宜。

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变通适怀,纵舍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

敢问执笔之理?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老舅陆彦远,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如锥画沙。

思所以不悟,后于江岛偶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以利锥画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锋藏画乃沉著,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子其书绅。

余再拜逡巡而退。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善篆隶行草,尝与袁昂评诸家书。

  虽索靖之银钩虿(丑迈反。)尾,

  (索靖,字幼安,晋敦煌人。

官至尚书郎、后军将军。

善八分、行草。

与卫灊及其子恒俱学于张伯英。

瓘自言:我得伯英筋,恒得伯英骨,靖得伯英肉。

靖矜其书,名为银钩虿尾法。

  颜清臣之屋漏,怀素之壁路

  (怀素,字藏真,唐长沙人,为沙门。

善草书。

与邬彤为兄弟。

尝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雨?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及钗股诸法,不若是之明且要也。

  (折钗股亦张长史笔法也。)

  或曰:李斯憸人也,书奚传?曰君子不以人废言。

欧阳永叔曰: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苟可以用于世,不必皆圣贤之作也。

蚩尤作五兵,纣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恶而废万世之利也。

  (按欧阳永叔至之利也五十一字,原本误作注,今改正。)

  颜氏之书,李重光曷议之?

  (问鲁公书。)

  曰多见其不知量也。

  (重光名煜,南唐后主也。尝曰: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耳。)

  李氏之书可乎?

  (问后主书。)

  曰使天下塞其兑闭其门可也。

  (兑,目,门,口也。

李后主书述曰: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

自卫夫人及锺、王家传于欧、虞、褚、陆等,流于此日,世人罕知其道者。

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王,非天赋其性,口授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

所谓法者,擫、押、钩、揭、抵、导、送是也。

黄鲁直曰:书家传右军笔意有十许字,而江南李主得其七。

以余观之诚然。

然其字用法太深刻,乃似张汤、杜周,岂若张释之、徐有功之雍容得法,意有纵有夺,皆惬当人心者哉。

  唐薮宋史何伙(胡火反。)乎?

  (问墨薮、书史之多言。)

  曰未修之书也。

  (唐墨薮,不知何人编。

其书博取汉魏迄唐诸家笔法字论。

宋郑昂,字尚明,号董山,福州人。

作书史,起伏羲,终五代,凡二十五卷。

其序略曰:书史之作,盖悯古书之衰绝,而惜人才之无闻也。

述作之体,规模正史,纪以载帝王,志以述法训,表以著名迹,传以叙人伦。

世代久远,法书磨灭,高下之品,不可复定,姑因成说而谨录之。

以评品为论,以书赋为赞,而间证定其异同耳。

若夫宋朝,以俟来者。

  古今书品,其效尤班固人物表与?

  (古字之存于世者无几,后生晚学,生于千百载之下,得以观感而兴起者,实赖前人编摩之力也。

是故极古今之制者存乎图,系时地之出者存乎谱,声而应之存乎集韵,类而从之存乎偏旁,不疾而速存乎释文,其言曲而中,拟议以成其变化,存乎评品。

品之与评同而实异。

评以讨论其得失,品则考定其高下。

古之能书者众矣,传史所载,类多阔略。

其见于古人论述者,卫恒能书录,羊欣、刘绘、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王愔文字志,傅昭、虞龢法书目录,姚勖、姚思廉善书人名状,徐浩书谱古迹记,张彦远法书要录等作,皆广记直述,不立评品。

梁武帝、袁昂、邵陵王纶、吕总等,始有书评。

窦臮书赋,唐文皇、宋太宗、徽宗、蔡君谟、欧阳永叔、苏、黄、米诸公皆尝评书。

品第之作,盖始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分为九品,庾肩吾、李嗣真书品并效之。

李嗣真益以逸品为十等。

张怀瓘书估第为五等。

又书断分为神、妙、能三品。

郑昂之修书史,亦作人品表,又分能品为上下。

或未见古书,但合诸家之论,由苍颉而下约为四品。

论同异者,参订而从众。

其有史传不显而品录著名,则列其名于表。

亦有不入品录,尚有传刻可见者,昂不敢断,咸列于遗书。

遂成五等。

郑夹漈曰:六经之后,惟司马氏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夫史记一书,功在于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也。

班固不通旁行,却以古今人物强立等差,此则无稽之论也。

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

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之后,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

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

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

后世众史修书,道旁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作俑也。

固之事业如此,后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测其浅深。

若书品,可谓奔走班固之尤者矣。

庾、张、二季非秉史笔,置而勿论。

昂之修史,起自伏羲,终于五季,可谓得太史公会通之旨矣。

且其言曰班固以古今人为表,此则妄矣。

知班固之妄而不自知其妄,尤而效之,又甚焉者,其郑昂之谓乎。

  孙虔礼、姜尧章之谱何夸乎?

  (问孙、姜多夸诞。)

  曰语其细而遗其大,赵伯暐之辩妄所以作也。

  (虔礼名过庭,唐人,善隶、行、章草。

官至右卫胄曹参军。

撰书谱,自书之,其略曰: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

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

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尧章名夔,宋鄱阳人,自号为白石生,著续书谱二十条。

其首章总论曰: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真草与行各有体制。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大抵下笔之际,尽倣古人,则少神气。

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兼通,心手相应。

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孙过庭论之又详,皆可参稽之。

伯暐名必,号大蓬,庸斋忠清公之孙。

官至奏院宗丞。

善隶楷题署。

作续书谱辩妄,以规尧章之失。

其略曰:夫真书者,古名隶书。

篆生隶,篆隶生八分与飞白、行草,载在古法,历历可考。

今谓真草出于飞白,其谬尤甚。

又谓欧、颜以真为草?夫鲁公草书亲授笔法于张长史,又何尝以真为草,若谓李西台以行为真,则是。

然自此体渐变,至宋时苏、黄、米诸人皆然。

楷法之妙,独有蔡君谟一人而已。

尧章略不举,是未知楷书者也。

又谓白云先生、欧阳率更论书法之大概,孙过庭论之又详,殊不知古人法书诀、笔势等论文字极多,特尧章未之见耳。

行书,魏晋以来工此者多,惟兰亭为最。

唐之名家甚众,岂特颜、柳而已哉。

况至宋朝,书法之备,无如蔡君谟,今乃置而不论,独取苏、米二人,何邪?读至篇末,又有浓纤间出之言,此正米氏字形也。

此体流敝至张即之之徒,妖异百出,皆米氏作俑也,岂容厕之颜、柳间哉!)

  宣和谱、石峻等书,其诞章之尤者也。

  (大德壬寅,延陵吴文贵和之裒集宋宣和间书法文字,始晋终宋,名曰宣和书谱二十卷。

石峻佩弦,温陵人,宋开庆间杂缉诸家论议为一书,率皆纰繁,如左短上齐、右短下齐等说,亦书家之小道耳。

  兰亭考、俞松续考,滥采群言,吾不知其然也。

  (兰亭考,宋四明桑世昌泽卿集为十二卷。

续考,吴江俞松寿翁编复十馀卷。

皆博采古今序论题跋,或相矛盾,皆无一定之见。

初永和九年,会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事也。

孙绰诸人咸赋诗为乐,王逸少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

陈天嘉中属僧智永。

隋平陈,或以献晋王,即炀帝也,王不之宝。

僧智果借拓不还,果死,归弟子辩才。

唐太宗为秦王时,见模本惊喜,乃贵价市真迹不至,遣问辩才,使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

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世传遣萧翼诡计就智永取之,非也。

贞观中,令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钩模,以赐皇太子诸王。

令褚遂良检校而董之,又令汤普彻拓赐房玄龄以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

太宗酷好法书,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行书目有五十八卷,此书为最,常置坐侧。

一日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可与吾兰亭。

及崩,用玉匣藏之昭陵。

梁末,温韬发唐诸陵、取金宝,而昭陵石床上石函中有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韬皆剔取其金玉而去。

于是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传人间。

或云唐贞观中搜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简皆入内府,士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是以流传至今。

宋太宗购募所得,集为十卷,俾摹刻之,今淳化法帖是也,独兰亭真本亡矣。

世所传摹刻本极多。

始唐太宗刊兰亭于玉石,石晋之乱,契丹自中原辇载宝货图书而北,至真定,德光死,汉祖起太原,遂弃兰亭石刻于中山。

土人李学究得之,韩忠献之守定也,李以墨本献公。

公坚索之,李瘗之地中,别刻本呈公。

李死,其子始摹以售人,世所谓定武本是也。

每本须千钱,好事者争取之。

其后李氏子负官缗无从取偿,宋景文公时为定帅,乃以公帑金代输而取石匣藏库中,非贵游交旧不可得也。

熙宁中,薛师正出牧,求墨本者踵至,薛恶之,乃刊别本留谯楼下,以授觅者。

其长子绍彭又摹刻赝本于郡,易旧中山本以归长安,镵损湍流带右天五字以掩其迹。

又有取况之说,谓定武者于仰字如针眼,殊字如蟹瓜,列字如丁形,盛字上有金龟,惟背后有五色莲花记者,为贞观时本。

大观中其弟嗣昌奏之,徽宗诏取其石,龛于宣和殿。

靖康间,与岐阳石鼓俱载以北。

或云靖康之乱,独此石弃不取,高宗驻跸广陵,宗泽居守东郡,见之,遣骑驰进。

逾月,金人复南寇,高宗幸浙失之。

楼大防云:毕少董自言,幼时在定武视见青石刻,带右天三字已缺,大观间再见,与旧无异,则五字未必皆绍彭镵损也。

其独损天字者尤为难得。

或云:兰亭真迹玉匣藏昭陵,又刻一石本,温韬发掘取金玉,弃其纸。

宋初耕民入陵,纸已腐,唯石刻尚存,遂持归为捣帛石。

长安一士人见之,购以百金,所谓古雍本也。

后入公使库。

冯京知长安,失火,石遂焚。

乃令善工以墨本入石。

薛向作镇,其子绍彭又刻一本易之,所谓今雍本也。

似此论议,纷纭不一,姑并存之。

黄鲁直曰:右军禊饮序草,号称最得意者,宋齐以来似藏在秘府,士大夫间未闻称述,岂未经大盗兵火时,盖有异迹在兰亭右者。

及萧氏宇文焚荡之馀,千不存一。

永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故为虞、褚辈道之。

所以太宗求之百方,期于必得。

其后公私相盗,今竟失之。

书家晚得定武石本,盖仿佛存古人笔意耳。

愚谓山谷此论极当,大抵收兰亭者自唐以来无虑数百家,而少有善者,多以所藏本展转模勒相夸,去真弥远矣。

  黄伯思之论,何其自欺也。

  (伯思字长睿,号云林子,邵武人。

能书,有帖行于世。

政和间为秘书郎。

著束观馀论,辨古刻书帖,然多出于米元章。

大抵论书宗尚晋人,而闇于古远。

又称张长史与藏真为同辈,且讥张不善正书,盖是未知长史者也。

又杂以袁昂、窦臮等论议裁评诸书,未为允当。

至宋名家,略不见举,独拳拳于章申公,而谓其笔势高古,出欧、褚之上。

又且自许太过,似涉狂妄。

  谯黄门之铭,非蔡氏碑也。

  (谯黄门碑首篆题汉故小黄门谯君之碑,君讳敏,字汉达,邺君之中子。

其辞曰:于穆使君盛德昭明。

又曰:如何如何,吁嗟昊苍。

黄伯思谓此碑意象古雅,在樊常侍、蔡藁长二碑上。

又曰:信安何籀以隶书知名,以谯敏碑为蔡中郎书,碑目亦以谯敏、鲁峻等碑皆蔡中郎书。

  金乡侯成,埒于稾长;庆都灵台,弱于西华。

  (金乡碑首隶书故金乡守长侯君之碑,名成,字伯盛,山阳防东人,其先侯公,纳策济太上皇鸿沟之阨,谥安国。

君曾孙<酉黹>封明统侯,元孙霸为临淮太守。

君年八十一,建宁二年卒。

碑末连夫人志铭。

此碑字差大完好。

稾长碑首隶书:汉故稾长蔡君之颂,名湛,字子德,河内修武人。

迁高邑令,吏民追思,栗尹等立碑。

末云光和四年十二月,诏书迁并州刺史。

下缺。

碑在藁城县西。

庆都碑隶书:惟帝尧母,昔者庆都,游观河滨,感赤龙而生尧。

有龙授图,躬行圣政。

庆都仙殁,葬曰灵台,上立黄屋,尧奉祠下,营以水。

历代守奉之,至王莽而绝。

廷尉仲定连白表奏,诏策嘉命。

时济阴守魏郡审晃、成阳令博陵管遵,各遣大掾,辅助仲君,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建宁五年五月造。

碑不甚磨灭,在济阴成阳县。

西华碑云:泰华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广十里。

周礼职方氏华谓西岳,祭视三公者。

又曰:故帝舜受尧历数,亲自巡省,设五鼎之奠。

暨夏殷周未之有改。

秦违其典,璧遗鄗池,二世而亡。

汉祖应运,礼遵陶唐。

亡新滔逆,鬼神不享。

建武之初,彗扫凶顽。

光和二年,有汉元舅,五侯之胄,谢阳之孙,曰樊府君,讳毅字仲德,命守斯邦。

光和戊午季冬己已,樊毅又重立碑。

延熹四年,宏农太守袁逢又易碑饰阙。

  卒使、礼器诸碑,曹植庙文,汉魏之制异矣。

  (卒史碑隶书曰: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故特立庙。

褒成侯四时来祀,事已即去。

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谨问太常祠曹掾冯牟、史郭元辞对。

故事辟雍祠先圣,太宰太祝各一人,备爵太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豕,大司农给米。

臣愚以为如瑛言可许。

臣雄、臣戒愚憨,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

奏制曰可。

乃元嘉三年春也。

雄姓吴,字季直。

戒姓赵,字意伯。

瑛姓乙,字少卿。

又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

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艺杂,能奉宏先圣之祀,为宗所归者。

平叩头死罪死罪。

谨按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览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

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

礼器碑隶书曰: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滩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

又曰: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马岂>厓思,叹卬师镜。

颜氏圣甥,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

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以尊孔心。

念圣历世,礼乐凌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

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遵柉禁喜,修饰宅庙,更造二舆。

又题韩明府名敕,字叔节。

又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已酉鲁相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

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以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泮宫,复礼孔子宅,而无公出酒餔之祠。

臣辄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

又史晨别立两碑于孔庙,又谒孔子冢立碑,率皆断裂。

曹植庙文篆额二行,惟黄初元年大魏受命,允轩辕之高纵,绍汉世之遐统。

又曰:追存上代三恪之礼,兼绍宣尼褒成之后,以鲁县百户,命孔子廿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祠。

制诏三公曰:昔仲尼生大圣之姿,怀帝王之器,曹衰周之末,而无受命之统,为政乎鲁卫之朝,教化乎汶泗之上,栖栖焉,皇皇焉,欲庄已以存道,贬身以救世,当时之君,终莫能用。

又曰:朕甚悯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之祀。

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

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

又曰:仲尼既没,文亦在兹。

末题曹植文,梁鹄书。

乃锺繇手刻,因号为三绝碑。

○按下守长原本作卞守长。

四十原本作卌。

师原本作帅。

叩头死罪下原本缺死罪上司空府六字。

并官氏原本作开官。

瑟鼓原本作鼓瑟。

顿首死罪下原本缺死罪二字。

今依金石录、集古录及旧拓碑文改正。

  大飨勒勋,繁城立表,禅坛刻记,甚哉将以夸后世也。

  (大飨碑,隶题额两行,穿傍刻蛟螭之文,亦梁鹄书。

魏志:文帝以建安二十五年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延康六月将伐吴南征,七月甲午军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

此碑乃八月辛未也。

是时汉帝在位,丕为丞相,操之死才数月。

丕军次旧里,饮宴设乐,伐石勒铭,称颂功德。

碑在亳州魏帝庙。

唐大中五年,亳州刺史李暨再摹刻于石。

繁城表,篆额黑字两行,中有界方,文乃魏公卿上尊号表。

自陛下即位下十行勒于碑后。

唐人称为梁鹄书。

禅坛记,篆额黑字一行,颜真卿以为锺繇书。

汉献帝纪: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称天子。

又按魏志,是岁十一月葬士卒死亡者,犹称令。

是月丙午,汉帝使张愔奉玺绶。

庚午王升坛受禅。

又是月癸酉奉汉帝为山阳公。

而此碑云十月辛未受禅于汉。

三家之说皆不同,今据裴松之注魏志,备列汉魏禅代诏册书令、群臣奏议甚详,益知汉魏二纪皆谬,而此碑为是也。

盖作史者之疑误后学也多矣。

夫曹氏建号,读其事者为之扼腕,彼且洋洋自满,比德前代,又勒丰碑,惟恐传之不远,欺罔甚矣。

今以其字画之工,故备录之,以俟识者。

○按飨碑文作{乡金},及谯父老原本作及故老。

今依金石录改正。

黑字两行黑字一行未详,疑为阳额,故拓本为黑字也。

  於戏,古碑之荒坠也久矣。尧祠舜冢,芜而弗治,禹功颉铭,忽焉沦沉,志古之士,将何所取哉!

  (东汉志: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

桓帝延熹十年二月祷雨尧祠,碑云:常以甲子日诏太常陈上古之礼,舞先王之乐,享祀群神,仰瞻云汉,嘉澍优沾。

孟府君知尧精灵与天通神,修治大殿。

馀多磨灭。

灵帝熹平四年建尧祠碑云:帝尧者,盖昔世之圣王也。

又曰: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尧。

又曰:圣汉龙兴,纂尧之绪,祀以上牺。

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坛场夷替,屏摄无位。

又曰:太守河南张宠继拟前绪。

字画隐隐可见。

舜冢碑,唐大历二年道州建敕亭,江华县令瞿令问八分书。

永泰二年三月十五日元结奏舜庙状云:臣谨按地图,舜陵在九疑之山,舜庙在大阳之溪。

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处。

秦汉以来,置庙山下,年代浸远,祠宇不存。

每有诏书,令州县致祭奠酹荒野,恭命而已。

岂有盛德大业百王师表没于荒裔,陵庙皆无。

臣谨遵旧制,于州西山上已立庙讫,特乞天恩,许蠲免近庙一两家,令岁时拂洒,示为恒式。

谨录奏闻。

时郭子仪为中书令,奏准敕赐庙户马怀玉等。

禹庙碑:光和二年十二月丙子朔十九日甲子,皮氏长南阳章陵刘寻孝嗣、丞安定乌氏樊璋元孙。

叙禹平水土之功。

后有铭文。

又一碑云:皮氏长安定苏,字下文已磨灭。

碑阴有汾阴赵遗子宣数十人姓名,官爵具存。

末后有龙门复民卅五户题名。

此碑在龙门禹庙。

苍颉庙铭,熹平六年立,略曰:苍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

铭曰穆穆圣苍等语,而缺陷者多。

又苍颉庙人名碑云:有莲勺左乡有秩池阳集丞有秩。

皆不知是何名号。

又有夏阳侯长礻殳祤侯长,则是县吏之名,皆无事实可考。

宋彭大雅以汉碑完好者四十本,作横卷刻于渝州博古堂,虽功用精嘉,而笔法缓弱,失真矣。

○按瞿令问书舜冢碑,见书史会要。

敕亭二字未详。

定乌氏上原本无安字。

集丞有秩原本作集水。

今依金石录改正。

  古学篇 #

  秦废古学,刀书不可得而行矣。

  (刀书见天五注。

今有海外西洋马八儿等国人,以长细銛刀,右手执用,托以左拇指,横刻贝叶为字。

或暮夜交睫书之,迅速精利,皆不失行理,岂不谓礼失求诸野。

  蒙恬笔经,胡毋敬等剽掠遗范,造苍颉、博学诸书,散落复尽。

  (蒙恬为秦将,造笔经。馀见至朴、书要注。)

  然道在两间,法出于道,书虽不传,法则常在。

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

圆效天,方法地。

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

篆不篆,隶不隶,吾不知其为书也。

  (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

字贵方,得势不可不转,转则圆。

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

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

一方一圆交,其效法天地之道乎?至于点画之际,纵经横纬,莫非阴阳至理之所在。

故左氏因亥有二首六身而得笔法,可谓善体物者矣。

夹漈曰:六书起一成文,衡为一,纵为丨旨衮,邪丨为丿,房必反。

反丿为瑽,分勿反。

至瑽而穷。

折一为音及,反为呼旱反,转为音隐,反为,居月反。

了从此见了部。

至而穷。

折一为者侧也,有侧有正,正折为,即八字也,又音帝,又音入,宀音绵。

转为,侧加反。

侧为人,音吠。

反为,音泉。

至而穷。

一再折为冂,五犯反。

转冂为凵,口犯反。

侧凵为匚,音方。

反匚为,音播。

至而穷。

引一而绕合之,方则为口,音圆。

圆则为○,音星。

至○则环转无异势,一之道尽矣。

丶音柱。

与一偶,一能生,丶不能生,以不可屈曲,又不可引,引则成丨。

然丶与一偶,一能生,而丶不能生,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也。

篆通而隶僻,故有左无右,有作阝,音阜。

无阝阜。

音阜。

于篆则左向右为左,右向左为右。

独向为,相向为阝阜。

篆明而隶晦,故有王无玉,有未无朱。

于篆则中一近上为王,中一居中为玉,中一直为朱,中一不直为未。

篆巧而隶拙,故有冂音觅。

无H音炯。

有无丨,于篆则上冒为,不冒为H,上加为主,加丶为宀。

篆纵而隶拘,故有刀无匕,有禾无尗。

音稽。

于篆体向左为刀,向右为匕,首向左为禾,向右为尗。

然则篆之于隶,犹筮之于龟。

按了从此三字原本讹作大。

注下脱见了部三字。

即宀字也十字亦讹作大注。

今依六书略原文改正。

  紫真授羲之,其似乎?

  (紫真,白云先生也。

羲之曰:天台紫真谓余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

书之气必通乎道,同混元之理。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力圆则润,势弱则涩。

紧则劲,逸则俊。

内贵盈,外贵虚。

起不孤,伏不寡。

回仰非近,背接非远。

望之惟逸,发之惟静。

  或曰:梁武谓元常古肥,子敬今庾,子敬不逮逸少,逸少不逮元常。学者以二王比肩,曰父作之,子述之。逸少无迹可寻,献之则未至也。

  (元常古肥,子敬今瘦。

子敬不逮逸少,逸少不逮元常。

此梁武帝之公论也。

庾肩吾曰:探妙测微,尽形得势,疑神化之所为,惟张有道、锺元常、王右军其人也。

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

张怀瓘曰:献之极细真书,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如大则尤直而寡态。

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之。

然诸体多劣于右军。

总而言之,伯仲差耳。

黄鲁直曰:谢太傅尝问献之:卿书何如君家尊?献之曰:固应不同。

论者多不谓然,彼欲与乃翁抗行,大似不逊。

余尝评其书:右军能父,中令能子。

同时诸人皆不能在此位也。

吁,子敬之言过矣。

原其所由,盖有为之先者。

子敬学于逸少,逸少学于锺、张。

逸少尝曰:吾书比锺繇当抗行,比张芝犹雁行。

乃托以受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以鼠须笔。

言托真隐之说,读者不能无疑。

子敬又言,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

献之受而问曰:君何姓字,复何游处,笔法奚施?答曰:吾象外为宅,不变为姓,常定为字,其笔迹岂殊吾体邪。

圣人以神道设教,不若是之欺诞也。

陶宏景曰:比世皆尚子敬,不复知有元常。

于逸少亦所排弃。

呜呼,是岂易与俗人言哉!然逸少又有言曰: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书,惟锺、张故为绝伦。

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当次之。

逸少尝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更别题,私为不忝。

羲之还,见之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

子敬乃心服。

盖至是则人心之不容泯者始昭然矣。

  羲之曰: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而分起伏诸用。

  (王羲之笔势论曰:夫书字贵平直安稳,先须相笔,或偃或仰,或欹或侧,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似篆籀,或似鹄头,或似散隶,或似八分,或似虫食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利剑,或似妇人纤丽。

先构筋力,然后装束。

必须注意详雅,起发密齐,疏阔相间。

每作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波抑而复曳。

作一字皆须作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刚铁,钩或上大如秆槁,或下细如针韭,或侧转点发似鸟飞,或棱侧如流水。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

举新笔意况生举爽爽若神。

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皆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书虚纸用强笔,书强纸用弱笔。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必须正坐静思,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下笔不欲急,故须迟。

何也?笔是将军,故须持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如鸟字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故鸟之脚须急,急则有形势。

每书欲得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然后是书。

若直笔急牵急裹,此但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又须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势。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也。

○按此注引羲之笔势论,讹字甚多,今依墨池编校正。

  又题卫氏笔阵曰:夫书先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草书象篆、隶、八分相杂。

斯言旨哉。

卫氏曰:善鉴不书,善书不鉴。

又删李斯笔妙而分七势,可与八永参焉。

  (李斯曰:夫书之微妙与道合。

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

自尚方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

今斯删其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凡书非但曩结,终藉笔力路径。

蒙恬造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

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

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卫氏名铄,字茂猗。

晋廷尉展之女,恒之从妹,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中书郎充之母。

善正、行书。

撰笔阵图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李丞相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

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废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

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笔头长一寸,管修五寸,锋齐腰强者。

研取燋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墨取庐山松烟、代郡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

纸取东阳鱼卯虚柔滑净者。

然后静摅意思,挥襟作之。

先学执笔。

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

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须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为筋书,多肉微骨为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丰肉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寔有形。

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寔如崩也。

陆断犀象。

百钩弩发。

丨万岁枯藤。

乀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用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法缓者,有心缓而执法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

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羲之题其后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研水者城池也。

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裨将也,结搆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夫欲书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小大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

翼,锺繇弟子。

锺繇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常隐锋而为之。

作横画如列阵之排云,作一戈如百钧弩发,作屈折如铜铁钩,每一牵如万岁枯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锺公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学,名遂大振。

欲真书行书皆依此法,若学草书,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虫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

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小大一等。

每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

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须象篆、八分、古隶相杂。

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笔则直过。

唯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有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锺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中,发人意气。

若直取俗字,不能光发。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及后渡江北游名山,遂于众碑学习焉。

八永,八法也,见书要注。

○按舞笔原本作头合。

善深思之理当自见原本作善思之此理可见。

致使成功不就虚废精神原本作致用功用不就虚废精力。

今依原碑文及金石录改正。

  张怀瓘十法,其心成颂之绪论乎?

  (张怀瓘,唐人,善正、行书。

为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撰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书法药石论、六体论等篇。

又撰用笔十法。

一曰偃仰向背,二曰阴阳相应,三曰鳞羽参差,四曰峰峦起伏,五曰真草偏枯,六曰邪正失则,七曰迟涩飞动,八曰射空玲珑,九曰尺寸规度,十曰随字变转。

心成颂,隋释智果作颂曰:迥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

间合间开,隔仰隔覆。

回互留放,变换垂缩。

繁则减除,疏当补续。

分若抵背,合如对目。

孤单必大,重并仍促。

以侧映斜,以斜附曲。

覃精一字,功归自得。

盈虚统视联行,妙在相承起伏。

  翰林禁经发诸家笔意。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论用笔法禁经,唐太宗集王羲之、虞世南诸人等三十馀家法论,撰成三卷。

上论用笔,中论异势,下论裹结。

其言极多,禁敕不行,号曰禁经。

序曰:夫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

功势既明,则务于迟涩。

迟涩和矣,无繁拘跼。

拘跼既亡,求诸变态。

变态者在乎奋研,奋研之理资于状异,状异之变无溺荒僻。

荒僻黜矣,藉于神彩,神彩之至,几于玄微,玄微则宏逸无方矣。

设乃一向规模,随其工拙,势以返覆肥瘦,体以疏密齐平。

放则失之于速,留乃失之于迟,畏惧生疑,否臧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

若此欲造于玄微,则未之有也。

  背抛引虿毒法趯戈曰:清润迟涩而右顾。善于形容矣。

  (翰林密论背抛法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临池诀曰:此锺法,稍涉八分虿毒法,引过其曲,转蹲其锋,又徐收而蹲,趯之不欲出,须暗收,使其如负芒刺则佳。

背趯法曰:以中指遣至尽处,以名指拒而趯之,又潜锋暗勒,势尽然后趯之。

右军背趯戈法: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

盖所以失之于前,正之于后也。

又永禅师涩出戈法:下以名指筑上借势,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锋潜趯,此名秃出法。

唐文皇云:为戈必清润贵迟涩而右顾是也。

  边衫衄(女六反,又音肉。)侧其月(鱼厥反。)暗筑,未善也。

  (衫法曰:上平点,中啄,下衄侧。

暗筑法曰:驭锋直冲,有点连物,则名暗筑。

月其字内两点用之皆非也。

盖边衫下不可以衄侧,而其月则当用潜虚半腹法也。

如说字义则有月(如六反)。

从人者,亦不用暗筑法也。

  萧何、韦诞,其能署书乎。

  (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又题龙虎二阙。

韦诞青龙中题三都宫观榜额,自谓能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也。

明帝时陵云台成,亦令诞题署。

  或问:广成子应候、僧一行释微、燕卿、葛氏诸作,极论题署,其几法乎?曰法则法矣,然多忌讳,适足以累法。

  (题署之法弊于唐,使人多忌讳,其原盖出于阴阳家者流。

世有广成子集阴阳应候法纂异记感应章、一行禅师释微集、燕卿大师字旨明简集、葛仙翁勒字法应神集音义章、白云先生笔论元鉴诸书,极言题署之法,点画分毫,来去各立名字,应之以阴阳,象之以五行,法之以六神。

使术者能察人平生祸福。

屋之大小,字之尺寸,各有程限,占其喜怒休咎之祥,年月远近之应,可考而知。

且谓虞世南笔首大尾小,犯前九恶二。

欧之笔楷而不朝,柳公权笔瘦如鹤胫,周越笔势如龙病在沙,不得隋侯之药,此五者名重当时,其法不应阴阳气候,神气不全,枿然如死。

李邕之体出于彼而达于此矣。

愚按广成子,庄周载其当黄帝之世,居崆峒一千二百年,是时阴阳之家未出也。

葛仙翁生于晋朝,忌讳虽多,而题署未有此病。

唐一行以数学名家,字书非其所长。

然则其僧简定之流所托为可知矣。

简定,燕卿名也。

  真卿之剑池,阳冰之讲台祠宇等作,纵横生动,不假修饰,其署书之雄秀者乎!

  (颜鲁公书虎邱剑池,李监书生公讲台,在苏州虎邱寺。

又篆处州仙都山黄帝祠宇字,其上刻丹,杨葛蒙勒石,乃颜真卿楷书也。

又篆越州大禹之庙字,并旷世绝作。

  陈旅之记,能持论矣。

  (陈旅,字众仲,莆田人。

撰题署书记,略曰:往而不返者,世道之既变也。

易知而不知者,人情之异尚也。

传曰清庙之瑟一倡而三叹者,三人从叹之耳。

夫三代之隆,先王礼乐之教著于人心,而大乐必易夫人可知也。

然而人情异尚,虽圣人不能使之知其至易。

世道既变,虽圣人不能返其必往。

此好古君子往往于故城废隧破碑断础观古人之陈迹,歔欷而不能去也。

余外大父赵大蓬曰:易有真河图泛见于事物,如六书之为学,最可以观理。

今其书虽存,得其理者鲜矣。

至汉魏以来,题署字法,今人都更不讲,况欲识无怀氏之古封乎!闽中风俗以正月六日游乌石山,寺公指寺额语余曰:是古题署法书也。

昔宦游吴楚间,多见之,古时人人知有是法。

王公贵人有所建立,不能书不书,必求能书,虽微贱必书。

绍兴后无论能否,官大即书,一时迎合,争乞新题易旧榜,于今存者什之一耳。

彼见古体波磔渐收,形势似拙,曰而何其态之拘拘也,曷不为我之骋乎?讵知字有古法而不骋,于法固甚巧也,拙则轶出矣。

其法与锺王小字异而寔同。

后人小字变形存神,是尚可取。

至于大字形不逮神,虽好不取也。

米南宫、黄太史辈,非不爽峭可喜,直可施之亭榭宴游处。

唐以来唯颜太师大小字俱雄秀合法,然论题署,李北海为最云。

  世称李邕善题署,然其铭刻欧、虞、褚数公差优乎?

  (问北海善题额。)

  曰古之铭石,典重端雅,使人兴起于千载之下。邕以行狎相参,后世嵬

  (五灰反,又五罪反。)

  异百出,邕作俑也。

  (李邕,字泰和,唐扬州江都人。

为御史中丞、汲郡北海太守。

善题署碑颂。

人奉金帛请其文,以钜万计。

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唯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锺繇正书谓之铭石。

虞、褚诸公守而勿失。

至邕始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自矜其能,铭石悉以行狎书之,而后世多效尤矣。

  欧、虞、褚深得书理。信本伤于劲利,伯施过于纯熟,登善少开阖之势,柳诚悬其游张、颜之阃奥乎?徐、李、沈、宋诸家,殆闯(丑禁反)其藩落者乎?

  (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见书要注。

柳诚悬,名公权,唐文宗以为翰林侍书学士。

张伯高、颜清臣,见至朴。

徐浩见书要。

李邕见上注。

沈传师,字子言,官至吏部侍郎。

宋儋,字藏诸,为校书郎。

皆唐人,善楷、隶、行草。

  韩择木、韩秀寔、李莒、李俭绰有古意。

  (韩择木,昌黎人,官至散骑常侍。韩秀寔,为翰林。莒、俭皆仕唐,善楷、隶、八分。)

  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

  (太白,姓李名白,一字长庚。为翰林供奉。子美,姓杜名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善楷、隶、行草。)

  昌黎知其理而功浅,子厚雅有抱负,而有永兴公之馀韵。

  (虞世南也。)

  议者以退之为极疏厉,

  (问韩字失粗鲁。)

  曰彼盖不知九方歅(音因。)之相马也。

  (昌黎,姓韩名愈,字退之。

官至吏部侍郎,谥曰文。

按林蕴拨镫序曰: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卢公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公,授以拨镫法曰:推拖撚拽是也。

卢自言,昔受教于韩吏部云。

子厚,姓柳名宗元,官至礼部员外郎、柳州刺史。

尝作笔精赋,略曰:勒不贵卧,侧常患平。

努过直而力败,趯当存而势生。

策仰收而暗揭,掠右出而锋轻。

啄仓皇而疾罨,磔<走历>趯以开撑。

  黄鲁直云:书道弊于唐末,惟杨凝式有古人笔意。

  (问少师书。)

  曰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凝式,字景度,五代人。官至太子少师,以心疾致仕。时人以扬风呼之。善行草。)

  请问宋之名家。曰钱忠懿、杜祁公之流便,苏才翁、倩仲之爽峭,苏子瞻之才赡,米元章之清拔,加于人一等矣,蹈道则未也。

  (忠懿,名宏俶,字文德,吴越国王。

善行草。

宋太宗评之入神品。

祁公,名衍,字世昌。

官至仆射,谥正献。

数与蔡忠惠论书。

草法秀劲,似晋宋间人。

才翁,名舜元,梓州人。

官至转运使。

倩仲,名舜钦,一字子美,才翁弟也。

官至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行草杰出。

而子美少劣于才翁。

子瞻,名轼,眉州人。

官至端明翰林侍读学士,谥文忠。

元章,名芾,吴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

行书超诣。

大抵言此数家多能于行草,而略于楷隶也。

  若夫鲁直之环变,刘涛诸人所不能及,而有长史之遗法,然其真行多得于瘗鹤。

  (黄鲁直,名庭坚,豫章人。

官至吏部员外郎。

善行草,自谓得江山之助。

尝曰:草书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纠,遂号为草书,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馀碌碌耳。

余在点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字不到,及来僰蒲北反。

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然比之古人,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轶绝尘,安能得其仿佛。

刘涛,温陵人,以草书名,世时称为草圣翁。

真行,谓真带行也。

瘗鹤,见书要注。

  问周越、李时雍、锺离景伯。曰如法何!吴说、张孝祥、范成大法乎?

  (问吴范等。)

  曰此而法,天下无法矣。然则张即之诸人其弥降乎?

  (问张即之以来书道愈坏。)

  曰吁,磔(陟格反。)裂涂地矣。

  (周越,字子发。李时雍,字致尧。钟离景伯,字公序。吴说,字传朋。张孝祥,字安国。范成大,字至能。张即之,字温夫。皆仕宋显宦,以能书称。)

  或问蔡京、卞之书。曰其悍诞奸嵬,见于颜眉,吾知千载之下使人掩鼻而过之也。

  (蔡京,字元长,兴化人。官至太师、鲁国公。卞字元度,京弟也。官至枢密。皆宋之奸臣,书字如其为人。)

  曰张即之、陈谠之书,

  (陈谠,字正仲,兴化人。官至尚书。)

  一时籍甚,丰碑巨刻,散流江左,迨今书家,尚祖馀习。

  (问张陈书。)

  曰速勿为所染,如深焉,虽卢扁无所庸其灵矣。然则其自知邪。

  (问能自知其非。)

  曰知则不为也。人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苏氏有言曰:书于鲁公,文于昌黎,诗于工部,至矣。

  (苏子瞻曰: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或曰:彼人耳,若夫吕岩、锺离权之亻褱公回反雄神险,不其愈乎?曰吾论书不论仙。然抱朴称皇象为书圣,陶真逸有顽仙之论。

  (吕岩,字洞宾。

锺离权,吕之师也。

抱朴子,名洪,字稚川,姓葛氏,晋丹阳句容人。

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货纸墨。

夜辄写书通习,遂以儒学知名。

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为葛仙翁。

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

行至广州,乃止罗浮山,炼丹积年,著述不辍,克期而逝。

尝著书一百一十六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皇象,字休明,吴广陵江都人。

官至侍中、青州刺史。

善小篆、八分、行草。

抱朴子云:书圣者皇象。

陶真逸,名宏景,字通明,南朝秣陵人。

年四五岁,常以荻为笔,画沙中学书。

至十岁,见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

读书万馀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善琴棋,工草隶,号华阳隐居。

年八十五,克日尸解而逝。

梁武帝赠太中大夫,谥贞白先生。

尝从武帝借名帖,论辩往复,有启曰:昔患无书可看,愿作主书史。

晚爱楷隶,又羡掌典之人。

常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充恣五欲,寔可愧耻。

每以为得作才鬼,犹胜顽仙。

  或问:怀素草书,邻于长史,君谟有仆奴之讥,过乎?曰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年之信。

豪杰复起,相知于异世之下,齺七角反又初留反。

然若合符节。

未达。

  (或人未解。)

  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夫张公者,人龙也,邈焉寡俦。而素欲策驽骀与之方驾,九地之下,重天之颠耳。然则高闲亚栖之流与?

  (问二僧比怀素。)

  曰二僧跚(苏干反。)若后矣。

  (蔡君谟曰: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

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按怀素帖云:独步当世,惟洛下颜尚书得之。

零陵怀素近得尚书札翰,大有开发。

又云:李靖用兵,淳风天文,张旭草书,有唐之三绝也。

其尊慕若此。

高闲上人能草,每欲学为张长史。

亚栖,洛阳人,尝对御草书,两赐紫袍。

自云: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号为书奴。

又有沙门贯休者,兰溪人。

工草隶,南土比之怀素。

成中令问其笔法,休曰:此事当登坛而授,安可草率而言。

成衔之,遁于黔中,因以病鹤诗见意曰:见说气清邪不入,不知尔病自何来。

此皆唐人僧能书者。

  程子之持敬,可谓知其本矣。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谥纯公,河南人。

尝曰:人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故朱子铭曰: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

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

必有事焉,神明厥德。

  或曰;朱元晦诸贤其简毕乎?曰道德之充于中而溢乎外也。

  (元晦名熹,号晦庵先生,谥文公,新安人。

善评诸家书,谓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则,及至米元章、黄鲁直诸人出来,便自欹斜放纵,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

  王子文书感兴,其几矣。

  (子文名埜,婺州金华人。

郑回溪之外孙,复娶郑之孙女。

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从真西山、魏鹤山讲学。

尤善楷、隶、行、草。

尝书朱文公感兴诗于玉麟堂,刻石城山书房,时称为二妙。

其书有齐梁风骨。

○按原本作官至端明签书枢密院,今从宋史改正。

  学书何所止?曰歾莫勃反。身而已矣。然则张伯高行业未彰,独以书酣身,益乎?

  (问旭。) #

  曰吾闻之,精于一则尽善,遍用智则无成。

圣人疾没世而名不称。

彼张公者,东吴之精,去之五百,再见伯英。

以此养生,以此忘形,以此玩世,以此流名。

  (韩退之送高闲上人序曰: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

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弈,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而哜其胾者也。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

  天五篇 #

  天地之数合于五,皇极之道中于五,四时之用成于五,六书之变极于五。是故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隶如冬,八分、行草,岁之馀闰也。

  (天地之数,阐于河图;皇极之道,明于洛书。

岁功成而四时行,人文兴而六书显。

虽因华有常,变化无尽,其数莫逃乎五也。

按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此天地之数合于五也。

洪范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响用五福,威用六极。

此皇极之道中于五也。

月令叙春夏中央秋冬,此四之用成于五也。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隶如冬,八分行草岁之馀闰也,此六书之变极于五也。

  隶之兴也,其周之末造乎?其民趋于简陋乎?

  (有八卦而后有六书,有六书而后有六经,六经由六书而传者也。

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盖取诸夬。

书契之始莫先乎古文,其次籀书,其次篆书,最后隶书,极矣。

六经者,圣人之语言也。

古文者,圣人之面貌也。

孔子书六经皆用古文。

籀书作于周宣王之时,犹不纯用,况末造之篆隶乎?籀之制字比古文为多,以篆方籀,则篆简矣。

秦人转病其难,又损而为隶,其日趋于简陋乎?然此盖法令之书,非六经之文也。

汉兴,制作未见称用,隶法之盛自贾鲂始,至蔡邕八分石经而篆籀浸微矣。

盖古文六经厄于秦火,至唐惟卫宏古文尚书独存,天宝间又诏改从今文,而古文尚书亦废矣。

愚尝论古文书犹古之礼乐也,礼乐不兴,则古书不复,其势然也。

  或问石鼓显于李唐,韩退之、韦应物以为周文王、宣王时,欧阳永叔、苏子瞻谓非史籀不能作,而夹漈以为秦文,信乎?曰以漆文知之。

  (欧阳永叔曰:石鼓在岐阳,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

而韦应物以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耳。

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鼓。

在今凤翔孔子庙中。

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郑馀庆置于庙而亡其一。

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乃足。

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磨灭不可识者过半。

文之古者,莫先于此。

然传记不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知为文宣之鼓。

然至于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也。

按三家石鼓歌,韦曰:周文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韩曰: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搜于岐阳骋雄俊,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简选误刻留山阿。

苏曰: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郑夹漈曰:石鼓十篇,大抵为渔狩而作。

周宣王时则籀书所始,宣王之前皆古文也。

籀文与古文则刀书故锐,秦篆则漆书故刓。

石鼓之文具端皆刓,且石鼓文之为秦篆者字字可晓。

惜乎漫灭,惟一鼓有全篇也。

其间有难明者,如殹为也、为丞之类是也。

絜出秦斤,丞出秦权,自可见矣。

又曰:石鼓大抵用秦篆,其间亦有古文者,何哉?曰:秦篆本于籀,籀本于古文,其母则同,但加减移易有异者。

石鼓固秦文,知为秦何代之文乎?曰: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其文有曰嗣王,有曰天子。

天子可谓帝,亦可谓王,故知此文则惠文之后、始皇之前所作。

韦应物,唐苏州刺史。

欧阳永叔,名修,宋吉州永丰人。

官至参政,谥文忠公。

尝集录前代碑刻,撮其大要,并载可以正史学之阙谬者,有集古跋尾二百九十六篇。

  然则笔曷始乎?

  (问始造笔。)

  曰尚矣。书曰作会,非笔何会?纪于太常,非笔何纪?

  (按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所谓十二章也。

上六者绘之于衣,下六者绣之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

周制则以日、月、星、辰画于旗,龙、山、华、虫、火、宗彝绘于衣,藻、粉、黼、黻绣于裳。

周书曰: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

又周官司勋曰: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

夫画于旗,书于常,绘于衣,既不可以刀书,而施五采作绘,又难以竹聿行漆,意者三代以前已有笔墨,与刀书竹漆并行。

盖刀漆施于竹木,而笔墨用于绢帛。

诗曰:彤管有炜。

则似竹聿之笔矣。

又疑古人精于制物,墨与漆相类,后世不知以为漆尔。

李廷珪之墨用以漆柱,则古人之墨如漆可知。

今西域人以金丝矾等药熬水,濡以绢帛,盛以小缶,用竹聿饮而横书之,则竹聿亦可以行墨。

  苏望、欧阳棐以三体为汉石经,赵德夫、洪景伯非之谅也。

  (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篆文二百十七,隶书二百九十五,有一字而三体不具者。

皇祐癸巳,洛阳苏望氏所刻。

苏望曰:后汉熹平四年,灵帝以经籍文字穿凿,疑误后学,诏诸儒雠定,命蔡邕书古文、篆、隶三体,镌石立于太学。

今石不存,本亦罕见。

近于故相王文康家得左氏传拓本数纸,其石断剥,字多亡缺。

取其完者摹刻之,凡八百一十九,题曰石经遗字。

欧阳棐集古文四声韵所载石经数十字,盖有此碑所无者,而碑中古文亦有韵所不收者。

则沦落之馀,两家所得自不同耳。

赵德夫曰:汉石经遗字藏洛阳及长安人家,盖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

其后屡经迁徙,故散落不存。

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土壤埋没之馀,磨灭而仅存者尔。

按后汉书儒林传叙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

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

又按灵帝纪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蔡邕传乃云奏正定六经文字。

而章怀太子注引洛阳记所载,有尚书、周易、公羊传、论语、礼记。

今余所藏遗字,又有诗、仪礼,然则当时所立又不止六经矣。

洛阳记又云: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等名,今论语、公羊传后亦有堂谿典、马日磾等姓名尚在。

洪景伯曰:石经见于范史帝纪及儒林、宦者传,皆曰五经。

蔡邕、张驯传则曰六经。

惟儒林传云为古文、篆、隶三体。

郦氏水经注云:汉立石碑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隶三字石经。

唐志有三字石经两种,曰尚书,曰左传。

独隋志所书异同,其目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种。

既以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字石经,乃其误也。

范蔚宗时,三体石经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官,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

赵氏虽以一字为中郎所书,乃未尝见一字者。

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跋石经,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

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名,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

可谓谬论。

夏氏所注古文,既以此碑为石经,又有蔡邕石经,亦非也。

愚谓赵德夫、洪景伯之言可谓信而有征矣。

然莫能辨其三体为谁书也。

今按元魏江式论书表有云,魏初陈留邯郸淳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之语,最为明白。

而二公略不及此,故特表而出之。

欧阳棐,修子,官至右司。

著集古目录十卷。

赵德夫,名明诚,密州诸城人,宋相挺之之子也。

著金石录三十卷。

绍兴中,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表上之。

洪景伯,名适,饶州鄱阳人。

官至右仆射,谥文惠公。

有隶释、隶谱、隶图、隶韵等书,共二十七卷,又隶续十卷,行于世。

  或曰:古书籀隶其渝渝乎久矣,而何言之(古岳反),明也。

邪?曰吾闻达于理者,古今不能鬲;古核反。

审其几者,鬼神莫能閟。

兵媚反。

夫道一而已矣。

然则用笔有异乎?

  (问用笔。) #

  曰有。请问。曰篆用直,分用侧。隶楷。

  (问隶楷。) #

  曰间(去声,下同)。

  出存乎其人。其人可得闻乎?

  (问人。) #

  曰颜、柳篆七而分三,欧、褚分八而篆二。行草。

  (问行草。) #

  曰禊序篆多,间以分侧。

  (按篆多二字原本误在禊序上,今改正。)

  有石书之遗意焉。

  (石书即石经。)

  然则执笔有异乎?

  (问执笔。) #

  曰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近世善执笔者莫如张、颜,吾以此按天下图书,不能逃乎玉尺也。

  (晋田文掘地,得古玉尺。)

  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

  (八体,八法也。)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魏晋间帖,掌指字也。

呜呼,师法不传,人便其所习。

便其所习,此法之所以不传也。

故惠施卒而庄子深瞑不言,钟子期死而伯牙毁琴绝弦,盖伤世之难与知也。

  (古书籀隶同源而殊流,篆直分侧用二而理一。

自其殊者而观之,则古文而籀,籀而隶,若不可以相入。

自其一者而观之,则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

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

昔有善小篆者,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心,虽屈折处亦无有偏侧者,盖用笔直下,则锋常在画中,故其势瘦而长。

此徐铉所谓(古火反 )。

匾法也。

章友直自得李阳冰笔意,每执笔自高壁直落至地如引绳,皆直笔之用也。

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

大抵笔直则圆,圆故长,长必瘦;侧笔则匾,匾故方,方必肥。

瘦硬易写,肥劲难工。

直笔难于肥,侧笔难于瘦,其要在变而通之。

若夫执笔,则不可不直也。

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

然分书间用直笔者有之矣,未有古人籀篆而用侧笔者也。

隶出于篆,而分又隶之变也,故间出。

颜、柳隶之篆,欧、褚隶之分。

兰亭多用篆法,至于由字之类,则间用侧笔。

米元章评褚临兰亭曰由字益彰于楷则者是也。

故善观兰亭者,知隶草之变矣。

其要妙在执笔。

善执笔则直侧一以贯之,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天下无全书矣。

临池法曰:用笔之法,以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抽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

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须用大指初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

皆不过双苞自然,指实掌虚矣。

夫小字及寸,必须实按其腕,而用在掌指。

自寸以往,则势局矣。

遂有覆腕、悬腕、运肘、运背之作。

至于俯仰步武之间,随宜制变,莫不各有当然之理。

故有常法焉,有变法焉。

常经也,变权也。

审于反经合经之权,则知变矣。

  或曰:绛州潘氏搜摭奇墨秘褚,昉(甫往反。

)于苍颉,讫于宋初,其雅博乎?曰淳化间,太宗出内藏古迹,命王著临拓,工用精嘉。

大观、绛、潭,犹有似人之喜。

戏鱼、黔江、鼎澧,(音礼。

)无虑数十,有无不足计也。

  (宋太宗留意翰墨,遣使天下,购募历代名迹。

淳化中,乃出御府所藏,命侍书王著临拓,以枣木镂刻,藏于禁中。

厘为十卷,各于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每大臣登进二府,则赐以一本,其后不赐,故尤为难得。

仁宗时又诏僧希白刻石于秘阁,前有目录,卷尾无篆书题字。

近世相传,以为二王府帖者,缪也。

按黄鲁直曰: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当时皆用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

元祐中亲贤宅从禁中,借版墨百本,分遗官僚。

但用潘谷墨,光辉有馀而不甚点黑。

又多木横裂纹,时有皴皵失字处,士大夫不能尽别也。

亲贤宅魏王,即二王也。

又有高宗绍兴中国子监本,其首尾与淳化略无少异,或云即御府所藏旧刻,未知是否。

当时御前拓者多用匮纸,盖打金银箔者也。

自后碑工作蝉翼本,且以厚纸覆板上,隐然为银锭□痕以愚人,但损剥非复拓本之遒劲矣。

初徽宗建中靖国间,出内府绩所收书,令刻石,即今续法帖也。

大观中又奉旨摹拓历代真迹,刻石于太清楼,字行稍高,而先后之次亦与淳化帖少异。

其间有数帖多寡不同。

凡标题皆蔡京书,卷尾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而以建中靖国续帖十卷,易其标题,去其岁月与官属名衔,以为后帖。

又刻孙过庭书谱及贞观十七帖,总为廿二卷,谓之大观太清楼帖。

绛帖者,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帖摹刻于家为石本,而传写多转失,世称为潘驸马帖,凡二十卷,其次序卷帙虽与淳化官帖不同,而实则祖之,特有所增益耳。

单炳文曰:淳化官本法帖,今不复多见,其次绛帖最佳,而旧本亦已艰得。

尝以数本较之,字画多不侔。

伟家藏旧本第九卷大令书一纸第四行内,面字右边转笔正在石破缺处,隐然可见。

今本乃无右边转笔,全不成字。

其面字下一字与第五行第七字亦不同。

又第七行第一字,旧本乃行书正字,今本乃草书心字,笔法且俗。

曹士冕曰:帖总二十卷,元无字号及假眼数目。

第二卷锺繇宣示帖,第一行内报字右边直画勾起向左畔,第二行茤字内下面夕字上画微仰曲,第五行名字右角微有一点,第十行当字上三点全,旁有微损,却在空处。

已欲日帖脚下有断石纹,此卷内第一假与第三假石并缺右角。

单炳文、曹士冕各有摹刻本。

世传潘氏析居,法帖分而为二。

其后绛州公库乃得其一,于是补刻馀帖,名东库本。

第九卷之舛误盖始于此。

且逐卷逐假,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德等二十字为次第云。

后避金主亮讳,但庾亮帖内亮字皆去右边转笔,谓之亮字不全本。

又有新绛本、北方别本、武冈新旧本、福清乌镇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潭帖者,庆历中刘丞相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于石,置之郡斋。

增入霜寒、十七日、王濛、颜真卿诸帖。

而字行颇高,与淳化阁本差不同。

逐卷各有岁月。

第一卷题云庆历五年季夏慧照大师希白模勒,第二卷庆历八年仲冬月慧照大师希白重模,第三卷则五年六月,第四卷八年仲冬月,第五卷戊子岁孟冬,第六卷五年季夏,第七卷五年仲秋月,第八卷五年季夏月模勒上石,第九卷八年仲冬月,第十卷五年仲秋月。

每卷各有庆历及慧照大师希白重模字。

内第三卷山涛帖末有风笔恻感之语,不成文,盖谢发帖云执笔恻感今至执字止,涛帖云风雨所劝云云今至风字止,却移笔恻感三字在涛帖之后,移雨所劝以下十九字在发帖之后。

又第六卷右军字,先后失次尤甚。

朱文公讥其有中分一字,半居前行之底,半居后行之颠,极为可笑。

如黄鲁直评释二卷内郄愔书第三帖当字两分是也。

帖字屡经临摹,固已失真。

如淳化等帖,有刘次庄、石苍舒释文,虽或未尽,加以陈去非、黄长睿、施武子等更迭考辩,十得八九。

若潭帖,乃悉颠倒而错乱之,几成异域神咒矣。

潭帖之别,则有刘丞相私第本、长沙碑匠新刻本、三山木本、蜀本、卢陵萧氏本等类甚多。

戏鱼,即临江帖也。

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戏鱼堂,除去篆题,而增释文。

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又重摹刻于利州。

黔江者,黔人秦世章常以里中子弟不能书,其将兵于长沙,买石摹刻僧宝月古法帖十卷。

宝月,慧照也。

谋舟载入黔中,壁之黔江之绍圣院,后题云长沙汤正臣重模。

鼎帖,板本较诸帖增益最多。

澧阳石刻散失,仅存者右军数帖而已。

又有淳熙修内司帖北方印成本,乌镇张氏福清李氏本。

若此之类,大抵皆法帖一再之翻模,殊失笔意,无足观也。

  汪季路之辨审矣。

  (季路,名逵,衢州人。

父应辰,字圣锡,年十八,南渡初廷对第一。

俱官至端明殿学士,时称为大小端明。

郑回溪娶大端明玉山之女,其子肯亭复为小端明婿。

汪氏建集古堂,藏奇书秘迹、金石遗文二千卷,玉山多为跋尾。

朱元晦尝题其跋后曰:事有实迹,语无浮辞,有德者之言盖如此,后学所当取法也。

季路著淳化阁帖辨记,其十卷板刻行数极为详备,末云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

后木板多行差,其逐假以一二三四刻于旁,或刻人名,或有银锭印痕,则是木裂。

其墨乃李廷珪墨,黑甚如漆。

其字精明而丰腴,比诸刻为肥。

刘潜夫曰:近人多不识阁帖,某家宝藏某本,或用高价得某本,皆非真。

真者字画丰穰有神彩,如潭、绛则太瘦,临江则太媚。

又用李廷珪墨印造,凡淳化间所赐御书喻言等帖,皆用此墨,不可以伪。

予始得汪端明季路所记阁帖行数,恨无真帖参校。

晚使江左,忽有示此帖十卷,昔李玮驸马故物也,后有朱印云:李玮图籍,上赐家传,子孙有德,保无穷年。

十卷之末皆有此印。

用二千楮得之。

其秋被召为少蓬,始呼匠装饰。

大蓬尤伯晦见之曰:宝物也。

昔山谷尝叹无钱致一本,时币重物轻,一可当十,彼时已值百千,今安得不愈贵重。

然真帖可辨者有数条:墨色,一也,他本刊卷数在上,板数在下,惟此本卷数板数字皆相联属,二也;他本行数字比帖字小而瘦,此本行数字比帖中字皆大而浓,三也;余所得江东本每板皆全纸,无接黏处,一部十卷,无一板不与汪氏所记合,乃知昔人装背之际,宁使每板行数或多或寡,而不肯剪裁凑合者,欲存旧帖之真面目,四也。

  曰荣咨道二十万购夫子庙碑,刘潜夫十馀载求邕僧塔铭,琛乎?

  (问虞、欧二碑。

唐武德九年,诏立隋故绍圣侯孔嗣哲子德伦为褒圣侯,重修孔子庙,虞世南撰文并书,相王旦题额。

黄鲁直曰:今世有好书癖者,荣咨道,尝以二十万钱买虞永兴孔子庙堂碑。

予初不信,以问荣,则果然。

后求观之,乃是未劖去大周字时墨本,与张福夷家碑其中阙字亦略相类,唯额书大周孔子庙堂之碑八字为异耳。

又碑末长安三年太岁癸卯金四月壬辰水朔八日己亥,木书额相王旦也。

又云:朝议郎行左豹卫为长史直凤阁锺绍京,奉相王教拓勒碑额,雍州万年县光宅镌字,今福夷无大费,虽无前后数十字,非宝藏是书之本意。

赵德夫曰:唐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武德时建,题云相王旦书额者,盖旧碑无额,武后时增之尔。

至文宗朝,冯审为祭酒,请琢去周字,而唐史遂以此碑为武后时立者,误也。

睿宗所书旧额云大周孔子庙堂之碑。

今世藏书家得唐人所收旧本,犹有存者。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右庶子李百药制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碑在洛阳。

刘潜夫,名克庄,宋兴化人,家后村,因以自号。

官至尚书,谥文定。

其友人陈景升遗以欧书邕禅师塔铭,阙后三行,十年始为补足,喜而作诗曰:端平曾叹阙三行,淳祐重来为补亡。

收拾一碑劳十载,此生凡事不须忙。

  曰鸿都断石,犹有存者,其古刻之天球乎!

  (见前注。) #

  黄初阙里记,词翰尔雅,其南金乎!汉碑三百,销蚀亡几,何君阁道、夏淳于碑,可以全见古人面貌。君谟隶纂,其忧思深矣。

  (黄初阙里记,曹植文,梁鹄书。

按魏志以黄初二年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令鲁郡修旧庙,置史卒。

今以碑考之,乃黄初元年,又诏语时时亦异,当以碑为正。

盖不惟词翰之妙,又可以正史学之失。

惜乎碑刻之有限也。

何君阁道,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也。

汉光武中元二年刻。

此碑在蜀邛僰道中,近出于世,为东汉隶书之冠。

夏淳于碑,汉建宁三年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也。

在今洛州。

宋元祐间,因治河堤于土中得之,刻画如新,奇古浑厚。

郑回溪所谓篆体八分者。

蔡君谟尝以汉碑刻画完好者纂而为十四卷,实虑古书之磨灭也。

  魏晋相承,善学隶古,莫如锺、王。

自庾、谢、萧、阮诸人,神气浸殊,体式未散。

历隋而唐,始有专门之学,自此益分矣。

呜呼,媮风并起,其末造之孱士山反。

民乎!豪杰之生不数,其精神犹参错于元化之间乎!

  (隶古者,先秦之文也。

锺、王首变新奇,何谓善学隶古?曰今之书犹古之书也,后之人守锺、王不变,则其庶几矣。

惜乎唐之专门,各相牴牾,自为格体,是以开后来之嵬琐。

籀文而上,吾无间然。

斯、邈作而趋简便,魏晋而后复行今隶,疑若隶古亦废,殊不知其所损益者,特制度文为之末尔。

若夫执笔之妙,书道之玄,则锺、王不能变乎蔡邕,蔡邕不能变乎籀古。

今古虽殊,其理则一。

故锺、王虽变新奇而不失隶古意,庾、谢、萧、阮守法而法存,欧、虞、褚、薛窃法而法分。

降而为黄、米诸公之放荡,犹持法外之意。

周、吴辈则慢法矣。

下而至于即之之徒,怪诞百出,书坏极矣。

夫书,心画也,有诸中必形诸外。

甚矣教学之不明也久矣。

人心之所养者不厚,其发于外者从可知也。

是以立言之士不能无媮风孱民之叹。

然中间赖有作者,如张、颜、李、蔡数公,愤然独悟,一洗敝习,斡回古意而续书之脉。

安知后来不有张、颜辈间出!此所谓豪杰并起,相知于异世之下,断然若合符节,此精神所以参错于元化之间也。

庾、谢、萧、阮诸人,谓庾亮、庾翼、庾冰、庾准、谢安、谢万、谢灵运、萧思话、萧子云、阮研等也。

并南朝人。

又若晋之诸贤,宋之羊、薄、孔、张,齐王僧虔,梁陶宏景,陈顾野王辈,能书者多不可胜举,在学者精求,当自知之。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孔氏遗迹,阳冰独神会之。

鲁公之书,怀素喜而有得,似不在语言文字之苴(粗同○按苴无粗音,亦不作粗字解,注似误。

)乎?诸子之穷高极微,长于词说,知本者厌其言。

  (求于书不若得于言,得于言不若会于意。若二子可谓能以意会于语言文字之外也。徒支离于词说,则末矣,吾未见其高且微也。)

  或问衍极。曰极者中之至也。曷为而作也?曰吾惧夫学者之不至也。

  (谓极为中之至何也?言至中则可以为极。

天有天之极,屋有屋之极,皆指其至中而言之。

若夫学者之用中,则当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衍极之为书,亦以其鲜久而作也。

呜呼,书道其至矣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况书道乎!)

  右衍极五篇,莆田郑枃所作也。

极者理之至也。

凡天下之小数末艺,莫不有至理在焉,况其大者乎?孔安国曰: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是八卦与六书同出,皆圣人所以效法天地而昭人文也。

世之言书者蔑焉不知至理之所在,此衍极所繇作也。

是书自古文、籀、隶以极书法之变,靡不论著。

辞严义密,读者难之,于是详疏下方,使人考辞以得义,而知书之为用大矣。

至治壬戌冬十有一月庚申郡人刘有定识。

  学书次第之图 #

  大楷 中兴颂 东方朔碑 万安桥记(八岁至十岁)

  中楷 九成宫颂 虞恭公碑

  姚恭公墓志 #

  遗教经(十一岁至十三岁)

  小楷 宣示表 #

  戎路表 乐毅论

  力命表 曹娥碑(十四岁至十六岁)

  行书 兰亭序 圣教序

  (十七岁十八岁)

  开皇帖 阴符经

  献之帖(十九岁二十岁)

  草书 急就章(二十一岁) 右军帖(二十一岁至二十四岁)

  旭素帖(二十五岁)

  篆书 琅邪题(十三岁) 峄山碑(十五岁) 泰山碑

  张有书 #

  周伯琦书 #

  蒋冕书 #

  古篆 石鼓文 #

  钟鼎千文 #

  八分 泰山碑铭 景君碑

  鸿都石经 (二十五岁)

  费凤碑阴 #

  此图所限年岁为中人设耳。若天资高者,十年功可了众体。

  书法流传之图 #

  右图自蔡邕至崔纾皆亲相授受,惟蔡襄毅然独起,可谓间世豪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