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

  历代书论  佚名 编

  秦 汉 #

  概论: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李斯《论用笔》

  汉:蔡邕《九势》

  《笔论》 #

  汉:卫恒《四体书势》

  秦李斯《论用笔》

  论用笔: #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秦朝书家——李斯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相关碑帖: #

  琅琊台刻石 #

  泰山刻石 #

  峄山刻石 #

  崔 瑗 #

  草书势 #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许 慎 #

  说文解字序 #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万物咸赌,靡不兼载。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

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赵 壹 #

  非草书 #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若夫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

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

故其赞曰:“临事从宜。

”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

其*扶拄挃,诘屈龙乙,不可失也。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之际,每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

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

乡邑不已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

俯而扪虱,不暇见天。

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虱,乃不暇焉。

  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于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后生,不亦渊乎?

  蔡 邕 #

  篆势

  …… #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汉代书家——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

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相关碑帖: #

  《熹平石经》 #

  魏晋/南北朝 #

  概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

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

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

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

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

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

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晋:成公绥《隶书体》

  晋:索靖《草书状》

  晋:卫夫人《笔阵图》

  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书论》 #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论书》 #

  钟 繇 #

  用笔法 #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

繇苦求不与。

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非凡庸所知。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成公绥 #

  隶书体 #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

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

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

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点*折拨,掣挫安按。

缤纷络绎,纷华灿烂。

絪緼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制;缱绻结体,劖衫夺节。

  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难详,粗举大体。

  卫 恒 #

  四体书势 #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

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

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

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

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会意者,以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

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

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

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

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

汉世秘藏,希有见者。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

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

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

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

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

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

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

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

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

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

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邈定乃隶字也。

  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

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

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

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

邕作《篆势》云: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

苍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

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

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

杳杪邪趣,不方不圆。

若行若飞,蚑蚑**。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

隶书者,篆之捷也。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

每书辄削而焚其捬,梁鹄乃益为捬,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

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

宜官后为袁术将,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

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

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

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书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

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

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

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

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

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作《隶势》云: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

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

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

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设张,庭燎飞烟。

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

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

后称善作。

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

杜氏杀字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弘农张伯英者,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

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

罗叔景、赵元嗣者,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

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

下方罗、赵有馀。

”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

崔瑗作《草势》云: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

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生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

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

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成就卓著的书法家–索靖

  中国书法史上成就卓著的书法家–索靖,字幼安,是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官宦之家。父亲索湛,担任过北地太守。

  索靖年轻时就有"逸群之量",与同乡汜哀、张* 、索* 、索永五人均在太学读书,才艺绝人,驰名海内,被人们称为"敦煌五龙"。

可惜,其他四人,相继早亡,独索靖一人"博经史,兼通内纬",在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造诣很深。

当时的显官名士如傅玄、张华等人,对索靖非常赏识,都乐意和他交朋友。

  索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位有重要影响的人。

他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姊之孙,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

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章草是隶书草化后的书体)。

晋武帝时,他和另一大书法家卫瓘同在尚书台供职。

卫瓘为尚书令,索靖为尚书郎。

由于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当时被人们誉为"一台二妙"。

说他二人的书法与张芝有很深的师承关系。

后人评价道:“瓘得伯英(张芝字)筋,靖得伯英肉”。

  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气势是相当雄厚的,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

梁武帝萧衍称誉他的字"遒劲而峻险。

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黄山谷也称道他书法为"笺短意长,诚不可及"。

有人把索靖的字与张芝的字作了比较,认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靖”。

两位大师的书法是各见所长。

  索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出师表》、《月仪帖》、《急就章》等。

宋代著名的《淳化阁帖》也收集了索靖的墨迹。

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

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离去。

  索靖平生著述颇丰,著有《草书状》一篇,对书法演变、风格、气韵、用笔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避的论述,有些基本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还著有《五行三统正验论》一书,此外还有《索子》、《晋诗》各20卷,现已失传。

  索靖一生担任过西晋的重要官吏。

初举贤良方正,拜驸马部尉而出守西域,酒泉太守、尚书郎、大将军、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303年,河间王司马颗等举兵侵犯洛阳。

索靖被任命力游击将军,率关陇义兵参加保卫洛阳之战,不幸在战斗中受伤而死,卒年六十五岁。

死后被追赠"司空",封安乐亭侯。

  索 靖 #

  草书状 #

  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欻奋*而桓桓。

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扬其波。

芝草葡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

举而察之,以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窃娆廉苫,随体散布。

纷扰扰以猗,靡中持疑而犹豫。

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

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

或者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俶傥而不群,或若自检于常度。

于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

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

去繁存微,大象未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案。

骋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间翰厉,溢越流漫。

忽班班成章,信奇妙之焕烂,体磥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粲粲。

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

  卫 铄—-卫夫人《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乙[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藤。

  丶[捺] 崩浪雷奔。

  习[即“横折钩”。因输入法的限制,以“习”代替。]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 #

  自论书(传) #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论(传) #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

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魏晋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相关碑帖: #

  乐毅论 #

  黄庭经 #

  兰亭序 #

  快雪时晴帖 #

  孔侍中帖 #

  丧乱帖 #

  十七帖 #

  姨母帖 #

  十二月帖 #

  羊 欣 #

  采古来能书人名

  臣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寻索未得,续更呈闻。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人,不知何许人、何官。

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

《耿球碑》是宜官书,甚是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

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鸽,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得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宫殿题署多是鹄手也。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得次仲法,名在鹄后。毛弘,鹄弟子。今秘书八分,皆传弘法。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瑗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张农张芝,高尚不仕。

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

人谓为“草圣”。

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今世云芝草者。

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英弟子,并善草,诞书最优。

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亲手写。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子盛诞,辘轳长口引之,使就榜书之。

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

乃掷其笔,比下焚之。

乃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官至鸿胪少卿。

诞子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

  河间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颖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

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 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

繇子会,镇西将军。

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东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

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

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

草藁是相闻书也。

瓘子恒,亦善书,博识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张芝姊之孙,晋征南司马,亦善草书。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陈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晋宫、观、城门,皆畅书也。

荥阳杨肇,晋荆州刺史,善草隶。

潘岳诔曰:“草隶兼善,尺牍必珍,足无綴行,手不释文,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肇孙经,亦善草隶。

  京兆杜畿,魏尚书仆射;子恕,东郡太守;孙预,荆州刺史:三世善草藁。

  晋齐王攸,善草行书。

  泰山羊忱,晋徐州刺史;羊固,晋临海太守: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晋侍中,善写隶、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

  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邪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

  晋丞相王导,善藁、行。廙从兄也。

  王恬,晋中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二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众书通善,尤能隶、行。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微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晋司徒左长史,能革、隶。子修,琅琊王文学。善隶、行,与羲之善,故殆穷其妙。早亡,未尽其美。子敬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王绥,晋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行。

  高平郗愔,晋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郗超,晋中书郎,亦善草。愔子也。

  颖川庾亮,晋太尉,善草、行。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亮弟也。

  陈郡谢安,晋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会稽隐士谢敷,胡人康昕,并攻隶、草。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鲜不好之。

  王僧虔《笔意赞》  

  笔意赞: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人妙通灵。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开张风翼,耸擢芝英。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论书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轶),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轶)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

”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

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

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马加“浸”的右面)(马加“浸”字的右面)恒欲度骅骝前。

”庚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

右军后进,庚犹不忿。

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鸯,皆学逸少书。

须吾还,当比之。

”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于几欲乱真。

”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郗方回章草,亚于右军。

  晋齐王侦书,京、洛以为楷法。

  李式书,右军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庚翼;王(氵+蒙)书,亦可比庚翼。”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

  庚亮书,亦能入录。

  亡高祖巫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

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

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人棺。

  郝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比右军,议者末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秘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羊欣、邱道护并亲授于子敬。

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

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邱道护与羊欣皆面授予敬,故当在欣后,邱殊在羊欣前。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人能流。

昔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

元嘉初,方就索还。

《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听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过,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居钟毫之美,迈古流今,是以征南还即所得。

  隋唐/五代 #

  概论: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

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

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虞世南《笔髓论》

  唐:欧阳询《八诀》

  唐:李世民《指意》

  唐:张怀瓘《书断》

  《书断序》      #

  《六体书论》 #

  唐:孙过庭《书谱》

  唐:徐浩《论书》

  唐:蔡希综《论书》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欧阳询 #

  八 诀 #

  如高峰之坠石。

  似长空之初月。

  若干里之阵云。

  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如万钧之弩发。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用笔论 #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

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

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

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

用笔之趣,请闻其说。

”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

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

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

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

”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

”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

”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

若枯松之卧高岭。

类巨石之偃鸿沟。

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

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

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

唯截纸棱,撇娘密绍⑩,务在经②实,无令怯少。

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

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

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

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

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

中心藏之,盖棺乃止。

”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虞世南 #

  《书旨述》 #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迹,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

曰:“余不敏,何足以知之。

今率以见闻,随纪年代,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举而叙之。

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

爱置形象,肇乎仓史。

仰观俯察,鸟迹垂文。

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

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综其遗美,别署新意,号曰籀文,或谓大篆。

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适时简要,号曰小篆,善而行之。

其仓颉象形,传诸典策,世绝其迹,无得而称。

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来,犹如参用,未之废黜。

或刻以符玺,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往往人间时有见者。

夫言篆者,传也。

书者,如也。

述事契誓者也。

字者,孳也,孳乳浸多者也。

而根之所由,其来远矣。

  先生曰:“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愧无隐焉。

隶、草攸止,今则未闻,愿以发明,用祛昏惑。

”曰:“至若程邈隶体,因此罪隶,以名其书,朴略微奥,而历祀增损,亟以湮沦。

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首变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绝。

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研,润色之中,失于简约。

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銛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

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

而前辈数贤,递相矛盾,事则恭守无舍,义则尚有理疵,未分贤明,失之断割。

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

八体六文,心揆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先生曰:“放戏!三才审位,日月烛明,固资异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无相夺伦,父子联联,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

而旨述之义,其闻乎”曰:“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笔髓论》 #

  叙 体 #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

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

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

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 应 #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

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

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

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 意 #

  用笔须手腕轻虚。

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释 真 #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指实掌虚。

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迟速虚实,若轮扁斲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

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

然则体若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口,按转易也。

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下开,牵撇拨赲,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

  释 行 #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

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

旋毫不绝,内转锋也。

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口玉瑕,自然之理。

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以虫网络壁,劲而复虚。

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

”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 草 #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转,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

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

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

羲之云。

: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

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

又生口锋,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 妙 #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字形者,如目之视也。

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

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又同鼓瑟轮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李世民 #

  王羲之传论 #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

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

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

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

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

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

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

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笔法诀 #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艾”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

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

采摭箐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

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

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

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

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

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张怀瓘《书断》

  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

  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

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体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鄷定六书,三曰篆书。

《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干字。

  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

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甄鄷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籀法,字为八分,言有模楷。

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

遣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

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

隶书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

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

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

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

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

”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藳法,非也。

”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 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

  行书: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行书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问流行,故谓之行书。

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

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飞白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草书按草书者,后汉微土张伯英所造也。

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

  汲冢书:汲冢书,盖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

(不字呼作彪,其名曰淮,出《春秋》后序《文选》中注出《尚书故实》)

  李斯: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

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

秦玺、纪功铭,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

”(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为小篆者,《仓颉篇》七章,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

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为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其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及秦玺等碑,并其遗迹。

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李斯书如为冠盖,不易施手。

(出书评)

  萧何: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出羊欣笔阵图)

  蔡邕: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

仪容奇伟。

笃孝,博学,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

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

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

喈八分飞自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

女琰甚贤明,亦工书。

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八角垂芒,篆与李斯并史籀用笔势。

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

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

伯喈自书《五经》于大学。

观者如市。

(出羊欣笔法)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出袁昂书评)

  崔瑷:崔瑷,字子玉,安平人。

曾祖蒙,父骃。

子玉官至济北相。

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

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

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张芝:张芝,字伯英。

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

尤善章草,又善隶书。

韦仲将谓之“草圣”。

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

”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

伯英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出袁昂书评)

  张昶: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出袁昂书评)

  刘德升: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

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

既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押书是也。

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师宜官: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徵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八分称宜官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

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

后为袁术将。

《巨鹿耿球牌》,术所立,宜官书也。

  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出袁昂书评)

  梁鹄: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

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

以善八分书知名,与孝廉为郎。

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

灵帝重之。

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

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

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左伯:左伯,字子邑,东莱人。

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

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故肃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胡昭: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

甚能籀书,真行又妙。

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

”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

”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

  钟繇:魏钟繇,字元常。

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

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

乃自捶胸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

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

由是繇笔更妙。

繇精思学书,卧尽被穿过表。

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出羊欣《笔阵图》)

  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

尚德哉!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

草书则卫索之下。

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

大和四年薨,迨八十矣。

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

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出袁昂《书评》)

  钟会: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

善书,有父风。

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

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莫邪焉。

会当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

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

勖书亦会之类也。

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

  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

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

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袁昂云:“如龙拏虎据,剑拔弩张。

”张茂先云:“京兆韦诞,涎子熊。

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纨素不妄下笔。

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

”嘉平五年足,年七十五。

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

兄康字元将,工书。

子熊,字少季,亦善书。

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

”世所美焉。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绳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书断列传第二:王羲之、王献之、王修、荀舆、谢安、王廙、戴安道、康昕、韦昶、萧思话、王僧虔、王融、萧子云、萧特、智永、智果。

  王羲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出羊欣《笔阵图》)

  逸少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

自成一家法。

千变万化,得之神功。

逸少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具入神,八分入妙。

妻郗氏,甚工书。

有七子,献之最知名。

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

  又羲之尝以章草答庚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尝叹妙绝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妪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此欲货耶?一枚几钱?答云:二十许。

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姥大怅惋云:“老举家朝飧,唯仰于此,云何书坏?”王答云:“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书字,请一百。

”即入市,人竟市之,后数日,复以数十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书表与穆帝专精任意,帝乃令索纸色类长短阔狭,与王表相似,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乃题后答之。

羲之初不觉,后更详看,乃叹曰:“小人乱真乃尔!”羲之性好鹅,山阴昙壤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

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使合群以奉。

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

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

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

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

儿还失书,惊懊累日。

(出《图书会粹》)

  又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总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豪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出《法书要录》)

  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

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尔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元中新造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

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

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安遂不之逼。

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从后潜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遂书《乐毅论》与之学。

竟能极小真书。

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

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

及论诸体,多劣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

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皆入神。

八分入能。

  又羲之为会稽。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白土壁,白净可爱。

子敬令取扫帚沾泥汁中以书壁,为方丈一字,晻暧斐亹,极有势好。

日日观者成市,羲之后见叹其美,问谁所作。

答曰:七郎。

羲之于是作书与所亲曰:“子敬飞白,大有真是图于北壁。

”子敬好书,触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纸裓着往诣子敬,请裓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标略满,因自叹比来之合,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于是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于门外斗争,分裂衣袖,少年才得一袖而己。

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欣年十五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

子敬往县入欣斋,欣着新自绢裙昼眠,了敬乃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

  又献之尝与简文帝书十许纸,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尔意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书,不能释手,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

尤美者各为一帙。

尝置之左右。

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

将败,并投干江。

或谓小王为小今非也。

献之为中书令,卒于官,族弟珉代之,时以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

  王修:王修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

少有秀令之誉。

年十三著《贤令论》,刘真长见之嗟叹不已。

善隶行书。

尝就右军求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

王僧虔曰:敬仁书殆穷其妙。

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

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

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存《尚书宣示》。

过江后,以赐逸少。

逸少与敬仁。

敬仁卒,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以入棺。

敬仁隶行入妙,殷仲堪书,亦敬仁之亚也。

  荀舆: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骨帖》。(出《尚书故实》)

  谢安:谢安字安石,学正于右军。

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为难。

”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草内所瞻。

王僧虔云:“谢安入能书品录也。

安石隶行草并入妙。

”兄尚,字仁祖,万石。

并工书。

  王廙:晋平南将军侍中王廙,右军之叔父,工隶飞白,祖述张卫法,复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纸,每宝玩之。

遭永嘉丧乱,后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卢器得之,叠迹犹在。

(出《国使异篡》)

  戴安道:康昕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

文既奇丽,书亦妙绝。

又有康昕,亦善草隶,王子敬常题方山亭壁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

又为谢居土题画像,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

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韦昶:晋韦昶,字文休,仲将兄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之玄孙,官至颖川太守,散骑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状貌尤古,亦犹人则抱素木封冰,奇而且劲。

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乃使刘环以八分书之。

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

或问王右军父子书,君以为云何?答曰:“二王自可谓能,未是知书也。

”又妙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绝世。

羲熙末卒,年七十岁余。

文休古文、大篆、草书,并入妙。

  萧思话:宋萧思话,兰陵人。

父源,冠军,琅琊太守。

思话宫至征西将军,左仆射。

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

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矣。

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

殆欲不减,笔力恨弱。

”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

  王僧虔:琅琊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

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

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

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

”上大笑曰:“卿善为词,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虔历左仆射尚书令,谥简也穆公。

僧虔长子慈,年七岁,外祖江夏王刘义恭迎之,入中斋,施诸宝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索琴一张、《孝子图》而已。

年十岁,共时辈蔡约入寺礼佛,正见沙门等讦悔,约戏之曰:“众僧今日何乾乾?”慈应声答:“卿如此不知礼,何以兴蔡氏之宗?”约兴宗之子也。

谢超宗见慈学书谓曰:“卿书何如虔公?”答云:“慈书与大人,犹鸡之之比凤。

”超宗凤之子。

慈历侍中,赠太常卿,约历太子詹事。

(出《谈薮》)

  又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

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出《南吏》)

  王融: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仿效,家藏纸贵,而风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长皆作隶字,故贻后来所诘,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

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

其中以八卦为书为一,以太为两,法径丈一字,方寸千言。

(出《法书要录》)

  萧子云:梁萧子云,字景乔,武帝谓曰:“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在卿斟酌耳。

”尝大书萧字,后人匣而宝之,传至张氏宾护,东都旧第有萧斋前后序,皆名公之词也。

(出《尚书故实》)

  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斋。(出《国史》)

  萧特:海盐令兰陵萧特,善草隶,高祖赏之,曰:“子敬之书。不如逸少;萧特之迹,遂过具父。”(出《谈薮》)

  僧智永: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

智永章草及草书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书。

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

”又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

(出《国史异篡》)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

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为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

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

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甕,每甕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自制铭志。

(出《尚书故实》)

  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篓,篓受一石余,而五篓满。(《法书要录》)

  僧智果:隋永欣寺僧智果,会稽人也。

炀帝甚善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造次难类。

尝谓永师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骨。

夫筋骨藏于肤肉,山水不厌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力而非武,虚张夸耀,无乃小人儒乎?”智果隶行草入能。

  书断列传第三:唐太宗、购兰亭序、汉王元昌、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高正臣、王绍宗、郑广文、李阳冰、张旭、僧怀素。

  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

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尝召三品巳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

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

请付法。

帝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出《尚书故实》)

  购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僧智永第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

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羲之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

乃勅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

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

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

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勅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窹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媒计取之,必获。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

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于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

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甕头,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请宾赋诗。

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来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若业风飘”。

研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

通宵尽欢,明日乃去。

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

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

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玩,今亦数帖自随。

”辩才欣然曰“明日可将来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

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

”翼曰:“何帖?”才曰:“兰亭。

”翼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

”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

付受有序,那得参差。

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见讫,放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榻书也。

”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梁上,并肃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辩才出赴露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

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勅来此,今有墨勅,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勅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云:“侍御须见。

”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奉勅遣来取《兰亭》,今已得矣。

故唤师来取别。

辩才闻语,而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

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马脑椀一,并实以殊。

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袞勒辔,宅庄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

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勅越州支给。

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

塔甚精丽,至今犹存。

老僧因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歠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

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

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后随仙驾入玄宫矣。

今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出《法书要录》)

  又一说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

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以铜为之,龟腹受一升,以水则之,龟则动,四足行,所在能去。

)三曰如意,(以铁为之,光明洞彻,色如水晶。

)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后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

又投龟,-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出纪闻)

  汉王元昌:唐汉王元昌,神尧之子,善行书。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曹王,亦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亦韩王之伦也。

  欧阳询:唐欧阳询,字信本,博览今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

书则八体尽能,笔力劲险,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

神尧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贞观十五年卒,年八十五。

询飞白、隶行、草入妙,大篆章草入能。

  又率更尝出行,见古碑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步复下马佇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

今开通元宝钱,武德四年铸,其文乃欧阳率更书也。

(出《国史异篡》)欧阳通唐欧阳通,询之子,善书,瘦怯于父。

尝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覆秋兔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其书。

薜钝陁亦效欧草,伤于肥肫,亦通之亚也。

(出《朝野金载》)

  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会稽人,隋为秘书郎。

炀帝知其才,嫉其鲠直,一为七品十年。

仕唐至秘书监,文皇曰:“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日忠直。

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

行草之余,尤所偏工。

”本师于释智永。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卒年八十九。

伯施隶行草入妙。

  褚遂良:褚遂良,河南人。

父亮,太常卿。

遂良官至右仆射。

善书,少则伏膺虞监,长则师祖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

显庆中卒,年六十四。

遂良隶行入妙,亦尝师受史陵,然史亦有古直伤于疏瘦也。

  又遂良问虞监曰:“某书何如永师?”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能若此者?”曰:“何如欧阳询?”曰:“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得若此?”褚曰:“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曰:“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亦深可贵尚。

”褚喜而退。

(出《国史异篡》)

  薛稷:薛稷,河东人,官至太子少保。书学褚,尤尚绮丽。妍好肤肉,得师之半矣。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稷隶行入能。

  又楔外祖魏徵,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又善画,博采古迹,埒于秘书。(出《谭实录》)

  高正臣: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卿。

习右军之法,睿宗爱其书。

张怀素之先,与高有旧,朝士就高乞书,或凭书之高,尝为人书十五纸,张乃戏换其五纸。

又令示高,再看不悮,客曰:“有人换公书。

”高笑曰:“必是张公也。

”乃审详之,得其三纸。

客曰:“犹有在。

”高又观之,竟不能辨。

高尝许人书一屏幛,逾时未获,其人乃出使淮南,临别大怅惋。

高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正与仆书-类.公可便往求之。

”遂立申此意。

陆柬之尝为高书告身,高皇嫌之不将入,秩后为鼠所伤,乃持云。

张公曰:此鼠甚解正臣意,风调不合,一至于此。

正臣隶行草入能。

  王绍宗:王绍宗,字承烈,官至秘书少监。

祖述子敬,钦羡柬之。

其中小真书,体象尤甚。

其行书及章草,次于真。

常与人书云:“鄙夫书翰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恒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

每与吴中陆大夫论及此道,明朝必不觉已进。

陆后于密访知之,嗟赏不少将余比虞七,以虞亦不临写故也。

但心准目想而已。

闻虞眠布被中,桓手画腹皮,与余正同也。

”承烈隶行草入能。

  郑虔:郑虔,任广文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存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

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

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

”(出《尚书故实》)

  李阳冰: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

曹喜蔡邕不足言。

”开元中,张怀瓘撰《书断》,阳冰张旭并不载。

绛州有篆字与古不同,颇为怪异。

李阳冰见之,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

验其书,是唐初。

不载书者名姓,碑有“碧落”二字,时人谓之《碧落碑》(出《国史补》)

  张旭:张旭书,得笔法传崔邈,颜真卿。

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檐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醉饮,辄草书。

挥毫大叫,以头温水墨中。

天下呼为“张颠”。

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陆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出《国史补》)

  又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

”老父曰:“其实非论事,但覩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

”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

答曰:“先父爱书,兼有著述,长史取示之,信天下工书者也。

”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

(出《幽闲鼓吹》)

  僧怀素: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三昧,弃笔堆积埋山下,号笔塚。(出《国史补》)

  书断杂编卷第四:程邈已下、邯郸淳已下、姜诩已下、王羲之、王廙、潞州卢、桓玄、褚遂良、兰亭真迹、王方庆、二王真迹、八体、李都、东都乞儿、卢弘宣、岭南兔。

  程翅已下: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人,左中郎将。善篆,采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官。善篆隶,每书一坐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坐”。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宜官能为大字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

至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乃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书悬帐中,宫殿题署,多是鹄手也。(出《王僧虔名书录》)

  邯郸淳已下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得次仲法,名在鹄后。

  毛弘,鹄弟子,秘书,八分皆传弘法。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汉齐北相,亦善草书。平符坚.得摹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援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勤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

时人谓为“草圣”。

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今世人中云:芝书者,多是昶也。

(出《王僧虔名书录》)

  姜诩已下: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善草。

诞最优,魏宫馆宝器,皆是诞手。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之题,以笼盛诞,辘轳引上书之。

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

乃诫子孙绝此楷法。

诞子少季,办有能称。

  罗晖赵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河间张起,亦善草,不及崔张。

  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颖川钟繇,魏太尉。

同郡胡昭公车徵二家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

二曰章程书,三曰狎书,相闻者出。

繇子会,镇西将军,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章事,莫有知者。

  河东卫觊,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

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觊子瓘,为晋太保,采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稿,稿是相闻书也。

瓘子恒,亦善书,博识古文字。

  敦煌索靖,张芝姊之孙,晋征西司马,亦善草。

  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出《王僧虔名书录》)

  王羲之: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稿本。

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而书,亦真。

开元初,润州江宁县瓦宫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简中得之,与一沙门,至八年,县丞李延业求得,上岐王,王以献,便留内不出。

或云其后却借岐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图书悉为灰烬,此书亦见焚矣。

(出《国史异纂》)

  王廙:;王廙,羲之之叔也。善书画,尝谓右军曰:“吾诸事不足法,唯书画可法。”晋明帝师其画,王右军学其书。(出《尚书故实》)

  潞州卢:东都顷年创造防秋馆,穿掘多蔡邕鸿都学所书《石经》。

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

王羲之《借船帖》,书之尤工者也。

故山北卢匡宝惜有年,卢公致书借之,不得。

云:“只可就看,未尝借人也。

”卢除潞州旌节,在途才数程,忽有人将书帖就卢求售,阅之乃《借船帖》也。

惊异问之,云:“卢家郎君要钱遣卖耳。

”卢叹异移时,不问其价,还之。

后不知落于何人。

京师书侩孙盈者,名甚著。

盈父曰仲容,亦鉴书画,精于品目。

豪家所宝,多经其手,真伪无所逃焉。

公《借船帖》是孙盈所蓄,人以厚价求之不果。

卢公时其急切减而赈之日久满百千方得。

卢公韩太冲外孙也。

故书画之尤者,多阅而识焉。

(出《尚书故实》)

  桓玄:晋书中有饮食名寒具者,亦无注解处。

后于《齐民要术》并《食经》中检得,是今所谓{食睘}饼。

桓玄尝盛陈法书名画,请客观之,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执书画,因有涴,玄不怿,自是会客,不设寒具。

(出《尚书放实》)

  褚遂良:贞观十年,太宗谓魏徵曰:“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徵曰:“褚遂良,后来书流,甚有法则。

”于是召见。

太宗尝以金帛购王羲之书迹,天下争齎古书,诣阙以献。

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咸为证据,-无舛误。

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利,为一时之绝。

购求得人间真行凡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

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

每听政之暇时阅之。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亦胜弃日。

凡诸艺未尝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今吾学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接骨力;得其骨力,形势自生。

”(出《谭实录》)

  兰亭真迹: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书跡三干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坐侧,朝夕观鉴。

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貯之,藏于昭陵。

(出《尚书放实》)

  王方庆:龙朔二年四月,高宗自书与辽东诸将许敬宗曰:许阅师爱书,可于朝示之神功。

二年,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

”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

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有一卷,臣近已进讫。

臣十一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巳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在。

”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

仍令风阁舍人崔融作序,目为《宝章集》,以赐方庆,朝野荣之。

(出《谭实录》)

  二王真迹: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跡,及张芝、张旭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令集字榻两本进,分赐诸王。

其书皆是贞观中太宗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伪,八十卷小王张芝等跡,各随多少,勒为卷帙。

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褚遂良真书小字帖纸影之。

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

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

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

太宗又令魏徵等卷下更署名以记之。

其《兰亭》本相传云:在昭陵玄宫中,在《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

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每卷分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失坠。

元悌又割去前代记署,以己之名氏代焉。

玄宗自书开元二字为印记之。

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张芝、张旭各一卷。

右军真行书唯有《黄庭》《告警》等卷存焉。

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军扇上真《尚书》《宣示》及小王行书《白骑遂》等二卷,其书有贞观年旧标织成字。

(出《谭实录》)

  八体:张怀瓘《书断》曰:篆、籕、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谓之八体。

而右军皆在神品。

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类龙爪,后遂有龙爪书。

如科斗、玉筋、偃波之类,诸家共五十二般。

(出《尚书故实》)

  李都:李都,荆南从事,时朝官亲熟,自京寓书,书踪甚恶。

李寄诗戏曰:“华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

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

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留传误子孙。

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

”(出《抒情诗》)

  东都乞儿: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跡楷书不如。

(出《酉阳杂俎》)

  卢弘宣:李德裕作相日,人有献书帖,德裕得之,执翫颇爱其书.卢弘宣时为度支郎中,有善书名,召至出所获者书帖令观之。

弘宣持帖久之,不对。

德裕曰:“何如?”弘宣有恐悚状,曰:“是某顷年所临小王帖。

”大尉弥重之。

(出《卢氏杂记》)

  岭南兔:岭南兔,尝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笔,醉失之。

大惧,因剪己发为笔,甚善。

更使为之,工者辞焉。

语其由,因实对。

逐下令使一户输人须。

或不能致,辄责其直。

(出《岭南异物志》)

  颜真卿 #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①宅憩止,己一年矣。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予自再游洛丁,相见眷然不替②。

仆问裴儆:“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得书绢素屏数本。

亦偿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儆宅,月馀,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长史前请曰“仆既承九丈奖诱,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

仆乃从行归于东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走+翟]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

  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

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

  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

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

  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

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

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逡巡再拜而退。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如可成矣。

  [评点]①裴儆:字九思,唐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工书。②眷然不替:十分投契,依依不舍。

  “点画皆有筋骨”,“有筋骨”便“自然雄媚"。

作者主张藏锋用笔,“用笔如锥画沙”,才能“力透纸背”,这样便可达到“功成之极"的“雄媚"、“险峻”的艺术境界。

颜真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不失个性,创造出特有的“高古”、“森严"的风格,既利欣赏又利实用。

他的这一追求过程,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十分清楚。

  孙过庭《书谱》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

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

存精寓赏,岂徒然与?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

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

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

徒立其工,未敷厥旨。

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

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

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

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

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

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

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

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

其来尚矣,厥用斯弘。

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

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

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

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

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

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

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

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

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

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

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

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

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

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

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

语过其分,实累枢机。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

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

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

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

  宋

  概论: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

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

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

《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宋:米芾《海岳名言》

  《论书》 #

  宋:欧阳修《试笔》

  宋:蔡襄《论书》

  宋:赵构《翰墨志》

  宋:姜夔《续书谱》

  宋:苏轼《论书》

  宋:黄庭坚《论书》

  宋:黄伯思《论书》

  宋:朱熹《论书》

  宋:赵孟坚《论书》

  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宋:无名氏《三十六法》

  宋—米芾《海岳名言》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沈传师变榕,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吾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人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血其古雅。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如有徐浩。以合时看所好,经法字变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元复有矣。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无,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字之八面,尚真楷见之,大小各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法。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有真迹。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州碑》也,《董孝子》。

《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纤媚,此自有识才知之。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

  欧阳修 #

  六一论书 #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试笔.学书为乐》

  自少所喜事多矣。

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

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试笔.学书消日 》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试笔.学书作故事》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试笔.学真草书》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

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

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试笔.学书工拙》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试笔.作字要熟》

  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

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 革为鞠,亦皆有法。

”岂正得此也。

—《试笔.用笔之法》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

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试笔.苏子美论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口,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

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

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

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

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

—《试笔.李邕书》

  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

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

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

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

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

—《笔说.学书静中至乐说》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

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

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

古人流爱,信有之矣。

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

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笔说.夏日学书论》

  昌武笔画遒峻,盖欲自成一家,宜共见称于当时也。

风雅寂寞久矣,向时苏、梅二子以天下两穷人主张斯道,一时士人倾想其风采,奔走不暇,自其沦亡遂无复继者,岂孟子所谓“折枝之易”第不为耶?览李翰林诗笔,见故时朝廷儒学侍从之臣,未尝不以篇章翰墨为乐也。

—《杂题跋.跋李翰林昌武书》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

羲、献以来,遗迹见于今者多矣,小楷惟《乐毅论》一篇而已。

今世俗所传,出故高绅学士家最为真本,而断裂之馀仅存者百馀字尔,此外吾家率更所书《温彦博墓铭》亦为绝笔。

率更书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

以此见前人于小楷难工,而传于世者少而难得也。

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横逸飘发,而《茶录》劲实端严。

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予非知书者,以接君谟之论久,故亦粗识其一二焉。

治平甲辰。

—《杂题跋.跋茶录》

  苏 轼 #

  一、创作论 #

  书唐氏六家书后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

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 #

  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今君所藏,抑又可珍,卷之盈握,沙界已周,读未终篇,目力可废,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棘刺之端可以刻沐猴。

嗟吧之余,聊题其末。

  论书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论草书 #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

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事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跋王巩所收藏真书

  僧藏真书七纸,开封王君巩所藏。

君侍亲平凉,始得其二。

而两纸在张邓公家。

其后冯公当世,又获其三。

虽所从分异者不可考,然笔势奕奕,七纸意相发生属也。

君邓公外孙,而与当世相善,乃得而合之。

余尝爱梁武帝评书,善取物象,而此公尤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

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

  跋山谷草书 #

  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黜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吾于黜安亦云。

”他日黜安当捧腹轩渠也。

  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跋钱君倚书遭遗教经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势不回之。

孔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今君倚之书,盖仞云。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荤然,四頋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

乎?

  跋君谟飞白 #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分科而医,医之衰也。

占色而画,画之陋也。

和、缓之医,不知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

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

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

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此乎?

  书张长史草书 #

  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辩,若逸少何尝寄于洒乎?仆亦未免此事。

  题醉草 #

  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为不及。

然醉中亦能作小楷,此乃为奇耳。

跋文与可论草书后 与可云:“余学草书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

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

乃知颠、索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

” 留意于物,往往成趣。

昔人有好章草,夜梦,则见蛟蛇纠结。

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也,而所见亦可患。

与可之所见,岂真蛇耶?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

  跋怀素帖 #

  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似周越之险势劣。此近世小人所作也,而尧夫不解辩,亦可怪矣。

  题鲁公放生池碑

  湖州有《颜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三朝,大明一天子之孝;问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礼。

”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也,故以此谏。

孰谓公区区于放生哉?

  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

  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放者,又在此论下矣。

  题笔阵图 #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

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

惟颜子得之。

  二、技法论 #

  题二王书 #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所作字后 #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不然。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跋庾徵西帖 #

  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徵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吧其为伯英再生。

今观其石,乃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

  书张长史书法 #

  世人见古有桃花司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吃。

吃此饭五十年,转没交涉。

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

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书张少公判状 #

  张旭常熟尉,有父老诉事,为判其状,欣然持去。

不数日,复有所诉,亦为判之。

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

叩头曰:“非敢讼也,诚见少公笔势殊妙,欲家藏之尔。

”张惊问其详,则其父盖天下工书者也。

张由此尽得笔法之妙。

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有是理。

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尽,文与可亦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记与君谟论书 #

  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

君谟颇诺,以谓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跋君谟书赋 #

  余评近风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

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

知其本末矣。

  跋陈隐居书 #

  陈公密出其祖隐居先生之书相示。

轼闻之,蔡君谟先生之书,如三公被衮冕立玉墀之上。

轼亦以为学先生之书,如马文渊所谓学龙伯高之为人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昼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跋欧阳文忠公书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跋王荆公书 #

  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跋黄鲁直草书 #

  草书只要有笔,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鲁直书。

  去病穿城蹋鞠,此正不学古法之过也。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子瞻书。

  跋秦少游书 #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书砚

  砚之发墨者必费墨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

大字难结密。

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

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

万事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三、品评论 #

  记潘延之评予书

  潘延之谓子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为颜鲁公不二。

”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

  书赠宗人鎔 #

  宗人镕,贫甚,吾无以济之。

昔年尝见李驸马璋以五百千购王夷甫,吾书不下夷甫,而其人则吾之所耻也。

书此以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

然事在五百年外,价值如是,不亦钝乎?然吾佛一坐六十小劫,五百年何足道哉!东坡居士。

  自评字 #

  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

  题自作字 #

  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

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

若东坡此贴,信可谓云尔已矣。

元符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游三州岩回,舟中书。

  题子敬书 #

  子敬虽无过人事业,然谢安欲使书宫殿榜,竟不敢为口,其气节足嘉者。此书一卷,尤可爱。

  题晋武书 #

  昨日阁下,见晋武帝书,甚有英伟气。

乃知唐太宗书,时有似之。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门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吾君也!”“居移气,养移体”,信非虚语矣。

  题萧子云书 #

  唐太宗评萧子云书曰:“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题颜鲁公书画赞

  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化,而不失清远。

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

  杂评

  杨凝式书,颇类颜行。

李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李国士本无所得,舍险瘦,一字不成。

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留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也。

苏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

蔡君谟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

  论君谟书 #

  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

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

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

  评杨氏所藏欧蔡书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乱,人物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未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佩前人者。

独蔡君谟言书,天资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盛,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又尝出意外飞白,自言有关心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文忠公书,自是学者所共仪刑,庶几如见其人者。

正使不工,犹当传实,况其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乎?杨君畜二公书,过黄州,出以相示,偶为评之。

世多称李建中、宋宣献。

此二人书,仆所不晓。

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

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论沈辽米芾书 #

  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

沈辽少时本学其家传师者,晚乃讳之,自云学子敬。

病其似传师也,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寻常人。

近日米芾行书,王巩小草,亦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传于世也。

  与米元章札 #

  某启。

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

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不二。

  黄庭坚 #

  《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跋兰亭》

  《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

  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

  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

  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跋法帖》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

  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

  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

要自皆有佳处,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

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

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题绎本法帖》

  观江南李主手改草表,笔力不减柳诚悬,乃知今世石刻,曾不能得其仿佛。

余尝见李主与徐铉书数纸,自论其文章笔法政如此,但步骤太露,精神不及。

此数字笔意深稳。

盖刻意与率尔为之,工拙便相悬也。

  —《跋李后主书》

  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

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

九方皋得千里马于沙丘,众相工犹笑之。

今之论书者多牡而骊者也。

—《跋洪驹父诸家书》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于沙市舟中。

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题东坡字后》

  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

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帖》,甚似白家寺壁。

百馀年后,此论乃行尔。

—《跋东坡帖后》

  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

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

  少年以此增来乞书,渠但闻人言老夫解书故来也尔,然未必能别功口也。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为少年言,土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

”虽使郭林宗、山巨源复生,不易吾言也。

—《书增卷后》

  旧为陈诚老作此书,不知乃归杨广道已数年。

余滴黔南道出尉氏,广道持以相访,茫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谓“吾犹昔人非昔人者耶”!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

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干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尔。

—《书自作草后》

  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服。

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

盖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耳。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自评元祐间字》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宽绰而有馀,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 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

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磨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沼。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书赠福州陈继月》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问,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跋与张载熙书卷后》

  元符二年三月十三日,步自张园看酥醾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辈同功矣。

—《论黔州时字》

  近世士大夫书,富有古人法度唯宋宣献公耳。

如前翰林侍书王著书《乐毅论》及周兴嗣《千字》笔法圆劲,几似徐会稽,然病在无韵。

如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笔,暮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

  —《跋常山公书》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

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

  —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余书姿媚而乏老气,自不足学。

学者辄萎弱不能立笔,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韵胜耳。

病在此处,笔墨虽工不近也。

又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研往往工左尚病右。

正书如右军《霜寒表》,大令《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为法度病其风神。

至于行书,则王氏父子随肥瘠皆有佳处,不复可置议论。

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为绝伦,甚妙于用笔,不好处亦抚媚,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

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及端劲似其为人。

—《论书》

  昔予大父大夫公及外祖特进公,皆学畅整《遗教经》及苏灵芝《北岳碑》,字法清劲,笔意皆到,但不入俗人眼尔。

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

客有惠棕心扇者,念其太朴,与之藻饰,书老杜“巴中”十诗。

颇觉驱笔成字,都不为笔所使,亦是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恨不及二父时耳。

下笔痛快沉著,最是古人妙处,试以语今世能书人,便十年分疏不下。

顿觉驱笔成字,都不由笔。

—《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之》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李致尧乞书书卷后》

  予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

—《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字自不案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论写字法》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

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馀碌碌耳”。

—《跋此君轩诗》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写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论书》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家,非传者妄也。 —《论书》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令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乃其可慨然者。—《论书》

  楷法欲如快马人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人微耳。—《论书》

  赵 构 #

  翰墨志 #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

或萧散,或枯瘦,或道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

至若《稧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

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法书中,唐人硬黄自可喜,若其馀,纸札俱不精,乃托名取售。

然右军在时,已苦小儿辈乱真,况流传历代之久,赝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

惟识者久于其道,当能辩也。

  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

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

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刑,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

至作尺馀大字,肆笔皆成,每不介意。

至或肤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气,则酒后颇有佳处。

古人岂难到也。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善钟法,能正书,入妙。王逸少师之,杜甫谓“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也。

  端璞出下岩,色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潴水发墨, 呵之即泽,研试则如磨玉而无声,此上品也。

中下品则皆砂壤相杂,不惟肌理既粗,复燥而色赤。

如后历新坑,皆不可用,制作既俗,又滑不留墨。

且石之有眼,余亦不取,大抵瑕翳于石有嫌,况病眼假 眼,韵度尤不足观,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无点缀。

  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

然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书大书,飞白分隶,加赐臣下多矣。

余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

以六朝居江左皆南中士夫,而书名显著非一。

岂谓今非若 比,视书漠然,略不为意果时移事异,习尚亦与之汙隆,不可力回也。

  《评书》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举止羞涩不堪位置。

而世言米芾喜效其体,盖米法欹侧,颇协不堪位置之意。

闻薛绍彭尝戏米曰:“公效羊欣,而评者以婢比欣,公岂俗所谓重台者耶”

  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

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

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

至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骎骎不为绝赏。

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

然家鸡野鹄,识者自有优劣,犹胜泯然与草木俱腐者。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

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创,俨立廊庙。

草则腾姣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

所以齐高帝与王僧虔论书,谓:“我书何如卿”僧虔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陛下草书第二,而正书第三。

是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

”帝大笑。

故知学书者必知正草二体,不当阙一。

所以钟、王辈皆以此荣名,不可不务也。

  晋起太极殿,谢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世宝。

当时名士已爱重若此。

而唐人评献之,谓“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字势疏瘦,如枯木而无屈伸,若饿隶而无放纵”,鄙之乃无佳处。

岂唐人能书者众,而好恶遂不同如是耶

  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

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昔人谓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贫道特爱其神骏耳:”余于米字亦然。

又芾之诗文,诗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览者当自得。

  世传米芾有洁疾,初未详其然,后得芾一帖云:“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心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

”以此得洁之理。

靴且屡洗,馀可知矣。

又芾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释之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

”以女妻之。

又一帖云:“承借剩员,其人不名,自称曰张大伯。

是何老物,辄欲为人父之兄若为大叔,犹之可也。

”此岂以文滑稽者耶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

若通其变,则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

非风神颖悟,力学不倦,至有笔冢、研山者。

似未易语此。

  世有《绛帖》、《潭帖》、《临江帖》,此三书,《绛》本已少,惟《潭帖》为胜者,以钱希白所临本也。

希白于字画得佳处,故于二王帖尤邃。

若《临江》则失真远矣。

又《淳化帖》、《大观帖》,当时以晋、唐善本及江南所收帖,择善者刻之。

悉出上圣规摹,故风骨意象皆存,在识者鉴裁,而学者悟其趣尔。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

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馀风。

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

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

吾于次叙得之,因笔其梗概。

  草书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务简易,删难省烦,损复为单,诚非苍、史之迹。

但习书之馀,以精神之运,识思超妙,使点画不失真为尚。

故梁武谓赴急书,不失苍公鸟迹之意,顾岂皂吏所能为也又其叙草大略,虽赵壹非之,似未易重轻其体势。

兼昔人自制草书,笔悉用长毫,以利纵舍之便,其为得法,必至于此。

  学书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记姓名尔。其点画位置,殆无一毫名世。

  先皇帝尤喜书,致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馀皆体仿了无神气。

因念东晋渡江后,犹有王、谢而下,朝士无不能书,以擅一时之誉,彬彬盛哉!至若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篆法惟信州徐兢:亦皆碌碌,可叹其弊也。

  昔人论草书,谓张伯英以一笔书之,行断则再连续。

蟠屈拿攫,飞动自然,筋骨心手相应,所以率情运用,略无留碍。

故誉者云:“应指宣事,如矢发机,霆不暇激,电不及飞。

”皆造极而言创始之意也。

后世或云“忙不及草”者,岂草之本旨哉正须翰动若驰,落纸云烟,方佳耳。

  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

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其不学臆断,悉扫去之。

因念字之为用大矣哉!于精笔佳纸,遣数十言,致意千里,孰不改现存叹赏之心!以至竹帛金石传于后世,岂只不泯,又为一代文物,亦犹今之视昔,可不务乎偶试笔书以自识。

  宋虞龢论文房之用,有吴兴青石圆研,质滑而停墨,殊胜南方瓦石。

今苕、口间不闻有此石砚,岂昔以为珍,今或不然或无好事者发之抑端璞、徽砚既用,则此石为世所略。

  唐何延年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袚稧,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

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

余谓“神助”及“醒后更书百千本无如者”,恐此言过矣。

右军他书岂减《稧帖》,但此帖字数比他书最多,若千丈文锦,卷舒展玩,无不满人意,轸在心目不可忘。

非若其他尺牍,数行数十字,如寸锦片玉,玩之易尽也。

  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迹皆归秘府。

先帝时又加采访,赏以官职金帛,至遣使询访,颇尽探讨。

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赝,纸书缣素,备成卷帙。

皆用皂鸾鹊木、锦褾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

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其间一印以秦玺书法为宝。

后有内府印,标题品次,皆宸翰也,舍此褾轴,悉非珍藏。

其次储于外秘。

余自渡江,无复钟、王真迹。

间有一二。

以重赏得之,褾轴字法亦显然可验。

  智永禅师,逸少七代孙,克嗣家法。

居永欣寺阁三十年,临逸少真草《千文》,择八百本,散在浙东。

后并《稧帖》传弟子辩才。

唐太宗三召,恩赐甚厚,求《稧帖》终不与。

善保家传,亦可重也。

余得其《千文》藏。

  杨凝式在五代最号能书,每不自检束,号“杨风子”,人莫测也。

其笔札豪放,杰出风尘之际,历后唐、汉、周,卒能全身名,其知与字法亦俱高矣。

在洛中往往有题记,平居好事者,并壁画,置坐右,以为清玩。

  余尝谓,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迹出窃具,未易以点画工,便为至极。

苍、史始意演幽,发为圣迹,势合卦象,德该神明,开阖形制,化成天下。

至秦汉而下诸人,悉胸次万象,布置模范。

想见神游八表,道冠一时。

或帝子神孙,廊庙才器,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经明行修,操尚高洁,故能发为文字,照映编简;至若虎视狼顾,龙骇兽奔。

或草圣草贤,或绝伦绝世,宜合天矩,触涂造极。

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岂小智自私、不学无识者可言也。

  元/明 #

  概论: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

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

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

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元: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元:郝经《论书》

  元:韩性《论书》

  元:虞集《论书》

  明:方孝孺《论书》

  明:张绅《论书》

  明:项穆《论书》

  明:项穆《书法雅言》

  明:莫云卿《论书》

  明:曾子启《论学书》

  明:解缙《春雨杂述》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明:丰坊《学书法》

  明:黄道周《墨池偶谈》

  元—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谓“极为中之至”何也?言至中,则可以为极。

天有天之极,屋有屋之极,皆批其至中而言之。

若夫学者之用中,则当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衍极》之为书,亦以其鲜久而作也。

呜呼!书道其至矣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况书道乎!

  若夫执笔之妙,书道之玄,则钟。

王不能变乎蔡邕,蔡邕不能变乎古。

今古虽殊。

其理则一,故钟、王虽变新奇,而不失隶古意。

瘐、谢、萧、阮、守法而法存;欧、虞、褚、薛、窃法而法分。

降而为黄、米诸公之放荡。

持法外之意,周、吴辈则漫法矣。

下而至于即之之徒,怪诞百出,书怀极矣。

夫书,心画也,有诸中必形诸外。

甚矣,学之不明也久矣!人心之所养者不厚,其发于外者从可知也。

是以立言之电,不能无偷孱民之叹。

然中间赖有作者,如张、颜、李、蔡数公,愤然独悟,一洗敝习,翰回古意,而继书之脉。

  噫,余独未见新巧而古抽也!传不云乎?释仪的妄发者,虽中亦不为巧矣,夫质而不文,行而不远。

周鼎著,俾衔其指,经示大巧之不可为也,极而已矣!夫字有九德,九德则法。

法始乎宠羲,成乎轩、颉、盛乎三代,革乎秦、汉、极乎晋、唐、万世相因。

体有损益,而九德莫之有损益也。

  董其昌 #

  此帖(官奴帖)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唐人诗律与其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石法稍远矣。

余每谓晋唐无态,学唐乃能入晋。

晋诗如其书,虽陶元亮之古澹,阮嗣宗之后爽,在书法中无虞、褚可当,以其无门也。

因为唐人诗及之。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研矣。

  总之俗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尽,更兴索债。

”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

米元璋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

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余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今五十七八矣。

有谬称许者,余自校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

大都画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

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

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

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

第作意者少耳。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泣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

  予学书三十年,司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过此关,即历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历军字势。

所谓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微但书法,即画家用笔,亦当得此意。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细参《玉润帖》,思过半也。

  米海嶽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嶽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

《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跡可寻。

若开采模相似,转去转远。

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

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风流顿尽。自唐初虞、褚辈,一变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殆如复生。此言不大易会,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也。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

禅家有云,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

惟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

  昔右军诸帖,半出于问病吊唁,从哀戚中结法,所谓泪渍老笔者,其书独垂至今。

  《内景经》全在笔墨畦径之外,其为六朝人得意书无疑。

今人作书只信笔为波画耳。

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

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浓浊。

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具此两种,不可不知也。

  颜鲁公受笔法于张长史。

尝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喻,又谓之“屋漏痕”。

然其碑帖严整,蚕头鼠尾,即不无“锥沙”、“印泥”、“屋漏痕”。

未之见也。

独此碑落笔与放笔处,和缓挺劲兼之,余临写之,次恍若有悟。

鲁公曰:自钟、王至虞、陆,皆口决手授,以至张长史。

信矣。

  锥沙三喻,皆喻藏锋,不知出锋亦有之。因出锋之尤,故成藏锋之浑,此碑是也。东坡偃笔虽形类颜,失在用笔矣。其学王僧亦然。

  《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

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

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渊源。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

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

”非虚语也。

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嶽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

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米老犹隔尘,敢自许逼真乎?题以志吾愧。

  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黄长睿云:米芾见阁帖书稍纵者,辄命之旭。

旭、素故自二王得一家眷属也。

旭虽姿性颠逸,超然不羁,而楷法精详,特为正真,学狂草者,从此进之。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

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妍,鲜能解此。

余于虞、褚、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军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衰*之气。宋苏、黄、米皆宗之。《书谱》曰:“既得平正,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书家以险绝为奇,互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

以余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

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

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

即米海嶽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

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

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徒势为主,乃大悟,脱尽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

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

  右皆赵文敏闲窗信笔所书。

锡山安氏刻于家。

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

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也!前人正自未可轻哉议。

  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

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

书家四忌:甜、邪、俗、赖。

倪从画悟出,因得清丽。

枝指山人书,吴中多赝本。

此书律诗二十首,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将军先射诸彪也。

  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

徐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人,丰考功亦得一斑,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

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元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馀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

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

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以空疏无实际。

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画禅室随笔》 

  “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东海先生语也,宜其名高一世。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字之巧处在于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此窍也。

  作书须得提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刻板样。

  用墨须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五著辈绝不识晋。

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岩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想象吴兴所未尝梦见者,催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

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人晋,唐门室也。

《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公,转去转远。

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参之。

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绪字最留意。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祝允明 #

  《奴书订》 #

  觚管士有“书奴”之论,亦自昔兴,吾独不解此。

艺家一道,庸讵缪执至是,人间事理,至处有二乎哉?为圆不从规,拟方不按矩,得乎?自粗归精,既据妙地,少自翔异,可也。

必也革其故而新是图,将不故之并亡,而第新也与。

故尝谓自卯金当涂,底于典午,音容少殊,神骨一也。

沿晋游唐,守而勿失。

今人但见永兴匀圆,率更劲瘠,郎邪雄沉,诚悬强毅,与会稽分镳,而不察其为祖宗本貌自粲如也(帖间固存)。

迩后皆然,未暇遑计。

赵室四子,莆田恒守惟肖,襄阳不违典刑;眉、豫二豪,啮羁蹋靮,顾盼自得。

观者昧其所宗:子瞻骨干平原,股肱北海,被服大令,以成完躯。

鲁直自云得长沙三昧。

诸师无常而俱在,安得谓果非陪臣门舍耶?而后人泥习耳聆,未尝神访,无怪执其言而失其旨也。

遂使今士举为秘谈,走也狂简,良不合契,且即肤近。

为君谋之,绘日月者,心规圆而烜丽,方而黔之,可乎?啖必谷,舍谷而草,曰谷者“奴餐”,可乎?学为贤人必法渊赐;晞圣者必师孔。

违洙泗之邪曲,而曰为孔、颜者“奴贤”、“奴圣”者也,可乎?

  《评书》 #

  虞文靖公曰:“大德、延祐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渔阳、吴兴。

谓邓文原、鲜于枢与赵荣禄也。

然邓书太枯,鲜于太俗,岂能子昂万一也。

魏晋以来,未尝不通六书之义。

吴兴公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

  米元章评蔡襄书“如少年女子,访雨寻云,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

  王延之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言书法之难也。

  苏子美似古人笔劲,蔡君谟似古人笔圆。劲易而圆难也。

  古人例多能书,如管宁,人但知其清节,而不知其银钩之敏;刘曜,人但知其狞凶,而不知其章时之工;又有能书而姓名不著者。

后汉锦车冯夫人名嫽,善史书,仅见《西域传》;张伯高以书酣,身名亚皇象,仅见《抱朴子》;曹蜍、李志与右军同时,书亦争衡,其人不足称耳。

  刘静能曰:“庚、谢、萧、阮守法而法在:欧、虞、褚、薛窃法而法降;为黄、米诸公之放荡,犹持法外之意;周、吴辈则慢法矣。

下而至张即之怪诞百出。

”不有子昂,孰回其澜?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得形体不若得笔法。

学字如女子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也。

世之学阮妍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见挛拳委曲;学薄绍之者,不得其批妍渊微,徒见其经营险急。

所谓丑女效颦,见者必走也。

  不屑为钟、索、羲、献之后尘,乃甘心作项羽、史弘肇之高弟。

  范成大云:“古人书法,字中有笔,笔中无锋,乃为极致。

”宋潜溪跋张旭《酒德颂》云:“出幽入明,殆类鬼神雷电。

”信然。

赵秉文作《草书集韵序》曰:“草书尚矣,由汉而下,崔、张精其之能,魏、晋以来,钟、王擅其美。

自兹以降,代不乏人。

夫其徘徊闲雅之容,飞走流柱之势,惊竦峭拔之气,卓荦跌岩之志,矫若游龙,疾若惊蛇。

似邪而复直,欲断而还连。

千态万状,不可端倪,亦闲中之一乐也。

  方逊志先生云:“赵承旨书如程不识将兵,号令严明,不使毫发出法度外,故动无遗失;鲜于太常如渔阳健儿,姿体充伟而少韵度;康里公如挛雏出巢,神采可爱而结构未熟;宋仲珩行草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涧度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纵迹,而驰骤必合程度。

”又云:“子昂妙在行草,奕奕得晋升人韵度,所乏者格力不展;子山最善悬腕,行草逸迈可喜,所乏者沉着不足。

”又题褚遂良《哀册》云:“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

夫书亦六艺之一,大儒未尝不留心焉。

  盖师法古而结体密,源流远而意象深,乃为法书。

若确守六书,古人谓之“毡裘气”;东坡所谓“鹦哥之学止数言”;山谷所谓“虾蟆之禅,惟一跳也”。

  李邕书,《云麾将军》第一,其融液屈衍,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更溢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三郎顾之,不觉叹矣。

  徐 渭 #

  书法亡久矣,所传《书法钩玄》及《字学新书摘抄》,犹足系之也。

然文多拙缺散乱,字多讹,读之茫然,欲假以系犹亡也。

余故为分其类,去其不要者,而稍注其拙、正之讹,苦无考解者,则阙之矣。

大约书始执笔;执则运,故次运笔;运则书,书有法也,例则法之条也,法则例之概也,故次书法例,又次书法;书法例、书法,功之始也,书功则便与法之终也,故又次书功;功而不已,始臻其旨矣,故又次书致;书思,致之极也,故又次书思;书候,思之余也,故又次书候;而书丹法微矣,附焉;书至此,可昧其原乎?故又次书原;书至此然后可以评人也,故又次书评;而孙氏《书谱》大约兼之,故终以谱。

  自执笔至书功,手也;自书致至书丹法,心也;书原,目也;书评,口也。

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

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向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

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一以贯之而无疑矣。

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从臻此。

  阅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贴,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先。

  世好赵书,女取其媚也,责其古服劲装可乎?盖帝胄王孙,裘马轻纤,足称其人矣。

他书率然,而《道德经》为尤媚。

然可以为槁涩顽粗,如世所称枯柴蒸饼者之药。

  李北海此帖,遇难布处,字字侵让,互用位置之法,独高于人。

世谓集贤师之,亦得其皮耳。

盖详于肉而略于骨,辟如折枝海棠,不连铁干,添妆则可,生意却亏。

  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已笔意者,始称高手。

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然窥其露已笔意,必高手也。

优孟之似孙叔敖,岂并其须眉躯干而似之耶?亦取诸其意气而已矣。

  古人论真行与篆隶,辨圆方者,微有不同。

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

媚者,盖锋称溢出,其名曰姿态。

锋太藏则媚隐,太正则媚藏而不悦,故大苏宽之以侧笔取妍之说。

赵文敏师李北海,净均也,媚则赵胜李,动则李胜赵。

夫子建见甄氏而深悦之,媚胜也,后人未见甄氏,读子建赋无不深悦之者,赋之媚亦胜也。

  待诏文先生,讳徵明。

摹刻《停云馆帖》,装之多至十二本。

虽时代人品,各就其资之所近,自成一家,不同矣。

然其入门,必自分间布白,未有不同者也。

舍此则书者为痹,品者为盲。

虽然,祝京兆书,乃今时第一,王雅宜次之。

京兆十七首书固亦纵,然非甚合作,而雅宜不收一字。

文老小楷,从《黄庭》《乐毅》来,无间然矣。

乃独收其行草书《早朝诗》十首,岂后人爱翻其刻者诗而不计较其字耶?荆公书不必收,文山公书尤不必收,重其人耶?噫,文山公岂待书而重耶?

  中书大书,用肘与腕,蝇头蚊脚,握中其管。阁而擎之,墨不涴肘,刻竹为阁,创惊妙手,妙手为谁,应尧张叟。

  黄山谷书如剑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

苏长公书专以老朴胜,不似其人之潇洒,何耶?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黄之匀耳。

蔡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

孟頫虽媚,犹可言也。

其似算子率俗书不可言也。

尝有评吾书者,以吾薄之,岂其然乎?倪瓒书从隶入,辄在锺元常《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散,未可以近而忽之也。

吾学索靖书,虽梗概亦不得,然人并以章草视之,不知章稍逸而近分,索则超而仿篆。

分间布白,指实掌虚,以为入门,迨布匀而不必匀。

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握入节,乃大忌。

雷大简云:“闻江声而笔法进。

”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江声之中,笔法何从来哉?隆庆庚午元日,醉后呼管至,无他书,漫评古人,何足依据!

  夫不学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则始于学,终于天成。

天成者非成于天也,出乎已而不由于人也。

敝莫敝于不出乎已而由乎人;尤莫敝于罔乎人而诡乎已之所出。

凡事莫不尔,而奚独于书乎哉?近世书者阏绝笔性,诡其道以为独出乎已,用盗世名,其于点画漫不省为何物,求其仿迹古先以几所谓由乎人者,已绝不得,况望其天成者哉!

  是辈者起,倡率后生,背弃先进,往往谓张东海乃是俗笔。

厌家鸡,逐野鸡,岂直野鸡哉!盖蜗蚓之死者耳!噫,可笑也!可痛也!以余所谓东海翁善学而天成者,世谓其似怀素,特举一节耳,岂真知翁者哉!余往年过南安,南安其出守地也,有《东山流觞处草》、《铁汉楼碑》,皆翁遗墨,而书金莲寺中者十余壁,具数种法,皆臻神妙,近世名书所未尝有也。

乃今复得睹是草于门人陆子所,余有感于诡者之敝之妄议,因忆往时所见之奇之有似于此书也,而为叙之如此。

忆世事之敝,岂直一书哉!岂直一书哉!

  志称永禅师千文,本以千计。

今虽去其世已远,而漫无一存者。

往年人传董文简公家有之,急住,启匣固佳,然不甚称也。

今从阳和太史家得见此本,圆熟精腴,起伏位置,非永师不能到。

问其自,云得之文成公门客之手。

颗颗缀珠,行行悬玉,吾何幸得题其端!

  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李斯书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曹操书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遥岩璀璨。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芙蓉低昂;又如美玉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沿浮霞。

桓夫人书如快马入阵,屈曲随人。

傅玉书如项羽拔戈,荆轲执戟。

嵇康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如独鸟归林,群乌乍散。

王羲之书如壮士拔山,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堕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揭竿(笔),若龙卧凤阁;自上揭竿(笔),如龙跳天门。

宋文帝书如叶里红花,云间白日。

陆柬之书仿佛堪观,依稀可拟。

王绍宗书笔下流利,快健难方,细观熟视,转增美妙。

程广书如鹄鸿弄翅,翱翔颉颃。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 ,无处不发。

孔琳之书放纵快健,笔热流利,二王以后,难以比肩;但功亏少,故劣于羊欣。

张越书如莲花出水,明月开天,雾散金峰,云低玉岭。

虞世南书,体段遒美,举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

欧阳(询)书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

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薛稷书多攻褚体,亦有新寄(奇)。

  凡执管须识浅(去纸浅)深(去纸深)长(笔头长以去纸深也)短(笔头短以去纸浅也),真书之管,其长不过四寸有奇,须以三寸居于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纸,盖去纸远则浮泛虚薄,去纸近则揾锋(是好处)势重,若中品书,把笔略起,大书更起。

草诀云,须执管去纸三寸一分。

当明字之大小为浅深也。

  傅 山 #

  作字示儿孙 #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

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凌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

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

然腕难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

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

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

此是作人一著。

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

心手不可欺也如此。

危哉!危哉!尔辈慎之。

毫厘千里,何莫非然。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题自临兰亭后 #

  向见邢太仆家所抚定武兰亭,一味整齐标致,较今诸所引行兰亭颇悬都鄙,比之唐临绢本则不无安勉之别矣。

及见胡世安所得秘府十六种第一卷,及褚河南临本,于今野本天渊绝也。

始想书评龙跳虎卧之语,非无端造此景响虚誉,今人抹索不得也。

褚临本已尔,不知右军真迹复当奈何。

吾悬拟龙跳似之,尚恐虎卧不尽其变。

  跋孔宙碑 #

  缓案、急挑、长波、郁拂八字,颇尽隶书之微,若翘首、扬尾、直剌、邪制,又专指八分玺法,直邪全似用刀矣,而劲笔亦尔。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小楷走波不难,而勒落尤难,刻亦难之,此法书者,勒者,皆等闲置去。

  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

静光好书法,收此武拔甫数纸,皆是兢业谨慎时作,惜乎死矣。

静光颇学此笔法,而青于兰矣。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为如何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晋自晋,六朝自六朝,唐自唐,宋自宋,元自元,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焕焕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

  唐林曰:此为董文敏说法。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

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

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

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

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

此意老索即得,看急就大了然。

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

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

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

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但能正入,自无婢贱野俗之气。

然笔不熟不灵,而又忌亵,熟则近于亵矣。

志正体直,书法通于射也。

元阳之射而钟老竟不知,这不亵之道也,不可不知。

  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

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

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

又朔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

老来不能作小楷,然于黄庭,曰厉其微,裁欲下笔,又复千里。

  字与文不同者,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文若为古人作印板,当得谓之文耶?此中机变不可胜道,最难与俗士言。

  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习,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惟字。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

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

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

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真行无过兰亭,再下则圣教序。

两者皆无善本。

若必求善本而后临池,此道不几乎息耶?近来学书家多从事圣教,然皆婢作夫人。

圣教比之兰亭,已是辕下之驹,而况屋下架屋重儓之奴?赵子昂善抹索得此意,然楷中多行,殊不知兰亭行中多楷也。

即兰亭一记,世之脍炙定武之一,以余视之,无过唐临绢本。

此可与知者言,难与门外人语。

若以大乖论之,子敬尚不可学,何况其他。

开米颠一流,子敬之罪;开今日一流,米家之罪。

是非作者之罪,是学之者之过也。

有志者断不堕此恶道。

此余之妄谈,然亦见许有瞻有识之同人,不敢强人之同我也。

  凡事天胜天,不可期人,纯天矣。

不习于人而自欺以天,天悬空造不得也。

人者天之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写字一道,即具是倪,积月累岁自知之。

  混目冒躁之士,曰粗豪,粗非豪也。

果豪矣,必不粗也。

且道卯君中书者,喜其粗耶,亦属其锐而长耶?如以粗也,缉羊牛毛如指、如臂、如腹,何难?岂不中用哉?何必兔脊狸背鼠须之选也。

  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

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今所行圣林梁鹄碑,如模中物,绝无风味,不知为谁翻抚者,可厌之甚。

  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适发明者一笑。

  文章小技,于道未尊,况兹书写,于道何有?吾家为此者,一连六、七代矣,然皆不为人役,至我始苦应接俗物。

每逼面书,以为得真。

其时对人作者,无一可观。

且先有忿懑于中,大违心手造适之妙,真正外人那得知也。

然此中亦有不传之秘。

强做解人又辄云能辩吾父子书法,吾独为之掩口。

大概以墨重笔放、满黑枒杈者为父,以墨轻笔韶、行间明媚者为子。

每闻其论,正詅痴耳。

三二年来,代我笔者,实多出侄仁,人辄云真我书。

但知子不知侄,往往为我省劳。

悲哉,仁径舍我去一年矣。

每受属抚笔,酸然痛心,如何赎此小阮也。

乙卯五月偶记。

  清

  概论: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

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

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

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

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傅山《字训》

  清—王澍《论书賸语》

  清—梁山献《积闻录》

  清—刘熙载《书概》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

  清—阮元《北碑南帖论》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清—笪重光《书筏》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答熙载九问》

  《安吴论书》 #

  清—梁章钜《学字》

  清—钱泳《书学》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收随笔》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清—冯班《钝吟书要》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清—刘熙载:《书慨》 

  圣人作《易》,立篆以尽。意,先天,书之本也:篆,后天,书之用也。

  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微生于宫。故篆取力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辩也。

  正书居静以洽动,草书居动以洽静。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书家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楷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自世之轻俗滑易当之,而真熟亡矣。

  篆尚婉而通,南帖似之;隶欲精而密,北碑似之。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

唐太宗论书曰:“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

”虞世南作《笔髓》,其一为《辩煮》,盖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

  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煮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之于书,但尚法度与豪放,而无新意妙理,末矣。

  它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艺始于指法,终于行间。

  问:先生尝云:“道苏须汰烂漫,由董宜避凋疏。”烂漫、凋疏。章法中事乎?笔法中事乎?汰之。避之。从何处著手?

  烂漫、凋疏。

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

花到十分烂漫者,菁化内幅,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蔽也。

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

汰之,避之,唯在练笔。

笔中实测积成字,累成行,成行,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

之前而不空者。

非骨势油达,不能幸致。

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隶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共见矣。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

分韵,草情毕具。

其中布白本《乙瑛》、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

以《中明坛》题欲。

《云峰山五言》验之,为中岳物生无疑,碑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

”不虚耳。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楹刻。

  何绍基 #

  跋陈叙斋藏赵文敏书千文

  智师真草《千文》,草书分行比格,与真书齐同,故意近章草,而少参差超迈之趣。

惟怀素小草书《千文》,神明变化,妙极古穆。

文敏为此,使转纵横有自然凑泊之妙,盖曾见素师墨迹而仿为之者。

素师卷今在六舟上人小绿天庵中。

叙斋前辈嗜古搜奇,亦曾寓目及之否?

  跋僧六舟藏米书老人星赋墨迹

  楷则至唐贤而极,其源必出八分。

唐人八分去两京远甚,然略能上手,其于真书已有因规折矩之妙。

宋人不讲楷法,至以行草入真书,世变为之也。

唐贤三昧远矣,况山阴裴几乎?襄阳精于摹古,迹恒苦行草中无楷法。

此《老人星赋》典型庄正,乃有六朝之方整,而兼北海、季海之宽绰稳实者。

[宽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信有此理。

昔曾见米老大篆分石刻古拓本,欹斜无范,不料其入真书中已有此力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二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耳。

究之短长自在,何若乃口口耶。

  跋文氏停云馆刻晋唐小楷

  山阴真面目无处寻觅,世间纷尚《黄庭》,其实了不见古人意思,即此刻亦苦横、直、撇、捺、戈法无古劲厚远之气矣。

惟《曹娥》全是分书意度。

余尝谓度尚大字八分碑,右军仿其意作小真书,故心手间尚有分法。

子敬《洛神赋》用笔横逸疏宕,欲出父书之外,颇见本色。

欲求二王律令,观此两种可想象十一,其余殆无足摹览,非谓《停云》刻不佳也。

  跋贾秋壑刻阁贴初拓本

  唐以前碑碣林立,发源篆分,体归庄重,又书手、刻手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一出,合数十代千百人之书归于一时,钩摹出于一手。

于执笔者性情骨力既不能人人揣称,而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人之性情骨力已可想见,腕下笔下刀下又止此一律。

况其人本无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而能刻古人书者,亦未有能一家书而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心是所学,谓本是一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

《戏鸿》、《停云》疵议百出,弊正坐此。

而《淳化》则罕有雌黄,特因其所从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耳。

以余臆见揣之,共炉而冶,五金莫别,宋人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

类书盛于唐,而经旨歧类;帖起于五代、宋,而书律堕。

门户师承扫地尽矣。

古法既湮,新态自作,八法之衰有由然也。

怀仁《圣教》集山阴裴几而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女朗,缚英雄为傀儡,石可毁也,毡椎何贵耶!汇帖遂俑于此,重毕施缪更相沿袭,《淳化》遂成祖本,尊无二上。

南渡以后,灾石未已,试看汇帖中于古人碑版,方重之字不敢收入一字,非以其难似乎?简札流传,欹斜宛转以取姿趣,随手钩勒,可得其屈曲之意。

唐碑与宋帖,低昂得失,定可知矣。

[羲之俗书趁姿媚],昌黎语岂为过哉!东坡、山谷、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力自豪,然摆脱拘束,率尔会真者,惟坡公一人。

三子者皆十九人等耳。

  跋吴平斋藏争坐位帖宋拓本

  [折钗股],[屋漏痕],特形容之辞,机到神来,往往有之,非必谓如是乃贵也。

有意为之,必成顿滞。

至习颜书者,尤先习其庄楷,若骤摹是帖,即堕入恶道矣。

颜楷帖多于颜行,所以竞习《坐位》者不过期速化耳。

凡事畏难不如其已。

  跋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宋拓本

  颜书各碑,意象种种不同,此碑独以朴胜,正是变化狡狯之极耳。惜公书原刻传至今日者不逾十石,未足尽窥其转形易势之妙也。

  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

  北海书,石刻惟《大照禅师碑》余未及见。

所见者,若《戒坛铭》、《叶国重碑》、《娑罗树碑》、《东林寺碑》皆翻本,无足观。

至《李思训碑》、《任令则碑》之荡轶,《端州石室记》之敦朴,《麓山寺碑》之遒劲,《李秀碑》之肃穆,《卢正道碑》之精丽,《灵岩寺碑》之静逸,《龙兴寺额》四大字雄厚,既各造其妙,而纯任天机。

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为最胜,去春在吴门韩履卿丈崇以此宋拓本见诒,携至济南,手自钩摹,令老仆陈芝勒石,虽于神理未能微肖,然规模粗具矣。

北海书于唐初诸家外,自树一帜,与鲁公同时并驱。

所撰书多方外之文,以刚烈不获令终,大略俱与鲁公同。

余平生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大字麻姑坛记》、《李元靖碑》,于李书则见北《云麾》原石全拓于番禺潘氏,收宋拓《麓山寺碑》于杭州,近日收得《灵岩寺碑》上下两段于长清灵岩山鲁般洞,见古拓精本《卢府君碑》于崇雨令中丞处,今夏得此宋拓《法华寺碑》,墨缘重叠,可云厚幸。

窃谓两公书律,皆根矩篆分,渊源河北,绝不依傍山阴。

余习书四十年,坚持此志,于两公有微尚焉。

苦臂腕孱弱,复多嗜少专,瞻望前哲,徒增叹愧耳。

  跋麓山寺碑并碑阴旧拓本

  是碑题额曰《麓山寺碑》,碑文云[麓山寺]者,知俗称岳麓寺者误也。

北海书发源北朝,复以其干将莫邪之气,决荡而出,与欧、虞规矩山阴者殊派,而奄有徐会稽、张司直之胜。

顾世间石刻日少,《李秀》仅存六础,原石拓在南海潘氏者,早成孤本。

《灵岩寺碑》自阮文达师纂《山左金石志》时,已云仅存赵晋斋家藏拓本矣。

近日吾儿庆涵忽得一本与赵藏无二,然亦止此两本耳。

《东林寺》、《叶有道》久无原石,《娑罗树》亦重携本,《端州石室记》、《少林寺戒坛铭》则本非真迹。

其恒赫世间者,止陕《云麾》与《麓山寺》而已。

《云麾》颇嫌多轻悦处,惟此碑沈著劲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

碑阴字肃穆静实与《李秀碑》近,当日书意兼有此两路,而是碑乃兼具之也。

  跋周允臣藏关中城武庙堂碑拓本

  覃溪论书,以永兴接山阴正传,此说非也。

永兴书欹侧取势,宋以后楷法之失,实作俑于永兴。

试以智师《千文》与《庙堂碑》对看,格局笔法,一端严,一逋隽,消息所判,明眼人自当辨之。

因其气味不恶,又为文皇当日所特赏,遂得名重后世。

若论正法眼藏,岂惟不能并轨欧、颜,即褚、薛亦尚胜之。

余虽久持此论,而自覃溪、春湖两先生表彰《庙堂》,致学者翕然从之,皆成荣咨道之癖,余不能夺也。

  跋道因碑拓本 #

  是帖拓不甚旧,而装饰精致,珍如古物。

每想宋时拓帖,至今日皆宝侪彝鼎,而汴、杭书律不复有唐贤规矩,东坡、山谷亦自用其才,不遵轨辙。

当时毡腊皆宋拓也,视如尘土,此事遂渊源欲绝。

若得知珍重如是本者,何至宋、元来楷法竟不可问津乎?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为正轨。

守山阴裴几者,止能作小字,不能为大字。

率更模《兰亭》,特因上命,以已意仿前式,手眼中谓有右军,吾不信也。

兰亭善承家法,又沉浸隶古,厚劲坚凝,遂成本家极笔。

后来惟鲁公、北海各能出奇,可与是鼎足,而有唐书势于是尽矣。

大孙能习是帖,余旧得宋拓有梦楼跋者,后复得一本胜此,最后得此本,亦胜近拓,而装覃之佳如此,珍之珍之!

  跋张星伯藏道因碑宋拓本

  二十年前,见《房彦谦碑》分书笔势与《道因》楷法相同,疑即都尉所书,而误传为率更者,彼时尚未见碑阴有率更衔名书款也。

然鄙意以为率更分书横逸峭劲,非韩、蔡所能到,以其法为真、行,殊无庸借径山阴。

乃所传《虞恭公》、《化度》诸碑,俱不能出山阴贵矩。

由太宗重二王,尤秘《兰亭》茧纸,至令诸臣模写。

渤海特出之姿,亦不能归其轨。

由善妈幼孤,克承家法,乃能以率更分书意度力量并其形貌,运入真书, 卓自立,以传于后,岂非墨林中一巨孝哉!

  跋道因碑旧拓本

  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后惟鲁国,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

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

都尉此书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

欲学渤海,必当从此帖问津。

若初学执笔,便模仿《化度》、《醴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

世人作书,动辄云[去火气],吾谓其本无火气,何必言去?能习此种帖,得其握拳透掌之势,庶乎有真火气出。

久之如洪炉冶物,气焰照空,乃云去乎?庸腕拙尔,如病在阳衰,急须参、耆、桂、附以补其元阳,庶气足生血。

今顾日以滋阴为事,究之气不长,而血亦未尝生也。

书道贵有气、有血、否则倔馀于血,尚不至不成丈夫耳。

此旧拓本在今日已为难得,寒夜展视,聊发臆论。

时庭前聚雪为山,有万笏干霄之势。

丁酉冬腊八日漫记,是日甚寒,字字欲冻。

  跋祁叔和藏宋翻宋拓化度寺碑

  《醴泉铭》以疏抗胜,《邕师铭》以遒肃胜,得此古拓观之,可以窥见吾乡率更真实力量,不依傍山阴裴几处,叔得兄方勤习篆分,八法源流当已洞彻,颇

以斯语为然否?

  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

  书家有南北两派,如说经有西、东京,论学有洛、蜀党,谈禅有南北宗,非可强合也。

右军南派之宗,然而《曹娥》、《黄庭》则力足以兼北派,但绝无碑版巨迹,抑亦望中原而却步耳。

唐初四家,永兴专祖山阴,褚、薛纯乎北派,欧阳信欧阳信本从分书入手,以北派而兼南派,乃一代之右军也。

《醴泉》宏整而近阔落,《化度》遒紧而近欹侧,《皇甫》肃穆而近窘迫,惟《虞恭公碑》和介相兼,形神俱足,当为现存欧书第一。

前辈推重《化度》,乃以少见珍耳,非通论也。

余于咸丰乙卯冬,至昭陵细观此碑,其下截半字残画尚多,而拓者皆遗之,但取完字,故相传古拓无有过八百字者。

此拓精腻有韵,金和玉节,折矩周规,令人使尽气力无从仿佛昔朱朵山殿撰藏本剧佳,此尚当过之也。

  跋崇雨令藏智永千文旧拓本

  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

南朝宗法右军者,简牍狎书耳。

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裴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

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

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坚直]四字训儿等。

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

于智师《千文》持此见久矣,未敢宣诸楮墨也。

雨令中丞工书耽古,出示一本,虽非宋拓,然神采腴润飞动,自是数百年物。

  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

  颜鲁国与素师论书,谓[折钗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无起止之痕也。

顾唐贤诸家,于使转纵横处皆筋骨露现,若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二王楷书,俱带八分体势,此视之觉渐远于古。

永兴得笔于智师,乃于疏密邪正处着意作姿态,虽开后来无数法门,未免在铁门限外矣。

  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

  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

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睨大谈,令人神王,今不可复得矣。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

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

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跋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拓本

  意思奇矫,所谓[外人那得知]者,直亦不欲其遽知耳。

后《鹤铭》实师其意。

唐则诚悬,宋则东坡,根矩秘传,波澜不二,良工不示人以朴,故亦无道破及此者。

然非如此佳刻,亦何从窥其津逮耶? 刘文清跋云:[唐人临本,亦从永兴法中来。

]唐临断不能臻此,谓是唐模可耳。

至永兴法出智师,而不能尽其浑融变化之妙,于子敬此帖风马牛也。

文清书格到宋人,而短于鉴别,故所见如此。

尝怪坡公书,体格不到唐人而气韵却到晋人,不解其故。

既而思之,由天分超逸,不就绳矩,而于《黄庭》、《禊叙》所见皆至精本,会心所遇,适与腕迎。

子敬《洛神》则所心摹手追,得其体势者,来往焦山,于贞白《鹤铭》必间坐卧其下,遂成一刚建婀娜百世无二之书势,为唐后第一手。

余生也晚,若起公于九京当不以斯言为谬误。

但恐以漏泄秘蕴,被公呵责耳。

斜正信绌不使一直笔,能临楮出此意耶?腕际纵横,胸中兀傲,自然造此耳。

明贤乃无睹斯境者,为松雪所缚也。

  跋旧拓肥本黄庭经

  观此帖横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

二王虽作草,亦是此意。

唐人大家,同此根矩。

宋人虽大家,不尽守此法矣。

乃停云馆刻,此帖多纡折取势,刚柔厚薄相去盖远。

停云以越州石氏为祖本,我知石氏本必不然也,文氏以已意为之耳。

神虚体直,骨坚韵深。

以唐贤大楷求《黄庭》遗矩,此真知书人语。

又每以《鹤铭》与《黄庭》合观,最为得诀矣。

今世《黄庭》皆从吴通微写本出,又复沿模失真,字势皆屈左伸右,为斜迤之态,古法遂失。

元、明书家皆中其弊。

苦不自悟者,由不肯看东京、六朝各分楷碑版,致右军面目亦被掩失入矣。

试玩此帖,当有会心处。

然从未习分书者,仍难与语此也。

合南北二宋,为书家度尽金针,前惟《黄庭》,后惟《化度》,中间则贞白《鹤铭》,智永《千文》耳。

  跋褚临兰亭拓本

  《禊帖》传本,大抵以纤婉取风致,学者临摹,遂往往入于飘弱。

窃疑右军当日以鼠须写蚕茧,必不徒以纤婉胜。

唐初诸贤临本,亦当似之。

故临此帖者仍当以凝厚为主,子昂乃深得此意。

世间《禊帖》石刻无虑数十百本,而其精神气息,全在学书者自赏于牝牡骊黄之外,无取纷纷聚讼也。

是本风致婉弱,虽非精本,于初学诚非无补云尔。

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其写《兰亭》乃其得意笔,尤当深备八分气度。

初唐诸公临本,皆窥此意,故茂逸超迈之神,如出一辙。

然欲遽指为山阴原墨,则诚未见何本为可据。

以其中总不免有齐、隋以后笔致也。

近日《禊本》皆纤瘦少精神,独此觉墨晕间尚有风力,可算佳本。

  跋吴平斋藏秦山二十九字拓本

  秦相易古籀为小篆,遒肃有馀而浑噩之意远矣。

用法刻深,盖亦流露于书律。

此二十九字古拓可珍,然欲溯源周前,尚不如两京篆势宽展圆厚之有味。

斫雕为朴,破觚为圆,理固然耳。

  书邓完伯先生印册后为守之作

  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

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

每着意作数字,气力为疲尔,自谓得不传之秘。

后见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惊为先得我心,恨不及与先生相见。

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之意,则自谓知之最真。

张翰翁、包慎翁、龚定庵、魏默深、周子坚,每为余言完翁摹古用功之深,余往往笑应之。

我自心领神交,不待旁人告语也。

慎翁自谓知先生最深,而余不以为然者,先生作书于准平绳直中自出神力,柔毫劲腕,纯用笔心,不使欹斜,备尽转折,慎翁于平,直二字全置不讲,扁笔侧锋,满纸俱是,特胸有积轴,具有气韵耳,书家古法扫地尽矣。

后学之避难趋易者,靡然从之,竞谈北碑,多为高论。

北碑方整厚实,惟先生之用笔斗起直落,舍易趋难,使尽气力不离故处者,能得其神髓,篆意草法时到两京境地矣。

慎翁字皆现做,殆未足知先生也。

先生作印使刀如笔,与书律纯用笔心者正同。

哲嗣守之兄搜藏各书印册,余获见久矣,未尝敢著一语,酒后纵墨题此用别纸写,不书于册者,愿守之为我秘之也。

  李瑞清 #

  跋自临爨龙颜碑

  运方易滞,而风骨欲飞;势峻乖和,而神理仍逸。

  跋自书篆 #

  自来学篆书者,皆絷于石耳。

《石鼓》既不可学,《泰山》、《琅琊》才数十字,又不脱楚气,《峄山》徐模也,匀净如算子,成何如书乎?道人志欲左右齐、楚,神游三代,探险辟荒,未知何日登彼岸也!

  跋自作擘窠书联

  从来作擘窠书者,无如《泰山经石峪》,浑朴渊穆,冠绝古今。

《匡喆刻经颂》是其嫡嗣。

郑道昭云峰山各石,无不遒丽者,《白驹谷》净洁宽博,惜少变化。

此联参用《观海诗》、《论经书诗》笔意,未知论者以为何如?

  放大毛公鼎跋 #

  余既为门人临《毛公鼎》,以示其笔法。

今震亚主人又以影放《毛公鼎》为大字,意欲比於《石鼓》,直胜《石鼓》耳。

《石鼓》何能及《毛公鼎》也。

余尝曰:求分于石,求篆于金。

自来学篆书者,皆缚于石耳。

邓完白作篆最有名,尝采撷汉人碑额以为篆,一时学者皆惊叹,以为斯、冰夏生。

后进循之,弥以驰骋,苟以哗众取宠,而篆学渐以日微。

杨沂孙最晚出,学邓而去其鼓努,号为雅驯,学者弗尚也。

吴中丞颇晓古文奇字,多能正其读,史籀之学复明。

尝作大篆古籀,其文虽异体,而排比整饬,与不篆无以异。

操觚之子,莫不人人言金文,然实莫解笔法也。

今震亚主人既影《毛公鼎》为大字,《齐*》、《散盘》先后悉出,人人于是皆可以珥笔与史籀进退于一堂,炳焉与三代同风矣!道人得此日,可与二三子同游成周之世,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陶隐居云:[不为无益之事,曷以悦有涯之生。

]无用之人相与为无用而已,安问人间何世也!

  跋泰山秦篆残字

  自来言篆书,《石鼓文》尚矣;而谈小篆者,莫不推李斯、李阳冰。

阳冰书匀净如玉,而斯书特奇变不可测。

《峄山》模刻失真,要为阳冰所祖秦权超迈 ,若巨鳌张髻。

此《泰山残石》二十九字,与《琅邪台》为近,尽变古法,岂局古习常之人所能哉!古篆尚婉通,此尚骏质,折豪取势,当为姬周入汉之过渡耳。

蝯叟论篆以姬周不如两京,窃以为过矣。

两京篆势已各自为态,姬周以来彞鼎,无论数十百文,其气体皆联属如一字,故有同文而异体,易位而更形,其长短、大小、损益,皆视其位置以为变化。

后来书体,自《熹平残石》、《开通褒斜石刻》、《石门杨君颂》、《太和景元摩崖》、《瘗鹤铭》外,鲜有能窥斯秘者。

秦权量诏版大影大本跋 《译山》徐模耳,《泰山》、《琅琊》又不脱楚气,言小篆者口称二李,实阳冰裔也,安所得秦斯书乎?今震亚主人影放权量诏版为大字,使上蔡朽骨伸纸操觚,《峄山》诸石更刊天壤,学者得此数纸,可得而推,邓、杨之徒当敛手辍笔。

踊跃探慕,用告同好。

  跋宋拓史晨后碑

  《史晨碑》其源出于颂敦,珮玉雅步,璁珩中矩,不使气以为强,不出奇以眩俗,此其所长也。

至拘者为之,则笔弱而寡势,神尔而不举,此其弊也。

大约《礼器》齐派也,《史时晨》鲁派也。

鲁本承成周遗法,庙堂之上,从容秉笔,此为正宗。

此本乃道州何蝯翁旧藏,平生所见《史晨》未有可比肩兹本者,今归苏盫吾弟,从此可以上探两京笔法。

此本考据其先后已详,何蝯叟手跋固不复述,余乃为述其书派源流如此。

  《孔彪碑》与《史晨》为一派,此用柔笔者也。《刘熊》、《子游》虽亦用柔笔,然稍飘逸,无此雍容矣。同日又记。

  孔宙碑跋 #

  此汉石中之以和婉胜者,右军直其嫡嗣耳。永兴《孔子庙堂碑》其含豪摄墨,全师此石,故空际荡漾,笔凝而不滞,和而不弱。解此,可以悟书道矣。

  缩影泰山金刚经跋

  此齐经生书也。

其源出于《虢季子白盘》,转使顿挫则《夏承》之遗,与《匡喆刻经颂》、《般若文殊无量义经》、《唐邕写经》为一体,特其大小殊耳。

余每作大书,则用此石之意,若其过大,不便展模,今如登岱顶,缩经石峪于几席间也。

  跋钱南园大楷册

  自来学颜书者,君谟从《中兴颂》以窥笔法,欲以和婉变其面貌耳。

坡公则全师《东方先生画像赞》,米老则学《放生池碑》,故鲁公当宋之时,几欲祧右军矣。

赵吴兴目无宋人,意在上追晋贤,余曾见其所书《太湖石赞》,意在仿鲁公《蔡明远帖》。

董华亭为有明以来一大宗。

执牛耳将三面年,虽高言二王,实由《多宝塔》得笔,从扬少师以窥,《兰亭》,然以阴柔学鲁公,其与君谟同也。

南园侍御当乾隆时,朝廷重董书,士大夫莫不人人淡墨渴笔称华亭矣。

以得笔法,后于鲁公诸碑靡不备究,晚更参以褚法。

此册乃其至经意之作,非宋以来之学鲁公者所可及。

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

岂以其气同耶?

  跋钱南园行书册

  南园先生学鲁公而能自运,又无一笔无来历,能令君谟却步 ,东坡失色。

鲁公后一人而已。

丙辰四月三日,瓶斋作南园生日,出此因题。

跋南园临论座位帖 余尝云晋之《兰亭》,唐之《座位帖》,皆煊赫宇轴之名迹,然皆不可学,学则踬矣。

雯裳先生来海上,出示其先世家藏《南园侍御手临座位帖》,山谷所云《送明远序》非草非隶,屈曲瑰奇者也,而其顿挫雄浑,尤示后学以广逵,不似从来学《坐位》者于云雾中寻蹊迳也。

因急劝雯裳先生印之,以惠世人。

  跋曾农髯夏承碑临本

  曾农髯先生,今之蔡中郎也。

萧籀陈椟,历岁绵迥,盖无传焉。

光武以来碑碣林立,皆不署书者主名,学者莫得而稽。

当时蔡中郎最有名,宜多中郎书,然以《石经》笔迹考之,盖可得而悬测焉。

至于曹魏诸碑,皆师蔡中郎。

钟繇《尊号奏》,卫觊《受禅表》是也。

《范式》、《王基》虽晚出,实亦蔡法。

有晋王逸少世所号书圣者也,王师钟繇,钟实出中郎,是中郎为书学祖。

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变。

此临《夏承》。

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窿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

书以示世之学八分者。

  跋曾家髯华山庙碑临本

  此亦蔡体也,与《夏承》同法。

农髯先生既临《夏承》,复临此以示学者。

大抵有汉诸碑多杂隶体,中郎独笔势洞达,诘屈俯仰,动荡开阖,是为奇耳。

包慎翁以梁鹄《孔羡》、钟繇《乙瑛》上继中郎,不知梁鹄实师师宜官、《乙瑛》、《韩敕》之流也,与世所传《尊号奏》绝异,以其时考之,繇才八岁耳。

慎翁又以邓完白始合二家追中郎,不知完白下笔驰骋,殊乏醒藉,但瞻魏采,有乖汉制,与《正直残石》差足相比。

若髯者,真足以继中郎矣。

  跋自临散氏盘全文

  容恢五弟年始三十,饱更忧患,自南洋归,气益静,行益谨,多购书籍,将力学海外。

近复学书,问笔法于余。

书法虽小道,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人,犹为学之必自经始。

余近写《郑文公》,好习《散氏盘》,因为临之,他日学书有悟,当知古人无不从鼎彝中出也。

  跋自临礼器碑 #

  余于汉碑中独喜《礼器》,以其文章尔雅,《公羊》家言也。

汉之治《春秋》者以胡母生、董仲舒最著,胡母生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

仲舒之学唯东平赢公守学不失师法,授鲁人眭孟,鲁之言《春秋》繇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严颜安乐于是,《春秋》复有严颜之学。

建武以后,严颜之学乃大行于齐、鲁之间。

此碑撰书无主名,大抵治颜氏学者也。

其书则上承殷龟版文,下开《启法》、《龙藏》二碑。

河南《圣教》是其嫡嗣,北海《李思训》实用其法。

余友吴汉涛先生其好古与余同,校核尤严,余此纸当求其论定之。

汉涛搜罗此碑凡五本,有明拓藏本最精。

又以巨金影[陶斋先生本],今存余斋。

同年万梅崖藏有元拓本,与道州何氏本同时所拓,梅崖尝言见有[永寿不损本],今不知藏何所?万精鉴赏,必不妄言,乃著于此,以备后之好事者有所参考焉。

  跋自临瘗鹤铭 #

  此与《黄庭》同一机抒,《润州图经》以为右军书,非妄语也。近代考据家必以右军不在江阴,泥矣。

  跋自临黑女志 #

  《黑女志》遒厚精古,北碑中之全神味胜者,由《曹全碑》一派出也。

《敬使君》与此同宗,但绵邈不逮耳。

何蝯叟颇能得其化实为虚处,故能纳篆分入真行也。

武伯学此碑,大有悟入处。

冬窗早暄,研冰欲解,临此。

  临《龙颜碑》 #

  用笔得之《乙瑛》,布白出于《郑固》,化横为纵,拿空笔实,若但以形貌求之,愈近则愈远,纳险绝入平正,大难!大难!

  临《郑文公碑》

  直《散氏盘》耳,近代学者多鼓努为力,锋芒外曜,安有淡雅雍容,不激不厉之妙耶?故不通缘隶,而高谈北碑者妄也。

  临《中岳灵庙碑》

  《景君》、《衡方》二碑之间得和法,而以《谷朗》为面貌。

  临《崔敬邕志》

  能合《郑文公碑》、《司马景和妻》之妙,魏志中此为第一。

  临《郑文公碑》

  余每用《散氏盘》笔法临之,觉中岳风流,去人不远。

  临《司马景和妻墓志》

  逋峭险峻,《景君》之遗也。

  临《张猛龙碑》

  新得宋拓《张猛龙碑》,用笔坚实可屈铁,《景君》之遗也。下开率更。

  临《爨宝子碑》

  全用翻腾之笔,以化其顿滞之习,张公方法也。

  临《爨龙颜碑》

  纳险绝入平正,南中第一碑也。

  临《黑女志》 #

  与《敬显隽》绝相似,遒古胜之。曾农髯近全以生辣疏淡之笔为之。

  临郑道昭《观海诗摩崖》

  中岳先生此书,宽博古厚,意在《圉令赵君》也。

  临《中岳灵庙碑》

  祖《盂鼎》而祢《景君》。

  临钟繇《戎路帖》

  《宣示》、《力命》平实微带隶意,皆右军所临也,无从窥太傅笔意。惟此表可求太傅[隼尾波]。繇从贼而谓关壮缪,为贼宜矣!

  临《丙舍帖》 #

  此王临也,可与《兰亭》参观之。

  临《出师颂》 #

  世传皇像书《天发神谶》一碑而已,张怀懽以为[沉着痛快]。余临此即参用《神谶碑》意。

  临晋武帝《省启帖》

  以齐篆作草,宽博遒古,怀素《自叙》出此。

  临西晋宣帝《之白帖》

  笔笔如铁铸之。

  临晋元帝《中秋帖》

  笔圆满而停蓄,此由篆隶化草之初,如此后,人以真书笔模之,故失之。

  临右军《别疏帖》

  此帖妍润闲雅,右军极轨也。已以古本一字兹模澄清堂本。

  临《右军帖》 #

  世之言草书者称二王,实大令支流耳。大王法,孙过庭后惟赵子昂略涉其藩,世传但素师派也。

  临大令《送梨帖》

  大令草出于篆,然其纵者已开唐派。余独喜此。

  临大令《郗鉴帖》

  冷逸枯拙,后来云林、宋克但得三四耳。

  临《淳化 张芝帖》

  此非张芝书明矣,米老以为长史书,然余曾见褚河南模本,亦题张芝书,则唐以来旧题如此。帖云[祖希],祖希嶷元之字,或大令乎?

  临《淳化古法帖》

  世所传草书,自明以来,皆素师派耳。其原出大令,及仿者为之,则粗犷而狂怪。章草久已无传,余近见《流沙坠简》,欲以汉人笔法为此体中兴也。

  临唐太宗《温泉铭》

  微参褚法,或世南没后所书。

  临《淳化大令书》

  此率更书耳,何以王著以为大令?

  临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山阴正脉,永兴一人而已。

  临欧阳询《张翰帖》

  冷峭当与《皇甫碑》同时书,其执笔结字,则汉《景君》法也。

  临褚摹《兰亭序》

  河南此开米法。

  临颜鲁公《告身》、《阴寒》等帖

  宋以来书家,无不师鲁公者,此书道一大关键。

  临徐浩书《朱巨川告》

  此唐人书耳,无宋以后笔法,然非徐季海书。

  临柳诚悬《辱问帖》

  此帖想见悬锋掉管时心正笔正,非独笔谏。

  临李北海《三数日晴帖》

  北海此帖何减大令,戏以《云麾李思训笔》笔模之,当胜《淳化》刻。

  临杨凝式《韭花帖》

  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此书笔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思翁以景度津逮平原,化其顿挫之迹,然终身不出范围。

  临蔡君谟《谢赐书表》

  无一笔不从鲁公出,无一笔似鲁公。《三希堂》恐是伪本耳。

  临蔡君谟《新记帖》

  东坡云:[忠惠书不失晋人矩度,]当谓此种耳。

  临东坡《山川不改》旧诗及《挑耳图记》二帖

  当悟其纯绵裹铁之妙,一笔不肯直下。

  临东坡《洞庭春色赋帖》

  此学王僧虔而变其迹也。

  临黄山谷《题几》、《书闼》及《发愿文》三帖

  鲁直此书,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而又沉着痛快,可以上悟汉、晋,下开元、明。

  临米南宫《大行皇太后挽词》、《收张季明帖》

  米老由[得势]一语悟书法。学米者亦当知此。

  临赵松雪《与勉甫札》、《净土词》二帖

  晋、唐而后,此为大宗。

  临鲜于伯几《乱泉飞下诗帖》

  困学斋草法兼素师以窥大令,吴兴则专右军法矣。

  临鲜于伯几《题蔡忠惠书帖》

  笔笔敛锋入里,转换无迹。

  临董思翁书《密树含春雨》、《偶过眉公山庄》等帖

  余书与董性不近,然未尝不知其妙也。以国朝书家无不学董者,故亦择临二种。

  临八大山人书《黄庭经》

  其志芳洁,故其书高逸,如其人也。

  玉梅花盦书断 #

  书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者。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

  书学分帖学、碑学两大派,阮云台相国元,以禅学南北宗分之:帖学为南派,碑学为北派。

何谓帖学?简札之类是也;何谓碑学?摩崖、碑铭是也。

自宋以来,帖这大行而碑学微故宋四家只蔡君谟能作碑。

  蔡本学鲁公。只学颜阴柔一种。而不能变化,故书碑尚不出范围。至东坡之雄伟,书碑则嫌欠庄重,不免纵横习气。

  坡翁书碑,学钽公《东方画像赞》,惜稍纵横耳。

  米南宫为有宋大家,而以行草书碑,此则碑学之野狐禅也。

  怀仁集右军《对教序》刻石,《圣教》本集右军简札而成,仍称之为帖,不可称碑。山谷全是纵横习气,本不能书碑也。至元只赵子昂一人能书碑。

  赵碑学北海,简札学右军,其界限极严,不相混杂。以后则碑学绝矣,故可断言子昂后无用也。

  董文敏书学全是帖学,故书碑便见轻习无骨干,以于碑学少工力故也。国初书家无不学董者,故简札妍雅,而一书碑便见搔首弄姿之态,此大可叹也。

  碑学之中兴,自阮相国始,阮有《南帖北碑论》。

以南北分宗,其论甚辨,然究不确。

南碑有《宝子》、《龙颜》,北碑有《敬使君》、《张黑女》、《李洪演造像》,何耶?大约古人碑帖分途,简书尚妍雅,碑志尚古朴,《宝子》、《龙颜》与北派何异?萧梁石阙,无异《刁惠公墓志》,此可知也。

唐之褚遂良,元之赵孟頫于碑帖皆致力,而界限分明。

褚书《孟法师碑》学《唐邕写经》,《圣教序》学《龙藏寺》,至《枯树赋》、《哀册》,则学《黄庭经》可知也。

阮既倡碑学,至邓石如、包慎伯是其后劲,今之书家,莫不人人言碑矣。

邓书全从碑入,包则手写帖而口言碑。

然著有《艺舟双楫》,于碑学颇多发明,不能谓为无功也。

大约汉、魏至唐,无不重视碑。

南朝士大夫雅尚清谈,挥尘风流,形诸简札,此帖学之萌芽也。

唐太宗好《兰亭》,于是有唐一代书家,无不学王者。

苏灵芝欲展《兰亭》为碑,此以帖入碑之始。

其书实伤婉丽,所谓俗书之祖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变者,天也。 #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牢百代。

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

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者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

当为今之隶之极盛矣。

  古今之中。

唯南碑与魏为可宗。

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旬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醋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怀,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

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变宜于尊乎!

  综而论之,书学与洽法,势变略同,周以前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至今为一体势,皆千数百年一变,后之有变可以前事验之也。

  于右任 #

  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

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

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

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

  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也。

试以纸覆古人名帖仿书之,点画部位无差也,而妍媸悬殊者,笔活与笔死也。

  标准草书自序 #

  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

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余力。

传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事虽细,可以喻大。

且今之所谓器者,乃挟之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观夫古今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存亡,天演公例,良可畏也!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

  吾国草书之兴,以草篆草隶为权兴。秦汉以来,其用日增,其法日进,其称日繁,约而言之,可成三系:

  一曰“章草”,解散隶体粗书之者也。

其为法:利用符号,一长也;字字独立,二长也;一字万同三长也。

当时作者,实有远见。

所措创业未竟,而定型遂成,以致不能进步!汉张芝、吴皇象、晋索靖皆一时领袖。

张书遗迹渺然,但可于两汉遗简,想像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出师颂》,可谓章草范本。

然全体繁杂之字,简单化者不过十之三四,其于赴急应速之旨,固本达也。

  二曰今草,继章草而改进者也。

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多,使转之运益敏,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章纵之致者,最为得之。

虞世南云:“王廣、王洽、逸少、子敬,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以王氏之多才,为风气之领导,景众既广,研讨弥笃,一字组织有多至数十式如阁帖所示者,创作精神之惊人,可以想见。

或谓当时作家,自矜博赡,故生变化,以竞新赏;实则流传笔札,皆为试验之作,未及验定耳!陈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盖有志统一体制,以利初学者。

而唐以功令者取士,干禄字书,应运以作。

草书遂离实用而入于美艺矣!唐太宗尤爱《兰亭序》、《乐毅论》,故右军行楷之妙,范围有唐一代。

《十七帖》之宏逸卓绝,反不能与狂草争一席之地,虽有孙过庭之大声疾呼,而激流所至,莫之能止。

  三曰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

其为法: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呜高,以博变为能,张颠索狂,振奇千载。

《肚痛》、《自叙》,可为代表。

一笔草、连绵草,古虽有之,而成系统,开脉流,实自此绐。

散氛埃于大地,而曰“挥毫洛纸如云烟”,亦可异矣!然其组织之巧,用笔之活,于法理变化,多所启发;且如索师晚年合作,矩鑊甚严,其贡献之大,唐以后作家,远不逮也!

  隋唐以来,学书者率从千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千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先之于草圣千文。

一因名作聚会,人献其长,选者利益,增多比较;一因习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触类易通。

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曰易识,曰易写,曰准确,曰美丽,依此四则,以为取舍。

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随为显,物无论其为纸帛、为砖石、为竹木简,唯期以众人之所欣赏者,救灾供众人之用;并期经此整理,习之者由苦而乐,用之者由分立而统一,此则作者唯一之希望也。

  吾国习称,文之善者曰文豪,草之善者曰草圣,谓之重视草书也可,谓之高视草书也亦可。

故善之者,或许其通神,或赞其入道,或形容其风雨驰骤之状,或咨嗟其喜怒性情之寄,而于字理之组织,则多所忽略!非之者,又谓草书之人,技艺之细,四科不以此求备,博士不以此讲试,而于易简之妙用,则不大复致思,此草书所以之晦,亦即草书之所以难也。

今者代表符号之建立,经历来圣哲之演土进,偶加]排比,遂成大观,所谓草书妙理,世人求之毕生而不能者,至今乃于平易中得之,真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