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断列传

卷一

○古文 #

按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 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 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大篆 #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

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 之为篆。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

八 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

以史官 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

○籀文 #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 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甄酆定六书,二曰 “奇字”是也。

○小篆 #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 #

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 势。

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为八分,言有默,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 用,甚喜。

遣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

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

○隶书 #

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 阳狱中。

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

奏之,始皇善之,用以御史。

以奏事烦多,篆字难在,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章草 #

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

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 其谁。

”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

”王愔云:“汉元 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

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

○行书 #

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行书即正书之小伪。

务従简易,相间流 行,故谓之行书。

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

钟元常善行书是 也。

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飞白 #

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劲。

文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云:“飞白,八 分之轻者。

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草书 #

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

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 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驲,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

今之草 书也。

○汲冢书 #

汲冢书,盖魏安釐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 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 

○李斯 #

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

今删略 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诸名山碑玺铜 人,并斯之笔书。

《秦望纪功石》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 迹焉。

”(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

为小篆者《苍颉篇》七章。

虽 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

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 刑,斯可况也。

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

三古谓实。

草隶谓华。

妙极于华者,义献。

精穷其实者,籀斯。

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

今泰山、峄山及秦望等碑并其遗迹。

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

斯小篆入神, 大篆入妙。

李斯书,如为冠盖,不易施手。 

○萧何 #

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 

○蔡邕 #

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

仪容奇伟,笃孝博学。

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

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

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

又创造飞 白,妙有绝伦。

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

女琰甚贤明,亦工书。

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

八角垂芒,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势。

伯喈 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

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

伯喈 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 

○崔瑗 #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

曾祖蒙,父骃,子玉。

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

善章 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

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 冰寒于水也。

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 神,小篆入妙。

○张芝 #

张芝,字伯英。

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画而后练。

尤善章草,又善隶书。

韦仲将谓之“草圣”。

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

其章草《急就章》,字皆 笔而成。

作英草行入神。

隶书入妙。

”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昶 #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 “亚圣”。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 

○刘德升 #

刘德升,字君嗣。

颖川人,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

既以草创,亦甚妍 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

世谓钟繇善行狎书是也。

而胡 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师宜官 #

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八分称宜官 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

甚矜能,而性嗜酒。

或时空至酒家,因书 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

则铲灭之,后为袁术将。

钜鹿耿球碑,术所 立,宜官书也。

“宜官书,如雕羽未息,翩翩自逝。” 

○梁鹄 #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

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

以善八分书知名。

举 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

迁选部郎,灵帝重之,魏武甚爱其书,帝悬帐中,又 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

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 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左伯 #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

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

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 汉末。

又甚能作纸。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

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伯英之 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胡昭 #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

甚能籀书,真 行又妙。

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

尺牍之 迹,动见默。

”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

”张华云: “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可谓宿士矣。

○钟繇 #

魏钟繇,字元常。

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

三年遂。

与魏太祖、邯郸淳、 韦诞等议用笔。

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搥胸呕血。

太祖以 五灵丹救之,得活。

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笔更妙。

繇精思学 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繇善三色书,最妙者 八分(出羊欣《笔阵图》)。

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 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虽 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

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

草 书,则卫索之下。

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

太和四年薨,迨八十 矣。

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

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钟会 #

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

善书,有父风。

稍备筋骨。

美兼行草,尤工隶书。

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

亦所谓剑则干将、镆鎁焉。

会尝诈为荀勖书,就勖 母钟夫人,取宝剑。

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

会兄弟入见, 便大感恸,勖书亦会之类也。

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

○韦诞 #

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

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

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 淳之法。

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 点正之。

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龙孥虎据,剑拔弩张。

” 张茂先云:“京兆韦诞、诞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

”初青龙中, 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给御笔墨,皆不任 用,因奏:“蔡邕。

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纟丸素不妄下笔。

夫欲善其事, 必利其器。

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比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 之势。

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

”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

仲将八 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

兄康,字元将,工书。

子熊,字少季, 亦善书。

时人云:“名父之子。

”克有二事,世所美焉。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 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卷二

○王羲之 #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 十三书《兰亭序》。

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 乎!吾是天台丈人”。

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出羊欣《笔阵图》)

逸少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

千变万化, 得之神功。

逸少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妙。

妻郄氏甚工 书,有七子。

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

○又 



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 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尝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 顿还旧观。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姥,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

王聊问: “此欲货耶一枚几钱。

”答云:“二十许。

”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

姥大怅, 惋云:“老举家朝飧,唯仰于此,云何书坏”王答云:“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 书,字请一百。

”既入市,人竞市之。

后数日,复以数十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 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书表与穆帝,专精任意。

帝乃令索纸,色类、长短、阔狭与王 表相似,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乃题后答之。

羲之初不觉,后更详看,乃叹曰: “小人乱真乃玺!”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襄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

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 意大愿乐。

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

道士言:“性好道,久 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

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 使合群以奉。

”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

又尝诣一门生家, 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欲以书相报。

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草正相 半。

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儿还失书,惊懊累日。

○又 



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

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 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 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脩祓禊之礼,挥毫制序。

兴乐而书, 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有重者 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王献之 #

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

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

尔后改变制度,别创 其法。

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初,谢安请为长史。

太元中,新造太极殿。

安欲使 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

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

子敬知其旨,乃 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

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安遂不之 逼。

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従后潜制其笔不脱。

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遂书《乐毅论》与之。

学竟,能极小真书。

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

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

及论诸体,多劣右军。

总而言之,季孟差耳。

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皆入神,八分入能。

○又 



羲之为会稽,子敬出戏,见北馆新白土壁,白净可爱。

子敬令取扫帚,沾泥 汁中以书壁,为方丈一字。

晻暧斐亹,极有势好。

日日观者成市,羲之后见,叹 其美。

问:“谁所作”答曰:“七郎。

”羲之於是作书与所亲曰:“子敬飞白, 大有直是图于此壁。

”子敬好书,触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祴, 著往诣。

子敬便取祴,书之。

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

自叹比来之合, 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于是制祴而走。

左右果逐及于门外,斗争分裂衣, 少年才得一袖而已。

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

欣时年十五六,书已有 意,为子敬所知,子敬往县入欣斋。

欣著新白绢裙昼眠,子敬乃书其裙幅及带。

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

○又 



献之尝与简文帝书十许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此书为 桓玄所宝。

玄爱重二王,不能释手,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秩, 尝置左右。

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

将败,并投于江。

或谓小王为小令, 非也。

献之为中书令,卒于官。

族弟珉代之。

时以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

○王脩 #

王脩,字敬仁,仲祖之子。

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誉。

年十三著《贤令论》, 刘真长见之,嗟叹不已。

善隶、行书。

尝就右军求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

王僧虔曰:“敬仁书,殆穷其妙。

”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

升平元年卒,年二 十四。

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盛,尚书宣示。

过江后以赐逸少。

逸少乞敬仁,敬仁卒,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以入棺。

敬仁隶、行入妙。

殷仲堪 书,亦敬仁之亚也。

○荀舆 #

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骨帖》。 

○谢安 #

谢安,字安石,学正于右军。

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为难。

”安 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瞻。

王僧虔云:“谢安入能书品录也。

” 安石隶、行、草并入妙。

兄尚字仁祖万石,并工书。

○王廙 #

晋平南将军侍中王廙,右军之叔父,工隶、飞白。

祖述张卫,法复索靖。

书 七月二十六日一纸,每宝玩之。

遭永嘉丧乱,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

今蒲州桑泉 令豆卢器得之,叠迹犹在。

○戴安道康昕 #

晋戴安道,隐居不仕。

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屑。

作郑玄碑,自书刻之, 文既奇丽,书亦妙绝。

又有康昕,亦善草隶。

王子敬常题方山亭壁数行,昕密改 之,子敬后过不疑。

又为谢居士题画像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

昕, 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韦昶 #

晋韦昶,字文休仲将。

兄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之玄孙,官至颖川太守、散骑 常侍。

善古文大篆及草,状貌尤古,亦犹人则抱素,木则封冰,奇而且劲。

太元 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乃使刘环 以八分书之,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

或问:“王右军父子书,君以为云何” 答曰:“二王自可谓能,未是知书也。

”又妙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绝世。

义熙末卒,年七十岁余。

文休古文大篆、草书并入妙。

○萧思话 #

宋萧思话,兰陵人,父源冠军琅阝琊太守。

思话官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

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 矣。

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殆欲不减,笔力恨弱。

”袁昂云:“羊 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

○王僧虔 #

琅阝琊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

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曰: “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

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

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

” 上大笑曰:“卿善为词也。

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虔历左仆射尚书令,谥 简穆公。

僧虔长子慈,年七岁,外祖江夏王刘义恭迎之入中斋,施诸宝物,恣其 所取,慈唯取素琴一张、《孝子图》而已。

年十岁,共时辈蔡约入寺礼佛,正见 沙门等忏悔,约戏之曰:“众僧今日何乾乾。

”慈应声答:“卿如此不知礼,何 以兴蔡氏之宗”约兴宗之子也。

谢超宗见慈学书,谓之曰:“卿书何如虔公”答 云慈书与大人,犹鸡之比凤。

超宗,凤之子。

”慈历侍中,赠太常卿。

约历太子 詹事。

○又 



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 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王融 #

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

少年仿效,家藏纸贵。

而风鱼虫鸟是 七国时书,元长皆作隶字,故贻后来所诘。

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 次功曹谢□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卦为书为一,以太为两法,径丈一 字,方寸千言。

○萧子云 #

梁萧子云,字景乔。

武帝谓曰:“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 在卿斟酌耳。

”尝大书萧字,后人匣而宝之,传至张氏宾护,东都旧第有萧齐前 后序,皆名公之词也。

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 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齐”。 

○萧特 #

海盐令兰陵萧特,善草隶,高祖赏之。曰:“子敬之书不如逸少,萧特之迹 遂过其父。” 

○僧智永 #

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

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

智永章草及 草书入妙,行入能。

兄智楷亦工书,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

○又 



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其始。

乃梁武教诸王 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

武帝召兴嗣, 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

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所居户限 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自制铭志。

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满。 

○僧智果 #

隋永欣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善之。

工书铭石,其为瘦健。

造次难类, 尝谓永师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骨。

夫筋骨藏于肤肉,山水不厌高深。

而 比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力而非武。

虚张夸耀,无 乃小人儒乎。

”智果隶行草入能。

卷三

○唐太宗 #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尝谓朝 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 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 惟在其骨力。

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尝召三品已上,赐宴于玄武门。

帝操 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 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法。

帝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购《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僧智永弟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 保惜贵重于师在日。

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

临羲之真草,书帖购 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

乃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 恩赉优洽。

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

辩才确称 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 归越中。

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

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 度,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 《兰亭》。

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 之,必获。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 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召见,翼奏曰: “若作公使,义无得理。

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 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

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 檀越”翼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 意甚相得。

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 药酒果等。

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请宾 赋诗。

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如万里来。

披云同落莫,步 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来旅雁哀。

非君有祕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 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 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妍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 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

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 诗,如此者数四。

诗酒为务,其俗混然,经旬。

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

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

翼曰:“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 亦数帖自随。

”辩才欣然曰:“明日可将来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 才。

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

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

” 翼曰:“何帖”才曰:“《兰亭》。

”翼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 榻伪作耳。

”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 参差,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临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见讫,故驳瑕指类, 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梁上,并萧翼二 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辩才时言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 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辩才出赴露汜桥南严迁家斋。

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 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

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 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

萧翼因宣示敕 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

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 以。

又遣云御史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奉敕遣来 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取别。

”辩才闻语而便绝倒,良久始 苏。

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 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马脑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 匹,兼宝装勒辔,宅庄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祕_,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

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穀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

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 层宝塔。

塔甚精丽,至今犹存。

老僧因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歠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 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

临崩谓高宗曰:“吾 欲従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 受制命。

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后随仙驾入玄宫矣,今 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又 



一说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

隋末广州好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

一曰 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以铜为之,龟腹受一升,以水贮之,龟则动四足, 行所在能去),三曰如意(以铁为之,光明洞彻,色如水晶)。

太宗特工书,闻 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

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

故令 人诈僧,果得其书。

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

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汉王元昌 #

唐汉王元昌,神尧之子,善行书。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曹王亦其亚也。 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亦韩王之伦也。 

○欧阳询 #

唐欧阳询,字信本,博览今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

书则八体尽能, 笔力劲险,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

神尧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

”贞 观十五年卒,年八十五。

询飞白、隶、行、草入妙,大篆、章草入能。

○又 



率更尝出行,见古碑,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步,复下马伫立, 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

今开通元宝钱,武德四年铸,其文乃欧 阳率更书也。

○欧阳通 #

唐欧阳通,询之子。

善书,瘦怯于父。

尝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 狸毛为心,覆秋兔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紧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 重其书。

薛纯_亦效欧草,伤于肥钝,亦通之亚也。

○虞世南 #

虞世南,字伯施,会稽人,仕隋为秘书郎。

炀帝知其才,嫉其鲠直,一为七 品十余年。

仕唐至秘书监。

文皇曰:“世南一人遂兼五绝。

”一曰博学,二曰德 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大臣,而世南兼之。

行草之 余,尤所偏工,本师于释智永。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卒年八十九。

伯施隶、行、 草入妙。

○褚遂良 #

褚遂良,河南人,父亮太常卿。

遂良官至右仆射,善书。

少则伏膺虞监,长 则师祖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

显庆中卒,年六十四。

遂良隶、行入妙。

亦尝师 受史陵,然史亦有古直,伤于疏瘦也。

○又 



遂良问虞监曰:“某书何如永师”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能若此者。

” 曰:“何如欧阳询”曰:“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得若此。

”褚曰: “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曰:“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亦深可贵尚。

”褚 喜而退。

○薛稷 #

薛稷,河东人,官至太子少保。书学褚,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矣, 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稷隶、行入能。 



○又 



稷外祖魏仿,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 之老。反善画,博采古迹,埒于秘书。 

○高正臣 #

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卿。

习右军之法,睿宗爱其书。

张怀素之先与高 有旧,朝士就高乞书,或凭书之,高尝为人书十五纸,张乃戏换其五纸,又令示 高。

再看不误,客曰:“有人换公书。

”高笑曰:“必是张公也,乃审详之,得 其三纸。

”客曰:“犹有在”,高又观之,竟不能辨。

高尝许人书一屏幛,逾时 未获。

其人乃出使淮南,临别大怅惋。

高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正与仆书一类, 公可便往求之,遂立申此意。

”陆柬之尝为高书告身,高皇嫌之,不将入秩,后 为鼠所伤,乃持去。

张公曰:“此鼠甚解正臣意,风调不合,一至于此。

”正臣 隶、行、草入能。

○王绍宗 #

王绍宗,字承烈,官至秘书少监。

祖述子敬,钦羡柬之。

其中小真书体象尤 甚,其行书及章草次于真。

常与人书云:“鄙夫书翰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

恒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

每与吴中陆大夫论及此道,明朝必不觉已进。

陆 后于密访知之,嗟赏不少,将余比虞士。

以虞亦不临写故也,但心准目想而已。

闻虞眠布被中,恒手画腹皮,与余正同也。

”承烈隶、行、草入能。

○郑广文 #

郑虔任广文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布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

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

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

封进,玄宗御笔书其 尾,曰“郑虔三绝。

○李阳冰 #

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元中,张 怀瓘撰《书断》,阳冰、张旭并不载。

绛州有篆字与古不同,颇为怪异,李阳冰 见之,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

验其书是唐初,不载书者名姓,碑有“碧落”二字, 时人谓之《碧落碑》。

○张旭 #

张旭书得笔法,传崔邈、颜真卿。

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 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毫大叫,以头歠水墨中, 天下呼为张颠。

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陆,或有 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又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 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其实非论事,但睹少公笔迹奇妙,贵为 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爱书,兼有著述。

” 长史取示之,信天下工书者也。

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

○僧怀素 #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圣三昧,弃笔堆积,埋山下,号笔冢。(出《国史补》) 

卷四

○程貌已下 #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 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 后汉人,左中郎将。

善篆,采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 陈遵,后汉人,不知官。

善篆、隶,每书,一坐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坐”。

上 谷王次仲,后汉人。

作八分楷。

法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

宜官能为大字一丈, 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 云集,酒因大售,至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鸿,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乃师 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书悬帐中,宫殿题署多是鸿手也。

○邯郸淳已下 #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得次仲法,名在鸿后。

毛弘,鸿弟子,秘书八 分皆传鸿法。

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

苻坚得摹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

” 瑗子寔,官至尚书,亦能草。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勤绝伦。

家之衣帛 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每书云:忩々不暇草。

时人谓为“草圣”。

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

今世人中云芝书者,多是昶也。

○姜诩已下 #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善草。

诞最优,魏宫馆宝 器皆是诞手。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之题,以笼盛诞,辘轳引上书之。

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诫子孙绝此楷法。

诞子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恭, 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 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河间张起亦善草,不及崔张。

刘德升 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颖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家俱学于德 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 三曰狎书,相闻者也。

繇子会,镇西将军,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章事,莫有 知者。

河东卫觊,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觊子瓘,为晋太保,采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藁是相闻书也。

瓘子恒, 亦善书,博识古文字。

敦煌索靖,张芝姊之孙,晋征西司马,亦善草。

陈国何元 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

○王羲之 #

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

维永和十 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而书亦真—元初,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 竹筒中得之,与一沙门。

至八年,县丞李延业求得,上岐王。

王以献,便留内不 出。

或云其后却借岐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图书悉为灰烬,此书亦见焚矣。

○王廙 #

王廙,羲之之叔也,善书画。尝谓右军曰:“吾诸事不足法,唯书画可法。” 晋明帝师其画,王右军学其书。 

○潞州卢 #

东都顷年创造防秋馆,穿掘多蔡邕,鸿都学所书石经。

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 王羲之《借船帖》书之尤工者也。

故山北卢匡宝惜有年,卢公致书借之不得。

云: “只可就看,未尝借人也。

”卢除潞州,旌节在途,才数程,忽有人将书帖就卢 求售,阅之乃《借船帖》也,惊异问之。

云:“卢家郎君要钱遣买耳。

”卢叹异 移时,不问其价还之,后不知落于何人。

京师书侩孙盈者,名甚著。

盈父曰仲, 容亦鉴书画,精于品目,豪家所宝,多经其手,真伪无所逃焉。

公《借船帖》是 孙盈所蓄,人以厚价求之,不果。

卢公时其急切减而赈之,日久满百千,方得。

卢公,韩太冲外孙也,故书画之尤者,多阅而识焉。

○桓玄 #

《晋书》中有饮食名“寒具”者,亦无注解处,后于《齐民要术》并《食经》 中检得,是今所谓”饣饼”。

桓玄尝盛陈法书名画,请客观之⊥有食寒具,不 翟手,而执书画,因有涴,玄不怿,自是会客不设寒具。

○褚遂良 #

贞观十年,太宗谓魏徵曰:“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

”徵曰:“褚遂良 后来书流,甚有法则。

”于是召见,太宗尝以金帛,购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 书诣阙以献,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咸为证据,一无舛误。

十四年四 月二十二日,太宗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利,为一时之绝,购求得人间 真行凡三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每听政之暇,时阅 之。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亦胜弃日。

凡诸艺未尝有 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今吾学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 唯在求其骨力,得其骨力,形势自生。

○兰亭真迹 #

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书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一尺为一轴,宝惜者独 《兰亭》为最。

置于坐侧,朝夕观鉴赏。

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 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王方庆 #

龙朔二年四月,高宗自书与辽东诸将。

许敬宗曰:“许国师爱书,可于朝示 之。

”神功二年,上问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方庆奏曰:“臣十 代再従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

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有一卷,臣近已进讫。

臣十一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 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従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 在。

”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仍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目为《宝章集》, 以赐方庆,朝野荣之。

○二王真迹 #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 院。

令集字榻两本进,分赐诸王,其书皆是。

贞观中太宗令魏徵、虞世南、褚遂 良等定其真伪八十卷。

小王、张芝等迹,各随多少,勒为卷帙,以真观字为印, 印缝及卷之首尾。

其草迹又令褚遂良真书小字帖纸影之,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 本者,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 下更署名以记之。

其《兰亭》本相传云在昭陵玄宫中。

《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 主奏借出外榻写,因此遂失所在。

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 每卷分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失坠。

元悌又割去前代记署,以己之名氏 代焉。

玄宗自书“开元”二字,为印记之。

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 张芝、张昶各一卷。

右军真行书唯有《黄庭告誓》等卷存焉。

又得滑州人家所藏 右军扇上真尚书宣示,及小王行书白骑遂等二卷,其书有贞观年旧褾织成字。

○八体 #

张怀瓘《书断》曰:“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 通谓之“八体”,而右军皆在神品。

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类龙爪,后遂有龙爪 书,如科斗玉箸偃波之类,诸家共五十二般。

○李都 #

李都荆南従事时,朝官亲熟自京寓书,书踪甚恶。

李寄诗戏曰:“华缄千里 列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

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弃。

惟堪爱惜为珍宝, 不敢留传误子孙。

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

○东都乞儿 #

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 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棘书不如。 

○卢弘宣 #

李德裕作相日,人有献书帖。

德裕得之,执玩颇爱其书。

卢弘宣时为度支郎 中,有善书名。

召至,出所获者书帖令观之。

弘宣持贴久之不对,德裕曰:“何 如”,弘宣有恐悚状,曰:“是某顷年所临小王帖。

”太尉弥重之。

○岭南兔 #

岭南兔,尝有郡牧得其皮。

使工人削笔,醉失之,大惧。

因剪己发为笔,甚 善,更使为之。

工者辞焉,语其由,因实对,遂下令使一户输人须,或不能致, 辄责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