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通政司部

 通政司部汇考 #

  有虞氏 #

帝舜元载命龙作纳言

按书经舜典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堲疾也殄绝也言我疾谗说绝君子之行而动 惊我众欲遏绝之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 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疏

正义曰此官主听下言

 纳于上故以纳言为名亦主受上言宣于下故言 出朕命互相见也

殄行者谓伤绝善人之事也师众也谓其言之 不正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也纳言官名命令 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 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

审之既允而后入则 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汉之尚 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职也大

复谓

 奏事逆谓受下奏

按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践天子位于蒲阪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

舜典孔传曰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新命有职 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特敕命之  汉

汉设公车令丞主天下上书及四方征召之事而隶于卫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

师古曰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侥 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 六百石  后汉

后汉公车令丞仍属卫尉

按后汉书百官志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注

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议郎卫林为公车司 马令位随将大夫旧公车令与都官长史位从将 大夫自林始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兵禁戒非常

胡广曰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 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晋

晋仍设公车令属卫尉

按晋书职官志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治等令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治掾及渡江省卫尉  宋

宋仍设公车令以受章奏而属于侍中

按宋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掌受章奏秦有公车司马令属卫尉汉因之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掌之晋江左以来直云公车令  南齐

南齐设公车令属于尚书起部

按南齐书百官志公车令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梁梁尚书省主出纳王命以文书章奏属左右丞而以公车令属门下省按隋书百官志梁尚书省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阙则左仆射为主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台内分职仪

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纠诸不法右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挈囊盛之封以左丞印门下省

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令尝御药封玺书侍郎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

医等令骝□丞  陈陈承梁制置公车令秩六百石品第八

按隋书百官志云云

  北魏

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定公车令为从八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公车令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公车令属卫尉凡尚书不理及枉屈者奏闻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卫尉寺校尉二人领公车署令掌尚书所不理有枉屈经判奏闻  隋

隋仍以公车令属卫尉

按隋书百官志卫尉寺统公车署置令一入丞一人  唐唐以中书舍人掌进受表章

按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瑞百寮表贺亦如之  辽

辽始以门下省为左右通进司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门下省通进司

左通进 #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宋

宋于门下省设通进司及进奏院掌受奏牍章疏而皆隶于给事中按宋史职官志门下省通进司隶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

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进奏院隶给事中掌受诏敕及三省枢密院宣札六曹寺监百官符牒颁于诸路凡章奏至则具事目上门下省若案牍及申□文书则分纳

诸官司凡奏牍违戾法式者贴说以进熙宁四年诏应朝廷擢用材能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中书检正枢密院检详官月以事状录付院誊报天下元佑初罢之绍圣元年诏如熙宁

旧条靖康元年二月诏诸道监司帅守文字应边防机密急切事许进奏院直赴通进司投进旧制通进银台司知司官二人两制以上充通进司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

合门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发敕司掌受中书枢密院宣敕着籍以颁下

之按梦溪笔谈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札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

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太宗淳化四年秋八月癸酉以向敏中张咏始同知银台通进司视章奏案牍以稽出入九月乙巳以给事中封

驳隶银台通进司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 年仍以门下封驳隶银台司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陈恕传恕拜吏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上言封驳之任实给事中之职隶于左曹虽别建官局不可失其故号请以门下封驳事隶银台司从

之  金

金置近侍局提点使副掌承敕令转进奏帖而属于殿前司按金史百官志殿前都点检司近侍局提点正五品泰和八年刱设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侍从承□令转进奏帖直长

正八品

大定十八年增二员奉御十六人旧名入寝殿 小底奉职三十人旧名不入寝殿小底又名外帐 小底皆大定十五年更  明

明始设通政司置通政使及左右通政左右参议主达中外章奏按明会典正官通政使一员左右通政二员左右参议二员

后添设誊黄右通政一员万历九年革右通政 及誊黄右通政十一年复右通政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凡通政司缺通政参议鸿胪寺缺寺丞等官宣德三年令于相应官内选择音吐洪亮便于言说者请用旧例通政司左右参议有缺吏部行各衙门科目出身官拣选本部定拟移文

送司礼监定日引赴弘政门公同司礼监官拣选万历十三年令左右通政员缺以资深通参补如无其人以相应卿寺方面补由考选者照旧奏事不由考选者不必强奏又令通政

司官一体量材酌用毋得偏抑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或人赍到司须于公厅眼同开拆仔细检看事干军情机密调发军马及外国来降进贡方物急缺官员提问军职有司官员并

请旨定夺事务即于底簿内誊写略节缘由当将原来实封御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中收转令该衙门抄出施行其进缴税银文册勘合通关起解军囚等项

附簿明白止送该科收不必入奏凡本司发过五府六部都察院及内外诸司衙门公文并照驳各衙门差错公文实封等件及行移勘合原告文状拿人起数给由人员每月类奏年

终通行类数开奏凡每月终五府等衙门出入公文等项数目面奏送科外其给由起复官员仍奏令吏部查理凡天下府州县奏到本年雨泽本年终面奏类送户科万历六年革凡

本司日逐收下奏本夹板年终面奏令锦衣卫差人运送司礼监交收凡本司合用纸札于刑部见收囚人纸札内关用印色等项原从顺天府买用后奏准于刑部支给官钱买用今

仍于顺天府关用凡命官会议大事会问大狱秋后审录重囚及会推文职大臣总兵官本司官皆预凡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俱经本司转行凡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官员俸

粮俱从本司带支今自行关支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一员右参议一员

隆庆四年革万历十一年复设

经历一员 #

凡两京军民人等陈告状词置立底簿将状编号用使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各衙门整理太祖洪武三年置察言司

按明会典洪武三年初置察言司设司令掌受四方章奏寻革洪武十年置通政司

按明会典十年置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经历司经历知事职专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

声息灾异等事按春明梦余录洪武十年七月置通政司掌出纳诸司文书敷奏封驳之事时官制初立上重其任颇难其人刑部主事曹秉正新擢陕西参政未行遂命为通政使以

应天府尹刘仁为左通政谕曰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端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昔者虞之纳言唐之门下省皆其职也今以是职命卿

等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无巧言以取容

无苛察以邀功无谗间以欺罔公清直亮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洪武十四年定本司与内外诸司无文移

按明会典洪武十四年令本司职专出纳与内外诸司俱无文移有径行本司者以违制论洪武二十六年定帝命覆奏及出入公文勘合置簿查销诸例按明会典出纳帝命洪武二

十六年定凡有帝命必当详审覆奏允当然后施行 又按关防公文勘合洪武二十六年定本司置立出入文簿令各房令典分掌内外衙门公文到司必须辨验允当随即于簿内

编号注写某衙门行某处为某事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关防毕令铺兵于文簿内书名画字递送若行移不当及违式差错洗补互相推调等项事重者入奏区处常事

照依钦定事例在外贴送当该衙门如律在京衙门退回改正将发过公文并差错件数月终类奏文簿缴进若各处公文事干军情异机密重事随即入奏送该科给事中收如呈□

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公文紧要者入奏仍用钦降勘合用使本衙门印信云写旨意贴送当该衙门覆奏施行若误递到有施行者奏讫亦贴送当该衙门无施行者亦入奏送该

科给事中收照 又按通达下情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有四方陈情建言伸诉□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及告不公不法等事事重者于底簿内誊写所告缘由赍状奏

闻仍将所奉旨意于上批写送该科给事中转令该衙门抄行常事者另置底簿将文状编号用使关防明立前件连人状送当该衙门整理月终奏缴底簿送该科督并承行该衙门

回销成祖永乐四年令通政司每日早朝引奏天下递入所奏按明会典永乐四年令本司奏事虽小必闻凡每日早朝引奏天下臣民及入递所奏事或五事七事遇大寒大暑减免

奏数不一宣宗宣德四年令内外事务听本司自行办理按明会典宣德四年令在京诸司行移在外三司军卫府州县催办事务悉听本衙门自行分管办理有□差掌印正官及坐

名差官者通政司纠举处以重罪宪宗成化二年增设誊黄右通政列衔本司不与司事今革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通政司应行事例按明会典弘治十三年奏准南京词讼干系地方者许内外守备官员受理其余一应词讼悉遵旧制赴南京通政司告送法司问理其

在外军卫有司不系掌印官不许受词讼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

凡每月朔望日各衙门堂上官会议本司掌印官预凡每岁秋后法司会各衙门官审录重囚本司掌印官预凡南京六科中书舍人行移各衙门从本司转行凡南京尚宝司六科中

书舍人俸粮于本司带支武宗正德六年奏准边腹盗贼机密通政司随即封进按明会典凡边方腹里盗贼机密重情正德六年奏准各处抚按官题奏到司随即封进不许迟留副

本亦要随本封实咨呈等文免挂号待事已施行方许开拆附卷各该承行衙门俱要慎密关防如有漏泄一体治罪世宗嘉靖八年定通政司应行参奏事例

按明会典凡题本奏本嘉靖八年题准照原定长短广狭格式刊印颁降令内外臣民遵守不许违越奏本字样务与题本大略相似毋得细小违者本司参驳治罪凡在京大小衙门

但系奏本不分公事私事并在外守备等项内臣陈情己事巡抚都御史巡按等项御史总兵副参及分守守备备倭等项武职宣慰宣抚招讨等司及府州县等衙门一应钱粮军马

刑名乞恩认罪缴□等项本册俱赴本司投进八年题准有径自封进者本司参驳治罪凡军民人等奏告词讼本司参详除谋逆机密重情无主人命全家被人残害侵欺系官钱粮

伪造宝钞私铸铜钱并干己事情外中间看系革前并不干己事及审出添捏等项虚情例不该奏告就于本后明白参出抄送法司该道再加详审立案不行八年题准有朱语太长

浮词太多及一应违错不敬者本司参驳治罪嘉靖十二年令内外军机随时奏进

按明会典十二年令凡内外奏报军机并兵部议处贼情不拘斋戒日期照常封进嘉靖十八年通政司定皇太子监国题奏本章等字样按明会典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

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伸诉等事俱用奏本十八年定皇太子监国用启本奏题皆曰启伏候□旨曰令旨愍帝崇祯元年传谕

通政司应行治理申饬传示事务按春明梦余录崇祯元年上谕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漏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行抄传违者治罪上传章奏冗长不便省览

以后各衙门条陈章疏务要简明其字不出一千如词意未尽不妨再本具奏着通政司申饬上传内阁本内凡天地祖宗列后字样皆要出格朕不敢与并列卿等传示各衙门钦奉

遵行皇清

大清会典通政使司

  正官

  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内满左通政一员汉左通  政一员汉右通政二员  满汉左右参议六员内满左参议二员汉左右  参议各二员  首领官

  满汉经历各一员初称司务后改为经历  属官  满知事二员内满文一员满汉文一员汉军知  事一员  满笔帖式八员内满文四员满汉文四员汉军  笔

帖式二员  通政使司正三品衙门设满汉通政使各一员  满汉左右通政四员满汉左右参议六员满汉  经历各一员满洲汉军知事各一员满笔帖式  八员汉军

笔帖式二员职专收受四方章奏臣  民密封建言陈情伸诉等事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凡章奏顺治二年定在外督抚镇按臣到  任奏报及贺捷本章俱准封进谢恩概免司道  等官一切事情悉听抚按代题总兵官除事关  军机及兵马钱粮外

其余俱归督抚违者执法  参驳又令在外督抚镇按等官一应汉字本章  及在京各衙门除题本外一切奏本不分公私  俱赴通政司投进违式者一体参驳  顺治

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题准题本奏本各有格式令礼  部查照原式通行颁发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  □头二字平行十八字出格□头加一字头行  书衙门官衔违错者

照例察参  凡民本通状顺治八年题准民本应审理者将  本人付兵马司羁管候旨应行督抚按者交与刑部差人解送又题准凡民  本有奇谋异计及所告贪酷官吏

干己受害曾  经陈告督抚按不得上达者讯明方准封进如未向地方官陈告或已告  尚未审结者俱驳赴本管官陈诉结案其借端  计骗官吏挟诈恃刁者照例参送

法司治罪  凡密封顺治八年题准督抚镇按衙门密封投  司者止具正本其副本概行停止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凡月奏顺治九年题准每日接到通状有  应送者即明立前件用印连人状送各该衙门  审理每月将姓名注语备造清册具疏奏闻发该科察催承行衙门回销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运司及府州县等官俱具本造册投送通政司  顺治十二年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题定送密封本章原有程  限违

限者查日期多寡参送法司分别治罪  又题准凡咨送督抚审理民本通状不论地方  远近年终未结俱俟奏销查参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凡民本通状须将某年  月日经某衙门覆告如何结断是何批语详明  叙述若诈称覆告不详载缘由者不准封进凡  官员被革被降者必

先由该管衙门陈诉凡告  职官者在外先由各该抚按衙门在京先由各  该衙门具告凡在京人民互相讦告及旗民互  相讦告者先由五城若事关重大许五城具题

  下部审问以上各项若果有□抑而各该衙门  不为伸理者方许详开缘由赴通政司控陈越  诉者不准入奏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题准凡咨送督抚民本通状俱  照部件定限奏结仍将奉到日期预报通政司  倘事有难结应备开情由题请展限如逾限不  完听通政司查参其

通政司旧例年终奏销今  既经立限应于月终奏销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三年题准督抚提镇等官题奏本章  无贴黄者通政司题参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题准凡有满汉字本章无贴黄  者免其查参若止汉字本章无贴黄者仍照常  题参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凡密本内若有假公牵引  私事希图侥幸或借端生事扰害良民谎称密  事者下部查议题参交刑部照例从重治罪  康熙十年大清会典康

熙十年议准遇大计年各省布按都司  仍照旧例封投本册其府州县卫所停其具本  造册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在外民人告旗下人及  旗下家人告主强压霸占者俱令赴刑部具告  审结后果系□枉仍向原问衙门复告如不与  准理许告状人详开

年月日期事情并驳问言  词赴通政司告理详察情节取阅原案果系□  枉方准具疏其余仍照例用印送该衙门复审  康熙二十一年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

谕除现任职官密本照常封进外其废闲官员及无  籍棍徒所具密本该司先行看阅应封者封进  不应封者严加驳回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四年议准直省本章多系要务  提塘承差不即投送迟延作弊俱令原题衙门  计算程途远近于本章揭帖批内填定限期并  钤印于日期上发行

违限者交与该部治罪其  原题将军督抚提镇等官不填写日期到京后  方于印信上填注者题参一并交该部议处 通政司部艺文

  通政司箴         明宣宗通政所司实古纳言出纳政令用名厥官有虞之圣后龙是职周仲山甫亦谨朝夕君为元首臣则股肱笃念如子维彼庶氓崇卑无间

一气流贯有遏弗流体乃为患尔职于斯必敬必忠命必下究情必上通谗说殄行师用震惊尔谨尔明予治乃成维枢维机维喉维舌尔饬无怠庶儆在列

 通政司部纪事 #

宋史向敏中传敏中为枢密直学士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张咏

领其局王旦传真宗即位旦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武进县志赵邦柱字安甫一字观

一弱冠成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通政参议故事诸中贵指银台为外府所请乞词讼以百数动至破产柱痛抑之中贵大窘旧辅王密揭诋台省柱露章劾之风采赫然会右通政未

下乞差归里遂卒

 通政司部杂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