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太仆寺部

 太仆寺部汇考 #

  周

周制夏官以太仆太驭掌王之仆驭而校人则率其属以掌王马之政令按周礼夏官司马政官之属大仆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仆中士六人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

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

服王举动所当衣也位立处也出大命王之教 也入大命群臣所奏行掌诸侯之复逆

郑司农云复谓奏事也逆谓受下奏

王□朝则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

前正位而退道王王既立退居路门左待朝毕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

大寝路寝也其门外则内朝之中如今宫殿端 门下矣政鼓节与早晏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注

郑司农云穷谓穷冤失职则来击此鼓以达于 王若今时上变事击鼓矣遽传也若今时驿马军 书当急闻者亦击此鼓令闻此鼓声则速逆御仆 与御庶子也太仆主令此二

官使速逆穷遽者元 谓达穷者谓司寇之属朝士掌以肺石达穷民听 其辞以告于王遽令邮驿上下程品御仆御庶子 直事鼓所者太仆闻鼓声则速逆此二官当受其 事

以闻祭祀宾客丧纪正王之服位诏仪赞王牲事

诏告也牲事杀割匕载之属

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

前驱如今道引也道而居左自驭不骖乘辟王 也亦有车右焉凡军旅田役赞王鼓

王通鼓佐击其余面

救日月亦如之 #

日月食时 #

  又

掌三公孤卿之吊劳

王使往 #

王燕饮则相其 #

相左右 #

王射则赞弓矢 #

赞谓授之受之 #

王□燕朝则正位掌摈相

燕朝朝于路寝之庭王图宗人之嘉事则燕朝王不□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

辞谓以王不视朝之意告之春秋传曰公有疾 不视朔小臣掌王之小命诏相王之小仪

小命时事所敕问也小仪趋行拱揖之容

掌三公及孤卿之复逆正王之燕服位

谓燕居时也玉藻曰王卒食元端而居

王之燕出入则前驱

燕出入若今游于诸观苑

大祭祀朝觐沃王盥小祭祀宾客飨食宾射掌事如太仆之

宾射与诸侯来朝者射

掌士大夫之吊劳凡大事佐太仆

祭仆掌受命于王以□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纠百官之戒具

谓王有故不亲祭也祭祀有司有事于祭祀者 纠谓校录所当共之牲物既祭帅群有司而反命以王命劳之诛其不敬者  又凡祭祀王之所不与则赐之禽都家亦如之

郑司农云王之所不与谓非郊庙尊祭祀则王 不与也则赐之禽公卿自祭其先祖则赐之禽也 郑元谓王所不与同姓有先王之庙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

臣有祭事必致祭肉于君所谓归胙也展谓录 视其牲体数体数者太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 少牢则以羊左肩七特牲则以豕左肩五御仆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与其吊

群吏府史以下 #

大祭祀相盥而登

相盥者谓奉盘授与登谓为王登牲体于俎

 特牲馈食礼主人降盥出举入乃七载

  又

掌王之燕令 #

燕居时之令 #

以序守路鼓 #

序更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隶仆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

五寝五庙之寝也周天子七庙惟祧无寝诗云 寝庙绎绎相连貌也前曰庙后曰寝泛埽曰埽埽 席前曰洒洒也祭祀修寝

于庙祭寝或有事焉月令凡新物先荐寝庙

王行洗乘石 #

郑司农云乘石王所登上车之石也

掌跸宫中之事 #

宫中有事则跸郑司农云跸谓止行者清道

大驭中大夫二人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祀登受辔犯軷遂驱之

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 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王由左 驭禁制马使不行也軷谓祖道轹軷磔犬也及祭酌仆仆左执辔右祭两轵祭轨

乃饮

故书轵为轨为范杜子春云文当如此左不

 当重重非是书亦或如子春言又云斩当作轵轵 谓两也其或言軷亦非是又云轨当为谓 车前轼也或读轨为簪笄之笄

凡驭路行以肆夏趋以采荠

凡驭路谓五路也行谓大寝至路门趋谓路门 至应门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舒疾之法也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铃

戎仆中大夫二人戎仆掌驭戎车

戎车革路也师出王乘以自将

掌王倅车之政正其服

倅副也服谓众乘戎车者之衣服

犯軷如玉路之仆凡巡守及兵车之会亦如之注

如在军 #

掌凡戎车之仪 #

凡戎车众之兵车也书序曰武王戎车三百两齐仆下大夫二人齐仆掌驭金路以宾

以待宾客 #

朝觐宗遇飨食皆乘金路其仪各以其等为车送逆之节

节谓王乘车迎宾客及送相去远近之数上公 九十步侯伯七十步子男五十步司仪职曰车逆 拜辱又曰及出车送道仆上士十有二人道仆掌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仪如

齐车

朝夕朝朝莫夕 #

掌贰车之政令 #

贰亦副 #

田仆上士十有二人田仆掌驭田路以田以鄙注

田路木路也田田猎也鄙循行县鄙

掌佐车之政 #

佐亦副 #

设驱逆之车 #

驱驱禽使前趋获逆衙还之使不出围衙本又 作御同五嫁反令获者植旌

以告获也植树也

及献比禽 #

田弊获者各献其禽比种物相从次数之

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

提犹举也晋犹抑也使人扣而举之抑之皆止 奔也驰放不扣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驭夫掌驭贰车从车使车

贰车象路之副也从车戎路田路之副也使车 驱逆之车分公马而驾治之

乘调六种之马 #

挍人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挍人掌王马之政

政谓差择养乘之数也月令曰班马政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

种谓上善似母者以次差之玉路驾种马戎路 驾戎马金路驾齐马象路驾道马田路驾田马驽 马给宫中之役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三皂为

系系一驭夫六系为厩厩一仆夫六厩成挍挍有左右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八师一趣马八趣马一驭夫

良善也善马五路之马郑司农云四匹为乘养 马为圉故春秋传曰马有圉牛有牧郑元谓二耦 为乘师趣马驭夫仆夫师之名也趣马下士驭夫 中士则仆夫上士也自乘至

厩其数三百一十六 匹易干为马此应干之策也至挍变言为成者明 六马为一厩而王马小备也挍有左右则良马一 种者四百三十二匹五种合二千一百六十匹驽 马

三之则为千二百九十六匹五良一驽凡三千 四百五十六匹然后王马大备诗云騋牝三千此 谓王马之大数与丽耦也驽马自圉至驭夫凡马 千二十四匹与三良马之数

不相应八皆宜为六 字之误也师十二匹趣马七十二匹则驭夫四百 三十二匹矣然后而三之既三之无仆夫者不驾 于五路卑之也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

种家四闲马二种

降杀之差每厩为一闲诸侯有齐马道马田马 大夫有田马各一闲其驽马则皆分为三焉凡马特居四之一

欲其乘之性相似也物同气则心一郑司农云 四之一者三牝一牡春祭马祖执驹

马祖天驷也孝经说曰房为龙马郑司农云执 驹无令近母犹攻驹也夏祭先牧颁马攻特

先牧始养马者攻其特为其蹄啮不可乘用郑 司农云攻特谓騬之騬音绳秋祭马社臧仆

马社始乘马者世本作相作乘马郑司农云臧 仆谓简练驭者令皆善也郑元谓仆驭五路之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

马步神为灾害马者献马献成马于王也驭夫 驭贰车从车使车者讲犹简习从才用反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

毛马齐其色也颁授当乘之

饰币马执扑而从之

郑司农云挍人主饰之也币马以马遗人当币 处者也聘礼曰马则北面奠币于其前士丧礼下 篇曰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辔圉人夹牵之驭 者执策立于马后凡宾客受

其币马

宾客之币马来朝聘而享王者

田猎则帅驱逆之车

帅犹将也 #

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

四海犹四方也王巡守过大山川则有杀驹以 祈沈礼与玉人职有宗祝以黄金勺前马之礼凡国之使者共其币马

使者所用私觌 #

凡军事物马而颁之

物马齐其力 #

等驭夫之禄 #

驭夫于趣马仆夫为中举中见上下

宫中之稍食 #

师圉府史以下也郑司农云稍食曰廪

趣马下士皂一人徒四人趣马掌赞正良马而齐其饮食简其六节

赞佐也佐正者谓挍人臧仆讲驭夫之时简差 也节犹量也差择王马以为六等掌驾说之颁

用马之第次说始锐反

辨四时之居治以听驭夫

居谓牧庌所处治为执驹攻特之属庌音雅

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贾二人徒二十人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受财于挍人

乘谓驱步以发其疾知所疾处乃治之相助也马死则使其贾粥之入其布于挍人

布泉也郑司农云贾谓其属官小吏贾二人粥 卖也牧师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牧师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

颁马授圉者所牧处

孟春焚牧 #

焚牧地以除陈生新草也

中春通淫 #

中春阴阳交万物生之时可以合马之牝牡也 月令季春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秦时书也秦 地寒凉万物后动掌其政令凡田事赞焚莱

焚莱者山泽之虞

廋人下士闲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廋人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教駣攻驹及祭马祖祭闲之先牧及执驹散马耳圉马

九者皆有政教焉阜盛壮也诗云四牡孔阜杜 子春云佚当为逸郑司农云马三岁曰駣二岁曰 驹散读为中散大夫之散谓聒马耳毋令善惊也 郑元谓逸者用之不使甚劳

安其血气也散駣始 乘习之也攻驹制其蹄啮者闲之先牧先牧制闲 者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动摇则括中物后遂 串习不复惊正挍人员选

挍人谓师圉也正员选者选择可备员者平之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注

大小异名尔雅曰騋牡骊牝元驹袅骖郑司农 云以月令曰驾苍龙圉师乘一人徒二人圉师掌教圉人养马春除蓐衅厩始牧夏庌马冬献马射则充椹质茨墙则剪阖注

蓐马兹也马既出而除之新衅焉神之也春秋 传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故字庌为讶郑司 农云当为庌郑元谓庌庑也庑所以庇马凉也充 犹居也茨盖也阖苫也椹质

剪阖圉人所习也杜 子春读椹为齐人言铁椹之椹椹质所射者习射 处圉人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

役者圉师使令焉

凡宾客丧纪牵马而入陈

宾客之马王所以赐之者诗云虽无予之路车 乘马丧纪之马启后所荐马廞马亦如之

廞马遣车之马人捧之亦牵而入陈

  汉

汉承秦制置太仆诸厩府监牧令丞皆统之又为皇太后置中太仆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

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属焉

应劭曰周穆王所置也盖大御众仆之长中大 夫也师古曰家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 军国所须故谓之家马也伏俨曰主乘舆路车又 主凡小车軨今之小马车曲

舆也师古曰軨音零 如淳曰橐泉厩在橐泉宫下师古曰闲阑养马之 所也故曰闲驹騊駼出北海中其状如马师古曰 汉官仪云牧师诸菀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 养

马三十万头如淳曰尔雅曰昆研善升甗者 也因以为厩名师古曰牧橐言牧养橐□也昆兽 名也研者谓其下平也善升甗者谓山形如 甑而能升之也中太仆掌皇太后舆

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初置路軨

应劭曰主乳马取其汁挏治之味酢可饮因以 名官也如淳曰主乳马以韦革为夹兜受数斗盛 马乳挏取其上肥因名曰挏马礼乐志丞相孔光 奏省乐官七十二人给大官

挏马酒今梁州亦名 马酪为马酒师古曰挏音徒孔反  后汉

后汉设太仆卿掌天子车马统考工车府未央诸厩令按后汉书百官志太仆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丞一人比千石

汉官曰员吏七十人其七人四科一人二百石 文学八人百石六人斗食七人佐六人骑吏三人 假佐三十一人学事一人官医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铠

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左右丞各一人

汉官曰员吏百九人

车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诸车丞一人注

汉官曰员吏二十四人

未央厩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及厩中诸马注

汉官曰员吏七十人卒驺三十人

长乐厩丞一人 #

汉官曰员吏十五人卒驺二十人苜蓿苑官田 所一人守之右属太仆本注曰旧有六厩皆六百石令中兴省约但置一厩后置左骏令厩别主乘舆御马后或并省又有牧师苑皆

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但以羽林郎监领

前书曰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 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晋灼曰六厩名也主 马万匹古今注曰汉安元年七月置承华厩令秩 六百石  晋

晋设太仆以统典农典虞典牧诸都尉及乘黄诸厩令按晋书职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

五官等员太仆统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太仆自元帝渡江之后或省或置太仆省故骅骝为门下之职

  宋宋郊祀则置太仆事毕则省而以乘黄令属太常骅骝厩丞属侍中按宋书百官志太仆掌舆马周穆王所置秦因之周官则挍人掌马巾车尚车及置太仆兼其任也晋江左

或置或省宋以来不置郊祀则权置太仆执辔事毕即省乘黄令一人掌乘舆车及安车诸马魏世置属太常车府令一人丞一人秦官也二汉魏晋并隶太仆太仆既省隶尚书驾部

骅骝厩丞一人汉西京为龙马长汉东京为未央厩令魏为骅骝令隶侍中  南齐

南齐郊礼则置太仆车驾设乘黄令司之而骅骝厩丞属起部领军按南齐书百官志太仆掌郊礼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乘黄令一人掌五辂安车大行凶器辒辌车

内外骅骝厩丞各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梁

梁置太仆卿为夏卿又有弘训太仆各置属员按隋书百官志梁太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又有弘训太仆亦置属官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

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陈

陈承梁置太仆卿丞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制置太后太仆卿太仆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太仆丞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太仆寺置少卿官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少卿官按杜佑通典后魏置太仆寺少卿

太武帝平统万赫连昌定陇右秃发沮渠等河 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六畜滋息马三百余万匹 馲驼将半之牛则无数孝文帝迁洛阳之后复以 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四万

匹以拟京师军警之 备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渐南欲其习水土而 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滋盛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太仆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鸿

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从第二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典牧都尉太仆丞从第五品中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太仆卿以下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颁行之以为永制六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第三品少卿第四品太仆丞第七品 

 北齐

北齐始置太仆寺掌车马统骅骝等诸令丞局丞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太仆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诸车辇马牛畜产之属统骅骝左右龙左右牝驼牛

司羊乘黄车府等署令丞骅骝署又有奉承直长二人左龙署有左龙局右龙署有右龙局左牝署有左牝局右牝署有右牝局驼牛署有典驼特牛牸牛三局司羊署有特羊牸羊局

诸局并有都尉寺又领司讼典腊出入等三局丞骅骝署掌御马及诸鞍乘左右龙左右牝署掌驼马驼牛署掌饲驼骡驴牛司羊署掌诸羊乘黄署掌诸辇辂车府署掌诸杂车  

北周

北周置司辂及太仆挍人诸职典制一如周官按隋书礼仪志周设六官置司辂之职以掌公车之政辨其名品与其物色按杜佑通典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

大命后周如古周之制 又周官有挍人圉师趣马掌十二闲之马后周有左右厩各上士一人典牝典牡上士中士又有典驼典羊典牛中士  隋隋设太仆寺统骅骝乘黄诸厩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太仆寺太仆寺置卿少卿各一人丞三人主簿录事二人又有兽医博士员一百二十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

典牧牛羊等署各置令二人乘黄车府则各减二人丞二人乘黄则一人典牧牛羊则各三人等员 太仆卿为正三品太仆少卿为正四品太仆寺丞为正七品骅骝署令为正八品

乘黄龙厩牛羊典牧署令车府署令为从八品骅骝署丞为正九品乘黄龙厩牛羊典牧署丞车府署丞为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太仆寺置二少卿更定卿以下官品而诸厩署各有

增减废置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光禄以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卿各加置二人为从四品诸寺上署令并增为正六品中署令为从

六品下署令为正七品始开皇中署司唯典掌受纳至是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判丞唯知勾检令阙丞判 太仆减骅骝署入殿内尚乘局改龙厩曰典厩署有左右驳皂二厩加置主

乘司库司廪官罢牛羊署  唐

唐置太仆寺卿少卿丞佐之统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按唐书百官志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四人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

品上卿掌厩牧辇舆之政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行幸供五路属车凡监牧籍帐岁受而会之上驾部以议考课

永徽中太仆寺曰司驭寺龙朔二年改卿曰正 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仆寺有府 十七人史三十四人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 学生百人亭长四人掌固六

人乘黄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掌供车路及驯驭之法凡有事前期四十日率驾士调习尚乘随路色供马前期二十日调习于内侍省

有府一人史二人驾士一百四十人羊车小史 十四人掌固六人典厩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饲马牛给养杂畜良马一丁中马二丁驽马三丁乳驹乳犊十给一

有府四人史八人主乘六人典事八人执驭百 人驾士八百人掌固六人典牧署令三人正八品上丞六人从九品上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之事群牧所送羊犊以供廪牺

尚食监事八人正九品上

有府四人史八人典事十六人主酪七十四人 驾士百六十人掌固四人车府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王公以下车路及驯驭之法从官三品以上昏葬给驾士凡

路车之马牛率驭士调习

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书四人驭士百七十五人 掌固六人诸牧监上牧监监各一人从五品下副监各二人正六品下丞各二人正八品上主簿各一人正九品下中牧监监正六品

下副监从六品下丞从八品上主簿从九品上下牧监监从六品下副监正七品下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下中牧监副监丞减上牧监一员南使西使丞各三人从七品下录事各

一人从九品下北使盐州使丞各二人从七品下掌群牧孳课凡马五千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不及为下监马牛之群有牧长有尉马之驽良皆着籍良马称左驽马称右每岁孟秋群

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以仲秋上于寺送细马则有牵夫识马小儿兽医等凡马游牝以三月驹犊在牧者三岁别群孳生过分有赏死耗亦以率除之岁终监牧使巡按以功过相

除为考课

上牧监有录事各一人府各三人史各六人典 事各八人掌固各四人中牧监减府一人史典事 各减二人下牧监典事掌固减三人南使西使录 事史各一人府各五人史各

九人北使盐州使录 事以下员数及品如南使麟德中置八使分总监 坊秦兰原渭四州及河曲之地凡监四十有八南 使有监十五西使有监十六北使有监七盐州使 有

监八岚州使有监二自京师西属陇右有七马 坊置陇右三使领之又有沙苑楼烦天马监沙苑 监掌畜陇右诸牧牛羊给宴祭及尚食所用每岁 与典牧署供焉自监以下品

数如下牧监至开元 二十三年废监东宫九牧监丞二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掌牧养马牛以供皇太子之用

有录事史各一人府三人史六人初监有监副 监丞主簿录事各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四人 掌固二人自监以下品同下牧监又有马牧使有 丞以下官  辽

辽初设牧厩诸职后循唐制设太仆寺有卿少卿丞主簿等员按辽史百官志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

则沿名之风固存也北面牧厩官群牧职名总目某路群牧使司 某群太保 某群侍中 某群敞史总典群牧使司 总典群牧部籍使 群牧都林牙某群牧司 群牧使 群

牧副使西路群牧使司

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

浑河北马群司 #

漠南马群司 #

漠北滑水马群司

牛群司 #

已上群牧官 #

尚厩 尚厩使 尚厩副使

飞龙苑 飞龙使 飞龙副使

总领内外厩马司 总领内外厩马

以上诸厩官 #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太仆寺职名总目

少卿

主簿

太仆寺有乘黄署

  宋

宋太仆寺设卿少卿丞掌车辂厩牧之政群牧司鞍辔库皆统之按宋史职官志太仆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掌车辂厩牧之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国有大礼供其辇辂属车前

期戒有司教阅象马凡仪仗既陈则巡视其行列后妃亲王公主执政官应给车乘者视品秩而颁之总国之马政籍京都坊监畿甸牧地畜马之数谨其饲养察其治疗考蕃息损耗

之实而定其赏罚焉死则敛其鬃尾筋革入于官府凡阅马差次其高下应给赐则如格岁终钩覆帐籍以上驾部若有事于南北郊侍中请降舆升辂则卿授绥旧置判寺事一人以

朝官以上充凡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分隶群牧司骐骥院诸坊监本寺但掌天子五辂属车后妃王公车辂给大中小祀羊元丰官制行始归本寺分案五置吏十有八总局十有二

元佑二年诏外监事令本寺依群牧司旧法施行应内外马军专隶太仆直达枢密院更不经尚书省及驾部三年诏省主簿一员崇宁二年诏太仆寺依旧制不治外事归尚书驾部

应马事上枢密院所隶官司车辂院掌乘舆法物凡大驾法驾小驾供辇辂及奉引属车辨其名数与陈列先后之序左右骐骥院左右天驷监掌国马别其驽良以待军国之用鞍辔

库应奉御马鞍勒及以鞯辔给赐臣下

养象所掌调御驯象

□坊 车营 致远务掌分养杂畜以供负载般运牧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有耗失则送皮剥所元丰末废畿内牧马监元佑初置左右天厩坊听民间承佃牧地绍圣元

年依元丰法置孳生监中兴后废太仆寺并入兵部群牧司制置使一人景德四年置以枢密使副为之至道三年罢而复置使一人咸平三年置以两省以上官充副使一人以合门

以上及内侍都知充都监二人以诸司使以上充判官二人以京朝官充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焉凡受宣诏文牒则以时下于院监大事则制置使同签署小

事则专遣其副使都监多不备置判官都监每岁更出诸州巡坊监点印国马之蕃息者又有左右厢提点隶本司都勾押官一人勾押官一人押司官一人鞍辔库使副使监官二人

以诸司副使及三班使臣内侍充掌御马金玉鞍勒及给赐王公群臣外国使并国信鞯辔之名物勾管一人典五人掌库十四人元丰并入太仆寺  金

金不设太仆寺惟殿前司置尚厩尚辇二局各率其属以掌承奉舆马之事按金史百官志殿前都点检司掌诸局署尚厩局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御马调习牧养以

奉其事

大定二十九年添副使一员管小马群

直长一员司马牛群掌厩都辖正九品

不限员 #

副辖从九品 #

不限员数资考 #

尚辇局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承奉舆辇等事直长正八品

不限资考大定十九年除年六十以下人充

典舆都辖从九品

不限资考 #

收支局监正九品大定二十年设掌给受之事同监泰和四年设

大定二年省 #

本把四人 #

  元

元制设太仆寺以掌马匹又设尚乘寺司御鞍辔之事按元史百官志太仆寺秩从二品掌阿塔思马匹受给造作鞍辔之事中统四年设群牧所至元十六年改尚牧监十九年又改

太仆院二十年改卫尉院二十四年罢院立太仆寺又别置尚乘寺以管鞍辔而本寺只管阿塔思马匹二十五年隶中书置提调官二员大德十一年复改太仆院至大四年仍为寺

卿二员从二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员令史七人译史知印通事各二人奏差四人回回令史一人典吏二人尚乘寺秩从三品掌上御鞍辔舆

辇阿塔思群牧骟马驴骡及领随路局院鞍辔等造作收支行省岁造鞍辔理四怯薛阿塔赤词讼起取南北远方马匹等事卿四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经历知

事照磨管勾各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二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奏差五人典吏二人至元二十四年罢卫尉院始设尚乘寺领资乘库大德十一年升为院秩从二品至大四年复为寺

延佑七年降从三品资乘库秩从五品提点四员从五品大使三员正六品副使四员正七品库子四人掌收支鞍辔等物至元十三年置二十年隶卫尉三十四年隶尚乘寺  明

明太仆寺设卿少卿寺丞统诸牧监

按明会典正官卿一员少卿三员

旧二员正德十一年添设一员万历九年革一 员十一年复设寺丞三员

旧四员后增至十二员又裁革止存三员万历 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首领官主簿一员常盈库大使一员

所属衙门各牧监

后革旧有监正监副录事各一员俱革

各群

后革旧有群长各一员俱革

南京太仆寺卿一员少卿一员

旧二员隆庆二年革一员

寺丞一员 #

旧二员隆庆四年革一员

主簿一员 #

太祖洪武六年始设太仆寺于滁州

按明会典国初设群牧所牧养马匹洪武六年始置太仆寺从三品衙门在滁州设卿少卿寺丞典簿等职专马政洪武七年南京太仆寺设群牧监隶本寺

按明会典云云 #

洪武二十三年南京太仆寺定为十四牧监九十八群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八年裁革牧监诸群

按明会典二十八年南京太仆寺裁十四牧监九十八群以其马属有司提调孳牧今所领府卫州县总六十七处在京应天府八县全属在外江南直隶镇江府三县全属宁国府南

陵一县属太平府三县全属广德州一县属江北直隶凤阳府四县属淮安府二州九县全属扬州府惟海门一县不属余二州六县属庐州府惟英山一县不属余二州五县属滁州

二县全属和州一县属徐州四县全属滁州卫以上各属专委管马官员及本寺出巡交代等项俱与太仆寺同洪武三十年置北平及辽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处行太仆寺按明会典

云云

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行太仆寺为北京行太仆寺按明会典云云永乐四年设北京苑马寺领清河金台等六监常春顺义等二十四苑按明会典云云

永乐十六年裁苑马寺属北京行太仆寺

按明会典永乐十六年裁革苑马寺以其马属北京行太仆寺牧于民间其原额草场今议征银两备草料支用凡所属地方在京顺天府五州二十二县全属金吾左卫金吾右卫富

峪卫济阳卫大宁前卫大宁中卫武城中卫龙骧卫神武左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大兴左卫羽林前卫宽河

卫会州卫蔚州左卫在外直隶保定府三州十七县全属顺德府九县全属真定府惟阜平一县不属余五州二十六县属广平府九县全属永平府一州五县全属河间府二州十六

县全属大名府一州十县全属河间卫德州卫德州左卫大同中屯卫沈阳中屯卫真定卫定州卫永平卫抚宁卫卢龙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山海卫开平中屯卫兴州左屯卫兴州

右屯卫兴州前屯卫兴州后屯卫兴州中屯卫涿鹿卫涿鹿左卫涿鹿中卫定边卫武清卫忠义中卫镇朔卫蓟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神武中卫遵化卫沧州千户所武定千户所

沂州卫大宁都司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定中卫保定前卫保定后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前屯卫营州后屯卫宽河千户所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惟历城一县

不属余四州二十五县属兖州府惟曲阜泗水二县不属余四州二十一县属东昌府三州十五县全属河南布政司开封府陈州项城阳武封丘沈丘兰阳仪封七州县属彰德府磁

州安阳汤阴临漳一州三县属卫辉府六县全属归德府考城一县属以上各属俱有专管马政官各府通判一员各州判官一员各县县丞或主簿一员各卫指挥一员各所千户或

百户一员弘治十三年各卫止委指挥一员十八年令各州县马不及五百匹者革去管马官以掌印官带管凡分管少卿旧设二员一员巡视京营及各边骑操马匹一员提督顺天

河间保定三府所属寄牧马匹俱领敕一年更替凡分管寺丞旧设十二员以九员分管顺天保定真定河间永平大名济南兖州东昌九府一员管顺德广平二府一员管开封卫辉

彰德三府各马匹一员管京卫孳牧骑操马匹英宗正统六年北京行太仆寺定名太仆寺以原置在滁州者为南京太仆寺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十八年裁革太仆寺丞四员

按明会典云云 #

武宗正德七年添设分管少卿员

按明会典正德七年添设一员收兑马匹及会同科道官兵部委官秤收马价子粒各营桩棚银两正德九年太仆寺添设分管寺丞一员专管寄养马匹按明会典云云

世宗嘉靖八年裁革太仆寺分管寺丞三员以寄养马匹令该管地方官带管按明会典嘉靖八年裁革分管寺丞三员以寄养马匹令该管地方官带管其六员一员分管顺天顺德

广平三府并京卫孳牧骑操马匹一员分管真定保定二府一员分管大名永平二府一员分管河间及济南府一员分管兖州东昌二府一员分管开封卫辉彰德三府俱三年更代

每岁二八月出巡照依兵部马政事例逐一兴举岁终比较遇更代之年具所行事迹造册缴部查照其山东等都司所属卫所各从本司委官提督遇有解到孳生马匹照例发属寄

养穆宗隆庆三年题定太仆寺少卿寺丞员数职掌按明会典隆庆三年题准太仆寺少卿一员仍提督京边马政二员分管东西二路各兼寄牧孳牧验烙巡养之事俱领敕不更替

寺丞定为三员以一员提督库藏兼协理京边二员协理东西二路神宗万历九年裁革太仆寺少卿寺丞各一员按明会典万历九年裁革太仆寺少卿一员裁革寺丞一员寻复旧

少卿敕内兼载寺丞职名遇少卿缺则寺丞暂摄行事万历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复旧置三员

按明会典云云 #

皇清

大清会典太仆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

  满汉少卿三员内满少卿二员汉少卿初设三  员后裁二员  旧有满汉寺丞各一员顺治十五年裁十六年  复设康熙二年裁  旧有首领官汉主簿一员康熙

二年裁

  属官

  满员外郎八员 #

  满笔帖式十一员内满文十员满汉文一员汉  军笔帖式二员  旧有常盈库汉大使一员顺治十八年裁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大清会典顺治元年置太仆寺设满汉

卿各一员满  汉少卿各二员满汉寺丞各一员汉主簿一员  笔帖式六员 国初马政止设大库口外骒骟二群孳牧调习兵  部掌之顺治元年除外省马匹折色外又

预备钦赏行幸马匹骆驼太仆寺与兵部分司焉  凡直省马价钱粮顺治元年题准直隶江南河  南山东四省州县马匹每匹折银三十两岁征  银六十余万两俱解送

太仆寺收贮库内考核  完欠年终奏销  凡皮张口外马群内如有倒毙马匹将皮张令  沿途地方官员按跕解送太仆寺查明数目咨  送工部选留充用余交太仆

寺变价咨送户部  顺治七年大清会典顺治二年令马价钱粮改归户部七年仍  归太仆寺管理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凡武清县额设放青场地顺治十年丈量  定界北自董家庄前起至运粮河王家庄止南  自后桃花口前离庙柱三十五度起至小河岸  边止以备太仆寺马

匹骆驼夏秋放青(旧有顺义县场  地康熙二十二年交还户部)

  顺治十三年 #

大清会典凡孳生调习马匹

 国初定大库骒马群每三年整顿时比原额孳生  多者阿敦大阿敦人议赏或孳生少并缺额者  阿敦大阿敦人议责大库骟马群每三年整顿  时倒毙少者议赏倒

毙多者议责其调习马驹  如得良马送进御厩大马以备赏给余马以备出差如赏给马匹不  足移咨户部购买顺治十三年题准种马场三  年整顿一次察验孳生多

寡分为五等一等者  员外郎各赏貉皮一件六匹阿敦大各赏  貉皮一件油青布十匹阿敦人各赏油青布  十匹二等者员外郎各赏貉皮一件四匹  阿敦大各赏

貉皮一件油青布八匹阿敦人  各赏油青布八匹三等者免议四五等者该管  员外郎交该部议处阿敦大阿敦人分别鞭责  顺治十五年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裁汉

卿一员满汉少卿各一  员汉寺丞一员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裁满寺丞一员汉主簿一员笔  帖式三员  是年太仆寺马价钱粮复令户部编入条银  康熙三年大清会典康熙三年题准种马场孳生二百匹以

下  者为头等孳生六七十匹者为二等比照原额  无孳生亦无缺额者为三等比照原额缺四十  匹有余者为四等缺七八十匹者为五等  凡赏给马匹旧例额设

马六十匹以备钦赏四季俱在厂内喂养每匹日支料豆六仓升七  斤重谷草二束又运草料牛三只每只日支料  豆四仓升七斤重谷草二束如赏给缺额在通  州喂

养马匹内取补于八旗内取马法四名同  太仆寺人役看喂康熙三年题准购买预备马  二千匹交阿敦大等喂养如遇绿旗兵丁马缺  或给发他处在此数内取给如

预备马缺仍咨  户部买补足额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题准种马场孳生三百五十匹  以上者为头等三百二十匹者为二等二百七  十匹者为三等一百五十匹以上者为四等比  原额有缺者为五等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大库种马二场名色改  为太仆寺马场若有缺少通融补足停令户部  购买  康熙十三年

大清会典凡预备马匹旧例额设马三百匹以备圣驾行幸其马匹三月放青五月进厂喂养康熙十  三年题准裁去二百匹其一百匹在通州二厂  分喂三月放青五月进

厂如马缺额于口外骟  马群内取补每匹日支料豆六仓升七斤重谷  草二束每厂设阿敦大一名阿敦副一名阿敦  人十名如有缺额在八旗各府佐领下取补其 

 应给阿敦大等银米亦在各旗佐领下支放应  用草料槽刀家伙等物俱于该部咨取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赏给马匹裁去马法止用太  仆寺人役一十一名看喂每名月给银一两米  二斛在户部咨取其应用草料槽刀家伙等物  俱于该部咨取  

凡牧养骆驼人役旧例于八旗内取马法二名  同太仆寺人看喂二厂骆驼康熙十五年裁去  马法止用太仆寺管骆驼头一名骆驼人十七  名骆驼头每月给银三两

一年给米四十四斛  骆驼人每月给银一两米一斛俱于户部咨取  至厂内应用草料刀家伙等物俱于该部咨  取  凡喂养骆驼马匹壮丁额设六十六名每名给

  地三十五亩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题准太仆寺官员不许骑群  内马匹  又议定口外骟马群内驯练不熟不堪骑用一  分以上者该管员外郎罚俸三个月二分以上  者罚俸

六个月三分以上者罚俸九个月四分  以上者罚俸一年五分以上者降一级留任六  分以上者降二级留任七分以上者降三级调  用其原整顿时分给马匹内驯练

不熟不堪骑  用五匹以上至二十匹者阿敦大鞭一百阿敦  人鞭八十二十匹以上者阿敦大鞭一百革去  阿敦大降为阿敦人其阿敦人亦鞭一百若驯  练纯熟

皆堪骑用者阿敦大各赏貉皮一件  油青布十匹阿敦人各赏油青布十匹其骒马  群内照原整顿时缺额一分以上者该管员外  郎罚俸一年二分以上者降一级留

任三分以  上者降二级留任四分以上者降三级调用五  分以上者降四级调用阿敦大阿敦人亦分为  五等一等者阿敦大各赏貉皮一件油青布  十匹阿敦人

各赏油青布十匹二等者阿敦大  各赏貉皮一件油青布八匹阿敦人各赏油  青布八匹三等者免议四等者阿敦大鞭七十  阿敦人鞭五十五等者阿敦大鞭一百阿

敦人  鞭八十凡牧养马匹人役定例骒马每旗五群  共四十群每群设阿敦大一名阿敦副一名阿  敦人十名骟马每旗一群共八群每群设阿敦  大一名阿敦副

一名阿敦人十二名俱于口外  八旗蒙古内移取牧养如有缺额仍按各该旗  取补至阿敦大所骑鞍辔马群所用马槽铁器  等物俱于该部咨取  凡预备骆驼旧

例额设骆驼三百一十只内二  百只预备圣驾行幸十只供应理藩院出差骆驼人所骑马一  十八匹俱在京厂张家湾厂分喂每骆驼一只  马一匹各日支料豆六仓

升七斤重谷草二束  其余骆驼一百只在口外牧放如二厂骆驼缺  额于口外骆驼内取补口外骆驼缺额太仆寺  请旨咨行户部购买补足其喂养骆驼夏秋牧放春

冬  进厂康熙十七年题准口外原设有骆驼场二  马群六今改骆驼场为马群均为八旗八群  康熙二十一年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定骆驼俱在京厂张家湾  

厂二处分喂

 太仆寺部总论 #

贾谊新书 #

  等齐

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御既已齐则车饰具恶得不齐  辅佐

下执事职道行典知变化以为规是非明利害掌仆及舆马之度羽旄旌旗之制步骤徐疾之节春夏秋冬马之伦色居车之容登降之礼见规宜谕见过则调故职不率义则道行之

任也

 太仆寺部名臣列传

  周

  伯冏

按书经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

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今予命汝作大

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

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惟尔大弗克祗厥辟惟予汝辜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  汉

  夏侯婴 #

按汉书本传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一日高祖为沛公赐爵七大夫以

婴为太仆常奉车破李由军雍丘以兵车趣攻战疾破之赐爵执帛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以兵车趣攻战疾破之赐爵执圭又击秦军雒阳东以兵车趣攻战疾赐爵封转为滕令

因奉车沛公为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蜀汉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蹳两儿弃之婴

常收载行面雍树驰汉王怒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汉王即帝位食汝阴剖符世世勿绝从击韩信军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乃

开其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乡卒以得脱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从竟高祖崩以太仆事惠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间也乃赐婴北第第一

曰近我以尊异之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文帝复为太仆八岁薨谥文侯  后汉

  来历

按后汉书来歙传歙曾孙历字伯珍少袭爵征羌侯以公主子永元中为侍中监羽林右骑永初三年迁射声校尉永宁元年代冯石为执金吾延光元年尊历母为长公主二年迁历

太仆明年中常侍樊丰与大将军耿宝侍中周广谢恽等共谗陷太尉杨震震遂自杀历谓侍御史虞诩曰耿宝托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奸臣诬奏杨公伤害忠良

其天祸亦将至矣遂绝周广谢恽不与交通时皇太子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等以为圣舍新缮修犯土禁不可久御圣及其女永与大长

秋江京及中常侍樊丰王男邴吉等互相是非圣永遂诬谮男吉皆幽囚死家属徙比景太子思男等数为叹息京丰惧有后害妄造虚无构谗太子及东宫官属帝怒召公卿以下会

议废立耿宝等承旨皆以为太子当废历与太常桓焉廷尉张皓议曰经说年未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且男吉之谋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选忠良保傅辅以礼义废置事重此诚圣恩

所宜宿留帝不从是日遂废太子为济阴王时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无罪徙朔方历乃要结光禄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大中

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

无过龚调据法律明之以为男吉犯罪皇太子不当坐帝与左右患之乃使中常侍奉诏胁群臣曰父子一体天性自然以义割恩为天下也历讽等不识大典而与群小共为欢哗外

见忠直而内希后福饰邪违义岂事君之礼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若怀迷不反当显明刑书谏者莫不失色薛皓先顿首曰固宜如明诏历怫然廷诘皓曰属通谏何言

而今复背之大臣乘朝车处国事固复辗转若此乎乃各稍自引起历独守阙连日不肯去帝大怒乃免历兄弟官削国租黜公主不得会见历遂杜门不与亲戚通时人为之震栗及

帝崩阎太后起历为将作大匠顺帝即位朝廷咸称社稷臣于是迁为卫尉讽刘玮闾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为郎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并为公卿任职征王男邴吉家属还京师厚

加赏赐籍建高梵等悉蒙显擢永建元年拜历车骑将军弟祉为步兵校尉超为黄门侍郎三年母长公主薨历称病归第服阕复为大鸿胪阳嘉二年卒官子定嗣  宋

  司马池 #

按宋史本传池字和中夏县人举进士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

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从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

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合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

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合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明

  杨砥

按明外史本传砥字大用泽州人洪武末由进士授行人司右司副上疏言扬雄为莽大夫着剧秦美新论贻讥万世董仲舒天人三策及正谊明道之言足以扶翼世教今孔子庙有

雄而无仲舒臣以为宜进仲舒而退雄太祖从之历官湖广布政司参议建文中言帝尧之德始于亲九族今宜惇睦诸藩无自剪枝叶尽而根本拨矣为齐黄辈所恶罢斥之父丧庐

墓侧成祖即位起为鸿胪寺卿疏乞终制服阕擢礼部左侍郎坐巡视河渠失职降工部主事改礼部历北京行太仆寺卿兼苑马寺时吴桥至天津等卫大水决堤伤稼砥请开德州

东南黄河故道及土河以杀水势帝命工部侍郎蔺芳经理之定牧马法请令民五丁养种马一匹每十匹立群头一人五十马立群长一人养马之家岁蠲租银之半而蓟州以东至

山海诸卫土地宽广水草丰美其屯种军士亦宜人养种马一匹岁子粒亦免其半帝命军租尽蠲之余悉从其议于是马大蕃息砥刚介有守尤笃孝行母丧哀毁未至家卒

 太仆寺部艺文一

  太仆箴          汉扬雄肃肃太仆车马是供锵锵和鸾驾彼时龙昔在上帝巡狩四宅王用三驱前禽是射纣作不令武王征殷檀车孔夏四騵孔昕仆夫执鞗

载骍载骃我舆云安我马惟闲虽驰虽驱匪逸匪愆昔有淫羿驰骋忘归景公千驷而淫于齐诗好牡马牧于垧野辇车就牧而诗人兴鲁厩焚问人仲尼厚丑孟子盖恶夫厩多肥马

而野有饿殕仆臣司驾敢告执皂  陇右监牧颂德碑      唐张说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天子十二闲马六种闲为一厩马二百一十六应干之策也六厩成校五良一

驽是之谓小备校有左右闲成十二合月之道也驽马三良马之数凡三千四百五十六是之谓大备秦并一海内六万骑之国马尽归之帝家则周制陋矣汉孝武富文景俭局之积

雄卫霍张皇之势勒兵塞上厩马有四十万匹东汉魏晋国马陵夷不可复逮武帝时矣后魏胡马入洛蹴□千里军阵之容虽壮和鸾之仪亦阙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后承天下征战

之弊鸠括残烬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而奕世载德纂修其绪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

以掌之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辐员千里犹为隘狭更拆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于斯之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张氏中废马官乱职或戎

狄外攻或师圉内寇垂拱之后二十余年潜耗太半所存盖寡开元神武皇帝登大宝受灵符水瑞感而河龙出星精应而天驷下二年春帝乃简心腑善畜之将卜福佑宜生之长俾

领内外闲厩使焉即开府霍公其人也公名毛仲姓王氏开元佐命之元勋东国亡王之后裔四伯辅禹与理水之谟四七兴汉在经星之列清明虚受察含冰鉴筹谋先觉虑出蓍龟

竭无私之忠而善归天造输不懈之力而元同日用故得腾跃风云攀附日月策功第一承恩莫二庭罗魏绛之钟鼓第赏堂邑之山林文马蕃锡于晋侯御衣亟分于韩信庶姜如玉

则降荣彤管众子垂髫则抱拜朱茀圣人之见之也必犹尔为之四顾而满志圣人之不见之也乃恤然若无与乐其天下仲尼所谓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夫其处身则立无跂正

也视无还端也听无耸诚也言无远慎也国有忧未尝不戚国有庆未尝不怡其御下则明利害之乡阜财求之务使之趋善而避害怀德而畏威身不离于阙庭令远行于垧牧亦有

不学而暗合于古未更而悬辩其事然其从政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者也若夫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敬其本也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焚原燎牧除蓐衅厩时其

事也洁泉美荐庌凉栈湿翘足而陆交颈相靡宣其性也攻驹教駣讲驭臧仆刻之剔之羁之策之就其才也不反其性故亲人乐艺节乐如舞之心自生不穷其才故闉扼鸷曼窃辔

诡衔之态不作尔乃举其神异则望騊駼騕袅乘黄兹白来仪外厩呈技内枥朝刷阆风夕洗天泉圣皇一驭长寿万年别其种类则有研蹄繁鬣小颔远志曰龙曰騋曰戎曰骥差其

毛物则有苍龙白骊黄骍紫驈皇骓駓驒骆骃騢雒驳驓駩騧骐騽騝豪骭馵足狼尾鱼目宗庙齐豪戎事齐力田猎齐足罔不毕有元年牧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乃四十三万匹初

有牛三万五千头是年亦五万头初有羊一十一万二千口是年乃亦二十八万六千口皇帝东巡狩封岱岳辇辂既陈羽卫咸备大驾百里烟尘一色其外又有闲人万夫散马千队

骨必殊貌毛不错群行如动地止若屯云百蛮震耸四方抃跃威怀纷纭壮观挥霍回衡饮至朝廷宴乐上顾谓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监牧都副使张景顺曰吾马几何其蕃育卿之

力也对曰帝之福也仲之令也臣何力之有因具上其状帝用嘉焉霍光口无伐辞貌无德色朝髦庠齿歆以多之于是明威将军行左卫郎将南使梁守忠忠武将军行左羽林中郎

将西使冯嘉秦右千牛长史北使张知古左骁卫中郎将兼盐州刺史盐州监牧使张景遵陇州别驾修武县男东宫监牧使韦衡都使判官果毅齐琛监韦绩及五使长户三万一千

人佥曰自开府庇我十三年矣畜有娩息人无乏匮克厌帝心莫非嘉绩且如停西南两使六顿人夫□谷计八十万工围石以息人约费其政一也纳长户隐田税二万五千石以俭

私肥公其政二也减太仆长支乳骆马钱九千三百贯以窒隙止散其政三也供军筋胶十万七千斤以收绢缮工其政四也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御冬其政五也使监官

料旧给库物新奏置本牧分其利不丧正钱二万五千贯以实府宜官其政六也贾死畜贮绢八万匹往严道市僰僮千口以出滞足人其政七也五侯长户数盈三万垦田给食粮不

外资以勤农却挽其政八也敢问群牧之事孰能加于此乎然则称伐计功前典所贵上以美圣主择才之得人下以赞忠臣受任之尽节末以道官属承风之成事竟以示后代昭前

之令闻是四烈者不可废也既而大君有命旧史书功吟□奇篆刻金石秦汧眇眇尚想非子之风鲁野区区犹传史克之颂诚从此而观彼夫何足以言哉颂曰皇天考牧兮圣之君

四十三万兮马为群堑汧渭兮垣陇阪飞黄皂兮昆蹄苑山崆峒兮水呜咽泉喷玉兮草汗血聚如花兮散如雪性既驯兮才亦绝维国家之大事驾时龙兮祭天地和鸾发兮文物备

维皇帝之七德戎马兮威万国彩髦翻兮金介直有霍公之掌政择张氏之旧令天王大驾兮仗黄麾太仆骖乘兮展辂仪舞月驷兮蹀云螭神倜傥兮态权奇骐骥溢野兮牛羊日多

子孙荣位兮恩宠如何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  太仆寺箴         明宣宗军国所用马为之最军国之政马政亦大肆予慎之有駜如云既充内闲亦

涣其群畴厥庶民析之畜牧司其政令命汝太仆政令攸宜阅省以时不愆不忘乃蕃乃滋之甿国家之本甿既阜丰马息斯奋尔笃于民毋侵毋□尔勤于职必敬乃德鲁僖无邪卫

文塞渊尔师古人厥功懋焉  赠何君迁太仆少卿序    李东阳何君以河南左参政而迁太仆寺少卿人曰高其地厥阶缩重入乎或曰脱繁哉予曰拔才也以尝历试然

亦渐耳既入必重庸君往予计天官公会公自西来谓予曰顷观子元清理西北马有巨才云夫子元才识巨使握大藩柄敷化而弘载民汔康乎夫马之政一焉耳拘而简以君迁不

优马后民哉斯非谙夫马者也马之登耗国之舒戚系之矣是故丘甸岁取围事严矣数马以对屡富占矣騋牝强卫斯臧兴鲁阡陌成群汉以张矣是以兵戎之事颙硕佶闲咏者侈

焉比足同色圉者弗之捐也然古之人思寓马必民也至有复其三卒免二丁者备矣而犹责之官何也政非人不行也故有张万岁为太仆而后天下以一缣易一马今监苑无陈尧

叟勒石之功茶马非李杞蜀市之严而编户马有文彦博难耕靡息之忧卒有急则太仆每发帑金市之民非今之民非尝复而免者也遇市则昂其直直昂州县官必区画付之矣付

之而有不朘民者乎于是马一而民亦大扰故谓马之政一拘而简谓君之优迁马而后民者非谙马者也辩者曰何君前清理西北马尝纠势官私田湖益马岁入约数千金行期年

矣然卒弗行也于时君子有马政之章略曰私茶不绝势盐不革马卒不登亦未闻措之行今即迁兹官能使马遽足而民靡扰乎夫道以志行官以诚守时非逆度知之而弗白非仁

当行而畏缩非勇相几审力智斯立矣以君才诚重庸君夫奚往不可矣而但马政哉君寮方岳诸公以君行也思有赠于君而属予为之言予非度时诚守行志者也而从之言以鲍

子知我也

 太仆寺部艺文二

  太仆座上诗        晋孙楚朝钦厥庸出尹京畿回授太仆四牡騑騑绿耳盈箱翠华葳蕤勋齐庭实增国之辉

 太仆寺部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