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疑志

陆长源《辨疑志》辑佚

  

  

  一、萧颖士(以下十条见于《太平广记》)

  唐天宝初,萧颖士因游灵昌。

远至胙县南二十里。

有胡店,店上有人多姓胡。

颖士发县日晚,县寮饮饯移时,薄暮方行。

至县南三五里,便即昏黑。

有一妇人年二十四五,着红衫绿裙,骑驴,驴上有衣服。

向颖士言:“儿家直南二十里。

今归遇夜,独行怕惧,愿随郎君鞍马同行。

”颖士问女何姓,曰:“姓胡。

”颖士常见世间说有野狐,或作男子,或作女人,于黄昏之际媚人。

颖士疑此女即是野狐,遂唾叱之曰:“死野狐,敢媚萧颖士。

”遂鞭马南驰,奔至主人店,歇息解衣。

良久,所见妇人,从门牵驴入来。

其店叟曰:“何为冲夜?”曰:“冲夜犹可,适被一害风措大,呼儿作野狐,合被唾杀。

”其妇人乃店叟之女也。

颖士惭恧而已。

[《太平广记》卷二四二〈萧颖士〉引]

  

  二、李恒 #

  陈留男子李恒家事巫祝,邑中之人,往往吉凶为验。

陈留县尉陈增妻张氏,召李恒。

恒索于大盆中置水,以白纸一张,沉于水中,使增妻视之。

增妻正见纸上有一妇人,被鬼把头髻拽,又一鬼,后把棒驱之。

增妻惶惧涕泗,取钱十千,并沿身衣服与恒,令作法禳之。

增至,其妻具其事告增。

增明召恒,还以大盆盛水,沉一张纸,使恒观之。

正见纸上有十鬼拽头,把棒驱之,题名云,此李恒也。

惭惶走,遂却还昨得钱十千及衣服物。

便潜窜出境。

众异而问,增曰:“但以白矾画纸上,沉水中,与水同色而白矾干。

验之亦然。

[《太平广记》卷二八八〈李恒〉引]

  

  三、姜抚先生 #

  唐姜抚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尝着道士衣冠,自云年已数百岁。

持符,兼有长年之药,度世之术,时人谓之姜抚先生。

玄宗皇帝高拱穆清,栖神物表,常有升仙之言。

姜抚供奉,别承恩泽。

于诸州采药及修功德,州县牧宰,趋望风尘。

学道者乞容立于门庭,不能得也。

有荆岩者,于太学四十年不第,退居嵩少,自称山人。

颇通南北史,知近代人物。

尝谒抚,抚简踞不为之动。

荆岩因进而问曰:“先生年几何?”抚曰:“公非信士,何暇问年几?”岩曰:“先生既不能言甲子,先生何朝人也?”抚曰:“梁朝人也。

”岩曰:“梁朝绝近,先生亦非长年之人。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抚曰:“吾为西梁州节度。

”岩叱之曰:“何得诳妄?上欺天子,下惑世人。

梁朝在江南,何处得西梁州?只有四平、四安、四镇、四征将军,何处得节度使?”抚惭恨,数日而卒。

[《太平广记》卷二八八〈姜抚先生〉引]

  

  四、纸衣师 #

  大历中,有一僧,称为苦行。

不衣缯絮布絁之类,常衣纸衣,时人呼为纸衣禅师。

代宗武皇帝召入禁中道场安置,令礼念。

每月一度出外,人转崇敬。

后盗禁中金佛,事发,召京兆府决杀。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纸衣师〉引]

  

  五、明思远 #

  华山道士明思远,勤修道箓,三十余年。

常教人“金水分形之法”,并闭气存思,师事甚众。

永泰中,华州虎暴。

思远告人云:“虎不足畏,但闭气存思,令十指头各出一狮子,但使向前,虎即去。

”思远兼与人同行,欲暮,于谷口行,逢虎。

其伴惊惧散去,唯思远程然,闭气存思。

俄然为虎所食。

其徒明日于谷口相寻,但见松萝及双履耳。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明思远〉引]

  

  六、周士龙 #

  周士龙者,婺州东阳人。

能辨山冈,卜择坟墓之地,与叔父齐名。

每至岁月大通,门庭车马如市,人之夭寿官位,吉凶利害,一切以地断。

大历五年,至邺中,邺中兵马使姚希晟新葬母氏于青都村,士龙占其冢:“一年合家破。

”至明年,希晟犯事至死。

邺中之人,无不惊骇,相与谓之神人。

又有兵马使娄瓘举大事,遂恳祈士龙卜地,前后饷千余贯。

士龙大喜,遂与月余日寻访山原。

忽得一处,说其地势回抱,是龙腹,三年内必得节度使。

瓘亦以自负。

岁中,邺中军变,瓘因此谓地势有凭,便有异图。

事发,遂斩于军门,举家无复遗类。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周士龙〉引]

  

  七、李长源 #

  李长源常服气导引,并学禹步方术之事,凡数十年。

自谓得灵精妙,而道已成。

远近辈亲敬师者甚多。

洪州昼日火发,风猛焰烈,从北来。

家人等狼狈,欲拆屋倒篱,以断其势。

长源止之,遂上屋禹步禁呪。

俄然火来转盛,长源高声诵呪,遂有迸火飞焰,先着长源身,遂堕于屋下。

所居之室,烧荡尽。

器用服玩,无复孑遗。

其余图箓持呪之具,悉为灰烬。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李长源〉引]

  

  八、双圣灯 #

  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呼为炭谷。

入谷五里,有惠炬寺。

寺西南渡涧水,缘崖侧,一十八里至峯,谓之灵应台。

台上置塔,塔中观世音菩萨铁像。

像是六军散将安太清置造。

众传观世音菩萨曾见身于此台,又说塔铁像常见身光。

长安市人流俗之辈,争往礼谒,去者皆背负米(曲)〔面〕油酱之属。

台下并侧近兰若四十余所,僧及行童,衣服饮食有余。

每至大斋日送供,士女仅至千人,少不减数百,同宿于台上,至于礼念,求见光。

兼云:常见圣灯出,其灯或在半山,或在平地,高下无定。

大历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台见双圣灯。

又有一六军健卒,遂自扑,叫唤观世音菩萨,步步趋圣灯向前,忽然被虎拽去。

其见者乃是虎目光也。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双圣灯〉引]

  

  九、裴玄智 #

  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藏。

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

常使此僧监当。

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

士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贞观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洒扫。

积十数年,寺内徒众,以其行无玷缺,使守此藏。

后密盗黄金,前后所取,略不知数,寺众莫之觉也。

因僧使去,遂便不还。

惊疑所以,观其寝处,题诗云:“放羊狼颔下,置骨狗前头。

自非阿罗汉,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

[《太平广记》卷四九三〈裴玄智〉引]

  

  十、润州楼 #

  润州城南隅,有楼名万岁楼。

俗传楼上烟出,刺史即死,不死即贬。

开元已前,以润州为凶阙。

董琬为江东采访使,尝居此州。

其时昼日烟出,刺史皆忧惧狼狈,愁情至死。

干元中,忽然又昼日烟出,圆可一尺余,直上数丈。

有吏密伺之,就视其烟,乃出于楼角隙中,更近而视之,乃蚊子也。

楼下有井,井中无水,黑而且深,小虫蠛蠓蛛蝄之类,色黑而小。

每晚晴,出自于隙中,作团而上。

遥看类烟,以手揽之,即蚊蚋耳。

从此知非,刺史亦无虑矣。

[《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润州楼〉引]

  

  十一、圣姑棺(以下五条皆见于两种《说郛》引,据涵芬楼《说郛》卷三十四录文,用重编《说郛》卷二十三校勘。)

  吴郡太湖中圣姑棺,洞庭山中有圣姑寺,并祠其棺在祠中。

俗传圣姑之死,今已数百年,其貌如生。

远近求赛岁献(文)〔衣〕服妆粉不絶。

又有人欲得观者,巫秘密,(恐惧)〔云:慎〕不可。

若开〔便〕有风雨之变。

闻皆信事之,无敢窥者。

巫又妄传云有见者,衣装俨然,一如生人。

大历中,福建观察使李照之子七郎者,性荒狂恃势,不惧程法。

因率奴客启棺观视之,惟朽骨骸而已。

亦无风雨之变。

[涵芬楼本《说郛》引,重编《说郛》同,均题“圣姑棺”。

“之死今”,重编《说郛》作“死山中”。

“衣服”原作“文服”,据重编《说郛》、《吴郡志》改。

“云慎”二字原作“恐惧”,据重编《说郛》改。

“便”字原无,据重编《说郛》增。

“闻皆信事之”,重编《说郛》作“村闾皆虔事之”。

“性荒狂”,重编《说郛》作“性情狂肆”。

“ 因率奴客启棺观视之”,重编《说郛》作“因率奴辈启观棺中”。

]

  

  十二、陕州铁牛

  陕州城南有铁牛,出(长)〔土〕数尺,大如五六斗。

铁上有两穴,世人称是铁牛鼻。

又河北道观中有一干出,云是铁牛尾。

俗传此牛盘泊地下,其河北出,以为陕州(北)〔凡〕临大河,无此牛,即城不复立。

河东杨谏立碑以颂之。

上元中,卫伯玉为陕州刺史,发卒掘〔土〕以观〔铁〕牛之势,纔深二丈许,其铁即絶,更无根系。

遂却于旧处以土揜之。

[涵芬楼《说郛》引,题“陕州”,重编《说郛》同,题“陕州铁牛”。

“出土”原作“出长”,据重编《说郛》改。

“北”原作“凡”,据重编《说郛》改。

“掘土以观铁牛”原作“掘以观牛”,据重编《说郛》增二字。

“更无根系”四字,原作“以巨楬财之员亦纔深二丈更无私”,据重编《说郛》改。

]

  

  十三、石老化鹤

  幽州石老者,卖药为业。

年八十,忽然腹大,十余日,全不下食,饮水而已。

其(疾)〔夕〕犹扶持而行,比〔明〕,其子号泣,叫四邻,云:适来有两白鹤入吾父室中,吾父亦化为白鹤同飞去。

遂指云中白鹤,擗地号〔叫〕。

(倾)〔顷〕之,人异而观之,皆焚香跪拜。

节度使李怀仙及兵马使朱希(来)〔采〕验,见室中有穿纸格出入处,徧问邑人四邻,皆言石老化为白鹤飞去,翔翥云间。

移时节度使赐石老子米一百石,绢一百疋。

远近传石老得仙。

太清宫道士(改)〔段〕常着《续仙传》,备载石老得升仙事。

月余,其子与邻人争斗,官中(物鞠)〔推鞫〕,乃为绢不平,云石老病久,其夕奄忽将终,其子以木贯大石缚父尸沈于桑干河水,妄指云中白鹤是父。

州县差人检验,兼于所沈处(涝)〔捞〕漉得尸。

怀仙怒,遂杖杀其子。

里五节级科次,瘗其石老死尸。

[涵芬楼《说郛》引,题“石老”,重编《说郛》同,题“石老化鹤”。

“夕”原作“疾”,据重编《说郛》改。

原无“明”字,据重编《说郛》增。

原无“叫”字,据重编《说郛》补。

“顷之”原作“倾之”,据重编《说郛》改。

“朱希采”原作“朱希来”,据重编《说郛》改,《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有〈朱希彩传〉。

“段常”原作“改常”,据重编《说郛》及《虚谷闲钞》改。

“推鞫”原作“物鞠”,据重编《说郛》改。

“捞漉”原作“涝漉”,据重编《说郛》改。

“里五”,重编《说郛》作“里伍”。

]

  

  十四、女娲墓 #

  潼关北大河中有滩,出水可二三尺,滩上有一树,古老相传云本女娲墓。

圣人炼石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地维,故其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所扶持也,于今数千年矣。

立祠于岸,载在祠典。

天宝十三载秋,霖雨一百日,河水泛溢,其滩遂被洪水冲没,至今无遗迹。

乃知向说皆谬耳。

[涵芬楼《说郛》引,重编《说郛》同,均题“女娲墓”。

“圣人”,重编《说郛》作“女娲”。

“故其”,重编《说郛》作故墓。

“祠”,重编《说郛》作“祀”。

“ 乃知向说皆谬耳”,原作“乃平人明向来皆缪耳”,据重编《说郛》改。

]

  

  十五、太伯 #

  吴阊门外有太伯庙,来往舟船求赛者常溢。

谓庙东又有一宅,(者)〔中〕有塑像,云是太伯三郎。

长尊祭时,巫祝云:若得福,请为太伯买牛造华葢。

其如太伯轻天下以让之,而适于勾吴,岂有顾一牛一葢而为人致福哉!又按《太伯传》,太伯无嗣,立弟仲雍,太伯三郎,不知出何典邪?[涵芬楼《说郛》引,误与上条相连,无题。

重编《说郛》同,题“泰伯”。

“太伯”,重编《说郛》均作“泰伯”。

“中”原作“者”,据重编《说郛》改。

“长尊”,重编《说郛》作“里人”。

]

  

  十六、相笏 #

  天寳中有李旺称善相笏,验之以事,卒皆无验。

  

  十七、鬼车鸟 #

  鬼车鸟又名渠逸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