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雪丛说

萤雪丛说 宋 俞成

◎序

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应举,人笑其无能为也,是则然矣,然而早能知退,又有人之所不能为焉。

以己之无能为而能为人之所不能为,此非其所长矣乎?盖四十而不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夫子尝有是言也。

幼诵夫子之言,力行夫子之训,既而不惑,抑又无闻,宜乎退缩一头地而莫之为也。

自此功名灰念,加以拙于谋利,时复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编,目曰《萤雪丛说》,宾其实也。

虽然,囊萤映雪,岂能照耀方册也哉?于以见其学之笃而志之锐也,此史臣所以美其勤:勤若是,姑欲激昂后进云尔,则知今之丛是说者,其亦车胤、孙康之意欤。

庆元庚申八月望日东阳俞成元德漫录。

○致字说 #

先儒解致字,往往不尽如“致中和,天地位”焉。

郑康成云:致,行之至也,致乐以治心。

又云:致深审也。

《周易略例》,主心致一也。

孔颖达云:致犹归也。

《礼器》:礼也者,物之致也。

郑云致之言至也,极也,其他诸经往往指为极尽之意。

如丧致乎哀而止,见危致命,君子以致命遂志与,病则致其忧之类是也。

此皆意有未尽,盖致有尽之意,有取与纳之意,如丧致乎哀而上,见危致命,谓之极尽可也。

如致中和致知之类,则又有取之意焉。

吾闻致师者,亦有取之意也,用致夫人。

凡《春秋》以某事致,七十而致事,致为臣而归,则又有纳之意与尽之意。

凡此皆难以一字通解也。

今人谓招致者,亦有取意也。

《檀弓》齐王姬之丧,当为告古毒反,声之误也。

告下告上之辞,故误为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知当为如字之误也。

言父母之丧号哭,思慕如欲父母复反。

○忍字说 #

忍之名一也而用不同,必有忍其乃有济。

小不忍则乱大谋,此皆圣贤之所谓忍。

忍于不善也,所渭吉德也。

而世俗之所谓忍,如彳青忍刚忍之类,乃是忍于善而就不善也,所谓凶德也。

王导不忍美人之勤酒,恐为见杀,则强为之饮,此则不忍也,正所谓忍于不善而就善也,非吉德而何?王敦之不顾美人之死而不为之饮,此世俗之所谓忍,忍于善而就不善也,非凶德而何?天之报施必以其类,观王导王敦之后兴衰祸福盖可见矣。

然则不忍者,正人之本心,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也。

而世俗之所谓忍者,残义害善之本,杀身覆族之由也;项羽为人不忍,虽不能成事,要之良心犹在。

伍子胥为人刚戾忍诟,虽能成事,然良心丧失尽矣。

予家子曰: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恶乎?王导能忍事,此皆忍于不善以就善之谓。

尝睹唐张公艺九用同居家无异议,人间其故,公艺即书忍字以对,亦鉴王敦之得失也。

○记史法 #

历事几主,历任几官,有何建立,有何献明,何长可□,何短可戒,传中有何佳对(旧诸史赋如,《张良传》用赤松子对黄石公),此贾挺才先生记吏法也。

○解书诀 #

辞之内不可减,减之则为凿,凿则失本意。辞之外不可增,增之则为赘,赘则坏本意。此王虚中先生解书诀也。

○歌颂 #

卢仝《茶歌》“至尊之余令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上不忘君也。

“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下不忘民也。

此乃尽臣子敬上念下之意也。

元结《中兴颂》: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便不吉德。

此乃得《春秋》一字褒贬之意也。

夫以歌颂之作,不专为称美修也,多寄意于讥讽,一则有爱君之诚,二则有贬上之意。

二者虽若相反,而于措辞立言各有所主,不得不然。

○祝寿 #

吴叔经先生代人上黄耕叟太夫人寿,乃三月十四日生也。

其词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有一识者议论“将满一轮月”之句,若是十三日亦使得,不若前去“犹欠一分”,便见得直是十四日也。

尝见乐人圣节致语,关初便使老子“长上古而不老”,对董仲舒“历万世以亡弊”,固已云好。

然而“不老”二字乃是语忌,岂若诗人之婉其辞云“永锡难老”,多少委曲和缓。

如曰“天子万年”,如曰“如南山之寿”,如曰“俾尔寿而臧”,皆曲尽祝寿之意也。

对人祝尧能如许于?

○祭文 #

前辈尝说北狄《致祭□皇后文》,杨大年捧读空纸无一字。

随自撰曰:“惟灵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

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惟尚飨。

”仁庙大喜其才敏给,有壮国体。

洪忠宣公自岭外徙宜春,没于保昌,张子韶致祭,其文但云:“维某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景卢深美其情哀怆,乃过于词。

二者体制大概相类,要之词意浑合,言语脱俗,此诚仓卒之所难也。

○四凶辨 #

人皆知浑敦、穷奇、杌、饕餮为四凶,而不知所以谓之四凶者果何意耶?盖当舜之时,见其罪恶如此而例以凶,徒目之譬犹兽也,正如今之骂人畜生、禽兽。

据《山海经》载,浑敦、穷奇、杌、饕餮皆兽名也。

杜预解经不知出此,妄以义理释之,无怪他人之不识也。

○赋假人名体状题意

往年俞文纬监试,预荐赴省相过,因话赋假人名,善体状题意者,莫若武为救世砭剂公:“唐室中兴,赖药师而克济;汉家外患,藉去病以皆除。

”余尝赋《化下犹甄者》,欲以陶唐尧舜为一联,使“于变时雍,犹埏植,风动四方,器不苦窳”事也。

曾与舍弟硕夫过昆仲侪辈较量,莫不领略此说。

○赋善使事 #

昔有士人在场屋间,赋《帝王之道出万全》,绝无故实,遂问一老先生。

答云:“只有‘一举空朔庭,三箭定天山’好使,要在人干旋尔。

”或谓此事乃人臣,非帝王也,不可用,疑诳。

之后于程文中见一举人使得最妙。

其说题目甚透,有曰:“一举朔庭空,窦宪受成于汉室;三箭天山定,薛疾禀命于唐宗。

”真所谓九转丹砂,点铁成金者也。

○韵学 #

《极□圣涯诗》盖出《唐史文艺叙传》也,三字皆仄,一字是平,不免以涯字为押。

然涯之一字而见于三韵,五又鱼奇反,十三佳宜佳反,九麻牛加反。

谨按《韵略》及《广韵》注皆云:“水际水畔。

”纟由绎其义通庸,可押。

尝东莱先生,渠亦是经义人也,初未领略,容检详如可。

后于钱塘见陈给事先生傅良,仍以涯字三韵通用,扣之即可而已。

因谓省题诗如小经义,虽无多字亦是难事。

至如误出早[B247]之目,错认黄华之意,可胜哂哉。

○诗随景物下语

杜涛:“丹霞一缕轻。

”《渔父,问》:“口缕一钓轻。

”胡少汲诗:“隋堤烟雨一帆轻。

”至若骚人,于渔父则曰“一蓑烟雨”,于农夫则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

○诗人警句 #

同舍李循道举他《秋景》一联曰:“池藕影疏龟甲冷,井梧凋薄凤毛寒。

”又张一之举黄元夫诗曰:“群村风下□千点,麦陇天垂月一梳。

”皆警句也。

○史臣不载人臣实事

《前汉萧何传》不言律令。《新唐书李邑传》无一字及笔札。《五代史刘句传》不书颁《唐史》。

○功臣特奏朝请

光武功臣所加特进朝请,或者谓其官爵止乎如是而已。

殊不知春见曰朝,秋见曰请,示欲疏也,盖光武虑诸将功大权重,有以胁势而或变生肘腋,乃所以远之故也。

○试画工形容诗题

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伦选几许人也。

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无不向酒家上着工夫;惟一善是,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见得酒家在竹内也。

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

有一名画克图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

果皆中魁选。

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亦犹科举之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

二者之试虽下笔有所不同,而于得失之际,只较智与不智而已。

○陈同甫议论作文之法

尝见陈同甫亮在太学议论作文之法,经句不全两,史句不全三,不用古人句,只用古人意。

若用古人语,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处。

至于使事而不为事使,或似使事而不使事,或似不使事而使事,皆是使他事,来影带出题意,非直使本事也。

若夫布置开□,首尾该贯,曲折关键,意思常新。

若方若圆,若长若短,断自有成,摹不可随他规矩尺寸走也。

苟自得作文三昧,又非常法所能尽也。

○文章活法 #

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

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

死法专祖□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

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

盖吾言者生吾言也,故为活法。

伊川先生尝说《中庸》□□戾天,须知天上者更有天;鱼跃于渊,须知渊中更有地。

会得这个道理,便活泼泼地。

吴处□常作《剪刀赋》,第五隔对“去瓜为牺,敕汤王之旱岁;断须烧药,活唐帝之功臣。

”当时屡窜易,唐帝上一字不妥帖,因看游鳞顿悟活字,不觉手舞足蹈。

吕居仁尝序江西宗派诗,若言:灵均自得之忍然,有人然后惟意所出,万变不穷,是名活法。

杨万里又从而序之,若曰:学者属文当悟活法。

所谓活法者,要当优游厌饫。

是皆有得于活法也。

如此所有胸中之活法,蒙于伊川之说得之;有纸上之活法,蒙于处厚居仁、万里之说得之。

○注题目出处 #

市书笺题本为晚学设也,不为无益。

然而所试诗赋题目,或出经、史、传记、注疏、文集、诸子百家,难以遍知,今乃揭示本文,其法亦善矣。

唐时试题不具出处,如《孤竹管赋》,满场不知出《周礼》,甚可笑也。

彼有经义亦效笺题,果何为也?矧治经人所业专一,若不识出处,缪妄之甚,兹固所当略也,主文已当缺然。

○文字节要 #

今之节书甚亡谓也,非惟增人注解,又且搀人他说,不胜其繁。

初不较其简要紧切,为如何使人易于检阅;若用泛泛如此,何似睹正本也?前辈节书,并用首尾该贯,第一节此紧要,第二节其好句,第三节其故实,繁辞尽削,所以便于灯窗场屋之用尔。

如旧本司马温公亲节《通鉴》,可观可法。

○以《论语》、《法言章句》最有官君子

尝见有官君子皆以举削为虑,晦庵先生尝以《法言章句)戏之曰:“势援上也,文章次也,政事又其次也,戚无焉为选人。

”其人大笑。

又见浙中官员子弟谒赵守,问及晦翁学术、政事孰优?守乃以《鲁论》篇意答之:“《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可谓善品题矣。

二者之言虽曰戏谑,亦可助一时之谈笑。

○梦见主盟道学

余文起主泮湘潭,尝宿岳麓书院,梦见朱晦翁与张南轩同任郡庠,作意主盟道学。

忽伊川、横渠先生从外来,云:“政不须如此,这道理常使得,何恤乎人?”言须臾,闻东廊有人诵《中庸》、《大学》二篇,觉来□唱遥想,二公卫道如此之切。

○不责酒过 #

武夷有一狂者烂醉,詈及屏山先生刘彦冲。

次日,修书谢罪,先生不责其过,但于纸尾复之云:“蛇本无影,弓误摇之。

影既无之,公又何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真达者之词也。

○不怪炎凉 #

人之一身已自有轻重,足履秽恶则不甚介意。

昔手一沾污,浣濯无已,岂可怪世情之炎凉也哉?旧有题汤泉者最为该理,如云:“比邻三井在山岗,二井水寒一井汤。

造化无私犹冷暖,争教人世不炎凉。

○矢鱼于棠 #

辛酉秋,因如鄱阳,阅三十六家《春秋》解。

若注“矢鱼于棠”,虽累数说不透,皆以矢为观非也。

使其以矢为观,当时何不直书其事,而乃云云若是,盖有深意存焉。

余尝谓:矢者,射也,正《周礼》所谓“矢其鱼鳖而食之”是也。

推而正之,若《皋陶》“矢厥谟”亦射义也。

释著者类训直,又非。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乃诗人比喻之辞,故可以云直;若书之“矢谟”,《春秋》之“矢鱼”,皆出于任意而为之故可以云射。

自《皋陶》有“矢谟”之说,而后董仲舒有射策之文。

君子于此,可以意推,不可以例观也。

○溺于阴阳 #

陈季陆尝挽刘韬仲诸公同往武夷,访晦翁朱先生,偶张体仁与焉。

会宴之次,朱张志形交谈风水,曰如是而为笏山,如是而为靴山,称赏蔡季通无已。

季陆遂难云:“蔡丈不知世代攻于阴阳,方始学此。

”晦翁又从而褒誉之,乃祖、乃父明于龙脉,季通尤精。

季陆复辨之曰:“据其所见,尝反此说若儒者世家,故能成效。

若日者世家,便不足取信于人。

何者?公卿宰相皆自其门而出,他人何望焉?”周居晦应苗曰:“他家也出官,出巡官陈尝。

譬如烧金炼银之术,父可传之于子,子可传之于孙,孙何必教外人?古者人皇氏,世人有九头,已无定形。

未有百官,已有许多山了,不知何者为笏山,何者为靴山。

”坐客皆笑。

晦翁摇指向季陆道:“此说不可与蔡文知□。

”亲闻是语,故纪之,以为溺于阴阳者之戒。

○人之小名 #

人生子,妄自尊大,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

不以颜为名,则以望回为名,不以次韩为名,则以齐愈为名,甚可笑也。

古者命名,多自贬损,或曰愚曰鲁,或曰拙曰贱,皆取谦益之义也。

如司马氏幼字犬子,至有慕名野狗,何尝择称呼之美哉?尝观进士同年录,江南人习尚机巧,故其小名多是好字,足见自高之心。

江北人大礼任真,故其小名多非佳字,足见自贬之意。

若夫雁塔之题,当先正名垂于不朽。

○事要有分 #

一切之事皆要有分,若是无分而欲极力强求,徒然而已。

王虚中先生譬如筵席安排十分,已饮过数巡,忽有亲朋访及,虽欲挽之同坐,奈酒阑歌罢,不可得而相陪,此乃谓之无分。

大凡功名、富贵、贫贱、休戚皆是五行带来,无非分定,安可叹息怨恨于斯耶!不然,晦翁先生何为有随缘安分四字也?

○得失有时 #

人之得失各自有时,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有朋友于试罢之后闻望不著,遂欲舍书学剑,无所不至。

龙□王先生皋似一绝曰:“得则欣欣失则悲,桃红李白各随时。

虽然属在东君手,问着东君也不知。

○忠恕违道不远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

”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

”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

”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

”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

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

此所以违道不远也。

”杨中亢云:“忠恕固末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

”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

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

”诸公之说大抵不同。

予切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

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

违者违夫之谓,非违畔之谓。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本亦然。

然而既而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

然而可名之告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

”其说与此□同。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尝问安定先生胡侍郎,何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胡举邵尧夫诗以答之云:“门前路径无令窄,路径空时无过客。

过客无时路径荒,人间满地生荆棘。

”其□□□□□□。

○圣人之于天道

陈洪范问艾轩先生林祭酒,圣人之于天道如何?答云:“给是恁地未悟。

”间复问:“□□君国录”,答云:“正如京师人卖床贴恰用得着。

”观此二说,其意则一。

○学易无大过 #

圣人之处事,与常人不同。

常人之处事多有不及,惟圣人之处事不患不及,祗恐太过。

夫子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者,盖欲勉进中年,而学冼心退藏之书,则处事得中,断无不及之患。

今不曰无不及,而特曰可以无大过者,此圣人谦抑之许也。

《中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余,不敢尽。

”宁非君子之中庸乎?尝观夫子于三百篇之诗,而断以思无邪之一言,此见夫子得诗之中也。

于《易》则曰无过,于《诗》则曰无邪,是皆一意。

○解书 #

洪内翰景卢主泮三山,以林少颖为《书》学论,讲“帝鹜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之所以可言也。

不知为不知,九共稿饫略之可也惜乎。

”林书不载此说,予故表而出之。

尝见王虚中谈及林少颖、吕伯恭讲究《书》学,皆有所得,各有所见。

学者当详复其为训,若前人解《书》言“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乃谓赦宥其过误者,虽大亦宥之,刑责□特,故过虽小亦刑之。

如此则于辞上脱无字,添虽字矣,是其辞已不明也。

若失火而延及宫库,此过误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若驰马而蹂死小兄,此过误也,此大者也,其可宥乎?是其理已不安矣。

若命人守果实,拈以小果食之,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若命人守舍而窗穴之小窍以窠其外,此故也,此小者也,亦将刑乎?是其理已不安矣。

则若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诛,岂圣人之法哉?若曰宥过误则无大者,谓小者则宥,大者则不宥,所以使人警畏,非敢懈怠也。

若曰刑特故者则无小者,谓稍大则刑,小者则不刑,所以示吾宽德非为苛细也。

宥过无大是以见圣人之义,刑故无小是以见圣人之仁。

是说盖得于伯氏俞君从,俞梦达平时有得于耆学者如此。

○解《孟子》 #

陈季陆常推贾挺才好,先生非惟笔力过人,又且讲授不雷同,且如说《孟子》,引得杜诗为证,极是明白。

若解文王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正是“文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

”桀纣瑶台瑗台,正是“君看墙头桃树花,尽是行人眼中血。

”夫以乌鸟本是可恶之物而反喜之,桃花本是可喜之物而反恶,是何也?盖由人情所感而然,尔灵台瑶台亦莫不然。

○东莱教学者作文之法

东莱先生吕伯恭尝教学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骑,次看《春秋》权衡,自然笔力雄扑,格致老成,每每出人一头地。

○徐积悟作文之法

节孝先生徐积因读《史记货殖传》,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遂悟作文之法。

○辨滕王阁序落霞之说

王勃作《滕王阁序》,中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世率以为警联。

然而落霞者,乃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

至若骛者,乃野鸭也。

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廷;若云霞,则不能飞也。

见《吴解事始》。

○评论词赋破题

尝见俞冯老叔叔举似外公,暨《中大陶天之历数在舜躬赋》,破题云:“神圣相授,天人会同,何讴歌不之尧子,盖历数在于舜躬。

”又见陈季陆先生淡及陈元裕尝主文衡,出《大椿八千岁为春秋赋》,满场破题皆阁笔焉,遂自作云:“物数有极,椿龄独长,以岁历八千之久,成《春秋》二序之常。

”又见蔡曼卿称赏上舍熊元用节十四岁作《君人成天地之化赋》,破云:“物产于地,形钟白天,赖君人之有作,成化功之未全。

”三赋四柱皆出人意表,真所谓作赋手也。

尝闻张从道凤先生论文,有及向之省试,赋题出《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满场皆曰:“诣南门而听焉。

”惟魁者以诣为出,便见得在外意也。

当时父子同试,尚留隐情,及至揭榜,方知父魁子亚,而问之何不见诲,父云不解有两魁也。

东坡以诗赋一序见工拙,即此可知。

○赋以一字见工拙

曩者吴叔经郛在湖南漕试,以本经诗义取解魁,次名陈尹,赋《文帝前席贾生》,破题云:“文帝好问,贾生力陈,忘其势之前席,重所言之过人。

”叔经先生改势字作分,陈大钦服。

内有打花格云:“金莲烛焕,煌煌汉天子之仪;玉漏声沉,缠缠洛阳人之语。

”试官已喜此——联。

又陈季陆在福州考较,出《皇极统三德五事赋》,魁者破题云:“极有所会,圣无或遗,统三德与五事,贯一中于百为。

”季陆先生极喜开初两句,只嫌第四句不是“贯百为于一中”,似乎倒置。

改贯字作寓,较有意思。

尤喜陈舜申三策,第三道策题问屯田,乃先生撰也,最是答得工夫。

此皆二公之警诲也。

○假用夏字 #

往年上庠汤黄中试《秋燕已如客诗》破题:“近人方贺厦,如客已警秋。

”以厦对秋,权借用字也。

陈傅良作《仲秋教治兵赋》破题:“虽诸夏之偃武,必仲秋而治兵。

”张永《防秋诗》云:“逆胡方猾夏,中国重防秋。

”以夏对秋,正借用字也;原其所作皆有自来,岂非得□乔月中桂之遗意耶?所谓“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是也。

六吟入韵,能于偕对上得一二警联,便自高人一着,作者不可不知。

○诗贵熟读 #

梁揆叔子解试,《雕鹗离风尘诗》,当时无不击节,天人径说。

“雕鹗冲天品,凡禽未易伦,三秋乘志气,一举离风尘。

”或者喜其自喻见志,果超诣上上第。

幼尝诎此一篇,已自迅口转过,初不觉其所以妙处。

及至暮年,始悟“高腾霄凤渚,下睨塞鸿宾”,借渚字对宾,无如此之巧,始叹伏不能自己。

大凡玩古人糟粕,须是字字究竞,句句勘破,方是读书。

又要熟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父自见。

”又云:“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应须子自知。

○廷对二说 #

尝见闽中一士人方领乡举,叨□过省廷对,有“蒙被教育”之说。

又见浙中一先生,四举子当廷对,有“僻在一隅”之说。

皆不欲言其名也,都是套笼说话,怕落第五甲也,欲媒试官把做《大学》,川中人看得数较优,果是使得验其狡猾如此。

后进之士当自奋励,取高第而窜巍科,夹在万人头上立,不可效此曹为碌碌计也,千万勉旃。

○祝贺生辰 #

伊川生日致斋恭肃,不事饮燕歌乐,盖念劬劳之力。

今人诞辰极意欢娱祝寿之涌,多用律吕体状其月,又用荚形容其日,固已亲切,然而荚一事,据某所见,半好半不好也。

若在月半以前,一日生长一叶,乃是增数,诚为美事,尽好使也。

若在月半以后,一日凋零一叶,乃是减数,实为语忌,乌可使也?用事当严所择,为文又要脱俗,方是作家目。

如八月十六生人,或者为之歌曰:“昨夜万家齐笑语,祝君千岁共团圆。

”又如诗僧上秦师垣寿曰:“不祝公方椿与松,椿松老大空无用。

不祝公方雀与龟,雀龟汨没徒泥中。

祝公愿作天上月,岁岁年年常皎洁。

锦城初动五更钟,引领众星朝北阙。

”秦公大悦。

○严子陵本姓庄

严子陵本姓庄,避显宗讳,遂称严氏。

若钓台,若七里滩,亦皆以严命名,无非循习之讹,而莫知其非也。

本朝宣和问,方腊寇江浙,改睦州为严州,盖本于此。

至如范晔操东汉之史笔,初不究其姓氏之由,遽曰严光而传之,无乃以田千秋为车千秋乎。

余是以寄意绝句于钓台之上,有曰:“千古英风想子陵,约台缘此几人登。

谁知避讳更严氏,滩与州名总误称。

○淅川 #

丹水出上洛,湍水出伊阳,南流至浙川,又南流入汉。

天下之水,罔不殊源而合流者,有一源而鹿为二者,漓桂是也。

唯淅湍同川而异流,本末不相犯,故谓之淅焉。

○用夏变夷 #

据胡床、畜番犬、舞拓拔(拓拔氏胡人设呼为拓拔)、动蛮乐,皆士大夫之所不当为而为之,无乃循习日久,而恬不知怪乎?有能奋拔于流俗之中,而毅然以中国礼义为己任,亦风化之所由倡也。

殆见用夏变夷,不闻用夷变夏。

○自悟前身 #

余因以类彰,羊祜自省前身为李氏之子,边镐为谢灵运后身。

韦皋既生一身,有一胡僧造其家曰:儿若有喜色。

韦氏问之,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后身。

因以武侯字之。

见《宣室志》。

及观王十朋绝句:“石桥未到神先到,日里还同梦里时。

僧教我名刘道者,前身曾为石桥碑。

”石桥乃天台五百尊罗汉洞口也。

今世所以聪明,所以福德,所以不昧,本来面目皆前世有以胎之。

不是大修行僧道,便是大有德官员,功成行满道洽政治,故有如是灭,亦复有如是生。

彼有灵物托化星辰降诞,神道出世为我等相者,应见自性如来,岂他人之所能知哉。

○天堂地狱 #

人言天堂高而在上,地狱幽而在下,疑其势之相辽绝也。

据某所见,大有不同。

盖与人说好事,一切依本分,眼前便是天堂,不必更求之于天上。

欺美人物色,教唆人公事,眼前便是地狱,不必更求之于地下。

为善即天堂,为恶即地狱。

天堂、地狱不在乎他,而在乎一念之间,不可有毫发差。

○修外功德内功德

人于利济通达者力为之,患难困苦著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修此为外功德也。

修之勿责人报,勿希天佑,人若有知,天若有灵,此理当如何哉?人能清心释累,惩忿窒欲,修此为内功德也。

修之勿期道胜,勿希瑞应,经若不诬,教若不虚,此理当如何哉?

○善恶有报 #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此古语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此古诗也。

或者执其“为善未必福,为恶未必祸”之说,遂以谓善恶莫执无应,妄启轻福远祸之心,果能无应也耶?夫善有善报,善人为善,而天或不以善报,非无报也,盖未报也。

恶有恶报,恶人为恶,而天或不以恶报,非无报也,盖未报也。

所谓未报者,乃其未熟故耳,逮夫熟时,则其报之也其效如捷。

胡不观《大藏经》云:“善若无报,其善未熟;其善熟时,必受其福。

恶若无报,其恶未熟;其恶熟时,必受其苦。

○偷割牛舌果报

吴少颖在长沙萍乡作馆,亲见胡屠爱小便宜,多见众人未知之际,搀开牛口,偷割其舌。

一日,主家出大牯牛,复又行盗,削一竹戋刂穿其舌炙。

其牛奔,主亟呼胡屠袭逐,胡恐抛下为他人所窃,急将竹戋刂咬定,拔出其肉以酒咽下,不觉自断半舌,更强以粥饮,一月作牛吼而死,其果报如此。

○心目相乱 #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是心为眼所乱也。

“忽然举首见新月,错认蛾眉忆故人”,是眼为心所乱。

□□眼中有心,心中有眼,二者无意于相乱,而不能□相乱也。

○责己说 #

责己不责人,君子也;责人不责己,小人也。

小人惟知责人而不知责己,所以多招外谤,盖尝自恕也。

人之子弟或好赌博、声色、笼养、游猎,一切玩弄皆自有以诱之,故外得以投之,费用末千百,而生事已二三。

为父兄者,当痛责其子弟之不肖而楚之,又惩戒之可也。

不此之为而妄诉他人于官府,冀其悛恶改过,不可也。

大凡邻舍孩提或有争兢,不问其是非如何,只是挞其子也,遂免他议。

人有书“世情”二字,并“苏秦只是旧苏秦,昔日何疏今日亲”之句于座右,责其不情于我,而不知未有可情之势,此所以疏之者何望焉?秦穆公善悔过,责己不责人。

荀子曰:“君子责己重以周。

”此之谓也。

○断饮说 #

房以片言取宰相,杨炎以单语悟天子,一言之感人如此。

顷年陈公大乡平生好饮酒。

一日,席上有一同寮,举以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而问之陈曰:“酒亦岩墙也?”陈因是有闻,遂终不饮。

何其一言之感人如此。

今人或有所溺,而乃谆谆之诲,缕缕之词,勉之不从,何也?盖劝其以所欲,而禁其所不欲,岂遽然惟我是听而忘其所爱?断然不能投合,不若以节之之说告之,渐令改过可也。

大凡谏诤之道,无出于此。

○茹蔬说 #

能为人之所能为,而不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庸人也。

断荤戒酒,食菜茹蔬,是人之所能为也。

割爱妻子,绝念色欲,是人之不能为也。

吃菜事魔,正生此患。

至于贪财恋色,男女混置,修二会子,说金刚禅,皆幻术也。

若夫大可诛者,不飨祀家,先言送诸天堂上也。

且人之有身则有父,有父则有祖。

四时飨献,示不忘其本也,岂有俗崇而能上天堂也耶?原其趋向,非不慕善,要之邪道缪用其心,所以有禁止之令也。

○声律对偶假借用字

“天子居丹,廷臣献六箴”,此省题诗也。

“白发不愁身外事,六么且听醉中词”,此律诗也。

二公之所以对者见之于诗,无非借数而已。

《周以宗强赋》:“故苍之兴起,始诸姬而阜康。

”《东门种瓜》诗:“青门无外事,尺地足生涯。

”二公之所以对者见于赋诗,无非借数与器而已。

诗吏以“皇眷”对“紫宸”,曲词以“清风”对“红雨”,或以“青州从事”对“乌有先生”,或以“披绵黄雀”对“通印子鱼”。

“因朱邪之板荡,致赤子之流离”,“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是皆老于文学而见于骈四俪六之间者,自然假借使得好,不知脍炙几千万口也。

尝记陈季陆应行先生举似作赋之法,用“高皇”对“小白”。

○诗题用全名 #

省题诗,考官以古二韵上不拆破。

“度日清夷诗”,许琮以“圣图天广大”为对,并是□杜全句,最为难得,旷古以来无此作。

又如上庠孙应时作“奏赋入明□”,出杜甫《庄游》,对韩文公《龊龊诗》“排支叫阊阖”,亦自难得,惜乎非一家诗也。

若无浑然天成之句。

不免拆破四柱中使,只要稳贴下得好,不拘倒置先后,更于点化上着工夫,亦自可以冠场。

余尝欲以杜诗“扈登黄阁”(奉赠严入阁老)对“享□照紫泥”(奉赠太常卿),以“泥融飞燕子”对“地僻舞鸡”(并绝□),盖效许公诗体也。

又欲以“献纳纡皇眷”(奉赠鲜于京北二□韵),联“衣冠拜紫宸”之句(太岁日诗),盖效前辈对诗格也,当有流水高山之遇。

○戒食菰蕈 #

夏秋月杂菰蕈皆是恶□蛇气结成,前后坏人甚多,断不可吃。

尔农民何不勤力种菜,四时无缺,何用将性命试此毒物。

特此劝谕,莫招后悔。

(见王状元夔府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