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演义

苏氏演义 唐 苏鹗

提要

卷上

卷下

 

提要

  《苏氏演义》二卷,唐苏鹗撰。

鹗字德祥,武功人。

宰相颋之族也。

光启中登进士第。

仕履无考。

尝撰《杜阳杂编》,世有传本。

此书久佚,今始据《永乐大典》所引裒辑成编。

杂编特小说家言,此书则於典制名物具有考证。

书中所言,与世传魏崔豹《古今注》、马缟《中华古今注》多相出入,已考证於《古今注》条下。

然非《永乐大典》幸而仅存,则豹书之伪犹可考见,缟书之剿袭竟无由证明。

此固宜亟为表章,以明真赝。

况今所存诸条为二书所未刺取者,尚居强半。

训诂典核,皆资博识。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考究书传,订正名物,辨证讹谬,可与李涪《刊误》、李济翁《资暇集》、邱光庭《兼明书》并驱,良非溢美,尤不可不特录存之,以备参稽也。

原书十卷。

今掇拾放佚,所得仅此。

古书亡失,愈远愈稀,片羽吉光,弥足珍贵。

是固不以多寡论矣。

 

  风者,告也,号也。《河图记》曰:“风者,天地之使,乃告号令耳。”凡风动则虫生,故风字从虫。

  雪者,脱也,如物之雪脱。又曰:屑也。《释名》曰:“绥也。水下遇寒,而绥绥然下也。”

  尧禅位于舜,舜复禅位于禹,经史称其圣德。

《汲冢竹书》乃云:尧禅位后为舜王之,而相州汤阴县遂有尧城。

舜禅位后为禹王之。

任昉云:“朝歌有狱基,为禹置虞舜之宫。

”刘子玄引《竹书》以为摭实,非也。

夫尧、舜、夏禹,圣人也,以禅代为盛德,后圣仰而效之。

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

汤、武王,圣人也。

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经史不为之讳,则岂独讳舜、禹之事而反褒之乎?知小说者之为滥矣。

盖尧之耄,舜功之高,舜之耄,禹功之高,耄者必怠于政事,功高者人心之所归。

圣人知进退存亡之道,将以副天下人之心,不得不禅其位也。

后儒意以为篡夺而取禅代之名,如曹孟德、司马仲达之流,则不然也。

既退之后,无视事,无听政,必处数十亩之宫、数雉之城,以兵卫护之,将奉其旧君也。

而后人睹其余址,不以为圣人避燥湿居退休之所,遂谓之尧城舜宫。

若舜为禹王,又安得南巡乎?《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下有望陵祠。

帝舜南巡,葬于九疑山,民思之,立祠。

”又云:“湘水去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台。

昔舜南巡狩而没,葬于苍梧之野。

尧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悉成斑文。

”又“禹迁舜于苍梧”,皆非稽古之谈。

若有迁徙之事,必有鸩毒之患,则安得终于寿考?

  《春秋》、《左传》载豢龙氏事,至今曹州定陶城东北三十里,尚有豢龙氏池,其村亦有土基。

古老传云:豢龙池者,饮马池也;枥者,槽枥也。

即今以内厩为飞龙,乃豢龙之义也。

  历山有六:一河中,二齐州,三冀州,四濮州雷泽,又其二不闻。

又云:畊之与渔,宜皆在雷泽。

《史记注》云:“历山在河东雷泽,今属济阴。

”然则舜之耕不在此,明矣。

《演义》云:“历山其二不闻”,岂此山乃其一耶?梁江文通《题历山诗》云:“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

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

嶂气阴不极,日色亏半天。

酒至情萧瑟,凭尊还悯然。

”文通会稽永兴人,所题乃此山也。

(按此条自《史记注》以下系施宿《会稽志》中语,《永乐大典》联属于《苏氏演义》之后,殊为舛误。

今《演义》原本别无可考,姑仍其旧)

  《史记》云“禹娶于涂山氏”,今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即巴南旧江州是也,亦置禹庙于其间。

三者濠州,亦置禹庙。

郦道元《水经》云:“周穆古庙误为涂山禹庙”,《左传注》云:“涂山在寿春东北”,即此是也,其山有鲧、禹、启三庙,又有五诸侯城。

四者《文字音义》云:“塗山古之国名,夏禹娶之,今宣州当涂县也。

”此塗山既为古侯国,禹娶之,则宜矣。

据禹之踪迹所在,会稽最多。

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

其身长三丈,其后得骨节而专车,言满一车也。

《述异记》云:“至今南中有防风氏,人皆长大。

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音如狗嗥,三人被发于庭。

”(按此下语气未完,恐有割裂)

  《晋地里志》云:“蒲坂有雷首山,伯夷、叔齐所居,故曰首阳山。

”又陇西地名首阳,东有鸟鼠山,亦谓之首阳山。

又杜预云:“登邢山,山上有冢,制作甚俭,云郑大夫祭仲冢,或云子产冢,东向新郑城。

”又言“洛阳之东首阳山之南有小山,西瞻宫阙,北望夷齐,因以洛水圆石为墓,象邢山之葬焉。

”杜元凯、阮嗣宗博学君子,固不应以误名首阳耳。

魏文帝陵于首阳,即此是也。

《论语注》以蒲坂者为是,恐亦误也。

今洛阳石桥店东十里,已来大道之北,当高山,山巅有一冢,乃杜预冢也。

首阳北望,正与河阳城相对,北去河阳二十余里。

  今濮州有偃朱城,一云丹朱城,学者又云舜偃塞丹朱之所,遂谓之偃朱城,误也。

盖舜禅位之后,筑城以为丹朱偃息、汤沐之地,实非偃塞之义。

刘子玄又引《竹书》云:“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皆非也。

丹朱之有城,如周封禄父、微子之义,盖为二王之后也。

  媪陵,媪者,妇人之美称。

媪陵在汴州陈留县东北,即汉高祖母陵也。

高祖之祖曰丰公,其妻梦赤鸟若龙戏,已而生太上皇,名执嘉。

执嘉媪,是为昭灵后,名含始。

游洛阳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曰“玉英”,天以此命含始吞之。

后又梦与神遇,遂生高祖。

丰公媪及太公媪,传纪俱未见其姓,时俗不识“媪”字,误为温婆陵。

其陵之东有昏城焉,古老相传其城非人工所筑,乃因鬼功而成,谓之昏城。

又有蛟龙村附于昏城,即可验降龙之地也。

且汉祖称唐尧之后,刘累之子孙,自秦徙魏,自魏徙梁,自梁徙丰。

陈留,乃大梁也,即媪遇赤龙于昏城,岂非居梁之时、游洛之日而过此耶?其后昭灵崩,复葬于梁,可验降龙之地。

又云媪乃梁之人,高祖生于丰,长于沛,太上皇本东西南北人也。

今丰县有龙雾桥,丰人又谓媪遇龙之所,即未必然也。

今丰县有汉祖庙,云本汉祖降生之宅,其庙最灵,邑人乃敬事之。

郦道元《水经》云:“媪遇战而亡,其后招魂葬之,有赤龙于水沐浴其身,而后入于椁内。

”道元云“昏城者,秦始皇东游至此,值昏雾不散,迷失道路,遂谓之昏城”,乃误说也。

其东北接故济阳县,后汉世祖父为济阳令,生世祖,其年嘉禾合穟,故名之为秀。

媪既遇龙于昏城而生高祖,秀复生济阳地,土之灵若是耶?

  《陈留图经》云:“汉封张良为留侯,陈留是也,今县遂置留侯庙。

”此乃误耳。

汉祖与功臣起丰、沛间,所封多不忘于旧地。

即今滕县东有留侯庙,是旧留地封子房之处。

《汉纪》云:“高祖遇张良于留”,即是此也。

  紫塞。

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丹徼。

南方土色赤,故称丹徼,为南方之极也。

塞者,塞也,所以拥塞边境也,徼者,绕也,所以绕遮边境,使不得侵中国也。

(按此条又见《古今注》)

  今长安城北,故汉城中咸宜宫前有石麟。

大中八年宣宗游于北城,睹石麟臆前有八分书字,遣近臣摹之,曰:“大夏真兴二年阳平公造。

”石麟时俗呼为石马,大误也。

阳平公,赫连勃勃之子。

宋高祖破姚泓,遣其子义真留守于长安,而后复为勃勃破之,遂以阳平公镇其地,咸宜宫亦汉制也。

  沈酿者,郑弘为灵帝文乡啬夫,行官入京洛。

未至,宿一埭,埭名沈酿。

于埭逢故旧友人,四顾荒郊,村落绝远,酤酒无处,情抱不伸。

乃以钱投水中,劝酬饮,尽多酣畅,皆得大醉,因便名为沈酿川,明旦分首而去。

弘仕至尚书。

  省者,省也,谓省察天下簿书之所。

蔡邕《独断》:“省者,本号禁中,言门户有职不得入也。

汉孝元皇后父大司马平阳侯名禁,因是避之,改为省中。

  县者,县也,谓悬赋税、户口、法令以示于下民。

大篆县字从■(音枭)从系者,断罪人之首倒悬谓之枭,即是古文■(音首)字倒书也。

上三短画象人之发,下象头面之形。

今人多用此■〈自上米下〉字,系字上一古文爪(测绞反),下字从于系。

爪者,手也,又从于系,皆从悬系之貌。

古文悬字无从心者,后隶文始相传用。

  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

方者,正也。

曲者,诘曲也。

古匚文(音方)■(音曲)字象方物、曲物之形。

又曰:方,类也。

《易》曰:“方以类聚,居者必求其类。

”夫以药术为方者,亦以同类之物,成乎方也。

今方字从土,盖隶文,欲强别白,遂不惜于文繁耳,篆文方字尚如此作。

  《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

  寺者,司也,官有所司存。

《释名》曰:“寺者,嗣也,谓官曹相嗣绩其中,”非也。

许慎云:“篆文■(音字)字从■又从寸,言寺者掌法度之所。

又者手之象,谓如手持尺寸,以度其典章耳。

”佛寺为寺,亦佛祠也。

祠者,祀也,祭祀之义也。

  观者,楼观也。

又曰:“观(平声),可以于其上望焉。

亦曰:观者,谓屋宇之壮观。

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

阙者,缺也,门观也。

出于门两旁,中间有道,遂谓之阙。

盖门观者阙于中间也。

  屋者,具也,谓具世人寝兴之所。

又曰:“止也,息止之处。

或问愚曰:“屋舍皆人所居,屋何由从尸?舍何由从吉?凶吉不同,何也?”对曰:“屋非凶耳,且尸者,施也。

《说文》曰:‘如人宴息,弛其手足’。

又云‘施设兴居之具’,则不谓于尸柩耳。

又云‘掌也,言屋室为人之掌,可以依归焉’。

尸字以象屋室之形,若以便为尸柩,即不可也。

如尼、居、履等字从尸,则又岂皆凶意也?”

  苑者,园也,援也,谓墙之围园者也。

《白虎通》云:“苑囿在东方,盖生养万物之处。

”今汉诸苑在旧长安城北,炀帝筑东都,西都为放萤苑,皆不取其东也。

  垣者,援也,人所依以为援卫也。(案此条见《古今注》)

  钩栏,汉成帝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槐树悉为扶老钩栏,画飞云龙角于其上也。(案此条亦见《古今注》)

  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

颜之推亦作此鸱,刘孝孙《事始》作此。

蚩尾既是水兽,作蚩尤之蚩是也。

蚩尤铜头铁额,牛角牛耳,兽之形也。

作鸱鸢字,即少意义。

(案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号鸱星,宜为其像,冠于屋以禳之。

唐以来寺观殿宇,尚有为鱼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时易名鸱吻,状亦不类鱼尾。

见张师政《倦游杂录》)

  程雅问董仲舒曰:“何谓三王?”对曰:“三王,三明也。

”(按《古今注》曰:程雅问董仲舒曰:“何谓三皇五帝?”对曰:“三皇,三才也。

五帝,五常也。

三王,三明也。

五霸,五岳也。

”此本但存一条,疑《大典》割裂编之,而又有遗脱也)

  进士者,可进受爵禄者也。

《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造士者,成士也,能习礼而成其士也。

乐正者,掌国子之教,今之祭酒、司业也。

司马者,夏卿,主正官也。

黄帝时常光为大司马,掌建邦之九法。

《尚书》云:“司马统六师,平邦国。

”大乐正以造士之秀者,移居于司马,司马以进士之贤者,然后使官爵之。

故《王制》又云:“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论,”言各置其所长也。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夫秀才、茂才、孝廉之科,其来尚矣。

汉之秀才对策,故武帝有《策秀才文》。

孝廉者,孝悌廉让也,学行俱至,始得举孝廉。

汉朝显重此科,后汉尚书令左雄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驳之。

茂材异行者不拘年限。

又东汉法,雄举胡广孝廉,京师试章奏为天下第一。

自吴、魏、晋,皆以郡举孝廉、察秀才,故州郡长史、别驾皆赴举察。

汉朝又悬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通经学,三曰法令,四曰刚毅多略。

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

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

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

  伍伯,一伍之伯也。

五人曰伍,五长曰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

汉制:兵吏五人一户、一灶、置一伯,故云户伯,亦名火伯,以为一灶之掌也。

汉诸公行,则户伯率其伍以导引也。

古兵士服韦弁,今户伯服赤帻、纁衣、素裳、韎弁,古之遗法也。

(此条见《古今注》)

  俗呼外舅为泰山,一云古诗言‘结根太山阿’,谓结姻亲故也。

一云泰者,高广之貌,可以依倚也。

今人咸云安如泰山,亦是取广大之意耳。

开元中,封东岳后各赐绯,时人因谓泰山绯。

又道经中有“泰山丈人。

”丈人者,长也。

周制八寸为尺,人长一丈曰丈夫,即今人八尺是也。

夫者,男子之美称,亦曰壮也,大也,从也。

许慎云:“篆文夫作而,上画象冠簪之貌,下从大,象人之形也。

  母者,乳也。

篆文■(音女)字加二短画,谓之■(音母)。

二短画象双乳之形,遂云无乳曰女,有乳曰母,皆类人之形。

许慎又云“二画短,或象怀妊者,则何必象双乳乎?”乃误说也。

《苍史篇》:女曰婴,男曰儿。

婴者,盈盈也,女之貌也。

又婴字从婴(音婴),賏者,贝也,宝贝璎珞之类,盖女子之饰也。

儿者,嬬(音儒)也,谓婴儿嬬嬬然,输输然,幼弱之象也。

亦曰孺子,与嬬同义。

籀文■〈囟上儿下〉字从囟(音信)从人,象小儿头囟之未合。

又云■(音信)字,又有作此者。

隶文多作此■〈囟页〉(音信),今见篆书,儿字往往从而,此大误也。

而字,《说文》象人腮颊之毛。

又有髡者,古人剃眉须之刑。

剃眉须者,刑中最轻者也,谓而字却为面字,点画不繁而可成也,如人剃眉须,眉须复生,面复全也。

司马迁《答任少卿书》云:“其次{髟易}毛发,婴金铁,受辱髡刑,”则剃毛发,有类于而之形也。

今用而字者,不过于语助而已。

  俗呼奴为邦,今人以奴为家人也。

凡邦、家二字,多相连而用,时人欲讳家人之名,但呼为邦而已,盖取用于下字者也。

又云仆者,皆奴仆也。

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屏也。

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又今奴拜多不全其礼,邦字从半拜,因以此呼之。

《说文》曰:“奴者,古之罪人也。

婢者,卑也。

奴者,徒也,徒役卑贱之义。

古之■〈亻女〉字,文从人边作女。

”《周礼》云:“男子入奸罪隶,女子入奸槀,盖谓此也。

  婚姻之礼,坐女于马鞍之侧,或谓此北人尚乘鞍马之义。

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也。

《酉阳杂俎》云:“今士大夫家婚礼,新妇乘马鞍,悉北朝之余风也。

今娶妇家新人入门跨马鞍,此盖其始也。

  风流者,态度之貌。风者,风味,风规,风格。流者,传也,行也。谓有风可以为法度,有味可以流传于后人,遂谓之风流。

  醋大者,一云郑州东有醋沟,多士流所居,因谓之醋大。

一云作此措字,言其举措之疏,谓之措大。

此二说恐未当。

醋大者,或有抬肩、拱臂、攒眉、蹙目以为姿态,如人食酸醋之貌,故谓之醋大。

大者,广也,长也。

篆文■,象人之形。

(按《资暇集》:醋大言峭醋冠四民之首,一说衣裳俨然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验,比于醋而更验。

一说新郑有贫士,以驼负醋巡邑而卖,邑人指其醋驼而号之。

又云郑州东有醋沟,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曰醋大。

四说皆非,言其能举措大事也)

  艺者,蓺也。

《毛诗》云:蓺之言种莳也,今以人蕴蓄其能,谓之艺者,如百谷之有种也。

从草从执,谓执持苗稼之实,以散种也。

今之艺字又从云,云者,词语之气而有所云也。

能者,兽也。

许慎云:熊之类字,亦象兽之形,其足似鹿。

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者为能杰也。

今人以多艺者谓之艺能,盖慕此名耳。

任昉云:尧使鲧治洪水,不能其任,遂诛鲧于涂山,化黄能入于羽泉。

鲧,禹之父。

后会稽人祭禹庙不用熊,曰游羽泉之化也。

《尔雅》又云:“三足鳖谓之能。

”(奴来反)盖出水为熊,入水为能(奴登反)。

冬化为雉,春化为蛇,谓无不能也。

  从容者,踟蹰容与之貌,即从(读与舂同)容是也。

《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即更问答,如撞钟之声,以待尽其从容虚徐杳来去之音也。

《礼记正义》云:“谓舂击以声之形容,言钟之为体,必待其击者,每一舂为一容,然后尽其声,如善答问者待其一问,然后乃尽其义理。

”今人言从容者,盖自此也。

从读为舂(士恭反),盖后人以其本作从(疾容反),遂相传而呼之。

  狼狈者,事之乖舛也,狼者,豺也。

狈者,狼之类。

《神异经》云:“狈无前足,一云前足短不能自行,附狼背而行,如水母之有虾也。

”若狼为巨兽,或猎不逐之而逸,即狈坠于地,不能取济,遂为众工所获。

失狼之背,故谓之狼狈。

狈字者,形声也,犬兽也。

贝者,背也,以狈附于狼背,遂犬边作贝。

贝者,北海之介虫。

陆居为炎,在水名■〈虫丞〉,几货贿之字皆从贝者,盖古之货也。

篆文象介虫之形,即玳瑁之类也。

  滑稽者,诽谐也。滑者,浑也,谓物之圆转,若戏弄之不定。稽者,考也,寔也。言一有诽谐戏弄之言,二有稽寔之理。《汉书》“东方朔滑稽”是也。

  娄罗者,干办集事之称。世曰娄敬、甘罗,非也。(按自此以下三条从曾慥《类说》补入)

  龙钟者,不昌炽、不翘举貌。如■〈髟上監下〉鬖、拉搭、解纵之类。

  拉■〈風立〉者,与龙钟,繿缕之义略同。

  《汉书注》乾没两字云:“得利曰乾,失利曰没。

”盖务于穿凿,不欲浅近荒俗之意解之,殊不知道理之所未当,且乾没之义如陆沉之义。

陆沉者,因陆沉之水。

又曰陆地而沉,不待在于水中也。

乾没者,言乾在于地,没在于水,货殖之事。

或在于陆地,或没于水。

又言物之极不利者,乾地而没,不特沉于江湖也,故谓之乾没。

《魏志》傅嘏云:“恪心不倾根,不竭本,寄命洪流,自取于乾没乎。

”裴松之注《汉书注》云:“‘得利为乾,失利为没,’于理未解。

乃云乾者,乾燥也,不取其乾燥反沉没之也。

  《毛诗·小旻》章云:“筑室于道谋,(句)是用不溃于成。

”注云:“溃,遂也。

”笺云:“如当道筑室,得人与谋,所谓路人意不同,故不得成遂也。

”昔慕容垂访苻坚伐晋,亦引此语,令坚不用广访朝臣,“以乱圣虑。

”今俗云“当道造屋,三年不成,”是由此也。

欲又云:“问路不行。

”《诗》云:“如彼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是也。

  古之神人有獬豸献圣帝,帝问何食?曰:“廌草。

”廌字从豸,盖因豸所食尔。

今又以荐字为廌字,未知自何始也。

篆文廌象兽,有角尾四足之形,若为荐进之字,则无意义。

豸为廌乃谓同用,古文廌字从豸从水,非从廌也,谓法律之正,遂从于豸。

法律之平,遂从于水,即腐豸明矣。

  臭者,气之揔名,从自从犬。

篆文自(音自)字,象口鼻之形。

从犬者,谓犬能寻臭,而知其路,后人依违撰造,遂从自下作死,实非稽古之制也。

只如田夫民为农,百念为忧,更生为苏,两只为双,神虫为蚕,明王为圣,不见为觅,美色为艳,口王为国,文字为学,如此之字,皆后魏时流俗所撰,学者之所不用。

(按颜之推云: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

前上为草、能傍作长之类是也。

至为一字惟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

北朝丧乱之余,书迹猥陋,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又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获字从犬,谓猎有所获也。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且《唐韵序》云:“隋开皇初,仪同刘臻等八人诣法言论音韵,曰:‘吴楚则多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此盖研穷正声,削去纰缪也,岂独取方言乡音而已哉?洎孙愐等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薛道衡隋朝之硕儒,与法言同时,尝与论音韵,则岂吴越之音而能服四方之名人乎?盖陆氏者,本江南之大姓,时人皆以法言为士龙、士衡之族,此大误也。

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

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及迁都洛阳,乃下令曰:“从我入洛阳,皆以河南洛阳为望也。

”当北朝号四姓,穆、奚、于,皆位极三公,比汉朝金、张、许、史,兼贺、娄、蔚谓之八族。

后魏征西将军东平王陆俟生颓、归、骐、驎、馥,皆相继为黄门侍郎。

驎孙爽隋中书舍人,生法言、正言,正言隋朝承务郎。

  《日重光》、《月重轮》群臣为汉明帝作也。

明帝为太子,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太子之德。

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轮》,三曰《星重晖》,四曰《海重润》。

汉末丧乱,后二章亡。

旧说云: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规轮如月,众晖如星,沾润如海,太子皆比德焉,故云重也。

(以下六条皆见《古今注》)

  《淮南王》,淮南小山之作也。王服食求仙,遍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俱亡,莫知所往。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淮南王》之曲焉。

  《吴趋曲》,吴人以歌其地也。

  《平陵东》,翟义门人所作也。王莽杀义,义门人作歌以悲之。

  《武溪深》,用马援为征南之所作也。

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人,被发提壶乱河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

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

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之曰《箜篌引》焉。

  《易》曰:“龟为卜,策为筮。

”《周礼》云:“玉瓦原三兆皆灼龟之文,如玉瓦原坼裂之文也。

”古文卜(音卜)字,象龟支兆之文。

卜法云:“大曰兆,旁出文曰支。

”支者,如草木有枝叶。

俗云“十字不全为卜,”大谬尔。

梁川子曰:“卜者,钻龟之声。

”卜者攴(普木反)。

许慎云:“攴者,小击之音,从卜,下从又。

篆文攴字作攴,象右手之形,即是以手击物成声也。

”凡子日不卜者,谓龟为玄武之精,玄武水神子,为本王之日,盖不敢钻灼之。

或为不筮者,非也。

古文申,篆文龟,二皆龟,俱象其形。

《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神龟为之长。

”《说苑》云:“灵龟五色,似金似玉,背阴向阳,上高象天,下平法地。

”柳氏《龟经》云;“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之终始。

天子之龟一尺二寸,诸侯之龟八寸,大夫之龟六寸,士之龟四寸,其龟有紫灵者,黄灵者。

”《公羊》云:“有青纯者,碧灵者,又千岁青髯者,出于蔡地。

有金线者,甲间皆如金线萦络,有千里路端直者,光明通莹,如金玉者。

已上皆神龟,卜必有灵。

”所以《龟经》云:“欲得知龟圣,但看千里径,欲得知龟神,视骨如白银,欲得龟语质,其色黄如日,欲得龟有灵,其色乃带青。

”又龟中有王,其形尤小于常龟。

巢莲者,游于叶之上者,得非王乎?其千里路取端直,千里路前上文下彻,第一横文不偏曲者,是为王也。

虽千百无一二矣。

或为人得之,而众龟悉从焉。

得者宝藏之,不可施于钻灼。

每卜则置于诸龟间以祝之,而诸龟皆有灵,其腹下竖文,谓之千里路,五行支兆之文,悉以千里路为准也。

凡文头上向千里路,下向外者,为金兆也。

文头上向外,下向千里路者,为火兆也。

竖为木兆,平为土兆,下垂而细者为水兆。

夫金兆之长者,为良金坚刚,短者为钻锡柔钝。

火兆之长者,为光明炳焕,短者为煨烬台煤。

木兆之长者,为舟楫林木,短者为槎枯朽。

土兆之长者为山陵墟阜,短者为泥滓尘垢。

水兆之长者,为江海淮河,短者为洼涔阴浅。

昔楚元君梦人披发而告曰:“予为清江使河伯,渔者豫且得予。

”元君乃访豫且,且以白龟五尺献于元君,元君得之,将舍之,卫平请刳之以卜,七十钻无遗策。

仲尾曰:“龟能梦于元君,不能避豫且之网。

智能七十钻无遗策,不能免刳肠之患。

如是者智有所不知,神有所不及也。

”《史记》曰:“神龟出江水中。

卢江郡岁将生龟尺二寸者二十枚输之大官,以吉日刳取其甲,千岁乃尺二寸也。

”筮者,蓍蒿之属。

生千岁而生百茎,易以为数,天子之蓍九尺,诸侯之蓍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蓍生满百茎者,其上有云覆之,其下龟守之,将筮于易者,必操其易蓍五十。

《易》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衍者,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

四十有九,数之极也。

其一不用者,以不用为用,盖天地之心也。

天地之本者,天地以大静无为为本,其一不用者,乃大静之义。

故《复》卦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王辅嗣注云:“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为本矣。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才揲之以象四时。

四揲之以成其爻。

《系辞》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于蓍龟。

”古文筮字,盖从竹从巫也。

竹者,筮之类。

巫者,舞也。

舞以降神,谓之巫。

巫字象举两袂而舞者也。

 

卷下

  《急就篇》曰:“以竹为书牒,谓之简。

”《释名》云:“简者,编也,可编录记事而已。

”又曰:“简者,略也,言竹牒之单者,将以简略其事,盖平板之类耳。

  牍者,读也。

以尺二寸之木为之。

简,又独也,言单独而用也。

既可书而读诵,又执以见于尊者,形类今之笏,但不锉其角。

荀悦《汉纪》云:“武帝与单于书,以尺一牍,辞曰:‘皇帝敬问单于’,单于报以尺二牍,印封皆大字,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是也。

  笺者,编也。古者书纪其事,以竹木编次而为之,与此笺同义。古文或从前,下作木。又曰:“荐也。谓书其事,皆可荐进于尊者,南朝上太子以笺。

  表者,白也,言其情旨表白于外也。

《传》曰:“下言于上曰表”。

表者,本裳上之衣,表字从毛,下作衣,盖古者以羽皮为焉。

《论语》云:“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言非私便之服。

表者,衣上之衣。

今之言表、启者,盖披露于外也。

  檄者,告誓之流。

《史记注》云:“檄者,皎也,辞理皎然令知我意”,非也。

颜师古注《急就篇》曰:“以木为书,长三尺曰檄。

檄者,激也,以词旨慷慨发动之意。

”又曰:“檄,激也。

陈琳檄魏武帝,祖君彦檄隋炀帝,皆此类焉。

”《战国策》曰:“张仪檄楚”,而始得名。

  诰者,告也,言布告王者之令,使四方闻之。今言告身,受其告令也。

  觚者,棱也。

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

其形或六面,或八面,面面皆可书,以有棱角,遂谓之觚。

今或呼小儿学书简为觚木。

《文选》又云:“操觚进牍”,《急就篇》云“奇觚与众毕”,皆此义耳。

或云:“觚者,笔类”,误也。

班固赋曰:“上觚棱而栖金爵”,此乃阙角者也。

《文字音义》云:“觚者,酒器,受二升”。

《论语注》:“礼器一升曰爵,三升曰觚”,为笔者,误也。

  《论衡》曰:“断木为椠。

”《释名》曰:“椠者,渐也,板长三尺者也。

”可以书纪其事。

渐者,言当书渐渐而长也。

铅椠者铅黄之用,涂改其字,故谓之铅椠。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

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

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

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

今西京谓之交午木。

”(按此条见《古今注》)

  五明扇,舜作也。舜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以后,非乘舆不得用矣。(按此条见《古今注》)

  卤者,鼓也。

簿者,部也。

谓鼓驾成于部伍者也。

古文■(音卤)字,象盐田之形,安定有卤县,盖西方之咸地也。

卤字与西字,上文同类。

蔡邕《独断》云:“卤簿以备大驾”,他不常用。

古文■(音西)字,亦有如是作者。

  五辂衡上金雀者,朱鸟也,口衔铃钩谓銮,所谓和銮也(按原本脱此五字,据《古今注》校增)。

《礼》云:“行前朱雀。

”或谓朱鸟者,鸾鸟也,前有鸾鸟,故谓之鸾鸾。

口衔铃,故谓之鸾铃。

今或为銮,事一而义异也。

(按此条见《古今注》)

  金斧,黄钺也。

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

今以金斧黄钺为乘舆之饰。

武王以黄钺斩纣头,故王者以为戒。

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钺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

得赐黄钺,则斩持节将也。

(按此条见《古今注》)

  鍠,秦制也,今乘舆诸公王妃主通建焉。(按《古今注》云:秦始皇改铁钺作鍠。)

  铁斧,玄钺也。

诸公王得建之。

太公以玄钺斩妲巳,故妇人以为戒。

汉制,诸公亦建玄钺,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断斩,故为诸公之饰焉。

(按《古今注》连上金斧为一条,而句亦小异。

  节者,操也,瑞信也,谓持节必尽人臣之节操耳。

又曰:制也,言使臣仗节制置于四方。

节之始制,《三礼义宗》曰:“长一尺二寸”,春秋握节而死者,盖此节也。

秦汉已还,易之旌幢之形,其制渐长数尺余。

出使之臣节,盛于碧油囊,令启路者双持于马上,天子之命节制于阃外也。

及高宗改刺史为节度使,汉苏武陷匈奴中十九年,长执汉节,据此岂能长大乎?古文■(音节)字,盖象古之节,有符合之象。

印篆文,■字从爪(则绞反)从已印者,信也。

爪者,手也,谓执政之所持。

古之诸侯,裂地而封,皆佩所封之印,其当代位者,皆传所司之印,则古者持节类于持印。

夫守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使山国者用虎节,使土国者用人节,使泽国者用龙节。

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此皆节之等制也。

《三礼义宗》云:“天子以圭为节,天子大圭尺有二寸,以四镇之山为饰也。

”尺二寸者,法十二辰也。

上公镇桓圭九寸,侯镇信圭七寸,子镇谷圭五寸,男镇蒲圭五寸,凡诸侯之圭璧,各依其命数大小也。

谓之镇者,皆受之于天子,以为瑞信、镇抚国家也。

皆谓之命圭者,言皆受命而得,故朝觐宗遇则执焉。

夫瑞节者有五种,一曰镇圭,二曰牙璋,三曰谷圭,四曰琬圭,五曰剡圭。

郑玄云:邦节者有五种,用之镇圭以镇守邦国,牙璋以起军旅。

牙,齿也,是兵之象。

谷圭则用和欢聘女也,上饰禾稼之象。

琬圭无锋角,象文德也,以治德结好用之。

剡圭有锋芒,象伤害、征伐、诛讨也,诸侯使大夫来聘,执以命事,故使为瑞节。

凡天子诸侯之使节,尺有二寸,有金节、玉节。

玉节为瑞节,行事之时所执,以征召四方者也。

金节者,道路所持以为信也。

人、龙、虎三节皆以金铸之,使卿大夫聘于诸侯,乃为行道所执之信,则非行事之时瑞节也。

故郑玄云:镇圭、玉节、琬圭之徒,但云使者之瑞节,镇圭、琬圭之属是也。

二者使节,龙、虎、人形是也。

三者符节,旌节、管节是也。

夫云道路用旌节,关门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商由市者,即司市者与符节。

古者买符之关,终军弃繻,皆节之类也。

  牛亨问:“冕旒以繁露者何?”答曰:“缀玉而下,重如繁露也。”(按此条见《古今注》。“缀玉而下”句《古今注》作“缀珠垂下”)

  今人以朱衣为朱绂,乃大误也。

夫绂者,必也。

韠者,蔽也。

郑玄云:太古蔽膝之象,冕服谓之绂,其他谓之韠,皆以韦为之,故曰蔽韠也。

《急就篇》云:“禅(音单)衣,蔽膝也。

”颜师古注云:“亦谓之襜。

《诗》云:‘韍,在膝之服。

’”徐广《车服仪制》曰:“古者韍,今之蔽膝也。

明堂位曰:有虞氏始服韍,郑云:韍,冕服之蔽,舜始作也。

以尊祭服,昔先王食鸟兽之肉,衣其羽皮,而韍字遂从于韦。

”韦者,皮也。

《春秋正义》云:“战国时以韍非兵饰,乃去之。

汉明帝复制韍,用赤皮。

魏晋以还,易之以絺纱,韍字遂有从糸者。

古文芾(音绂)一从市,象市有连带之形。

”《说文》云:“天子朱绂,诸侯赤绂,大夫葱衡,士无绂有恰。

”(音夹又音袷)帢合字从市,市或从韦。

隶书从巾,非正也。

夫缺四角谓之帢合,帢合者合也,言蔽合于两膝之间。

韍者,谓于膝前绂以为蔽。

然绂既古之祭服,其制度止于皮,蔽膝者也。

《玉藻》云:“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

”韠者,绂也。

今盖于袍上,圆领小袖,本类胡服,即赵武灵王好著胡服是始也。

后周武帝始令袍下加襴,北齐主好衣朱衣,娄太后崩,高湛不肯去朱袍衣素服是也。

隋朝公卿多好著黄袍。

武德四年,制令三品衣紫,五品衣绯,绛衣绿袍,与绂制大相类,明矣。

  汉旧制: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为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首。

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太皇太后、皇后皆与乘舆同,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

绶者,所加也。

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百八十首。

公主封君服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一丈七尺,百二十首。

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按此条见《古今注》)

  縌者,古珮璲也。

佩绶相迎授,故曰縌。

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止玉玦云。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纯青,圭长一丈六尺,八十首。

四百石、五百石长同,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一丈五尺,六十首。

自黑绶以下,縌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百石青绀,绶一采。

婉转缪织,织长一丈二尺。

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为一圭,首多者系细,首少者系粗,皆广一尺六寸也。

汉末丧乱,王佩之法绝而不传。

魏侍中王杰识古佩法,始更制焉。

(按此条见《古今注》)

  孔颖达引《考工记》云:“大圭长三尺,天子服之”,是天子廷长三尺也。

许慎云:“圭者,上圆下方,法天地也。

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

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笏度长短之异,复与今制不同。

(《隋书·礼仪志·礼图》云:“笏长二尺有二寸,中博二寸,具杀六分去一。

”)

  青囊,所以盛印也。

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

自晋朝以来,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前;非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后。

(按此条见《古今注》)

  帢荚,魏武帝所制也。初以军中服之轻便,又作五色帢荚以表方面也。(按此条见《古今注》)

  貂蝉,胡服也。

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

蝉者,取其清虚识变也。

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

(按此条见《古今注》)

  两汉京兆、河南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四人皆持角弓,违者则射之,有乘高窥瞰者亦射之。

魏晋设角弓而不用焉。

(按原木并上为一条,据《古今注》改正)

  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

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免毫竹管也。

  又问彤管何也?答曰:“彤者,赤漆耳。史官载事故以彤管,用赤心记事也。《诗静女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孙兴公问曰:“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

群臣援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

有之乎?”答曰:“无也。

有龙须草一名缙云草,世人为之妄传。

至如今有虎须草,江东亦织以为席,号曰‘西王母席’,可复是西王母乘虎而坠其须也?”(按“牛亨问曰”至此三条,原本并作一条,文复讹错。

今据《古今注》校正)

  天子赦天下,必竖以鸡,以其有五德。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取其告令之象。

金者,鸡之饰也。

又以鸡属西方金之位《历象》云:“鸡星动即有赦。

  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此条见《古今注》)

  魏武帝以玛瑙石为马勒,砗磲为酒碗。(此条见《古今注》)

  孙权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又以舟名驰马。(此条见《古今注》)

  北齐杨愔字遵彦,为吏部尚书。

昔尝遭厄履危,一餐之惠,酬答甚厚,性命之雠,赦而不问。

及典选,取士多以言貌恩旧,时致谤言。

有选人鲁漫汉自言猥贱,独不见识。

愔曰:“卿前日在光子思坊,骑秃尾草驴,以方扇障面,见我不下,云何不识?”因调曰:“名以定体,漫汉名不虚。

”竟不为选用。

今俗以恶于己者,谓“何处见不下驴”,盖始于此也。

  侯白字君素,魏郡邺人。

始举秀才,隋朝颇见贵重,博闻多知,谐谑辩论,应对不穷,人皆悦之。

或买酒馔,求其言论,必启齿发题,解颐而返,所在观之如市,越公甚加礼重。

文帝命侍从以备顾问,撰《酒律》、《笑林》,人皆传录。

  魏文帝宫人,绝宠者有莫琼树、薛夜来、陈尚衣(按陈字《古今注》作田)、段巧笑四人,日夕在侧。

琼树乃制蝉鬓,缥缈如蝉翼,故曰蝉鬓,巧笑始作锦衣彩履,紫粉拂面;尚衣能歌舞;夜来善为衣裳,一时冠绝。

(按原本作隋文帝,误,今改正)

  顺宗时,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能于一尺绡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米,点画分明,细于毛发。

又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采,于掌中结为伞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外列执幢奉节之童,亦不啻千数。

其盖阔一丈,秤之无三数两。

自煎灵香膏敷之,则纠硬不断。

上叹其工,谓之神助。

因令止于宫中,每日食胡麻饭二三合。

至元和中,宪宗嘉其聪慧,赐金凤以束其腕。

眉娘不愿住宫中,度以黄冠,赐号逍遥。

及后神迁,香气满室,弟子将葬,举棺觉轻,即撤其盖,惟有偶屦而巳。

后入海人往往见乘紫云游于海上,罗浮处士李象先作《卢逍遥传》。

(按此条本见《杜阳杂编》,此书更不互载别条,恐《永乐大典》误编入《演义》也,今姑存之)

  近代学者著《张虬须传》,颇行于世。

乃云隋末丧乱,李靖与张虬须同诣太原寻天子气,及谒见太宗,知是真主。

(按此条原本尚有别文,今删去,存此数语)

  《六丑图》云:北齐徐之才家贫,割所居门外地以养亲。

忽宾客会中,有言“徐六卖却门前地”,之才第六也,卢思道恐辱之才,乃止之曰:“不用道”,时人遂因之,用言成戏,而今酒令名《徐六》者,盖此始也。

  乌孙国有青田核,莫测其形,树实之至中国者但得其核耳。

得清水,则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

核大如五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

刘章时得二核,集宾客设之,常供二十人饮。

一核尽,一核所盛已复中饮。

饮尽,随更注水,旋尽成,不可久置,久则苦而不可饮,名曰青田壶。

(按此条见《古今注》)

  今人以酒巡匝为婪尾。又云:婪,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为贪婪。

  《金陵记》:江南计吏止于传舍间,及时就路,以马残草泻于井中,而谓已无再过之期,不久复由此,饮,遂为昔时莝刺喉死。

后人戒之曰:“千里井,不泻莝。

”杜诗:“畏人千里井”,注:“谚云:‘千里井,不反唾’”,疑“唾”字无义,当为“莝”,谓为莝所哽也。

按《玉台新咏》载曹植《代刘勋妻王氏见出而为》之诗曰:“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泻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迟,踟蹰不得共。

”观此意,乃是尝饮此井,虽舍而去之,亦不忍唾也。

此足见古人忠厚,其理甚明。

  黄帝之初,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啗砂石,制五兵之器,而变化云雾。

《世本》及《吕氏春秋》皆云:“蚩尤作五兵”,谓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黄帝诛之于涿鹿之野,涿鹿属冀州。

任昉《述异记》曰:“冀州有蚩尤神,谓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涿鹿间往往掘地得髑髅如钢铁者,即蚩尤骨也。

齐梁尚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秦汉间说蚩尤牛耳,须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冀州旧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带角而相抵,即角抵之戏,盖其遗制也。

其后人通以角胜之戏为角抵焉,或独以两人竞力为角抵,非也。

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尚不用牛头。

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疫其里人,遂立祠。

《汉纪》云:“武帝元封三年作角抵戏,以享外国朝献者,而三百里内皆观之。

”此角抵乃角胜也,盖始于戴角,遂有是名耳。

抵与抵同用,此抵字非正文。

  牛亨问曰:“草木生类乎?”答曰:“生类也。

”又曰:“有识乎?”答曰:“无识也。

”又曰:“无识,宁得为生类也?”答曰:“物有生而有识者,有生而无识者,有不生而有识者,有不生而无识者。

夫生而有识者,虫类也,生而无识者,草木也;不生而无识者,水土也,不生而有识者,鬼神也。

  牛享问曰:“将离别,赠之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招召,赠以文无。

文无一名当归也。

欲忘忧者,赠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忧,使人忘其忧也。

欲蠲忿者,赠以青棠,青棠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也。

  芙蓉一名荷花,生池泽中,实曰莲。

花最秀者,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水华。

色有赤、白、红、紫、青、黄,红、白二色差多。

花大者,至百叶。

又有金莲花,青莲花,碧莲花,千叶莲花,石莲花,双莲花,旱莲花。

  乌莲花细六叶,色多红绿。

红者紫点,绿者绀点,俗谓之仙人花。

一名连缬花,一名凤翼。

(按《古今注》“乌莲叶如鸟翅,一名鸟羽,一名凤翼,花大者,其色多红绿。

红者紫点,绿者绀点,俗呼为仙人花。

一名连缬花,较此条尤详)

  蘘荷似■〈艹腷〉苴而白,■〈艹腷〉苴色紫,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

久置则销烂,不为实矣。

(按《古今注》尚有“叶似姜,宜阴医地种之,常依阴而生”十四字)

  荼,蓼也。

荼紫色,蓼青色,其味辛且苦,食之明目。

或谓紫叶者为香荼,或谓青叶者为青荼,亦以紫色者为紫蓼,青色者为青蓼。

其长大而不苦者,为马蓼。

  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亦长细。

  蒲杨生水边,叶似青杨。

  移杨圆叶弱蒂,微风大摇。一名高飞,一名独摇。

  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

  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

  苦葴一名苦■〈艹织〉。

子有里,形如皮弁,始生青,熟则赤,里有实,(按二字据《古今注》补)正圆如珠,子亦随里青赤。

长安儿童名洛神珠,亦曰王母珠,亦曰皮弁草。

  虎豆一名虎沙。(按《古今注》尚有“似狸豆而大,实如小儿拳,可食”三句)

  狸豆一名狸沙,一名猎沙。(按《古今注》尚有“叶似葛实,大如李核,可啗”三句)

  ■〈豆〉豆叶似葛实,长尺余,可蒸食。一名■〈豆〉菽。(按《古今注》尚有“一名治■〈豆〉”句)

  马豆,一名马沙。(按《古今注》尚有“似虎豆而小,实大如指,亦可食”句)

  枳椇子一名木饧,实形拳曲,花在实外。(按八字据《古今注》补入)味甘美,如饧蜜也。一名树蜜,一名木实,一名白石,一名白实。

  木蜜生南方,合体皆甜,嫩枝(一作软皮)及叶皆可生啗,味如蜜,解烦止渴。其老枝及根干坚不可食,细破煮之,煎以为蜜,味倍甘美。

  九谷者,黍、稷、稻、粱、三豆、二麦是也。(按自草木生类一条至此十九则皆见《古今注》)

  秀,绣也。草木之花如绮绣者。从禾从乃。禾者,和也。二月种,八月收,得时中和之气,遂名曰秀。

  乌文木,出交州,色黑有文。

  苏枋木出扶南、林邑外国,取细破煮之,以染色。

  紫檀木出扶南而色紫,亦谓之紫旃。

  燕一名天女,又名挚鸟。

  吐绶鸟一名功曹。

  雀一名嘉宾,言常栖集人家,如宾客也。

  秦始皇有名马七,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奔电,五曰飞翮,六日铜爵,七日神凫。

  鸡名烛夜,又曰翰音,狗曰黄耳,猪一名参军事,(《古今注》“猪作猿”。疑误)羊一名髯主簿。(按乌文木一条至此凡八则皆见《古今注》)

  世目无朋侣者为独,盖兽名也。许慎云:“北嚣山有兽名独犭各焉,其状如虎,白身,豕鬣似马尾,行止无伴,遂名曰独。”

  绀蝶一名蜻蛉,似蜻蛉而色玄绀,辽东人谓之绀幡,亦曰童幡,亦曰天鸡。

好以七月群飞暗天海边,蛮夷食之谓海中青鰕化为之也。

(按自此至末皆见《古今注》)

  蛱蝶一名野蛾,江东人谓之挞术。

(术《古今注》作末又作木)色白背青者是也。

(按古今注有此七字)其大者或黑色,或青斑,曰凤子,一名凤车,一名鬼车,生江南柑橘园中。

(原本脱落今据《古今注》增补)

  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胡蝶,色青而大者是也。

小而黄者曰胡梨,一日胡离,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绛驺,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亦名赤弁丈人。

(原本脱落据《古今注》增补)

  莎鸡一名促织,一名络纬,一名蟋蟀。络纬谓其鸣声如纺绩也,促织谓其鸣声如急织也。

  促织一名促机。

  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乃鸣。济南人谓之懒妇。

  蝘蜓一曰守宫,一曰龙子,善于树上捕蝉食之,其五色长细大者名为蜥蜴,其短而大者名为蝾螈。

一曰蛇医,大者长三尺,其色玄绀,善螯人;一曰绿螈,一曰玄螈。

牛亨问曰:“蚁名玄驹者何也?”答曰:“河内人并河而居,见人马数千万,皆如黍米游动往来,从旦至暮,家人以火烛之,人皆是蚊蚋,马皆是大蚁,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蚁曰玄驹也。

  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也?”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结草虫一名结苇,好于草末折屈草叶为巢窟,处处有之。

  蜣娘一名蛣蜣,一名转丸,一名美丸,能以土包屎,转而成丸,圆正无斜角。(《古今注》有“庄周曰:‘蛣蜣之智,在于转丸’”三句)

  蝇虎一名豹子。(按《古今注》尚有“蝇,狐也,形似蜘蛛而色厌白,善捕蝇。一名蝇蝗”凡十八字,此本当有脱落)

  ■〈虫长〉蚑,蠨蛸也。身小而足长,故谓之■〈虫长〉蚑。

  魭子一名鱼子,好群浮水上,曰白萍。

(按《古今注》曰“白鱼赤尾者曰触,一曰魭。

”或曰‘雌者曰白鱼,雄者曰触鱼子,好群泳水上者,名为白萍”,校此尤详)

  兖州人谓白鲤为白骐。

(按《古今注》曰:“兖州人呼赤鲤为赤骥,呼青鲤为青马,谓黑鲤为玄驹,白鲤为白骐,黄鲤为黄雄”校此为详,当是此本有脱落也)

  江东人谓童子鱼为土父,谓鼍为河伯使者。(按《古今注》尚有“呼青衣鱼为婢”一句)

  鳖一名河伯从事。

  乌贼一名河伯度事小吏。

  彭越子似蟹而小,扬楚间每遇寒食,其俗竞取而食之。

或传云:汉黥布覆彭越醢于江,遂化为蟹,因名彭越子。

恐为误说。

此盖彭螖子矣(螖又作蝟)。

人语讹以螖子为越子,缘彭越有名于世,故习俗相传,因而不改。

据崔正熊云,蟚子小蟹也,亦曰彭蚑子,海边涂中食土,一名长卿。

其有螯大者名拥剑,一名执火,其螯赤故也。

晋司徒蔡谟初过江,误食彭蜞子以为蟹,吐下,以至委顿。

他日言于谢尚,尚曰:“卿读《尔雅》不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