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六韬

群书治要六韬 #

  吕尚

  文韬

  文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而赏,不因怒而诛;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匿,下无阴害;不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

”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大利则君德彰矣。

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沉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文王曰:“愿闻为国之大失。”太公曰:“为国之大失,作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

  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

”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

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矣。

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

不法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

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

不法法则兵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

  文王问太公曰:“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无?”太公曰:“有之。

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地应之以德,逆则人备之以力,顺则神授之以职。

故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多游台,则民多病温,霜露杀,五谷、丝麻不成。

人主好田猎罼弋,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禾谷不实。

人主好破坏名山,雍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五谷不滋。

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

故人主动作举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人备之以力,神夺之以职。

如响之应声,如影之随形。

”文王曰:“诚哉!”

  武王问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乎?”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太公曰:“是谏者不必听,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太公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

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

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

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

主好珠玉、奇怪异物,谏者不听。

是谓六不听。

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亡。

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

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

四曰:以直强正众曲,必亡。

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

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

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

四曰: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

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

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

七曰:货财上流,贤者不用。

  武王伐殷,得二大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其一人曰:“有。

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

六月雨雪深尺余。

”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

殷君喜以人餧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小人为上,急令暴政,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池台,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利而擅令,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升斛,无尺丈,无称衡。

此殷国之大妖也。

  武韬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太公曰:“先人。

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

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太公曰:“可。

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

夫以贤而为人下,何人不与?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则申万人之上者,唯圣人而后能为之。

”文王曰:“善。

请着之金版。

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

  龙韬

  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乎?”太公曰:“有九差。”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人才参差大小,犹斗不以盛石,满则弃矣。

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问闾里。

察奸伺猾,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遽不悔,此妻子将也。

先语察事,实长希言,赋物平均,此人之将也。

切切截截,不用谏言,数行刑戮,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

讼辨好胜,疾贼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

外貌咋咋,言语切切,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必,此十万之将也。

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之将也。

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入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教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极,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太公曰:“天道难见,地利、人事易得。

天道在上,地利在下,人事以饥饱、劳逸、文武也。

故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则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则不可以战矣。

故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宝。

  王曰:“天道鬼神,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独不贵天道?”太公曰:“此圣人之所生也。

欲以止后世,故作为谲书而寄胜于天道,无益于兵胜,而众将所拘者九。

  王曰:“敢问九者奈何?”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诛。

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

不顺敌之强弱,幸于天道。

无智虑而候氛气。

少勇力而望天福。

不知地形而归过敌人。

怯弗敢击而待龟筮。

士卒不募而法鬼神。

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

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也。

  虎韬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

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民有三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故出;民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

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乐哉!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

  武王曰:“为之奈何?”太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

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

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

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

故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犬韬武王至殷,将战。

纣之嗾握炭流汤者十八人,以牛为礼以朝者三千人,举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趋行五百里而矫矛杀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亿有八万。

  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周为弱,以纣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侯,以纣为天子。

今日之事,以诸侯击天子,以细击大,以少击多,以若击强,以危击安;以此五短,击此五长,其可以济功成事乎?”

  太公曰:“审天子不可击,审大不可击,审强不可击,审安不可击。

”王大恐以惧。

太公曰:“王无恐且惧。

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民。

所谓众者,尽得天下之众。

所谓强者,尽用天下之力。

所谓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

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比之谓天子。

今日之事,为天下除残去贼也。

周虽细,曾残贼一人之不当乎?”

  王大喜,曰:“何谓残贼?”太公曰:“所谓残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钱彩帛、狗马谷粟,藏之不休,此谓残也。

所谓贼者,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非以法度,此谓贼也。

”武王问太公曰:“欲与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

  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

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为重而苟进,勿以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谋简于人,勿以谋后于人。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敌可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