缃素杂记

缃素杂记 宋 黄朝英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案:《靖康缃素杂记》十卷,宋黄朝英撰。

晁公武《读书志》曰:朝英,建州人,绍圣后举子。

又曰:所记凡二百事,今本卷数与公武所记同,而只有九十事。

程大昌《演繁露》辨其“误引麦秋”一条,此本无之。

考王楙《野客丛书》亦具载“麦秋”之说,称《缃素杂记》,知非大昌误引。

又《野客丛书》载其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误以拆露盘为青龙九年一条,麻胡仅得二事一条,袁文《瓮牖闲评》载其辨谷阳一条,辨芦菔一条,此本亦无之,盖明人妄有删削,已非完书矣。

袁文、王楙于此书颇有驳正,然考证之学,大抵后密于前,不足为病。

晁公武讥其为王安石之学,又讥其解诗芍药握椒为鄙亵,刘敞《七经小传》亦摭此条为谐笑,虽不出姓字,殆亦指朝英。

观其书,颇引《新经义》及《字说》,而尊王安石为舒王,解诗绿竹一条,于安石之说尤委曲回护,诚为王氏之学者。

然所说自芍药握椒一条外,大抵多引据详明,皆有资考证,固非漫无根柢,徒为臆断之谈。

敞本与安石异趣,公武又以元祐党家,世与新学相攻击,故特摭其最谬一条,以相排抑耳。

乾隆四十六年七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卷一

  黄阁

  天子曰黄闼,三公曰黄阁,给事舍人曰黄扉,太守曰黄堂。

凡天子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秦、汉有给事黄门之职是也。

天子之与三公礼秩相亚,故黄其阁以示谦。

《汉旧仪》云:“丞相听事门曰黄阁。

”又《王莹传》云“既为公,须开黄阁”,张敬儿谓其妻嫂曰“我拜后府开黄阁”是也。

黄门郎,给事于黄闼之内,入侍禁中。

后汉献帝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唐郭承嘏尝为给事中矣,文宗谓宰臣曰“承嘏久在黄扉”是也。

黄堂者,太守听事之堂也,亦谓之雌堂。

杜诗为南阳太守,请郭丹为功曹,敕以丹事编署黄堂,以为后法是也。

或以大拜为身到黄扉,余所未谕。

故杜少陵《与严阁老》诗云:“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

”宋子京《与王相公》云:“薰琴顺署,雌阁偃藩。

”又《和公序再入玉堂》云:“七年辞玉署,再入佐黄扉。

”《与徐舍人》云:“果纡绣扆之知,趣上黄扉之试。

”又《初到郡斋》云:“姑俟天藏疾,雌堂日燕居。

”又《谢寄公醪》云:“老依滴曲作蕃饮,饮,当作牧。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月例黄堂给宴醪。

”又《重修诸亭记》云:“太守牙居,惟有黄堂便坐。

”则三公为黄阁,给事舍人为黄扉,太守为黄堂明矣。

  蚩尾

  苏鹗《演义》云:“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

颜之推亦作此鸱。

刘孝孙《事始》作此蚩,蚩尾既是水兽,作蚩尤字是也。

蚩尤铜头铁额,牛角牛耳,兽之形也。

作鸱鸢字,恐无意义。

”古老传云:“蚩耸尾出于头上,遂谓之蚩尾。

”《颜氏家训》云:“《东宫旧事》呼鸱尾为祠尾,盖张敞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取吴呼蚩为祠,遂为祠尾。

”又俗闾呼为鸱吻,见其吻如鸱鸢,遂以此呼之,自后蚩字因有作此者。

余案《倦游杂录》云:“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象,冠于屋以禳之。

今亦有自唐以来寺观旧殿宇,尚有为飞鱼形尾上指者,不知何时易名为鸱吻,状亦不类鱼尾。

又案《陈书》:“旧制,三公黄阁厅事置鸱尾,后主时萧摩诃以功授侍中,诏摩诃开阁,门施行马,厅事寝堂并置鸱尾。

”又《北史 宇文恺传》云:“自晋已前,未有鸱尾。

”用鸱字。

宋子京诗云:“久叨鸱尾三重阁。

”兼撰《新唐书》,皆用鸱字。

又《江南野录》云:“初,台殿阁各有鸱吻,自乾德之后,天王使至则去之,使还复用。

至是遂除。

”此又用鸱吻,竟未详其旨。

  木稼

  舒王作《韩魏公挽诗》云:“木稼尝闻达官怕。

”盖用《旧唐书》:宁王卧疾,引谚语曰:“‘木稼,达官怕’,必大臣当之,吾其死矣。

”此用故事诚工也。

然木稼之说,齐世知其为木冰,而不解其义。

余尝读班史《五行志》,而得其说,盖自:“《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

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雰气寒,木不曲直也。

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

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

是时叔孙侨如出奔,公子偃诛死。

一曰:时晋执季孙行父,又执公,此执辱之异。

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

是岁晋有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

属常雨也。

”由是知“木稼”当为“木介”明矣。

盖唐之谚语讹也。

案《唐书 五行志》直书曰“雨木冰”,乃引刘向之言为证。

又云:“亦谓之树介,介,兵象也。

”是真得《春秋》书灾异之意矣。

又《公羊传》云:“雨木冰者何?雨而木冰也。

何以书?记异也。

”何休云:“木者少阳,幼君大臣之象;冰者凝阴,兵之类也。

冰胁木者,君臣将执于兵之徵也。

”然何氏此说,盖亦自于歆、向云。

  夕郎

  《职林》曰:“初,秦汉别有给事、黄门之职,后汉并为一官,故有给事黄门侍郎。

”余案《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每日暮,入对青琐门拜,名曰夕郎,亦谓之夕拜。

”案《刘公嘉话》云:“崔造以夕郎拜相。

”又《南唐近事》云:“相第有呼卢之会,夕拜预焉。

”盖谓唐镐时为给事中也。

青琐门在南宫。

卫瓘注《吴都赋》曰:“青琐,户边青镂也。

一曰天子门,内有眉格,再重里青画曰琐。

”案柳子厚云:“夕之名,则朝拜之偶也。

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

”《诗》曰:“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左传》曰:“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记》曰:“暮不废夕。

”又曰:“日入而夕。

”晋侯将杀竖襄,叔向夕。

楚子之留乾溪,右尹子革夕。

齐之乱,子我夕。

赵文子砻其椽,张老夕。

智襄子为室美,士茁夕。

皆暮见也。

汉仪,夕则两郎向琐闱拜,谓之夕郎,亦出此名也。

又应劭注《汉书》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又《汉仪》注:“郊泰畤,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南向揖月。

”颜氏云:“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此常礼也。

郊泰畤而揖日月,此又别仪。

”《摭言》云:“罗隐开平中累徵夕郎不起,罗衮以诗赠之云:‘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

’”

  孤负

  世之学者,多以罪辜之辜为孤负之字,殊乖礼意。

盖公正众所附,私反而孤焉。

众所附,则有相向之意,故不孤;私反而孤,则有相背之意,非向之也。

孤负云者,言其背负而已。

故李陵《与苏武书》云:“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又云:“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马严上书云:“臣叔父援孤恩不报。

”张俊上书云:“臣孤恩负义。

”黄香上疏云:“孤忝圣恩。

”谢庄《月赋》云:“孤奉明恩。

”宋繇云:“孤负圣明。

”谢晦云:“孤背天日。

”桓荣祖云:“孤负恩奖。

”江革云:“孤负朝廷。

”《北史 后妃上》云:“孤负遗旨。

”《隋宗室诸王传》云:“孤负付属。

”李白云:“孤负夙愿。

”未尝用辜字。

今世先达士大夫,亦未尝错用,如宋子京《与李太傅》云:“徒轸深仁,有孤高谊。

”又云:“敢忘自修,以孤大赐。

”舒王云:“安能孤此意,颠倒就衰飒。

”又云:“予岂敢孤其意,以受不腆之辞。

”鲁直云:“误蒙器使,孤奉国恩。

”则孤负之孤,宜用孤字明矣。

  耶歈

  《前书》云:“赵将李左车,设伏兵之计以御韩信,而赵王不用,遂为市中人耶歈之。

”苏鹗《演义》云:“耶歈者,举手相弄之貌,即今俗谓之冶由也。

耶歈之,盖音韵讹舛耳。

”又《后汉 王霸传》:“王郎起兵,光武在蓟,令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揄之。

”注引《说文》曰:“‘歋歈,手相笑也’,歋,音弋支反,歈音踰,又音由。

此云邪揄,语轻重不同。

”又《世说》载襄阳罗友,少好学,性嗜酒,当其所遇,则不择士庶。

桓宣武虽以才学遇之,然以其诞率非宏远才,许而不用。

郡人有得郡者,温为席送别,友亦被命,至尤迟晚。

温问之,答曰:“旦出门,于中路逢一鬼,大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遂惭悕却回,不觉淹缓之罪。

”桓虽知其滑稽,心颇愧焉。

后以为襄阳太守。

故宋景文公诗云:“数领郡章君莫笑,犹胜长被鬼揶揄。

  涂诏

  《旧唐书 李藩传》曰:“王锷以钱数十万赂贵权幸,求兼宰相。

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

’藩遂以笔涂‘兼宰相’字,却奏上云:‘不可。

’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笔涂诏邪?’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

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事果寝。

”又案崔铉《会要》曰:此乃不谙故事者之妄传,史官之谬记耳。

既称奉密旨宣拟状中陈论,固不假以笔涂诏矣。

凡欲降白麻,若商量于中书门下,皆前一日进文书,然后付翰林草麻制。

又称藩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尤为疏阔。

盖由史氏以藩有直亮之名,欲委曲成其美,岂所谓直笔哉!《旧唐书 权德舆传》曰:“初锷来朝,贵幸多举锷者,上将加平章事,李藩坚执以为不可,德舆继奏云云。

乃止。

”今从之。

  貌侵

  《史记 武安侯列传》云:“武安者貌侵。

”韦昭注云:“侵音寝,短小也。

又云丑恶也。

”又《》本传云:“蚡为人貌侵。

”服虔注云:“侵,短小也。

”韦昭则以侵为寝,服虔止读如本字,皆有短小之义。

而颜师古并无注释。

余谓当以侵为正。

案《酉阳杂俎》云:“今人谓丑为貌寝,误也。

《魏志》曰:刘表以王粲貌侵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一云貌寝而体弱。

注云:侵,貌不足也。

”又云:貌寝,谓貌负其实也。

通侻者,简易也。

侻,他活切,《玉篇》云:“轻也。

”《晋书》载左思貌寝口讷,而词藻壮丽。

《唐书》载欧阳询貌寝侻,敬羽貌寝甚。

又《南史》中载某人貌上五字原缺,据他本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寝小。

《北史 邢逊传》云:“祖效貌寝,有风尚。

”《倦游录》载终慎上六字原缺,据他本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思风貌寝陋。

皆以侵为寝,盖循袭之误也,侵固不当上五字原缺,据他本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作寝。

  吹台

  《西清诗话》云:“《唐书 杜甫传》云:甫与李白、高适同登吹台,慨然莫测也。

质之少陵《昔游诗》:‘昔者与高李,同登单父台。

’则知非吹台。

三人皆词宗,果登吹台,岂无雄词杰唱著后世邪?”余谓此论太疏。

案杜子美《遣怀》诗云:“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注云:“两公,高适、李白也。

吹台,梁王歌台也,今谓之繁台。

”独不见此何邪?又《名贤诗话》云:“国初王仁裕,暮春与门生五六人登繁台,饮酒题诗,抵夜方散。

诗云:‘柳阴如雾絮成堆,又引门生上吹台。

淑景即随风雨去,芳尊宜命管弦来。

漫夸鼎食鸣钟贵,宁免朝乌夜兔催。

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空放马头回。

’”即知繁台乃吹台也。

  豹直

  李济翁《资暇集》云:“新官并宿本署曰爆直,佥作爆迸之字。

余尝膺闷,莫究其端。

近见惠郎中实云:‘舍当作合。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作武当作虎。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豹字。

言豹性洁,善服气,虽雪雨霜雾,伏而不出,虑污其身。

’案《列女传》云:‘南山有文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衣,而成其文章。

’《南华》亦云:‘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

’则并宿公署,雅是豹伏之义,宜作豹直,固不疑也。

”余观宋景文公有《和庞相公闻余儤直见寄》诗一篇,乃用儤字。

又《职林》云:“凡当直之法,自给舍丞郎入者,三直无儤;自起居郎官入者,五直一儤;御史补阙入者,七直两儤;其余杂入者,十直三儤。

”亦用儤字。

案《玉篇》云:“儤,连直也。

”字当作儤,非虎豹之豹。

卷二

  阴康

  《汉书》载相如《游猎赋》云:“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注云:“陶唐当为阴康,传写之误耳。

”案《古今人表》有葛天氏、阴康氏。

又《吕氏春秋》曰:“昔阴康氏之时,民气郁遏,筋骨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高诱亦误解为陶唐,尧有天下之号也。

案《吕氏》说阴康之后,方一一历言黄帝、颛顼、帝喾乃及尧、舜作乐之序,皆有次第,岂再陈尧而错乱其序乎?盖诱不观《古今人表》,妄改易《吕氏》本文耳。

余案书传之讹,非特此也,如“却非”讹而为“御北”,“皮传”讹而为“颇传”,“华表”讹而为“和东”者,其类甚多。

  伎养

  应劭《风俗通》,尝论《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养,不能无出言。

案伎养者,谓怀其伎而腹痒也。

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从心烦而伎养。

”李善云:“有伎艺欲逞曰伎养。

”今《史记》并作“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或作“徘徊不能无出言”,是为俗传写误也。

故景文公诗云“技痒新禽百种啼”,盖用此义。

  郑重

  《汉 王莽传》称:“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

”注云:“郑重,犹言频烦也。

”《颜氏家训》亦云:“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此真得《汉书》之意。

近沈存中《笔谈》言石曼卿事云:“他日试使人通郑重,则闭门不纳,亦无应门者。

”即以郑重为殷勤,不知何所据而言然?不尔,曾谓使人通频烦可乎?《魏志 倭人传》云:“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亦有频烦之意。

今人有以郑重为慎重上三字原缺,据他本校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者,又误矣。

  回纥

  《旧唐书 回纥传》云:“元和四年,里迦可汗遣使请改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

”崔铉《续会要》云:“贞元五年七月,公主至衙帐,回纥使李义进请改纥字为鹘。

”与《统纪》同。

《邺侯家传》云:“四年七月,可汗上表请改纥字为鹘。

”与李繁《北荒君长录》及《新回鹘传》同。

按李泌明年春薨,若明年七月方改,《家传》不应言之,今从《家传》、《君长录》书。

  扊扅

  《颜氏家训》云:“《古乐府》歌百里奚词曰:‘百里奚,五羊皮。

忆别时,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家训》谓:“吹当作炊煮之炊。

案蔡邕《月令 章句》曰:‘键,开牡也,所以止扉,或谓之剡移。

’然则当时贫困,并以门牡木作薪炊耳。

”扊或作扂,余染反;扅或作扈,余之反。

故何公《送人序》云:“话龙具之注,歌扊扅之炊。

”昔人《述怀》诗云:“囊空未省余钗钏,薪尽何尝赦扊扅。

  藉田

  藉田,音慈夜反;典籍,音慈力反。

案舒王《字说》:藉从草从来从借。

从草,若“藉用白茅”是也,凡藉物如之;从来、从借,若“藉而不税”是也,凡藉人如之。

藉物者尚之,藉人者下焉。

籍从昔从来从竹。

藉记昔事,有实可利,后除其繁芜有节焉。

世之学者,类不分藉、籍之义,乃以藉田为籍田,至书典籍之籍,乃反为藉字,是不究其本也。

案《文帝纪》诏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应劭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

籍者,帝王典籍之常。

”韦昭曰:“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臣瓒曰:“藉,谓蹈藉也,藉田本以躬亲为义,不得以假借为称。

”师古曰:“《国语》云宣王‘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斯则藉非假借明矣。

”余考数家之说,应劭以藉为典籍之籍,谬也。

唯韦昭之说得之。

案《王制》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注云:“借民力治公田,故不税。

”盖帝王所亲耕者,公田也。

公田谓之藉田者,以借民力为义,故藉之字,所以从借也。

舒王云:“公田谓之锄,犹亲耕之田谓之藉也。

宣王不藉千亩者,为其不能亲耕公田以劝农耳。

”谓之藉者,岂不以假借为义乎?臣瓒与师古未之或知,何耶?余尝谓枕藉、酝藉、狼藉、顾藉,皆从草,音慈夜反。

而文籍、图籍、篇籍,与夫籍甚、籍其家,皆从竹,音慈力反,乃为允当。

又许慎《说文》云:“祭藉也。

一曰草不编,狼藉。

从草耤声,慈夜切,又秦昔切。

”许氏乃以一字为两音,尤见疏谬。

  重黎

  《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命曰祝融。

其后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案《左氏春秋传》载蔡墨论社稷五祀,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杜氏注云:“正,官长也。

木生勾曲而有芒角,其祀重焉。

”“祝融明貌,其祀黎焉。

”该为金正,修及熙为水正,勾龙为土正。

又案蔡墨云:“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

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左传》以重为少皥氏之叔,以黎为颛顼氏之子,则重与黎二人也。

而太史公乃以重犁为一人,而谓重犁为颛顼之曾孙,与左氏所载不同。

盖太史公去上古之世为差远,则所传容有谬戾,不若左氏之为近,故所载为详且悉也。

又况高辛氏承颛顼高阳氏之后,高阳氏黄帝之孙,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世次差近,故颛顼之子犁,所以为高辛氏之火正也。

若以犁为颛顼之曾孙,则与高辛氏世次相远,岂复为其火正乎!案《律历志》云:“火正犁同地。

”《幽通赋》云:“犁醇耀于高辛。

”皆其证也。

又许慎注《淮南子》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

一名犁,为高辛氏火正,一云老童,即卷章也。

”案《楚世家》云犁先为祝融,其后吴回代之。

则许慎之说又误矣。

  汤饼

  煮面谓之汤饼,其来旧矣。

案《后汉 梁冀传》云:“进鸩加煮饼。

”《世说》载何平叔美姿容,面至白。

魏文帝疑其傅粉,夏月令食汤饼,汗出,以巾拭之,转皎白也。

又案吴均称饼德,曰“汤饼为最”。

又《荆楚岁时记》云:“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又齐高帝好食水引饼。

又《唐书 王皇后传》云:“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倦游杂录》乃谓“今人呼煮面为汤饼”,误矣。

《懒真子录》谓“世之所谓长命面,即汤饼也”,恐亦未当。

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宜矣。

然张公所论市井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乃易其名为炉饼,则又误也。

案《晋书》云:“王长文在市中啮胡饼。

”又《肃宗实录》云:“杨国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饼。

”安可易胡为炉也?盖胡饼者,以胡人所常食而得名也,故京都人转音呼胡饼为胡饼,呼骨切,胡桃为胡桃,亦呼骨切,皆此义也。

余案《资暇集》论毕罗云:“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因谓之毕罗,后人加食旁为饆饠字,非也。

”又云:“元和中有奸僧鉴虚,以羊之六腑特造一味,传之于今,时人不得其名,遂以其号目之曰‘鉴虚’,往往俗字又加食旁为鉴虚字。

”然则胡饼谓之胡,义可知矣。

又《玉篇》从食从固为 字,户乌切,注云饼也。

谓之 饼,疑或出此。

余故并论,使览者得详焉。

  属车

  胡广《汉制度》曰:“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

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

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

小驾,太仆奉驾,侍御史整车骑也。

”又《隋志》云:“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为八十一乘。

汉遵不改,武帝祠太乙甘泉,则尽用之。

明帝上原陵又用之。

法驾三十六乘,小驾十二乘。

隋开皇中,大驾十二乘,法驾减半。

大业初,属车备八十一乘。

”“炀帝问于阎毗,毗曰:此起于秦故。

张衡赋云‘属车九九’是也。

次及法驾,三分减一,为三十六乘,此汉制也。

故《文帝纪》云‘奉天子法驾迎代邸’,如淳曰‘属车三十六乘’是也。

又据宋孝建时,有司奏议,晋迁江左,唯设五乘,尚书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议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

江左五乘,俭不中礼。

但帝王旗旒之数,爰及冕玉,皆用十二,今宜准此,设十二乘。

’”平陈之后,有司请以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

帝曰:“大驾宜用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

  乾没

  《汉书》:“张汤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

”服虔曰:“乾没,射成败也。

”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曰乾,失利曰没。

”颜氏:“乾音干。

”《魏志》:传嘏曰:“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自徼于乾没乎。

”晋潘岳与贾谧为廿四友,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裴松之注《魏志》曰:“服虔直以乾没为射成败,而不说乾没之义。

如淳以得利为乾,失利为没,又不可了。

愚谓乾读为干燥之干,盖谓有所徼射,不计干燥之与沉没而为之也。

”又苏鹗《演义》云:“乾没之说,如陆沉之义。

陆沉者,因陆沉之水也。

”又曰:“陆地而沉,不待在于水中也。

乾没者,言乾地而没,不待沉于江湖也,故谓之乾没。

”《隋书 王劭赞》云:“乾没营利,得不以道,颓其家声,良可叹息。

”又隋萧吉见上好徵祥之说,欲乾没自进,遂矫其迹为悦媚焉。

又宋子京撰《刘待制墓铭》云:“财用既积,官为簿受,而吏得傍缘乾没。

”又《叶府君行状》云:“民冒盐权,乾没不悛。

卷三

  湖阴

  唐温庭筠尝补古乐府《湖阴词》,其序云:“王敦举兵至湖阴,明帝微行,视其营伍,由是乐府有《湖阴曲》,而亡其词,因附之”云云。

按《晋书 王敦传》云:“敦至芜湖,上表。

”又云:“帝将讨敦,微服至芜湖察其营垒。

”又:“司徒导与王含书曰:‘大将军来屯于湖。

’”《明帝纪》云:“敦下屯于湖。

”又《周琦传》云:“王敦军败于于湖。

”又,“甘卓进爵于湖侯。

”又,王允之“镇于湖”。

案《晋书 地理志》,丹阳郡统县十二,有芜湖县。

读史者当以帝微行至于湖为断句,谓之微行,则阴察其营垒可知,不当云湖阴也。

然则古乐府之命名,既失之矣,而庭筠当改曰《于湖曲》,乃为允当。

其《湖阴词》云:“祖龙黄须珊瑚鞭,铁骢金面青连钱。

”谓明帝为祖龙,又误也。

盖《史记》载始皇为祖龙者,祖,始也,龙者,人君之象也,以其自号始皇,故谓之祖龙耳,其它安可称乎!

  云梦

  《笔谈》云:“旧《尚书》云:‘云梦土作乂。

’本朝太宗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乂’,诏改《禹贡》从古本。

案孔安国注:‘云梦之泽,在江南’,不然也。

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

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奔郧。

’楚子自郢西走涉睢,则当出于江南;其后涉江入于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州。

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郧,则云在江北也。

《左传》曰:‘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

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

’杜预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

’曰‘江南之梦’,则云在江北明矣。

元丰中,有郭思者,能言汉、沔间地理,亦以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予以《左传》验之,思之说信然。

”余案汉高祖用陈平谋,伪游于云梦,注家无解释。

又《尔雅》云“楚有云梦。

”注云:“今南郡华容县东南也,丘湖是也。

”恐为未当。

  耳孙

  《惠纪》云:“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

”应劭云:“耳孙者,玄孙之子也。

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

”李斐曰:“耳孙,曾孙也。

”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

《诸侯王表》在八世。

”颜氏曰:“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子耳孙’,耳,音仍。

又《匈奴传》说握衍朐鞮单于,云‘乌单于耳孙’。

以此察之,李云曾孙是也。

然《汉书》诸处,又皆云曾孙非一,不应杂两称而言。

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

仍耳相近,盖一号也。

但班氏唯存古名,而计其叶数则错也。

”上造,秦第二爵名曰,应劭以为第十六,误矣。

又以耳孙音耳,有耳闻之义,又其谬戾如此。

  莼羹

  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有羊酪,指示陆曰:“卿吴中何以敌此?”陆曰:“千里莼羹,末下一作未下盐豉。

”所载此而已。

及观《世说》,又曰:“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或以为“千里”、“末下”皆地名,是未尝读《世说》而妄为之说也。

或以为千里者,言其地之广,是盖不思之甚也。

如以千里为地之广,则当云莼菜,不当云羹也。

或以为莼羹不必盐豉,乃得其真味,故云未下盐豉。

是又不然。

盖洛中去吴,有千里之远,吴中莼羹,自可敌羊酪,但以其地远未可猝致耳,故云但未下盐豉耳。

意谓莼羹得盐豉尤美也。

此言近之矣,今询之吴人,信然。

又沈文季谓崔祖思曰:“千里莼羹,岂关鲁、卫。

”齐高帝曰:“莼羹故应还。

”沈盖当作盖沈。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文季吴人也。

子美诗曰:“我思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张钜山诗曰:“一出修门道,重尝末下莼。

”二公以千里、末下为地名。

今详陆答语:“千里莼羹,末下盐豉”,盖举二地所出之物,以敌羊酪。

今以地有千里之远,但未下盐豉,何支离也。

  轩渠

  《后汉 蓟子训传》云:“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

”音义无解释。

以意测之,盖轩渠者,欲举其身体以就父母之状。

案《字说》,轩上下渠,一直一曲,受众小水,将达而不购也。

轩渠之义如此。

而东坡《书鲁直草书后》云:“他日黔安见之,当捧腹轩渠也。

”恐引此轩渠,于义未安。

近世文士颂其人云:“少而渠振发。

”亦未为稳当。

唯《世说》载会稽王轩轩如朝霞之欲举。

唐史乃用其语云:“神气轩举。

”舒王《诗义》云:“仙仙,轩举之状。

”乃为尽善。

宋子京为皇从侄孙撰石记云:“生二岁,轩渠有识矣,病笃而夭。

”又撰《王文公墓志》云:“公即何夫人之子,轩渠卓异。

鲁公曰:是天吾门。

八岁终二丧,斩焉致毁。

”是真得《汉书》之意。

  婪尾

  苏鹗《演义》云:“今人以酒巡匝为啉尾。

”即再命其爵也。

云南朝有异国进贡蓝牛,其尾长三丈,一云蓝颖水其尾三丈。

时人仿之,以为酒令,今两盏,从其简也。

此皆非正。

行酒巡匝,即重其盏,盖慰劳其得酒在后也。

又云:“啉者,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最晚,腹痒于酒,既得酒巡匝,更贪婪之,故曰啉尾。

”啉字从口,足明贪婪之意。

此说近之。

余观宋景文公《守岁》诗云:“迎新送故只如此,且尽灯前婪尾杯。

”又云:“稍倦持螯手,犹残婪尾觞。

”又东坡《寒食》诗云:“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

”注引乐天《寒食》诗云:“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

”乃用“蓝”字,盖“婪”“蓝”一也。

  白波

  景文公诗云:“镂管喜传吟处笔,白波催卷醉时杯。

”读此诗,不晓白波事。

及观《资暇集》云:“饮酒之卷白波,盖起于东汉,既禽白波贼,戮之如卷席然,故酒席仿之,以快人情气也。

”疑出于此。

余恐其不然。

盖白者,罚爵之名,饮有不尽者,则以此爵罚之。

故班固《叙传》云:“诸侍中皆引满举白。

”左太冲《吴都赋》云:“飞觞举白。

”注云:“行觞疾如飞也。

大白,杯名。

”又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令曰:“不釂者浮以大白。

”于是公乘不任举白浮君。

所谓卷白波者,盖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饮酒之快也。

故景文公以白波对镂管者,诚有谓焉。

案《汉书》,黄巾余党复起西河白波谷,号曰白波贼,众十余万。

  五松

  《史记》载:“秦始皇遂上泰山立石,封,祀祠。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遂封其树为五大夫。

墠梁父,刻所立石。

”盖五大夫者,秦官名,第九爵也。

唐陆贽作《禁中春松》诗云:“不羡五株封。

”案《史记》但云封其树为五大夫,不闻有五株松之说。

而贽云尔者何耶!然贽博极群书,不当有误,恐有所据而云然也。

或曰循袭之误耳,所未详也。

又李商隐有《五松驿》诗云:“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

只应既斩斯高后,寻被樵人用斧斤。

”而商隐亦谓五松,如何?又李白《送人游桃源序》云:“登封太山,风雨暴作,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然太白亦以谓五松也。

唯舒王《咏柏》诗云:“老松先得大夫官。

”乃为切当。

  倚卓

  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殊无义理。

字书从木从奇,乃椅字,于宜切。

诗曰“其桐其椅”是也。

从木从卓乃棹字,直教切,所谓“棹船为郎”是也。

倚卓之字,虽不经见,以鄙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此言近之矣。

何以明之?《淇奥》曰:“猗重较兮。

”《新义》谓:“猗,倚也,重较者,所以为慎固也。

”由是知人所倚者为倚。

《论语》曰:“如有所立,卓尔。

”说者谓圣人之道,如有所立,卓然在前也,由是知卓之在前者为卓。

故杨文公《谈苑》有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一副。

”未尝用椅棹字,始知前辈何尝谬用一字也。

  思恭

  欧阳《五代史》作拓跋思敬,意谓薛史避国讳耳。

按《旧唐书》、《实录》,皆作思恭。

《实录》天复二年九月,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城降王建。

思敬本姓拓跋。

鄜夏节度使思恭,保大节度使思孝之弟也。

思孝致仕,以思敬为保大留后,遂升节度,又徙武定军。

《新唐书 党项传》曰:“思孝为定难节度使,卒。

弟思谏代为节度使,思孝为保大节度,以孝荐弟思敬为保大留后,俄为节度使。

”然则思恭、思敬乃是两人。

思敬后附李茂贞,因赐国姓,故更姓李。

文忠公合为一人,误也。

卷四

  濌伯音沓 #

  《家训》云:“晋羊曼,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兖州号为濌伯。

此字更无音训。

梁张缵呼为嚃羹之嚃,亦不知所出。

但耆老相传,世间又有濌濌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意也。

顾野王《玉篇》误为黑旁沓。

顾虽博物,犹出张缵之下。

”颜氏云:“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

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故唐常衮窒卖官之路,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辞者皆摈不用,世谓之濌伯,以其濌濌无贤不肖之辨云,盖兖州之遗意也。

  三鳣

  《汉书 杨震传》云:“有冠雀衔三鳣当作鳝鱼,飞集讲堂前。

”注云:“冠音鹳。

即鹳雀也。

鳣音善。

”其字借为鳣鲔之鳣,俗因谓之鳣,知然反。

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

”又魏武《四时食制》云:“鳣鱼大如五斗奁,长一丈余。

”安有鹳雀能致一者,况三头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

鳝鱼长不过三尺,大不过三指,黄地黑文。

故都讲云:“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

数三者,法三台也。

”《后汉书》及谢承《书》亦述此事,皆作鳝字。

以上十五字,据他本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孙卿云:“鱼鳖鰌鳣。

”《说苑》曰:“鳣似蛇。

”并作鳣字。

盖假鳣为鳝,其来久矣。

又杜少陵云:“敇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

”又以平声押之,恐误也。

  阿堵犹今人言这个也

  晋王夷甫雅尚,口未尝言钱。

一日,其妻令以钱绕床,使不得行。

夷甫晨起,见钱阂行,谓婢曰:“举阿堵物去。

”其措意如此。

世之学者有贤愚,类求阿堵之义而未之得,殊不知阿堵初自无据,作史者但记一时语言而已。

《顾恺之传》亦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独不见此何耶?宋景文公《写真》诗云:“谁谓彼己子,而传阿堵神。

”又《答书》诗云:“久谢轮囷器,羞言阿堵神。

”皆用此也,岂有它义。

  撑犁

  《后汉 南匈奴传》云:“单于姓虚连题。

”注云:“《前书 匈奴传》曰: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黎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黎,谓子为孤涂。

”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一云撑犁,天子也,匈奴号撑犁,犹汉人称天子也,与此小异。

永叔《代王状元谢及第启》云:“陆机阅史,尚靡识于撑犁;枚皋属文,徒率成于骫骳。

”又沈元用《谢启》云:“读撑犁而靡识,敢谓知书;问祈招而不知,尚惭博学。

”然陆机不识撑犁事,竟不知在何书。

一云不识撑犁谓皇甫谧,非陆机。

  招提

  唐会昌五年七月,上都、东都两街各寺留僧三十人,节度诸州各一寺三等。

七年八月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品。

余案《会要》云:“大历二年,薛平奏请赐中条山兰若额为大和寺。

”盖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杜牧《杭州南亭记》所谓“山台野邑”是也。

  人日

  《西清诗话》云:都人刘克者,穷该典籍之事,多从之质,尝注杜子美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人知其一,不知其二,唯杜子美与克会耳。

起就架上取书示之,东方朔《占书》也。

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

少陵意谓天宝离乱,四方云扰幅裂,人物岁岁俱灾,此岂《春秋》书王正月意邪,深得古人用心如此。

又案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谓之人日,采七种菜以为羹,剪彩为人,或镂剪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求之经典,罕有此事,唯魏东平王仓为《安仁峰铭》云:“正月元七,厥日惟人。

乘我良驷,陟彼安仁。

”载在名集,此为证矣。

又《北史 魏收传》云:“魏帝宴百寮,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

收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然东方朔《占书》有八日为谷,而魏收所引董勋之语,止及于七日,何邪?然《安仁峰铭》所用,亦云七日为人,而宗懔指此为证,盖宗懔又未尝见东方朔《占书》,而妄为之说也。

唯刘克为博学。

余尝观沈存中《笔谈》,亦以为士人刘克按《夔州图经》辨乌鬼事甚详,而《西清诗话》又美其穷该典籍,真奇士也。

唐李义山《人日》诗云:“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独有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曲水

  晋武帝尝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虞曰:“汉章帝时,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

村人以为怪,乃招携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泛觞,其义起此。

”帝曰:“必如所言,便非好事。

”束晢进曰:“臣请言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

’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

’因此立为曲水。

二汉相沿,皆为盛集。

”帝大悦。

又《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溱、洧二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祓除不祥。

”上巳,即三日也。

曲水者,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而行焉。

《汉书》:“八月祓霸水。

”亦斯义也。

又《荆楚岁时记》云:案《诗》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

”注云:“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氛秽,并其义也。

”元魏孝文帝还洛,引见王公侍臣于清徽堂,因之流化渠。

帝曰:“此曲水者,取乾道曲成,万物无滞。

”《风俗通》曰:“《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

’”《后汉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一说云:后汉有郭虞者,三月上巳产二女,三日中并不育,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日,人家皆于东流水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

引流行觞,遂成曲水。

刘昭注云:“郭虞之说,良为虚诞,假有庶民,旬内失其两女,何足惊彼风俗,称为世忌乎!杜笃乃称‘王侯公主,暨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

本传大将军梁商,亦歌泣于雒禊也。

自魏时不复用三日水宴之礼。

  著朔

  尝怪世俗题梁记其年月,及所为祭文称月朔乃用月建,殊可嗤笑。

假如甲辰岁,正月初一庚戌朔,初十日己未,俗乃云丙寅朔。

殊不知正月斗当建寅,而所谓丙寅者,即月建也。

习非承误,每每如此,盖不考古之过也。

余尝观《汉书 律历志》载:“周公摄政五年。

后二岁,得周公七年‘复子明辟’之岁。

是岁二月乙亥朔,己丑望,后六日得乙未。

故《召诰》曰:‘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

’又其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

《召诰》曰:‘惟三月丙午朏。

’”又云:“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

又成王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魄。

故《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魄。

’”又云:“康王十一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毕命丰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春秋》书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又庄公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凡此所记月朔,何尝用月建乎?其余史传及唐韩、柳之文,与本朝先达士大夫文集,未尝谬用一处,盖得孔子作《春秋》著朔之遗法也。

罗畴老《书义》云:“古之纪事者,日之可也,必曰朏,曰望,曰旁死魄,曰哉生明,曰哉生魄,何也?盖月有小大,故纪事者每志此以谨晦朔也。

先儒谓犹今之人将言日,必先言朔,盖得之矣。

”余观博平王安世作《白氏六帖叙》,末云:“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二月己卯朔,初一日丙申。

”此正用月建也,殊可嗤笑。

  祖道

  《周礼》:“太驭掌王玉路以祀,及祀軷。

”注云:“軷祀者,封土象山于路侧,以刍棘柏为神主祭之,以车轹軷而去。

”《诗》云:“取羝以軷。

”祖道之礼,盖封土为軷坛也。

《汉 疏广传》云:“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

”注云:“祖道,饯行也。

供,居共反;张,竹亮反。

”《刘屈牦传》云:“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又《景十三王传》云:“荣行,祖于江陵北门。

”注云:“祖者,送行之祭,因设燕饮焉。

”颜师古云:“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也。

昔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为行神也。

”又《后汉 荀彧传》云:“彧死,帝哭之,祖日为之废燕乐。

”注云:“祖日,谓祭祖神之日,因为燕乐也。

”应劭《风俗通》曰:“案《礼传》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

’汉以午日祖。

”又案《字说》,祖从示从且,后所神事,方来有继。

行神谓之祖者,祭于行始,方来有继之意。

余案《左氏传》云:“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犁为祝融,勾龙为后土。

”盖祭必有神以主之。

故祖祭必用一神以为祖神也。

所谓方来有继者,特言其意义如此耳。

然《陈宠传》注云:“昔共工之子好游,岁终,死为祖神。

”《荀彧传》注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以为祖神。

”而颜氏又云:“昔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为行神。

”三家之论,自不同如此。

  膢臘

  《杨子》曰:“不膢臘也欤?”注云:“膢,八月旦也,今河东俗奉以为大节,祭祀先人也。

臘,蜡也。

”《玉篇》云:“膢,力侯切,饮食祭也,冀州八月,楚俗二月。

臘,力盍切。

”说文云:“冬至后三戌为臘,祭百神也。

”案《礼记 外传》云:“蜡祭,即臘祭也。

夏曰清暑,殷曰嘉平,周谓之蜡祭,秦曰臘。

黄衣黄冠而祭,休息田夫也。

既蜡而后臘。

又云蜡与臘,二祭也。

”案《史记 始皇本纪》:“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注云:“先是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帝若学之臘嘉平。

’父老具言此神仙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

于是始皇乃欣然有寻仙之意,因改臘曰嘉平。

”则与《外传》所载不同。

《风俗通》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臘。

”此云秦曰臘,盖汉仍之也。

余谓史迁不当有误,然《史记外传》乃后人所集,故错乱其名号。

窃意殷曰臘,秦曰嘉平,乃为允当。

隋开皇中改周十二月为臘蜡。

又《白氏六帖》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臘。

”注云:“夏曰嘉平,出《史记》六。

”案《史记》六所云:“始皇十二月始更名臘曰嘉平。

”即非夏后祭名,疑《六帖》为误。

卷五

  祖臘

  《后汉 陈宠传》云:曾祖父咸,成哀间以律令为尚书。

莽簒位,谢病不仕。

时三子参、丰、钦,亦令解官,父子相与归,闭门不出,犹用汉家祖臘。

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臘乎?”注云:“应劭《风俗通》曰:昔共工之子好游,岁终死为祖神。

汉家火行,火盛于午,故以午日为祖也。

臘者,远近祭众神之名。

臘,接也,新故交接,夫祭以报功也。

汉火行,火衰于戌,故臘用戌日也。

”又案《礼记 外传》云:汉则臘而不蜡,受命之王,皆以王日为祖,衰日为臘。

又云:周木德,汉火德,各以其五行之王日为祖,其休废日为臘也。

火王午,木王卯,水王子,金王酉,而臘各用其衰日,如魏土行,土衰于辰,故魏臘用辰。

晋金行,金衰于丑,故晋臘用丑。

五运相承,莫不皆然。

秦静曰:古礼,出行有祖祭,岁终有蜡臘,无正必祖之祀。

  正阳

  尝怪《笔谈》论正阳为两事,正谓四月,阳谓十月,乃引“日当为十。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月阳止”为证,又谓先儒以日食正阳之月止谓四月为不然。

按《尔雅》月名,十月为阳,则谓十月为阳月可矣。

然以正阳为两事,误也。

余考舒王《字说》云:“已,正阳也,无阴焉。

”又《诗七月新传解》“四月秀葽”处云:“四月,正阳也。

秀葽言月何也?秀葽以言阴生也。

阴始于四月,生于五月,而于四月言阴生者,气之先至者也。

”又“正月繁霜”处云:“夏之四月,谓之正月。

”又《诗义》云:“此所言皆夏时者,盖夏时据人所见,所谓人正也。

”由此观之,四月建巳之月,巳为正阳,则正阳止谓四月明矣。

存中之说,可不攻而自破。

又案《西京杂记》云:“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

”又欧公《归田录》云:“景祐六年,日蚀四月朔,以谓正阳之月,自古所忌。

”皆以四月为正阳之月,其理甚明。

  古昔

  或谓:古与昔有以异乎?余案《书》之《尧典》,于尧之时称昔,于尧之前称古。

则昔于古为近,故日入至于星出亦谓之昔。

昔近,故时变未甚殊也,若之宜矣。

古远,则庸有稽焉。

故《书》于《大诰》言“若昔朕其逝”,《周官》言“若昔大猷”,《微子之命》言“惟稽古崇德象贤”,《周官》言“唐虞稽古”,此古昔之辨也。

又《那》之诗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新义》引《国语》云:“古曰在昔。

”昔曰先民,言嘉客如此非适今也,其所由来久矣。

然或谓之在昔,或谓之昔在,何也?盖昔在者,主其人而言之;在昔者,主其时而言之。

以人言之者,谓其人昔在,而今亡也;以时言之者,谓其在昔,而非今也。

一说人虽往矣,其流风遗烈犹在也,故谓之昔在;其时往矣,其事必察而后见,故谓之在昔。

  乌鬼

  《笔谈》尝论杜甫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世之说者,皆不解其义,“唯士人刘克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予在蜀中,见人家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又按《东斋记事》云:“蜀之渔家养鸬鹚十数者,日得鱼可数十斤。

以绳约其吭,才通小鱼,大鱼则不可食,时呼而取出之,乃复遣去。

甚驯狎,指顾皆如人意。

有得鱼而不以归者,则押群者啄而使归。

比之放鹰鹘,无驰走之劳,得利又差厚。

”所载此而已。

然范蜀公亦不知鸬鹚乃老杜所谓乌鬼也。

案《夷貊传》云:“倭国水多陆少,以小镮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

”则此事信然。

  三伏

  《汉 郊祀志》:“秦德公立二年,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

雍之诸祠自此兴。

用三百羊于鄜畤,作伏祠。

”孟康云:“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

”颜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

庚,金也。

”谓金气伏藏之日也。

又《荆楚岁时记》案《历忌》云:“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秋金代火,金畏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

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

是月之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名曰嘉雨。

谷雨,嘉雨也。

”曹植《大暑赋》云:“席季夏之二当为三。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伏。

”潘岳赋云:“初伏启新节。

”案《阴阳书》曰:“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端午

  李济翁《资暇集》云:“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

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

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

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午日’,岂三十年,端午之义别有见邪?”所载此而已。

余案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乃直用午字,与济翁所载不同。

以余意测之,五与午字皆通,盖五月建午,或用午字,何害于理。

余尝效西昆体作《端午诗》云:“孟尝此日钟英气,王凤今朝袭庆源。

五色呈祥文必显,丙时先诞位非尊。

兰汤备浴传荆俗,冰马浮江吊屈魂。

却笑唐家公主騃,预令驰驿剪祗洹。

  为诗

  孔子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元泽谓为学始于《诗》,《诗》始于二《南》。

其意以为“为”者,殆犹《老子》之为学为道,《论语》之为礼为乐之谓也。

沈存中《笔谈》乃云:“《周南》、《召南》,乐名也。

‘胥鼓《南》’,‘以《雅》以《南》’是也。

《关睢》、《鹊巢》,二《南》之诗,而已有乐有舞焉。

学者之事,其始也学《周南》、《召南》,未至于舞《大夏》、《大舞》。

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

”何其抵牾耶?案《汉书 王莽传》云:“初,申屠建尝事崔发为《诗》。

”颜师古注云:“就发学《诗》也。

”然则班固亦以学《诗》为为《诗》,则存中之说,非经意明矣。

  绿竹

  李济翁尝论《诗 淇奥》云:“菉竹猗猗。

”按陆玑《草木疏》称《尔雅》云:“菉,王刍。

”郭璞注云:“菉,蓐也。

今呼为鸱脚莎。

”或云,即鹿蓐草也。

又《尔雅》云:“竹, 蓄。

”注云:“似小梨,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

”亦作筑,韩诗作 ,音笃。

亦云:“ , 竹。

”则明知非笋竹矣。

今为辞赋,皆引“猗猗”入竹事,大误也。

当时谢庄《竹赞》云:“瞻彼中唐,绿竹猗猗。

”便袭其谬,殊乖理趣。

苟谢赞若佳,何不预《文选》?所以为昭明之弃也。

陆玑字从王旁,非士衡者。

余按,舒王《新传解绿竹》云:“虚而节,直而和。

”疑当时亦指竹而云,非笋竹也。

又任昉《述异记》云:“卫有淇园,出 竹,在淇水之上。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是也。

”又谓竹何耶?

  迁莺

  刘梦得《嘉话》云:“今谓进士登第为迁莺者久矣,盖自《毛诗 伐木篇》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又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并无莺字。

顷岁省试《早莺求友诗》,又《莺出谷诗》,别书固无证据,斯大误也。

”余谓今人吟咏,多用迁莺出谷事,又曲名《喜迁莺》者,皆循袭唐人之误也。

故宋景文公诗云:“晓报谷莺朋友动。

”又云:“杏园初日待莺迁。

”舒王云:“莺犹寻旧友。

”唯汉梁鸿东游,作《思友人》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

”《南史》刘孝标《广绝交论》云:“嘤鸣相召,星流电激。

”是真得《毛诗》之意。

  踆鸱

  《货殖传》云:“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踆鸱,至死不饥。

”注注字原无,据他本补。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云:“踆音蹲,踆鸱,谓芋也。

根可食以充粮,故无饥年。

”《华阳国志》曰:“都安县有大芋,如踆鸱也。

”东坡云:“岷山之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疠。

知此物之宜人也。

”《本草》谓芋,土芝,益气充肌。

余案《大唐新语》载东宫卫佐冯光震入院校《文选》,解蹲鸱云:“今之芋子,即是著毛萝卜也。

”萧嵩闻之,抚掌大笑。

又案《颜氏家训》云:“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云:‘捐惠蹲鸱’,举朝惊骇。

”尤可嗤笑。

卷六

  猗嗟

  元度《确论》云:猗,倚也。

若曰“猗嗟昌兮”,“猗重较兮”,“猗与《漆沮》”,“猗与那与”,皆中有所倚而生叹也。

至于“猗彼女桑”,乃以谓采而薪之,则不可以言倚,而猗之义不通矣。

故《经义》以谓承彼女桑而猗之,乃所以为倚,盖诗人所记,适其条桑之事而已。

其论诚工,然说“猗重较兮”,以猗为叹辞,恐于义未安。

盖亦不详考舒王《经义》而误为之说也。

《淇奥义》云:“猗,倚也;重较者,所以为慎固也。

”猗自训倚,而以为中有所倚而生叹,岂其误欤?

  兔爰

  古语云:“麞无胆,兔无脾,鸨无舌。

”其说信然。

何以知其如此?按《字说》云:赤与白为章,麞见章而惑者也,以此知其无胆。

脾属土,土主信,故《诗》以《兔爰》刺桓王之失信,以此知其无脾。

舌所以通语言,无舌则无所告诉矣。

故《诗》以《鸨羽》刺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以此知其无舌。

又许慎注《淮南子》云:反舌,百鸟舌也,能反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也。

无声者,五月阳气极于上,微阴起于下,百舌无阴,故无声也。

  说猫

  《杂俎》云:“猫目睛旦暮圆,及午,竖敛如綖,其鼻端常冷,唯夏至日暖。

”沈存中尝论欧阳公曾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吴正肃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正燥,此日中时花也。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朝暮则睛圆,逐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正肃公虽曰善求古人之意,然说猫处,往往亦自于段氏云。

  武敏

  《诗 生民》篇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新传》云:武,足迹也;敏,拇也。

拇谓之敏者,行能先人故也。

乃引《尔雅》云:“履帝武敏,敏,拇也。

”《列子》曰:“后稷生乎巨迹。

”盖所谓帝武敏者,巨迹之拇也。

姜嫄履巨迹之拇以祀郊禖之神,助喾祭事,事成而止,则当以“履帝武敏”为断句,“歆”字连下句读之,乃为允当。

今学者皆读为“履帝武敏歆”,殊无义旨。

不然,则《尔雅》所引何不连“歆”字邪?

  芍药握椒附 #

  先儒说《诗 溱洧》,刺乱也。

其诗卒章言“赠之以勺药”,以为男淫女,盖勺药破血,令人无子。

“赠之以勺药”者,所以为男淫女也。

又《东门》之诗,疾乱也。

其诗卒章言“贻我握椒”,以为女淫男,盖椒气下达,用以养阳。

“贻我握椒”者,所以为女淫男也。

其说虽近乎鄙俚,然颇得诗人之深意,故志之。

  太史

  《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谈为太史公。

”又云:“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

”又云:“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又云:“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予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凡此以上所称太史公者,皆谓司马谈也。

又按本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又云:太史公与上大夫壶遂对答。

又云:“太史公曰:‘唯唯,否否。

’”又云:“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凡此以上所称太史公者,谓司马迁也。

又《文选 报任少卿书》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五臣注》曰:“太史,迁之父;走,仆也,言已为太史公牛马之仆,盖自卑之辞也。

”又案《孝武本纪》云:“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

”韦昭注曰:“说者以谈为太史公,失之矣。

《史记》称迁为太史公者,是外孙杨恽所称。

”余尝考之《史记 自序》,前所指司马谈为太史公者,盖迁之辞也。

后所指司马迁为太史公者,盖后人所定也。

案《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而臣瓒又曰:“《百官表》无太史公,司马谈但以太史丞为太史令。

”余案班固《郊祀志》曰:“有司与太史令谈。

”班彪《略论》曰:“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

”则谈、迁父子相继为太史公明矣。

《自序》亦曰:“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又云:“司马氏世主史官。

”故虽为令,而皆可以公称之也。

迁尊其父,故呼谈为太史公,后人又尊迁,故呼迁为太史公。

盖所称公者,如周公、召公、太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四皓有园公、夏黄公之类是也。

非必是其外孙所称。

韦昭乃以司马谈为非太史公,又以迁为太史公者是杨恽所称,误也。

  石鼓

  《倦游杂录》云:古之石刻,存于今者唯石鼓也。

本露处于野,司马池待制知凤翔日,辇置于府学之门庑下,外以木棂护之。

其石质坚顽,类今人为碓硙者,古篆刻缺,可辨者几希。

欧阳论石鼓:“元在岐阳,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

而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尔。

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鼔。

在今凤翔孔子庙中。

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郑余庆置于庙,而亡其一。

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乃足。

其文可见者四百八十五,磨灭不可识者过半。

余所集录,文之古者,莫先于此,然其可疑者三四。

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尚见在,距今未及千岁,大书深刻而磨灭者,十犹八九。

此鼔案太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实千有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此其可疑者一也。

其字古而有法,其言与《雅》、《颂》同文,而《诗》《书》所传之外,三代文章,真迹在者,唯此而已。

然自汉以来,博古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

隋氏藏书最多,其志所录,秦皇帝刻石,婆罗门外国书皆有,而独无石鼓,遗近录远,不宜如此,此其可疑者三也。

前世所传,古远奇怪之事,类多虚诞而难信。

况传记不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知为文、宣之鼓也。

隋、唐古今书籍粗备,岂当时犹有所见,而今不见之耶?然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为信耳。

至于字画,亦非史籕不能作也。

  虑囚

  《汉书 何武传》云:“武为扬州刺史,行部录囚。

”又隽不疑为京兆尹,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有所平反,活几何人?”颜师古注云:“省录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

今云虑囚,本录声之去者耳,音力具反,而近俗不晓其意,讹其文为思虑之虑,失其源矣。

”又案《后汉 卢延传》云:“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又《张奋传》云:“和帝幸洛阳狱录囚徒。

”又《汉 百官志》云:“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

”胡广:凡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有侵究当作冤。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者,即时平理也。

又应奉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十十一作千。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人,又《北史》太和四年,帝亲录囚徒。

二十年,幸华林园亲录囚徒。

隋开皇二年亲录囚徒。

《前汉书》及《南》《北史》皆谓之录囚徒,而《新唐书 本纪》云:“甲午虑囚。

”或云:“癸亥虑囚。

”或:“以旱虑囚。

”或:“遣使虑免汝州轻系。

”皆以录为虑。

余案《太玄》云:“蹛于狴狱,三岁见录。

”《集韵》云:“录,音良倨切,宽省也。

”盖唐亦循袭旧史语言,以录为虑,未之改耳。

颜氏所谓近俗不晓其意,讹其文为思虑之虑,盖指唐人言也。

故刘餗《嘉话》称高祖平京师,李靖见收,太宗虑囚见靖,引与语,奇之。

又王涯《说通》作虑,此唐人用虑字之明验也。

卷七

  固桑

  《新序》云:“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此乐者乎?’固桑进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

’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三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

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毛毳也?’平公默然不应。

”余案《说苑》云:“赵简子游于西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

今士有足而不能来者,吾君其不好之乎?’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

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案《新序》、《说苑》,皆刘向所撰也。

《新序》作平公,《说苑》作赵简子;《新序》作固桑,《说苑》作古乘:何异同如此?又《说苑》第一卷载楚文王爵管饶事,而《新序》文王作恭王,管饶作管苏。

又班固《古人表》云:“晋船人固来。

”颜师古曰:“即固乘也。

”又尔不同,何邪?

  六玺

  蔡邕《独断》曰:“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又《国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并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高祖至霸上,秦皇子婴献之。

至王莽簒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

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

更始败,玺入赤眉。

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又《西京杂记》云:“中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绿绨其上。

”又《吴书》云:“孙坚前入雒阳,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方圆四寸,上纽交玉龙,上一角缺。

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袁术将僭号,闻坚得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又,太康初,孙皓送金玺六枚。

案传国玺不在六玺之数,应氏《汉官仪》、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

《汉官》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且康”、“永昌”二字为错,不知二家何者为得?吴时无能刻玉,故天子以金为玺。

玺虽以金,于文不异。

曩所得六玺者,乃古人遗印,不可施用也。

  三台

  李济翁《资暇集》云:“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名《三台》,何如?或曰,昔邺中有三台,石季伦常为游宴之地,乐工倦怠,造此以促饮也。

一说蔡邕自侍书御史累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乐府以邕晓音律,制此说动邕心,仰希其厚遗,亦近之。

”又《刘公嘉话》云:人以三台送酒,盖因北齐高洋毁铜雀台,筑三个台,宫人拍手呼上台,因以送酒。

案魏武帝建安十四年冬作铜雀台,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

古乐府云:“铸铜为雀,置于台上。

”因名焉。

又案《北史》:“齐文宣帝发三十余万人,营三台于邺,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乃游豫焉。

至是三台成,改铜雀曰金凤,金虎曰圣应,冰井曰崇光。

冬十一月登三台,御乾象殿,朝宴群臣。

”则三台所建旧矣。

但魏之冰井台,不知起自何年?至北齐但因其故基而高博之耳。

《嘉话》乃云北齐高洋毁铜雀台,筑三个台,与《北史》所载不同。

以余意测之,曲名《三台》者,盖因北齐营三台以朝宴群臣得名也。

  厕牏

  《汉书 万石君传》云:“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澣洒。

”苏林云:“牏音投。

贾逵解《周官》云:‘牏,行圊也。

’”孟康曰:“厕,行圊;牏,中受黄函者。

东南人谓凿木空中如槽,谓之牏。

”余案《说文》以牏为筑墙短板,度侯切。

而《玉篇》、《集韵》,以牏行圊字为从广从俞,音投。

由是知中裙者,谓其父之中衣也。

厕牏者,谓其父圊溷之板也。

是二物者,建亲自澣洒,以见事亲孝谨如此。

而颜师古不从此说,乃谓亲身之小衫,若今言汗衫是也。

果如颜氏之说,则汗衫谓之厕牏,有害于理,而石建澣洒汗衫,亦未足为孝谨之至也。

盖其义当如苏林、孟康之说。

故后人循袭,所以谓如厕为厕牏,其说良自于此。

余尝怪李济翁《资暇集》云:“俗命如厕为屋头,称并州人咸凿土为室,厕在所居之上故也。

一说北齐文宣帝,怒其魏郡丞崔钦瓒,以溷汁沃头,后人或食或避亲长,不能正言溷,因影为沃头焉。

”盖济翁当时著论,亦不考究《汉书》厕牏之说,但随俗语谓为屋头或云沃头,误也。

  乐部

  杨文公《谈苑》载:伶人王感化,少聪敏,未尝执卷,而多识故实,口谐捷急,滑稽无穷。

会中主引李建勋、严续二相游苑中,适见系牛于株枿上,令感化赋诗,应声曰:“曾遭宁戚鞭敲角,几被田单火燎身。

独向残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何人。

”因以讥二相也。

又中主徙豫章,浔阳遇大风,中主不悦,命酒独酌。

指北岸山问舟人,云皖公山,愈不怿。

感化独前献诗曰:“龙舟万里架长风,汉武浔阳事正同。

珍重皖公山色好,影斜不落寿杯中。

”中主大悦,赐束帛。

余读《江南野录》,载李家明事:当嗣主时为乐部头,能滑稽,善讽谏。

亦载二诗,其词大同小异。

《咏牛》诗曰:“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

闲背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无人。

”《龙舟》诗曰:“龙舟轻飐锦帆风,正值宸游望远空。

回首皖公山色翠,影斜不到寿杯中。

”嗣主因恸,俛首而过。

《谈苑》以感化为建州人,《野录》以家明为庐州人;《谈苑》谓中主,《野录》谓嗣主:未详孰是。

  寒鳖

  唐李济翁尝论《文选》曹植乐府云:“‘寒鳖炙熊蹯。

’李氏云:‘今之湆肉谓之寒,盖韩国事馔尚此法。

’复引《盐铁论》‘羊淹鸡寒’,刘熙《释名》‘韩羊韩鸡’,为证寒与韩同。

又李以上句云:‘脍鲤臇胎虾’因注:诗曰‘炰鳖脍鲤’。

五臣兼见上句云脍,遂改寒鳖为炰鳖,以就《毛诗》之句。

又子建《七启》云:‘寒芳莲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

’五臣亦改寒为搴。

搴,取也,何以对下句之脍邪?况此篇全说修事之意,独入此搴字,于理未安。

上句既改寒为搴,即下句亦宜改脍为取,纵一联稍通,亦与诸句不相承接。

以此言之,明子建故用寒字,岂可改为炰搴邪?斯类篇篇有之,学者幸留意。

”所载此而已,余观《荆楚岁时记》云:“鸡寒狗热,历兹承久。

”乃引《释名》云:“韩国之食。

”又云:“崔植薄徒。

”见史篇,则作寒字。

语言错乱,竟未详其旨意。

然以此考之,益信其使寒字,而五臣注解,乃妄有改易明矣。

  惧税

  《南唐近事》云:“金陵建国之初,军储未实,关市之利,敛率尤繁,农商苦之,而莫达于上。

时属近甸亢旱日久,祈祷无应。

上他日举觞苑中,宣示宰臣曰:‘近京三五十里皆报雨足,独京城不雨,何邪?得非狱市之间,冤枉未伸乎?’诸相未及对,申渐高历陛而进曰:‘雨惧抽税,不敢入京。

’上因是悟之。

翊日下诏,停一切额外税,信宿之间,膏泽告足。

故知优旃漆城,那律瓦衣,不为虚矣。

”又《江南野录》载李家明从嗣主游后苑,登于台观,盛望钟山雨,曰:“其势即至矣。

”家明对曰:“雨虽来,必不敢入城。

”嗣主怪而问之,家明曰:“惧陛下重税。

”嗣主曰:“不因卿言,朕不知之。

”遂令榷务半而征之。

余尝考二说大同小异,然《近事》及及当作以为。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

国初,《野录》以为嗣主;《近事》谓申渐高,《野录》谓李家明,其不同如此,孰谓书可信邪?

  一麾

  《笔谈》云:“今人守郡谓之‘建麾’,盖用颜延年诗‘一麾乃出守’,此误也。

延年谓一麾者,乃指麾之麾,如武王‘右秉白旄以麾’之麾,非旌麾之麾也。

延年以《阮始平诗》云‘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者,山涛荐咸为吏部郎,三上,武帝不用,后为荀勖一挤,遂出始平,故有此句。

延年被摈,以此自托耳。

自杜牧为《登乐游原》诗云:‘拟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始谬用一麾,自此遂为故事。

”凡此以上,皆存中之语。

以余意测之,杜樊川之意则善矣,而谓之拟把,则尤谬也。

盖自作太守,而谓之一麾,于理无碍,但不可以此言赠人作太守耳。

宋景文公诗云:“使麾得请印垂腰。

”又云:“一封通奏领州麾。

”又云:“乞得一麾行。

”又云:“竟获一麾行。

”是真得延年之意,未尝谬用也。

卷八

  搂罗

  《酉阳杂俎》云:“俗云搂罗,因天宝中,进士有东西堋,各有声势,稍窘者多会于酒搂食毕罗,故有此语。

予读梁元帝《风人辞》云:‘城头网雀,搂罗人首。

’则知搂罗之言,起已多时。

”一云:“城头网张雀,搂罗会人著。

”又苏鄂《演义》云:“搂罗,干了之称也。

俗云骡之大者曰搂骡,骡罗声相近,非也。

又云娄敬、甘罗,亦非也。

盖搂者,揽也;罗者,绾也。

言人善当荷干办了事者,遂谓之搂罗。

搂字从手,旁作娄。

《尔雅》云:娄,聚也。

”此说近之。

然《南史 顾欢传》云:“蹲夷之仪,娄罗之辨。

”又《谈苑》载朱贞白诗云“太娄罗”,乃止用娄罗字。

又《五代史 刘铢传》云:“诸君可谓偻儸儿矣。

”乃加人焉。

  阿奴

  《晋书 周顗传》云:“顗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然蜡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又案《络秀传》云:“尝冬至置酒,络秀举觞谓三子曰:‘吾本渡江托足无所,不谓尔等并贵,列吾目前,吾复何忧。

’嵩起曰:‘恐不如尊旨。

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

嵩性抗直,亦不容于世。

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毋目下耳。

’”阿奴,谟小字也。

观《世说》所载,正与此同。

注云:“阿奴,周谟也。

”然则投烛之事,当云“阿嵩火攻,固出下策耳”,其称阿奴,盖史误也。

顗、嵩俱为王敦所杀,谟终丹阳尹。

  摸索

  《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

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摸索著,亦可识之。

’”而东坡《杂记》又云:“徐陵多忘,每不识人,人以此咎之。

陵曰:‘公自难识,若曹、刘、沈、谢辈,暗中摸索亦合认得。

’”斯二说大同小异。

然徐陵南朝人,不知东坡得之于何书?或云:非东坡议论。

案《梁书》:何逊、刘孝绰,并见重于世,世谓之何、刘。

又沈约、谢朓,亦有诗名。

朓从月不从目,故字玄晖。

故世祖论云:“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

”杜少陵《醉歌》曰:“何刘沈谢力未工。

”皆用何、刘、沈、谢,而《杂记》乃以敬宗为徐陵,何、刘为曹、刘,错杂如此,益知非东坡之说。

  酝藉

  《汉书 薛广德传》云:“温雅有酝藉。

”颜师古注云:“酝,言如酝釀也;藉,言有所荐藉也。

”又云:“宽博有余也。

酝,于问切,藉,才夜切,或用蕴字。

”而苏鹗《演义》云:“蕴藉者,人雅度之称也。

蕴者,蓄也。

藉者,籍也,籍者,积也。

言蓄美积德之谓。

”乃引《陆贾传》云:“‘声名籍甚’,谓积累声名之多也;或曰:声名籍甚,谓狼籍甚盛也。

”苏鹗解狼籍者,物杂乱之貌。

狼,谓豺狼也;籍者,藉也,言狼起卧游戏,多藉其草,而草皆杂乱,遂成狼藉之名。

藉为籍者,遂其语顺也。

  台乌

  《汉书 朱博传》云:“御史府史舍百余区,井水皆竭。

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乌。

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

”及观《颜氏家训》,乃云:“《汉书》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士误作乌鸢用之。

”余案《白氏六帖》与李济翁《资暇集》,其余简编所载,及人所引用,皆以为乌鸢,而独《家训》以为不然,何哉?余所未喻。

  鸲鹆

  《字说》鸲从勾,鹆从欲,解云:“鸲鹆多欲,尾而足勾焉。

”余少时读《字说》而不解其义,后因看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鸲鹆交时,以足相勾促鸣,如鼓翼相斗状,往往堕地,人或就将掩之,取其勾足为魅药。

今观鸲鹆群集木上,其间或有双堕地者,以是验成式之言果不妄,而舒王于百家小说之书,无所不取也。

唐耜注《字说》,但云鸟名,引《考工记》曰“鸜鹆不逾济”而已,其它无义,盖唐公亦未见段成式之说。

  鞦千

  许慎《说文后序》徐注云:案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序云: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

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转为秋千,后人不知本意,乃旁始加革为秋千字。

案秋千非皮革所为,又非车马之用,不合从革。

又《古今艺术》曰:“秋千,北方戎戏,以习轻趫。

”又《开元遗事》云: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皆戏秋千,令宫嫔辈以为燕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下士民因而呼之。

  扬州

  唐李济翁尝谓扬州者,以其土俗轻扬,故名其州,今作杨柳之杨,谬也。

又沈存中《笔谈》云:“予奉使,至古契丹界,见大蓟树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

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

如杨州宜杨,荆州宜荆之类。

”余案古本《尚书》,及《太史公记》、班固《汉书》所载“淮海惟扬州”,并无作杨字者,乃知济翁所论为得经意,而存中之说谬矣。

卷九

  马岁

  司马温公《考异》云:“张万岁掌国马,《唐统纪》云:万岁三代典群牧,恩信行陇右,故陇右人谓马岁为齿,为张氏讳也。

”案《公羊传》晋献公谓荀息曰:“吾马之齿亦已长矣。

”然则谓马岁为马齿,有自来矣,岂为张氏讳哉!

  格五

  汉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召待诏,注云:“格五,簺也。

”《说文》曰:“行棋相塞谓之簺。

”鲍宏《簺经》曰“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

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簺,先代反。

又世俗有蹙融之戏,谓以奕局取一道,人各行五棋,即所谓格五也。

唐《资暇集》谓:“融宜作戎,此戏生于黄帝蹙鞠,意在军戎也,殊非圆融之义。

”又引庾元威著著《座右方》,所言蹙戎者,即今之蹙融也。

其说甚佳,然谓生于黄帝蹙鞠,则又误矣。

案《汉书 枚皋传》云:“蹵鞠刻镂。

”又《霍去病传》云:“尚穿域躢鞠。

”颜师古注云:“鞠以韦为之,中实以毛,蹵躢为戏乐也。

”则蹙鞠非蹙融明矣。

案《西京杂记》云:“汉成帝好蹙鞠。

群臣以蹙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

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

’家君作弹棋以献。

”又唐薛嵩好蹙鞠,刘钢劝止之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顷刻之欢。

”皆谓蹙鞠为劳动,则明知非蹙戎也。

今人又以蹙鞠为击鞠,盖蹵、击一也。

沈存中乃以击鞠为击木毬子,故谓与蹵鞠异,反以为传写之误,非也。

故《唐书》所载,但云击毬,不谓之鞠,其义甚明。

  饧粥

  《刘梦得嘉话》云:“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宋考功诗云:‘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

’徐盈切。

尝疑此字。

因读《毛诗》郑笺,说吹箫处云:‘即今卖饧人家物。

’《六经》唯此注中有饧字。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学常人率焉而道也。

”又本朝宋子京《寒食》诗云:“草色引开盘马路,箫声吹暖卖饧天。

”其亦用郑笺“吹箫卖饧”之义,然词致骚雅,胜考功远矣。

余常考《嘉话》所载“春来不见饧”,云是宋考功诗,比因阅沈云卿《咏欢州不作寒食》诗,云:“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是时沈谪欢州,故有是诗,但未见宋全篇耳。

考其词意,似是云卿之诗,盖沈、宋俱仕武后朝,故所传容有讹谬,所未详也。

李义山诗云:“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又宋子京《途中清明》诗云:“漠漠轻花著早桐,客瓯饧粥对禺中。

”寒食清明,多用饧粥事。

  储胥

  扬雄《甘泉赋》云:“近则洪崖、旁皇、储胥、努阹。

”又《长杨赋》云:“木雍枪累,以为储胥。

”吕延济云:“枪累,作木枪相累为栅也。

”苏林注云:“木拥栅其外,又以竹枪累为外储也。

”颜师古云:“储,峙也。

胥,须也。

以木拥枪及累绳连结以为储胥,言有储蓄以待所须也。

”汉武帝作储胥馆。

故李义山诗云:“风云长为护储胥。

”宋子京《伤孟昭图》云:“密疏叩储胥。

”又《侍宴》云:“秋色遍储胥。

”又《思归老》云:“至今三籍在储胥。

”又《答朱彭州》云:“九番官树老储胥。

”又《续春词》云:“苍龙驱暖入储胥。

”盖储胥,犹言皇居也,不必云有储蓄以待所胥也。

故张平子《西京赋》云:“既新作于迎风,加露寒与储胥。

”又沈约《应教诗》云:“南瞻储胥观,西望昆明池。

”又《南史 武帝诸子传》檄云:“偃师南望,无复储胥露寒;河阳北临,或有穹庐毡帐。

”《西京赋》注云:“武帝先作迎风馆,后加露寒、储胥二馆。

  名谶

  《归田录》云:“宋郑公庠初名郊,字伯庠,与其弟祁,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宋。

其为知制诰,仁宗骤加奖眷,便欲大用。

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又曰:‘郊音交,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祥。

’仁宗遽命改之。

公怏怏不获己,乃改为庠,字公序。

公后更践二府二十余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寿而终,而谮者竟不见用以卒,可以为小人之戒也。

”又《西清诗话》云:“宋元宪公始拜内相,同列谮其姓宋而郊名非便,公奉诏更名庠,意殊怏怏不满。

会用新名移书叶道卿,乃呼同年,叶戏答公曰:‘清臣宋郊榜第六中选,遍阅小录,无宋庠者,不知何许人?’公因寄一绝自解云:‘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玷华缨。

莫惊书录题臣向,只是当时刘更生。

’”又杨文公《谈苑》云:“太平兴国四年,北戎寇边,车驾幸大名府。

方渡河,有人持手版邀乘舆,前驱斥之,号呼道旁,自言献封事。

太宗令接取视之,乃临河主簿宋捷,上甚喜,即以为将作监。

”此乃以姓名盗爵禄者也。

此与元宪公姓同而事异,良可嗤笑。

  江为

  《江南野录》载江为者,宋世淹之后,先祖仕于建阳,因家焉。

世习儒素,少游庐山白鹿洞,师事处士陈贶,酷好诗句,居二十余年,有风雅清丽之态。

所载此而已。

余观《南史 淹传》,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宋少帝时黜为建安吴兴令,终于梁天监中左卫将军,子蔿嗣。

又案《吴均传》云:“先是有济阳江洪,工属文,为建阳令,坐事死。

”案江洪齐时为太学生,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时,王僧孺与太学生虞义、丘国宾、萧文琰、丘令楷、江洪、刘孝孙,以善辞藻游焉。

而僧孺与高平徐夤俱为学林。

则洪仕于齐、梁间明矣。

淹与洪其系皆出于济阳考城,而又俱仕于齐、梁间,淹尝为建安令,其后它迁,洪为建阳令,而死于建阳,则江为之系,实出于洪益明矣。

而《野录》云宋世淹之后,又云先祖仕于建阳,因家焉,彼乃不敢别白言之,盖未尝见《吴均传》所载江洪之事,乃妄臆度而为之说也。

  房乔

  沈存中尝谓:“予家有阎博陵画唐秦府十八学士,各有《真赞》,名字与史所载不同。

或以字为名,或书名而不书字者。

”其论甚美。

然谓“房真龄字乔年,旧史乃云房乔字真龄”。

既而云:“《唐书》成于后人之手,所传容有讹谬。

”甚非也。

末云:“以旧史考之,魏郑公对太宗曰:‘目如悬铃者佳。

’则真龄果名,非字也。

”何其谬欤?盖所谓悬铃者,乃铃铎之铃,而真龄乃年龄之龄,唯其为年龄之龄,故字以乔年,此理甚明。

而存中乃不之省,何也?然房梁公名字,大抵不同。

《真赞》云房真龄字乔,皆未详也。

又《韩愈集》中有《王弘中神道碑》云:“讳弘中,字某。

”案《实录》、《新》《旧传》皆名仲舒,字弘中,愈又作《燕喜亭记》,称为王弘中,然则弘中必字也,碑文误耳,政与房乔名字一同。

  高阳

  《太史公记》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

”时沛公方洗,谓使者曰:“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又《世说》载季伦每临习郁池,未尝不大醉,常曰:“醉我高阳池也。

”襄阳小儿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迳造高阳池。

”刘义庆云:“高阳池在襄阳。

”案《史记》及《汉书》食其本传,称食其陈留高阳人也。

又云沛公略地陈留郊,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则高阳在陈留明矣。

又案《晋书》载简镇襄阳,时诸习有佳园池,简每出游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然则襄阳习池谓之高阳池者,盖取郦生高阳酒徒之义也。

卷十

  和松

  《晋 庾敳传》云:敳有重名,为缙绅所推,而颇聚敛积实,谈者讥之。

都官从事温峤,尝劾奏敳,敳更器峤曰:“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而《温峤传》曰:“峤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

”盖是时温峤为都官从事,敳为散骑常侍,二人同在朝廷,是敳之所器者温峤,非和峤明矣。

及观《和峤传》,又云从事中郎庾敳见而叹曰:“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而《世说》亦云,子嵩目和峤云云,何其谬欤?良由修史者杂出于诸儒,而非一人之笔,故其谬戾如此。

今之学者,至有云和氏之松千丈,益谬矣。

  颜介

  《北史》载颜之推,齐文宣时为黄门侍郎,齐亡,入周。

大象末,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见礼重,寻以疾终。

而《唐书》又曰:“自高齐入周,终隋黄门郎”,与《北史》所载不同。

《北史》云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盖示不忘本也。

而《唐书》云:“师古父思鲁以儒学显,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事。

”又云:“师古叔游秦,武德初,累迁廉州刺史,撰《汉书决疑》,师古多资取其义。

”又与《北史》不同。

《南史》载颜协二子:之仪、之推,并早知名,则之仪为长,推为次,明矣。

而《北史》载之推字介,弟之仪字升,则以之推为兄,之仪为弟,其不同又如此,何耶?

  贵学

  《颜氏家训》云:“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其说信然。

余案《晋书》虞啸父仕孝武帝为侍中,尝侍饮宴,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何耶?”啸父家近海,谓帝有所求,对曰:“天时尚温,鰶鱼虾鲊未可致,寻当有所尚献。

”帝大笑。

唐苏良嗣,高宗时为荆州刺史。

有河东寺,本萧察为兄河东王所建。

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又王元宝富而无学识,尝会宾客,明日亲友谓之曰:“昨日必多佳论。

”元宝曰:“但费锦缠头耳。

”良可嗤笑。

  刊诏

  《晋书 刘邈传》云:时孝武帝觞乐之后,多赐侍臣文辞,诏义有不雅者,邈辄焚毁之,其它侍臣被诏或宣扬之,故诵者以此多邈。

又《徐邈传》云:“帝宴集酣乐之后,好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或文辞率尔,所言秽杂,邈辄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

是时侍臣被诏者,或宣扬之,故时议以此多邈。

  梦笔

  《梁 江淹传》云:“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便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又纪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择其善者。

”其文因此遒进。

又唐李峤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

自梁至唐梦笔者凡三人。

今世为文辞者,多以江氏为梦笔之裔,然淹梦人取笔,殆非佳语,不知纪氏、李氏亦自可称梦笔之裔,尤为佳也。

然《蒙求》注引《典略》云:“江淹少梦人授以五色笔,因而有文章。

”此一事,又不载于本传,何耶?

  甘罗

  《史记》:“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后因说赵有功,始皇封为上卿,未尝为秦相也。

世之人见其事秦相吕不韦,因相传以为甘罗十二为秦相,大误也。

唐《资暇集》又谓相秦者是罗祖名茂。

以《史记》考之,又不然。

茂得罪于秦王,亡秦入齐,又使于楚,楚王欲置相于秦,范蜎以为不可,故秦卒相向寿,而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以此观之,则茂亦未尝相秦也。

杜牧之《偶题》云:“甘罗昔作秦丞相”,其亦不考其实而误为之说也。

  金根

  《刘公嘉话》云:“昌黎生,名父之子,虽教有义方,而性颇暗庸。

劣尝为集贤校理,史传中有说金根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欤?必金银车也。

’悉改根字为银字,至除拾遗,果为谏院不受。

”又《大唐新语》云:张由古素无学术,历官台省。

尝于众中叹班固文章不入《文选》,或谓之曰:“《两都赋》、《燕山铭》、《典引》等,并作《文选》中,何云无?”由古曰:“此并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闻者莫不绝倒。

  杕杜杕音第 #

  《旧唐书》载明皇时宰相李林甫,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

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杕杜”二字,林甫不识,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谓杖杜何也?”陟俛首不敢言。

又太常少卿姜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麞之庆。

”客视之掩口。

故东坡云:“甚欲去为汤饼客,唯愁错写弄麞书。

”盖用此也。

惜乎《新》史不载其事。

缃素杂记补辑 #

  一、五夜 #

  《汉官仪》:黄门持五夜之法,谓甲、乙、丙、丁、戊也。

故宋子京《夜绪》诗云:“宵开甲乙迟。

”按《颜氏家训》云:“或问一夜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谓之五鼓,亦谓之五更,皆以五为节。

《西都赋》亦云:‘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

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至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也。

”又《嘉话》云:韦绚问于刘公曰:“五夜者,甲、乙、丙、丁、戊更相送之,今唯言乙夜、子夜,何也?”予尝笑[常叹]其言之失。

按《汉 天文志》:“六月戊戌甲夜,客星居左右角间。

”“正月戊午乙夜,月蚀荧惑。

”崔豹《古今注》云:“建武八年三月庚子,月星不见,丙夜乃解。

”又蔡质《汉仪》曰:“卫士甲乙彻相传,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

”《晋 天文志》:“怀帝永嘉五年三月丙夜月蚀既,丁月[夜]又蚀既。

”《夏统传》云:“甲夜之初撞钟击鼓。

”又,《宋 诸王传》云:“前一日甲夜,太史奏东方有急兵。

”《梁 本纪》中大通五年正月丙夜,南郊所忽闻异香。

又云:“帝然烛测鬼[光]常至戊[五]夜。

”岂止言乙夜而已哉!韦绚独不见汉、晋诸史,何耶?其曰子夜,益谬也。

盖晋时有子夜者,善歌,故李义山云:“婴[莺]能歌《子夜》。

”又云:“心酸《子夜歌》。

”沈文季歌《子夜》半[来]。

又太白有《子夜歌行》。

韦绚乃以子夜为五夜之数,又何耶?或有谓之午夜者,谓半夜时如日之午也。

故李长吉《七夕诗》云:“罗帏午夜愁。

”杜少陵所谓“五夜漏声催晓箭”者,正谓午[五]夜耳。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 ]内为他本或他书异文,不注,下同)

  二、十围 #

  苏鹗《演义》云:“前史称腰带十围者甚众。

近者《北史》又云:‘庾信身长八尺,腰带十围。

’围者环绕之义,古制以围三径一,即一围者三尺也。

岂长八尺之人,而系三十尺之腰带乎!甚非其理。

此围盖取两手大指头指相合为一围,即今俗谓之搦是也。

大凡中形之人,腰不过六尺七尺,今一小围是一尺,则身八尺腰带一丈,得其宜矣。

”又,沈存中《笔谈》云:“《武侯庙柏诗》:‘霜姿[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予谓存中[予谓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四十围若以古制论之,当有百二十尺[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矣,安得云七尺也。

若以人两手大指头指相合为一围,则一围是一小尺,即径一丈三尺三寸,又安得云七尺也。

武侯庙柏,当以古制为定,则径四十尺,其长二千尺又宜矣,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老杜号为诗史,何肯妄为云云也。

存中又云:“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

”又云:“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啖耳。

”此又误也。

案《禹戮防风氏赋》云:“广可一亩,长乃三丈。

”盖古者亩广六尺,长六百尺。

防风氏身广一亩六尺,长三十尺,乃是得理。

而云九亩,不知得之于何书?然当以赋为正,而存中之说误也。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三、称敕 #

  《南史 文学传 周兴嗣传》云:“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帝以[用]光嗣所制。

自题[是]及《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王羲之千字[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

每奏,帝称善,赐金帛。

”又按《刘公嘉话》云:“《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

人皆不晓此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无叙。

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為我韵之。

’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鬓皆白,而赏甚厚。

”又,杨文公《谈苑》云:“《千字文》去‘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敕字乃梁字传写误尔。

当时帝王命令尚未称敕,至唐显度中始云:‘不经凤阁鸾台,不得称敕。

’敕之名,始定于此。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四、罘罳 #

  《汉书 文帝纪》云:“未央宫东阙罘罳灾。

”崔豹《古今注》云:“罘罳,屏也。

罘者,复也;罳者,思也。

臣朝君至屏外,复思所奏之事于其下。

”颜师古注云:“罘罳,谓连[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牖之处,其形罘罳然。

一曰屏也。

”又,《礼记》云:“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郑注云:“屏谓之树,今浮思也。

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又,刘熙《释名》曰:“罘罳在门外,罘,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也。

”予按唐苏鹗《演义》称罘罳织丝为之,轻疏浮虚,象网罗交叉之状,盖宫殿檐户之间也。

又引《文宗实录》云:“太和中,甘露之祸,群臣奉上出殿北门,裂断罘罳而去。

”又杜甫天宝末诗云:“罘罳朝共络,榱桷夜同倾。

”又引温庭筠《补陈武帝与王僧辨书》云“罘罳昼卷,闾阖晨开”为证,皆非曲阁屏障之意,反以崔豹、颜师古之徒爵大误。

又按段成式《酉阳杂俎》称上[士]林间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罳,其浅误也如此。

乃引张揖《广雅》曰:“复思谓之屏。

”又王莽性好时日小数,遣使坏诸陵[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使民无复思汉也。

”又引鱼豢《魏略》曰“黄初三年,筑诸斗阙外罘罳”为证,反以丝网之说为大谬。

予谓二说皆通。

以罘罳为网,则结绳为之,施于宫殿檐楹之间,如苏鹗之说是也。

以罘罳为屏,则刻木为之,施于城隅门阙之上,如成式之言是也。

然二说之中择焉,惟段氏之说为长。

按《五行志》注云:“罘罳,阙之屏也。

”《玉篇》云:“罘罳屏树门外也。

”又云:“罘,兔罟也。

”但屏上雕刻为其形如网罟之状,故谓之罘罳,音浮思,则取其复思之义耳。

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

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

故宋子京诗云:“秋色净罘罳。

”又云:“嵩岊倚罘罳。

”皆其义也。

《天子外屏赋》云:“至者伏思。

”注皆以谓人臣至屏,俯伏思念其事,则罘罳小楼也。

复思乃用伏字,又以罘罳为小楼,盖不晓诸家之论,而误为之说也。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五、目 #

  《隋 方会传》:张景藏技与天纲埒。

郎中裴圭妻赵见之,景藏曰:“夫人目脩缓,法曰:‘豕视淫。

’又曰:‘目有四白,五夫守宅。

’夫人且得罪。

”俄坐奸没入掖庭。

案字书脩训长,若曰脩缓,于相法为佳,非有淫佚之义。

自当作 , 字从攸从目,《玉篇》汤劳切,眣也。

眣,达结切,目不正也。

字当从 为是。

盖传写之误也。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六、果下马 #

  《汉书 霍光传》云:“召皇太后御小马车。

”张晏云:“汉厩有果下马,高三尺,以驾辇。

”师古曰:“小马可于果树下乘之,故号果下马。

”又《魏书 东夷传》云:“出果下马。

”裴松之注云:“案果下马高三尺,见《博物志》云,又见《魏都赋》。

”予案《颜氏家训》云:“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董东夷濊国所出也。

”又《北史 尉景传》:先是景有果下马,文襄求之,不与,曰:“士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一马亦不得畜而索也。

”神武对景及常山君责文襄而杖之。

故舒王《散愁》诗云:“呼童羁我果下骝。

”又任昉《述异记》云:日南郡出果下牛,高三尺。

汉乐浪郡出果下马,并高三尺。

又,《开元遗事》云: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连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缨络,并辔于巷树下往来。

亦果下之类也。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七、宅家 #

  宋子京《春词》云:“新年十日逢春日,紫禁千觞献寿觞。

寰海欢心共萌达,宅家庆柞与天长。

”案李济翁《资暇集》云:“公[公卿]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名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至公主以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

又谓阿宅家子,阿助词也。

急语乃以阿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或削其子,遂曰‘阿茶’。

一说汉、魏以来,宫中尊美之,呼曰‘大家子’,今急讹以大为宅焉。

”故昔人属对云:“都尉指挥都尉马,大家齐唤大家茶。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八、掺挝 #

  《后汉 祢衡传》云:“衡方为《渔阳掺挝》,蹀躞而前。

”注云:“《文士传》曰:‘衔击鼓作《渔阳掺挝》,自蹋地来前,蹑駊足脚[蹑鼓足跗],容态不常,鼓声甚悲,易衣毕,复击鼓参捶而去。

至今有《渔阳参挝》,自衡始也。

’臣贤按,捶及挝并击鼓杖也,参挝是击鼓之法。

而王僧孺诗云:‘散度《广陵》音,参写《渔阳》曲。

’而于其诗自音云:‘参,七绀反。

’后诸文人多同用之。

据此诗意,以参为曲奏之名,则挝字入于下句,全不成文。

下云复参挝而去,足[是]知参挝二字当相连而读。

参字音为去声,不知何凭也。

”按杨文公《谈苑》载:“徐锴仕江左,至中书舍人,尤嗜学博[《苕溪渔隐丛话》无此九字],领集贤学士校秘书。

时吴淑为校理,古乐府中有掺字者,淑多改为操,盖章草之变。

锴曰:‘非可以一例,若《渔阳掺》者,音七鉴反,三挝鼓也。

祢衡作《渔阳参挝》,《古歌词》云:边城晏开[闻]渔阳掺,黄尘萧萧白日暗。

’淑叹服之。

”今[余]谓捶、挝一也,故或用捶字,然掺字当如徐说,音七鉴反,三挝鼓也。

以其三挝,故因为[谓]之掺,故唐李义山《听鼓》诗云:“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又口占诗云:“必投潘岳果,谁参祢衔挝。

”亦以去声读之也。

沈存中《笔谈》论《广陵散》云云[散是曲名,如操弄掺谈序引之类,乃引潘岳《笙赋》云]“流《广陵》之名散”。

又应璩书云:“听《广陵》之清散。

”则知散为曲名[明]矣。

所谓《渔阳掺》者,正如《广陵》之散是也,此僧孺所以有云。

又宋景文公《喜雨》诗云:“波生客浦扬舲远,润逼《渔挝》作傪[《渔阳》挝掺]迟。

”又宋[《送]李冀州诗》云:“征鼙曲曲渔阳傪,后乘人人邺下才。

”皆以去声呼之,但傪字从人为异耳。

(《说郛》商务本卷九《缃素杂记》)

  九、陶谷 #

  周世宗时,陶尚书谷奉使江南,韩熙载遣家妓以奉盥匜,及旦,有书谢。

略云:“巫山之丽质初临,霞侵鸟道;洛浦之妖姿自至,月满鸿沟。

”举朝不能领会其辞,熙载因召家妓讯之,云:“是夕忽当浣濯焉。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四十)

  十、吴质 #

  “吴质不眠倚桂树。

”李贺谓之吴质,段成式谓之吴刚,未详其义。

窃意《箜篌引》所谓吴质,非吴刚也,恐别是一事。

魏有吴季重亦名质。

(严有翼《艺苑雌黄》)

  十一、王允之 #

  《世说》:王右军年十岁时,大将军王敦甚爱之,常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未起,须臾,钱凤至,屏人言逆节之谋,都忘右军在帐中。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惊曰:“不得不除之。

”乃开帐,见吐唾纵横,信其熟眠,于是得全。

时称其有智。

又《晋书》:王允之总角时,从伯敦常以自随,出则同舆,入则共寝。

尝夜饮,允之醉先卧,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

凤出,敦果照视,见允之卧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

二说大同小异,未知孰是,必有能辨之者。

(《永乐大典》六千八百三十引叶大庆《考古质疑》)

  十二、推敲 #

  《唐书》载:“贾岛字浪仙,初为浮屠,名无本。

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

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

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呼诘之,久乃得释。

累举不中第。

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簿。

”余案《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自此名著。

后以不第,乃为僧,居法乾寺,号无本。

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吟咏声,遂登楼,于岛案上取诗卷览之。

岛不识帝,遂攘臂睨帝曰:‘郎君何会此邪!’遂夺取诗卷。

帝惭恧下楼而去,遂除岛为遂州长江簿。

”唐史与《嘉话》所载不同如此。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

  十三、铜人 #

  《魏略》曰:“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卒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司徒门外。

”又《汉晋春秋》曰:“帝徙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

”又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歌曰:“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案《明帝纪》,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是岁徙长安铜人,重不可致。

而李贺以谓青龙九年八月,盖明帝以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至三年而崩,则无青龙九年明矣,疑李误也。

郦元《水经注》云:“魏文帝黄初元年,徙咸阳始皇所铸金人十二,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即与明帝所徙铜人事略同,竟未详其旨。

《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

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后十四年而秦亡。

又后汉蓟子训有神异之道,时有百岁翁,自说为儿童时,已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

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翁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而已近五百岁矣。

”注云:“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器聚咸阳,铸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庭中,至此四百二十余年。

”故东坡《赠梁道人诗》云:“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又张天觉《赠人诗》云:“鹤骨飘飘紫府仙,摩挲金狄不知年。

”皆用此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

  十四、若木 #

  李贺《苦昼短》诗云:“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按《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

龙衔烛以照太阴。

”又《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摇以相羊。

”注云:“若木在西极。

”谢希逸《月赋》云:“擅扶桑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五臣注》云:“扶桑,日出处;若木,日没处。

”由是知若木在西,烛龙在北,而李云如此,真误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

  十五、紫薇花 #

  唐故事,中书省植紫薇花,历世循用之,不以为非。

至今舍人院紫薇阁前植紫薇花,用唐故事也。

乐天诗云:“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案《天文志》,紫薇,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何关紫薇花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一)

  十六、锦瑟 #

  义山《锦瑟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刘贡父《诗话》以谓“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义山因以寓意,非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十七、俗语入诗

  《西清诗话》言王君玉谓人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

雪止未消者,俗谓之待伴,尝有雪诗: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

待伴、羞明,皆俗语,而采拾入句,了无痕颣,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

”余谓非特此为然,东坡亦有之,“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又云:“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寻医、入务、风饱、水肥,皆俗语也。

又南人以饮酒为软饱,北人以昼寝为黑甜,故东坡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此亦用俗语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

  十八、进退格 #

  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失此则缪矣。

”余按《倦游杂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

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独李师中待制一篇,为人传诵,诗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此正所谓进退韵格也。

按《韵略》:难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还字又在二十七。

一进一退,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

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乃以此诗为落韵诗。

盖渠伊不见郑谷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一)

  十九、古诗不拘韵

  世俗相传,古诗不必拘于用韵。

余谓不然,如杜少陵《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及”字韵诗,皆用缉字一韵,未尝用外韵也。

及观东坡《与陈季常》“汁”字韵,一篇诗而用六韵,殊与老杜异。

其它侧韵诗多如此。

以其名重当世,无敢訾议。

至荆公则无是弊矣,其《得子固书因寄以及字韵诗》,其一篇中押数韵,亦止用缉字一韵,他皆类此,正与老杜合。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八)

  二十、东坡误用事

  《刘公嘉话》云:“晋谢灵运须美,临刑,因施为南海祇洹寺维摩像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

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驿取之,又恐为他所得,因剪弃其余,今遂无。

”其集所载,止此而已。

及观东坡《次韵景文听琵琶诗》云:“犹胜江左狂灵运,共斗东昏百草须。

”乃以安乐公主为东昏侯。

按东昏侯是齐明帝第三子,虽昏虐暴乱,实未尝取灵运须以斗百草,岂非误与?又陈后主时,张贵妃名丽华,尤见宠幸。

隋遣韩擒虎平陈,后主与丽华俱见收。

而东坡撰《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云:“当时亦笑潘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又误也。

盖齐东昏侯有潘淑妃,未尝名丽华,亦与韩擒虎事无干。

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贾大夫娶妻美,御以如皋,射雉获之。

”杜预注:“为妻御之。

皋,泽;如训之。

”则非地名明矣。

而东坡《和人会猎诗》云:“不向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

”真误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

  二十一、求乞 #

  韩熙载本高密人。

后主即位,颇疑北人,鸩死者多,而熙载且惧,愈肆情坦率,不遵礼法,破其财货,售集妓乐,迨数百人,日与荒乐。

蔑家人之法,所受月俸,至即散为妓女所有,而熙载不能制之,以为喜。

而日不能给,遂弊衣屦,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歌鼓求丐,以足日膳。

旦暮亦不禁其出入,或窃与诸生糅杂而淫,熙载见之,趋过而笑曰“不敢阻兴”而已。

及夜奔客寝者,其客诗云:“苦是五更留不住,向人头伴着衣裳。

”时人议谓北齐徐之才豁达无以过之。

故东坡诗云:“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盖用熙载求丐事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

  二十二、无蟹 #

  东坡于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戏用其韵跋之,有云:“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注云:“皆世所传钱氏故事。

”事见《归田录》,云:“国朝自下湖南,始置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太祖闻而患之,下诏书戒励,自此稍绌。

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

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

杭人嗜蟹。

昆尝求补外,人问其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矣。

”至今士人以为口实。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

  二十三、麦秋 #

  宋子京有《帝幸南园观刈麦》诗云:“农扈方迎夏,官田首告秋。

”注云:“臣谨按,物成熟者谓之秋,取揫敛之义。

故谓四月为麦秋。

”余按,《北史 苏绰传》云:“布种既讫,嘉苗须理。

麦秋在野,蚕停于室。

”则麦秋之说,其来旧矣。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

  二十四、闽人始登第

  《唐书 欧阳詹传》云:“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

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仕宦。

及常衮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文词者,与为宾主礼,故其俗稍相劝出仕。

初詹与罗山甫同隐潘湖,往见衮,衮奇之,辞归,泛舟饮饯。

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闽人第进士,自詹始。

”朝英按,黄璞撰《闽川名士传》云:“江夏子田阅林蕴《泉山铭叙》,则谓闽川贞元以前,未有文进者也。

因廉使李郕公锜兴起庠序,请独孤尚书为记,中有辞云:‘缦胡之缨,化为青襟。

’其兄藻与其友欧阳詹,睹此耿耿,不怡十年。

遂相与为誓,志求名,继登上第。

”是言进士及第,始于林藻也。

《泉山铭叔》又云尔,何邪?(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

  二十五、二声合一字

  古语有二声合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而犬为耎,酷宠为孔,从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

学者不晓龙钟潦倒之义,正如二合之音是也,龙钟切为癃字,潦倒切为老字,谓人之老羸癃疾者,即以龙钟潦倒目之,其义取此。

(孙奕《履斋示儿编》卷二十二)

  二十六、楮机石

  张茂先《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上者,每年八月,见浮槎来,不失期。

亹一年粮,乘之而去。

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亦不觉昼夜。

奄至一处,有城郭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妇人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惊问曰:‘何由至此?’其人说与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答曰:‘君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

’因还。

后以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所载止此而已。

而《荆楚岁时记》直曰:“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云:‘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

’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

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斗。

’所得榰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并其证焉。

”案骞本传及《大宛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为匈奴所留,十余岁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并无乘槎至天河之说。

而宗懔乃傅会以为武帝、张骞之事,又益以榰机石之说,何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

  二十七、谷阳 #

  《淮南子》云:“鄢陵之战,阳谷进酒于子反。

”而《说苑》乃以为谷阳。

班固《古今人表》,又以为谷阳竖。

然当从《淮南子》为正。

(袁文《瓮牗闲评》卷一)

  二十八、芦菔 #

  芦菔,江东人谓之菘菜。(袁文《瓮牗闲评》卷六)

  二十九、金叵罗

  案:王懋《野客丛书》卷十四:“足知金叵罗为酒器,然观祖珽盗金叵罗置髻上,髻上岂可以置酒器乎!黄朝英亦有是疑。

”王氏仅以一语简及,未详引朝英之疑说,惜乎!

  三十、麻胡 #

  案: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一证今人呼“麻胡来”以怖小儿,计有四说:“四事不同,未知孰是?《缃素杂记》止得二事。

”可见《缃素杂记》论及此事,然未知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