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  旧题(汉)东方朔 撰

  祖洲在东海    瀛洲在东海

  炎洲在南海    玄洲在北海

  长洲在东海    元洲在北海

  流洲在南海    生洲在东海

  凤麟洲在东海   聚窟洲在西海

  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

又始知东方朔非世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亲问十洲所在,所有之物名,故书记之。

方朔云:“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

以国家之盛美,将招名儒墨于文教之内,抑绝俗之道于虚诡之迹。

臣故韬隐逸而赴王庭,藏养生而侍朱阙矣。

亦由尊上好道,且复欲抑绝其威仪也。

曾随师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始青之下,月宫之间,内游七丘,中旋十洲。

践赤县而遨五岳,行陂泽而息名山。

臣自少及今,周流六天,广陟天光,极于是矣。

未若凌虚之子,飞真之官,上下九天,洞视百万。

北极勾陈而并华盖,南翔太册而栖大夏。

东之通阳之霞,西薄寒穴之野。

日月所不逮,星汉所不与。

其上无复物,其下无复底。

臣所识乃及于是,愧不足以酬广访矣。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

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

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

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

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

”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

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

上生神芝仙草。

又有玉石,高且千丈。

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

  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

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

多丘山,又有风山,声响如雷电。

对天西北门上,多太玄仙官宫室,宫室各异,饶金芝玉草。

乃是三天君下治之处,甚肃肃也。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

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

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兽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焦。

斫刺不入,打之如灰囊。

以铁锤鍜其头,数十下乃死。

而张口向风,须臾复活;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

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

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

取其兽毛,以缉为布,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国人衣服垢污,以灰汁浣之,终无洁净。

唯火烧此衣服,两盘饭间,振摆,其垢自落,洁白如雪。

亦多仙家。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

地方各五千里,去岸二十五万里。

上饶山川及多大树,树乃有二千围者。

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

又有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

又有风山,山恒震声。

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此五芝,亦得长生不死,亦多仙家。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物如割泥。亦饶仙家。

  生洲在东海丑寅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

去西岸二十三万里。

上有仙家数万。

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地无寒暑,安养万物。

亦多山川仙草众芝。

一洲之水,味如饴酪。

至良洲者也。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

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

又有山川池泽,及神药百种,亦多仙家。

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

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更以胶连续之,使力士掣之,他处乃断,所续之际终无断也。

武帝天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

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

以为西国虽远,而上贡者不奇,稽留使者未遣。

又,时武帝幸华林园射虎,而弩弦断。

使者时从驾,又上胶一分,使口濡以续弩弦。

帝惊曰:“异物也!”乃使武士数人,共对掣引之,终日不脱,如未续时也。

胶色青如碧玉。

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

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帝于是乃悟,厚谢使者而遣去,赐以牡桂干姜等诸物,是西方国之所无者。

又盖思东方朔之远见。

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

刀长一尺,杯受三升。

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

汁甘而香美,斯实灵人之器。

秦始皇时,西胡献切玉刀,无复常满杯耳。

如此胶之所出,从凤麟洲来,剑之所出,必从流洲来,并是西海中所有也。

  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

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

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

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

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

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

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

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

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

一种六名,斯灵物也。

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

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

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

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

又献猛兽一头,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黄。

命国使将入呈帝见之,使者抱之,似犬,羸细秃悴,尤怪其之非也。

问使者:“此小物可弄,何谓猛兽?”使者对曰:“夫威加百禽者,不必系之以大小。

是以神麟故为巨象之王,鸾凤必为大鹏之宗。

百足之虫,制于螣蛇。

亦不在于巨细也。

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

当知中国时有好道之君,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道儒,薄金玉而厚灵物也。

故搜奇蕴而贡神香,步天林而请猛兽,乘毳车而济弱渊,策骥足以度飞沙。

契阔途遥,辛苦蹊路,于今已十三年矣。

神香起夭残之死疾,猛兽却百邪之魅鬼。

夫此二物,实济众生之至要,助政化之升平。

岂图陛下反不知真乎?是臣国占风之谬矣。

今日仰鉴天姿,亦乃非有道之君也。

眼多视则贪色,口多言则犯难,身多动则淫贼,心多饰则奢侈。

未有用此四者而成天下之治也。

”武帝恧然不平。

又问使者:“猛兽何方而伏百禽?食啖何物?膂力何比?其所生何乡耶?”使者曰:“猛兽所出,或生昆仑,或生玄圃,或生聚窟,或生天路。

其寿不窃,食气饮露,解人言语,仁慧忠恕。

当其仁也,爱护蠢动不犯虎豹;当其威也,一声叫发千人伏息。

牛马百物,惊断絙系,武士奄忽,失其势力。

当其神也,立兴风云,吐嗽雨露,百邪迸走,蛟龙腾骛。

处于太上之厩,役御狮子,名曰猛兽。

盖神光无常,能为大禽之宗主,乃玃天之元王,辟邪之长帅者也。

灵香虽少,斯更生之神丸也。

疫病灾死者,将能起之。

及闻气者,即活也。

芳又特甚,故难歇也。

”于是帝使使者令猛兽发声,试听之。

使者乃指兽,命唤一声。

兽舐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雳。

又两目如■〈石韱〉磹之交光,光朗冲天,良久乃止。

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不能自止。

侍者及武士虎贲,皆失仗伏地,诸内外牛马豕犬之属,皆绝绊离系,惊骇放荡,久许,咸定。

帝忌之,因以此兽付上林苑,令虎食之。

于是虎闻兽来,乃相聚屈积如死虎伏。

兽入苑,径上虎头,溺虎口,去十步已来,顾视虎,虎辄闭目。

帝恨使者言不逊,欲收之。

明日失使者及猛兽所在,遣四出寻讨,不知所止。

到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太半。

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

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

乃更秘录余香,后一旦又失之,检函,封印如故,无复香也。

帝愈懊恨,恨不礼待于使者。

益贵方朔之遗语,自愧求李君之不勤,惭卫叔卿于阶庭矣。

明年,帝崩于五柞宫。

已亡月支国人鸟山震檀却死等香也。

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时,何缘不得灵香之用耶?自合命殒矣。

  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

海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

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

岛上俱是大山,积石至多。

石象八石,石脑石桂,英流丹黄子石胆之辈百余种,皆生于岛。

石服之神仙长生。

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数万人居焉。

  方丈洲在东海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方丈方面各五千里。

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

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此洲,受太玄生箓,仙家数十万。

耕田种芝草,课计顷亩,如种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宫主,领天下水神,及龙蛇巨鲸阴精水兽之辈。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

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

地多林木,叶皆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

是以名为扶桑仙人。

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

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

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

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

真仙灵官,変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

  蓬丘,蓬莱山是也。

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

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

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

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宫,盖太上真人所居。

唯飞仙有能到其处耳。

  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

又有弱水周回绕匝。

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

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

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

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

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

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

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

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

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

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

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稀奇特出,皆在于此。

天人济济,不可具记。

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

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于珉城,象网辅也。

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

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

非如丘陵而可得论尔。

乃天地设位,物象之宜,上圣覌方,缘形而着尔。

乃处玄风于西极,坐王母于坤乡。

昆吾镇于流泽,扶桑植于碧津。

离合火生,而光兽生于炎野;坎总众阴,是以仙都宅于海岛。

艮位名山,蓬山镇于寅丑;巽体元女,养巨木于长洲。

高风鼓于群龙之位,畅灵符于瑕丘。

至妙玄深,幽神难尽,真人隐宅,灵陵所在。

六合之内,岂唯数处而已哉!此盖举其摽末尔。

臣朔所见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圣旨。

昔曾闻之于得道者,说此十洲大丘灵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

其余山川万端,并无觌者矣。

其北海外,又有钟山。

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万九千里,高一万三千里,上方七千里,周旋三万里。

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余种,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舍,天帝居治处也。

钟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龙山,西有劲草山,东有束木山。

四山,并钟山之枝干也。

四山高钟山三万里,官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乃见钟山尔。

四面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

仙真之人出入,道经自一路,从平邪山东南入穴中,乃到钟山北阿门外也。

天帝君总九天之维,贵无比焉。

山源周回,具有四城之高,但当心有覌于昆仑也。

昔禹治洪水既毕,乃乘蹻车,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

又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

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书。

今丈尺里数,皆禹时书也。

不但刻剫五岳,诸名山亦然。

刻山之独高处尔。

今书是臣朔所具见,其王母所道诸灵薮,禹所不履,唯书中夏之名山尔。

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

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

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

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

昔也传授年限正同尔。

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内向,天尊下降,并传授宝秘。

臣朔区区,亦何嫌惜而不止所有哉!然术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师。

术泄则事多疑,师显则妙理散。

愿且勿宣臣之意也。

  武帝欣闻至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

常带之肘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书求度脱焉。

朔谓滑稽逆知,预覌帝心,故弄万乘,傲公侯,不可得而师友,不可得而喜怒,故武帝不能尽至理于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