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误

刊误 唐 李涪

  ●刊误卷上 #

  余尝于学古问政之暇,而究风俗之不正者,或未造其理,则病之于心。

爰自秦汉迨于近世,凡曰乖盭,岂可胜道哉?前儒广学刊正固已多矣。

然尚多漏略,颇惑将来。

则《书》《传》深旨,莫测精微。

而沿习舛仪,得陈愚浅,撰成五十篇,号曰《刊误》。

虽欲自申专志,亦如路瑟以掇其讥也。

  ○二都不并建 #

  予少读历代史,每考沿习,自夏殷迄于周齐,未闻两都并置,东西互处者。

夫殷之五迁,盖建国不安之为也。

竟都于亳,底绥四方。

武王克殷,为周成王卜洛。

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自是不复都丰镐矣。

更于秦汉晋魏,但处一都。

隋以奄宅区宇,公私殷富,恃此繁盛,遂创两都。

为巡幸不常用都,为憩息之所。

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

是时,武后杀萧妃冤出宫室不安,竟因登封,遂成都洛。

武氏革唐为周,乃立武氏崇先庙于东都。

神龙初,中宗反正,迁崇先于西京,乃以其地为太庙,欲使四海之知我唐复有宗庙矣。

尔后,中宗还京,复享太庙。

时朝廷多事,不暇议去东都权庙,但閟而勿享。

玄宗巡狩驻跸,复享洛庙。

是时君臣安於清泰,曾不论及宗庙定制,遂使后人皆曰两都不疑矣。

夫以出征则载迁庙之主,亦有所禀。

既言载主,则郡国岂宜复有庙主耶?今二都并建,各立神主。

都洛则有洛庙,还秦则有秦庙,则是便於人而不敬其神也。

以是而言,毅然不移以朝万国不亦宜乎?昔隋时有上言者,一帝二都,实非旧典,遂改为京。

始创之日,已有讥者,足显二都之设,可谓不经。

高祖武德七年正月,改东都为洛州,是知稽古之帝,必考是非。

置郡罢都,垂法后世。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乾元殿,以备巡幸。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陛下,顷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

天下翕然同心归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后则袭其雕丽?每承德音,未即巡幸。

此则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

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

昔汉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

岂不知地推中土,贡赋所均,但以形势不如关内也,太宗遂止。

玄素奥学达识为魏文贞推重。

请罢修建是也。

两都置宗庙不殊,侍御史颜标上议东都宗庙,天宝、建中两度贼陷。

东都神主散失之外臣,据见在十一主,并已瘗于两陛之间。

向来迟疑未去东都之号者,盖以旧庙存焉。

则颜标所引原庙,述汉失礼,理亦至矣。

旋为巨寇焚热,庙室悉成煨尽。

况乎城阙崩坏,宫室丘墟!废之有时,契於至理。

今请制为藩镇,以汝洛节度为名,选帅实兵以遏东夏。

  ○春秋仲月巡陵不合击树

  《开元礼》: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

春则扫除枯朽,秋则芟剃繁芜。

扫除者,当发生之时,欲使盛茂也。

芟剃者,当秋杀之时,除去拥蔽,且虑火灾也。

以三公之任隆位高,度力展仪,以己率众令巡陵。

公卿皆持小斧,即其义也。

近代选任稍轻,不达旧礼,将及陵阙则取县吏持斧击树三发,谓之告神。

其为不经,又何甚也!

  ○礼仪使 #

  九卿太常专掌礼乐,累代沿习,不更其名。

又春官氏主国之五礼:吉、凶、宾、军、嘉也。

寺有少卿、博士,礼部有郎中、员外,慎选儒学达於典礼者,足以咨访大国仪范,岂有阙文?而代宗皇帝用颜真卿为礼仪使。

真卿博通典式,曷不授太常卿、礼部尚书,而使掌国礼。

柰何礼仪以使为名,则何异营田租庸者乎?前史所无,我唐有之,必为后世之讥,宜亟去其名也。

  ○开府仪同三司

  周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则有太尉、司徒、司空。

及安帝以车骑将军邓骘为开府仪同三司,谓别开一府,得比三公。

皇唐用开府为散阶。

今有拜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真秩者,反以开府仪同三司为阶。

授受之间,莫此商较。

后代论者曰起自唐,得不以乖舛为愧哉?若以畴赏勋伐名数实繁,秩至三公,何须以阶为盛。

  ○宰相不合受节察防御团练等使櫜鞬拜礼

  今代节度使带平章者,凡经藩镇,节察使必具櫜鞬迎于道左,未知礼出何代。

前史国典并无其文,且国初州郡皆以都督敕使理之。

至景云二年,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景云以后,《六典》、《会要》并无节度使、观察使戎服迎拜使相之礼。

若宜有之,则节度使降麻防御使制下之日便合具军容诣中书谒谢在城。

既无此礼,外府何为行之?宰相位虽崇重,犹与九品抗礼。

今则俱是将相,岂可倨受戎容?予常仰而思之,乃悟其事必因元帅都统,遂有是仪。

何者?天宝逆胡,建中叛臣,既陷两京,兵连淮朔。

此际徵集师旅,又假虏骑,军戎繁杂,宜以位高威震者都统而制之。

哥舒翰、郭子仪继为元帅都统,时诸道节使会兵讨叛者,必以军礼导之。

而淮朔亦不以是为让,欲使军中禀大将军之命也。

尔后元和十一年,裴度提相印充淮西节使兼淮西宣慰使,会诸镇师旅十余万众。

指挥节制,宪宗悉委于度。

及平逋寇,李愬统兵入蔡州,屯兵鞠场以待度马首,具櫜鞬。

度将避之,恕曰:“此方不识上下等威久矣。

愬今具戎服拜相国于堂下,使吏民瞻睹,敬畏生焉。

如此可不劳理矣。

”度然之。

蔡邦遂清,蔡人遂宁。

愬以度兼宣慰处置使,宰相专征不异都统之重,故具戎服以申拜敬,且以礼示蔡民也。

尔后为藩镇兼平章事者,不谓我非元帅都统,唯以宰相合当节度防御等使櫜鞬拜礼。

舛误相承,所宜改正。

  ○副大使 #

  国朝大邦土,有以亲王或宰相遥领者。

则副大使知节度事,始于贞观八年,以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

开元十五年,兵部侍郎河西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萧嵩,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如故,亲王宰相遥领,自此始也。

自后率用为常。

本以大使在京,则一军之权以副大使主之。

今正授节度使,且无遥领之名,亦曰副大使知节度使。

藩方之选,任莫重焉,宜正其名以示楷则。

  ○都都统 #

  辛丑岁,大驾在蜀。

以巨寇未殄,命中书令王铎仗节镇滑台,且统关东诸将收复京国。

时有论曰:“京西北言统者三四人,虑不禀铎之节制,宜立其号曰‘都都统。

’”铎两朝丞相,三陟台司,名位显著,武将莫不望风愿受其画,曷须“都都”方可统制。

自秦汉已降,将相统戎盖多,无有“都都统”之号。

所引故事则曰,先帝时俳优各恃恩宠,愿为都知者,咸允其请。

一日大合乐,乐工喧哗。

上召都知止之,三十人并进。

上曰:“止召都知,何为毕至。

”梨园使奏曰:“三十人皆都知,职列既等,不能相下上。

”乃命李可及为都都知。

此则故事也。

然中令急於殄寇,不以是为辱。

曷不曰诸军西南行营都统?制帅之号,莫过于斯。

  ○上事拜厅 #

  朝廷典式出於南宫,予亦为尚书郎陪郎上事多矣。

是日,傧者引上事官面北再拜。

余乃诘之曰:“曷拜”曰:“拜厅。

”予曰:“非也。

此乃拜恩也。

”盖京城官署皆在大内之南,故先面北再拜,然后践履官常。

傧者不达,乃曰“拜厅。

”予尝为河南少尹,至上事日功曹吏张从玘曰:“请服罗巾吉衫。

”予询之,则曰:“先拜恩,后上事。

”又众官列位,傧者曰:“面西再拜。

”拜讫,成上事之礼。

既事,予以其有知奖而勉之。

吏曰:“非某所知,某叔祖尝为功曹吏。

时李相国珏为河南尹,命功曹参军示之曰‘先拜恩,后上事。

’小人传之,父祖不敢废阙。

”予喜小吏好善,将慕李公得礼,故书之以示将来。

  ○压角 #

  两省官上事日,宰相临焉。

上事者设床几面南而坐,判三道案。

宰相别施一床,连上事官床坐于西隅,谓之“压角。

”自常侍而下,以南为上,差舛相承,实乖礼敬。

曷不为丞相设位于众官之南,常侍、谏议、给事、舍人循次而坐于丞相之下,尊卑有序,足以为仪。

“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习俗因循,莫近于理。

今请去“压角”以释众疑。

  ○曾参不列四科

  今人之论,皆以孝者人之本也。

先圣重之,不列四科,所以曾参不列十哲之次。

愚谓不然。

夫德行之特者,莫大孝焉。

是以夫子门人推重颜回。

及乎讲则曾参侍坐,是知圣人之旨,二子莫有后先。

曾子不列四科者,先述圣人一时列坐门人弟子耳。

岂是舍曾氏之大孝,重宰我之言语?盖不在其席,故不尽举。

此如太宗文皇帝使王圭品藻,李靖、魏徵、戴胄、温彦博、房玄龄时则有。

若高士廉、杜淹、岑文本、杨师道、刘洎、李大亮、褚遂良才识,岂在温戴之下乎?偶不在列,故不遍称。

将释众疑,方今以喻。

  ○出土牛 #

  《月令》,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谓于国城之南立土牛。

其言立春在十二月望,筞牛人近前,示其农早也。

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筞牛人近前,示其农中也。

立春在正月望,筞牛人在后,示其农晚也。

为国之大计,不失农时。

故圣人急于养民,务成东作。

今天下州郡,立春日制一土牛,饰以文彩。

即以彩杖鞭之,既而碎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不亦乖乎?

  ○侍中仆射官号

  宓羲氏以龙名官,神农氏以火,黄帝以云,少昊氏以鸟。

自颛顼已降而名以民事,又以五行为官。

贲作司徒,敬敷五教;禹作司空,以平水土。

周则以春夏秋冬配为官名。

伏以古者命官以天地、四时、五行、云龙为号者,皆上禀天时,下达人事。

见圣人垂意,未有不急於惠民者也。

后代不究深旨,率尔命官,仆射、侍中尤为不可。

秦有侍中、仆射,其初且非官名,唯供奉左右,是其职业。

侍中,当西汉掌乘舆服御,下至亵器虎子之类。

虎子,溺器也。

武帝以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许掌御唾壶。

朝廷荣之云侍中本丞相吏也。

五人来往殿内奏事,故曰“侍中”。

又仆射者(射音夜,尤寡其义),在秦有周青臣。

孔衍注云:“仆射,小官,扶左右者也。

”亦曰“主射”,乃守门之夫。

在汉为武士,在宫门则曰宫门仆射。

在永巷,则曰永巷仆射。

盖言仆御,执射之夫也。

如今官竖之首耳,皆因权幸,渐峻官名。

开元元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是官号之不正也。

又则天宠侍御者张昌宗,其官号曰“控鹤监”。

向五王未复唐德,则控鹤亦占丞相之名也。

以是而言,皆因权幸渐窃相权。

我唐分职设官,必先旧典,苟踵斯弊,曷范将来,今请遵周故事,以司徒、司空为正宰相。

或无勋德元臣则宜暂虚其位,兼置中书而不用。

  ○士大夫立私庙不合奏请

  《礼》,嫡士立二庙,庶人祭于寝。

累代礼文不易斯义。

开元十二年敕一品许祭四庙,三品许祭三庙,五品二庙,嫡士亦许祭二庙。

尔后礼令并无革易。

古者庙连于家。

家主之丧,则殡于西阶之上。

乡人傩,孔子朝服立於阼阶。

又曰丧不虑居,为无庙也。

则知居不违庙,礼典昭然。

近代显居上位,率多祭寝。

亦尝发问,皆曰:“官品未宜有。

”位至将相者,奏请之词则曰:“臣官阶并及三品,准令合立私庙。

”是不知旧制,妄有论奏。

庙貌申敬用,展孝思,岂于霜露之情,合俟朝廷之命?盖以将同列戟,先白有司。

既展哀荣,宜遵典故。

(原其奏请之因,盖立庙不在其家,别于坊选吉地,乃为府县申奏。

或有官居显重,慎虑是宜,营构之初,亦自闻奏。

相习既久,致立庙须至闻奏。

  ○九寺皆为棘卿

  凡言九寺,皆曰棘卿。

《周礼》,三槐、九棘。

槐者,怀也。

上佐天子怀来四夷。

棘者,言其赤心以奉其君。

皆三公九卿之任也。

近代唯大理得言棘卿,下寺则否。

九卿皆树棘木,大理则于棘下讯鞫其罪。

所谓大司寇听刑于棘木之下。

  ○京尹不合避御史

  京尹,皇都专理,任莫重焉。

且以刑法财赋,统而兼制。

御史之职,纠缪绳愆,本为避嫌,不可私谒。

三司慎守,遂绝经过。

今代京尹逢御史于路必避马而敬之,名分既乖,曷为取则?且秩五品不避御史,比肩事主,于理诚然。

则京尹委用之权,岂轻于郎官、国子博土者乎?《汉桓典传》曰:“行行且止,避骢马。

”御史行者且止尚能记之,岂汉制京尹避御史偶不载于正史耶?乃知前史不书,是无避马之理。

必以刑赋为嫌,止于不相过从而已。

然相值于路,但以色勃而返可也。

  ○火

  《论语》曰:“钻燧改火。

”春榆,夏枣,秋柞,冬槐。

则是四时皆改其火。

自秦汉已降,渐至简易。

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

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

既曰就新,即去其旧。

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禁火。

”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徵。

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

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

  ○座主当门生拜礼

  春官氏每岁选升进士三十人,以备将相之任。

是日,自状元已下同诣座主之宅。

座主立于庭,一一而进,曰某外氏某家,或曰甥,或曰弟。

又曰某大外氏某家,又曰外大外氏某家,或曰重表弟,或曰表甥孙。

又有同宗,座主宜为侄而反为叔。

言叙既毕,拜礼得申。

予辄议曰:春官氏选士得其人,止供职业耳。

而后造之士以经术待聘,获采拔於有司,则朝廷与春官氏皆何恩於举子?今使谢之,则与选士之旨,岂不异乎?有海东之子,岭峤之人,皆与华族叙中表从。

使拜首而已,论诸事体,又何有哉?

  ○非验 #

  咸亨三年五月,咸阳公主薨于房州。

公主,高宗同母妹也。

初适杜荷,贞观中坐太子承乾事伏诛。

公主再行於薛瓘。

将成婚礼,太宗使卜之,卜人曰:“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同悴。

若昼日行合卺之礼,则终吉。

”马周以违礼乱常不可用也,太宗从之。

而后瓘为房刺,公主随焉。

偕没于任,双柩而还。

苏冕书之曰:“卜验矣。

”余曰:违礼而行乱也。

双柩而还,常也。

若云卜验则是。

礼可废而卜可遵,岂曰守正依经之道哉?

  ●刊误卷下 #

  ○封爵 #

  周制五等爵以封诸侯,以其有功加地进律。

以是所封之国固定非处一方。

近者,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

所以畴庸进爵,有违王度。

窃以萧何封酂俟,萧之得姓不在於酂;曹参封平阳侯,曹之得姓不在平阳;国朝房玄龄封梁公,房之得姓不在于梁;杜如晦封莱公,杜之得姓不在于莱。

古典悉然,不可悉数。

其误也,始于幸蜀之年,中书主者,不闲旧制故也。

  ○祈雨 #

  庚子岁夏旱,禾黍不逾尺,京城米粟日增其价。

一日达彼九重,天子下诏宰臣祷祀。

所宜承命不过一二日,虔诚于郊庙。

乃下太常择日,太卜署状,宜用来月六日癸亥。

至是,旱苗悉为枯荄矣。

  ○发救兵 #

  夫请济师者,是兵力危殆,求之速也。

不逾一两日发之,足以应其急也。

主帅问其来由,命军师曰:“为择一日,以遂其请。

”翌日师复命曰:“以后日戊午吉。

”及乎师至,军垒已陷。

  ○进献奇零 #

  戊戌岁,阅报状,见润州节度进应天节白金二千六百五十七两。

臣下献寿,国有常仪。

少,曷不曰二千两;多,曷不曰三千两。

奇零微鲜,无异偿债。

岂臣子之礼哉?

  ○起居 #

  今代谒见尊崇,皆谨祗候起居。起居者,动止,理固不乖。近者,复云谨祗候起居某官。其义何在?相承斯误,曾不经心。

  ○佳礼 #

  吉、凶、宾、军、嘉是为“五礼”。婚姻属之嘉。嘉者,善也。今代每言婚姻,则曰佳期者,美也。婚姻之重,所宜依经。若用为佳,实伤古义。

  ○鹅

  夫展礼之夕,婿执雁入奠,执贽之义也。

又以雁是随阳之禽,随夫所适。

雁是野物,非时莫能致。

故以鹅替之者,亦曰奠雁。

《尔雅》云:“舒雁鹅鹅。

”亦雁之属也。

其有重于嗣续,切于成礼者,乃以厚价致之。

既而获,则曰:“已有鹅矣,何以雁为?”是以雁为使,代鹅为礼,雁为长(除怅反)物。

典故将废,何不正之?

  ○拜客 #

  《婚期》云:“来日,妇于庭拜舅姑,次谒夫之长属。”中外故旧,皆当妇礼,即通谓之客。故有拜客之名。今代非亲非旧,皆列坐而觌妇容,岂其宜哉?

  ○拜四 #

  夫郊天祭地,止于再拜。

其礼至重,尚不可加。

今代妇谒姑章,其拜必四。

予辄详之,妇初再拜,次则跪献衣服支史承其筐篚,则跪而受之。

常于此际,授受多误。

故四拜相属因为疑。

又妇拜夫家长老,长老答之,则又再拜,即其事也。

士林威仪,岂可效诸下俚耶?谒拜姑章,宜修典故。

再申插地(《周礼》:妇拜插地),其仪可观。

  ○妇谒姑不宜表以绢囊

  投刺始于隽不疑,冠进贤冠,带礧具剑上谒暴胜之。

上谒如今之投刺也。

尔后,凡言谒见,必先以此道其姓名。

行于妇人,即未知其所自。

然亦不失于礼,敬其有违,舅姑在于他国者,因节序推迁,亦以名纸远申参奉之仪。

近代皆以绢囊缄之,有同尺题重封也。

至于妇来面谒舅姑,合申投刺之礼,岂宜亦以彩帛表之,卑敬有乖,所宜削去。

  ○乐论 #

  贞观十七年,太宗文皇帝与太常少卿祖孝孙论乐。

太宗曰:“治政善恶,岂此之因?”御史大夫杜淹曰:“陈之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

隋之将亡也,为《伴侣》、《行路难》。

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

以是观之,实自於乐。

”帝曰:“不然。

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

悲悦在人,非因乐也。

今《玉树》、《伴侣》其声具存,今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

”予曰:“圣君有所未悟耳。

”礼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斯曲者,陈隋二主之所作也。

二主荒淫自娱,不知将亡之音形于曲折矣。

是知休徵,咎徵皆见其兆,岂止于歌乐也哉!如文皇君人之道与舜禹比隆,耆幼欣欣然得其所也。

虽闻《桑间》、《濮上》,如闻《韶》、《濩》之音。

何《后庭花》、《伴侣行》能感其心哉?哀也,乐也,系于时君。

《记》云乎:“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斯之谓也。

  ○释怪 #

  李商隐为文曰:“儒者之师曰鲁仲尼。

仲尼师聃,犹龙。

”不知聃师竺轧,善入无为稽首正觉吾师吾师夫。

老子生於周,为柱下史。

司马迁《史记》与韩非同传,曰:“老子无为白化,清净自正。

韩非揣事情,循势理。

”故作老子韩非同传。

此则老子行藏之道尽於是矣。

既正史不言老子适戎狄,师于竺轧,未知商隐何为取信?孔宣父於鲁襄公二十一年,至哀公十六年卒,当周敬王也。

圣自天资而能广学,师尧、舜、文王、周公之道。

以老子老而能熟古事,故仲尼师之。

师之之道,谓圣人学无常师,主善为师。

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非谓幼而师之如尧、舜、文王、周公之圣德也。

故袁宏《后汉书》孔融答李膺曰:“先君孔子与子先人李耳同德比义而相师友”是也。

孟轲论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言伊尹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论仲尼则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乃所愿学史迁直笔述乎圣德,以遗后人。

尔来一千祀,历诸百王。

行其道者,夷夏宁,违其教者,君臣乱。

竺轧者,经史无闻。

佛书自言生於周昭王时。

言后汉明帝梦金人,有傅毅对徵于周汉正史,并无此文,未知聃师竺轧出于何典。

近世尚绮靡,鄙稽古。

而商隐词藻奇丽,为一时之最。

所著尺题篇咏,少年师之如不及。

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唯逞章句。

因以知夫为锦者纤巧万状,光辉曜目,信其美矣。

首出百工,唯是一端得其性也。

至于君臣长幼之义,举四隅莫反其一也。

彼商隐者,乃一锦工耳,岂妨其愚也哉!

  ○昭穆 #

  按,《礼记》:昭,明也。

穆,美也。

盖光扬先祖之德,著斯美号。

至晋武帝,以其父名昭改为韶音。

历代已远,岂宜为晋氏之讳而行于我唐哉?今请复为昭穆。

  ○洛随 #

  汉以火德有天下。

后汉都洛阳,字旁有水,以水克火,故就佳。

随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文帝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

故今洛字,有水有佳,随字有走无走。

夫文字者,致理之本,岂以汉随两朝不经之忌而可法哉?今宜依古文去佳书走。

  ○仅甥傍缪厩荐

  近岁精用文字者,反以“仅”为远近之“近”。

仅者,才也。

才以身免,才得中算。

《尔雅》云:“谓我舅者曰甥”。

近者皆去男,空书生字。

不原圣人之旨,徒欲异於经文。

旁者,旁求诸野,旁求儒雅,皆是本字。

近日皆以“旁”为“傍”。

始傅胥生,近逼文史。

缪者,名与实爽曰缪。

又绳愆纠缪,又如织纴纰缪。

近者凡书缪字,悉皆从言,遂使纰缪废而不用。

又五十年来,马厩字皆书“厩”字。

厩字从殳,既字从旡,经史中且无此厩字。

殳者,戈戟之类。

马亦武事,故曰厩库。

是以厩字从殳,若从无即失武事之义。

荐字,经史并从艹,不单书存廌(音獬豸之廌)。

此而不悟,曷曰文人?

  ○奉陵 #

  奉陵内官内人,固有旧制。

某自省事六十年来,常见报状云:“内官某以某过奉陵。

”内人亦时有之。

伏见士大夫每选儿孙主守茔域,必以谨良寡过者处之。

夫事生尚择其人,奉先尤宜尽敬。

且《礼》云:“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

”自衣服饮食,此无敢视父母所爱。

圣人垂教,诚可企及。

今以罚过配陵,实乖严奉之礼。

其奉陵内官,伏请遵行旧制,不用有过之人。

  ○宰相合与百官抗礼

  宰相权重位尊,夷夏瞻敬,然与九品抗礼古今,谓会昌已前,不易斯制。

咸通已后,每谒见丞相,必先言中外,申拜首,乃尽具臣之仪。

韦庶人保衡为相,既曰外进,且非公望。

当时崇秩宿德竞造其门,接迹排肩皆被傲然。

当其拜礼,韦於中书命酒执爵,揖让之际,师保尚书一时下拜。

自后群官谒相府,罕有不言中外,曲申毕敬者。

昔汲黯不拜,大将军有揖客为重,岂不信哉!

  ○切韵 #

  自周随已降,师资道废,既号传授,遂凭精音。

《切韵》始於后魏校书令李启撰《声韵》十卷,游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二卷。

撰集非一,不可具载。

至陆法言采诸家纂述而为己有。

原其著述之初,士人尚多专业,经史精练,罕有不述之文。

故《切韵》未为时人之所急。

后代学问日浅,尤少专经,或舍四声则秉笔多碍。

自尔已后,乃为要切之具。

然吴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

且国家诚未得术,又于声律求人,一何乖阔!然有司以一诗一赋而定否臧。

言匪本音,韵非中律,于此考核以定去留,以是法言之为行于当代。

法言平声以东农非韵,以东崇为切。

上声以董勇非韵,以董动为切。

去声以送种非韵,以送众为切。

入声以屋烛非韵,以屋宿为切。

又恨怨之“恨”则在去声,很戾之“很”则在上声。

又言辩之“辩”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

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在去声。

又以“恐”字“苦”字俱去声,今士君子於上声呼“恨”,去声呼“恐”,得不为有知之所笑乎?又旧书曰“嘉谟嘉猷。

”《法言》曰“嘉予嘉猷。

”《诗》曰“载沉载浮”,法言曰“载沉载浮”(伏予反)。

夫吴民之言如病瘖风而噤,每启其口,则语泪喎呐。

随声下笔,竟不自悟。

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予尝以其音证之,必大哂而异焉。

且《国风?枤杜》篇云:“有枤之杜,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又《雅?大东》篇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此则不切声律,足为验矣。

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诗颂以声韵流靡,贵其易熟人口,能遵古韵,足以咏歌。

如法言之非疑其怪矣。

予今别白去上各归本音,详较重轻,以符古义。

理尽于此,岂无知音?其间乖舛既多。

载述难尽,申之后序,尚愧周详。

  ○祭物先 #

  《礼》云:“瓜祭上环。

”又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

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

”此则祭物之先,谓神农火食,德侔造化,后人追而敬之。

今代尚崇佛氏,谓之众生。

士子儒人,宜遵典教。

  ○吊者跪 #

  夫为吊者,主人当踊,吊者跪,以手承主人而发吊词。

其有主人官高,吊者位卑,不敢手及尊者,但跪而起。

起而致词,礼也。

今代不循其义,皆先一拜,谓之跪礼。

至有轻服,主人无踊,客亦先申一拜。

岂曰经心于展礼乎?

  ○短启短疏 #

  今代尽敬之礼,必有短启短疏。

出于晋宋兵革之代,时国禁书疏,非吊丧问疾,不得辄行尺牍。

故羲之书首云死罪,是违制令故也。

且启事论兵皆短而缄之贵易于隐藏。

前进士崔旭累世藏锺王书,即有羲之启事一帖,折纸尚存。

盖事出一时,沿习不改。

我唐贤儒,接武坏法,必修晋宋权机焉,可行于圣代。

今启事吊疏皆同当代书题,削去短封,以绝舛谬。

  ○七曜历 #

  贾相国耽撰《日月五星行历》,推择吉凶,无不差缪。

夫日星行度迟速不常。

谨按长历,太阳与水星一年一周天。

今贾公言一星直一日,则是唐尧圣历,甘氏星皆无准凭,何所取则?是知贾公之作,过于率尔。

复有溺于阴阳,曲言其理者,曰:“此是七曜日,直非干五星常度。

”所言既有迟速,焉可七日之内能致一周。

贾公好奇而不悟其怪妄也,遂致高骈慕一公之作。

诳惑愚浅,往往神之。

  ○厩焚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云:“重人而贱畜也。

其下曰不问马,是门弟子叹重夫子之言。

”或有论者曰:“伤人乎否?问马。

”言先问人,后问马。

且焚厩,退朝而问曰:“伤人乎?”又问:“伤马乎?”此乃人之常情,何足纪述。

本以不问马,唯问人,弟子慕圣人推心足以垂范。

又“伤人乎”,即是问之之辞。

  ○腊日非节 #

  夫节者,因天地四时也而为之节,非人事推移而能变之。

《礼》云:“腊也,岁十二月。

”腊得禽兽,为祭百神,以相其功。

夫火德之君,以子祖戌腊。

土德之君,以丑祖辰腊。

各系五运盛衰,推而用之,非禀天地四气。

是知腊月为节,则乖本义。

今代凡造作百物,必取腊日,欲其无坏腐之弊也。

但取腊月中合作自无朽蠹。

若须腊日,岂谓达于事耶?

  ○缮完葺墙 #

  《左传》:“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鲁丧未之见也。

子产坏客馆之垣以纳车马。

士文伯让之曰:‘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若皆毁之,何以供命’。

”予谓垣坏葺之而已。

今云缮墙,岂古人于文理如此不达耶?所疑字误,遂有繁文。

予辄究其义,是“缮宇葺墙以待宾客”。

此则本书“宇”,误为“完”。

书曰“峻宇雕墙,”足以为比。

况上文云:“高其闬闳,厚其垣墙。

”又曰:“司空以时平易道路馆宫室,如此足以待宾客。

”岂徒葺墙而可以崇大诸侯之馆哉?

  ○论医 #

  夫医切脉指下,能知生死者,非天受其性,则因积学而致。

然始或著能,末而寡效。

论者以始能,命通也;末缪,数穷也。

予曰不然。

其初屡中,喜于积财,记忆未衰,轸理方锐。

及其久也,筋力已疲,志怠心劳,获效遂鲜。

则始能末缪于斯见矣。

若以数之通塞,岂曰知理哉?

  ○舅姑服 #

  子夏《丧服传》,妇为舅姑齐衰,五升布。

十一月而练。

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禫后门庭尚素,妇服青缣衣以俟夫之终丧。

习俗以妇之服青缣,谓其尚在丧制。

故因循亦同夫之丧纪再周而后吉。

礼,女子在家,以父为天。

妇人无二天,则妇之为舅姑不服齐衰二年著矣。

贞元十一年,河中府仓曹参军萧据状称,堂兄至女子适李氏婿见居丧。

今时俗妇为舅姑服三年,恐为非礼。

请礼院详定垂下,详定判官。

前太常博士李岧议曰:“谨按《大唐开元礼》五服制度,妇为舅姑,及女子适人为其父母,皆齐衰,不杖周。

”盖以妇之道以专一,不得自达,必系于人。

故女子适人服夫以斩而降其父母。

《丧服传》曰,女子已适人,为父母何以周也?妇人不二斩也。

妇人从人,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父者,子之天也。

夫者,妻之天也。

先圣格言,历代不敢易。

以此论之,父母之丧尚止周岁,舅姑之服无容三年。

今之学者不本其义,轻重紊乱,浸以成俗。

伏以《开元礼》玄宗所修,上纂累圣,旁求礼经,其道昭明,其文彰著。

藏之秘府,垂之无穷,布在有司,颁行天下,率土之内,固宜遵行。

有违斯文,命曰败法乱纪。

伏请正牒以明典章。

”此李岧之论,可谓正矣。

凡居士列得不守之。

  ○杖周议 #

  准《礼》:父在为母,为所生母。

父为嫡子,夫为妻,皆杖周。

自《周礼》已降,至于《开元礼》及唐史二百六十年,并不易斯议,未闻为兄弟杖者。

自乱离以后,武臣为兄弟始行杖周之礼。

是宾佐不能以礼正之,致其谬误也。

予乾宁三年九月行吊于名士之家,睹其弟为兄杖。

门人知旧,无有言其乖礼者。

实虑日久浸以为是。

自今后,士子好礼者于服式之中慎而行之。

  ○祭节拜戟 #

  《礼》曰:“君有赐,则拜而受之。

”赐莫重於九锡,衣服、朱户、纳陛、乘舆、乐县、虎贲、弓矢、铁钺、秬鬯。

遍详礼文,未有拜衣服、虎贲者也。

是物也,故不宜拜。

若拜朱户渠门,宜谓之神。

《礼记》、《祭法》累代祭名,不闻有戟神。

是知无拜祭之礼也。

近代受节置于一室,朔望必祭之,非也。

凡戟,天子二十四,诸侯十。

今之藩镇,即古之诸侯也。

在地则施于衙门,虽罢守藩、阃,有爵位崇高亦许列于私第。

上元元年,宰相吕諲立戟,有司载戟及门,諲方惨服,乃更吉服迎而拜之。

颇为有识者所嗤。

则知辱君命拜赐可也,拜戟祭节,大乖于礼。

  ○客卿 #

  按,《史记》、《春秋》之后,儒术之士,名闻诸侯者,既适列国为客卿,乃得陈王霸之道。

如孟轲在齐,乐毅在燕赵。

西汉邹阳在梁,伍被在吴,亦行斯道。

尔后辩说绝,但不复客卿耳。

自中和已后,藩镇道宾者名曰客卿。

始则索客之徒,时有斯号。

近者名人朝士不免继之,讹谬相承,莫不因此。

恐误来者,故书之以示儿孙。

  ○参谋 #

  秦汉之职在宾幕中筹画戎机,非多学深识者,莫居是选。

自乱离已后,每居藩翰,必以阴阳技术者处之。

仍居将校之末,宜重而轻,诚可惜也。

设有文人仗节统戎,举辟名士宜于管记。

支使之间,以正其名,不亦善乎?

  刊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