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考古录

京东考古录 昆山 顾炎武 宁人着

  

  考蓟

  汉书,蓟古燕国,召公所封。

后汉书,蓟本燕国,刺史治。

自七国时,燕都于此。

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蓟。

高帝因之为燕国。

元凤元年,燕刺王旦自杀,国除,为广阳郡。

本始元年为广阳国。

建武十三年,省属上谷。

永平八年,(一作永元六年)。

复为广阳郡。

晋复为燕国,魏为燕郡。

隋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涿郡。

唐天宝元年,更名范阳郡,并治蓟。

水经注,湿水过广阳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

注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

后汉书彭宠傅,宠反渔阳,自将二万余人攻朱浮于蓟。

晋书载记,魏围燕中山,清河王会自龙城遣兵赴救,建武将军余崇为前锋,至渔阳,遇魏千余骑,鼓噪直进,杀十余人,魏骑遁去,崇亦引还,会乃上道徐进,始达蓟城。

即此三事,可见蓟在渔阳之西。

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治蓟。

开元十八年,析置蓟州渔阳郡,治渔阳。

及辽改蓟为析津县,因此蓟之名遂没于此而存于彼。

今人乃以渔阳为蓟,而忘其本矣。

  史记乐毅书,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一统志云,城西北隅即古蓟门,旧有楼馆并废,但门外存二土阜,旁多林木,颇为近之。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水经注误云尧后)疏云,今涿郡蓟县是也。

即燕国之都。

孔安国、司马迁及郑皆云燕祖召公,与周同姓。

案黄帝姓姬,召盖其后也。

而皇甫谧以召公为文王之庶子。

考之史传,更无所出。

又左传富辰之言亦无燕也。

案先儒之说,以蓟与燕国为一。

史记燕世家,武王伐纣,封召公于北燕。

索隐曰,北燕今在幽州蓟县故城。

盖一地不容封二国,故疑召公即黄帝之后,其不曰燕而曰蓟者,有南北二燕,故称其国都以明之也。

  

  汉书二燕王传 #

  汉书燕王定国传,杀肥如令郢人。

案地理志,肥如自属辽西郡,不属燕。

武帝本纪,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

诸侯王表言,武帝下推恩之令,而藩国自析。

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

然则肥如令之杀于燕,必在元朔以前,未析边郡之时也。

燕王旦傅,发民会围,大猎文安县,以讲士马。

其上云,武帝时,旦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

是文安已削,不属燕。

又云,昭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褒赐燕王钱三千万,益封万三千户。

昭帝本纪亦云,始元元年益封燕王、广陵王及鄂邑长公主各万三千户。

然则文安县之仍属于燕,又在益封万三千户之后也。

此皆史文之互见者,可以参考而得之也。

  

  考金陵 #

  一统志,金太祖陵、世宗陵俱在房山县西二十里三山峰下。宣宗陵、章宗陵俱在房山县西大房山东北。

  案金史海陵纪,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

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

十一月乙巳朔,梓宫发丕承殿。

戊申,山陵礼戊。

正隆元年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

八月丁丑,如大房山行视山陵。

十月乙西,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

闰月已亥朔,山陵礼成。

又太祖纪,太祖葬睿陵;太宗纪,太宗葬恭陵;世宗纪,世宗葬兴陵;章宗纪,章宗葬道陵。

又熙宗纪,帝被弒,葬于皇后裴满氏墓中。

贞元三年,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

大定初,追上谥号,陵曰思陵。

二十八年,改葬于蛾眉谷,仍号思陵。

又海陵纪,葬于大房山鹿门谷,后降为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又睿宗纪,大定二年,改葬于大房山,号景陵。

显宗纪,大定二十五年十一月庚寅,葬于大房山。

章宗即位,号曰裕陵。

是则金代之陵自上京而迁者十二帝,其陵曰光、曰熙、曰建、曰辉、曰安、曰定、曰永、曰泰、曰献、曰乔、曰睿、曰恭;其崩于中都而葬者二帝,其陵曰兴、曰道;被弒者一帝,其陵曰思;追谥者二帝,其陵曰景、曰裕;被弒而降为庶人者一帝,葬在兆域之外。

而宣宗则自即位之二年迁于南京,三年五月,中都为蒙古所陷,葬在大梁,非房山矣。

今一统志止有四陵,而误列宣宗,又跻于章宗之上,诸臣不学之甚也。

  

  辨一统志辽陵之误

  一统志,辽章宗陵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考辽无章宗,其一代诸帝亦无葬三河者。

  

  辨一统志密云之误

  一统志引古事舛戾最多,未有若密云之可笑者。

晋书石季龙载记,段辽弃令支奔密云山,遣使诈降,季龙使征东将军麻秋迎之。

辽又遣使降于慕容皝,曰:『彼贪而无谋,吾今请降求迎,彼不疑也。

若伏重兵要之,可以得志。

』皝遣子恪伏兵于密云,麻秋统兵三万迎辽,为恪所袭,死者十六七,秋步遁而归。

是段辽与燕合谋而败赵之众也。

今一统志云,密云山在密云县南一十五里,亦名横石;昔燕赵伏兵于此,大获辽众。

是反以为赵与燕谍而败辽之众,又不言段而言辽,似以辽为国名,岂修志诸臣并晋书而未之见乎?

  

  考临胞县 #

  一统志,三河在汉临朐县地。

今考两汉书并无临朐县。

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潞县下云,武德二年置临朐县,贞观元年省临朐。

而蓟州渔阳郡三河下云,开元四年析潞县置。

故知本是一地,先分为临朐,后分为三河,皆自唐,非汉也。

  

  考夏谦泽 #

  晋书载记,慕容宝尽徙蓟中府库,北趋龙城,魏石河头引兵追及之于夏谦泽。

胡三省通鉴注,夏谦泽在蓟北二百余里,恐非。

案水经注,鲍丘水东南流,径潞城南,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下云,鲍丘水又东与泃河合。

三河志,鲍丘河在县西二十五里,源自口外,南流径九庄岭,过密云合道人溪,至通州之米庄村合沽水入泃河。

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径其下,而泃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于海。

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正合。

自蓟至龙城,此其孔道。

宝以丙辰行,魏人以戊午及之,相距二日,适当其地也

  

  

  辨石门 #

  后汉书公孙瓒傅,中平中,张纯与乌桓丘力居等入寇,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大败之。

注石门山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而水经注云,灅水又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

汉中平五年,公孙瓒讨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

今蓟州东北六十里石门驿,即水经注之石门是也。

案史本纪但言石门而傅言属国石门,明有两石门。

水经注所指乃渔阳之石门,非辽东属国之石门,当以柳城为是。

通典,柳城在石门山。

  

  辨一统志杨令公祠之误

  一统志,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祀宋杨业。

案杨业傅,业本太原降将。

太宗以业老于边事,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京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合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

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干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兵护之。

时契丹复陷寰州,侁命业趋雁门北川,业以为必败不可,侁逼之行。

业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弓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美与侁领麾下兵陈于谷口。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敷十人,马重伤不能进,为契丹所擒,不食三日死。

是业生平未尝至燕,况古北口又在燕东北二百余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且史明言雁门之北口,而以为密云之古北口,是作志者东西尚不辨,何论史傅哉?又案辽史圣宗纪,统和四年七月丙子,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

耶律斜轸傅,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飞矢所中,被擒。

与宋史略同。

密云县志,威灵庙在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祀宋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

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记引宋史全文而不办雁门北口之非其地。

丰润县志,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

并承一统志而误。

  

  考卢师山 #

  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二月乙卯,封大青龙神为弘济大青龙神,小青龙神为灵显小青龙神,赐名所居山为翠微山,遣成国公朱勇谕祭,仍命礼部岁以春秋仲月遣顺天府官致祭。

盖京师平则门外三十里卢师山有潭,世傅有大小二青龙出没不时,过旱致祷辄雨;及是夏不雨;遂即其山祷焉,雨随注,故有是命。

大明一统志,卢师山在府城西三十里,隋沙门卢师驯伏青龙之所。

今考元史吕思诚傅云,为景州蓚县尹,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

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

则是元时已有此说。

又考唐书韦挺傅云: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运粮,自桑干水抵卢思台,行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廥之,待冰泮乃运。

则卢师或卢思之误。

  

  辨辽史引公孙度平州之误

  晋书,平州,禹贡冀州之域,于周为幽州界,汉属右北平郡。

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渊,并据辽东。

魏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

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治昌黎。

是则公孙度之平州乃辽东,而咸宁所置之平州乃柳城,即昌黎也。

魏书,营州领郡六,其一曰昌黎,晋分辽东置,领县三,其一曰龙城。

太平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属焉。

有尧祠、榆顿城、狼水。

隋书,辽西郡统县一,柳城,本魏龙城县。

开皇元年,改为龙山县。

十八年,改为柳城县。

而平州之名,则自魏更立于辽西。

魏书,平州领郡二,其一曰辽西,领县三,其一曰肥如。

独其于平州之下注云,晋置,治肥如城,未甚详明。

其曰晋置者,谓平州之名始立于晋也。

其曰治肥如城者,谓魏之平州治肥如也。

上下本不相蒙,且如辽西郡下注云秦置,亦谓辽西之名立于秦也。

岂可以秦之辽西亦治肥如乎?以此例之,可见矣。

隋唐二书并未有误。

至辽史于平州辽兴军下云,汉末公孙度所有,传子康孙渊,是误以拓拔氏之平州为公孙度之平州矣。

滦州下亦云,不知其时皆曹氏所有也。

  

  正后汉志误字 #

  后汉志辽东属国下云,昌辽故天辽,属辽西。

考之前代史书,并无昌辽之名,而前汉亦无天辽。

疑当作昌黎,故交黎属遂西。

以汉书证之,辽西郡交黎下云,东部都尉治。

应劭曰,今昌黎。

又胡三省通鉴注云,昌黎今交黎县,属辽西郡,后汉属辽东属国都尉。

此后人写刻之误,可以意改者也。

  

  辨柳城 #

  史言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福德之地,乃营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

一统志,柳城在永平府西二十里,龙山在府西四十里。

永平府旧志,柳城在昌黎县西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元省入昌黎,为静安社。

二说不同。

今府西二十里全无遗迹,而静安社则嘉靖三十一年立为堡。

然皆非柳城之旧也。

案唐书营州柳城郡下云,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阔守捉城。

又云,西北接奚,北接契丹。

通典营州柳城郡下云,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

而平州北平郡下云,东至柳城郡七百里,西至渔阳郡三百里,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

是柳城在今永平之东北七百里,而慕容氏之龙城、昌黎及魏以后之营州并在其地。

唐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

而今之昌黎乃金之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

名同而地异也。

  三国志,魏武用田畴之言,上徐无山,堑山湮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徐无山在今玉田,则柳城在玉田之东北数百里也。

北齐书,显祖伐契丹,以十月丁酉至平州,从西道趋长堑,辛丑,至白狠城,壬寅,至昌黎城。

是昌黎在平州之东北,齐主之行急,犹五日而后至也。

隋书,汉王谅伐高丽,军出临渝关,至柳城。

唐书,太宗伐高丽还,以十月丙午次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

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

关在今抚宁之东,则柳城又在其东,太宗之行迟,故十日而后至也。

  辽史载柳城曰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

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城之南福德之地,乃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而迁都之,号曰和龙宫。

慕容垂复居焉。

(垂都邺,其子宝始迁龙城也。

)后为冯跋所灭。

(高云灭慕容氏,冯跋代高云,非跋灭慕容氏也。

)魏取之为辽西郡。

隋平高宝宁,置营州,炀帝改柳州郡。

唐武德初改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

  

  岁通天元年,陷李万荣。

神龙初,徙府幽州。

开元四年,复治柳城,八年徙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所据。

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节度使。

重熙十年,升兴中府。

有大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

统州二、县四,其一曰兴中县,本汉柳城县地,太祖掠汉民居此,置霸城县。

重熙中置府更名。

此文述柳城之故颇为详备。

  元世祖至元七年十月己丑,降兴中府为州。

以地图按之,当在今前屯卫之北,但唐书平州下云,又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

盖唐时柳城之地屡被陷没,移迁无常,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社未可知。

然不可以永泰元年之柳城为古之柳城也。

  一统志采辑诸书,不出一人之手。

如柳城废县既云在府城西二十里矣,而于土产则曰人参、麝香、豹尾俱废柳城县出。

今府西二十里乃滦河之西,洞山之南,沙土之地,其能出此三物乎?案唐书营州柳城郡贡人参、麝香、豹尾皮骨骷,志本引之,而不知所指府西二十里废柳城县之误也。

  

  

  考昌黎 #

  案昌黎有五。

汉书辽西郡之县,其八曰交黎。

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

东部都尉治。

应劭曰,今昌黎。

通鉴注,昌黎汉交黎县,属辽西郡,后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齐王正始五年,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后立昌黎郡。

晋书武帝纪,太康二年,慕容廆寇昌黎,二年,安北将军严询败慕容廆于昌黎;成帝咸康二年,慕容皝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是则在渝水下流而当海口。

此一昌黎也。

晋书载记,慕容皝徙昌黎郡,又云,破宇文归之众,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

及慕容盛之世,有昌黎尹张顺、刘忠,高云以冯素弗为昌黎尹,冯跋之世有昌黎尹孙伯仁。

以史考之,当去龙城不远。

此又一昌黎也。

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为郡。

志云有尧祠、榆顿城、狼水,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昌黎人,即燕之旧都龙城。

此又一昌黎也。

齐以后昌黎之名废,至唐太宗贞观二年,更崇州为北黎州,治营州之东北废阳师镇。

八年复为崇州,置昌黎县,后沦于奚。

辽史,建州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

此又一昌黎也。

辽太祖以定州俘户置营邻海军,其县一曰广宁。

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相沿以至于今。

在永平府城东南七十里。

此又一昌黎也。

郭造卿永平志,辨昌黎有二,而不知其有五。

今序而列之,论古者可以无惑焉。

  韩文公多自称昌黎。

唐书载韩氏世系则云,汉弓高侯颓当裔孙,世居颖川,徙安定武安、常山九门,而生安定桓王茂,为公之六世祖。

与昌黎之韩支派各别。

故先儒以为公之自称,本其郡望。

宋元丰七年,封公为昌黎伯,亦是取其本望。

如韩择木封昌黎伯,韩长鸾、韩建封昌黎王之比。

若昌黎之韩,最着于魏。

如麒麟、显宗,史明言其为昌黎棘城人,又非今日之昌黎也。

然则文公之没二百六十年而始封昌黎伯,又一百六年而始立今之昌黎县,以金之县而合宋之封。

遂谓文公为此县之人,其亦未之考矣。

  

  考石城 #

  汉右北平郡之县十六,其三曰石城。

后汉无之,盖光武所并省也。

至燕分置石城郡。

考之通鉴及晋载记得二事。

慕容宝宿广都黄榆谷,清河王会勒兵攻宝,宝帅轻骑驰二百里,晡时至龙城,会遗骑追至石城不及。

是广都去龙城二百里,而石城在其中间也。

慕容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与尚方兵于后作乱。

注云高和本为石城令,时以大丧会于龙城。

是石城去龙城不远也。

魏书地形志广兴下云,有鸡鸣山、石城、大柳城,此即汉之石城矣。

魏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领县三,其一曰石城,有自鹿山祠,其二曰广都。

水经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北屈径自鹿山西,即自狼山也。

又东北入广成县东。

广成即广都城。

燕之石城在广都之东北,而此在广都之西南,是魏之石城非燕之石城矣。

隋书始无石城,云北齐废之。

而唐书平州石城下云,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有临渝关,有大海,有碣石山。

是武后所改名之石城,又非魏之石城矣。

辽史,滦州统县三,其三曰石城,下云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

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

是辽之石城又非唐之石城矣。

今之开平中屯卫,自永乐三年徙于石城废县,在滦州西九十里,乃辽之石城,而一统志以为汉旧县,何其谬与!

  

  

  考宋史营平滦三州之误

  宋史言,朝廷与金约,灭辽止求晋赂契丹故地,而不思营、平、滦三州非晋赂,乃刘仁恭献契丹以求援者。

既而王黼悔,欲并得之,遣赵良嗣往请之再三,金人不与。

此史家之误。

案通鉴,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纔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

北至进午口,旧置八防御军,募士兵守之,田租皆供军食,不入于蓟,幽州岁致缯纩以供战士衣。

每岁早获,清野坚壁以待契丹。

契丹至,辄闭壁不战,俟其去,选骁勇据隘习邀之,契丹常失利走。

士兵皆自为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勋加赏,由是契丹不敢轻入寇。

及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

又案辽史,太祖天赞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帅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

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为卢龙军,置节度使。

辽之天赞二年乃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是营、平二州,契丹自以兵力取之于唐,而不于刘仁恭,又非赂以求援也。

若滦本平州之地,辽太祖以浮户置滦州,当刘仁恭时尚未有此州,尤为无据。

此亦史家千年未正之误。

辽史于滦州下云,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亦误也。

  

  考契丹所得十六州

  世言燕云十六州自石敬唐以赂契丹,不属中国者四百四十余年。

盖不尽然。

考之于史,晋高祖所割以畀契丹者,山前之州七,曰幽、(今顺天府)曰蓟、(今蓟州)、曰瀛、(今河间府)曰莫、(今任邱县)曰涿、(今涿州)曰檀、(今密云县)曰顺,(今顺义县)山后之州九,曰新、(今保安州)曰妫、(今延庆州)曰儒、(今永宁县)曰武、(今在朔州西境)曰云、(今大同府)曰应、(今应州)曰寰、(今马邑县)曰朔、(今朔州)曰蔚,(今蔚州)而营、平二州则后唐时契丹自以兵取之者。

其后周世宗复关南北,则瀛、莫二州复归中国,而其余十四州遂沦于契丹,并所取营、平二州亦适得十六之数。

若霸州乃周世宗所置,滦州乃契丹所置,又不在十六州之内者。

  

  辨宾徒 #

  汉书,辽西郡宾徒县,莽曰勉武,今本亦有作宾徒者。

后漠书,辽东属国宾徒故属辽西。

通鉴,晋赵王伦贬吴王宴为宾徒县王,秦苻坚封慕容垂为宾徒侯,并取此为名。

晋书载记作宾都侯。

都之与徒,以音相近而转,尤为明证。

而辽史则云,中京大定府长安县本汉宾从县地,劝农县本汉宾从县地,此承汉志傅写之讹,而未考后汉、晋二书也。

  

  辨龙城 #

  案史有两龙城。

汉书匈奴傅,匈奴诸王长少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武帝本纪,元光五年,车骑将军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

卫青傅作笼城。

注笼与龙同。

此一龙城也。

晋书载记,慕容皝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城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

此又一龙城也。

六朝以下文人多用龙城。

隋炀帝与史祥书,望龙城而冲寇,盼狼居而发愤,自此递相祖袭,皆匈奴傅之龙城耳。

  

  辨一统志朝鲜 #

  汉书地理志,乐浪郡之县二十五,其一曰朝鲜。

应劭曰,故朝鲜国,武王封箕子于此。

志曰,殷道衰,箕子去之。

朝鲜在今高丽国境内。

慕容氏于营州之境立朝鲜县,魏又于平州之境立朝鲜县,但取其名,与汉县相去则千有余里。

一统志乃曰朝鲜城在永平府境内,箕子受封之城。

当日儒臣令稍知古今者为之,何至于此?为之太息。

(通鉴,朝鲜令孙泳。

泳,非箕子朝鲜也。

  

  辨三韩 #

  今人谓辽东为三韩,不知其何取。

考晋书,韩种有三,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

辰韩在带方南,东西以海为限。

马韩居山海之间,无城郭,凡有小国五十六,大者万户,小者数千家,各有渠帅。

又曰,辰韩在马韩之东,自言秦之亡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居之,立城栅,言语有类秦人,由是或谓之秦韩。

初有六国,后稍分为十二。

又有弁韩,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

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

又载其习俗、器用、朝贡之详甚具。

辽史,高州三韩县:辰韩为扶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

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

据此,则三韩并是东彝之国,种类各殊,而辽东乃汉晋时内地,乌得以三韩目之?近代文人用古而不求所出,其误也久矣。

  

  辨张公素 #

  一统志,永平府名宦有唐张仲素,德宗时以列将事卢龙军节度使张允伸,擢平州刺史。

允伸卒,诏仲素代为节度使,同平章事。

考之唐书藩镇列传,则云张仲武为卢龙节度使,破降回鹘,又破奚北部及山奚,累擢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卒,子直方多不法,畏下变起,奔京师,军中以张允伸总后务。

张公素以列将事允伸,擢平州荆史。

允伸卒,子简会为副大使,公素以兵来会丧,简会出奔。

诏以公素为节度使。

性暴厉,眸子多白,燕人号白眼相公,为李茂勋所袭,奔京师。

贬复州司户参军。

案卢龙节度使前后三人皆张姓,曰仲武,曰允伸,曰公素。

今乃合二名而曰仲素,及详其历官,即公素也。

又其逐简会在懿宗咸通十三年,去德宗时甚远。

且又安取此篡夺暴戾之人而载之名宦乎?今滦州乃祀之名宦祠,吁!其辱朝廷之典而贻千载之笑也已。

  

  考长城 #

  长城不独北边也,其在中国亦有之。

史记苏代傅,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竹书纪年,梁惠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续汉志,济北国卢有长城,至东海。

(泰山记云,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一千余里至狼邪台入海)此齐之长城也。

史记苏秦傅,说魏襄王曰,西有长城之界。

续汉志,河南郡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此魏之长城也。

  其在北边者,史记匈奴傅,秦宣太后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此秦之长城也。

越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正义曰,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方)自代至阴山,(索隐曰,徐广云,西安善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北也。

正义曰,括地志云,阴山在朔州绝塞外突厥界。

下至高阙为塞,(徐广曰,在朔方,正义曰,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峯俱峻,俗名为高阙也。

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此赵之长城也。

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韦昭曰,地名,在上古。

正义曰,按上谷郡今妫州。

)至襄平,(索隐曰,韦昭云,今辽东所理也。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郡以报胡。

此燕之长城也。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索隐曰,按太康地记,秦塞自五原北九里谓之造阳,东行终利贲山高汉阳西是也。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索隐曰,苏林云,去长安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

)自九原至云阳;(索隐曰,韦昭云,九原县属五原。

正义曰,括地志云,胜州连谷县本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

云阳雍县,秦之林光宫即汉之甘泉宫在焉。

又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西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索隐曰,临洮陇西县。

正义曰,括地志云,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北假,北方田官,主以田假与贫人,故云北假。

索隐曰,应劭云,北假在北地阳山北,韦昭云,北假,地名。

正义曰,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

汉书王莽傅云,五原北假,膏壤植糓。

)此秦并天下之后所筑之长城也。

自此以后,则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等击匈奴,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北齐天保三年,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

(通鉴注,此长城盖起于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

)六年,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通鉴注,幽州夏口即居庸下口也。

幽州军都县西北有居庸关。

)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

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周静帝大象元年,发山东民筑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文帝开皇五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绥州,绵历七百里。

六年二月丁亥,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七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

史所载长城之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