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子

  《邓析子》一卷,周邓析撰。

析,郑人。

《列子·力命篇》曰: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

子产执政,作竹刑,郑国用之,数难子产之治。

子产屈之。

子产执而戮之,俄而诛之。

刘歆奏上其书(案:高似孙《子略》误以此奏为刘向,今据《书录解题》改正),则曰於《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而子产卒,子太叔嗣为政。

定公八年,太叔卒,驷歂嗣为政。

明年乃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然则《列子》为误矣。

其书《汉志》作二篇,今本仍分无厚、转辞二篇而并为一卷。

然其文节次不相属,似亦掇拾之本也。

其言如天於人无厚;君於民无厚,父於子无厚,兄於弟无厚,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则其旨同於申、韩。

如令烦则民诈,政扰则民不定,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则其旨同於黄、老。

然其大旨主於势统於尊,事核於实,於法家为近。

故竹刑为郑所用也。

至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条,其文与《庄子》同。

析远在《庄子》以前,不应预有剿说,而《庄子》所载又不云邓析之言。

或篇章残阙,後人摭《庄子》以足之欤。

无厚篇 #

  天於人,无厚也。

君於民,无厚也。

父於子,无厚也。

兄於弟,无厚也。

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於民无厚也。

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於民无厚也。

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於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於弟无厚也。

推此言之,何厚之有?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

奉法宣令,臣之职也。

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

君有三累,臣有四责。

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

以名取士,二累。

近故亲疏,三累。

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一责。

居大位而不治,二责。

理官而不平,三责。

御军阵而奔北,四责。

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安国。

  势者,君之舆。

威者,君之策。

臣者,君之马。

民者,君之轮。

世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

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

为国失此,必有覆车奔马折轮败载之患。

安得不危!轮败策折,马奔舆覆,则载者亦倾矣(此三句从意林补)。

异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浊之不可理。

久矣。

诚听能闻於无声,视能见於无形,计能规於未兆,虑能防於未然。

斯无他也,不以耳听,则通於无声矣。

不以目视,则照於无形矣。

不以心计,则达於无兆矣。

不以知虑,则合於未然矣。

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

  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是明王也。

夫明於形者分,不遇於事。

察於动者用,不失则利。

故明君审一,万物自定。

名不可以外务,智不可以从他,求诸己之谓也。

  治世位不可越,职不可乱。百官有司各务其刑。上循名以督实,下奉教而不违。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以赏,怒不以罚。可谓治世。

  夫负重者患涂远,据贵者忧民离。负重涂远者,身疲而无功。在上离民者,虽劳而不治。故智者量涂而後负,明君视民而出政。

  猎罴虎者,不於外圂。钓鲸鲵者,不於清池。何则?圂非罴虎之窟也,池非鲸鲵之泉也。楚之不泝流,陈之不束麾,长卢之不士,吕子之蒙耻。

  夫游而不见敬,不恭也。

居而不见爱,不仁也。

言而不见用,不信也。

求而不能得,无始也。

谋而不见喜,无理也。

计而不见从,遗道也。

因势而发誉,则行等而名殊。

人齐而得时,则力敌而功倍。

其所以然者,乘势之在外,推辩说,非所听也。

虚词,非所应也。

无益之辞,非所举也。

故谈者别殊类,使不相害。

序异端,使不相乱。

谕志通意,非务相乖也。

若饰词以相乱,匿词以相移;非古之辩也。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闲习,不可以当敌。庙算千里,帷幄之奇。百战百胜,黄帝之师。

  死生自命,贫富自时。

怨夭折者,不知命也。

怨贫贱者,不知时也。

故临难不惧,知天命也。

贫穷无慑,达时序也。

凶饥之岁,父死於室,子死於户,而不相怨者,无所顾也。

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张罗而畋,唱和不差者,其利等也。

故体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悦者颜不能不笑。

责疲者以举千钧,责兀者以及走兔。

驱逸足於庭,求猿捷於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事有远而亲,近而疏。

就而不用,去而反求。

风此四行,明主大忧也。

  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故令烦则民诈,政扰则民不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夫达道者,无知之道也,无能之道也。

是知大道不知而中,不能而成,无有而足。

守虚责实,而万事毕。

忠言於不忠,义生於不义。

音而不收谓之放,言出而不督谓之闇。

故见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

若此何往不复,何事不成!有物者,意也。

无外者,德也。

有人者,行也。

无人者,道也。

故德非所履,处非所处,则失道。

非其道不道,则谄意。

无贤虑,无忠行,无道言,虚如受实,万事毕。

  夫言荣不若辱,非诚辞也。

得不若失,非实谈也。

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

此世人之常,真人危斯,十者而为一矣。

所谓大辩者,别天下之行,具天下之物。

选善退恶,时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

小辩则不然。

别言异道,以言相射,以行相伐,使民不知其要。

无他故焉,故浅知也。

君子并物而措之,兼涂而用之。

五味未尝,而辨于口。

五行在身,而布於人。

故何方之道不从。

面从之义不行,治乱之法不用,惔然宽裕,荡然简易,略而无失,精详入纤微也。

  夫舟浮於水,车转於陆,此自然道也。有不治者,知不豫焉。

  夫木击折,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故不载焉。

故有知则惑,有心则嶮,有目则眩。

是以规矩一而不易,不为秦楚缓节,不为胡越改容。

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

一日形之,万世传之,无为为之也。

  夫自见之明,借人见之,闇也。

自闻之聪,借人闻之,聋也。

明君知此,则去就之分定矣。

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

恬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

岂在振目搤腕,手据鞭扑,而後为治与?

  夫合事有不合者,知与未知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故远而亲者,志相应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无违行也。

近而不御者,心相乖也。

远而相思者,合其谋也。

故明君择人,不可不审。

士之进趣,亦不可不详。

转辞篇 #

  世间悲哀喜乐嗔怒忧愁,久惑於此,今转之在己。

为哀在他,为悲在己。

为乐在他,为喜在己。

为嗔在他,为怒在己。

为愁在他,为忧在己。

若扶之与携,谢之与议。

故之与右,诺之与己,相去千里也。

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於博。

与博者言,依於辩。

与辩者言,依於安。

与贵者言,依於势。

与富者言,依於豪。

与贫者言,依於利。

与勇者言,依於敢。

与愚者言,依於说。

此言之术也。

不用在早图,不穷在早稼。

非所宜言,勿言。

非所宜为,勿为以避其危。

非所宜取,勿取以避其咎。

非所宜争,勿争以避其声。

一声而非,驷马勿追。

一言而急,驷马不及。

故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此谓君子也。

  夫任臣之法,闇则不任也,慧则不从也,仁则不亲也,勇则不近也,信则不信也。

不以人用人,故谓之神。

怒出於不怒,为出於不为。

视於无有,则得其所见。

听於无声,则得其所闻。

故无形者,有形之本。

无声者,有声之母。

循名责实,实之极也。

按实定名,名之极也。

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以死,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故也。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何以知其然?为之斗斛而量之,则并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平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教之,则并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彼窃财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是非窃仁义耶?故遂於大盗霸诸侯,此重利也。

盗跖所不可桀者,乃圣人之罪也。

欲之与恶,善之与恶,四者变之失。

恭之与俭,敬之与傲,四者失之修。

故善素朴。

任惔忧而无失,未有脩焉,此德之永也。

言有信而不为信,言有善而不为善者,不可不察也。

  夫治之法,莫大於使私不行。

君之功,莫大於使民不争。

今也,立法而行私与法争。

其乱也,甚於无法。

立君而尊贤与君争,其乱也,甚於无君。

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善不行,君立而贤者不尊。

民一於君,事断於法,此治国之道也。

明君之督大臣,缘身而责名,缘名而责形,缘形而责实,臣惧其重诛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心不欲躁,虑不欲浅。

心躁则精神滑,虑浅则百事倾。

治世之礼,简而易行。

乱世之礼,烦而难遵。

上古之乐,质而不悲。

当今之乐,邪而为淫。

上古之民,质而敦朴。

今世之民,诈而多行。

上古象刑而民不犯;教有墨劓,不以为耻,斯民所以乱多治少也。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有戒慎之铭。

此四君子者,圣人也,而犹若此之勤。

至於栗陆氏杀东里子,宿沙氏戮箕文,桀诛龙逢,纣刳比干,四主者乱君,故其疾贤若仇。

是以贤愚之相觉,若百丈之溪,与万仞之山;若九地之下,与重山之巅。

  明君之御民,若御奔而无辔,履冰而负重。

亲而疏之,疏而亲之,故畏检则福生,骄奢则祸起。

圣人逍遥一世,罕匹万物之形。

寂然无鞭扑之罚,漠然无叱吒之声,而家给人足,天下太平。

视昭昭,知冥冥,推未运,睹未然,故神而不可见,幽而不可见,此之谓也。

  君人者不能自专,而好任下,则智日困而数日穷,迫於下则不能申。

行随於国,则不能持。

知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诛,无以与下交矣。

故喜而使赏,不必当功。

怒而使诛,不必值罪。

不慎喜怒,诛赏从其意,而欲委任臣下,故亡国相继,杀君不绝。

古人有言,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夫人情发言欲胜,举事欲成。

故明者不以其短,疾人之长。

不以其拙,病人之工。

言有善者,则赏之。

言有非者,则罚之。

塞邪枉之路,荡浮辞之端。

臣下闵之,左右结舌,可谓明君。

为善者君与之赏。

为恶者君与之罚,因其所以来而报之,循其所以进而答之。

圣人因之,故能用之。

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今之为君,无尧舜之才,而慕尧舜之治,故终颠殒乎混冥之中,而事不觉於昭明之术。

是以虚慕欲治之名,无益乱世之理也。

  忠怠於宦成,病始于少瘳。

祸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

此四者,慎终如始也。

富必给贫,壮必给老。

快情恣欲,必多侈侮。

故曰:尊贵无以高人,聪明无以笼人,资给无以先人,刚勇无以胜人,能履行此,可以为天下君。

  夫谋莫难於必听,事莫难於必成。

成必合於数,听必合於情,故抱薪加火,烁者必先燃。

平地注水,溼者必先濡。

故曰:动之以其类,安有不应者,独行之术也。

  明君立法之後,中程者赏,缺绳者诛。此之谓君曰乱君,国曰亡国。

  智者寂於是非,故善恶有别。明者寂於去就,故进退无类。若智不能察是非,明不能审去就,斯谓虚妄。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公。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得此三术,则存於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