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明 宋应星

●乃粒第一 #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总名 #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

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

从其朔也。

○稻

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

粘者,禾曰余,米曰糯。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稻宜 #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

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

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

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

)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

(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

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

)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

)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

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稻工  (耕  耙  磨耙  耘耔  具图)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

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

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

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

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

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

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

水牛力倍于黄。

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

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

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

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

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

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

(俗名挞禾。

)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

凡宿田[B072]草之类,遇耔而屈折。

而ㄗ、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

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

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

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钅至刈”矣。

○稻灾 #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

(勤农之家,偏受此患。

)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

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

)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

(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

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

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

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

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

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

凡苗既函之后,亩上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

)此五灾也。

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

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

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

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

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

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

火子无附,脱母飞扬。

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

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

逐火之人则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

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

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

(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

)此七灾也。

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

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竟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

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

风落不可为。

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水利  (筒车  牛车  踏车  拔车  桔槔  皆具图)

凡稻防旱藉水,独甚五谷。

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

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

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

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

昼夜不息,百亩无忧。

(不用水时,拴木碍止,使轮不转动。

)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

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

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

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

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麦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广;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

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之需,而饔飧不及焉。

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以充朝膳,而贵介不与焉。

广麦独产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

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专以饲马,饥荒人乃食之。

(大麦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酿酒。

)雀麦细穗,穗中又分十数细子,间亦野生。

荞麦实非麦类,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

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

南方者种与收期,时日差短。

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亦一异也。

大麦种获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

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麦工  (北耕种  耨  具图)

凡麦与稻初耕垦土则同,播种以后则耘耔诸勤苦皆属稻,麦惟施耨而已。

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

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

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

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

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

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

凡麦种紧压方生。

南地不与北同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

种过之后,随以脚根压土使紧,以代北方驴石也。

耕种之后,勤议耨锄。

凡耨草用阔面大,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

)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

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

凡粪麦田,既种以后,粪无可施,为计在先也。

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也。

(俗名地灰。

)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粪麦实。

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

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

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

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

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

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

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麦灾 #

凡麦防患抵稻三分之一。

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

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

荆、扬以南唯患霉雨。

倘成熟之时晴干旬日,则仓禀皆盈,不可胜食。

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江南有雀一种,有肉无骨,飞食麦田数盈千万,然不广及,罹害者数十里而止。江北蝗生,则大之岁也。

○黍稷  粱粟

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北人唯以大米呼粳稻,而其余概以小米名之。

凡黍与稷同类,粱与粟同类。

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

)稷有粳无粘。

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

黍色赤、白、黄、黑皆有,而或专以黑色为稷,未是。

至以稷米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则当以早熟者为稷,则近之矣。

凡黍在《诗》、《书》有[B290]、芑、、丕等名,在今方语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

种以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

扬花结穗总与来、牟不相见也。

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

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凡粟与粱统名黄米。

粘粟可为酒,而芦粟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芦、荻也。

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时令,总之不可枚举。

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

已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麻

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二种。

胡麻即脂麻,相传西汉始自大宛来。

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窈意《诗》、《书》五谷之麻,或其种已灭,或即菽、粟之中别种,而渐讹其名号,皆未可知也。

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为过。

火麻子粒压油无多,皮为疏恶布,其值几何?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

Х饵、饴饧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贵。

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

农家能广种,厚实可胜言哉。

种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垄田亩。

土碎草净之极,然后以地灰微湿,拌匀麻子而撒种之。

早者三月种,迟者不出大暑前。

早种者花实亦待中秋乃结。

耨草之功唯锄是视。

其色有黑、白、赤三者。

其结角长寸许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

皆因肥瘠所致,非种性也。

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余,其枯用以肥田。

若饥荒之年,则留供人食。

○菽

凡菽种类之多,与稻、黍相等,播种收获之期,四季相承。果腹之功在人日用,盖与饮食相终始。

一种大豆,有黑、黄两色,下种不出清明前后。

黄者有五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

五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必倍之。

黑者刻期八月收。

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凡大豆视土地肥硗、耨草勤怠、雨露足悭,分收入多少。

凡为豉、为酱、为腐,皆于大豆中取质焉。

江南又有高脚黄,六月刈早稻方再种,九十月收获。

江西吉郡种法甚妙:其刈稻田竟不耕垦,每禾稿头中拈豆三四粒,以指扌及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发,复浸烂稿根以滋。

已生苗之后,遇无雨亢干,则汲水一升以灌之。

一灌之后,再耨之余,收获甚多。

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时,防鸠雀害,驱之惟人。

一种绿豆,圆小如珠。

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

若过期至于处暑,则随时开花结荚,颗粒亦少。

豆种亦有二,一曰摘绿,荚先老者先摘,人逐日而取之。

一曰拔绿,则至期老足,竟亩拔取也。

凡绿豆磨澄晒干为粉,荡片搓索,食家珍贵。

做粉溲浆灌田甚肥。

凡畜藏绿豆种子,或用地灰、石灰、马蓼,或用黄土拌收,则四五月间不愁空蛀。

勤者逢晴频晒,亦免蛀。

凡已刈稻田,夏秋种绿豆,必长接斧柄,击碎土块,发生乃多。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扳土则不复生。

既生之后,防雨水浸,疏沟浍以泄之。

凡耕绿豆及大豆田地,耒耜欲浅,不宜深入。

盖豆质根短而苗直,耕土既深,土块曲压,则不生者半矣。

“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类。

此先农之所未发者。

一种豌豆,此豆有黑斑点,形圆同绿豆,而大则过之。其种十月下,来年五月收。凡树木叶迟者,其下亦可种。

一种蚕豆,其荚似蚕形,豆粒大于大豆。

八月下种,来年四月收。

西浙桑树之下遍环种之。

盖凡物树叶遮露则不生,此豆与豌豆,树叶茂时彼已结荚而成实矣。

襄、汉上流,此豆甚多而贱,果腹之功不啻黍稷也。

一种小豆,赤小豆入药有奇功,白小豆(一名饭豆)当冫食助嘉谷。夏至下种,九月收获,种盛江淮之间。

一种(音吕),此豆古者野生田间,今则北土盛种。成粉荡皮可敌绿豆。燕京负贩者,终朝呼豆皮,则其产必多矣。

一种白[B17J]豆,乃沿篱蔓生者,一名蛾眉豆。

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与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类,间繁一方者,犹不能尽述。皆充蔬代谷以粒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

●乃服第二 #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

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

贱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

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为、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裘褐、丝绵。

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

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

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

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蚕种 #

凡蛹变蚕蛾,旬日破茧而出,雌雄均等。

雌者伏而不动,雄者两翅飞扑,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

解脱之后,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时生卵。

承藉卵生者,或纸或布,随方所用。

(嘉、湖用桑皮厚纸,来年尚可再用。

)一蛾计生卵二百余粒,自然粘于纸上,粒粒匀铺,天然无一堆积。

蚕主收贮,以待来年。

○蚕浴 #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

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盐卤水。

每蚕纸一张,用盐仓走出卤水二升,参水浸于盂内,纸浮其面(石灰仿此)。

逢腊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计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干。

从此珍重箱匣中,半点风湿不受,直待清明抱产。

其天露浴者,时日相同。

以篾盘盛纸,摊开屋上,四隅小石镇压,任从霜雨、风雨、雷电,满十二日方收。

珍重待时如前法。

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

晚种不用浴。

○种忌 #

凡蚕纸用竹木四条为方架,高悬透风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气。

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

遇大雪下时,即忙收贮,明曰雪过,依然悬挂,直待腊月浴藏。

○种类 #

凡蚕有早、晚二种。

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川中者不同。

)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

若早蚕结茧时,彼已出蛾生卵,以便再养矣。

(晚蛹戒不宜食。

)凡三种浴种,皆谨视原记。

如一错误,或将天露者投盐浴,则尽空不出矣。

凡茧色唯黄、白二种。

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

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

黄丝以猪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终不可染漂白、桃红二色。

凡茧形亦有数种。晚茧结成亚腰葫卢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或圆扁如核桃形。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

凡蚕形亦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吐丝则同。

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

野蚕自为茧,出青州、沂水等地,树老即自生。

其丝为衣,能御雨及垢污。

其蛾出即能飞,不传种纸上。

他处亦有,但稀少耳。

○抱养 #

凡清明逝三日,蚕少即不偎衣衾暖气,自然生出。

蚕室宜向东南,周围用纸糊风隙,上无棚板者宜顶格,值寒冷则用炭火于室内助暖。

凡初乳蚕,将桑叶切为细条。

切叶不束稻麦镐为之,则不损刀。

摘叶用瓮坛盛,不欲风吹枯悴。

二眠以前,腾筐方法皆用尖圆小竹筷提过。

二眠以后则不用箸,而手指可拈矣。

凡腾筐勤苦,皆视人工。

怠于腾者,厚叶与粪湿蒸,多致压死。

凡眠齐时,皆吐丝而后眠。

若腾过,须将旧叶些微拣净。

若粘带丝缠叶在中,眠起之时,恐其即食一口,则其病为胀死。

三眠已过,若天气炎热,急宜搬出宽凉所,亦忌风吹。

凡大眠后,计上叶十二冫食方腾,太勤则丝糙。

○养忌 #

凡蚕畏香,复畏臭。

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顺风吹来,多致触死。

隔壁煎鲍鱼、宿脂,亦或触死。

灶烧煤炭,炉沉、檀,亦触死。

懒妇便器摇动气侵,亦有损伤。

若风则偏忌西南,西南风太劲,则有合箔皆僵者。

凡臭气触来,急烧残桑叶烟以抵之。

○叶料 #

凡桑叶无土不生。

嘉、湖用枝条垂压,今年视桑树傍生条,用竹钩挂卧,逐渐近地面,至冬月则抛土压之,来春每节生根,则剪开他栽。

其树精华皆聚叶上,不复生葚与开花矣。

欲叶便剪摘,则树至七八尺即斩截当顶,叶则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缘木也。

其他用子种者,立夏桑葚紫熟时取来,用黄泥水搓洗,并水浇于地面,本秋即长尺余。

来春移栽,倘灌粪勤劳,亦易长茂。

但间有生葚与开花者,则叶最薄少耳。

又有花桑叶薄不堪用者,其树接过,亦生厚叶也。

又有柘叶三种以济桑叶之穷。

柘叶浙中不经见,川中最多。

寒家用浙种桑叶穷时,仍啖柘叶,则物理一也。

凡琴弦、弓弦丝,用柘养蚕,名曰棘茧,谓最坚韧。

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

剪枝之法,再生条次月叶愈茂,取资既多,人工复便。

凡再生条叶,仲夏以养晚蚕,则止摘叶而不剪条。

二叶摘后,秋来三叶复茂,浙人听其经霜自落,片片扫拾以饲绵羊,大获绒毡之利。

○食忌 #

凡蚕大眠以后,径食湿叶。

雨天摘来者,任从铺地加冫食;晴日摘来者,以水洒湿而饲之,则丝有光泽。

未大眠时,雨天摘叶用绳悬挂透风檐下,时振其绳,待风吹干。

若用手掌拍干,则叶焦而不滋润,他时丝亦枯色。

凡食叶,眠前必令饱足而眠,眠起即迟半日上叶无妨也。

雾天湿叶甚坏蚕,其晨有雾,切勿摘叶。

待雾收时,或晴或雨,方剪伐也。

露珠水亦待于干而后剪摘。

○病症 #

凡蚕卵中受病,已详前款。

出后湿热积压,妨忌在人。

初眠腾时,用漆合者不可盖掩逼出气水。

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并及眠之时,游走不眠,食叶又不多者,皆病作也。

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

凡蚕强美者必眠叶面,压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懒,作茧亦薄。

其作茧不知收法,妄吐丝成阔窝者,乃蠢蚕,非懒蚕也。

○老足 #

凡蚕食叶足候,只争时刻。

自卵出少多在辰巳二时,故老足结茧亦多辰巳二时。

老足者,喉下两夹通明,捉时嫩一分则丝少。

过老一分,又吐去丝,茧壳必薄。

捉者眼法高,一只不差方妙。

黑色蚕不见身中透光,最难捉。

○结茧  (山箔  具图)

凡结茧必如嘉、湖,方尽其法。

他国不知用火烘,听蚕结出,甚至丛杆之内,箱匣之中,火不经,风不透。

故所为屯、漳等绢,豫、蜀等绸,皆易朽烂。

若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

其法析竹编箔,其下横架料木约六尺高,地下摆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圆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

初上山时,火分两略轻少,引他成绪,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

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

其茧室不宜楼板遮盖,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凡火顶上者不以为种,取种宁用火偏者。

其箔上山用麦稻稿斩齐,随手纠捩成山,顿插箔上。

做山之人最宜手健。

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铺洒,妨蚕跌坠地下与火中也。

○取茧 #

凡茧造三日,则下箔而取之。

其壳外浮丝一名丝匡者,湖郡老妇贱价买去,(每斤百文。

)用铜钱坠打成线,织成湖绸。

去浮之后,其茧必用大盘摊开架上,以听治丝、扩绵。

若用厨箱掩盖,则郁而丝绪断绝矣。

○物害 #

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

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丝,鼠害则与之相终始。

防驱之智是不一法,唯人所行也。

(雀屎粘叶,蚕食之立刻死烂。

○择茧 #

凡取丝必用圆正独蚕茧,则绪不乱。若双茧并四五蚕共为茧,择去取绵用。或以为丝则粗甚。

○造绵 #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

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

)倾入清水盆内。

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顶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

此《庄子》所谓纟光也。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

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

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

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

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

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

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治丝   ( 缫车  具图)

凡治丝先制丝车,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

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

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

凡绫罗丝,一起投茧二十枚,包头丝只投十余枚。

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

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

)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

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

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

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

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

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

运转如风转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

(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

○调丝 #

凡丝议织时,最先用调。

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植竹四根于上,名曰络笃。

丝匡竹上,其傍倚柱高八尺处,钉具斜安小竹偃月挂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矍}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

小竹坠石为活头,接断之时,扳之即下。

○纬络  (纺车  具图)

凡丝既{矍}之后,以就经纬。

经质用少而纬质用多,每丝十两,经四纬六,此大略也。

凡供纬{矍},以水沃湿丝,摇车转铤而纺于竹管之上。

(竹用小箭竹。

○经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皆具图)

凡丝既{矍}之后,牵经就织。

以直竹竿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曰溜眼。

竿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然后缠绕经耙之上。

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

既捆,中以交竹二度,一上一下间丝,然后扌及于筘内。

(此筘非织筘。

)扌及筘之后,然的杠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

或过糊者,就此过糊。

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就织。

○过糊 #

凡糊用面<角力>内小粉为质。

纱罗所必用,绫绸或用或不用。

其染纱不存素质者,用牛胶水为之,名曰清胶纱。

糊浆承于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

天气晴明,顷刻而燥,阴天必藉风力之吹也。

○边维 #

凡帛不论绫罗,皆别牵边,两傍各二十余缕。

边缕必过糊,用筘推移梳干。

凡绫罗必三十丈、五立十丈一穿,以省穿接繁苦。

每匹应截画墨于边丝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

边丝不登的杠,别绕机梁之上。

○经数 #

凡织帛,罗纱筘以八百齿为率。

绫绢筘以一千二百齿为率。

每筘齿中度经过糊者,四缕合为二缕,罗纱经计三千二百缕,绫绸经计五千六千缕。

古书八十缕为一升,今绫绢厚者,古所谓六十升布也。

凡织花文必用嘉、湖出口、出水皆干丝为经,则任从提挈,不忧断接。

他省者即勉强提花,潦草而已。

○花机式  (具全图)

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

)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

(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

)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

机末以的杠卷丝,中间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

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二扇。

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

其机式两接,前一接平安,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

若织包头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

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

○腰机式  (具图)

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

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

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惜今传之犹未广也。

○结花本 #

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

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

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甚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

盖绫绢以浮轻而见花,纱罗以纠纬而见花。

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

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穿经 #

凡丝穿综度经,必用四人列坐。

过筘之人,手执筘耙先插以待丝至。

丝过筘则两指执定,足五七十筘,则绦结之。

不乱之妙,消息全在交竹。

即接断,就丝一扯即长数寸。

打结之后,依还原度,此丝本质自具之妙也。

○分名 #

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之中。

衮头两扇打综,一软一硬。

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

若平过不空路而仍稀者曰纱,消息亦在两扇衮头之上。

直至织花绫绸,则去此两扇,而用桄综八扇。

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织者,曰绉纱。

凡单经曰罗地,双经曰绢地,五经曰绫地。

凡花分实地与绫地,绫地者光,实地者暗。

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

(北土土屯绢,亦先染丝。

)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此法亦起近代。

凡吴越秋罗,闽广怀素,皆利绅当暑服,屯绢则为外官、卑官逊别锦绣用也。

○熟练 #

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

练用稻稿灰入水煮。

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

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

凡早丝为轻、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

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

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

○龙袍 #

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

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来数寸即换龙形。

各房斗合,不出一手。

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

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

○倭缎 #

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

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

盖质已先染,而斫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

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

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

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

○布衣  (赶  弹  纺  具图)

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

棉花古书名麻,种遍天下。

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

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

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

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

去子取花,悬弓弹化。

(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

)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

然后绕{矍}牵经就织。

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

(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

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

)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

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

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

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

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著 #

凡衣衾挟纩御寒,百有之中止一人用茧绵,余皆著。

古袍今俗名胖袄。

棉花既弹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装之。

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

○夏服 #

凡苎麻无土不生。

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

(池郡每岁以草粪压头,其根随土而高。

广南青麻撒子种田茂甚。

)色有青、黄两样。

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

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

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则亦烂。

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

(先用稻灰、石灰水煮过,入长流水再漂,再晒,以成至白。

)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惟破析时穷日之力只担三五铢重。

织苎机具与织棉者同。

凡布衣缝线,革履串绳,其质必用苎纠合。

凡葛蔓生,质长于苎数尺。

破析至细者,成布贵重。

又有м麻一种,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丧服。

即苎布有极粗者,漆家以盛布灰,大内以充火炬。

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

○裘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及朝鲜国。

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

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

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

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

(黑而毛长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

)凡狐、貂亦产燕、齐、辽、汴诸道。

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母贱子贵。

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

)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

)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

)胞羔、乳羔为裘不膻。

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绅亦贵重之。

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

若南方短毛革,硝其享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已。

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

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

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聚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

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

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

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

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

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

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褐毡 #

凡绵羊有二种,一曰蓑衣羊,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

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

褐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

此种自徐、淮以北州郡无不繁生。

南方唯湖郡饲畜绵羊,一岁三剪毛。

(夏季稀革不生。

)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

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则岁入计百金云。

一种{矛ぁ}{艹刁}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

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

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

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ㄐ绒,用梳栉ㄐ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

一曰拔绒,乃毳毛精细者,以两指甲逐茎ㄎ下,打线织绒褐。

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滑腻。

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

若ㄐ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

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用综八扇,穿经度缕,下施四踏轮,踏起经隔二抛纬,故织出文成斜现。

其梭长一尺二寸,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名姓再详。

)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典也。

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

毡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铺绒其上,运轴赶成。

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

其氍俞、氆鲁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

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

●彰施第三 #

宋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

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

”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诸色质料 #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

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

澄得多次,色则鲜甚。

染房讨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

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

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

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

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

)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

是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

)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子。

)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

)赭黄色、(制未详。

)鹅黄色、(黄蘖煎水染,靛水盖上。

)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

)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

)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矾。

)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

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

)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

)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

)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

)蛋青色、(黄蘖水染,然后入靛缸。

)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

)玄色、(靛水染深青,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

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矾、子同浸,令布帛易朽。

)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

)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

)藕褐色。

(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附:染包头青色。(此黑不出蓝靛,用栗壳或莲子壳煎煮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矾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附:染毛青布色法。

(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

以其浆碾成青光,边方外国皆贵重之。

人情久则生厌。

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复浆碾,吹干,用胶水参豆浆水一过。

先蓄好靛,名曰标缸。

入内薄染即起,红焰之色隐然。

此布一时重用。

○蓝淀 #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

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

薰干,埋藏土内。

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

)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

其余蓝皆收子撒种畦圃中。

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

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

水浸七日,其汁自来。

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

水性定时,淀沉于底。

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

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

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

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红花 #

红花场圃撒子种,二月初下种,若太早种者,苗高尺许即生虫如黑蚁,食根立毙。

凡种地肥者,苗高二三尺。

每路打橛,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

若瘦地尺五以下者,不必为之。

红花入夏即放绽,花下作求汇多,刺花出求上。

采花者必侵晨带露摘取。

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

其朝阴雨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妨,以无日色故也,红花逐日放绽,经月乃尽。

入药用者不必制饼。

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

其子煎压出油,或以银箔贴扇面,用此油一刷,火上照干,立成金色。

○造红花饼法 #

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

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

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

染家得法,我朱孔扬,所谓猩红也,(染纸吉礼用,亦必紫矿,不然全无色。

○附:燕脂 #

燕脂古造法以紫矿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

近济宁路但取染残红花滓为之,值甚贱。

其滓干者名曰紫粉,丹青家或收用,染家则糟粕弃也。

○槐花 #

凡槐树十余年后方生花实。

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绿衣所需,犹红花之成红也。

取者张度{与}稠其下而承之。

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

既放之。

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

●粹精第四 #

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黄裳之意焉。

稻以糠为甲,麦以<麦夫>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

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

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

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为此者岂非人貌而天者哉?

○攻稻(击禾  轧禾  风车  水碓  石碾  臼  碓  筛  皆具图)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

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

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

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

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

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

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

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

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

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

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

)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穿贯上合,空中受谷。

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

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

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

上合ド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

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

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

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

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秕,倾入筛中团转。

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

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

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

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洼,妇子所需也。

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臼亦两种。

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

横木穿插碓头,(碓嘴冶铁为之,用醋滓合上。

)足踏其末而舂之。

不及则粗,太过则粉,精粮从此出焉。

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

既舂以后,皮膜成粉,名曰细糠,以供犬豕之豢。

荒歉之岁,人亦可食也。

细糠随风扇播扬分去,则膜尘净尽而粹精见矣。

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

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

引水成功,即筒车灌田同一制度也。

设臼多寡不一。

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两三臼。

流水洪而地室宽者,即并列十臼无忧也。

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绝。

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为患,高则承流不及。

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橛桩维之。

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木壅坡之力也。

又有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计无遗者之所为也。

凡河滨水碓之国,有老死不见砻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终始,惟风筛之法则无不同也。

凡砌石为之,承藉、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极燥之谷,稍润则碎断也。

○攻麦  (  磨  罗  具图)

凡小麦其质为面。盖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者,麦中重罗之面也。

小麦收获时,束稿击取如击稻法。其去秕法北土用,盖风扇流传未遍率土也。凡不在宇下,必待风至而后为之。风不至,雨不收,皆不可为也。

凡小麦既之后,以水淘洗尘垢净尽,又复晒干,然后入磨。凡小麦有紫、黄二种,紫胜于黄。凡佳者每石得面一百二十斤,劣者损三分之一也。

凡磨大小无定形,大者用肥健力牛曳转,其牛曳磨时用桐壳掩眸,不然则眩晕。

其腹系桶以盛遗,不然则秽也。

次者用驴磨,斤两稍轻。

又次小磨,则止用人推挨者。

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详已载《攻稻》“水碓”中,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犊也。

凡牛、马与水磨,皆悬袋磨上,上宽下窄。贮麦数斗于中,溜入磨眼。人力所挨则不必也。

凡磨石有两种,面品由石而分。

江南少粹白上面者,以石怀沙滓,相磨发烧,则其<麦夫>并破,故黑参和面中,无从罗去也。

江北石性冷腻,而产于池郡之九华山者美更甚。

以此石制磨,石不发烧,其<麦夫>压至扁秕之极不破,则黑疵一毫不入,而面成至白也。

凡江南磨二十日即断齿,江北者经半载方断。

南磨破<麦夫>得面百斤,北磨只得八十斤,故上面之值增十之二,然面<角力>、小粉皆从彼磨出,则衡数已足,得值更多焉。

凡麦经磨之后,几番入罗,勤者不厌重复。

罗匡之底用丝织罗地绢为之。

湖丝所织者,罗面千石不损,若他方黄丝所为,经百石而已朽也。

凡面既成后,寒天可经三月,春夏不出二十日则郁坏。

为食适口,贵及时也。

凡大麦则就舂去膜,炊饭而食,为粉者十无一焉。荞麦则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盖此类之视小麦,精粗贵贱大径庭也。

○攻黍稷粟粱麻菽  (小碾  枷  具图)

凡攻治小米,扬得其实,舂得其精,磨得其粹。

风扬、车扇而外,簸法生焉。

其法篾织为圆盘,铺米其中,挤匀扬播。

轻者居前,簸弃地下;重者在后,嘉实存焉。

凡小米舂、磨、扬、播制器,已详《稻》、《麦》之中。

唯小碾一制在《稻》、《麦》之外。

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边下,边沿不开槽。

铺米墩上,妇子两人相向,接手而碾之。

其碾石图长如牛赶石,而两头插木柄。

米堕边时随手以小扫上。

家有此具,杵臼竟悬也。

凡胡麻刈获,于烈日中晒干,束为小把,两手执把相击。

麻粒绽落,承藉以簟席也。

凡麻筛与米筛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

麻从目中落,叶残角屑皆浮筛上而弃之。

凡豆菽刈获,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铺场,烈日晒干,牛曳石赶而压落之。

凡打豆枷,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拴木一条长三尺许,铺豆于场,执柄而击之。

凡豆击之后,用风扇扬去荚叶,筛以继之,嘉实洒然入禀矣。是故舂磨不及麻,碾不及菽也。

●作咸第五 #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

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

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

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

岂非“天一生水”,而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而斥卤则巧生以待。

孰知其所已然。

○盐产 #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西戎光明不与焉。

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

或假人力,或由天造。

总之,一经舟车穷窘,则造物应付出焉。

○海水盐 #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

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

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

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

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

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

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

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

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

不由煎炼,扫起即食。

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

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不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

四围隆起作一堤当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

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制度。

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

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栓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

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附于釜背。

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

凡煎卤未即凝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

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

其他质轻而白。

以量较之。

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

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

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

凡收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

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池盐 #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

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

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

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为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

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

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

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

种盐之人。

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

其海丰、深州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

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井盐 #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

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

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

初入丈许,或以足踏锥梢,如舂米形。

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

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

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盖井中空阔,则卤乞游散,不克结盐故也。

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

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ㄌ系竹沉下,其中水满。

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

牛曳盘转,辘轳绞ㄌ,汲水而上。

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不用牢盆。

)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

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

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

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末盐 #

凡地碱煎盐,除并州末盐外,长芦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

○崖盐 #

凡西省阶、凤等州邑,海井交穷。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甘嗜第六 #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lt;青色&gt;,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

芳而烈,<青色>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

世间作甘之味什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

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蔗种 #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什一而已。

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

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

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

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种荻蔗,冬初霜将至将蔗斫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

(土忌洼聚水湿处。

)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开出,去外壳,斫断约五六寸,以两个节为率。

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

两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难发。

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俟长六七寸,锄起分栽。

凡栽蔗必用夹沙土,河滨洲土为第一。

试验土色,掘坑尺五许,将沙土入口尝味,味苦者不可栽蔗。

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滨者,即土味甘,亦不可种。

盖山气凝寒,则他日糖味亦焦苦。

去山四五十里,平阳洲土择佳而为之。

(黄泥脚地毫不可为。

凡栽蔗治畦,行阔四尺,犁沟深四寸。

蔗栽沟内,约七尺列三丛,掩土寸许,土太厚则芽发稀少也。

芽发三四个或六七个时,渐渐下土,遇锄耨时加之。

加土渐厚,则身长根深,庶免欹倒之患。

凡锄耨不厌勤过,浇粪多少视土地肥硗。

长至一二尺,则将胡麻或芸苔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内。

高二三尺则用牛进行内耕之。

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垦土断傍根,一次掩土培根,九月初培土护根,以防斫后霜雪。

○蔗品 #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

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

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

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

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

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

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付以供急用。

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糖  (具图)

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出少许,下┺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

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两根,(木用至坚重者。

)轴木大七尺围方妙。

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安犁担。

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驾牛团转走。

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

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

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扌及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其滓为薪。

其下板承轴,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轴脚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

其轴脚嵌安铁锭于中,以便捩转。

凡汁浆流板有槽,枧汁入于缸内。

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

凡取汁煎糖,并列三锅如“品”字,先将稠汁聚入一锅,然后逐加稀汁两锅之内。

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顽糖,起沫不中用。

○造白糖 #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绝白美,故名。

)下者稍黄褐。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

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

经过一霄,即成天然冰块。

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

凡白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饴饧 #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

《洪范》云:“稼穑作甘。

”及此乃穷其理。

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

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饴,一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

南方造饼饵者谓饴饧为小糖,盖对蔗浆而得名也。

饴饧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

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

○蜂蜜 #

凡酿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

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

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

如菜花蜜、禾花蜜之类,百千其名不止也。

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

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为王。

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

王每日出游两度,(春夏造蜜时。

)游则八蜂轮值以待。

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顶腹,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

畜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

凡家人杀一蜂二蜂皆无恙,杀至三蜂则群起螫人,谓之蜂反。

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吞噬无限。

杀一蝙蝠悬于蜂前,则不敢食,俗谓之枭令。

凡家蓄蜂,东邻分而之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为君,去时如铺扇拥卫。

乡人有撒洒糟香而招之者。

凡蜂酿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

咀嚼花心汁吐积而成。

润以人小遗,则甘芳并至,所谓臭腐神奇也。

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

其底则为黄蜡。

凡深山崖石上有经数载未割者,其蜜已经时自熟,土人以长竿刺取,蜜即流下。

或未经年而攀缘可取者,割炼与家蜜同也。

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

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

西北半天下,盖与蔗浆分胜云。

○附:造兽糖 #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

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

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

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

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

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

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

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陶埏第七 #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

万室之国,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

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

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

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

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瓦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

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

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

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

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

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

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

浇水转氵幼(音右)与造砖同法。

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

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

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

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

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砖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

)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

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凡墙砖而外地者名曰方墁砖。

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皇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

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

石工磨斫四沿,然后地。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皇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

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氵幼。

凡火候少一两则氵幼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

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

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

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氵幼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

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

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

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

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

又细料方砖以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

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罂瓮 #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

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

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

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

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

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氵幼水涂粘。

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

凡诸陶器精者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体。

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

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

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

(其名数十,各地不同。

)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

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

北方未详用何物。

苏州黄罐釉亦别有料。

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

山西、浙江省分缸窑、瓶窑,余省则合一处为之。

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

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

其数十方成窑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

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

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

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

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

大抵陶器一百三十费薪百斤。

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

以次结竟至尾云。

○白瓷  (附:青瓷)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

)徽郡婺源、祁门。

(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

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

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

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

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

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

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浇出时自圆成无隙。

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

造此器坯先制陶车。

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棒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

(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

)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

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

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

)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

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

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

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

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

(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

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

)盛于缸内。

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

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

(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

)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

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

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

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

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

)然后调画水。

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

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

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殊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

(宣红元末已失传。

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

(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

)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

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

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

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

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附:窑变  回青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

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

一人跃入自焚。

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冶铸第八 #

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

九牧贡金,用襄禹鼎,从此火金功用日异而月新矣。

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

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

愿者肖仙梵之身,而尘凡有至象。

巧者夺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即屈指唱筹,岂能悉数!要之,人力不至于此。

○鼎

凡铸鼎,唐虞以前不可考。

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

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

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

年代久远,末学寡闻,如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

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说也。

此鼎入秦始亡。

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

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钟

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

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而乡饮酒礼必用以和歌,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摄谒者之城,幽起鬼神之敬。

凡铸钟高者铜质,下者铁质。

今北极朝钟则纯用响铜,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于内。

成器亦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径八尺,则今朝钟之制也。

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

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

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

(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

)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

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凡油蜡一斤虚位,填铜十斤。

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

中既空净,则议熔铜。

凡火铜至万钧,非手足所能驱使。

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傍一齐红炭织围。

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

)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中枧注而下,钟鼎成矣。

凡万钧铁钟与炉、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则由人省啬也。

若千斤以内者则不须如此劳费,但多捏十数锅炉。

炉形如箕,铁条作骨,附泥做就。

其下先以铁片圈筒直透作两孔,以受杠穿。

其炉垫于土墩之上,各炉一齐鼓鞲熔化。

化后以两杠穿炉下,轻者两人,重者数人抬起,倾注模底孔中。

甲炉既倾,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其中自然粘合。

若相承迂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所由生也。

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

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美而就。

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

巨磬、云板,法皆仿此。

○釜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

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

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

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

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

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

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

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

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之处。

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

(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海内丛林大处,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真痴物也。

○像

凡铸仙佛铜像,塑法与朝钟同。但钟鼎不可接,而像则数接为之,故写时为力甚易,但接模之法分寸最精云。

○炮

凡铸炮,西洋、红夷、佛郎机等用熟铜造,信炮、短提铳等用生熟铜兼半造,襄阳、盏口、大将军、二将军等用铁造。

○镜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

(不用倭铅。

)《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渭之鉴、燧之剂。

”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

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

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

(古炉有入金于内者。

)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

(真者错现金色。

)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钱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工部分司主之。

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

其大钱当五、当十,其弊便于私铸,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

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京中名水锡)居三四,此等分大略。

倭铅每见烈火必耗四分之一。

我朝行用钱高色者,唯北京宝源局黄钱与广东高州炉青钱,(高州钱行盛漳泉路。

)其价一文敌南直江、浙等二文。

黄钱又分二等,四火铜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所铸曰火漆钱。

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妙)和炭末为之。

(京炉用牛蹄甲,未详何作用,)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

罐长八寸,口径二寸五分。

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沪扇合,倾入模内。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

(木长一尺一寸,阔一寸二分。

)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

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

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

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

其木匡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

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丈,如花果附枝。

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挟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钅差成钱。

凡钱先错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钅差,后钅差平面则逐一为之。

凡钱高低以铅多寡分,其厚重与薄削,则昭然易见。

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阶石上,声如木石者,此低钱也。

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

凡将成器废铜铸钱者,每火十耗其一。

盖铅质先走,其铜色渐高,胜于新铜初化者。

若琉球诸国银钱,其模即凿锲铁钳头上,银化之时入锅夹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钱其内。

图并具后。

○附:铁钱 #

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于唐藩镇魏博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杂伯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

●舟车第九 #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

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

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

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

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

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

传所称奚仲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

)或以量名,(载物之数。

)或以质名,(各色木料。

)不可殚述。

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

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

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漕舫 #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

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

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

永乐间因之。

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

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为覆瓦。

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

桅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纟聿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

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

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

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

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

两廒共阔七尺六寸。

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

(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

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度过。

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下亲地面。

隔位列置者曰梁。

两傍峻立者曰樯。

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

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

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

(其下藏缆索等物。

)头面眉际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车柱。

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

(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

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

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

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

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

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

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

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

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

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

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

若风力氵存至,则以次减下。

(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

)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

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

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

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

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

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

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

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

凡舵力所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

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

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

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

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

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

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

)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纟聿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

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

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

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纹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扌及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念。

温、台、闽、广即用蛎灰。

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绞。

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

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

拽缱{}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区,遇阻碍可以掐断。

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

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缱,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火杖。

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

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

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

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

(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

)栈板不拘何木。

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

关门棒用周木、榔木。

橹用杉木、桧木、楸木。

此其大端云。

○海舟 #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

)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皆无大险。

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念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

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奥)洋船截竹两破排栅,树于两傍以抵浪。

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傍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朝鲜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

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

其上仍横柄栓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

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

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

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

○杂舟 #

江汉课船。

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

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

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

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

行人欲速者亦买之。

其船南自章、贡,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

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

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履。

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

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

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

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

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缱{}。

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东浙西安船。

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开化、遂安等小河起,至钱塘而止,更无他涉。

舟制箬篷如卷瓦为上盖。

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绵索张带。

初为布帆者,原因钱塘有潮涌,急时易于收下。

此亦未然,其费似侈于篾席,总不可晓。

福建清流、梢篷船。

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

清流船以载货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

其船皆以杉木为地。

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

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使转。

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

长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频濡。

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

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

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缱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

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

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

过此消退,方通往来。

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

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

黄河满篷梢。

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

质用楠木,工价颇优。

大小不等,巨者载三千石,小者五百石。

下水则首颈之际,横压一梁,巨橹两枝,两傍推轧而下。

锚、缆、{}、帆制与江、汉相仿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

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

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

舟制两傍可行走。

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

逆流冯藉缱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

)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顺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

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顺下,巨橹两傍夹推,来往不冯风力。

归舟挽缱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

○车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争国。

楚、汉血争而后日辟。

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逐无所用之。

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

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

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

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凡车轮一曰辕。

(俗名车陀。

)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车注。

)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

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

车轮之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

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

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

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

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

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

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

)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

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

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

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

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

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

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

凡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

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

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

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

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

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

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

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

鞠席其上以蔽风日。

人必两旁对坐,否则欹倒。

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

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

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

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

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

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

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

其余难以枚述。

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锤锻第十 #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

世无利器,即般、亻垂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

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

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

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

使冶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

莫邪、干将,双龙飞跃,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

○治铁 #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

(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

)其炎更烈于煤。

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

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斤斧 #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

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

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

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

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

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

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

凡匠斧与椎,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热铁包裹,冷者不粘,自成空隙。

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

○锄 #

凡治地生物,用锄、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钅差 #

凡铁钅差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

以已健钢钅斩划成纵斜文理,划时斜向入,则文方成焰。

划后浇红,退微冷,入水健。

久用乖平,入水退去健性,再用钅斩划。

凡钅差开锯齿用茅叶钅差,后用快弦钅差。

治铜钱用方长牵钅差,锁钥之类用方条钅差,治骨角用剑面钅差。

(朱注所谓钅虑锡。

)治木末则锥成圆眼,不用纵斜文者,名曰香钅差。

(划钅差纹时,用羊角末和盐醋先涂。

○锥

凡锥熟铁锤成,不入钢和。

治书编之类用圆钻,攻皮革用扁钻。

梓人转索通眼、引钉合木者,用蛇头钻。

其制颖上二分许,一面圆,一面剜入,傍起两棱,以便转索。

治铜叶用鸡心钻,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钻,通身四方而末锐者名打钻。

○锯

凡锯熟铁锻成薄条,不钢,亦不淬健。

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钅差开齿。

两头衔木为梁,纠篾张开,促紧使直。

长者刮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

齿钝之时,频加钅差锐而后使之。

○刨

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

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

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

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刨,刃阔二分许。

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凿

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

(先打铁骨为模,名曰羊头,杓柄同用。

)斧从柄催,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阔寸许,细者三分而止。

需圆眼者则制成剜凿为之。

○锚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

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

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

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

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

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

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针

凡针先锤铁为细条。

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

先钅差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钅差其外。

然后入釜,慢火炒熬。

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

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

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

然后开封,入水健之。

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

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

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治铜 #

凡红铜升黄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者为白铜器,工费倍难,侈者事之。

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

凡响铜入锡参和(法具《五金》卷)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

其余方圆用器,走焊、炙火粘合。

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

(碎铜为末,用饭粘和打,入水洗去饭。

铜末具存,不然则撒散。

)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凡锤乐器,锤钲(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

锤镯(俗名铜鼓)与丁宁,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

凡锤钲、镯皆铺团于地面。

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俱从冷锤点发。

其铜鼓中间突起隆炮,而后冷锤开声。

声分雌与雄,则在分厘起伏之妙。

重数锤者,其声为雄。

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钅差复现黄光。

经锤折耗,铁损其十者,铜只去其一。

气腥而色美,故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云。

●燔石第十一 #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

子之贵者,岂惟五金哉。

金与水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

石得燔而成功,盖愈出而愈奇焉。

水浸淫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

调和一物以为外拒,漂海则冲洋澜,粘则固城雉。

不烦历候远涉,而至宝得焉。

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

至于矾现五金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

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

○石灰 #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燔灰火料煤炭居什九,薪炭居什一。

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叠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

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

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念。

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

墁则仍用油灰。

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

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

其余造淀造纸。

功用难以枚述。

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以代之。

○蛎灰 #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

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

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

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

)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

粘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

有误以蚬灰(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煤炭 #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

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

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

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

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炽达昼夜。

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

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

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治锻。

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后红,以次增添而用。

末煤如面者,名曰自来风。

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

半供熔铜、化石、升朱。

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

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

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

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

其上枝板,以防压崩耳。

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

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铜炭者,取出烧皂矾与硫黄。

(详见后款)凡石卵单取硫黄者,其气薰甚,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

凡煤炭经焚而后,质随火神化去,总无灰滓。

盖金与土石之间,造化别现此种云。

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以见天心之妙。

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结腐一种而已。

(结豆腐者用煤炉则焦苦。

○矾石  白矾

凡矾燔石而成。

白矾一种,亦所在有之。

最盛者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值价低贱,与寒水石相仿。

然煎水极沸,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外水永不入,故制糖饯与染画纸、红纸者需之。

其末干撒,又能冶浸淫恶水,故湿疮家亦急需之也。

凡白矾,掘土取磊块石,层叠煤炭饼锻炼,如烧石灰样。

火候已足,冷定入水。

煎水极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

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

其沉下者曰缸矾。

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

方药家锻过用者曰枯矾云。

○青矾  红矾  黄矾  胆矾

凡皂、红、黄矾,皆出一种而成,变化其质。

取煤炭外矿石(俗名铜炭)子,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自来风不用鼓鞲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

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巅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矾滓厚罨。

(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炉者,非旧滓罨盖则不成。

)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

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

(取硫,详后款。

锻经十日后,冷定取出。

半酥杂碎者另拣出,名曰时矾,为煎矾红用。

其中清淬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

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

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下者为矾滓。

(后炉用此盖。

)此皂矾染家必需用。

中国煎者亦惟五六所。

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其大端也。

其拣出时矾(俗又名鸡屎矾)每斤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则成矾红。

圬墁及油漆家用之。

其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春夏经受火石精气,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如淮北砖墙生焰硝样。

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家用之。

金色淡者涂炙,立成紫赤也。

其黄矾自外国来,打破,中有金丝者,名曰波斯矾,别是一种。

又山、陕烧取硫黄山上,其滓弃地,二三年后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沟麓之中,自然结成皂矾。取而货用,不假煎炼。其中色佳者,人取以混石胆云。

石胆一名胆矾者,亦出晋、隰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结成者,故绿色带宝光。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本草》载矾虽五种,并未分别原委。其昆仑矾状如黑泥,铁矾状如赤石脂者,皆西域产也。

○硫黄 #

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著书者误以焚石为矾石,逐有矾液之说。然烧取硫黄,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矿烧矾石,此矾液之说所由混也。

又言中国有温泉处必有硫黄,今东海、广南产硫黄处又无温泉,此因温泉水气似硫黄,故意度言之也。

凡烧硫黄石,与煤矿石同形。

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

炭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渣罨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

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

先教陶家烧一钵盂,其盂当中隆起,边弦卷成鱼袋样,覆于孔上。

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黄光飞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飞,则化成汁液靠着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则凝结而成硫黄矣。

其炭煤矿石浇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其矾精华已结硫黄,则枯滓逐为弃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硫黄不产北狄,或产而不知炼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于西洋与红夷,则东徂西数万里,皆产硫黄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黄、广南水硫黄,皆误纪也。

○砒石 #

凡烧砒霜,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

江西信郡、河南信阳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

近则出产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

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

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

凡烧砒,下鞠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以铁釜倒悬覆突口。

其下灼炭举火。

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

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息火。

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

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

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

凡白砒止此一法。

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脑气有闪成者。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

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

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

然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以晋地菽麦必用拌种,且驱田中黄鼠害,宁、绍郡稻田必用蘸秧根,则丰收也。

不然火药与染铜需用能几何哉!

●膏液第十二 #

宋子曰:天道平分昼夜,而人工继晷以襄事,岂好劳而恶逸哉?使织女燃薪,书生映雪,所济成何事也。

草木之实,其中韫藏膏液,而不能自流。

假媒水火,冯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此人巧聪明,不知于何禀度也。

人间负重致远,恃有舟车。

乃车得一铢而辖转,舟得一石而罅完,非此物之为功也不可行矣。

至{艹俎}蔬之登釜也,莫或膏之,犹啼儿失乳焉。

斯其功用一端而已哉?

○油品 #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一名白菜)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苔子(江南名菜子)次之,茶子(其树高丈余,子如金罂子,去壳取仁)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剥取其皮,为纟聿索用者)为下。



燃灯则桕仁内水油为上,芸苔次之,亚麻子(陕西所种,俗名壁虱脂麻,气恶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燃灯最易竭)。

桐油与桕混油为下。

(桐油毒气熏人,桕油连皮膜则冻结不清。

)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结冻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

)冬青子油又次之。

(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

)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

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

(甘美异常,益人五脏。

)芸苔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

(陈历一年,则空内而无油。

)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

(油味似猪脂,甚美,其枯则止可种火及毒鱼用。

)桐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

桕子分打时,皮油得二十斤,水油得十五斤,混打时共得三十三斤,(此须绝净者。

)冬青子每石得油十二斤。

黄豆每石得油九斤。

(吴下取油食后,以其饼充豕粮。

)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

(油出清如绿水。

)棉花子每百斤得油七斤。

(初出甚黑浊,澄半月清甚。

)苋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

(味甚甘美,嫌性冷滑。

)亚麻、大麻仁每石得油二十余斤。

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

○法具 #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

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

其余则皆从榨出也。

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

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

(杞木为者,防地湿,则速朽。

)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文。

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两头无璺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

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

铁箍裹定,横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

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

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犀刂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

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

实槽尖与枋唯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

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

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类属树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

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

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

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

凡碾埋槽土内,(木为者以铁片掩之。

)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椎之。

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

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

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

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

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

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

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

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

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

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

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

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

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

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

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

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皮油 #

凡皮油造浊法起广信郡,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入臼内受舂。

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以深山结而腻者,轻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

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

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

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

)以红火矢围壅锻热,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

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

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

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

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带。

)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

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

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

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杀青第十三 #

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民通,师将弟命,冯藉占占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

覆载之间之藉有楮先生也,圣顽咸嘉赖之矣。

身为竹骨为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之间。

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

○纸料 #

凡纸质用楮树(一名谷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

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

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筒”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筒。

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

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何?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

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造竹纸 #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

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

节界芒种,则登山斫伐。

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

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通引,不断瀑流注入。

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

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皇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

上盖皇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

盖定受煮八日已足。

歇火一日,揭皇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

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

(造粗纸者不须为此。

)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

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

倘水冷,烧滚再淋。

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

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

)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

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

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

)则水干自成洁白。

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

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

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

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

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

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

数满则上以板压。

俏绳入棍。

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

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

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地面,下以砖盖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

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

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

竹与皮,精与细,皆同之也。

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

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

)故造此者名曰火纸。

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

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其最粗而厚者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

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

以射重价。

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

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造皮纸 #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

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

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

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

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

凡皮料坚固纸。

其纵文扯断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

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

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

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

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

皮名而竹与稻稿参和而成料者,曰揭贴呈文纸。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

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

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

若棂纱,则数人方胜其任。

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巩水荡过,则毛茨不起。

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

朝鲜白︴纸,不知用何质料。

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火,使石发烧。

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

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

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

永嘉蠲糨纸,亦桑穰造。

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

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

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五金第十四 #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缺一焉而人纪不立矣。

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

贵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贱者舟车稍艰之国,其土必广生焉。

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ň、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直高而无民耳。

懋迁有无,货居《周官》泉府,万物司命系焉。

其分别美恶而指点重轻,孰开其先而使相须于不朽焉?

○黄金 #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

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鞲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

惟黄金则竭力鼓鞲,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

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

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麦夫>麦金、糠金。

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

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

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

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

又川北潼川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

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余皆<麦夫>麦形。

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

儋、崖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

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

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

河南蔡、矾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

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

《岭南录》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

此恐妄记也。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

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

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

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

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

)立见分明。

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

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锅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

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锅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

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

(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

)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止纸。

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末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

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

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

(贴字者多用楮树浆。

)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

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

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

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

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宝色。

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

(黄矾详《燔石》卷。

○银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

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末开。

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

其他难以枚举。

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

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

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

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

凡石山硐中有铆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

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

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

凡樵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

上耆横板架顶,以防崩压。

采工篝灯逐径施,得矿方止。

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

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铆,其外包环石块曰矿。

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

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

(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

)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

(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

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

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

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

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

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

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

风火力到,礁砂溶化成团。

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溶出团约重百斤。

冷定限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

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Ψ。

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

(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

)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

此初出银,亦名生银。

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

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

(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

)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

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

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

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

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

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

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

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

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锅足炼。

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锅底,名曰银锈。

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

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

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

炉式并具于后。

○附朱砂银 #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愚人易惑。

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煎成至宝。

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

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

折去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铜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

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铜坑所在有之。

《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据也。

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

东南间自海舶来,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

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姜石,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

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石,或如姜铁。

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凡铜质有数种。

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

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傍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

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

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

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

江西则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

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

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唯人打造。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

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

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

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

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凡造低伪银者,唯本色红铜可入。一受倭铅、砒、矾等气,则永不和合。然铜入银内,使白质顿成红色,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附:倭铅 #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

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

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

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

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

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

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

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铁

凡铁场所在有之,其铁浅浮土面,不生深穴,繁生平阳、冈埠,不生峻岭高山。

质有土锭、碎砂数种。

凡土锭铁,土面浮出黑块,形似枰锤。

遥望宛然如铁,之则碎土。

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

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

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

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

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

生熟相和,炼成则钢。

凡铁炉用盐做造,和泥砌成。

其炉多傍山穴为之,或用巨木匡围,朔造盐泥,穷月之力不容造次。

盐泥有罅,尽弃全功。

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从利便。

扇炉风箱必用四人、六人带拽。

土化成铁之后,从炉腰孔流出。

炉孔先用泥塞。

每旦昼六时,一时出铁一陀。

既出即叉泥塞,鼓风再熔。

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流成长条、圆块,范内取用。

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

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手撒扌艳,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

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再用则又更之。

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

若济阳诸冶,不知出此也。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

)又用破草履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

)泥涂其底下。

洪炉鼓鞲,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

再炼再锤,不一而足。

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凡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曜者,不用生熟相和炼,又名此钢为下乘云。

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剑者,(地溲乃石脑油之类,不产中国。

)云钢可切玉,亦末之见也。

凡铁内有硬处不可打者名铁核,以香油涂之即散。

凡产铁之阴,其阳出慈石,第有数处不尽然也。

○锡

凡锡中国偏出西南郡邑,东北寡生。

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郡产锡最盛而得名也。

今衣被天下者,独广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则次之。

大理、楚雄即产锡甚盛,道远难致也。

凡锡有山锡、水锡两种。

山锡中又有锡瓜、锡砂两种,锡瓜块大如小瓠,锡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

间或土中生脉充刃,致山土自颓,恣人拾取者。

水锡衡、永出溪中,广西则出南丹州河内,其质黑色,粉碎如重罗面。

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从南淘至北,旬后又从北淘至南。

愈经淘取,其砂日长,百年不竭。

但一日功劳淘取煎炼不过一斤。

会计炉炭资本,所获不多也。

南丹山锡出山之阴,其方无水淘洗,则接连百竹为枧,从山阳枧水淘洗土滓,然后入炉。

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熔化。

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

或有用人家炒锡剩灰勾引者。

其炉底炭末、瓷灰铺作平地,傍安铁管小槽道,熔时流出炉外低池。

其质初出洁白,然过刚,承锤即拆裂。

入铅制柔,方充造器用。

售者杂铅太多,欲取净则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

出锡唯此道。

方书云马齿苋取草锡者,妄言也;谓砒为锡苗者,亦妄言也。

○铅

凡产铅山穴,繁于铜、锡。

其质有三种,一出银矿中,包孕白银。

初炼和银成团,再炼脱银沉底,曰银矿铅,此铅云南为盛。

一出铜矿中,入烘炉炼化,铅先出,铜后随,曰铜山铅,此铅贵州为盛。

一出单生铅穴,取者穴山石,挟油灯寻脉,曲折如采银矿,取出淘洗煎炼,名曰草节铅,此铅蜀中嘉、利等州为盛。

其余雅州出钓脚铅,形如皂荚子,又如蝌斗子,生山涧沙中。

广信郡上饶、饶郡乐平出杂铜铅,剑州出阴平铅,难以枚举。

凡银矿中铅,炼铅成底,炼底复成铅。

草节铅单入烘炉煎炼,炉傍通管注入长条土槽内,俗名扁担铅,亦曰出山铅,所以别于凡银炉内频经煎炼者。

凡铅物值虽贱,变化殊奇,白粉、黄丹,皆其显像。

操银底于精纯,勾锡成其柔软,皆铅力也。

○附:胡粉 #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

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

安火四两,养之七日。

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

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

将干,截成瓦定形,或如磊鬼,待干收货。

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

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

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

揸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

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

○附:黄丹 #

凡炒铅丹,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

熔铅成汁,下醋点之。

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入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渐下硝、黄。

待为末,则成丹矣。

其胡粉残剩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不复用醋也。

欲丹还铅,用葱白汁拌黄丹馒炒,金汁出时,倾出即还铅矣。

●佳兵第十五 #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

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

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

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

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

”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

变幻百出,日盛月新。

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

)桑枝木为两梢。

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

竹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

)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

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

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

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

)固以筋胶。

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

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

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

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

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

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

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

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

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

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

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

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

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

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

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

今则丝弦亦广有之。

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

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

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

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彀满之时皆能中的。

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

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

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

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

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

此其大略。

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

(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

然淮、扬霉气独盛。

)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

(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

)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

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

(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

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

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

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

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

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

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

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

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

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

凡镞冶铁为之。

(《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

)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

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

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

(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

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

)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

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

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

北边羽箭多出此料。

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

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

面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弩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

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

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

)去背则不论分数。

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

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

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

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

上弦之时唯力是视。

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

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

其弦上翼则谨,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扌及首尾于绳内。

弩箭羽以箬叶为之。

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

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

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

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

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

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

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

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

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

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干

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

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

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

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

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

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傍牌是也。

○火药料 #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

然亦粗载数叶,附于卷内。

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

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

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而硫一。

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

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

毒火以白砒、砂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

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为君。

烂火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

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

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

此其大略。

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硝石 #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

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

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

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

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

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

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

)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

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

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

)其下猥杂者曰朴硝。

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

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

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

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成研末。

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

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

使用巨泡,多从临期装载也。

○硫黄(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

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

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火器 #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

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

(平地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

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

)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

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

凡炮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大将军  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  佛郎机(水战舟头用。)

三眼铳  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龙,漆固皮囊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鸟铳。

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

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

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

每铳约载配消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

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

)孔口通内处露消分厘,捶熟苎麻点火。

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

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

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万人敌。

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

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

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

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

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

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

火力出腾,八面旋转。

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信,不伤我兵。

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

此为守城第一器。

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

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丹青第十六 #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坠也,注玄尚白,其功孰与京哉?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

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

五章遥降,朱临黑而大号彰。

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

文房异宝,珠玉何为?至画工肖像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

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非至神孰能与于斯哉?

○朱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细老嫩而分也。

上好朱砂出压辰、锦(今名麻阳)与西川者,中即孕Е,然不以升炼。

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

若以升水,反降贱值。

唯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

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

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

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

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

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多自折裂。

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广也。

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Е。

若砂质即嫩而烁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碾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

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

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槎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Е,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

凡升Е,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傍盐泥紧固。

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

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

)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在达于罐中之水而止。

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Е,布于满釜。

冷定一日,取出扫下。

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

(《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

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

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

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

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

打火三炷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

冷定揭出,刮扫即用。

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

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藉硫质而生。

凡升朱与研朱,功用亦相仿。

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同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

凡朱,文房胶成条块,石砚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

即漆工以鲜物彩,唯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

凡水银与朱更无他出,其Е海、草Е之说无端狂妄,耳食者信之。

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Е,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墨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

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心而燃炷者也。

凡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

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付。

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

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

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

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

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

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

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

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

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

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

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

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清悫。

其和胶之后,以捶敲多寡分脆坚。

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

其余《墨经》、《墨谱》,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纪质料原因而已。

○附

胡粉(至白色,详《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五金》卷。)

淀花(至蓝色,详《彰施》卷。)

紫粉(纟辰红色,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

大青(至青色,详《珠玉》卷。)

铜绿(至绿色,黄铜打成板片,醋涂其上,裹藏糠内,微藉暖火气,逐日刮取。)

石绿(详《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

石黄(中黄色,外紫色,石皮内黄,一名石中黄子。)

●曲蘖第十七 #

宋子曰:狱讼日繁,酒流生祸,其源则何辜!祀天追远,沉吟《商倾》、《周雅》之间,若作酒醴之资曲蘖也,殆圣作而明述矣。

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

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

自非炎黄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酒母 #

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

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

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

凡曲,麦、米、面随方土造,南北不同,其义则一。

凡麦曲,大、小麦皆可用。

造者将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时宜盛暑天。

磨碎,即以淘麦水和作块,用楮叶包扎,悬风处,或用稻秸罨黄,经四十九日取用。

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黄豆五升,以蓼汁煮烂,再用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包悬与稻秸罨黄,法亦同前。

其用糯米粉与自然蓼汁溲和成饼,生黄收用者,罨法与时日,亦无不同也。

其入诸般君臣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

近代燕京,则以薏苡仁为君,入曲造薏酒。

浙中宁、绍则以绿豆为君,入曲造豆酒。

二酒颇擅天下佳雄。

(别载《酒经》。

凡造酒母家,生黄未足,视候不勤,盥拭不洁,则疵药数丸动辄败人石米。

故市曲之家必信著名闻,而后不负酿者。

凡燕、齐黄酒曲药,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

南方曲酒,酿出即成红色者,用曲与淮郡所造相同,统名大曲。

但淮郡市者打成砖片,而南方则用饼团。

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

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代,犹之烧矾之必用旧矾滓云。

○神曲 #

凡造神曲所以入药,乃医家别于酒母者。

法起唐时,其曲不通酿用也。

造者专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

待生黄衣,即晒收之。

其用他药配合,则听好医者增入,苦无定方也。

○丹曲 #

凡丹曲一种,法出近代。

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

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日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奇药也。

凡造法用灿稻米,不拘早晚。

舂杵极其精细,水浸一七日,其气臭恶不可闻,则取入长流河水漂净。

(必用山河流水,大江者不可用。

)漂后恶臭犹不可解,入甑蒸饭则转成香气,其香芬甚。

凡蒸此米成饭,初一蒸半生即止,不及其熟。

出离釜中,以冷水一沃,气冷再蒸,则令极熟矣。

熟后,数石共积一堆拌信。

凡曲信必用绝佳红酒糟为料,每糟一斗入马蓼自然汁三升,明矾水和化。

每曲饭一石入信二斤,乘饭热时,数人捷手拌匀,初热拌至冷。

候视曲信入饭,久复微温,则信至矣。

凡饭拌信后,倾入箩内,过矾水一次,然后分散入篾盘,登架乘风。

后此风力为政,水火无功。

凡曲饭入盘,每盘约载五升。

其屋室宜高大,防瓦上暑气侵逼。

室面宜向南,防西晒。

一个时中翻拌约三次。

候视者七日之中,即坐卧盘架之下,眠不敢安,中宵数起。

其初时雪白色,经一二日成至黑色。

黑转褐,褐转赭,赭转红,红极复转微黄。

目击风中变幻,名曰生黄曲,则其价与入物之力皆倍于凡曲也。

凡黑色转褐,褐转红,皆过水一度。

红则不复入水。

凡造此物,曲工盥手与洗净盘簟,皆令极洁。

一毫滓秽,则败乃事也。

●珠玉第十八 #

宋子曰:玉韫山辉,珠涵水媚,此理诚然乎哉,抑意逆之说也?大凡天地生物,光明者昏浊之反,滋润者枯涩之仇,贵在此则贱在彼矣。

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

岂中国辉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菁华止有此数哉?

○珠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

其云蛇蝮、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

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

三代以前,淮扬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珠”,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

金采蒲里路,元采杨村直沽口,皆传记相承之妄,何尝得珠。

至云忽吕古江出珠,则夷地,非中国也。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

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

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

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

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

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

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鸾,可百八十里。

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

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

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所在,则不敢侵犯。

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

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

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

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

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

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

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宋朝李招讨设法以为耩,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傍,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户两法并用之。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

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

自五分至一寸一分经者为大品。

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珠,其值一颗千金矣。

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

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

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珠相仿。

(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

)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

次则累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

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

卑而碎者曰玑。

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

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

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

(我朝弘治中,一采得二万八千两。

万历中,一采止得三千两,不偿所费。

○宝

凡宝石皆出井中,西番诸域最盛,中国惟出云南金齿卫与丽江两处。

凡宝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玉之有璞。

金银必积土其上,韫结乃成,而宝则不然,从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就,故生质有光明。

如玉产峻湍,珠孕水底,其义一也。

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

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

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

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

(宝井内不容蛇虫。

)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ㄌ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

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

其袋内石,大者如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总不晓其中何等色。

付与琢工钅虑错解开,然后知其为何等色也。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

猫精黄而微带红。

琥珀最贵者名曰{玉}(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

木难纯黄色,喇子纯红。

前代何妄人,于松树注茯苓,又注琥珀,可笑也。

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且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

(空青既取内质,其膜升打为空青。

)至玫瑰一种如黄豆、绿豆大者,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

宝石有玫瑰,如珠之有玑也。

星汉砂以上,犹有煮海金丹。

此等皆西番产,亦间气出。

滇中井所无。

时人伪造者,唯琥珀易假。

高者煮化硫黄,低者以殷红汁料煮入牛羊明角,映照红赤隐然,今亦最易辨认。

(琥珀磨之有浆。

)至引灯草,原惑人之说,凡物借人气能引拾轻芥也。

自来《本草》陋妄,删去毋使灾木。

○玉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汉时西国号,后代或名别失八里,或统服赤斤蒙古,定名未详。

)葱岭。

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

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

后晋人高居海作《于阗国行程记》载有乌玉河,此节则妄也。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

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

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

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

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

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

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

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凡玉唯白与绿两色。

绿者中国名菜玉。

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

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棉絮,推出位时则已硬,入尘见风则愈硬。

谓世间琢磨有软玉,则又非也。

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

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

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

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此亦当世重宝也。

此外惟西洋琐里有异玉,平时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红色。

阴雨时又为青色,此可谓之玉妖,尚方有之。

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

其他虽有载志,闻见则未经也。

凡玉由彼地缠头回,(其俗人首一岁裹布一层,老则臃肿之甚,故名缠头回子。

其国王亦谨不见发。

问其故,则云见发则岁凶荒,可笑之甚。

)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

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

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

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

(镔铁亦出西番哈密卫砺石中,剖之乃得。

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

又碎不堪者,碾筛和灰涂琴瑟,琴有玉音,以此故也。

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

物理制服,殆不可晓。

凡假玉以充者,如锡之于银,昭然易辨。

近则捣舂上料白瓷器,细过微尘,以白敛诸汁调成为器,干燥玉色烨然,此伪最巧云。

凡珠玉、金银,胎性相反。

金银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结成。

珠玉、宝石受月华,不受土寸掩盖。

宝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渊,玉在峻滩,但受空明、水色盖上。

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龙神守护,人不敢犯。

数应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

玉初孕处,亦不可得。

玉神推徙入河,然后恣取,与珠宫同神异云。

○附:玛瑙  水晶  琉璃

凡玛瑙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种类以十余计。

得者多为簪{度}、钩(音扣)结之类,或为棋子,最大者为屏风及棹面。

上品者产宁夏外徼羌地砂碛中,然中国即广有,商贩者亦不远涉也。

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是不一类。

而神木、府谷出浆水玛瑙、锦缠玛瑙,随方货鬻,此其大端云。

试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

伪者虽易为,然真者值原不甚贵,故不乐售其技也。

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产(山名铜山,)北方用者多宣府黄尖山产,中土用者多河南信阳州(黑色者最美)与湖广兴国州(潘家山)产,黑色者产北不产南。

其他山穴本有之而采识未到,与已经采识而官司厉禁封闭(如广信惧中官开采之类)者尚多也。

凡水晶出深山穴内瀑流石罅之中,其水经晶流出,昼夜不断,流出洞门半里许,其面尚如油珠滚沸。

凡水晶未离穴时如棉软,见风方坚硬。

琢工得宜者,就山穴成粗坯,然后持归加功,省力十倍云。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

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

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

于是烧瓴<商瓦>转釉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

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

合化硝、铅写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

捏片为琉璃瓶袋。

(硝用煎炼上结马牙者。

)各色颜料汁任从点染。

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

凡硝见火还空,其质本无,而黑铅为重质之物。

两物假火为媒,硝欲引铅还空,铅欲留硝住世,和同一釜之中,透出光明形象。

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

《天工》卷末,著而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