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肤谈

投笔肤谈 #

提要

《投笔肤谈》成书于明末,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

  粤稽古兵法有一百八十二家。

汉张良、韩信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后至宋元丰年间,国子司业朱服奏校,其他尽屏去,止存七家之书。

国初因之颁布。

然七书之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后之法悉备,故首列之。

余目击时艰,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间尝亦仿《孙子》之遗旨,出一隙之管窥,谬成十三篇,题曰《投笔肤谈》。

先《本谋》而终以《天经》。

篇名虽与《孙子》相参,文义则别。

盖宗大圣人窃比老彭之意也。

四方高明,乞鉴其愚而教焉,弗晒效颦,幸也。

是为引。

西湖逸士谨识

本谋第一 #

[题解]本谋者,以谋为本也。

《太公传》曰:“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为本谋。

”名篇之义,盖取诸此。

若夫赵充国曰:“帝王之兵,贵谋而贱战。

”岳武穆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

”则信乎!谋乃行师之本,非谋无以制胜于万全。

故以为第一篇。

通篇作二节看:首至“圣王〔之所〕不免也”,总是先叙兵兴有害;后半篇则尚谋以免害也。

  1。凡兵之兴,不得已也。国乱之是除,民暴之是去,非以残民而生乱也。

  [批评]首言“不得已”,垂训之意何深!

  [原注]兵因除乱去暴而兴,正见不得已处,此一篇大旨。

  2。自古明君贤将,谋之于未战之先者,岂专谋敌求胜哉?亦冀保民而康国耳!

  [批评]“康国保民”,果惟明君贤将为然。

  [原注]冀,期望也。保则不残,康则不乱。此推君将预谋之心。

  3。

故知害之害者,知利之利。

知危之危者,知安之安。

知亡之亡者,知存之存。

得胜者,不先料敌而料己。

料敌者疏,料己者密。

料敌者知敌之势,料己者知己之情。

  [批评]论谋者有矣,多主于谋敌;此先料己,为谋真是务本之道。

  [原注]利害安危存亡,其机相为倚伏。能知而料于彼己之间,斯为善谋,然犹须先料己也。势,以显于外者言;情,以隐于中者言。

  4。是以民劳而兴兵者疲,民贫而兴兵者匮,民玩而兴兵者散,内有谗臣,而兴兵者殆,天灾流行而兴兵者乱,有内难而兴兵者疑,上下离心而兴兵者亡。

  [批评]“七者”俱在己之事。

  [原注]言民而劳苦、贫乏、玩者,必至疲匮与散走。

国有谗佞、天灾、内难、离心者,必致危殆、播乱、疑贰以底于亡。

故当先料之于己,急图自治也。

民劳而疲,如韩信不可攻燕。

民贫而匮,如汉武海内虚耗。

民玩而散,如懿公士不授甲。

内有谗臣,如夫差偏信伯嚭。

天灾流行,如魏相直谏宣帝。

国有内难,如桓公五子争立。

上下离心,如夏桀民欲偕亡。

此其类也,学者悟之。

  5。军需不备,取败之道也。行伍不充,取败之道也。备军需、充行伍而灾及吾民,以败致败之道也。

  [批评]“三者”亦己之事。

  [原注]言不惟有上“七事”,兵与食用不足,虽足而灾及于民,皆必取败,亦当知警。以败致败者,谓以自己先有败道,致人之败我也。

  6。故国不富不可以兴兵,民不和不可以合战。兴兵而不计成败之,危急际也。合战而不审存亡之机,大难时也。

  [批评]以“富、和”二字总括上“七事”、“三事”,极妙!

  [原注]此承上言,必国富而民和,斯可兴兵以合战。非危急大难,断不可轻躁寡谋,而昧于成败存亡之机也。

  7。

兵之所以妨民者五,司国计者,不可不知焉。

三时弛务,妨民之农;隶籍充伍,妨民之业;军需辎重,妨民之财;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斗,妨民之生。

此五者,圣王之所不免也。

  [批评]举“五害”为圣王不免,何等恳切!

  [原注]妨,害也。

此举兵兴之害有五。

三时,春耕夏耘秋收也。

弛,废而不张也。

军需,军中待用之物。

辎重,载器粮衣装之车也。

擐,披之于身也。

冠,戴之于首也。

胄,盔也。

鼓行,闻鼓则进也。

搏,击也。

夫妨农则食不足,妨业则家益虚,妨财则用日竭,妨力则令难行,妨生则死伤者众。

故圣王虽有爱人之心,兴〔兵〕则必致此五害。

此所以不得已而后兴,深切凶危之戒也。

  8。

故将之为国谋者,曰:士出何籍,马出何牧,粮出何税,财出何赋,器用出于何供,推挽出于何力。

是以不难于战胜,而难于不为斯民病;不难于杀敌,而难于不贻患于国。

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

斯于遏敌之锋,而非期于敌之尽也。

  [原注]此承上兵兴之害有五,虽圣王不免。

故将奉君命专征,不得不以所费用者,详细为国谋之。

战胜杀敌,谓之不难者,非果不难,凡有智力者,皆可能也。

然多至于病民而贻患。

故必虽胜而国与民无损者,方为难。

“兵以销兵”四句,是动必成功,不轻举也。

“期于遏敌”二句,是敌服则止,不穷默也。

自此至末,俱是用谋为本。

  9。

夫将有必胜之术,而无必不战之术。

有不败之道,而无必败敌之道。

攻围战守御五者,因敌以制变,斯胜矣。

故拔敌之城而非攻也,致敌之降而非围也,寝于庙堂之上而非战也,散于原野之间而非守御也。

如不得已而必至于用兵,则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

则吾民之病,其少瘳乎。

  [批评]“五者”,兵事之常。谋能因敌制变而胜,亦神矣哉!

  [原注]必胜,胜敌也。

术,法之巧也。

不败,己不败也。

道,即理也。

此在己者,故曰有。

时遇暴乱,安得不战?敌备已周,安能败之?此在人者,故曰无。

是以兵虽有攻围战守御之五事,惟能因敌以制变,胜自不资于此,乃圣王之本心也。

若至于不得已而用兵,犹不专恃夫兵,以谋为之本。

此所以救民于水火,而不流于前之五害也。

“不多旅”四句,如文王伐崇,退修文教,因垒而降;武王伐纣,虎贲三千,一战而定之类。

病,犹害也。

瘳,愈也。

  10。

夫兵,莫大于握其枢。

兵之枢,名义而已。

我执其名而加敌以恶名,我仗其义而加敌以不义,则三军之出,烈烈炎炎,上洞于天,下彻于泉,中横乎四表,旌之所麾,士气奋而敌威摧矣。

  [批评]谋先名与义,何患无成?真是高识。

  [原注]此又承上结言。

将之谋国,非止料己与不尚威武,尤在出之有名,仗义而举。

如汉高祖为义帝发丧,李密檄炀帝过恶之类。

天下人心安有不响应,三军之士安有不奋励者乎!此更谋之大者。

枢,乃户枢转移之柄也。

烈烈炎炎,火盛不可止遏之貌。

洞,清空无碍。

彻,通透也。

横,无远不届也。

四表,四方也。

此指兵势之赫于六合言。

摧,毁折也。

言敌受恶名不义,自莫当吾之兵而丧败也。

家计第二 #

[题解]家计者,保自家之计也,犹云家业。

朱子曰:“用兵先须立定家计。

”名篇之义取此。

夫上篇谋先料己,则凡己之情实,辨之甚明,急当完备家计,使不可败,然后图敌之胜也。

故次于《本谋》为第二篇。

  11。用兵之道,难保其必胜,而可保其必不败。不立于不败之地,而欲求以胜人者,此徼幸之道也,而非得之多也。

  [批评]首言当多,不可徼幸,何等斟酌!

  [原注]敌若有备,未必能胜,故为难保。

我若有备,自不至于败,故为可保。

与上篇“有不败之道,而无必败敌之道”意同。

凡欲胜人,必先以敌不可胜我之事为之于己,而后乘隙以攻之,此之谓多胜。

反此者,虽欲自免于败,且不可得,而兄能图非望或然之胜乎!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

  12。

夫兵有营阵,有战守,有攻御,有彼己。

善用兵者,审虚实之势,校轻重之权,量缓急之宜,度先后之节。

不虚营而实阵,不重战而轻守,不缓御而急攻,不先彼而后己。

  [批评]能此者,真为善用兵。

  [原注]营阵、战守、攻御、彼己,乃兵家之必有而当计者,故举之。

审,详察也。

校,两相比也。

量,忖量也。

度,推度也。

营阵之势,各有攸当。

营实则敌难冲突,阵虚则人易展施,此己不败而人可胜也,所以当审之。

若虚营而实阵,则立于败地矣,故不可。

下三句讲法同。

轻战,则不妄动;重守,则无疏虞。

急御,则人难乘;缓攻,则敌自服。

后彼,则不躁于谋人;先己,则能首于自料。

此皆己不败而人可胜也。

若重战而轻守,缓御而急攻,先彼而后己,则必败矣。

故善兵者,计于心而戒之如此。

  13。故行虑其邀,居虞其薄,进思其退,外顾其中。我攻敌左,防敌袭右。我攻敌右,防敌袭左,而前后之变可知也。

  [批评]意味深长,当熟玩之。

  [原注]此正是立家计处。

行,在途也。

邀,伏兵阻截也。

居,屯止也。

薄,大众逼垒也。

进,前趋也。

退,旋师也。

外,军前也。

中,国内也。

攻,击也。

袭,掩取也,即齐师袭莒之袭。

变,推迁也。

行不虑邀,则有庞涓马陵之刭;故当忧虑,如充国常远斥堠而行必为战备。

居不虞薄,则有秦师压晋之危;故当虞度,如德威力谏晋王而移军南。

进不思退,则有任福好水之陷;故当深思,如孔明不听魏延而兵由子午。

外不顾中,则有夫差姑苏之栖;故当返顾,如光武姑置陇蜀而车驾还洛阳。

至于敌之左右前后,我虽欲攻之,而犹防其袭,则无时无处不备矣。

〔此〕非善立家计者欤?

  14。

深入敌疆,以客为主,相持旷日,防敌出奇。

是以敌虽寡,我亦举众以待之。

敌虽弱,我亦坚阵以迎之。

其未战也若见敌,已会也若不胜,既胜也若初会。

故杀敌者,常整其兵;追奔者,不过其舍。

由是观之,不惟败防敌,胜亦防敌也。

  [批评]凡此等法,千载不磨,从之而或败者,未之有也。

  [原注]此又以深入敌境言之。

我虽客也,久则变主。

若不戒谨,恐蹈敌人掩袭之奇。

故不但敌众与强当防之,虽或寡弱,未必非冒顿之匿其精众而示羸少也,其防之尤宜加意。

未战若见敌,则备之极其周。

已会若不胜,则虑之极其至。

既胜若初会,则将不骄而卒不惰,故能益整其兵于杀敌之后,纵追而亦不入其伏。

此乃不因胜以弛防者也。

所以师出万全,而无一失。

朱然终日钦钦,有如对敌似之。

  15。是以我未可战,则谨守弗失,待敌之敝而胜之。故宁不胜,毋或陷众;宁久持,毋惑欺敌。陷众欺敌,未有不败者也。

  [批评]二“宁”字,最当玩索。

  [原注]此又言不惟防敌,而亦不轻战。

我未可战者,时势未利也。

待敌之敝者,俟其有隙也。

如越王苦心教训,伺吴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争长黄池,国内空虚,方潜师往伐之类。

宁不胜、宁久持者,非真甘于旷日无功也,恐躁动求胜,胜未必得,而自贻欺敌陷众之败。

故宁少忍一时,而不贪目前之胜也。

吴王骄肆而轻邻国,卒为越所陷灭,未知此义耳。

有国者,戒之戒之!

  16。凡敌诱吾以利者,我思其灾。激吾以怒者,我思其变。此以有虞待不虞,不徒从人而忘自备也。

  [批评]足为贪利忿速者戒!

  [原注]利,便宜也,非专指货利言。

灾,害也。

变,机诈也。

诱利思灾,如先主立营于平地,陆逊揣知其必有巧;激怒思变,如孔明辱魏以巾帼,司马懿受之而不动;言敌虽诱之、激之,吾惟自备而不从,则非不虞者矣,乌至于败?彼赵军空壁逐信于背水,子玉忿不思难而遽战,其丧亡也允宜。

此又足上慎防而不轻出意。

  17。敌若有衅,机不可失,则警吾之备而乘之。兵备未警,不先从敌,此得之多者也。

  [批评]“警备”,正是胜敌之本。

  [原注]此言敌虽有可乘之隙,而犹必警吾之备,则能立于不败之地矣。

视夫不顾家计,而徼幸于胜人者,奚啻天渊哉!故曰“得之多”,正应首节之意。

吁,有隙尚警,无隙之警,益可知矣!

  18。

夫兵不贵分,分则力寡;兵不贵远,远则势疏。

是不惟寡弱在我,而强众在敌也,虽我强我众,亦防敌之乘我也。

苟能审势而行,因机而变,则敌亦焉能乘我哉?

  [批评]上言敌虽寡弱,当防;此言己虽强众,亦当防。有交互覆出意。审势因机,兵之术尽矣!

  [原注]此言分屯、隔远,未免力寡而势疏。

恐仓卒应援不及,故非所贵。

务家计者,亟宜知之。

然言寡弱,而又推出强众亦当防敌者,盖因世将虑己寡弱、敌强众则防,恃己强众者,多忽防而为敌乘故也。

若不泥于强众,惟审时势而后行,因事机而变化,则我家之计立矣。

敌纵善谋,何由而乘之?吴汉与刘尚分屯,而能潜行就尚,是能审势因机者。

  19。

且天下之乘,不在敌,则在我;不在我,则在敌。

故己可以乘人,而人亦可以乘己者,不可以不防。

人或有以谋己,而己亦可以谋人者,不可以不知。

此兵之至计,不可不察也。

  [批评]知彼知己,无馀蕴矣。

  [原注]此是总结用兵有彼己之分。

大约乘人者胜,受其乘者败。

故当因己之欲乘,而推之于敌;因敌之所谋,而反之于己。

则敌无可隐之情,己有全备之计。

所以首节曰:“可保其必不败也。

”此亦应前“我攻敌左”五句意。

乘,如乘马之乘,乃因隙袭之也。

昔智伯挟韩、魏攻赵,决水以灌晋阳,而卒于韩、魏生变,反灌己军,是欲乘人,而不能防人之乘己也。

襄子因智伯约韩、魏而决水攻己,遂阴通韩、魏以灌智伯,是能因人之谋,而即以谋人也。

能否之间,存亡顿异。

故为兵之至计,有国所宜深察而慎之也。

达权第三 #

[题解]达权者,通达权变也。

家计既立,则凡军中之事,备之周密,已不败矣。

然欲取胜,犹须见微知著,随机转移,以通达夫权变,而不可胶弦袭辙也。

故以《达权》为第三,而继于《家计》之后。

  20。凡兵出于国,民和于野,固当以必死为节,必克为志,尤先于达权。

  [批评]首言“达权”,最有见。

  [原注]权,秤锤也,所以称物之轻重,而往来以取中者也。

故道之变通亦曰权。

用兵者,权之不达,则不能料度彼己,而执一不通。

必死者可杀,必克者可诱,虽有志节何益哉?是以当先权敌之何如,可以死,可以无死;可以克,可以无克,而后得其中也。

此见徒勇者不足恃。

民和,“和”字不重,总是交和而舍意。

  21。不可听淫言,不可信谶纬,不可拘风占,不可惑物异。

  [批评]“四者”足以佐胜,但当假之,而不可泥,此定论也。

  [原注]“四者”皆异端虚诞之事,制之以诳敌则可,若我偶值之,惟当权之于心,而禁祥去疑,切不可听信拘惑也。

听,则为于阗之求马。

信,则为陈婴之欲自王。

拘,则无符彦卿逆风之功。

惑,则无李孝恭杯血之解故耳。

  22。

居常虑变,处易备卒。

屯营者,务持重。

临敌者,贵合谋。

接战者,先示形。

纳降者,须防伪。

袭人者,顾本营。

伏兵者,视地利。

攻众者,解其心。

陷坚者,孤其势。

远征者,警其赴救。

追奔者,防其分兵。

突进者,矢石在前。

无粮者,乘饱以战。

卒遇敌者,不可妄动。

见异物者,不可辄发。

过险阻者,不可不速。

遣间谍者,不可不密。

凡此皆宜达之以权也。

  [批评]军中大要不出于此,良将能之,故胜而无失。

  [原注]此与下节,皆备己乘人之人事所当尽者,非比上“四事”也。

“居常”二句,防未然也,如程不识之夜击刁斗。

持重者,不轻动也,如亚夫之夜惊坚卧。

合谋者,集群策也,如越王之会议伐吴。

接战而示其形,则敌莫测,如韩信背水之阵也。

纳降而防其伪,则敌难欺,无曹操赤壁之焚也。

将袭而返顾,则无失,可免庞涓腹心之忧也。

欲伏而相地,则计行,必成孙膑马陵之功也。

解其心,虽众无用,则如李靖之弃舟江中,而萧铣兵疑不敢进也。

孤其势,虽坚必破,则如白起之遮绝后救,而赵括卒坑于长平也。

远征警救,救必无功,则如唐太宗征世充而先绝建德之援也。

追奔防分,不防有害,如成安君逐韩信,而不虞赤帜之驰也。

突进当虑夫矢石,张郃昧之而殒命于木门也。

无粮乘饱以进攻,项羽知之而胜秦于九战也。

卒遇敌而妄动则必败,故当法李广之解鞍。

见异物而辄发则必危,故当戒任福之开盒。

险阻宜速过,邓艾所以走阴平而破成都。

间谍当密遣,陈平所以具恶草而疑楚羽。

凡此十八事,皆在己者,非权以济之,安能免己之害,以取万全之胜乎?此达权所以为要也。

  23。

故知兵者,必先自备其不虞,然后能乘人之不备。

乘疑可间,乘劳可攻,乘饥可困,乘分可图,乘虚可惊,乘乱可取,乘其未至可挠,乘其未发可制,乘其既胜可劫,乘其既败可退。

故兵贵乘人,不贵人所乘也。

  [批评]乘人之术不止于此,推而行之可也。

  [原注]此乘上己之“十八事”,能先权而备之,则不惟不败,犹可以乘人也。

乘,与《家计》篇乘意互相发。

疑则易谗,故可间,如田单因乐毅与新王有隙也。

劳则易破,故可攻,如越王知吴之轻锐尽于齐晋也。

饥则枵腹,故可困,如楚军食尽而汉王破之成皋也。

分则势孤,故可图,如张步分屯而耿败之历下也。

虚则恐惧不安,故可惊,如左车教韩信之胁燕也。

乱则纵横无纪,故可取,如谢玄绐苻坚之移阵也。

未至则无援,故可挠,如李靖料萧铣之兵未集而急促之也。

未发则易遏,故可制,如孟子度诸侯伐齐之谋未动而可止也。

既胜,敌必骄,故可劫,如张辽之以百骑贯吴营也。

既败,敌必避,故可退,如孔明之射张郃而全军返也。

大约举此十者,以见敌有之,俱可用权以乘之,但不可为其乘耳。

  24。惟善与敌相持者,识众寡之用,明刚柔之宜,达进退之机,知顺逆之势。

  [批评]达权至此,必取胜如神!

  [原注]此承上二节言。

备己乘人,必善于兵者能之。

众寡,以人数言,识其用,则无孤旅縻军之失。

刚柔,以战事言,明其宜,则无损军辱国之灾。

进退,以师律言,达其机,则无逗遛强战之罪。

顺逆,以天道言,知其势,则无妄行后时之悔。

此真达权者之所为,故既能备己,又能乘人,万举而万全,身安而国利也。

识众寡,如王翦非六十万不可,班超三十六人而足。

明刚柔,如文王之赫然整旅,汉高之谢羽鸿门。

达进退,如唐太宗昼夜速追仁杲,阳处父临水不战而旋。

知顺逆,如太公佐武王以伐商,王猛愿苻坚勿图晋。

  25。

强敌不可怒,弱敌不可侮。

怒强敌者殆,侮弱敌者悔。

故敌能者备之,不能者扰之。

扰之而未见其可攻者,我未善也。

备之而见其可攻者,我之得多也。

  [批评]“怒”、“侮”二字,君将当深戒;在己在人,果皆不可也。

  [原注]此言不能如上节“四者”,而妄逞则不可也。

古者交邻以道,无分国之强弱,至春秋时,乃有怒强侮弱之失。

岂知强固不可怒,而弱尤不可侮乎?怒之,是螳螂当辙也;侮之,是不知蜂虿也,故必危殆而自悔。

惟当于能者备之,不能者扰之,然总归于可攻也。

若扰之而反不可攻,备之而反可以攻,岂无故哉!亦备者之多,而扰者未得出奇之善也。

观此,则强即能者,不备而怒之;弱即不能者,不扰而侮之。

精于达权者,恐不如是也。

“备”字,正应前“必先自备”。

  26。委敌以货而胜之者,货在我者也。贪敌之货而败焉者,货在敌者也。

  [批评]委货,失之谲;贪货,失之愚。愚非权也。

  [原注]晋以垂棘之璧、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黩货而许之后晋并灭虞,璧、马仍归晋,是璧藏外库,而马养外厩也。

荀息之谋巧矣哉!吁,晋可谓善权而虞不能矣。

此节之意本此。

  27。谓我无可生者,激吾众也。谓敌不足畏者,安吾民也。布疑言于人耳者,使人感也。置赤心于人腹者,使人信也。

  [批评]凡此,皆军之微机,最宜先务。

  [原注]我无可生,如班超激怒三十六人,曰:“鄯善拘吾属送匈奴,骨肉长为豺狼食矣。

”敌不足畏,如司马懿畏蜀如虎,乃假言曰:“亮止五丈原,诸将无事矣。

”布疑言于人耳,如田单令于城中,当有神人为我师,而每出约束,必称神师。

置赤心于人腹,如萧王破降铜马,封其渠帅为列侯,而自乘轻骑,横行部阵。

此皆能达权者,故又举之。

  28。

可使敌兵知吾之仁,而不可使吾兵知敌之仁。

可使吾兵知敌之暴,而不可使敌兵知吾之暴。

使吾兵知敌之仁者,散吾之众也。

使敌兵知吾之暴者,坚吾之敌也。

  [批评]“仁”、“暴”二字大相反,效果捷于影响。

  [原注]吾兵知敌之仁,则无斗心而溃散。

敌兵知吾之暴,则效死命而益坚,故皆不可使。

惟可使吾兵知吾之仁,必捐生以除暴。

使敌兵知敌之暴,必愤怨而归仁。

仁暴异,而兴亡基于此矣,安可不知权哉?仁,如汉高之约法三章。

暴,如项羽之所过残灭。

散众,则如陈平诸人咸归汉,而八千子弟无一还也。

坚敌,则如天下诸侯共灭楚,而各战其地以自效也。

  29。若夫临敌而刑以惕众,将战而杀以震威者,忍人也。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变,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批评]能法曹彬,必无此失。

  [原注]临敌将战,胜负在于须臾,固当重赏以劝其前,尤贵严刑以警其退。

此虽军法之常,然不可有成心也。

若临敌而借刑以惕众,穰苴之斩庄贾。

将战而故杀以震威,如杨素之求人过,非忍心害理而何?此可偶一行之,屡则必有肘腋之变。

故无令众人见而生异心也。

此特为滥刑妄杀者戒,亦根上“暴”字而发,乃权之不善者。

  30。故兵无他术,察仁暴,明备乘,而权以行之,胜斯生矣。然胜败亦无常也。战虽胜,骄矜持之者死。兵虽败,精专谋之者生。

  [批评]权系生死焉,可不达?

  [原注]此总承通篇之意而结之。

胜败无常,惟权乃定。

骄矜则昧于权矣,必暴而乘人。

精专则达于权矣,必仁而自备。

此所以有生死之别,身阃责者慎之。

持衡第四 #

[题解]持衡者,持攻守而校其优劣,如衡之低昂无差也。

古云“鉴空衡平”,篇取此义。

盖权虽当达,而不能悉其利害,妄于攻,怯于守,则未有不败者。

必察形审机行之,而终于心气斯可。

故以《持衡》继《达权》为第四。

  31。

凡以守待敌者佚,以攻待敌者劳,劳佚之相乘,而利归于守也。

攻则力合而难敌,守则势分而难救,分合之相乘,而利归于攻也。

守之顺者攻之逆,攻之易者守之难,攻守之相乘,而胜负之机不定也。

故欲低昂之,不可不如持衡然。

  [批评]先陈攻守之利灾,使人知所法戒,极为确论。

  [原注]通篇皆是析攻守之义。

此则先言攻守之利也。

以劳佚言,守佚而攻劳,故守得其利。

如韦孝宽镇玉壁,因高欢之攻,乃曰:“攻者自劳,守者自佚。

”卒使欢计穷力屈而逃。

以分合言,攻合而守分,故攻得其利。

如耿讨张步,步遣费邑军历下,又分屯祝阿、泰山、钟城数十营以待,并众悉力攻之,卒致步损将失城而遁。

以顺逆难易言,守顺攻逆,则逆必败;攻易守难,则难必亡。

如刘顺昌之守,是顺也,而兀轻忽逆攻之,安能破其城?孟达上庸之守,是难也,而司马懿八道易攻之,安能坚其守?故攻守之胜负,其机又莫定也,欲其定,非如持衡,恶乎能哉?

  32。

衡之不持,顿兵坚城之下,暴卒风雨之中,野掠之不获,而先登之不入,此攻之灾也。

兵不称其城,粮不称其兵,救援之不达,而掎角之失势,此守之灾也。

  [原注]此言攻守之灾。

兵顿坚城则难破,卒暴风雨则易疲,欲掠无得则食匮,先登不入则伤多,非攻之灾害而何?兵不称城,难于分布;粮不称兵,难于久持;救援不达,力益不支;掎角失势,孤而无助,非守之灾害而何?若此者,皆因不能持衡,而强于攻守故也。

掎角,牵其足而其首也。

《左传》曰:“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是也。

  33。是以善用兵者,违其灾而乘其利。用之以攻,则守无术;用之以守,则攻无策。此之谓持衡也。

  [批评]此后俱言攻守之善,识见句调精到。

  [原注]此承上二节言,惟善兵者能之。

违,去也。

乘,因机取利无失也。

守无术,则攻必胜,乌有攻之灾。

攻无策,则守必固,乌有守之灾。

此乃明于持攻守之衡者。

下详言之。

  34。是故善攻者,噪以动之;善守者,静以待之。善攻者,屡出扰之而使乱,多方误之而使虚;善守者,主气蓄之而使锐,客气尽之而使衰。

  [原注]自此至末,俱错论攻守之善。

所以图攻守之变处,乃总是持衡为要。

噪动,扬其威也,如耿之阴胁巨里。

静待,密其机也,如孔明之却洒开门。

扰之误之,则敌莫测而所备多,如伍员之三肄楚师,蓄之尽之,则己有余而人不足,如曹刿之三鼓后战。

  35。

善攻者,破其所恃则势孤,执其所爱则计失,解其腹心则体溃,告以兵威则胆裂,示以俘囚则气夺。

俟其既困,然后举兵以从之,而敌之城可拔也。

善守者,塞其险阻以遏之,清其原野以待之,绝其粮道以饥之,劫其营垒以挠之,捣其巢穴以牵之。

伺其既归,然后出以袭之,而敌之师可擒也。

  [原注]破所恃,如建德擒而世充失其依。

执所爱,如甫文斩而高峻无其计。

解腹心,如范增谗去而楚羽亡。

告兵威,如宣王叱使而文懿惧。

示俘囚,如班超送虏首而鄯善服。

俟其既困从之者,恐未困而忿速攻之,则所伤必多,而且难拔也。

塞险阻、清原野、绝粮道,如李左车教成安君守井陉之隘,深沟高垒,假奇兵三万,从间道绝韩信辎重,使野无所掠。

劫营垒,如刘夜斫金兵营,折竹为,乘电光以奋击。

捣巢穴,如蒋济劝曹操结东吴袭荆州,关羽必返救,而樊围自解。

伺其既归袭之者,恐未动而躁急袭之,则彼有余力,而且难擒也。

  36。

夫攻贵于入,攻城而入其所攻,犹非善攻者也;守贵于出,突围而出其所突,犹非善突者也。

惟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所不突。

此攻守之妙也。

  [原注]入其所攻者为力难,所不攻者易,如耿佯敕诸校攻西安,而直入临淄。

出其所突者为力难,所不突者易,如汉王夜出女子二千人,而反走西门。

故入所攻、出所突者,为非善;而入不攻、出不突者,为妙也。

  37。且亡奴多至降虏,必有泄机之灾,攻之当虑也。奸民易于导寇,此为室中之患,守之当防也。

  [批评]有此二者,鲜不败矣!

  [原注]此与下节,又攻守者所当防虑。

军机不可泄,泄之致败,故攻当虑。

内患不可养,养之祸大,故守当防。

亡奴降虏泄机,如李陵之军候降匈奴,言无后救,且矢食将尽,遂被浚稽之围。

奸民导寇为患,如韩世忠用海舟邀截兀,有闽人姓王者,教以海舟无风不动,遂偾金人之绩。

  38。

故攻者惧突兵,守者惧久困;攻者惧敌和,守者惧围阙。

突兵则不虞,久困则力尽;敌和则难取,围阙则易散。

此兵之变,不可不图者,舍衡何以也!

  [批评]惧则戒心生,信为全胜之道。

  [原注]攻太急,则有突然之出,每防之不及而反败。

守太弱,则有日久之困,每不能支御而有失。

敌情和同,则协心共效,安能取之?敌围阙一,则人思求出,安能固之?四者皆兵之变,故可惧。

欲免夫惧,必以之时警于心,而如衡之较,斯可也。

  39。然此特论其形与机变耳,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则不滞于形,而神于机变,此持衡之至要也。

  [批评]“攻心守气”,兵家之极致,束得精妙!

  [原注]此总通篇之意而结之。

攻至于攻心,则如孔明之七擒七纵而服南蛮。

守至于守气,则如王霸之军士断发而方奋战。

所以称攻守之善,持衡者莫是过矣。

谍间第五 #

[题解]谍间者,谍知敌情,而乘间隙以入之也。

欲攻欲守,非知敌情不可。

欲知敌情,非谍间何以得之?得则胜,失则败,其机至微。

故以《谍间》为第五,而继于《持衡》篇。

  40。凡为将者,握三军之权,司万人之命,以与敌对,逐于原野,相持而不知其情,是木偶也,相制而不制以术,是猛兽也。

  [批评]篇旨虽与孙〔子〕共同,而中间议论自有机轴。

  [原注]将系国之安危、三军司命,而与敌为对,胜则生存,败则死亡。

欲图其胜,必得敌情,而巧以乘之也。

否则,冥然罔行,徒尚其力,宁不自速于败哉?木偶,有人形而无知识。

猛兽,逞狂跳而乏机智。

故以之警愚暴之将。

  41。是故伐人以其主,贤于以己伐之也。谋人以其臣,贤于以己谋之也。散人之交而合其斗,贤于以己斗之也。

  [批评]此暗隐非间莫能,意深词简。

  [原注]此正制以术处。

贤,犹愈也,谓不费己力而功自成也。

伐人以主,如陈平以恶草疑项羽而去范增。

谋人以臣,如大夫种以宝货赂伯嚭而亡吴国。

散交合斗,如张仪散六国之纵,而使之互相攻击也。

  42。

譬之虎也者,噬人者也。

虎之牙,无不噬矣。

委虎以肉,无不噬矣。

荷戈逐虎,无不噬矣。

弹虎以石,无不噬矣。

故使人其牙,而我不自。

委人以为肉,而我不自委。

使人荷戈逐之,而我不自逐。

我伏其身以弹虎,而使人当其怒。

凡若此者,皆伐人之以其主,谋人之以其臣,散人之交而合其斗者也。

然非谍何以索其情,非间何以投其术哉?

  [批评]喻得亲切有味,当玩!当玩!

  [原注]此以虎喻敌,明上节之意。

身当其虎,必被所伤,使人当之,则可旁观而取其利。

明用其力,敌必相争,巧以乘之,则可因隙而制其胜。

此乃谍间之功,信不可不用也。

下言用之之妙,胜败之机。

  43。

故欲得敌情而间之者,当先采物价之腾平,察风俗之好尚,人事之喜怒,觇上下之乖和。

然后因隙间亲,因佞间忠,因利间争,因疑间废;诳其语言,乱其行止,离其腹心,散其交与,间谍之妙也。

  [批评]举间之大概,而其妙自见。

  [原注]此举间谍之妙。

“采物价”四句,总是欲得敌情。

“然后”八句,正是行间之巧,虽未尽,余可类推。

因隙间亲,如因燕惠之隙而间疏乐毅之亲。

因佞间忠,如因伯嚭之佞而间害伍员之忠。

因利间争,如因荆州之利而间饵吴蜀之争。

因疑间废,如因项羽之疑而间致范增之废。

诳者,虚而欺之也。

乱者,诡以误之也。

离者,溃内人也。

散者,绝外援也。

  44。是故间敌国者,在先得其情。欲得敌情者,必不惜千金。吝千金而失间之心者,败也。捐千金而得敌之情者,胜也。此胜败之机,不可不察也。

  [批评]不惜千金,其他可知。议论真是恳切。

  [原注]此言待间谍之胜败。

间为密事,赏之当厚。

厚则人尽心力,而敌情无不知,故胜。

不厚则人不惬愿,而无心于效用,故败。

然则欲图大功者,何靳千金哉?汉祖与陈平金,不问出入;项羽刻印,忍弗能予。

胜败之机,正在于此。

  45。凡间谍之人,或望敌之风,而传伪于我,或被敌之虐,而泄情于彼,此皆覆败之所关也。

  [批评]二者,间之大害。

  [原注]此与下节,又言间之胜败。夫传彼之伪,泄我之情,比比皆然。主将不察,败可立待。则夫间谍之使,安可非其人乎!

  46。

故谍为敌擒而得归者,勿听其言。

如得实情,则颠倒而用之。

敌之谍者,为我所得,欲灭其迹,则杀之囚之。

欲用反间,则厚之脱之。

此必胜之方,兵之要也。

  [批评]古人违之,而败者多矣。必竟当依此行。

  [原注]处己间敌,间之法克尽,故无不胜。

勿听者,不遽信也。

颠倒用者,转移其事,使敌乖所之也。

厚之,如赵奢佯为增垒,而善食秦人之间。

脱之,如武穆佯言粮尽,而阴逸曹成之谍。

  47。故间谍可用而不可恃,用之者智也,恃之者愚也。

  [批评]“间可用不可恃”一句,说透玄关。

  [原注]此通承前意而结之以示警。

李靖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间能成事,亦能败事。

”此间谍之所以可用不可恃也。

用之,谓善用之也,指上“捐千金而得敌情”言,非识机者不能,故曰智。

恃之,指上“望敌风而传伪于我”言,即信听之不察,故曰愚。

智愚分而胜败判。

然则人将求为智者乎,将甘为愚者乎?信当择而慎之矣!

敌情第六 #

[题解]敌情者,敌人之情状也。知之斯可以取胜。然有用间而得者,亦有因形而得者,故次于《谍间》为第六。

  48。

凡两军相拒,匪我谋敌,敌亦谋我。

于此不得其情而浪战,是矇瞆也,其何以因机致胜哉?夫敌情有可得而窥者,有不可得而窥者,多方之变无穷也。

  [批评]得情即是知彼,苟不知之,真与无同。“变”字用得有味。

  [原注]此言敌情当知。然其变多端,知之有难易之别,故将不可不察。矇瞆,目不明也。

  49。是故风驰电击者,势也。火列星屯者,形也。五人为伍,极于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者,制也。三才、五行、六花、八阵者,名也。此可得而窥也。

  [批评]此“四事”乃可易见者。

  [原注]此言情之可窥。

风驰电击,喻其战势之速也。

火列星屯,指其兵形之盛也。

五人为伍,倍而积之,此古之制也。

三才,在地人;五行,金木水火土,乃太公所制。

六花,左右虞侯各一,左右一箱各一,左右二箱各一,其形六出,乃李靖所制。

八阵有天、地、风、云、龙飞、虎翼、鸟翔、蛇蟠,乃风后所制;又有方、圆、牝、牡、冲方、罘罝、车轮、雁行,乃孙子所制;又有曲、直、锐、卦、车箱、车釭、鹅鹳、冲阵,乃吴子所制;又有洞当、中黄、龙腾、鸟翔、连衡、握奇、虎翼、折冲,乃孔明所制。

此诸阵之名也。

皆显于外,故可窥之,言易也。

  50。

若夫合而守、分而屯者,奇正也。

大营处易、小营据险者,犄角也。

冥行林麓者,伏也。

潜越草莽者,覆也。

鼓行观兵者,将无能也。

临敌易将者,兵有变也。

  [批评]此后俱难识者,故当察之。句老意精,克符孙子口气。

  [原注]自此至“非详察之不可得也”,俱是敌之情。

合守分屯,如吴汉与刘尚分屯,而复潜兵合之,出谢丰之不意,非奇正而何?易,平地也;险,险阻也。

二处立营,敌难攻取,非犄角而何?犄角,注见《持衡》第四篇。

伏,藏也,候敌来而起击。

覆,隐也,从不意而袭人。

鼓行观兵,则兵势弱而不振,非将之无能而何?临敌易将,则士心愤而不服,非兵之有变而何?

  51。易衣而行、变徼而出者,用寡也。列阵以待、分道而攻者,用众也。我取其有而不较者,害之也。彼弃其有而不惜者,利之也。

  [原注]因寡,故变易以示众。因众,故分列以扬威。利之所在,人所必争。观其失而不较,可以知其牵于害。观其弃而不惜,可以知其诱吾兵。

  52。

强而示之弱者,致我也;弱而示之强者,畏我也。

以强为强者,搏我也;以弱为弱者,误我也。

铃鼓旌、衣服号令,或效吾之制者,乱我也。

以是而效强兵者,弱也;以是而效弱兵者,强也。

  [原注]两军相对,除将之智勇、兵之多寡外,先当识强弱。

欲诱致我,使劳倦也。

弱反示强,因畏惧我,故张大也。

本强而益为强之形,将震撼搏击也。

本弱而益为弱之形,误我全不备也。

军中辨识,惟在铃鼓旗、衣服号令,效我制同,是必战酣之际,或昏夜之时,欲出奇以乱吾军也。

然效亦有二:效强必弱,效弱必强,此一定之势也。

效制,如冯异变服而赤眉同之类。

  53。鸣鼓树帜于林谷,扬尘聚烟于山野者,疑也,非所以为战也,所以走我而彼亦不来也。设是而后至者,虚也;设是而诱我之至者,实也。

  [原注]兵不离于虚实,而虚实乃起疑之方。

故善用疑者胜,善识疑者不败。

林谷山野,作为可疑之形者,无非引人之进、阻人之退。

然欲知其虚实,亦观于彼之后至与诱我之至而已。

盖彼不至,是其虚而设此疑我也。

诱我至,是彼之实而故设伏伺击也。

设疑,如晋侯山泽而疏阵,汉高张旗帜于山上之类。

  54。

激我射而不发者,尽吾矢也;激我战而不出者,惰吾气也。

两军相薄,势如风雨,我进而敌不动者,恃其有弓弩、石也;我退而敌亦不追者,惧吾有奇伏或诱或劫而中伤之也。

  [原注]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之利,矢尽则无以及远。

临敌有必克之功者,士卒之气,气惰则难以直前。

薄,逼近也。

相逼如风雨之骤,危急存亡际也,敌非恃弓弩、石,何以我进而不动?非虑诱劫中伤,何以我退而不追?,与同,机石也。

诱,未败佯退而诱之入伏也。

劫,引其来追而令别兵劫之也。

中伤,不以正胜而阴用奇以中伤之也。

  55。凡此皆敌之情,非详察之不可得也。

  [原注]此通结上文言。凡此二十四事,皆敌情之所在。隐微而难知者,必须详察得之,斯可胜也。

  56。

故我进而敌亦进者,战;我退而敌亦退者,散;我退而敌进者,或伏吾前;我进而敌退者,当防其奸。

是以败而乱行,分兵逐之;败而不乱,敛兵勿追;未败而逃,勿为所欺;既败而复,必谨察之。

此敌之情,胜败之机也。

  [原注]上言敌情未尽,此又概举其进退之故也。

两进必战,两退必散,乃自然之势,人所易见。

若我退敌进,恐吾之前有伏兵将夹击也;我进而敌退,恐其佯走诱我,故当防也。

与上“我退而敌不追”互相发。

同败也,而有乱不乱者。

乱为真败当逐,而不乱者伪也,故勿可追,追则恐堕其计也。

未败而先逃,必有伏兵伺我;既败而复来,必有报怨私谋,一为所欺而不察,则将入其伏而昧于应矣。

此亦敌之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其机可不慎乎!

  57。如得敌情,乘而勿失。不得其情,形之乃知。能形敌而得其情者,兵之妙也。

  [原注]承上言得敌情有可胜之机,则当乘以速进而不可失。

若未得情,必以我之虚实强弱形之,乃为可知。

夫敌情亦难得,而得之由于形之,则形敌诚兵家之妙用也。

  58。

夫敌不示我以情,亦犹我不以情示敌也。

故兵之所忌者,未必其可畏;而可畏者,或出于所忌之外。

兵之所忽者,未必其可易;而可易者,或出于所忽之中。

苟能真知可畏与可易,然后可以语敌矣。

  [批评]忌、畏、忽、易四字,说透兵家之状。

  [原注]此总一篇之意而结之。

言用兵以得敌情为要,而敌情实隐微而不露。

所忌,敌之情为我所忌也。

畏,我因忌而生惧心也。

所忽,敌之情我可忽之也。

易,我因忽而生轻心也。

夫人忌者必畏,而又未必可畏,或出于忌之外,则当无所不畏。

忽者必易,而又未必可易,或出于忽之中,则当深戒夫易。

果能于忌中而知不足畏,于忽中而知不当易,常畏而不易焉。

是敌虽欲隐其情,吾知无隙之可投,情终为我所得,而胜之必矣。

故可语云者,许之之辞也。

军势第七 #

[题解]军势者,三军之体势也。

其转移虚实强弱,全在于将。

将非贤能不可,任之不专亦不可。

将贤而任专,斯军势强实,而战无不力矣。

盖上篇言当得敌情,若无贤将以治兵,则军势虚弱而不振,虽得其情,亦难于取胜也。

故以《军势》继之为第七篇。

  59。

将之用兵,实则胜,虚则败。

虚实之分,胜败之机也。

实而虚,虚而实,实实而虚虚,不与焉。

实实虚虚,战道也,非所以言军势也。

军之势,亦观于强弱而已。

然强不期实而自实,弱不期虚而自虚。

故即强弱而虚实可知也,即虚实而胜败可判也。

  [批评]以虚实、强弱言势,何等亲切!

  [原注]此先以虚实强弱论军势。

“实则胜”四句,以定体言;“实而虚”四句,以变化言。

盖虚实无形,而强弱有迹。

然强自实,弱自虚,亦必然之理。

故欲知虚实,当先观其强弱也。

大抵虚实由强弱而生,胜败因虚实而决。

即此可以推彼,故曰“可知”、“可判”。

  60。

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

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也。

军需辎重,饮食也。

教练纪律,体悉赏罚,所以培植元气、振励精神也。

是三军之势,莫重于将,选将之道,不可不慎也。

  [批评]将统士卒,如心为一身之主,心正则身安,所以当重。

  [原注]此以人身喻军势,而归重于将也。

  61。

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

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

凡此三者,国之柱石,民之司命,而非偏裨之选也。

  [批评]将必如此三者,方为有益。

  [原注]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

决胜庙堂,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折冲千里,如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深明天地,如孙子之知天知地。

兼资文武,如吉甫之万邦为宪。

折,毁断也。

冲,旗竿也。

折敌之冲,言全胜也。

  62。

圣王之选将也,必择是材而用之。

苟得其人,授之专阃,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

故养兵者,主也;治兵者,将也。

兵之权,不握于主而握于将,然后将得以尽其才。

  [批评]用将如此礼,何患无成功?惜乎,今之不然!

  [原注]此言古圣王选任将帅之道。

总是上惟养兵,而不侵其治兵之权,则将能治兵,可尽其破敌之才。

不分权,如汉高因萧何荐韩信,筑坛具礼,拜为大将而任之;宋太祖遣曹彬下江南,赐以匣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

不信谗,如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谤书盈箧而不问;燕昭王使乐毅围临淄,谤言日至而无疑,此所以俱能成功。

若唐玄宗督歌舒翰进战,则中制矣;鱼朝恩为李光弼监军,则外监矣,安得不败乎?真可为万世之法戒。

  63。

凡兵,甲胄之不坚,袒裼也;器械之不利,徒手也,其法三不当一。

枵腹以待敌,犹病体也;羸马以入阵,犹病足也,其法五不当一。

手足之不便,犹絷缚也;行阵之不闲,犹荆棘也,其法十不当一。

上不爱下,下不亲上,厚赏之不激,而苛罚之不畏,是犹心乱而肢痿也,其法百不当一。

  [批评]词精义正,俨然今之弊也!

  [原注]此与下节,明篇首“实则胜,虚则败”意。

此则言将不能治兵,其势弱而难以当敌也。

三不当一者,无甲胄器械也。

五不当一者,乏粮储刍秣也。

十不当一者,昧于步伐止齐也。

百不当一者,失于鼓舞振作也。

此见兵不治而势弱,去敌至于百倍如此,非虚而何?此所以败也。

  64。故能教戒于先,则梃可格刃,以一当十之兵也。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则心雄敌忾,以一当百之兵也。一当五,一当三,未何言哉!

  [批评]此正是圣贤保邦心法。

  [原注]此言治之有素,则军势强而可以无敌,义与上节相反,亦至百倍,强必实矣,此所以胜也。

  65。

是以其道可数焉。

足其刍粮,备其铠器,习其击刺,熟其进止,明其分数,谙其旗鼓,正其体统,严其号令。

未已也,又恤其饥寒,忧其疾苦,别其功过,公其赏罚,均其劳佚,释其疑贰。

则三军之势不伤,而日渐强实矣。

  [批评]修保军势,无出于此。

  [原注]此言治兵之道。

足其刍粮,则无枵腹羸马矣。

备其铠器,则无袒裼徒手矣。

习击刺,熟进止,明分数,谙旗鼓,正体统,严号令,则教戒于先,而无絷缚荆棘之患矣。

恤饥寒,忧疾苦,别功过,公赏罚,均劳佚,释疑贰,则人皆亲上死长,而无不爱不亲、不激不畏之弊矣。

此三军之势,所以无伤而日渐强,强自实也。

  66。

然兵不可使骄,骄则难制;不可使玩,玩则难用。

故善用兵者,体备上十四事而时出之。

先之以身而非亵也,浃之以和而非懦也,抚之以仁而非姑息也,断之以刑而非残忍也,励之以义而不赏自劝也,教之以礼而不怒自威也。

夫然后骄玩不作。

三军之势,如山之重、如火之烈、如雷霆之迅速、如江汉之不竭者,强实也。

  [批评]骄玩非一日所成,善兵者,必无此弊。军势至此,真可无敌于天下!

  [原注]此亦治之之方,所以足上节之义。

骄者,狎恩恃爱也。

玩者,废时藐视也。

善兵者知之,故能治。

“先之以身”六句,正是治之事。

是以军势强实,而不流于骄之难制、玩之难用也。

如山持重,喻其莫能动;如火能烈,喻其莫能当;如雷霆迅速,喻其不可御;如江汉不竭,喻其不可止。

军势至此,一当乎百,非贤将何以能之?非圣王选之精、任之专,何以致之?信乎,论军之势者,先于统军持势之本,求之斯善耳!

兵机第八 #

[题解]兵机者,用兵之机括也。

上篇言军势,所以壮我之势。

势显于外,虽足以压敌,苟无机以运量其间,则浅露而易见,何以收万全之胜?故以《兵机》次于《军势》,为第八篇。

  67。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出没变化,敌不可测,此之谓兵机。

  [批评]天之中否,系乎一机;兵之胜败,亦系乎此机。亦妙矣哉!

  [原注]惟无常,则运用之妙存于心矣,故曰“机”。

  68。

故以奇为奇,以正为正者,胶柱调瑟之士也。

以奇为正,以正为奇者,临书模画之徒也。

我奇而示敌以正,我正而示敌以奇者,知胜者也。

我奇而敌不知其为奇,我正而敌不知其为正者,知胜之胜者也。

凡兵之所交,阵之所向,胜负决于斯须,存亡辨于顷刻者,无非奇正形之也。

  [批评]知机方可用奇正,善于奇正者,非知机亦不能。

  [原注]此概论奇正之用。

胶柱调瑟,不合变者也。

临书模画,不善变者也。

惟奇示之正,正示之奇,则能变矣。

我之奇正,敌皆不知,则变而神矣。

能之者胜而存,不能者负而亡,皆奇正使然也。

  69。

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夺其气。

  [批评]用兵若此,果可语机。

  [原注]此十事乃藏机而用处。

愚之使信,诳之使疑,如陈平易太牢以恶草,愚诳项羽,羽即信之而疑范增。

韬长使玩,暴短使惑,如韩信潜遣赤帜,而故陈背水,使赵人玩惑之底于败亡。

谬其号令,如武穆得曹成之谍,佯泄食尽,纵之而诱其来攻。

变其旗章,如冯异与赤眉战久,变服与同,乱之而致其莫识。

秘忌疏防,投欲昏志,如越王隐其教训复仇之志,阳为恭顺献纳之勤,俾吴王日肆骄淫而忘备。

告情款谋,如华元登子反之床,直陈宋之困馁而楚师果退。

惕威夺气,如寇恂集诸县之兵,大呼“刘公兵到”,而苏茂阵动。

此皆机之所在也。

  70。

故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也。

敌之虚,我乘之;我之虚,敌不可得而乘也。

我实其实,将以从敌也。

我虚其实,将以疑敌也。

我实其虚,将以违敌也。

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

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

虚实之机,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

  [批评]前言奇正,此言虚实,俱是机之妙处,义亦互相发。

  [原注]此因上十事,而又以虚实总言机之莫测也。

能虚敌之实,而乘敌之虚,我不为敌所虚所乘,则本立矣。

由是实而即示实,将从敌与之战也。

虚而即示虚,将疑敌使不进也。

本虚而实之,将乖违敌之心志也。

本实而虚之,将引致敌之自来也。

变化几微,隐而难测,故敌惟溺于近小之利,我可成其远大之功也。

  71。

夫敌兵强而骤进者,气之暴也。

师老而遽退者,罢之极也。

舍而不我逼者,虑有巧也。

去而不我追者,惧有谋也。

分兵以战,中军潜突而敌不悟者,迷于害也。

合战少却,左右掩击而敌不虞者,汩于利也。

累挫之敌,不烦顿旅,示之以旌而可遁者,余威之所震也。

故伤弓之鸟,可以虚下;决蹯之兽,可以惊奔。

  [批评]敌机之善否,能知之斯可乘之,亦将之所当吃紧。

  [原注]此言不惟藏己之机,犹当知敌之机。

兵强骤进,如项羽闻沛公先入关,大怒飨士,期旦日破之,是其暴也。

师老遽退,如高欢攻孝宽于玉壁,苦战六旬而困,乘夜以遁去,是其罢也。

舍而不逼,如先主平地立营,而逊不敢犯,是揣之有巧也。

去而不追,如孔明退师祁山,而懿不敢追,是疑其有谋也。

分兵潜突,如越之伐吴,先鸣鼓分兵,既以中军潜涉,吴乃不悟而分应,是昧于攻其无备之害也。

少却掩击,如唐之建成,先义师少却,既而太宗横击,老生不虞而被擒,是溺于乘隙轻进之利也。

示以旌而可遁,如金兵惊见顺昌旗帜;曹成惊闻岳家军来,若非震于刘、武穆之余威,何悉遁如此?“伤弓之鸟”四句,乃古语,引之以证余威意。

此皆敌之机,我亦不可不知也。

  72。

其藏机误敌之妙,使之履危蹈险而不觉,诚如投于水火中。

故敌欲战而不能胜也,欲守而不能固也,欲分而不能散也,欲合而不能集也,欲进而不能前也,欲退而不能去也,欲动而不能奋也,欲静而不能安也,欲伸而不能张也,欲缩而不能敛也。

以我较之,无分于主客,有机存焉。

则彼虽众,亦何虑其不敌哉?

  [批评]深达兵机,则制敌而无虑其众,况未必众乎!

  [原注]此直关首节,言敌中我机,故行皆窒碍,虽众亦无益也。

  73。是以善用兵者,天时不能为之挠,地形不能为之阻,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以行权,则电雾风雪为之资,险易广狭为之用。

  [原注]此见兵之有机,乃人之所设。将既能尽人事,则天时地利不能挠阻,而反为吾人事之助矣。机,诚兵家要矣夫!

战形第九 #

[题解]战形者,临敌合战之形也。上二篇势实机深,固足以制胜,而战之形有未识,又何以预决彼己之胜负?故列《战形》为第九。

  74。

夫兵有战之形,有所以战之形。

鼓行旌指,兵刃相搏,战之形也。

虚实藏势,向背隐机,所以战之形也。

故知战之形非难,而能知所以战之形为难。

能知所以战之形,则能因形以措胜。

因形以措胜者,上智也。

  [批评]战形有所以,乃察微探玄之论。

  [原注]用兵者多徒知战之形,而求其知所以战之形者,则鲜矣,故每泥惑于战之形而取败。若能知其所以,因之变化,自无不胜,非上智之将而何?

  75。

战有必胜之形者五:得天之时者胜,得地之利者胜,得敌之情者胜,得士之心者胜,得事之机者胜。

此五胜者,虚实之势也。

将之用其形者,得其一,胜之基;得其二,胜可期;得其三,胜可必;得其四,民乃归;得其五,天下无敌。

  [批评]意见因“全”,词句道劲。

  [原注]此举必胜之形有五,将能得之斯胜,惟全得者为无敌也。

虚实之势,谓彼我之间,得之者实,失之者虚,见当慎之,不可自去其势也。

得天时胜,如崔浩谓五星并出东方,利西伐,果大破赫连昌之类。

得地利胜,如赵奢先据北山,秦人争不得上,遂大胜之之类。

得敌情胜,如韦孝宽以金货遗齐人,尽得其动静,卒能间死明月之类。

得士心胜,如李晟以忠义感发士心,虽盛夏衣裘无携怨,卒能破朱之类。

得事机胜,如汉高为义帝发丧,名羽为贼,卒能破楚之类。

  76。

战有必败之形者五:谋人而使人知者败,诈人而使人识者败,间人而使人反者败,乘人而使人觉者败,攻人而使人袭者败。

此五败者,向背之机,用其形者之失也。

五者之中,若有其一,敌无人焉,犹或庶几,敌如有人,败复何疑?

  [原注]此举必败之形有五,言五者断不可有一,有则决为敌所败也。

侥幸于敌之无人者,岂良策哉?向背,犹言顺逆。

向背之机,谓此五者,顺其机而行之,原有可胜之理,惟逆其机而露其形,故失于不密而害成耳。

谋人使知,如陈馀不听左车坚壁清野、间道绝粮之谋,而韩信得以谍知之类。

诈人使识,如王恢覆兵三十万于马邑之旁,而匈奴闻诈惊去之类。

间人使反,如秦人用间,赵奢反留壁增垒而善食遣之之类。

乘人使觉,如秦孟明提兵百万,千里乘郑,致弦高传告于穆公,而秦之三大夫皆奔之类。

攻人使袭,如关羽悉力攻樊城,不虞曹操结吴,使吕蒙得暗取荆州之类。

  77。

故知兵之士,审其虚实,察其向背,以我量敌,以敌量我。

敌得胜之形,我虽无败之形,难保其不败也。

敌有败之形,我虽无胜之形,可冀其能胜也。

况胜在敌而败在我,败在敌而胜在我哉!吾两持度之,胜负可知矣。

  [批评]此正是较量彼〔我〕也。

  [原注]此总承上二节。

言彼我之间,敌得胜形,则我无败形者,亦难求胜。

敌有败形,则我无胜形者,亦未必败。

又何疑于胜败之形相悬者哉?故度之而即知也。

  78。

是以因形而推之以制战。

敌饱我饥,则掠不容缓;敌众我寡,则险不容失;敌强我弱,则谋不可以不急;敌攻我守,则备不可以不周;敌佚我劳,则锐不可以不蓄;敌动我静,则亦不可以不图。

此不惟知胜之形,而且知制胜之术者也。

  [批评]此因形措胜之妙,军之急务。

  [原注]此又于战形之外,推言制胜之术。

盖非纵掠不足以济饥,非据险不足以用寡,非急谋不足以摧强,非周备不足以御攻,非蓄锐不足以恤劳,非图变不足以制动。

故皆云不可者,警之之词也。

  79。明乎此者,虽未合战,而胜之形已在于目中。不明乎此,而强以战,徒多杀兵耳。

  [原注]“此”字,指上六事,皆制胜之术。故明则胜可先知,不明则败可立待。有阃外责者,其图之哉!

方术第十 #

[题解]方术,多方之巧法也。

幻术,妖妄之邪行也。

二者能之,斯可以佐吾之胜;知之,斯可以免士之灾。

故于《战形》之后,而以《方术》为第十篇。

欲将之究心于所用,亦能应夫卒也。

  80。兵也者,以巧取胜者也。故通小术者,可以集大事;精小艺者,可以成大功。术不厌卑陋,艺不厌微贱,惟兵为然也。

  [批评]“巧”字,一篇大意。

  [原注]此言兵不可泥于常法,当变通诡道以愚惑之。故凡小术小艺,堪以佐胜者,军中亦所必资。此举其大意,下详列之。

  81。彼刻木为鸟,束藁为人,树栅为城,结草为阵者,所以形敌而使疑也。

  [批评]此后俱言方术。

  [原注]此是伪设以愚敌人之目。

  82。川流可引,山陵可通,丘阜可移,桥梁可易者,所以违害而邀利也。

  [原注]此是变通以为吾军之利。

  83。发机转车,激轮行舟,裂布悬幢,燃火飞枪者,所以利吾之用也。

  [原注]此是功制以便吾之用。

  84。连鸡纵火,封鸽代谍,驯猕劫营,驱兽突重者,所以因物之利也。

  [原注]猕,猴也。此是因物以用吾之谋。

  85。洒水冻涂,浮尘蔽淖,机桥陷马,阙地罗兵者,所以设阱害敌也。

  [原注]此是设阱以为敌之害。

  86。火焚舟楫,水灌都城,飞石撞垣,掷钩取物者,所以达兵之不及也。

  [原注]此是借势以达兵之用。

  87。联牛以导水,拜井以求泉,积冰以成垣,列桩以缓浪,所以济兵之穷也。

  [原注]此是用权以济兵之穷。

  88。火可以动机,水可以运轴,物可以变迁,人可以出没者,所以愚敌而使之不测也。

  [原注]此是隐伏以误敌之心。

  89。故兵可为妖,可为怪,可为神灵,可为鬼魅。

  [原注]此又总言大意以起下。

  90。是以狐鸟吉祥,鬼灾告异,神甲昼见,魔兵夜出,所以骇其耳目,乱其心志,使之奔走惶惑,而不能与我战也。

  [原注]此是上节所言妖怪鬼魅,乃皆人之假作也。

  91。甚至风可以祭而得,雨可以祷而求,云雾雷电可以术而致。千变万化无穷者,莫非所以佐吾之胜也。

  [原注]此是上所云神灵之事,乃术之使然也。“千变万化”二句,恐前所列未尽,故复总言以该其余。

  92。若夫幻妄之术,亦世之不能无者。敌或借之以为用,而我犹不可以不知。故谍之所告,心当预明。

  [批评]此后俱言幻术。

  [原注]此又举敌每用幻术惑我,不知之明,则必惊惧无措。故将亦宜悉谙于平日,然后仓卒应之无难也。

  93。彼百步之外,数里之内,忽焉而有营屯之壮丽,兵马之浩,近听不闻镳甲之声,远听不闻钲鼓之震者,幻也。

  [原注]此是有形无声之幻,俗云金遁似之。

  94。壁垒之上,鸟爵不飞,甲兵之覆,众且骇窜,突然而有猛兽毒蛇,入我营阵,能狂奔踉跳,不能搏击吞噬者,幻也。

  [原注]此是有形无伤之幻。

  95。山陵川原,自有定位,忽焉高山峻岭,塞阻路岐;巨浪洪涛,望洋无际;林木森布,火焰四张,土人所不及知,乡导所不能辨者,幻也。

  [原注]此是山水树火忽见之幻,俗云水土木火遁似之。

  96。至驾芦为云,剪纸为马,抛石扬沙,驱雷走电,乘草龙以入阵,飞宝剑以击人者,幻也。

  [原注]此奇而又奇之幻,可见之实用者,最当防之。

  97。夫方术之术,实理也;幻妄之术,妖邪也。御方术者以机权,破幻妄者以刚正,则我有以胜敌,而敌无以胜我矣。

  [批评]以机权、刚正为应破之具,至当之论!

  [原注]此通结上所列而言。

方术、幻术,在我能之,固可以佐胜;若敌以之愚我误我,则用机权以御方术,用刚正以破幻术,此不易之理也。

机权者,谓随机而用权以应之;刚正者,谓出我之刚直正大以镇之,见其不能为害也。

物略第十一 #

[题解]物略者,凡飞潜动植,有形之物之大略也。

上篇言方术幻术当知,此篇言天下之物,凡可资于军中之用者,亦所当知。

庶明于心者利于行,有胜而无败也。

故以《物略》为第十一。

  98。

天下之物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有相感者,有相成者,有相制者,有相胜者;有言其性体者,有言其声气者,有言其形势者,有言其作用者。

杂然并撰,分类别行,凡有利于兵之事者,不可胜穷也,姑举大略言之。

  [批评]此篇所载虽云物略,实巨细精粗咸备。将能由此而推极之,则用无不利矣。

  [原注]此总明万物无穷,惟举大略。撰,具也。类,相同也,行,等列也。

  99。圆者易转,方者易置,欹者易仆,直者易植,窍者易浮,锐者易刺,牝者易变,牡者易入,刚者易折,柔者易曲。此皆物理之常,无足为异。

  [原注]此先举理之常,人所能知者,后则言相生等类也。

  100。金火相守则流。

  [原注]金流者,火克之也。

  101。火木相得则炎。

  [原注]木能生火,故火得木,则必相成而炎烧也。

  102。以金击石则火,以木钻木则燃。

  [原注]击则势猛,故火生。钻则薰灼,故火燃。

  103。又若火遇风则炽,遇水则灭。水遇寒则结,遇火则竭。

  [原注]火炽因风者,相成也;灭因水者,相克也。水结因寒者,相成也;竭因火者,火多胜水之少也。

  104。火虚则不燃,实则易烬。水流则不腐,止则易温。

  [原注]火虚不燃,即穴不燎毛,吹不烧烛也。烬,焚尽之余也。水流则动,故不腐臭,止则停滞,故易于温暖。又传弱者不能行舟载物。

  105。下火既炎,则上火益焰。下流既远,则上流自缓。

  [原注]火性炎上,故下炎者上益盛,水性润下,故下流者上自缓。

  106。此五行之本体然也。

  [原注]结言上所论者,皆金木水火本体自然。

  107。故以火焚石者,激之而后裂。以水灌城者,决之而后倾。

  [原注]此言用水火者,虽能伤害,然必借势行之,方可成功。不激则石未崩裂,不决则城不倾颓也。

  108。是以备水攻者,当防其上流。御火攻者,当断其上风。

  [原注]防上流者,惧敌之决水也。

断上风者,惧敌之乘风也。

然防之,犹不若先居上流者之为得。

断之,犹不若不近草莽之为安。

不得已而一时遇敌,防之断之可也。

  109。盖火可扑也,亦可煽也。水可壅也,亦可导也。此水火者所以济攻而非专攻,所以攻人而亦虑人之反攻也。

  [原注]火可煽起,水可壅至,故能济吾之攻;亦可扑灭,可导流,则不当专恃以攻也。

虑人之反攻者,盖风候无常,彼我之地势相似也。

如刘元进攻王世充,因风纵火,俄而风回,反被烧死。

智伯约韩、魏决水灌晋阳,既而赵杀守堤吏,反受灌以亡。

故当虑也。

  110。天下之物,犹有入火不焚者,入水则沉;入水不溺者,入火则化。欲制其用者,亦不可不利导之也。

  [原注]此言物之利于水火不同,因势而用者,方得其利,故亦附于水火之末。

  111。向月窥林者暗,背月窥林者明,此光影之相乘也。故备夜战者,以火烛敌,常使我隐而敌见也。

  [原注]以火烛敌,即《虎韬。必出章》云:“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意。盖我隐而伏,则敌莫测;敌形外见,我可击之也。

  112。顺风而飞则翼张,逆风而行则肩竦,此顺逆之相反也。故惊尘突烟,借施之,虽百万之众可奔也。

  [原注]此与上“御火攻当断上风”意互相发。盖惊尘突烟,人之所苦。顺风固可以迷敌,而我值逆风亦当知防也。

  113。甓口藏声,室隙传响,此声闻之相通也。故谷口语如附耳,山头语如对面。而山谷之应声,亦可资之以助兵威也。

  [原注]即山谷之应声,可助兵威,则军中之钲鼓当多设,亦可推矣。

  114。螩见谶旱,鹊呼多晴,鸠暮鸣则雨,鸢朝戾则风;半体之鱼虽死,悬其波可以知海潮之信者,此气之相感也。

  [原注]此言天之旱晴风雨,地之海潮消长,不但考于阴阳等书,可以预卜,物类亦有先知也。

螩,庸,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大旱,出《山海经》。

  115。磁石引针,汞汁熔锡,鼋脂得火则销铁,柏膏遇焰则烁石,桦木燃灯遇风不灭,樟脑髜火近衣不焚者,此性之自然也。

  [原注]汞汁,即今之水银。樟脑,一云韶脑。

  116。火晶向日则燃艾,煅石入井则起雷,火焚鸡羽而风飙生,铁入蛟潭而雷雨至。此形之相击,而理亦相通者也。

  117。金杯注酒,遇鸩则焰生。银箸尝食,遇毒则色变。饮酒入瘴乡,则烟岚不染。列炬过深涧,则阴气不侵。此物相胜也。

  [原注]鸩,毒鸟,食蛇,以羽画酒,饮之即死。

瘴乡,如今之两广也。

烟岚,山之毒气,饮酒则血行气盛,故不染。

炬,火燎也。

火属阳明,故阴湿之气不能侵及。

  118。角烟弥山,可怖山兽。蘜烟覆水,可制水蛩。野葛之毒,解于蕹菜。鸩羽之毒,解于犀角。此物之相制也。

  [原注]蘜,《尔雅》注云:即秋华菊也。

蛩蛩,巨虚,兽名,一曰蝉蜕也。

野葛,蔓草,根有毒;菜叶作汁,可制治之。

鸩,解见上。

犀,兽名,毛如豕,蹄有甲,头如马,有三角,鼻上食角短,头上额上角长,角上白缕直至端者,曰“通天犀”,食之可治鸩毒。

  119。肉可晒之以作糗,谷可庾之以为粮,鱼可干之以备羹,乳可取之以供酪。在山有榛栗之实,在水有菱芡之米,皆可采之以济饥者。此物之有用也。

  [原注]糗,干也。谷,五谷也。庾,在野小仓名。乳,诸畜之乳也。酪,夷虏之酒名,用畜乳为之者。

  120。社狸之足,可制鞗革。牦牛之尾,可著旌竿。牛马之胞,可作浮具。狼、驼之粪,可备烽烟。此以无用为有用也。

  [原注]社狸,野猫也。鞗革,其皮可饰辔也。狼、驼粪,烧烟不散,直上甚高,故边堠用之以传警息。

  121。妖狐巨狸之迹,踵之可以渡河冰。野马黄羊之踪,循之可以得水道。以至驼足之所据,蚁垤之所筑者,可即之而知伏泉。此因物之灵以为用也。

  [原注]狐狸性多疑,遇冰则贴耳听之,无声方过,故有其迹者,冰必坚厚而可渡。水道伏泉亦此类。大抵蠢动含灵,无非物性,故因之而可知。

  122。是以知兵之士,察物之理,究物之用,总括其利,不遗微小,则虽百万之众无所穷,千里之远无所困。

  [原注]此通前而言。物之无穷如此,能察理用之,则必皆得其利,故可以统众而远征。不知兵者,厌为微小而昧之,安足以济其用哉?

地纪第十二 #

[题解]地纪者,地之大要,犹云纲纪也。

上篇言为将者当知物略,此篇言地利乃兵之助,尤不可不知。

而知之能极其详,然后用之无不胜也。

故曰《地纪》,特列于第十二。

  123。凡地之大势有六:一曰要地,二曰营地,三曰战地,四曰守地,五曰伏地,六曰邀地。

  [批评]此篇论地,模写详明,转移有法,读之再三,利害真在目中。且末“警”、“激”二字,极为见大。

  [原注]地本无六者之名,自人视之,乃有此六等,故首揭之。详见于下。

  124。要地者,山川之上游,水陆之都会,可以跨据控引者也。

  [原注]此下释六地之义。

要地,如孔明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地。

若跨有之,汉室可兴之类。

  125。营地者,背高而面下,进阔而退平,利水草,可依傍者也。

  [原注]如孔明伐魏,六出必于祁山,后驻师五丈原,与民杂耕渭滨之类。

  126。战地者,平原广野之冲,草浅土坚之处,可驰骋突击者也。

  [原注]如周德威劝庄宗退军邑,用骑兵大破梁将王景仁之类。

  127。守地者,川流环抱之区,山坂峻险之塞,相为联络而不断者也。

  [原注]如张良谓关中之地,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自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之类。

  128。伏地者,层山广谷之中,茂林蓊之所,可以藏匿诱引者也。

  [原注]如孙膑谓马陵道狭,而旁多险阻,乃令万弩夹道而伏,射死庞涓之类。

  129。邀地者,间道歧路之乡,关塞要津之扼,可阻绝而横击之者也。

  [原注]如李左车谓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从间道绝之,则进不得斗,退不得还之类。

  130。此六者,兵家之善地也。得之者胜,失之者败。得失之机,将当先知也,而地之利害不与焉。

  [批评]总结上起下,极为有力。

  [原注]此承上言,六地虽善,然必得之斯可胜,失之则无所借,宁能免于败乎?故将当先知其机也。

利害不与,谓先止论地势,而或利或害,未之及也,观下文自见。

  131。

故山陵川泽者,地之所有也。

广、隘、夷、险、易、阻者,地之自然之形也。

趋、避、向、背者,人之用地之利也。

凿山、穿陵、引川、涸泽者,变地之形以为之利也。

  [原注]此言地有自然之利,人当变通因之。

  132。

故苟得其利,则虽彼强而我弱,彼众而我寡,轻重之势,若不可支,足以抗之而取捷也;彼佚而我劳,彼饱而我饥,虚实之势,若不可变,足以狃之而无损也;彼车而我骑,彼骑而我徒,侵轶之势,如山如风,足以当之而莫毒也。

  [原注]此言得其地利,则为吾兵之助,故其效如此。

  133。是以知兵之士,按舆图之纪,采乡导之言,察去取之实,以为临敌之用,则地之利害可尽知矣。

  [原注]此承上言得地利,则我军虽不如敌,亦能胜而不败。故知兵之士,每究心于地,而利害自悉知也。

  134。

故建城邑者,择沃塞。

襟江河者,占上流。

处林麓者,求水泉。

屯洲渚者,备樵采。

近草楚者,防火攻。

依谷口者,忌水激。

居下者,警决灌。

傍冈阜者,虞窃窥。

战平易者,设险于其间。

值迂隘者,陈兵于其外。

  [原注]此言地之利害,将当预图预防。

沃,膏腴也;塞,险固也;非沃塞,则众难以聚。

襟江河,凭天堑也;非上流,则敌易于侵。

林麓多无水,故先宜求之。

洲渚每乏樵,故先宜备之。

近草虽可以布疑,然风起则易焚。

依谷虽可以拒众,然水发则易漂。

下者,水之所聚,警戒之,庶免其灌。

冈阜者,登之可望,虞度之,庶绝其窥。

平易之地,利于战,不设险则何以御敌而自保?迂隘之途,利于守,不外陈则何以展布而张威?故为将者,于此等诸地,既当图其利,尤当防其害也。

  135。然犹有一定者。山围水绕,不败之规也。居高视下,可胜之基也。绝涧峭峰,必危之方也。卑湿沮淖,丧生之域也。

  [原注]此言地之利害有一定,而非人所为者。

  136。

盖彼利则我害,我利则彼害,利害相悬,固难与敌。

然彼利而致之,则其险可夺。

彼害而促之,则其众可歼。

我利而守之,则彼不得逞。

我害而反喝之,则彼亦疑而不敢逼也。

  [原注]此又总言以足上意。

夫利害本不相并,值其害者,固难与利者为敌,而转移默夺之机,实存乎人。

致之者,因彼得地利而引去之也,彼去则为我所得。

促之者,因彼在害地而迫促之也,受促则彼必危,若缓之,宁不生计乎?守之者,我守其利而不动也,不动则彼无由以逞志。

反喝者,我在害地而反虚张声势以喝之,则彼疑其或援至或突出,而不敢逼近也;若不喝而示之危,宁不使敌来攻乎?故惟致之,斯利可夺;惟喝之,斯害可脱也。

然亦为一时适然者言。

究其极,必如赵充国之远斥候,卫青之用张骞,庶不陷于害地,而常得其利,胜敌何有哉!

  137。

夫得利者,不可怠其心;失利者,不可挫其气。

不怠其心,警师是也;不挫其气,激众是也。

警吾师,则敌不得以乘其隙;激吾众,则士知必死,而皆毕力以奋争矣。

  [批评]能警能激,必胜而无败矣。将兵者最宜先务。

  [原注]此结言地虽有利害,处之皆当有道。

警师者,警戒军中,不可因得地利而怠忽于守,反为敌乘也,必如程不识夜击刁斗。

激众者,激励军中,不可因失地利而惧害挫气,不能图出也,必如班超激怒从士。

警与激,胜道无余蕴矣!

天经第十三 #

[题解]天经者,天之运行,犹云经纬也。

上言地之利害,此言天之象数。

见知地者亦当知天。

惟知之,可假以取胜;不知则无变通,适重三军之疑畏也。

故以为第十三。

然列之于终者何也?盖天道无形,泥之者多败,欲人先修人事,如《本谋》、《家计》篇所言,而不可专恃之意也。

不然,何以孟夫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法曰:“上不制于天”,又曰:“天官时日,明将不法”?

  138。寒暑推迁者,运也。日月星辰者,象也。风云雨雪、阴雾雷电者,化也。孤虚旺相者,数也。

  [批评]此篇先言天时不足凭,将当专修人事转移之,故假之以克敌,亦可诡之以自免。末则直言天命果有,惟当听之也。见大词正,足破群疑。

  [原注]此先举其目,下详之。

  139。推步、测候、风角、鸟占者,皆能稽考之,以为惑世诬民之术。故天文可以佐吾之用兵,而非可恃以为必胜也。

  [原注]此言术家专稽天以验吉凶之应,而实无必应之理。用兵者借以激发人心可耳,安得恃之?恃之,则郭京之六甲矣。

  140。夫运有通塞,象有盈亏,化有盛衰,数有休咎。或以为灾,或以为祥,或以利我,或以害敌,皆以达其用也。

  [原注]运象化数不同,灾祥利害亦异,将当通达而用之,不可执于一也。

  141。

彼可以疲耗人之气者,寒暑也。

可以挫奋人之志者,星辰也。

可以劳毙人之力者,雨雪也。

可以骇乱人之心者,雷电也。

可以迷障人之目者,阴雾也。

  [原注]此乃天之害处,将能僭之以破敌,亦未必无利。

疲耗寒暑,如马援征武陵五溪蛮,由壶头,会暑甚,遂穿岸为室以避炎,而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耿恭守疏勒,回道遇大寒,军士冻死将尽之类。

挫奋星辰,如李晟屯渭桥,谓五纬盈缩不常,惧复守岁,则我军不战自屈,故虽退舍而不贺;奋,如楚公子心倒彗柄而胜齐之类。

疲毙雨雪,如郭元振因乌质勒强而愿和,乃即牙帐议事,会大雨雪,元振故立不动,乌质勒年老,数拜伏,不胜寒死之类。

骇乱雷电,如刘守顺昌,募百人折竹为以为号,直犯金营,电烛则击,电止则匿,敌不能测,遂终夜自战,而积盈野之类。

迷障阴雾,如苏定方从李靖袭突厥颉利,率彀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遂驰杀数百人之类。

  142。又如,雨可以资水攻,风可以助火势。月夜阴夜,大雾大雪,时日之孤虚,支干之旺相,皆可以乘人,而以防人之乘我也。此实将之当熟谙者。

  [原注]此言遇此天时,虽可乘人,尤当防人之乘。

雨资水攻,如关羽度秋月大霖,汉水必溢,遂乘船以攻于禁,而没其七军。

风助火势,如黄盖知曹操连船可烧而走,乃遗书诈降,乘风发火,火烈风猛,大胜于赤壁。

此亦于禁、曹操不能防所致也。

故将当熟识之,余可例见。

  143。凡将三军,不可使人心疑畏。将三军而重其疑畏,未有能济者也。

  [原注]此与下节,又以处己之三军言。疑畏者,致败之端,将当先去之也。

  144。

故瞽惑于偶然之变,震惊于卒然之异者,惟当决之以理。

可使吾民知其祥,而不可使知其灾;可使吾民见其利,而不可使见其害。

夫不使知、不使见者,非能塞人之耳目也,诡之而已矣。

  [原注]此言天虽有变异之见,不可疑畏,惟以理决之。

若欲鼓舞人心,则但示之以祥利,而泯其灾害。

盖非诡为形说,不能误人之耳目,使之无疑畏故也。

  145。故祥而归之我,灾当归之敌;利而归之我,害当归之敌。任其运之通塞,象之盈亏,化之盛衰,数之休咎,而皆有变通之方。

  [原注]此承上诡之言。既以祥利示三军,又以灾害加之敌,且任天之所显者,不泥一定,而皆能变通之。故诡吾军者,亦可以诡敌人,而己终无伤也。

  146。

故虽斗蚀彗孛,不能为吾妖。

疾雷走电,不能为吾惧。

凄风苦雨,不能为吾忧。

寒暑雾雪之异常,甲子往亡之忌日,不能为吾阻。

若此者,所以反其灾害而为祥利,定民之疑,顺事之机,以制吾之胜者也。

  [原注]此承上惟能变通,故无灾害也。

彗孛不能为妖,如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

”明日与齐战,大破之。

雷电不能为惧,如太公佐武王伐纣,雷雨暴至,毁折旗鼓,群公尽惧,大公强之乃行,卒破纣如林之师,而定周鼎。

风雨不能为忧,如司马宣王讨公孙文懿,诸将因雨久,平地水深,欲移营解围,司马斩犯令者而止,卒擒文懿以定辽东。

寒暑雾雪,甲子往亡,不能为阻,如孔明五月渡泸,七擒孟获;李愬雪夜入蔡,元济就擒;魏王攻慕容麟,太史崇以甲子为纣亡日不吉,曰:“纣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兴乎?”果大破麟;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军吏以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

”果遂克燕。

若此之类,皆能不以灾害动其心,而惟以祥利为主,民无疑而事机顺,故战则必胜。

否则,几何而不惑于天时,以自丧其功哉?

  147。

虽然,此乃人谋也,亦有自然之天命焉。

战于睢水而风大起,渡于滹沱而冰乍合,马涉混同而水及腹,兵驻江沙而潮不至。

则又天命之不可违,而非人谋之所能为也。

善兵者,尽吾人谋之可为,以听天命之不可违而已。

至于成败利钝,有所不计也。

  [批评]义论至此,微哉,微哉!

  [原注]已前俱论天道,及吾人因天变通之方,此则言自然之天也。

昔汉高被项羽败于睢水,围已三匝,若非大风之起,窈冥昼晦,安得遁去而王关中?光武被王郎追及滹沱,无船可济,若非河冰之合,王霸护渡,安能复振而兴汉业?金主伐辽,次混同江,无舟以渡,使人导前,乘赭白马经涉,诸军随之,水及马腹,既济而测,不得其底;若非水及马腹,则不得速过,安能灭辽耶?元伯颜伐宋,兵入临安,分驻钱塘江沙之上,杭人方幸之,潮汐三日不至,若应期至,则皆漂去,宋安至灭耶?此兴亡之大数,乃天意所在,诚非人谋所及也。

知天达士,亦尽其可为而听之耳,成败利钝,何庸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