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战略[明]胡宗宪

  车战考略 #

  徐子曰:车何始者?之天星轸主车舆,毕上有五车,氐下有阵车。

天幅阁道下,有车府为车贮。

又有「王良」「御殳」为御车。

天文志曰:兵,凶器。

欲求万全,咸莫如车。

圣王制车之法,与经界相为表里,所以制戎马之精意也。

仰观其象,其丽有如此者,三代而上皆用之。

故武王问于太公曰:「车与步骑,所当几何?」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

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北走也。

」书序武王东征,有戎车三百辆。

诗序宣王北伐,有元戎十乘。

嗣是楚子乘两广,分左右,而雄长南郢。

晋人五乘为三卫,而世辅西周,降自秦汉,咸以骑兵为便。

故车制湮灭,世莫得详。

汉卫青击胡,以武刚车自环为营,纵骑兵出击,单于遁走。

李陵深入胡地,猝与虏遇,众寡不敌。

陵以大车为营,引士于外,千弩俱发。

虏乃解去。

魏太祖北征柔然,骑十万,车十五万辆。

遂度大漠,柔然畏怖,不复敢南向。

刘裕伐秦,为魏军所遏。

命将军朱超石等,以车七百乘渡河北岸,为却月阵,以大弩及矟千余御之。

魏师奔溃。

后魏攻锺离,梁武帝遣豫州刺史韦睿救之。

魏将军杨大眼勇冠军中,将万余骑来战,所向皆靡。

睿结车为阵,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杀伤甚众。

矢贯大眼右臂。

遁走。

隋御突厥,皆戎车步骑相参,与鹿角为方阵。

哥舒翰节度陇右,尝造战车以收黄河九曲。

唐马燧镇河东,作冒战车,蒙以狻猊,列戟于后。

讨田悦大破之。

宋宗泽尝修战车千二百乘,以御金人。

李纲论用兵,谓步不足以胜骑,而骑不足以胜车。

遂以车颁京东西路,而经纬两河。

他如魏胜之如意等车,黄怀信之万全车,王大智之雷电击车,尚论其世。

其?有如此者,车之来也。

旧矣。

  再考兵志,用车之法,五车有一长,十车有一吏,五十车有一卒,百车有一将。

易战之法:五车为列,前后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

险战之法:车必循道。

十车为一聚,二十车为一屯。

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

五车一长,纵横相去十里。

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

车骑者,军之武兵也。

故十乘败千人,百乘乱万人。

  用车之道,阴湿则停,阳燥则起。

贵高贱下,驰其要害,遂其粮草,若进若止,必从其道。

敌人若起,必遏其冲,其士须选少壮雄健,走追奔马,及驰而乘之。

则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军。

旗力可引其八石,能射前后左右便习者,名武车之士。

眷之不可以不厚也。

  然用车之道,死地有十,胜势有八,不可不审察也。

可往而无以还者,车之危地。

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

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

陷之险阻,出而无以返者,车之绝地。

圯下淅泽,黑土粘埴者,车之劳地。

左险右易,上陵仰峻者,车之逆地。

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

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

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又有深堑者,车之坏地。

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溃地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车之陷地。

此十者,车之死地也。

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见避。

几以车陷敌者。

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

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

士卒或前或后,或坐或起,即陷之。

阵坚不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

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

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

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

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

此八者,车之胜势也。

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莫之御也。

至若胡骑剽轻,以安车制之,适当其理。

河朔坦平,以车骑行之,正得其便。

前贤着说,皆可推用,故谓以车御侮,以骑逐利,行有所恃,止有所息;居则不可犯,动则不可失机。

此用车之利也。

  我朝兵濬、李贤、马文升、余子俊、许进、傅顾及副使陈大纲、胡松诸公,业巳历历言之,而竟未身试。

查会典,洪武四年,令造独辕车。

永乐十三年,宣德十四年,申明其制。

而倍益之。

至天顺八年,成化二年,弘治十七等年,以及嘉靖、隆庆、万历初年俱各有造,然皆徒造而未发各边。

有发各边而未试战者。

有试战而造未得法,竟以重大败输,动称不使者。

故往往虏入至,便躁躏千里,军民被毒,忍不可言。

或谓车便旷野,不便险隘奈何?愚曰:兵法易野,险野易战,险战皆用车焉。

特其法少异耳。

或又疑车畏火焚,即如唐房琯效春秋战法,以车二千乘,马步夹之。

行至陈涛斜,被贼纵火焚车,人马大乱,官军死亡奈何!愚则曰:夫舟岂不畏溺也,而世未尝废舟也。

在吾有以防之何如耳!今九边要害皆同,如无详及。

试举大同一镇言之,其地川原平衍,可以横布驰骤。

贼亦利焉。

故岁多大举,贼才出套,便涉偏关,入老营堡。

平虏城、威远城,皆称要害,若南犯则应朔诸城,必由之地也。

东走则阳和诸城,独当其冲,顺圣怀来之莫遏,皇都震矣。

故宣府为皇都之后辅,独石马营、葛谷、万全、张家口、新河口、洗马林,为宣府之后冲。

所宜申饬车阵之法,教演将卒以巩固皇都者也。

大同为皇都之右臂,偏关老营堡,为大同之咽喉。

红门、水泉、小营儿、八柳树、寺坞等夹三墻,适两径之险隘,乃虏骑天阱、天牢、天罗之地,多设堑伏以杀之,则无不中者。

我国家设大同左右卫,暨威平等城,实为偏关之内应。

其永兴、镇西等为偏关之外援。

焦家坪、娘娘滩、羊圈子、皆套虏渡口,往来躁践,岁无虚日。

入寇第一关头,机在防御,今防御之兵,果能按地如车阵法。

建一营城,移大同等处游击将军,并偏关守备,分厌沟、五花、得马、河曲、保德等兵。

更多召土着者,住扎留屯于此,与老口堡游击,相为表里策应。

沿河岸,筑为高堤,错综树以数十万柳,以折胡马。

每贼一出,乘其未涉、将涉而击之,诚万全之策耳。

孰谓车战之攻,可少忽哉!

  舟战考略 #

  夫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

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

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

设使贼船,亦如我福船大,则吾未见其必济之策也。

但吃水一丈一二尺,惟利大洋。

不然,多胶于浅,无风不可使,是以贼舟,一入里海,沿浅而行,则福舟为无用矣。

故又有海沧之设。

  夫海沧船,稍小福船耳。

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

设贼舟大而相并。

我舟非人力十分,胆勇死斗,不可胜之。

然二项船,皆只可犁沈贼舟,而不可捞取首级。

故又有苍船之设。

  夫苍山船最小,一名艟(舟乔),又苍之大者。

旧时太平县地方,捕鱼者多用之,海洋中遇贼,战胜,遂以着名。

殊不知彼时,各渔人为命,负极之势,亦由贼之入我地故也。

今应官役,便知爱命。

然此船水面上,高不过五尺,就加以木打棚架,亦不过五尺。

贼舟与之相等。

既势均不能冲犁,若使近逼贼舟,两艘相联,以短兵斗力,我兵决非长策,多见误事。

但若贼舟甚小,一入里海,如我大福海沧不能入,必用苍船以追之。

此船吃水六七尺,与贼舟等耳。

其捞取首级,水潮中可以摇驰,而快便三色之中,又此为利。

崇明沙船,可以接战,但上无壅蔽,火器矢石,何以御之?不如鹰船,两头俱尖不辨首尾,进退如飞。

其旁皆猫竹,板密钉如福船。

旁板之状,竹间设窗,可出铳箭,窗之内,船之外,隐人以汤浆。

先用此舟冲敌,入贼队中,贼技不能却。

沙船随后而进,短兵相接,战无不胜矣。

鹰船沙船,乃相须之器也。

  蜈蚣船,蜈蚣象形也。

其制始于东南夷。

专以架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旁列楫数十,其行如飞,而无倾覆之患。

盖岛夷之长技也。

其法流入中国,中国因用之以驭夷。

诸凡火攻之具,炮箭枪球,无以加诸,其成造也。

嘉靖之四年,其裁革也。

嘉靖之十三年,今当仿而制之。

其攻用自大矣。

  水战非乡兵所惯,乃沙民所宜。

盖沙民生长海滨,习知水性,出入风涛,如履平地。

在直隶太仓、崇明、嘉定,有之。

但沙船,仅可于各港协守,小洋出哨。

若欲出赴马迹、陈钱等山,必须用福苍及广东鸟尾等船。

  大将军营阵利布奇正法

  初鼓前将,及左牙将,各陈于左;右将及右牙将,各陈于右;四奇阵于左右之间,及建大将军之旗于中。

引四奇之都虞侯各执其旗,使布前奇之于右旗前之。

左右奇之,旗于前之。

左奇之旗于后之左,右奇之旗于后之右。

  二鼓而四旗就列,引其三正之都虞侯持其旗,使布先锋之旗于前。

奇之右布左角之旗,于前奇前之左;布右爪之旗,于左奇前之左;布左牙之旗,于左旗后之左;布右角之旗,于右旗前之右;布右爪之旗,于右旗后之右;布右牙之旗,于后奇后之右;布后军之旗,于后奇后之左。

  三鼓而入正,就列营,则开四门。

前门在前锋左角之间;左门在左爪左牙之间;右门在右角右爪之间;后门在右牙后军之间。

  战策机关 #

  计战: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以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上将之道也。

」  间战:凡欲征伐,先立间谋,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可以与兵则大功可立。

战无不胜。

法曰:「无所不用间也。

」  步战:凡步军,与车骑战者。

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

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

为方阵,步人在内,马军步人,中分为队。

  驻战:队驻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

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

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也。

法曰:「步兵与骑军战者,必依丘陵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等物。

」  骑战:凡骑兵与步兵战者。

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可与战。

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则胜。

法曰:「易地则用兵。

」  舰战: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

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船以攻之。

则战无不胜。

法曰:「欲战者,无逆水流。

」  车战: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

必须用扁箱鹿角车于阵,以战则胜。

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

法曰:「广地则用军车。

」  昼战:凡与敌昼战。

须多设旌旗旗,以为疑兵,使贼不能测其众寡,则胜。

法曰:「昼战,则多用旌旗。

」  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化敌人耳目,使彼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

法曰:「夜战,必多用火鼓。

」  备战: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

若此设备,必有胜而无败。

法曰:「有备则无虞。

」  导战: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要路之迂直。

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病。

若战则胜。

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  斥战:凡行兵之法,斥堠为先。

平易则用骑,险阻须用步。

每五人为一甲,内一人持白旗。

军行前后左右接续。

了望若见贼兵,以次传递,告曰主将令众预为之备。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  泽战:凡出军行师,或遇阻漆圯毁之地。

宜倍道兼行,速遏不可诸留。

若不得已,道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

所谓知敌之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取,则亦不全胜。

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  山战: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居平陆。

须居高阜,恃其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

以战则胜。

法曰:「山上之战,不嫌其高。

」   谷战: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

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

以战则胜。

法曰:「绝山依谷,战无不克。

」  奇战: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交战之时,前掩后冲,东攻西击,敌莫知所备。

如此则胜。

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矣。

」  正战:凡与对敌,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诱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战。

正兵者士卒勇,器械明,赏罚信,号令申,且战且前。

则胜矣。

法曰:「非正兵,能以致远乎!」  虚战: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

则我可以全师保军。

法曰:「敌不敢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  实战: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

则敌人必不敢轻动。

法曰:「实而备之三。

」  死战: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

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己。

杀牛燔羊以享战士。

烧弃粮草,填井破釜,绝其生类。

则必胜矣。

法曰:「必死则生。

」  饱战: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

敌饥我饱,可坚擘不战。

持久以弊之。

绝其粮道,彼必退走。

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

法曰:以饱待饥。

  水战:凡遇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为水战。

若近水为战,须去稍远,一则诱敌使战,一则示敌无疑。

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

若敌渡水来战,可俟其半济而击之。

则利。

法曰:「涉水半渡,则可以济。

」  火战: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窝聚粮,天时燥旱,因风吹火以焚之。

选精兵以击之。

其军可破。

法曰:「行火必有因。

」  围战: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敌人之生路,使敌战不坚。

则城可拔、军可破矣。

法曰:「围师必缺。

」  声战: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

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

使敌人不知所备。

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法曰:「善攻者,不知所守。

」  饵战:凡有所谓饵者,非谓置毒于饮食,凡以利诱之,皆于饵兵也。

如交锋之际,或弃牛马,或伪抛物,或拾辎重,切不可取。

法曰:「饵兵勿食。

」  风战:凡与敌战,若遇风顺,乘势而击之;或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

则无不胜矣。

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  雪战:与敌相攻,若雨雪不止,觇敌无备,可潜兵击之。

其势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

  阵法

  黄帝因井田以制兵。

井分四道,八家出之。

其形井字,开方九,正法四为间地。

虚其中,大将居焉。

环四面诸部连绕,此黄帝之兵法焉。

风后因之。

以干坤艮震四闲地,为天地风雷四正;以水火金木四阵,为龙虎鸟蛇四奇。

其制阵之法,或六十步,或六百步,或千二百步,而为开方之形。

或以奇为正,或以正为奇。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知不可终穷也。

自是而降,寥寥数千百年间,世莫能达其奥。

惟诸葛武侯善推演其法。

故于平沙之上,叠石为文,纵横皆入其法。

所为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有速奔、退无遽走;击头则尾应,击尾则头应,击中则两头相应。

此在温所以为常山蛇势也。

及夫蜀地陕狭道出斜谷,遂裁之为六至。

唐李靖因之为六花阵。

然唐史不书其事,惟《通典》略言其法,是卒由本亮八阵也。

故靖尝曰:「八阵为武侯之旧焉。

」今谨损益古制,共成十二将兵皆为阵法。

自一至九,变化无穷。

十二将兵曰四奇。

四八正以步人为正,马军为奇。

四奇,一曰前奇,二曰右奇,三曰左奇,四曰后奇。

八正,一曰先锋,二曰左角,三曰右角,四曰右爪,五曰左爪,六曰左牙,七曰右牙,八曰后军。

常以二奇当一正;前奇当先锋;左角右奇,当右角右爪;左奇,当左爪左牙;后奇,当右牙后军。

四奇,取禀于大将;八正,取禀于四奇。

故正常以奇为首。

所谓以寡制众者,此也。

居则各视其奇之;所正出,则各视其奇之;所行,则奇常居前。

卒然遇敌则解处,为首验。

当亮之八阵与六花,其法不相远矣。

以下制为阵法,凡八变,因敌变化,循环无穷焉。

  论阵法正宗 #

  按古阵法,伏羲象易,为之正宗。

轩辕握奇观象而成者也。

孙子乘之。

战国象棋,又得握奇之秘旨者也。

自是以后不复传矣!诸葛武侯因乘乎象棋之阵,而悟握奇之文,分九军,别奇正,于是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方之制焉!武侯既没,赖瞿塘遗迹,纵横尤存。

唐李靖能识其扃钥,开一代之民域。

盖武侯之后,又一人也。

其余明将,何代无之!不过智谋善战,暗合古法,其于节制正宗,孰知之耶!又孰考之耶!文士纷纷穿凿陈言,妄立形势,巧而无用。

学者其辨之。

积卒阵。

〔积卒之象天之阵,其阵伏羲氏先已有之。

〕师卦阵。

〔伏羲氏王天下所作也。

〕握奇阵。

〔轩辕皇帝正天下所作也。

〕五行三才阵。

〔太公望开国所作诡名。

金木水火土天地人也。

〕坎干合体阵。

〔伏羲氏所作取象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也。

〕农兵阵。

〔周武王时周公建封之所作也。

〕鱼窟阵。

〔郑庄公时郑大夫子元之所作也。

〕荆尸阵。

〔楚武王霸天下所作荆楚地尸阵也。

〕崇卒阵。

〔晋卿中行穆子荀吴,霸天下所作也。

〕鹳殳阵。

〔吴公子光阖闾,伯天下所作也。

〕内政阵。

〔齐大夫管仲伯天下所作也。

〕乘广阵。

〔楚庄王伯天下所作也。

〕握奇营阵。

〔田齐大司马穰苴,伯天下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