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 #

第一篇 #

  《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卑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

异其旗章,勿使冒乱。

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

垒阵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陈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於之将者也。

  将师受命者,将率入、军吏毕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钺,东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

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述此数言,正本之《太公兵法》。

又「太公曰:为将者,受命忘家;当敌忘身。

」见〖文选.西征赋〗注所引,盖檃括此文。

  故必死,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

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

(待,当也。

「乎」一本作「於」。

)〔《白虎通义》传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待;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待」,今本作「当陈立」,《白虎通》疏证疑「待」为「得」之伪,非是。

)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武侯正议》引後二语作「《军谶》」,知确系逸文,《後汉书》邓禹将张宗亦云「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

」语意本此。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贰也)於我,可先往伐。

」管叔曰:「不可。

其君,天下之明君也。

伐之不义。

」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

」文王曰:「善。

」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吕览》:密须之人,自缚其主而与文王。

  文王将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

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惟为民。

」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崇人闻之,因请降。

(《左传》: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

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

因垒而降,此即所修之教也。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

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

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

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致也。

」武王曰:「善。

」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女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

王攻其失民者也。

何攻天子乎?」(宋戴埴鼠璞引问周公作《六弢》逸文)武王曰:「善。

」乃起众举师与殷战於牧之野,大败殷人。

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

」即取而归之於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於财矣。

」。

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

」即取而归之於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於色矣。

」於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於天下,岂不大哉!〔汉刘向〖说苑.指武〗篇)

第二篇 #

  武王践阼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恒者乎?」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

」然後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皇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

王欲闻之,则斋矣。

」王斋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

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

」王行西折而东面,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

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以上丹书之言)

  (〖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引《太公金匮》曰:「黄帝居人上,惴惴若临深渊。

舜居人上,兢兢如履薄冰。

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满日。

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

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恒者,此言之谓也。

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於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机,为铭焉于监,为铭焉于盥盘,为铭焉于楹,为铭焉于杖,为铭焉于带,为铭焉于履屦,为铭焉于觞豆,为铭焉于牖,为铭焉于剑,为铭焉于弓,为铭焉于矛,为铭焉于席。

  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後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後右端之铭曰:所监不远,视迩所代。

  机之铭曰:皇皇惟敬,口生诟,口戕口。

监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後。

盥盘之铭曰:与其溺於人也,宁溺於渊。

溺於渊犹,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

仗之铭曰:恶乎!危于忿疐。

恶乎!失道於嗜慾。

恶乎!相忘于富贵。

带之铭曰: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履屦之铭曰:慎之劳,劳则富。

觞豆之铭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则逃。

户之铭曰:夫名难得而易失,无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无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扰阻以泥之,若风将至,必先摇摇。

虽有圣人,不能为谋也。

牖之铭曰:随天之时,以地之财。

敬祀皇天,敬以先时。

剑之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弓之铭曰:屈伸之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

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子一人所闻,以戒後世子孙。

〔《大戴礼记》第五十九。

宗沂案《六弢》本孔子问礼所得,此当本在西汉《六弢》中,故礼家取之,或在《金匮》。

  武王问师(《皇览》无)尚父曰:「五帝之戒(戒同诫),可得闻乎?」师(《皇览》无)尚父曰:「黄帝之君(《治要》引之,下有「时」字。

)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及朝。

(刘邵《皇览》、《治要》「及」作「至」。

)栗栗恐朝不及夕,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人莫踬於山,而踬於垤。

(《玉海》引《太公兵法》下三句,《淮南子》作「尧戒」,下一句,《韩非子作「先圣有谚」,以上《艺文类聚》二十三引《金匮》所无。

)故为金人三缄(一木作封)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玉海》引《皇览》止此)人也,(《说苑》)戒之哉!戒之哉!(《说苑》叠一句,《艺文》同)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患。

(《说苑》「多言」「多事」直接,与《家语》小异。

一本患作「害」。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程伯敷云:安乐必戒。

八句又见武王席铭、楹铭,其实古语,相承不嫌重复。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

(《说苑》多此二语,与楹之铭合,《艺文》引无。

)勿谓不(《说苑》作「莫」)闻,神将(此从《皇览》及《家语》,《说苑》作「天妖」伺人,荧荧(《艺文》作「焰焰」不灭,炎炎奈(《艺文》作「若」)何?涓涓不塞(《说苑》作「壅」,《艺文》同),终(《说苑》作「将」)成(《艺文》作为)江河!绵绵不决,将(《艺文》作「或」)成网罗!青青不伐(《艺文》引作「豪末不札),将寻斧柯!诚(据《家语》、《说苑》作「不」)能慎之,福(《说苑》作「祸」)之根也。

曰(《家语》误作「口」)是何(此从《说苑》、《家语》,《皇览》作「无」)伤,祸之门也。

(〖宋书.傅亮传〗引此二句曰「古语」,无二「也」字)强梁者不得其死(此一语《老子》述之)

,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憎(《说苑》作「怨」)主人,民怨(《说苑》作「害」)其上(《说苑》作「贵」,《左传》引之)。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左传》「君子不欲多上人」出此)。

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家语》「後」作「下」,《老子》「不为天下先」本此意)。

温恭慎德(《说苑》作「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人莫踰之(《说苑》作「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人皆惑(《家语》作「或」,乃古字)之(《说苑》作「众人惑惑」),我独不徙(《说苑》作「从」)。

内藏我(《家语》作「乃」)智,不示人技(《说苑》作「不与人论技」)。

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说苑》作「人莫害我」)。

惟能如此也(《家语》作「谁能於此」)。

江海(《家语》作汉)虽左长於百川,以其卑也(《说苑》作「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老子》本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家语》作「而能下人」非,此从《说苑》、《皇览》。

凡《太公金匮》、《老子》、〖史记.伯夷列传〗、〖後汉书.郎顗传〗均同)。

戒之哉!戒之哉!(〖说苑.敬慎篇〗、《皇览》「黄帝金人器铭」及《荀子》皆本太公所述,「黄帝戒」兼参王肃本〖家语.观周篇〗用考同异。

  〔马总《意林》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即括上文。〕

  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复得而闻乎?」(《御览》引《太公金匮》)师尚父曰:「尧之居民上也,(《意林》作「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

治要》作「川」)

舜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日(《治要》引有「日」字)。

汤之居民上,翼翼(《治要》作「战战恐不见旦),翼翼乎(《艺文类聚》多「乎」字)!惧不敢息(八句,《意林》同,惟少四「之」字。

以上《御览》四百五十九所引)。

」武王曰:「吾拜(杨本作「并」)殷民居其上也,翼乎!惧不敢息(《治要》所引作「翼翼,惧不敢怠」)。

」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谦威强者守之以恭(此亦《老子》所本)。

」武王曰:「如尚父言。

」因是为戒随躬。

(《玉海》引刘劭《皇览》述《太公金匮》,杨慎以此为《金匮》铭。

  道自微而生,祸(《艺文类聚》引作「福」,当从之)自微而成。

慎终与始,完如金城〔马总《意林》引《金匮》,按《说苑》言「福生於微,祸生於忽」,知当作「福」。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诫,随之以身。

几之书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

熟惟二者,必後无凶。

杖之书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崔駰传〗注引《太公金匮》)。

其冠铭曰:宠以着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幸(二句《意林》亦引)。

书剑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书车曰:自致者急,载人者缓。

取欲无度,自致而反。

书镜曰:以镜自照,则知吉凶(案此与後文〖朱穆传〗注铭镜同,而有脱误)。

门之书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户之书曰:出畏之入,惧之。

牖之书曰:闚望省,且念所得,思所忘。

钥之书曰:昏谨守,深察伪。

砚之书曰:石墨相着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书锋曰: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书刀曰:刀利磑磑,无为汝开(《文选》注云出《六韬》,《意林》亦引「锋刀」二铭)。

书井曰:原泉滑滑,连旱则绝。

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意林》、《御览》引《金匮》)。

衣之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後必寒。

镜铭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知吉凶。

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为危(〖朱穆传〗注引《阴谋》,蔡邕以为武王践阼,咨于太师,作铭,共十八章。

)。

无握壑而附邱,无舍本而逐(《兵书》作「附」,一本作「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二句贾谊文引)。

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是谓失利(贾子引作「之期」)。

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贾子作「成」)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贾子作若)何?两叶不去(一本作「毫毛不拔」),将用(一本作「寻」)斧柯!为虺弗摧,行将为蛇(《意林》引《六弢》及〖六弢.守土篇〗。

此以上全见《兵书》引黄帝巾几铭,杨慎以为《太公兵法》引黄帝。

)!绵绵不绝,敻敻奈(今本《周书》作「蔓蔓若」)何?豪厘(今本作「末」)不伐,将用斧柯(《周书》)!前虑不定,後有大患,将奈之何?〔苏秦引《周书》连上多此三句,或以为出《太公阴符》,见杜牧《孙子》注,王伯厚以为《兵法》。

第三篇 #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战国策.魏策》任章引《周书》〕

得时无失,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越语〗引《周书》〕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史记》萧何引《周书》〕

  毋为权首,将受其咎。〔《汉书》引《周书》〕

  欲起无先。〔〖史记.楚世家〗引《周书》〕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商鞅传〗引《周书》〕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史记.蔡泽传〗引《周书》〕

  安危在得令,存亡在所用。〔《汉书》主父偃引《周书》〕

  必参五伍之。〔《史记》蒙恬引《周书》。宗沂案《说文》「伍」字下云:「相参伍也。」谓伍法。「什」字下云:「相什保也。」谓什法。〕

  君忧臣劳,主辱臣死。〔《文选》注二十引《周书》〕

  太公曰: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御览》七百三十九引《周书》〕

  文王曰:「吾闻之:无变古,无易常,无阴谋,无擅制,无更创。

为此,则不祥。

」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

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今本〖武弢〗「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

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

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为政也。

  文王独坐,屏去左右,深念远虑,召太公望曰:「帝(朱右曾云「帝」当为「商」,古文相似。

)王(盖谓纣)猛暴无文,强梁好武,侵凌诸侯,苦劳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其灾(此下似有阙文)予奚行而得免于无道乎?」太公曰:「因其所为,且兴其化。

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国焉(同上。

《御览》八十四引《周书》,今《逸周书》无之,必出《太公兵法》中逸文,盖《太公兵法》昔人引之多通称《周书》,《淮南子》以《六弢》为「阴谋图王」之书,此云「无阴谋」可信也。

)!  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距险伐夷,并小夺乱,征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

  伐乱、伐疾、伐役,武之顺也。

  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急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当作后),淫图破国,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武之毁也。

  赦其食,遂其咎,抚其困,助其囊,武之间也。

  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

  春违其众,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

  长胜短,轻胜重,直胜曲,众胜寡,强胜弱,饱胜饥,肃胜怒,先胜後,疾胜迟,武之胜也。

  追戎无恪,力倦气竭,乃易克,武之追也。

  既胜人,举旗以号令命吏禁掠,无敢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甯其亲,民服如化,武之抚也。

  百姓咸服,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武,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今本〖周书.武称篇〗〕

  开望曰:「土广无守,可袭;土狭无食,可围竭(《汉书》主父偃引二句)。

二祸之来,不称之灾。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移积聚,何以备之(《逸周书》)!第四篇

  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史记.冯唐传〗挚虞以跪而推毂为古《兵书》,今本〖六弢.立将篇〗以为说。〕

  兵以仁举,则无不从。得之以仁分,则无不从悦。〔萧吉《五行大义》引《兵书》〕

  将无谋,则士卒忧;将无虑,则士卒去。〔同上引〕

  〔《御览》引《吴子》逸文:「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迁怒,则军士惧」本此。〕

  坎名大刚风,乾名折风,兑名小刚风,艮名凶风,坤名刚风,巽名小弱风,震名婴儿风,离名大弱风(引同上。

当系《隋志》.《太公兵法》中语,或单称《兵书》,萧吉曰此兵家观客主盛衰,候风所从来也。

)又曰:刑上风来:坐者,急起;行者,急住。

〔同上。

  阳生甲子不足,戌亥仍为天门;阴生甲午不足,辰巳仍为地户。

阳界甲寅不足,子丑仍为鬼门;阴界甲申不足,午未仍为人门。

阳盛甲辰,卯为之隔;阴兴甲戌,酉为之隔。

〔引同上。〕 #

  《太公兵法》曰:「武王问太公:『胜负何如?』太公对曰:『夫纣之行,不由理积,其酒池赋敛,甚数百姓苦之。』」〔宋《御览》六百二十七引〕

  人主举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天应之以刑。〔同上引《太公》,《群书治要》引《六弢》袭之。〕

  将谋欲密,士卒欲一,攻敌欲疾。〔《御览》.《吴子》逸文引《军志》,吴子曾传《左传》。〕

  先人有夺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逐寇如追逃。

〔以上《左传》引《军志》,《传》凡称前志,多属《逸周书》;或史佚,则称《军志》者,必《太公》也。〕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通典》引,《御览》作《吴子》,盖《吴子》所引者。今本〖六弢.奇兵篇〗改「为动」作「锐」。〕

  右背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引《兵法》与《孙子》不同,杜牧《孙子》注引《太公兵法》:「军必左水泽,而右邱陵。

」盖括司言,知此引《兵法》属《太公》也。

此之言背谓後也,与前相对。

  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举脂烛,推掩不备。〔《论衡》引《太公阴谋》见《艺文类聚》及《御览》三百十六。〕

  春为牝陈,弓为前行;夏为方陈,戟为前行;六月为圆陈(《通典》作「季夏」),矛为前行;秋为牡陈,剑为前行;冬为伏陈,楯为前行。

(萧吉《五行大义》引《周书》云此,「武备」亦依五气也。

知出《兵法》。

)是谓五陈。

〔《通典》连上引,多此一句「近人采入」,〖逸周书.月令〗逸文。

  春以长矛在前,夏以大戟在前,秋以弓弩在前,冬以刀楯(《抱朴子》作「盾」)在前,此行军(《抱朴子》)四时应天之法也。

〔《御览》三百三十九引《六弢》分为「五选」,已见《说苑》所引,知连上,确系《兵法》,又见《抱朴子》。

  从孤击虚,万(《御览》引作「高」,误)人无余一,女子当丈夫。

(《抱朴子》引《太公兵法》又相传古《遯甲书》引此作《黄石子》,足见《黄石公记》之果出《太公兵法》也。

〕风鸣叶(《御览》作「气」,非)者,贼在十里;鸣条者,百里;摇枝者,四百里;金器自鸣及焦器(《御览》作「气」,下无「鸣」字〕鸣者,军疲也;气如惊鹿,败军气也。

〔同上。

上言风角,下言雪祲。

  大师吹律合声。商则战胜,军士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士卒同心。

徵则将急数怒,失士心。羽则军弱,少威明。〔郑康成〖周礼.春官〗注引《兵书》按隋以前人引《太公兵法》或曰《兵书》,〖正义〗以为武王出兵之书。〕

第五篇 #

  国不可以从外治,将(《孙子》注作「君」)不可以从中御。

〔《通典》引《太公》,今〖六弢.立将篇〗袭此二语,以为将答君之词,贾林《孙子》注沿其误。

  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无粟,弗能守也。

」〔晁错引。

案应劭《风俗通》述《孙子》云:「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则知此为《太公书》所有。

唐.员半千亦引作《军志》,《群书治要》所引〖虎弢〗亦述「神农之禁」也。

  国柄借人,则失其威(今本〖六弢.守土篇〗作「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

渊乎无端,孰知其源(下为「涓涓不塞」六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同上引。

下五句,今本〖武韬〗袭改之)。

  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

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北堂书钞》十五引此三句,两「民」字不重。

);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

至於伏羲氏、神农氏,教化(宋本「化」作「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御览》七十六引《六弢》,《意林》引後四句作「太公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云云。

  圣人恭天静地,和鬼敬神。〔《意林》〕

  文王在岐(《群书治要》引多「周」字),召太公曰:「吾地小,奈何?」太公曰:「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之。

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文选》注引作「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焉。

」,《群书治要》引〖武弢〗多赘语,盖依此节而增衍成之也。

  文王曰:「君务举贤,不获其功,何也?」太公曰:「举而不用,是有求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举贤若何?」太公曰:「按贤察名,选才考能,名实俱得之也。

」〔《意林》引《六弢》作六卷,今本《六弢》本之,衍为〖举贤篇〗。

  文王曰:「国君失民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

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

三宝者:农、工、商。

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同上引今本《六弢》衍之为〖六守篇〗。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怀仁而善谋,冠虽敝,礼加于首;履虽新,法以践地(《意林》引作「冠虽敝,加于首;履虽新,履于地。

」,〖汉书.儒林传〗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师古曰:「语见太公《六弢》。

」,《御览》六百八十四引之同,《意林》多二「之」字,作「加之于首」云云。

)。

可及其未成而图之(《御览》六百九十七引《六弢》)。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意林》),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今〖六弢.立将篇〗连上引)。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亲其将如父母,攻城则争先登,野战则争先赴。

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

可乎?」太公曰:「作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幔,出隘塞、过泥涂,将先下步(《意林》、《艺文类聚》引无,作二日字及幔先作必。

)。

士卒皆定(宾本作「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饱,将乃敢食(四句《意林》无,《艺文类聚》有,今本「饱」作「熟」,「乃敢」作「方就」。

);军未举火,将不食(今本作「军不举火,将亦不举」)。

士非好死而乐伤,其将知饥寒、劳苦也。

〔《意林》引〕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吴子》引之)。

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

〔同上引。

按今本〖六弢.军势篇〗文义近古,多见称引,此盖括其一二精语。

  贫穷、忿怒,欲决其志者,名曰必死之士。

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同上引。

今本〖练士篇》取一置一,杂入赘婿云云,乃秦汉人语也。

《意林》所引乃因梁人子钞,惟九差一条,不足据,或参取唐时本也。

)。

赏如高山,罚如深溪。

〔〖文选.王仲宣从军诗〗注引《六弢》。

  太公谓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趋舍不同,喜怒不等。」〔〖文选.卢子谅.赠刘琨诗〗注引。〕

  太公谓武王曰:「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孙子》引)

,一举而得。」〔《文选》四十三书注引。〕

  武王问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闻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先谋後事者昌,先事後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史记》引二语);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说苑》引四语)。

非时而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艺文类聚》引太公作「折」),时难得而易失也。

」〔《意林》引《太公金匮》云二卷。

  武王问太公:「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须兵器,可以守国。

耒耜是其弓弩,鉏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御览》三百十六引《太公金匮》,今本《六弢》本此,衍为〖农器篇〗。

  武王伐殷,出于河。吕尚为右(《类聚》作「後」,《御览》无),将以四十七艘舫踰(《类聚》作「船济」)于河。〔〖文选.王仲宣从军诗〗注引〕

  武王东伐,至于河上。

雨甚雷疾。

周公旦进曰:「天不佑周矣。

意者,吾君德行未备,百姓疾怨邪?故天降吾灾,请还师。

」太公曰:「不可。

」武王与周公旦望纣,纣陈引军,止之。

太公曰:「君何不弛也。

」周公曰:「天时不顺,龟燋不兆,占筮不吉,妖而不祥,星变又凶,固且待之,何可驱也(王逸《楚词》注引《六弢》)。

」武王问太公曰:「欲兴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

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为重而苟进,勿以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士为必然,勿以谋简於人,勿以谋後於人。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敌可胜也。

』」〔同上引〖犬弢〗。

今本〖龙弢.立将篇〗袭之。

  周初,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先至,已据便地,形势又强,则如之何?」对曰:「当示怯弱,设伏佯走,自投死地。

敌见之必疾速而赴,扰乱失次,必离故所,□入我(此下有缺文或是叠下一「伏」字)伏兵,齐起急击,前後冲其两旁。

〔《通典》一百五十三〕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御览》引《六弢》〕

  容容熙熙,皆为利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同上,引《周书》〕

  车骑之将,军马不具,鞍勒不备者,诛。〔《御览》引《六弢》〕

  太公誓师,後至者斩。〔《御览》引《桓范要义》,〖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军法:约期而後至者,斩。」当本之太公。〕

  太公曰:「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通典》引〕

  武王问太公曰:「贫富岂有命乎?」(《艺文类聚》引「成王问太公:贫富岂有命乎?将理不得其意。

」)太公曰:「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室。

」武王曰:「何谓盗也?」公曰:「计之不熟,一盗也。

收种不时,二盗也。

取妇无能,三盗也。

养女太多(谓资赠多),四盗也(《颜氏家训》「盗」作「费」)。

弃事就酒,五盗也。

衣服过度,六盗也。

封藏不谨,七盗也。

井灶不利,八盗也。

举息就礼,九盗也。

无事然镫,十盗也。

如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

」〔《御览》四百八十五引《六弢》,《艺文》节引,《颜氏》同。

  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无故无新,如天如地(《御览》三百二十七引《六弢》)。

得殷之财,与殷之民。

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

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选贤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同上引。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精神甚众,恐後复有试余者也。

何以待之?」师尚父曰:「请树槐於王门内路之石,起面社,筑垣墙,祭以酒脯,食以牺牲,尊之曰社。

客有非常,先与之语;客有益者入,无益者距。

岁告以水旱,与其风雨泽流,悉行除民所苦。

」〔《御览》五百三十二引《太公金匮》〕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

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

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民有三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

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故出;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

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乐哉!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艺文类聚》二十引《六弢》此句)。

」武王曰:「为之奈何?」太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四字从《艺文类聚》补入)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

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

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

故赏在於成民之生,罚在於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群书治要》引〖六弢.虎弢〗)。

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

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责无能也。

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也。

」〔同上引〖武弢〗)

第六篇 #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兴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今本《六弢》〕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

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阶於道,机於神。

』用之在於机,显之在於势,成之在於君。

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下文「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一段,似後人搀入,故节去之。

)。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

各设固备,未敢先发。

我欲袭之,不得其利。

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

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

一合一离,一聚一散。

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

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

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

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连上。

并今本〖文弢.兵道篇〗〕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连上。在今本〖武弢〗〕

  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踰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疑志不可以应敌。〔孟氏《孙子》注引〕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民悦者,赏之。〔连上。并今本〖龙弢〗〕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於敌家之动,变生於两陈之间,奇正发於无穷之源(孟氏《孙子》注引)。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也,其状不定见也。

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辩则危。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胜敌者,胜於无形。

上战无与战,故争胜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曹操《孙子》注引此二句,「前」作「先」);设备於已失之後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孟氏《孙子》注引)

;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贾林《孙子》注引)。

动莫大於不意,谋莫大於不识(孟氏、杜佑《孙子》注引,「大」孟作「神」、杜作「善」)。

夫先胜者,先见弱於敌而後战者也,故士(古通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徵於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

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四句亦《吴子》引,「莫过」作「生於」)。

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後时,反受其殃。

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傅子《意林》引此句均作「不暇」,隋唐作「及」与此同。

),迅雷不及瞑目(杜佑作「疾电」,陈皞《孙子》注作「卒电」,「瞑」陈作「瞬」。

);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

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横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军势篇〗〕

  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通典》作「从」)卒乱行者,所以(《通典》此下有「多」字)为变也。

〔今本〖龙弢〗,《孙子》注「所以」一作「欲以」。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

五行之神,道之常也。

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

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

无有文字,皆由五行。

五行之道,天地自然。

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

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原注其声应乎角音之管,是敌陈木神用事矣。

当以白虎方位,日时胜之。

盖角声属木,白虎属金,以金能克木也。

余仿此。

)。

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徵,成败之机也。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

闻枹鼓之音者,角也。

见火光者,徵也。

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

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

寂寞无声者,宫也。

此五音,声色之符也。

」〔今本〖六弢.五音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徵,为之奈何?」太公曰:「胜负之徵,精神先见。

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

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

此强徵也。

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

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

此弱徵也。

三军齐整,陈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徵也。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温(湿之误)。

此大败之徵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

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

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

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

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今本〖六弢.兵徵篇〗〕

  刀子之神名曰脱光,箭之神名续长,弩之神名远望。〔《艺文类聚》六十引《太公兵法》〕

第七篇 #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

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

故曰:误广地者荒,务广得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後汉书.光武帝诏〗引《黄石公记》,按〖留侯传〗明云:黄石老人所授乃《太公兵法》,此作《黄石公记》,盖新莽时所易之名也。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後汉书.杨伦传〗引之云:黄石所诫。

《史记》以为道家之言。

  臣与主同者亡。〔〖後汉书.袁绍传〗〕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四句亦见〖袁绍传〗)。

故良饵之下有悬鱼,重赏之下有勇夫。

〔《艺文类聚》引之,作「《军谶》」,凡今本《三略》所引《军谶》,多出《黄石公记》中,《御览》三百七,引下二句,作「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贾林《孙子》注引《黄石公》,又张豫《孙子》注引作《太公》语,「道」作「士」。

)动为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

柔而能刚,则其国弥光;弱而能强,则其国弥章,一箪之醪,投之於河,令士众迎饮,三军为其死,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御览》引《黄石公记》伪《三略》引之作《军谶》。

  虑若源泉,深不可测(〖文选.关中诗〗注引《黄石公记》叙)。

将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所以全胜者,军正也;士所以轻战者,用兵也。

故战如风发,勇如河决,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也。

〔《御览》二百七十一引《黄石公记》〕

  使商人为前兵者,象白虎陈;使羽人为前兵者,象玄武陈;使徵人为前兵者,象朱雀陈;使角人为前兵者,象青龙陈,亦曰旬始陈(引同上。

此即《说苑》引《兵法》所谓「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之事。

  彼以直陈来者,我以方陈应之;方来,锐应之;锐来,曲应之;曲来,圆应之;圆来,直应之。

直木,方金,锐火,曲水,圆土也。

各以能克者应胜之。

〔引同上。

按《通志略》又有《黄石公五垒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