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轨

《臣轨》[唐]武则天 撰

  序

  盖闻惟天著象,庶品同于照临;惟地含章,群生等于亭育。

朕以庸昧,忝位坤元。

思齐厚载之仁,式馨普覃之惠。

乃中乃外,思养之志靡殊;惟子惟臣,慈诱之情无隔。

(靡,无也。

圣心无私,故视之若一也。

)常愿甫殚微恳,上翊紫机,爰须众僚,聿匡玄化。

伏以天皇,明逾则哲,志切旁求。

(《书》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

”又曰:“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簪裾总川岳之灵;珩珮聚星辰之秀。

(簪裾、珩珮所以别贵贱也。

左思《蜀都赋》曰:“近则江汉炳灵,代载其英,蔚若相如忄爵,若君王。

”《毛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春秋佐助期》曰:“汉将萧何,昴精生于丰,通于制度也。

”)群英莅职,众彦分司。

(莅,临也。

《文子》曰:“知过万人谓之英。

”孔安国《尚书传》曰:“美德曰彦。

”)足以广扇淳风,长隆宝祚。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

”)但母之于子,慈爱特深。

虽复已积忠良,犹且思垂劝励。

(《书》曰:“咸怀忠良。

”)昔文伯既达,仍加喻轴之言;(《列女传》曰:文伯相鲁,敬姜谓之曰:“吾语汝,理国之要,尽在经耳。

夫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

轴可以为相。

”文伯再拜,受教矣。

)孟轲已贤,更益断机之诲。

(《列女传》曰: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织,问学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良以情隆抚字,心欲助成。

痹贿,太子及王已撰修身之训,群公列辟未敷忠告之规。

(《论语》曰:“忠告以善道之。

”)近以暇辰,游心策府,(《穆天子传》曰:“观先王之策府。

”)聊因炜管,用写虚襟。

(襟,心也。

《毛诗》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故缀叙所闻,以为《臣轨》一部。

想周朝之十乱,爰著十章;(《论语》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郑玄曰:“乱,治也。

武王言我有治政事者十人。

谓文母、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也。

”)思殷室之两臣,分为两卷。

(谓伊尹、傅说也。

)所以发挥言行,镕范身心。

(《易》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

(《□□》曰:禹之为君也,左准绳,右规矩。

)若乃遐想绵载,眇鉴前修;(《楚辞》曰:“謇吾法夫前修。

”)莫不元首居尊,股肱宣力。

(《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又曰:“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

(《书》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唱和相依,同功共体。

(《毛诗》曰:“唱予和汝。

”)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

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毛诗》曰:“率由旧章。

”)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

(《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臣主之义,其至矣乎!(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

故曰“其至矣乎。

”)休戚是均,可不深鉴。

(休,美也。

戚,忧也。

)夫丽容虽丽,犹待镜以端形;明德虽明,终假言而荣行。

(《汉书》张良言:“忠言逆于耳利于行,毒药苦于口利于病也。

”)今故以兹所撰,普锡具僚,诚非笔削之工,贵申裨导之益。

(《史记》曰:孔子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笑,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说文》曰:裨,倍益也。

)何则?正言斯重,玄珠比而尚轻;巽语为珍,苍璧喻而非宝。

(《庄子》曰:“黄帝游于赤水之北,遂归,遗其玄疏。

”《论语》曰:“巽与之言,能无悦乎?”《周礼》曰:“苍璧祀天。

”)是知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

(《家语》曰:孔子去周,老子送之,曰:“富者赠人以财,仁者赠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而窃仁者之迹,请送子以言也。

”)若使佩兹箴戒,同彼韦弦,(《韩子》曰:西门豹之情急,故佩韦以缓巳。

董安干之心缓,故佩弦以急己也。

)修己必顾其规,立行每观其则,自然荣随岁积,庆与时新,家将国而共安,下与上而俱泰。

察微之士,所宜三思。

(《论语》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也。

庶照鄙诚,敬终高德,凡诸章目,列于后云。

  御撰 

  卷上 同体章 #

  夫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

(四肢谓手足也。

元亦首也。

《左氏传》曰:狄人归先轸之元。

耳听目视皆由于心,故为心之使也。

)相须而后成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须,乃成其体也。

)相得而后成用。

(君俟臣理,臣俟君食,上下相得,乃成其用也。

)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

(资敬同也。

)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

(古有无子之父,无父之家,未有无臣之君,无君之国,故云未若也。

)故《虞书》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孔安国曰:“言大体若身。

”)余欲左右有人,汝翼;(孔安国曰:“左右,助也。

我所有之人,富而教之,汝翼成我也。

”)余欲宣力四方,汝为。

”(宣,布也。

孔安国曰:“布力立理之功,汝群臣当为之也。

”)故知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

(臣禀君令,故以君为心;君须臣力,故以臣为体也。

)心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

未有心瘁于中,而体悦于外,君忧于上,而臣乐于下。

(瘁,病也。

言心病则体病,君忧则臣忧也。

)古人所谓“共其安危,同其休戚”者,岂不信欤!

  夫欲构大厦者,必藉众材。

虽楹柱栋梁、栱栌榱桷,长短方圆,所用各异,自非众材同体,则不能成其构。

(言有栋梁栌栱之材,长短相扶,然后成其广厦。

)为国者亦犹是焉。

(谓人夙欲理国者,亦必资其众贤也。

)虽人之才能天性殊禀,或仁或智、或武或文,然非群臣同体,则不能兴其业。

(言有仁智文武之臣,同其心体,然后兴其功业也。

)故《周书》称殷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夷,平也。

孔安国曰:“平人,凡人也。

虽多而执心,用德不同也。

”)此其所以亡也;(言殷以离心而亡也。

)周武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乱,治也。

孔安国曰:“言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

”)此其所以兴也。

(言周以同德而兴也。

  《尚书》曰:“明四目,达四聪。

”(孔安国曰:“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也。

”)谓舜求贤,使代己视听于四方也。

昔屠蒯亦云:“汝为君目,将司明也。

(汝,嬖舛也。

杜预曰:“职在外,故主视也。

”)汝为君耳,将司听也。

”(汝,师旷也。

杜预曰:“乐所以听,耳也。

”)轩辕氏有四臣,以察四方,故《尸子》云:“黄帝四目。

”(言有贤臣。

为君视于四方。

)是知君位尊高,九重奥绝,(《楚词》曰:君之门,若九重也。

)万方之事,不可独临,故置群官,以备爪牙耳目,(《毛诗》曰:“圻父予王之爪牙。

”《书》曰“臣作朕肱耳目。

”)各尽其能,则天下自化。

(尽其臣之所能。

)故冕旒垂拱无为于上者,人君之任也;(《晏子》曰:“古者,人君冕前有旒,恶多所见也。

”《书》曰:“垂拱而天下理。

”《论语》曰:“无为而理者,其舜欤?”)忧国恤人竭力于下者,人臣之职也。

(《书》曰:“臣为上为德,为下为人。

”又曰:“乃命三后,恤功于人。

”《至忠章》曰:竭力尽劳而不望其报。

  《汉名臣奏》曰:“夫体有痛者,手不能无存;心有惧者,口不能勿言。

(言手必存之,口必言之,以喻忠臣事君,有过必谏也。

)忠臣之献直于君者,非愿触鳞犯上也,良由与君同体,忧患者深,志欲君之安也。

”(《韩子》曰:“龙之为虫也,扰柔而可狎而骑。

然而喉下有逆鳞,若婴之,则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婴之,则不几全也。

”)

  陆景《典语》曰:“国之所以有臣,臣之所以事上,非但欲备员而已。

(言君之俟臣,欲其助己宣化,岂但备其员数而已。

)天下至广,庶事至繁,非一人之身所能周也。

(必俟贤臣之力。

)故分官列职,各守其位,(各有司在。

)处其任者,必荷其忧。

(忧其所主事也。

)臣之与主,同体合用。

主之任臣,既如身之信手;臣之事主,亦如手之系身。

上下协心,以理国事。

(协,合也。

)不俟命而自勤,(同体故也。

)不求容而自亲,(协心故也。

)则君臣之道著也。

”(臣主同体,上下协心,是其道著。

) 

  卷上 至忠章 #

  盖闻古之忠臣事其君也,尽心焉,尽力焉。

称才居位,(称己之才而居其位。

)称能受禄。

(称己之能而受其禄。

)不面誉以求亲,(不面誉其君,以求亲己也。

)不愉悦以苟合。

(不苟悦君心,而与之合。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左传》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以丰财阜人。

内匡君之过,外扬君之美。

不以邪损正,(为正不为邪也。

)不为私害公。

(纳公而奔私也。

)见善行之如不及,(《论语》曰:“见善如不及。

”)见贤举之如不逮。

(若鲍叔荐管仲,子皮升子产也。

)竭力尽劳而不望其报,程功积事而不求其赏。

务有益于国,务有济于人。

(言臣竭力尽劳,程功积事而不求其赏报者,务其益国济人故也。

  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正者以慈惠为本。

故为臣不能慈惠于百姓而曰忠正于其君者,斯非至忠也。

(至忠之臣,则先行慈惠于百姓,而后忠正于其君也。

)所以大臣必怀养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

利不可并,(去小利也。

)忠不可兼。

(行大忠也。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若存小利,则大利不成;若守小忠,则大忠必废。

故小利为大利之残,小忠为大忠之贼,所以必舍小而取大也。

)昔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言臣之事君,竭忠尽节,夙夜匪懈,勤劳不倦,无所不为,如土之性也。

)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

草木殖焉,禽兽育焉。

多其功而不言。

”(不自伐其功也。

)此忠臣之道也。

  《尚书》曰:“成王谓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

’”(孔安国曰:“汝有善谋善道,则入以告汝君于内,汝乃顺行之于外也。

”)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

’(孔安国曰:“此善谋此善道,惟我君之德善。

则称君人臣之义。

”)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孔安国曰:“臣于人者,皆顺此道,是惟良臣,则君显明于世也。

”)

  《礼记》曰:“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人作忠。”“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人作孝。”

  《昌言》曰:“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言常在其左右也。

)不倦乎劳辱之事。

(言虽有劳辱之苦,而不以为倦也。

)见父母体之不安,则不能寝;见父母食之不饱,则不能食。

(忧思在心,故忘其寝食。

《孝经》曰:“病则致其忧。

”)见父母之有善,则欣喜而戴之;(乐之而不厌。

)见父母之有过,则泣涕而谏之。

(恐其不从己,故涕泣以感之。

)孜孜为此以事其亲,焉有为人父母而憎之者也。

(孔安国《尚书传》曰:孜孜,劝勉不怠也。

)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

(言皆乐为之,不以难易劳逸而生惮避也。

)其见委任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敢怨恨而加勤。

(见君之委任,则拾恩而加敬。

见君之遗忘,则不怨而加勤。

此为臣之道。

)险易不革其心,安危不变其志。

(革,改也。

言不以安危险易而改变其心志也。

)见君之一善,则竭力以显誉,唯恐四海之不闻;(欲君之善遍于天下。

)见君之微过,则尽心而潜谏,唯虑一德之有失。

(恐君之过闻于他人。

)孜孜为此以事其君,焉有为人君主而憎之者也。

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也;(亲知然后乃为孝也。

)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也。

(君知然后乃为忠也。

)古语云:“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言忠臣必出于孝子也。

《孝经》曰:“故以事君则忠也。

”)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

(言大忠必出于纯孝也。

《左传》曰:颍考叔纯孝。

爱其母,施及庄公也。

)夫纯孝者,则能以大义修身,知立行之本。

(《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郑玄曰:“言人有其本性,则成功立行也。

”)欲尊其亲,必先尊于君;(君尊而亲卑故。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国大而家小故。

)故古之忠臣,先其君而后其亲,先其国而后其家。

何则?君者,亲之本也,亲非君而不存;国者,家之基也,家非国而不立。

”(亲由君而得存,家因国而得立。

故先君而后亲,后家而先国。

  昔楚恭王召令尹而谓之曰:“常侍管苏,(管氏苏名,常侍于君。

)与我处,常劝我以道,正我以义。

(言常以为君之道义劝正我已。

)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

(以其劝正己故。

)虽然,吾有得也,(谓得其为君之道义。

)其功不细,(言劝正之功甚大。

)必厚禄之。

”乃拜管苏为上卿。

若管苏者,可谓至忠至正,能以道济其君者也。

 

  卷上 守道章 #

  夫道者,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

(言道之广大,无所不包。

故上覆于天,下载于地,高而不可穷其际,深而不可测其原。

)苞裹万物,(道之放布,无不含容。

)禀授无形。

(千品万物,皆始于道。

)舒之覆于==,卷之不盈一握。

(言能屈伸随变。

)小而能大,(小入无间,大苞无外。

)昧而能明,(外暗而内明也。

)弱而能强,(后身而身先也。

)柔而能刚。

(卑而不可逾也。

)夫知道者,必达于理;(理由道达。

)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权由理明。

)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不以外物而害于己。

)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夫权道反经合义,无所不通,审其安危,明其去就,福至不喜,祸至不忧,唯变所适,故莫之能害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佐时而匡主,忠立名显而身荣。

(言以此道退居,而闲游潜遁,则江海山林之士皆服从于己;以此道佐时,而匡其君主,则忠名显而身先荣也)。

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

(退谓闲游,进谓匡主。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言道之所在者,圣人尊贵之。

故黄帝问广成于峒山,唐尧见四子于汾水。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河上公曰:“道以无为为常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河上公曰:言候王而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

)“以道佐入主者,(河上公曰:谓人主能。

以道自辅佐。

)不以兵强于天下。

”(河上公曰: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河上公曰:祥,善也。

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

不当修饬也。

)故有道者不处。

”(河上公曰:有道之人,不处其国也。

)又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河上公曰: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河上公曰:中士闻道,治身则长存,治国则太平,欣然而存之。

退见财色荣利,感于情欲,而复亡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

(河上公曰: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也。

)不笑不足以为道。

”(河上公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名之为道也。

  《庄子》曰:“夫体道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言体道之人,随物变化,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一心定而万事得。

”(事得由乎心定。

  《文子》曰:“夫道者,无为无形,(湛然安静,莫见其形。

)内以修身,外以理人。

(言理人修身皆资于道。

)故君臣有道即忠惠;(君惠而臣忠也。

)父子有道即慈孝,(父慈而子孝也。

)士庶有道即相亲。

(更相亲爱。

)故有道即和同,无道即离贰。

(言人有道者虽疏远而必和同,无道者虽亲近而必离贰,言道不可不贵也。

)由是观之,无道不宜也。

”(道周万物,故所在皆宜也。

  《管子》曰:“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才自足也。

)天下行之不闻不足。

(道济群品,故皆足也。

)所谓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

(言福之大小,在其所取之也。

)道者,所以正其身,而清其心者也。

(言正身清心,非道不可矣。

)故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

”(夫言行合宜,忠孝得节,皆由于道,故君子守之也。

  《淮南子》曰:“大道之行,犹曰月,(言道明自广远,如曰月临天下,无所不至也。

)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所,驰骛千里不能移其处。

(自江至河不能千里,故其所不易。

千里之内晷景同,故其处不移。

道亦然也。

)其趋舍礼俗,无所不通。

(道能通于万事。

)是以容成得之而为轩辅,傅说得之而为殷相。

(得,谓得道。

)故欲致鱼者先通水,(泉深而鱼自至。

)欲致鸟者先树木,(林茂而鸟自归。

)欲立忠者先知道。

”(知道而忠自立。

)又曰:“古之立德者,乐道而忘贱,故名不动心;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志。

(言立德之人,志在于道,贫贱之辱尚乃忘之,则名利之荣岂能动矣也。

)职繁而身逾逸,官大而事逾少。

(以道理之故也。

)静而无欲,(志清静而无所欲也。

)淡而能闲。

(心恬憺而能闲逸也。

)以此修身,乃可谓知道矣。

(言能以此六者修身,然后乃可谓之知道矣也。

)不知道者,释其所以有,求其所未得。

(不知道之人,则释其已之所以有,而求其已之所未得者也。

)神劳于谋,知烦于事。

(劳于分外故也。

)福至则喜,祸至则忧。

祸福萌生,终身不悟,此由于不知道也。

  《说苑》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山高而后有云雨也。

)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水深而后有蛟龙也。

)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矣。

(道成而后有福禄也。

)万物得其本则生焉,百事得其道则成焉。

”(本亦道也。

) 

  卷上 公正章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曰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

(夫天覆于上,地载于下,曰月之为临烛,四时之有代谢,而岂有私哉。

)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矣。

(夫志士仁人,佐时匡主,顺天地之道,行公正之心。

不以亲昵而变其情,不以利害而易其操。

故周公诛其弟,石碏戮其子,行大义而灭其亲,如此者,可谓公矣也。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智而用私,弥长其邪愚,而用公,转近于正。

)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营私家则官事不成。

)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言货利则公门不正。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阿亲戚则公法不行。

)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

(避仇雠则野有遗贤。

《左传》曰:外举不弃雠。

)忠于事君,仁于利下。

(言人臣之公者,事君则尽忠,利下则尽仁。

)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伊尹、吕望也。

《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又曰:“君子群而不党。

”)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也。

(伊、吕忠义于汤、武,公正于殷、周,竭意君朝,无心私室,故得功存于古,名显于今,可谓人臣之公也。

)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

一者何?公而已矣。

(唯公可以当此一焉。

)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

(言无公心则不可理家奉国矣。

)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公道既行,则人皆正直,故神明不劳而奸邪自息也。

)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

(私道既行,则人皆虚诈,故虽繁其刑罚而奸邪不止也。

)故公之为道也,言甚少而用甚博。

(公正无私,其事易立。

故出言虽少,而所用则博也。

  夫心者,神明之主,(神不心不明,故以心为主。

)万理之统也。

(统摄万理,皆由于心也。

)动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故古之君子,显积其心。

(言动发心神,不失其正,则虽天地之大亦可感矣。

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是以古之君子树德立功者,莫不显积其心矣也。

)夫不正于昧金而照于莹镜者,以莹能明也;不鉴于流波而鉴于静水者,以静能清也。

镜、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见其善恶。

而物无怨者,以镜水至公而无私也。

镜水至公,犹免于怨,而况于人乎!(言人能公正者,则必不能怨也矣。

)孔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言荣辱随其所行也。

)夫荣辱者,祸福之门也。

(祸福由荣辱而生也。

)何谓六正六邪?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谓事未发之时。

)照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谓使功格上天,德流后裔也。

)天下称孝焉。

(称主之孝。

)如此者,圣臣也。

二曰虚心白意,(白谓洁白。

)进善通道,(通有道之人于其君。

)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勉谓劝勉,谕犹晓也。

长策,若张良八难,陈平六奇。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孝经》曰:“将顺其美。

”。

郑玄曰:“善则称君。

”又曰:“匡救其恶。

”郑玄曰:“过则称己。

”)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

(伐犹取也。

言功事立虽由于己,而皆归之于君,不敢独取其劳也。

)如此者,大臣也。

三曰毕身贱体,夙兴夜寐,(《毛诗》曰:“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

”)进贤不懈,(进举贤良而不解怠。

)数称于往古行事,以励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

(往古行事者,谓往君所行之事。

若尧、舜、禹、汤者,称之以励其君。

)如此者,忠臣也。

四曰察见成败,早防而救之,(谓察见其君有成败之事,则早设智谋以防救之也。

)引而复之,(君若已有倾败,则引使复其未有之时。

)塞其间,(塞君为恶之间隙也。

)绝其源,(绝君为过之根源也。

)转祸以为福,令君终以无忧。

(能转君昔时之福,以为今曰之福,而令终世无忧也。

)如此者,智臣也。

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文谓簿书也。

职,主也。

)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言以贞白自居,故虽有禄赠,皆让而不受也。

)衣服端齐,食饮节素。

(守其廉洁,不为奢侈。

)如此者,贞臣也。

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虽国之昏乱,恶贞丑正,任奸用邪,而不谄谀以曲从君意。

)然而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

(夫昏虐之君,好行诛戮,怒忠直之士,喜谄佞之人而能不惮严颜,面言过失,不辞身死,冀护国得安。

故龙逢以亡,比干以丧,志存必诛,故不悔所行也。

)如此者,直臣也。

是谓六正也。

  六邪:一曰安官贪禄,(安其所居之官,贪其君之爵禄。

)营于私家,不务公事,(营私家之荣,弄公室之事。

)怀其智,藏其能,(不用之以匡其君也。

)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言君思其善论,想其良策,同于饥渴,犹不肯尽节以告之也。

)容容乎与代沉浮,上下左右观望。

(容容,自安之貌。

左右观望,言希旨而取容。

)如此者,具臣也。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言进退随君,不为匡谏也。

)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隐犹私也。

言私求具主之所好之物而进之,以快其主之耳目心意也。

)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

(言苟得与君合志,同为欢乐,岂顾有其后害也。

)如此者,谀臣也。

三曰中实诐险,外貌小谨,(内慢而外恭也。

)巧言令色,(《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又心疾贤,(疾害贤能,恐君用之。

)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冀己意之得行。

)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

(皆由进人退人不实故也。

)如此者,奸臣也。

四曰智足以饬非,辨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能令是非无定所也。

)内离骨肉之亲,(弃宗族也。

)外妒乱朝廷。

(陷良善也。

)如是者,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威,(威权皆在于己而不由其君也。

)持操国事,以为轻重,于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发己情,持操国事,以为轻重。

于其私门,成其朋党,以富其家业也。

)又复增加威权,擅矫主命,以自贵显。

(又增己之权,矫主之命,而作威作福,以自尊显也。

)如此者,贼臣也。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进谄媚之言,用邪僻之行,而使其君陷于不义。

)朋党比周,以蔽主明。

(谗佞之人共为朋党,以蔽主之明,不得使其彰著也。

)入则辩言好辞,(谄于主也。

)出则更复异其言语,(谤其君也。

)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

(间,犹隔也。

言能点白作黑,饰非为是,使白黑是非无隔别也。

)候伺可不,推因而附然,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

(谓候伺君之行事,谤毁以成其恶,如可推寻,因而附会,以为突然,遂使主之过恶彰布境内,流闻四邻也。

)如此者,亡国之臣也。

是谓六邪。

  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理,生则见乐,(见人所乐。)死则见思,(见人所思,)此人臣之术也。 

  卷上 匡谏章 #

  夫谏者,所以匡君于正也。

(谓匡救其君使合于正道。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易》曰,《蹇卦》六二爻辞也。

王辅嗣曰:处难之时,履当其位,居不失中,以应于五,不以五在难中,私身远害,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

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

(臣之事君鲜能忠正,故以蹇蹇之材为难也。

)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除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

(忠臣则必谏其君。

  《春秋》传曰:齐景公坐于遄台,梁丘据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享鱼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杜预曰:“济,益也。

”)君臣亦然。

(杜预曰:“亦如羹。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杜预曰:“否不可也。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杜预曰:“献君之否,以成君之可也。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人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杜预曰:《诗》颂殷中宗也。

言中宗能与贤者和齐可否,其政如羹,敬戒旦平也。

和羹备五味,异于大羹也。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家语》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忠乎?’孔子不对。

又问三,皆不对。

趋而出,告于子贡曰:‘公问如此,尔以为何如?’(尔,汝也。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忠矣。

夫子奚疑焉。

’(奚,何也。

)孔子曰:‘鄙哉!尔不知也。

昔万乘之主,有诤臣七人,则主无过举;(言举事无过失也。

《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千乘之国,有诤臣五人,则社稷不危;(《孝经》曰:“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百乘之家,有诤臣三人,则禄位不替。

(替,废也。

《孝经》曰:“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父有诤子,不陷无礼;(《孝经》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士有诤友,不行不义。

(《孝经》曰:“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忠!’(言其不得为忠孝也。

《孝经》曰:“从父之令,焉得为孝乎?”郑玄曰:“委曲从君父之令,善只为善,恶只为恶,又焉得为忠臣孝子乎!”)

  《新序》曰:“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

(能谏暴君,不畏其死,乃为忠勇。

)见过则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

(见君之有过,则犯颜而谏之。

谏而不用,则以死继之。

可谓忠之至也。

)晋平公问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

此患之大者也。

’(言此三者皆国家之大患也。

)公曰:‘善。

’乃令曰:‘臣有欲进善言而谒者不通,罪至死,”(谒者,官名也。

言臣欲有进善言于其君,而谒者之官不通闻于上,则罪至于死。

  《说苑》曰“从命利君谓之顺;从命病君谓之谀。

逆命利君谓之忠;逆命病君谓之乱。

(夫臣于人者,不其难乎!察通变之理,识安危之机,然后可以事其君矣。

故《书》曰“为臣不易。

”)君有过失而不谏诤,将危国家殒社稷也;(见君之有过失不能尽忠以谏诤,则是将欲危其国家殒其社稷也。

)有能尽言于君,(谓尽忠贞之言于其君,无所藏隐也。

)用则留,不用则去,谓之谏;(君用其言则留,不用其言则去也。

)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谓能以死诤其君也。

)有能率群下以谏君,(群下,谓众臣也。

)君不能不听,(言必听也。

)遂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由其用谏故也。

)竟能尊主安国者,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

反君之事,(谓夺君之私心归之于正义。

)以安国之危,除主之辱,而成国之大利者,谓之弼。

故谏诤辅弼者,所谓社稷之臣,明君之所贵也。

”(言谏诤辅弼,虽事迹有殊,至于安国宁人,其功不异,故俱谓社稷之臣,而明君之所贵也。

)又曰:“夫登高栋临危檐而目不朐、心不惧者,此工匠之勇也;(朐犹动也。

)入深泉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父之勇也;入深山刺猛兽抱熊罴而出者,此猎夫之勇也;临战先登暴骨流血而不辞者,此武士之勇也;居于广廷作色端辩以犯君之严颜,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杜预《左传》注曰:“轩,大夫车。

”)后虽有斧锧之诛未为之惧者,此忠臣之勇也。

君子于此五者,以忠臣之勇为贵也。

”(夫武士、猎夫、工匠、渔父,虽有匹夫小勇,而不能成其大功。

至于忠果之臣、公正之士,广庭作色犯主严,不愿乘轩之荣,不忧斧锧之戮,而使国安人泰,理定功成,道著当时,名流后代,故为君子之所贵也。

  《代要论》曰:“夫谏诤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矫君之枉,正君之非。

)救上之谬也。

(救君上之谬误。

)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

(害于理人之事。

)害于事则危。

(国不安也。

)故《论语》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郑玄曰:相,扶工者也。

)然则,扶危之道莫过于谏,(谏则无倾危也。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兴,贵在谏子。

若君父有非,臣子不谏,欲求国泰家荣,不可得也。

”(《孝经》曰:“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

”郑玄曰:“君父有不义,臣子不谏诤,则亡国破家之道也。

”) 

  卷下 诚信章 #

  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

(诚谓无虚操,信谓不愆期。

言能忠诚信实者,则人皆爱矣。

)诚信者,即其心易知。

(言无诚信者,则不可知矣。

)故孔子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

”(上有诚信则易事,下有诚信则易知。

)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

(人有诚信,则君爱之,君有诚信则人亲之,言致亲爱唯在诚信也。

)故上下通诚者,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则近怀疑而不信。

(言君臣诚通者,则暗合而无疑;诚异者,则虽近而不信也。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郑玄曰:“不知其可者,言不可行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郑玄曰:大车柏车,小车羊车。

輗穿辕端著之,軏因辕端节之。

车待輗軏而行,犹人之行不可无信也。

  《吕氏春秋》曰:“信之为功大矣。

(谓天地、四时、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皆待信而成,故曰大也。

)天行不信则不能成岁;地行不信则草木不大。

春之德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夏之德暑,暑不信则其物不长;秋之德雨,雨不信则其谷不坚;冬之德寒,寒不信则其地不刚。

夫以天地之大,四时之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况于人乎!(言人不可以无信也。

)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有倾危也。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失孝慈也。

)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无恭友也。

)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

(不能久也。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信则终始不二。

)信而又信,重袭于身,(袭犹服也。

)则可以畅于神明,通于天地矣。

”(畅亦通也。

  昔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道。

”孔子对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士必悫信而后求智焉。

(言弓不调而劲,则摧折;马不服而良,则泛佚;士不信而智,则虚诈也。

)若士不悫信而有智能,譬之豺狼不可近也。

”(夫士无悫信而有智能,适足助其奸雄之材而为乱君父师,比豺狼而纵虐,其可近哉。

)昔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人信之矣。

”(郑玄曰:“政有此三者,则国强也。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郑玄曰:“言人所特急者,食也。

自古皆有死,必不得已,食又可去也。

”)

  《体论》曰:“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

(言诚信乃修身之本。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

(怀,归也。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有信故也。

)此以诚信为本者也。

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天地有诚信,然后万物成;君子有诚信,然后百行著。

故天地所守,君子所贵也。

”)

  《傅子》曰:“言出于口,结于心。

(结谓缠结。

)守以不移,以立其身。

(谓守其前言而不移易也。

)此君子之信也。

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

(奉,又事也。

言事君事父不可以无信。

)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逾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益隆。

(言臣不能以信忠于其君,则君臣之道离贰;子不能以信孝于其父,则父子之情衰薄也。

)夫仁者不妄为,(为得其时。

)知者不妄动。

(动合于礼。

)择是而为之,(不为非也。

)计义而行之。

(计合于义而后行之。

)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

(由其动为不失故也。

)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

故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言虽有仁智,苟无诚信则不可以为君子也。

)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

(言小人必无诚信也。

)君子虽殒,善名不减;(身没而名扬也。

)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位隆而恶著也。

) 

  卷下 慎密章 #

  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谓若曾参、颜回之俦。

)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

(谓若孔光、陈宠之俦。

)忧患生于所忽,(忽,轻也。

《周书》苪良夫曰:“惟祸发于人所忽也。

”)祸害兴于细微。

(言祸害之事,皆从细微而起,故蚁溜漂都突烟樊邑也。

)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

(夫不慎于始,则祸成于末,虽终身积悔,其可及哉!故孟德长恨于英雄,智伯永惭于水灌也。

)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

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兆;慎者慎于未成。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早虑则不因,早豫则不穷。

故《书》曰:“敬戒无虞。

”《易》曰:“思患豫防”。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为所非为,必致倾危。

)孔子曰:“终曰言,不遗己之忧;终曰行,不遗己之患,(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忧患不至,而吉乃大来也。

)唯智者能之。

”(若非智者,则必有其忧患也。

)故恐惧战兢所以除患也,恭敬静密所以远难也。

终身为善,一言败之,可不慎乎!(失之毫厘,以差千里。

成之难,毁之易。

虽终为善,而一言败之,不可不慎也。

)夫口者,关也;舌者,机也。

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

(《论语》曰:“驷不及舌。

”郑玄曰:“君子过言出口,驷马追之不及也。

”)口者,关也;舌者,兵也。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人之出言,若不当于理,则及自伤己,同于兵刃也。

)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

(迩,近也。

若言布于人,行流于远,虽欲复止,其可得乎?故君子慎之也。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

(韩康伯曰:“枢机,制动之至。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

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言于未睹未闻之前而戒惧之,故能免于患难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言隐微尤为显见,以其无隐不彰,无微不著故也。

)是故君子慎其独。

(独谓独居。

)在独犹慎,况于事君乎!况于处众乎!(言事君处众,则慎之弥甚也。

)昔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响随言而美恶,影随身而短长,以逾忧患宠荣,亦随人所行也。

)言者所以召响也,身者所以致影也。

(言之所以召响,身之所以致影,亦犹慎之所以致福,慢之所以召祸也。

)是故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

”(而,汝也。

言祸福之理既由人而兴,故当慎汝之言,慎汝之身。

  昔贤臣之事君也,入则造膝而言,出则诡词而对。

(人或问之,则不告以实也。

《风俗通》曰:“礼谏有五,讽为上。

故入则造膝,出则诡词。

辞善则其称君,过则其称己也。

”)其进人也,唯畏人之知,不欲思从己出;其图事也,必推明于君,不欲谋自己造。

畏权而恶宠,(畏其威权,恶其贵宠,而不欲居之。

)晦智而韬名。

(晦其深智,藏其美名,不欲使人知之。

韬,藏。

)不觉事之在身,不觉荣之在己。

(言能混齐荣辱。

)人闭其口,我闭其心;人密其外,我密其里。

(里犹内也。

心尚闭之,况其口乎?内尚密之,况其外乎?)不慎而慎,不恭而恭,(或于无形。

)斯大慎之人也。

故大慎者,心知不欲口知;其次慎者,口知不欲人知。

(口知,谓口言也。

)故大慎者闭心;次慎者闭口;下慎者闭门。

昔孔光禀性周密,凡典枢机十有余年,时有所言,辄削草稿。

(谓进言于其君也。

削草稿者,惧其事泄于外。

)沐曰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言其义慎深也。

)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温室,殿名也。

在长乐宫中。

)光默而不应,更答以他语。

(舍温室之树而别以他语答之。

)若孔光者,可谓至慎矣,故能终身无过,享其荣禄。

(周密故无过,至慎故享禄也。

) 

  卷下 廉洁章 #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清静无为,天之德也。

人能体之,则天与之时,所谓用天之道矣。

)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恭廉守节,地之德也。

人能体之,则地与之时,所谓分地之利矣。

)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

(言君子之人,虽处富贵,不以奢侈之养而伤其身;虽居贫贱,不以无义之利而毁其廉。

言所为必合于道也。

)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言知为吏之道者,则奉公法以利人;不知为吏之道者,则枉公法以侵人也。

)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吏能廉平,则患难远己,故为宝也。

)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

(越分故也。

)知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知其不可故也。

)是以远害而名彰也。

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

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

(夫不义而处富财,必招却夺之患,无德而居高位,必践倾危之灾。

故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也。

  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性廉洁也。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吝,且不显国也。

”(仲孙不晓文子之意,故发此言。

)文子曰:“然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

(欲与国人同其好恶。

)且吾闻君子以德显国,不闻以妾与马者。

夫德者,得之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也。

(若唯自得,则不足以行矣。

)若独贪于奢侈,好于文章,是不德也。

何以相国?”(文章,谓锦绮之属也。

)仲孙惭而退。

  韩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贺其贫也。

)宣子问其故。

对曰:“昔栾武子贵而能贫,故能垂德于后。

今吾子之贫,是武子之德,能守廉静者,致福之道也。

吾所以贺。

”宣子再拜,受其言。

  宋人或得玉,献诸司城子罕。

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杜预曰:“玉人,能治玉者也。

)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公仪休为鲁相,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争商贾之利也。

)受大者不得取小,(大谓君禄,小谓人利也。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客曰:“闻君嗜鱼,故遗君鱼。

何故不受?’公仪休曰:“以嗜鱼,故不受也。

今为相,能自给鱼。

(言己为相,禄足以自给其鱼。

)今受鱼而免相,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 

  卷下 良将章 #

  夫将者,君之所恃也;(恃之以御侮也。

)兵者,将之所恃也。

(恃之以胜敌也。

)故君欲立功者,必推心于将;(推其诚心于将。

)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

(致其慈爱于兵。

)夫爱兵之道,务逸乐之,务丰厚之,不役力以为己,不贪财以殉私。

内守廉平,外存忧恤。

(言将爱兵之道,务使其逸乐、丰厚,不可役兵之力以为于己,不可贪兵之财以殉其私,内守廉平之性,外存忧恤之心也。

)昔窦婴为将,置金于廊下,任士卒取之。

私金且犹散施,岂有侵之者乎!吴起为将,卒有病痈者,吴起亲自吮之。

其爱人也如此,岂有苦之者乎!

  夫将者,心也;兵,体者也。

(言兵将共为心体也。

)心不专一,则体不安;将不诚信,则卒不勇。

(言心能专一,然后体安。

将有诚信,然后卒勇也。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必以其身先于士卒,而不避矢石之害也。

)暑不张盖,寒不被裘。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达谓遍得汲也。

)军幕未辨,将不言倦。

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

  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

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显贿,非轻死而乐伤也。

夫将视兵如子,则兵事将如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

(若将无子弟之恩,则兵无父兄之敬,皆由其将也。

)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

”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

(言以得众心为贵也。

)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况以爱率下,而不得其死力乎!(言将若能以情亲其士卒,则虽曰木石犹感应矣。

况以仁爱率下,而不得其死力乎!言其必得之矣。

  《孙子兵法》曰:“兵形象水。

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故水因地而制形,(谓因地高下,制其避就之形也。

)兵因敌而制胜。

(谓因敌虚实制其克捷之胜也。

)兵无常道,(随时之变)水无常形。

”(任地之势。

)兵能随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良将也。

所谓虚者,上下有隙,将吏相疑者也;所谓实者,上下同心,意气俱起者也。

善将者,能实兵之气以待人之虚;不善将者,乃虚兵之气以待人之实。

虚实之气,不可不察。

(虚者,丧兵之本。

实者,胜敌之源。

得失由之,故不可不察。

  昔魏武侯问吴起曰:“兵以何为胜?”吴子曰:“兵以整为胜。

”武侯曰:“不在众乎?”(武侯之意,以众为胜矣。

)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

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何益于用。

(杜预《左氏传》曰:鼓以进军,金以退军。

)所谓整者,居则有礼,(有军旅之礼也。

)动则有威;(有征伐之威也。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进退不失其宜故也。

)前却如节,左右应麾。

(谓得前却之节,应左右之麾也。

)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

”是之谓礼将也。

吴起临战,左右进剑。

吴子曰:“夫提鼓挥桴,临难决疑,此将军也。

(军法,合战则将自鼓也。

)剑之任非将事也。

  夫将有五材四义。

知不可乱,明不可蔽,信不可欺,廉不可货,直不可曲,此五材也。

受命之曰忘家,出门之曰忘亲,张军鼓宿忘主,(宿谓止宿。

鼓以进之。

)援桴合战忘身,此四义也。

将有五材四义,百胜之术也。

(谓得百战百胜之术。

  夫攻守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之不可攻也。

(言攻战守备之法,无恃其敌不来,当恃吾有备以待之;无恃其敌之不攻,当恃吾之兵整不可攻也。

)夫将若能先事虑事,先防求防,如此者,守则不可攻,攻则不可守。

(我守则彼不可攻,我攻则彼不能守,言其进退由己也。

)若骄贪而轻于敌者,必为人所擒。

(囗为敌人所擒虏也。

  昔子发为楚将攻秦,军绝馈饷。

(军中馈饷,无后继之也。

)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其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使者曰:“士卒升分菽粒而食之。

”(以其绝于馈饷,故用升分菽粒,言不能全菽也。

杜预《左氏传》注曰:“菽,大豆也。

”孔安国《尚书传》曰:“米食曰粒。

”)又问曰:“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

”(牛羊曰刍,犬豕曰豢。

)后子发破秦而归,母闭门而不纳。

(怒其失为将之道,故不许入门。

)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欤?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味不足加美,而士卒如有醉容,怀其德也。

战自五焉。

(士卒怀其恩德,故至于战阵,各自尽力,一当敌之五焉。

)异曰又有献一囊糗糒者,(《书》曰:“峙乃糗粮。

”孔安国曰:“皆当贮峙汝糒糒之粮也。

”)王又以赐军士,军士分而食之。

甘不足逾嗌,(嗌,咽喉也。

)士卒如有饫容,(饫,饱也。

)怀其恩也。

战自十焉。

(一当敌之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升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康乐于其上,(死地,谓升分菽粒。

康乐,谓刍豢黍。

)虽复得胜,非其术也。

(言非为将之道术也。

)子非吾子,无入吾门!”子发谢,然后得入。

及后为将,乃与士卒同其甘苦,(能齐其劳,共安危也。

)人怀恩德,争先矢石,(争先犯于矢石。

)遂功名曰远。

若子发之母者,可谓知为将之道矣。

  昔赵孝成王时,秦攻赵。

赵王使赵括代廉颇为将。

括母上书曰:“括不可使将也。

(言括之才不任将帅。

)始妾事其父,(括之父奢。

)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亲自奉饭以十数者,所以厚养其士,欲尽其力。

)所交者,以百数。

(以友道交之者,又百数也。

)大王所赐金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共之。

(不独受君之赐。

)受命之曰,不问家事。

(专于君命。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东向而朝者,避君之南面也。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言括不抚士,故军吏惧也。

)王所赐金帛,归悉藏之。

(不与士卒共之。

)乃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欲取之以自益。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奢仁惠,括贪虐。

)愿王勿遣。

”(勿遣代廉颇也。

)王曰:“吾计已决矣。

”(谓用括之心已定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言括之有罪,必坐于己也。

)王曰:“不也。

”(言必不使罪相及也。

)括遂行,代廉颇为将四十余曰,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终如括母之言也。

杜预《左氏传》注曰:“覆,谓威力兼备,若罗网所掩覆。

一军见擒制,故以覆为文也;”)王以括母先言,不加诛也。

若赵括母者,可谓豫识成败之机也。

 

  卷下 利人章 #

  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

(《书》曰:“惟天惠人。

”《史记》曰:“秦命人为黔首。

”)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

(《左传》曰:天生人而树之君。

)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

(《书》曰: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

)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

(牧,养也。

)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是以君子任职则思利人,事主则思安俗。

故居上而下不重,处前而后不怨。

(言君子既能利人安俗,故居上而下不以为重,处前而后不兴其怨。

  夫衣食者,人之本也。

(人非衣食不生,故为人之本也。

)人者,国之本。

(国非人不立,故为国之本。

)人恃衣食,犹鱼之待水;国之恃人,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无足则不可以步。

故夏禹称:“人无食则我不能使也。

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

”(皆引过以归也。

)是以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

(利人,然后乃为忠也。

  《管子》曰:“佐国之道,必先富人。

人富则易化。

是以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

(不相袭也。

)然俱王天下者,必国富而粟多。

(言国富粟多,乃可以王于天下。

)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贵其农也。

)劝农之急,必先禁末作;(末作谓雕文纂组也。

)末作禁,则人无游食;人无游食,则务农;(务勤农业。

)务农则田垦;(垦,开也。

)田垦则粟多;(仓廪实也。

)粟多则人富。

(百姓足也。

)是以古之禁末作者,所以利农事也。

(末作妨于农事,故禁。

)至如绮绣纂组,雕文刻镂,或破金为碎,(谓雕文刻镂也。

)或以易就难,(谓绮绣纂组也。

)皆非久固之资,徒艳凡庸之目。

如此之类,为害实深。

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

但常人之情,罕能远计,弃本逐末,十室而九。

(本谓农功,末谓末作。

)才逢水旱,储蓄皆虚,良为此也。

(为弃本逐未故也。

)故善为臣者,必先为君除害兴利。

所谓除害者,末作也;所谓兴利者,农功也。

  夫足寒伤心,人劳伤国,自然之理也。

养心者不寒其足,为国者不劳其人。

(为犹理也。

)臣之与主,共养黎元,必当省徭轻赋,以广人财;(谓省人徭役,十一而税也。

)不夺人时,以足人用。

(《论语》曰:“使人以时”。

  夫人之于君,犹子于父母,未有子贫而父母富,子富而父母贫。

(言必同其贫富也。

)故人足者,非独人之足,国之足也;人匮者,非独人之匮,国之匮也。

是以《论语》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孰,谁也。

)故助君而恤人者,至忠之远谋也;损下而益上者,人臣之浅虑也。

(谓减损下人而增益君上。

  《贾子》曰:“上古之代,务在劝农,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而余三年之蓄,三十年耕而人余十年之蓄。

故尧水九年,汤旱七载,野无青草而人无饥色者,诚有此备也。

”(有此劝农之备。

)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

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导,家给人足,则国自安焉。

  论曰:夫君臣之道,上下相资,喻涉水之舟航,比翔空之羽翼。

(《管子》曰:“齐桓公叹曰:‘孤之有仲父,若飞鸿之有羽翼也。

’)故至神攸契,则星象降于穹苍;妙感潜通,则风云彰于寤寐。

(《王文宪集?序》曰:“寤寐、风云,{穴是}资人杰。

”《易》曰:“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其同体也,则股肱耳目不足以匹其同;其益政也,则麹蘖盐梅未可以方其益。

(《书》曰:“若作酒醴,尔惟麹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谅直之操由此而兴,节义之风因斯以著。

是知家与国而不异,君与亲而一归。

显己扬名,惟忠惟孝。

  每以宫闱暇景,博览琼编,观往哲之弼谐,睹前言之龟镜,(《书》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未尝不临文嗟尚,抚卷循环。

庶令匡翊之贤,更越夔、龙之美,(夔、龙,皆虞舜之臣也。

)爰申翰墨,载列缣缃。

何则?荣辱无门,惟人所召。

(《左传》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若使心归大道,情切至忠,(《老子》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务守公平,贵敦诚信,抱廉洁而为行,怀慎密以修身,奉上崇匡谏之规,恤下思利人之术,(《书》曰:“臣下不匡其刑墨。

”《论语》曰:“因人之所利而利之。

”)自然名实兼茂,禄位俱延,(《庄子》曰:“名者实之宾。

”)荣不召而自来,辱不遣而斯去。

然则忠正者致福之本,戒慎者集庆之源,若影随形,犹声逐响。

(《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凡百群彦,可不勖欤!

  垂拱元年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