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赵氏家谱

贵州威宁赵氏家谱

一、上古先辈 #

1、轩辕黄帝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

昌意娶女妪生高阳(即颛顼)。

颛顼娶邹屠氏生九子,长骆明、次苍舒、三聩鼓、四梼寅、五大临、六庞降、七庭坚、八仲容、九叔达。

又娶胜溃氏生三子,十卷章、十一穷蝉、十二梼兀不才子。

大临生岩。

岩娶女修生大业(即皋陶)。

大业娶女华生伯益。

伯益娶妣姚姓玉女生二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

大廉为秦(国)、赵(国)的共祖。

若木封于徐,其后为徐氏。

2、大廉之子无考(总谱未明记)。

大廉之孙季费、戴宁。

季费之子、之孙无考。

季费之玄孙费昌。

费昌五世孙仲容。

仲容长子启、次子恶来(秦国之祖)。

启公长子升。

升公长子季胜(更名更名宅皋),次子孟增(更名为狼皋)。

孟增生子衡父。

衡父生子造父。

造父受封赵城,即是赵姓之始祖。

二、历代赵氏先祖源流

一代祖赵城(即造父),衡父之子。

妣姒氏生子琴台。

造父事周穆王为股肱,随王乘上四辂之车,到昆仑山会西王母,欢饮琼液之酒,回国后,有徐偃王作乱,造父汇集四岳之兵,扑灭偃王,受封于“赵”,把山西塘(原晋县)改为“赵城”,后来该地设立官府,就称为“赵城县”,今,从此我族定姓于赵,千秋万古,永不更易。

(“之霍县”,康熙年县名,属平阳府)。

有文载曰: #

二代祖琴台,妣陶氏生子原鄂

三代祖原鄂,妣熊氏生子应庭。

四代祖应庭,妣嬴氏、芋氏生子善述。

五代祖善述,妣杜氏生子宪章。

六代祖宪章,妣任氏生二子,长奄父;次仲容。

七代祖奄父,又名公仲。妣祁氏生子叔带。

奄父公,周宣王时为戎御。

奄父、仲容均随王驾,后被西戎侵犯周境,我奄、仲二公保驾御敌,未能取胜,西戎进了镐京,仲容战死,周王受诛,我奄父公保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

八代祖叔带,妣姬氏生子可立。

叔带公亦在佐王朝,职任大夫,时值周幽王无道,荒淫乱政,我叔带公与宰相衡伯阳父谏君得罪,遂吟麦秀之歌。

隐居晋国,后被晋文候访而认用。

始建赵氏于晋国。

赵氏宗兴。

九代祖可立,妣邢氏生子骈原。

十代祖骈原,妣周氏生子伯仲。

十一代祖伯仲,妣任氏生子良友。

十二代祖良友,妣曹氏生子赵夙。

十三代祖赵夙,妣蔿氏生子共孟

赵夙公,深受晋恩,加封于耿。于鲁隐公元年,生共孟。晋献十六年伐耿,夙公为将,灭耿。

十四代祖共孟,生赵威、赵衰等。

十五代祖赵衰,字“子余”,妣隗氏、樊氏生嫡子赵盾、庶子赵括、赵婴齐等人。其兄赵威为晋国大夫。

衰公事晋,列位上卿职。时因骊姬乱晋,重尔主奔翟十九年得返国,衰等忠保重耳主复位,是为晋文公。

十六代祖赵盾,妣毕氏生子朔,庶子穿。

盾公即赵宣子。

当时事襄,事平、事成三人参专政征伐,子朔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成公)听屠之宠。

盾公事政二年,襄公卒,继事灵公,十四年灵公欲杀盾公,盾公逃亡,未及出境。

盾公之子赵穿公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盾公复返事国政。

晋景公时盾公卒,谥“宣孟”。

子朔立。

盾公兄弟赵同为晋下军大夫;赵括为晋中军大夫;婴齐为军中大夫。

十七代祖赵朔(原名庄),妣姬氏。生子赵武。

朔公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枉奏欲灭赵氏,杀去三百余口。

当因赵朔之妻乃晋成公之女,是“公主”,身怀赵武,拘禁待生杀之,幸亏韩厥与公孙杵臼致交,将程婴之子替换赵武,匿于孟山。

十五年后,复事悼公,复仇,灭屠氏。

有诗曰:

荫谷深藏十五年,挎中儿报祖宗冤。

程婴杵臼称双义,一死何须回后先。

盾公之庶子赵穿,晋襄公之女婿晋大夫,生子旃。

十八代祖赵武,妣程氏(程婴之女),生子成(即景叔),事晋悼公。平公十二年,武公为正卿。十三年卒。谥子文。

穿公之子旃,晋国大夫,生子胜。

十九代祖赵成,初名赵获,又名景叔,晋国之使臣。妣院氏,生子赵鞅。

二十代祖赵鞅,妣徐氏,生子数人。长子伯鲁,最幼者无恤(乃婢所生)。

晋顷公九年,王子朝之乱,鞅合诸侯戍于周。

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其明年十月,范中行氏代鞅,鞅奔晋阳。

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侈。

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二子(荀寅、范吉射)奔朝歌。

韩以赵氏为请,十二月鞅入于绛,晋定公十八年,鞅围范中行氏于朝歌。

范中行子(荀寅),范昭子(范吉射)遂奔齐国。

赵竟有邯郸柏人,由此赵虽名(为臣)实操晋权。

奉邑侔于诸侯。

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鞅从,卒长吴定。

定公三十七年卒。

晋出公十一年,鞅病,十七年卒,谥简子。

长子伯鲁、次子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词,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于是立无恤为后,至是代已而立。

二十一代祖伯鲁,生子赵周,为代成君。

鞅公之幼子无恤,又名赵孟。妣空同氏,立三年,灭代以封其兄伯鲁之子周为代成君。

四年,智伯(荀瑶)与韩康子(驹)、魏桓子(虎)共攻无恤,无恤惧,及奔保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版,城中悬壶而炊,易子而食,无恤乃夜使张孟谈,私于韩魏,韩魏合谋,三月丙戌,三国来智氏,三十三年卒,谥襄子。

生五子,襄子为其兄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于伯鲁之子代成君,而代成君先死,乃使代成君之子浣为太子,至是继立,至赵籍为烈侯。

也就是智氏专政,各呈其能。

襄子公与韩魏三分晋国。

至赵籍烈侯,始奉周命为侯,都在邯郸。

立为赵国,(即是直隶真定府常山县。

历经二百四十二年(起自公元四六七年壬申至纪元前二二五年甲戌。

传位十三世至赵王(迁),被秦所掳。

十三世为:襄子、桓子、献子、烈侯、武侯、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穆王。

偃驾赵祚徽子迁补秦掳后,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坚守赵国,六年后仍亡于秦。

二十二代祖赵周,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无恤之侄也,生子浣,又名恒。襄子之兄不立,而立侄孙浣,是为太子。

二十三代祖赵浣,赵周之子,伯鲁之孙,无恤立以为太孙。妣魏氏生子籍。周威王元年立,十五年卒,谥为献子。后其子为烈侯,追谥为献侯。

二十四代祖赵籍,妣宁氏生子赵章,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与韩虔(景候)、魏斯(文侯)并命为诸侯。

在位九年卒,谥为烈侯。

烈候卒,弟武公立,十三年卒,是为武侯。

二十五代祖赵章,妣卡氏生子赵种。继武侯而立。十一年与韩魏共灭晋,分其地,十二年卒,其子赵种立。

二十六代祖赵种,妣姜氏生子赵语。在位二十五年,卒后追谥为成候,其子赵语立。

二十七代祖赵语,妣莫氏生子赵雍,幼子赵胜。元年徙处屯留,在位二十四年,卒谥肃侯。子赵雍立。幼子赵胜后为平原君。

二十八代祖赵雍。妣骆氏生二子,长子赵章,次子赵何。骆氏即是韩国女,为夫人,生赵章;吴娃(孟姚)也,姓吴,生赵何。

赵雍继肃侯(赵语)立。

五年,五国相王。

十九年,教百姓以胡服骑射曰“夫有高之功者”。

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狂夫之乐。

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功有顺我者,胡服之功,示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二十年,略中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二十一年攻中山,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立王子何为王(即惠文王也),自号主父。

惠文王元年,主父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诈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其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秆已脱关矣,秦王大惊。

三年,主父灭中山,中年卒于沙邱异宫,谥武灵王。

主父者,后称之为太上皇也。

封其弟为平原君。

(住山东济南府德州)

二十九代祖赵何。

妣廉氏生子赵丹。

谥惠文王,其母惠后,吴娃,乃舜之后裔,吴广之女娃,嬴孟姚也。

盖舜受封虞,因虞吴声相近,故亦称吴。

非独太伯,仲雍之后姓吴也。

初简子梦之帝所,帝谓曰:“余思虞舜之勋,将以其胄女孟姚,配尔七世孙”,此其应也。

十七年既封叔胜为平原君。

二十七年赵豹(王母弟)为平阳君。

二十九年使赵奢为将,击秦,大破秦军,赐号为马服君,三十三年卒,太子丹立。

三十代祖赵丹,妣李氏生子赵偃。

谥孝成王。

元年秦伐赵,拔三城,王新立,太后韩夫从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王曰:必以长安君(惠文王之少章之子)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谏(后有《触龙说赵太后》之文章),乃以长安君为质,齐师乃出,二年,惠文王卒。

四年,取韩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年廉颇免,赵括代将,秦将白起围括,括以军降,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

秦围邯郸,八年平原君赵胜入楚请救,楚来救,魏信陵君公子无忌亦来救,邯郸乃解,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子偃立。

三十一代祖赵偃,妣田氏生二子,长嘉,次迁。谥悼襄王。九年卒。庶子迁立为太子。

三十二代祖赵嘉,妣何氏生子赵佗、公辅、昆等。

襄王爱妓,乃废嫡子嘉,立庶子迁为太子,在位六年,后降于秦。

赵嘉病故,其子赵佗奔粤为龙川令,是时秦并天下,公辅主西戌,即今(陕西省),号曰赵王,世居陇川西天水,即今(甘肃兰州巩昌)。

我赵氏六国之后,奔粤南海诸邑,走至西戎是矣。

天各一方,裔孙繁衍,遍及中华海内外。

赵嘉之弟赵迁,在位六年,而降于秦,置赵王迁于房陵石宭之中昼夜无聊,忧闷而死,代王嘉闻之迁死谥为幽穆王。娶妣姜氏,后世子孙未详。

三十三代祖赵佗,是时秦并六国后,佗奔粤为龙川令,真定人也,秦二世时天下大乱,欲定扬、粤及桂林、南海诸郡。

时值南海尉任付公嚣病将死,赵陀行尉事,教以绝关自备,因自立为南越武王。

召陀面谕:方令豪杰叛秦,两粤之地数千里,颇有中国人辅佐,尔乃一州之主,务要招贤纳士,待卒以礼,待民以宽,吾今死后,好自为之,骂秦而死。

陀公揖篆不数年,汉高正位,封陀为南粤王。

高祖驾崩,诸吕用事,禁粤关市,陀公大怒,自立为帝,至(汉高十一年),延至汉文帝即位,以德化人。

使陆贾劝陀公取缔帝号,用为亲相,派在真定府为守邑,称藩王。

陀公岁时奉祀,文帝立二年,与陀公亲冢,在常山真定府者置守田园奉祀,文帝诏陀公昆弟增官厚禄,加以宠之,陀公即遣从子赵尧入侍,陀公病故,传职与孙赵胡是为“文王”。

胡公遂遣子婴齐入宿自卫,胡公崩驾,婴齐立为承相,吕嘉作乱,杀了婴齐,立建德为王,发兵反汉,上遣路博德等击之,兵临真定,以理直问,吕嘉见汉以德,万民欢从,自知不能成其大事,慌乱受执,建德亡入海沦。

梧王赵光归汉,封为随祧侯。

公辅,代王嘉之子,是时秦并天下,嘉王崩驾,公辅主奔西戎即今陕西省,号曰:赵王,世居陇西天水郡,即今甘肃兰州巩县。

三十四代祖赵尧,即是南越武帝赵佗(汉高封为南粤王)之子也。汉高十年,为宠陀公,赵尧入待,封尧为御史大夫。立侯爵。生子赵胡。

三十五代祖赵胡,陀公病故,传职与孙赵胡,是为文王。立侯爵,生子赵婴齐。

三十六代祖赵婴齐,为明王,有三子。长赵建德,幼赵光。

三十七代祖赵光,封随祧侯,生子赵涉。

三十八代祖赵涉,官封太常,生子赵咨。

三十九代祖赵咨,官任敦煌太守,借病辞官回家耕种。生子赵绾。

四十代祖赵绾,师事公孙,官封御史。生子赵禹。

四十一代祖赵禹,又名宽平,官封御史,定律例。生子赵信。

四十二代祖赵信,官任前将军,生子赵食其。

四十三代祖赵食其,官封大司马,生子赵破奴。

四十四代祖赵破奴,官任袭太常卿。生子赵周。

四十五代祖赵周,官任中书令,后为相。生子赵过。

四十六代祖赵过,官封为搜粟太尉,死后,官民为他立祠。生子广汉、充国。

四十七代祖赵广汉,官封京兆尹。死后官民无不歌颂。生子赵昌。

赵充国官封大将军,加封营平侯,死后谥壮,塑像于麒麟阁配享。生子赵邛。

四十八代祖赵昌,官任尚书,后任中书令。生子赵钰。

四十九代祖赵钰,事汉平帝,官封谏议大夫,生子赵孝、赵礼。

五十代祖赵孝,官封长安尉。生长子赵朋,次子赵崩。

五十一代祖赵崩,官封司马太尉,生子赵熹。

赵崩之兄赵朋,称三辅豪杰,讨王莽不克而死。

五十二代祖赵熹,官任平原太守,百姓歌颂,设祠立像,拜太尉,追随者封节乡侯。进太傅,卒后子孙各受官爵。生子赵璜。

五十三代祖赵璜,璜公颇有学术,志气高而不愿做官,隐居教学崇尚礼义,死谥文贞。生子赵戒。

五十四代祖赵戒,事顺帝,官封太常,后隐避,不食而死,生子伯英。

五十五代祖赵伯英,隐居,妣李氏,生子赵典。

五十六代祖赵典,父早丧,家道贫寒,纺织度日。其母制蒲为书,浪沙作纸,教典读写,官居孝廉,后官居太常卿,在八顾之列。生二子赵苞、赵道。

五十七代祖赵苞,奉孝廉,后为辽西太守,生子赵芳。

赵道之子赵云公,三国之名将也。

五十八代祖赵芳,名朗,字公明。不食晋粟,修丹炼汞,遂云游仙去也。生子炳。

五十九祖赵炳,广行方便,请舟渡人,得父仙术。存心济世,遂为仙去。生子瑾。

六十代祖赵瑾,隐居东道,耕读修桥梁,设义学,救荒岁,殃后乡贤祠有声。生子胤。

六十一代祖赵胤,少有胆略,好骑射,性至孝,公德能化虎狼,在乡虎狼执礼。晋帝封职,公不受而隐。生子赵泉、赵狄。

六十二代祖赵狄,有学术,善易教,明天文,为当代名士,隐居汲眉。生子谦。

狄公之兄赵泉,秦时用为著书郎。

六十三代祖赵谦,为慕容垂之谋臣。生子整。

六十四代祖赵整,事秦。生子赵融。

六十五代祖赵融,事魏景明帝,官太常有声。生子赵桃弓。

六十六代祖赵桃弓,事魏延昌为太子舍人,后官朴射。生子赵贵。

六十七代祖赵贵,事魏,官为参军。生子赵产。

六十八代祖赵产,事齐。与杨某同赞军机。生子赵軏。

六十九代祖赵軏,为齐别驾,在原兴州兴修水利,万民瞻仰,为軏立祠。生子赵泓。

七十代祖赵泓,事隋炀帝,官封谏议。生子行枢。

七十一代祖赵行枢,事隋,官封五官中郎将。生子赵冕、赵昱。

七十二代祖昱,事隋,为嘉州太守,平蛟后,有人见昱跨马提刀,从云中而过,人称为仙去也。生子郡。

七十三代祖赵郡,事唐,卒谥忠贞,图像于凌烟阁受祀。生子赵环。

七十四代祖赵环,为尚太公女长乐公主附马,封寿州。生子彦昭。长乐公主乃唐高祖李渊之女。

七十五代祖赵彦昭,事唐,封昭同平章事。生二子赵冬元、赵诲。

七十六代祖赵冬元,十八孝士之一,图像于含相亭。生子继绳。

冬元公之弟赵诲,官为吏部有声。妣李氏。

七十七代祖赵继绳,学术高迁,志向超群,诸子百家一览便记,后天台山仙去。生子赵琰。

七十八代祖赵琰,颇明春秋,善通经史,品行好,有父志,隐居白水村新痞。生子赵计。

七十九代祖赵计,公卿大夫,官封御史。生子光奇。

八十代祖赵光奇,为人敦厚且贤。不愿为官,事母至孝。生子赵惠宗。

八十一代祖赵惠宗,新痞人,得九天仙箓,积柴自焚,化鹤腾空仙去。生子赵鸾。

八十二代祖赵鸾,孝廉入朝,唐时授随军参谋之职,以兵讨李怀光,不克而死。生子赵憬。

八十三代祖赵憬,自父赵鸾死后,憬于乱军之中逃回,唐时为尚书佐臣,后为宪宗相事。生子玲、脁。

八十四代祖赵脁,官任唐幽都令,民歌善政。生子赵挺。

八十五代祖赵挺,官任唐御史中丞。父死后哀恸过度,亦死去。生一子赵霸。挺公之墓葬于濮阳河石牛口内。

八十六代祖赵霸,少孤家贫,事母至孝,唐时为涿州刺史,后改名赵敬。宋朝三百余年之始祖。生子赵弘毅。

八十七祖赵弘殷,原名赵弘毅,又名赵弘启。

五代时事后唐庄宗及唐明宗有功,为洛阳待卫校尉。

累官检校司徒,岳州防御史封天水县男,与匡胤分典禁军,卒赠太尉,任唐、汉、周三朝司空官。

娶杜氏生五子,二女。

长子匡济即匡光(早殁)。

次子匡胤开基大宋,即是宋太祖。

三子匡义即宋太宗。

四子匡美。

五子匡赞(早殁)。

长女夭逝,追封陈国长公主。

次女名唤美蓉,先适朱德福。

朱不幸夭逝,封美蓉为燕国长公主,许配与高行周的儿子高怀德。

葬河南巩县永安陵。

八十八代祖赵匡胤,大宋王朝开国皇帝,大宋太祖皇帝。

胤公于公元九二七年出生于洛阳涿州夹马营。

传说出生之时,异香满室,人谓之香孩儿。

天红赤烛。

从师辛文悦学书。

长大后,事周朝柴世宗(即柴荣),掌殿前待卫军政。

士卒服其恩威,数出征伐,累建大功。

继任检点,及恭帝(即训宗)时,加检点太尉,领归德节度使。

时训宗年方七岁。

契丹、北汉联兵入侵,胤公领兵出战,至陈桥驿,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

苗训指谓楚昭甫曰:此天命也,且先立检点作天子,然后出征,次晨黎明,为众所迫,黄袍加身,呼万岁拜。

胤公拒之不得,乃以诸将誓曰:“汝等欲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则不能为汝主也。

太后少主,我已北面事之,公卿大夫,与我比肩,勿得侵凌;都市府库,勿得侵掳。

用命在旦夕有赏,违令族诛。

”众皆曰:诺!遂肃队而行。

自仁和门入,秋毫无犯。

太祖令甲士归营,退居公署。

时早朝未罢,后周柴太后周太祖郭威之妻,世宗之姑母传诏,陶榖草诏:恭帝禅位与太祖。

以火德王,国号宋。

匡胤即位,是为宋太祖。

(史称“陈桥兵变”)

帝稔知民间疾苦,大赦天下,发粟账饥,号令分明,宽厚抚士,轻徭薄敛,不较小过,四方闻风降服。

高丽入贡,回鹘来朝,女贞贡马,小国皆降。

惟南唐李昱,自晋时僭号南唐,建都应天府,自恃地利兵强,不肯降服,帝遣曹彬伐之。

亲执剑付彬,戒之曰:勿轻用兵,勿扰生民,宜立威信。

使自归顺。

彬围金陵,授意投降。

南唐使臣徐弦入贡求缓攻,曰:“唐欲以臣事君,以子事父也”。

帝曰:“父子分为两家可乎?”,弦不能对。

又言南唐无罪,帝怒曰:卧棍(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自春至冬,唐主不降,彬下令:城破,不许妄杀一人。

至期城破,执李昱以归。

由是天下不征,自来朝顺。

四夷遣使入贺,安居乐业,咸相谓曰:我等经离乱,从卧未尝安席,不意今日复睹太平天子也。

太祖既定天下,四海太平,欲裁减诸镇兵权,设筵以晏功臣,曰:“我非汝曹之力不至此,然终夕未尝安枕也。

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石守信)等拜曰:“陛下何出此言,天命既定,谁敢异心”。

帝曰:“汝曹虽无异心,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黄袍加身,汝虽不欲,其可得乎!”。

众皆顿首泣曰:“愿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路,臣等愚不及此”。

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欲富贵耳。

汝等何不谢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田宅,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勿使贫乏,且与汝等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众皆顿首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可谓生死骨肉也”。

宴罢,明日石守信等,上表辞朝者十余人,各受制命而归,帝亲送之。

(史称“杯酒释兵权”)

曹彬素性忠耿,加待卫枢密使,专征伐,号令严明人莫敢犯,自从太祖定天下,量敌进退,未尝有失,兵卒皆受其恩,后迄归田,以天年终。

帝受周禅位,褒赠韩通,奖其忠也。

乃封恭帝为郑王于房州,柴太后为先皇太后,辛文悦为长者。

及恭帝卒,太祖亲为发丧,罢朝十日,以帝王之礼葬之。

仍封其后。

凡大臣有亡殁者皆荣其后。

待诸降王,皆以宾礼。

立太庙,追封高祖朓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挺为顺祖混元皇帝;祖敬为冀祖简恭皇帝;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

妣皆为皇后。

尊母杜氏为太后。

后定州安善人。

帝拜于庶上,群臣称贺,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贵为为天子,胡为不乐?”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道,由此可尊,荀或失驭,求为匹夫之妇不可得也!是吾所以忧矣。

”帝再拜曰:“谨受命”。

余续家书,有诗赞杜太后,有先见之明,诗曰:

为君本是万人尊,失势不堪为庶民。

试看宋亡悲惨状,莫若百姓乐天伦。

帝有弟光义(即匡义)封晋王,光美封秦王。

太祖待弟友善甚笃,光义得疾灼艾,太祖也自灼艾分其痛。

太祖事母至孝,建隆三年太后疾笃,太祖亲待汤药,太后谓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这由乎”?太祖答曰:“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

太后曰:“不然,由柴氏幼儿主天下耳。

汝万岁后,当传位晋王光义,光义传光美,再传德昭,次第相承,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拜曰:“谨受命”。

太后谓赵普曰“赵书记共记吾言”,不可有违。

及太祖将终,引斧砍地,谓太宗曰:“汝好为之”。

太祖在位十七年而崩。

按:太祖九六0年庚申开国,京都建在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府,至九七六年丙子逝世。

改元者三,建隆三年,乾德五年,开宝九年,寿五十岁。

生二子。

元配贺氏,再配王后生德昭。

三娶徐氏。

续娶宋后,即开宝皇后生德芳,太祖葬河南巩县永昌陵。

王后、贺后、宋后葬永安陵。

太祖忠孝仁慈,有诗曰:

太祖为人性大公,恰似红日照晴空。

事亲至孝对弟友,爱民如子训臣忠。

待诸降王以宾礼,封周恭帝岂篡同。

谨尊母后临崩语,致使昭芳不善终。

胤公之三弟赵匡义,又名光义,继胤公之皇位为太宗皇帝。

匡义公生于公元九三九年,九七六年即皇帝位,即位后改名赵灵。

时以张齐贤、薛居正、吕蒙正为相,大兴科场,召贤纳士,灭了吴、越、北汉刘继元,既平复征契丹,不利而还,帝即归朝,以为幽州失利,不行平北汉之赏。

德昭言于帝前,帝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德昭被辱,退而自刎。

其弟德芳哀惧成疾亦卒,太祖二子俱亡。

秦王廷美怜之不自安。

太宗以传国之意问赵普,普曰:“太祖既误,陛下岂容再误耶!”降迁美为涪陵县公,仇人李符告廷美怨恨朝廷,徙于房州,未久,遣人杀之。

嗟乎!太祖创立天下,令二子恐惧而亡,太宗继承旧业子孙独享富贵,虽曰:太祖误之,而太宗亦残忍也。

太宗在位二十一年。

起自公元九七七年,丁丑。

至九九七年,丁酉终。

改元者五:太平兴国八年;雍熙三年;端拱二年;淳化五年;至道三年,寿五十九岁崩。

原配尹氏;继配符氏;三配李氏生二子,长元佐,次元侃。

四配李处耘之二女,册立为皇后,李氏生五子,三元汾、四元杰、五元渥、六元偁、七元俨。

太宗葬河南巩县永熙陵,二李后同葬。

史有诗讥太宗背恩忘义,后代为奸臣所害,以至灭亡。

诗曰:

太宗继立亦狠心,既误再误背君亲。

兄冀相传永富贵,孰知遗害及后人。

又有后人作诗曰:

烛影斧声疑于史,治世雄才还堪纪。

一因好胜败契丹,宋室边患自此始。

胤公之四弟赵匡美,太祖胤公在位时封为晋王,后被太宗匡义降迁美为涪陵县公,仇人李符告廷美怨恨朝廷,徙于房州,未久,遣人杀之。

生二子,长德恭、次德隆。

胤公之四弟赵匡赞,早亡。

八十九代祖赵德昭,太祖长子,封燕王,被太宗辱,退而自杀。生子维吉。

太祖次子赵德芳,妣符氏,封山西南方节度使,同平章事。见兄自杀,忧惧成疾,因与叔廷美最好,见叔被害遂发狂而死。

九十代祖赵惟吉,昭德公之子,太祖驾崩,时九岁,犹在禁中,太平兴国八年,始出禁中,居于东宫,几年后,授左将军之职,后为阆州观察使。生子守度。

九十一代祖赵守度,生子世括。

九十二代祖赵世括,生子令稼。

九十三代祖赵令稼,生子子奭。

九十四代祖赵子奭,生子伯件。

九十五代祖赵伯件,生子师雅。

九十六代祖赵师雅,生子二子,希矅、希瓐。

九十七代祖赵希瓐,娶妣全氏初封庆王,后封荣王,早年逝世,被奸佞害奔其籍。生二子与莒、与芮。

希瓐公之兄赵希矅,封惠王,生子赵均。

九十八代祖赵与芮,封福王,娶妣全氏、黄氏生二子,长赵敏、次赵孜。

芮公之兄赵与莒,时权臣史弥远得势,在宁宗皇帝未生赵竑太子之前,史弥远假借沂靖惠王为名,暗择宗室可立者,以备皇子之选,吩咐馆客,余天赐星夜渡江,到与莒外祖全保长家,引与莒、与芮育于宫中,立为皇侄,与莒更名贵诚,与芮更名贵和,又封与莒为秉义。

宁宗驾崩,史弥远废皇子赵竑为济阳王,立与莒为帝,是为理宗皇帝。

改名赵昀,励精求治,收纳贤才,朝廷清明,民安物阜,以史弥远、赵清为左右相。

时元朝兴起,金朝衰败,宋元共谋灭金,获其主承麟以归而杀之,金朝灭亡。

有史记载:金自公元一一一六年丙申,完颜昊称帝,至公元一二三四年,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止,经八主,共一百一十年。

理宗后来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国政大乱。理宗在位四十年,寿六十二岁崩,葬于浙江绍兴永穆陵。理宗妣谢氏、贾氏无子,禅位于侄赵孜。

九十九代祖赵敏,福王与芮长子,随昺帝于临安,奔至崖山,播于海滨,昺帝溺海。

宋亡。

幸蒙皇天垂佑,神明呵护,登岸潜踪,逃到南京应天府,荆山下姚公家中隐蔽,恩蒙姚公悯念帝室之胄,以女许配,从此敏公身有所依,遂改名赵焜。

二祖和顺,务农为生,不辞披星戴月,日夜辛勤,紧随姚府,造就小康家庭。

数年后,膝下生一子继宗,焜祖喜之曰:“宋朝龙种,帝室宗脉,尚可延也”。

在地四十年而死。

葬于荆山下左。

敏公之弟赵孜,初封延安郡王,理宗无子,诏立为太子,赐名赵樭,即位是为度宗。

度宗贪恋酒色,不理朝政,天目山崩,亡国预兆,时元朝势大,夺取宋城,宋不能敌,避居闽广。

度宗拥虚位十年,寿三十五岁。

妣全氏、杨氏生一子显,妣胡氏生一子昰,俞氏生一子昺。

葬浙江绍兴永绍陵。

一百代祖赵继宗,娶姚氏生一子赵成美。

一百零一代祖赵成美,迁居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柳树巷,三揜井。

生九子,长德权、次德柄、三德铭、四德正、五德翰、六德寿、七德聪、八德奕、九德濂。

是此分为九房。

一百零二代祖赵德权,成美公之长子,妣常氏生一子赵席。

德权公生于元末明初,兄弟九人,德权为长。

皆习弓马,精通武略。

时值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德权公号召其弟投军建功立业。

临行之前,对含泪对众弟曰:“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街、柳树巷、三揜井,是我九人出生之处,今日手足分别,天各一方,再聚困难,各要谨记此地”。

转嘱子孙:“纵有千枝万叶,皆以此地为祖籍,免使宗派紊乱也”。

于是先于太行山安营扎寨,后假投元兵芒哥部,被任为元义兵长。

公元一三五三年,朱洪武之母舅郭光卿(名子兴)起义。

权公即弃卒、弃妻往投之,任帐前先锋,屡战立功,封补委将军,郭光卿死,朱元璋掌权,赐权公名德胜。

随朱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威震动八方,智谋传播四海。

公元一三六三年在洪都之战中,以少数兵力与陈友谅部三十万余兵力激战数日,于六月二十三日晚巡城之时被乱箭射中腹腰眼之上,不治殉国,终年三十九岁。

朱洪武驾临洪都,两行垂泪曰:“德胜为我股肱之将,保吾纵横天下,可惜少年身亡,未受高禄,吾心何忍”,于是追封吾祖德胜公为梁国公。

并在吾祖殿龛上亲笔对联:“人死精神不死,志存型范常存”。

公元一三八六年于鸡鸣山下建立功臣庙,以徐达、常遇春等二十二人,死者像祀,生者虚定其位。

又以廖永安、愈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七人配享太庙。

一百零三代祖赵颙,原名赵席,诰授指挥、洪武将军、镇南侯、麓川公、朝武大夫,娶妣梁氏诰封夫人,生一子赵元吉。

颙公为贵州省威宁一枝之始祖也。本枝宗谱记载为一世祖。

颙公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年,即公元一三四二年,吉月,吉日。

公寄居庐州(今安徽合肥),亡于建文二年,庚辰岁,即公元一四00年三月二十三日。

阵亡于云南麓川(今云南腾冲县境原陇川),因号麓川公。

乘银鬃白马,又称白马先锋,并封为麓川神祭祀,葬于威宁响塘坡。

1381年随傅友德、兰玉大军征云南,至湖南。

胡海洋、秦光玉、赵颙领步骑五万从永宁进乌撤,12月克乌撤,置毕节、乌撤两都司府,秦光玉守毕节卫,并授七星关千户侯。

留赵颙、秦明等四指挥守乌撤卫。

后赵颙封洪武将军,授朝武大夫。

明朝洪武十四年,赵颙公辅佐付德友调北征南,留守乌撤(今威宁一带)以预南蛮之变,洪武31年,明太祖驾崩,麓州宣慰使司伦发二次叛乱,限公于建文帝二年三月十二与沐春、河福、瞿能兴兵追剿,斩贼四万余名,生擒37家反贼,司伦发还平缅,刀翰孟降,斯时颙公不幸疆场之上中箭身亡。

圣上闻之,伤心谈曰:“赵德胜佐孤之祖,开辟疆土,战死洪都,佐联平南战死麓川,两世勤王,捐躯备债,千秋血食,有口皆碑”。

即追封为镇南侯,又封为麓川神也。

并在乌撒为公修建“忠烈祠”,又命钦差二员,奉旨选葬乌撒城南半里响塘坡山,钦赐御祭对联云:“麓川从戎鸡鸣剑光横北斗,武侯继债马踏云影锁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