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陵遗事

《贞陵遗事》《续贞陵遗事》辑佚

《贞陵遗事》佚文

《贞陵遗事》二卷,令狐澄撰。

《新唐志》史部杂史类著录。

注云:“绹子也。

干符中书舍人。

”(作者考订参见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叙录》)《直斋书录解题》史部杂史类有《贞陵遗事》二卷、续一卷,云:“唐中书舍人令狐澄撰。

吏部侍郎柳玭续之。

澄所记十七事,玭所续十四事。

”《志雅堂杂钞》卷下〈书史〉云:“《贞陵十七事》,唐令狐澄纂,言宣宗圣德十七事。

”则又称“贞陵十七事”,名符其实矣。

此书又名《大中遗事》。

贞陵为唐宣宗陵墓名,大中为宣宗年号(847—859),是书专记宣宗事,故有数名之不同。

宋人书中或引作《正陵遗事》,以避仁宗讳也。

《宋志》史部故事类著录《贞陵遗事》一卷,盖元初已残。

《文渊阁书目》(四库本)卷二史杂有令狐澄《贞陵遗事》一部一册。

今则不存。

《太平广记》引书书目有《真陵十七史》,引其文三条。

《类说》卷二十一《大中遗事》(柳玭《续事》附)节录六条、《绀珠集》卷十《大中遗事》(《新罗国记》、柳玭《续十四事》附)节录十条。

《唐语林》所引颇多,经周勋初考证已得明其归属。

共辑得佚文十一则,原有十七事可见其太半云。

【佚文】: #

◎唐会昌末年,武宗忽改御名为火下火。

及宣宗以光王龙飞,于古文,光字实从灮焉。

噫,先兆之明若是耶!(《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六〈唐武宗〉,注出《真陵十七史》。

按,今本《玉泉子》亦有此文。

◎唐宣宗在藩时,常从驾回,而误坠马,人不之觉。

比二更,方能兴。

时天大雪,四顾悄无人声。

上寒甚,会巡警者至,大惊。

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且渴,若为我求水。

”警者即于旁近得水以进,遂委而去。

上良久起,举瓯将饮,顾瓯中水,尽为芳醪矣。

上喜,独自负,举一瓯,已而体微暖有力,步归藩邸。

后遂即帝位。

(《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六〈唐宣宗〉,注出《真陵十七史》)

按,《广卓异记》卷一〈水变为芳醪〉:“右按令狐澄《宣宗七十事》:上在藩时,从驾校猎上林,及暮还,误堕马,人不觉。

比二更方兴。

时大雪,四顾无人声。

上寒甚,巡警至,大惊。

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渴,若为求水。

巡者即于旁求水以进,遂委而去。

上力起举瓯,将饮,瓯中水变为芳醪矣。

上独喜自负,一举尽瓯,已而体微暖有力,遂归旧邸。

初年十岁,忽不豫,有神光满身,而南面独语,如对百僚。

郑太后谓之心疾,乃白穆宗,往而视之,曰:此吾家英物,非心疾也。

”此“七十事”当为“十七事”之误。

小注可能亦是《贞陵遗事》文字,穆宗赞宣宗英物,又见《杜阳杂编》卷下,详于此。

又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会昌六年《考异》亦引《贞陵遗事》,即此事,然司马光不取。

今本《玉泉子》亦有此文。

《南部新书》戊卷云:“宣皇在藩时,常从驾堕马,雪中寒甚,困且渴,求水于巡警者,曰:我光王也。

及以水进,举杯悉变为芳醪。

”《绀珠集》、《类说》所引均系节文。

◎唐大中初,京师尝淫雨涉月,将害粢盛。

分命祷告,百无一应。

宣宗一日在内殿,顾左右曰:“昔汤以六事自责,以身代牺牲。

虽甚旱,卒不为灾。

我今万姓主,远惭汤德。

而灾若是,兆人谓我何?”乃执炉,降阶践泥,焚香仰视,若自责者。

久之,御服沾湿,感动左右。

旋踵而急雨止,翌日而凝阴开,比秋而大有年。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二〈唐宣宗〉,注出《真陵十七史》。

◎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递院。

崔郢为京兆尹,囚徒逸狱,上始命京兆尹廨宅,京兆尹不得离府。

宣宗以崔罕、郢并败官,面召翰林学士韦澳授之,便令赴任。

上赐度支钱二万贯,令造府宅。

澳公正方严,吏不敢欺。

委长安县尉李信主其事,造成廨宇,极一时壮丽,尚有羡缗却进。

澳连书信两上下考。

(《唐语林》卷一。

周勋初校证本130条,考其为《贞陵遗事》文。

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年《考异》曰:“《贞陵遗事》、《东观奏记》皆曰:‘帝以崔罕、崔郢并败官,面除澳京兆尹。

’按《大中制集》,澳代罕,郢代澳,云罕郢并败官,误也。

◎优人祝汉贞者,累朝供奉,滑稽善伺人意,出口为七字语。

上有指顾,遽令摹咏,捷若夙构,尤为帝所喜。

上行幸,召汉贞前,抵掌笑谈,颇言及外间事。

上正色曰:“我养汝辈,供戏乐耳。

敢干预朝政耶?”遂疎之。

后其子犯赃,上命杖杀,而徙汉贞于边。

(《唐语林》卷二。

周勋初校证本140条,考其为《贞陵遗事》文。

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一年亦叙此事,参见《考异》。

◎宣宗微疾,召医工梁新对脉(原注:禁中以悦}为对脉)。

数日,自陈求官,不与,但每月别给钱三百缗。

(《唐语林》卷二。

周勋初校证本143条,考其为《大中遗事》文。

原注文字系令狐澄所注。

按:《绀珠集》、《类说》节录。涵芬楼本《说郛》卷七《佩楚轩客谈》亦云:“唐宫中以悦}为对脉。”

◎宣宗嗜书。

尝构一殿,每退朝,必独坐内观书,或至夜中烛灺委积。

禁中谓上为“老儒生”。

(《唐语林》卷二。

周勋初校证本244条,考其为《大中遗事》文。

按,《绀珠集》节录。

◎宣宗即位于太极殿。

时宰臣李德裕行册礼,及退,上宫侍曰:“适行近我者非太尉耶?此人每顾我,使我毛发森竖。

”后二日,遂出为荆南节度使。

(《唐语林》卷七。

周勋初校证本897条,考其为《贞陵遗事》文。

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会昌六年亦叙此事,参见《考异》。

◎罗浮生轩辕集,莫知何许人,有道术。

宣宗召至京师,初若偶然,后皆可验。

舍于禁中。

往往以竹桐叶满手,再三挼之,成铜钱。

或散发箕踞,久之用气上攻,其发条直如植。

忽思归海上,上置酒内殿,召坐。

上曰:“先生道高,不乐喧杂,今不可留矣。

朕虽天下主,在位十余年,兢栗不暇。

今海内小康矣,所不知者寿耳。

”集曰:“陛下五十年天子。

”上喜。

及帝崩,寿五十。

(《唐语林》卷七。

周勋初校证本947条,考其为《大中遗事》文。

按,又见《类说》卷二十一引《大中遗事》“桐竹叶挼钱”条、“气攻发”条。《绀珠集》亦节录。

◎旧制:三二岁,必于春时内殿赐宰辅及百官,备太常诸乐,设鱼龙曼衍之戏。

连三日,抵暮方罢。

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

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

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

其曲有曰《播皇猷》者,率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赴俯仰,皆合规矩;有曰《葱岭西》者,士女踏歌为队,其词大率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地,归国而复为唐民也;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

如是者数十曲。

教坊曲工遂写其曲奏于外,往往传于人间。

(《唐语林》卷七。

周勋初校证本948条,考其为《贞陵遗事》文。

按,《唐诗纪事》卷二“宣宗”云:“旧制:盛春内殿赐宴三日。

帝妙音律,每先裁制新曲,俾禁中女伶迭相教授。

至是出宫女数百,分行连袂而歌。

其曲有曰《播皇猷》者,率高冠方屦,褒衣博帯,趍走俯仰,皆合规矩。

于于然有唐尧之风焉。

有曰葱女踏歌队者,率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地归国复为唐民也。

若《霓裳曲》者,皆执节幡,被羽服,态度凝澹,飘飘然有翔云舞鸖见左右。

如是数十曲,流传民间。

”注出令狐澄《正陵遗事》。

《类说》、《绀珠集》节录。

◎裴恽进诗有太康字。

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比我。

”宰执奏晋平吴改元太康。

上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恽。

”由是耽味经史,夜观书不休。

宫中窃目上为老博士。

(《绀珠集》卷十《大中遗事》“天子须博览”条)

按,《类说》卷二十一《大中遗事》“老博士”条同此,“平吴”作“年号”。

俟考一条: #

◎ 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

一日游方,遇黄蘖禅师同行,因观瀑布。

黄蘖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

”宣宗曰:“当为续成之。

”黄蘖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其后竟践大位,兆先见于此诗矣。

然自宣宗以后,接懿僖之时,海内遂不靖,则作波涛之语,岂非谶耶?(《古今说海·避暑漫钞》引《大唐遗事》)

按,历代书目无《大唐遗事》,唐末李隐有《大唐奇事记》十卷(参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类说》卷二十一有《大唐遗事》文四条,其一“管子文”即《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管子文〉(出《大唐奇事》)内容,或疑《大唐遗事》即《大唐奇事》。

或谓“大唐”乃“大中”之误,此即《大中遗事》之文。

《贞陵遗事》所记皆宣宗事,此条称宣宗曾为僧,恐为其中佚文。

宣宗即位前曾为僧事,《庚溪诗话》卷上、《中朝故事》、《宋高僧传·齐安传》亦有此说,《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会昌六年《考异》引《续皇王实运录》、《中朝故事》、《贞陵遗事》(宣宗为诸王时坠马求水事),司马光云:“三事皆鄙妄无稽,今不取。

”以宣宗在藩时坠马求水及为僧之事不可信。

又近人岑仲勉《唐史余渖·宣宗被害之谰言》亦驳为僧说,可参。

宋人书误引一条:

《春明退朝录》卷下云:“裴廷裕《正陵遗事》: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当压角。

”按,《正陵遗事》即《贞陵遗事》,宋人避仁宗讳改。

然裴廷裕未作此书,其《东观奏记》卷中有此事。

《续贞陵遗事》佚文

《新唐志》史部杂史类著录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宋志》史部故事类著录卷数同。

柳玭为柳公绰孙,事迹见新旧《唐书?柳公绰传》附玭传(参见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叙录》)。

书今不存。

据《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十四事,今仅得三事。

【佚文】: #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

积岁征租不入。

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

及延英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

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寘于法。

”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积弊。

若郑光壮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

臣未敢奉诏。

”上曰:“诚如此。

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

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

”上曰:“可也。

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

”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唐语林》卷二。

周勋初校证本146条,考其为《续贞陵遗事》文。

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年亦叙此事,参见《考异》。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

上初悦之。

数日,锡予盈积。

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帝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

”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酖一杯。

”(《唐语林》卷七。

周勋初校证本910条,考其为《续贞陵遗事》文。

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考异》引《续贞陵遗事》,即此。司马光云:“此太不近人情,恐誉之太过,今不取。”

◎宣宗朝,蒋伸判户部事,特承恩渥,每对多及时政。

一日延英奏曰:近日爵赏称异,人思侥幸者。

上惊曰:如此即乱去也。

伸曰:乱即未乱,但思侥幸者多,乱亦不难。

上称叹再三。

语毕,三起三留。

上曰:后度即不独对卿也。

伸不谕。

上此后延英遂入相。

中外咸知命相独出宸襟。

(《广卓异记》卷七〈三起三留〉引柳玭《十四事》)

按,《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大中十二年十一月:“兵部侍部、判户部蒋伸从容言于上曰:近日官颇易得,人思徼幸。

上惊曰:如此则乱矣!对曰:乱则未乱,但徼幸者多,乱亦非难。

上称叹再三。

伸起,上三留之,曰:异日不复得独对卿矣。

伸不谕。

十二月,甲寅,以伸同平章事。

《绀珠集》卷十《大中遗事》(原注:“令狐澄。《新罗国记》附。柳玭《续十四事》附。”)

挼叶成钱 #

轩辕先生居罗山,宣宗召入禁中,能以桐竹叶满手,挼之成钱。(按,罗山当作罗浮山。)

气攻发直 #

先生又能散发箕踞,又用气攻发,一条条如植。(按,两条字或衍一字。)

对脉

唐宫中以悦}为对脉。

天子须博览 #

裴恽进诗有太康字。

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比我。

”宰执奏晋平吴改元太康。

上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恽。

”由是耽味经史,夜观书不休。

宫中窃目上为老博士。

第一骨 #

新罗国记其王族谓之第一骨,余贵族为第二骨。(按,此条盖即《新罗国记》中文字。)

望德寺塔动 #

国为唐建此寺,故以为名。

两塔相对,高十三层,忽震动开合如欲倾倒者四,其年安禄山乱,疑其应也。

(按,此条前似有脱文,且不类《贞陵遗事》中文字。

花郎

择贵人子弟之美者,傅粉装饰之,名曰花郎,国人皆尊事之也。

老儒生 #

宣宗夜艾犹观书,烛灺委积,近侍呼之为老儒生。

播皇猷 #

上明于音律,常制曲曰《播皇猷》,皆方履高冠,连袂而舞。

有曰葱西踏歌队者,大率其词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口归为唐民,又有执旛节者,如翔云飞鹤之变。

(按,口当作地。

瓯水为酒 #

上作诸王时,常从猎坠马,困渴求酒,欲饮,以水变为醪。(按,求酒当作求水。后水字衍。)

《类说》卷二十一《大中遗事》(原注:“柳玭《续事》附。”):

桐竹叶挼钱 #

轩辕先生居罗浮山,宣宗召入禁中,能以桐竹叶满手挼成钱。

气攻发 #

先生又能散发箕踞,用气攻其发,一条如直。

对脉

宫中以悦}为对脉。

老博士 #

裴恽进诗有太康目,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比我?宰执奏晋年号改元太康。

上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恽。

由是耽未经史,观书不休,宫中目为老博士。

(按,未当作味。

播皇猷 #

上明于音律,尝制曲曰《播皇猷》,皆方履高冠,连袂而舞,有曰《葱西踏歌队》者,大率其词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曰归为唐民。

又有执幡节,如翔云飞鹤之变。

(按,曰当作地。

芳醪

上为诸王时,尝从猎坠马,困渴求水,欲饮已变为芳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