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录

 揽辔录  宋 范成大

  乾道六年闰五月戊子,成大被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节度使康谞,为奉使大金国信使副。

  六月甲子出国门。

  八月戊年度淮。

金遣尚书兵部郎中田彦皋、行侍御史完颜德温,为接伴使副。

皆带银牌。

金法:出使者必带牌,有金、银、木之别。

上有女真书“准剌急递”字,及阿骨打花押。

宣差者所至,视三品。

朝旨差者,视五品。

  庚申过虞姬墓。墓在路左。双石门出丛草间,往来观者成蹊。

  甲子至南京,金改为归德府。

过雷万春墓,环以小墙,榜曰“忠勇雷公之墓”。

西门外南望有宋王台,及张巡、许远庙。

世称双庙,睢阳人又谓之双王庙。

  丙寅过雍丘县。

二十里过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

一里过伊尹墓,道右有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公之墓”。

过陈留县,县有留侯庙。

西门外十里孟庄,有孟姜女庙。

  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也,颓垣荒草而已。

二里至东京,金改为南京。

入新宋门,即朝阳门也,金改曰宏二门。

弥望悉荒墟。

入新宋门,即丽景门也,金改为宾曜门。

过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

横入东御廊门,绝穿桥北驰道。

出西御廊门,过交钞。

处。

交钞所者,金本无钱,惟炀王亮尝一铸正隆钱,绝不多,余悉用中国旧钱。

又不欲留钱于河南,故仿中国楮币。

于汴京置局造官会,谓之“交钞”,拟见钱行使,而阴收铜钱,悉运而北。

过河即用见钱,不用钞。

钞文曰:“南京交钞所准户部符,尚书省批降:检会昨奏南京置局,印造一贯至三贯例交钞,许人纳钱给钞。

河南路官私作见钱流转,若赴库支取,即时给付。

每贯输工墨钱十五文,七年纳换,别给钱。

以七十为陌,伪造者处斩。

捕告者赏钱三百千。

”前后有户部管当令史、干当官、交钞库使副书押,四围画云鹤为饰焉。

入都亭驿歇泊。

旧京自城破后,创痍不复。

炀王亮徙居燕山,始以为南都,独崇饰宫阙,比旧加壮丽。

民间荒残自若。

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布肆,皆苟活而已。

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

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尤甚。

惟妇人之服不甚改,而戴冠者绝少,多绾髻。

贵人家即用珠珑璁冒之,谓之方髻。

  庚午出驿。

循东御廊百七十余间,有面西棂星门。

大街直东出,旧景灵东宫也。

过棂星门,侧望端门,旧宣德楼也,金改为承天门。

五门如画,两旁左右升龙门,东至西角楼。

转东钥匙头街,御廊对皇城,俱东出。

廊可二百余间。

过左掖门,至皇城,东角楼廊亦如画。

出樊楼街,转土市马行街,出旧封丘门,即安远门也,金改为元武门。

门西金水河,旧夹城曲江之处,河中卧石礌磈,皆艮岳所遗。

过药市桥街,蕃衍宅、龙德宫、撷芳、撷景二园,楼观俱存;撷芳中喜春堂犹岿然,所谓八滴水阁者。

使属官吏望者,皆陨涕不自胜,金今则以为上林。

所过清辉桥,出新封丘门,旧景阳门也,金改为柔远馆。

  壬申过伏道,有扁鹊墓。墓上有幡竿,人传云:“四旁土,可以为药”。或于土中得小团黑褐色,以治疾。伏道艾,医家最贵之。十里即汤阴县。

  癸卯过羑河。

上有羑里城,四垣俨然,居民林木满其中。

过相州市,有秦楼、翠楼、康乐楼、月白风清楼,皆旗亭也。

秦楼有胡妇,衣金缕鹅红大袖袍,金缕紫勒帛,褰帘旻语。

云是宗室女、郡守家也。

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

”老姬跪拜者尤多。

昼锦堂尚存,金尝更修饰之。

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

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

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

”高翻墓在道旁。

碑云:魏侍中、黄钺太尉、录尚书事、渤海高公翻,字飞爵。

其事迹不见于史。

  甲戌过台城镇,故城延袤数十里。

城中有灵台坡池。

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其上。

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

三十里至邯郸县,墙外居民以长竿磔白犬,自尻洞其首。

别一竿,缚茅浸酒揭于上。

云:“女真人用以祭天禳病。

  甲子过沙河,六十里至柏乡县。县人云:“沙河直东,有尧山县,古尧山也。尧葬焉。”寺有放勋庙。

  乙酉过良乡县。是日大风几拔木,接伴使云:“此谓之信风。使人远来,此风先报使入城也。”

  丙戌至燕山城外燕宾馆。

燕至毕,与馆伴使副并马行。

柳堤缘城,过新石桥,中以杈子隔绝。

道左边,过桥入丰宜门,即外城门也。

过石玉桥,燕石色如玉,上分三道,皆以栏楯隔之,雕刻极工。

中为御路,亦拦以杈子。

两旁有小亭,中有碑曰“龙津桥”。

入宣阳门,金书额,两头有小四角亭,即登门路也。

楼下分三门。

中门为御路,常阖,皆画龙。

两旁门通行,皆画凤。

入门北望其阙,由西御廊首转西至会同馆。

  戊子早入见。

上马出馆,复循西御廊至横道。

至东御廊首,转北循檐行,几二百间。

廊分三节,每节一门。

路东出,第一门通街,第二门通球场,第三门太庙,庙中有楼。

将至宫城,廊即东转。

又百许间,其西亦有三间。

出门但不知所通何处,望之皆民居。

东西廊中,驰道甚阔。

两旁有沟,沟上植柳。

两廊屋脊,皆覆以青琉璃瓦。

宫阙门户,即纯用之。

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开”。

两挟有楼,如左右升龙之制。

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檐,与挟楼接,极工巧。

端门之内,有左右翔凤门、日华、月华门。

前殿曰“大安殿”,使人入左掖门,直北循大安殿东廊后壁行。

入敷德门,自侧门入。

又东北行,直东有殿宇,门曰“东宫”,墙内亭观甚多。

直北面南列三门,中曰“集英门”,云是故寿康殿,母后所居。

西曰“会通门”,自会通东小门北,入承明门。

又北则昭庆门,东则集禧门,尚书省在门外。

又西则有右嘉会门。

四门正相对。

入右嘉会门,门有楼,与左嘉会门相对,即大安殿后门之后。

至幕次,有顷入宣明门,即常朝后殿门也。

门内庭中列卫士二百许人,贴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立。

入仁政门,盖隔门也。

至仁政殿下,大花毡可半庭,中团双凤,两旁各有朵殿。

朵殿之上两高楼,曰东西上閤门。

两旁悉有帘蟆,中有甲士。

东西两御廊,循檐各列甲士。

东立者,红茸甲,金缠杆枪,黄旗画青龙;西立者,碧茸甲,金缠杆枪,白旗画青龙。

直至殿下皆然。

惟立于门下,皂袍持弓矢。

殿西阶杂立仪物幢节之属,如道士醮坛威仪之类。

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阶,却转南,由露台北行入殿。

金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宝榻。

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红绣龙,拱斗皆有绣衣。

两槛间各有大出香金狮蛮地铺,礼佛毯可一殿。

两旁玉带金鱼,或金带者十四五人,相对列立。

遥望前后殿屋,崛起处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

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模多出于孔彦舟,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

地皆古坟冢,悉掘弃之。

金既蹂躏中原之地,制度强效华风,往往不遗余力,而终不近似。

金主既已端坐得国,其徒益治文为以眩饰之。

始则大修国制,其历曰《大明历》。

金本无号,自阿骨打始有“天辅”之称。

金宫多内宠,其最贵者,有元、德、淑、丽、温、恭、慧、明等十妃。

臣下亦娶数妻,多少视官品,以先后聘为序。

民惟得一妻。

  壬辰入辞。 #

  癸巳出馆。 #

  丁巳至泗州,与接伴使田彦皋、完颜德温叙别。

  戊午渡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