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里记 清 聂鈫

泰山道里记  (清)聂鈫 着

  ●自序 #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

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

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

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

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

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名曰《泰山道里记》。

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

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

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

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泰山道里记 #

  壹

  泰山,《虞书》谓之“岱宗”。

《风俗通义》曰,“岱者,长也。

万物之始,阴阳交代。

”《白虎通?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

又岳之为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

”《禹贡》谓之“岱”。

《周礼》谓之“岱山”。

《尔雅》、《论语》谓之“泰山”。

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

  泰山结体,惟《鲁颂》“岩岩”一语,足以形容气象。

后人谓泰山如坐者,言一山之体也。

又曰泰山为龙者,言众山之奔赴也。

旧说皆谓山脉自西而东。

郑樵《通志》谓济南诸山其北麓,兖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诸山其右翼,终不言其脉之所起。

李光地《禹贡注》:“导山四条,惟第一条言入海,余三者,或长或短,率无入海之文。

”且岱为岳宗,用表青徐之畛,迤东即其入海处,经文不及,以是蓄疑。

曾因奏对备闻山东诸山之脉,自营州跨海而来,遣官按履经十余年,非意之也。

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而百家息喙矣。

  泰山面西南,社氏《通典》之说也。

后人多谓南向。

盖登山者,皆由红门一路,适值其南,于此仰望,峰岩掩蔽,不见绝巅。

惟自山西南视之,则正面出矣,亦足征其非自西来也。

其背依东北,棨戟排列,最据形胜云。

  泰山道里,见于载籍者:《博闻录》谓“高四千丈、环一千里”,《茅君内传》谓“周回三千里”。

其说荒远不可稽。

唐徐坚《初学记》引《汉官仪》及《泰山记》曰:“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

”晋郭璞《山海经注》谓:“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

”《唐六典》谓:“周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

”故俗皆以为四十里云。

然登山者寅上而未下,度其时在平地仅行六七十里而已,况攀陟为劳,不足四十里明矣。

明万历间参政张五典者,尝立一法量之。

其法用竖竿一,长一丈,刻以尺寸,竿端置一环;用横竿一,长亦一丈,中置一环;两端皆五尺,取其轻重相称。

以绳系于横竿之环,而又穿于竖竿之环,牵其绳之尾,则横竿可上可下,而不失其平。

于是以竖竿所立之处,视横竿所至之处,则五尺为一步矣,此以量其远近也;每量一步,若在平地,则横竿由端以至竖竿前后,俱著於地;若前高而后下,则横竿前著于地,而后悬于空,视竿所悬处至地尺寸若干,此以量其高下也。

又备一册,每页画三百六十格,每量一步则填一格,平地则于格内填一平字。

其高尺寸若干,亦于格内注之。

填尽一页,则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其高则累尺寸而计之不爽也。

由山下至绝顶;凡量四千三百八十四步,而纤回曲折皆在其中。

高三百八十六丈九尺一寸,中除倒盘低十八丈五尺七寸抵高数外,实高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折步七百三十六步六分八厘。

平、高共积五千一百二十步有奇,实一十四里零八十亲步耳。

  泰安府城,旧为岱岳镇。

自汉迄南北朝,置奉高县,为泰山郡治,在今治东北四十里、其时兼摄博县,在今治东南二十五里。

隋开皇时改奉高曰岱山。

大业初省岱山,入博城。

唐高宗改名乾封。

宋太祖开宝五年,诏迁治就岳庙,真宗祥符元年,改名奉符,属袭庆府。

金初为泰安军,寻改泰安州,治奉符县。

元因之。

明初省奉符,并归泰安州,属济南府。

国朝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辖州一县六,倚郭为泰安县。

其城内外祠观名迹,有关泰山掌故者,并备录之。

  府城内西北为岱庙。

《水经注》引《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

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

门阁三重,楼榭四所,坛一所。

”按:此庙盖下庙也。

其制初为遥参门,门与城南门相直,其前即宋真宗警跸之地也。

门外为台,上起石坊,乾隆三十五年奉敕增建,额“遥参亭”三字。

北为遥参亭。

亭一名草参。

凡有事于岳者,拜于亭而后入,是为入庙之始。

自明人设元君像于亭中,遂与庙隔,不可通辇路矣。

亭后为岱庙坊,康熙间布政使施天裔创建。

  北为庙,城堞方三里、高三丈、门八,南辟者五,中曰正阳,三十五年奉敕重建,额“岱庙”二字。

东西两掖门,东掖之东曰仰高,西掖之西曰见大。

东一曰青阳,又名东华;西一曰素景,又名西华,北一曰鲁瞻,又名厚载。

门各有楼。

又四角亦皆有楼:曰巽、曰艮、曰乾、曰坤,各随其方焉。

  由中门而入,北为配天门,其东为三灵侯殿,又东为炳灵殿。

《文献通考》“后唐长兴三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即此。

大中样符元年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令兖州增葺祠字,又于庙北堧建亭,名日灵威。

肖像一男一女。

亭圮,移像于后寝官,今仍建祀于此。

按俗刻《增补搜神记》引《唐会要》云:“泰山有五子某某,三曰至圣炳灵王;配永泰夫人。

一女曰玉女大仙,即碧霞元君。

”其说妄诞不足据。

殿前汉柏六株,老干扶疏,有明陈昌言《汉柏图赞》。

西北隅一株两干。

乾隆二十七年,御制《汉柏图诗》,碑阴勒诗一首,并建亭于殿西。

其殿南乃宋孙明复初辟学馆处,名曰信道堂,并自为记。

金党怀英《鲁两先生祠碑》云:“孙、石两先生讲学旧馆,为岱庙所并,犹名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

”今则尽归道士矣。

其门外有宋宣和宇文粹中撰修庙碑。

炳灵殿北,旧为迎宾堂,有司候王人之所。

康熙间增置三茅殿,乾隆三十五年改建驻跸亭。

  配天门西为太尉殿,朱佐《前定录补》所谓“豳公杜琮”也。

  又西为延禧殿,今并祀三茅于内。

《集仙传》所谓“东岳上卿,汉茅盈及弟茅固、茅衷”也。

殿前有元圣旨泰定鼠儿年、至正猴儿年碑,及杜翱撰《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并亡。

中阶唐槐一株,古干中劈,阴覆半亩,有明人甘一骥大书“唐槐”二字碑。

其门外有宋祥符晁迥撰加封碑。

  延禧殿北,旧有御香亭,为贮御香之所;有诚明堂,为祭官斋宿之所,并记。

西为环咏亭,四垣嵌历代石刻百余计,种放题跋其尤也。

明万历间重建,乾隆十二年拓新之。

今上东巡渴岱庙,四陟岱巅,尝驻跸于此,有御制《环咏亭》诗三首勒亭壁。

北为藏经堂,内贮历代经文典诰。

东为鲁班殿,殿前有乾隆三十五年内务府大臣刘浩赍帑重修泰山神庙告竣题名碑。

  配天门北为仁安门,门前有国期告祭碑十三,修庙碑一,左右环立。

门内东西碑亭二,碑台四。

其在东者:金大定杨伯仁撰重修庙碑一,明告祭碑六,国朝告祭碑五,御墨亭碑一,今上御制重建庙碑一。

其在西者:宋祥符杨亿撰天贶殿碑一,明初诏去封号碑一,告祭碑五,天顺间薛瑄摄修庙文,并勒天贶殿碑后面。

国朝康熙间施天裔修庙碑一,告祭碑一,又有石幢一,制最古,通盖趺高可二丈,八面剥蚀无字,俗以“无字碑”呼之,而宋宣和袭庆守钱伯言纪游碑阴勒明邹宏文跋。

嘉靖间李钦撰修庙碑及明代谕祭各碑,悉为工人撤毁。

中为石栏,栏内外怪石凡九,皆有题勒。

  北为露台,台之上屹然中立者曰扶桑石,挺然北向者曰孤忠柏。

庙内阶旁有古桧数十,蟠结杈枒,此即《从征记》所称“汉柏夹两阶”者。

其余翠柏森列,惟露台西南二株,附枝倒垂如缀,皆施天裔修庙时所植也。

露台东西,双井夹之,西井味尤甘美。

有明州人李钦《古井记》,朱之蕃诗称“香井”是也。

又有铁桶二,大数抱,宋建中靖国元年造。

有奉符县人李谅题记。

周以回廓,各绘冥司善恶状。

东廓中间为鼓楼,楼后有东斋房,圮。

西廓中间为钟楼,楼后有神器库。

《从征记》曰:“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

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

”是其地也。

北有西斋房,今并亡。

  露台北为峻极殿,即宋之天贶殿。

殿九间,重檐八角,祀泰山之神。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齐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封“仁圣天齐王”,四年沼加“上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封“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洪武三年改称“东岳泰山之神”。

国朝吴云联日:“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躬祀于此,赐额曰“配天作镇”。

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额日“岱封锡福”。

乾隆十三年今上躬祭额日“大德曰生”。

十六、二十二、二十七年,上皆亲祭焉。

三十六年,上复亲祭,赐玉圭一,高三尺五寸,宽八寸,色微青。

有御制《岱庙诗》六首,并勒殿前东、西碑亭。

  后为寝宫,宫五间。宋大中祥符五年册封东岳淑明后,今上额曰“权舆造化”。东西曰配寝。凡岱庙之废兴可考者,自宋迄国朝,皆相继增修,碑具在。

  出府城北门外一里为岱宗坊,登岱者自此始。

坊创于明隆庆间巡抚姜延颐、总河翁大立、巡按罗凤翔等,圮。

雍正八年,郎中丁皂保。

赫达塞奉敕重建,篆书坊额。

西南为凤凰台,《汉书》:“宣帝元康元年,凤凰集泰山。

”后因其地为台,台上覆以亭,废,犹有土邱石柱。

乾隆十二年为工人掘土所毁。

  坊东为酆都庙,神称酆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

《道经》云:“酆都为阴气之主,九地之枢机。

”又曰:“十王之中,七曰泰山。

”故祀此。

今上额曰“现因果法”。

墀下有古柏,柏顶寄生桧一株,根植郁茂,俗呼飞来拍。

庙始于明弘治十四年.,太监李瑾建。

有嘉靖四十一年李钦撰重修碑。

  坊西旧为升元观,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此,有御书“礼元堂”额。向多古柏,今犹存数株耳。

  坊北为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两庑祀先医。明弘治间,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脾。今以岁十二月八日致祭,为郡人蜡祭之所。

  北为升元观,观初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赐额“升元”,有敕牒碑。

元至元二十二年,张志纯重修,改曰“朝元”,有徐世隆碑。

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之东岳福神,此则自西南而徙建者。

  北为玉皇阁,万历八年建,白鹤泉故道也。

按《明一统志》:“悬崖泻出,宛如垂练。

”《岱史》云:“泉冽味甘,异于他水。

”《泰山小史》云:“泉出一天门下一里,水西南流,迨宋创此城,疏泉萦绕其下。

城北旧有水道,经岱届东南,出折而西南,曰运舟街。

至城西南出,会(奈)河入泮归汉。

”嘉靖间举入封尚章别墅于泉侧,引水为池,曰封家池。

凡輶轩宴集多于此。

尚章没,其家苦于供应,遂用巨釜塞之,复立阁于上。

自泉塞后,宋焘以州中科目渐稀,与当事议浚通,竞为众所阻。

然至今夏秋大雨时,阁旁地中犹隐隐如雷吼。

西南有泉一泓,清冽甘美,盖其支流耳。

乾隆十八年,知县冯光宿建石坊于前,额曰“白鹤”。

西偏别构一亭。

二十七年知县程志隆拓建。

  西为北斗殿,隆庆间建。

前有人祖殿,祀秦始皇,盖本《史记》所云:“祖龙者,人之先也。

”近改痘神祠。

北为金龙四大王庙。

《山东通志》称:“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钱塘人,隐金龙山,宋亡投苕水死。

明天启四年,以拥护漕河封今号。

”康熙元年祀此,有王纪碑。

西为青帝观,顾炎武谓即月令,所谓青帝太皞也。

《隋书?礼仪志》:“开皇十五年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岳为坛如南郊,又陈乐设位于青帝坛如南郊。

帝服衮冕,乘金辂,备法架,行礼毕,遂诣青帝坛祭焉。

”按:观创建无考。

宋祥符初重修,加封广生帝君,有御制碑。

今佚。

又北为金山,明立高真院于上,今名西眼光殿。

殿西有眼光泉,游人多于此掬水洗目。

  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

门外有井曰涤尘泉。

东为老君堂,古岱岳观之一隅也。

唐为老氏筑宫,武后赐额曰“白鹤”。

自高宗以下六帝一后修斋建醮,皆于此观;有双碑以盖趺合而束之,俗呼“鸳鸯碑”.其字四面,每面作四五层,书法不一。

唐碑存于泰山者,唯此与玄宗《纪泰山铭》耳。

顾炎武采入《金石文字》。

迤南(田耎)基敞豁,皆岱岳观故地。

按《水经注》曰:“古帝升封设舍,所跨处有石窍存焉。

”在故观南趾。

《从征记》曰:“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祟丽于下庙。

庙东、西夹涧。

”《岱史》裁:“向尚存古松柏十余株,有赵子昂题刻‘汉柏’二字。

”今与树俱亡。

是岱岳观在元以前为东岳中庙矣。

  贰

  东为群玉庵,祀王母。

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

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石渠夹径,建以桥栏。

庵前有飞鸾泉,又东跨涧,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渭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

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

上为飞虬岭。

宋焘《泰山纪事》曰:“昔吕公题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

一夕,吕公复至,挥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因名飞虬云。

”按《岱史》:“吕公于绍圣、政和间,题诗二首于王母池。

”即此。

其遗刻在今府署南关帝庙壁。

岭上旧有岩岩亭,金知州姚建荣建,并自为记。

明成化间,参政张盛移建于水帘洞东,亦亡。

洞北为虬在湾,即《岱史》所谓王母池,一名瑶池。

《水经注》“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是也。

按宋李谔记称:“昔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

”其说荒远不可稽.然老君堂双碑载唐人题名,有“拜访瑶池”之语,知其久也。

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圮。

以中溪经流绕府城东南,遂名梳洗河。

《山海经》所谓“环水”也,有环水桥,明举人张虎建。

又南过封祀坛东,则河淤伏流,至木头沟复见,入泮归汶,总名中溪也。

  虬在湾北,石厂森阴,澳水澴(营),《泰山纪胜》谓之“小蓬莱”,为工人采石所毁。

崖西犹有巡山李元英等及巡山孙明叔等题名,皆无朝号。

又唐双碑内,刻宋人题名有“巡山供奉何怀智,巡山侍禁李安”二官名,并存考。

飞虬岭东为虎山,其上有东眼光殿,雍正八年建,遥与西眼光殿对峙。

  玉皇阁北为关帝庙,康熙、乾隆间相继拓修。今上额曰“神威巨镇”。庙东有憩亭及露井。

  北为一天门坊,明参政龙光题。康熙五十六年巡抚李树德重建。自岱宗坊至此四里,是入盘道之始。凡坊皆跨道,游者经其下也。

  北一坊,明罗洪先题曰“孔子登临处”。

孔子登泰山见于《孟子》、《列子》,而其驻足之地,则谁其见而识之者乎?西为合云亭,雍正三年知州吴曙建,有今上赐亭额。

  北为天阶坊,明巡按高应芳题。

  北为元君庙。

元君有上中下三庙,此其中庙也。

旁有且止亭,明天启六年僧兴旺拓建,知州于可久记。

康熙间建红门坊于前,额曰“瞻岩初步”,为登岱者众路之会。

  北为观音阁,旧名飞云,今上额曰“普门园应”。

东为更衣事,凡士夫登岱者,至是易便服以行,今改弥勒院。

其南别构一亭。

东北为黑石埠,草木森蔚,溪内片石如几,曰小洞天。

下有湾,曰柳条、饮马、石峡,各随地命名,大涧皆然。

汉枚乘谓“泰山之()穿石”是也。

东为箭竿峪,水南流经虎山北,又东南绕明尚书萧大亨先茔侧,汇水为石马湾,过岱道村吕仙桥,入梳洗河。

村中有吕仙祠,万历间建,宋寿记碑。

  元君庙西北为大藏岭,自东趾至巅有石屋各一,其南丹壁悬崖,则所谓“红门”也。

西为垂刀山,宋时得天书于此。

西为酆都峪,俗名鬼儿峪,水南流经金山北,又西南入(奈)河。

  观音阁北跨道为万仙楼,旧称“望仙”,明万历四十八年建。

上祀王母,配以列仙,中为元君,今上额曰“景会群真”。

下为隐真洞。

其东涧水潆纡,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

古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今可见者,惟此与普照寺、岳东北竹子园耳。

  北为桃源峪,或谓之桃花涧,前人题刻纷纷,惜唐代题名已鑱毁,犹有“时十月张炼师因拜岳,大历八年”十数字可识。

  北为蕴亭,顺治十六年建,为游人憩息之所圮。

  北为斗母宫,古龙泉观也。明嘉靖二十一年德藩重建,济南陈輖记。

  北为高老桥坊,自一天门坊至此五里。

北即高老桥,古有高老创开此道,故名。

有嘉靖三十九年副使高捷重修桥碑。

其旁有龙泉水,从西北山峡经此东注中溪。

  桥北山势突起,明置人祖殿,今改三官庙。

东北里许有漱玉桥,圮。

为砲高岭。

为石经峪,宋陈国瑞题名“石经谷”。

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

明王世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所指实。

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是“经”或亦子椿书耶?隆庆间侍郎万恭云:“近人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

”今佚。

汪坦刻《诗般》一章在焉。

北为水帘,崖多题识。

稍西石壁中分,曰仙峡石,又名试剑石;万恭磨壁为记,并建石亭,额曰“高山流水”。

亭西上旧有听雨轩。

转而东为龙泉峰,又曰栲栳崮,石经峪水出焉。

上接三叉沟,绕峰后又西南注中溪。

  三官庙北为水帘洞坊。

自高老桥至此三里,一涧深广,有桥跨之,曰住水流桥。

西北一里为天绅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帘洞,危壁飞瀑,名日水帘泉,东注中溪。

  水帘洞北为登仙桥,东折而上为歇马崖,亦曰马棚崖,言崖可屋马也。

《岱史》云:“向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灭,传为吕仙迹,故又名三字崖。

”大学士、郡人赵国麟诗曰:“一涧空中落,双崖势欲连。

”崖忽倾落,赵复题云:“高岸巳夷陵谷变,后来休笑画图虚。

”西北为云头埠,峰峦崛起,烟云中望之若人立,或若兽蹲。

其南有地,名曰白杨坊,多白杨树,石厂幽杳,额曰“白杨洞”,祀弥勒石像。

有洑池;水西南流,经凌汉峰后而下,汇为碧油湾——水碧于油也,俗呼香油湾,入西溪。

  歇马崖北有圣水泉,跨道殿阁巨丽,即明嘉靖升仙阁址。

乾隆十二年拓建,改为壶天阁。

今上驻跸于此。

有御书阁额及御制《壶天阁》诗三首,勒东北崖。

西偏为倚山亭,对阁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琼霄珠照”。

  北为玉皇庙,今上额曰“紫垣凝命”。

其上盘岩叠嶂,为回马岭,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

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凡七里,过此马不能登矣。

有御制《回马岭》诗三首,东西勒崖。

岭迤西为九峰山,,转而东为十峰岭,《岱史》称“古云岩”。

下为雁石沟,旁有一石似雁也。

水南流会石经峪。

  东转而上为金星亭,西折为三大士殿,西北过步天桥有十二连盘。

  北为黄岘岭,土色黄亦异他处,又名中溪山。

迤东有环水南流,中溪发源于此。

西折旧有黄岘岭坊,今圮。

再上为二天门坊。

自回马岭坊至此五里,峰回路转,是为登岱之半。

有庙祀黑虎,俗呼二虎庙。

旁为虎埠石,巨石蹲跗如虎。

西南可览傲来。

北有倒三盘。

  北为快活三,路凡三里,差不磊崅,行者快之,一名快活山。旁有玉液泉,石穴迸水。北为跨虹桥。

  自北而西为增福庙,为元君殿。西北旧有迎天坊,圮。北为龙文石,文理盘旋若龙,一名蛟龙石。北为回龙桥。

  北为小龙峪坊,圮。

其西即小龙峪,石峡飞泉,势若龙喷。

东屋两石谽(谷牙),中喷清泉,曰小龙口。

西北为拦住山,以叠嶂横抵谷口也。

其上为弄月岩,有半山亭故址。

下为潜龙涧,水西南流入黄西河。

  又北而西过雪花桥,再上为三蹬崖,平处三里,至此又复嵌崎。

侧一石,镌明徐用检《祷雨灵应歌》。

东为御帐坪,片石坦豁,为宋其宗驻跸处,有石窍存焉。

前为飞瀑岩,瀑水悬流若溅花铺玉,而下曰护驾泉,又名银河。

圣祖仁皇帝御制《百丈崖观瀑》诗即此。

  坪北旧有五大夫松。

《史记》:“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遇暴风雨,休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汉书》但云大树不云松也。

《初学记》引《汉宫仪》及《泰山记》云:“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现在。

”盖汉人实见其松也。

《泰山纪事》:“松旧有二株,苍秀参天,四围碧石,栏根无土,蟠于石上。

万历三十年,泰山起蛟;遂失松所在,以为化龙去。

”按:五大夫树,唐陆贽称为五株。

今新栽五松,有坊额曰“五大夫”,皆好事者为之。

坊即小天门,《岱史》称“诚意门”。

自二天门坊至此五里。

坊侧巨石屹立,相传万历二十一年夏,自山巅坠此,因名“飞来”,有柯绍皋题识。

西崖勒今上御制《飞来石》诗。

《岱史》云:“诚意门西为公署,东为五松亭,又各憩客亭,明人重建,题曰‘御帐’。

”遗迹今俱亡。

东有望驾石,如人拱立。

又东一山曰老人寨,有朗然子洞,元初刘朗然修道处。

下为三叉沟,会双沟而西南流。

五松北为单仙亭,圮。

明人篆亭名于崖。

两崖夹径,勒今上御制《五大夫松》诗二首。

  西上为朝阳洞坊,自五大夫坊至此一里。

  北上为凌虚阁,圮。西为振衣亭址。乾隆十二年改建驻跸亭於此。有御书“胜览方舆”额。迤东别构望松亭,寻圮。

  北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灵府慈光”。

  北即朝阳洞,深广如巨屋,南辟向日,旧名迎阳,亦曰云阳,朱衡更名朝阳。

东为御风岩,磨勒今上御制《朝阳洞》诗,因名万丈碑,字径三尺。

又诗二首刻于洞东石壁。

洞北一松,独挺山崖,曰处士松。

有明方元焕题识,涂泽民碣曰“独立大夫”。

治中、州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云:“万历三十一年,一夕风雨,失其树,惟碣存焉。

其曰处士,曰独立,羞秦封也。

”按:此一大夫,孰为封欤?

  北为对松山坊。

自朝阳洞坊至此四里,两峰夹路对峙,苍松韧焉,日对松山,亦曰万松山。

松厄于石不能大,雨不常及,以云气沾湿而生,且茂,枝皆作蛟虬状,风谡谡清人牌。

过圣水桥,东崖勒今上御制诗二首。

诗云:“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稍北,旧有大悲殿。今上额曰“莲界慈航”。西有乾坤楼,明洪朝选建,圮。近改新盘,于桥西高阜上,或谓之云门。

  北为龙门坊,旧额“大龙峪坊”。

自对松山坊至此四里,坊东即大龙峪。

众水归峡,飞泉若泻。

旧有龙王庙,上有金母殿址。

北曰鸡冠峰,片石悬立于上,翔凤岭南岩也。

转而东为新盘口,有渡天桥,明万历间参政吕坤建,令登岱者,上从东而下从西,无相践蹂。

盖仁人之用心如此。

并圮。

  南有雁翎峰,尖峰峭出,莲花峰下址也。北上崖缝吐水,曰大龙口。宋邵伯温所谓“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也”。

  北为西壁峪,两山竦削壁立。

东曰飞龙岩,西曰翔凤岭,中为十八盘。

有升仙坊,自龙门坊至此三里。

攀跻直上,天门忽辟,其相距一里余。

按《后汉书》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

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

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劭所述极登陟之状,后易以铁索,而盘皆密级,不必十余步一休矣。

有今上御制《登岱麓》诗一首、《度十八盘》诗二首勒东岩。

  十八盘尽处为南天门,旧称三天门。

劭所谓“天门”也。

其上有阁,曰摩空,自是朝天有路矣。

门外西侧有自然碑,高六尺三寸,宽四尺八寸。

不加磨砻,因石勒元《天门铭》,杜仁杰撰,严忠范正书。

字径二寸,铭辞古雅,书法端严,一佳刻也。

今即其地筑台,而是碑遂瘗。

门内旧为三灵侯祠,《通志》称:“周谏宫唐宸、葛雍、周武也。

宋真宗东封泰山见三神人于天门,因加封建祀。

”后改置于凤凰山,圮。

遂移凤凰山之关帝庙于此。

今上额曰“乾坤正气”。

应劭曰:“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即封禅具也。

”杜仁杰《天门铭序》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

布册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

”按:张志纯,号天倪子,隐布山,在今治西南八十里许。

  南天门西为月观峰,西偏怪石攒簇,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也。

两石环立如扉,名曰西天门。

下为上桃峪,桃花峪源也。

西注混源池中,一石卓立,为君子峰。

又南为西神霄山,或谓之两蜂岩,双蜂峻特,峡口有卧马峰。

渠水南流至对松山,东注龙峪。

  叁

  关帝庙东北有石坊,明人题曰“升中”,今废。

  东为天街,庐而市者可三十家。劭所谓:“东上一里,得木申。木甲者,武帝时神也。”是其地矣。

  迤北为行宫,乾隆十二年建,有御书“云巢”额,今圮。

按:此地旧称五贤堂,祀孟、荀、杨、文、韩五子,相传为苏源明读书处。

又有肩吾轩、石林馆,皆其故址也。

西为万福泉。

《泰山小史》云:“石穴涌流,甘冽异凡,时中贵汲以羞上,赐名万福。

游人掬之洗目,谓可却病。

”稍北为避人厂,幽辟可栖。

  自天街北为凤凰山,其前旧有蓬元坊,明人建。

按《名山洞天福地记》:“第二洞东岳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

”此坊之所取名也。

南有白云洞坊,万历间巡抚李戴建,圮。

西为象山,为锁云岩,又名云窝,即白云洞,有今上御制诗勒壁。

然洞顶东北坦处,有亭有轩,皆额“白云”,李戴记石,并亡。

洞南深谷陡峻,或称百丈崖。

水西南流入石壁峪,转而东为砧子石。

南为莲花峰,五峰攒簇如莲花,花靥宽平,亦绝类莲实。

迤东危崖万仞,《岱史)所谓“五花崖”仰视不见绝巅,崖蔽之也。

登之视盘道中人往来杂()如蚁,俗又呼望人峰。

峰顶有试心石,二石钩连于上,登之动摇,或云惟心诚则不动。

迤南有神泉,马第伯记云“饮之清美利人”。

沟水南流达于涤虑溪,经对松山而西注龙峪。

  凤凰山东为围屏峰,即《岱史》“悬石峰”也。

旧有老君堂,圮。

东偏为虎头崖,巨石状如卧虎。

南折转东为避风崖,石厂深密而向阳,宋人题刻殆遍。

东北有万寿殿址,《泰山小史》称“万寿宫”。

又有御香殿,亦曰御香亭。

万历四十二年建,祀九莲菩萨。

并造大铜钟一,上有御制钟赞。

崇祯十四年,复增祀智上菩萨,殿久圮,移像于青帝宫,置钟於后石屋。

按:二后升祔时,先后建祀岱巅,并置祀山下天书观内。

东为斗仙岩,多宋元题名,明人大书“振衣冈”三字,鑱毁过半。

上有鲁班洞。

稍北有万历时所筑北斗坛,四面皆门而中通。

上复为台,曰礼斗。

碧石并峙,多文采,俗呼辅弼二星,取泰山北斗之义也。

又东巨石黑丽,上镌“天柱峰”三字。

下有宋刘衮、马熙题名。

东北崖石窍滴水如贯珠,曰珍珠泉,昼夜出斛许,味极佳。

迤南有明置西公署,额曰“仰止亭”,凡达官止宿恒于此,今亡。

  东为碧霞祠,元君上庙也。

《文献通考》:“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

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

泉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澈可鉴,味甚甘美。

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

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

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按:古玉女池属大辟祠基,适掩于正殿龛座下。

今祠东有圣水井,西有玉女池并建亭,遗迹皆后人附会耳。

《岱史》云:“宋建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洪武中重修,号碧霞元君。

成、弘、嘉靖间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

”按:元君之祀,传述不一,其以为黄帝所遗玉女者,《瑶池记》也;其以为泰山神女者,《博物志,》也,明人崔文奎独有取於“坤道成女”之说。

盖谓岱岳毓神,上通乾象,降灵下土,故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于义吻合;而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诗云“久事元君住翠微”,是在唐时已有元君之名,盖由来久矣。

祠正殿五间,像设及盖瓦鸱吻檐铃之类,皆范铜为之。

其玉像不知毁于何时也。

栏其东一间曰东宝库,西一间曰西宝库。

用以投储诸所捐施,名曰混施钱,盖即汉武帝所谓“梨枣钱”也。

  自乾隆二十四五年以来,每遇四月盛会之期,御赐彝器鼎、鑪、缻、罇、琖,多磁晶金玉之属。

旧有玉印篆刻“天仙照鉴”四字,或亦祥符时与玉像并造耶?又有明人郭诏所铸铜鼓、鼎、瓶,各识以铭。

东西庑设眼光、子孙像,瓦皆铁冶。

中为香亭,即万历建金阙处,有方从哲撰《金阙记》铜碑,及天启赐灵佑宫铜碑。

又旧有秦篆刻石,先是在玉女池上,后移置祠之东庑。

其石高四尺,四面广狭不等,载“始皇铭辞”及“二世诏书”,世传为李斯篆。

字径二寸五分,宋人刘跂亲为摩拓,得字二百二十有二。

近数年前摩本仅存“臣斯”以下二十九字,未有明北平许□隶书跋。

乾隆五年庙灾,是碣瘗置失所。

明《泰山进香题名记》:“铁碑、铜鼓、鼎融为汁;而玉印独完,从烬煨得之,惟一角少缺。

”东西碑亭二。

南为重门,旧额“神秀”。

门前为台,绰楔三。

向有坊三:北曰护国灵佑,东曰宏仁济世,西曰圣德安民。

万历间巡抚李辅、巡按吴定、韩应庚等建,圮。

台东有鼓楼,西有钟楼,南为大门,旧额“金阙”。

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州曲允斌重修,复于大门上增葺歌舞楼,东西各筑石阁。

大门外为焚帛炉,又曰火池,远近谒者焚楮弊于此。

南为照屏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六日,泰山大水,登岱男女漂流者无算,盘路祠庙皆圮,命江南学政林之浚、江西学政鱼鸾翔重修。

雍正七年发帑,遣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赫达塞重修立碑。

祠门外迤东、西为《裁革香税碑)。

按:泰山设立香税自明始,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奉旨永禁。

乾隆五年六月二十四日灾,命内务府员外郎江都重建。

三十五年命内务府大臣刘浩重建,皆有御制碑文纪其事。

三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夜,泰山水,盘路圮,知府夏玢重修,凡二十四桥皆恢拓之。

有戊辰御制《登泰山》诗二首,刻东亭碑阴。

辛未、乙酉南巡《过泰山》诗四首,辛卯《登泰山》诗二首,并勒祠门外迤东碑阴、碑侧。

丁丑孟春《过泰山》诗二首,勒祠门外迤西碑阴。

按:明万历间王锡爵撰《东岳碧霞宫碑》云:“庚寅岁,近侍诸臣吕进朝等进曰:‘两宫太后圣寿,愿往礼岳祝厘。

’上许之,乃立石以纪。

”碑阴有后妃皇子侍臣等题名,其石丰坚莹丽,自京师置此。

然庙灾后是碑尚完整,近为工人毁坏。

殿内先后奉悬圣祖仁皇帝额曰“坤元叶应”,世宗宪皇帝额曰“福绥海宁”。

今上额曰“震维灵岳”,又额“赞化东皇”。

《盐铁论》曰:“古者庶人鱼菽之祭,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无出门之祭。

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推牛击鼓.,戏倡舞像。

”则出门进香之俗,已自西京而有之矣。

第四方男女不远数千里进香报赛,皆先有事于元君,而后及他庙也。

  东石阁外为驻跸亭,即康熙中更衣亭。

乾隆十二年拓建。

《岱史》称“东公署,香税总巡官所居”,皆此地。

东南为宝藏岭。

上有狮子石,介五花崖、望海石间也。

  东北上为东岳庙,《从征记》所谓“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

元时张志纯拓建。

明嘉靖间,巡抚曾铣重修,布政使陈儒为记。

今上额曰“资始惟元”,又额“上摩苍昊”。

庙北悬崖削壁为大观峰,一曰弥高岩。

有唐玄宗《纪泰山铭》,世谓之磨崖碑。

高二丈九尺,宽一丈六尺七寸;额高三尺九寸,宽四尺。

开元十四年九月御制,八分书,并题额。

字径五寸,额字径一尺九寸。

朱彝尊云:“碑铭典雅,或是燕、许手笔。

而御书遒劲,若怒猊渴骥,羁束安闲,不比《孝经》之多肉少骨。

若唐隶尽如此,何惭汉碑碣乎?”王世贞云:“其下三尺许,为拓碑者冬月篝火蚀之,遂不全。

”《济南府志》:“碑下截剥落,叶彬补书。

”按:彬所补百八字,形似小异。

后列从臣题名,字差小,好事者以古篆鑱毁。

犹有“开国公臣李仁德,上柱国臣李元纮,臣尉大雅,臣王敬之”三十余字。

空处亦有题名,惟颜真卿题名已亡。

其巅有大小悬鼓石,下有桃花洞、裂天泉、云水池夹之。

又唐高宗《朝觐碑》、苏(延页)《封东岳朝觐颂》,皆磨于崖,并佚。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题“云峰”二大字。

今上御制《戊辰二月晦夜宿岱顶》诗二首,《恭颂皇祖勒崖“云峰”二大字》诗二首,并勒此崖之西。

其上有唐乾封元年刘仁愿题记。

南侧一石,高可一丈,南面刻“—拳石”三字,北面刻“聪明正直”四字。

孔贞瑄谓之“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也。

  唐摩崖东为宋摩崖碑,真宗《述功德铭》摩勒于上。

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一尺六寸;额高二尺八寸,宽五尺五寸。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制、正书并篆额。

是碑有二,一勒山上,一勒山下城南。

其勒山下者,所谓阴字碑也。

其勒山上者,文字径二寸,额字径八寸。

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歧等题名一则。

又安阳人翟涛奉当事僚友同游,引汉陈、荀诸贤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为题名,复书“德星岩”三大字,并鑱盖于上。

每行约毁三四十字。

下截尚有字句可读,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

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十三字,完好如初。

原碑字迹犹存,何以孔贞瑄称只成其额也?《文献通考》:“初,王钦若言唐高宗、玄宗二碑之东,石壁南向平峭,欲即崖成碑以勒圣制,上曰:‘朕之功德,固无所纪,若须撰述,不过谢上天敷佑,叙祖宗盛美尔。

’命勒石北向,以答天眷。

”元好问《东游略纪》云:“岳顶封禅坛下,有唐、宋摩崖。

”据此则真宗之《述功德铭》,先经磨勒岱巅,后又立碑城南也。

乃后人第知有城南之碑,而不复知有岱巅之碑矣。

  西北为青帝宫,李戴重修。今上额曰“慈天广佑”。东有碧天泉,今涸。大门外巨石踣卧,名曰独石。

  西为后寝宫,明称神思宫,女冠为元君卧焉。今上额曰“德溥坤舆”。

  西为望吴峰,俗呼孔子岩。

《韩诗外传》“孔子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以指之”者也。

明建过化亭于上,圮,遂立孔子庙于下。

嘉靖万历间朱衡、郝大猷、查志隆相继修葺,奉以四配,后知州秦懋约以非礼撤去。

国朝康熙十五年,吴云、杨林又重建,砻石为像。

乾隆三十五年,今上额曰“因高喻大”。

其前有坊,李树德题曰“望吴圣迹”。

庙西有崇冈,曰登仙台,《岱史)以纯阳尝登此云。

  德星岩北为泰山绝巅,旧称太平顶,俗名玉皇顶。

有玉帝观,即古太清宫也。

明成化十九年,中使以内帑重建。

隆庆六年,万恭撤观于巅北,出巅石而表之。

观中有今上额曰“妙运无为”。

东侧为迎旭亭,今上额曰“浴日养云”。

自南天门至绝巅六里余,登岱者必以此为极焉。

  绝巅前,台基方广,碣曰“古登封台”。

按《汉宫仪》:“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

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园台。

台上有坛,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

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籍,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

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

坛以南有玉盘玉龟。

”即此也。

有今上御制《登封台》诗二首,勒飞龙岩绝壁。

  观大门外有碑而无字,高一丈五尺五寸,南北面各宽三尺六寸,东西侧各厚二尺四寸,碑上微狭于下,顶似幢盖,而趺为土壅。

或曰石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是石函。

色黄白坚莹,无苔藓,非岳之所有。

世传秦皇无字碑。

然始皇刻石见于《史记》,二世沼书即刻其上,不应既有刻石,复立此碑。

顾炎武辨为汉武帝立。

东有巨石,勒今上御制《无字碑》诗。

《史记?封禅书》云:“上因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

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

“封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证,兹碑是也。

《后汉书?郊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注、师古曰:“从山下转石而上也。

”是其证矣。

《汉宫仪》曰:“石二枚,状博平,园九尺,此坛上石也。

其一石,武帝时石也。

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固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

”今石失其处。

《封禅书》又曰:“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

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

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加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肆 

  绝巅东南为平顶峰,巅石平敞。东北为探海石,一石横出,东指无依。

  平顶南为乾坤亭,明挟仙宫故址。

亭始于康熙二十三年建,中有碣曰:“孔子小天下处”。

前一亭,圣祖仁皇帝额曰“普照乾坤”。

今上额曰“独尊宇宙”。

内有碑。

丁丑首夏、壬午孟夏御制《登岱》诗各二首,勒碑两面,碑两例亦有诗二首。

  东南为日观峰,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东岩为介邱”也。

其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故以名焉。

魏庄《渠书》曰:“日观峰者,夜半可以眺见浴日。

弥望如铺金者,海也;绿色微茫中有若掣电者,海岛溪山相间也;金色渐淡,日轮浮动水中,如大玉盘,适海滨望而见海,日是矣。

”王世贞以日观、秦观、越观为一峰,言:“观日出则为日观,西望见秦则为案观,南望见越则为越观,后人所指某某峰,皆妄也。

”自天门月观经绝巅至此,皆曰泰山顶,宋真宗改称太平顶也。

  日观西为登封坛,盖唐时筑也。

《岱史》裁:“日观峰西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

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玉简,故云。

”《唐书?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园坛,又为坛于山上,号登封坛,旋名登封坛曰万岁台。

玄宗十三年有事泰山,立园台于山上,又于园台上起方坛,又为园坛于山下。

”典礼乐章可征也。

《宋史》:“真宗东封,于山上置园台。

”又《宋史?礼志》真宗祥符初有事泰山,记载之甚详也。

按:前代登封,为金泥玉简之事,皆是其地,而坛基无存。

《岱史》云:“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

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

又成化十八年秋,日观峰下,雨水冲出玉简,会中使有事东藩,复驰以献,乃命仍瘗旧所。

”后建日照观。

嘉靖间复置观海亭,额曰“日观亭”。

稍北为望海楼,并圮。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工人于日观峰侧凿石,得玉匣二,各缄以玉检金绳。

启视,其一为祥符玉册,共十七简,简字一行,外用黄缦叠裹之,见风灰飞。

其一未启,其简尺寸悉如《宋史?礼志》所载。

巡抚阿里衮献于朝。

有今上御制《日观峰》诗二首,刻碑两面,建亭于上。

东为东天门。

又东为伏虎门,峡口陡险。

下为鹰愁涧,烟云杳霭,深不可测。

水东北流,会洗鹤湾。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

三面陡削,绝无尾径。

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

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

钟宇淳曰:“舍本无舍,何况爱缘,非舍非爱,作如是观。

”崖上勒宋政和间题名。

中立一石高文许,曰“瞻鲁台”,俗名幡干石。

东岩题“诲日奇观”四字。

旁有可止台。

稍南有方正石,端莹如碑制。

东南为东神霄山,俗名吓人峰,悬崖天半,吁骇殊甚。

南岩东、西有影翠石。

下为九龙峪,纳诸水东南流,北折绕神霄,东汇云河,水晃漾东北注鹰愁涧。

北崖一洞,极深敞,曰清静石屋,中有清泉,元初女冠孙清静修真处。

川林僻旷,尘迹罕至,故俗呼为仙人场云。

北为空明山,中穴通明,日光穿午。

  爱身崖西为仙人桥,两崖戌削,中三石衔接如梁。

西为望海石,巨石坦豁,与日观埒。

西有遥观洞,俗称昭真库,高深幽旷,游者憩焉。

又南石壁峻嶒,为蜕仙岩。

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曰:“后日天门重登览,蜕仙岩下幸迟留。

”有王老石屋,《岱史》云:“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

”稍东为涤虑溪,水(左三点水右敝)冽西南流。

中有突秀蜂,《泰山小史》所称“石笋”也。

峰顶苍松偃盖,今亡。

  绝巅东北七里为鹤山,松敷岩谷,多野鹤巢云。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

按《汉书?郊祀志》云:“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

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矛迁五品,兼赐绯 服。

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

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俗称外舅曰泰山,曰丈人,本诸此。

《说郛》引黄氏语讥之。

有今上御制《丈人峰》诗勒于上。

侧有碾砣泉,今涸。

  西为石马山,游黄华洞进路处也。吕坤因洞路艰危,故题“回车岩”于此。

  北为北天门,旧有石坊,额曰“玄武门”,今废。

又北为摩云岭,丹嶂峻空。

岭东有八仙洞,危若鹘枉,即马第伯所云“石室”也。

其下为乱石沟,水南流过避尘桥,东折经鹤山北,又东汇为洗鹤湾。

夹岸陡险,苍松敧卧如梁,水潆洄而东注,达于溪里峪。

  东北为独足盘,明万历间创辟此径。

林古度大书“黄花栈”三字,勒北崖。

崖环敞如女墙,其上松石杈枒如笋,钟惺谓之“笋城”,并题记于崖东北。

又东南两峰回翔,为双凤岭,旧称大、小牛心石,亦曰大、小蜡烛峰,名因形命名。

南临洗鹤湾。

  独足盘东北为元君庙,内有万松亭,后改弥勒殿。

自东而上为蔚然阁,下祀吕仙。

东有三官殿,圯,移像于元君殿西舍。

明隆庆六年,胙城大辅将军睦(木施)建,有禁约碑。

万历、崇祯间,州人徐灵哉、王度皆读书于此。

庙北为天空山,俗称玉女山。

其巅平坦,呼为尧观台。

《岱史》云“尧尝登此”,意或因遥观而误之耶。

台前古高速清邃,曰黄华,俗以环洞多黄花,故名。

传为玉女修真处。

中有灵异泉。

东一洞曰莲花,石瓣倒缀如莲。

悬()涓滴,谓之石乳泉,积冰恍如玉柱。

有今上御制《莲花洞》诗勒壁,即《岱史》所谓“后石屋”也。

然钟亭下亦有石屋,由地道可通蔚然阁。

后人於其地立元君墓,附会滋甚。

自回车岩迤逦至此,总名后石坞,俗呼后十五,言南天门至此十五里,为“奥区”云。

  自天空山东为九龙冈,上有鉴池,清可鉴发,俗呼玉女洗头盆。

北为凤凰池。

东北为饮虎池。

东北八里为磨山,为五女圈石。

《岱史》云:“夜有呼号相力之声,诘朝巨石垒成圈,盖五仙女为之。

”又有张远寨。

  天空山北为坳山,蝉园秀拔。

为仙人寨,寨可容千人。

摩云岭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嶂。

《泰山纪事》:“宋张景若结茅隐此,曾产紫芝一本,因名采芝庵。

”旁有燕脂石,色如涂丹。

又北为懒张石屋,相传明张三丰炼真处。

其西为孤山,峥嵘特起。

东北为小冰牢峪,即《岱史》“天牢峪”也。

阴壑层冰,经夏如解,因名凌冰洞。

水东北流入天井。

北为眺平台,旧多花木。

《天地运度经》:“泰山北有桂树七十侏,其实郝如桔也。

”西里许为杨子峪,崖岸深陡。

西十余里为半边山,山似擘去其半也。

眺平台西北六里为大冰牢峪,石凹极阔,又曰冰阱,视冰洞危甚。

水东北流入天井。

  其在东南麓者:对松山东有松岩,老松森疏,阴霭蔽日。

西北有娄子洞,相传汉娄敬曾栖此,高深险僻。

南为马鞍山,两山并起如马鞍。

西南为祝鸡寨,石嶂纵横六七里,中凹如削,有泉出其巅,曰悬淙泉。

瀑水南流达于双沟,迤西则所谓老人寨也。

其南有巨石紫润,俗名肝华石。

又南危崖凿磴,或呼石练陀。

旁有九间石屋。

又东南为延坡岭 ,又沟环涌,岭北诸谷水皆汇此,又名东溪山,为东溪发源也。

水东南流约五里,合于艾岗峪而注。

艾峪东有燕洼村,地多艾。

东南五里为栗子峪,水南流,经小津口,下延坡岭。

南为杨老坞,《岱史》称“杨老园”,岭崖险阴,上却平旷,昔杨老避兵于此。

南为摩天岭,端严特起,云至此多散去,一名争云峰。

迤南为屏风岩。

岭岩之间,横沟涌流,而东导南折经凌汉寨西,曰堰岭河。

河腹双泉递涌,汇为金牛湾。

又东南右纳青龙泉水,旧址在西南,明万历初道士柴慧庵修炼处,萧大享移建于此。

庵南石窍滴水,曰福泉。

又南为回龙峪,有笔架石。

双流旋绕,东南会堰岭河。

凌汉寨东为绣彩湾,水东南流,经白家河,入十里河。

  自摩天岭东四里为鹁鸽崖,峭壁巢野鸽。

东二里为风门。

又南三里为卧龙峪,本名五龙峪。

东二里为中陵山。

东二里为水牛埠。

东北为小津口村,东西椒山夹之水东南流入蚕滋峪,又南至沙沟入汶。

山西为椒子峪,南里许有可亲园。

栗、椒、杏各以树之多者得名。

南二里傅家村旁有石舟——巨石上浮如舟也。

南里许有地曰谢过城,《岱史》云:“齐、鲁人夹谷后,归田谢过于此。

”然《左传》所不载。

夹谷在今莱芜境也。

谢过城东里许有汉明堂遗址。

按《水经注》:“汉武帝元封元年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

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旁,而未晓其制。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旁正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

古引水为壁雍处,基渎存焉。

”《岱史》云:“其地舒衍突起,石冈巅平,而高四丈许,周约三亩。

后枕岳麓,支山如()障,左右如卫从。

然溪水()洄,南会于汶,遥望徂徕,如列屏案,当时朝会之规宛在。

”元人题刻碑基上。

艾峪水自北来汇此,西折而南,因名明堂泉。

其经流曰十里河,帅泮归汶,总名东溪也。

泰山泉壑甚多,《府志》误入卞桥、海眼、葛沟,三泉均属蒙阴县境。

十里河东四进而,有红亭遗址。

《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

”向有土邱,今其村讹为红庙云。

椒山东八里为杏山,有餐霞洞。

下为王老峪,土邱高广。

又西南为水泉峪。

  汉明堂东北二十七里,有奉高故城,今故县村是也。

旁有大云禅寺,金大定四年敕牒勒壁。

《水经注》:“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郡治也。

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

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即此处。

《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园,其高可隐也。

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

碑石糜碎,靡有遗矣,唯蚨存焉。

’”按:奉高城东北七里禅村旁有大冢,疑即季札子墓。

又东南八里,过抬头村,有古城遗址,即春秋时齐之博邑也。

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左传》:“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

”按:嬴邑故城,在今莱芜境也。

  其在西南麓者:对松山西南有五陀岩、红叶岭、硖石沟诸名称。

西南四里为石缑山,讹曰石后,又名西溪山。

下为黄西河,上纳龙峪之水,经黄岘岭西,故以名河,为西溪山。

下为黄西河,上纳龙峪之水,经黄岘岭西,故以名河,为西溪发源也。

又西经九女寨南,一峰高处,奇簇若莲。

《岱史》云“昔有九女避兵于此。

”地多石英,白者如水晶,有色淡紫者,莹彻五()。

《魏书》“;景初元年,增崇宫殿,凿泰山之石英”也。

又西经尖山南,山西胁有石帮,下为辘轳冈。

自九峰西为仙趾峪,一名马蹄峪有仙人草履迹,长尺余,马蹄迹径五寸。

水西南流经鸡埘岭下,与黄西河会。

又西经丹穴岭东,其岭黄壤舒衍。

西下为八里沟。

又西经凤凰山北,汇为马蹄湾,北受八里沟水。

又南过竹林寺西,故又曰竹林西河。

寺莫知其所肇,自唐迄金,屡经兴替。

元元贞初,僧法海重修,李谦记。

明时满空禅师重建。

万历间陶思圣等重修,吴维城记。

其时绿竹千竿,银杏双挺,今荡然矣。

  自白杨坊南为凌汉寨,寨可容数百人。

高处为凌汉峰,丹嶂苍渠,或名金泉峰也。

峰南有岭曰振铎,峪曰黑虎,水南流汇为新泉。

西折过子午桥而注,中为普照寺,唐宋时古刹。

金大定间奉敕得建。

额曰“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

明永乐间高丽满空禅师、国朝康熙初崇川诗僧元玉,先后卓锡于此。

寺东有元玉别构石堂,并自为铭,复大书“石堂”二字,左右题景一十二处,各系以长短句。

旁为元玉塔,有太史、淄川唐梦赉塔铭。

寺之西南为满空禅师塔,而塔铭碑近移寺大门内。

塔北为鲁蕃相田时耕墓。

西北有卧象石。

又石北为投书涧。

水南下,东受新泉之水,又西南交流。

《岱史》云:“投书涧,胡瑗读书于此,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字,即投涧中。

”涧上有碣曰“宋胡安定先生投书处”。

西为上书院,世称泰山书院,旧有石介记勒壁,今亡。

党怀英曰:“孙明复、石守道筑室泰山下,以为学馆,属大辟岳祠,壖基甫迫,乃北徙山麓。

而乡人指以为上书院者,则其所徙地也。

”元好问曰:“泰山上书院,唐周朴所居,宋孙明复居之。

”明嘉靖间佥事卢问之妥孙、石神位于此,颜曰“仰德堂”。

后又合祀胡瑗为三贤祠,春秋致祭。

康熙五十一年,学政黄步琳、知州徐肇显重建。

乾隆四年,知府蒋尚思重修。

东偏旧有明人别构有松亭,并题识“授经台”、“讲书台”诸迹。

祠迤西为香水峪,上接投书涧诸水,西南流会于西溪。

  上为三阳观,旧名三阳庵。

明嘉靖时德藩建,炼师王三阳庐此。

万历间大兴缔造,有大学士、东阿于慎行碑记。

东南为木末亭,慎行之所名也。

自北石级陡绝而上,旁有全真崖,岭巅曰天外,多松槲。

转而东有石厂,曰三阳洞,一名胜禅洞。

观大门外有救苦台,南侧有三阳墓。

  又西为傲来山,巍峨特起,有与岱争齐之势,又名芙蓉峰。

其巅一洞曰归云,内有石池涌流。

自竹林寺西南入,高岸深谷,人单行,攀藤附葛而上,石窦可通,曰寨门,有金贞佑间堤岣。

西旁一洞,中可窥天者三,名曰三透天,俗呼玉皇洞。

南为天胜寨,坦处可容千人。

《岱史》云:“汉刘盆子等聚兵于上。

有演武场、张旗石及柱窝、碓()之迹。

”按《泰山纪事》云:“岱西南峰最陡峻处有刘盆子寨。

琅 人樊崇起兵于莒,转入泰山,后议立盆子时,兵已数十万,鼓行而西。

则盆子固未尝据此,特此崇归盆子部下,名刘盆子寨耳。

”元初,僧通慧律师行全结茅球场奉高山天胜寨,即此山巅。

东北悬石通明,俗名狮子峰。

时行全之徒德友亦避地于此。

旁有悬刀峰。

东为扇子崖,倾崎宛如摺(),明蒲坂杨博题曰“仙人掌”。

崖北旧多青桐,曰青桐涧,水东流入竹林西河。

明季州举人王无欲筑室崖巅,复结茅其下,曰西山别业。

其时樱桃夹径,松槲盘纡,今濯濯矣。

仅存石庙,曰无梁殿,祀玉皇。

下为石阁,阁洞四虚,上祀元始天尊,并无欲建,碑记在焉。

东有仙桃石巨石,嵌空如桃。

东南有会仙庵,圯。

涧水东注西百丈崖。

青桐涧北,危崖类彝状,俗称壶瓶崖。

其阳有刘盆子洞,仰视洞悬绝而门塞。

西北二里为火焰山,一峰黑飙特异。

南崖一洞深邃,《志》称“观音洞”,俗讹魔王洞。

下为石屏峪,水西南流,过黄金口,入龙潭。

西一里有水音寨,平处亦容千人。

天胜寨西南为弄水岩,双峰崛起,又南为鸡笼峰,园垂如笼,即宋钱伯言《纪游》所称处也。

会仙庵东为飞鸦峰,石色深黝,忽若人形对拱,稍白者西,赭者东,曰仙人影。

《泰山小史》所谓“衣染古烟碧,神凝秋水清”者也。

  伍 

  又东为东百丈崖,瀑泻若垂绅,名曰天绅泉。

下汇黑龙潭,沉碧无底。

稍西南为忽雷湾。

《岱史》云:“天将雨时,每闻雷声迅发于此。

”又西为西百丈崖,视东崖倍高,悬流如挂练,亦曰水帘泉。

东上为招军岭,旧有石坞庵,又有萃美亭。

金知州姚建荣建。

元奉符尹王悟重修。

廉访使徐琰记云:“面水帘而瞰天绅,诸景咸会。

”因榜曰:“萃美亭”。

亭圯,记石亦亡。

垒同为白龙池,悬崖绝壑,殆非人境。

池北层崖横亘,上复峭削,形若舟,《岱史》谓之“石舟”。

上镌“元圭石”三大字,下层遍刻宋人题名。

顾氏《金石文字记》载之未尽也。

池东有三元石,前为渊济公祠。

《岱史》云:“宋元丰五年,封白龙为渊济公始建祠。

”县人赵合为记。

是池祷雨辄应。

元明多刻石祠中,今并亡。

惟元至正时《感泽记》碣尚存,漫漶无撰书人姓名,《岱史》称“知州路希尹撰文”矣。

乾隆十三年,车驾东巡时小蛙,遣官致祭于池,遂得雨。

南烛锣鼓湾,水激石嵌如锣鼓。

又南为耀星湾,滢()深静。

西崖平削,刻“弄水岩”三字。

又南一石屹立 ,勒“鸡笼峰”三字。

又南为大峪,中一石如匣,曰剑匣石;一石中分如劈,曰试剑石;一石如人影,载巾持剑而坐,舒一足,曰仙影石。

又南石峡宽隘者二,曰大石峡、小石峡。

自黄西河经龙潭、龙池至此,为西溪会归处。

溪水东折经元忙兀博罗欢墓北,俗称土公土母。

南一里有丰碑,额曰“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延佑四年四月姚燧撰,并八分书篆额,两面皆有篆额。

文起南面而北,上截字犹可读,下截多残缺。

墓西有擂鼓石。

溪水又南,东受广生泉之水,绕府城西南,经古汶阳桥及()河桥下,又南入泮归汶,总名西溪也。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水泛涨,上下河畔庐舍男女漂流者无算。

  汶阳桥北为天书观。

《岱史》云:“观本名乾元,门阁三重,殿庑三所。

”《宋史?礼志》:“大中祥符元年闰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言:‘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红紫云气,渐成华盖,至地而散。

’其日木工董祚于灵液这北见黄素书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识,言于皇城使王居正。

居正睹上有御名,驰告钦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诣阙,因建天书观于此。

”按:天书即钦若所谓“黄素书”也。

当时君臣相欺,侈言祥瑞,其书词见《三朝符瑞志》。

龙图阁待制孙()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国初张习、孔云、谷卧余遽谓今世失传,何也?观大门内,旧有泉有亭,明题刻“醴泉”二字。

《文献通考》:“兖州乾封县民王胜地田中,有儿童掊土,得小青钱数十,争取之,钱坠石罅,因发石,有涌泉二十四眼,味极甘美。

又枯石河复有涌泉二十五眼。

又 一眼出层阜之上,经宿势浸盛, 又别引数派,双鱼跃其中;有果实流出,似李而小,味甚甘;及古今钱百余。

封禅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贮水驰驿以献,分赐近臣,诏设栏格谨护之。

六月诏建亭,以‘灵液’为额。

”宋焘曰:“余童稚时,犹见观内泉出石崖下注,有垂杨数株,大二十围,盖宋祥符时所植。

今树既乌有,而泉又凿深为池,非其旧矣。

”《岱史》云“岱顶玉女池北有灵液亭”,《宋史》无之。

泉侧铁浮图十三级,明喜靖十二年造。

自正德间即其中为元君殿,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勒殿东壁。

其后为九莲殿,万历间命中使特修,告竣, 改天书观颜为天庆宫,岱顶天启五年金碑所载也。

又其后为智上殿,崇祯间敕建。

副使左佩弦人插云:“皇上追崇孝皇太后为西天净土极乐世界菩萨,上号曰智上,建宝刹于岱。

辛巳启土鸠工,三载告成。

”考神庙时尊孝定皇太后为九莲菩萨,即今智上前殿者。

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

按:九莲菩萨语见毛奇龄《彤史拾遗记》。

  乾隆十一年,观大门楼灾。

其西有翠阴亭,亦宋时建,圯。

西为泰山书院,乾隆二十九年,知府姚立德购置民舍改建,知县程志隆记。

西北七里为皇碑亭,有康熙三十七年万姓感恩碑。

其北一亭,有四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制诗勒壁。

西为下泉,其水自傲来山西飞瀑而下,中有石鼓——巨石如悬鼓也。

东南流入泮。

西五里为大埠岭。

古有大佛圭,范铜为像,高丈余。

  其在东北麓者:九龙冈东为天烛山是,两峰矗立如炬,东西遥相对峙,即吴同春《续游泰山记》误指为“丘邱”者也。

按:《广雅》“小陵曰邱”,则非高山可知矣。

其下为溪里峪。

岩穴深邃,涌泉不竭,昔有魔女地化此,又名风魔溪。

东南流入扫帚峪。

天烛山东为分水岭,其南则有扫帚峪、李家泉诸水;其北则有旋螺峪、冰牢峪诸水,皆循岭分流焉。

  东二里为观星岭,东北即李家泉,水南流入栗子峪。

分水岭东为()碌峪,有桂曰大津口,产楂、栗。

东北多槲林,世谓之山蚕厂。

北五里为竹子园。

其西地极平旷,群峰环峙,林木郁葱,双溪萦绕交流,中为周明堂故址。

《封禅书》:“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

齐有泰山之明堂是也。

”汉之废基又在其旁,今称明堂处。

齐有泰山之明堂是也。

“汉之废基又在其旁,今称明堂村,讹曰明家滩。

据金学士党怀英《谷山寺碑》云:“岳东北址有明堂。

”引沈存中说而以为汉。

盖怀英生长泰山,通掌故。

本《水经注》:“汉武帝封泰山,尝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逼近周明堂处。

武帝以古处险狭不显,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

”在山之东南址,去周明堂三十里。

又《岱史》称:“周明堂故址,在岳东北麓,旁有谷山寺。

”盖指地之著者而言。

按:寺基险僻,距明堂尚十里,顾引怀英碑记,强为牵附,殊未可信。

  明堂南为大岘山,西南为黑山。

西北为谷山,屹()特异,绝顶孤松挺秀,俗名定南针。

顶之西南有黑闼石屋,顶之西北有金矿洞二:其在东者,悬崖上下二穴,水自崖顶下注;其在西者,一穴幽暗出水,人不能入。

洞外多裂石纹,皆结紫石英,即《岱史》称“金丝洞,元初邱处机炼丹处”也。

又东北有莲花峰。

  谷山西北为恩谷岭,两山中峡,俗名雁岭河,水东流汇为天井湾。

岭北为佛峪,亦曰佛谷,水东流与马跑泉会。

其上有寺,额曰“谷山玉泉禅寺”,元魏时僧意降锡处。

到金释善宁修建 ,有党怀英撰《谷山寺碑》及泰和大安间敕牒碑。

东有古井,水色紫黑充盈,遇旱不减,。

怀英八分书“玉泉”二大字碑。

东北而上为药师七佛阁,元至元间释普谨建,久圯。

学士阎复碑记在焉。

北为为返倒山,为青冈峪.水东南流入天井,为仙台岭——即长城岭。

其上石台有二:曰南拱,曰北拱,遥相对峙。

《山东通志》谓“汉武帝于此望祀蓬莱”,而史无其文也。

又北逾仙台岭,至玉泉岭为历城、长清界。

仙台之阳,有马跑泉,又名莎草泉。

水南流经牛栏口西,又南入天津河。

自牛栏口东十里,有地曰药园,盖昔人尝种药于此。

又有千户厅,称名无考。

东三里为龙门山,沟水东南流。

东北五里为鹿町山,有黄伯阳洞。

《岱史》云:“战因因时黄伯阳修隐处也。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

《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

”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

”东南有皇姑庵。

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

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

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

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

北四里有仁育庵。

又东左会龙门沟水。

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

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

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

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

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

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

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

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

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

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自黄坂东北,过两港村三、四十里,至长城岭下,槲林尤胜,岩洸河发源于此。

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单椒园特,有国初巡按赵宏文墓。

东北二十里为九坂岭,为九曲峪,水西流过雨砧崖渌池,南折至九顶山后,又东汇金井河。

东南一山曼衍,背耸溪深,上有数穴如颐,俗名旁山,又曰石窟山,或称肃然山者,误。

《封禅书》:“汉武帝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

”旧志未详。

顾炎武考引《酉阳杂沮》,以长山县长白山当之,非是。

《魏书?崔光传》:“弟敬友,尝于肃然山南设食,以供行者。

”又莱芜王许保北有山,碑云“古宿岩山”,恐即肃然山也。

按:杨邱山东有小陵,舒畅崛起,是其地矣。

  自祝山东五里为狼虎谷,水西南流入汶。

《五代史》: “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

”《闻见后录》:“巢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于此。

”并存考。

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

金井河绕山东南,折而西南,其河西涘曰西金井,人或淘金于此。

以东金井在河东涘莱芜境也。

又西南经汉里村,东入汶。

《岱史》载:“岳西桃花峪,尝有人采白金矿。

”《山海经》云“下多金”是也,又云“其上多玉”,今不可见。

然岳巅时炫光彩,意或玉韫之辉与?《文献通考》:“后齐天统初,岱山封禅坛玉璧自出。

”殆其验矣。

  石汶又南经崖下村,东有育英书院、明州人李汝桂讲学其地,世称理学名儒。

又南有李汝洼墓。

石汶又南经山口村,东抵故奉高西。

自天井湾至此。

逶折九十余里,左受莱芜原山之水,过古博邑城北,合为堑汶。

西南流有堑汶河村,碣曰“古静封镇”’。

《县志》误以大汶口村当之也。

按:《述征记》“泰山郡水有北汶、嬴汶、牟汶、柴汶”,与《水经注》之“石汶”,世称“五汶”,皆源别流同,其经流总名大汶。

又西南与莱芜之牟、嬴二汶会经无盐山北。

又西南过博县故城南,右会北汶而南折,循徂徕西麓,过阳关故城西,至大汶口东,左纳柴汶,本名小汶,大小二汶交流。

又西南经东平、汶上界,入南旺湖分水口,南北分流曰运河也。

  其在西北麓者:避人厂西北有船石,层崖阔数丈。

西北为看月岩,为沐龟沟。

水西北流经李子沟,至老虎窝,入桃峪。

又北土地平旷,亦日快活三里,有云台庵故址。

庵后石厂深广,而西辟曰夕阳洞—— 所谓“上石屋”也。

  自桃峪之北而起者,其水过陀头岩,南折而西北为混元池,石岸皆黑,中央独白,如月印澄潭。

又西北过雁窝崖西,陡崖多雁巢。

北为清风岭,其岭延亘孤高,凿蹬崎岖。

下为老虎窝,石穴深暗,中有水。

又东石厂相通,最深敞。

侧有玄都观,久圮。

又西北为龙湾,邱峦突出如岛屿。

下有碧花池,石皆碧纹,天然池甃。

又西北经黄石崖南稍西,林木匝里许,中为野人之庐。

转而北三里为映霞峰,旧有傅老庵,下为香泉,水南流入桃峪。

西北为猛虎沟,盖孔子尝叹“苛政猛于虎”,后人强名之耳。

为花园地,多金银花。

为青天岭。

北至长城岭,两岭夹涧。

其涧一源两分,即《水经注》“分水溪”也。

一东南流,一西北流。

西北流者:出青天岭,西南至泰、长两县界首村,过浚川桥折而西北,其经流曰中川,循长城铺达于崮山,左纳灵岩诸谷水而注。

东南流者:绕青天岭东麓南折,右会虎沟水,过海眼、桃花峪,再转东南,其经流曰北汶,与中川分流各半,故又名泮河。

或谓从桃花峪分流,非矣。

按:长城岭俗呼大岭,古长城所经,《战国策》所谓“齐有长城巨防”者也。

《史记?六国年表》:“齐威王十一年,赵取我长城。

”《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

”《正义》曰:“《泰山郡记》云:‘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干余里,至琅玡台入海。

’《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

以备楚。

’”今《泰山郡记》、《齐记》皆不可见。

而《竹书纪年》谓“周显王十八年,齐筑房以为长城。

”其时盖齐威王之二十八年。

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则春秋时已有长城矣。

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缘泰山北冈而东经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州、日照、诸城,婉蜒几二千里,至胶州海中大朱山止焉。

《泰山郡记》及《水经注》、《括地志》,皆谓至琅玡台入海,或指地著者而言,其实相距尚六十里也。

  陆 

  猛虎沟西南为河上林村,多桃树。

峪水又西南曲,中有石窟,深不测,日大海眼。

西纳白草峪水。

峪南为幞头岩,形如岸帻。

西南为老鸦峰,俗名老鸦尖。

东南旧有碧峰寺,圮,萧大亨碑记在焉。

西南为秋迁山,下为秋迁峪,有桂师庵故址。

西崖一洞深窈,《岱史》称“白鹤洞”——所谓“下石屋”也。

又南为龟湾,其下长石欹斜,日石艃,达于小海眼。

西南为西神库,巨石朗润谽(谷牙),跻之摇动,或谓中有宝藏云。

又南经中军坪,石阔多文彩。

又南注大小养鱼池。

迤西为襁负山,即《岱史》“襁山”也。

以大山负小如襁子状。

山半有镜儿石,经一丈余,莹削如镜。

东南有坦地,约十亩,俗呼台子地,旧谓古云台庵,有明正德释道转重建三教堂碑。

西南为元君庙,内有玉皇殿及铁佛殿,移碧峰之铁佛建此。

鱼池南即桃花峪会归处,旧时多桃树,又名红雨川,有今上御创《桃花峪》诗勒北崖。

又西南出峪口,再折而东,经新庄达于二十里铺。

又东南过高里山南,又东南过全标店东,自分水溪至此,倾曲凡八十余里,总名泮河。

上纳三溪之水,合于大汉河。

  自桃峪之南而起者,混元池下三汊涧自西来入之,西为十字峰,峪水又西北,大倒沟自西来入之。

沟西为青龙宫故址。

南为青岚岭。

西为丁香峪,多红白丁香花。

西为思乡岭。

《岱史》云:“人死魂归于此,而思乡也。

”峪水又西北,小倒沟自西来入之。

沟西为南顶,峰峦突起。

顶西南为胡桃园,多胡桃树。

南为梯子山,为石厂。

沟西有玲珑石。

梯子山西南为透明山,陡削玲珑。

北拱老鸦峰,宛如几案。

南有摩耳石。

东南为东神库,石若垂帘,无苔痕,时或光彩闪烁,与西库埒。

东为龙山,上为姜倪寨。

南一石,若人形,名曰真人峰。

西南为黄石岩。

岩南有白姑庵,白姑无所考,或因黄姑而附会之耶?南为车道岩,北有双沟如辙迹。

又西为笔架山,五峰排列,崖崿倒悬,多野巢,即《岱史》“雕窝山”也。

山北为羊栏坡石,《岱史》谓“仙人牧地”。

周有巨石,秀丽尤奇。

山南为燕脂坡,地多燕脂瓣花。

  青岚岭南为猴愁峪,西为白练石屋,中巢拖白练乌。

西南为水闼石屋,出水不竭。

又南为拔山,视诸峰差高,《岱史》谓之“雁飞岭”。

东有一石耸立,曰回雁蜂。

东北为燕窝石,大石有窟如燕窝。

转而南为水铃山,水声触石似铃也。

东南为乌龙潭,西为坛子涧。

  拔山西为五峰顶,东岩苍松丛茂,俗呼松楼。

东北有黄姑庵。

按:黄姑,牵牛星别名也。

拔山五峰之间曰风门。

南为迎风岭,下有枯石河,水东流经龙潭,南拆过大埠岭,东入泮。

又南为西横岭,其岭西自桃花峪,东至乌龙潭,横亘二十余里。

西上为黄金口。

西北为海棠峪,多秋海棠花,高三、四尺,夏日即开。

西南为脐子沟,中有脐子峰,一石崛秀,流水盘旋。

西为刺揪山,以多刺揪树得名。

西为土绵山,陡险巅平,黑壤十八亩。

西南为驼骆岭,有藏峰寺,创于元,重修于明,有碑记。

东为蓑草泉,南流入泮。

西为(禾苗)峪。

西二十余里为三绾山,三峰相连如鼎足。

有龙驹寺,明时重修,寺前古木参天。

甘溜泉东流入于泮。

西十二里为黄山,酒泉沥沥。

古有廷庆院,宋海定禅师重建,元、明皆重修之,额日“云台寺”,州人周冕记,西为肥城县界。

  其名迹在城中者:岱庙东南为东岳冥福弹院,唐开元间创建,后唐释智顺、后晋志隐皆相继增修。

伪齐时海岩重建,改曰崇法禅院。

元重修之。

内有后唐长兴四年敕牒碑,伪齐阜昌二年重刊,额曰“特赐冥福弹院地土之记”,碑上下两层,字大小不一。

后晋天福周元休撰《东岳冥福禅院新写藏经碑》、明正德任文献撰《重修寺碑》可考。

《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无年代书人姓名。

金泰和党怀英撰《新补塑释迦佛旧像》断碑云:“旧为岳祠奥区,释迦佛像主伴凡五位,并迁置于赐书阁之废基,有乡者赵璠以正殿旷久,始就绪重新之。

”其曰“赐书阁”,则藏历代敕牒及御书、经文、典诰处,今断碑移置县署土地祠壁。

南为龙王庙,即宋封白龙为渊济公也。

乾隆三十年知县程志隆以白龙池渊济公祠久废,始建祠城中。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

《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

”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

”东南有皇姑庵。

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

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

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

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

北四里有仁育庵。

又东左会龙门沟水。

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

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

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

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

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

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

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

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

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

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东有会真宫,即古奉高宫。

宋真宗东封,尝斋于宫之穆清殿,以宴群臣父老者也。

《岱史》云:“元张志纯居会真官数载,道行超群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

”宫在明时尚有玉皇殿及李白诗刻,成化十八年重修。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初七日悉毁于火,仅存志纯偈颂勒壁。

后即故址改建关帝庙,岁时致祭于此。

内附张仙祠,《岱史》云: “唐开元中与李某同至泰山学道,李辞归襄阳,后张仙系林擒以示异,故祀此。

  又南为鲁两先生词,其学馆向在岱庙,地并于庙,而后徙于山麓。

大定十九年始建祠于大门之左,党怀英记。

此则二十三年知州胡瑄请于朝而建者,吴宽记。

国朝顺治十年,道施闰章等重修,为文以记,今名二贤词。

西北为和圣祠,多明人石刻,岁时祭焉。

  岱庙西北为长春观,元初知州张郁建。

金乡女冠訾守慎嗣法于燕京长春国师,后修真于此,赐号“妙真观”,圮。

有中统二年元和子记碑。

《金石文字记》云:“长春观有元丁亥年碑。

”《岱史》云:“有邱神仙牒及成吉思皇帝敕旨碑。

”并亡。

按:邱神仙即元之邱处机,成吉思皇帝者元太祖尊号也。

  城北门外西北隅为白云观,明万历间周藩奉国将军勤鲲建。

祀王母,其后增祀元君。

殿设雕栏,楼榭层晖,今改称梳妆院。

其东为驻跸亭,乾隆三十五年建。

  城东门外东北隅为风伯雨师庙,元至元年建。

《岱史》云:“按《天文志》风伯箕星,雨师毕星也。

”先是庙废,止遗一碣。

明成化二十二年旱云不雨,或油然雨状,辄为风散。

知府蔡晟诣其所祭之,风息,大雨如注,因复立庙,寻圯。

嘉靖中知州郑豸易以坛。

  城南门外迤东有台基,其上即宋真宗《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五石合成,制若屏障。

高九尺,通宽二丈三尺一寸;额高二尺八寸,宽四尺八寸。

与岱巅残碑字画无异。

以园台在山顶,故字从北向,俗呼阴字碑。

明巡按吴从宪篆刻其前,曰泰明碑。

其北旧有吴从宪所建泰阴享,并自为记。

揭其亭曰“昭事上帝”,翌其门曰“升中古迹”。

东南为宋封祀坛故址,真宗东封时所筑,有王旦《坛颂碑》。

又有九宫贵神坛,久废。

阴字碑南为朝觐坛故址,有陈尧叟《坛坛碑》。

坛上旧有寿昌殿,真宗以朝百官者也。

又有瑞云亭,《泰山纪事》云:“当时御香亭也。

真宗将登封,斋于会真宫之穆清殿,有黄白云如幢盖,龙凤状,起太平顶。

焚香再拜,云变五色,复有云如桥梁,紫云覆之,久而不散,遂以名亭。

”今改为山川坛。

又东南为唐封祀坛故址,《唐书?礼乐志》:“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园坛,山南四里号封祀坛,旋名封祀坛曰舞鹤台。

”玄宗时亦为坛于此,有张说《坛颂碑》,佚。

坛北旧有白骡冢。

郑棨《开元传信记》:“上将登封泰山,益州进白骡至,洁朗丰润,权奇伟异。

上遂亲乘之, 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倦也。

告成礼毕,复乘而下。

才下山坳,休息未久,而有司言:‘白骡无疾而殪’。

上叹异之,谥曰‘白骡将军’。

命有司具槥椟,垒石为墓,在封禅坛北一里余,于今存焉。

”《岱史》所载本此。

《泰山小史》谓“在岳阳,碑记冢迹尚存。

”《泰安县志》“在红门东”。

然红门东有丰碑断踣,趺下磨灭无字,惟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月廿五造二年五月”十二字,碑侧犹存宋人题识“当日东封安在哉,茫茫今古泯尘埃”,字句可读。

翻转审视,底面有行书,字影差小,隐隐莫辨。

按赵明诚《金石录》云:“唐登封纪号文,高宗撰并行书,飞白书额,小字,乾封元年二月。

一勒石山上,不知毁于何时。

一立碑山下。

”意或武后补刻,以残碑及《开元记》证之,白骡冢在城东南,今失其处矣。

南郊有皇恩碑亭,乾隆十三年士民恭建。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

《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

”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

”东南有皇姑庵。

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

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

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

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

北四里有仁育庵。

又东左会龙门沟水。

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

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

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

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

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

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

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

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

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

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城西门外南折为灵芝衔,《宋史?真宗本记》:“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丁未,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官,戊申王钦若等献泰山芝草三万八干余本。

”此街之所以得名也。

迤东有青岩书院,明宋焘青岩社也。

康熙中赵国麟尝讲学于此。

巡抚蒋陈锡檄知州石键增葺。

乾隆五年知府王一夔以泰山书院久废,就宋氏社拓修,因易名。

街南为灵派候庙,后晋天福六年建,其神旧称(奈)河将军,又曰通泉侯。

宋真宗东封,泉水方涸,俄有清流涌出,赐封灵派候,有元丰王彧撰《重修木枨记》,元至元王正撰《重修庙记》,碑具在。

西有金星泉,水南流,明人建金银桥,引城濠水入(奈)河。

今僧道作法事,有金银桥、(奈)河桥,以诳世取财,盖借此附会耳。

河西涘为炼魔堂,一名岱岳禅林,嘉靖间主薄州人张思齐同弟思周、思()以禳父疾建,有提督肥城李邦珍记。

  南为灵应宫,元君下庙也。

庙创无考,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今额。

有张邦纪碑。

其制前后殿庑回廊周密,顺为崇台,四门,上起铜楼,号“金阙”。

殿宇、栏 、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

旧在岱巅,嗣后移遥参亭,复置于此。

其东为驻 亭,乾隆三十五年建。

  西为社首山,高仅五丈,《封禅书》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注、应劭曰:“山名,在博县。

”《唐书?礼乐志》:“高宗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旋名降禅坛曰‘景云台‘。

玄宗禅于社首。

”《宋史?礼志》:“真宗禅社首。

”有王钦若坛颂碑在焉。

又《宋史》:“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禅社首玉册苍璧,至大中祥符元年令瘗于旧所。

”后立相公庙,神称高里,为东岳辅相。

壁勒元丰胡元资记,或为赵韩王者误。

西北有对岱亭,明李戴、毛在建。

西南有环翠亭故址,近改为阎王殿。

下有后晋总持咒幢,天福九年僧归仁正书,字多剥蚀,后书题名。

内有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侯官名,则旧志所未详。

  西为亭禅山,本名高里山,崔嵬类龟,《汉书?武帝记》“太初元年十二月禅高里”即此。

注、伏俨曰:“山名,在泰山下。

”注、师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人之里谓之蒿里,或呼为下里者也。

字则为蓬蒿之蒿。

或者既见泰山神灵之府,高里山又在其旁,即误以高里为蒿里,混同一事。

文学之士共有此谬,陆士衡尚不免,况其余乎!今流俗书本,此高字有作蒿者,妄加增耳。

”山之阴有古仙洞,讹谓鬼仙,萧协中曰:“洞深暗,余尝偕友探奇,执灯笼火种而入。

曲径宽隘者三,有窟不甚深。

内石床一,石磴二。

登床扪其顶,一穴上有巨石塞之,旁无所通矣。

”山之阳有玉仙石,片石莹洁。

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程志隆广栽松柏,培护之。

迨三十四年,工人采石,自洞门上下劈去数丈,而形势遂失其旧。

高里、社首之间,为高里山神祠,额曰“森罗殿”。

顾炎武曰:“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父、高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因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

”祠创建无考,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徐世隆记。

明成化三年重修,许彬记。

万历间奉敕重建,见岱顶天启铜牌。

  城南四十里为介石山,《岱史》云:“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禅于此。

”按:《宋史》无其事。

南二里许为石闾山,有寻真洞,《汉武帝本纪》“太初三年所禅”即此。

按《史记》:“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

”《县志》以俗所云五道岭当之,误。

五道岭在其北十里。

石闾南三里为亭亭山。

《史记》称“黄帝禅亭亭”。

《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

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巨平”,注:“有亭亭山祠。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山神为广禅侯,遣秘书丞直史馆姜屿致祭。

有御制碑。

元知州张郁、知县张佺重修。

  南十三里为大汶口,有石桥,雍正间重建。

《水经注》:“汶水又南经巨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

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

”按:巨平为晋羊祜原封采地,武帝以平吴功封南城侯,因辞不拜,仍为巨平侯,上从之。

有今上御制《羊祜城》诗,即此。

又西三里许,过卫驾庄,为行宫。

内有四贤祠,乾隆三十年车驾南巡、三十六年幸曲阜驻 于此。

有御制《四贤祠》诗曰:“孙、石气求永声应,孔、胡异辙并升堂。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

《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

”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

”东南有皇姑庵。

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

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

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

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

北四里有仁育庵。

又东左会龙门沟水。

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

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

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

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

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

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

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

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

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

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柒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

《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

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

《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

”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

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

今其村为梁父云。

  城西南七十里而有蛇邱故城,今楼上村是也。

《水经注》:“汶水又西,洸水注焉。

”今炎之济河。

又西经蛇邱县南,县冶铸乡故城。

《春秋左传》“宝叔娶于铸”者也。

汶水又西,蛇水注之。

水出县东北,西南流经汶阳之田,齐所侵也。

自汶之北,平畅极目。

僖公以赐季友即此。

蛇水又西南经铸乡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

故京相 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

”俗谓之浊须水,非矣。

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又曰汇河,基下游即浊须水,或谓之浊河。

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今城上村是也。

《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

县北有曲水池亭。

《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

《左传》曰:‘平杞、莒也。

’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

”按:楼上、汇河之间有土丘,传为曲水亭址。

汶水经汶阳城南,不在其北也。

城上村南七里为阙陵故城。

《水经注》:“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泰山。

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

”迤西立元君庙,圯。

而《通志》以汶阳、阙陵为一城,并曲池载入宁阳县境。

又西约二十五里为颜子坡。

《岱史》云:“州治西南境有高坡,孔子引颜渊望吴门系马,因与俱下于此。

  城东南二十二里,有横埠状类龟,埠北之田曰龟阴。

按《水经注》:“博县北有龟山,山北即龟阴之田。

《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西南有石塔五级,曰圣塔,盖遇旱干水溢,祷辄应。

金明昌三年李德元等建,壁勒安升卿记。

南三里即博县故城,汉之博也。

城东为天封寺,旧号郭头寺。

宋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为额,金大定二十四年僧道先、法越重修,有党怀英碑记。

  泰山东南三十里为徂徕山,山于泰山犹旁几然。

《水经注》:“山多松柏。

《诗》所谓‘徂徕之松’也。

《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

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

’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有徂徕山在北。

”《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

”欧阳修曰:“徂徕鲁东山。

”孔贞 曰:“龙脉自泰山傲来,经金牛、龙山蜿蜒东赴,至水音堂逾汶,盘结于此。

大、小汶络其面背,山周百六十里。

  自郡城至山北,蹊径逼窄。

游岱宗而探徂徕之胜者,则绕山之东西两路,自前而入,约百余里。

自山南而突起者,为三岭崮,一名三台山。

北岩曰“独秀峰”,传云李白题勒。

上为九龙宫,中为玉皇庙,明崇祯间重修。

其下为感应侯祠,祀徂徕山神。

《山东通志》:“金明昌元年封为护国感应侯。

”今祠圯,松柏犹存。

  西北里许,崖壑泻水,羊公河出焉。

逶折西南,流经羊祜厅北,又西南注小汶。

西北五里为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元鹿森隐居处。

东南峭石壁立,篆书“贫乐岩”、“演易斋”诸迹。

杜仁杰为撰铭,残缺不可读。

许衡尝读书于此,匾其室曰“鲁斋”,后即以为号。

堂创于元初,开国侯徂阳时珍建,有益津高诩碑记。

增祀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

稍北石洞方广,赵国麟名曰“箪瓢”。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

《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

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

《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

”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

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

今其村为梁父云。

  又北乳山秀峙,旧多竹木,溪水绕前而西注,古刻“竹溪佳境”于岩。

按孔氏《纪胜》:“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溪六逸堂。

”然二圣堂即六逸旧基,而俗误以党竹溪当之也。

  乳山之北,响水河出焉,上纳诸谷水汇此,西曰日新池,达于毛老谷。

过茅茨村南,又西入大汶。

东北四里为万松岭,下有石屋,甘泉清冽。

北十里双峰颉颃,为徂徕绝巅,亦曰“太平顶”。

古有感应侯祠,今并其基亡矣。

顶西有紫霞洞,下为李源寨,自来泉飞流。

  自乳山西二里旧有毛姑庵,元初州人毛仙姑居之,修持三十余载,临化留颂。

泰定军节度时宥为纪石于墓,遂称其地为毛老谷。

西十里为悬珠山,康熙间高沙卧云者居此,因立卧云庵,祀吕仙,圯,移像于南楼。

有九龙岭、八道沟、石溜峪,东崖悬石如珠,此山之所由名也。

汇水为浆池,南流汇响水河。

西三里为药山,有聚泉庵,俗称大庵。

西五里为北顶,有佛寺,明弘治间僧文原重建,州人徐鉴记。

西为广长岭,西五里为团山,有古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创建,金大定二年奉敕重建,赐额“法云禅寺”,有敕牒碑。

僧法润、福灯相继住持,元至元间高峰禅师重修。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大雨,东山裂泉横流,而寺基无存。

上峪之水西流,曰沧浪沟,中屹立一石,《泰安县志》谓之“晒缨台”。

又西南入大汶。

西南里许为望山,有老君洞。

南五里为他山,白莲泉发源处,水西南流经积谷山,南入大汶。

泉北有法云禅寺,僧福灯建。

有大定二年敕牒碑。

碑上、下两层,上刻敕牒,下镌张莘夫记。

  自三岭崮东六里为女智崮,西北四里为天平前寨,赤眉所堡即此。

地极平畅,垒石为台,基址犹存。

又东三里过青风顶南,又北二里跨涧为桥,名曰隔尘。

西为升仙台,北为隐仙观,祀吕纯阳。

内有玉帝阁、三清殿,明万历中有于仙号螈虚者辟此,修养有年,蝉蜕完真。

观门外古木夹径,多桃竹,曲水汇池南流有康熙间赵国麟撰《瞻田碑》及题刻“徂徕第一”、“桃源深处”诸迹。

又西南二里为桃花峪,自观东石屋东辟有天然丹灶,传为于仙炼丹处,国麟书“炼丹炉”三字。

  稍东为 石峪,石陂广数亩,飞瀑雪浪,势若建瓴。

至观南与西涧合流,绕天平寨,又西南注羊公河。

观北逾小普陀岩二里,孤峰插天,世谓之贵人峰。

西有于仙葬衣冠冢。

贵人峰东四里为风门口,为西别谷,水东南流里许有钓鱼台。

东南三里过 山南,朱樱夹岸,曰樱桃园。

东二里为演马岭,为东别谷。

水西南流五里,与西别谷合流,南注小汶。

岭上为赵州庵,圯。

仅存吕佩阁,中为北斗殿,俗呼团瓢。

下为三皇庙,旧称寺基。

  南五里为寨山。

又东五里为薤山,蓝溪出焉。

水东南流过镇里村西,又南入小汶。

其上有光华禅寺,寺创于看起后魏,宋祥符间赐号曰“崇庆”。

元初时珍重修,高诩记。

内有浚池,注茶舍。

东南里许一巨石,南面刻北齐时隶书《大般若经》字径五寸,多剥蚀,惟“曰空有无”十余字隐隐可辩,后书“冠军将军当父县令王子椿”。

余犹有“道”字、“僧真造”数字。

其东面大书四佛名,末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县志》以中正误为正月。

薤山东北为园瓦崖,为大悲庵。

东南三里为映佛岩,上刻隶书“《般若波罗密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基文云:“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无□无名无相非□□□无归依无洲□无□无福无□无□如凡界无古今□亦无”缺三十二字。

普僖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后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字径一尺及七雨不等,盖因石为之。

  又东一里为黑山。东五里为松山,有松岩洞。东南一里为 蒙山,其山两穴可通,曰 蒙洞。又南里许为两埠山,两山对峙如岸——以上皆属徂徕之阳。

  自绝顶北二里为芍药峪。

峪东北三里为紫滟池,产九节菖蒲及玲珑草。

水东北流经天平后寨,东至沙沟河,北折过西庄,又西北入大汶。

峪西北二里为花坡。

北二里为中军幛,以地处徂徕适中也。

康熙间建三清殿,前有地洞深暗。

西为招军石,周多石舂。

旁有坞旺泉,下为大峪水,西流入鹰愁润。

北五里为玲珑山,秀拔玲珑,有野人洞,相传唐王希夷尝隐此。

自中军幛东二里为金鱼石,巨石中有鱼形,若隐若现,相传一夕风雨,石劈化龙去,半踣于地,两石鱼痕宛在,有明知州许应元题识。

  东五里为长春岭,黄壤秀异,周袤约十里。

宋石介卜筑其下,多从游者,世谓之“徂徕书院”。

今遗址犹称为“讲书堂”。

所著有《徂徕文集》二十卷。

明人采《怪说》二篇入《诸子汇函》。

俗称石介因“竹溪六逸堂”筑室著书,非是。

旁有姜潜别墅,号曰“读易堂”。

石介在蜀寄题诗曰:“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帙书。

  北为天平后寨。

按:此寨去中军幛不元,皆樊崇聚兵处,有演武场柱窝遗迹。

又东为龙溪,水东北流过燕子石屋侧,危崖瀑流而下,曰濯龙湾。

以崖上凸起三画,婉若游龙,故云。

北导西折曰四里河,绕徂徕北麓,又西南入于大汶。

天平寨东北为西仙霞坞,又东为凤鸣山,若凤举其首。

下为黄峪,又东为东仙霞坞。

又东为虎穴山,为牛山。

山南有朗僧洞、神化庵,山北有大藏峪。

  自中军幛西四里,两峰并峙,俗称角山,三石悬立,曰秋迁峰。

又西登士岭为大寨口。

迤东陡岸幽谷,则所谓鹰悉涧也。

水北流经石匣沟,汇为白鹤湾。

又东北会四里河。

大寨口西北三里为攒石崮,北崖篆刻“竹溪”二字。

水西北流经竹溪庵南,又西北绕转山下,汇典水河入大汶。

按:竹溪庵,金党怀英所居,著《竹溪集》三十卷。

元在德间教授时震撰《竹溪庵碑》,字多漫漶。

康熙间于其地立玉帝阁。

转山西为嵝岣山,为吴山,沟水西南流入大汶。

  又北三里为石氏茔域,介自为墓表。西一里有宋焘书神道碑 以皆上属租徕之阴。

  徂徕山南二十里许为古南城,晋丈傅羊祜封邑,金于城内建大觉禅院,有大定二年敕牒碑。

僧福善讲法于此,元初僧道庆重建。

城西有村曰羊,俗以为羊氏鹅鸭厂也。

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

按:续墓在新仄境,此不可考。

城东北十里为岱山城。

《寰宇记》:”北齐置,在乾封县东南六十里,依徂徕山 。

”今镇里村尚有城堞遗址。

  又南六里为宫里镇,有汉武帝庙,为汉武东巡驻 处,因而立庙。金毁于火,元时重建。

  又西南有柳里村 即古柳下也,和圣汤沐乡巴里,北有和圣墓碑,久废。

  宫里南三十里为云支山 ,培 园伏。

《史记》无怀氏至周成王禅云支者凡九。

山上旧有云云亭,西下一石刻”贾氏书院”四字,传煤时元贾进士读书筏,失其名。

其北遏坡曰羽林村,曰甘露。

又西为古柴城,《水经注》:”淄水又西南经柴县故城北。

”《地理志》曰:”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

”上接新泰县龙堂山之水,至镇里村南,总名”小汶”。

东纳浊河泉合流,因名淄水。

《齐乘》云:”泰山南亦有淄水。

”即此。

又西过羊祜厅南,又西过龙乡故城南而注。

云云山东南八十里为放城,林放故里也,有唐太和残碑。

  故相国赵国麟尝游徂徕山,著《纪游》,以贫乐岩 、 石峪为最,其形容入妙,固足以辉映前后。

然前贤题咏半没于瓦砾楱莽间,而名称多从土人,则考订为难也。

甲申暮春之初,余偕友稽访,杖履殆遍,所经丘壑祠宇,随笔志之,未免引证琐屑,但久幽之迹得附泰山而一彰,亦可以遥质相国也。

——鈫识。

  捌

  泰山西北四十余里为灵岩,古称“方山”,或曰“玉符山”,多松柏,《齐乘》谓之十里松。

元八达氏题识曰”岩前松桧时时绿”。

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于琨瑞山降锡焉。

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灵岩所由名也。

属泰山郡,唐隶齐州山茌县,寻改长清县。

元属泰安州,后并济南府。

山自泰山逾长城岭西北,经西棋子岭,蜿蜒挺特,层崖削壁,面南向,周回六十里。

  自泰山后,鸟道碌镞难行。

登泰山继游灵岩者,由泰安府城西北,绕山西麓而入九十里,经长清境之湾德村。

东北经鸡鸣山下,有台 、有洞,夜半尝闻鸡鸣。

山西岩曰麻衣洞,元李坚栖隐处。

东北过大溪,抵双槐树,为入灵岩者各路之会。

由济南府境东南而入,经靳庄,为宋靳八公故里。

有大书“号啕哪别处,结采便飞去”十字,后书“熙庆留题”,疑为吕仙迹,勒迟贤亭壁。

内设吕仙像。

南为靳八公墓。

东南经塔宝峪,西立石如塔,而中空莹然。

  又东跨道为坊,额曰“灵岩胜境”,乾隆二十六年建。

东南为黄岘山,有老虎窝。

东为明孔山,其山一孔,南北相通。

盘旋北入,内有石佛像,再入一窟甚深。

山巅有灵光亭,圯。

东为涤思峪。

又东为大横沟、崇兴桥,俗呼大石桥。

有宋释仁钦修涤碑,大观二年郭思撰,王高篆,郭升乡正书,南向;其北面先勒元丰王临飞白书“灵岩道场”四大字,并佳。

明嘉靖林琼撰重修桥碑。

又名通灵桥。

又东为小横沟 、明空桥,俗呼小石桥,明时重建。

桥东有龟背石。

西南为滴水崖,乾隆二十二年车驾幸灵岩,赐名“雨花岩”三大字,及诗一首。

又二十七 、三十 、三十六年诗三首并勒一碑,建亭。

其地出上水石,澄泥如石,虽小亦自具丘壑。

东南为凌霄峰,又东为黄茅冈,为南溪。

东导野沟诸水,经此南会憩象泉而西注。

龟背石东为北溪,即饮马沟。

李兴祖《灵岩志》称:“宋真宗幸灵岩,曾此饮马得名。

”有新石桥,明天启中释园桂建。

东纳彩泉诸水,经三空桥下,则淤阻伏流,至此复见屈曲。

西南黄龙泉水自南来入之。

其下曰涤思峪,又西与南溪交流,汇为大溪。

又西石坞泉水自南来入之,又西北注于沙河,即《水经》所谓“中川”也。

又西北过长清城,东北归大清河。

  新石桥东为伽兰殿,有明弘治间僧慧海重修碑,西壁勒宋李尧文题名。西南为地藏庵,东南为药师佛 、殿思议佛蓼,并圮。

  又西北为方山神祠,壁勒前贤题咏,补书苏辙诗跋。东旁有丰碑,地文书纳大书”大灵岩寺”四字,北向,南面镌僧家奴跋。

  北即灵岩寺,殿阁层晖。

按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起灵泉 、思远佛寺于方山,遂屡幸焉。

”迨正光初,僧法定复兴拓建,曰“灵岩寺”。

见宋郭思《石桥记碑》。

《隋文帝本纪》“开皇十五年旅玉符”,疑即此。

寺旧址在甘露泉西,唐贞观时徙于西南麓,宋熙宁间移建于此,仍额“灵岩”,有敕牒碑。

历代修葺,制加详焉。

大门内三桥相并,中曰聚善,东曰虎溪,西曰接引,明时重建。

凡寺内外诸水皆汇桥下,西注饮马沟,今废。

  二门内碑石林立。

其在东者:金明昌周驰撰《田园记碑》一,明圣旨碑二,修庙碑二,泰山进香纪碑一。

其在西者:宋嘉佑王逵撰《千佛殿碑》一,金明昌党怀英撰《灵岩寺碑 》一,元圣旨碑三,成化艾俊撰《感应记碑 》一。

  东 、西为钟鼓楼。

娄为大雄宝殿,殿七间,祀观音 、文殊 、普贤。

按:此蓼即宋之献堂及山门,本无像设,皆明正德间鲁藩所增置也。

乾隆二十二年今上赐额曰“卓锡”、“名蓝”。

又二十七、三十、三十六年御制《灵岩寺祀佛诗》三首,勒大门外东崖。

两翼斋庑:东为韦驮殿,西为观音堂,由甘露泉迁此。

大殿北为五花阁,上礼三大士,下祀园通菩萨。

阁四面各五间,门四,回廊壮丽,宋嘉佑间僧重净建,明正德中至珍重修,乾隆十一年性端重建。

西有古桧一株,《志》称:“唐贞观中,僧陈玄奘降锡灵岩,将往西域求经,时有小桧,尝摩其顶。

”今干枯枝茂,石栏护之。

有今上御书“摩顶松”三大字,碑阴勒诗一首;又制御图诗,碑阳勒诗一首,并建亭。

其西为弥勒殿。

又西地洞深邃,或曰鲁班洞,亦曰巨和洞也。

上为十五殿,大门外有宣和宋齐古施五百罗汉碑。

五花阁东北为驻 亭,乾隆二十一年建,即弥勒殿旧基。

内有古柏一株,明王之士碣曰“汉柏”,周垣勒前人题咏。

又东北苍崖之阳,卓锡泉出焉。

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又名锡杖泉。

水西流,汇为镜池,澄泓充溢,俗呼“功德池”。

有今上御书“卓锡泉”三大字,诗二首勒崖。

旧有龙王庙,今改卓锡亭。

迤东二井相连,碣曰“双鹤泉”,《齐乘》称“立鹤泉”也。

陈寿恺云:“昔法定建寺,患其无水,双鹤飞鸣,其下涓涓,果得二泉。

”今一泉塞,碣亡。

  镜池西北为千佛殿,殿七间,中祀毗卢漆藤,为之配以药师 、弥陀,范铜为之。

左右小佛千余,即唐贞观中僧慧崇所移建者。

宋拓修之,明嘉靖间重建,傅光宅记。

万历间德藩重修,康熙五十三年僧净意重修。

殿壁前后勒宋宣和间石刻。

元蛇儿年国师法旨碑,蒙古字,明普大千造像碑,李 远造像碑。

东北为御书阁,慧崇建,《志》称唐僧陈玄奘译经处,有大观仁时钦篆书阁额,万历年间重刊,而《志》误为贞砚御笔。

阁壁内外周嵌历代石刻,如宋蔡卞所书《园通经》尤足贵也。

北上有超然亭,圯,今为方丈禅堂。

阁东为后土殿,宋时重修,有明嘉靖间僧洪霓重修碑。

阁西为般舟殿,法僧祖居重修,周垣内外,皆嵌历代石刻。

  西为辟支塔,塔九级,每级门四窗六,皆砖石为之。

唐天宝中建,宋喜佑间重修,元 、明相继修之。

西偏为藏经殿,乾隆十四年毁于火,有元张起岩创建龙藏碑。

其后为倚翠亭,迤西为和尚林,有唐天宝中慧崇塔及宋元塔铭。

西北为松风阁,稍西为朝元殿,由甘露泉移此。

南下为关帝庙 、后土殿,东为定公殿,圮。

有金陈寿恺撰《定公图序》碣,移置大殿西舍壁。

明翼城王重修殿碑碚卧。

又北为玉皇殿。

  自韦驮殿东为转轮藏,德藩尝修之。

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任士 记;万历四十四年重修,周尤镒记;雍正八年僧性端重建。

内为孔雀佛殿址,近改为公馆。

东为达摩殿,由甘露泉移此。

  自伽兰殿东,过仙人岩为白衣殿 、星月楼及维摩庵,皆圯。

庵为明刘亮采读书地,号其室曰“面壁斋”,有题勒“面壁偈图” 、“印泉”遗迹。

稍东为铁袈裟亭,昔法定时有铁物自地涌出,高六尺许,如袈裟披摺之状,篆书“铁袈裟”三字。

旧在甘露泉这达摩殿,后置于此。

旁有印池,水出函云洞,绕亭而西注, 又北伏行会彩泉。

上有接引佛殿,圮。

东即彩泉,北溪源也。

水西流经三空桥而注函云洞。

  北为行宫,乾隆二十一年建。

中有爱山楼,御书“巡方揽秀”额。

北崖如屏嶂,有仁钦所建抱灵亭,又曰绝景。

迤西别构观花亭对峙。

崖之东址甘露泉出焉,水西流绕甘露亭,又西过玉河桥下,复北折入御花园汇鱼池,伏行而南,灵岩第一名泉也。

有今上御书“甘露泉”三大字勒崖,复摹刻立碑建亭,又诗四首并勒碑阴、碑侧及额两面。

  大门内迤西旧有石龟泉,涸。

其地传为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旧隐处,即《志》所载观音、朝元、达摩名殿故址。

古木参差,多老檀,磊砢臃肿,状若虬龙,《志》称“千岁檀”也。

东北为小石厂,峭壁平台曰可公床,明释真可憩此。

《朗公传》勒崖侧,今上御制《登玉符山》诗二首磨勒于上。

东为大石厂,一名半石崖。

  由小石厂而上,北为白云洞,有今上御书“白云洞”额及题诗四首,并勒洞壁。

其旁有驻跸亭,西过转山亦有驻跸亭。

东上有宋政和张劢题“灵岩观音道场”六大字,勒北崖。

最高处为悬星岩,俗呼功德顶。

石龛宏敞,有释迦佛像,皆因石为之。

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于方山起文石室,五年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

八年幸方山石窟寺。

”盖为此也。

龛座刻宋、元题名。

顶迤西为佛日岩,顶西北有饮虎池,西北流,中汇方泉。

东崖有老佛窝,池水又西经积翠岩南,又西南流,小横沟源也。

  拂日岩南为巢鹤岩,昔有双鹤止此,直接石坪,幽旷坦豁,俗谓之晒经台。

有今上御书“巢鹤岩”三大字及诗四首并勒一碑,建亭。

前为蹲狮岩,或曰盘石也。

东谷口有云窝。

又南悬岩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亭。

东南多宋人题名勒崖。

有坦地约三亩,不生草木,曰“无生地”。

佛家以无生为上乘,故云。

西为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自慧崇塔西北里许,北峪之水南流,经朝元洞、园光洞东而注,大横沟源也。

自白势云洞南三里为石尾峰,南为灵辟峰,峡通一线,即小天门。

东二里有华岩泉,水北流入黄家峪,西折注于中川。

北为华岩寺,圯。

北五里为野老村,东晋中山张忠旧隐处。

灵辟峰南为朗公山,西岩有朗公石,状如老僧伛立。

迤南为九曲峪、朗公寨。

朗公泉水北流,东折南下三里,注灵带河。

朗公石西南为如来顶、快活岩、卧象岭。

又南为珠山,有野沟会纳支水,南溪源也。

又东双峰皆园特,俗称东、西磨山,中夹芦沟水,东流南折会棋子岭西曲沟水,曰三叉口。

又西过长铺,北注于中川。

  北峪之北有石厂,中一窟如井。

西北二里有神宝泉,下为渍米峪。

水北流西折入于中川。

上为神宝寺,北魏正光初僧法定创建,今废。

有断碑篆额曰“大唐州神宝寺之碑”,开元二十四年十月□子襄纂,兼八分书。

碑侧镌行书《心经》最古,残缺书人姓名。

稍东有元大德十年圣旨碑。

北为宝山,上立玉皇庙,有明嘉靖高奎撰重修碑。

东曰神谷。

北二里为黄尖山,两崖对峙,俗呼梯子崖。

崖上南北二山相连,曰双峰。

其阳石窍蓄水,甘美充溢,谓之醴泌泉。

过其西折而东,北为石坞峪,幽厂尤奇如巢屿,或称栖佛洞,殆尽矣。

  泰山东北四十余里为琨瑞山,一名金舆山,舆或作榆;又名昆嵛山,嵛讹作仑;又名金庐山。

考《酉阳杂俎》,当名“金驴山”。

东有金驴洞,《志》称黑风洞,《齐乘》称西龙洞山。

郦道元云:“苻秦时竺僧朗居之,因号朗公谷,旧名琨瑞溪。

”山势秀拔,双流如带,面西南向,周六十里。

  自泰安府城东北,逾长城岭,经玉皇岭至百余里。

自历城县东南,经柳埠村至八十五里。

山西北为神通寺,道元云“竺僧朗大起殿舍”,旧称朗公寺。

隋开皇三年,文帝以通征屡感,故曰“神通”也。

其制门阁两重,北为大雄殿,东曰伽兰殿,西曰达摩殿。

有元至治邢天佑兴公道德碑》,明弘治张天瑞重修寺碑。

北为千佛殿,圯。

有元大德《智京云公碑》,明成化僧太初寺外护碑,嘉靖《重修千佛殿碑》。

北为方丈,东为禅堂,又北为法堂,两翼斋廊。

《齐乘》云:“神通寺有汝泉。

”按《历城县志》:“寺内本无泉,惟方丈西有白龙池。

”或即汝泉欤?然又塞于僧舍下。

东廊下有朗公时所浚神异井,涸。

寺西地敞豁,旧有藏经堂、转轮藏、钟鼓楼,圯。

又有一台,有四门塔,极崇丽,皆石为之。

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

其东有宋三坛寺,()堵波因石凿成,绍圣间潘卞为撰铭。

又东有染池、龙洞泉。

洞门半掩,石龙半露。

水自中出,经青龙冈、通圣桥,西注玉水。

有嘉靖金城撰重修桥碑。

寺西北隅地势幽旷,中曰朗公塔,制最古,余多元时篆书塔铭。

又西为千佛岩,峭崖绝壁,有大、小石佛千龛,多魏、齐及唐人所镌,犹有造像记二十余可识。

  又西北为黑风寨,地危险,昔人常避乱于此。

为红鹤崖,石壁凌云,洞心()目,大观也。

又西北为季儿寨、泉子峪,为青牛寨、通天峪,巨石悬卧如梁,曰仙人桥。

青龙冈东三里有海螺峪,汇锡杖泉,西南注于玉水泉。

侧有须弥塔,宋宣和间建,刘宋等题名。

东南三十里为长城岭,岭南北水皆分流,《酉阳杂俎》谓之“分流山”。

迤北为梯子山,谷水更多。

东有仙人洞、云梯涧,西为仙龙潭,玉水源也。

玉水以玉符山得名,见《水经》及《注》。

《历城志》称“锦阳川”。

纳诸水逶迤西北流,左会矿洞沟水。

又西北经桃科岭东,左会枯泉之水。

又西北经平头山东。

平头迤东为龙集山,上有玉泉寺,下为风门岭,为劈山。

又西北左会龙门峪水,又西北经齐王寨南,又西经琨瑞山南,曰琨瑞溪。

梯子山西为天麻峰,孤独泉北流。

又西为松峰,下有龙池,亦玉水发源处。

水西北流经窝铺峪,有永兴观。

又北过双锁山、红山口西,右会三岔水。

又西过金驴山南,又北与琨瑞溪合流,总名玉水也。

左会涌泉之水,有涌泉桥,明万历间建,郭邦云记。

西偏为涌泉庵,隋开皇时重修,明嘉靖间重修,段雄记。

玉水又西经屏风山南,有黄巢洞,为盘磴所掩,上立天齐庙,有明弘治韩相撰重修碑。

又西经柳埠村南,中有紫微观,圯。

松峰西北为交战峰,山势突兀,顶有数穴,深不测,曰云洞。

东为陡峪,多丹枫树;西为云谷,下有响泉。

又西北为蚖洪峪,中有苦苣泉,为苦洪峪。

琴泉,《刘乘》谓“泉甲天下,韵琴筑而味肪醴”是也。

又西北经灵鹫山,西有九塔寺,塔九顶,唐天宝、大历间重修。

内有观音殿,明正德间重修,马雄记;嘉靖间重修,许帮才记;碑具在。

门外有圣水泉,又北经回龙山西。

长城岭北为秋迁台,山高阴寒,多积冰,曰冰台,经夏始解,又名冰泉。

北经龙峡入印度泉。

秋迁台西为玉皇岭,下有蔚沟台。

迤北为瓦子岭,遍山皆瓦砾,《志》称为“秦皇行在”也。

  又北为齐城峪,茶臼河出焉。

中有试茶泉,悬流飞泻,经康泉右会勺泉峪,水又北过白石崖西,左会避暑泉。

水又东北经虎头崖西,右会段华泉水,入于玉水。

瓦子岭西为梨峪,有潮音洞,上接印度泉水,经阎家河北流,右会石灰沟水,又东北会()池水。

又北经三角洞东,又北右会石厂谷水。

又北经青冈岭东,入于玉水。

玉水又西经柏崖北,有透明洞,下为柏水湾。

又西左会石栏峪水。

又西经扶山北,有子房洞,深里许,地河伏流。

洞旁为五帝阁,东五里有子房庵,金天眷时碑。

熨斗泉东北流。

北六里有都泉,为岱北诸泉之总,旧立皇姑庵于上。

石塔有开元字,水西注会水帘泉。

又西一里,经三尖峰南,峰之西曰木梨寨,曰龙洞峪。

玉水又西北经总度口,南接锦云川合流,一名南川,发源于玉皇岭之蔚沟。

西南为拔山,为五女石山。

沟水西北流,经东南棋子二岭中峡,会西棋子岭水,曰出山沟,又名出泉沟,达于黑山寨北,有下安寺故址。

屈从东北流,左会百花技泉水。

又北左会双泉水, 又西北经杨广寨东,又北为魏花寨——宋指挥魏花故居也。

杨广寨西为火焰山、为天麻寨,中夹道沟峪。

  北为园通山,有普门寺,元时建,成化、崇祯间重修。

门外有圣水池,旁为云水庵,圯。

又北为方山寨,有白云寺。

又北为九女寨,三石削立,宛如三妇并在云中,又名三媳妇寨。

北为涝泉岭,为涝泉峪。

岭西为隐士峪,有葫芦崖,中为法云寺,唐永徽初建,久废。

玉水又西经康王山南,为黑水湾。

山之西巨石伛立,曰老人峰。

有醴泉寺,一名四合,元至正间重修。

玉水又西经中宫镇南,《齐乘》称:“中宫东有悬泉、柳泉、车泉,皆入玉水。

”北接锦锈川合流,一名北川,发源于梯子山云梯涧。

西北流左会红泉峪水,又北右会石坞峪水。

又东北左会燕脂泉水,又东北右会藕池水。

又北经黄栌泉、禽寇峪,会云河水。

又北经皇寨南,右会天井峪水。

又西为大涧岭,有龙湾水西南流。

又西经桃花岭南,有桃源洞,右会大黑谷水。

又北经青石崖东,又北左会白云泉水。

又西经林泉观南。

又西经琨瑞山北,左会荻子峪水,有朱老庵。

又西左会马蹄峪水,有华岩寺,元时建。

又西北经香孤山南,又西经大佛寺,会窦姑泉水。

又西南左会稻池水。

  玉水又西北经月牙岭北,又西北经坛口岭北,又西北经卧虎山南,又西北经黄山北。

山周如城,疑即《水经注》之“玉符山”也。

以锦阳川所经,故又曰玉水。

《齐乘》云:“灵岩与方山相连,疑即玉符山。

”按:灵岩前后之水源流,与朗公谷水无与,则非玉符可知矣。

今皆以灵岩为玉符山,盖因《齐乘》而误。

  又西北至渴马崖南,则泊然而止,伏流而东发趵突泉。

又北曰泺水。

又东曰小清。

然西北流者至长清县之撅山北复见,又西北经猎山北,又西北经齐河县界,入大清河。

《水经注》谓之“济水会归”矣。

  ●聂鈫跋 #

  泰山介齐、鲁间,昉于《管子》;孔子登泰山小天下,尽于《孟子》。

后世著述不一,是编恐未悉合。

偶读《灵岩志》,叹其雄奇巧,然皆泰山也。

故王元美曰:“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按:灵岩在泰山西北,至《水经注》琨瑞山之朗公谷在泰山东北,犹两背然。

或朗公谷属灵岩者,误。

而《岱史》诸书姑置弗载,致泰山全体不备,非例也。

  岁巳酉夏,余乃游灵岩,探琨瑞,搜访名迹;据三川,辩玉水,履勘源流。附录之以补言泰山之缺略云。

  余又谓:山水从金石中见,金石自山水中来。

今是编既出,犹有《泰山金石考》六卷。

凡历代遗迹、碑刻、方向及间有断缺者,须分别存佚,各为跋语剖晰以注之。

恭纪《国朝东巡金石录》为卷首,窃附《泰山道里记》于卷末,是山水与金石所宜并著者也。

叹流光之迅速,嗟老眼之昏华,未可矫强,姑存虚志。

  癸巳春,有上元严侍读先生雅好登临,广搜金石,因纂《泰山志》;过访《泰山道里记》及《泰山金石考》诸书,披阅携归。

乃别为《金石类签》一书,而泰山金石并随意采入,岂非时数使然哉?噫!金石也,山水也,同余夙癖为不徒矣——鈫。

  ●聂学文跋 #

  泰山掌故,古有《泰山记》,其亡已久。

至明始有《泰山志》,为吴伯朋所辑。

后查志隆易名《岱史》,历城刘敕增修之。

基书分类杂陈,率多挂漏,未称完善。

  吾叔祖剑光,性嗜山水,遍览名胜,搜讨金石之文,阅三十年成一书,名曰《泰山道里记》。

凡诸记载所未详,而尤当特书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后辩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磨勒岱巅,鑱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溪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溪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

叔祖逐加考验,折衷群书,辩讹补缺,征信确凿,以路为纲,殊简括有法。

稿成见示,读之而有叹焉!

  盖叔祖尝留心经世之学,今且终老乡里,杖履遍山谷,仅借此消岁月,以娱其志,而年已逾五十矣。书之传不传,非所计也。

  乾隆丙戍正月既望 学文敬跋。

  ●钱大昕序 #

  往者,李进士素伯在京师,数为予言:“聂君剑光者,居岱宗之阳,多识岱故,贫而好著书,良士也!”

  岁乙酉秋,予以使事道出泰安,留一日为岱宗游。

欲访剑光同行,顾人无识之者。

是日,出城北门,历十八盘,登玉皇顶,抵暮而回,粗识岱宗面目而已。

  其冬,复过泰安,剑光持刺介素伯书来见,予喜甚,然简书有期,不复能入山矣。

将别,剑光以所著《泰山道里记》属余序其端。

读之,由近及远,由正路以及四隅,较若列眉。

其间岩谷幽阻,昔人游屐所未至,掌录所未详者,剑光历三十年,布衣芒屩,手扪目验而知之。

其文质而不俚,简而不漏,洵志乘之佳者。

素伯所称,不予欺也。

  予夙有山水癖,与剑光同。他日再游岱宗,剑光能强为我行乎?书之以为息壤之约。

  乾隆三十年 嘉定钱大昕。

  ●姚鼐序 #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

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

嘉定钱辛楣学士、上元严东有侍读,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

比有岱宗之游,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而读之。

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

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颇有舛误。

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石汶东,故古登封入奉高境,西行渡环水而北至天门,历尽环道跻岱巅,乃得封所。

马第伯记可覆案也。

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望岱巅诸峰遥相接。

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

  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

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

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

聂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

  乾隆四十年正月 桐城姚鼐序。

  ●高怡序 #

  岱宗,古巡守地,昉于《虞书》,见诸周制。

秦以还封禅事起,子史百家纷纭议论。

余尝欲亲为稽访,用备掌录,而惜少同志者。

往时丞泰安,得交聂君剑光,博识岱故,雅好登临。

每与同游,凡数阅月归。

而剑光著有《泰山道里记》,示余读之,高卑远迩,综括靡遗。

凡曩时耳目所经,及足迹所不到者,悉于是编得之。

  夫昔之志岱宗者,有《泰山记》及《泰山志》,独惜其亡已久。

今获剑光此书,随山脉络,因物付形,而详审精核,勘误辨疑,更足补马第伯、郦道元所不逮。

视近代所传《岱史》、《岳纪》诸书,固卑之无甚高论矣。

  岁己丑,擢长清令。

间于公务之暇,辄据《记》稿复为审定,付诸剞劂。

他日者弛于负担,旋归故里,或即籍是以当卧游,则又不异与剑光芒鞋竹杖,登陟五千仞间也。

  乾隆癸己秋杪 铁岭高怡叙。

  ●徐宗干序 #

  自甲申夏承乏岱下,跻其巅凡十余次。

归则稽考载籍,证以目验。

伏读《四库全书总目》,中凡泰山志乘无著于录者,今所传则查志隆《岱史》、吴百朋《泰山志趣》、刘其旋《泰山志略》、宋焘《泰山纪》诸书。

吾师唐陶山先生著《岱览》三十二卷,尤得体要。

其次则聂剑光之《道里记》,以山之脉络为文之脉络,皆佳志也。

  昔郦中尉甄叙诸山,类喜刻画峦情,标领隽致,而独略于岱,不过述马第伯、郭缘生之说而已。

今得吾师及聂君之书,足以窥见泰山真面矣。

《岱览》卷帙较繁,非登临时所能卒业。

《道里记》才七十余页,坐篮舆者手此一编,可以按图经而揽胜焉。

  原刻漫漶不可识,因复校正而为之序。

  道光丙戍岁仲夏月中瀚

  赐进士出身、知泰安府泰安县事、通州徐宗干撰。

  ●杨宝贤序 #

  聂君剑光《泰山道里记》共七十余页,诸公登岱游览,披图而按之,瞭如指掌,诚佳志也。

徐树人中丞宰是邑时,因原刻漫漶,复校正之。

自丙戍迄今仅四十载,刻本尚无磨灭处。

  余于庚申夏承乏斯土,进屡值逆贼犯东,夙夜防堵,载籍诸编无暇披阅。

丙寅春,贼复犯曹州境,曾揆帅带兵至东御之,暇时便道登岱。

因思《道里记》一编,可备稽考,及阅是书,业有残缺,询之:由荒乱遗失矣。

诚恨事也!乃搜寻旧编,抄寻付剞劂 俾是编复归完璧。

然此特记载一端耳!

  《泰山志》诸书尚复残失者不少,异时公私暇予采访校订而补足之,诚余之有志而未逮者也。

  同治丙寅夏  知泰安县事、津门杨宝贤叙

  聂君剑光《泰山道里记》共七十余页,诸公登岱游览,披图而按之,瞭如指掌,诚佳志也。

徐树人中丞宰是邑时,因原刻漫漶,复校正之。

自丙戍迄今仅四十载,刻本尚无磨灭处。

  余于庚申夏承乏斯土,进屡值逆贼犯东,夙夜防堵,载籍诸编无暇披阅。

丙寅春,贼复犯曹州境,曾揆帅带兵至东御之,暇时便道登岱。

因思《道里记》一编,可备稽考,及阅是书,业有残缺,询之:由荒乱遗失矣。

诚恨事也!乃搜寻旧编,抄寻付剞劂 俾是编复归完璧。

然此特记载一端耳!

  《泰山志》诸书尚复残失者不少,异时公私暇予采访校订而补足之,诚余之有志而未逮者也。

  同治丙寅夏  知泰安县事、津门杨宝贤叙

  聂君剑光《泰山道里记》共七十余页,诸公登岱游览,披图而按之,瞭如指掌,诚佳志也。

徐树人中丞宰是邑时,因原刻漫漶,复校正之。

自丙戍迄今仅四十载,刻本尚无磨灭处。

  余于庚申夏承乏斯土,进屡值逆贼犯东,夙夜防堵,载籍诸编无暇披阅。

丙寅春,贼复犯曹州境,曾揆帅带兵至东御之,暇时便道登岱。

因思《道里记》一编,可备稽考,及阅是书,业有残缺,询之:由荒乱遗失矣。

诚恨事也!乃搜寻旧编,抄寻付剞劂 俾是编复归完璧。

然此特记载一端耳!

  《泰山志》诸书尚复残失者不少,异时公私暇予采访校订而补足之,诚余之有志而未逮者也。

  同治丙寅夏  知泰安县事、津门杨宝贤叙

  ●增瑞序(《泰山道里记图》序)

  天下至大也,无不知有泰山者。

岂皆身履其地,得其岥岮,尽其嶵巍之奥者,与有传之者也?虽然传之矣,苟一旦停车马抵其下,则只未必悉其径途,不过笋将力人曳之以升,于古事迹既无从考,峰峦胜美亦莫所蹤迹,是至之者之亲见,一如其传之之时,犹之不至也。

贤者叹焉!

  余承乏兹郡,得《泰山道里记》一书,为乾隆间邑人聂剑光鈫所著,嘉定钱辛楣、桐城姚姬传皆尝来游,韪其说而序之。

其时铁岭高明府怡为刊以传,久而漫漶。

道光初,通州徐清惠公令泰重校,以复其旧。

予得之,幸称完书矣。

顾谓稽其词,但以意会,若复有图以辅之,则凡手是书者其不至之至,不更快乎?乃邀绘师终其事,俾聂子之文有以实焉。

虽不敢期有见于嘉定、桐城之后,方之笋将力人,其犹为前导欤。

  光绪岁戊寅夏月 铁岭增瑞芝田撰

  ●《四库全书总目?泰山道里记》提要

  《泰山道里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国朝聂鈫撰。

鈫字剑光,泰安人。

是编前有自序,称生长泰山下,少为府胥。

性嗜山水,每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因读刘其旋《泰山纪略》、成城《泰山胜概》,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同名异地。

岩谷深阻,题刻为苔藓所蔽者,间遗而未录。

近乃架梯刮摩垢蚀而求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

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汇成一编。

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曰《泰山道里记》。

未有其从孙学文跋,称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石辩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摩勒岱巅,鑱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溪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溪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

并逐加考验,辩伪补阙。

盖以土居之人,竭半生精力,以考一山之迹,自与传闻者异矣。

  ●清《泰山志?泰山道里记》著录

  聂鈫《道里记》阅三十年而成,言岱故甚悉。(清?金棨《泰山志》卷二十)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泰山道里记》著录

  《泰山道里记》,清聂鈫撰。

鈫字剑光,泰安布衣。

此书为自来志泰山者之最。

钱大昕谓其:“质而不俚,简而不漏,洵志乘之佳者。

”信然!今本只载郡守增瑞序,钱大昕序、姚鼐序、高怡序及自序俱遗。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艺文》)

  ●《泰山丛书?泰山道里记》提要

  近年《道里记》通行本不载此序,因检查《泰山志》得之,亟为录出。

俾阅者知著书之难,而聂君之苦心为不可及云。

(民国?王价藩《泰山丛书》“民国戊午季冬建屏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