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杂记

安平县杂记 #

  ●节令 #

  正月元旦,各家均梳洗更换新衣服。

自子刻起,至卯刻止,开门焚香点灯烛烧纸(俗名烧金。

用半粗幼纸裁长六寸、阔四寸、盖苏木膏寿字印于其上,中间安锡箔约二寸许,拭以槐花,使成黄色,名曰寿金。

有大花、二花之分,每百叶大钱十六文至十四文不等)。

贴新桃符,放爆竹,列各样糖料于盒以供神(糖料有寸金枣、花生粒、桔红糕等名目)。

名曰开正。

然后长幼序次向祖先神牌行礼,有备牲醴菜碗以供者。

礼毕,向长辈序次叩贺。

早饭后,冠服往各亲友家拜贺。

名曰拜正。

有乘轿者,有步行者。

若亲友多,初二、初三方拜贺完遍。

主人若在家,则冠服出迎。

近时多不亲行,仅遣家丁持帖往贺,两便故也。

而礼已简矣。

凡元日及初二、初三,各铺户皆歇业,四处遨游,街市间惟肩挑之辈作小生意而已。

又自元日起,至初四日止,朝夕灯烛辉煌,燃放大小爆竹。

至初五停止,名曰初五隔开。

又自初一起,至初三止,各衙门放假三天。

初四日,寺庙及人家备牲醴烧纸放爆竹以祀神。

名曰接神。

初三晚,先焚黄纸,印幡幢舆马仪从,一张于庭。

名曰云马总买。

  初六日妇人均往父母家归宁,俗名做客。

  初九日,玉皇上帝诞。

盖取阳九之义。

是日子刻起,家家焚香、点灯烛、放爆竹、烧尺楮以祝寿(比花金有大两倍者,大三、四倍者,式样均同。

惟中印天官及财子、寿星不同耳)。

俭约者仅馔盒而已(随意装各色糕饼麻米枣于上,名曰馔盒)。

豪放之家,牲牢粿品请然前陈,演线戏(傀儡,名曰线戏。

祀玉皇以此为大礼)、大戏,延道士讽经,名曰请神。

纸糊玉皇帝阙一座,俗名天公纸。

是日各庙宇均一体庆祝,就境内鸠金,供演戏牲牢粿品之用。

天坛尤为热闹。

  十三日,关帝君诞,各铺户均备牲醴、烧纸以祝。

  十五日,上元佳节,天官大帝诞。

人家及各庙宇均如庆祝玉皇仪式,演大小戏,延道士以讽经。

纸糊三官帝阙三座(俗名三界纸。

三官者,天官、地官、水官也)。

俭约之家,不用道士、备馔盒烧纸而已。

各大庙宇均悬挂灯牌,额曰「庆祝上元」。

是日,人家及各商业另备馔盒牲醴以祀神。

惟寒素者无之。

晚间,均以年糕祀其祖先。

豪侈之家,有悬花灯、放烟火者,有吹箫、唱曲、宴饮终宵者。

各街境或闹龙灯、或装故事迎花灯、弦管锣皷、四处游行者。

或至月余始罢。

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在在映带。

是日,各衙门放假一天。

俗例,已嫁妇女元夕更阑结伴游行,名曰「行大肚」,取生子之义。

又,妇女多在门前听行人言语,向神前焚香定筶,是以卜休咎,名曰「听香」,即镜听遗意。

中秋亦然。

又,元夕、中秋,妇人及孩童多焚烧纸,请紫姑神,以供笑乐(俗名请棹神、椅仔神、簸箕神、米筛神、笤帚神)。

  十六日,延平王诞。六合境及各会社,排日庆祝。

  二月二日,各街境里堡鸠金备牲醴粿品演戏,为当境土地祝寿(里社之神,一名福德正神)。

是日,各商业竞备牲醴,在家庆祝。

佣工皆餍酒肉,名曰「做头牙」。

  初三日,文昌诞。各社文会及里塾学徒均供馔盒烧纸庆祝。有备牲牢酒醴演戏者。

  十九日,观世音诞。人家均吃素斋,列素品以供。妇女有到各寺烧香者。

  清明日,各家祀祖先,祭扫坟墓。

惟漳州及同安人不做清明节,祀其祖先于三月初三日,名曰「三日节」。

又,台人多于正月巡视坟墓,名曰「探墓厝」。

祭扫坟墓不专在清明及三日节。

大凡二、三两月,南北纸钱四处飞扬。

又,清明日请城隍神到厉坛祭无主鬼魂。

牲牢席品粿粽,由义冢董事办理,府县宪亦亲往行礼。

  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诞。郡人多备馔盒到庙焚香庆祝。

  十五日,保生大帝诞。阖城内外及里堡妇女均到庙叩祝。数日前焚香烧纸络绎不绝。

  二十三日,天上圣母诞。

上而嘉义,下而凤、恒以及内山屯番,或夫妇偕来,扶老携幼,自二月初旬起,络续到庙叩祝,锣鼓笙弦,不绝于道。

总在神诞前,昭其诚敬。

  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郡人多到庙叩祝。

  四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文佛诞。开元寺广设斋筵,别寺亦间有者。

  二十日,府城隍诞。郡人到庙叩祝。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各衙门及里塾皆放假一天。

学徒送节敬于塾师。

清晨,门楣间插艾叶、菖蒲、龙船花并榕叶一枝,谓老而弥健。

彼此以西瓜、肉粽、糖粽、菠萝、白糖、香珠相馈赠。

届中午时候,家家竞向井中汲水。

名曰「午时水」。

储在磁罐,以备解热毒之用。

例于午间备牲醴、大面、肉粽、糖粽、西瓜、菠萝、番檨、白糖、桃李以祀神及祖先。

俭约之家,不备牲醴。

祀神后,以雄黄和酒用榕枝或艾叶醮酒遍洒壁间;又用黄烟书大字于门扉、或于榻下熏之,以除五毒。

自五月初一起,至五日,寺庙及海岸各船鸣锣击鼓,名曰「龙船鼓」。

好事者,于港口结巾扇等物为标,划小船争相夺取。

土人亦号为「斗龙舟」。

亲友往来贺,略如元旦。

  十三日,关圣诞。商业叩祝,与正月十三日同。

  二十日,县城隍诞。邑人到庙行礼。

  六月初六,龙神诞。俗名是日天门开,人家竞曝衣服,谓不虞霉烂。

  十五日,各家杂红曲于米粉为丸,名曰「半年丸」,以祀神及祖先。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庆祝与二月十九同。

  二十三日,火神诞。自六月初一起,郡中各街境排日到庙设席演戏庆祝,至月终方止。

  二十四日,关帝飞升,叩祝与五月十三同。

  七月七日,名曰七夕。

人家多备瓜果、糕饼以供织女(称曰「七娘妈」)。

有子年十六岁者,必于是年买纸糊彩亭一座,名曰「七娘亭」。

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鸭蛋七枚、饭一碗,于七夕晚间,命道士祭献,名曰「出婆姐」。

言其长成不须乳养也。

俗传:男女幼时,均有婆姐保护。

婆姐,临水宫夫人之女婢也。

临水宫夫人,陈姓,名进姑,福州陈昌女。

生于唐大历二年。

嫁刘杞。

孕数月,脱胎祈雨。

卒年二十有四。

诀云:『吾死后必为神,救人产难』。

以故台南亦奉祀甚虔。

庙在今之东安坊山仔尾旁。

列泥塑三十六婆姐像。

有初生子女者,多到庙虔请婆姐回家供祀。

子女长大,然后送回。

故虽有泥塑三十六像,无一存在,庙中仅存留壁间画像而已。

又士子以七月七日为魁星诞,多于是夜为魁星会。

各塾学徒竞鸠资备祭品以祀,亦有演戏者,欢饮竟夕,村塾尤甚。

是日,各塾放假,学徒仍呈节敬于塾师。

  七月十五日,各家皆祀祖先。

县宪仍亲往北门外致祭厉坛。

请城隍神主祭。

是日,地官大帝诞。

相传为地官校籍之辰。

台沿漳泉遗俗,作普度盂兰会,甚形热闹。

计自七月初一起,先竖灯篙,灯之四面,书「普照阴光」四红字于其上。

彻夜燃灯,家家有之,光耀通衢。

至八月初一方罢。

各寺庙将作普度,寺僧及首事者数日前先向境内鸠金,沿街或三、五十家为一局,张灯结彩,延僧侣诵经一天。

亦有诵经三天者。

陈设牲牢、荤素食品、粿粽、糕饼、蕉蔗、菠萝、龙眼、杨陶等物,至少亦数十盒,盘插少纸旗及小旛幢于其上,书「普度值福」等字。

灯牌额曰「庆赞中元」,并陈列花粉、生厚烟丝各样物件,演唱大小各戏,锣鼓喧阗。

亦有陈设七巧棹及花瓶玩器,供游人赏玩者。

境众备菜饭、两壶米膏、面线、粿粽等小钻,陈列庙前,俟夜分僧侣登坛演放焰口施拯幽魂后收回。

普度之明日,雇优人演戏一台以谢醮。

名曰「压醮尾」。

作普度前夕,必先竖灯篙,放水灯,请大士(大士俗传观音菩萨化身),各铺户皆出明灯一对。

董事乘轿,皷吹前导,僧俗随后,到各处请水陆幽魂到庙受享。

境众有趁是夕在家中张灯结彩、陈设牲醴粿品、自已作普度者,有另择一日或演戏或不演戏者,各随其便。

就城内而论,自七月初一起,至三十日止,普度者相续不绝。

举烧纸一款言之,所烧之纸,有值十金、八金者;至贫之家所烧纸币,亦值金数角。

相习成风,毫无吝惜。

  八月十五日,祭当土地福神。

由首事鸠金备办祭品,张灯演戏(首事俗名炉主、头家,每逢诞日,在神前定筶。

筶多者为炉主一人,次则头家四人,以办庙内公事,定例一年更换一班,以筶为准),与二月初二同;春祈而秋报也。

是日为中秋节。

亲友竞以月饼、时果相馈送。

各家均以月饼、时果祀神及祖先。

商业及富裕者,多备牲醴以祀本家福神。

任佣工豪饮尽醉。

是日,里塾放假,学徒仍送节敬。

向夕,山桥野店,歌吹相闻。

士子有聚饮赏月者、请仙乩者、作灯谜者,罗列笔墨纸砚巾扉香囊诸物以相赠。

是日,各衙门放假一天,往来贺节略如元旦。

  九月九日,重阳节。

人家以麻糍、甘蔗、柿祀祖先及神。

是日,里塾放假,学徒仍送节敬。

士人有载酒为登高会者。

秋高风大,童子用纸糊成如鸢、如宝幢、如八卦河洛图各样,于高原因风送之,以高下为胜负。

系以响弓,其声清越而远闻。

夜或系灯于上,远望若炯炯巨星。

又九月初一日至九日止,人家吃九皇斋、拜斗母星君,朝夕讽斗母经,灯烛辉煌,香烟缭绕。

  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诞。人家多备馔盒、烧纸庆祝。

  以上神圣诞辰,社会排日醵金庆祝演戏,或至数十台。

又,郡祠庙甚多,神诞不能备纪,每逢诞日,街境里堡之附近者,均醵金庆祝。

若临水夫人诞,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抱之到庙叩祝。

是日,焚香者拥挤不开,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招儿童过关,当谢赀一百文。

  十一月初四,孔子诞。里塾均备馔盒、烧纸叩祝。

  冬至节,家家作米丸及菜包以祀神及祖先。门扉各粘一米丸,俗名「饷耗」。是日,长幼贺节,亦略如元旦。

  十二月十六日,各铺户商业及人家皆备牲醴以供神。

名曰「做尾牙」。

凡商业雇工,任其豪饮尽醉。

计一年之间,二月二日、八月中秋、十二月十六日三次而已。

自是日起,各庙宇中门皆闭而不开,谓神已于十五封印不莅事。

至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开庙门。

  十二月尾牙前后数日,各家厝室均用竹竿扫去尘垢,棹椅亦一律拂拭洁净。惟有服之家则否(牙者牙祭也)。

  二十四日,各处寺庙及人家,均备茶果牲醴,买纸印旛幢舆马仪从一张,焚而送之,名曰「送神」。

  二十五日,各家斋戒焚香,莫敢狎亵。俗传天神下降。除夕前数日,各亲友竞以糖粿(一名年糕)、红柑、甜料、鸡鸭等物相馈送。道上往来不绝。

  除夕之日,各家均备馔盒、牲醴、荤素、菜品、年糕等物以祀神、祭祖。

先焚香点灯烧纸,燃曝竹隆隆不绝,神前及祖宗位前均供甜料一小碟、来年饭来年菜各一小锺(来年菜以波薐菜为之,一根而已,不折断,名曰长年菜,过年每人须食一根)、发粿一小块,上插通草制丽春花,有双蕊者(俗名双春);红柑磁盘,有用一碟者。

至新年初五后撤去。

是晚,一家大小团圆聚饮,棹下安放小火炉,一炉边环以钱一两串、洋银一两元(多少不等,此系约略言之),名曰「围炉」。

围炉已毕,长辈将银钱分与下辈及婢仆等,名曰「过年钱」。

亥刻,祀灶,供甜料,点烛,焚香,烧纸,亦有用牲醴、年糕、发粿者。

是夜,内外上下之地,须扫洁净。

有不睡者,名曰「守岁」。

家家灯烛辉煌,香烟不绝。

街上行人,灯光照耀,有买物者、有收账项者,至天亮方息。

盖台南老例,一年收讨账项三次,端阳一次,中秋一次,年底一次。

商业收讨账项尤紧。

因各行铺年终须结数也。

  ●风俗 #

  台南之地,民非土著,原系移居。

闽之漳泉、粤之潮惠,五方杂处,皆无一姓。

俗尚奢华,南北不同。

另辫发,女裹足,犹其俗例;尚黑齿而嗜槟榔,除老病而吃阿片,此则习俗之惯也。

妇女知羞,以礼仪为重;男儿戒欺,以忠信为本。

老人守旧例,童子善歌谣。

其它打干辘、放纸鸢,俱是儿戏。

祀神而焚香烛,祭祖而烧宝纸。

上元夜共弄龙灯,七月祭曰盂兰会。

清明曰踏青。

上已曰寒食。

中秋制以月饼。

端午蒸以肉粽。

至于迎神宴会,则以皷乐为重。

除夕蒸年糕,迎春放爆竹,均为台俗之流传已久。

近山之庄曰客庄,粤籍人也。

风俗与漳、泉之移民小异。

女不裹脚,男喜沐浴,语杏独别,均是潮、惠乡译。

至于内山生番,好酒喜杀,无冠履衣服之仪,无婚嫁丧葬之礼,实与人殊者,其俗固不可言也。

  安平县地属窄狭,又迫邵邑,开垦年久,地硗不肥,岁不再熟,端赖南北运入。男有耕而女无织,以剌绣为工,视疏若亲,穷乏疾苦相为周恤。

  凤山县平原沃野,有竹木果植之饶,蓄埤溉田,年收二稻。服贾用舟,任载用车。自下淡水以南,番汉杂居,客庄尤伙,好事轻生,健讼乐斗。

  嘉义县土壤肥沃,不劳耕耘,种后自生。

俗好訾毁,喜斗轻生,衣饰僭侈,婚姻论财,其敝俗也。

兄弟同居,或至数世;邻里诟谇,片言解纷。

通有无,济缓急,以义为重。

失路之人,望门投止,鲜闭门而不纳者。

  恒春县地迫山居,民多愚蠢,女耕田,男打猎,和番开山,固其习惯。

  ●风俗附考 #

  婚礼倩媒送庚帖,三日内家中无事,然后合婚。

间有破碎器物者,期必改卜。

纳采,簪珥绸帛,别具大饼、豚肩、糖品之属,谓之「礼盘」。

无力者止烦亲属女眷送银簪二,名曰「插簪子」。

及笄送聘,或番银一百圆,或八十、六十、四十圆,绸绫数十疋,或数疋,礼书二函;则收干书,回坤书。

羊豕、香烛、彩花、荖叶各收其半(礼榔双座,以银为槟榔形,每座四圆,上镌「二姓合婚、百年偕老」八字。

收「二姓合婚」一座,回「百年偕老」一座。

贫家则用干槟榔,饰以薄银者代之)。

福糖、万糖百余圆或数十圆,回以大饼。

其余鹿筋、鹿脯、糖果留二,各以稻谷、麦豆置于盘内。

又回礼用锡盆二,如大碗式,一植石榴一株(用银石榴三四颗、银桂花数朵绕枝),名曰榴桂。

一植连蕉一株,取连招桂子之义。

以答纳币之礼也。

亲迎,先期送「择日仪」番银或十二圆或二圆,名曰「乞日」。

至亲迎期,不论贵贱,新妇乘四人舆,鸣金皷吹,彩旗前导,亲朋送灯,少年子弟擎执,沿途点放爆竹。

婿至女家,驻轿庭中,连进酒食三次,饮毕,外弟携盘于轿前索爆竹,婿随取赠,名曰「舅子爆」。

新娘出厅拜祖,先别父母,父兄把酒三盏。

饮送,覆以手帕上轿。

妆奁同行,丰俭不一。

花轿后悬以竹筛,上画八卦。

到门,新郎擎盖新娘头上进房。

三日庙见,拜公姑伯叔婶姆,谓之「拜茶」。

是日,外弟来婿家,名曰「探房」。

燕毕,回家。

姑姨舅妗请而后至,不轻造也。

四日或七日,外父母请婿及女,名曰「旋家」。

外家亲属齐来,婿各备贽仪请见。

饮毕,婿与妇同归。

五日,外家再请诸亲陪婿,名曰「会亲」。

同女再往。

饮毕同归。

至是,而婚姻之礼俗备矣。

  丧礼,七日内成服,为头旬,名曰「头七」。

有力之家,请僧道诵经者,名曰「开魂路」。

其余七日为一大旬。

富厚之家,或五旬、或七旬、或十一旬、始做完满功德。

彻灵卒哭。

凡做旬,延僧道礼佛。

焚金楮,名曰「做功果还库钱」。

俗谓:人初生,欠阴库钱,死必还之。

既毕,除灵。

孝子卒哭,谢吊客。

家贫,或于年余,择日做功果除灵。

小祥致祭如礼;大祥竟有先三、四月择吉致祭除服,此则悖礼之尤者。

若夫居丧,朔望哭奠;柩无久停,则又风俗之美者矣。

  俗尚演剧,凡寺庙佛诞,择数人以主其事,名曰「头家」。

敛金于境内,演戏以庆,乡闻亦然。

台俗尚王醮,三年一举,取送瘟之义也。

附郭乡村皆然。

境内之人,鸠金造水舟,设瘟王三座,纸为之,延道士设醮,或二日夜、三日夜不等。

总以末日盛设筵席、演戏,名曰「请王」。

执事俨恪跪进酒食,既毕,将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财宾,无不具。

送船入水,顺流扬帆以去;或泊其岸,则其乡多厉,必更禳之。

每一醮,动费数百金,省亦近百焉。

虽穷乡僻壤,莫敢恡者。

台鲜聚族,鸠金建家庙,俗曰「祠堂」。

凡同姓者,进祖父之神主于祠内,不必同支共派也。

祭于春仲、秋仲之望日,又祭于冬至日。

祭则张灯挂彩作乐,聚饮祠中,尽日而罢。

常人祭于家则不然,忌辰、生辰有祭,元宵有祭,清明有祭(或祭于墓),中元祭(七月十五日),除夕祭(十二月三十日)。

端午则荐角黍,冬至则荐米圆。

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质明而祭。

泉人祭以品羞,漳、潮之人则有用三牲者。

此谓祭祀之俗(又每月初二、十六,有牙祭之例,商民家多有之)。

  卖肉者镇日吹角,音甚凄楚。捕贼者警众鸣锣,急同救火。

  七月普度,夜放水灯;午节逐疫,午打锣皷。

  正月元旦,亲友拜贺,俗曰「拜正」。

上元夜大闹花灯,竞放烟火。

正月十六,市餍酒肉,曰「做头牙」。

十二月十六日,曰「做尾牙」。

正月初四日,烧纸礼神,曰「接神」。

十二月二十四,烧纸扫尘,曰(有脱字)。

二月二日,市街里巷捐金演戏,为当境土地庆寿,曰「春祈福」。

三月三日,共制润饼,以祀祖先,曰「三日节」。

凡漳州及同安之人,流寓台地者,做三日节,余均做清明节。

清明日祭扫墓坟,曰「培墓」。

五月五日,用楮钱送路旁,曰「送蚊」;门楣插艾蒲,曰「消灾」;插布为标,渔舟竞取,曰「斗龙舟」;午时为儿女结五色缕于腕,曰「神炼」。

至七夕节,将所结之缕剪断,掷于花上,以为明目。

六月一日,各家煮米丸,曰「半年丸」。

七月七日,曰「魁星会」。

士子欢饮,村塾尤甚。

又曰「乞巧节」。

家供织女,称为「七星娘」。

纸糊彩亭,晚备花果、酒醴、三牲、鸭蛋七粒、饭七碗,命道士献祭焚化。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夜制中秋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取秋闱夺元之兆。

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戏」。

重阳,士人载酒登高,童子竞制风筝。

十一月冬至日,家作米丸,祀先禁神,合家皆食,曰「添岁」;门扉各粘一丸,谓之「饷耗」。

十二月二十五日,各家斋戒焚香,莫敢狎亵,俗曰「天神下降」。

除夕数日前,以各种生菜,以沸水泡瓮中,以供新岁之用,名曰「来年茶」。

又杀黑鸭以祭神,谓之「压俗」;置鸭血、猪血、生肉于门外烧之,以除一年不祥之灾。

  ●风俗现况 #

  市街延请道士禳醮,三年一次,有曰「三条醮」,有曰「五条醮」(水醮、火醮,祈安庆成也)。

皆由民人捐缘集金,和衷共济,以祈天地神明为民人消灾降祥之意。

一次费金几千圆。

乡庄里堡民人则费金几百圆。

近海庄民有王爷醮,十二年一次,用木制王船禳醮三日,送船出海,任风飘流。

间有王船停滞他庄海岸,则该庄亦要禳醮。

不然,该庄民人定罹灾祸。

此有明验也。

  三月,北港进香,市街里保民人沿途往来数万人,日夜络绎不绝,各持一小旗,挂一小灯(灯旗各写「天上圣母、北港进香」八字)。

  迨三月十四日,北港妈来郡乞火,乡庄民人随行者数万人。

入城,市街民人款留三天。

其北港妈驻大妈祖宫,为合郡民进香。

至十五、十六日出庙绕境,沿途回港护送者蜂拥,随行者亦同返。

此系俗例,一年一次也。

  三月二十日,安平迎妈祖。

是日,妈祖到鹿耳门庙进香,回时庄民多备八管鼓乐诗意故事迎入绕境,喧闹一天。

是夜,禳醮踏火演戏闹热,以祈海道平安之意。

一年一次。

郡民往观者几万。

男妇老少或乘舟、或坐车、或骑马、或坐轿、或步行,乐游不绝也。

  六月,白龙庵送船。

每年由五瘟王爷择日开堂,为万民进香。

三天后,王船出海(纸制王船)。

先一日,杀生。

收杀五毒诸血于木桶内,名曰「千斤担」。

当择一好气运之人担出城外,与王船同时烧化。

民人赠送品物米包,名曰「添载」。

是日出海,锣皷喧天,甚闹。

一年一次,取其逐疫之义也。

  迎送圣绩,名曰「送字纸」。十二年一次。值年之时,郡城内外绅士商民演乐迎送,将积年所拾之字纸烧灰,一概箱贮,护送出海,付水飘流,甚为敬意。

  春秋祭孔子,用六佾歌诗。送字纸,用十三咒(所唱凌云词、普庵咒之调)。

  迎神用十欢、八管、四平军、太平歌、郎君曲、青锣皷、小儿乐鼓乐。喜事用三通鼓吹八音。丧事用蓝钹鼓满山闹棺后送鼓乐。

  酬神唱儡傀班、喜庆、普度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掌中班、老戏、影戏、俥鼓戏、采茶唱、艺妲唱等戏。

迎神用杀狮阵、诗意故事、蜈蚣枰等件。

  七月普度,普祭阴魂,演唱地狱故事。

系镇台衙、台南府衙、安平县衙三所年年演唱,不敢或违。

时有遇官长议欲删除旧例,常见满衙官吏胥役不能平安,多逢鬼祟;是此例不能除也。

一次费金一、二百圆。

  ●风俗义举附考

  台南乡妇常有溺女事。

一生女孩,翁姑不喜,气迫于心,而溺女于水。

故郡内绅商有好生之心,闻有此事,不忍坐视,公捐「一文缘」金,置买田产房屋出息,共设育婴堂于郡城。

凡有乡妇生女不养,准投堂送入。

堂设董事,日收女孩,付发乳母培养,每月给金一圆。

乳养数月,俾爱女者到堂选取,回家抚养,为子、为媳听其自便。

因是,而溺女之事始息。

此乐善不倦之所为也。

  台南寡妇素重节义,每有夫死家贫而口腹难充、亦有夫死子幼而抚养难支者,节惟苦守、情实可怜;故绅商爰同义举,捐金恤公,置产业,设恤婺局所,每名婺妇月给一圆五角,以充口食,俾守节终身,而不改醮者,所以鼓励风俗也。

  台南向有积榖防饥之举,绅商倡捐大冬粟入仓数万石,以为荒年赈济穷民之备,置设义仓存蓄,绅董轮巡。如年久不用,恐其蛀坏,按年翻新,以垂永远。

  ●家财继袭习惯及各房产业分爨之事

  若祖父伯叔兄长经营发达者,资产有千余万金,后来传有五房,欲分爨,资产自行掌管者,应即公同延请本姓族长或亲戚朋友,平日办事秉正廉洁自持之人到家,设筵款待,择定日期,将要分资产业契赈簿等项,一概交付公亲。

然后公亲查明长辈有几人,应先踏养赡丧费,下辈有男女几人,男未娶妻者应踏娶妻聘费,女未嫁夫者应踏妆奁。

  又踏一、二万金作祀业,按长次各房输年值办祭扫之事。

又再踏数十或一万金作书田,如各房内有子弟进学者,归其收用。

若家资数十万金之多者,有踏举人田、进士田、状元田,凡本支各房内中举人、进士、状元者,归其收用。

再分爨各房有五,均系亲生,并无螟蛉,应作六份匀分者;因长房长孙多分一份故也。

如其中有螟蛉,不能按房匀分,酌量给与,除踏养赡、聘费、妆奁、祀业、书田及公亲谢仪各款以外,公亲应将资产、业契、房屋、银钱、器椇等项,秉公分配清楚,择一吉日,请各亲戚朋友将六份资产,编作六字,写六块纸、封密,搁在筒内,有在祖宗神前、有在天中央,同公亲戚友,照长次各房拈阄。

何房拈着何字,此字内所填之业产各项,就是伊阄分应份物业。

阄拈完竣,再将六字总合,交公亲雇人填写阄书一样六本,并将养赡各款一概填入阄书前。

写完对明无错,再将阄书六本,公同盖印画押,每房公执一本。

所有阄分应得业产各项,各归各房自行掌理。

其分爨后祀业以及未分爨产业资财有数千万或数十万者,公事繁多,就于各房中公举一有功名之人,办理各房公事;而办理之人老衰或病故,应再就各房中各举一人接办。

此即家财继袭习惯及各房产业分爨之情事也。

  ●官民四季祭祀典礼

  祭祀典礼,有官民之分。

  官祭者有上祀、中祀、群祀之分(上祀设乐备物,中祀祭以太牢,群祀祭以少牢)。

就台湾而论:先师孔子庙、文昌庙、武圣关帝庙,上祀也。

天后宫,中祀也。

余若火神庙、风神庙、龙王庙、海神庙、兴济宫、吕祖祠、五子祠、延平王祠、府县城隍庙、昭忠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烈女、节孝以及高公、洪公、王公、唐公专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南北二坛,均在群祀之列。

官斯土者,春秋仲月致祭孔子庙,日用上丁,谓取文明之象。

祭品陈设,每位用制帛一端、酒尊香烛诸物,若登铏、簠簋、笾豆,视上祀、中祀、下祀,有差等焉。

礼则均用三献。

惟厉坛之祭,以城隍神主之,岁凡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

每祭羊三、冢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

又有所谓祭旗纛神者,每岁霜降前一日,武营将士盛装铠仗迎旗纛到教场,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羊一、豕一,行三献礼。

礼毕,放炮扬威,整伍回营,归纛于庙。

文官,立春前一日,府县经捕厅应各穿朝衣、朝裙,戴朝帽,坐宪司轿,到大东门外春牛埔,拜芒神、春牛(春牛用布袋糊泥成一牛样,按年运五行金、木、水、火、土分五色;芒神者值年太岁也,俗名春牛娴)。

然后整齐执事人等,鸣锣喝道,迎游街市,回衙门焉。

立春之时,县官应到府衙与芒神、春牛献爵,行鞭春礼(将春牛鞭破焚,又定例烧,名曰「鞭春」)。

武官于正月吉日,率弁兵盛装铠仗,择吉方而出,由吉方回营,放炮扬威,名曰「迎喜神」。

此皆文武各官祭祀之典礼也。

  民间祭祀之礼,如富户有建祠堂者,岁以春冬致祭。

春二月祭,冬十一月冬至日祭;均用帛白、羊豕、牲醴、酒席、粿品、果子等物。

其余民间常祭之礼,正月上元祭,二月清明祭,三月三日节祭;若墓祭之礼,亦于二、三月举行焉。

五月端午祭,六月半年祭,七月中元祭,八月中秋祭,九月重阳祭,十一月冬至祭,十二月杪除夕祭。

又有正忌辰、免忌辰(祖先卒日谓正忌,祖先寿辰谓免忌)。

祭品牲醴、酒席、龟粿、饭米、员角黍、月饼、果子、香烛、纸钱等物,随家道之厚薄焉。

此民间祭祖先之典礼也。

凶礼亦有其仪则焉。

若民间祭祝神祗之礼,岁逢神诞,里人鸠资建醮演戏备物致祭,或分区段互赌胜负,以牲牢丰盛者为胜。

若上元、中元,均建醮一天;中元兼兰盆会焉。

春秋二仲月,有所谓福德爷祭者(俗名土地公祭),即古人春社、秋社遗意。

又有建醮请王,飨祀极其丰盛。

或一庄一会,或数十庄一会;有一年举行一次者,有三、五年举行一次者,有十二年举行一次者,择吉日而行之,为费不少。

余若诸文社之文昌祭、魁星祭,各商户之妈祖祭等,以及岁时伏腊祈祷平安、冠婚、酬神,俱有祭祀之礼(年节祭宅神,除夕祭灶,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月初四日送神、接神,及每月初二、十六日牙祭,均有古者八蜡遗意)。

此民间祭祝神祗之大概也。

  ●新年祝贺之典礼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岁首云先一日,家家户户买备糕饼茶果鲜花金香烛炮(炮即爆竹,俗曰大炮、连炮)。

是日黎明,大家点灯结彩,焚香点烛,燃金纸,放爆竹,男妇老幼均盛装华服,拜祖先神祗;然后序次行祝贺礼焉。

早饭后男幼出门,造谒亲朋戚友,互相拜覆,曰「拜正」。

或有到庙行香者。

初二、初三亦然。

此旧历新年祝贺之礼也。

  ●僧侣并道士 #

  台之僧侣,多来自内地,持斋守戒律者甚少。

其人有在出家者(?),半系游手好闲、穷极无聊之辈,为三餐计,非真有心出家也。

出家之人不娶妻、不菇荤,台僧多娶妻、菇荤者;所行如此,可知其概。

  凡僧侣住持寺庙者,曰「东家」;借住者曰「客师」。

庙有住持僧,香灯田归其收用。

若遇神诞,住持僧就里内街衢按户捐资,名曰「题缘」;建醮演戏,以昭诚敬。

或偕里众同办(值年办理庙中公事者,有炉主、头家之号)。

  台无丛林,惟大北门外海会者(即开元寺)有「小丛林」之称。

今已废坠,重兴不过十数年而已。

大约台之僧侣,有持斋、不持斋之分。

佛事亦有禅和、香花之别。

作禅和者,不能作香花;作香花者,不能作禅和,腔调不同故也。

禅和派惟课诵经忏、报钟鼓而已。

香花派则鼓吹喧阗,民间丧葬多用之。

若入殓,若头七(头七俗名「开魂路」)、若过旬(七日一旬,富裕之家必延僧道或菜公诵经设祭一次)、若卒哭(俗名「撤灵」)、若安葬,必请其披袈裟(袈裟,僧衣也),礼诵弥陀经、金刚经、梁皇忏及血盆等经,以超度亡者。

多至十余僧,少亦一僧。

卒哭诵经,有至三五天者(俗名「做功德」);丧主按其勤劳,出资酬谢焉(乡下僧少,均用道士,间有请禅和者)。

  七月盂兰会,各里庙亦有请僧侣建醮、演放珈瑜焰口,以拯幽魂。此台之俗例也。法器有锡杖、盂钵、铃磬、木鱼、手炉之类。

  道士,台湾名曰「师公」。

不蓄全发,不持斋,大约即巫觋之类。

就其家中设坛。

凡民间有冲犯土煞者,请其到家作法,名曰「起土收煞」。

有命运不佳者,请到庙中祈祷作法,男人曰「补运」,女人曰「栽花换斗」。

其大者,城厢及村庄各里庙建三、五天醮事,或作王醮(台地所谓王爷者,俗传前朝有三百六十多名进士,同日而死,上帝怜之,命血食四方,故民间有「代天巡狩」之称。

其实不然。

如萧王爷者,碑记谓汉之萧何,大约古人正直为神,其名有不可考,概称之曰「王爷」。

沿漳、泉旧俗也),必延请道士演科仪、诵经咒、上表章于天曹以祈福。

道士表文、牒文、榜文,均自署其衔曰「节度使」(大约醮成于宋代,道居皇帝时林灵素诸人创此名目,故有「节度使」之称。

宋以下无是官也)。

捐缘之家,皆竖一灯篙,或二、三丈或四、五丈,篙畔悬一小黄旗,书曰「祈安植福」。

夜间各燃一灯,点点纷列,灿如明星,亦大观也。

建三天大醮者,一天火醮、一天庆成、一天祈安。

五天、七天大醮者,或多一水醮。

醮事既罢之明日,作一小醮。

名曰「醮仔」。

凡作醮必普度,一切猪羊牲醴酒席果品米膏钻肉山之类,均极丰盛。

董其事者,有主事、主醮、主坛、主普、三官首、天师首、圣帝首、祈安首、庆成首、信士首等各名目。

按其捐缘之多寡,分次第焉。

普度诸物,公设一份,余均董事各家自己出金备办。

罗列庙前,以物少者为耻。

建醮之前数天,必请天师(天师张姓,相传汉之张道陵);建醮之后数天,必送天师(缘金多者,糊一黑面胡须天师像,高五、六尺,衣服均用绸缎为之,一日换一色天师坛铺设极工丽焉)。

缘金少者,到天坛请泥塑天师而已。

法器有铜铃、法■〈纟索〉、法螺、盂钵、钟鼓、手炉、木笏等件。

  凡僧道设自官府者,分僧纲司、僧会司、道纪司、道录司各名目,均有品级。

祈雨、祈晴,日月食,传之到官衙寺庙念经诵咒,作禳解诸法。

此台湾之僧道行为也。

  菜公、菜婆者,印佛经优婆夷、优婆塞之类。

有龙华、金台、先天等名目,不菇荤,朝夕诵经礼佛,别为一派。

另筑精舍,佛蜒日大众一会焉。

初入菜堂者,领小乘牒文;二、三年者,领中乘、上乘牒文。

闻有秘密咒语,不入其教者,不得而知也。

菜公亦能做香花、禅和诸佛事。

延请者,不索谢金,送手巾、折扇而已。

此近于僧家者流也。

  法官者,自谓能召神遣将,为人驱邪治病,作一切禳解诸法(其派有红头师、青头师之分,其弟子均名曰「法仔」)。

神佛出境、净油及踏火必用之,以请神焉(铺柴炭于庙前旷地,炽火极盛,执旗帜、锣少及扛神轿者,一一从炭上行过三次,名曰「踏火」)。

为人治病,亦有时应验。

谢赀亦多少不一。

余若男巫、女巫,作种种幻法,亦近于师公者流,合附录焉。

  佛家以虚无寂灭为宗,道家以清净无为为本,降而至于吞剑、吐火,作种种幻术,已大失本来面目。台之僧道,尤不足言,有其名而已。

  ●住民生活 #

  台无土著。

士著者,熟番与生番而已。

其民人五方杂处,漳、泉流寓者为多,广东之嘉应、潮州次之、余若福建之兴化府、福州府,全台合计两府之人流寓台地者,不过万人而已。

外此,更寥寥无几焉。

计台之丁口,在二百万左右,生熟土番不过二十分之一。

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

是曰闽籍;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粤籍;其余隶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仅一分焉。

  就住民之生活而论,或为士(士以教读为生活,每年修金不等),或为农(农以耕耘为生活),或为工(工以制造器物及力役为生活;在店铺佣工者,俗名「伙计」,出海而渔者,俗名「讨鱼」,亦工类也),或为商(商以贸易为生活),或在文武各衙门充当吏书(在衙门办理案牍者,曰「吏书」,有总书、帮书之分)、兵役,下至肩挑、背负与一切巫(有女巫、有男巫)、医、僧、道、山(择葬地者,俗名「看山先生」)、命(推算年庚者名「看命先生」)、卜(卜卦)、相(相形体)、娼(倚门卖笑曰「娼」)、优(串戏曰「优」)、隶卒之流(在衙门充当皂役及在监狱看守人犯者曰隶卒),莫不各执一业,以谋其生。

  妇人,除作针黹、女红而外,亦有为人雇作乳母及司炊爨、洗衣服之事。

  生熟番则打捕獐、鹿、山猪等物及种薯芋、番黍、抽藤、烧焿,大约住近内山者多以开垦山地为生,住近海边者多操网罟以渔为生焉。

  ●糖业由来 #

  台南糖业,自康熙三十五年起,漳、泉二州移台居住之民,经营事业,扩充农家利路。

雍正九年,核查廍饷案内,台湾县属(即今台南县)计算有四十七张。

光绪十三年,改为安平县,清赋丈量后,计有二百余张。

前后比较,现增有四倍之多。

俗曰:硖糖者在糖粿,盖糖者在糖间,实有成始成终之致。

且廍有廍脚(甘蔗倚廍硖糖之人)、间有钻脚(代糖间买糖之人),皆是俗例之称。

大约年收青糖、白糖二十余万担,即有二千余万觔(百觔四圆五角约算),计九十余万圆(青糖三成,应得金二十七余万;白糖七成,应得金六十三余万)。

  种类

  台南甘蔗,有三种。

曰红蔗、蚋蔗者,糖少汁多;曰竹蔗者,汁少糖多。

其成熟时候,有高至七、八尺或丈余(低湿地须种红蔗、蚋蔗,高燥地须种竹蔗),乃得其地宜。

  产地

  园地一甲,受种一万八千栽,必择其地系半沙、半涂为佳;全沙之园地者次之。

下下沙园则虽种蔗,而收成无几。

台南园地(即旧安平县界地),凡一万九千六百六十六甲六分九厘,约种甘蔗者四分之二。

其园地约九千八百三十三甲三分四厘五毫,受栽蔗一百七十七兆零零零二十一栽。

  栽植

  每年正、二、三月间栽种(取旧蔗尾去叶),约七、八寸(原文尺)长,插入土中为一窟。

每窟二尺五寸积方,下种后用草烧灰散布窟边,外又用各样肥物沃之。

既得时雨之润,自然发生畅茂。

迨十一、十二月间,蔗汁初甘(每桶汁五百觔,得糖七、八十觔),正、二月间当甘(同上得糖百觔),方为成熟之期。

至四月为退甘,或留至十一月再硖,俗曰「重台蔗」。

  制造

  蔗廍开工,大概于十一月初旬、中旬。

各廍脚按照阄之先后,挨次轮值日期到园,同牛婆将甘蔗剥箨去尾,用牛车搬运入廍,以石车硖去蔗汁,车下用桶收汁,付出樋管,流落澄清桶(用石灰以去其滓),转入鼎,熬糖。

第一回之鼎,用温火以暖其汁;第二回之鼎,用武火滚出汁泡,以杓子掬之;第三回之鼎,蔗汁中之污物浮见,悉用杓子去之,其汁始净;第四回之鼎,火力添强,糖汁沸腾,再用花生油、蚵壳灰二样投入,其汁浓厚,始能凝结;此时移过第五回之冷拌鼎,搅匀成糖。

再移入木箱(俗曰糖槽),弄至糖松为度,装入竹篓;又用竹叶、竹箨包护,外用麻绳捆之。

此制红糖之法也(俗曰青糖)。

  若制菜糖,则大同小异也(菜糖则为白糖之胚也)。

甘蔗去箨尾之后,运入廍内石车过硖出汁,通入廍厅之蔗汁鼎,加入蚵壳灰,使之澄清;然后移过上火鼎四次,再移过成甘鼎一次,熬为糖转入落滤鼎一次,候微冷入漏即坚,成菜糖矣。

而后入间制为白糖。

  每桶蔗汁四、五百觔,熬成糖,只得百余觔或有六、七十觔者,此蔗汁之不当甘也。

  制糖匠 #

  廍一张或用牛六挂、或九挂、十挂为度(每一挂牛三只)以挽车机,昼夜硖蔗,按次轮流。

每廍十一人,煮糖司阜二人、火工二人、车工六人(俗曰「牛婆」)、饲牛粗工一人(俗曰「五分仔」),计二百余张,廍计千余人。

记账管事之人曰「大头家自理」(挨年值东之名称也)。

剥蔗尾之人,以牛婆管理在蔗园运蔗入廍硖糖(每■〈石屚〉毛一百五十觔,除二十五觔,实糖一百二十五觔)。

  上则园一甲红蔗得糖三千五百觔。

  上则园一甲白蔗得糖三千觔。

  中则园一甲红蔗得糖三千觔。

  中则园一甲白蔗得糖二千五百觔。

  下则园一甲红蔗得糖二千五百觔。

  下则园一甲白蔗得糖二千觔。

  下下则园一甲红蔗得糖二千觔。

  下下则园一甲白蔗得糖一千五百觔。

  制糖器 #

  石车一对、大鼎七口、大木桶五个(上坐桶、沫仔桶、滤头桶、上清桶、下清桶)、■〈石屚〉台十位、■〈石屚〉坏二枝、铁坏一枝、大叉一枝、归斗二枝、水桶一担、耳桶二枝、糖槽一个(糖■〈石屚〉由廍脚自备)(此款如有损坏,归廍主或大头家修补)。

  石车应用物:顶枋、底枋、车柱、车挝、公头、水心、油心、挝箭、麻绳、猪腰扭、嘴配。

  制造所 #

  俗曰糖廍一张:内廍亭一间(草盖),廍灶五口,蔗厝一间三所,蔗朴埕一所(此项年修缮一次,归主自理,或归廍大头家自理)。

  制白糖 #

  俗曰糖间,收买廍内所制之菜糖,制成白糖是也。

买糖之法,或糖间自买,或雇钻脚到厢买糖(每■〈石屚〉贴廍脚银三分),牛车运入糖间,用■〈石屚〉碨层起汫(?)水泥封盖糖面,半个月一换,三换泥而后菜糖变为白糖(约有四十五日之久)。

每百(斤)菜糖,制成得白糖七十余觔,水二十余觔;且有上白、次白、■〈石屚〉尾之分。

其余糖水,再煮为赤砂糖;或翻盖以泥,为三挡白糖;余剩之水,发卖酒店为酿酒之料。

每■〈石屚〉盖糖工银三分,赤砂工银一分五厘。

  廍费

  每桶蔗汁(司阜抽三十文,二人分;牛婆抽六十文,二人分;火工抽五十六文,四人分;又什差一人,每日八十四文,归廍脚分发:计二百三十文;开销糖主自理,此款硖蔗工费)青糖百斤抽八觔,菜糖百斤抽五斤六两(归廍主抽收,以修械器),倚阄百觔抽八角(同上)。

  年例现销司阜一名,十五圆;牛婆一名,十四元(计四人,五十六元);归廍主分发支销。

火工领现销银者,则蔗朴归廍主卖;若无领现销者,廍内之蔗,朴归火工自得,以抵现销款。

  每日廍米十一堆,计二斗七升五合(归廍脚及倚阄分发,此款火食费)。

  附说

  每廍营业四个月或至五个月(十一月起至三月止)。

  一廍年硖蔗汁计以千余桶为度,若年硖蔗汁只有六、七百桶者,曰半廍(有日无夜);每廍日夜连工得蔗汁十二桶,每桶蔗汁五百二十斤。

  新建瓦廍费银六、七百元,草廍费银四、五百元。

  修补之费不定,或百余元,或几十元。

  贩卖方法 #

  青糖有上斗装、中斗装、潮龙装、夹版装之分。

  菜糖有嵌顶、嵌下之分。

  白糖有头挡、二挡、三挡之分。

  右者青糖、菜糖二种,由廍内制出,而白糖则由糖间制出也。

装法或由竹篓装之,或由草包捆之,后以一百包为一辨(糖一万觔),小篓一百件为一辨(糖一万一千觔),大篓四十件为一辨(每篓三百斤,计糖一万二千斤),或由竹筏由溪配郡,或用牛车由地付郡,交付糖间制糖及南北郊买糖之人分配火船、夹板商船之类,按各港装头照配,依时定价,厘金、行仲、栈税、载资在外照加。

  厘金(每件抽一尖)。

  行仲(每百元贴仲二元,谓之(九八抽」)。

  栈税(每件二尖)。

  载资(每件车远一角、近五尖,筏每件一角五尖)。

  又,内■〈马卜〉舟每件一尖,外■〈马卜〉舟每件六尖。

  ●逐年征收官庄额征等则及各税项(原缺题)

  谨将完平县逐年征收官庄额征等则及各税项,逐一分别开列于左。

  计开

  一、钱粮正赋额征

  官民屯番隘上、中、下、下下各则田园,计二十万一千七百五十五坵,共三万五千三百二十四甲二分三厘八毫九丝零九微二纤,应征正赋银五万七千四百六十一两九钱六分五厘五毫一丝二忽零。

  谨查光绪十四年清丈安平县辖计有三十八里、堡,官民屯番隘田园分上、中、下、下下各四则,系仿照江苏省赋例一条鞭法,丈量给单完赋。

因安属附近沿山、沿海、沿溪地方,田园瘠硗咸涩,收成靡定,不堪入则者多;以此给发丈单之时,各户观望不前。

经台南府详奉爵抚宪刘铭传札委知府罗大佑勘查实情,准将各里民屯番隘附近沿山、沿海、沿溪各田园划出六千余甲,仿照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下沙则例,作为下沙已甚、未甚田园,各二等领单承粮,尚应扣额征正赋银六千余两。

又除官业及历年水冲、沙压、荒芜暨清丈重复并查无姓名久未请领丈单,然后将丈单发交该管差役、总理、乡保查明给发,应再扣除额征正赋银二千余两、二共应扣除额征正赋银九千两之谱。

此安平县历年额征正赋实四万八千余两(每正赋银一两,加平余补水银二钱五分在外),征收八成有奇,可以造报奏销,理合登明。

  一、田园等则征数

  上则田:每甲征正赋银二两四钱六分八厘四毫八丝八忽。

  中则田:每甲征正赋银二两零一分八厘八毫零八忽。

  下则田:每甲征正赋银一两六钱六分四厘四毫三忽。

  下下则田:每甲征正赋银一两三钱三分一厘五毫四丝五忽六微。

  上则园:每甲征正赋银与中则田同。

  中则园:每甲征正赋银与下则田同。

  下则园:每甲征正赋银与下下则田同。

  下下则园:每甲征正赋银一两零六分五厘二毫三丝六忽。

  下沙瘠薄未甚田:每甲征正赋银四钱四分。

  下沙瘠薄已甚田:每甲征正赋银三钱三分。

  下沙瘠薄未甚园:每甲征正赋银三钱五分二厘。

  下沙瘠薄已甚园:每甲征正赋银二钱六分四厘。

  以上各则及下沙已、未甚田园,每征银一两,随收平余银一钱五分、补水银一钱。

  一、官庄额征 #

  官庄上、中、下各则田园,计一千八百九十二坵,共九百七十一甲二分零一毫三丝三忽三微二纤,应征榖三千五百五十四石五斗七升零六勺三杪八撮八圭(每石折征银六钱,共应征银二千一百三十二两七钱四分二厘三毫八丝三忽二微八纤)。

  一、官庄等则征数

  官庄上则田;每甲征谷五石(每石折征银大钱),应征银三两。

  官庄中则田:每甲征榖四石五斗(折征同上),应征银二两七钱。

  官庄下则田:每甲征榖四石(折征同上)。应征银二两四钱。

  官庄上则园:每甲征谷折征与中则田同。

  官庄中则园:每甲征榖折征与下则田同。

  官庄下则园:每甲征谷三石五斗(折征同上)应征银二两一钱。

  以上各则官庄田园,折征银一两,随收补水银二分,所收银两,逐年同钱粮奏销之时,一并造报藩司,听候指拨,理合登明。

  一、当饷 #

  当饷,安平县光绪十九年分,计征有一十五户,每户年征饷银五两,年共征银七十五两,每一户完饷银五两,折缴六钱八分,银一十三元五角,内缴县官一十元,县粮总书三元,县饷差五角。

至二十年分,倒罢四户,新开一户,共有十二户,现在仅存四户,开列于左。

  计开: #

  德源号在关帝庙后,

  开源号在妈祖宫边,

  集源号在金葫芦街,

  荣裕号在道东辕门街。

  谨查当饷系与官庄一并造报,每两加二分补水,剩归于县官,理合登明。

  一、塭饷 #

  上塭则:每甲征银四钱。

  中塭则:每甲征银二钱。

  下塭则:每甲征银一钱。

  谨查塭饷多归道辕海埔征收,县中照则征收无几。逐年征收塭饷每银一两,随收补水银二分,系与官庄一并造报,理合登明。

  一、炉饷 #

  炉饷,安平县光绪十九年分征收陈振丰裕一户,至二十年分征收陈振丰裕、金兴裕二户,每一户年完银五两,折缴六钱八分银一十三元五角;内缴县官银一十元、县总书银三元、县税差五角。

所收之银,每一两只加补水银二分,余剩归于县官,造报与当饷一律。

其炉饷系设炉铸造农椇、犁头、犁壁、刈刀、猪腰、灯火、■〈舟定〉齿等项,开设之时,须先禀县批准,由县详请藩司给发谕戳告示,方得开设,以防私铸炮械,接济匪类故也。

理合登明。

  一、廍饷 #

  查廍饷每廍一张(日夜俱有硖糖者,谓之「全张」),照章年完廍饷银四两,折缴六钱八分银六元。

半张(日硖夜停,谓之「半张」),照章年完廍饷银二两,折缴六钱八分银三元。

此项廍饷,年间并无专款造送,是以安平县辖糖廍约有二百余张,近年以来少有赴县完饷,理合登明。

  一、税契(田园、店厝、宅塭,如有买卖,买主赴县换契。)

  查赴县税契,应将买来尾纸契据送县盖印,粘连司单,如契价银一百元,应缴税契银六元五角,另加缴一司单银五角,其余以契价多少照此核算,应缴税契银数若干。

若契价至一千两以上者,应由县将契送府加盖府印,或由业户自行送府盖印,应缴税契而外,须再加缴盖府印油朱规费银二、三十元之谱,所有契价每百元应缴税契银六元五角,分发章程,开列于左。

  计开: #

  县中解府转解藩司银三元,县官应得银一元八角。

  解司道府书吏税契案费银共三角七尖。

  县账房应得银三角。

  赏管税契家丁银二角四尖,赏县门政家丁银一角三尖,赏县税契房总书银二角四尖。

  赏税房填司挂号清书银六尖。

  赏本里堡税差工食银六尖,赏赍契投税经手人银三角。

  以上逐年税契,年无定额,其司单所填契价银两,每一元以六钱六分计算、理合登明。

  一、文口船费(查文口船费,向归台防分府征收,至光绪元年,台防分府改为卑南分府,仍归征收。

嗣于十四年改为台东直隶州,始归安平县征收,抵作津贴一半四千两之额)

  查安平县征收安平文口船费,每载货一百担,征收银五元零六尖六瓣,年可计收银约三、四千两之谱。所收多少,视官之运道,理合登明。

  ●台湾海防厅沿革(原缺题)

  台湾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督台、凤、诸三县捕务),光绪元年钦差沈葆桢奏改为卑南同知,仍兼南路理番,移驻卑南觅社,管带绥靖军一营,安辑后山一带番民,台湾海防缺裁。

  秩正五品职,任稽查台、澎各港口船只出入事务;雍正初年添设淡水县海防同知、澎湖通判。

淡水一带海口船只,归淡水厅稽查;澎湖一带海口船只,归澎湖厅稽查。

乾隆三十四年,复于彰化之鹿港地方,添设鹿港同知。

彰化一带海口船只,妇其稽查。

本厅则稽查鹿耳门港、大港、旗后港、东港出入船只。

又志云:茄藤港凡大小商船、渔船、艇船等出口,均有规费。

按定梁头之大小,或百余元,或数十元,或十余元不等。

台防分府专恃此类津贴办公诸费。

设有配运总科,承办船务。

又设有金迎祥、金安澜等报销,以报船只出入。

凡漳、泉各府船只一到,由报馆送牌呈验,船内货物起卸装载完备,仍由报馆缴费领牌出口。

将出口时,分府宪派家丁及书差会同武口汛弁,前往船上查明果无私载违禁、漏税货物,然后听其开棹。

自台防厅移住卑南而后,各口船发出入,由各县委派家丁,书差查验;又安、凤二属放■〈纟索〉、新港、搭楼三屯化番事务,亦归管理。

计屯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三员,均属辖下。

有出缺者,径详道宪考验拔补。

屯饷亦归散放;番黎控争事件,亦归审判。

设有理番经承,办理屯政。

又,海东书院产业,从前亦归管理,每月应发膏伙、山长束修及诸款项,由监院申请给发。

设有膏伙书经,承其事。

光绪初年,改卑南厅后,海东产业,道宪札归海东监院兼理。

又,大南门外之竹溪寺,系前分府宪所建;油香田园,亦其所充。

寺中住持僧,必向本衙门禀请顶充。

  衙署在西定坊西向(旧在鹿耳门,雍正八年移驻于此),署后有内省轩(同知何恺建)、澹怀轩、研北书屋(俱同知朱景英建,录县志)。

按分府署前为照墙,环以木栅,有东西两辕门,对墙者为仪门,仪门内左为礼房、工房、福德祠,右为兵房、承发房、皂快班房,中为大堂,大堂后为川堂,川堂后为花厅,花厅后为内眷住宿之所。

澹怀轩即花厅。

研北书屋在花厅之左,内省轩在内署后。

研北书屋之左有妈祖厅,奉祀天上圣母。

光绪元年,台防同知改为卑南同知,移驻卑南,台湾镇军暂借为行台(因抚军驻镇署,故镇宪借寓于此)。

后镇宪回驻本辕,分府署仍旧空虚。

光绪十四年,详准改为按司狱衙门。

监狱在其左焉。

  俸薪年给银八十两,养廉年给银五百两(凤山县解二百两,诸罗县解三百两,录府县志)。又,以大小船只出口领牌费为津贴办公之用。

  额设左典吏一人、右典吏一人,兵房、工房、礼房、承发房,另外又有配运总科、理番总科,每房、科首书一人,供应公事,帮书则多少不等。

又有膏伙房,办理海东膏伙事件。

  配运总科,经承配运台湾仓榖,供福建内地兵食。

配多、配少,以船之梁头为定。

自一百八十石起,至三十石止。

凡大小船只出口,均有规费,名曰「领牌费」,由其鸠收转缴分宪,并协同分宪丁差、武口汛弁查验进出口有无私载违禁货物。

此科书办,随任更换,不专一人,由新任者批准何人顶充。

要充当配运首书,须先缴典规二、三千元。

因领费配运首书,应得四分之一为办公诸用,有盈余故也。

按姚石甫筹议商运台谷,云闽省内地,水陆官兵五十三营,与驻防旗兵不下十万,归征粮米,惟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兴化五府产米之区给兵外,尚有余米以济他府。

福州、福宁、泉州、漳州四府,兵多米少,协济犹不足,则半给折色,督标金厦、漳镇、铜山、云霄、龙岩、南澳诸营,有全折者。

雍正间,先后题请半支本色,于台湾额征供粟内拨运。

又增给戍台兵眷米,亦以台榖运给。

于是,台湾岁运内地兵眷米谷八万五千二百九十七石,有闰之年八万九千五百九十五石。

乾隆十一年,巡抚周学健奏定分配商船运赴各仓,此商运台榖所由来也。

商船之大者,载货六、七千石,小者载货二、三千石。

定制梁头宽二丈以上者,配官榖百八十石;一丈六尺以上者,配一百三十石。

每石给运脚银六分六厘。

嘉庆十四年,总督方维甸以台榖积滞,奏开八里坌口(八里坌台北港口),与鹿耳门、鹿港一律配运。

凡渡海渔船梁头宽五尺以上至一丈二尺者,皆令配榖三十石至八十余石。

然奸商诡谲,往往减报梁头,巧为规避,官榖积滞如故。

后有欲除其弊以恤商,议罢商人配榖,请官船海运,以语台湾县姚莹(石甫其字也)。

莹上条陈以阻之。

总督赵文恪深以为然。

继而台湾各官会议,亦皆谓商运不可罢。

时,福建巡抚孙尔准,以改折抵饷之说,密访于台湾府方传穟。

传穟详覆,亦以为不可。

孙公纳之。

文恪与传穟书曰:此阅陈议所见正同。

事关国制不可不尽言也。

然已违众议,不罢商运(以上录「东槎纪略」)。

究之台地配榖,仅有其名,私皆易银置货,其返也亦折色交仓,不可,然后买榖以应。

官吏挟持为利,久之遂成陋规(赵慎轸赐谥文恪)。

  理番总科经承所管放新搭屯政及近山一带设置通事、土官、隘丁事务,凡遇新官到任,通事土官必缴旧戳,换给新戳,屯兵腰牌亦归办给,一切抚垦事宜、屯番互控案件,概归经承。

  礼房经承一切祭祀事务。

竹溪寺禀充往持僧亦归送稿,每月配运科贴费金三元。

又各房书办顶充革故,均由注册。

兵房经承配运军械及戍台班满兵丁分起送回内地、故兵骨骸暨解省命盗各获船只遭风救护、一切海防应办事件,凡各班役顶充革故,均由登注卯册。

  工房经承开通河港、道路,商民、渔户修造船只以及地震回禄化番互控、房屋地基事务。

  承发房经承收发一切公事、登记号簿、化番控争户婚、田土事务。

  膏伙房经承征收海东书院产业生息银元以便逐月海东监院请领膏伙及山长束修、监院薪水等费,就额设步快、皂隶禀派两名,为膏伙差。

  额设门子二名、步快八名、轿伞扇夫七名,共一十七名,每名年给工食银六两。

又匀给银二钱,共给银一百五两四钱。

又,嘉义县原解皂隶一十二名工食银七十四两四钱,乾隆十年改归台邑就近解给,年共给役食银一百七十九两八钱(录台湾县志)。

  ●台湾府学(原缺题)

  台湾府学教授秩正七品(光绪十四年改为台南府学)。

  台湾府学训导秩从八品(光绪十四年缺裁)。

  职任教导本学廪、膳、增广、附学文生员、附学武生员,敦品立行,肄业经书;每月课诗文一次,由公捐学田项下收入租息,分别奖赏,以示鼓励。

凡岁、科学政按临,例将本学文武生员申送考试,录取等第,发学存案(武生惟岁试而已)。

列一等者,逢本学廪、增出缺,由其备文申请;学政批准顶补。

若廪生出缺,其一等生均已补完,列二等之附生不准顶补,须就增生中取在二等名次最高者申详顶补,名曰「起增补」。

  又本学生员丁忧、事故降革、开复,均由注册详报,应革、应复者,亦得备文申请。

每逢岁试之年,例举本学优生一、二人,申详学政恣部注册。

逢乡试之年,本学文武生员,亦由送考。

又,十二年考拔贡生一次,府学例应拔取二人,亦由造册申送学政,选拔送省会考。

又,每年本学贡于太学一人,以廪生食饩年深者充之;名曰「岁贡」。

如遇恩赦之年,则多贡一人,名曰「恩贡」。

至台湾各学优行廪生,前有赴省与考优贡者,近则无之。

凡学田及圣庙香灯田,均归管理,廪生俸金由其支领,学中大成殿、崇圣祠、朱子祠及各宦、乡贤、节孝等祠,春秋致祭,亦归总办。

虽设有乐局(董事轮办祭品,董事概由学官主任),有时教授、训导兼委办海东、崇文监院事务。

又,本学之佾生、讲生、礼生,须由给照。

凡佾生要考秀才者,由本学径送学政,不必应府、县两试。

府属街境里堡耆老举为乡饮宾、顶戴荣身者,概由给照。

凡府试、院试,学政、府宪或派令监场、盖戮、收卷。

本学生员,要考古学者,亦由备卷送册。

谒见上司各大宪,均长揖不拜。

  衙署在府学之右,南向,前为训导署;现因训导缺裁,改为节孝祠。后为教授署,两进,前庭厢房三间,名曰「裨勿轩」。

  俸薪,教授年给银四十五两,训导年给银四十两(查府志云:旧教授、训导同食一俸,乾隆元年定各员照品级与全俸)。

又,康熙四十九年,巡道陈璸置学田三处,除完正供外,年实收粟八百四十九石。

乾隆三年,定每年拨给台湾县学粟八十石余,府学尚收实粟七百六十九石,均教授、训导分用。

又,岁科两试,文武童生入学者,例须填写结册,致送贽仪及随封印油等费,多少不等。

岁试之年,闽、粤文武童生取进府学者六十余名,填结礼仪,均有七、八千元;两堂对分,每人应得三、四千元(教授曰正堂,训导曰左堂)。

科试之年,闽、粤文童进府学者四十余名,填结礼仪。

约五、六千元;每人应得二、三千元。

加二之随封,则正、左堂均有份,分与书斗者惟加一。

印油费教授有之,训导无此款目也。

凡学中进款,以此为大宗。

又,遇有廪生缺出,本学生员蒙学政考取本年一等、例应补廪者,亦须填结,致送贽仪。

凡新进补廪,贽仪多少,视家资之贫富。

又,本学廪生膳银,亦归请领。

领出之时,教授、训导两人对分,未尝给发。

旧额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岁试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科试取进文童生二十名。

乾隆五年,奏准粤籍文武童生全台取进八名,附入府学。

嘉庆十二年,奏准闽籍岁、科取进童生各加一名。

又奏准粤籍加设廪生八名、增生八名,仍附于府学。

咸丰六年,奏准闽籍岁、科取进文童各加九名,粤籍各加一名。

于是,府学闽籍廪生、增生各三十名,新进文生科、岁两试亦各九名。

至岁试武童生之取进者,闽籍仍旧二十名,粤籍仍旧八名焉。

光绪八年,添设台北府学。

台湾府学闽籍额进三十名,拨去三名,剩二十七名。

粤籍额进九名,拨去二名,剩七名。

廪、增亦一例抽拨减少焉。

光绪十四年,改旧之台湾府学为台南府学,裁去训导一缺,仅存教授。

新设台湾府学,于彰化地方,由台南府学拨去闽籍额进七名、粤籍额进二名,计台南府学额进文童生存二十名、粤籍五名;廪、增一例。

澎湖岁试,额进文童生二名,武童生一名,科试额进文童生一名照旧附焉。

若闽籍武生仍旧二十名,粤籍武生亦改剩五名。

凡旧时各进款,均两堂对分,自训导缺裁后,概归教授收用。

虽入学、补廪、填结礼仪不能照旧两堂致送,亦须四份之三,方肯许充。

  计现额闽籍廪生二十名,与旧志同,每名连闰廪粮银二两八钱九分三厘零,共给银五十七两八钱六分六厘六毫。

膳夫二名,每名工食连闰银六两六钱六分六厘零,共给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零。

斋夫二名,工食银一十三两四钱。

门斗三名,一十八两六钱。

均归安平县就近支给(参录府县旧志)。

又设有书办二名,经承学中一切公务。

  ●警察事务 #

  捕缉官名 #

  安平县、捕厅、巡检、保甲委员、文口委员、皂役、快役、局勇、地保、总理、乡长、总签首、签首、壮丁、更夫、庄耆、中营中军、城守、左军、右军、水师、营勇、汛官、汛兵、武口汛弁。

  衙门名称及地方

  县衙门(镇北坊)、捕厅衙(镇北坊)、大武垄巡检衙(湾襄街)、中段保甲局(天公坛内)、东段保甲局(大人庙内)、西段保甲局(开仙宫内)、南段保甲局(马兵营)、北段保甲局(县城隍)、城外保甲局(看西街)。

  以上文衙门。 #

  中营中军衙(天池底)、城守衙(市仔头)、大武垄汛(噍吧哖庄)、大穆降(本里)、旧社汛(新市庄)、加留湾汛(湾里街)、木陶汛(蕃薯藔)、左军府汛(大西城脚左及四城门)、右军府汛(小西城脚及右四城门)、水师衙(安平)、安平镇汛(安平市仔街)、鹿耳门汛(安平)、大港汛(安平)。

  各衙门制度(附考)

  县衙门:县令一、刑名幕友各一、门政司事一、堂事司事一、直堂司事一、招房司事一、刑房供承一、皂役六、皂总一、快役六、快总一、总签首八、签首二百、地保八、总理三十八、乡长三十八、民壮四十、禁卒八。

如遇地方有事,各街各派壮丁或十名八名、更夫一名、总签及各签率带巡夜,城内外约有四百余人。

  捕厅衙:典吏一、门子一、皂隶四、民壮八、马夫一。

  巡检衙:巡检一、门子一、皂隶四、民壮八、马夫一。

  中段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东段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西段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南段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北段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城外保甲局:委员一、局勇十、跟丁一。

  计六段,局勇归道标营拨用,而粮饷归本营支销。

  文口办事所:委员一、司事一、巡丁四。

  镇标中营中军营:游击一、守备一、千总一、把总二、外委四、额外八、号令手十二、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四人。

  城守营(左、右军附):参将一、左军守备一、千总一、把总二、外委三、额外一、右军守备一、千总一、把总三、外委四、号令手四、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四十七人。

  水师营:副将一、都司一、千总一、把总一、外委二、水师兵一百九十二人。

  帅船二只、小龙艚七只,出哨巡海;今改用轮船。

  大武垄汛:千总一、汛兵四十四。

  大穆降汛:外委一、汛兵二十八。

  旧社汛:外委一、汛兵二十四。

  加留湾汛:千总一、汛兵二十八。

  本冈汛:千总一、汛兵四十四。

  左军府汛:把总一、汛兵四十。

  右军府汛:把总一、汛兵四十。

  安平镇汛:千总一、汛兵四十。

  鹿耳门汛:都司一、汛兵四十。

  大港汛:把总一、汛兵四十。

  武口事务所:归汛防管,任稽查匪船事件。

  陆军捕缉总任人员:安平县、中营中军、城守官。

  陆军捕缉分任人员:捕厅官、巡检官、保甲委员、左军官、右军官、汛防官。

  水师捕缉人员:主任安平水师官、分任安平汛防官。

  稽查出入船只人员:文口委员、武口委员。

  捕缉出勤员(俗曰任差遣之责):皂役、快役、局勇、汛兵、营兵。

  捕缉稽查禀报员役(有勤办之责):总签省、签首、总理、地保、乡长、庄耆、更夫。

  捕缉协办人役:街境壮丁、庄堡壮丁。

  捕缉办法 #

  窃盗案,归县令派快役协地保查拏。

  明火劫戮案,由民人及地保禀报归县令派役、城守营派兵会同严拿。城厢以外之庄堡,如遇攻劫案,归该地方汛防弁兵协总理、乡长查拏。

  竖旗谋反案,由该处总理、乡长禀报,归县令及城守禀明镇道移营文武会拏,一面详请督抚奏办(文有承办、接办之分,武有专汛、兼辖、统辖之分)。

  冬防案,设保甲巡查,逐夜盘诘奸宄,途遇贼匪,严拏送县。

如遇攻劫等盗,立即会同县令及城守追拏。

逢冬之时,盗贼甚多,所以街市民人设有联境规例、庄堡民人设有联庄规约,途置栅门,夜深销闭,公设巡丁守更;如遇抢案,鸣锣警众,市街壮丁协同官府捉拿、庄堡壮丁协同汛弁兵丁协拿。

  六段保甲警备 #

  城市内外分六段,保甲巡夜查拏盗贼,由道标勇营拨出营勇六十名,分派各局差遣,保甲委员统率分带,每值防冬时,九月一日起十二月三十日止,计四个月,当差每夜二更后起天亮止,互相循环稽查。

  委员各一人,月金各二十圆(由县署支给)。

  局勇各十人,月金各五圆(由道标本营支给)。

  局勇点心费每人每夜四十文(由盐局支给)。

  纸札油火费每月十二圆(由县署防冬生息项下支销)。

  各段总签首及市街各签首壮丁警备

  每年逢冬防时,县令札谕各段总签首以防冬事,每段给防冬费十二圆,为联约各街、各签首宴会例费。

各街、各签会同各街各户市民商议捐出壮丁每街或十名、八名,集齐轮流,在本段内稽查(壮丁夜费每名每夜一百文),由铺户自给。

另雇更夫,在街夜守,击柝相闻,以巡手(?)盗。

每月每名三圆,逐户摊给,实为守望相助之意(刀鎗棍,由民自买;铳器弹子,由官衙给)。

  庄堡壮丁警备 #

  庄堡每逢冬防,庄耆、富户齐到公庙会议,重申联庄条约,派出壮丁或百名或数十名,以备护救拏匪之用。

铳械弹子,由官给领,或自置俱可。

凡有盗匪攻劫,各庄鸣锣警报,互相捕缉。

如有不出围拏者,被人查知,庄耆公同议罚。

  路站警备 #

  冬防时届,近城南、北、中三路,归城守营派兵顾路,或十名、八名,五里设一站,以防截途抢劫。

近庄堡之公路,归庄耆分派壮丁出庄顾守,循途相接,以防贼匪劫害途人等事。

  文口警备法 #

  文口系归县令派员稽查。

凡内地商船于安平港入口,由文口报明县署,请验牌照。

出口之时,换照纳金,方得出港(满载船,船上挂红旗为号)。

巡丁到船丈量担位,报明合符,然后委员照担位收金,给发县照(每百担位收金五圆三分八厘)。

年计收五千余圆。

如有船只未经换照纳金私自出港者,系是私漏抗违,一经查出,该船及货物一概充公。

  委员一人月金十圆,司事一人月金四圆,巡丁四人月金各四圆,纸札、油火费金十二圆。

  武口警备法 #

  武口归水师营派弁及兵查验舟只出入,严拏贼船混入及犯法私漏等情;果系民船,征收费金。

每只船应征收验费二圆,计收二千余圆,归汛弁汇缴武营。

如有民船出入港口不请验者,一经查出,该民船与私漏同罪。

  汛官一人、汛兵四人、稿司一人,月金归水师营支销。

  捕缉经费安平县月金十三圆由俸廉支销捕厅同同上皂役同由赏格金支销快役同同上总签首同同上签首同同上庄耆同同上总理同同上乡长同同上地保同同上

  中营中军同由本营支销城守同同上左军同同上右军同同上水师同同上汛官同同上营勇同同上汛兵同同上武口委员同同上巡兵同同上文口委员每人十圆,年百

二十圆由县署支给司事每人四圆,年四十八圆同上巡丁四人每月十六圆,年百九十二圆同上文口事务所费每月十二圆;年百四十四圆

  冬防入款七百圆光绪十八年,台南府唐赞衮、安平县俞鸿,同请巡怃批准,由府抄封款内以五千圆生息接济。

  冬防出款保甲委员六人百二十圆,四个月计四百八十圆由县署支给保甲局费六所七十二圆,四个月计二百八十八圆同上保甲局勇六十人无每月粮饷由道标营

支领局勇点心六十人七十二圆,四个月计二百八十八圆每夜每人四十文,由盐局支领市街联境费四个月九十二圆由县署给发庄保联庄费无由民人自理市街庄保壮

丁费约四千三百人,每名三圆,计四万四千圆由民人自理更夫约二百人,每名三圆,计二千四百圆由民人自理

  ●通商局(原缺题)

  通商局开创年纪

  道光末年,清廷始行外国通商之例。

同治九年,台南道台衙门设通商总局,安平、旗后、基隆、沪尾各设分局。

光绪十三年,又于藩司衙增设一通商总局,归藩司主政;台南归道台主政。

而基隆、沪尾归藩司管,安平、旗后归台南道管;概归台湾巡抚总管。

  局中役员 #

  提调官二、委员四、翻译官二、稿案书二、清书二、局勇四、分局委四、分局勇八。

  役员薪水 #

  提调贴夫价月四十两,分局委员四十两,翻译官四十两,稿书十二圆,清书八圆,局勇每人四圆,差遣委员三十圆,纸笔茶炭十圆。

  局中办理事务 #

  一、疆外交涉事宜。

  一、外国租界事宜。

  一、洋行通商事宜。

  一、保护外国人游历及文书事件。

  一、教堂交涉事宜。

  一、照会往来文函事件。

  一、各国领事拜会事宜。

  一、中外民人互讼事件。

  ●调查四番社一切俗尚情形详底

  四社番称指 #

  一、四社番,即现在之平埔番。何曰平埔番?因当时四社地属平埔,近处村庄土民则将该归化生番指称为平埔番。此平埔番之说,职是故耳。

  四社番沿革 #

  一、四社番沿革,据称有台湾即有此番。

考其世系,有指是金人为元兵所迫漂洋至此,与土番妇结缡传育而来;有指是明末时荷兰占据台湾所带来台之兵卒分住内山各处,及郑成功得台岛、驱荷兰,凡居近内山之兵卒未能偕回本国流落内山,与土番妇生育相传而来,因被成功驱迫,徙匿高山,同生番居处;至清朝得地后,始出归化者。

究之,此二说未知孰是?

  四社番化熟缘由

  一、四社番化熟,系乾隆五十一年;当时原居于顶四社,与生番为伍。

因是年台地林爽文作乱,清政府广招内山生番出与御侮攻贼有功,蒙闽浙总督福康安奏明皇帝,着其送引见。

其时有大武垄里、萧里社民人张三爷(称三爷者,因忘其名也),是该处绅富,与近山各社生番素有往来,为所信服,出为向导,引率四社酋长十人,乘舟至福州总督府谒见。

福中堂饬派营弁护送晋京引见。

蒙皇帝嘉奖其功,恩赐龙袍十领,旨令归化薙发。

回台后,逐相率其顶四社居住之番,一尽出山,薙发化熟,集居于四社山杉林各庄。

然山杉林一带之地,本亦土番所居,未肯归顺;至顶四社生番尽出就抚,与之易地居处,因名之曰四社番。

彼原住此四社之土番,则概迁至顶四社,迄今尚末归化。

此即四社番化熟缘由。

查其清皇帝所赐龙袍有无遗迹,据云前数年间甲仙埔番民林参之子孙林照、林猫家中,尚有一领,闻今亦已毁坏无遗。

其余早经毁灭。

  四社番风俗人情

  一、四社番风俗,原与生番无殊;不知年月,无有姓氏。

至清乾隆间招抚归化,其时政府委用官员系潘、金、刘三姓之官,入山招抚,凡在其时就抚之各社生番出山化熟者,如是潘官所招,一概随同姓潘;金官所抚,一尽姓金;刘官所抚,一尽姓刘。

此生番当时化熟之初,只有潘、金、刘之姓而已。

当未就抚之际,所有习俗,类若生番,不过自别亲疏,互相嫁娶。

迨归化后,彼此各有姓氏,理应不能再混嫁娶,宜分同姓不婚,何彼四社番,竟有同姓结婚之处?因被之姓系从招抚人之姓以为姓,并非原本之姓,是以徒别是否亲派血脉,如系亲派血脉相延,则无婚娶。

其系疏远非亲,一味互相婚配,不以同姓不婚规避。

然从中更有一说:在四社番化熟之初,台之闽、粤民人少与交接,更无与之联婚,所以番族之中,惟有自相择配。

迨后年久月深,有闽人到社为番妇赘婿者,亦有番民娶闽、粤各女为妻者,彼此婚配生传,不分气类。

凡属闽、粤男女各有姓氏,生传嗣续,自从父母之姓。

由此以来,故现在四社蓄各庄无姓不有。

考其实在,若是番族脉络,只潘、金、刘三姓为正派;外此别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脉,均闽、粤人入籍变番者。

此则四社番之俗尚情形也。

不独四社番习俗如此,即别社熟番亦何莫不然?

  四社番男女衣服

  一、四社番衣服,当未化熟之时,一切与生番无异。

迨化熟后,凡属番民所穿之衣,与台之闽人一律。

惟缝作裁剪,多是仿照粤人体式;而何不仿闽人,反照粤人?因彼处居之地,辄近粤庄者多,所以从俗,多类粤人也。

番妇则别有一样妆饰耳。

既不梳髻,亦不结办,将发掠光,挽缠头上,押以牛角小梳一枝于头后发际之左。

平常在家则用乌布巾包发缠头,不插簪珥,不挂耳钩。

如是出外宴饮,则用银炼为发瓣,每条重须五、六两,缠于头前,左右各插银簪一枝,并佩挂耳钩一对(所挂耳钓与粤妇一律)。

所穿衣服,犹同粤妇。

闲时,衣服极形短窄,只遮胸前两乳而已。

又另用蓝布一幅,方围约长三尺余,四围则用纱线挑绣不断纹之花,布角缝带两条,佩于身上左肩膀,名曰「被仔围」,盖用以遮蔽腹背之处。

毋论老少番妇及未嫁闺女,莫不皆然。

其所最重者,银手镯、玉戒指。

有钱之家,番妇所挂手镯,每个有重至三十两左右者。

其戒指辄系马鞍式白玉所制,更银制耳扒、齿托,或五样、或三样不等。

每一串连炼,长约二尺余,挂于胸前。

番妇本跣足,所穿之鞋,均男人之鞋,亦有一、二用粤妇之鞋。

俗尚重嚼槟榔,染黑其齿,男女同然。

此则四社番男女之衣服、首饰情形耳。

至于别社熟番,男人大略类似,女人则不从同。

  四社番婚姻 #

  一、四社番婚姻、往来之礼及情形,与闽人一律。

惟有同姓结缡、长少婚配(何曰长少婚配?比如父之姊妹嫁与子为妻者是也),此乃分其亲疏,不似闽人,即至疏亦不能紊乱。

其详情已录于风俗人情中,兹不赘冗。

其于宴饮请客,最重在于猪、牛、酒之物,其余对象多少不拘,诸凡随便。

  四社番丧祭 #

  一、四社番丧祭,一切礼节,犹若闽人。

其挂孝一事,男人与闽人无殊;番妇则不同。

闽妇只用黄绿两色之布捆于头布上面。

惟有「问向」一俗。

何曰「问向」?当人死将收殓之时,必请番妇为尫姨(即女巫者)到家,就死人尸前祝告,请其投身详说因何致死缘由,是否寿数当终,抑系误药枉死,或是被人毒害;而死者之魂,每能详说细告亲人。

究其有无实事,则不可知。

奈俗例如斯,莫不如此;即自己家有尫姨,亦须他人尫姨来问。

徒此一事,番俗所有,其余丧祭殓葬及延僧功果,均同闽人。

  四社番作向 #

  一、四社番有「作向」,最为征验之要。

究不惟四社番有作,凡属熟番、生番,莫不皆然。

考其俗例,每年定旧历三月十五日禁向,至九月十五日开向。

当于开向、禁向先期,各社、各庄均须设一向地公界,建筑竹屋一开,屋上盖以茅草,前后倒水,中作一脊,脊之左右角各用土作假鸟三只,鸟身糊以竹模,鸟口衔以稻草(查其名曰「阿唵」,竹模名曰「而伶」,稻草名曰「摊因」),插于其间。

屋之左右两傍,则以刀、鎗、牌、铳四件,每件各数枝,排列该处。

盖取其作向告神祈福、饮酒、歌舞、射猎之义也。

屋内四傍,各用大竹节为椅,竖定其间,屋前则开一正门,屋中脊下则竖大竹一根,竹头插入地中,竹尾接于屋脊。

此大竹前,又用小竹节一枝,约长四尺左右;将朝上一尺许,用刀劈开数十丝,摊起张大,另用篾皮一束扎于该竹刀未劈之处,恐其裂开。

其已劈开张之处,犹若竹筐,则用泥安放其内,便插香烛。

置于大竹之前,插入地中,与正门相对,各之曰「向神座」。

座前则另安置大石一块,以为神棹。

棹上排列槟榔、烧酒,朔望之日更换一次。

此公界作好后,不论禁向、开向,先一日各番民当相率入山打猎,或鹿、或獐、或山猪,随便打杀一只,赍至公界,将皮肉一尽剖切,只留其头,尚要去其皮肉,将骨缚于向神座后大竹根之上。

总看是日入山铳猎,得有几兽,所有头骨,均要取缚(?)其中,以行作向之礼。

至向日,各番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均须至公界说向,每家必须备办槟榔、■〈米卖〉酒挑往公界之中供养(何曰「■〈米卖〉」?系用白米或禾米和豆炊之,其名曰「」),互相歌舞番戏,演唱向曲,欣欢畅乐。

迨舞唱将毕事,则将各人挑供养酒■〈米卖〉群取饮食,有余者挑回。

此乃番社作向之情形。

当时毋论开向、禁向,先期必杀一人,取头刮骨祀神。

嗣因清廷知情,传谕严禁,准其猎兽,不许杀人。

此后迄今,惟生番尚有杀人,而熟番概猎兽而已。

其俗例禁向后,男女各要专心农事,不能射猎、歌舞,亦不能婚嫁;可以定亲。

倘有背违,则其家所有种作产物,一概失收无望。

至开向后,任从射猎、歌舞,婚嫁不妨。

更于告作公向之外,各番民家,尚有应作私向。

因其家有妇女为尫姨,于作向时必须敬祀其祖神李老祖君,乞宝护法。

其乞宝之例,比如甲家有番妇为尫姨者,例应供祀其祖神李老祖君三年;每年两次,每次当宰猪一只,名之曰「尫姨猪」。

于作向之期,该尫姨当就其家中堂上左畔设立竹竿三枝或五枝,要连竹叶者,坚置该处。

竹前则要备磁■〈石并〉或磁礶一个,乘水其中,以供奉并槟榔、烧酒、■〈米麻〉■〈米时〉等物(何曰■〈米麻〉■〈米时〉?用朮米炊好,以麻少许拌之)及宰猪一只,不要皮肉,只取其头骨,缚于竹竿之上。

其为尫姨之番婆,则取小竹椅一张,坐于竹前,念咒乞宝行法,约有一时之久。

突有一宝在于竹上旋舞而来,尫姨眼见,急取碗一个,乘水半碗,跪往接之。

该宝自能飞入水中(其宝维何?是一个螺壳钱。

中有一孔,色白而物圆者是也)。

尫姨随于碗内取出,用红绳串好,佩在手之左腕手脉之前,以为护法之用。

碗中之水,则转乘于磁■〈石并〉或磁礶之中,每月朔望之日洗换一次。

此乃番妇之尫姨者,于俗例作向时,有此乞宝一事也。

查据各称:此事大有征验。

比如甲家之妇为尫姨,例应行三年乞宝之事;倘因家贫无力,无可买猪供养,而年限未满,不能随俗从事,有烦此尫姨祷祀之家,理宜出为设法。

若不出为设法供乞,李老祖君随行谴责,应为尫姨所乞之宝,凭空飞至乙家寻人,毋论男女老幼,运限低者,随遭谴责。

此螺壳竟然飞刺其人身中,钻入肉内,被刺之人,痛苦难胜,则速请尫姨出与禳解,就要代该尫姨酬谢限(?)猪,照作向例,备办供敬。

彼为尫姨者,则向李老祖君前祷告,一面用口含水就于受谴之人身中肉上痛处,唅出螺壳。

初出肉时,犹同软棉一般,见风即行坚硬。

其所唅出之螺壳,尫姨则取佩之手腕。

更有番社之人,欲害人者,只要与尫姨相商,取其所供磁■〈石并〉之水暗洒其人身中,立即法行病至。

知者则就请该尫姨收祷,不知者被害无穷。

凡夫被向弄害之人,为尫姨者均知。

观看其人头上、面上、手上,另有一种筋纹现出,尚要审别行法之尫姨法力浅深。

法深者行之,法浅者不能禳解。

惟禳解或请祀,概不须香花、蜡烛、银纸,最要者烧酒、槟榔及■〈米麻〉■〈米时〉,必不可缺。

此乃四社番中公向、私向之情形,而在别社之熟番,虽作向从同,其俗例则别有一说。

  四社番宾客酬酢

  一、四社番宾客酬酢,重用牛、鹿、猪、圭(?)、烧酒,杀煮款待。

其近于内山山麓一带番民家中,均矮椅、矮棹,类席地坐饮之义。

其有用平常椅棹与闽人相同者,则是富足之家,始有置办耳。

  四社番与生番交通贸易

  一、四社番向生番交通贸易,无时不有。

生番输出之货,无乃鹿筋、鹿皮、鹿葺、鹿鞭(即鹿之阳物也)、鹿肚石、鹿肚草及出兽山猪、熊皮、生番布答加纹、硬桃叶席子、筐篮等件,则与四社番输入布疋、铁器、糖、酒、食盐、猪等件,彼此互换交通,不用银钱买卖。

交易场,辄在近于山麓之地。

当时必须用通事人通达言语交接,迩来生番知闽人言语者多,可以不用通事自相交易也。

  四社番教育宗教

  一、四社番宗教系宗圣教,相传教育在于四书五经。

而四社番本蒙清廷准与闽人互相考试,无进秀才,有取佾生。

四社中应额每科、岁考定取一名佾生,无如四社番中少有读书之人;即有读书者,无乃识学粗略文字,故自有四社番迄今,不能得取佾生。

其应有之额,辄被别处番童所取耳。

  四社番各庄住处人民

  一、四社番管理各庄住处之人,均系番族。间有闽人杂处其内者,非自入番籍,即为番妇所赘耳。

  四社番各庄所有殖产

  一、四社番各庄田园所种之榖,计有九种。

曰埔占、六月早、白壳、乌壳、三杯仔、鹅蛋术、棉花术、白壳朮、圆粒术。

杂粮则地瓜、花生、芋、白花荳、红花荳、秋荳、乌珠荳、白珠荳。

山上之殖产则姜黄、麻、苎、藤、焿(系树木所烧者)。

树木则楠枋、乌心石、圭柔、九芎、茄苳、樟木、油樟、狗骨仔等类。

草则茅草、菅蓁、稻草而已。

此则四社中所有之殖产一切也。

  四社番管理庄村

  一、四社番所辖之庄大小共四十庄,所有庄名,详列于下。

山杉林、粪箕湖、杉林角、新厝仔、枋藔、中庄仔、十张犁、八张犁、匏仔藔、甲仙埔、姜黄埔、阿里关、四社营、顶公馆、下公馆、大坵园、蜈蜞潭、茄苳湖、木主仔、红毛山、白水际、平林溪东、竹仔坑、坑内庄、桃仔园、柚仔脚、田仔顶、新庄、际丁藔、旧匠藔、老浓庄、冢仔埔、狮额头、大苦苓、六篙里、旧庄、狗藔、中庄仔、尾庄仔、土笼湾。

  四社番界址 #

  一、四社番一归于内攸庄所管,其四至界址:东至东浓底加俚山为界,西至火烧藔李四公为界,南至南濠仔沟、竹仔坑口、茄苳坑仔、茄苳仑为界,北至大武垄、加拔、骆驼山馆为界。

  四社番里程测量定数

  一、四社番以山杉林为始,由山杉林迤东至西至粪箕湖三里,粪箕湖至新厝仔三里,新厝仔至枋藔三里,枋藔至六篙里十一里,六篙里至狮额头五里,狮额头至老浓庄十五里;是东至西共四十里。

又山杉林迤北至南,至白水际三里,白水际至红毛山二里,红毛山至木主仔二里,木主仔至茄苳湖二里,茄苳湖至蜈蜞潭四里;此一条北至南一十三里。

又一条自山杉林至白水际三里,白水际至八张犁五里,八张犁至匏仔藔三里,匏仔藔至甲仙埔五里,甲仙埔至姜黄埔三里,姜黄埔至阿里关三里;此一条北至南计二十二里。

此即四社番所管地方来往各庄之里程也。

  四社番红毛山证说

  一、四社番有一庄,名曰红毛山庄。

现在并无红毛人住居其地,亦无红毛人留存古迹。

惟近庄有座红毛山。

询诸乡耆,据称是土人俗呼称指,因该山上所发草木均是枯红者多,兼复稀少,庄民以之比为红毛人头发;将该山指称为红毛山。

山高有十余丈,山上峰尖。

近地有一山坑,深而无底,坑口约圆径三、四尺;在坑上俯视,坑中不知深有若干丈,用石投入水面,无从听其着落。

坑内时闻风声淅淅,余无别之事实。

详问各番民,究竟是天生自然,抑系何人所开凿?称覆之言,多指是天生自然之坑。

只有一、二人指说:当二百年前,有红毛人来居山麓,就此山上开凿此坑,坑中殊形深曲,不能详其通于何处。

于数十年前,时闻清廷有雇用生番下探实迹,只至半坑,其冷气、风气难当,无敢再入深处。

迄今年久,并无他人复至其间。

究未知二说之情形孰是?

  四社番受生番抄掠杀伤情形

  一、社番所居之地,原生番所处之穴。

因四社番归化清廷,乃与生番易地而居,理应递年纳其地租,名之曰「安抚番租」。

间有不肯照纳者,则生番辄出抄掠杀伤之。

其在甲仙埔、阿里关、老浓等处近山之庄,尤形厉害。

至于四社番应纳番租,每于五谷收成,不论丰歉,均要照纳;若不然,则生番杀掠殆甚。

此节原委,当四社番归诚,皇帝恩待甚厚,旨饬自行垦作,不收赋税;尚有就于四社番中抽选为屯丁、隘丁者,各有田园赐与垦作,不完供租。

所以从前四社番所纳之租,有屯租、隘租、番租之款。

迨光绪十四年,台巡抚刘铭传奏请清丈全台田亩,连屯田、隘田及番田一律并丈报科,照纳供赋。

其「安抚」一节,另行派员办理,别筹经费支收。

凡四社番所住地方,已被政府丈量者,则生番知其有完正供,无敢生端杀掠;如甲仙埔、阿里关、老浓三处,内有未为政府丈量之田园及山地,仍是彼生番所有,仍要完纳「安抚」之租。

间有四社番取巧不纳者,生番即行出山杀掠之。

其纳「安抚番租」之法,见物则抽,亦有定例,由抽收之人存积备买布疋、盐酒等件入山抚纳。

其抽收之例,大概每千觔抽五十觔之谱;名曰「零五抽收」。

届时,当各照章交纳安抚头人。

如不纳,则生番生事,与头人无涉;有照纳,则头人当出设法。

此四社番受生番抄掠杀伤之情形,职是故耳。

然所称曰「头人」者,乃四社番之社长,如陈茂全前所责任者是也。

  四社番中有社总、通事、土官、土目、头人(即庄耆)各区别

  一、四社番乃归化生番,不处高山,移居四社。

闽人就以所居之地以名,称之曰「四社番」。

其实,亦化番一类。

当时,此等化番均属康熙末年时归化,安置各番社住处。

其所处之地称为「屯番社」(何称为「屯番社」?因彼尽属化番,与民人有别,当以地屯置之,犹若现在所屯之类。

故其地指称「屯番地」,其人指称「屯番」);台南北计十二屯。

台南所辖安、加、凤三邑,计六屯。

曰:东、萧、柴、放、新、搭。

其东、萧、柴三屯,归于嘉义界。

另有内攸四社,不在六屯之内;即现在之四社番也。

当时,各屯、各社,只设有通事、头人,无设土官、土目。

嗣至乾隆年间林爽文之乱,皇帝命平台大将军福康安到台剿平。

是役各屯番、各社番均有负弩前躯、随军征战奏凯;经福侯加其勇往,前敌有功,奏请朝廷用以屯兵,并奏将所有屯番居处之所、有空旷埔地,准以自耕、自给,以资粮食。

台南六屯,计设屯兵二千名。

东、萧、柴三屯一千名;放、新、搭三屯一千名。

用千总一员以统辖,犹统领之义;用把总二名分辖,每名计辖三屯,犹帮统之义;又每屯用外委一名专管,犹营官之义。

而各屯复另设土官,犹哨官之义;兼设土目,犹什长之义。

而四社番无设外委专管,则设社总一人、土官四人、通事四名、土目不计人数。

其四社,统称之曰:内攸四社。

其实是芒仔芒社、加拔社、大武垄社、头社之分别由(?)。

社总,系由四社番民及通事、土官公选有材能公正之人以充其任;通事,则由社总及土官、土目暨各社、各庄耆老番民选举堪专其任之人,禀官批准充当;土官乃约束屯兵之官,在各屯则由外委禀官补拔,在四社则由通事、社总禀官补授;土目由土官自行选补,以专其责。

此定章也。

因土目可升土官,土官可升外委,外委升把总,把总升千总。

当时台湾未设行省,未更经制,台南府有设海防理番同知,屯政归其掌管。

凡有补革屯官及通事等事,由其经理。

惟考拔各官,仍归镇、道。

总之,分府处以经批准明白送由镇、道考验,无乃虚应故事、敷衍公事便套。

欲补千总一名,分府衙门中上下开费须三百金;把总一名须四百余金;外委一名须八、九百金。

因外委义同陆营守备,有兵马、钱粮之责,故开费如此之多;千、把总则徒有俸饷可领而已,故开费减于外委。

当时通事,必能知番语及熟悉番社情形,并知详官场礼节者,始可选充其任,不若近来番社均属闽人语言,则随便之人可以充当。

欲充此缺者,于府衙门开费每名至少百余金,亦有开销至二、三百金者。

土官补充一缺,于各屯则须向外委设法;外委处每补一名至少数十金,多则一、二百金,分府衙门开费大抵与补通事情形相同。

四社番中举充土官,责在通事、社总两处,均要开费,却不甚多,不若各屯外委保充之例。

凡充通事、土官者,有番丁银一款出息。

当时此款应由通、土征收缴官(系缴知县衙门),该通、土不过其(?)多取征收银额。

因当时乾隆间有定征番丁一项,后此不准加增,永久作为定案;而县衙门当奉谕旨遵办,奈各通事尚要照例征收,所以有盈余可得。

迨光绪初年,福建巡抚丁日昌莅台察政,奏裁一切杂饷,番丁银并裁在内,不再征收。

各通事则依旧葫芦,作为己有,以肥私橐。

此番丁银之外,为土官尚有兵饷盈余,通事者另有外款出息。

若调理社中公事,取送酬金,各有应份。

公田园可以耕作收租,不必纳课者,在其时大社通事一年中可有数百金可得,即土官亦何莫不然。

迨至光绪间,台湾改设行省,经巡抚刘铭传于光绪十四年奏请清丈,将全台赋法改为「一条鞭」征收;连屯番、屯兵田园并丈在内,征纳供赋。

此项屯兵、屯官口粮一尽裁撤乌有,则屯兵官无可出息,咄咄嗟呼。

此时海防分府亦已改为台东直隶州,台南屯政归于镇台经理,所有屯官兵俸饷一概无发。

后经众屯官兵再三禀请镇台准咨巡抚刘铭传设法,始蒙批准:『就于盐余项下先行提拨四成支给,所余未发六成俸饷,另行核议』等情。

从此之后,凡各社、各屯通事、土官、土目,均无人要出充补;固无出息所得故也。

则四社番中之通事、土官,亦从此罢止充补。

惟独社总尚存,由陈茂全经理,亦不名为社总,指称之曰「头人」;仍照常援例抽收「安抚」经费,大有盈余。

直至日本「领土」、陈茂全身故后,始无人管理其事,徒旷其缺。

惟抽收「安抚」经费,为头人者有二、三百金出息。

其余各庄庄耆,则由各社番民自相推举,所办之事无乃庄中小可事故,若户婚田土口角,先由庄耆出与和解不成,再请通事或社总料理断论。

如是,屯兵名目则由土官、通事经理,社总不预闻其事乎。

此一节之论,即四社番中通事、土官、土目、头人之区别情形也。

  ●安平县应得办公经费及衙门各款项(原缺题)

  安平县应得办公经费及衙门各款项列左。

  俸薪银四十五两(实缺全支,署事半支)。

  养廉银一千两。

  津贴银八千两(就安平文口船费收抵四千两,由公款项下再给四千两,合八千两)。

  地租厘头余平约共银二千九百元,平一千七百六十八两。

  官庄厘头约共银四百元,平二百七十二两。

  税契约共一千八百元,平一千二百三十四两。

  献佃收贌价银四百元,平二百七十二两。

  当铺到任礼三百元,平二百零四两。

  三郊到任礼四百元,平二百七十二两。

  廍饷厘头约银二百元,平一百三十六两。

  塭饷厘头约银四十元,平二十七两二钱。

  当饷厘头约银三十元,平二十两零四钱。

  炉饷厘头约银五元,平三两四钱。

  户粮税总科到任典规银二千元,平一千三百六十两,近来无定。

  以上县官必得办公费及衙门各款项,逐年约共银一万四千六百零四两。

  ●安平县应解藩司款项(原缺题)

  安平县应解藩司款项列左。

  地租银四万零两。

又每两加补水银一钱,共银四千零两。

又每两加平余银一钱五分,共银六千零两。

此款留为支给各衙门俸廉、役食、廪膳各项之需。

奏销之时,按款造册报司作解。

  官庄二千一百三十二两七钱零。又每两加补水银二分,共银四十二两六钱零。

  税契每年按十万元契价投税,应解司税契银及司单共约银三千五百元,平二千三百八十两。

  塭饷约银二百两。又每两加补水银二分,共银四两。

  当饷约银六十两。又每两加补水银二分,共银二十两。

  炉饷银十两。又每两加补水银二分,共银二钱。

  以上,安平县逐年应解藩司共银五万六千余两之谱。

另外征收城工租榖年共有九百六十三石七斗零五合二勺,按照时价变卖解府,为修理台南郡城垣之需。

合并声明。

  ●安平县拨款 #

  按司道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库子、轿伞扇夫、铺司、听事、皂隶、健步等役食银。

  台南府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库子、步快、轿伞扇夫、禁卒、皂隶、马快、斗级等役食银。

  台南府学俸薪银。

  又廪粮、膳夫、斋夫、门斗等工食银。

  台南府经历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皂隶、民壮、马夫等役食银。

  安平县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皂隶、马快、轿伞扇夫、禁卒、斗级、民壮、铺司等役食银。

  安平县学俸薪银。

  又廪粮、膳夫、斋夫、门斗等工食银。

  安平县典史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皂隶、民壮、马夫等役食银。

  大武垄巡检俸薪养廉银。

  又皂隶、民壮、弓兵等役食银。

  按司狱俸薪养廉银。

  又门子、皂隶、民壮、马夫、禁卒等役食银。

  台南府县学文庙香灯银。

  台南府县学崇圣祠春秋二祭并上中下元厉坛祭品物银。

  关帝庙祭品物银。

  文昌庙祭品物银。

  习仪救护拜贺香烛银。

  祈晴祷雨谢神银。

  乡饮宾二次席银。

  进士花币旗匾银。

  新科举人花币旗匾银。

  会试举人盘费银。

  府、县学岁贡生旗匾银。

  囚犯口粮银。 #

  以上额定支领各款,年间就地租项下留存平余银六千两陆续支拨。奏销之时,造册作解。如有余存,如数解司。合并声明。

  ●租税(原缺题)

  一、租税沿革 #

  安平县旧额地租征粟,自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隶清版图后,有司即照郑氏所取之租,改为额课:上则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

中则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

下则田每甲征粟五石五斗。

上则园每甲征粟五石。

中则园每甲征粟四石。

下则园每甲征粟二石四斗。

  续垦田园,自雍正七年起,奉旨照福建同安下沙则例起课:上则田每甲征粟二石七斗四升。

中则田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

下则田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

上则园每甲征粟二石零八升。

中则园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五升。

下则园每甲征粟一石七斗一升。

  旧垦、续垦合计,每年共征粟五万余石,每石折收民间六钱八分银二元,年计征收银一十余万元。

官报销每石报解藩司约平七钱,年共平三万五千两,县官可长余银五万元,计平三万五千两。

及至光绪十四年清丈,田园一律按则起课,全年计实征正赋四万八千余两;每两加平余银一钱五分、补水银一钱,统计共银六万两之谱。

按八成零征收,每年奏销实收地租银,计有五万两有奇。

比未清丈以前折征民间供粟六钱八分银一十万余元、平七万零两,县官报销只有五万零元、平三五千两而已。

长余厘头三万数千两之多,均归县官私用。

至清丈以奏销五万两有奇,因点滴归公,裁去县官厘头故也。

是以上宪议准:安平县每年津贴办公经费银八千两,而现在民间缴纳地租较前减轻。

此地租沿革之情形也。

  官庄(自郑氏时,由官养佃种榖抽榖、种蔗抽糖。嗣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隶归清版图后,有司即照郑氏抽法办理。至六十二年,始归民而征其税)

  旧额:仁和里等八庄各则官庄田园二百二十九甲七分五厘五毫一丝八忽九微,额征糖、粟等银一千零五十四两六钱零九厘。

  又续次凤山、嘉义划归安平县官庄田园额征糖、粟等银二千五百零一两二钱零九厘。

  以上年共收官庄银三千五百五十五两八钱一分八厘。

  光绪十四年清丈后,仅征官庄银二千一百三十二两七钱四分二厘三毫八丝三忽二微八纤,比从前旧额少三分之一分有奇。

因清丈改则,征榖折银,较前减轻。

理合登明。

  塭饷(系蓄养鱼虾之地)

  旧榖:塭饷年征银一十六两五钱。

  光绪三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豁杂饷,此项塭饷在于豁免之列,以后无征。

嗣至十四年清丈,议定塭则按甲征饷。

因鱼塭多归道辕海埔管收,县中征收无几,逐年征收塭饷多少,同官庄一并造报。

理合登明。

  炉饷(系设炉铸造农椇、船锭齿各项鉎器)

  光绪元年以前,征收吴丰裕等三户,每户征银五两,年计征银一十五两。

以后无征。

至十九年,征收陈振丰裕一户,年征银五两。

二十年分征收陈振丰裕、金兴裕二户,年计征银一十两,比从前少三分之一。

理合登明。

  蔗车饷 #

  查台湾县志载:蔗车饷征计有四十九张(每张年征饷银五两六钱),年共征饷银二百七十四两四钱。

后未知于何年改征,全张年征饷银四两、半张年征饷银二两。

至清丈以后,此款蔗车饷并无专款造报,以此,安平县内糖廍约有二百余张,近来少有赴县完纳廍饷。

理合登明。

  当饷

  嘉庆十年,多少无定。

十一年,奏销四十五户,每户征银五两,计征银二百二十五两。

至光绪十九年,尚有一十五户,计征银七十五两。

二十年,倒罢四户、新开一户,尚有十二户,计征银六十两;较之从前,四分仅剩一分有奇。

理合登明。

  税契

  光绪三年以前,契价每百元应缴税契银并外费共有一十三元;郡民苦之。

是年,郡绅蔡霞潭嘱托御史奏请每百元契价定缴税契银六元五角,其余外费一概裁除。

比之从前,减轻对半。

理合登明。

  一、征租办法 #

  地租,安平县辖下计有三十八里、堡,所有粮总书带办新丰、归仁南二里、善化里东西二堡、安定里东堡、新化里西堡共二里四堡;尚有三十二里,分各里柜书承办。

应各备三联粮串,一联粮户执照、一联缴验、一联存查,送请钤盖县印。

如有业户赴柜完纳者,须将应完正赋粮银若干,刷印在三联串内,连同前年旧串(如前年旧串损失,按照征底簿起串亦可)送粮总书查验无讹,由粮总书送请征比委员覆验无异,盖一验讫木戳,发交粮总书转交该柜书,将粮户执照一联截交业户,算清应完银数,并串银四尖(其串银四尖的钱四十文,内分县官账房共十文、督征四文、征比二文、粮总四文、管钱粮家丁二文、用印家丁二文、柜书十六文)。

及至晚间,各柜书将本日征粮银若干、应缴串钱若干,开单连同缴验一联串,送交粮总书逐一复核,汇开总单登记征簿,送交督征委员核明盖用图章;如无派督征委员者,送交账房核明盖用图章。

每月分作六卯征收,总结征数各一次。

按三八卯期,应请县官升堂比差一次。

至于将近奏销二、三月之前,如征数未能起色者,应严比该管差,并分出乡柜数处(如大穆降、湾里街、新市、关帝庙数处),由粮总书选派妥书督同各该里柜书,驰往催收;或有请派委员壮勇偕往征催。

其噍吧哖、楠梓仙溪东西及内新丰各里离郡窵远,年间早已派令各该柜书驰往各该处设法征收。

如收有成数,立即解交粮总书缴送。

若至五月十五日,征收之银未至八成零之数,各里柜书及对里差应先备银摊缴;按里分未往多少,分别摊出,掣串抵收。

总须至次年六月十五日以前,征有八成有奇,合四万零两之数(每一两加平余银一钱五分、补水银一钱,共二钱五分,不算在内),方可奏销。

如过次年六月十五日,征收上年租额不足八成零,该知县即行撤参。

其余官庄杂税,征收多少,同奏销一并造报,并无考成。

此清丈后征租办法之情形也。

  官庄租完法 #

  由各业户备齐应完租银,自行到粮总柜书掣串完纳。

如本年之租至次年六月十五日以前近奏销之时,所有未完各户,县中应即票差催完。

若始终抗延不完,立即差拘押追,完清放回。

  炉饷

  当饷

  此二项,有专管饷差。

本年应完之饷,须于十二月间或下年五、六月间掣串,交由饷差按户征收给串。

如有倒罢之户,原串缴回(若有炉户新开,俟奉到藩司行知,掣串征收;当铺新开者,由饷(差)禀报征饷)。

  塭饷

  清丈已有议定塭则,县中征收无几(?)。本年之租,至下年六月十五日以前,备齐应完饷银,自行赴粮总书掣串完饷。如延不完纳,查出追完清楚。

  蔗车饷 #

  从前均系自行赴县完纳。及至清丈后,因此款蔗车之饷并无专款造报,近年以来,少有赴县完纳,未便票差催完。

  税契

  照章如有置买田园、店厝、宅地,应即自行赴县投税。承典者十年之后亦当投税。近多不认真,听从民便。

  ●工业 #

  国有艺事,百工与居一焉,「周礼」「考工记」备列名目。

近世以来,工务繁兴,非复从前之旧。

台湾货物多自外来,执艺事者亦来自福、兴、漳、泉,而传授焉。

其在「论语」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言工业之有资于人生日用甚巨也。

志工业。

  木匠:俗名木工。

每天九点钟起十二点钟止、二点钟起五点钟止为一工。

工价银三角。

有工半者,黎明六点钟起至八点钟止,多领工价银一角五尖。

又有作一切椅棹床几诸木料器椇及箍桶匠等,皆木匠也。

建屋宇者,名曰「做大木」;作一切器椇者,名曰「做小木」。

有风鼓者,木匠以木制成,中有木扇,以铁为柄,用手转之,鼓风而去粟壳;米店用之。

  泥水匠:俗名土工。

有大工、小工之分,与木匠一样。

工作工价,每天二角五尖,小工半之。

若多作早工者,加给半日工价。

凡起盖庙寺、店厝,要用泥水匠及木匠。

凿花匠:就坚木、杉木雕刻一切人物、花草,或庙寺店厝用;或嵌镶在椅棹床几上面,颇称工致。

  石匠:台地石少,需石无几,阶庭道路及碑碣用,均由厦门等处载来。硺工,每天工价银七角。

  锯匠:专为杉行及木匠锯木板。

  油漆匠:油漆庙寺、店厝及椅棹等,每日工价银三角。台之油漆匠,多系包工、包料者。

  竹匠:起盖草屋及搭凉棚、做竹床、竹棹、竹椅、竹几、竹篮各器椇。

嘉义竹匠所作较坚好,系用桂竹、猫儿竹为之,非安平、凤山竹器所能及。

又有做米筛、做一切小竹器及用竹篾组成方长一片或纵横各尺余至数尺一丈多者,便人家储粟、储地瓜签,并盖凉棚用。

乡下农夫有执此业者,亦竹匠也。

  画匠:画地图及山水、人物、花木、鸟兽及神佛像;或用白描,或用丹青。

  塑佛匠:或用木雕,或以泥塑,务在能肖其像。又有泥摹印各种人物,供人家孩童玩具者,附焉。

  裱褙匠:裱褙屋宇及联幅、法帖、报条,并代制寿屏、寿帐、挽轴、挽联、牌伞等。

  铜匠:修理并制就一切铜器及炼成铜鐤。有台之铜匠所不能造者,概由外边运来。

  铁匠:一切铁器,均资其手。有大炉、小炉之分。

  刻字匠:刻木板书籍及玉、晶、石、牙、角篆隶印章。

  裁缝匠:代人家做衣服;亦有雇女工者。

  绣补匠:绣一切棹围、褥垫及■〈衤莽〉袍、裙、戏服等样。

  笔匡:制寻常之笔;佳者多来自湖州、上海、福州等处。

  造船匠:有南北二厂。北名军工厂,官设,以造哨船。厂外有民厂,一名曰厂仔,在老古石地方;又有帆厂在其边。南厂亦设以造船。是亦木匠类也。

  剃头匠:为人家整理头发。

  瓦窑、砖窑司阜:窖在郡城东门外等处;亦有从厦门运来者。

  ■〈石屚〉窑司阜:台之俗语,执工业者,概称「司阜」。

在大东门外新丰等里,烧土为■〈石屚〉。

以盛糖,上阔下尖,其制圆,每■〈石屚〉约重二十五觔。

又有■〈石屚〉锅,亦土烧成,■〈石屚〉戴于■〈石屚〉锅之上,■〈石屚〉下有孔,以出糖水,点滴归■〈石屚〉锅,然(后)倾于糖水大桶。

每桶约盛数百担。

  铸犁头司阜:制造大小犁头、犁壁、刈刀等项农人要需,并制船■〈舟定〉齿暨糖廍用之猪腰灯火。

  银店司阜:一切妇人首饰钗钊、环镯及什用银器,均资制造。

  倾煎司阜:倾金银及锡。

  锡店司阜:一切锡器均为所造;亦有自外运来者。近以马口铁制一切器用,锡匠亦能焉。

  油车司阜:硖花生及乌麻、白麻为油,以资人食及点灯火用。

  牛磨店司阜:磨小麦及地瓜签为粉,以便作面线及作大面、龟、粿、饼料等食品之用。

  染房司阜:所染乌布、蓝布为多,近有染各色洋布及绸缎者,名曰「红房」。

  药店司阜:制药最不容易,必依法炮制,方能医治。

  鞋店司阜:一切缎鞋、油靴、雨屐及各式绸布鞋,均能制之。凡制就一鞋,必经数人之手而成;大半资于女工。

  帽店司阜:制造凉暖大小各帽及秋■〈衤领〉巾。

  袜店司阜:以土布及洋布为之,备大小男女用。有夹以里,有不夹以里布者。

  修理玉器司阜:玉环及一切圆玉,用铁沙以车之,使光滑。又玉器打折,钉以绾之,非用钻石;不能引孔。

  修理钟表司阜:仅能修理,不能制造。各商业所用天秤,亦兼修理焉。

  修理眼镜司阜:贩卖各样眼镜及修理旧眼镜。

  织番锦司阜:台南城内,只有一家,并织番布,字号「云锦」,住上横街。

  纸店司阜:一切账簿、手折、格纸、禀帖,均资印造。

  做粗纸司阜:粗纸以麻竹、纸竹湿极腐烂为之。嘉义近云林一带出焉。

  糊纸店司阜:以竹篾为骨,纸根缚之,然后用各色花纸、白纸糊成厝屋、楼阁及亡者形相,一切奴婢、跟随仆从及纸轿等样,撤灵后在旷场烧化,备亡者冥间之用。

又丧事延僧道超度亡魂,俗名「做功德」;撤灵过旬,必糊四金刚及库官、库吏、功曹等。

又里小区街建醮,糊八仙、八骑,朱衣金甲。

若做七七四十九天大醮,糊二十八宿星君神像,均资其手。

  香店司阜:买大陆运来香木,制成香线、唵叭各香束。

  油烛店司阜:煮牛油,外盖以蚋,成大小烛,亦有不用牛油、用火油和蚋而成者。名曰菜烛。

  银纸店司阜:剪粗纸纵四寸零、横三寸,中铺一小锡箔纵横各寸许,用赤菜煮糜粘之;凡中元普度及年节祭祖先烧焉。

每二、三十张,即名为一百叶,约大钱四文。

中元普度有烧至数万叶者。

若锡箔盖以槐花,色黄,名曰「金仔」,每百叶亦约大钱四文。

  粉店司阜:粉石色极白,从厦门及凤邑打鼓山运来,每块重十斤、八斤不等,舂之使碎,用牛磨再三磨之,又再三滤之,使干净细腻,然后即成圆块,便妇傅面之用。

每块大钱数文。

  玻璃灯司阜:用玻璃片边,夹以木或夹以马口铁为大小灯。近洋灯盛行,玻璃灯销售较少。

  做灯笼司阜:用竹做小篾为胎,外以纱或纸糊之;灯号姓字各别,书以银朱。

  什货店司阜:染五色线及打一切丝线辫结。

  做头盔司阜:神佛盔帽及戏班盔帽,均仿古制度之。

  弓箭店司阜:武试及营伍用。

  马鞍店司阜:作大小马鞍,便骑马者用之。

  做皮腰■〈月斗〉司阜:台民盛行用獐仔皮牛皮、制成腰■〈月斗〉及烟袋。

  花炮户:古名爆竹,造一切大小纸炮及各样大小花炮。

花炮者,火药和鉎粉为之,或用纸裹,或装在小竹筒中,以火燃之。

火中腾出各样花卉,如水梨花、柳花、滴滴金之类,顷刻而灭。

台人名曰「烟火」。

亦有粘在纸上,以火燃之,随现字形。

  角梳店司阜:买牛角做大小角梳并一切小器具。

  车加辘司阜:一切大小器具及木烛台,均资手造。

  棕印司阜:做棕印,便糖业及行商印篓箱面为记之用;兼修理麻布袋。

  制绳索司阜:做一切大小棕绳、麻绳,以便什用及船中用,俗名「打■〈纟索〉」。西门外,有打棕街焉。

  钉粮、钉称司阜:便各业买卖之用,昭公平也。

  做皮箱、枕头司阜:台之皮箱,驰名远近,纯用牛皮故也。枕头,则外来者为佳。

  补锅司阜:有补瓮、补铜之分。

  补碗司阜:以铜钉两边,绾之使不相离。工价每钉十文、五文不等。非用钻石不能引孔。

  补硿、补瓮司阜:用鉎粉和盐卤以补之。

  做甑笼司阜:供一切炊粿及什用。

  做水车司阜:引水灌田之用。每尺工料银一元,长一丈至二丈不等。

  做轿司阜:台皆竹轿,非若福建等处轿底及轿杆用竹、上面及四周以布环之而已。

  织席司阜:用草织成;女工亦能之。

  做藤司阜:供一切什用竹椅面而已。若藤床、藤篮等等藤器,均自外来,台地不能做也。

  做土笼司阜:土笼者,竹篾箍成,中实以土,分上下层焉。有土笼齿者九层,木片为之,以便碾粟,使壳去而为米。

  鼓吹店:有彩轿、哖轿、鼓乐八音,民间嫁娶雇用之。亦有珠亭、鼓亭、哖轿、鼓乐八音、棺■〈冖八卓,上中下〉、香旛等,备人家丧葬雇用。

  草花店司阜:剪通草及洋布、绒片、绸片为花。

  酱间司阜:一切酱料及豆油均资其手。台之豆油胜于他处。

  饼店司阜:制造一切饽饽、糕饼诸点心食品。

  麦芽膏糖司阜:用糯过炊和麦芽熬煮去渣,再熬成膏。

  包仔店司阜:做各式面包及鸡蛋糕,以供点心。

  粿店司阜:做各样粿品及糕饼料,并煮冰糖、冬瓜等,兼卖黑糖、白糖。

  做面司阜:用小面粉做面线、大面,用豆粉做豆签。

  酒店司阜:糯米、地瓜均可酿酒。凡佳酿多自洋船运来。

  香油店司阜:用黑、白麻磨作香油,以供人食。

  焙茶司阜:茶之焙也,用檐葡、树兰、茉莉、秋桂各花搀入,收其香也。焙完用筛筛去花朵、花米,其茶即名曰「花香」。

  煮洋药司阜:洋药铺雇用之。若人家倩煮者,每件工银五角。

  煮糖司阜:事详糖(原文农)业。

  盖糖司阜:并煮赤沙糖,事详糖(原文农)业。

  做牛车司阜:即周礼轮人、舆人之职。

用坚木为之,输圜以木板,心有孔,横贯坚木,无轮与辐之别,取其利便。

驾以两牛,拖载各物。

又编竹之为箱,在牛车上,名曰笨车。

  木屐司阜:用木削成。

  棺材店司阜:用大小杉木作成棺材。

  熟牛皮司阜:将生牛皮浸矾水以烟熏之晒干,曰熟牛皮方,作箱盒等器。

  做苎仔司阜:做苎之法,砍苎树去叶皮枝,剥去外皮,用水浸之,再去粗皮,而苎成焉。广东等处多购买之。

  做米粉司阜:用粳米磨浆,搁入筒内。

筒边数孔,用木竖入,筒上再用一大木,横压竖木之上,使粉条逐一出在鐤内滚水中,使之熟透。

再搁在冷水中候冷,迭为细折,晒干,合数十折为一把。

卖人家煮食,每把约大钱数十文。

  做福员肉司阜:俗名龙眼干。树上采下,以火焙之,去壳与核者。名曰「福员肉」。

  织鱼网司阜:用苎线织成大小鱼网罾等取鱼器具。

  烧焿司阜:取山中有焿草木烧成,再用水熬煮之而成焿。

  豆干店司阜:作豆干、豆腐及豆腐皮,供日食之需。

  烧灰司阜:烧蛎房以为灰,便建筑之用。又有石灰者,采岗山及打鼓山白沙石烧之成灰,亦便建筑用。

  屠户:有宰牛、宰羊、宰豕之分。

  做蚊烟筒司阜:夏天蚊多,以长筒入杉木和砒、石油、籶末,夜间烧之,以避蚊。并糊纸鸢,八、九月小儿买之,用线戏放。

  槟榔司阜:用新菁仔及干菁仔子裹以荖叶,内抹极细、极净之灰,供人家嚼焉,以辟瘴。又有蒌藤,夹以新菁仔子者,味极辛香(一作浮留藤)。

  厨子司阜:为人家办肴馔。

  做米、舂米司阜:米之做也,用土笼磨之,使米与壳分,乃放在风鼓上,风鼓去壳;俗名粗糠。

斯时,壳去而米未净,再用竹筛筛数遍,始存净米;名曰「糙米」。

然后用脚踏石礁舂二三千下,舂完筛去米糠、碎米,始成白米。

  琢火石司阜:火石均由暹逻国运来,用铁斧琢片,以便用火刀击之而取火。

  做烘炉司阜:炭火既然;可以盛铜铁陶器煮一切食物及沸汤。台之烘炉,不及内地坚实。

  做钓钩司阜:用铁打造大小渔钓钩,以便钓鱼用。

  阉牛、豕、鸡司阜:阉公牛、雄鸡、雌豕等畜。

  烟斗司阜:做各色样洋药烟斗,俗名「鸦片烟头」;并做洋烟筒,俗名「鸦片烟吹」。有用甘蔗藁为之,有用竹为之,吃洋烟者买用。

  ●安平县职官及其衙署(原缺题)

  安平县知县(前为台湾县,光绪十四年改)

  秩正七品,职任刑名、钱榖、城工、捕务、仓库、配运福建仓榖,兼发兵米;辖内命、盗案件及大小词讼,均归审讯,有开参处分之责。

府道新任及上宪按临,均须办差。

又府考、院考,亦归办差;然后就府属各县分缺次之优平摊用。

本管各上司若遇公出,亦须办差。

派有家丁数人,为差总供应办差事务。

安平系附郭,事尤繁剧,照料不到,便受诮议(办差者,上宪公馆中一切铺设大小应用器具,均须齐备,缺一不可。

公馆中上下人等,须送三天酒席,名曰「下马饭」)。

辖内保甲、团练、育婴、恤嫠、义仓、义冢、养济、救火、勘灾、祈雨及大小诸事,无所不知、无所不办。

科、岁所属童生,必先由县考试,录名送府,定例设有县学,以培育入泮诸生。

春秋丁祭,由其主政。

又,自己设有蓬壶书院,延请山长,俾阖邑生童肆业其中(前名「引心」)。

县中案牍繁多,历任每禀明上宪,延发审委员一、二人,以便帮同审讯民间词讼。

如遇清理积案之时,发审委员系由府道派来,不必致送薪水。

征收钱粮、官庄,则有钱榖及征比二幕友,以司其事;命、盗案件,则有刑名幕友以司其事;出入款项,则有账房以司其事;往来书简及校阅书院课文,则有书记以司其事。

又派门政、钱粮、签押、堂事、执帖、用印、差总、跟班、监狱、班馆及府道辕门差总、家丁,以分执其事。

凡各祀典庙春秋致祭及朔望行香、迎春、宾兴、耕耤诸典礼,均须由县供应,随同上宪举大礼。

定例:三、八期收所属民人呈词,以伸冤抑。

设有代书数人,给予僇记。

民人呈状,均须盖代书戳为凭。

凡欲当代书者,必先赴考,须事理明白、字画端楷,方准顶充;例由刑房报名造册送考。

如控告紧要事件,实时传递者,名曰「传呈」;须多开费(府、道两衙门三、八期呈,民人须费一元左右;县衙门期呈,约五角左右。

传呈,道衙门须三元六角,府衙门须二元四角,县衙门约费一元左右)。

凡上司廉俸及一切定例应开诸款目,概备文到县支领;然后由县造报本府,由府汇齐转达布司。

自台防分府缺裁后,安平县沿海口船只出入,均由稽查;领换牌照,例有规费,亦由收用。

大概如此,难备述也。

  俸薪年给银四十五两,养廉年给银一千两。

光绪十四年,议准年支津贴银八千两(海口船费抵销四千,钱粮项下支销四千)。

未清丈前,正供系收折色,每石折六八银二元,县官极有出息。

改支津贴后,出息较少。

然补水秤余及额外余秤,亦有数千元。

又,税契项下,亦有出息。

抵任四个月,城内外各典铺须送礼银四百元。

粮、库、工三房科,系随任更换,由新任官批准顶充。

要充此三房总书者,须缴典规银二、三千元。

现各费裁减,自光绪十四年后,有缴典规银数百元,姑予顶充者,有免缴费赏充者;此款不能准定。

就近年开费而论,刑幕修金每年每人或二百四十元,至少亦一百二十元。

内眷及账房人等以三十名为率(每日每人饭菜钱一百文),家丁以三十名为率(每日每人饭菜七十文),计厨房用费及款客酒席另外一切什费,月须银数百元。

又办差供应各上司,费亦不少。

知县之难为若此(溯查从前衙门用人甚多,因年底及端午、中秋有股份银可分故也;近则无之。

按股份银,由正供盈余项下提出)。

  衙署在镇北坊赤嵌楼右,西向;乾隆十五年移建。

初,旧署在东安坊,郑氏故宅也;规制甚隘。

乾隆初年,设城守营于署右,寻复设镇标右营于署前,铳炮操演,震撼之声,日无宁息;宰斯邑者,多遽殁,或以病剧去。

十余年中,经七令,无一秩满者;众以为不祥。

时邑宰鲁鼎梅始莅任,诹之绅衿,谋所以改易者。

得贡士张方升、王克褒、学弟子龚帝臣辈,皆踊跃愿为首事劝捐焉。

遂度地于郡城之西南隅红毛楼右,众佥曰:「吉」。

郡守方邦基,以其状闻于大宪,既得允,乃鸠工庀材焉。

凡四阅月,而工毕。

诸士商乐输者,皆得列名以闻于制府,各赐匾奖赉有差。

中为「新民堂」,其后曰「爱堂」(郡守方邦基题额,跋云:『邑旧署湫隘,余谋所以更张之。

邑绅士慕义恐后,不日落成,可谓能爱其上矣。

继自今登斯堂者,其庶心旷神怡矣乎。

惟两岐偕乐之仁,佩一范先忧之义,所以竭爱士、爱民之心,亦以勿负我士民之爱也。

因以名之,并跋以勖』)。

又后为斋阁,翼以厢房;其左为射圃,筑亭曰「润余亭」;右为「庖廪亭」,俱乾隆十五年建。

复有斋曰「古春小筑」(乾隆三十年邑宰王右弼建。

以上均录县志)。

经历任屡次修葺。

同治元年,地大震,倾圯尤甚。

六年,知县白鸾卿招集绅商,捐赀重新修建。

前为照墙,对照墙者为大门;与大门并列,左为皂班馆,右为快班馆。

大门内之左,北向者为福德祠,南向者旧时「候讯馆」在焉。

后圯。

候讯馆后为监狱。

由大门直进为仪门,仪门内科房分列两边。

中为大堂,堂左右两间,一为库房,一为内跟班房(相传县衙系虎穴,大堂不常坐,亦不得出入)。

另于近堂左边,开一宅门。

宅门之左一带厢房,为门政、签押等房。

门政房后一带房屋,为堂事、税契各家丁住屋。

由门政、签押房前,直进转右为二堂(即爱堂,审判多在此处)。

在二堂左者,为小花厅。

二堂两边为上房、为账房,堂后一带房屋为内眷住宿之所。

二堂之右一带斋舍,为刑、钱幕友住宿之所。

斋舍后,厨房在焉。

与厨房并列者,闲屋五间,为官亲住宿之所。

由门政、签押房前直进转左,为大花厅。

大花厅后房屋三间,亦幕友住宿之所。

大花厅左,妈祖厅及戏台在焉(妈祖者,天妃海神也)。

此新修之县署与旧时县署有不同也。

  县设有左典吏一人,右典吏一人,吏、户、粮、库、礼、兵、刑、工、承发、值堂各房,每房首书一人、帮书一人、帮书多少不等(「帮书一人」四字当属衍文),分办公事。

按户粮房、库房、工房,随任更换、或合不定(?);有一人为总书者,有每科一人为总书者。

嗣后抽出工房专设一首书,不必任任更换。

  吏房,办理本官及属员任卸一切事务及县属文武绅士捐班人员出仕、丁忧、起复事故各案件。

凡本衙门各房首书拟充帮书入卯及革故情事,亦由登注卯册牌示;各房保举典史,五年送考选官,亦由办理。

又,本衙门幕友、家丁造报执事姓名事宜;又,承办三年举行大计一次,造报属员优劣送府核夺。

  户粮房,办理征收县属三十八里、堡钱粮及田园房屋税契事务,造报奏销支给各款额定银两。

凡词讼有关田园租税者,概归经承。

本官交代,亦由办理。

又,凡赈济事宜,辖内被灾请勘免赋及民人请垦荒地、开筑水圳、报请升科纳赋、严禁私铸银钱、造报二麦收成分数、晴雨、榖价、征收献佃,亦概归经承。

  礼房,承办本属岁、科试考校文童生事宜及本属士子进京会试请给护照咨文、举报理学乡贤、节孝建坊旌表、庆贺大婚、万筹典礼及年例应行庆贺典礼、历代贤良各宦入祠配祀、历代神佛奉旨祭礼、遇举行国丧禁止鼓乐。

又本属设局举办修志、采访事件。

蓬壶书院甄别,亦由造册送考,院中收支款项由董事报明经手存案。

又恤嫠、育婴、善举、祈晴、祷雨、救护日月、请奖匾额、朔望行香、春秋致祭厉坛,凡一切有关仪制事宜,统归经理。

  兵房,承办本属岁考武童事件及本属武举进京会试请给护照咨文,凡本属驿站海防事务、开山抚番以及海口船只来往验牌、海盗抢劫、禁种鹦粟,本衙门额设班役、班馆,概归经承。

  刑房,凡本属谕委总签首、签首、总理、地保,概归经承。

又,本属命盗、抢劫、户婚、田土、钱债各大小案件,本属秋审人犯、部行律法罪名、各县寄禁军流徒斩绞凌迟罪犯、严拿土恶讼棍、严禁会盟结党、赌博、宰牛以至本属人民灭伦、奸拐暨相验各案报部事件,民人械斗、土匪竖旗谋反戕官陷城等事,又自理词讼暨监押人犯月报,例设监狱、班馆、自新馆事件,亦归经承。

凡官之开参、处分,逐月悉归开报。

  工房,经承本属建设城池、衙署、庙宇、营房、军垒、炮台、仓库、道路、桥梁、开筑港潭、海岸、池塘暨修理各项工程、铸户给牌开铸事件,又本属置有修理城垣、田园租息,亦由本官遣派家丁会同收缴。

  库房,经承征收官庄、鱼塭、当饷、炉饷、廍饷及旧任交盘库款以至各国游历保护、通商已结未结各案,造报本属行用钞票及奏销库款、月给定额各营兵米及配运厦仓兵米事务。

  承发房,经承收发各衙门公文及额设铺司解送人犯大批事件。又经承本属民人控告三、八期收缴呈词、挂发批语,本衙门设代书及发还控告者不准呈词。

  值堂房,本官审讯案件与班役有陋规,向原被告鸠收;名曰「补堂礼」。

凡本官及委员坐堂,民人口供由其传达。

又设有招房,记录口供。

府道衙门均(?),惟规费则厚薄不等。

按道府衙门各科房虽设总书,凡遇案件,户、礼、刑另有经承,名曰「日子」。

有买一日者,有买三、四日者,有买半日者,合计每月三十日,各就所值之日、所值之民词控案办稿送判,出息之多少,视值日有无案件。

府礼房「日子」,则兼有府考、院考各县属文童生请领卷票出息。

惟安平县仅刑房有三十「日子」而已。

承发房,则府道县均有数人轮办。

又,安平县征收钱粮,虽由粮总,另有各里堡经管分手办理。

惟新丰、归仁南及安定里东堡、新化里西堡、善化里东堡、西堡归粮总带办。

若皂快各差役,则每人轮值五天,名曰「现日」。

此五天内,大小案件传唤人证,值日差役以此为出息。

或一票列原差数名者亦不定。

凡安平县皂快、差役分配催缴县中里堡钱粮兼办所配里堡内事件,名曰「对里」。

  该管额设门子二名、皂隶十六名、马快八名、轿伞扇夫七名、禁卒八名、库子四名、斗级四名,共四十九名。

每名工食银六两二钱,共银三百三两八钱。

铺司兵十二名,共给银一百八两三钱三分三厘六毫。

乾隆三十一年,新设民壮四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二钱,共银二百四十八两,以三十二年为始,就「杂饷」存留项下支给(录台湾县志)。

  安平县学教谕 #

  秩正八品(原台湾县学,光绪十四年改)。

  台湾县学训导 #

  秩从八品(光绪三年缺裁,被移为淡水县训导;职任与府学同)。

  康熙二十五年,题准岁试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二名,科试取进文童十二名,设廪生十名、增生十名。

嘉庆十二年,奏准酌加一名。

于是,县学岁、科两试取进文童各十三名,武童如旧。

道光年间,奏准照中(?)学例,岁、科两试取进文童各十五名,武童岁试一十四名。

廪、增生亦各一十五名。

咸丰六年,又奏准岁、科试文童取进入泮者加增二名,永远为例。

此泮额之少于府学也。

又十二年拔贡,县学一人而已。

又岁贡定例府学一年一贡、县学三年两贡,近又改为两年一贡。

县学学田比府学较少,结礼亦少,故教谕、训导均委兼。

查义塾每月每人可以多得薪水十元,亦可兼委海东、崇文监院。

又,本学生员及本县童生、澎湖童生要考古学者,均由备卷送册。

  衙署在本学明伦堂后南向两进,前为教谕署、后为训导署,东南一带厢房为斋舍。训导缺裁,署归教谕管理。

  俸薪年给银各四十两(查府志云:教谕、训导旧同食一俸,后改给全俸)。

学田所收租榖及府学拨归八十石,年共收五百八十四石五斗三升;除完租外,教谕、训导分用。

又岁、科两试就现在而论,岁试文童取进入学者一十七名、武童十四名,填结礼仪约三千余元,两堂对分。

科试之年,文童取进入学者一十七名,填结礼仪约二千余元,亦两堂对分。

大致均与府学同。

计现额廪生一十五名,共给廪粮银四十三两三钱九分九厘九毫。

斋夫三名、门斗三名,年共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膳夫二名,年共工食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参府、县志)。

又设有书办一名,经承学中一切公务。

  安平县典史 #

  秩未入流;职任缉捕盗贼,兼管县狱。

凡狱犯越狱脱逃,有参革之责。

除大武垄巡检所辖地方外,应辖地方遇命、盗重案,亦有开参处分之责。

大目降庄牛墟,亦归管理;后裁。

本县属糖廍稽查土匪,遇县宪事忙之时,或委令相验命盗,代收呈词、审讯案件及办差事务,每月与经厅、理刑厅轮往海口查缉拐贩婢女西渡。

  俸薪年给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年给二十两。

溯查从前每月就县中抽拨六八银五十元,津贴典史办公诸费;光绪十四年清丈后,平余归公,改就盐局盈余项下每月提拨银二十元以津贴。

又,本县属各廍结逐年进款,与本府经历大武垄巡检公同均分。

额设门子一名、皂隶四名、马夫一名、民壮四名,年共给役食银六十两(录府、县志)。

  又役总书一名,承办应行文件。衙署在县署之右。

  安嘉大武垄巡检(道光年间新设)

  秩从九品;职任缉捕盗贼。辖下民间细故,将案申县讯夺。湾里街义塾及牛墟,亦由管理(又辖下地方命、盗重案,有开参处分之责)。

  俸薪年给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年给银二十两。

津贴办公诸费,前由鲫鱼潭贌户逐月支银三十元;清丈以后,鲫鱼潭田园概完正供,无从提拨,改就盐局盈余项下每月酌贴银二十元。

牛墟规费每年进款有六百元,除义塾师支给修金八十元外,尚剩有五百余元,以供开用。

又,安平县属各廍结逐年进款,与本府经历、安平县典史公同均分。

  额役皂隶二名、民壮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二钱;弓兵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一两八钱二分六厘。

共工食银七十两六分八厘。

又设书(?)一名,承办应行文件。

衙署在安平县属之善化里西堡湾里街地方(即目加溜湾)。

溯查安平县、即旧台湾县,原设有县丞一员。

衙署在府署东。

雍正九年,移驻罗汉门。

乾隆二十七年,奉文建署未就。

五十四年,缺裁。

又设有新港司巡检衙门,在府署东,即县丞旧署。

乾隆二十六年,巡检裁署,移建斗六门。

乾隆五十四年,新设罗汉门巡检,衙署在罗汉门县丞旧署。

后因倾圯,不复修葺。

在郡城内赁屋居住;有事始往罗汉门一行。

光绪十一年,罗汉门巡检缺裁,改为澎湖八■〈冖八卓,上中下〉巡检。

鲫鱼潭贌户逐月应缴罗汉门巡检津贴银五十元,归八■〈冖八卓,上中下〉巡检支用。

十四年,全台清丈,鲫鱼潭田园概完正供,津贴之款,贌户亦停缴交。

  ●保甲(冬防附)

  保甲之法,所以诘奸而禁暴也。

就台南郡城而论,城内设有保(甲)局(原在东安坊之王公祠),大西门外亦设有保甲分局。

凡民间口角斗争小事,均得审讯。

分局委员系杂职为之,月给薪水三十元、二十元不等。

每局派兵二十名,以供役使巡缉匪类。

值冬令时候,宵小最易生心。

每年府、县详请镇、道添派保甲委员,酌给薪水油烛及兵丁点心钱(每兵每夜给巡查点心钱四十文;油烛及委员点心,每夜给四百文;统计一保甲局每夜应领点心、油烛约八百文)。

城内分为五段,按东、西、南、北、中,择闲旷庙宇驻札,名曰「冬防」。

每委员各带营兵十名,夜间巡视段内。

八门城楼,则由城守参将及道标都司派兵防守;每城楼夜间驻兵十名。

如段内有抢劫等案,该委员例应参处。

大西门城外已有一保甲委员,不用另派。

每年九月初一日起,为防冬起手办理之期,计办四个月,经费由盐余项下开支,岁以为常。

又建省而后,安平知县俞鸿,曾回明道宪,就公款中拨银六千元,发交典铺生息,以为防冬经费。

若各境支更丁夫,则由各境鸠出。

又,冬防时候,各境例出壮丁,帮同巡查,按作七段分派。

就本段中街境若干,每街每境轮值一夜;壮丁或十名,或二十名,油烛点心境内自备。

统之以本境签首,梭巡本段街境,三更时候到团练总局报明会哨(七段皆然)。

后仍回本段,巡至五更时候始散,而回家安睡。

上流下接,周而复始。

有时府、县于夜间到总局点名,须在局前等候(例赏点心钱每人一百文)。

凡七段办理防冬,于未到九月初一日,县中先送防冬宴费一十二元,交本段总签首,以便届期备办筵席,款各境签首及境内绅士,府、县即于是日亲到七段公所谕话。

自此夜为始,认真梭巡,至次年正月三十夜止。

年年如是。

七段均设有签首,统辖各境签首。

又设有各段督办、查夜绅士以稽查总签首。

凡冬防时候,道、府、县及镇台、城守协、中协、道标、中军、都司均轮流于夜间巡视城内及大小西门外,约七夜轮值一夜。

如道宪亲出,府、县及道标中营须同往伺候。

镇宪亲出,城守协、中协亦须同往伺候。

若委巡捕官代出巡查则免。

城守营参将有管理城厢之责,例派为总查,以稽察城内外各局委员之勤惰。

凡编造保甲之法,就建设行省后而论,督办者为台湾按察使司(保甲案卷,按司道衙门归刑房经承)。

  安平一县,城内及大小西门外,分为七段。

由县中保甲、书办会同各境签首按户编查;每十家为一牌,牌有长,十牌为一甲,甲有长。

城外各村庄、里堡,则由该里乡堡总理编造送县。

各庄例应缴纳规费。

所编造册籍内标明甲长若而人、牌长若而人、男若干丁、女若干口,由县汇齐,送按司道核查,详抚宪汇题。

各县亦然(有县丞地方,则由县丞造报)。

虽近来视为具文,未尝认真办理,然除暴安良,莫善于此。

苟实力奉行,奸宄无容足之地,何患「■〈艹佳〉蒲」屡警哉?

  冬防生息(修理城垣租榖附)

  一、安平县俞鸿,于光绪十九年间,详请道、府拨抄封公款项下六钱八分平银六千元,发交各当商生息(每千元月收利息银一十元),年共收利息银七百二十元。

  一、外新丰里弼鱼潭年贌租金二百元(除延平王祠油香银三十元、本里关帝庙油香银三十元),实剩一百四十元(此款亦由俞鸿回明道、府宪拨充防冬经费)。

  一、盐课盈余项下开支银两。

此款多少不定,因防冬经费年约需银一千余元,虽提拨当商生息及弼鱼潭税仅八百六十元,尚不敷数百元,即由盐课盈余项下凑给。

合并登明。

  一、乾隆四十年,台湾府蒋元枢率同厅、县公捐银一万二千元,将银分交四邑,(每)邑三千元,使各买田园,收其租之入,备修城工经费。

于是,台湾县(即现安平县),置买凤属港西里民田一百零六甲六分三厘有奇,现收榖九百六十三石七斗零五合二勺。

按照时价变粜,将榖价解存府库。

如有城垣倒坏,提为修理城垣经费之需。

合附防冬生息项下,一并声明。

  巡洋生息 #

  一、台南府库款项下提出银数万元,交在地绅商生息(每千元月收利息银一十元),年约收利息银数千元(即以此款息银给发全台水师营兵出洋巡哨加盐菜口粮经费;每兵一名,定章每月加给盐菜口粮银三钱)。

光绪元年,沈葆桢巡台,旧设哨船,一切奏明停废。

巡哨洋面,概用轮船,此款巡洋生息,仍由府宪经理,以备公用,由历任移交造报。

合并登明。

  ●团练 #

  团练,即古者寓兵于农之意也。

地方有事,城厢内外及村庄、里堡,均团练壮丁,以资捍卫。

盖所以补营兵、营勇之不足,无事则负耒穷耕,有事则荷戈赴敌者也。

  就台湾而论,前无团练,值变乱之时,民之从官杀贼者,名曰「义民」;有义民首以领之。

义民每月饷费不过六八银三元,由官筹给,并畀火枪、战器、棚帐等物,随大军而剿贼。

历届变乱,多得其力。

亦有地方绅富自己招募义勇从大军以杀贼,不费公帑,仅官给旗号戳谕者。

事平之后,勋劳卓著,由统兵大帅奏请格外从优议叙。

其蹈义而死者,则奏立旌义祠,岁春秋致祭焉。

  附录「台湾县志」

  民激于义则为兵,是犹兵也。

远乎此者,无考已;自乾隆丙午、丁未间林爽文倡乱,守城垣、御近攻,实知府杨廷理任之。

民曰赖有太守,太守曰赖义民。

义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谓义旗者是也。

勇而为贼所惧者,其旗着。

当太守时,有五色旗之义民焉;蔡夺、许德、黄明修、王维清、郭友和、卢云翼分领之。

白甲旗者,其民着白布背心以为号,贼惮之;新街民也,张爵领之。

海口架舟以通南北路者,曰「澎仔船义民」。

水底之战,郑其仁着节矣。

由是,郑其仁旗称焉。

及嘉庆乙丑、丙寅间,海寇犯郡城,岸贼应之,白甲旗复出,贼见白甲义民则走。

而三郊旗陈启良、洪秀文、郭拔萃辈领之。

油车旗苏丽水领之。

名闻于海上。

蔡牵募有能获陈启良等者,予千金,楠仔坑之战,称张文雅旗。

又,其初募义为倡者,枋桥头旗,韩必昌领之;下横街旗,陈廷壁领。

大抵自林爽文至咸丰三年林弓、李石之变,闽粤绅富之仗义急公者,均以义民旗著名。

  同治元年,戴逆作乱,福建巡抚奏请本岛新竹绅士布政使衔林占梅为全台团练大臣。

然是时台湾仅一府,道、府宪均住台南;筹兵筹饷总局,亦设在台南。

绅士之办理总局者,仍招募义民。

旧制:凡嘉、彰著名绅富,均为义民首,领义民随大军以剿贼;守城则各街境铺户派山壮丁,每境或十名、或二十名不等,名曰「铺民」,于城上支更巡警,天明回家,各营生计,仅轮一人在城上看守,草栅旗帜而已。

铺民每名一夜发点心钱六十文,贴油烛钱十文,共七十文。

五日发给一次;届期由各街境签首向总局支领。

厥后同治十三年,始有团练总局之设。

由道、府札委本地绅士为局首。

局设天坛左厢,围练各庄勇丁,以资捍卫。

然当海防孔亟之时,始虚张声势,过此仅存总局名目而已。

  光绪七年,刘道■〈王敖〉抵任,改团练总局为培元总局,仍委城中着绅办理,经费由洋药税厘余款项下开支。

凡地方一切善举,均许诸绅禀明支用(如清理沟道及赈济之类,每年动用数万金)。

光绪十年,法防之设,即以培元总局为团练总局。

就安平一县而论,城内分为五段,段设练勇六十名,城外三郊商户及南北段亦雇练勇三百名,一切费用均由绅商捐赀。

总局按月遣人催收,定期散发(每练勇一名,月给银四元八角)。

又有所谓团勇者,每名月给银八角,合六名团勇而为一练勇,须昼夜训练,团勇不过五日到齐点名而已(刘道酌定章程:家赀一万金者,月出团勇费六名,抵练勇费一名;家赀五千金者,月出团勇费三名,抵练勇半名;家赀二千五百金者,出团勇费一名半;家赀八百三十三金,出团费半名。

其余多少,照比类推)。

应用军装、火药,均由总局给发。

城外里堡,则挑选壮丁,由办理团练分局绅士赴总局请领火药、铅子及各乡团练札谕、壮丁号补,造具名册,或二百名、一百名,送局存查,以便汇齐,由局绅请县宪到各里堡公所点名。

所谓团而不练者此也。

当刘道时,台南团练颇能认真,虽不足冲锋御敌,亦可摄服土匪。

全台团练大臣,则台北林维源也。

  十五年,罗府宪文有台南团练局之设。仅办冬防,申明乡约,四个月而罢。

  二十一年,台抚奏请全台团练仍以林维源为团练大臣,台南设团练总局于龙王庙之右畔(原设培元总局之处);未尝鸠赀于民,不过分遣绅士下乡给发号补,交各庄总理造具壮丁清册送局,以便临时点名兼申明乡中禁约而已。

凡办团练之时,各庄联为一气,互相救援,故土匪不得逞。

至各庄禁约互异,虽难强同,大要在「锄暴安良」四字;防务吃紧之时,亦可稍壮声势。

此台南团练之大概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