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经释

  难经经释 清 徐灵胎

  叙

  《难经》,非经也。

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

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

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

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

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

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而是非显然矣。

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

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

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

余始也,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

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

《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

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汉以前书云!

  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

  卷上

  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

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会,聚也。

手太阴,肺之经也。

大会,《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

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呼,出气也。

吸,内气也。

《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度,过也,犹言过一次也。

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漏水下百刻,(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

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营卫,《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

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

日行阳而夜行阴,昼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

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

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

五脏六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

《灵·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此营卫之常度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寸详下文。

要会,言要切之地、会聚之处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关者,尺寸分界之地,《脉诀》所谓高骨为关是也。

关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

鱼际,大指本节后内廉大白肉名曰鱼,其赤白肉分界即鱼际也。

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此二句释尺寸二字极明晓。

言关上分去一寸,则余者为尺;关下分去一尺,则余者为寸,此言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此二句又于尺寸之中分其长短之位,以合阴阳之数。

一寸为偶数,九分为奇数也。

盖关以下至尺泽。

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下一寸;关以上至鱼际皆谓之寸,而诊脉止候关上九分,故曰尺中一寸,寸内九分也。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此又合尺寸之数而言。

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太过、不及,病脉也。

阴乘阳,则阴过而犯阳;阳乘阴,则阳过而犯阴,此太过不及之甚。

覆、溢、关、格,又相乘之甚者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关前为阳,见上文。

浮。

阳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过,谓浮出九分也。

减,谓浮不至九分也。

鱼,即鱼际。

上鱼,浮至鱼际,太过之甚也。

溢,满而出于外也。

)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格,据三十七难言阳气太甚,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

则此云外关者,外而阳盛越于外;内格者,内而阴盛距于内也。

阴乘,阴气上乘阳位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关后为阴。

沉,阴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过,谓沉过一寸也。

减,谓沉不及一寸也。

尺,一寸后尺中也。

覆,反而倾也。

)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内关,谓阳反在下,居阴之位,外格,谓阴反上越,居阳之位也,阳乘,阳气下入阴中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真脏之脉,谓脏气已绝。

其真形独现于外,不必有疾病而可决其必死也。

按此当与三十七难合观之。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阴阳,谓脉之属于阴、属于阳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心肺在上部,故出气由之,属阳。

肾肝在下部,故入气归之,属阴。

脾主中宫,故司出入之间也。

受谷味,即因胃气以至手太阴之义。

  其脉在中。(在中,介乎阴阳之间也。)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为表,故属阳。沉为里,故属阴。)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呼出心与肺,故俱浮。别,分别也。)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心属火,故其象大散;肺属金,故其象短涩,此心肺之本脉,而浮则其所同者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吸入肾与肝,故俱沉。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肝属木,故其象牢而长。肾属水,故其象濡而实。水体外柔而内刚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在中,不沉不浮之间也。

此以上释阴阳之义已明,下文又于阴阳之中交互言之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俱动,言三阴三阳尽见也,六脉见下文。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此即所谓六脉也。

  浮者在上,沉者在下,长者过本位,短者不及本位,滑者流利,涩者凝滞。浮、沉、长、短以形言,滑、涩以质言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此所谓三阴三阳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此六脉互见之象也。

然此举其例而言,亦互相错综,非一定如此也,但浮沉可以相兼,而滑涩短长不得并见,亦所当晓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上文言脉之形体,而未尝断吉凶,此乃言其断法也。

其经,手足三阴三阳也。

逆顺,如心脉宜浮,肾脉宜沉则为顺,若心脉反沉,肾脉反浮则为逆,此又见脉无定体,因经而定顺逆。

其法则两经备言之。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浮而无力为轻,沉而有力为重。)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持脉,即按脉也。

菽,豆之总名。

三菽之重,言其力与三菽等也。

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

肺脉最轻,故其象如此。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血脉、肌肉、筋、骨,递沉而下,故脉之轻重,以此为准。

盖肺居最上,心次之,脾次之,肝又次之,肾居最下。

至骨,沉之至也。

举指来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难“举指来实”之义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此与上文脉有阴阳之法不同。

上文言脉之属于阴、属于阳,平脉也;此则言阴分之脉与阳分之脉,有太过、不及,病脉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浮脉主阳,沉脉主阴,损小则气血衰,实大则气血盛。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阳阳气尚微,离阴未远,故其脉无定。

阳明之阳已盛,然尚未极,故浮大而短。

太阳之阳极盛,故洪大而长。

至,言其气至而脉应也。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太阴为阴之始,故有紧象,而尚有长大之阳脉也。

少阴之阴渐盛,故紧细而微。

厥阴阴之至,故沉短而敦,阴脉之极也。

)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平脉,本然之脉也。

病脉,有过之脉也。

  然:皆王脉也。

(王脉,得其时而气应生王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自古历元皆起于冬至,其日必以甲子,然岁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日有零余,每岁递差,至日不必皆当甲子,此云冬至后得甲子者,乃指至日之当甲子者言也。

至日当甲子,至立春后十五日历一甲,木气始盛,故曰少阳王也。

若至日不当甲子,少阳之王大概以六十日,不复以甲子为限。

)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少阳之阳尚微。

阳明则阳已盛。

太阳则阳极盛,极则阴生而太阴用事;太阴之阴尚微,少阴则阴已盛,厥阴则阴极盛,极则阳生,如是无已。

)王各六十日,(甲子至甲子,则六十日一周也。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时指月言,日指日数言,以终上文何月几日之问。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平,谓脉不病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十二经见上。

系,连属也。

十二经之气皆从此出,故谓之根本。

肾间,两肾之中间也。

动气,气所开合出入之处,即所谓命门也。

其说详三十六难中。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吸入肾与肝,故为呼吸之门,即所谓动气是也。

三焦与肾同候,而肾属下焦,故曰三焦之原,谓三焦所从出也。

守邪未详。

或谓元气既足,则邪不能伤,故曰守邪,未知是否。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即原气也。

原气在人,犹草木之有根本,若草木根绝,则茎叶枯落,人之原气,亦犹是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言内之生气已绝,则虽其外之脉甚平,而终不免于死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腑属阳、脏属阴故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此二句释所以迟数之义。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此二句又释所以数属腑、迟属脏之义。

诸阴诸阳,又推言之也。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一脉十变,谓一脏之脉其变有十,如下文所云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五脏五腑之邪也。

刚柔,五脏为柔,五腑为刚。

相逢,为脏邪干脏,腑邪干腑也。

下文详之。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此所谓十变也。

盖脏干脏则脉甚,腑干腑则脉微。

急、大、缓、涩、沉,乃五脏之本脉,见何脏之脉,则知何脏之干也。

候小肠于心脉者,《素·血气形志篇》云:“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也。

  余脏配合亦准此。)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此二句乃推言之,举心以为例,则五脏皆然,故曰各有、曰辄变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谓(一作脏)也?(《灵·根结篇》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此引经文而约言之也。无气,谓其气已绝,故脉行至此,则断而不续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吸入肾与肝,故吸随阴入。

呼出心与肺,故呼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言呼吸者,以脉由呼吸以行也。

脉动未终而止,因以知吸不能至肾也。

)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不能至肾,故为肾气尽。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经文见《灵·九针十二原篇》。)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脉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肾肝主内,心肺主外。

补,谓以针补之也。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心肺为阳,肾肝为阴。

  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绝者,虚也,不足也。

不绝者,实也,有余也。

补其所不当补,则绝者益殆矣。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言病不必死,而医者误治以致其死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经文见《灵·邪气脏腑病形论》。

相胜、相生,义见下文。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五色见下,言何脏病则现何色也。寸口指脉言,尺内指尺之皮肤言,下文自明。)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灵·五色篇》云:“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弦急浮大五者,皆五脏之本脉也。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与此可以参观。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此所谓与尺内相应者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一本有相字)应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色青属肝,浮涩而短是肺脉,脉胜色也;大而缓为脾脉,色胜脉也,故曰相胜。

浮大而散是心脉,色生脉也;小而滑为肾脉,脉生色也,故曰相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八,下工十全六,此之谓也。

(知一,谓色、脉、尺三者之中能明其一也。

全,谓不误治,能愈其病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少曰损,多曰至。)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一作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平者,适得其常之谓。

离经,离其常经也。

夺精,精气已夺也。

死者,言其必至于死。

命绝,则其生气已绝,仅存脉之动而已,亦随息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心肺为上,肾肝为下。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按于收二字,滑氏云疑作“脉之”是也。

《灵·九针篇》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

皮聚者,枯而缩也。

五脏肺居最上,肾居最下,由肺以至肾,此所谓从上下也。

反此谓至脉之病,则由肾以至肺,所谓从下上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以断至损脉之死期也。

盖损即为迟,迟属寒,故先中于表。

至即为数,数为热,故先中于里。

相传既久,至内外表里俱病,则不复可治矣。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故益其气。

营卫者,血之所充。

饮食寒温,肌肉之所由生。

  缓中者,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精者,肾之所藏。盖病在何脏,则各随其所在而治之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适得病,即上文离经之义,言仅为有病之脉也。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前指寸,后指尺。

前大后小,病气在阳,故头痛、目眩。

前小后大,病气在阴,故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病欲甚,即夺精之义,言其病将深也。

)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洪大为阳邪外越,故烦满。

沉细为阴邪内陷,故腹痛。

滑为血实,故为热。

涩为伤湿,故中雾露,此又于一息四至之病,分别言之,亦举此为例言,仍当取所现脉象以别其病,欲令读者推展其义也。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困者,近于死也。

沉细属阴,故加于夜。

浮大属阳,故加于昼。

大,即浮大。

小,即沉细。

若不大不小,则昼夜不至于有加,故可治。

有大小,则历昼夜而病益进,为难治也。

不大不小,即《灵·禁服篇》所谓“若引绳大小齐等”之义,若更参差不伦,则难治矣。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死脉,即命绝之谓。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言虽能行步,久当不起于床也。

血气不足,明所以得损脉之故。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无魂,言魂气已离也。

行尸,言其人生道已绝,如尸之行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吐则气逆于上,故脉亦从而上,则下部之无脉,乃因吐而然,非真离其根也。

若不吐而无脉,则脉为真无,而非气逆之故矣,故曰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经文见《素·平人气象论》及《玉机真脏论》。)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四时之脉,谓脉之应乎四时,即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濡弱而长,是弦之正象,否则即为太过、不及之脉也。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来疾者,其来少急而劲;去迟者,其去少缓而弱,此所谓下曲如钩也。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其枝独在、若毫毛,言其四面无所辅,而体又甚轻也。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时之脉也。

(冬气敛聚,故沉而濡滑,水之象也。

按脏腑之与五行,各有所属,而春夏秋脉皆以木为喻者,盖惟木为因时迁变也。

)如有变奈何?(变,谓失常也。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太过属阳,而发于表,故病在外。

不及属阴,而怯于中,故病在内。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厌厌,《素问》王冰注以为浮薄而虚也。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此皆弦而太过之象。)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此则弦之至,即所谓真脏脉也。)

  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胃气,(冲和之气也。

微弦、胃气少、但弦无胃气,即上文三者之象也。

下文仿此。

)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如环,《素问》作“如连珠”,言其满盛也。

琅 ,石似珠者。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谓实而劲也。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居,《素问》王冰注曰:“不动也”。

带钩,曲而坚者也。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车盖,言其浮大而虚也。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素问》王冰注谓“中央坚而两旁虚”。

)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

(《素问》云: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王冰谓”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

“盖皆轻虚飘乱之义”。

)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雀啄,上大而末锐也。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啄啄连属,言搏手而数。

其中微曲,言其象似钩也。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解索,紧而散;弹石,促而坚也。《素问》云:“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水谷皆聚于胃,如海为众水所聚也。

)主禀四时,(胃属土,土分王四季,故曰主禀四时。

)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中州,言在四脏之中,四脏平和,则脾脉在其中,故不可得见。

)衰乃见耳。

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一本无之字)见也。

(雀啄,言其坚锐。

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三部九候,详《素·三部九候论》。

阴阳,详第四难。

轻重,详第五难。

六十首,见《素·方盛衰论》,王冰注谓其义不存,或谓即各王六十日之义。

一脉变为四时,详十五难。

但诸设难下文俱无发明,疑有脱误。

)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凡人所受伤为病,所以验其病者为证,盖病合而证分也。

)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五脏脉体详十三难。

)其外证:善洁,(肝与胆合,胆为清净之腑,故善洁。

)面青,善怒;(《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色为苍”,“在志为怒”。

)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素·刺禁论》:“肝生于左”,脐左,肝之位也。

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现于外也。

牢者,气结而坚。

痛者,气郁而滞。

)其病:四肢满,(满,闭塞也。

盖肢节皆属于肝,左氏传云:“风淫末疾”。

)闭淋,溲便难,(《灵·经脉篇》云,足厥阴循阴股,结于阴器,故病见于溲便也。

)转筋。

(《灵·九针篇》云:“肝主筋”,故病筋也。

  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是,指上文病证而言。

如无此病证,则虽见肝脉,而受病实不在肝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素》心“在色为赤”。

)口干,(心气通于舌,火上炎则干也。

)喜笑;(《素》心“在声为笑”。

)其内证:脐上有动气,(脐上,心之位也。

)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病在本脏也。

)掌中热而 。

(《灵·经脉篇》手少阴之脉“入掌内”,故掌中热。

,干呕也。

《素·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素》脾“在色为黄”。

)善噫,(噫,即嗳气。

《灵·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脾与胃合,故病同也。

)善思,(《素》脾“在志为思。

”)善味;(《素》脾“在窍为口”,故主味。

  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当脐,脾位乎中也。

)其病:腹胀满,(《素·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故病在腹。

)食不消,(脾主磨食。

)体重,(脾主肌肉。

)节痛,(《素·痿论》):阳明“主束骨而利机关,”脾与胃合,故亦主节。

)怠惰嗜卧,(劳倦亦属脾也。

)四肢不收。

(脾主四肢。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素》肺“在色为白”。

)善嚏,(《灵·口问篇》:“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

故嚏。

肺气通于鼻,故善嚏也。

”)

  悲愁不乐,欲哭;(《素》肺“在志为忧”,“在声为哭。

”)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素,刺禁论》:“肺藏于右”,脐右,肺之位也。

)其病:喘咳,(肺主气,气逆则喘咳。

)洒淅寒热。

(肺主皮毛。

)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素》肾“在色为黑。

”)(善恐《素》“在志为恐”。

)欠;(《灵·口问篇》:“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又云:“肾主为欠。

”)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居最下,脐下,肾之位也。

)其病:逆气,(下气不藏则逆上。

)小腹急痛,(肾治于下,故病在小腹。

)泄如下重,(滑氏云:“如读为而”。

肾主二阴,下重,气下坠不收也。

)足胫寒而逆。

(《灵·经脉篇》足少阴肾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故病如此。

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此亦错引经语,非经之全文也。)其死生(一作生死)

  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此肝病现证,肝与胆合,肝病则胆虚,故闭目不欲见人。

)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此肝之本脉。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证属木,脉属金,为克贼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此心病现证。

心主热,热甚则开目而渴也。

)脉当得紧实而数,(此心之本脉。

)而反得沉涩(一作濡)

  而微者,死也。

(此肾之本脉。

证属火,脉属水,为克贼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此又一义,不以生克言,所谓病虚脉实,故死也。

《灵·玉版篇》云:“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即此义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此则病实脉虚也。

手足厥冷,兼证言之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此亦病虚脉实也。《灵·玉版篇》云:“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三部,寸、关、尺也。

四经,两手寸、关、尺各候一脏一腑也。

)手有太阴、阳明,(手太阴属肺,手阳明属大肠,皆诊于右寸。

)足有太阳、少阴,(足太阳属膀胱,足少阴属肾,皆诊于左尺。

)为上下部,(右寸为上,左尺为下。

)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此言左右手循环相生者也。

)足厥阴、少阳(足厥阴属肝,少阳属胆,皆诊于左关。

)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阳属小肠,手少阴属心,皆诊于左寸。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也。

手少阳属三焦。

推本文之义,则宜诊于右尺。

)生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属脾,足阳明属胃,皆诊于右关。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以上释三部、四经上下之义,下文又论所主之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三部各有浮、中、沉,故为九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经络,以部位言。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此四字一作尺为下部,法而应乎地。

)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即《素·脉要精微论》所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但其候脉法,与此微别。

”)审而刺之者也。

(谓审其病之上下而刺其所在,则针不误施也。

《本义》谢氏谓“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与下文又不相属,其说近是。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一本无病字)在右胁有积气,(积气,积聚之气也。

)得肺脉结,(右胁,肺之部也。

结,为积聚之脉。

《素·平人气象论》云:“结而横,有积矣。

”)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当(一作脉)沉伏。

(沉伏,亦积气之脉。

右手统指三部言,则肺脉亦在其中。

又右手气口脉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痼疾,凡肌肉筋骨间久留不去之病皆是,以其不在脏腑故曰外。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无常数,乃为结脉之象。

若有常数者,或四十动一止,或三十动一止,乃代脉,主死,不但有积矣。

盖结脉之所由生,以积聚在内,脉道不通,故其现脉如此。

)名曰结也。

伏者,脉行筋下也。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言结伏则病在里,结浮则病在表,结在右病亦在右,结在左病亦在左,以此推之,则内外左右积气痼疾,其结脉同而浮伏异也,故曰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病脉不相应,乃真气已漓,血脉不相联属,故云死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得其脉为顺,不得其脉为逆。

恒,常也,谓各有一定之法也。

反,谓上下之强弱相反,如下文所云也。

经文无考。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此推本天地初生男女之理而言,以明脉之所以异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男得阴脉,则阳陷于阴,故为不足。

内,谓心腹之内。

阳气入阴,则病见于阴位也。

)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

(此又以脉之左右,验病之左右也。

)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女得阳脉,则阴越于阳,故为有余。

四肢属乎阳,阴气从阳,则病见于阳位也。

)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

此之谓也,(阳道全而阴道半,故阳得阴脉为不足,阴得阳脉为有余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引经言无考。伏匿,谓不见于本位,反藏匿于他部而见其脉也。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言不拘于一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阳脉,即下文浮滑而长是也。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言阳虽乘阴,而阴犹伏于阳内也。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阴脉,即上文沉涩而短是也。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此又因阴阳之伏匿而极言之。

重阳、重阴,言不止伏匿,阴皆变为阳,阳皆变为阴也。

狂者阳疾,癫者阴疾,邪气既盛,至伤其神,故其病如此。

《素·病能论》云:“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

)”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又因重阴、重阳而及之。

鬼属阴,阳既脱,则纯乎阴,故见鬼。

目得血而能视,阴既脱,则血不营于目,故目盲。

此则重阴、重阳之反也。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

形不病,曰死。

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言非脉之真不病也。

盖诊病以不病调病患,一呼二至,一吸二至,脉数之常。

若其人既病,则呼吸不齐,不能与脉数相应,或脉迟而其人之息适缓,或脉数而其人之息适促,医者不能审之,遂以为无病,而实不然也。

  又或医者之息不能自调,与病者相应,则迟数不辨,故误以为不病,亦通,经文无考。)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一本无辄字)变为二病者,何也?(此亦非经之全文,乃约经语以成文者也。

此脉字,指经脉言。

是动、所生病,见《灵·经脉篇》。

二病,指经文“是动”以下所举之病,及“所生病”以下所举之病,有此二者之殊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言脉之动者,气为之,而所生病者,则血为之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此又言气血之所以病,则皆因乎邪也。

)气主 之,血主濡之。

  (,煦也,熏蒸之义。

濡,滋润之义。

)气留而不行者,(不能 也。

)为气先病也;血壅(一作滞)而不濡者,(壅,凝滞也。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言邪之中人,必先伤乎气而气病,然后及乎血而血病,故云一脉变二病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三阳,《灵·脉度篇》作“六阳”。

)从手至头,(手三阳之脉皆从指末起而终于头。

)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五六,合两手言之也。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手三阴之脉亦从指末起而至胸中。

)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足三阳从足趾起至头。

)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足三阴从足趾、足心起至胸。

)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跷脉属奇经。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营出于中焦,故脉从中焦始。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脉所注为原。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盖谓五脏之气,皆会于此,而别络之气,亦因乎此也。

)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寸口,见第一难。

人迎,即左手之寸口脉也。

朝,如朝觐之朝,谓会聚于此,复禀气以出也。

)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处,揆度也,即第一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之义。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

何谓也?(见《灵·终始篇》。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终始篇》云:“终始者,经脉为纪。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朝,见上。

使,言相为用也。

寸口为阴,人迎为阳。

)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

死各有形,(死形,见下二十四难。

)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候,以证验之也。

)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以下皆言其候也。

《素·六节脏象论》云:肾“其充在骨”,)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

(肾脉应冬,其气敛藏于内。

)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濡,滞也。

经作“软而却。

”却,退缩也。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枯,经作“垢”。

齿肉却则龈上宣,故齿长。

枯,不泽也。

齿者,骨之余,故以此验之。

)发无润泽;(《六节脏象论》云:肾“其华在发。

”)无润泽者,骨先死。

戊日笃,己日死。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六节脏象论》云: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满,浮肿也。

肉肿,则唇亦肿而反出于外也。

  唇反,则肉先死。

甲日笃,乙日死。

(经文有“木胜土也”四字)足厥阴气绝,即(一作则)筋缩引卵与舌卷。

(引,牵引也。

《经脉篇》云,厥阴之脉“循阴器”,又云,“循喉咙之后”,又云,“环唇内”。

《六节脏象论》云: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庚日笃,辛日死。

(经文有“金胜木也”四字)手太阴气绝,即(一作则)皮毛焦。

(《六节脏象论》云: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皮枯之皮,经文作“爪”。

折,萎也。

)毛折者,则毛先死。

丙日笃,丁日死。

(经文有“火胜金也”四字)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六节脏象论》: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血不流,则色(一本无色字)泽去,故面色黑如黧,(黧,黑黄色也。

)此血先死。

壬日笃,癸日死。

(经文有“水胜火也”四字)三阴气俱绝,则目眩转,目瞑,(《灵·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前二十难云:“脱阴者目盲”,亦此义也。

眩,经作“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灵·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也。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主出纳水谷,如府库之司出入,故曰府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灵·九针论》:“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

别脉,谓心主本心之宫城,宜与心为表里,乃反别与三焦为表里,别为一经,故成十二经也。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也。

)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难经》言手心主与三焦凡八,见第八、三十一、三十六、三十八,三十九、六十二、六十六及此篇,俱当参观。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灵·九针十二原篇》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

《灵·经脉篇》:“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中。

”)阳络者,阳跷之络也。

阴络者,阴跷之络也。

(一跷脉详二十三难。

)故络有十五焉。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奇,读如奇偶之奇,谓无手足配偶如十二经也。详下编。)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

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详见下编。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出见前篇。

)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不然,犹言不虞也。

)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霈妄作,(一作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此以水道喻人身血脉之道。

)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言血脉充盛,十二经不足以容之,则溢出而为奇经,故奇经为十二经之别脉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继,续也。《脉经》作“系”。)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俞,即穴也。

下极,即长强穴,属督脉,在脊 骨端。

)并于脊里,(脊里,背脊中也。

)上至风府,(风府,属督脉,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入属于脑。

(《灵·经脉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中极穴,属任脉,在脐下四寸。

中极之下,盖指会阴穴也。

)以上至毛际,(前阴之上。

)循腹里,(即中极穴。

)上关元,(关元穴在脐下三寸。

)至咽喉。

(《素·骨空论》至咽喉之下,有“上颐、循面、入目”六字。

《灵·经脉篇》“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

”)冲脉者,起于气冲,(足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

)并足阳明之经,(《素·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

  侠(一作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一本有也字。)

  带脉者,起于季胁,(季胁,属足厥阴章门穴之分。

)回身一周。

(谓周身围转,如人束带之状,以束诸脉也。

)《灵·经别篇》:“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阳,阳经,身之表也。

)阴维维于阴,(阴,阴经,身之里也。

  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溶溶,浮荡之貌。

)阳维为病苦寒热,(阳主外,阳气不和,故生寒热也。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主内,心为少阴,阴气不和,故心痛也。

  卷下

  三十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相随,言相合而并行也。)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乃传于(一作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

(言受谷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血,故在脉之中。

卫主气,故在脉之外。

《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

(五十,谓五十营也。

详见第一难中。

  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禀,受也。)何始何终?(言其经之起止也。)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治,犹县治之治,其所居之地也。)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此总释三焦之义,言其所禀所生在水谷,而其所始所终在气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膈,隔也。

心下有膜,遮隔浊气,谓之膈。

)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内,谓纳水谷也。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膻中穴,属任脉。

下句是指膻中之所在,言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

直,当也。

)中焦者,在胃中脘,(中院穴,亦属任脉。

)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其治在脐旁。

(脐旁,天枢穴也,属胃脉。

)下焦者,(一本有“在脐下”三字)当膀胱上口,(膀胱上口,阑门也。

)主分别清浊,(清者入于膀胱而为溺,浊者入于大肠而为滓秽。

)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其治在脐下一寸。

(脐下一寸,名阴交穴,属任脉。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府犹舍也,藏聚之义,言其气藏聚于此也。

滑氏《本义》以此句为错简,非。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一作膈,下同。)上者,何也?(在膈上,言其位独高处于胸膈之上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营,气为卫,(《素·五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盖营行脉中,故血为营;卫行脉外,故气为卫。

)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上下,谓五十度周于身也。

说见第一难中。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通行经络,言十二经无所不通,而周行于脏腑之外也。

)故令心肺独在膈上也。

(营卫为一身之统摄,而心肺主之,故独居膈上以宰之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居肺下。

  故曰得水而沉;肺居肝上,故曰得水而浮。言肝既属木,则当浮而反沉;肺既属金,则当沉而反浮,与金木之本体不类,故设问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木属阳,乙为阴木,志在从金,故曰非纯。角于五音亦属木。)庚之柔。

  (庚为阳金,乙与庚合,刚柔相配,则乙之刚为庚,庚之柔为乙也。

)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

(大而言之,即天地之阴阳,小而言之,,即人伦之夫妇,其理一也。

)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妇有从夫之义,乙为阴木,故曰微阳,乐金,谓乐从乎金也。

)又行阴道多,(肝属足厥阴经,位乎膈下,故曰行阴道多。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得水而沉,言得其滋养,与下文得热正相反。

又,金性本沉,亦有从夫之义。

)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金属阴,辛为阴金,志在从火,故曰非纯。

商于五音亦属金。

)丙之柔。

(丙与辛合。

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

释其微阴,(辛为阴金,故曰微阴。

婚而就火,(婚,犹婚嫁之婚,言嫁于火也。

)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肺属手太阴经,位乎膈上,故曰行阳道多。

)故令(一本无令字)肺得水而浮也。

(火性本浮,亦从乎夫也。

)肺热而复沉。

肝热而复浮者,何也?(肺气热,则清气下坠。

肝气热,则相火上升。

)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肝得热,则微阴不足以相吸,肺得热,则亢阳适见其可畏,则阴木与阳木,阴金与阳金,自为配偶,而复其本体浮沉之性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此亦本五行而言也。

青者,木之色也。

《十变》未详。

)其臭臊,(木之气也。

)其味酸(木之味也。

)其声呼,(呼,引而长,亦木之象也。

)其液泣;(肝窍于目,故为泣。

)心色赤,(火之色也。

)其臭焦,(火之气也。

)其味苦,(火之味也。

)其声言,(言,散而扬,为火之象。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五脏藏七神者,脾与肾兼两神也。

见下文。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肝属阳,魂亦属阳。

《灵·本神篇》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谓知觉之灵处也。

)肺藏魄,(肺属阴,魄亦属阴。

《本神篇》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谓运动之能处也。

)心藏神,(《本神篇》云:“两精相搏谓之神”,谓阴阳合体之妙机也。

《素·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脾藏意与智,(《本神篇》云:“心有所忆谓之意,……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盖脾主思故也。

《素·刺法篇》云:“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肾藏精与志也。

(《本神篇》云:“初生之来谓之精,……意之所存谓之志”。

《素·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肝之腑胆,脾之腑胃,肾之腑膀胱,其位皆相近,心之腑小肠,肺之腑大肠,皆相远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血为营,心主血,故营属心。

气为卫,肺主气,故卫属肺。

)通行阳气,(阳气,即营卫之气。

《灵·营卫生会篇》云:“行阴二十五度,行阳二十五度”是也。

  故居在上;(谓其位最高。

)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阴气,浊气也,谓秽滓所归也。

)故居在下。

(谓其位至下。

)所以相去而远也。

(所司不同,所以经虽相合,而位则相远也。

)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谓阳宜清净,而反受秽浊,独不及胆者,胆无施受故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

(言诸腑虽属阳,而非皆清净之处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素·灵兰秘典》:“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言受胃之物,化其渣滓也。

)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素》:“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胆者,清净之腑也;(《素》:“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盖胆无受无泻,助肝以决谋虑而已,所以谓之清净之腑也。

)胃者,水谷之腑也;(《素》:“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素》:“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此五脏之腑也。

)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言诸腑各有名,如上文所云,皆实指其受秽浊者也。

惟胆名为清净,故不受秽浊,若余腑亦名清净,则有两名矣。

  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灵·本输篇》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此之谓也。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此以五行之色名其肠,以为配五脏之征也。

盖皆名为肠,则俱受秽浊,所以明不净之故也。

  下焦之(一本无之字)所治也。

(《灵·营卫生会篇》云:“水谷者,尝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故五腑皆下焦之气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两,谓左右各一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谓一为肾,一则非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舍,藏也。

言一身之精神,皆藏于此也。

)原气之所系也;(原气,即元气,言根柢乎此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精,施化之具,胞,受孕之处,此乃性命之原,先天之所由主,故曰命门也。

)故知肾有一也。

(其一为命门而非肾,则肾止有一耳。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发起,言其本之所出。

通,言其气之所注也。

)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

(窍皆在上,故曰上关,谓其气与九窍通也。

)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舌主辨味,故和则能知五味。

口主纳谷,故和则能辨五谷。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不通,谓气不得上达而失其官也。

)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五脏神气之所舍,故不和则止九窍不通而已,六腑则血气滓秽之所出入,故不和则有形之物积聚而为痈也。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手足三阳之脉也。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气属阳故也。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血属阴故也。

不和者,其邪在内,盛则脉之见乎外者也。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

(营,和泽也。

关者,闭绝之义。

格者,捍拒之义。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言阴阳之气相睽,虽元气未尽,亦必至死,不能尽其天年也。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而不覆溢,(言不至过盛而溢于经脉之外也。

)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濡,润也。

腠理,肌肤毛孔分理凑合处也。

  三十八难曰: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

有原气之别焉,(即六十六难所谓“原气之别使也。

”)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此外腑也,(言在诸腑之外,故曰外腑。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经文无考)

  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

(谓三焦不附于脏,故不名为腑,如上条所云也。

)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

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命门者,谓(一本无谓字)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言命门气虽通于肾,而实则非肾,故不得与肾同为一脏也。

  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腑者对脏而言,既不附于脏,则亦不名为腑也。

命门辨说详见三十六难条下。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此以五行长生之法推之也。

  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土长生于申,以其相生,故互相为用也。)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何应,谓其义何所应也。)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言其四围,径,言其口之广。

  凡圆形者,径一则围三,故围大一尺五寸,则径五寸也。

下文仿此。

)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胃在腹中,其形盘曲而生,故曰横屈。

)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留者,存于中不使出也。

出即胃虚,饥而思食,故一日必再食也。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三八得二寸四分,余一分,亦三分之,故云少半,言不及半分也。

)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半,半合有余也。

) (一作回)肠大四寸,(回肠,即大肠,以其回曲,故曰回肠。

)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广肠,大肠以下至肛门受秽滓之处,俗名直肠,以其最广,故曰广肠。

)径二寸半。

  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魂义见三十四难。

下同。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孔,窍也。

)盛精汁三合,(谓孔中所藏之精血也。

)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扁广,谓形不正圆,其阔三寸也。

)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散膏,津液之不凝者。

)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裹血,谓统之使不散也。

五脏皆禀气于脾胃,故受其气以温暖也。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垂下为叶,旁出为耳,共成八叶也。

)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志。

(两枚,即上文所谓左为肾、右为命门者也。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上言五脏,以下言六腑。

)胃重二斤十四两,(一作一两)纾曲屈伸(谓统计其屈曲处也。

)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

盛(一作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 (一作回,下同。

)叠积十六曲,盛(一作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三(一作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灵·肠胃篇》云:“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返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

上三条长短受盛,与经文俱同。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膀胱亦不正圆,故曰纵广。

)盛溺九升九合。

(水从大肠渗入膀胱则为溺,不与谷同居,故不曰水而曰溺,此越人精微处也。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已后至会厌(已后,即以下也,会厌,吸门也。

)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谓口内可受五合也。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二两,(一作十两。

《灵·肠胃篇》:咽门重十两”。

)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咽门,谓咽物之处,即俗名食脘者也,下通于胃。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喉咙,即出声之处,即俗名喉脘者也,下通于肺。

九节,有薄骨相联系,其节有九也。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肛门,即广肠。

此条长短受盛,亦与上同。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即上条所谓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也。

)故平人日再至圊,(圊,厕也。

)一行二升半,(行水谷,化糟粕。

行,去也。

日中五升,日中五升,《灵》作“一日中五升”,言一日之中共去五升也。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津液由水谷而生,水谷尽则津液亦亡矣。

  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冲者,冲要之地也。)

  然:唇为飞门,(飞,飞动之。

)齿为户门,(齿有关键之象,如家之有户,物不得径出入也。

)会厌为吸门,(会厌,谓物之所会聚,又能掩闭勿使物误入。

吸,吸纳处也。

)胃为贲门,(贲,犹奔也。

物入于胃,疾奔而下太仓也。

)太仓下口为幽门,(《灵·胀论》:“胃者,太仓也。

”以其聚物如仓廪,故曰太仓。

下口,接小肠处也。

幽,深晦之地,与上下出入处至远也。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会者,小肠之下,大肠之上。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纳滓秽于大肠,泌津液于膀胱,水谷于此而分别焉,故曰阑门,谓阑截分别、不得并出入也。

)下极为魄门,(极,底也。

魄门,即肛门也。

饮食至此,精华已去,止存形质,故曰魄门,即所谓鬼门也。

又肺藏魄,肛门连大肠,与肺为表里,故曰魄门。

《素·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故曰七冲门也。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会,聚也。气之所聚,共八穴也。)

  然:腑会太仓,(太仓,属任脉,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六腑取禀于胃,故曰腑会。

)脏会季胁,(季胁,属足厥阴,即章门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脾募也。

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

)筋会阳陵泉,(阳陵泉,属足少阳,足少阳之筋结膝外廉,即此穴。

肝主筋而胆其合也,故为筋会。

)髓会绝骨,(绝骨,属足少阳,即悬钟穴,在外踝上四寸。

《灵·经脉篇》论足少阳之脉云:“是主骨”,盖诸髓皆属于骨,故为髓会。

)血会膈俞,(膈俞,属足太阳,在项后第七椎下,去脊旁一寸半,在中焦之分,化精微而为血之地也,故为血会。

)骨会大杼,(大杼,属足太阳,在项后第一椎下,去脊旁一寸半。

《灵·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在于大杼”;《动输篇》云,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盖肾主骨,膀胱与肾合,故为骨会。

)脉会太渊,(太渊,属手太阴,在掌后陷中,即寸口也。

肺朝百脉,故为脉会。

义详第一难中。

)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

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

《灵·经脉篇》手少阳之脉“是主气”;又《海论篇》云:“膻中者,为气之海”,故为气会。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热病在内,则邪气已深,不可浅治,故必从其气所会聚之处攻取其邪,乃能已疾也。

其会,谓各视其病之所在,审取其所当治之会也。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寐,目瞑而神藏也。寤,《说文》云:“觉而有信”也,盖寝而心有所忆,不能成寐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滑,泽也。

)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灵·营卫生会篇》: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平旦而阳受气,日入而阴受气,如是无已。

此之谓也。

)故昼日精,(精,精敏不倦也。

)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涩,谓不利顺也。

)故昼不能精,夜不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诸阳,谓六阳经之脉也。

)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灵·逆顺肥瘦论》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此之谓也。

)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

(诊,候也,证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濡,柔弱软滞也。

《伤塞论》云:诸濡亡血;又云:“濡则卫气微”,可见濡为气血两虚之候。

)紧牢者为实。

(弦劲曰紧,坚实曰牢。

《素·平人气象论》:脉“盛而紧曰胀”;《伤寒论》云:“趺阳脉……紧者,脾气强”;又云:“寒则坚牢”,可见紧牢为邪气实之候。

脉不止此二种,举此以类推也。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出,谓精气外耗,如汗、吐、泻之类,凡从内出者皆是。

)入者为实;(入,谓邪气内结,如能食便闭、感受风寒之类,凡从外入者皆是。

)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言,多言也。

病气内乏,神气自清,故惺惺能言也。

不言,不能言也,邪气外攻,昏乱神智也。

  言、不言,亦即上出入之义。

)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缓,病来迟也,正气夺而邪气微,则病渐深,急,病来骤也。

正气未漓而邪气盛,则病疾速也。

)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血气少而肌肉不能充,则痒。

邪气聚而营卫不得和,则痛。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此则须按而候之也。

凡虚者喜按,实者不可着手,故按之而痛处为实,快处为虚也。

)故曰虚实也。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正经,本经也。五邪,谓五脏之邪互相贼也。详下文。)

  然:忧愁思虑则伤心;(思虑出于心,故过用则受伤。)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脏本寒,故外受风寒,内饮冷水,则受伤也。)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在志为怒,恚怒则木气郁而上冲,故受伤也。

)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为仓廪之官,主纳饮食,四肢皆属于脾,劳倦必由四肢,故过用则脾受伤也。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湿伤于下,故湿先归肾。

又肾为作强之官,水又肾之类,故强力入水则肾受伤。

)是正经(一本有之字)自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肝为风木,故风先入肝。

)有伤暑(心为君火,暑,火之气也,故心受之。

)有饮食劳倦,(此言脾之受邪也。

义见上。

)有伤寒,(此言肺之受邪也。

义见上。

)有中湿。

(此言肾之受邪也。

义见上。

)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言心得中风之病也。下仿此。)

  然:其色当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见四十难。

下同。

)自入为青,(自入,肝中风也。

《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色为苍”。

)入心为赤,(心中风也。

《素》:心“在色为赤”。

)入脾为黄,(脾中风也。

《素》:脾“在色为黄。

”)入肺为白,(肺中风也。

《素》:肺“在色为白。

”)入肾为黑。

(肾中风也。

《素》肾“在色为黑”。

)肝为心邪,(风入于心而为邪也。

)故知当赤色也。

(一本无也字)其病身热,(凡外感之邪,先伤营卫,故身皆热。

又心属火,热为火邪之象也。

下同。

)胁下满痛,(胁下,肝所居之位。

)其脉浮大而弦。

(浮大,心脉本象。

弦则肝脉之象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自入,心伤暑也。焦,火之气,心属火也。)《素·金匮真言论》:心“其臭焦”)

  入脾为香臭,(脾伤暑也。

香,土之气。

《素》:脾“其臭香”。

)入肝为臊臭,(肝伤暑也。

臊,木之气。

《素》:肝“其臭臊”。

)入肾为腐臭,(肾伤暑也。

腐,水之气。

《素》:肾“其臭腐”。

)入肺为腥臭。

(肺伤暑也。

腥,金之气。

《素》:肺其臭腥。

)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

其病身热而烦,(烦,烦躁也,火郁而瞀乱也。

)心痛,(邪在心则痛。

)其脉浮大而散。

(浮大,心之本脉。

散则浮大而空虚无神,心之病脉也。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味苦也。

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

(虚则脾气不能化谷,实则尚能化谷,故有能食、不能食之分。

盖风、寒、暑、湿,其气不殊,故无虚实之辨,若饮食劳倦,病因各殊,故越人着此二语,义最精细。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肝受饮食劳倦之病也。

《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味为酸”。

)入心为苦,(心受饮食劳倦之病也。

《素》:心“在味为苦”。

)入肺为辛,(肺受饮食劳倦之病也,《素》:肺“在味为辛”。

入肾为咸,(肾受饮食劳倦之病也。

《素》:肾“在味为咸”。

)自入为甘。

(脾受饮食劳倦之病也。

《素》:脾“在味为甘。

)故知脾邪入心,为喜味苦也。

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嗜卧,倦卧也。

脾主肌肉及四肢故也。

)其脉浮大而缓。

(浮大,心之本脉。

缓,脾之脉象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

(谵,狂悖多言也。

)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肝伤寒也。

《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声为呼”。

)入心为言,(心伤寒也。

  入肾为呻,(肾伤寒也。

《素》:肾“在声为呻”。

)自入为哭。

(肺伤寒也。

《素》肺“在声为哭”。

)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其病身热,洒洒恶寒。

(肺本寒脏,又伤寒则恶寒也。

)甚则喘咳,(肺气上逆,则喘而咳。

又《灵·九针篇》云:“肺主咳”。

)其脉浮大而涩。

(浮大,心之本脉。

涩,肺脉之象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肾主湿。

  入肝为泣,肝中湿也。

《灵·九针论》云:“肝主泣。

”)入心为汗,(心中湿也。

《灵》:“心主汗。

”)入脾为涎,(脾中湿也。

《灵》:“脾主涎”。

入肺为涕,(肺中湿也。

《灵》:肺主涕。

)自入为唾。

(肾中湿也。

《灵》:“肾主唾。

”)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汗者,人所常有,惟不可止,乃为肾邪入心也。

)其病身热,小腹痛,(小腹,肾之位。

)足胫寒而逆,(足胫,肾经所过之地,故畏寒而逆冷,湿性亦近寒也。

)其脉沉濡而大。

(沉,肾脉之象。

濡,湿气之候。

大则心脉本象也。

独不言浮者。

盖沉则不浮也。

)此五邪之法也。

(大指谓:肝病见于色,心病见于臭,脾病见于味,肺病见于声,肾病见于液。

其脉以本脏之脉为主,而兼受邪之脉,以此类推可也。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此亦以五行之义推之也。

后,谓生我者也。

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故为虚邪。

)从前来者为实邪,(前,我生者也。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甚,故为实邪。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所不胜,克我者也。

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所胜,我所克也。

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自病为正邪。

(自病,本脏自感之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中风,肝邪也。

得之,谓因中风而心得病也。

肝生心,所谓从后来者是也。

下仿此。

)伤暑得之为正邪,(伤暑,自病也。

)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心生脾也。

  伤寒得之为微邪,(心克肺也。)中湿得之为贼邪。(肾克心也。)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何以言之?腑者阳也,(《素·金匮真言论》云:“腑者为阳。

”)

  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阳病热胜,故喜寒而恶热。

阳主动而散,故欲见人。

)脏者阴也,《素》:“脏者为阴。

”)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阴病寒胜,故喜温而恶寒。

阴主静而藏,故欲闭户恶人也。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否?(此指有形质之病,如 瘕之类,故曰根本。)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脏病,脏体受伤,或脏气受病也。

五脏本无出纳,故病亦常居其所不移动也。

)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流行,居处无常。

(腑病,六腑受病也。

仿佛,无形质也。

贲响,贲动有声也。

忽上忽下,而无定位,盖六腑泻而不藏,气无常定,故其病体亦如此。

)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传者生,何谓也?(七传,根据相克之序历过七脏也。间传,根据相克之序中间间一他脏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所胜,所克之脏也。

)间脏者,传其子也。

(子,所生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以上皆传所胜之脏。

)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再伤,谓肺复受心病之传也。

  七传,谓心病复传至心,已历六脏,至肺共七脏也。

)间传者,传其所生也。

(一本无此二句)假令心病传脾,(心欲传肺,而脾者肺之母、心之子,中间间此一脏,则不传所克也。

)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谓母病传其子也。

)周(一作竟)而复始,如环无端,(心又传脾,仍为相生之脏也。

)故曰(一作言)生也。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阴邪积而成积,阳邪聚而成聚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

(此言积聚之象也。

沉伏,阴之体。

浮动,阳之体。

)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

(此明积聚之所由名也。

积者,积渐而成;聚者,凝滞未散。

积则有物,聚则无形也。

)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此又明积聚之所由生也。

脏属阴,故阴气积于内而成积;腑属阳,故阳气聚于外而成聚,各从其类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一本无始字)发有常处,(有定位也。

)其痛不离其部,(其部,积所起之地也。

)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言其形之长短大小可循按也。

)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无定位也。

)上下无所留止,(无定形也。

)其痛无常处。

(其病亦无定在也。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其气肥盛也。

)在左胁下,如覆杯,(左胁,肝之位。

覆杯,本大末小,肝木之象也。

)有头足。

(头足,一本二末,木形歧出也。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咳逆,肝气上冲于肺,乘所胜也。

疟,间日而发为 ,连日发为疟,肝之病状也。

)连岁不已。

(言病入深而无已时也。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季夏时令属土,戊己日干属土也。

下仿此。

)何以言之?肺病传肝,(所谓脏病传其所胜也。

下仿此。

)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脾当时之旺令也。

)王者不受邪,(言邪不能伤。

)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肝木又不能胜肺金也。

下仿此。

)故留结为积(邪气结聚于肝也。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名曰伏梁,(横亘如屋梁而伏处也。

)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脐上至心下,皆心之分也。

)久不愈,令人烦心。

(烦心,火郁之状也。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一本无以字)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痞,痞塞不通也。

)在胃脘,覆大如盘。

(胃脘,中焦之地,脾之分也。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脾主四肢,不收,邪气聚而正气不运也。

)发黄胆,(黄胆,皮肤、爪、目皆黄色,湿热病也。

脾有积滞,则色征于外也。

《素·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

”又曰:“目黄者曰黄胆。

”)饮食不为肌肤。

(脾主肌肉,不能布其津液,则不为肌肤也。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传脾。

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

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息贲,气息奔迫也。

)在右胁下,(肺之位也。

  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肺主皮毛,故皮肤洒淅寒热也。

)喘咳,(肺之病。

)发肺壅。

(壅,臃肿胀闷,肺主气故也。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其状如豚之奔突也。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少腹,肾之分。

至心下,言上则至心而止,非谓其大至心也。

下文自明。

)若豚状,(言其躁动如豚也。

)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肾气上冲也。

《素·逆调论》:肾“主卧与喘”。

)骨痿少气,(肾主骨,故骨痿。

下焦不能纳气,故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此五者之名也。

)名曰后重。

(此专指大瘕泄而言,盖肾邪下结,气坠不升故也。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胃主纳饮食,气虚不能运则泄。

黄,胃土之正色也。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脾主磨化饮食。

不能化。

则胀满泄注也。

)食即呕吐逆。

(脾弱不能消谷,则反出也。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肠虚气不能摄,故胃气方实,即迫注于下,窘迫不及少待也。

)大便色白,(大肠属金,故色白。

)肠鸣切痛。

(气不和顺,故鸣而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每遇小便,则大便脓血亦随而下,盖其气不相摄而直达于下,故前后相连属,小便甚利而大便亦不禁也。

又小肠属火,与心为表里,心主血,故血亦受病而为脓血也。

)少腹痛。

(小肠之气下达膀胱,膀胱近少腹,故少腹痛也。

)大瘕泄者,(大瘕,邪气结于下,成 瘕而不散也。

)里急后重,(肠气急迫,肛门重坠。

)数至圊而不能便,(惟里急,故数至厕;惟后重,故不能便,皆瘕结不散之故也。

)茎中痛。

(大便气不能达,则邪气移于小便,故茎中痛。

)此五泄之要法也。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一作否)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统名也。下五者,伤寒之分证也。)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阳,阳经之脉。阴,阴经之脉。浮滑,阳脉之象,风为阳邪,故浮滑在阳经也。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

”又云:“浮则为风”《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又《素·平人气象论》云:“脉滑曰病风。

”阳盛则阴虚,故阴脉濡而弱也。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湿热伤阴,故阳脉则无气而濡弱,阴脉则邪盛而小急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寒邪中人,营卫皆伤,故阴阳俱盛紧者,阴脉之象。

《伤寒论》云:“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又云:诸紧为寒。

涩者,血气为寒所凝,不和利也。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阳气盛,故脉俱浮。

《金匮要略》云:“浮脉则热”。

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浮之,谓浮取之;沉之;谓沉取之也。

滑则阳盛于外,散涩则阴衰于内也。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言温病所中之经不一,病在何经,则脉亦见于所中之经也。

)伤寒有汗出而愈,(汗出,谓发其汗也。

)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滑氏《本义》引《外台》语“谓表病里和”为阳虚阴盛,邪在表宜发汗,若反下之,引邪入里,诛伐无过,故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滑氏谓“里病表和”为阳盛阴虚,邪入里宜急下,若反汗之,兼虚其表,故死。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寒热,指忽寒忽热者言。候之,言候其病在何处也。)

  然:皮寒热者,(寒热在皮。

邪之中人最浅者也。

)皮不可近席,(邪气在皮,不能着物也。

)毛发焦,鼻 ,(一作槁,下同。

)不得汗;(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皮有邪,则毛发焦干而鼻枯槁不泽也。

不得汗,营卫不和也。

)肌寒热者,(皮之内则肌肉也。

)皮肤痛,(肌肉之邪由皮肤而入故痛。

)唇舌 ,无汗;(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肌有邪,则唇舌皆受病也。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骨受邪,则病最深,故一身之中,无所得安也。

)汗注不休,齿本 痛。

(肾主骨,又主液,齿为骨之余,故骨病则肾液泄而为汗,齿枯槁而痛也。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一本无疾字)之始发,(始发,未成之时也。

)少卧而不饥,(狂属阳,阳气盛,不入于阴,故少卧。

阳气并于上,故不饥。

)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一本作贵倨)也,(三者皆狂之意也。

)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三者狂之态也。

狂属阳,阳性动散而常有余,故其状如此。

)癫疾(一作病)始发,意不乐,(癫之意也。

)僵仆直视。

(一本作直视僵仆。

癫之态也。

癫属阴,阴性静结而常不足,故其状如此。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此总上二者而言,狂则三部阳脉皆盛,癫则三部阴脉皆盛也。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厥,逆也,气逆而痛也。

厥痛,厥头痛、厥心痛也。

真痛,真头痛、真心痛也。

)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手三阳,小肠、大肠、三焦也。

《素》:“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故风寒留滞,则头痛也。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入连在脑,邪进入于脑也。

不在经而在脑,故曰真。

)其五脏气相干,(相干,谓脏有偏胜,邪乘于心也。

)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但在心,言无别脏相干也。

)手足青者,(手足青,寒邪犯君火之位,血色变也。

)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滑氏《本义》谓真字下当欠一“头”字)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为君主之官,故邪犯之即不治也。

《灵·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即此义也。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谓望病患之五色而知其病之所在,如《素·五脏生成篇》、《灵·五色篇》所云是也。

神,圣而不可知之谓。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谓闻病患之声也。

如《灵·九针篇》“心主噫,肺主咳”;《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及下文五音之类是也。

圣,谓艺之至于至极者也。

)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谓问病患之所患及其爱憎喜怒也。

如《灵·九针篇》:“肝恶风,心恶热”,“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之类是也。

工,专精之谓。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之法,详《灵》、《素》及前诸难中。

巧,心智灵变也。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五色,五脏所现之色。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五音,五脏所发之音也。

又五脏之音属宫、商、角、征、羽,详《灵·五音五味篇》。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一本无也字。

五味,五脏所喜之味。

《灵·师传篇》:“临病患问所便。

”所起,病之所由生;所在,病之所留处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别其何脏腑之脉象,则知其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外,视色、闻声也。

内,问欲、切脉也。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五,谓井、荥、输、经、合也。六,谓井、荥、输、原、经、合也。其穴详《灵·本输篇》。)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诸阳经也。)故置一俞,一作 )名曰原。(俞,穴也。

  《灵·本输篇》以所过之穴为原,盖三焦所行者远,其气所流聚之处,五穴不足以尽之,故别置一穴,名曰原也。

)所以(一本无所以二字)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共一气,谓亦行于诸阳,非谓其气皆出于三焦也。

其详备见六十六难中。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一本有谓字)也?(凡经穴起止,其次第先井、次荥、次输、次经、次合,故云以井为始。

  然:井者,东方春也,(《灵·本输篇》以井属木,故于时配春也。)万物之始生。

  诸KT 行喘息, 飞蠕动,(KT 、 、蠕,皆虫行之状;喘息,言有气以息,俱虫豸之属,一岁一生之物也。

)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

(此以生物之理,喻人之血气亦然也。

)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甲亦属木,言岁与日皆始于木,故凡物尽然。

)故以井为始也。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一作 )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脏属阴,故曰阴。

腑属阳,故曰阳。

阴井属木,次火、次土、次金、次水;阳井属金,次水、次木、次火、次土,皆循五行相生之序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

(言此乃刚柔配合之道也。

)阴井乙木,(乙为阴木。

)阳井庚金,(庚为阳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阳金与阴木刚柔相合,为夫妇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余,指荥、俞、经、合也。

仿此,谓阴荥丁火、阳荥壬水,皆以此推之也。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详《灵·本输篇》,如肺出于少商为井,入于尺泽为合是也。

)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井属木,春为木令故也。

)万物之(一本无之字)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

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合属水,冬为水令故也。

)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此以时令之所属,配之经穴,以明出入二字之义,亦与前六十三难义同。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太渊,在手掌后陷中。

)心之原,出于大陵;(大陵,在掌后骨下横文中两筋间,此手厥阴之穴也。

余皆本经穴。

)肝之原,出于太冲;(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

)脾之原,出于太白;(太白,在足大指后内侧白肉际陷中。

)肾之原,出于太溪;(太溪,在足内踝后五分。

)少阴之原,出于兑骨;(少阴,手少阴也。

兑骨,即神门穴,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胆之原,出于丘墟;(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

)胃之原,出于冲阳;(冲阳,在足跗上,去内庭五寸高骨间动脉。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阳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

)膀胱之原,出于京骨;(京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大骨下白肉际陷中。

)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十二经皆以俞(一作 )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一作 。

下同。

)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十二经皆营卫为之流行,三焦者营卫之所出,营卫所留止之处,即三焦所留止之处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言何以三焦之所留即名为原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此即三十六难所云命门乃三焦之所本也。

详三十六难中。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言根本原气分行诸经,故曰别使。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三气,三焦有上、中、下三者之气也。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分言之则曰三焦,从其本而言之则曰原,故云尊号。

)故所止辄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三焦为原气别使,则三焦气所在,即原气所在,故即以原名之,而病之深者,当取乎此也。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说最明晓。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一作 。 下有一“皆”字。)在阳者,何谓也?(募,音暮。气所结聚处也。

  俞,《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义也。

阴,腹也。

肺募中府属本经,心主募巨阙属任脉,脾募章门属肝经,肝募期门属本经,肾募京门属胆经,胃募中脘属任脉,大肠募天枢属胃经,小肠募关元属任脉,胆募日月属本经,膀胱募中极属任脉,三焦募石门属任脉,诸穴皆在腹也。

阳,背也。

《素·气府论》:“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灵·背输篇》云:“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侠脊相去三寸所”,焦即椎也。

其心包俞在四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胆俞在十椎下,胃俞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诸穴亦侠脊相去三寸,俱属足太阳脉,皆在背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故令募在阴,俞(一作 。

下同。

)在阳也。

(言阴经本皆在腹,而其俞则俱在背;阳经本皆在背,而其募则皆在腹,盖以病气互相流传,由经络本互相通贯,故其气之结聚输转之处交相会也。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言此诸穴,刺之主治何病也。)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出,始发源也。流,渐盛能流动也。注,流所向注也。行,通达条贯也。

  入,藏纳归宿也。

五句本《灵·九针十二原篇》。

经文流作“溜”,义同。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由六十四难五行所属推之,则心下满为肝木之病,身热为心火之病,体重节痛为脾土之病,喘咳寒热为肺金之病,逆气而泄为肾水之病,然此亦论其一端耳。

两经辨病取穴之法,实不如此,不可执一说而不知变通也。

)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虚,血气虚也。

实,血气实也。

补之,行针用补法也。

泻之,行针用泻法也。

其说详《素·离合真邪论》等篇。

以经取之,言循其本经所宜刺之穴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母,生我之经,如肝虚则补肾经也,母气实,则生之益力。

  子,我生之经,如肝实则泻心经也,子气衰,则食其母益甚。

详见下文七十五难。

)不实不虚,(一本作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正经自病,如四十九难所云之类是也。

自取其经,即于本经取所当刺之穴,不必补母泻子也。

  七十难曰:(一本有“经言”二字)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灵·终始篇》云:“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两经虽互有异同,此其大较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也。

(阳气,谓天地之气。

人气,谓营卫之气。

上,谓皮肉之上。

下,谓筋骨之中。

浅取、深取,必中其病之所在,则易已也。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致,取也,谓用针以取其气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温,时令温也。

  阳盛则阴不足,故取阴气以补阳也。

沉之,谓深入其针至肾肝筋骨之位。

引,谓引其气而出之至于阳之分也。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寒,时令寒也。

阴盛则阳不足,故取阳气以补阴也。

  浮之,谓浅纳其针至心肺皮血之位。推,谓推其气而入之至于阴之分也。此即经文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何谓也?(营主血在内,卫主气在外,营卫有病,各中其所,不得诛伐无过也。

此即《素·刺齐论》所云:“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之义。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阳,卫也。卫在外,欲其浅,故侧卧其针,则针锋横达,不及营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阴,营也。

营在内,针必过卫而至营,然卫属气,可令得散,故摄按之使卫气暂离其处,则针得直至营,而不犯卫也。

)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灵·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引经文本此。

盖阳经主外,故从四末始,阴经主内,故从五脏始。

迎者,针锋迎其来处而夺之,故曰泻。

随者,针锋随其去处而济之,故曰补。

通阴阳者,察其阴阳之虚实,不得误施补泻也。

详见七十九难中。

  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知往来逆顺,正经文所谓迎随之义,越人之所本也。

诸家论说纷纷,皆属误解,盖经学之不讲久矣!)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阳主外、主表,阴主内、主里,察其虚实而补之、泻之,令调和也。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诸井皆在手足指末上,故云肌肉浅薄。

气藏于肌肉之内,肌肉少,则气亦微。

不足使,谓补泻不能相应也。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此泻子之法也。

如用补,则当补其合,可类推。

然惟井穴为然,盖以其气少不足为补泻,泻子补母,则气自应也。

  故经言(一作云)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言泻则当以子,补则当以母,不可误施。)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五句经文无考)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此亦以五脏所属为言也。

井与春皆属木,荥与夏皆属火,俞与秋皆属金,合与冬皆属水,故四时有病,则脏气亦与之相应,故刺法亦从时也。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言有五者之证现于外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说详四十九难中。

此举邪之在肝者,以例其余也。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言五者之变,不可胜穷也。

)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

(言病虽万变,而四时实有定数,治之之法,总不出此,其道简约易行也。

)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此又推言用针之道,其微妙之处,乃在秋毫之间,又非四时之所得而尽,学人又不可因易而忘难也。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此即六十九难泻子之法。南方为东方之子,北方为西方之子、东方之母。说详下文。)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更相平,言金克木,木克土,循环相制,不令一脏独盛而生病也。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此言五行本然之道也。

)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实则泻其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胜火,(木之母胜木之子也。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木之子火,为木之母水所克,则火能益水之气,故曰子能令母实。

水克火,能夺火之气,故曰母能令子虚。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子能令母实,泻子则火势益衰,而水得以恣其克伐;母能令子虚,补母则水势并旺,而火不敢留其有余,如此则火不能克金,而反仰食木之气以自给,使金气得伸,而木日就衰,则金自能平木也。

不字诸家俱以为衍文。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言治金虚之法当如此,不可止取一经以为补泻也。

若此义不明,则治虚之法且不能,安能治他病乎?二语经文无考。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言取何气以为补;而其所泻之气,则置之何地也。)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

(卫主气,故取气于卫。

其法详下七十八难中。

从营置气,谓散其气于营中也。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此承上文而言补泻之法,尤当审其阴阳虚实也。

卫为阳,营为阴,卫虚而营实,则补阳泻阴;营虚而卫实,则补阴泻阳,而其补泻之法,则又有先后也。

《灵·终始篇》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此其说之所本也。

)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阴阳得其平,则营卫之气通畅流行矣。

要,谓要法也。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木旺侮土也。

)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补其脾气,则能御肝,不受克贼也。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专治肝而肝邪入脾,则脾又病,经所谓“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者也。

)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素·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此呼吸出内之法,越人以为其道不尽于此,当如下文所云也。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信其左,谓其法全在善用其左手,如下文所云是也。

信其右,即上呼吸出内针也。

持针以右手,故曰信其右。

)当刺之时,(一本有必字)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弹,指击也。

努,揉也。

)爪而下之,(以爪掐至肉中也。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动其血气,则气来聚如脉口之动,此左手所候之气也。

)顺针而刺之,得气,(谓气至针,此针下所候之气也。

)因推而内之,(推入其针,气亦从之入也。

)是谓补;动而伸之,(谓摇动而引出其气也。

)是谓泻。

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男则候之于卫之外,女则候之于营之内。

)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候气而气不至,则营卫已脱,针必无功。

十死,言无一生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迎随,解见七十二难。

经语见《灵·九针十二原篇》。

按此子母即以本经井、俞所属五行生克言,非如七十五难指五脏所属子母也。

)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心病属火,本当取荥。

阴受气于五脏,其经气从俞及荥、及井,泻俞则迎其来处而夺之,俞属土,心之子也;补井则随其去处而济之,井属木,心之母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一作濡牢)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气,指针下之气也。

  其气来而充实坚牢为得,濡弱虚微为失,言得失则有无在其中矣。)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二句经文无考)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即七十八难所谓“动脉之状”是也。

滑氏谓:“有见如入下当欠有见如出四字。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气尽,其气来而复散也。

)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滑氏《本义》:“如读若‘而’”,古字通用。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言实者宜泻,而反补之;虚者宜补,而反泻之;不足者,反损之;有余者,反益之,皆误治也。

经文见《灵·九针十二原篇》。

)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一作也。

言所谓虚实者,不知其指脉言,抑指病言也。

)其损益奈何?(言其损益之法,将何如而得也。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

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说详七十五难中。

)当知金平木。

(言当泻南方、补北方也。

)假令肺实而(一作故知两字。

)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如此则肺益甚,而肝益虚矣。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害,谓不惟不能治其病,而反害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