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求集

诚求集 #

  清 朱世扬撰

  一、急惊风 #

  小儿夜卧不稳,卧困中笑哭,啮齿咬乳,鼻额有汗,即发惊之渐。

其发也,痰壅壮热,面赤唇红,忽然手足牵引,窜视反张,脉浮洪数紧,口中气热甚,且牙关紧急,或啼不出声,此由内实有热,外挟风邪小儿阳旺则内热,热极则风生。

此风非外来之风,则内出之风。

风火相摶,肝心二脏交争,痰涎壅塞,关窍不通,风气蓄甚,盛而无所泄,故暴烈而为急惊也。

治先通关,取吐取嚏,次用截风定搐丸只清其火、治其惊,便是截风定搐,原不必用风药以表散也。

痰热既降,当养血安神。

若搐定而尚有微邪,宜消痰清热;若搐不定,仍议下之,然须详审所因,分别处治。

或伤风热,至心热甚而生惊,肝邪动而发搐,宜先清散,疏肝经,安魂退热。

  或伤暑热,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宜消暑清心饮、辰砂六一散之类。

有伤风咳嗽,痰涎壅盛而发惊搐者,宜导痰顺气,如王氏抱龙丸,疏解之剂送下。

有因异相恶物,厉声触响及客忤而发惊搐者,宜镇惊安神,牛黄镇惊丸,茯神金银器煎汤服之。

有儿心神不足,独卧无伴,恐惧发惊者,或平时为惊恐便掣搦者,安神丸。

有胎毒疮肿顿愈,其毒内攻,腹胀发搐者,百解散主之。

如疮再发可愈,不发则喘胀而死。

有饮食伤脾,脾弱不化,气血凝滞,腹胀发搐者,以消化为主。

是则善治惊风者,当无执惊风二字于胸中,乃称神妙。

薛按云:急惊多属肝胆经症,不可纯用去风化痰。

其实热,抽搐饮冷,便闭者,泻青丸;便调者,抑肝散;大便不实作渴者及食少者,地黄丸;肝血虚而风火相摶,抽搐目,筋急痰盛者,四物加钩藤、山栀,以清肝生血,更用四君以补脾,六味以滋肾。

又云:邪入本脏,则面青眼窜,宜柴胡清肝散加龙胆草。

邪入心,则面赤夜啼,栀子清肝散加川连。

邪入脾,则面黄呕吐,虚汗嗜卧,六君加柴胡、山栀。

  邪入肺,则面白气喘,异功加柴胡、桂枝。

邪入肾,则面黑,啮齿咬牙,六味丸。

如已服祛风化痰、泻火辛散之剂而病不愈者,便宜认作脾虚血损,急保脾土,此尤推本之治,不可不参。

治验(案) 发热,腮红脸赤,见其两目如怒,直视不转,知其惊风将至,急为泻其肝胆之火而愈。

  (案) 九岁,因惊发热,抽搐顿闷,烦渴饮冷,面目赤色,印堂左腮尤甚。

此心肝二经风热相摶,为形病俱实之症。

用泻心丸料,入炒川连,一剂便利,而热抽搐减,继以清心平肝而愈。

  (案) 二月发搐多痰,投二陈、姜汁、竹沥不效。

密斋诊之,三关青气,两颊赤色,目常直视,指如捻物。

曰:此得之外感,未与发散,热入于里。

盖肝有热则目直视,得心热则搐。

小儿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时,当与泻肝。

陈皮、半夏、生姜之辛,皆助肝之物,安得取效?乃用泻青丸以泻肝木之有余,导赤散以泻火热之在心,兼服而安。

  (案) 二岁,身热惊悸,诸罔效。

一日忽作鸦声,少顷音哑,鱼口!开张,状如欲哭,却但眉皱结,终无音出。

遂以指探其口中,唇干舌燥,知其为心热,故欲言而不能也。

急用清心解毒汤,一服而鸦声复出,再剂而音始全而愈。

世人一见惊症不啼,便以哑惊风目之,弃而不治,或从用通关利窍之药,终归无益,深可痛也。

  (案) 五岁,闷乱喘逆,痰壅声哑,医者欲作惊治。余曰:是肺胀也,试验其鼻张肺窍通于鼻,可信。与牛黄葶苈丸,一服,立见痰下降而诸症悉平。

  (案) 发热抽搐,角弓反张,神昏多汗。

医者或因其搐掣,将投镇坠;或因其昏汗,欲进补益。

予诊之,尺寸俱浮,攒眉多啼,信用太阳疏解药一剂,势减大半,后遂不服药而愈。

诸医询其故,曰:予脉浮,知其表症也。

眉皱啼哭乃头疼之明验也。

症在太阳,其脉上连风府,下贯腰脊,病则筋脉牵强而为搐掣,只因小儿腠理未密,神智未全,故伤寒初起,太阳早已多汗神昏耳。

  (案) 夏月,卒然惊搐,闷乱不宁,烦热作渴,多汗神昏,脉虚微。

余用鲜青蒿、川连、香薷、人参、茯神、丝瓜叶,露水煎服,以清时令火热,补元气之不足,二剂如释(审前症,倘有郁闷之疾者,加开豁之味)。

其现症,似与前症太阳之患略同,但伤寒初起不渴,伤暑初起便渴;伤寒脉盛,伤暑脉微。

以此辨之,合参二症,既可识寒暑之分,复当知抽搐似惊而实非惊者,最易混同处治,不可不审其毫芒间也。

  急惊风方取吐法:南星牙皂僵蚕麝香赤脚蜈蚣为细末,姜汁调,擦牙上或入二三滴于口鼻中,取吐出涎,关自通矣。

  取嚏法:牙皂细辛川芎白芷麝香锉晒为末,用灯心蘸入鼻内,得嚏可愈。

  截风定搐丸:天麻僵蚕南星防风朱砂全蝎蜈蚣白附子麝香蜜丸梧子大,薄荷钩藤汤送下一丸。

  定搐丸:赤脚蜈蚣酒浸,炙,一条麻黄去节南星炮白附子僵蚕羌活代赭石醋煅七次蝎梢姜黄各二钱朱砂一钱各为末,荆芥苏叶汤调下。

又法,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分。

又方,去麻黄,加薄荷、麝香、乳香、白花蛇头一个酒炙一钱五分、天麻。

  消暑清心饮:香薷泽泻扁豆黄连薄荷猪苓厚朴干葛甘草茯苓镇惊丸:麻黄人参三钱甘草茯苓松壳五钱白附子硼砂朱砂二钱五分全蝎去尾稍麝香安神丸:朱砂四钱川连生地五钱甘草二钱五分泻青丸:羌活一两防风一两川芎一两当归一两五钱山栀二两龙胆草一两大黄三两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山栀汤下。

  抑肝散:柴胡钩藤龙胆草薄荷山栀甘草当归白芍水煎服。

  百解散:葛根升麻赤芍黄芩薄桂甘草麻黄栀子清肝散:柴胡山栀丹皮各一钱茯苓川芎芍药当归牛蒡子各七分甘草三钱柴胡清肝散:柴胡五钱黄芩炒,一钱人参三钱甘草四钱川芎炒,一钱山栀一钱五分连翘桔梗各一钱水煎服。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灯心急惊风不治症目睛不转,口中出血,两足摆跳,肚腹搐动,或神缓而摸体寻衣,或症笃而神昏气促,灌药不下,通关不嚏,口中热痛,忽大叫者,不治也。

  慢惊不治症慢惊四肢厥冷,直卧如尸,吐泻痰喘,二便不禁,脉沉肢冷者,不治。

  二、慢惊风 #

  慢惊者,面淡青白,眉唇间青黯,神缓气微,鸦声歇发。

两眼似睡非睡,两足非搐似搐,脉来沉微散缓,喉中无活甚痰声,或身热,或不热,或四肢冷,或不冷,较急惊势若稍缓而转深。

此因天禀薄弱,或久病元神消耗,或吐泻有伤中气,或过服克伐之品损伤气血,以致土虚木侮而成。

  治宜保脾为主,使土旺生金,金来平木,其风自定,甚不可攻击。

症虽有痰,只六君加天麻、钩藤、炮姜主之。

若痰多唇白,肢冷如冰,不省人事,此虚慢之极,固真汤主之。

然须详审。

如果无阳症,速宜助胃回阳。

若症从急惊传变,手足热而尚有阳症者,但当调脾养血,佐以安心制肝,不可全用阳药。

薛按云:慢惊多因脾胃亏损,肝木所胜,异功加当归、枣仁,佐以钩藤饮子。

脾土虚寒者,六君加炮姜、木香,不应急与附子以回阳,或有生者。

法最精当,可宗。

  慢惊风方 #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异功散:即四君加广皮。

  六君子汤:即四君加广半夏。

  固真汤:即四君加黄芪、附子、肉桂、山药。

  八味丸:即六味加附子、肉桂。

  熟地八两山药萸肉四两丹皮泽泻茯苓各三两桂心一两附子一两三、慢脾风

  慢脾风者,四肢微搐,冷而不收,两眼常合,睡中摇头,昏沉不省,痰涎凝稠(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即不可作痰论),此盖胃气虚甚,传变已极,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宜附子理中汤。

若太冲有脉,当灸百会穴(在巅顶上)。

  慢惊!治验(案) 患伤食发丹,服发表之剂,手足抽搐,服抱龙丸,目(虚风内动也),痰盛(涎无所流也)。

此盖脾胃虚损,传变已极,急当温补胃气,用六君加附子,一剂而安。

  (案) 久泻后作呕吐,面白额汗,目慢神昏,此为慢惊将至,命用参苓散作丸与之,不信。

  服消导药,更昏睡不醒,肢冷抽搐,眼微上视,喉有痰声。复诊之,用六君加南星、炮附子、僵蚕、天麻而愈。

  (案) 每遇惊搐,即痰盛、咬牙、发搐、摇头、作泻,恪服脑、麝、朱砂等药,以致慢惊而卒。

  (案) 五岁患感症,初起脉细数,予以清解方与之。

因其子不肯服药,少尝遂止,渐见目窜手搐。

医者皆曰慢惊矣。

诊之,口渴舌燥无苔,大便不通。

乃曰:此伤寒败症也。

缘禀赋阴亏,故初起便脉来细数,兹已危极。

急与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天冬治之,便润而安。

复调补正气而愈。

  慢脾风方 #

  理中汤:人参白术炙草炮姜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左归饮:歌曰:左归萸地药苓丛,杞草齐成壮水功,若使为丸除茯草,更加龟鹿二胶同,菟丝牛膝还宜用,精血能充效莫穷。

  熟地茯苓炙草枸杞子淮山药山茱萸肉

  四、疳症 #

  疳者,干瘦也。

多由乳食不节,致伤脾胃,或吐久、泻久、痢久、疟久、热久、汗久、嗽久、疮久,以及痘后疹后,耗损气血,相挟成疳。

古人分五脏论治。

心疳即惊疳,面黄颊赤,体若燔炭,尿赤盗汗,惊悸烦渴,或口舌生疮。

此为心脏积热,宜茯苓丸或宁心丸,虚者安神丸。

肝疳即风疳,肌肉消瘦,脑热青筋,目札赤肿,白膜遮睛,或更浑身疮癣,项胁结核,下则泻青或泻血,此为肝脏受热,宜芦荟丸兼地黄丸。

脾疳即食疳,黄瘦面肿,腹大热身热,泻下酸臭,便虫溲白,喜合面卧,好吃泥炭等物,宜磨积调脾,用大肥儿丸。

虚者先与四君子汤。

肺疳即气疳,潮热咳嗽,或吐浓血,鼻干毛耸,咽喉不利,或流涕而口鼻生疮,此为热壅伤肺。

此先宜清金饮,次化虫丸,外用敛鼻散。

肾疳即急疳,耳轮焦黄,爪黑面黧,蒸热骨软,口渴唇红,肌瘦痛泄,四肢如冰,或耳内流脓,或齿根腐烂,或食自发,或喜卧湿地,此为脏腑伏热,肾气受伤,宜九味地黄丸。

又名热疳,焦渴,自汗,喜卧冷处,烦躁多啼,酷嗜瓜果,如圣丸。

冷疳,羸瘦肢冷,目肿,面黧,腹胀,肠鸣,溏色不一,或沫青白,加减木香丸。

蛔疳者,眉皱多啼,呕吐清沫,腹中作痛,肚胀青筋,唇口紫黑,肠头!?" 痒,此为早食肥甘,畜滞生虫,使君子丸。

有脊疳者,虫食脊膂,身热羸黄,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疮生十指,频啮爪甲,青黛丸,泻血不止,定粉散。

有脑疳,头皮光急,满头饼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外用吹鼻散,内服龙胆丸。

  有疳渴者,体热烦躁,多渴少睡,吉氏方或天竺黄散。胃气下陷,津液不生,日则烦渴引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小儿疳渴方或参苓白术散。

  有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不聚,香蔻丸,没石子丸。

有疳痢者,停积宿滞,少腹烦冤,频下恶物,木香丸,兼下部痒者,青黛散。

有疳疟者,病疟未已,胃虚成疳,腹中有癖,小柴胡去黄芩加炙黄芪、鳖甲,合肥儿丸。

有疳肿胀者,虚中有积,其毒与气交并,故令肚胀青筋,手足瘦细,或下部生疮,宜金丑丸。

  又或脾气受湿,头面四肢俱肿,先与实脾利水,兼与肥儿丸。

有疳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喘嗽神枯,泻渴恶食,肚硬如石,面白如银,朝凉暮热,肌肉消瘦,六脉细数,黄鸡丸,兼调元之剂。

又名猴子疳者,因疳痨骨蒸,身体瘦悴,面赤而削,形如猴子,治用鳗鱼丸。

有无辜疳者,脑后项边结核如弹丸,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内有虫,不速针出,则内热脏腑,肢体痈疽,便痢浓血,肚热羸瘦,头露骨高,从兹夭折,宜肥儿丸、蟾蜍丸、人中白散。

其若手足极细,项小骨起,尾削体痿,腹大脐突,胸高,或生谷癥,即名丁奚。

若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即名哺露。

二症与无辜症略同,总为难治之候。

要之,名症虽多,可参合五脏症处治。

已任篇云:疳症,一味五味异功散加川连、木香,百不一失。

若头大,肚大青筋,四肢独细,即川连、木香亦不可轻用,一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如疳而有虫,异功散加蛤蟆、川连(大便必似水,两焦出无渣),甚至经月累年,服之自愈。

法虽未备,其议论却高绝,会其大旨可也。

  疳症治验(案) 患心疳,面黄颊赤,体瘦身热,惊悸烦渴,用秘制安神丸,愈。

  (案) 又一儿患前症,兼掌中热,通身如疥,用安神、肥儿二丸而愈。

  (案) 患肝脾之疳,面黄腹胀,内热少食,大便不调,倦怠口渴,遍身生疮,此肝脾疳症,用大芦荟丸,不月而安痊。

  (案) 困睡泄泻,好食泥炭,遍身生疥,此脾经疳症。

薛有成按:用六君兼肥儿丸,予变易之,先以四味肥儿丸料,加使君子、蛤蟆,服五六朝,后继以异功散加川连、木香,数剂而愈。

  (案) 六岁,患疳症,忽目睛垂出寸许,胀痛难忍,时大便出血。

见者俱为惊怪。

予曰:此肝病也。

肝受邪而壅,内胀也。

大便出血,肝木侮土也。

用羌活一味煎汁,送下消疳之剂,四五日得安,继以调养肝脾,多服而愈。

  (案) 田家儿四岁,不禁生冷、油腻、面食,渐见身面俱黄,酿泻肚胀,体削身热,年余未愈。

予以消疳丸与之。

或曰:“病久矣,奈何?”予曰:“其病虽久,宿滞犹存。

”其初,形气本盛,病得伤食,为有余之症也。

服月余渐安。

继加参术,去五灵蓬术青皮,更月余而愈。

  (案) 五岁,痘后患痢,痢未止而疳症悉具。

医以消导,谓无积不成痢也。

岂知病已成疳症,属不足。

况痘后气血重耗之际,再可导乎?多服加减肥儿丸及参苓白术散而愈。

  (案) 肝症欲作,两目连札,色赤,寸指拭眉眼,治验见目病。失集。

  疳症,目赤肿,眵泪多,弦烂痛痒,揉擦不休,治验见目病。失集。

  (案) 四岁,咳嗽身热,便溏,伏邪久敛伤阴,恐成疳积。附方:生甘芍、淡黄芩、丹皮、茯苓、焦神曲、泽泻、象贝母、广陈皮、桑叶、荷叶。

  小儿食甘物,多生疳病。

疳有五:心肝脾肺肾也。

治疳先辨冷热肥瘦,初病为肥热疳,久病为冷瘦疳。

五疳诸积,腹大筋青,面黄肌瘦,或腹痛。

以葱椒煮蛤蟆食之,大效。

  疳症方 #

  宁心丸:麦冬牙硝寒水石淮山药茯苓甘草朱砂飞荷叶安神丸:人参归身甘草半夏橘红枣仁茯苓赤芍五味子淡姜芦荟丸:人参淮山药人麦! 茯苓陈皮当归芦荟青皮槟榔麦芽麝香大儿肥丸:人参白术淮山药陈皮山楂蓬术茯苓白芍黄连胡连厚朴青皮泽泻槟榔川芎肉蔻谷虫蟾蜍头柴胡甘草使君子化虫丸:姜黄白芷青黛胡连芦荟川连川芎蛤蟆茯苓丸:茯神芦荟琥珀黄连茯苓远志肉钩藤蛤蟆菖蒲寸香各为末,米汤糊丸。

  没石子丸:木香黄连二钱五分没石子一个蔻仁二个诃子肉三个干蛤蟆一只,酒炙为细末,饮丸麻子大。食前量大小服之。

  如圣丸:胡连川黄连辛荑炒,二钱使君子肉三钱麝香一钱五分干蛤蟆一只,酒炙使君子丸:厚朴使君子广皮甘草

  诃子青黛 #

  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

  香蔻丸:黄连三钱,炒肉蔻木香诃子肉煨砂仁茯苓各一钱为末丸如麻子大,米饮下,轻重量大小用之。

  清金饮:前胡杏仁桔梗旋覆花半夏桑皮甘草薄荷陈皮水煎服。

  天竺黄散:天竺黄雄黄牛黄朱砂胡连犀角广木香甘草钩藤麝香薄荷蛤蟆芦荟为末,每服五分,日三服。

  木香丸:木香青黛槟榔肉果麝香续随子蛤蟆为末蜜丸。

  参苓白术散:见泄泻门。

  龙胆丸:龙胆草升麻苦楝根皮烤油发灰防风芦荟青黛黄连香连丸:木香一两乌梅炙干,四钱吴茱萸炒黄连二两为末,用阿胶五钱水化为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甘草汤下。

  人中白散:人中白一分麝香五钱蛤蟆一只,干芦荟五钱每服五六分。

  香蔻丸:肉豆蔻木香砂仁诃子肉煨茯苓各一钱异功散:白芍黄芪鳖甲人参柴胡茯苓甘草干姜青黛丸:青黛一两胡连五钱川连五钱天竺黄五钱朱砂二钱五分麝

香一钱肉蔻二枚牛黄五分干蛤一只

  五、疟疾 #

  小儿不避风寒暑湿,邪侵不散,久则结积于太阴手太阴肺而发往来寒热也。

其因寒者,恶寒,腰背头项痛,寒重热轻而汗难,葱白汤加桂枝、柴胡。

因风者,恶风,头痛,骨节疼痛,热多寒少而自汗,桂枝汤加柴胡、黄芩。

食疟者,恶食,嗳气,胸腹满闷,小柴胡去人参加枳实、厚朴、麦芽、神曲之类。

痰疟者,多食瓜果、油、面,郁结成痰,心下胀满,或烦呕吐沫,头疼肉跳,甚则昏迷卒倒,二陈加柴胡、黄芩、姜汁之类(风寒痰食多相兼,当量所属轻重加减)。

湿疟者,寒热身重,骨节疼,自汗喜呕,得之汗出脱衣,冲冒风寒雨湿所致,二陈加苍术、防风、柴胡。

暑疟者,面垢口渴,大热大喘,热已而常有汗,柴胡白虎汤。

  惊疟者,发热发搐,小柴胡去人参加钩藤、龙胆草。阴疟者,至晚则发,累月不已,在于血分,加升提引出阳分,方与散截。

  三日疟,如阳虚寒多,主以参术姜桂。

如阴虚热多,主以首乌、鳖甲、牛膝、知母之类。

随症选用。

初起症实,仍主解散(万氏以平疟养脾丸,久服则移近而汗解)。

久疟后,胁下痞满,或腹中结块,名疟母,鳖甲散加减。

治疟之法,大略寒多者,小柴胡加山栀、丹皮;渴甚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汗出腹满便闭者,大柴胡汤;本虚兼痨倦内伤夹外感而致疟者,寒热交作,倦怠少气,加味补中汤;久疟气血俱虚,寒热不甚,或不寒而但微热,如邪已尽,八物汤,邪未尽,或乘虚复侵,加柴胡、陈皮、黄芩。

有虚人病久,日夜寒热不时,似疟非疟,六君、补中、六味、八物选用。

有阴虚症,午后恶寒发热,至晓汗解,似疟者,实瘵症也,重宜补阴(唯疟脉多弦数,阴虚脉多虚涩而数,为辨)。

上二症,切不可泛作疟治。

  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用青皮、草果、常山一切刚燥克滞之药,以为攻截良法,岂知正气益虚,邪气愈深,轻则绵延不已,重且变症多端,因而致毙者比比

,可不戒之!疟症治验

  (案) 五岁,患疟,始发间日,继而三日,渐作连日不已,年余未愈。

视之面黄色,肢体消瘦,腹大而坚,手足面目俱浮。

或专与利湿之剂,不效。

予用加味胃苓丸,合小柴胡汤,以健脾去湿除邪,更加青皮、鳖甲、当归,入厥阴血分而破其结积,两月而愈。

  (案) 九岁,患疟,寒热俱甚,胁痛多呕,渴欲饮冷,此少阳阳明二经症也。用小柴胡加石膏、麦冬、竹叶,二服而安。继以和中养胃而愈。

  (案) 一女患疟,独热不寒,烦渴饮水,与和解不效。

诊之,脉数且疾,此为瘅疟,得之肺素有热,用麦冬、知母、黄芩、花粉、山栀、厚朴、陈皮、甘草,一剂减,二剂愈。

  (案) 患疟,兼便血盗汗年余。审乳母素有郁怒,寒热便血。先以加味逍遥散治其母,儿以健脾平肝之剂与之,母子病痊。

  (案) 十三岁,疟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渴欲引饮,面赤如脂,竟作肾阴中虚治。用六味加柴胡、白芍,大剂煎与而安。

  (案) 疟愈后,忽发浮肿,属汗后御风之故,以胃苓丸,用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煎汤送下而愈。

  (案) 一儿疟久,渐见浮肿,为疟邪未尽退,脾虚不能胜湿所致。用小柴胡合胃苓丸汤加减,调理而愈。

  疟疾方 #

  葱白汤:羌活防风淡豆豉杏仁生姜葱白二陈汤:半夏茯苓新会皮甘草或有去陈皮加橘络圆圆柴胡白虎汤:柴胡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柴胡汤:半夏黄芩甘草姜枣人参柴胡鳖甲散:生地熟地黄芪白芍地骨皮鳖甲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白芍半夏枳实甘草八物汤:白术茯苓炙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分治心肺血脉虚损,效能益气和血。

  左金丸或汤:川连吴茱萸加味逍遥散:柴胡南薄荷当归陈皮甘草白术丹皮黑山栀疟症有呕逆,乃胃中火邪炽盛,气逆上升耳。

治宜解表肌去邪为法。

倘视其舌苔黄厚,或胸脘痛,当兼消导。

  六、痢疾 #

  痢由湿热蕴积,交滞肠胃而作。

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

赤白相杂,气血俱伤(前人以赤白分寒热,误以湿为寒耳)。

大法:初起,症实、脉实,可施推荡;稍久,则调气和血。

如见形色虚薄,脉微弱,或因攻而愈剧者,均当愈议补。

然更须究其所因而治。

挟热者,烦渴引饮(久痢,内亡津液,亦多燥渴,勿混),肛门口燥,下痢纯血,小便短涩、黄赤初起居多,宜四顺清凉饮,或黄连芍药汤。

挟冷者,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或纯白而乳亦不消(渐至者居多),理中汤加白芍、木香。

食积痢者,色黄臭秽,腹痛下痢后痛减,保和丸加木香、厚朴。

挟风邪者,初起即恶寒发热头痛,清涕自流,脉浮数,先用柴葛、防风、厚朴、陈皮之类以疏表。

挟暑热者,痢下赤白相兼,或见紫色,烦渴,恶心,脉数,溲禁,煎六味香薷饮调益元散。

湿盛者,身重,肢痛,或下如菜汁,香连丸合平胃散。

惊痢,色青如苔,兼惊治。

疳痢,色黄白,积下无时,兼疳治。

时行疫痢者,一方一家传染,发兼头痛,口渴烦躁,下痢尿涩,甚者一日一夜百次,或兼发斑疹,宜升麻、葛根、柴胡、芩连之类,热甚渴甚,可加寒水石,更有别症,以意加减。

切忌大黄、朴、硝、槟榔、枳实、乌梅等物。

其或得晴雨不常,阴湿之气盛者,宜木香、川连、地榆、川芎、白芍、当归、肉蔻之类调理。

有休息痢者,粪如鱼脑,经年不已,或愈而复发,有积者,楂术膏,无积者,异功散加木香、诃子肉。

虚甚,用八物加桂、乌梅、肉果,作丸常服。

其有湿热熏蒸清道,上至胃口热极,汤药入口即出,为噤口痢,用田螺肉入麝香,捣?! 脐中,以引下其热,用陈仓米、川连、石莲肉同煎,细细呷之。

虚者,以人参汤仓米,名仓连汤,或香连丸加石莲肉末,陈米汤下。

五脏蕴热,熏蒸脏腑,五液俱下。

而痛痢五色者,急清热解毒和血,银花酒、连、归、芍、木香、乳香之类。

饮食不?",肛门宽大深黑,腹痛,频滴鲜血,名刮肠痢。

日夜频并,饮食直过,不为肌肤者,名滑肠痢,与前噤口五色,并为恶候。

痢中有里结#后重症,数至圊而不能便,圊后少减,系火性速急而气滞甚也,疏气化滞汤。

久痢脾虚下陷,亦有欲去不去之状(频见污衣,得解愈甚,为验)。

补中汤加减。

大孔痛者,热流于下也,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炒干姜。

久病肠胃虚弱,亦肛坠痛,但宜温之。

肝气呕逆者,香、连、吴萸、青皮、白芍平之。

久痢胃气虚寒亦作呕吐,理中六君温补之。

久痢变泻,为积滞去,脾土尚亏,脾得养而自止。

泻久变痢,脾土败而积滞方壅,恐药剂之难投。

其有初痢而变泻者,此血病传入气中,宜调气和血,不可遽止。

初泻即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加调气,切莫妄行。

痢而变疟,腑病传经,助其升达而易愈。

若痢从疟致经病传腑,其气不能升举也,难愈,积滞盛者,必死。

疟痢并作,莫重之症,疏其经,通其腑,用人参败毒散,香连丸。

有痢后脾虚,不能制水,遍身浮肿者,实皮利水为主。

久痢内亡津液,渐成疳症,参苓白术散,大补胃气,兼与治疳。

痢后脱肛见本条。

凡治痢,当知四大忌。

一忌大下,盖痢多积滞,与沟渠壅塞相似,摩刮疏通自愈。

若经用水气等剂,奔溃太甚,壅塞转不能除,徒伤元气。

壮盛犹可,怯者危矣。

二忌温补收涩太早。

盖积滞未尽,早与参术,则热愈炽气愈滞而血亦凝,久之正气虚邪气愈盛,便难为力。

若更用诃子、粟壳等收涩,则胀满喘逆,哕恶不食,诸恶症顿起,杀人最速。

三忌误发汗。

盖头痛目眩,身发寒热,必不尽属外感,乃内毒熏蒸,自内达外而然。

  若发汗,则正耗而邪益肆。

且风剂燥烈,愈助热邪。

表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者。

故前挟风一症,最宜端的。

四忌分利小便。

盖分利,水泻之良法。

痢因邪热胶滞,津液枯涩而成,漫用五苓等剂,则津液愈枯而滞涩转甚,遂致缠绵不息。

但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矣。

安用分利为哉?痢疾治验(案) 三岁,病痢。

医下之,且泻痢频并,医自知前非而止之。

痢甚,后重而少物。

予诊之曰:通因通用之法,须因人而施。

此子胎禀薄弱,过下伤脾,中气下陷,故今泻痢频并也。

  脾胃大伤而陈腐未尽,骤用止涩,故今物少而后重愈甚也。用异功散加香连归芍,数日痢止,月余元气始复。

  (案) 久痢,里急后重,去不自禁,去后痛益甚,手足并冷,此胃气虚寒下陷也。补中汤加木香、补骨脂,倍升、柴而愈。

  (案) 暑月患赤痢,所下纯血,烦渴尿涩,以天水散加神曲作丸与之,顿愈。

  (案) 邻家儿九岁,赤痢初起,壮热腹痛且满,脉洪盛。

医诊之曰: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燥者死。

予曰:大热矣。

若痢久而六脉洪数,身热烦渴,固难治。

此则邪气方盛,但以磨荡通利为急,用香、连、归、芍、枳壳、槟榔、楂曲、厚朴、陈皮、甘草,次加大黄,再剂,脉平热退而渐安。

  (案) 疟后,多食油腻瓜果,转而成痢。

  予与香连扶脾丸愈。又一儿前症同,更加脱肛。

  即以前药加升麻煎汤送下,顿安。此症每多于夏末秋初,若妄投通利,多致不救。盖以疟后致痢,多因胃气下陷,当作虚治,或补中汤送下香连丸,效。

  (案) 久痢淹淹欲绝,以赤石脂末四五两,煎汁成水,煎六君子加莲肉,一剂而止。此仲景收涩下脱真气之法。

  (案) 久痢大渴,用七味白术散加黄连、阿胶、黑姜、乌梅,二服渴止,渐愈。

此渴非实热而渴,乃津液枯焦而渴也(案) 赤痢经年不已,面目虚浮,肌肉晦暗,至夜则身热口渴,诸药罔效。

诊之,脉沉而数,乃曰:此阳邪陷入于阴中也,必提其内陷之邪,使尽从表而出,方可取效。

  痢疾方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效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人参败毒散:人参茯苓甘草枳壳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薄荷淡姜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生地甘草柴胡等分煎服。

  黄连芍药汤:黄连白芍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甘草清暑益气汤:人参黄芪升麻白术陈皮神曲泽泻黄柏当归青皮干葛五味子甘草煎服。

  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香连丸:木香一两吴茱萸炒黄连二两炙乌梅肉四两各为末,用阿胶五钱,水化丸麻子大,每用三十丸。

红痢,甘草汤下;白痢,生姜汤下。

  加味理中汤: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陈皮一钱半夏一钱半五味子九粒干姜二钱细辛五分加味二陈汤:陈皮半夏生姜茯苓杏仁木香细辛枳壳各等分安肾丸:肉桂川乌桃仁白蒺藜巴戟山药茯苓石斛萆薢白术肉苁蓉补骨脂蜜丸。

  小安肾丸:香附子川乌川楝茴香熟地川朴保和丸见呕吐门参苓白术散见泄泻门六味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黄连茯苓木瓜

  七、目直目窜 #

  小儿目直,肝病也。

肝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

当辨所属,而随其症之虚实以为治。

又有饮食停滞中焦,清不能升,浊不能降,致令中满腹痛,甚且痰涎壅塞,目定似惊之状者,轻则消导化痰,重则探吐积滞,继以扶脾。

  目乃肝之窍,肝热见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

  小儿眼上窜,为心热所致,火气上炎也。若发热发搐,饮冷啼叫者,泻心汤,导赤散;水亏不能制火,火无所制者,六味丸。

  目直又有感冒吐泻,致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勿用惊药,宜补脾平肝,其病自愈矣。

  目直目窜治验(案) 忽然仆身,啼哭如叫,两目直视。

  村医作惊治。余视其唇口紫色,口吐清涎,知为虫痛也,不得因其目直,拘?! 肝症。投安虫饮,果愈。

  (案) 发热,腮红脸赤,见其两目怒,直视不转。

见急惊门(案) 受惊,服镇惊化痰。

忽寻衣撮空,目上视。

治验见目窜条(案) 腰背反张,目上视,面青赤。

治验见反张条门目直目窜方升阳散火汤:升麻葛根独活羌活防风甘草生人参白芍柴胡炙草一字散:治时气缠喉、风渐入,风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闭者。

雄黄蝎子梢白矾藜芦猪牙皂角上为末,每用一豆大,鼻内?之,即口鼻涎流,牙关自开矣。

  清音丸:治咳嗽失音桔梗诃子各一两甘草五钱硼砂青黛各三钱冰片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豌豆大,每服一丸。

  定喘散:大杏仁半夏广橘络瓜蒌仁炙甘草淡黄芩治稠痰塞壅,体肥而喘者。

  指迷七气汤:制半夏藿香香附桔梗肉桂陈皮益智仁蓬术各一钱五分甘草七分郁症脉法:郁脉多沉伏,郁在上则见于寸,郁在中则见于关,郁在下则见于尺。

  痧症即痧子(案) 一男,两颧红赤,热邪尚伏。苏梗焦麦芽牛蒡子炒研连翘壳木通广皮冬桑叶加芦根。

  (案) 又一男,痧点虽见,仍未透达。

连翘广皮杏仁大力子炒研桔梗元参生甘草加大竹叶(案) 一男,两目羞明,痧火甚重,皆!缘见点,冒风所致。

肺中伏邪尚未清泄,故身热不和,咳嗽不宽,理宜清透。

荆芥穗芦根蝉衣连翘去皮尖杏仁广皮薄荷梗焦麦芽

  八、发搐 #

  惊搐一也,而晨夕分焉。

发于寅卯辰时者,乃肝用事之时。

症见壮热目直,项急顿闷,则宜泻肝。

若作渴,饮冷便结,属肝胆经热;作渴引饮,自汗盗汗,属肝胆经血虚;兼口吻流涎,乃肝木胜脾土。

发于巳午未时者,乃心用事之时。

  症见目睛赤色,啼叫上窜,则宜泻心。若顿闷烦。

  渴饮水,属风热相摶,作渴饮汤,体倦不乳,土虚木旺者也。发于申酉戌时者,乃肺用事之时也。

  症见烦闷,上气喘满,则宜泻肺。

反见叫哭,两目直视,呵欠顿闷诸症者,风火相摶而胜肺金也。

若身微热,目微斜,睡露睛,大便淡黄水,是肺金虚热;手足逆冷,或喘泻不食,为脾肺虚寒。

  发于亥子丑时者,乃肾用事之时也。

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当补脾治心。

若更吐泻不乳,厥冷多睡,寒水侮土之症也。

有因伤风而得者,口出热气,呵欠烦闷,手足摇动,当辨有汗无汗、分别经络而解散之。

若因风邪内郁,发热久而变诸症者,当理肺金,清风邪。

若外邪既解而内症未除,当理肺补金。

若肺金亏损而致惊搐等症者,当补脾肺以平心肝,则惊搐自止。

  有因伤食而得者,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急与消导,其搐自定,不得已方议下之(原因脾胃气虚,引动肝风而发搐,故未可轻下)。

若停滞已去而前症仍作,或变生他症者,脾土伤而肝木乘之也。

  至于百日内发搐,真者属内生风,发二三次必死,假者属外生风(口中气出热者,是)。虽频发不死,当用大清膏涂囟门,及浴体法。

  发搐治验(案) 钱李两先生同治一儿,三岁,病潮热,每日发搐,身微热,两目微斜,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

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风。

”“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

”“何目斜露睛?”曰:“搐者目斜。

”“何肢冷?”曰:“冷厥,心内热。

”“何喘?”曰:“搐之甚也。

”“何以治?”曰:“凉惊丸,鼻中灌之必止。

”钱曰:“不然。

搐者心肝热也。

身微热者,日西肺用事之时也。

肺主身温,今且热者,肺虚也。

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胜也。

四肢冷者,脾虚也。

肺若虚甚则母脾亦弱,木气乘脾四肢即冷。

”遂先用益黄散、阿胶散补脾肺,俟脾虚症退,然后治其心。

九日而愈。

  (案) 钱先生治广亲宅七大尉,方七岁,潮热数日,欲愈。

谓义二大王曰:“七使潮热将安,八使预防惊搐。

”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忽言八使病。

”钱曰:“过来日午间,即无苦也。

”次日午前果作搐。

急召钱治之,三日而愈。

盖预其猿远目直视而囟赤,必心肝热,更坐石杌子,乃热甚而欲就冷也。

又肌肤素肥盛而本实,其脉急促,故当发搐。

言午时,自寅至午,皆心肝用事之时。

治以泻心肝补肾水,则自安矣。

  (案) 发搐,多喜多哭,治验。

见脏门。

失集(案) 因惊发搐,属心肝风热相摶,治验。

见急惊条(案) 发搐多痰,误服化痰,治验。

见急惊条(案) 光发热烦渴,渐见惊搐,治验。

见风热症(案) 因怒吐血,咬牙发搐,治验。

见血症。

失集(案) 热痰壅盛,发搐,误下致凶之症,治验。

见痰症条。

失集(案) 发热抽搐,项肿口噤,痰壅,治验。

  见结核。失集(案) 发热四五日,手足搐掣,兼口眼歪斜。治验。见偏风条。失集

  九、霍乱 #

  霍乱悴然而来,胸闷腹痛,撩乱不宁,遂作上吐下泻。

其有欲吐而不得、欲泻而不能、心腹绞痛、几欲闷绝者,为干霍乱,最为危急。

此惟炒盐水汤探吐,以提其气,令清气上升而浊下降。

小儿饮食不调,生冷内伤,复外受暑热之邪,阴阳乖隔,清浊相干,乃作是症。

用药不宜偏寒偏热,过攻骤补。

寒恐邪愈凝结,热则转滋火痰,攻虑元神被耗,补则停滞不化。

宜藿香正气散,宣通气分为主。

其中更有寒热虚实之分,最宜详辨。

若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脉洪数,面赤唇红,烦渴尿赤,用四苓散,加鲜藿香调下益元散;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盛,脉沉濡,面白神倦,不热不渴,异功加木香藿香;若素虚久病后患此,兼手足厥冷,额前有汗者,虚寒更甚,附子理中汤;有积滞于脾,不能运水谷而作吐泻者,胸腹满,不思食,消导二陈汤;夏秋昼近极热之地,夜则乘凉露卧,失盖感冷,阴阳相摶,气射中焦而作吐泻者,六和汤,既胃苓散。

吐泻,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者,湿也,五苓散合平胃散。

吐泻,身热多啼,喜人怀抱者,风也,参苏饮加减。

时时欲呕,兀兀欲吐,时或腹水雷鸣,大便作泻,此痰聚中脘,阻其降升之路,故呕痢交作,平胃、二陈加减。

烦闷身热,气粗口燥,或眩晕昏花者,暑毒也,鲜青蒿香薷藿香汤,调下益元散。

吮乳母热乳而吐泻,玉露散。

外感风冷,内伤饮食,发热头痛者,表里疏解。

霍乱之极,手足转筋者,肝胜脾也,木瓜为君,佐以青皮、川连、扁豆、芍药之类,制肝养筋。

又用大剂藿香正其气,砂仁、木香调其气,茯苓、苏子顺其气,自然调畅。

须知霍乱初愈时,不可早与谷气及厚味之物,惟宜黄米清饮,带温徐徐服之,使神气来复,中脘清后,然后用薄糜。

此症夏月居多,冬令绝少。

若发于冬令而属虚寒,脉沉厥冷,口噤咬牙者,当与理中四逆汤救之。

凡见吐泻后,元神衰脱,或恶寒逆冷,或发热烦躁,或遗尿不知,或膏汗如珠胃气久不开,六脉终不至者,多不救。

  霍乱治验(案) 上吐下泻,俯仰不安,烦闷啼叫,知其腹中有痛,此霍乱症也。以藿香正气散,表里通解而痊。

  (案) 夏月卒然胸腹大痛,霍乱脉伏,审知其饭后杂食凉冰瓜果之类,寒凝食滞填塞于中,以致阴阳暌隔而成,遂以冷香饮子加减服之,二剂得安。

  (案) 吐泻,上下所出皆黄水,中有乳,即用二陈加川连(姜汁炒)愈。

  或问二者病同治异者何也?曰:所出乳不化,胃有寒也,理中汤温之。此乳即不化而有黄水,乃胃中有热,邪热不杀谷,宜半夏黄连解之。

  (案) 盛暑,吐泻米谷不化。或用黄连香薷饮之类,腹胀作病,手足指冷,此脾气虚而伏阴在内也。用异功散加木香、炮姜而愈。

  薛氏家传:凡暑冷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属阳症,宜用清凉。

肢冷,作渴饮热者,属阴症,宜与温补。

凡阴症误服寒冷者,必死。

手足青黑,或遍身皆然,可愈。

  (案) 吐泻后食少体削,成疳症。见疳症门(案) 吐泻后饮食不止,治验。见燥门(案) 吐泻发热作渴,囟陷,治验。见囟陷条。失集

  霍乱方 #

  藿香正气散:藿香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半夏厚朴神曲大腹皮姜枣消导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即二陈汤。

  二陈去甘草加白术、苍术、砂仁、神曲、香附、麦芽。

  源员六和汤:二陈加藿香厚朴香薷木瓜扁豆黄连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熟附子去附子即理中汤。

  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胃苓散:即五苓散加甘草、陈皮、厚朴。

  参苏饮:人参苏子陈皮桔梗前胡半夏干菖蒲茯苓枳壳木香甘草生姜参苏温肺汤:人参肉桂木香甘草五味子陈皮半夏紫苏叶桑皮白术茯苓生姜

  十、呕吐 #

  呕者,有声者也。

吐者,吐出乳食也。

其病皆属于胃而所因不同。

胃虚而吐,吐多出少,乳汁不消,或清涎挟乳吐出,二便清利,不热不渴,脉息沉微,二陈汤加丁香、炮姜。

虚寒甚者,面白神疲,口出气冷,额前有汗,理中汤。

甚,加附子,并须冷服。

若中有停痰,胸满呕吐,或遇冷即发,当温胃消痰。

胃热而吐,吐少出多,色黄酸苦,身热烦渴,便闭尿赤,面赤唇红,二陈汤加竹茹、川连。

若炎天伤暑,烦渴暴吐,黄连香薷饮加干葛、竹茹(呕吐津液即去,其中烦、口必渴,不可因其渴以为热症)。

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日轻夜重,吐黄酸水,或清痰、或宿食挟乳吐出,有酸馊气,二陈汤化下保和丸。

  风痰吐者,痰结气逆,连嗽而出,疏利肺气为主。

  若久嗽面白唇干,发干呕,急宜保肺,兼培脾土。

  虫吐、昏困不省人事,胃口时痛时止而呕清水(得食则止,饥则甚),于养胃中加使君子、苦楝皮之类以化虫(戴元礼曰:呕家不纳药,当有蛔在隔间,闻药则动,动则药出,于呕药中加川楝十粒,或先饮楝汤一二口良)。

惊吐,早晚发热,山根青色,吐而不睡,安神丸,和胃之剂送下。

  肝胆之火上逆,呕吐酸苦,黄连、吴萸、白术、陈皮。

伤风吐,咨于无度,运化不及,满而溢出,节乳为上,消乳散。

气乳吐,由乳母忧郁,或气怒不时,令儿乳哺不化而吐,须释其忿怒,服宽中顺气药。

酿乳,儿少与之。

凡治吐,须辨新久。

  如初吐,当导利以顺气下行。久则须防胃气虚。

  行虚则生风,至目慢气微,手足肢冷,囟动露睛,此虚极危症,急温补胃气,亦有生者。

  呕吐治验(案) 八月患吐,食入即出。

或作火治,不效。

易医,进理中汤,不纳。

密齐诊之。

此内寒已甚,格拒其阳,故药不得入也。

即将理中汤分开,用猪胆汁及童便各半,拌炒煎服,果下矣,即止。

经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此之谓也。

  (案) 久患呕吐,脉药不减。

士材云:气口脉大软,此谷气少,药气多也。

且多犯辛剂,可以治表实,不可以治中虚;可以理气壅,不可以理气弱。

投半夏、人参、陈仓米,加白蜜甘润水煎,二剂减,数剂安。

  (案) 暑月吐泻,服香薷、五苓之类止。

  但饮食不下,肠鸣作呕,手足肢冷,仍欲投以清暑,力止之。

盖此症乃始为热,终为寒也。

用人参理中丸,姜汤化下,二服势定,继以助胃膏、六君子汤而痊。

  (案) 发热烦渴,呕吐,治验。

见伤寒门(案) 阳明头痛,壮热渴呕,治验。

见伤寒门(案) 盗汗不食,闻药即呕,治验。

见汗门?失集(案) 吐乳便黄,身有微热,治验。

见客忤?失集呕吐方黄连香薷饮:厚朴香薷扁豆黄连保和丸:山楂半夏神曲茯苓各一两陈皮炒五钱莱菔子炒五钱连翘五钱安神丸:半夏茯神远志枣仁橘络川连人参作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二丸。

  助胃膏:四君子汤加山药、木香、砂仁、丁香、藿香、炮姜。

  消乳散:砂仁橘络神曲麦芽共为末。

  十一、泄泻 #

  泄,出少而势缓;泻,则直下而不可阻。

其病皆责之脾,而所因不一。

冷泻,多出白水,乳食不化,所下无腥秽臭,眉皱腹鸣,尿清,不渴,脉沉微,四君子汤加姜、桂、木香、益智之类。

热泻,色黄有沫而臭秽,小便赤少,烦渴,少食,五苓散加山栀、川连、车前、木通之类。

若腹痛雷鸣,卒痛一阵,泻一阵者,为火盛之极,泻黄散。

  伤暑泻,身热烦渴,所下如水,小便不利,黄连香薷饮,调服益元散。湿泻,身重软弱,泻下多水,糟粕不实,肠鸣腹不痛,五苓散、胃苓汤加减。

  痰积泻,所下黏腻,或多或少,腹不痛,平胃二陈加减。

食积泻,泻下臭极,或嗳气吞酸,腹痛甚而泻,泻后稍宽,保和丸加减。

若食消痛已而泻不止者,补中汤;食消痛不止者,异功散。

水泻,溃彻不开,小水不利,阴阳不分,五苓散。

疳泻,面黄肌瘦,肚胀脚弱,泻下颜色不一,昼凉夜热,不思食,大儿肥丸。

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黏,或时搐搦,大温惊丸。

风邪里陷,挟湿作泻,水谷不化而完出,洞注作声,平胃散加枳壳、干葛、防风,散风去湿而泻自止。

脾虚泻,神情困倦,不思饮食,小便自利,腹不疼,泻下完谷不化,或食后作胀,或清早虚膨,参苓白术散加减,八珍粉亦佳。

若久泻而脾虚下陷,补中汤升补之。

  肠滑不禁,更加收涩,又有受肚泻者,饮食运化不及,故脾满而泻尽则止,复有如是,是脾阳弱也,椒连散。

又有每至五更泄泻,交子时后脐腹痛,微响则作泄,此由先天真火衰微,脾土失生化之源,当四神丸加减。

凡治泻,不外清理、淡渗、补虚、消脱诸法,然补虚却不可纯用甘温,恐太过则生湿;清热消导切不可纯用苦寒峻厉,恐太过则伤脾;收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

其中应否轻重,不可不详审也。

  泄泻治验 #

  (案) 患热泻,服五苓散、六一散愈。后过食冷粽,腹痛饱闷作呕,用保和丸,一服未止。

  易医下之,腹病益甚,上吐下泻,饮食不食。

医源苑以腹痛未除,仍行克削,顿见发搐多痰,几不可救。

因其父恳,勉用固真汤,去桂加白芍,二剂稍平,继以六君,调理半月而愈。

  (案) 患冷泻,时作呃逆,进理中汤,呃不已,转加腹痛,仍用前方加木香、炮姜,一剂痛缓,二剂泻缓痛止,三剂饮食如常。

  (案) 乳食失节,泄泻腹痛,自用药下之,反加痰搐,又与化痰定搐而痰搐益甚,肢冷露睛。

此盖脾胃而重伤之也。

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母子并服,三日痰搐止,五日泄泻除。

  (案) 泄泻,稠黏色青、腹痛,乃木肝乘脾之症。用四君子汤加木香、白芍、麦冬、桔梗、钩藤,以补土为君,佐以益金制水,顿愈。

  (案) 患伤风咳嗽,腹胀不食,泄泻酸臭。

  此食滞伤脾而肺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桔梗,愈。

  (案) 女,病泻,诸药不效。

身热口渴,引饮不止,日渐形瘦。

或欲作疳治。

密齐云:止源愿久泻津液不足而渴也。

病本湿热,渴则多饮汤水,脾复受湿,故泄不止也。

泻久伤阴,阴虚而发热也。

用白术散倍葛根(以升胃中津液),大剂煎与并即代汤水。

一日解渴,二日热退泻止。

  此症若因热渴投以凉药,愈伤中气,是一误也;因泻下多水,投以淡渗,愈竭津液,又一误也。

  毫厘千里之间,可不慎之?(案) 久泻作呕,成慢惊,治验。见惊门(案) 热病,下痢不止,燥渴烦满,治验。

  见伤寒门(案) 暑伤脾,腹痛泻下,色黄秽腻,口渴尿涩,治验。

见暑门(案) 阳气不升,湿邪内陷,泻下清水,当用风热药升举,治验。

见湿门(案) 大便久泄,小溲不行,分利愈涩,治验。

见小便不通条源怨(案) 清晨便泄,久患脱肛。

见脱肛门泄泻方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米仁砂仁桔梗莲肉各二两共为末,姜枣煎汤调服。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二陈汤:半夏茯苓上两方即平胃二陈汤大儿肥丸:五谷虫一两膳! 头一只使君子柴胡二钱楂肉一两川连厚朴神曲小青皮泽泻各七钱川芎甘草槟榔肉蔻各五钱人参山药陈皮苍术茯苓白芍各七钱为极细末,砂糖少许,调服。

  大温惊丸:麦冬代赭石甘草木香辰砂各五钱枣仁一两桔梗一钱五分金银箔六片人参白术茯苓各五钱天虫二钱五分全蝎六个为末,白蜜丸。

  八珍粉:人参白术砂仁各一两莲肉芡实米仁山药茯苓各二两或药内去人参,调服时以人参汤送下可也。

  如不用人参,上黄芪、西党参代之。

  四神丸:山萸肉五钱五味子一两补骨脂四两肉果二两,面裹煨。各为细末红枣五十枚生姜四两同煎,去姜、枣肉,捣丸,空心淡盐花汤送下,二钱。

  一男,四岁,泄泻,面黄肿,是湿热邪滞,腹膨,热蒸,跗肿,下泻。

恐热吐胃陷。

方附:淡黄芩煨葛根赤茯苓川连焦神曲江枳壳炒楂肉陈皮鸡肫皮久泻,土伤渴引,又新温热阻,恐满逆喘。

  方附:桑白皮泽泻赤茯苓枳壳猪苓川连陈皮桔梗大杏仁象贝鲜荷梗

  十二、腹痛 #

  小儿腹痛,起于饮食停滞居多。

眼胞浮肿,嗳气酸腐,饱闷恶食,按之坚痛,弹如鼓声,保和丸方见痢门、消导二陈汤。

食久成积,痛则欲便,便下酸臭,下后痛减,或大便难涩,面黄色,足冷嗜卧,不思饮食,宜香砂平胃散。

痛甚便闭,可议下之。

热痛者,时痛时止,痛来迅烈,肚热烦渴,喜冷恶热,泻黄散利之。

寒痛者,绵绵不止,痛无增减,口不渴,身不热,不思乳食,喜热饮而恶寒冷,宜姜、桂、木香、白芍、甘草,甚且口出冷气,爪甲唇口俱青黯,理中汤温之,厥冷加附子。

  气滞痛者,胸腹痞满,按之无形,调气饮。

痰凝气阻而痛者,腹中漉漉有声,时或吐痰与虫痛吐清水有别,痢下色白不臭,小水不利者,二陈汤加姜汁菖蒲。

蛔痛者,虫居肠胃,动则口吐清涎,扑身啼哭,面黄唇白,时痛时止,治宜安虫饮、乌梅丸,虫类不一,总宜使君子丸。

搅肠痧痛者,四肢厥冷,腹中绞痛,势迫(小儿多卒然闷乱死者,类皆此症。

儿不能言,医不反觉耳)。

急用探吐法,然后随症施治。

  腹痛治验 #

  (案) 泄泻,腹痛,四肢厥冷,时作呃逆,是寒水侮土之症也,用六君、姜、桂、木香未效,更加附子应寒水乃安。

  (案) 五岁,胃口当心痛,啼咬闷绝,或与顺气饮之类,痛不减。

诊之脉迟而紧,四肢俱冷,令人以热手摩其痛处,果少缓,此内外俱着寒也。

用草蔻、吴茱萸、木香、干姜、益智,以温其表里而安,继以调中养胃而愈。

  (案) 二岁,忽大叫(湿病形而知也),曲腰而啼,此腹痛也。

用六君、姜、桂、木香不效,乃以手按其腹至脐下两旁,有筋一条埂起,直至肾囊之侧,知其为小肠膀胱气痛之症。

用木香、茴香、川楝子、橘核为末,入酒调服,数日而痊。

  (案) 十五岁,患少腹痛二年余,服行气克滞之剂益盛。

诊之脉沉而迟,手按无形,小便频数,作肾中虚寒治(薛氏云:中脘痛属胃,少腹痛属肾)。

用金匮肾气丸炒黑为末,每日调服四钱,时或间与补中汤,调理三月始愈。

  (案) 夏月,卒然胸腹大痛,饭后杂食寒凝之故,治验。见霍乱门(案) 盛暑,伏阴在内,腹胀作痛,治验。

  见霍乱门(案) 过食饱闷,腹痛作呕。

误下,痛益甚,吐泻不食,治验。

见泄泻门(案) 泄泻,稠黏色青,腹痛,治验。

见泄泻门(案) 腹痛能食,善食焦土,体瘦腹大成形,治验。

见腹胀条(案) 忽患小腹痛,曲腰而啼,治验。

见疝气门腹痛方顺气散:木香陈皮乌药枳壳槟榔泻黄散:黄连茵陈黄柏黄芩赤苓山栀泽泻调气饮:香薷厚朴神曲陈皮木香砂仁安虫丸:川连乌梅炮姜山楂使君子厚朴白芍枳实川楝子陈皮乌梅丸:治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黄连一两五分当归四钱蜀椒四钱细辛六分桂枝六钱黄柏六钱干姜一两乌梅三十个为末,酒浸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仓米饮捣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使君子丸:君子肉一两川芎一钱五分甘草一钱五分厚朴陈皮各一两乌药五钱为末,蜜丸梧子大,白汤下,大小轻重服之。

  十三、腹胀腹胀者,肚腹膨胀也,皮肤迸急,多由脾不健运,浊气填塞所致。

初起宜香砂丸,或保和丸去连翘加木香、槟榔之类。

甚或二便涩滞,当微痢利之。

若日久成积,或更生虫,兼与磨积化虫,继以扶脾(与腹痛、虫积门参治)。

积寒而胀者,四肢不温,坚满不喘,喜热手熨腹,宜逐冷而兼破积滞。

湿壅而胀者,面目黄肿,小便不利,须燥脾而兼利水。

间有湿热留滞于脾,郁久成火,面色黄赤,吞酸吐酸而作胀满者,宜健脾解郁,佐以枳实、川连。

凡腹胀,壮实初起,以行疏导为先。

若虚人,或病久,或过克伐,元神亏耗而作虚满者,只宜六君加木香、砂仁补之,或兼升麻、柴胡以提之。

虚而挟寒,手足并冷,附子理中汤。

此症总属脾虚失传变化之职,未免虚中有实。

有积聚而胀者,苟非气有余,切不可泛用行气疏泄,甚或峻厉攻击,以取一时通快,为害不浅。

至于喘胀相因,须先后分调,以定标本。

参喘门自得。

  腹胀治验(案) 五岁,食粽后咬牙欲吐,顷刻间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食厥也。令用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服药而愈。

  (案) 六岁,壮热面赤,烦渴饮冷,闷乱喘急,腹胀满,五六日不大便,此风火燥实之症。

  余与凉膈散一剂,烦渴顿安,仍用胆导法,便通热退,渐愈。

  (案) 素有食积脾虚病,出痘后又伤食,腹胀恶食,以胃苓丸加减,调理半月而愈。

  (案) 邻家幼孤三岁,腹胀恶食,为伤食病,医下之愈。

又伤食,症如前,医欲再下,问予之。

曰:立阻。

初起伤食腹胀,治宜消导。

无容攻下,今脾气为药剂所伤,不能消克,故又作胀,惟当补脾以助其传化。

若更下必致不救。

此子身命非轻,一误岂容再误乎!以白术散加减调理而痊。

  (案) 九岁,善食焦土,腹痛能食,四肢渐瘦,肚腹渐大,按之有形,此虫积胀也。

以追虫取积散,煎补脾胃之药送下,即下虫甚多,下后转以补剂投之,月余病愈。

  (案) 面黄腹胀内热,大便不调,遍身生疮,治验。见疳门(案) 腹胀面黄,饮食难化,善噎,治验。

  见噎气条。

失集(案) 久疟体瘦,腹胀浮肿,治验。

见疟疾!门(案) 小便泔白,肚腹膨胀,治验。

见便浊门。

失集(案) 痢后食少脱肛,复克带并腹膨胀,渐且四肢浮肿,治验。

见脱肛条腹胀方香砂丸:蓬术香附槟榔青皮各一两山楂麦芽神曲陈皮一两砂仁木香白蔻五钱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凉膈散:黄芩山栀一两连翘四两薄荷一两大黄芒硝甘草各二两为末,每服三钱。

  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肉桂猪苓小茴香量为轻重,等分用之金匮肾气丸:六味丸加肉桂、车前子、牛膝,分两轻重,随病用之,蜜丸。

  十四、浮肿 #

  经云:诸湿肿皆属于脾。

脾失健运之常,则水湿停留,凝闭渗道,流注于经络皮肤而为肿者。

治法先补燥湿,使脾得升降运行,次开渗道,以决水邪,加减胃苓丸主之。

其水有阴阳之别,阳水遍身肿,皮色黄赤,烦渴尿涩,大便闭,脉数,宜前方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遍身肿,皮色青白,身冷不渴,大便溏,小便虽少而不涩,前方加椒目、干姜、肉桂。

有气肿,皮厚色苍,四肢消瘦,胸腹痞满,肿处随按随起,宜香附、木香、陈皮、厚朴、枳壳、槟榔之类。

若水肿,皮薄色嫩,肿有分界,按之成凹即不起,胃苓丸、五皮饮送下。

风肿者,肿在于上,或从上起,肢体面浮,走注疼痛(风多在上,湿多在下),脉浮身重,恶风,五皮饮加苏叶、秦艽、防风。

如风邪入肺,肺胀发热,喘咳,面目浮肿者,泻白散加葶苈、杏仁。

湿肿,有湿热湿寒之辨。

盖湿郁则热生,烦渴尿涩,身热目黄,四肢浮肿者,胃苓丸加茵陈、山栀。

若湿寒者,身肿腹满,不热不渴,大便泄泻,四肢不温,除湿防风汤去白芍,加附子、防己。

饮食停塞胃中,清不能升,浊不能降,气壅而为肿者,先与化导,继以健中。

有中气不固,晨起面浮,午后足肿,为虚肿也,白术散加减,或人参茯苓平胃散加砂仁、木香、藿香为丸服之。

  有泻后、痢后、疟后、痘后、诸病后,脾虚发肿者,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补中汤、六君子汤。病后脾肺气虚,不能通除水道者,金匮加减肾气丸。

  又有遍身脓疮发肿,治先去湿热,次用败毒散散之,切忌寒凉搽敷,使毒归内,不治。凡肿,惟春令难疗,时当木旺,土受木克,故也。

  浮肿方五皮饮: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皮加减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猪苓大腹皮生姜皮砂仁桑白皮煎服。

  胃苓丸:苍术厚朴陈皮泽泻白术茯苓猪苓甘草官桂草果仁各三钱为末,饮丸麻子大除湿防风汤:防风苍术茯苓白术白芍煎服。

  泻白散:治肺实咳嗽面肿身热。

桑白皮地骨皮炙草白米败毒散:前胡柴胡川芎羌活独活甘草茯苓枳壳桔梗生姜薄荷此方加人参即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胃效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名异同。

  十五、大便不通小儿便闭,有痰、食、风、火及气闭、虚闭之不同。

食闭者,饮食停滞,留结肠胃,腹痛胀满,水谷不行,保和丸、枳朴大黄丸。

痰闭者,顽痰胶固,阻塞胸臆,诸窍不通,或发惊搐,礞石丸、清金化痰丸。

气闭者,气有所阻,不得升降,谷气不行,多噫,顺气饮、麻仁丸。

火闭者,面必赤,身必热,烦渴饮冷,或口舌生疮,凉膈散、四顺清凉饮。

风闭者,风搏于肺,传入大肠,风能燥物,以致下极之际而燥结不通,治当益润燥,不得专以去风为事(所谓治风先治血,若过用风药,是愈燥其燥矣)。

又有虚闭者,血液不足,大肠干涩,宜归地冬麦麻仁阿胶苁蓉等味,以滋润之。

若元虚病久,气不传运,宜参芪白术沉香以鼓动之。

其禀赋阴亏、时常便难者,多服六味丸,不可妄与硝、黄、巴豆、牵牛等酷烈之剂,以致变害非轻。

  大便不通治验(案) 咳嗽,面赤身热,饮冷便闭,此肺与大肠有热,热则津液燥而结,用四顺清凉饮。

  愈后复停食,腹痛拒按,大便不通,用六安丸煎,顺下之剂送下,顿安。

  (案) 十二岁,时患便难。

余书丸方与之,用六味丸加阿胶、麦冬、归、芍。

医阻之,服下药。

下后愈结,迫欲去而反不得去,且痛极难忍。

复邀予至。

予曰:是本肾阴不足之症也。

  误下则气陷而阴血更耗矣。遂以熟地、阿胶、柏子仁、炙甘草,少加升麻,服三四剂,而继大补真阴,常服而愈。

  (案) 疸症,大便闭,尿黄而涩,治验。

见疸门。

失集(案) 喉间肿痛,发热咳嗽,大便闭结,治验。

见咽喉门。

失集(案) 便燥,努力脱肛,焦痛,治验。

见脱肛门大便不通方(案) 麻仁丸:治大便闭结,肠胃燥热。

  厚朴芍药枳实制大黄麻仁杏仁轻重量用。

  润燥丸:羌活归尾制大黄各五钱麻仁桃仁一两蜜丸白汤下。

  四顺清凉饮:当归大黄白芍甘草煎服。

  柏子仁膏:柏子仁松子仁胡桃肉等分白汤下。

  四磨汤即顺气饮:乌药郁金厚朴槟榔枳壳又一方去郁金加沉香。

  备急方: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大腹痛,大便不通者,《金匮》治中恶,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饮口噤如卒死者,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

不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雷鸣,即吐痢而愈。

若噤不开,须< ! 牙灌之。

大黄、干姜、巴豆各一两,熬如脂,先将大黄、干姜为末,入巴豆,令捣千杵,蜜丸豆大,藏罐器之中。

勿泄气,每服三四丸,温水服,或酒下。

  洗熨备急方:先煎葱汤,淋洗其腹,又用熟艾、币上烘热,以帕子包熨脐腹间,频换去寒。

  ! 此处疑缺一字。

  十六、小便不通

  小儿尿闭,多由肺气燥热,不能生水(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尿闭也),治当清金润燥。

  用紫菀、桑白皮、麦冬、山栀、黄芩、茯苓、车前之类。

其心热移于小肠膀胱而不行者,舌赤口燥,饮冷便闭,导赤散加川楝、麦冬、滑石。

肾虚火燥而不行者,必兼足热、腿软(此症热在下焦血分,于其不渴辨之),滋肾丸。

膀胱有热,涩其流而不行者,每小腹前阴作痛,金沙散。

阴阳不分、津液偏渗大肠,小水不行者,大便多下清水,五苓散。

  脾肾虚、湿热壅滞而不行者,腹胀满,或阴囊肿胀,肾气丸。

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者,渐见四肢浮肿,补中汤、金匮加减肾气丸。

若因乳母曾服燥剂而致者,四物、麦冬、甘草。

禀肾阴虚燥而涩者,六味丸。

仍参诸淋治之。

  小便不通治验(案) 心神烦躁,尿涩不通。煎犀角、赤苓、竹叶、车前,调下辰砂六一散,二服烦躁止,再导赤散,二剂愈。

  (案) 邻家儿五岁,大便久泄,小便不利,余以五苓散与之,愈涩,小便及阴囊俱肿。

  易医,用金沙散。

余闻之,不招自至。

谓其父曰:此症原因脾胃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投以宜!五苓,未免益损真气真阴,再服金沙,复更难为力矣。

更用六味,加车前、牛膝、肉桂,合补中汤,间服而安。

  (案) 患小便赤涩不利,医用导赤散加滑石、车前,服至数剂,且点滴不行,内急胀满,痛极难忍。

余即前方加升麻三分,立时通快,诸症顿除。

或问其故,余曰:譬之水至闭塞,启其上窍则下窍自然流畅矣。

  (案) 疝症,小便不通,肿胀下坠,治验。

  见疝症条! “宜”字疑为衍文。

  (案) 小便赤色,引囊丸肿痛,寒热作呕,治验。见疝症条(案) 禀怯,早近女色,小便滴沥,治验。

  见淋症条。失集(案) 痈毒,脓血太多,尿赤而短,治验。

  见淋症条。失集小便不通方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水泛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金沙散:郁金海金沙滑石木通地肤子甘草桑苓散:茯苓桑皮黄芩山栀车前木通甘草外治法:治小肠小便闭,缓则不救。

用葱白二斤,切细炒熟,绢包,分两袋,更替熨脐下,气透则通。

  又法:炒盐半斤,囊盛熨小腹。

  又法:取田螺泥,加寸香少许,垫脐中。或炒盐半匙,填脐中扎紧,更救。

  十七、夜啼 #

  小儿至夜则啼,百计安之不能止,其因不一。

有为脾寒者,面色青白,腹冷肢冷,不思乳食,至夜则阴胜,腹中作痛,曲腰而啼,以手按其腹则少止,宜用益元散加钩藤。

有因心热者,面深红多泪,小便赤涩,仰身而啼,见火则两阳相摶而啼愈甚,无灯则稍息,宜导赤散加辰砂麦冬。

有因客忤者,或曾见异常恶物,或恶祟所侵,睡中惊跳,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手纹俱隐,用抱龙丸、苏合香之类。

若面色白,黑睛少,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六味丸。

心血不足者,面色不华,睡浓忽醒而啼,舌色淡白,安神丸。

或儿生口疳重舌,?! 乳而不能吮乳则作啼,或乳母缺乳,儿饥亦啼。

诸因不可不辨。

若连声多泪,眼白青色,唇紫者,不治。

  ! “?”恐为传抄之误。

  夜啼治验 #

  (案) 一儿生下数日,啼哭不已。

来告以病状,予曰:此必断脐不谨,复失于包护,风冷内热,故腹痛而啼也。

昔万氏用蕲艾炒熟,护其脐,冷则易之。

果如法处治而安。

艾必要打极软而炒(案) 一儿未周,患睡卧则惊啼,如是三日。

余往视之,曰无病。

继复命将其子放席上,将仰卧,见忽然大叫啼哭,覆卧则稍安。

余将灯火而照寻,见肩骨后竟有竹刺,入肉二分许,遂依《子母秘录方》用刺猬皮三寸烧灰,?!乳头上与儿食之,果刺出而啼已。

  (案) 婴孺治小儿夜睡忽惊啼,不识母,母唤之摇头。

是盖梦中见母弃之去,故忽惊而啼。

但令人抱坐于暗中,母把灯火从外入来,唤之即止。

何以然者?谓母去而还来也。

  ! “?”恐为传抄之误。

  夜啼方 #

  苏合香丸:治鬼魅疟瘴,顺气化痰。

  沉香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荜茇檀香熏陆香各二两诃黎勒煨,用皮,二两犀角二两合香油入安息香内龙胆为末将研药末入安息香羔! 并白蜜丸,随病作汤下。

  朱砂安神丸:麦冬马牙硝白茯苓淮山药寒水石甘草朱砂南薄荷白蜜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糖汤化下。

  茯苓甘草汤:治膀胱咳,咳而遗尿。

  茯苓二钱桂枝二钱生姜二大片炙甘草一钱

  十八、烦躁 #

  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盖君火旺,水! “羔”疑作“膏”。

  亏金烁,惟火独存,故肺肾火甚,合而为烦躁,不可发汗攻下,当与人参竹叶汤,兼呕者橘皮汤。

  小儿当辨其?煎不安是烦,?啀不定是躁。

?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烦满生惊;?啀者,心经有风,躁乱惊搐也。

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轻者,导赤散;脉数而实,便闭者,或少与利之,此皆实热之治也。

若烦而短气,口干咽燥不渴者,虚热也,宜四君加芎、归;因药攻伐而作渴者,竹茹汤;虚烦惊悸不眠,酸枣仁汤;心神颠倒烦热,欲吐者,朱砂安神丸;水亏火炎,烦渴不安者,六味饮。

若躁而裸体欲入井者,脉沉细,或浮,按之如无者,此为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冷服附子理中汤,或可回生。

  烦躁治验(案) 六岁,患感症,热退后心神烦扰,起卧不安,时欲作呕。医者欲与清心安神之剂。

  余曰:此病后气衰而余热未尽之故也。气衰则泄越上浮,故逆而为呕。书竹叶石膏汤与之,两服而愈。

  (案) 溃疡烦躁,惊搐撮空。用六味煎服以滋肾水平木,异功散以补脾肺,渐愈,又服八珍汤而痊。

  (案) 痢后烦躁作渴,面赤,脉大按之如无,此血脱烦躁也。先用当归补血汤,又异功散加当归升麻,渐愈。

  烦躁方酸枣仁汤:枣仁一钱甘草知母茯苓生姜川芎各五分人参竹叶汤:麦冬竹叶甘草半夏小麦人参粳米

  十九、伤暑 #

  炎蒸之气,酷烈最甚,儿质柔脆,尤易感触。

症见体若燔炭、面垢、口渴、汗出、烦躁,此内热与外热相并,一时猝中而成,宜凉脾加六一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随症加减。

其热干于心,猝然惊搐,闷乱不宁者,辰砂六一散加青蒿、竹叶、川连。

其热乘于肺,咳嗽寒热,盗汗脉数者,宜清肺,柴胡天水散加麦冬、桔梗。

有暑伤胃,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系胃口有痰,宜五苓散加香薷、藿香、半夏、陈皮。

  有忽然上吐下泻,身热眩晕,躁乱不宁,或肤如针刺,或兼赤肿,为暑伤肉分,六和汤、解毒白虎汤,加柴胡。

伏暑大热,水泻脉数者,黄连香薷饮。

若久而变为潮热、寒热、或吐、或泻、或疟痢,俱详本条。

弱质不任外邪,因暑伤元气而至发热自汗,倦怠少食,身重胸满者,清暑益气汤。

如无身重、胸满等症,补中汤加麦冬、五味。

又有避暑病者,炎天纳凉太过,抑遏阳气,手足厥冷,当舍时从症为治,用大顺散。

外冒暑热,复外感寒邪,而见头痛鼻塞,寒热似疟,去衣则冷,着衣则烦者,六和汤加羌活、柴胡。

  有乘汗冷水洗浴,暑湿相摶,而见一身尽痛,自汗发热者,四苓散加防风、苍术。

至于夏末秋初,头疼脚软,食少体倦,身热为疰夏。

病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汤去升麻柴胡,加白芍、酒炒黄柏治之。

  伤暑治验 #

  (案) 三岁,夏月忽发手热,时作啼叫,精神躁乱,其体转侧不停,以投惊药,益甚。

面垢唇焦,遍体红斑,乃曰:此即热伤肉分,体热头疼,身如针刺。

遂以人参白虎汤加花粉、元参、麦冬、竹叶,煎与一服,顿安。

  (案) 女,十三岁。

夏月奔走酷日,忽发眩晕,昏困不省人事,口不言,体不能动,身凉而不欲近衣。

或谓阴症,将投温热。

柯德兄曰:此中热病也,外虽凉而内热甚。

遵慎齐法,用天水散,调饮二盏,更以凉物置胸前,果发战汗而愈。

  (案) 夏月,患腹痛作泻,便下色黄秽腻,口渴尿涩,此脾先受湿,复外着暑气,乃暑湿伤脾之症,治以平胃散加黄连、木通、神曲、泽泻,清其暑,理其脾,渐愈。

  (案) 三岁,正在酷热,忽然蹙额多啼,大热无汗,身形物束。

余曰:是避暑病也。

细问之,果如时卧冷地,并常抱当门有风处。

遂用厚朴、苏叶、羌活、干葛、藿香、陈皮、生姜,一服汗至,二服热退,更避风三五日,愈。

  (案) 暑病似惊,治验。见急惊条(案) 痢下纯血,烦渴尿涩,属暑症,治验。见痢疾门

  伤暑方 #

  白虎汤:煨石膏五钱知母二钱甘草一钱粳米一撮又方:加竹叶名竹叶白虎汤。

  又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天水散: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解烦,分水道,降妄行之火。即六一散。

  参麦散:人参五分大麦冬肉一钱半五味子七粒大顺散:杏仁炒甘草炒干姜炒肉桂各等分清暑救心汤(即消暑清心饮):六一散加青蒿、川连、茯神、扁豆叶。

  正气散:六君去人参加苏叶、藿叶、藿香、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姜、枣。

  解热消暑散:青蒿茯苓葛根陈皮香薷白术扁豆此方用青蒿解暑去热,茯苓行湿热尽从膀胱而出为君,佐以去暑,更用白术、葛根、扁豆、陈皮以健脾胃之气,使暑热退而胃气不伤也。

  小青龙汤:麻黄白芍干姜炙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五味子平胃散:见泄泻门

  二十、伤风附风热

  小儿或更衣脱帽,洗浴当风,皮毛受邪,顿然发热,头痛,鼻塞流涕,与伤寒相似(但伤风,恶风居暖室则自已;伤寒,恶寒体近热火不除也)。

脉浮,其关纹红紫而长(或云:当以候风为左关),参苏饮加减。

挟食则恶食,嗳气饱闷,加神曲、山楂、麦芽。

挟痰则吐痰。

痞满恶心,倍半夏加姜汁。

果有湿痰,当如上治法。

若肺经风痰,当参咳嗽条处治。

挟惊则抽搐,面青目窜,神乱,先散风邪,次镇惊,抱龙丸、薄荷汤下之。

有伤风自利,腹胀,手足冷者,脾怯也,当与和脾兼发散。

有渐热多睡,气粗呕吐,乳食不消,大便黄白而咳嗽者,乃脾肺受寒,不能入仓,故吐也。

二症通用,调解散之意,斟酌加减。

  伤风治验(案) 伤风咳嗽,数日后且发热口渴,与紫苏饮,热渴转甚。

予即其方去紫苏、芩、半,加薄荷、花粉、桑皮、杏仁、竹叶,二剂热退渴止,继以清养肺气而痊。

凡伤风初起,药宜辛温发散,忌与寒凉以遏其邪,郁久则宜辛凉和解,忌与温散以增其热,此大法也。

  (案) 发热咳嗽吐痰,频与解散,久而不愈。

予视之,面色枯白,表虚易汗。

乃曰:弱体感风初起,解散药中便须带甘温补益,久则当以补益为主,少佐开提足矣。

投二剂顿安。

予复谓其母曰:此症当乘其病去之时,重用参芪苓术,以保脾元,以固其表,所谓不治已病治末病,乃为知本之治也。

如吾言,果精神倍胜于前,而病从此少矣。

  (案) 伤风发热,鼻塞头痛,与轻清疏解,遂愈。

后少触微风,每身热头痛,其父则取前方与之,如是者三,直至服药不效。

乃复迎予。

视其形体瘦弱,面白微黄,脉微,遂以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防风,三服愈,后不发。

或问表症,何用参芪?予曰:症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故愈发而愈虚,愈虚而邪愈易入也。

惟此能固中而御外耳。

  伤风方紫苏饮:前胡苏叶葛根枳壳甘草桔梗半夏茯苓橘络姜汁调解散:人参白术炮姜炙草陈皮防风升麻清解散:前胡薄荷花粉元参桔梗甘草木通防风枳壳陈皮如咳嗽加桑皮、杏仁,咳不转加瓜蒌,夜咳多加知母,痰多加贝母,内热甚加黄芩。

  加减麻黄汤:治肺感寒邪咳嗽。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辣桂甘草紫苏生姜

  二十一、风热 #

  风热者,咳嗽喉疼面赤,即热伤风也。多因素有痰火,郁热在内,或为风凉所乘,不得发越。

  此热为本,寒为表,宜轻清之剂解之。若热盛而内生风者,但治其热而风自消。风木生热者,但治其风而热自退也。

  风热治验(案) 四岁,先发热面赤,自汗烦渴,六七日不愈,渐见惊搐之状。

予曰:此因风生热,因热而复生风也。

用薄荷汤去羌活、防风,加葛根、柴胡、木通、元参,二剂惊搐止,三剂热亦退矣。

  二十二、燥症 #

  小儿燥症,多因风热。

风能胜湿,热能耗液。

如邪气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善伸数欠表,脸赤烦渴,或时恶寒,或时筋惕而搐,清润散加瓜蒌皮、木通、竹叶、灯心。

若风热郁甚于里,为烦满里,为闭结,凉膈散。

心热甚加川连。

有火盛之极、因热愈热而燥者火,舌有芒刺,唇口焦裂,大渴呼饮,白虎汤。

有污! 便为宜解毒汤(无污"便利为宜)选用。

恐婴儿不胜大寒,清凉散最稳。

有病后阴虚火动而燥者,五心烦热(虚火),口无津液,肌体瘦弱而虚烦,地黄丸加天冬、麦冬。

汗下亡津,滋本汤。

肺体本燥,受热化而更燥涩,症见咳嗽咽干(肺),久而音哑声嘶,或咯血,或吐浓血,润肺汤加减。

心燥者心血不足,善作惊惕,养心汤。

心经蕴热作渴,小便赤涩痛者(心),清心散。

肝主筋,风气自盛,燥热加之,液聚胸膈,不荣筋脉,劲急瘛疭(肝),!" “污”字似为传抄之误。

  或昏冒口噤,滋肝饮。

脾为中洲,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胃中津液枯涸,则食入难下,大便燥涩不润(脾),养脾汤。

禀赋肾或虚,早近女色,津血枯耗,憔悴羸弱(肾虚),发热作渴,肢体焦燥,宜六味主之。

凡燥症,在外则皮肤皱揭,滋燥养荣汤;在内则焦枯烦渴,大补地黄汤;在上则咽干鼻焦上,清凉饮子;在下则便尿俱涩下,均宜通润为先,务使水液自生而燥热不容不退矣。

  燥症治验(案) 一女患痧症,闷伏不出,喘急抬肩,鼻煽喉鸣,医用外发之剂,痧不能透,火愈冲急,头额多汗。

余用麻杏汤加桔梗,一服而痧始见,二服而诸症稍平。

其家不善调摄,时或内伤,未满一月,反复者三,俱余为调治得安。

数日忽复迎余,甚迫,云:此女已发狂矣。

往视,果声非平日之声,状非平日之状,妄见妄闻,妄言妄动,目札,两手战摇不止,脉浮弦而数,左脸微赤。

予问其前二三日内何如?其母曰:两日前忽喷嚏,鼻塞,身微热,适乘医之,便服药二剂,热不退,转变出怪状如是。

予索其方视之,则荆、防、橘、半之属也。

乃谓其母曰:令爱病久,肝阴亏极,复客风邪,风能燥物,燥极生风,当轻清养阴,少佐和解。

荆、防,风药也;橘、半,燥药也。

目札、手摇,肝之挟火虚风动也。

见闻怪异等症,神魂失守之象。

余用生金滋肝饮,一服即安。

又命以六味丸料蒸露,早晚与饮。

其家人以危症既去,竟不服药。

一月后又复迎余。

诊之脉细而涩,形体骨立,干咳微喘,时或见血,烦热不已,肌肤粗涩,竟成干劳之症矣。

用冯氏甘露膏,仍蒸六味露,调理两月。

自三月起病,直至六月收功。

  (案) 吐泻后,津液顿亡,引饮不止,服七味白术散愈。

  燥症方清润散:郁金荆芥连翘山栀黄芩薄荷甘草解毒汤:川连黄芩山栀黄柏乌梅清凉饮:青蒿元参生地麦冬甘菊车前滋本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归身白芍麦冬润肺汤:阿胶麦冬杏仁川贝紫菀桑叶加味地黄汤:即六味丸料加麦冬、五味子养心汤:治梦寐不宁,惊悸健忘等症。

茯神枣仁归身人参丹参五味子清心汤:石莲麦冬木通竹叶灯心黄芩地骨皮车前子甘草滋肝饮:生地归身白芍丹皮柴胡山栀麦冬元参甘草甘露饮:甘露于草木上收之一钟蜂蜜半杯人乳一杯人参三至五钱,随症轻重煎汁一杯四汁并一处,煎浓温和日服。

  凉膈散:黄芩山栀连翘薄荷大黄芒硝甘草各药细末清凉饮子:黄芩黄连薄荷甘草白芍元参归身流水煎。

  滋燥养荣汤:生熟地归身黄芩防风白芍秦艽甘草养脾汤:即前方去黄芩、秦艽、防风,加山药、麻仁,即养脾汤。

  生金滋木饮:人参麦冬归身生地白芍丹皮甘草柴胡饮子:解一切肌骨蒸热、寒热往来及伤寒发汗不解,或汗后余热。人参大黄白芍当归甘草柴胡各等分

  二十三、火症 #

  水一也,而火有二(所谓一水不胜二火)。

  心为君火,命门为相火,又五脏皆有火(所谓一水不胜五火)。

心火盛则狂躁面赤,舌上破裂,泻心汤、导赤散。

肝火盛则项急顿闷,面青目直,泻青丸、抑肝散(方见急惊)。

肺火盛则喘嗽音哑,鼻孔干塞,泻白散加黄芩、桔梗。

脾火盛则渴易饥,腹胀有声,口鼻唇肿,泻黄散(见腹痛门)。

肾火盛(即相火,所谓阴微阳强,相火炽甚,以乘阴伍)!。

则朝凉暮热,日渐煎熬,或躁扰牙宣,黄蜡丸去血余、赤苓,加炒黄柏(其余六! 该“伍”字似有误。

  腑之火,如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可参五脏处治)。有火郁者,郁火内伏,因生冷内伤,抑遏阳于脾土,致内外发热,渐成羸瘦,宜升麻散火汤。

  如火在上,大热面赤,烦躁口渴,凉膈散(方见燥门)加减。

火在下,脐下热,利下热臭色黄,欲饮凉水,白头翁汤加减。

湿火由于湿热(详暑门),燥火由于血虚(详燥门)。

风火为火郁于内,风袭于外,发热头疼,痰结咽痛,清凉饮去元参、麦冬,加荆防牛蒡之类(以上皆实火,或凉、或泻、或散、或升,俱一例取效。

以下四条皆虚火)。

  至于劳倦内伤,懒言恶食而身热心烦者,为气虚之火,宜参芪炙草甘温之剂补之。

肾水受伤,阴虚火盛而为骨蒸劳热者,为阴虚之火,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甘寒之剂滋养之。

体弱病后,或吐泻脱元,上热下寒,为阳虚之火,宜保元汤,加附子,以益元汤。

阳水衰,火无所附而不归源者,为无根之火,宜六味,少加附桂,从其性而伏之。

大抵实火,必口渴饮冷,大便坚闭,热无止息。

虚火口干不能饮,大便滑泄,朝热夜至。

其有实火而大便泄泻者,暑湿食伤之症也。

虚火而大便干燥者,禀赋阴亏,或病后血枯,便燥是也。

当合色脉参之。

  火症治验(案) 三岁,烦躁面赤,唇焦舌绛,口内生疮。

此内外皆热,为三焦实火,用黄连解毒汤,二剂得安。

继以轻清润养而愈。

此症若大便闭结,便宜凉膈散加减,当随机应用。

  (案) 九岁,夏月忽身体大热,躁乱如狂,渴欲饮水。

毒火太盛,急用鲜地、元参、青蒿、连翘、花粉、犀角、丹皮、薄荷、黄芩、生甘草,一剂,遍体发出紫斑。

余曰:火毒外现,此子生机也。

前方加麦冬、菊花,再剂而斑色渐淡,三剂而斑尽热解,后遂不药而愈。

  (案) 一女六岁,五月患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用疏解之剂而愈。

数日后,忽复喘嗽面赤,咳来连声无数,必痰出血随,而后咳罢。

此火令刑克肺金之症也。

同张翼蕃议进阿胶散去鼠子,加川贝母、麦冬、竹叶、生甘草,五六剂渐安,继以润肺汤,多服而愈。

  (案) 又一女,时常衄血。

自九岁至十二岁,服犀角黄连之类,不效。

予诊之,脉来细数,血至时,面赤烘热,血去则白,是阴虚火逆为患,用黄蜡丸,调理而愈。

至十五岁,复患经水先期,色紫而多,齿根出血,鼻衄又作,且口疮咽痛,头一偏痛,夜热烦渴。

医用四物加芩连,不效。

欲更用犀角地黄汤。

其父甚忧,请诊之。

  予曰:非也,是水亏火炽,血热血燥之症也。

逐用生熟地、阿胶、人中白、血余炭、牛膝、茯苓、杜仲、龟板甲、猪脊髓,生打为丸,常服而愈。

观此可识,同是症,同是火,而火之所属不同,则用药当因之不同各异,不可拘常格以施治也。

  火症方 #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灯心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白粳米河间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山茱萸肉苁蓉附子石斛五味子云茯苓干菖蒲远志官桂麦冬薄荷少许千金治暴嗽失音:杏仁姜汁沙糖白愿苑蜜五味紫菀通草桑皮川贝茯神汤:治脉虚咳嗽或心痛。

桔梗茯神人参麦冬远志通草黄芪甘草肾气丸:熟地山药萸肉泽泻丹皮茯苓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白芍陈皮牛膝虎骨锁阳当归百劳丸方:当归乳香没药虻虫大黄人参水蛭桃仁蜜丸。

  清骨散:专退骨蒸劳热,嗽多加阿胶、五味子、麦冬,血虚甚加当归、白生地。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银柴胡泻黄散:见腹痛门。

  二十四、诸热辨

  小儿之病,惟热居多而所因不同。

有衣热者,以手轻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此皮肤血脉之热,热在表也。

壮热恶风寒,为气不足,表之虚热也。

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

里热者,以手重按,深按乃热,轻手按则不热,此筋骨之热,热在里也。

壮热烦渴饮水,尿赤便闭,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

壮热,饮汤,尿数,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

伤寒热,初起头痛恶风,鼻塞声重,自汗发热,治法载伤寒条。

伤暑热,精神困倦,自汗烦渴,治法详暑门。

  伤食热,目胞肿,从头至肚尤热,面黄足冷,饱闷恶食,嗳气酸腐,当分新久虚实处治。

疳热,黄瘦不长,泄泻无时,肚胀脚弱,治法在疳症。

惊风热,十指稍冷,手心汗出,时作惊搐,治载惊风条。

风热,热,身热倍,能食。

气热,二便或闭或泻,治以散风清热为主。

烦热者,五心热甚,烦躁不安,手足时欲露出。

如小便赤色,导赤散加麦冬、山栀;饮水不止,竹叶石膏汤。

潮热者,或午后或日晡发热,如水之热潮,依时而至。

治法:有汗,用地骨皮散;无汗,秦艽散。

热甚,生犀散。

如有宿食,三黄枳朴丸。

又昼热而夜静者,阳气旺于阳分也,小柴胡合白虎汤主之。

夜热而昼静者,阳气陷入阴分也,四物合桂枝汤主之。

重阳无阴,则昼夜俱热,骨蒸,宜益阴和阳。

  骨蒸热,神气虚弱,遇晚则热,有热无热,微汗方止,此为先天真元不足,用补中汤加地骨皮、青蒿、鳖甲,又六味丸。

或病后津液消烁所致,凝神散,或地骨饮加减。

变蒸热,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轻则身热微汗,重则壮热吐泻烦渴啼哭,不须用膏。

痘疹热,耳后有赤纹,眼如含水,懒于言笑,身体时作振动,常恐跌仆,更以耳尻俱冷为验,治详痘疹诚求集。

虚热者,因儿热病,或解表,或攻里,既退而复热,或施凉剂,热反愈甚,此表里俱虚,阳浮于上,宜温平之剂,如参苓白术散之类加减。

又须知气虚而热者,气短不续,面色青白,自汗,乳食少思,手足指冷,午前热甚,宜气分药,异功散、补中汤之类温补之。

  血虚而热者,发热恶寒,颊赤唇红,四肢无力,午后益甚,宜阴药,四物汤、六味汤之类滋养之。

  ?!子病者,母复有孕,儿未断乳,渐成肌肉瘦羸,壮热发黄,大便不调。

务令断乳,少与消导,继以补益。

更有乳母七情厚味、饮食停滞、遗儿发热者,当兼治其母。

五脏实热虚热,各见本脏症。

凡小儿诸热,当随其表里虚实,细切投之剂,不可概用大寒攻击,反致热退而寒起,脾胃损伤,变症百端而出,慎之。

  ! “?”字疑为传抄之误。

  食积病,盗汗少食,昼凉夜热,治验。见汗症。

  失集潮热,日西发搐,治验。

见发搐门诸热辨症方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灯心地骨皮散:治潮热、虚热、病后余热。

人参知母柴胡炙草地骨皮半夏赤苓各等分,惟减柴胡、炙草、人参竹叶石膏汤:石膏半夏人参麦冬甘草竹叶粳米生姜秦艽散:治渐热减食蒸瘦。

秦艽炙甘草薄荷水煎温服。

  生犀散:地骨皮赤芍柴胡干葛甘草犀角三黄枳朴汤:黄芩黄连皆酒炒大黄酒煨枳实火炒陈皮白术各为末,薄荷水丸如麻子大,白汤下。又方加厚朴。

  地骨饮:即地骨皮散去半夏,加鳖甲、黄芩。

  凝神散:治小儿经汗下后,热去复作无时,怨员收敛胃气肌表,神效。即四君子加山药、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麦冬、竹叶、骨皮、姜、枣,煎服。

  金沸草散:治风寒所伤,咳嗽、身重、头痛。

  半夏甘草赤芍荆芥前胡麻黄旋覆花姜枣加减金沸草散:治热咳、咽喉干痛、鼻出热气、痰浓腥血,或带血缕。

旋覆花前胡甘草荆芥赤芍薄荷五味子枇杷叶杏仁桑皮贝母茯苓桔梗黄连解毒汤:治咳而喘、面赤潮热,脉洪大。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栀子仁汤:治热燥而咳。

郁金枳壳升麻栀子仁枣姜麦门冬汤:治火热乘肺,咳唾有血。

麦冬肉生地淡竹叶半夏桔梗桑白皮甘草五味子紫菀麻黄

  二十五、不寐 #

  小儿不寐,多由胃气不和、血气不从所致。

  (《经》云:胃不和,则寤卧不安)。

治宜四君子汤加远志、枣仁。

若心血不足,睡中不闻人声忽醒而不寐者,人参安神丸。

胆虚,恐怕睡中稍有响动即惊而不寐者,人参竹叶汤。

肝肾虚热,烦躁不宁,六味丸。

肝火炽盛,面青多怒者,加味小柴胡汤。

病后余热,枣仁汤。

其余夜啼,惊哭不寐,各详本条,当参求之。

  不寐治验(案) 二岁,夏月伤暑,烦躁不得眠。用六一散,入牛黄少许,用竹叶、灯草煎汤送下,日两服而愈。

  (案) 十六岁,勤于功课,彻夜不寐,虚烦口干,腰痛。用熟地、天冬、芡实、茯神、青盐、杜仲、黄精、龟甲、猪脊髓,捣为丸,尽剂而愈。

  (案) 患感症,发热头痛。

医重与表散,汗出极多,热已而夜不成寐,投温胆汤不效。

易医,谓此病后余热,欲进枣仁汤。

予曰:汗多亡阳,阳气暴泄,阴无所附,故烦扰而不寐。

议用怨猿人参养营汤,煎与二服,顿安。

  壮热头痛,鼻干燥,不得眠,治验。

见伤寒条不寐方酸枣仁汤:治虚劳烦热不得眠。

枣仁四两川芎一两甘草蜜炙一两茯神二两知母二两远志一两建莲粉作糊打丸。

如作煎剂,均作十服。

  二十六、多困即多睡

  小儿多睡,皆由脾虚弱,健运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职。

治当温补其脾,脾气旺,则脏腑清阳之气升举,易于运行,何困倦之有。

用四君子汤倍加白术、木香、半夏。

若脾虚好睡,则多惊。

  乃心血虚而火动之,宜安神养血。若心脾气虚,则有痰,用人参、茯苓、麦冬、五味子以补心气,当归、枣仁、白芍以养心血,橘红、半夏以开痰。

  若脾肺气虚,胸膈有痰,宜补中汤以健脾胃,佐以胆星、半夏之类以化痰涎。若因饮食停滞而作,宜健脾消导。若乳母过饮,致儿昏睡,干葛、陈皮解之。

  多困治验(案) 一儿未周岁!,忽昏睡不醒,遍身如丹。

审之其因,乳母醉后即乳之故。

用菊花、葛花、绿豆、天花粉、陈皮煎汤,多与乳母,儿亦即汤少饮而愈。

  (案) 甲子,有儿六岁患痧症,将发,壮热无汗,烦渴鼻衄。

至五六日,始见红点,音哑鼻煽,终日昏昏,鼾睡而不醒(热浮于上则阳气烦扰而不眠,热伏于里则神志沉昏而不醒)。

水呛,汤药不能下咽,甚且咬牙并摇头,诸恶症悉具。

予审其舌色红润,鼻流清涕,气喘急而不致口张,痰壅而能吐出,当有生机之理。

遂取甘桔、石膏、麦冬、蝉蜕、芦根、西河柳等,淡味煎浓汁,以连翘、牛蒡、荆芥、元参、前胡、薄荷、花粉、知母、贝母,苦味将木甑蒸露,冲和药汁,入米粉! “岁”字原无,按文义加。

  作薄荷糊,多与饮之(水呛,得有形之物使能咽下)。三日后始得汗,数日热退,神清,百余日始声音响亮而愈。

  (案) 病后,面目痿黄,饮食少思,怠惰嗜卧,是为脾气虚困,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

  (案) 一儿四岁,壮热困睡,渴极饮水,此脾实之故,用泻黄散一剂,热缓渴亦减,神气略爽。

其父因热未尽退,再进一服,昏睡不醒,不食泄泻,指冷,盖过剂矣。

急以理中汤加茯苓、陈皮、谷芽,连服五剂,得效。

自此,每用凉泻,必谆谆相戒,稍效即止。

  (案) 痢后,嗜卧唾痰,胸腹膨胀,饮食难化,服化痰利气益甚。此为脾胃气虚而饮食化痰也。朝用补中汤,夕用异功散,几两月而愈。

  二十七、喜笑 #

  《经》曰:心藏神,有余则笑不休。

又曰:火太过,为赫曦。

又曰:精气并于心则喜笑。

皆言属心火也。

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者死。

泻心汤主之。

其或肾水亏乏,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丸。

肝木过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

余兼别症,当参治之。

  喜笑治验(案) 三岁,发热躁乱,抽搐,搐过后,多喜多笑。

医泛用去风化痰,日甚。

予曰:此心症也。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用导赤散加川连,专走心经,以去其热,顿安。

继以调养心脾而愈。

  二十八、啼哭 #

  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心火炎则乘肺,肺不受屈而哭,哭则肺盛而乘肝,故多泪。心火太甚则烦躁多哭,身热面赤,宜导赤散加川连。

  若面青啼叫,昼夜不止者,肝热也,宜栀子清肝散。若肝心木火相摶,宜用导赤散合清肝散。

  或身有痛处,体不安闲,先啼叫而后悲哭,当审治之。

其有病后心神暴虚,烦闷厌倦,不生欢喜而多哭,且睡去忽惊,便啼哭不止,皆为虚象,当补益安神为主。

  啼哭治验 #

  昼夜啼哭不止,莫辨其故。

予俟其饮乳时,乘小儿之不觉,以手按其胸腹,按至当脐,忽大叫,内有硬块,如鸡子大。

予曰:此寒气郁聚,痰涎凝结而成块,心腹刺痛而为啼叫也。

用大顺散去杏仁加半夏,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补其虚,通其滞,渐愈。

  啼哭方 #

  煎方大顺散:杏仁甘草炙炒干姜肉桂心心热,啼哭不止,治验。

见色症合参条,失夏月,发斑躁乱,啼叫,治验。

见暑门忽然大叫,曲腰而啼,治验。

见腹痛门胃口当心痛,啼叫闷绝,治验。

见暑门怨愿生下数日,啼哭不已,治验。

见夜啼门啼叫不已,其体伛偻,面青唇黑,手足并冷,治验。

见盘肠气。

失集不时大叫大哭,心中痛甚,且强直,口噤不语,治验。

见?症。

失集夜卧,忽然大叫啼哭,治验。

见夜啼叫啼不已,验其卵肿囊丸冷硬,作积寒疝症,治验。

见疝症忽然扑身啼哭叫,两目直视,治验。

见目直条

  二十九、伤寒 #

  小儿伤寒与大人无异,所异者挟惊挟食耳。

  寒邪自外入内,由皮毛经脉而脏腑。

初起在太阳经,脉浮而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腰脊强,太阳之脉(连风府、贯腰脊),嚏喷凌振,五指稍冷,葱白汤加减(外虽发热,里永燥渴,不可聚骤与苦寒)。

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半表半里之间。

外候在阳明,则热多寒少,头额连眉骨痛,鼻干不得眠(其脉挟鼻络与目),脉洪而长,葛根汤加减。

在少阳,则寒热往来,胸胁痛而耳聋(其脉循胁络与耳),呕逆口苦(邪初入里,邪正分争,故作呕逆),脉弦数,小柴胡汤加减。

少阳阳明俱病,柴胡汤加葛根、芍药(若外不恶寒而里燥热者,须即用芩连之类以清解之)。

三阳不已,传入三阴,症见腹满而咽干,则别为太阴(其脉布胃中络于嗌)。

口燥舌干而渴,则别之少阴(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舌卷囊缩,烦满腹坚痛,则别为厥阴(其脉循阴器络于肝)。

其实总是阳明胃府里实之症,邪犯八府,脉必沉实洪数有力。

外候大热谵语,转则身轻,掀衣掷被,六七日不大便,宜大小调胃三承气汤,量轻重加减下之(下宜迟不宜早。

七日后小腹满硬,按之痛,时失气,方可议下,否则变害不测,慎之)。

如表症未除,里症又急,当大柴胡汤双解之。

若下早,邪乘虚入,成结胸者,胸高气粗,按之则痛,小陷胸汤(小儿无大结胸症,故不及)。

  若但痞满而不痛者,为痞气,用泻心汤。

有汗下后表症已解,邪热在里,心胸烦渴,欲饮水者,人参白虎汤。

夹惊症,或先惊而复感寒邪,或先伤于寒而复受惊搐,以致热极生风,发抽搐,呵欠烦闷,面红痰嗽,山根准头有青色,宜先解表,次与镇惊,或煎薄荷汤送下抱龙丸。

若伤寒热邪乘心,生风生惊者,黄连汤。

夹食症,或先伤食而复感寒邪,或先受寒而复有停津!滞,以致发热头疼,胸满之痛,嗳气酸臭,时或呕逆,?煎不乳,目胞微浮,治当解表而兼消导。

如表邪已解而里结未除,宜下之,大柴胡汤舌有酱色苔,可验。

  直中阴症伤寒,初起便不发热,身静而重,头不痛,语言无力,难以布息,目睛不明,口鼻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如刀刺,宜先用葱熨法,内服四逆汤。

亦有阳症未传入里,误服凉药,或过饮冷水而变为阴病者,宜转用温中汤为主。

伤寒新痊,或过与食物,脾弱不运,余邪与谷气相并而为食复,枳实栀子皮汤。

  或腠理未密,不慎风寒而为头痛发热者,风复也,宜轻剂疏解外邪,兼扶元气。

大凡伤寒治法,在表则汗之,在中则和之,在里则下之,烦躁则清之,寒冷则温之,禀弱人或久病后邪未尽则调之,邪去本虚则补之。

治若少差,变端百出,不可不谨。

  伤寒治验 #

  (案) 儿二岁,发热无汗,眉皱多啼,是头痛喜藏其身于母怀内,是恶寒。遂用芎苏散加减之,得汗,邪散而退。

  (案) 五岁,发热烦渴,时作呕逆,与竹茹、花粉、黄芩、薄荷、丹皮、芦根等以清解之。

  二剂而安。 #

  (案) 患头痛,壮热渴甚且呕,鼻干燥,不得眠。

医知为阳明症,用葛根汤不效。

仲淳曰:葛根汤,固阳明表剂,但其渴呕,乃胃中火邪炽甚,气逆上升,葛根升散,非宜也。

改用石膏竹叶汤解肌,热退而安。

或谓呕家不用半夏,何也?先生曰: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病人渴甚,乃阳明热邪炽盛,劫其津液所致。

邪火上升故呕,半夏辛温而燥,可妄进乎?(案) 患热病衄血,医用犀角地黄汤加麦冬、知母。

予曰:邪在阳明,原因失于解散,阴血为邪热所侵,以致妄行于上。

方中宜去芍药,加葛根、荆芥、茅根、花粉,以清解表里。

服之果血止热解而愈。

  (案) 发热气粗,胸膈按之痛,往来寒热,左胁结满,症在少阳阳明,用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川连、瓜蒌、枳实、郁金,二服取效,继以清调胃气收功。

  (案) 病热六七日,下痢不止。

以虑其泻脱,将投固剂。

诊之,六脉洪数有力,烦满燥渴。

予曰:此协!热自利也。

用黄芩汤加枳实、川连,二剂热少退,痢亦止,继以轻清调理而愈。

  (案) 发热头痛五六日,忽见红疹。

医用犀角升麻等药不效。

岂知斑与疹表里各别,斑为阳明火毒,疹为太阴风热。

乃黄芩、薄荷、防风、甘草、桔梗、蝉蜕,服之斑疹安退。

  ! “协”字疑有误。

  (案) 十二岁,终日少睡,手足指冷,便下如清水。

或作阴症治,势益剧。

诊之,脉虽沉而有力,口燥唇焦,按腹痛甚。

予曰:多睡者神昏也。

四肢逆冷,热深厥亦深也。

便下清水,热结旁流也。

信用小承气汤,一剂下之而热势顿减,继轻清调理而愈。

  (案) 始痛寒热,医表散之,不效;加消导,热不止;更用下法,便通而病益剧。

诊之,脉弦数,面赤唇焦,热渴引饮,视其舌,则燥极色黑。

予曰:此本少阳症,因药用攻劫,变成肝肾阴虚之败症也。

急用滋肾清肝之剂,连服得安,直至数日后,阴液渐充,得汗便通而痊。

  (案) 十二岁,秋初时发热不已,胸膈痞闷,汗出欲饮水,时或呕逆。此阳明半表半里症。

  遂用豆豉、滑石、川连、山栀、半夏、橘红,一剂顿见热退而痞闷除(如无呕恶等症,则用葛根以开健!阳明之阳)。

继再一剂,去豆豉加竹叶、麦冬,津生而烦渴亦解。

须识伤寒半表半里症,则! “健”字疑有误。

  为少阳,若热多寒少,或单热不寒,唇干口燥,喜饮汤水,脉洪大者,则为阳明脉症,最宜参辨。

  (案) 酷热伤寒,大热无汗,身形拘束,治验。

见暑门(案) 季秋,肺受寒邪,痰喘胸高,治验。

见喘条。

失集(案) 发热抽搐,症在太阳,治验。

见急惊条(案) 感症阴亏,燥渴便闭,治验。

见慢惊条(案) 感症,热退后心神烦扰,起卧不安,时欲作呕,治验。

见烦躁门伤寒不治症直视摇头不语,为心绝,不治。

唇吻反青,四肢?习,为肝绝,不治。

环口黑黧,柔! 汗发! “柔”字疑有误。

  黄,即冷汗,为脾绝,不治。

汗出如雨,发润如油,喘而不休,为肺绝,不治。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为肾绝,不治。

谵语狂烦,脉沉细,不治(阳症得阴脉也)。

额汗而喘,小便频利,不治(阳气上逆,阴气下流,故不治)。

寻衣摸床不治(惟大便闭而脉实者,是为实热犯里,攻之间或有生)。

头重视身,天柱骨倒,不治。

两眼常闭不开,不治。

口如鱼口,唇颤摇不止,不治。

  气出不返,不治。

叉手冒心,不治。

两足不可屈伸,不治。

汗大出不至足,不治。

大便如死血甚黑,或食药直下,不治。

遗尿不知者,不治(里热甚而昏迷,下之神气清者,或可救)。

屡汗屡下,病不减,不治。

汗下后,躁乱身热者,不治。

阴症汗冷如冰,四肢及小腹厥冷,不治。

阴症口噤,不治(阴症亦多死)。

胃虚脏寒,发哕不止,不治。

呃从丹田而气海而起,不治。

  伤寒方 #

  葱白汤:温散太阳风邪。葱白羌活防风豆豉杏仁生姜葛根汤:葛根黄芩桂枝甘草白芍生姜大柴胡汤:治伤寒少阳症、疟疾、痰实呕吐。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枳实姜大承气: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小承气:大黄枳实厚朴生姜调胃承气:大黄芒硝炙甘草石膏汤:治伤寒汗吐下后热结在里,心烦欲饮水(即白虎汤)。

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生姜粳米治暑烦热渴脉虚。

  凉膈散:治诸热留积。

为末每服二分入蜜后煎。

连翘山栀薄荷黄芩大黄甘草朴硝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天麻汤:治受惊复感寒邪。

天麻橘红薄荷钩藤羌活防风甘草姜黄连汤:治伤寒邪热乘心,热极生风见惊状。

川连山栀柴胡钩藤大生地木通茯神甘草灯心竹叶柴葛汤:柴胡葛根枳实厚朴陈皮甘草黄芩防风流水煎。

  小陷胸汤:瓜蒌半夏枳实川连葛根汤:葱白麻黄葛根赤芍豆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赤芍甘草或加防己、羌活亦可。

  瓜蒌汤:治小结胸症。川连半夏瓜蒌流水煎。

  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枳实栀子豉汤:淡豆豉枳实黑山栀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山栀黄芩甘草四物汤:川芎当归白芍熟地平气散:陈皮去白五钱大黄五钱青皮三钱鸡心槟榔三钱白牵牛半生半熟、取头末,一两二因玉钥匙:治风热喉闭。

又方加雄黄二钱,名全钥匙。

焰硝一钱五分硼砂五分薄荷一字白僵蚕二钱小柴胡汤: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加大黄。

  三十、角弓反张

  《经》云:风从上受。足太阳主周身之气。

  其脉起于目内眦而行于背。

小儿肌肤未密,外邪易侵,症见身反强直,发热而不搐,治宜小续命汤及人参羌活散之类加减。

有因暴怒掣动于肝火,发搐,面青,忽腰反张者,宜泻青丸、山栀散之类加减,痰盛加抱龙丸。

若服前药,其症益甚,此邪气去而脾气虚也,宜异功散加芎归补之。

若因下而脾气困惫,肚腹膨胀者,中气虚损也,宜白术散补之。

若气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寻衣领,咬牙呵欠,肝经火甚也,急用地黄丸之。

  角弓反张治验 #

  (案) 忽然腰背反张,目上视,面青赤。

  青属肝,主风;赤属心,主火。此风与火相摶,用柴胡栀子散,倍加钩藤,顿安。而痰如旧,又服抱龙丸愈。

  (案) 忽腰反张,服治惊药后,不时举发。

面色黄白,肢体甚倦,用异功十余剂愈。

后因惊兼饮食不节,复前。

随用前药即安。

平时更与温补元气,始愈。

  角弓反张方黑地黄丸:补气益胃之剂。

  苍术一斤,土炒。

米泔水浸洗晒干,饭上蒸三次,以多为妙熟地黄一斤,煮、捣五味子八两,蒸、焙干姜切炒。

秋冬一两,夏间五钱,春间七钱除熟地为末,将地黄煮烂打和为丸双和汤:治虚劳养血气。

白芍熟地黄芪当归川芎肉桂炙草

  三十一、睡中惊动

  睡中惊动,多由心肾不足(心主血与神,肾主精与恐)。

盖人之精气,寤则行于目,寐则栖于肾。

今心肾虚,不能宁摄精神,故睡中为之惊跳。

治当大补心肾为主。

有专以心血不足,神不守舍者,养心汤。

有为惊吓而作者,因击动其肝,故魂不安也(肝藏血与魂),抱龙丸之类。

若木火太过,心神不宁者,导赤散(实则泻子)。

风热相摶者,柴胡栀散。

食郁生痰,惊动不安者,用四君以健脾,神曲半夏以化痰,山栀芍药以清热。

  睡中惊动治验(案) 一儿夜睡,忽然惊动如搐,大便臭及色青。此饮食伤脾而肝旺也,服调脾平肝而愈。

  (案) 不时睡中惊动发搐,作渴饮冷,左腮青,额间赤,用柴胡清肝散加钩藤,四剂,以治肝火而安。继以健脾补肾而病全安。

  (案) 读书勤于功课,发惊盗汗,治验。

  见汗门。失集温肺汤:治上焦虚寒,咳嗽,呕吐涎沫。陈皮半夏肉桂干姜白芍杏仁五味细辛甘草

  三十二、脱肛 #

  脱肛,多因泻痢气陷而成。

其色赤而痛者,补中汤送下香连丸。

血痢后,佐以四物汤加丹皮。

若不赤,不甚痛,体倦少食,但用升补,或兼收涩。

亦有不必因乎泻痢者,皆由肺气虚寒。

  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肺实则肛藏,肺虚则肛脱也。

治宜温脾肺,使土金相生,参苓白术散加减,多服乃效。

有痘后遍生疮,如常洗浴者,里虚而脱,日渐羸瘦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外用蓖麻子,研贴顶心。

  脱肛治验(案) 十四岁,大便燥涩,努力脱肛,肛门焦痛,时或血下。

用玄明粉、当归、杏仁、桔梗、甘草、升麻,一剂痛减,便顺。

遂去玄明粉加白芍、黄柏,再剂而安。

  (案) 三岁,时大便出血,忽患脱肛,色赤而肿。审知其乳母嗜酒,且喜食辛辣之物。

  遂用四物汤加黄连、黄柏、升麻即隐合清!散,子母并服而愈。

  (案) 痢后脱肛,食少,面青黄,服克滞之药,腹痛膨胀,倦怠作呕,渐且结重坠,四肢浮肿。

立斋云:此土虚木侮之症也。

至于腹胀重坠,气更下陷矣。

用异功散加木香,四剂而手足转冷,更加干姜,胀坠诸症渐安。

后复伤食,作泻、脱肛,同"补中汤,加木香及异功散,愈。

  (案) 脱肛半载,清晨便泄,两目白多黑少,服升补脾气药,不应。

盖以肾开窍于二阴,前症乃肾虚症也。

用四神、六味二丸加减,间以补中汤,两月而痊。

  脱肛方 #

  逍遥散:治血虚小便不禁劳伤五心发热。

  !" “同”字疑应为“用”。

  此处疑缺字,待考。

  茯苓白术当归白芍柴胡甘草又方:加薄荷、丹皮、陈皮、山栀,即加味逍遥散。

  温胆汤:半夏竹茹会! 红甘草茯苓保和丸:治食积,此方主之。

  山楂半夏吉橘人曲麦芽茯苓连翘莱菔子即萝卜子黄连左金汤:平肝气肝火、吐酸水,使金合左行则肝木有制也。

  黄连吴茱萸泡淡玉屏风散:香薷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甘草赤苓扁豆六和汤:厚朴木瓜防风黄芪白术老姜和中丸:开胃进食。

  人参白术陈皮甘草干姜木瓜王隐君滚痰丸:一切痰,百种怪症,为痰家之圣药。

  大黄蒸少顷取出,不可过黄芩各八两青礞石! “会”字疑有误。

  硝煅如金色沉香百药各五钱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汤送下,空心服。

  用药多寡小大,酌量用之,非独小儿,冠夫妇女亦可服也。

  三十三、肛门作痒

  肛门痒,多因嗜食甘肥,大肠湿热壅滞而成,每兼遍身疮疥,体瘦发热,宜四味肥儿丸及芦荟丸之类,或更湿毒生虫,虫食肛门。

多兼齿根无色,舌上尽白,上下唇生疮,宜先与化虫丸,次与健脾清热。

若?肛透内者,不治。

  肛门作痒治验(案) 肛门连阴囊作痒,出水淋漓,症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兼芦荟丸,愈。

  (案) 肛门作痒,无他症,属大肠经风热所致。用刺猬皮炙、槐花、荆芥、当归、皂角仁、白芷、枳壳、黄芩等,为末,水调服,数日止。

  (案) 素喜食高粱甘味,多生疮疥,当与清胃,以治湿热,并禁厚味,不从。

外用敷药,更肛门作痒,发热疮益甚,体削少食,用芦荟丸、五味异功散,加升麻寻愈。

  三十四、咬牙咬牙一症,系水亏火炎之象,而所致之经不同。

若兼发热饮水,叫哭而搐者,心经实热也。

睡卧惊悸,心虚热也。

兼面青目札,项强顿闷,肝经实热也。

寻衣捻物,肝虚热也。

发搐目青面赤,心肝风热也。

烦闷喘促,甚于申酉时者,肺经热也。

  盗汗作渴,甚于亥子时者,肾经热也。

眼目畏明,无睛光,或解颅下窜,胎禀怯弱也。

饮水口中气热,胃中实热也。

饮汤口中气冷,胃经虚热也。

发搐呵欠面青,脾虚生惊也。

亦有乳母膏粱厚味,致儿为患者,须认症精切,用药庶几无误。

  咬牙治验(案) 病后不语,睡中咬牙,惊悸作渴,困倦少食,用化痰镇惊,益甚。此心脾肾虚症也。以六味丸为主,及秘旨安神丸,间服而愈。

  (案) 女,十四岁,发热作渴,经水先期,睡中咬牙。此肝脾二经有热,用加味逍遥散得安。后因怒,前症复作。用柴胡栀子散而瘥。

  (案) 睡中咬牙,审知其母大怒。用小柴胡加栀子、丹皮,母子并服而愈。

  咬牙方秘旨安神丸:人参茯神半夏橘红枣仁归身酒炒炙草赤芍五味子为末,用姜汁糊丸,芡实大,姜汤送下一钱,大小增减。

  柴胡栀子散:即栀子!清肝散。

  川芎当归柴胡山栀牛蒡子甘草茯苓丹皮赤芍桔梗汤:桔梗半夏橘红楮实子导痰汤:半夏南星枳实赤苓橘红甘草青礞石丸:即滚痰丸。

  礞石天南星茯苓各五钱半夏七钱五分风化硝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