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 元 滑寿

  序

  天下之事。

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

言简而尽。

事核而当。

斯为至矣。

百家者流。

莫大于医。

医莫先于脉。

浮沉之不同。

迟数之反类。

曰阴曰阳。

曰表曰里。

抑亦以对待而为名象焉。

有名象而有统会矣。

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

盖凿凿也。

求脉之明。

为脉之晦。

或者曰。

脉之道大矣。

古人之言亦伙矣。

犹惧弗及。

而欲以此统会该之。

不既太简乎。

呜呼。

  至微者脉之理。而名象着焉。统会寓焉。观其会通。以知其典礼。君子之能事也。由是而推之。则溯流穷源。因此识彼。

  诸家之全。亦无遗珠之憾矣。

  脉象大旨 #

  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

  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

  反之者逆。 #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左手寸口。心小肠脉所出。

  左关。肝胆脉所出。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命门与肾脉通)

  右手寸口。肺大肠脉所出。

  右关。脾胃脉所出。

  右尺命门(心包络手心主)三焦脉所出。

  五脏平脉 #

  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素问。心平脉。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

  此长滑之象也。心为肝子。脉不离弦。故仲景谓心脉洪大而长。肺脉涩短。是动力不盛。而形体铺宽也。)

  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

  不及本位曰短。(涩只是来势不勇。短只是宽软不挺。)

  肝合筋。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合骨。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而按之。脉道无力为濡。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濡是脉体之柔润。非脉应指无力也。)

  凡此五脏平脉。

要须察之久久成熟。

一遇病脉。

自然可晓。

经曰。

先识经脉。

而后识病脉。

此之谓也。

(五脏平脉病脉死脉。

素问玉机真藏平人气象两篇。

言之至详且密。

此文所叙。

乃从难经录出。

其义未全。

  四时平脉 #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四季脉迟缓。

  呼吸沉浮定五脏脉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肾肝俱沉。

  牢而长者肝。濡而来实者肾。脾为中州。其脉在中。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

  即前所谓三菽六菽之重也。

  三部所主 #

  (九候附) #

  寸为阳。

为上部。

主头项以下。

至心胸之分也。

关为阴阳之中。

为中部。

主脐腹 胁之分也。

尺为阴。

为下部。

主腰足胫股之分也。

凡此三部之中。

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

三而三之。

为九候也。

浮主皮肤。

候表及府。

中主肌肉。

以候胃气。

沉主筋骨。

候里及藏也。

  诊脉之道 #

  凡诊脉之道。

先须调平自己气息。

男左女右。

先以中指定得关位。

却齐下前后二指。

初轻按以消息之。

次中按消息之。

再重按消息之。

然后自寸关至尺。

逐部寻究。

一呼一吸之间。

要以脉行四至为率。

闰以太息。

脉五至。

为平脉也。

  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

  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腑脏平脉。已见前章。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

  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诊脉之际。

人臂长则疏下指。

臂短则密下指。

三部之内。

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尺寸阴阳高下相符。

男女左右。

强弱相应。

四时之脉不相戾。

命曰平人。

其或一部之内。

独大独小。

偏迟偏疾。

左右强弱之相反。

四时男女之相背。

皆病脉也。

凡病脉之见在上曰上病。

在下曰下病。

左曰左病。

右曰右病。

左脉不和。

为病在表。

为阳。

在四肢。

右脉不和。

为病在里。

为阴。

主腹藏。

以次推之。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

  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得之也。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而取。

  滑涩之脉。

则察夫往来之形也。

浮为阳。

轻手而得之也。

而芤洪散大长濡弦。

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

沉为阴。

重手而得之也。

而伏石短细牢实。

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

迟者一息脉三至。

而缓微弱皆迟之类也。

数者一息脉六至。

而疾促皆数。

  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是而理则殊也。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

  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

数为热。

迟为寒。

滑为血多气少。

涩为气多血少。

所谓脉之提纲。

不出乎六字者。

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

浮为阳为表。

诊为风为虚。

沉为阴为里。

诊为湿为实。

迟为在藏。

为寒为冷。

  数为在府。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之。则疚病之在人者。

  莫能逃焉(内经以滑为血少气多。涩为气少血多者。盖气盛而血不能壅之则滑血壅而气不能行之则涩也)持脉之要有三。

  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

  阳也。

腑也。

亦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

脉附于肉下者。

阴也。

藏也。

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

中而取之。

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

阴阳相适。

中和之应。

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见。

则委曲而求之。

若隐若见。

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三部皆然。

  察脉。

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

上者为阳。

来者为阳。

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

去者为阴。

止者为阴也。

上者。

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

下者。

自寸口下于尺部。

阴生于阳也。

来者。

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

气之升也。

去者。

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

气之降也。

应曰至。

息曰止也。

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

  表阳也。府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府及藏者。皆属于表也。里阴也。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

  不能越散。饮食五味之伤。留于腑脏之间。不能通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

  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凡脉之至。在肌肉之上。出于皮肤之间者。阳也。府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藏也。若短小而见于皮肤之间者。

  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者。阳乘阴也。寸尺皆然。

  东垣云。

不病之脉。

不求其神。

而神无不在也。

有病之脉。

则当求其神之有无。

谓如六数七极。

热也。

脉中(此中字浮中沉之中)有力。

(言有胃气)即有神矣。

为泄其热。

三迟二败。

寒也。

脉中有力。

(说并如上)即有神矣。

为去其寒。

若数极迟败中。

不复有力。

为无神也。

将何所恃邪。

苟不知此。

而遽泄之去之。

人将何所根据而主耶。

故经曰。

脉者气血之先。

气血者人之神也。

善夫。

  脉阴阳类成 #

  浮不沉也。按之不足。轻举有余。满指浮上。曰浮。为风虚动之候。为胀。为风。为 。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

  浮大伤风鼻塞。浮滑疾为宿食。浮滑为饮。左寸浮。主伤风发热。头疼目眩。及风痰。浮而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浮散。心气耗。虚烦。浮而洪数。心经热。关浮。腹胀。浮而数。风热入肝经。浮而促。怒气伤肝。心胸逆满。尺浮。

  膀胱风热。

小便赤涩。

浮而芤。

男子小便血。

妇人崩带。

浮而迟。

冷疝脐下痛。

右寸浮。

肺感风寒。

咳喘清涕。

自汗体倦。

浮而洪。

肺热而咳。

浮而迟。

肺寒喘嗽。

关浮。

脾虚。

中满不食。

浮大而涩。

为宿食。

浮而迟。

脾胃虚。

尺浮。

风邪客下焦。

大便秘。

浮而虚。

元气不足。

浮而数。

下焦风热。

大便秘。

(诸脉指下真形。

与其主病。

俱少所发明。

读者当以意测之。

推见其本。

乃为有得)

  沉。

不浮也。

轻手不见。

重手乃得。

为阴逆阳郁之候。

为实。

为寒。

为气。

为水。

为停饮。

为 瘕。

为胁胀。

为厥逆。

为洞泄。

沉细为少气。

沉迟为痼冷。

沉滑为宿食。

沉伏为霍乱。

沉而数内热。

沉而迟内寒。

沉而弦心腹冷痛。

左寸沉。

心内寒邪为痛。

胸中寒饮胁疼。

关沉。

伏寒在经。

两胁刺痛。

沉弦。

癖内痛。

尺沉。

肾藏感寒。

腰臂冷痛。

小便浊而频。

男为精冷。

女为血结。

沉而细。

胫 阴痒。

溺有余沥。

右寸沉。

肺冷。

寒痰停蓄虚喘少气。

沉而紧滑。

咳嗽。

沉细而滑。

骨蒸寒热皮毛焦干。

关沉。

胃中寒积。

中满吞酸。

沉紧悬饮。

尺沉。

病水。

腰脚疼。

沉细下利。

又为小便滑。

  脐下冷痛。 #

  迟。

不及也。

以至数言之。

呼吸之间。

脉仅三至。

减于平。

脉一至也。

为阴胜阳亏之候。

为寒。

为不足。

浮而迟表有寒。

沉而迟里有寒。

居寸为气不足。

居尺为血不足。

气寒则缩。

血寒则凝也。

左寸迟。

心上寒。

精神多惨。

关迟。

筋寒急手足冷。

胁下痛。

尺迟。

肾虚便浊。

女人不月。

右寸迟。

肺感寒。

冷痰气短。

关迟。

中焦寒。

及脾胃伤冷物不食。

  沉迟为积。尺迟。为藏寒泄泻。小腹冷痛。腰脚重。

  数。

太过也。

一息六至。

过平脉两至也。

为烦满。

上为头疼上热。

中为脾热口臭。

胃烦呕逆。

左为肝热目赤。

右下为小便黄赤大便秘涩。

浮数表有热。

沉数里有热也。

  虚。不实也。散大而软。举按豁然。不能自固。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为小儿惊风。

  实。

不虚也。

按举不绝。

迢迢而长。

动而有力。

不疾不迟。

为三焦气满之候。

为呕。

为痛。

为气寒。

为气聚。

为食积。

为利。

为伏阳在内。

左寸实。

心中积热。

口舌疮。

咽疼痛。

实大。

头面热风烦燥。

体痛面赤。

关实。

腹胁痛满。

实而浮大。

肝盛。

目暗赤痛。

尺实。

小腹痛。

小便涩。

实而滑。

淋沥茎痛溺赤。

实大。

膀胱热。

溺难。

实而紧腰痛。

右寸实。

胸中热。

痰嗽烦满。

实而浮。

肺热。

咽燥痛。

喘咳气壅。

关实。

伏阳蒸内。

脾虚食少。

胃气滞。

实而浮。

脾热。

消中善饥。

口干劳倦。

尺实。

脐下痛。

便难。

或时下痢。

  洪。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

  为大小便不通。

左寸洪。

心经积热。

眼赤口疮头痛内烦。

关洪。

肝热及身痛。

四肢浮热。

尺洪。

膀胱热小便赤涩。

右寸洪。

肺热毛焦。

唾粘咽干。

洪而紧。

喘急关洪。

胃热。

反胃呕吐口干。

洪而紧。

为胀。

尺洪。

腹满。

大便难或下血。

  微。

不显也。

依稀轻细。

若有若无。

为气血俱虚之候。

为虚弱。

为泄。

为虚汗。

为崩漏败血不止。

为少气。

浮而微者阳不足。

必身恶寒。

沉而微者阴不足。

主藏寒下利。

左寸微。

心虚。

忧惕。

荣血不足。

头痛胸痞。

虚劳盗汗。

关微。

  胸满气乏。四肢恶寒拘急。尺微。败血不止。男为伤精尿血。女为血崩带下。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少气。

  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心腹冷痛。尺微。藏寒泄泻脐。下冷痛。

  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

  为血虚。

为盗汗。

为寒凝气结。

为冷痹。

为疝。

为饮。

为劳倦。

弦数为劳疟。

双弦胁急痛。

弦长为积。

左寸弦。

头疼心惕。

劳伤盗汗乏力。

关弦。

胁肋痛 癖。

弦紧为疝瘕。

为瘀血。

弦小寒癖。

尺弦。

少腹痛。

弦滑脚痛。

右寸弦。

肺受寒。

  咳嗽胸中有寒痰。关弦。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尺弦。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缓。

不紧也。

往来纡缓。

呼吸徐徐。

以气血向衰。

故脉体为之徐缓尔。

为风。

为虚。

为痹。

为弱。

为疼。

在上为项强。

在下为脚弱。

浮缓沉缓。

血气俱弱。

左寸缓。

心气不足。

怔忡多忘。

亦主项背急痛。

关缓。

风虚眩晕。

腹胁气结。

  尺缓。

肾虚冷。

小便数。

女人月事多。

右寸缓。

肺气浮。

言语短气。

关缓。

胃气虚弱。

浮缓。

脾气虚弱。

不沉不浮。

从容和缓。

乃脾家本脉也。

尺缓下寒脚弱。

风气秘滞。

浮缓。

肠风泄泻。

沉缓。

小腹感冷。

  滑。

不涩也。

往来流利。

如盘走珠。

不进不退。

为血实气壅之候。

盖气不胜于血也。

为呕吐。

为痰逆。

为宿食。

为经闭(滑而不断绝。

经不闭。

有断绝者。

经闭)上为吐逆。

下为气结。

滑数为结热。

左寸滑。

心热。

滑而实大。

心惊舌强。

关滑肝热。

头目为患尺滑。

小便淋涩。

尿赤。

茎中痛。

右寸滑。

痰饮呕逆。

滑而实。

肺热。

毛发焦。

隔壅咽干。

痰晕目昏。

涕唾粘。

关滑。

脾热。

口臭。

及宿食不化。

吐逆。

滑实。

胃热。

尺滑。

因相火炎而引饮多。

脐冷腹鸣或时下利。

  妇人主血实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孕。

  涩。

不滑也。

虚细而迟。

往来难。

三五不调。

如雨沾沙。

如轻刀刮竹然。

为气多血少之候。

为少血。

为无汗。

为血痹痛。

为伤精。

女人有孕为胎痛。

无孕为败血病。

左寸涩。

心神虚耗不安。

及冷气心痛。

关涩。

肝虚血散。

肋胀胁满。

  身痛。

尺涩男子伤精及疝。

女人月事虚败。

若有孕。

主胎漏不安。

右寸涩。

脾弱不食。

胃冷而呕。

尺涩。

大便涩。

津液不足。

小腹寒。

足胫逆冷。

(经云。

滑者伤热。

涩者中雾露。

  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而过于本位。气血皆有余也。为阳毒内蕴三焦烦郁为壮热。

  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经曰大为病进。

  小。不大也。浮沉取之。悉皆损小。在阳为阳不足。在阴为阴不足前大后小。则头疼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气短。

  紧。

有力而不缓也。

其来劲急。

按之长。

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

为邪风激搏。

伏于荣卫之间。

为痛。

为寒。

浮紧为伤寒身痛。

沉紧为腹中有寒。

为风痫。

左寸紧头热目痛。

舌强。

紧而沉。

心中气逆冷痛。

关紧。

心腹满痛。

胁痛肋急。

  紧而盛。伤寒浑身痛。紧而实。 癖。尺紧。腰脚脐下痛。小便难。右寸紧。鼻塞膈壅。紧而沉滑。肺实咳嗽。关紧。

  脾寒腹痛吐逆。紧盛。腹胀伤食尺紧。下焦筑痛。

  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 。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由精气不足。故脉萎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

  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老得之顺。壮得之逆。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关弱。筋痿无力。

  妇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尺弱。小便数。肾虚耳聋。骨内 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关弱。脾胃虚。食不化。

  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动。

其状如大豆。

厥厥摇动。

寻之有。

举之无。

不往不来不离其处。

多于关部见之。

(当云只各见本关之上。

)动为痛。

为惊。

为虚劳体痛。

为崩脱。

为泄利。

阳动则汗出。

阴动则发热。

  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为阴阳潜伏。关鬲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

  为霍乱。为水气。为荣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沉忧抑郁。

  关伏。

血冷。

腰脚痛。

及胁下有寒气。

尺伏。

肾寒精虚。

疝瘕寒痛。

右寸伏。

胸中气滞。

寒痰冷积。

关伏。

中脘积块作痛。

及脾胃停滞。

尺伏。

脐下冷痛。

下焦虚寒。

腹中痼冷。

  促。

阳脉之极也。

脉来数。

时一止。

复来者。

曰促。

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

或怒气逆上。

亦令脉促。

为气粗。

为狂闷。

为瘀血发狂。

又为气。

为血。

为饮。

为食。

为痰。

盖先以气热脉数而五者或一。

有留滞乎。

其间则因之而为促。

  非恶脉也。虽然。加即死。退则生。亦可畏哉。

  结。

阴脉之极也。

脉来缓。

时一止。

复来者。

曰结。

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

为 结。

为七情所郁。

浮结为寒邪滞经。

沉结为积气在内。

又为气。

为血。

为饮。

为食。

为痰。

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留滞于其间。

则因而为结。

故张长沙谓结促皆病脉。

  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

  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

  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又云前大后细脱血也。非芤而何。

  革(与牢脉互换)沉伏实大如鼓皮曰革。气血虚寒。革易常度也。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为中风寒湿之诊也。

  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为血气俱不足之候。为少血。为无血。

  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左寸濡。心虚。易惊。盗汗。短气。关濡。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少力。尺濡。

  男为伤精。女为脱血。小便数。自汗。多 。右寸濡。关热憎寒。气乏体虚。关濡。脾软不化饮食。尺濡。下元冷惫。

  肠虚泄泻。 #

  牢。坚牢也。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为劳伤。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者。故诸家皆以为危殆之脉云。亦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热极之脉也。在阳犹可。在阴为逆。(按疾言其至止之躁也。不必七至。

  病主津虚气悍。非热也。)

  细。微眇也。指下寻之。往来如线。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

  为忧劳过度。为伤寒。为积。为痛在内及在下。

  代。

更代也。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

由是复止。

寻之良久。

乃复强起为代。

主形容羸瘦。

口不能言。

若不因病。

而人羸瘦。

其脉代止。

是一藏无气。

他藏代之。

真危亡之兆也。

若因病而气血骤损。

以致元气不续。

或风家痛家。

脉见止代。

只为病脉。

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

心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

盖凡痛之脉。

不可准也。

又妊娠亦有脉代者。

此必二月余之胎也。

  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谩无根柢。为气血耗散。腑脏气绝。在病脉。主阴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脉也。

  妇人脉法 #

  妇人女子。

尺脉常盛。

而右手大。

皆其常也。

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

或肝脉沉而急。

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匀。

皆经闭不调之候也。

妇人脉。

三部浮沉正等。

无他病而不月者。

妊也。

又尺数而旺者亦然。

又左手尺脉洪大为男。

  右手沉实为女。又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内阴脉搏手。而其中别有阳脉也。阴阳相平故能有子也。)

  凡女人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既行属厥阴。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从厥阴。凡妇人室女病寒。及诸寒热气滞。须问经事若何。凡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

  小儿脉 #

  小儿三岁以下。

看虎口三关纹色。

紫热。

红伤寒。

青惊风。

白疳病。

惟黄色隐隐。

或淡红隐隐。

为常候也。

至见黑色。

则危矣。

其他纹色。

在风关为轻。

气关渐重。

命关尤重也。

及三岁以上。

乃以一指按三关(寸关尺为三关)常以六七至为率。

添则为热。

减则为寒。

若脉浮数。

为乳痫风热。

或五脏壅。

虚濡为惊风。

紧实为风痫。

紧弦为腹痛。

弦急为气不和。

牢实为便秘。

沉细为冷。

大小不匀。

祟脉。

或小或缓。

或沉或细。

皆为宿食不消。

脉乱身热汗出不食。

食即吐。

  为变蒸也。浮为风。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小儿但见憎寒壮热。即须问曾发斑疹否。此大法也。

  诊家宗法 #

  (按此篇所列六条。即予位数情势之义也。)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浮甚为散。沉甚为伏。)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数。甚为疾。数止为促。)

  虚实洪微(以亏盈言。虚以统芤濡。实以该牢革。微以括弱。)

  弦紧滑涩(以体性言。弦甚为紧。缓止为结。结甚为代。滑以统动。)

  长短(以部位之过不及言。)

  大小(以形状言。)

  诸脉亦统之有宗欤。

盖以相为对待者。

以见曰阴曰阳。

为表为里。

不必断断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

观素问仲景书中论脉处。

尤可见取象之义。

今之为脉者。

能以是观之。

思过半矣。

于乎。

脉之道大矣。

而欲以是该之。

不几于举一而废百欤。

殊不知至微者理也。

至着者象也。

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

得其理。

则象可得而推矣。

是脉也。

求之于阴阳对待统系之间。

则启源而达流。

因此而识彼。

无遗策矣。

  附录

  诸脉条辨 #

  (出程观泉医述。系衰辑景岳士材之书而成。以其简切。故僭注而附录之。其论各脉情势。盖校之滑氏枢要。尤见真谛云。)

  浮脉。

只轻手便得。

非必中沉俱无。

若崔氏云。

有表无里。

有上无下。

则脱然无根。

混于散脉矣。

非浮脉之真面目也(脉有素浮素沉之体。

故浮无定候。

以指面初到脉上为候也。

  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经曰。大则病进。谓其气方张也。又曰。

  形瘦脉大。多气者死。谓形与脉不合也。(洪兼情势。横宽而起伏又大也。)

  虚之异于散者。

虚脉按之虽 。

犹可见也。

散脉按之绝无。

不可见也。

虚之异于芤者。

虚则愈按而愈 。

芤则重按而仍见也。

(虚脉中空。

散脉边散。

芤血虚且寒。

故浮面多一层硬皮也。

  散有二义。

一自有渐无之象。

一散乱不整之象。

比如杨花散漫。

或至数不齐。

或多寡不一。

为危殆之候。

若心脉浮大而散。

肺脉短涩而散。

皆平脉也。

软散则病脉矣。

肾脉软散。

肾败之征。

脾脉代散。

土绝之候。

若二脉交见。

尤为必死之符。

(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

至之散也。

乱如麻子。

形之散也。

皆主死。

寻常病脉。

只是形体宽泛。

而两边不敛。

浑浑不清耳。

  营行脉中。

脉以血形。

芤脉中空。

脱血之象也。

诀云。

寸芤积血在胸中。

关内逢芤肠胃痈。

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

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

且云两头有。

以头字换脉经之边字。

便相去千里矣。

(芤脉浮大而弦。

按之中空。

故两头有。

  指下无。非如阴绝阳绝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诀语未误。寸芤积血。关芤肠痈。古人已有验之者。)

  濡脉之浮 。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

  伪诀云。

按之似有举还无。

是弱脉而非濡脉矣。

濡脉之无根。

与散脉相类。

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

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

从大而至无者。

全凶之象。

从小而至无者。

凶吉相半也。

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

尚未至于必绝。

若平人少壮暴病见之。

名为无根。

去死不远矣(濡即所谓芤而有胃气者若浮薄至极。

则为散不为濡矣。

  微之为言无也。

其象极细极软。

仲景曰。

萦萦如蛛丝。

状其细而难见也。

瞥瞥如羹上肥。

状其软而无力也。

轻取如无。

故曰阳气衰。

重按欲绝。

故曰阴气竭。

久病得之多不可救。

谓正气将次灭绝也。

卒病得之犹或可生。

谓邪气不至深重也。

(曾诊工人感冒。

力作不休。

数日困极。

身燥气喘。

脉在皮毛。

然。

一息不知十几至。

用大温润。

兼通营卫。

  天明得汗而解。若正发汗死矣。)

  向以革脉即牢脉。

非也。

盖革浮而牢沉。

革虚而牢实。

形与证皆异也。

叔和云。

三部脉革。

久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

甲乙经曰。

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言急如涌泉。

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

而且数且搏且滑矣。

曰弦绝。

不止于豁然。

而且无根蒂矣。

(绵绵其去如弦绝。

乃别一事。

不与上文连义也。

解弦绝。

尤不合。

  肾之为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陷。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若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

  伏脉主病。

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

非轻浅之剂。

所得破其藩垣也。

伤寒以一手脉伏为单伏。

两手脉伏为双伏。

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

火邪内郁不得发越。

乃阳极似阴。

故脉伏者。

必得大汗而解。

如久旱将雨。

必先六合阴晦。

一回雨后。

庶物咸苏也。

又有阴证伤寒。

先伏阴在内。

而外复感寒邪。

阴盛阳衰。

四肢厥逆。

六脉沉伏。

须投姜附。

及灸关元。

  阳始回而脉始出矣。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

必死无疑。

(伏者。

以其中藏有物也。

故无温补之法。

若中虚不宜疏散者。

皆脱脉之类也。

篇中所指两条。

一阳气之自窒。

一阴气之见逼也。

  树以根深为牢。

盖深入于下者也。

监狱以禁固为牢。

盖深藏于内者也。

仲景云。

寒则牢坚。

又有坚固之义也。

沈氏曰。

似沉似伏。

牢之位也。

实大弦长。

牢之体也。

牢脉主病以其在沉分也。

故悉属阴寒。

以其形弦实也。

故咸为坚积。

  若失血亡精之人。

内虚当得革脉。

若反得牢脉。

是脉与证反。

可卜死期矣。

(冬脉如营。

营即牢之义也。

阳藏于内。

故深居而充实有力也。

若阴踞于内。

则阳熄而死硬矣。

牢脉动力盛大。

不得为死。

以有阳也。

  实为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既大矣而且长且坚。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故但主实热。不主虚寒。

  紧与实虽相似而实相悬。紧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一寒裹于外。

  一邪充于内。)

  素问云。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脉弱以涩。

是为久病。

盖弱堪重按。

阴犹未绝。

若兼涩象。

则气血交败。

生理灭绝矣。

(指下波澜。

形之滑也。

起伏自然。

势之滑也。

一血充。

一气畅也。

  微脉模糊而难见。

细脉则显而易见。

故细比于微。

稍稍较大也。

细为血少气衰。

故吐利失血。

得沉细者生。

忧劳过度之人。

脉亦多细。

为自戕其血气也。

大抵细脉微脉。

俱为阳气衰残之候。

非行温补。

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

(微有极细。

  亦有极薄。细则有浓有薄。有弱有强。各有主病不同。不得专指为微细也。)

  阴性多滞。故阴寒之证。脉必见迟。与缓脉绝不相类。盖缓以形之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二脉迥别。

  涩脉往来迟难。

有类乎止。

而实非止也。

有类乎散。

实非散也。

须知浮而极细极软。

似有若无。

为微脉。

浮而且细且软。

为濡脉。

沉而且细且软。

为弱脉。

三脉皆有似于涩。

而实有分别。

(涩脉专在动势上见。

故往来迟难四字至切。

微濡弱三脉以形见。

有兼涩者。

有不兼涩者。

涩脉不尽类散也。

  古人譬诸徐行而怠。

偶 一步。

可为结脉传神。

大凡热。

则流行寒则凝。

结如冬冷则冰。

坚理势然也。

人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

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

营运之机不利。

故脉应之而成结也。

(结即涩脉之兼紧者。

  结促之止。

止无常数。

代脉之止。

止有常数。

结促之止。

一止即来。

代脉之止。

良久方至。

内经以代脉之见。

为藏气衰微。

脾经脱绝之候。

惟伤寒心悸。

怀胎三月。

或七情太过。

跌打重伤。

及风家痛家。

俱不忌代脉。

或无病而羸瘦脉代者。

危候也。

久病脉代。

万难回春。

又云。

少得代脉者死。

老得代脉者生。

自当通变(结促是有一至略间而并来。

代乃直少一至也。

仍须细察脉神。

以定吉凶。

少得代死。

老得代生。

必是专指一病。

非可概论也。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相反。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为缓而和匀。此真胃气脉也。

  土为胃气之母。

中气调和。

则百病不生。

一切脉中。

皆须挟缓。

谓之胃气。

非病脉也。

兼乎浮迟虚濡细涩之形者。

为病不足。

为风为表虚也。

(指下柔匀。

形之缓也。

来去从容如一。

气之缓也。

若病脉。

皆属于湿热之类)

  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火性急速。故阳盛之证。脉来必数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

  滑之为言。

往来流利。

而不滞涩也。

盖脉者血之府也。

血枯则脉涩。

血盛则脉滑。

(滑涩固由于血。

实由于津液之载血而行者。

有盛衰也。

故涩脉之治。

宜行血而生津。

  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象。

热则筋纵。

寒则筋急。

此为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

故紧急绞转之象见焉。

合观内经之左右弹。

仲景之如转索。

丹溪之如纫线。

叔和之如切绳。

可见紧之为义。

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紧脉之挺急。

与弦相类。

但比之于弦。

有更加挺劲之异。

与转如绳索之殊也。

(巢氏以弦洪相搏为紧。

此即热气内郁之象。

脉诀所论紧脉主病是也。

若内外皆寒。

则坚细而涩。

当属之结脉矣。

  促脉之故。

得于藏气乖违者。

十之六七。

得于真元衰惫者。

十之二三。

或。

因气滞。

或因血凝。

或因痰停。

或因食壅。

或外因六气。

内因七情。

皆能阻其营运之机而为促也。

如止数渐稀。

则病瘥。

止数渐增。

则病剧。

(与前论结脉义同宜玩味。

)动脉两头俯中间起极与短脉相似。

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

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由阴出阳。

怒之象也。

)疾一名极。

总是急速之形。

数之盛者也。

惟伤寒热极。

方见此脉。

非他疾所恒有也。

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

则阴髓下竭。

阳光上亢。

有日无月。

短期近矣。

(此条乃李士材所创。

其名实本内经。

但当以内经静躁之义为说。

不当仍隶于数也。

予详辨于补义中)

  弦如琴弦之挺直。

而略带长也。

经曰。

少阳之气。

温和软弱。

故脉为弦。

其气来实强。

为太过。

病在外。

其气不实而微。

为不及。

病在中。

又肝脉来。

濡弱迢迢。

如循长竿末梢。

曰肝平。

若过实则肝病。

急劲则肝死。

弦脉与长脉。

皆主春令。

但弦为初春之象。

阳中之阴。

天气犹寒。

故如琴弦之端直。

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

长为暮春之象。

纯属于阳。

绝无寒意。

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

纯乎发生之气象也。

(弦以脉形之挺直言。

长以脉气之充足言。

  长脉之应。

与弦脉略同。

但弦之木。

为万物之始生。

此主春生之正令。

天地之气至此发舒。

故脉象应之为长也。

经云长则气治。

李月池曰。

心脉长者。

神强气旺。

肾脉长者。

蒂固根深。

皆言平脉也。

然惟长而和缓。

乃合春生之气。

为健旺之征。

若长而硬劲。

即属火亢之形。

而为疾病之应也。

(长而硬劲。

为火亢。

不曰木横者。

气充形直。

其象为洪。

而不仅为弦也。

  短反乎长。

彼应春。

此应秋。

彼属肝。

此属肺。

肺主气。

气属阳。

宜乎充沛。

短脉独见。

气衰之兆。

素问曰。

肺之平脉。

厌厌聂聂。

如落榆荚。

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

气仍治也。

若短而沉且涩。

则气病矣。

  大抵长短二脉。为有余不及之象。长类于弦而盛于弦。为有余。短类于动而衰于动。为不及。弦脉带急而长脉带缓。

  动脉形滑而且数。短脉形涩而必迟。诚能细心较量。锱铢不爽者也。(长盛于弦。可见弦为形急。长为气充也。)

  附录

  持脉总论 #

  (出士材三书)

  脉状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尽也。然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义。颇能括其纲要矣。如内经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曰搏者。

且大且强也。

曰坚者。

实之别名也。

曰横者。

洪之别名也。

曰急者。

紧之别名也。

曰喘者。

且浮且数也。

曰躁者。

且浮且疾也。

曰疏者。

且迟且软也。

曰格者。

人迎倍大也。

曰关者。

气口倍大也。

此二脉者。

后世不深维内经之旨。

  而误作病名也。(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即以脉名病。有何不可。仲景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未尝专为病名。)

  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曰覆者 。自尺部下达臂间。血有余也。如仲景论脉。曰纵者。水乘火金乘木也。

  曰横者。

火乘水。

木乘金也。

曰逆者。

水乘金火乘木也。

曰顺者。

金乘水木乘火也。

曰反者。

来微去大。

病在里也。

曰覆者 。

头小本大。

病在表也。

曰高者。

卫气盛也。

阳脉强也。

曰章者。

营血盛也。

阴脉强也。

曰刚者。

高章相搏也。

曰者。

卫气弱也。

阳脉衰也。

曰卑者。

营血弱也。

阴脉衰也。

曰损者。

卑相搏也。

内经十二。

仲景十二。

凡得二十四脉。

未尝非辨证之旨诀。

而世皆置若无闻。

则有惭于司命之职矣。

虽二十八字。

亦以含藏诸义。

然不详二十四字之义。

  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奥哉。

而犹不止此也。

阴阳不可不分而剖。

色脉不可不合而稽。

尺肤不可不详而考。

主病不可不谙而识。

四者得而持脉之道。

思过半矣。

脉要精微论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

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

四时为宜。

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

脉与之上下。

是以圣人。

持脉之道。

  先后阴阳而持之。

若阳动阴静。

阳刚阴柔。

阴升阴降。

阳前阴后。

阳上阴下。

阳左阴右。

数者为阳。

迟者为阴。

表者为阳。

里者为阴。

至者为阳。

去者为阴。

进者为阳。

退者为阴。

其恒经也。

或阴盛之极。

反得阳象。

或阳亢之极。

反得阴征。

或阳穷而阴乘之。

或阴穷而阳乘之。

随证更迁。

与时变易。

此阴阳之不可不分而剖也。

岐伯曰。

察脉动静。

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又曰。

形气相得。

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

  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

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灵枢曰。

色脉与尺。

如鼓桴相应。

青者脉弦。

赤者脉钩。

黄者脉代。

白者脉毛。

黑者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反得相胜之脉。

则死矣得相生之脉。

则病已矣。

又云。

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此色脉不可不合而稽也。灵枢曰。审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肿。

  颈脉动。

时咳。

按之手足。

而不起。

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 。

安卧脱肉者寒热。

不治。

尺肤涩者。

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

饮也。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

病温也。

脉盛而滑者。

汗且出也。

尺肤寒。

脉小者。

泄而少气。

尺肤炬然。

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

腰以上热。

手所独热者。

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

膺前热。

肘后独热者。

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

腰腹热。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

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热。

掌中寒者腹寒。

鱼上有青脉者胃中寒。

尺炬然热。

人迎大。

当夺血。

尺坚大。

脉小。

少气 。

有加立死。

又曰。

脉急者尺肤亦急。

脉缓者尺肤亦缓。

  脉小者尺肤亦减而少气。

脉大者尺肤亦贲而起。

脉滑者尺肤亦滑。

脉涩者尺肤亦涩。

此尺肤不可不详而考也。

脉要精微论曰。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平人气象论曰。

脉短者头痛。

脉长者足胫痛。

脉促上击者肩背痛。

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脉沉而弱。

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脉沉而横。

胁下有积。

腹中有横积痛。

脉沉而喘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小弱以涩。

谓之久病。

浮滑而疾。

谓之新病。

脉急者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

脉涩曰痹。

缓而滑曰热中。

盛而紧曰胀。

臂多青脉曰脱血。

尺脉缓涩。

谓之解 。

安卧脉盛。

谓之脱血。

尺涩脉滑。

谓之多汗。

尺寒脉细。

谓之后泄。

尺脉粗常热者。

谓之热中。

此主病之不可不谙而识也。

如上所述。

不过大略耳。

若欲达变探微。

非精研灵素。

博综百家。

不可也。

许引宗曰。

脉之候幽而难明。

我意所解。

口莫能宣也。

口且莫能宣。

而笔又乌能写乎。

博极而心灵自启。

思极而神鬼将通。

则三指有隔垣之照。

二竖无膏肓之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