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应经

  神应经 明 陈会撰、刘瑾补辑

  序

  恭惟我主上殿下之六年也,命礼曹申严医教设针灸专门法,择其精于术者为师,而资性者为弟子,劝励之法甚悉焉。

适有日本释良心以《神应经》来献,兼传其本国神医和介氏、丹波氏治痈疽八穴法。

其八穴虽未试用《神应经》,其传授远有所自。

而所论折量补泻法,皆古贤所未发者,其取穴又多有起发古人所未尽处,其所着穴,皆撮其切要而得效多者,文简而事周,令人披阅昝刻间,证与穴 然在目。

  圣上嘉叹,命以八穴法付于《神应经》之末,锓梓广布,且以永其传焉。

臣窃惟医疗之药饵针灸不可偏废。

但药非本国所产者颇多,大概皆求之中国,而又非尽出于中国也,转转市易,得之甚难,岂真赝陈新之可择,而贫穷下贱与远方之人,亦未易遍及也。

唯砭 之方,无费财远求之劳,采暴合和之难。

一针一艾,备应无方,运于指掌,办于谈笑,贫富贵贱,远近缓急,无适不宜,况于取效常在药力所不及攻处,而其功用神妙,难以备述。

庸医不知,以为卑辱,至相诟,病而不肯为。

故世之病者,生死寿夭率皆付之巫觋谣祀,岂不哀哉圣上悯其然,乃设专门,益严劝督,适有遐方之献,不以珍奇可玩之异物,而以此救民济世之神方,不期而至,以孚我圣上仁民爱物之盛德,夫岂偶然哉。

  成化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推忠定难翊戴纯诚明亮经济佐理功臣崇禄大夫西平君臣韩继禧

  谨序。 #

  序

  唐虞之纪,官非剡子不能,以明其制;羲轩之制,药非师襄则无,以审其音。

是以圣人师道之学,吾未能也,故有吾不如老农之叹。

然人之有身,血气所醉,嗜欲所 ,寒暑所搏,万虑所攻,鲜有不至于疾者,非至人何能安之?是以圣人因之而制砭 之方出焉。

昔在太朴之世,未有药物,独用砭 之道,活生民于掌握,此医道之大者也。

予喜其无药物 咀之劳,而能回生于指下,可谓易矣。

乃求其术于医者,久而得之者,十有余家,独宏纲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术,故其补泻折量之法,其口诀指下之妙,与世医之所不同,出于人者,见于此也。

其徒二十四人,独刘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继宏纲之术而无坠也。

予谓干将,虽神使之补履,莫若一锥之能;良药虽众,至于劫病,莫若一针之捷。

药以气味而达之,故其宣利经络也迟;针以HT 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脉也速。

况加以冰台,灼以神燧,助其真阳,逐其阴邪,而元气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药不可得也,惟砭 之术,可以应仓卒之用。

士之于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

予故爱而学之,乃命医士刘瑾,重校其师宏纲先生所传《广爱书》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于用者为一卷,更其名曰《神应经》,内五百四十八证,计二百一十一穴。

又择其刘瑾之经验者六十四证,计一百四十五穴,纂为一册目,曰《神应秘要》。

而以此心推之于众庶

  章云时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书

  成化九年癸巳,孟冬,日本国岛山殿所使副官人信HT 隐士良心言,我国二百年前有两名医,一为和介氏,一为丹波氏,此二医专治痈疽疔疖瘰 等疮,定八处灸法甚有神效。

  八穴灸法 #

  头部二穴 #

  诸疮发于头部,则耳尖上周回用禾杆量之(自左耳尖上起端右旋,经以其杆当结喉下至项后双垂之,以患人手横握其端而切去之(以其杆中央当结喉下,两右会于项后,双垂之。

以患人手横握其两端之末而断之,如《针经》一夫之法),其杆断当处脊中骨上点之。

疮出左者,去中骨半寸灸左;出右者,灸右;出左右者,并灸左右。

  八穴灸法 #

  手部二穴 #

  疮发于手部,则自肩上高骨端(即肩 穴)至第三指头爪甲端断之。以其杆当结喉下,至项后双垂之,如头部法。

  八穴灸法 #

  背腹部二穴 #

  (自大椎下至鸠尾骨端为背部,自天突穴下至阴毛际为腹部,两腋亦属腹,则乳上周回(自左乳头上起端,右旋周身,经右乳头上还至起端处双垂,如头部法。

  八穴灸法 #

  足部二穴 #

  疮发于足部,则并立两足令相着,自左大拇趾端至右大拇趾端周回(自左足际右旋,经左右足踵,右足趾端还至起端处。

)以其杆当结喉下,项灸八穴,痛则灸到不痛,不痛则灸到痛。

或五百壮,或七八百壮,大炷多灸尤妙。

痈疽始发而灸,则不溃而自愈;已溃而灸,则生肌止痛,亦无再发。

  梓桑君针道传宗图

  梓桑君针道传宗图 

  百穴法歌 #

  手之太阴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脉记,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寻,爪甲如韭此为美。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勿三间忘,歧骨陷中寻合谷,阳溪腕中上侧详,三里曲池下三寸,曲池曲肘外辅当,肩 肩端两骨觅,五分挟孔取迎香。

  足阳明兮胃之经,头维本神寸五分。

  颊车耳下八分是,地仓挟吻四分临,伏兔阴市上三寸,阴市膝上三寸针,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里下三寸主,下廉上廉下三寸,解溪腕上系鞋处,冲阳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后二寸举,内庭次指外间求,厉兑如韭足次趾。

  足之太阴经属脾,隐白大趾内角宜,大都节后白肉际,太白后一下一为。

  公孙节后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内踝三寸阴交穴,阴陵膝内辅下施。

  手少阴兮心之经,少海肘内节后明,通里腕后才一寸,神门掌后兑骨精。

  手太阳兮小肠索,小指之端取少泽,前谷外侧本节前,后溪节后仍外侧,腕骨腕前起骨下,阳谷兑下腕中得,小海肘端去五分,听宫耳珠如菽侧。

  太阳膀胱何处看,睛明目 内角畔,攒竹两眉头陷中,络却后发四寸半,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肾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等,委中膝 约纹中,承山 下分肉断,昆仑踝下后五分,金门踝下陷中撰,申脉踝下筋骨间,可容爪甲慎勿乱。

  少阴肾兮安所觅,然谷踝前骨下识,太溪内踝后五分,照海踝下四分的,复溜内踝上二寸,向后五分太溪直。

  手厥阴兮心包络,曲泽肘内横纹作,间使掌后三寸求,内关二寸始无错,大陵掌后两筋间,中冲中指之端变。

  手少阳兮三焦论,小次指间名液门,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有穴存,腕后二寸外关络,支沟腕后三寸闻,天井肘上一寸许,角孙耳廓开口分,丝竹眉后陷中按,耳门耳阙非虚文。

  足少阳胆取听会,耳前陷中分明揣,目上入发际五分,临泣之穴于斯在,目窗泣上一寸存,风池后发际中论,肩井骨前看寸半,带脉肋下寸八分,环跳髀枢寻宛宛,风市髀外两筋显,阳陵膝下一寸求,阳辅踝上四寸远,绝骨踝上三寸从,丘墟踝前有陷中,临泣侠溪后寸半,侠溪小次歧骨缝。

  厥阴肝经果何处,大敦KT 趾有毛聚,行间骨尖动脉中,太冲节后有脉据,中封一寸内踝前,曲泉纹头两筋着,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六寸看两旁,期门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详。

  督脉水沟鼻柱下,上星入发一寸者,百会正在顶之巅,风府后发一寸把,哑门后发际五分,大椎第一骨上存,腰俞二十一椎下,请君仔细详经文,任脉中行正居腹,关元脐下三寸录,气海脐下一寸半,神阙脐中随所欲,水分脐上一寸求,中脘脐上四寸取,膻中两乳中间索,承浆宛宛唇下搜。

  折量法 #

  臣瑾曰:夫针灸之术,其旨微矣。

穴法之讹,其来远矣。

如背俞、膏肓数穴,皆起死回要穴,而折量分寸皆致讹谬。

臣获善同陈先生亲授,一穴一法毫厘有据。

且如背俞,前贤书中皆云夹脊各寸半是,共折三寸,分二旁取之。

  殊不知言夹脊,其夹字是除骨而言。

若带脊骨,当以两旁各二寸,共折四寸分两旁。

又如膏旁,按其酸疼处乃是真穴。

臣每根据此灸疗,多获痊愈。

又折量之法,世俗盗学,妄传自头部、背部、手足背,一概用“同身寸”量之,殊不知头部有头部之尺寸,腹部有腹部之尺寸,横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并用同身寸取之。

学人于兹,不可不注意焉,故书此以正之。

  折量法 #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发际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

  横寸以眼内 角比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横寸并用此法。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头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折量法 #

  背部

  大椎穴下至尾 ,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

  十四椎与脐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

  第二行夹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第三行夹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二旁。

  折量法 #

  腹部

  横寸:膺部、腹部并用乳间横折作八寸。腹部应有横寸,悉根据上法。

  直寸: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作八寸。人若无心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脐中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为准,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

  折量法 #

  手足部 #

  并用同身寸取之。

  补泻手法 #

  臣瑾曰:夫针灸有劫病之功者,在于手法而已。倘穴不得其真,功罔奏矣;穴得真矣,补泻不得其道,亦徒然矣。

  宏纲先生有曰:世俗所谓补泻之法,补者,以大指向外;泻者,以大指向内,此谬之甚世医之所谓泻,针法之所谓补也;其补者,针法之所谓泻也。

孰不知补泻之法,体之左,有左补泻之法;右,有右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之。

不合其理,孰为其治?又曰:《素问》内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庸医针而复灸,灸而复针。

后之医者不明轩歧之道,针而复灸,灸而复针者有之。

孰不知书中所言某穴在某处,或针几分,灸几壮。

此言若用针,当用几分;若用灸,当灸几壮。

谓其穴灸者不可复针,针者不可复灸。

今之医者,凡灸必先灸三壮,乃用针,复灸数壮谓之透,火艾之说是,不识书中之意,不明轩歧之旨,深可慨也。

传曰:愚而好自用,良有以也。

昔宏纲先生亦常言,惟腹上用针,随灸数壮,以固其穴亦可,他处忌之,不可以一例用之。

此医家权变之说也,不可不知。

  补泻手法 #

  泻诀直说 #

  臣瑾曰:宏纲先生授曰:取穴即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随咳纳针至分寸。

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

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

如有数针,候根据此法俱转毕。

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

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

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针右边泻法。

欲出针时,令病

  补泻手法 #

  补诀直说 #

  臣瑾曰:昔宏纲先生授曰: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

《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

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

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

此乃先生不传之秘诀也。

如人有疾,根据前法针,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

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

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

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即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

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

令病患吸气一口,随

  穴法图 #

  穴法图 百会 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灸七壮至七七。

  上星 在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泻诸阳气、热气。可灸七壮,不宜多,若频灸拔气上,目不明。

  目窗 在临泣后一寸。灸五壮,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

  临泣 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风府 在头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针四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或七壮。

  哑门 在项后入发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哑。

  风池 在脑空下,发际陷中。针一寸二分,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炷不用大。

  络却 在脑后发际上,两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脑后枕骨,挟脑户,自发际上四寸半。

  针三分,灸三壮。

  角孙 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空。针八分,灸三壮。

  肩井 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当中指下陷中。只可针五分。若深令人闷倒,速三里下气。

  肩 在肩端两骨间有陷宛宛中,举臂取之。针八分,灸五壮。可日七至二七。

  睛明 在目 内角。针寸半。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禁灸。

  攒竹 在两眉头小陷宛宛中。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宜锋针出血。

  丝竹空 在眉后陷中。针三分,宜泻不宜补。禁灸。灸之使人目小无所见。

  头维 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寸半,去曲鬓一寸。针三分,禁灸。

  迎香 在鼻孔旁五分。针三分,不灸。

  颊车 在耳下八分,近前曲颊端上陷中。针四分,灸日七壮至七七。

  听会 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开口取之。针七分,不补。日五壮至听宫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

  耳门 在耳中起肉,当耳 陷中。针三分,禁灸。有病不过三壮。

  地仓 在夹口吻四分之处,近下有脉微微动是也。针三分半,灸日七、二七,重者七。

  水沟 在鼻柱下,沟中央。针四分,灸不及针。水肿惟得针。此日三壮至二百壮。

  承浆 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针三分,灸日七壮至七七炷,根据小箸头大。

  膻中 在两乳间折中而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禁针,灸七壮止七七。

  期门 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中,其寸用胸前寸折量。

针四分,灸中脘 去蔽骨尖四寸,下至脐中四寸,针八分,灸二七至百壮,止四百壮。

  水分 在脐上一寸,水病灸之大良。禁针,针水尽即死。针八分,灸七壮至四百壮。

  章门 在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其寸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内之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动脉。灸日七壮至二七壮。

  带脉 在季胁下一寸八分,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六分,灸七壮。

  神阙 当脐中。禁刺,刺之使人脐中疡溃,屎出者死。灸百壮。

  气海 当脐下一寸半宛宛中。针八分,灸百壮。

  关元 在脐下三寸。自脐心至横骨通折五寸。针八分,灸百壮至三百。灸不及针。

  大椎 在脊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人发不明者,从此穴上行三寸。针五分,灸以年为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二寸。灸百壮。针中之,二日卒。

  膈俞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二寸。灸百五壮。

  肝俞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二寸。灸七壮,针中之,五日卒。

  肾俞 在第十四椎下,与脐平,两旁各二寸。灸以年为壮。针中之,六日卒。

  膏肓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半,四肋三间,去髀骨容侧指许。灸百壮止一千。

  腰俞 在二十一椎下。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之。针八分,灸七壮至七七。

  穴法图 #

  寅手太阴肺经 #

  寅手太阴肺经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上,两筋间动脉。针三分,不可针深,灸五壮。

  列缺 在手侧腕上寸半,以手交中指头末,两筋两骨 中。针三分,灸五壮。

  经渠 在寸口陷中,动脉应手。针二分,禁灸。

  太渊 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针二分,灸三壮。

  鱼际 在大指本节后白肉际,针三分。

  少商 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禁灸。可锋针。

  穴法图 #

  卯手阳明大肠经

  卯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二间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 在手太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孕妇不可针。

  阳溪 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手三里 在曲池下三寸,按之肉起,兑肉端。针三分,灸三壮。

  曲池 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拱胸取之。针七分,灸七壮,可日七至二百。

  穴法图 #

  辰足阳明胃经 #

  辰足阳明胃经 伏兔 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坐而取之。针三分,禁灸。

  阴市 在膝盖上三寸,拜而取之。针三分,不灸。

  三里 在膝盖下三寸, 骨间,大筋内,坐而取之。针八分,灸止百壮。

  上廉 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 陷宛宛中,蹲坐取。针三分。

  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取穴法与上廉同。针三分,并灸七壮。

  解溪 在冲阳后寸半,腕上系鞋带处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冲阳 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骨间动脉是穴。针五分,灸三壮。

  陷谷 在足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三分,灸三壮。

  内庭 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厉兑 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穴法图 #

  巳足太阴脾经 #

  巳足太阴脾经 隐白 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月事不止,刺之立愈。针二分,灸三壮。

  大都 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公孙 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针四分,灸三壮。

  太白 在足大指内侧,大都后一寸、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商丘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阴交在内踝上,除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阴陵泉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对阳陵泉而稍高一寸许,屈膝取之。针五分,灸七壮。

  穴法图 #

  午手少阴心经 #

  午手少阴心经 少海 在肘内节后,去肘端五分,屈肘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 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神门 在掌后兑骨端陷中。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

  灵道 在掌后寸半。

  穴法图 #

  未手太阳小肠经

  未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前谷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后溪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腕骨 在手后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有歧骨 缝。针二分,灸三壮。

  阳谷 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小海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头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穴法图 #

  申足太阳膀胱经

  申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 在足 中央两筋间,约纹中动脉应手,针八分。

  承山 在腿肚尖下分肉间陷中。针八分,灸不及针,止七七。

  昆仑 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申脉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

针三金门 在外踝下稍后,丘墟后,申脉前。

针一分,灸三壮,炷如小麦。

  穴法图 #

  酉足少阴肾经 #

  酉足少阴肾经 然谷 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不宜见血。

  太溪 在内踝后五分,跟骨上有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照海 在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七壮。

  复溜 在内踝上,除踝二寸,踝后五分,与太溪相直。针三分,灸三壮。

  涌泉 在足,屈足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际。

  穴法图 #

  戌手厥阴心包经

  戌手厥阴心包络 曲泽 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间使 在手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间陷中,去腕后三寸。针三分,灸五壮。

  内关 在手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针五分,灸三壮。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大陵 在掌后横纹中,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五壮。

  劳宫 在掌心,屈指取之,在无名指尖尽处是穴。

  穴法图 #

  亥手少阳三焦经

  亥手少阳三焦经 液门 在手小指次指间,屈拳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中渚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阳池 在手表腕上,同骨陷中。针二分,不宜多灸,可三壮。

  外关 在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支沟 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

  天井 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又手按膝头取之,屈肘取亦可。针一寸

  穴法图 #

  子足少阳胆经 #

  子足少阳胆经 环跳 在髀枢中,即砚子骨下宛宛中也。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针二寸,灸五壮,止五十壮。

  风市 在膝上外侧两筋间,直舒手着腿,当中指尽头陷中。

  阳陵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膝下外尖骨前六分。灸七壮。

  阳辅 在外踝上,除骨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

针五分,灸三壮悬钟 一名绝骨。

虽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绝陇处为穴。

针六分,灸五壮。

  丘墟 在外踝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针五分,灸三壮。

  临泣 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去侠溪寸半。针一分,灸三壮。

  侠溪 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穴法图 #

  丑足厥阴肝经 #

  丑足厥阴肝经 大敦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一韭叶计。针二分,灸三壮。

  行间 在足大趾本节前,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居陷中,有动脉应手。针六分,灸三壮。

  太冲 在大趾后内间,有络亘连,横至地五会二寸,骨缝 间,动脉应手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中封 在内踝前一寸,贴大筋后,仰足伸足取而得之。针四分,灸三壮。

  曲泉 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当膝屈 ,横纹头内外两筋间宛宛中。针六分,灸三壮。

  灸四花穴法 #

  灸四花穴法 第一次二穴:先令患人平身正立。

取一细绳,用蜡蜡之,勿令展缩。

以绳头于男左女右脚大KT 趾端比顺脚底下缠定,引绳至脚跟,直上脚肚,至曲KT 中大横纹截断。

令患人解发分两边,要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

乃平身正坐,将先比绳子一头于鼻端上按定,引绳向上,循头缝脑后,贴肉垂下,当脊骨正中绳头尽处,以墨点记之。

妇人缠足者,不遂生成自然之理,若以足量,必定不及也。

当于右肩 穴点定,以绳头按其穴上,伸手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是穴。

男子亦可。

  却令患人合口,以短蜡绳一头自左角按定,勾起绳子向上至鼻根,斜下至口右角作△,就,齐口角截断,将此绳展,令直折取中,以墨点记之。

将于先脊骨墨点处,以绳子上中心墨点,正压脊骨墨点上,两头取,手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墨圈记之。

此是二穴也。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蜡绳绕项,自大椎骨上挂住,向前双垂与鸠尾尖齐(是心蔽骨。

人无心蔽骨者,从胸前歧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就转绳头向项后,将绳当喉咙结骨上按住,以其绳夹项双垂,循脊骨上,正中绳头尽处,以墨点记之。

  却令患人合口,以短蜡绳于口上横量如一字样,齐两吻截断,如前折中于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如前法,绳子两头尽处,以墨圈记之。

此是“四花穴”横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各七壮至二七壮,至百二十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火疮发时,方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脊骨上墨点处,以短绳中墨点骨上墨点,上下直放,务要中正。

相停于上下,绳头尽处,以墨圈记之。

此是“四花穴”上下二穴也。

  以上是第三次点穴,谓之“四花穴”。

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

取火日灸之,惟用三月三日艾最佳。

百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

若一月后仍觉未瘥,复于初穴上再灸。

  诸风部 #

  偏风半身不遂:肩 曲池 列缺 合谷 手三里 环跳 风市 三里 委中 绝骨丘墟 阳陵泉 昆仑 照海足无膏泽:上廉左瘫右痪:曲池 阳溪 合谷

中渚 三里 阳辅 昆仑肘不能屈:腕骨偏肿:列缺 冲阳身体反折:肝俞中风肘挛:内关目戴上:丝竹空吐涎:丝竹空 百会不识人:水沟 临泣 合谷脊

反折:哑门 风府风痹:天井 尺泽 少海 委中 阳辅惊痫:尺泽(一壮) 少冲 前顶 束骨风痫:神庭 百会 前顶 涌泉 丝竹空 神阙(一壮) 鸠

尾(三壮)

  风劳:曲泉 膀胱俞(七壮)

  风疰:百会(三壮) 肝俞(三壮) 脾俞(三壮) 肾俞(年为壮) 膀胱俞风眩:临泣 阳谷 腕骨 申脉中风:临泣 百会 肩井 肩 曲池 天井 间使 内关 合谷 风市 三里 解溪昆仑 照海口眼 :列缺 太渊 二间 申脉 内庭 行间 通谷 地仓 水沟 颊车 合谷哑:支沟 间使 合谷 鱼际 灵道 阴谷 复溜 然谷 通谷口噤不开:颊车 承浆 合谷凡患风痫疾发则僵仆在地:灸风池 百会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答曰:“人未中风时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疼颊痹,良久方解,此将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薄荷及桃柳叶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中出也。

”灸疮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常令二足上有灸疮为妙。

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各灸三壮。

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 二耳前发际 三肩井 四风市 五三里 六绝骨 七曲池。

  上七穴神效极多,根据法灸之,万无一失也。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二椎并五椎上各七壮,同灸,炷如半枣核

  伤寒部 #

  身热头疼:攒竹 大陵 神门 合谷 鱼际 中渚 液门 少泽 委中 太白洒淅恶寒、寒栗鼓颌:鱼际身热:陷谷 吕细(足寒至膝乃出针) 三里 复

溜 侠溪 公孙 太白 委中 涌泉寒热:风池 少海 鱼际 少冲 合谷 复溜 临泣 太白伤寒汗不出:风池 鱼际 经渠(各泻) 二间过期不解:期门

余热不尽:曲池 三里 合谷腹胀:三里 内庭阴证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

  大热:曲池 三里 复溜呕哕:百会 曲泽 间使 劳宫 商丘腹寒热气:少冲 阴陵 商丘 太冲 三阴交 行间 隐白发狂:百劳 间使 合谷 复溜

不省人事:中渚 三里 大敦秘塞:照海 章门小便不通:阴谷 阴陵

  痰喘咳嗽部 #

  咳嗽:列缺 经渠 尺泽 鱼际 少泽 前谷 三里 解溪 昆仑 肺俞(百壮) 膻中(七壮)

  咳嗽饮水:太渊引两胁痛:肝俞引尻痛:鱼际咳血:列缺 三里 肺俞 百劳 乳根 风门 肝俞唾血内损:鱼际(泻) 尺泽(补) 间使 神门 太渊

劳宫 曲泉 太溪 然谷 太冲肺俞(百壮) 肝俞(三壮) 脾俞(三壮)

  唾血振寒:太溪 三里 列缺 太渊呕血:曲泽 神门 鱼际唾脓:膻中唾浊:尺泽 间使 列缺 少商呕吐:曲泽 通里 劳宫 阳陵 太溪 照海 太

冲 大都 隐白 通谷 胃俞 肝俞呕,食不化:太白呕逆:大陵呕哕:太渊喘呕欠伸:经渠上喘:曲泽 大陵 神门 鱼际 三间 商阳 解溪 昆仑 膻中

肺俞数欠而喘:太渊咳喘隔食:膈俞喘满:三间 商阳肺胀膨膨,气抢胁下热满痛:阴都(灸) 太渊 肺俞喘息不能行:中脘 期门 上廉诸虚百损,五劳

七伤,失情劳证:肩井 大椎 膏肓 脾俞 胃俞 肺俞 下脘 三里传尸骨蒸肺痿:膏肓 肺俞 四花穴干呕:间使(三十壮) 胆俞 通谷 隐白 灸乳下

一寸半噫气:神门 太渊 少商 劳宫 太溪 陷谷 太白 大敦痰涎:阴谷 然谷 复溜结积留饮:膈俞 通谷(灸)

  诸般积聚部 #

  气块冷气、一切气痰:气海心气痛连胁:百会 上脘 支沟 大陵 三里心下如杯:中脘 百会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胁下积气:期门血结如杯:关元奔

豚气:章门 期门 中脘 巨阙 气海(百壮)

  气逆:尺泽 商丘 太白 三阴交喘逆:神门 阴陵 昆仑 足临泣噫气上逆:太渊 神门咳逆:支沟 前谷 大陵 曲泉 三里 陷谷 然谷 行间 临泣 肺俞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

三里 鱼际 太溪 窍阴 肝俞咳逆振寒:少商 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少商 天突(灸三壮)

  厥气冲腹:解溪 天突短气:大陵 尺泽少气:间使 神门 大陵 少冲 三里 下廉 行间 然谷 至阴 肝俞 气海欠气:通里 内庭诸积:三里 阴谷 解溪 通谷 上脘 肺俞 膈俞 脾俞 三焦俞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一穴,针一、二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 三里 期门 乳根灸哮法:天突 尾窍骨尖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

灸七壮,妙。

  腹痛胀满部 #

  腹痛:内关 三里 阴谷 阴陵 复溜 太溪 昆仑 陷谷 行间 太白 中脘 气海膈俞 脾俞 肾俞食不下:内关 鱼际 三里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

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

  小腹胀痛:气海绕脐痛:水分 神阙 气海小腹痛:阴市 承山 下廉 复溜 中封 大敦 小海 关元 肾俞(随年壮)

  夹脐痛:上廉脐痛:曲泉 中封 水分引腰痛:大中 太白腹满:少商 阴市 三里 曲泉 昆仑 商丘 通谷 太白 大都 隐白 陷谷 行间腹胁满:

阳陵 三里 上廉心腹胀满:绝骨 内庭小腹胀满痛:中封 然谷 内庭 大敦腹胀:尺泽 阴市 三里 曲泉 阴谷 阴陵 商丘 公孙 内庭 太溪 太白

厉兑隐白 膈俞 肾俞 中脘 大肠俞胀而胃痛:膈俞腹坚大:三里 阴陵 丘墟 解溪 冲阳 期门 水分 神阙 膀胱俞寒热坚大:冲阳臌胀:复溜 中

封 公孙 太白 水分 三阴交腹寒不食:阴陵泉痰癖腹寒:三阴交腹鸣寒热:复溜胸腹膨胀气鸣:合谷 三里 期门

  心脾胃部 #

  心痛:曲泽 间使 内关 大陵 神门 太渊 太溪 通谷 心俞(百壮) 巨阙(七壮)

  心痛食不化:中脘胃脘痛:太渊 鱼际 三里 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 胃俞 肾俞(随年壮)

  心烦:神门 阳溪 鱼际 腕骨 少商 解溪 公孙 太白 至阴烦渴心热:曲泽心烦怔忡:鱼际卒心疼不可忍,吐冷酸水:灸足大趾次趾内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立愈。

  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心风:心俞(灸) 中脘烦闷:腕骨虚烦口干:肺俞烦怨不卧:太渊 公孙 隐白 肺俞 阴陵泉 三阴交烦心喜噫

:少商 太溪 陷谷心痹悲恐:神门 大陵 鱼际懈惰:照海心惊恐:曲泽 天井 灵道 神门 大陵 鱼际 二间 液门 少冲 百会 厉兑 通谷巨阙 章

门嗜卧:百会 天井 三间 二间 太溪 照海 厉兑 肝俞嗜卧不言:膈俞不得卧:太渊 公孙 隐白 肺俞 阴陵泉 三阴交支满不食:肺俞振寒不食:冲

阳胃热不食:下廉胃胀不食:水分心恍惚:天井 巨阙 心俞心喜笑:阳溪 阳谷 神门 大陵 列缺 鱼际 劳宫 复溜 肺俞胃痛:太渊 鱼际 三里 肾

俞 肺俞 胃俞 两乳下(灸,一寸,各二十壮)

  翻胃:先取下脘 后取三里(泻) 胃俞 膈俞(百壮) 中脘 脾俞噎食不下:劳宫 少商 太白 公孙 三里 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 膈俞 心俞

胃俞三焦俞 中脘 大肠俞不能食:少商 三里 然谷 膈俞 胃俞 大肠俞不嗜食:中封 然谷 内庭 厉兑 隐白 阴陵泉 肺俞 脾俞 胃俞 小肠俞

食气饮食间食臭:百会 少商 三里 灸膻中食多身疲:脾俞 胃俞脾寒:三间 中渚 液门 合谷 商丘 三阴交 中封 照海 陷谷 太溪 至阴 腰胃热

:悬钟胃寒有痰:膈俞脾虚腹胀谷不消:三里脾病溏泻:三阴交脾虚不便:商丘胆虚呕逆热上气:三阴交(三十壮)

  心邪癫狂部 #

  心邪癫狂:攒竹 尺泽 间使 阳溪癫狂:曲池 小海 少海 间使 阳溪 阳谷 大陵 合谷 鱼际 腕骨 神门 液门冲阳 行间 京骨 肺俞(百壮

  癫痫:攒竹 天井 小海 神门 金门 商丘 行间 通谷 心俞(百壮) 后溪 鬼眼(四穴,在手大指、足大趾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

上,三壮极妙)

  癫疾:上星 百会 风池 曲池 尺泽 阳溪 腕骨 解溪 申脉 昆仑 商丘 然谷通谷 承山(针三分速出,灸百壮)

  狂言:太渊 阳溪 下廉 昆仑狂言不乐:大陵多言:百会癫狂,言语不择尊卑: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小麦大。又用钢刀割断更佳。

  狂言数回顾:阳谷 液门喜笑:水沟 列缺 阳溪 大陵喜哭:百会 水沟目妄视:风府鬼击:间使 支沟鬼邪:间使仍针后十三穴:第一鬼宫(即人中穴),第二鬼信(手大指爪甲下入三分),第三鬼垒(足爪甲下入肉二分),第四鬼心(即太渊穴入半寸)(未必并针,只五、六穴即可知矣。

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

往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

若数处不言,便通穴针之),第五鬼路(即申脉穴,火针七 ,二三下),第六鬼枕(大椎上入发际一寸),第七鬼床(耳前发际穴),第八鬼市(即承浆穴),第九鬼宫(即劳宫穴)

  ,第十鬼堂(即上星,火针七 ),第十一鬼藏(阴下缝,灸三壮),第十二鬼臣(即曲池,火针),第十三鬼封(舌下一寸缝)。

根据次而行,针灸并备主之。

  见鬼:阳溪厌梦:商丘中恶不省:水沟 中脘 气海不省人事:三里 大敦发狂:少海 间使 神门 合谷 后溪 复溜 丝竹空狐魅神邪迷附癫狂:以两手两足大拇指(趾),用绳缚定,艾炷着四处,尽灸一处。

灸不,其疾不愈,灸三壮(即鬼眼穴)。

小儿胎痫、奶痫、惊痫亦根据此法灸一壮,炷如小麦大。

  卒狂:间使 后溪 合谷狂走:风府 阳谷螈 指掣:哑门 阳谷 腕骨 带脉呆痴:神门 少商 涌泉 心俞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神门 后溪 冲

阳螈惊:百会 解溪暴惊:下廉癫疾:前谷 后溪 水沟 解溪 金门 申脉

  霍乱部 #

  霍乱:阴陵 承山 解溪 太白霍乱呕吐:支沟霍乱吐泻:关冲 支沟 尺泽 三里 太白。先取太溪,后取太仓。

  霍乱转筋:支沟 关冲 阴陵 承山 阳辅 中封 解溪 丘墟 公孙 太白 大都

  疟疾部 #

  疟疾:百会 经渠 前谷温疟:中脘 大椎疟:腰俞疟疾发寒热:合谷 液门 商阳痰疟寒热:后溪 合谷疟疾振寒:上星 丘墟 陷谷头痛:腕骨寒疟:

三间心烦:神门寒疟不食:公孙 内庭 厉兑久疟:中渚 商阳 丘墟热多寒少:间使 三里脾寒发疟:大椎 间使 乳根

  肿胀部 #

  浑身浮肿:曲池 合谷 三里 内庭 行间 三阴交水肿:列缺 腕骨 合谷 间使 阳陵 阴谷 三里 曲泉 解溪 陷谷 复溜 公孙厉兑 冲阳 阴

陵 胃俞 水分 神阙四肢浮肿:曲池 通里 合谷 中渚 液门 三里 三阴交风浮身肿:解溪肿,水气胀满:复溜 神阙水胀肋满:阴陵泉遍身肿满食不化

:肾俞(百壮)

  胀:复溜 公孙 中封 太白 水分消瘅:太溪伤饱身黄:章门红瘅:百会 曲池 合谷 三里 委中黄胆:百劳 腕骨 三里 涌良 中脘 膏肓 大陵

劳宫 太溪 中封 然谷 太冲复溜 脾俞

  汗部

  无汗:上星 哑门 风府 风池 支沟 经渠 大陵 阳谷 腕骨 前谷 中渚 液门鱼际 合谷 中冲 少商 商阳 大都 委中 陷谷 厉兑 侠溪汗不出:曲泽 鱼际 少泽 上星 曲泉 复溜 昆仑 侠溪 窍阴自汗:曲池 列缺 少商 昆仑 冲阳 然谷 大敦 涌泉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痹厥部 #

  风痹:尺泽 阳辅积癖痰痹:膈俞寒厥:太渊 液门痿厥:丘墟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厉兑(三壮)

  身寒痹:曲池 列缺 环跳 风市 委中 商丘 中封 临泣厥逆:阳辅 临泣 章门。如脉厥,灸间使,或针复溜。

  尸厥:列缺 中冲 金门 大都 内庭 厉兑 隐白 大敦四肢厥:尺泽 小海 支沟 前谷 三里 三阴交 曲泉 照海 太溪 内庭 行间

  肠痔大便部 #

  肠鸣:三里 陷谷 公孙 太白 章门 三阴交 水分 神阙 胃俞 三焦俞肠鸣而泄:神阙 水分 三间食泄:上廉 下廉暴泄:隐白洞泄:肾俞溏泄:太冲 神阙 三阴交泄不止:神阙出泄不觉:中脘痢疾:曲泉 太溪 太冲 丹田 脾俞 小肠俞便血:承山 复溜 太冲 太白大便不禁:丹田 大肠俞大便不通:承山 太溪 照海 太冲 小肠俞 太白 章门 膀胱俞大便下重:承山 解溪 太白 带脉闭塞:照海 太白 章门泻泄:曲泉 阴陵 然谷 束骨 隐白 三焦俞 中脘 天枢 脾俞 肾俞 大肠俞五痔:委中 承山 飞扬 阳辅 复溜 太冲 侠溪 气海 会阴 长强。

  肠风:尾窍骨尽处,灸百壮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壮)

  肠痈痛:太白 陷谷 大肠俞脱肛:百会 尾窍(七壮) 脐中(随年壮)

  血痔,泄,复肿:承山 复溜痔疾,骨疽蚀:承山 商丘久痔:三百(疑“二白”)(在掌后四寸) 承山 长强

  阴疝小便部 #

  寒疝腹痛:阴市 太溪 肝俞疝瘕:阴跷(此二穴在足外踝下陷中。主卒疝、小腹疼痛。左取右,右取左,灸三壮。

  女人月水不调,亦灸)

  卒疝:丘墟 大敦 阴市 照海癖:太溪 三里 阴陵 曲泉 脾俞 三阴交癫疝:曲泉 中封 太冲 商丘疝瘕:阴陵 太溪 丘墟 照海肠癖 疝水肠

痛:通谷(灸百壮) 束骨 大肠俞偏坠木肾:归来 大敦 三阴交癖膀胱小肠:燔针刺五枢 气海 三里 三阴交 气门(百壮)

  阴痛:太冲 大敦阴肾偏大,小便数或阴入腹:大敦阴肿:曲泉 太溪 大敦 肾俞 三阴交阴茎痛:阴陵 曲泉 阴谷 行间 太冲 三阴交 大敦 太

溪 肾俞 中极阴茎痛,阴汗湿:太溪 鱼际 中极 三阴交肾脏虚冷,日渐羸瘦,劳伤阴疼,凛凛少气,遗精:肾俞转胞不尿,淋沥:关元遗精白浊:肾俞

关元 三阴交梦遗失精:曲泉(百壮) 中封 太冲 至阴 膈俞 脾俞 三阴交寒热气淋:阴陵淋癃:曲泉 然谷 阴陵 行间 大敦 小肠俞 涌泉 气门

(百壮)

  小便黄赤:阴谷 太溪 肾俞 气海 膀胱俞 关元小便五色:委中 前谷小便不禁:承浆 阴陵 委中 太冲 膀胱俞 大敦小便赤如血:大陵 关元妇

人胞转不利小便:灸关元(二七壮)

  遗溺:神门 鱼际 太冲 大敦 关元阴痿丸骞:阴谷 阴交 然谷 中封 太冲阴挺出:太冲 少府 照海 曲泉疝气偏坠:以小绳量患人口两角为一,分作三,折成三角,如△样。

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旁尽处是穴。

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二七壮,立愈。

二穴俱灸亦可。

  膀胱气攻两胁脐下,阴肾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炷如小麦大。患左灸右,患

  头面部 #

  头痛:百会 上星 风府 风池 攒竹 丝竹空 小海 阳溪 大陵 后溪 合谷 腕骨中冲 中渚 昆仑 阳陵头强痛:颊车 风池 肩井 少海 后溪 前谷头偏痛:头维脑泻:腮会 通谷头风:上星 前顶 百会 阳谷 合谷 关冲 昆仑 侠溪脑痛:上星 风池 脑空 天柱 少海头风面目赤:通里 解溪头风牵引脑顶痛:上星 百会 合谷偏正头风:百会 前顶 神庭 上星 丝竹空 风池 合谷 攒竹 头维醉后头风:印堂 攒竹 三里头风眩晕:合谷 丰隆 解溪 风池 垂手着两腿,灸虎口内。

  面肿:水沟 上星 攒竹 支沟 间使 中渚 液门 解溪 行间 厉兑 天面痒肿:迎香 合谷头项俱痛:百会 后顶 合谷头风冷泪出:攒竹 合谷头

痛项强重不能举,脊反折不能反顾:承浆(先泻后补) 风府脑昏目赤:攒竹面肿项强,鼻生息肉:承浆(三分推上复下)

  头旋:目窗 百会 申脉 至阴 络却头肿:上星 前顶 大陵(出血) 公孙颊肿:颊车颐颔肿:阳谷 腕骨 前谷 商阳 丘墟 侠溪 手三里风动如

虫行:迎香头项强急:风府头目浮肿:目窗 陷谷眼睑 动:头维 攒竹脑风而痛:少海头重身热:肾俞眉后痛:肝俞毛发焦脱:下廉面浮肿:厉兑面肿:灸水

分头目眩疼,皮肿生白屑:灸囟会

  咽喉部 #

  喉痹:颊车 合谷 少商 尺泽 经渠 阳溪 大陵 二间 前谷鼓颔:少商咽中如鲠:间使 三间咽肿:中渚 太溪咽外肿:液门咽痛:风府咽食不下:灸膻中咽中闭:曲池 合谷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 少商 兼以三棱针 手大指背,头节上,甲根下,排三针。

  双蛾:玉液 金津 少商单蛾:少商 合谷 廉泉咽喉肿闭甚者:以细三棱针,藏于笔管中,戏言以没药点肿痹处,乃刺之。否则病患恐惧,不能愈疾。

  耳目部 #

  耳鸣:百会 听会 听宫 耳门 络却 阳溪 阳谷 前谷 后溪 腕骨 中渚 液门耵生疮有脓汁:耳门 翳风 合谷重听无所闻:耳门 风池 侠溪 翳风 听会 听宫目赤:目窗 大陵 合谷 液门 上星 攒竹 丝竹空目风赤烂:阳谷赤翳:攒竹 后溪 液门目赤肤翳:太渊 侠溪 攒竹 风池目翳膜:合谷 临泣 角孙 液门 后溪 中渚 睛明白翳:临泣 肝俞睛痛:内庭 上星冷泪:睛明 临泣 风池 腕骨迎风有泪:头维 睛明 临泣 风池目泪出:临泣 百会 液门 后溪 前谷 肝俞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睛明 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

  青盲无所见:肝俞 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眼睫毛倒:丝竹空目 急痛:三间目昏:头维 攒竹 睛明 目窗 百会 风府 风池 合谷 肝俞 肾俞 丝竹空目眩:临泣 风府 风池 阳谷 中渚 液门 鱼际 丝竹空目痛:阳溪 二间 大陵 三间 前谷 上星风目眶烂风泪出:头维 颧眼痒眼疼:光明(泻) 五会目生翳:肝俞 命门 瞳子 (在目外 五分,得气乃泻) 合谷 商阳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鼻口部 #

  鼻有息肉:迎香衄血:风府 曲池 合谷 三间 二间 后溪 前谷 委中 申脉 昆仑 厉兑 上星鼽衄:风府 二间 迎香鼻塞:上星 临泣 百会 前谷 厉兑 合谷 迎香鼻流清涕:人中 上星 风府脑泻鼻中臭涕出:曲差 上星鼻衄:上星(灸二七壮) 绝骨 囟会又一法:灸项后两筋间宛宛中。

  久病流涕不禁:百会(灸)

  口干:尺泽 曲泽 大陵 二间 少商 商阳咽干:太渊 鱼际消渴:水沟 承浆 金津 玉液 曲池 劳宫 太冲 行间 商丘 然谷 隐白(百日以上

者,切不可灸)

  唇干有涎:下廉舌干涎出:复溜唇干饮不下:三间 少商唇动如虫行:水沟唇肿:迎香口 眼 :颊车 水沟 列缺 太渊 合谷 二间 地仓 丝竹空口

噤:颊车 支沟 外关 列缺 内庭 厉兑失音不语:间使 支沟 灵道 鱼际 合谷 阴谷 复溜 然谷舌缓:太渊 合谷 冲阳 内庭 昆仑 三阴交 风

府舌强:哑门 少商 鱼际 二间 中冲 阴谷 然谷舌黄:鱼际齿寒:少海齿痛:商阳齿龋恶风:合谷 厉兑齿龋:少海 小海 阳谷 合谷 液门 二间

内庭 厉兑龈痛:角孙 小海舌齿腐:承浆 劳宫(各□壮)

  牙疼:曲池 少海 阳谷 阳溪 二间 液门 颊车 内庭 吕细(在内踝骨尖上,灸上牙疼:人中 太渊 吕细。灸臂上起肉中五壮。

  下牙疼:龙玄(左侧腕交叉脉) 承浆 合谷。腕上五寸两筋中间,灸五壮。

  不能嚼物:角孙牙疳蚀烂生疮:承浆(炷如小箸头大,灸七壮)

  胸背胁部 #

  胸满:经渠 阳溪 后溪 三间 间使 阳陵 三里 曲泉 足临泣胸痹:太渊胸膊闷:肩井胸胁痛:天井 支沟 间使 大陵 三里 太白 丘墟 阳辅

胸中澹澹:间使胸满支肿:内关 膈俞胸胁满引腹:下廉 丘墟 侠溪 肾俞胸烦:期门胸中寒:膻中肩背酸疼:风门 肩井 中渚 支沟 后溪 腕骨 委中

心胸痛:曲泽 内关 大陵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三里 期门(向外刺二寸,不补不泻)

  胁满:章门胁痛:阳谷 腕骨 支沟 膈俞 申脉缺盆肿:足临泣 太渊 商阳胁与脊引:肝俞背膊项急:大椎腰背强直不能转侧:腰俞 肺俞腰脊痛楚:

委中 复溜腰背伛偻:风池 肺俞背拘急:经渠肩背相引:二间 商阳 委中 昆仑偏胁背痛痹:鱼际 委中背痛:经渠 丘墟 鱼际 昆仑 京骨脊膂强痛:

委中腰背俱疼难转:天牖 风池 合谷 昆仑脊内牵疼不能屈伸:合谷 复溜 昆仑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胸连胁痛:期门(先针) 章门 丘墟 行间

涌泉 肩痹痛:肩 天井 曲池 阳谷 关冲

  手足腰腋部 #

  手臂痛不能举:曲池 尺泽 肩 三里 少海 太渊 阳池 阳溪 阳谷 前谷 合谷液门 外关 腕骨臂寒:尺泽 神门臂内廉痛:太渊臂腕侧痛:阳谷手腕动摇:曲泽腋痛:少海 间使 少府 阳辅 丘墟 足临泣 申脉腕劳:天井 曲池 太渊 腕骨 列缺 液门手腕无力:列缺肘臂痛:肩 曲池 通里 手三里肘挛:尺泽 肩 小海 间使 大陵 后溪 鱼际肩臂酸重:支沟肘臂手指不能屈:曲池 三里 外关 中渚手臂麻木不仁:天井 曲池 外关 经渠 支沟 阳溪 腕骨 上廉 合谷手臂冷痛:肩井 曲池 下廉手指拘挛筋紧:曲池 阳谷 合谷手热:曲池 曲泽 内关 列缺 经渠 太渊 中冲 少冲 劳宫手臂红肿:曲池 通里 中渚 合谷 手三里 液门两手拘挛,偏风,隐疹,喉痹,胸胁填满,筋缓,手臂无力,皮肤枯燥:曲池(先泻后补) 肩 手三里风痹肘挛不举:尺泽 曲池 合谷肩膊烦疼:肩 肩井 曲池五指皆疼:外关手挛指痛:少商掌中热:列缺 经渠 太渊腋肘肿:尺泽 小海 间使 大陵腋下肿:阳辅 丘墟 临泣腰痛:肩井 环跳 阴市 三里 委中 承山 阳辅 昆仑腰痛难动;风市 委中 行间腰腿如水:阴市挫闪腰疼,胁肋痛:尺泽 曲池 合谷 手三里 阴陵 阴交 行间 足三里腰脊强痛:腰俞 委中 涌泉 小肠俞 胱膀俞腰脚痛:环跳 风市 阴市 委中 承山 昆仑 申脉腿膝酸疼:环跳 阳陵 丘墟股膝内痛:委中 足三里 三阴交脚膝痛:委中 三里 曲泉 阳陵 风市 昆仑 解溪膝 股肿:委中 三里 阳辅 解溪 承山腰如坐水:阳辅足痿不收:复溜风痹,脚 麻木:环跳 风市足麻痹:环跳 阴陵 阳陵 阳辅 太溪 至阴香港脚:肩井 膝眼 风市 足三里 承山 太冲 丘墟 行间髀枢痛:环跳 阳陵 丘墟足寒热:三里 委中 阳陵 复溜 然谷 行间 中封 大都 隐白脚肿:承山 昆仑 然谷 委中 下廉 宽骨 风市足寒如水:肾俞浑身战抖, 酸:承山 金门足 寒:复溜 申脉 厉兑足挛:肾俞 阳陵 阳辅 绝骨诸节皆痛:阳辅肿:承山 昆仑足缓:阳陵 冲阳 太冲 丘墟脚弱:委中 足三里 承山两膝红肿痛:膝关 委中 三里 阴市足不能行:三里 曲泉 委中 阳辅 三阴交 复溜 冲阳 然谷 申脉 行间 脾穿跟草鞋风: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脚筋短急,足沉重,鹤膝,历节风肿,恶风发不能起床:风池脚腕疼:委中 昆仑足心疼:昆仑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及四肢不举:跗阳腰重痛不可忍,及转侧起卧不便,冷痹脚筋挛急不得屈伸:灸两脚曲KT 两纹头四处,各,一同灸,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

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其疾立愈。

  腰痛不能举: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三壮)

  膝以上病:灸环跳 风市膝以下病:灸犊鼻 膝关 三里 阳陵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 绝骨 昆仑足踝以下病:灸照海 申脉腿痛:宽骨气脚:一风市(百壮或五十壮) 二伏兔(针三分,禁灸) 三犊鼻(五十壮) 四膝眼 五三里(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脚转筋,发时不可忍者:脚踝上(一壮) 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脚转筋,多年不愈,诸药不效者:灸承山(二七壮)

  妇人部 #

  月脉不调:气海 中极 带脉(一壮) 三阴交 肾俞月事不利:足临泣 三阴交 中极过时不止:隐白下经若冷,来无定时:关元妇人漏下不止:太冲

三阴交血崩:气海 大敦 阴谷 太冲 然谷 三阴交 中极瘕聚:关元赤白带下:带脉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白环俞(壮) 间使(三十壮)

  小腹坚:带脉绝子:商丘 中极因产恶露不止:气海 关元产后诸病:期门乳痈:下廉 三里 侠溪 鱼际 委中 足临泣 少泽乳肿痛:足临泣难产:合谷(补) 三阴交(泻) 太冲横生死胎:太冲 合谷 三阴交横生手先出:右足小趾尖(三壮) 立产,炷如小麦大。

  子上逼心,气闷欲绝:巨阙 合谷(补) 三阴交(泻)如子手掬母心,生下男左女右手心有针痕,可验。不然,在人中或脑后有针痕。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 足三里 三阴交坠胎后手足如水,厥逆:肩井(针五分) 若又见闷乱,急针三里。

  胎衣不下:中极 肩井阴挺出:曲泉 照海 大敦无乳:膻中(灸) 少泽(补此二穴神效)

  血块:曲泉 复溜 足三里 气海 丹田 三阴交妇人经事正行,与男子交,日渐羸瘦,寒热往来,经血相竞:百劳 肾俞 风门 中极气海 三阴交。

若以前证作虚劳治者,非也。

  女子月事不来,面黄,干呕 妊娠不成:曲池 支沟 三里 三阴交经脉过多:通里 行间 三阴交无时漏下:三阴交欲断产:右足内踝上一寸。

又一法,灸脐下二寸三分,三壮。

  一切冷惫:灸关元月水不调,因结成块:针间使

  小儿部 #

  大小五痫:水沟 百会 神门 金门 昆仑 巨阙惊风:腕骨螈 五指掣:阳谷 腕骨 昆仑摇头,张口,反折:金门风痫,目带上:百会 昆仑 丝竹空脱肛:百会 长强卒疝:太冲角弓反张:百会泻痢:神厥赤游风:百会 委中秋深冷痢:灸脐下二寸及三寸动脉中。

  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六分)

  卒痫及猪痫:巨阙(灸三壮)

  口有疮蚀断臭秽气冲人:劳宫(二穴,各一壮)

  卒患腹痛,肚皮青黑:灸脐四边(各半寸,三壮) 鸠尾骨下一寸(三壮)

  惊痫:顶上旋毛中(灸二壮) 耳后青络(三壮,炷如小麦大)

  风痫,手指屈如数物者:鼻上发际宛宛中(灸三壮)

  二、三岁两目 赤: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

  夜啼:百会(三壮)

  肾胀偏坠:关元(灸三七壮) 大敦(七壮)

  猪痫如尸阙吐沫:巨阙(三壮)

  食痫,先寒热洒淅乃发:鸠尾上五分(灸三壮)

  羊痫:九椎下节间(灸三壮)。又法:大椎上(三壮)

  牛痫:鸠尾(三壮)。又法:鸠尾 大椎(各三壮)

  马痫:仆参(二穴各三壮)。又法:风府 脐中(各三壮)

  犬痫:两手心 足太阳 肋户(各灸一壮)

  鸡痫:足诸阳(各三壮)

  疳蚀烂:承浆(针、灸皆可)

  疮毒部 #

  治痈疽疮毒,骑竹马灸法:用薄篦量患人手上尺泽穴,横纹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外用竹杠一条,以竹杠两头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骑竹杠以足微点地。

以先比篦安杠上,竖篦,循背直上,篦尽处以墨点记。

只是取中,非灸穴也。

更以薄篦量手中指节两横纹为一寸,将篦于所点墨上两旁各量一寸是穴。

各灸五壮或七壮止,不可多灸。

此法灸之,无不愈者。

盖此二穴,心脉所过,凡痈疽之疾,皆心气留滞,故生此毒,灸此则心脉流通,实时安愈,可以起死回生,有非常效。

  热风隐疹:肩 曲池 曲泽 环跳 合谷 涌泉瘰 :少海(先推针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内,追核大小,勿出核,三十三下乃出针)

  天池 章门 临泣 支沟 阳辅(百壮) 手三里 肩井(随年壮)

  疥癣疮:曲池 支沟 阳溪 阳谷 大陵 合谷 后溪委中 三里 阳辅 昆仑 行间三阴交 百虫窠(即膝眼)

  疡肿振寒:少海腋肿马□疡:阳辅 太冲 足临泣痈疽发背:肩井 委中(以蒜片贴疮上,灸。

如不疼,灸至疼;疼,灸至不疼,愈多疔疮:生面上口角,灸合谷;生手上,灸曲池;生背上,灸肩井、三里、委中、行间、通里、小海、太冲、临泣。

  遍身生疥癞:曲池 合谷 三里 绝骨 膝眼(灸二七壮)

  杂病部 #

  人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者: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穴,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方可出针。

  蝎蜇、蛇、犬、蜈蚣伤,痛不可忍者:各详其经络部分逆顺戚气刺之。

盖逆顺戚气者,气随经直泻,不欲呼吸,使毒瓦斯行经也。

用针咒曰:天灵朗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神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律,令摄九针。

默念咒一遍,吹气在针上,想针如火龙,便从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

  溺水死,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伤人:灸咬处疮上。

  蛇伤:灸伤处三壮,仍以蒜片贴咬处,灸蒜上。

  逐日人神所在 #

  一日在足大趾厥阴分,刺之,跗肿。

  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刺之,筋经缓。

  三日在股内少阴分,刺之,小腹痛。

  四日在腰太阳分,刺之,腰偻无力。

  五日在口太阴分,刺灸之,舌强。

  六日在手阳明分,刺之,咽喉不利。

  七日在内踝少阴分,刺灸之,阴经筋急。

  八日在手腕太阳分,刺灸之,腕不收。

  九日在尻厥阴分,刺灸之,病急。

  十日在腰背太阴分,刺灸之,腰背伛偻。

  十一日在鼻柱阳明分,刺灸之,齿面肿。

  十二日在发际少阳分,刺灸之,令人重听。

  十三日在牙齿少阴分,刺灸之,气寒。

  十四日在胃脘阳明分,刺之,气肿。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补泻,针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阴分,刺之,逆息。

  十七日在气冲阳明分,刺之,难息。

  十八日在股内少阴分,刺之,引阴气痛。

  十九日在足跗阳明分,灸之。

  二十日在内踝少阴分,刺之,经筋挛。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阳分,刺之,手不仁。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刺之,经筋缓。

  二十三日在腰及足厥阴分,刺之,发转筋。

  二十四日在手阳明分,刺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阳明分,刺之,胃气胀。

  二十六日在胸太阴分,刺灸之,喘咳。

  二十七日在膝阳明分,刺之,足经厥逆。

  二十八日在阴少阴分,刺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胫厥阴分,刺之,筋痿无力。

  三十日在足跗上阳明分,刺之,有伤胃气。

  考之砭足 一科,虽有《资生经》、《针灸四书》,其间浩翰广漠,不能窥其要妙,独陈先生得梓桑君家传之秘,乃篡其备要,编为是书,以便后学。

今重校正,定其详略,尤为切要,使天下后世咸跻于仁寿之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