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 五代 李珣

  玉石部卷第一 #

  玉屑

  按《异物志》云:出昆仑。

又《淮南子》云:出钟山。

又云蓝田出美玉,燕口出璧玉。

味咸,寒,无毒。

主消渴,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之,甚有所益。

《仙经》云:服玉如玉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载。

又《别宝经》云:凡石韫玉,但夜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

《楚记》:卞和三献玉不鉴,所以遭刖足。

后有辨者,映灯验之,方知玉在石内,乃为玉玺,价可重连城也。

(《大观》卷三页9,《政和》页82,《纲目》页614)

  车渠

  《韵集》云:生西国,是玉石之类,形似蚌蛤,有文理。

大寒,无毒。

主安神镇宅,解诸毒药及虫螫。

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极验也。

又《西域记》云:重堂殿梁檐,皆以七宝饰之,此其一也。

(《大观》卷三页37,《政和》页96,《纲目》页1647)

  金线矾 #

  《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

主野鸡、 痔、恶疮、疥癣等疾。

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大观》卷三页37,《政和》页96)

  波斯白矾 #

  《广州记》云:出大秦国,其色白而莹净,内有棘针纹。

味酸、涩,温,无毒。

主赤白漏下,阴蚀,泄痢,疮疥,解一切虫蛇等毒。

去目赤暴肿,齿痛。

火炼之良,恶牡蛎。

多入丹灶家,功力逾于河西石门者。

近日语州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大观》卷三页37,《政和》页96,《纲目》页707)

  金屑

  按《广州记》云:出大食国,彼方出金最多,凡是货易,并使金钱。

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无毒。

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渴,主利五脏邪气,补心,并入薄于丸散服。

《异志》云:金生丽水。

《山海经》说:诸山出金极多,不能备录。

蔡州出瓜子金,云南山出颗块金,在山石间采之。

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产麸金。

又《岭表录异》云:广州含 县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至富矣。

(《大观》卷四页18,《政和》页109,《纲目》页59

  银屑

  谨按《南越志》云:出波斯国,有天生药银,波斯国用为试药、指环。

大寒,无毒。

主坚筋骨,镇心,明目,风热癫疾等。

并入薄于丸散服之。

又烧朱粉瓮下多年沉积有银,号铅银,光软甚好,与波斯银功力相似,只是难得。

今时烧炼家,每一斤生铅,只煎得一二铢。

《山海经》云:东北乐平郡党少山出银甚多。

黔中生银,体骨硬,不堪入药。

又按《唐贞观政要》云:十年有理书御史权万纪奏曰:宣饶二州诸山极有银坑,采之甚是利益。

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无所乏少,何假取乎?是知彼处出银也。

(《大观》卷四页20,《政和》页110,《纲目》页594)

  石流黄 #

  谨案《广州记》云:生昆仑日脚下,颗块莹净,无夹石者良。

主风冷,虚备,肾冷,上气,腿膝虚羸,长肌肤,益气力,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并宜烧炼服。

仙方谓之黄砂,能坏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伏归本色,服而能除万病。

如有发动,宜以猪肉、鸭羹,余甘子汤并解之。

蜀中雅州亦出,光腻甚好,功力不及舶上来者。

(《大观》卷四页10,《政和》页103,《纲目》页702)

  绿盐

  谨按《古今录》云:波斯国在石上生。

味咸、涩,主明目,消翳,点眼,及小儿无辜疳气。

方家少见用也。

按舶上将来,为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

中国以铜错造者,不堪入药,色亦不久。

(《大观》卷四页25,《政和》页112,《纲目》页692)

  紫

  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

其树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

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又可造胡燕脂,余滓则玉作家使也。

(《大观》卷十三页15,《政和》页320,《纲目》页1510)

  骐竭

  谨按《南越志》云:是紫矿树之脂也。

其味甘,温,无毒。

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

欲验真伪,但嚼之不烂如蜡者上也。

(《大观》卷十三页15,《政和》页320,《纲目》页1373)

  珊瑚

  按《晋列传》云:石崇金谷园珊瑚树皮如花生蕊。

味甘,平,无毒。

主消宿血风痫等疾。

按其主治与金相似也。

(《大观》卷四页35,《政和》页116,《纲目》页617)

  石蟹

  生南海,又云是寻常蟹尔,年月深久,水沫相着,因化成石,每遇海潮即飘出。

咸,寒,无毒。

主青盲目淫肤翳及丁翳、漆疮。

皆细研水飞过,入诸药相佐,用之点目良。

(傅氏《蟹谱》,左氏百川学海本,辛集第二十四册上卷九页。

  胡桐泪 #

  谨按《岭表记》云: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

又有石泪,在石上采也。

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

能软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也。

作律字非也。

(《大观》卷十三页31,《政和》页327,《纲目》页1380)

  草部卷第二 #

  人参

  出新罗国,所贡又有手脚,状如人形,长尺余,以杉木夹定,红线缠饰之。

味甘,微温。

主腹腰,消食,补养藏腑,益气,安神,止呕逆,平脉,下痰,止烦躁,变酸水。

又有沙洲参,短小,不堪采根。

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

(《大观》卷六页15,《政和》页146,《纲目》页722)

  木香

  谨按《山海经》云:生东海、昆仑山。(《大观》卷六页59,《政和》页160)

  草犀根 #

  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中,独茎,对叶而生,如灯台草,根若细辛。

平,无毒。

主解一切毒瓦斯,虎野狼所伤,溪毒野蛊等毒,并宜烧研服,临死者服之得活。

(《大观》卷六页89,《政和》页169,《纲目》页791)

  薇

  谨按《广州记》云:生海、池、泽中。

《尔雅》注云:薇,水菜。

主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大观》卷六页89,《政和》页169,《纲目》页1219)

  白兔藿 #

  主风邪热极,宜煮白兔藿饮之。干则捣末,傅诸毒,妙。(《大观》卷七页49,《政和》页190,《纲目》页1045)

  无风独摇草 #

  谨按《广志》云:生岭南,又云生大秦国。

性温,平,无毒。

主头面游风,遍身痒,煮汁淋蘸。

《陶朱术》云: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亦有之。

(《大观》卷六页89,《政和》页169,《纲目》页1096)

  人肝藤 #

  《广志》云:生岭南山石间,引蔓而生。主虫毒,及手脚不遂等风,生研服。(《大观》卷七页56,《政和》页192)

  石

  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大观》卷七页56,《政和》页192,《纲目》页1239)

  海根

  味苦,小温,无毒。

主霍乱,中恶心腹痛,鬼气注忤,飞尸,喉痹,蛊毒,痈疽恶肿,赤白游疹,蛇咬犬毒。

酒及水磨服,傅之亦佳。

生会稽海畔山谷,茎赤,叶似马蓼,根似菝 而小也。

胡人采得蒸而用之。

(《大观》卷7页56,《政和》页192)

  越王余 #

  谨按《异苑记》云:昔晋安越王,因渡南海,将黑角白骨 筹,所余弃水中,故生此,遂名 。

味咸,温。

主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鸣,并宜煮服之。

(《大观》卷七页56,《政和》页192,《纲目》页1074)

  通草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州山谷。

味温,平。

主诸 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大观》卷八页21,《政和》页201,《纲目》页1043)

  兜纳香 #

  谨按《广志》云:生西海诸山。

味辛,平,无毒。

主恶疮肿 ,止痛,生肌,并入膏用;烧之能辟远近恶气;带之夜行,壮胆,安神;与茆香、柳枝合为汤,浴小儿则易长。

(《大观》卷八页70,《政和》页214,《纲目》页828)

  风延母 #

  谨按徐表《南州记》,生南海山野中。

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儿赤白毒痢,蛇毒,瘅、溪等毒。

一切疮肿,并宜煎服。

只出南中,诸无所出也。

(《大观》卷八页71,《政和》页215,《纲目》页1056)

  大瓠藤水 #

  谨按《太康记》云:生安南、朱崖上,彼无水,惟大瓠中有天生水。

味甘,冷,香美。

主解大热,止烦渴,润五脏,利水道。

彼人造饮馔皆瓠也。

(《大观》卷八页71,《政和》页215,《纲目》页1054)

  海藻

  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气浮肿,香港脚,贲 气,并良。(《大观》卷九页11,《政和》页222,《纲目》页1072)

  昆布

  谨按《异志》,生东海水中,其草顺流而生。

新罗者黄黑色,叶细。

胡人采得搓之为索,阴干,舶上来中国。

性温,主大腹水肿,诸浮气,并瘿瘤气结等,良。

(《大观》卷九页13,《政和》页222,《纲目》页1073)

  阿魏

  谨按《广志》云:生石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

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

其味辛、温。

善主于风邪鬼注,并心腹中冷服饵。

又云南长河中亦有阿魏,与舶上来者滋味相似一般,只无黄色。

(《大观》卷九页17,《政和》页224,《纲目》页1379)

  荜茇

  谨按徐表《南州记》,本出南海,长一指,赤褐色为上。

复有荜拨,短小黑,味不堪。

舶上者味辛,温。

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

亦滋食味。

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

(《大观》卷九页31,《政和》页229,《纲目》页814)

  酱

  谨按《广州记》云:出波斯国,其实状若桑椹,紫褐色者为上,黑者是老不堪。

黔中亦有,形状相似,滋味一般。

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近多黑色,少见褐色者也。(《大观》卷九页32,《政和》页229,《纲目》页815)

  延胡索 #

  生奚国,从安东道来。

味苦、甘,无毒。

主肾气,破产后恶露及儿枕,与三棱、鳖甲、大黄为散,能散气,通经络。

蛀 成末者,使之惟良,偏主产后病也。

(《大观》卷九页35,《政和》页230,《纲目》页779)

  红豆蔻 #

  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

择嫩者,加入盐, 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

此外无诸要使也。

生南海诸谷。

(《大观》卷九页51,《政和》页236,《纲目》页810)

  肉豆蔻 #

  谨按《广志》云:生秦国及昆仑。

味辛,温,无毒。

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

凡痢以白粥饮服,佳。

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大观》卷九页36,《政和》页231,《纲目》页816)

  零陵香 #

  谨按《山海经》,生广南山谷。

陈氏云:地名零陵,故以地为名。

味辛,温,无毒。

主风邪冲心,牙车肿痛,虚劳疳 ,凡是齿痛,煎含良。

得升麻、细辛,善。

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大观》卷九页38,《政和》页232,《纲目》页829)

  补骨脂 #

  恶甘草。(《大观》卷九页37,《政和》页231,《纲目》页817)

  缩沙蜜 #

  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地。

味辛,平,咸。

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多从安东道来。

(《大观》卷九页39,《政和》页232,《纲目》页812)

  艾香

  谨按《广志》云:生剽地。

温,平。

主伤寒五泄,主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合 窠浴香港脚,甚良。

(《大观》卷九页52,《政和》页236,《纲目》页828)

  莳萝

  谨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

马芹子即黑色而重,莳萝子即褐色而轻。

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

多食无损,即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大观》卷九页51,《政和》页236,《纲目》页1204)

  荜澄茄 #

  谨按《广志》云:生诸海,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造之,有柄粗而蒂圆是也。

  其味辛、苦,微温,无毒。

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古方偏用染发,不用治病也。

(《大观》卷九页49,《政和》页235,《纲目》页1321)

  茅香

  谨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

味甘,平,无毒。

主小儿遍身疮 ,以桃叶同煮浴之。

合诸名香甚奇妙,尤胜舶上来者。

(《大观》卷九页57,《政和》页239,《纲目》页827)

  甘松香 #

  谨按《广志》云:生源州。

苗细,引蔓而生。

又陈氏云:主黑皮 ,风疳,齿,野鸡痔。

得白芷、附子良,合诸香及 衣妙也。

(《大观》卷九页52,《政和》页236)

  迷迭香 #

  味平,不治疾。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蚋。此外别无用矣。

  (《大观》卷九页28,《政和》页240,《纲目》页828)

  仙茅

  生西域。

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

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干陀。

味甘,微温,有小毒。

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藏,强筋骨,消食。

久服轻身,益颜色。

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

叶似茅,故名曰仙茅。

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

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

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

(《大观》卷十一页28,《政和》页273,《纲目》页751)

  白附子 #

  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

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

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

(《大观》卷十一页44,《政和》页279,《纲目》页976)

  瓶香

  谨按陈藏器云: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

味寒,无毒,主天行时气,鬼魅邪精等,宜烧之。

又于水煮,善洗水肿浮气。

与土姜、芥子等煎浴汤,治风疟甚验也。

(《大观》卷十页45,《政和》页258,《纲目》页828)

  钗子股 #

  谨按陈氏云:生岭南及南海诸山。

每茎三十根,状似细辛。

味苦,平,无毒。

主解毒痈疽,神验。

忠万州者佳,草茎功力相似,以水煎服。

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

(《大观》卷十页45,《政和》页258,《纲目》页791)

  宜南草 #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山谷,有荚,长二尺许,内有薄片似纸,大小如蝉翼。

主邪,小男女以绯绢袋盛一片,佩之臂上,辟恶,止惊。

此草生南方,故作南北字。

今人多以男女字非也,宜男草者,即萱草是。

(《大观》卷十页45,《政和》页258,《纲目》页1096)

  车香

  按《广志》云:生海南山谷。

陈氏云:生徐州。

微寒,无毒。

主霍乱,辟恶气,衣甚好。

《齐民要术》云:凡诸树木蛀者,煎此香冷淋之,善辟蛀 也。

(《大观》卷十页45,《政和》页259,《纲目》页827)

  冲洞根 #

  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隅。

苗蔓如土瓜,根相似。

味辛,温,无毒。

主一切毒瓦斯及蛇伤。

并取其根磨服之,应是着诸般毒悉皆吐出。

(《大观》卷十页46,《政和》页259,《纲目》页1038)

  木部卷第三 #

  琥珀

  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胶,后乃凝结。

温,主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等,并宜饵此方。

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

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校量,神验莫及。

产后即减大黄。

凡验真假,于手心热磨,吸得芥为真。

复有南珀,不及舶上来者。

(《大观》卷十二页19,《政和》页297,《纲目》页1471)

  沉香

  按《正经》生南海山谷。

味苦,温,无毒。

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

诸疮肿,宜入膏用。

当以水试乃知子细,没者为沉香,浮者为檀,似鸡骨者为鸡骨香,似马蹄者为马蹄香,似牛头者为牛头香,枝条细实者为青桂,粗重者为笺香。

  以上七件,并同一树。梵云波律亦此香也。(《大观》卷十二页43,《政和》页308,《纲目》页1361)

  薰陆香 #

  谨按《广志》云:薰陆香,是树皮鳞甲,采之复生。(《大观》卷十二页45,《政和》页309,《纲目》页1371)

  乳头香 #

  谨按《广志》云:生南海,是波斯松树脂也,紫赤如樱桃者为上。

仙方多用辟谷,兼疗耳聋,中风口噤不语,善治妇人血气。

能发粉酒。

红透明者为上。

(《大观》卷十二页47,《政和》页309)

  丁香

  按《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

三月、二月花开,紫白色。

至七月方始成实,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

主风疳 ,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树皮亦能治齿痛。

(《大观》卷十二页42,《政和》页307,《纲目》页1363)

  降真香 #

  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国。

味温,平,无毒。

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悉验。

又按仙传云:烧之,或引鹤降。

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

度 烧之,功力极验;小儿带之能辟邪恶之气也。

(《大观》卷十二页48,《政和》页310,《纲目》页1366)

  藤黄

  谨按《广志》云:出鄂、岳等州诸山崖。

其树名海藤。

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沙黄。

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草。

酸、涩,有毒。

主 牙蛀齿,点之便落。

据今所呼铜黄谬矣。

盖以铜、藤语讹也。

按此与石泪采无异也。

画家及丹灶家并时用之。

(《大观》卷十二页50,《政和》页310,《纲目》页1057)

  返魂香 #

  谨按《汉书》云:汉武帝时,西国进返魂香。

《武王内传》云:聚窟洞中,上有返魂树,采其根于釜中,以水煮,候成汁,方去滓,重火炼之如漆,候凝,则香成也。

西国使云:其香名有六。

帝曰:六名何?一名返魂,一名惊精,一名回生,一名震坛,一名人马精,一名节死香。

烧之一豆许,凡有疫死者,闻香再活,故曰返魂香也。

(《大观》卷十二页50,《政和》页310,《纲目》页1381)

  海红豆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人家园圃中。

大树而生,叶圆,有荚。

微寒,有小毒。

主人黑皮 花癣,头面游风。

宜入面药及藻豆。

近右蜀中种亦成也。

(《大观》卷十二页51,《政和》页310,《纲目》页1426)

  落雁木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野中。

藤蔓而生,四面如刀削,代州雁门亦有。

藤萝高丈余,雁过皆缀其中,故曰落雁木。

又云雁衔至代州雁门皆放落而生,以此为名。

  蜀中雅州亦出。

味平,温,无毒。

主风痛,伤折,香港脚肿,腹满虚胀。

以粉木同煮汁蘸洗,并立效。

又主妇人阴疮浮 ,以椿木同煮之妙也。

(《大观》卷十二页51,《政和》页311,《纲目》页1056)

  木

  谨按《蜀记》云:生南中八郡。

树高数十余丈,阔四五围。

叶似飞鸟翼,皮中亦有面,彼人作饼食之。

《广志》云:作饭饵之,轻滑美好,白胜桄榔面。

味平,温,无毒。

主补虚冷,消食。

彼人呼为 面也。

(《大观》卷十二页51,《政和》页311,《纲目》页1310)

  闸极木皮 #

  谨按《广志》云:生广南山野郊汉。

《尔雅》注云:闸极木如桑树。

味苦,温,无毒。

主霍乱吐泻,小儿吐乳,暖胃,正气,并宜煎服。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482)

  无名木皮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南山谷。

大温,无毒。

主阴肾痿弱,囊下湿痒,并宜煎取其汁小浴,极妙也。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294)

  无名子 #

  无名木实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状若榛子。

味辛,无毒。

主腰冷,阴肾虚弱,房中术用户众。

得木香、山茱萸良也。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294)

  奴会子 #

  谨按《拾遗》云:生西国诸戎,大小如苦药子。

味辛,平,无毒。

主治小儿无辜疳冷,虚渴,脱肛,骨立瘦损,脾胃不磨。

《刘五粮方》用为煎,治孩子瘦损也。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307)

  KT芦叶 #

  谨按《广州记》云:出新平县,状若茶树阔大。

无毒。

主烦渴热闷,下痰,通小肠淋,止头痛,彼人用代茶,故人重之,如蜀地茶也。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329)

  干陀木皮 #

  按《西域记》云:生西国。彼人用染僧褐,故名。干陀,褐色也。树大皮浓。

  味平,温,主症瘕气块,温腹,暖胃,止呕逆,并食也。(《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482)

  含水藤中水 #

  谨按《交州记》云:生岭南及诸海山谷。

状若葛,叶似枸杞。

多在路旁,行人乏水处便吃此藤,故以为名。

主烦渴,心躁,天行疫气瘴疠,丹石发动,亦宜服之。

(《大观》卷十二页52,《政和》页311,《纲目》页1054)

  鼠藤

  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藤蔓而生。

鼠爱食此,故曰鼠藤。

咬处人即用入药。

彼人食之,如吃甘蔗。

味甘美,主腰脚风冷,大补水脏,好颜色,长筋骨,并锉,浓煎服之。

亦取汁浸酒更妙。

(《大观》卷十二页53,《政和》页312,《纲目》页1054)

  蜜香

  谨按《内典》云:状若槐树。

《异物志》云:其叶如椿。

《交州记》云:树似沉香无异。

主辟恶,去邪鬼尸注心气。

生南海诸山中。

种之五六年便有香也。

(《大观》卷十二页53,《政和》页312,《纲目》页1363)

  阿勒勃 #

  按《异域记》云:主热病,及下痰,杀虫,通经络。

子,疗小儿疳气,凡用先炙令黄用。

(《大观》卷十二页53,《政和》页312,《纲目》页1311)

  槟榔

  谨按《广志》云:生南海诸国。

树茎叶根干,与大腹子异耳。

又云如棕榈也,叶茜似芭蕉状。

陶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

味涩,温,无毒。

主奔豚诸气,五鬲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香港脚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香港脚壅毒,水肿浮气。

秦医云: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捣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诸气也。

(《大观》卷十三页11,《政和》页319,《纲目》页1305)

  芜荑

  谨按《广州记》云:生大秦国,是波斯芜荑也。

味辛,温,无毒。

治冷痢,心气,杀虫,止痛。

又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

得诃子、豆蔻,良。

(《大观》卷十三页19,《政和》页322,《纲目》页1418)

  安息香 #

  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波斯国。

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以秋月采之。

又方云:妇人夜梦鬼交,以臭黄合为丸,烧薰丹穴永断。

又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大观》卷十三页39,《政和》页330,《纲目》页1374)

  龙脑

  谨按陶弘景云:生西海律国,是波律树中脂也,如白胶香状。

味苦、辛,微温,无毒。

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

又有苍龙脑,主风疮 ,入膏煎良。

用点眼,则有伤。

《名医别录》云: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立瘥。

  又唐太宗时,西海律国贡龙脑香,是知彼处出耳。(《大观》卷十三页16,《政和》页321,《纲目》页1376)

  摩勒

  生西国,大小如枳橘子状。梵云: 摩勒果是也。味苦、酸、甘,微寒,无毒。

  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大观》卷十三页40,《政和》页331,《纲目》页1302)

  毗梨勒 #

  谨按《唐志》云:生南海诸地,树不与诃梨子相似,即圆而毗也。

味苦、带涩,微温,无毒。

主乌髭发,烧灰,干血效。

(《大观》卷十三页40,《政和》页331,《纲目》页1303)

  没药

  谨按徐表《南州记》:生波斯国,是彼处松脂也。

状如神香,赤黑色。

味苦、辛,温,无毒。

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

凡服皆须研烂,以热酒调服,近效。

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尔。

(《大观》卷十三页37,《政和》页330,《纲目》页1373)

  海桐皮 #

  谨按《广志》云:生南海山谷中。

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

味苦,温,无毒。

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大观》卷十三页42,《政和》页332,《纲目》页1396)

  天竹桂 #

  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

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方家少用。

(《大观》卷十三页48,《政和》页334,《纲目》页1359)

  元慈勒 #

  慈勒树中脂也。味甘,平。消翳,破血,止痢,腹中恶血,今少有。(《大观》卷十三页50,《政和》页335,《纲目》页1378)

  都咸子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南山谷。

味甘,平,无毒。

主烦躁心闷,痰鬲,伤寒清涕,咳逆上气,宜煎服。

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

(《大观》卷十三页50,《政和》页335,《纲目》页1312)

  必栗香 #

  主鬼疰心气,断一切恶气,叶落水中,鱼当暴死。(《大观》卷十三页49,《政和》页334,《纲目》页1369)

  研药

  叶如椒,主赤白痢,蛊毒,中恶,并锉煎服之。(《大观》卷十三页49,《政和》页334,《纲目》页1368)

  榈木

  谨按《广志》云:生安南,及南海山谷,胡人用为床坐,性坚好。

主产后恶露冲心,症瘕结气,赤白漏下,并锉煎服之。

(《大观》卷十三页49,《政和》页334,《纲目》页1420)

  黄龙眼 #

  功力胜解毒子也。(《大观》卷十三页49,《政和》页334)

  诃梨勒 #

  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地。

味酸、涩,温,无毒。

主五鬲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

其皮主嗽。

肉炙,治眼涩痛。

方家使陆路诃梨勒,即六棱是也。

按波斯将诃梨勒、大腹等,舶上用防不虞。

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不通舡也,遂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

可量治气功力者乎。

大腹、诃子,性焦者,是近铛下,故中国种不生。

故梵云:诃梨恒鸡,谓唐言天堂,未并只此也。

(《大观》卷十四页8,《政和》页342,《纲目》页1409)

  苏方木 #

  谨按徐表《南海记》,生海畔,叶似绛,木若女贞。

味平,无毒。

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怯起冲心,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

宜此法,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差。

(《大观》卷十四页24,《政和》页348,《纲目》页1418)

  胡椒

  谨按徐表《南州记》,生南海诸地。

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

不宜多服,损肺。

一云向阴者澄茄,向阳者胡椒也。

(《大观》卷十四页27,《政和》页349,《纲目》页1320)

  无食子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波斯国,大小如药子。

味温平,无毒。

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乌髭发,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张仲景使治阴汗,取烧灰,先以微温水浴了,即以帛微 ,后傅灰囊上,甚良。

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为没食子,今人呼墨食子,转谬矣。

(《大观》卷十四页19,《政和》页346,《纲目》页1409)

  千金藤 #

  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山野。

陈氏云:呼为石黄香。

味苦,平,无毒。

主天行时气,能治野蛊诸毒,痈肿发背,并宜煎服,浸酒治风,轻身也。

(《大观》卷十四页27,《政和》页349,《纲目》页1035)

  婆罗得 #

  谨按徐氏云:生西海波斯国。似中华柳树也,方家多用。(《大观》卷十四页47,《政和》页358,《纲目》页1411)

  椰子

  谨按《交州记》云:生南海。

状若海棕。

实名椰子,大如碗许大。

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类;内有浆,似酒,饮之不醉。

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云南者亦好。

  武侯讨云南时,并令将士剪除椰树,不令小邦有此异物,多食动气也。(《大观》卷十四页35,《政和》页353,《纲目》页1308)

  桄榔子 #

  谨按《岭表录》云:生广南山谷,树身皮叶与蕃枣槟榔等小异,然叶下有发,如粗马尾,广人用织巾子,木皮内有面,食之,极有补益虚羸乏损,腰脚无力。

久服轻身,辟谷。

《录异》云:桄榔盖以此也。

(《大观》卷十四页24,《政和》页348,《纲目》页1309)

  柯树皮 #

  谨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

《临海志》云:是木奴树。

主浮气。

采皮,以水煮,去滓,复炼候凝结丸得为度。

每朝空心饮下三丸,浮气水肿,并从小便出。

故波斯家用为舡舫也。

(《大观》卷十四页53,《政和》页361,《纲目》页1422)

  榈木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岭南山谷。

平,温,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并宜烧灰使用。

其实黄白色,有大毒,不堪服食也。

(《大观》卷十四页51,《政和》页360,《纲目》页1421)

  没离梨 #

  微温。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大观》卷十四页52,《政和》页360,《纲目》页1393)

  楸木皮 #

  微温。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大观》卷十四页52,《政和》页361,《纲目》页1393)

  兽部卷第四 #

  犀角

  谨按《异物志》云:山东海水中,其牛乐闻丝竹,彼人动乐,牛则出来,以此采之。

有鼻角、顶角,鼻角为上。

大寒,无毒。

主风毒攻心 热闷,痈毒赤痢,小儿麸豆,风热惊痫。

并宜用之。

凡犀屑了,以纸裹于怀中良久,合诸色药物,绝为易 。

又按通天犀,胎时见天上物命过,并形于角上,故云通天犀也。

欲验于月下,以水盆映,则知通天矣。

  《正经》云:是山犀,少见水犀。

《五溪记》云:山犀者,食于竹木,小便即竟日不尽。

夷僚家以弓矢而采,故曰黔犀。

又刘孝标言:犀堕角,里人以假角易之,未委虚实。

(《大观》第十七卷,17页;《政和》383页。

  象牙

  谨按《内典》云:象出西国,有二牙四牙者。

味寒,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

并皆宜生屑入药,得琥珀、竹膏、真珠、犀角、牛黄等良。

西域重之,用饰床坐。

中国贵之,以为笏。

昆仑诸国有象,生于山谷,每遇解牙,人不可取。

昆仑以白木削为牙,而用易之。

《酉阳杂俎》云:生文理必国富。

又云:龙与象,六十岁骨方足。

(《大观》第十六卷,8页;《政和》371页,《纲目》1765页)

  腽肭脐 #

  谨按《临海志》云:出东海水中。

状若鹿形,头似狗,长尾。

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昆仑家以弓矢而采之,取其外肾,阴干百日。

其味甘香美,大温,无毒。

主五劳七伤,阴痿,少力,肾气衰弱虚损,背膊劳闷,面黑精冷,最良。

凡入诸药,先于银器中酒煎后,方合和诸药,不然以好酒浸炙入药用,亦得。

(《大观》第十八卷,12页;《政和》394页,《纲目》页1798)

  虫鱼部卷第五 #

  牡蛎

  按《广州记》云:出南海水中。

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阴热疾,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久服轻身。

用之炙令微黄色熟后,研令极细,入丸散中用。

(《大观》第二十卷,6页;《政和》412页,《纲目》1638页)

  石决明 #

  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并良。

凡用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处,并粗皮了,烂捣之,细罗,于乳钵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大观》第二十卷,12页;《政和》416页,《纲目》1642页)

  秦龟

  谨按《正经》云:生在广州山谷,其壳味带苦。

治妇人赤白漏下,破积症,顽风冷痹,关节气壅。

或经卜者更妙。

凡甲炙令黄,然后入药中。

(《大观》第二十卷,八页;《政和》414页,《纲目》1627页)

  鲛鱼皮 #

  谨按《名医别录》云:生南海。味甘、咸,无毒。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

  皮上有真珠斑。(《政和》434页)

  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无毒,主月蚀疮,阴疮,痿疮,并烧灰用。(《大观》第二十卷,12页;《政和》420页,《纲目》1621页)

  蚺蛇胆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岭南。

《正经》云:出晋安及高贺州,彼人畜养而食之。

胆,大寒,有毒。

主小儿八痫,男子下部 疮。

欲认辨真假,但割胆看,内细如粟米,水中浮走者是真也,沉而散者非也。

(《大观》第二十二卷,8页;《政和》443页,《纲目》1584页)

  贝子

  云南极多,用为钱货易。主水气浮肿,及孩子疳蚀,吐乳。并烧过入药中用。(《大观》第二十二卷,20页;《政和》449页,《纲目》1647页)

  甲香

  和气清神,主肠风 痔。

陈氏云:主甲疽, 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 疮。

(《大观》第二十二卷,33页;《政和》455页,《纲目》1650)

  小甲香 #

  若螺子状。取其蒂而修成也。(《大观》第二十二卷,33页;《政和》455页,《纲目》1650页)

  甲煎

  口脂用也。《广州记》云:南人常食,若龟鳖之类。(《大观》第二十二卷,33页;《政和》455页)

  珂

  谨按《名医别录》云:生南海,白如蚌。

主消翳膜,及筋弩肉,并刮点之。

此外无诸要用也。

(《大观》第二十二卷,30页;《政和》454页,《纲目》1649页)

  蛤蚧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

投一获二。

《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

旦暮自鸣蛤蚧。

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

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

彼人用疗折伤。

近日西路亦出。

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

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

凡用炙令黄熟后捣,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

(《大观》第二十二卷,15页;《政和》447页,《纲目》1582页)

  郎君子 #

  谨按《异志》云:生南海,有雄雌,青碧色,状似杏仁。

欲验真假,先于口内含,令热,然后放醋中,雄雌相趁,逡巡便合,即下其卵如粟粒状,真也。

主妇人难产,手把便生,极有验也。

乃是人间难得之物。

(《大观》第二十一卷,26页;《政和》436页,《纲目》1653页)

  海蚕沙 #

  谨按《南州记》云:生南海山石间。其蚕形,大如拇指。沙甚白,如玉粉状。

  每有节。

味咸,大温,无毒。

主虚劳冷气,诸风不遂。

久服令人光泽,补虚羸,轻身延年不老。

难得真者。

多只被人以水搜葛粉、锻石,以梳齿隐成,此即非也,纵服无益,反损人,慎服之。

(《大观》第二十一卷,26页;《政和》436页,《纲目》1522页)

  青鱼枕 #

  南方人以为酒器梳篦也。(《大观》第二十一卷,24页;《政和》435页)

  真珠

  谨按《正经》云:生南海,石决明产出也。

主明目,除面 ,止泄。

合知母,疗烦热消渴。

以左缠根治儿子麸豆疮入眼。

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真珠,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

欲穿,须得金刚钻也。

为药,须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饵。

研之不细,伤人脏腑。

(《大观》第二十卷,九页;《政和》414页)

  青蚨

  谨按《异志》云:生南海诸山,雄雌常处不相舍。

主秘精,缩小便。

青金色相似,人采得,以法末之,用涂钱以货易,昼用夜归,亦是人间难得之物也。

(《大观》第二十二卷,34页;《政和》456页,《纲目》1525页)

  果米部卷第六 #

  豆蔻

  生交趾。

其根似益智,皮壳小浓。

核如石榴,辛且香, 草树也。

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

味近苦而有甘。

(《大观》第二十三卷1页,《政和》460页,《纲目》811页)

  荔枝

  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波斯国。

树似青木香。

味甘、酸。

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并宜食之。

嘉州已下,渝州并有。

其实熟甘美。

荔枝熟,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

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不残伤。

故采荔枝者,日中而众采之。

荔枝子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

古诗云:色味不逾三日变。

员安宇荔枝诗云:香味三日变。

今泸渝人食之,多则发热疮。

(《大观》第二十三卷,22页;《政和》470页,《纲目》1299页)

  橄榄

  谨按《异物志》云:生南海浦屿间。

树高丈余。

其实如枣,二月有花生,至八月乃熟,甚香。

橄榄木高硕难采,以盐擦木身,则其实自落。

(《大观》第二十三卷,37页;《政和》479页,《纲目》1301页)

  松子

  味甘美,大温,无毒。

主诸风,温肠胃。

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味与卑占国偏桃仁相似。

其偏桃仁用与北桃仁无异是也。

(《大观》第十二卷,6页,《政和》291页,《纲目》1304页)

  海松子 #

  去皮,食之甚香美。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浓,多食发热毒。(《大观》第二十三卷,40页;《政和》478页)

  偏桃仁 #

  出卑占国,味似海松子,用与北桃仁无异也。(《大观》第二十三卷,40页;《政和》478页)

  都角子 #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南山谷。

二月开花,至夏末结实如卵。

主益气,安神、遗泄、痔,温肠。

久服无所损也。

(《大观》第二十三卷,42页;《政和》479页,《

  文林郎 #

  南山亦出,彼人呼 。

是味酸香,微温,无毒。

主水泻,肠虚、烦热。

并宜生食,散酒气也。

(《大观》第二十三卷,42页;《政和》479页,《纲目》1276页)

  无漏子 #

  树若栗木。其实如橡子,有三角。消食,止咳嗽,虚羸,悦人。久服无损也。(《大观》第二十三卷,42页;《政和》479页,《纲目》1309页)

  摩厨子 #

  谨按《异物志》云:生西域。

二月开花,四月、五月结实如瓜许。

益气,安神,养血,生肌。

久服健人也。

(《大观》第二十三卷,43页;《政和》480页)

  君迁子 #

  谨按刘斯《交州记》云:其实中有乳,汁甜美香好,微寒,无毒。

主消渴烦热,镇心。

久服轻身,亦得悦人颜色也。

(《大观》第二十三卷,43页;《政和》480页)

  草

  其实如球子,八月收之。

彼民常食之物。

主补虚羸乏损,温肠胃,止呕逆。

久食健人。

一名自然谷。

中国人未曾见也。

(《大观》第二十六卷,8页;《政和》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