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伤寒心要

河间伤寒心要 镏洪

  伤寒心要论 #

  夫伤寒者,前三日在表,法当汗,可用双解散,连进数服必愈。

若不解者,病已传变。

后三日在里,法当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热乘虚入里,遂成结胸、虚痞、懊 、斑疹、发黄之证,轻者必危,危者必死。

但当以平和之药,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势或有汗而愈,或无汗而愈。

当用小柴胡、凉膈、天水。

三药,合而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当和解,小柴胡、凉膈主之。

若里热微者,则当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汤。

主之。

热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

下之,两除表里之热。

病至七八日,里证已甚,表热渐微,脉虽浮数,则以三一承气合解毒。

下之。

其病胸膈满闷,或喘或呕,阳脉紧甚者,可用瓜蒂散。

  涌之。汗吐下三法之后,别无异证者,凉膈散。调之。大热已去,微热者,以益元散。服之,无令再病,此伤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伤风自汗,脉浮缓者,双解去麻黄。

以汗之。

其病半表半里,白虎汤。

和解之。

病在里,脉沉细者,无问风寒暑湿,或表里证俱不已,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语烦躁,蓄热内盛,但是脉沉者,并用承气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汤。

(《直格》云:夏至前为热,夏至后为暑,是以至后而用白虎,宜乎?《局方》:立秋后不用白虎。

子和云:若有白虎证,亦不用乎?却用,详审之耳。

)白虎解后,以五苓合天水。

调之。

多进数服无妨。

或腹满脉沉者,亦当承气合解毒。

微下之。

或发汗之后,热不解,脉尚浮者,白虎加苍术。

再解之。

  或里热内盛,阳厥极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证,以致身冷脉微,昏懵将死。

切不得以寒药下之,误下即死。

又,一辈庸医,妄言是阴厥,便欲易换,用真武、四逆温热之剂投之,下咽立死。

  殊不知此证乃阴耗阳竭,阴气极弱谓之耗,阳厥极深谓之竭。

蓄热怫郁,将欲死者。

凡此之证,寒剂热剂俱不可投,但进凉膈、解毒。

以养阴退阳,宣散蓄热,脉气渐生,得大汗而愈。

(使汗气和而愈者。

)未愈,却解毒合承气。

下之,次以解毒、凉膈、天水。

合而为一,调合阴阳,洗涤脏腑,则其他别证,自不生矣。

有大下之后,热不退,再三下之,热愈盛。

若下之不愈,脉微气虚力弱,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则邪热盛极,阴气极衰,脉息断绝,必不可救,似此之证,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

医者至此,活人杀人,一弹指间,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几希矣。

(《直格》云:伤寒汗后,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脉尚浮,白虎加苍术汤再解之。

又按,余论云:伤寒下后,自汗,虚热不已,白虎加苍术、人参,一服如神,汗止身凉,此通仙之法也。

如此则汗下之后热不退,无问有汗无汗,通宜白虎加苍术解之,又加人参亦妙。

仍服凉膈、解毒调之。

)经云三下而热不退者即死,后人有四五次下,以至十数行而生者,此乃误中耳,活者未一二,死者千百,后学切不可以为法。

但当根据前,用解毒合凉膈调之,使阳热除退,阴气渐生,庶不失命。

  若伤饮,不解散,或结胸之证,临时择用大小陷胸汤丸。

累下之。

脉浮者,不可下,是表证未除,小柴胡合小陷胸汤。

投之。

脉虽浮而热太极者,大承气。

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饮过度,湿热内生,小便自利,湿热未退,以解毒汤。

治之。

  阳证生斑,凉膈加当归。

  怫郁热盛在表,燥而无汗,湿热在里,不能发于外,相搏遂成发黄,茵陈蒿汤调五苓散、茵陈合承气下之。

  心烦,不得眠,栀子豉汤。

  误下太早,遂成结胸、虚痞,凉膈加枳壳、桔梗。

  刚柔二 ,谵语发狂,逾垣赴井,皆阳热极盛者,承气合解毒。下之。

  汗下后,烦渴饮水,则凉膈减桂、五苓、桂苓甘露饮、益元,选而用之。

  小便不通,五苓泄之。大便闭结,承气下之。更有外证,加减防风通圣散方内随证用药。

  妇人证治皆然,惟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其余月分、用之无妨。

  小儿减剂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伤寒不传之妙,后之学人,其慎宝之。

  伤寒心要论 寒 #

  第一双解散 #

  防风通圣散 #

  防风(去芦) 川芎 当归(焙) 赤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黄芩(去枯) 桔梗(各一两)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薄荷叶(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大黄、芒硝、麻黄三味,对证旋入。自利,去大黄、芒硝。自汗,去麻黄。

  天水散 #

  (益元散、六一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水蜜调下,暑月冷水。

亦可和解。

伤寒、伤风,发汗,加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一盏,调四五钱,并三服。

解利为度。

加薄荷尤妙。

  通圣合益元。 #

  上七两,和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伤寒心要论 寒 #

  第二小柴胡凉膈天水合服

  小柴胡汤 #

  北柴胡(三两) 黄芩 人参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上为散,每服五钱。

  凉膈散 #

  连翘(二两) 栀子 大黄 薄荷 黄芩 甘草 芒硝(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蜜少许,竹叶五片。

  伤寒心要论 寒 #

  第四大柴胡合黄连解毒汤

  大柴胡汤 #

  柴胡(去苗) 大黄(各半两) 黄芩 白芍药(各一分) 半夏(泡水饮,二钱) 枳实(生,三钱)

  上为散,分三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半盏,温服。

  黄连解毒汤 #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各等分)

  上为散,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

  伤寒心要论 寒 #

  第五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

  三一承气汤 #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各半两) 甘草(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半,水一大盏,姜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再煎一二沸服。

  伤寒心要论 寒 #

  第七瓜蒂散 #

  瓜蒂散 #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豆豉汤调下一钱。未吐,再服。

  伤寒心要论 风 #

  第十一白虎汤 #

  白虎汤 #

  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 粳米(一合) 石膏(四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

  伤寒心要论 暑 #

  第十四五苓散合天水散

  五苓散 #

  猪苓 茯苓(去皮。各三钱) 官桂(一分) 泽泻(一两) 白术(一钱。《活人书》三分,《宣明论》半钱)

  上为末。 #

  伤寒心要论 结胸

  第二十大小陷胸汤丸

  大陷胸汤 #

  大黄 芒硝(各二钱) 甘遂(三字匕)

  上锉,四钱,水一盏,煎大黄至六分,纳硝,再煎二沸,纳甘遂,温服。未利,再与。

  小陷胸汤 #

  半夏(四两) 生姜(切) 黄连(各二钱) 栝蒌实(半个,全锉)

  上锉,水三盏,煎栝蒌至盏半,纳药,煎至一盏,分作两服。

  大陷胸丸 #

  大黄(半两) 葶苈(二钱,微炒) 芒硝(一钱) 杏仁(十二枚,去皮尖,柴炭炒变色)

  上,大黄为末,研葶苈、杏仁为膏,丸如弹子大,甘草末三字、蜜半盏,水一盏,煎至半盏,纳硝温服一丸,一宿下。若未利,再与。

  伤寒心要论 结胸

  第二十二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

  大黄(锦纹者) 芒硝(朴硝有芒头者) 浓朴(去丝) 枳实(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分一半,用水一碗,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纳硝,煎一二沸,绞去滓,热服。

  伤寒心要论 发黄

  第二十五茵陈蒿汤调五苓散

  茵陈蒿汤 #

  茵陈(一两) 大黄(半两) 栀子(十枚)

  上锉,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利为度。

  伤寒心要论 心烦不眠

  第二十七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

  栀子(七个,锉) 豆豉(二合)

  上,水二盏,先煮栀子,至一盏半,纳豉,煮至半盏,绞汁,温服。

  伤寒心要论 汗后烦渴

  第三十凉膈减桂五苓桂苓甘露饮益元散

  桂苓甘露饮 #

  茯苓(一两,去皮) 泽泻(一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二两) 寒水石(二两)

  白术(半两) 桂枝(半两,去皮)

  猪苓(半两) 滑石(四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或新汲水、生姜汤尤妙。

  上共十七方。

如无大承气,系第五三一承气代之亦妙,通三十九件药味,调理伤寒,曲尽其妙,百发百中。

后之学人,详辨脉证,审而用之,起沉 于指掌,策奇功以活人,方知其妙也。

  伤寒心要论 汗后烦渴

  添加病后四方 #

  小半夏汤 #

   治汗下后呕吐不已。

  半夏(五两) 赤茯苓(三两)

  上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纳姜汁,更煎一二沸,温服。

  五味子汤 #

   治汗下后气闭咳嗽。

  五味子(半两) 麦门冬 人参 杏仁 陈皮 生姜(各一钱) 枣子(二枚)

  上锉,每服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作二服。

  大橘皮汤 #

   治汗后胃虚。

  陈皮 甘草(各一两) 人参(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二片,煎至一盏,温服。

  赤茯苓汤 #

   治胸膈满闷,头痛,已得汗者。

  陈皮 甘草 人参 半夏 川芎 白术(各等分) 赤茯苓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伤寒心要余论 #

  五脏六腑,应五运六气,凡病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之化,亢则害,承乃制。

微则是其本经、本腑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则如金衰不能制木,木则生火,木火者,皆阳也,故风火多,兼化则风热相搏,贼其金也。

脏腑之气,应乎三阴三阳,实则行乎本化之气,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气,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

如诸阳蓄热,以凉膈合解毒服之,解散极热。

如泻火热,解毒、调胃承气是也。

如吐法,用二仙散。

如调理伤寒,白虎、凉膈合服解之。

  伤寒三日以里,连进双解。

如无汗,必是传变,待三四日之间,以小柴胡解表里之热,仍间服白虎、凉膈。

蕴热,七八日之间,欲下,而表证犹在,以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双行并煎,攻里发表,最为隐当。

若是温热内甚,自利者,止凉膈,却进解毒、白虎服之。

或恶心、干呕、吐者,白虎作一大剂,调解毒末五钱,服之即止。

大小便不通,并有腹痛不能忍者,以无灰酒煎朴硝三两热服,即愈,亦按从治之法也。

热中伏寒,下之矣,或大承气汤加木香泻之,尤妙。

  伤寒失下,始病时又误服麻黄热剂太甚,必致热极,或有阳厥极深,身冷脉微,阳极似阴之证,庸医以为阴证是也。

须当急救其阴,以白虎、凉膈,日进三服。

脉气渐生,身体渐温,然后以大承气下之。

夫大承气,救急之妙剂。

如咽膈吐逆不利,当令热服,开其热结,利而即愈也。

  如伤寒汗下之后,自汗虚热不止,于白虎汤内加人参、苍术,一服如神,汗止身凉。此法至妙,无庸详尽。

  如赤白痢,先服黄连阿胶丸,次服解毒汤。

  伤寒疮疡、破伤风,与伤寒治法一同,但以双解教与白虎、承气、临时斟酌用之。

  双解、凉膈、白虎、泻心,此理伤寒之妙剂。

  孕妇临月,可服益元凉胎,产后仍服。

如血不尽,则以凉膈与四物合煎,调理经血。

甚者,大承气合四物,乃泻中之有补也。

凉膈同四物,名玉烛散,妇人产后之妙剂。

凉膈、四物合大承气汤,名三和汤。

大承气合四物,治妇人一切血积血聚等疾,加红花尤妙。

  初生儿五七日,有热证,不得已,只用益元散,时时灌之。如小儿夜啼,用凉膈调之,肚饥。临睡服。

  凡疮疡瘾疹,凉膈加当归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