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 王国瑞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痊沉 。

  玉龙之歌世罕得,研精心手无差讹。

  吾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

  行针殊绝妙无比,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良医。

  伛者立伸患者起,从此名驰湖海知。

  (曲池补,人中泻;风池补,绝骨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中风

  中风不语最难医,顶门发际亦堪施。

  百会穴中明补泻,实时苏醒免灾危。

  顶门:即囟会穴。上星后一寸。禁不可刺,灸七壮,针泻之。

  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取眉间印堂至发际折中是穴。针一分许。中风,先补后泻,多补少泻。灸七壮,无补。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口眼斜 #

  中风口眼致 斜,须疗地仓连颊车。

  左泻右根据师语, 右泻左莫教差。

  地仓:在口傍直缝带路下,针一分。

  颊车:在耳后坠下三分,沿皮向下透地仓一寸半,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头风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在神庭剌不差。

  子女惊风皆可治,印堂剌入艾来加。

  神庭: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针三寸,先补后泻,泻多补少。

  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针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补泻后转归原穴;退右攒竹,根据上补泻急补,通神之穴也。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偏正头风 #

  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丝竹:在眉后入发际陷中,沿皮向后透。

  率谷:在耳尖上一寸。针三分,灸七壮。开口剌,痛则泻,眩晕则补。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头风痰饮 #

  宜泻风池穴。 #

  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穴内泻因痰。

  若还此病非痰饮,合谷之中仔细看。

  风池:在耳后颞 骨筋下入发际,横针一寸半入风府。先补后泻,可灸七壮、二七壮。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缝中,脉应手。直剌入一寸半,看虚实补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头项强痛 #

  项强兼头四顾难,牙疼并作不能宽。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实时安。

  承浆:在唇下宛宛中。直针三分,可灸七壮,泻之。

  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两筋间,言语则起,不言语则陷下处是穴。针三分,不可深,深则令人哑噤。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牙疼

  (附:呕吐) #

  牙疼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

  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

  二间:在手大指次指骨缝中。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七壮,看虚实补泻。

  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灸二七壮,泻之。禁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乳蛾

  乳蛾之症更希奇,急用金针病可医。

  若使迟延难整治,少商出血始相宜。

  少商:在大指甲边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三分,泻之,三棱针出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鼻渊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

  若更头风并眼痛,上星一穴刺无偏。

  上星:在发际一寸半,取穴以手掌后横纹按鼻尖,中指头尽处是穴。直针三分,灸七壮。鼻渊则补,不闻香臭则泻。应太渊穴,见后痰嗽歌。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不闻香臭 #

  不闻香臭从何治,须向迎香穴内攻。

  先补后泻分明记,金针未出气先通。

  迎香:在鼻孔旁五分缝中,直针一分,沿皮向后上三分,泻多补少。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眉目间痛 #

  眉目疼痛不能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目疼亦同治,剌入头维疾自康。

  攒竹:在眉尖陷中。针二分,沿皮向鱼腰,泻多补少。禁灸。

  头维:在额角发际,沿皮向下透至悬厘,是穴在额角。疼痛泻,眩晕补。灸二七壮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心痛

  九般心痛及脾痛,上脘穴中宜用针。

  脾败还将中脘泻,两针成败免灾侵。

  上脘:在脐上五寸。直刺三寸半,看虚实补泻。

  中脘:在脐上四寸。法用草从鸠尾下至脐,折中是穴。直刺二寸五分,灸五十壮止。补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三焦

  三焦邪气壅上焦,舌干口苦不和调。

  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气俱消。

  关冲:在手小指次指内侧端,如韭叶大。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泻。禁灸。(小指次指者,无名指也。)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上焦热 #

  (附:心虚胆寒)

  少冲穴在手少阴,其穴功多必可针。

  心虚胆寒还补泻,上焦热涌手中寻。

  少冲:在手小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大。

直刺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看虚实补泻。

禁通里:在腕后起骨上一寸。

直针一分,宜泻不宜补,愈补愈发。

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痴呆

  痴呆一症少精神,不识尊卑最苦人。

  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神门:在手掌后,高骨陷中。针入三分,灸七壮。应后溪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赤目

  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但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

  睛明:在目内 泪孔中。针入一分半,略针向鼻,泻。禁灸。

  鱼尾:即瞳子 ,在目上眉外尖。针一分,沿皮向内透鱼腰,泻。禁灸。太阳,在额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目病隐涩 #

  忽然眼痛血贯睛,隐涩羞明最可憎。

  若是太阳出毒血,不须针刺自和平。

  太阳:在额紫脉上,出血,三棱针刺之。应睛明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目热

  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

  若还血出真为美,目内清凉显妙功。

  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叶或箸叶作卷,搐之,血出为好。应合谷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目烂

  风眩烂眼可怜人,泪出汪汪实苦辛。

  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壮病除根。

  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禁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目昏

  肝家血少目昏花,肝俞之中补更佳。

  三里泻来肝血益,双瞳朗朗净无瑕。

  肝俞:在背九椎两旁各一寸半。灸七壮,针入二分。

  三里:在膝下三寸,贴骨外廉。针三分,泻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耳聋

  (附:红肿生疮)

  耳聋气闭不闻音,痛痒蝉吟总莫禁。

  红肿生疮须用泻,只从听会用金针。

  听会:在耳珠前陷中,口开方可下针。横下针刺半寸,灸二七壮。应合谷、足三里。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聋疠

  (二症) #

  若人患耳即成聋,下手先须觅翳风。

  项上倘然生疠子,金针泻动号良工。

  翳风:在耳后陷中,开口得穴。针入半寸,泻之,灸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喑

  哑门一穴两筋间,专治失音言语难。

  此穴莫深惟是浅,刺深反使病难安。

  哑门:在项后入发际五分,直针三分,莫深,深则令人哑。泻之,不补,灸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痰嗽喘急 #

  咳嗽喘急及寒痰,须从列缺用针看。

  太渊亦泻肺家疾,此穴仍宜灸更安。

  列缺: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针入三分,横针向臂,泻之。

  太渊:在掌后陷中三分。泻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咳嗽腰痛 #

  (附:黄胆) #

  忽然咳嗽腰膂痛,身柱由来穴更真。

  至阳亦医黄胆病,先泻后补妙通神。

  身柱:在背第三椎骨节。针三分,灸七壮,泻之。

  至阳:在背第七椎骨节尖。针三分,灸七壮,看虚实补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伤风

  伤风不解咳频频,久不医之劳病终。

  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必用刺丰隆。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

  丰隆:在足腕解溪上八寸。直针二分半,看虚实补泻,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咳嗽鼻流清涕 #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

  喷嚏须针风门穴,咳嗽还当艾火深。

  风门: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喘

  哮喘一症最难当,夜间无睡气惶惶。

  天突寻得真穴在,膻中一灸便安康。

  天突:在结喉陷中。针可斜下半寸,灸七壮,泻之。

  膻中:在两乳中间。可泻,灸七壮,禁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气喘

  气喘吁吁不得眠,何当日夜苦相煎。

  若取璇玑真个妙,更针气海保安然。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直针入三分,泻之,灸七壮。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刺入三分,灸七壮,看病补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哮喘痰嗽 #

  哮喘咳嗽痰饮多,才下金针疾便和。

  俞府乳根一般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看虚实补泻。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一分。灸五壮至七壮,看病补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口气

  口气由来最可憎,只因用意苦劳神。

  太陵穴共人中泻,心脏清凉口气清。

  太陵:在掌后横纹中。针三分,泻之。

  人中:在鼻下三分陷中。针三分,直针向上。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气满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刺须真。

  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之时不用针。

  内庭:在足两趾歧骨间。直刺三分,可泻补,灸二七壮。

  临泣:在侠溪上三趾四趾间。针三分,禁灸。可以出一身之水,泻用香油抹孔穴则针孔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气

  (附:心闷、手生疮)

  劳宫穴在掌中心,满手生疮不可禁。

  心闷之疾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劳宫:在掌心,屈无名指,尽处是穴。针三分,灸七壮。太陵见前。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肩肿痛 #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搏气血狂。

  肩 穴中针一遍,顿然神效保安康。

  肩 :在肩端上,举手陷中。针二寸半。若手臂红肿疼痛,泻之;寒湿麻木,补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肘挛筋痛 #

  (二首) #

  两手拘挛筋骨痛,举动艰难疾可增。

  若是曲池针泻动,更医尺泽便堪行。

  曲池:在肘后外辅。

  尺泽:在肘中大筋外陷中。用手如弓,方可下针。先补后泻,针半寸,禁灸。

  筋急不和难举动,穴法从来尺泽真。

  若遇头面诸般疾,一针合谷妙通神。

  尺泽、合谷:见前文。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臂痛

  两胛疼痛气攻胸,肩井二穴最有功。

  此穴由来真气聚,泻多补少应针中。

  肩井:在肩端上,缺盆尽处。直针寸半停针。此穴五脏真气聚,不宜补,不宜久停针。

  气虚人多晕乱,急泻之三里。应支沟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肩背痛 #

  肩臂风连背亦痛,用针胛缝妙通灵。

  五枢本治腰疼病,入穴分明疾顿轻。

  五枢:在臂部肩端骨下直缝尖。针入二寸半,灸二七壮,看虚实补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虚

  虚羸有穴是膏肓,此法从来要度量。

  禁穴不针宜灼艾,灸之千壮亦无妨。

  膏肓:在背骨四椎下,微约五椎上,微少四肋之间是穴,各三寸。用竹杖、两手撑开,陷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虚弱夜起 #

  老人虚弱小便多,夜起频频更若何。

  针助命门真妙穴,艾加肾俞疾能和。

  命门:在背骨十四椎下,与脐平。灸二七壮,禁针,针则愈甚,宜补不宜泻。

  肾俞:在命门两旁各一寸半。灸法根据前,针法根据前。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胆寒心惊鬼交白浊

  胆寒先是怕心惊,白浊遗精苦莫禁。

  夜梦鬼交心俞泻,白环俞穴一般针。

  心俞:在背五椎两旁一寸半,沿皮向外一寸半。

灸七壮,不可多,先补后泻,亦不宜多白环俞:在二十一椎两旁一寸半。

直针一寸半,灸五十壮。

夜梦鬼交,妇人白浊,宜补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劳证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穴内莫忧疑。

  痰多须向丰隆泻,喘气丹田亦可施。

  涌泉:在脚底心,转足三缝中,又以二指至足跟尽处折中是穴。直针三分。伤寒劳瘵,有血可疗,无则危。先补后泻。

  丹田:在脐下三寸。针八分,补多泻少,可灸百壮。丰隆见前。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盗汗

  满身发热病为虚,盗汗淋漓却损躯。

  穴在百劳椎骨上,金针下着疾根除。

  百劳:在背第一椎骨穴上。针三分,灸二七壮,泻之。应肺俞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肾虚腰痛 #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腰脊强痛 #

  脊膂强痛泻人中,挫闪腰疼亦可针。

  委中亦是腰疼穴,任君取用两相通。

  人中:即水沟穴,在鼻下三分衔水突起处是穴。针三分,向上些,少泻无补,法灸七壮委中:在膝后 纹动脉中。针一寸,见血即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手腕疼 #

  腕中无力或麻 ,举指酸疼握物难。

  若针腕骨真奇妙,此穴尤宜仔细看。

  腕骨:在手腕起骨前陷中,翻手得穴。针入三分,灸二七壮,泻之。手麻木则补,可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臂腕痛 #

  手臂相连手腕疼,液门穴内下针明。

  更有一穴名中渚,泻多勿补疾如轻。

  液门: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针入一分,沿皮向后透入阳池,泻之。

  中渚:在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后。针入一分,沿皮向后透腕骨,泻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虚烦

  连月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恐亦难当。

  通里心原真妙穴,神针一刺便安康。

  通里:在腕后侧,起骨后一寸。直针半寸,泻之,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腹中气块 #

  腹中气块最为难,须把金针刺内关。

  八法阴维为妙穴,肚中诸疾可平安。

  内关:在手掌后横纹二寸,两筋间。直刺,透外关,先补后泻。名阴维穴,禁灸。应照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腹痛

  腹中疼痛最难当,宜刺太陵并外关。

  若是腹痛兼闭结,支沟奇穴保平安。

  外关:在腕后骨上二寸。直针透内关,先补后泻,灸七壮。太陵见前。

  支沟:在腕后三寸,对间使。针三分,透间使,灸七壮。间使见后疟疾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吹乳

  妇人催乳痛难熬,吐得风痰疾可调。

  少泽穴中明补泻,金针下了肿全消。

  少泽:在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如韭叶大。刺一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白带

  妇人白带亦难治,须用金针取次施。

  下元虚惫补中极,灼艾尤加仔细推。

  中极:在脐下四寸。直针二寸半,灸五十壮。妇人无子,宜刺灸,则有子,先泻后补。

  血气攻心,先补后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脾疾反胃 #

  脾家之疾有多般,反胃多因吐食餐。

  黄胆亦须腕骨灸,金针中脘必痊安。

  腕骨:在手腕侧,起骨前陷中。针二分,看虚实补泻,灸三七壮。

  中脘:在脐上四寸。针二寸五分,灸五十壮,补多泻少。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腿风

  环跳为能治腿风,居 二穴亦相同。

  更有委中出毒血,任君行步显奇功。

  环跳:在髀枢研骨下一指,侧卧,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针三寸半,补少泻少,可灸。

  居 :在环跳上一寸,取法如前。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膝腿无力 #

  膝疼无力腿如瘫,穴法由来风市间。

  更兼阴市奇妙穴,纵步能行任往还。

  风市:在膝外廉上七寸,垂手中指尽处是穴。针入半寸,多补少泻,灸七壮。

  阴市:在膝上正七寸,垂手中指点穴。针入半寸,先补后泻,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腿痛

  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头红肿一般同。

  膝关膝眼皆须刺,针灸堪称劫病功。

  髋骨:在膝盖上一寸,梁丘穴两旁各五分。直针半寸,灸二七壮,随病补泻。

  膝关:在膝盖骨下,犊鼻穴旁。横针透膝眼,灸二七壮,随病补泻。

  膝眼:在膝下是穴,针三分,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膝风

  红肿名为鹤膝风,阳陵二穴便宜攻。

  阴陵亦是神通穴,针到方知有俊功。

  阳陵泉:在膝外辅骨下一指陷中。横针透阴陵泉,针入二寸,看病补泻。

  阴陵泉:在膝内辅骨下空陷中。横针透阳陵泉。又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是穴。针二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脚气

  寒湿香港脚痛难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更兼一穴为奇妙,绝骨才针肿便消。

  三里:见前。 #

  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取中骨陷中。又云,在内踝上八寸。香港脚,三寸,泻;妇人鬼胎,八寸,针三分。

  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横针二分半,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脚肿

  脚跟红肿草鞋风,宜向昆仑穴上攻。

  再取太溪共申脉,此针三穴病相同。

  昆仑:在足外踝后陷中。横针透吕细穴,灸二七壮,泻多补少。

  太溪: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申脉:在足外踝骨节下,赤白肉际横纹。刺半寸,泻多补少,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脚背痛 #

  丘墟亦治脚跗疼,更刺行间疾便轻。

  再取解溪商丘穴,中间补泻要分明。

  丘墟:在足外踝前三分。麻木补之,如脚背红肿,出血甚妙。

  行间:在足大趾次趾虎口两岐骨间。针半寸,灸二七壮,疼痛泻之,痒麻补之。

  解溪: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针半寸,灸七壮,如头重、头风,先补后泻,此即草鞋带穴也。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三寸。斜针三分,后透昆仑。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脚疾

  脚步难移疾转加,太冲一穴保无它。

  中封三里皆奇妙,两穴针而并不差。

  太冲:在行间上二寸。直针半寸,禁灸。

  三里:见前。 #

  中封:在足腕上,筋内宛宛中。针半寸,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疟疾

  疟疾脾寒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

  须将间使金针泻,泻热补寒方可痊。

  间使:在掌后横纹直上三寸,两筋间。直透支沟,灸二七壮,热多泻,寒多则补,针入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时疫疟疾 #

  时疫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用得明。

  后溪一穴如寻得,艾火多加疾便轻。

  后溪:在手小指本节后,握拳横纹尖。针半寸,灸七壮,同间使补泻法。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瘰

  瘰 由来隐疹同,疗之还要择医工。

  肘间有穴名天井,一用金针便有功。

  天井:在肘尖骨上陷中。取法用手叉腰方可下针,内少海穴,外小海穴。针三分,泻之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痔

  九般痔疾最伤人,穴在承山妙如神。

  纵饶大痛呻吟者,一刺长强绝病根。

  承山:在仆参上八寸,腿肚下分肉间。

  长强:在二十一椎下,尾闾大骨当中是穴。针一寸,大痛方是穴。灸二七壮,泻之。又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大便闭塞 #

  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医士有神功。

  照海:足内踝下白肉际。针四分,泻之。

  支沟:见前。 #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身痛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细详。

  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

  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针则卧,针出血无妨,可少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惊痫

  五痫之症不寻常,鸠尾之中仔细详。

  若非明师真老手,临时尤恐致深伤。

  鸠尾:在胸前鸠尾骨下五分。针二寸半,不宜多灸,灸多令人健忘,灸一七壮。非老师高手不可下针,至嘱至嘱。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水肿

  病称水肿实难调,腹胀膨 不可消。

  先灸水分通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水分:在脐上五分。灸五十壮。单腹胀宜泻,气满腹疼先补后泻。

  三里:见前。 #

  三阴交:见前。与绝骨相对,灸一七壮,治法同水分。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疝气

  (三首) #

  由来七疝病多端,偏坠相兼不等闲。

  不问竖 并木肾,大敦一泻实时安。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大及三毛中。针三分,沿皮向后三分,有泻有补。此穴亦治足寒湿香港脚。

  竖 疝气发来频,气上攻心大损人。

  先向阁门施泻法,大敦复刺可通神。

  阁门:在玉茎毛际两旁各三寸。针一寸半,泻之,灸五十壮。

  冲心肾疝最难为,须用神针病自治。

  若得关元并带脉,功成处处显良医。

  关元:在脐下三寸。针二寸,灸随年壮。即丹田也。补,不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痔漏

  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

  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

  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

有一法用草从项后转至结喉骨尖,骨尽折了,将草折于两,中对大指虎口缝,双圈转,两头点掌后臂上,草尽处是穴。

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泻泄

  脾泄为灾若有余,天枢妙穴刺无虞。

  若兼五脏脾虚证,艾火多烧疾自除。

  天枢:在脐两旁各二寸。针一寸,灸五十壮,宜补。应脾俞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伤寒

  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出多时合谷收。

  六脉若兼沉细证,下针才补病痊瘳。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针一分,沿皮向骨下一寸半,灸二七壮。神效。

  合谷:在手虎口陷中。寒补,热泻。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伤寒过经 #

  过经未解病沉沉,须向期门穴上针。

  忽然气喘攻心胁,三里泻之须用心。

  期门:在乳下四寸第三肋端。针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先补后泻,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脚细筋疼 #

  脚细拳挛痛怎行,金针有法治悬钟。

  风寒麻痹连筋痛,一刺能令病绝踪。

  悬钟:在足外踝三寸。针三分。应环跳穴。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牙痛

  风牙虫蛀夜无眠,吕细寻之痛可蠲。

  先用泻针然后补,方知法是至人传。

  吕细:在足内踝骨肉下陷中。针三分,大泻尽方补,痛定出针,灸二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心腹满痛 #

  (附:半身麻痹、手足不仁)

  中都原穴是肝阴,专治身麻痹在心。

  手足不仁心腹满,小肠疼痛便须针。

  中都:在足内踝上七寸。针一寸半,沿皮向上一寸,灸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头胸痛 #

  (呕吐、眩晕)

  金门申脉治头胸,重痛虚寒候不同。

  呕吐更兼眩晕苦,停针呼吸在其中。

  金门:在足外踝跗骨下陷中。针三分,透申脉,泻实补虚,灸二七壮。

  申脉:在足外踝骨下赤白肉际横纹。刺入半寸,泻多,补少,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小肠疝气连腹痛

  水泉穴乃肾之原,脐腹连阴痛可蠲。

  更刺大敦方是法,下针速泻即安然。

  水泉:在足内踝跗骨横量一寸,直下一寸。针五分,泻之,灸七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脾胃虚弱 #

  咽酸口苦脾虚弱,饮食停寒夜不消。

  更把公孙脾俞刺,自然脾胃得和调。

  公孙:在足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蜷两脚底相对。针一寸三分。

  脾俞:在背脊十一椎两旁一寸半。针三分,灸三壮。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臂细筋寒骨痛 #

  臂细无力转动难,筋寒骨痛夜无眠。

  曲泽一针根据补泻,更将通里保平安。

  曲泽:在肘横纹筋里,与尺泽穴对,筋外尺泽穴,筋内曲泽穴,陷中。针三分,痛,泻,禁灸。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穴法歌 #

  穴法浅深随指中,砭 尤加显妙功。

  劝君若治诸般病,何不专心记《玉龙》。

  圣人授此《玉龙歌》,泻补分明切莫差。

  祖师定穴通神妙,说与良医慎重加。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承浆应风府 风池应合谷 迎香应上星 翳风应合谷 听会应合谷 哑门应人中 攒竹应太肓□肩井应足三里 阳陵泉应支沟 昆仑应命门 昆仑应行间 申脉应合谷 太冲应昆仑髋骨应曲池 肩井应支沟 尺泽应曲池 肩 应髋骨 间使应百劳 关冲应支沟 中渚应人中少冲应上星 后溪应百劳 神门应后溪 通里应心俞 百劳应肺俞 膏肓应足三里 风门应列缺 照海应昆仑 鸠尾应神门 中极应白环俞 天枢应脾俞。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注解标幽赋 #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人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第一韵专论针刺之当谨慎,不可造次,须辨经络阴阳、脏腑虚实而行补泻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之脉,穴出期门也,为终。

周而复始循环,与滴漏天度无差,号曰斗合人统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诸络。

十二经、奇经八脉、皇络、、横络、丝络,末取尽名。

然不过一昼夜脉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背为阳,行于阴俞;腹为阴,行于阳俞,总三百六十余穴,左右胁肋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三阴,从足走至腹;手三阴,从胸走至手,《难经》所载明矣。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手法在人,根据经用度。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气血多少,已注经络,不必重论。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指弹其穴,穴下气轻、滑、慢,气未至也,勿刺,待气至方可刺也。穴下气来沉、涩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至也,可留则留,可速则速。

寒则留,热则速,不可失时。

候气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气至方可刺也。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

  “气未至也,似潜处幽堂之深邃。”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不治。”气之至也,刺之即愈。气未至也,如刺绣工,徒劳人尔。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古针有九名,毫针按七星斡运璇玑,最为常用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斜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恒所用者毫针也。

按黄帝铜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只有八分为针柄,是针二寸四分也。

按气血、经络变化无方,惟针所治。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脏之虚实。”脏腑要分表里、虚实、寒热,针法在斯矣。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太乙移宫之日,八风之邪。

主人寒热头痛,若开辟四关,病可除也。

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矣。

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神者脉也。

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可刺也。

至慎、至慎。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土是根基。”先占口鼻,呼吸匀者可刺。水土者,太溪、冲阳也。绝则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

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

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挟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 ,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督脉起下极之俞,主肩背夹脊之病。

阳跷在足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膀胱穴。

阳维在膀胱下命门穴,与督脉皆属阳,为补泻兼治胫酸、身颤、癫痫之疾。

督脉为阳脉之海。

  “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任脉起中极之俞,上毛际曲骨俞。

冲脉起气冲并足阳明至胸,散诸部中。

带脉起于季胁下一寸八分,周回一身,与任脉同治,阴脉之海也。

阴跷起于跟中。

阴维起于诸阴交会处,所治“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太。

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肢(两肢当作四阳陵泉、阴陵泉、阳跷、阴跷,交信、交仪。

五太者,相接太冲、太白、太溪、太渊、太陵,商丘、商阳,二间、三间,天井、肩井相根据乎手足四肢也。

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取穴莫熟于分寸,详字意最紧。

手背、足背、脊背,阳部在两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

手心、脚底、腹肚,阴之分,在筋骨 之间,以指下动脉应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取五穴者,谓如阳经用甲、丙、戊、庚、壬时,取一时,分井、荥、输、经、合,五穴既定为奇偶,三经只取一经。

余同此例。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此言经络须要精熟,督脉、任脉,一阳一阴,在明师手指,不可造次。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

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门、海出入之道,俞、募终始之处,五脏各有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阴俞阴,谓之交;阳原阳,谓之会。

  “更从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素问》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终于颃颡;少阳根于窍阴,结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此谓三结四根。

有足太阳根于复溜,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光明、天容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天突、偏历也;手太阴根于少商,溜于太渊,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阴根于少冲,溜于神门,注于通里,入于极泉;手厥阴根于中冲,溜于太陵,注于内茎,入于天池、 门也。

按:《素问》此篇不载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指法三也,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

补虚泻实,损益在此八法。

  五门者,井、荥、输、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四季月刺输穴。

  五门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辰例。

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气也。

知之者,刺之无有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巳脾,巳公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壬飞扬走癸肾,癸大钟走壬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表里,此为十二原穴。

八脉者,奇经也。

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为八脉也。

八会者,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阳辅,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此八穴阴通八脉,相辅而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时相配乙、丁、己、辛、癸。

一时十穴,五六三十,两手两足相对,共计六十穴。

一时平取十二经之原,亦可遍经而已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经》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古人云:有八法: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不再执呼吸也。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击。

黄帝云:是动则病经气,更取所生者,病血络更然,故上下、前后、左右、腹背,交经平刺也。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巨、微、妙,毫针之刺;缪,交平而刺;巨,随气色而针之,故不同也。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此言三部九候,刺虚实、寒热、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合,故不损折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在穴重按有准,右手轻捻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此明用针规矩法式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合;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之交与三阳别走阴跷、阳维,皆治产难、下胎、血晕,此之谓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风科有一痹,言风寒湿冷而为痹也。

接续,刺包、焦诸穴。

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点滴下,渗者浸浸而下,带者随便溺而下。

荣卫气息安定,方可刺也。

  “静以久留,停针候之。”用针刺产难、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针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照海通阴跷,足少阴经也,可刺喉闭。大钟走足太阳,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百病麻痒不仁、清冷者,虚也,可补之;疼痛者,实也,可泻之。

五门所主不同,井主心下满闷;荥主气热恍惚;俞主体节疼痛;经主寒热喘嗽;合主气逆泄利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刺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

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

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此一节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丑、寅三时,阴中之少阳不足为用也。

午前卯后,乃辰巳之时,阳中之老阳,可治万病之虚寒。

酉、戌、亥三时,阴中之老阴,不足生发也。

离左酉南,乃未申之时,阳中之少阴,可治万病之烦躁者。

温其虚寒则针而补之,灸而呵之;冷其烦躁则针而泻之,灸而吹之。

  以丈夫同室女、妇人,比童子治之。

  “循扪弹努,留吸母以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此言八法,虚补其母,实泻其子也。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此明左右转针补泻,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危疾患,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六邪,风、寒、暑、湿、温、燥;人有六情,喜、怒、哀、乐、好、恶。

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针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日魂魄皆满,血气坚盈,不可补也。

晦日月空已尽,人气已衰不可泻也。

朔日月会也,月之阴魄未成,日之阳魂始生,人气亦然,故不可泻也。

上弦月始生,气血始结,卫气始行,不可夺也。

下弦月始减,人气血亦空,不可古圣有云,针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内晦、朔、弦、望四日,谓之四忌。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位”者,胃也。

灸不当其穴,损伤荣血,肝也。

刺不中其法,丧败卫气,胃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一十有二。”忌针之穴,见《针经》第四卷。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 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 ,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取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愈远,斯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炫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志浅,难契于元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天星十一穴歌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

  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

  三百六十穴,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锁都门 。

  将针治病患,有如汤沃雪。

  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天星十一穴歌诀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天星十一穴歌诀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隐疹,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着便惺惺。

  天星十一穴歌诀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着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隐疹,针灸必能瘳。

  天星十一穴歌诀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针着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天星十一穴歌诀

  委中

  委中曲 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必安康。

  天星十一穴歌诀

  承山

  承山名鱼腹, 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持大便难,香港脚膝下肿,战栗腰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天星十一穴歌诀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痛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天星十一穴歌诀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天星十一穴歌诀

  阳陵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天星十一穴歌诀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 及心忪,实在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有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 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天星十一穴歌诀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诸病恰如拿。

  人神尻神歌诀 #

  九部人神歌诀 #

  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手,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九部人神禁忌图\3.\

  人神尻神歌诀 #

  九宫尻神歌诀 #

  针家若要辨尻神,一岁坤宫外踝轮,二震还当牙共 ,三头口乳巽宫陈,四中肩尾并穷骨,五耳干宫背面循,六管兑宫当手膊,七为腰项艮之门,八离膝肋毋轻视,九坎当脐肘脚存,十岁根据前零顺走,明医仔细与评论。

  其法一岁起坤宫,二岁震宫,若一十岁仍在坤宫,二十岁震宫,三十岁巽宫,零年随顺\九部尻神禁忌图\4.\

  太乙日游九宫血忌诀

  凡八节之日,各根据其宫,起一日、二日,顺数一十日,仍在本宫。

二十日、三十日,零数在巽……至十日复至离宫。

二十日在坎,三十日在坤,四十日在震,四十一日在巽,不宜针灸左肩也。

余并同用此例。

  六十六穴治证 #

  (通支别,共九十四穴)

  六十六穴治证 #

  辛手太阴肺经 #

  (凡五穴为井、荥、输、经、合,后二穴为支别,共七穴)

  少商 为井木。

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大,与爪甲根齐,白肉际宛宛中。

禁灸,宜刺血,针三分,向上三分。

治咳嗽喘逆,咽喉壅闭,双蛾,枯楼风。

  鱼际 为荥火。在大指本节后内散脉,屈指大维尖。针三分。治伤风咳嗽,头疼目眩,咽干呕吐,少气,掌心、大指发热痛。

  太渊 为输土。在掌后横纹头陷中。治咳嗽、腹胀、心疼,呕吐上气,眼疾。

  经渠 为经金。

在寸口陷中,脉会处。

禁灸,伤神。

针向太渊穴。

治热病、喘逆,心尺泽 为合水。

在肘中纹上动脉,臂屈伸横纹筋骨罅中。

禁灸。

治五般腰疼,手臂风痹。

肘疼筋急,咳嗽上气,口干痛,癫痫。

  列缺 通任脉,别走阳明。

针一分,向下。

在腕侧,以手交叉取食指尽处,两筋骨罅中。

治伤寒,发热无汗,气喘寒热,诸嗽有痰,心满腹胀,食噎,游走气,七 八瘕,肠风,脏毒,小便五淋,半身不遂,腕劳臂痛, 疟,妇人血气不和,胎衣不下,小儿脱肛。

  孔最 抵手阳明,在腕上一寸宛宛中。治太阴热病无汗,肘臂屈伸难。

  六十六穴治证 #

  庚手阳明大肠经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计八穴)

  商阳 为井金。

在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针一分,向上三分。

治喘急气上,二间 为荥水。

在大指次指第二节后,内侧陷中。

针入一分,向后三分。

治肩背强痛以惊,喉痹,鼻衄,牙痛。

  三间 为输木。在大指次指第三节后内侧,捻拳横纹头中。针一分,沿皮向后透合谷穴。治胸满,肠鸣泄泻,喉痹咽干,气喘唇焦,牙痛齿龋。孕妇勿用。

  合谷 为原。在大指次指虎口岐骨间动脉中。治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伤寒发热无汗,小儿疳气,眼疾。

  阳溪 为经火。

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

直刺下。

治热病心烦,头风目痛,癫痫喜曲池 为合土。

在肘外辅骨,屈伸、曲手横纹头,以手拱胸取之。

治中风半身不遂,遍身风痛,疮疥,两手拘挛红肿,伤寒发热,过经不除。

  偏历 手阳明络,别走太阴。在腕后三寸。治疟寒热无汗,目昏耳鸣,口 ,手痛,喉痹,鼽衄,水蛊,小便不利。

  肩 两手关系肩头膊骨正中,两骨间,举臂取之。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筋骨酸痛,风热隐疹。

  六十六穴治证 #

  丁手少阴心之经

  (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计七穴)

  少冲 为井木。在手小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治五痫,心痛,热病,胸满气急,手挛臂痛,掌热。虚悲惊;实喜笑。

  少府 为荥火。

在小指本节,直劳宫中。

治虚悲忧少气,心痛;实癫痫,谵语,臂痛神门 为俞土。

在掌后兑骨端。

治疟恶寒发热,咽干身热,狂言,胸满腹痛,减食,心惊,少气喘嗽,唾红吐血,遗尿,手臂难举,五痫之疾。

  灵道 为经金。在掌后一寸。治心疼悲恐,暴喑难言。

  少海 为合水。在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横纹动脉中,屈肘向头取之。忌灸。治头疼,项急,胸满,心烦及肩膊手臂麻木难举。

  阴 在掌后去腕五分,动脉中。治胸满心痛,气逆,失音难言,衄血,洒淅恶寒,霍乱,惊恐,盗汗,小儿骨蒸。

  通里 别走太阳,在腕上后一寸。治心惊怔忡,烦闷,腹胀减食,头面赤,四肢不遂

  六十六穴治证 #

  丙手太阳小肠经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计八穴)

  少泽 为井金。在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治项急,咳嗽、喉痹、舌疮,目赤,妇人无乳并乳痈。

  前谷 为荥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治伤风,发热无汗,项急背强,颌肿,咽干口渴,目赤,五指热痛。

  后溪 为输木,通督脉。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外腕起骨前,拳尖上,治伤寒头痛,身浮肿,中风身体不遂,腰脚沉重,项急膊痛,臂挛筋急,疟疾寒热,胸满腹胀,盗汗难卧,耳聋目痛,喉痹,五痫,五淋。

  腕骨 为原。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治热病无汗,偏枯臂痛,失饥伤饱,浑身黄肿,饮食无味,目翳冷泪。

  阳谷 为经火。在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治热病过时无汗,颠狂乱语,耳聋,齿痛,目眩红肿,内障。

  少海 为合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头取。治头痛项急,四肢无力,手臂外廉肿痛,小肠气,妇人经脉不行。

  养老 抵少阴络,在踝骨上一寸,沿皮向下至阳谷。治肩背强急,眼痛。

  支正 别走太阳,在腕后五寸,去养老穴四寸。治五劳七伤,四肢虚乏,惊恐,肘挛指

  六十六穴治证 #

  乙手厥阴心包络经

  (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计七穴)

  中冲 为井木。在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无病不用,用则令人闷。治热病无汗,九种心痛,烦闷,中风舌强,头疼掌热。

  劳宫 为荥火。在掌中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是穴。勿多用。治中风身体不遂,癫痫狂笑,心痛,气喘,口臭。

  大陵 为输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治心膈痛,喜笑悲哀,头痛目赤,小便不利。

  间使 为经金。

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治癫发狂,疟生寒热,心疼惊悸,呕逆胸满曲泽 为合水。

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

治心痛呕血,胸满口干,肘臂筋挛。

  门 手厥阴 。去腕五寸。治神气不足,惊恐畏人,心痛呕血,鼻衄。

  内关 通阴维,别走少阳,在掌后去腕二寸,两筋中,仰手取之。

治伤寒发热,胸满腹胀,心痛,肠鸣冷痛,脾黄,癖块,泻利,食积,咳嗽哮喘,肠风痔漏,五淋。

  六十六穴治证 #

  甲手少阳三焦经

  (正六穴,其支二穴,共计八穴)

  关冲 为井金。在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治头痛、喉痹,目痛,臂急肘疼。

  液门 为荥水。

在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

治五痫,惊悸,头痛目赤,齿出血,手臂中渚 为输木。

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

治脊间心后疼,头痛,耳聋,目赤,喉痹,肘臂挛急,五指难伸及小儿目涩羞明。

  阳池 为原。在手表腕上陷中。治疟疾寒热,心痛,胸满,臂疼,身沉步难,腕劳。

  支沟 为经火。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治伤寒无汗,胸满,肩背胁肋疼痛,口噤,暴哑,霍乱吐泻。

  天井 为合土。在肘后大骨一寸,两筋骨间,叉手按膝上取。治五噎十膈,翻胃吐食,风痹筋挛骨痛,咳嗽上气,心疼惊悸,小腹胀疼及羊痫。

  外关 通阳维,少阳络。

在腕后二寸,前踝骨尖后,两筋中,覆手取。

治伤寒,自汗盗汗,发热恶风,百节酸疼,胸满,拘急,中风半身不遂,腰脚拘挛,手足顽麻冷痛,偏正头风,眼中冷痛冷泪,鼻衄,耳聋,眼风。

  会宗 通支沟,三阳络,在腕后三寸空中。治风痫,肌肤痛,耳聋。

  六十六穴治证 #

  乙足厥阴肝之经

  (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计七穴)

  大敦 为井木,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治七疝,阴肝心痛,腹胀,脐下急,中热,尸厥,血崩。

  行间 为荥火。

在足大趾间动脉中。

治水蛊、胀满,心疼咳逆,吐血咽干,寒疝,溺难太冲 为输土。

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骨罅间,动脉中,系太冲脉。

治腹中诸疾,胸胁支满,水不通,漏下,贲中疼,阴挺出,马刀腋肿。

  中封 为经金。

在踝内前一寸。

斜行小脉上,伸足仰趾取。

治疟寒热,腹痛寒疝,足痛曲泉 为合水。

在膝内辅骨下两筋间,屈膝横纹头中。

治中风、腰脚冷痛,腹痛,泄利蠡沟 别走少阳,在内踝五寸。

治项急,腹痛,足寒腿酸,卒疝,小便不利,肾脏风痒,妇人月水不调,赤白带下,脐下积疼。

  中都 在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治肠癖,遗疝,小腹疼,足寒胫寒,行难,妇人血崩,恶露不止。

  六十六穴治证 #

  甲足少阳胆之经

  (正六穴,支别四穴,共计十穴)

  窍阴 为井金。在小趾次趾岐骨间,本节前陷中。治头昏项疼,胁痛,目赤耳聋。

  侠溪临泣 为输木,通带脉。

在小趾次趾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寸半,垂足取。

治癫痫,中风身足不遂,腰腿难辛,寒湿香港脚,手足顽麻,偏正头风,面痒,目赤眵泪,耳聋,喉痹牙痛,失饥伤饱,四肢浮肿,面黄肌瘦,气血不和,伤寒解利后多汗。

  丘墟 为原。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

治头项强,胸满腹胀,上气喘促,霍乱转筋,卒疝,疟寒热,腋肿,腰胯腿膝脚寒湿,酸疼红肿,草鞋风,目生翳。

  阳辅 为经火。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治胃弱减食,肠鸣腹胀,筋挛骨痛,足肿。

  阳陵泉 为合土。在膝下一寸外廉, 骨下,微侧陷中。治筋病,中风半身不遂,腰腿膝脚诸病,喉痹,风痰,便毒。

  绝骨 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治伤寒大热无汗,心疼腹胀,中焦寒热,减食吐水,腰胯急痛寒湿,遍身疮疥,香港脚。

  光明 走厥阴。在外踝五寸。治热病无汗,中风身体不遂,与阳辅治同。虚则腿脚痿痹,酸,眼痒;实则 热膝痛。

  阳交 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内同。

治寒厥惊狂,胸满,面肿喉痹,膝 麻痹,环跳 在髀枢中,丸子骨下。

两腿间系,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

治中风,身体不遂,血凝气滞,浑身、腰腿风寒湿痹,生疮肿癞。

  六十六穴治证 #

  巳足太阴脾之经

  (正穴五,支穴二,共计七穴)

  隐白 为井木。

在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治腹胀,喘吐血衄,肠滑,食不化,月大都 为荥火。

在大趾本节内侧白肉际。

治热病遗热不解,足心发热,脾胃不和,胸膈太白 为输土。

在大趾内侧,核骨下陷中。

治热病无汗,脾胃虚弱,腹肠鸣,呕吐,泻泄,霍乱,不思饮食,身热,腿疼,手足冷,腰尻痛,大便难。

  商丘 为经金。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

治身体拘急,腿脚内廉疼,腹胀肠鸣,身寒气逆,阴陵泉 为合水。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膝伸足取。

治霍乱,腹胀喘逆,七疝八瘕公孙 通冲脉,别走阳明,在大趾本节后,去太白一寸。

治妇人诸疾,产后血晕,胎衣不下风,七疝,脱肛。

  三阴交 通三阴聚会处,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孕妇勿用。治身重足痿,膝内廉疼,七疝,小肠气,便毒,小便不利,五淋。

  六十六穴治证 #

  戊足阳明胃之经

  (正六穴,其支一穴,共计七穴)

  厉兑 为井金。在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叶。治热病无汗如疟,尸厥、口噤,腹胀,多睡,面肿,喉痹牙疼。

  内庭 为荥水。在大趾次趾外陷中。治腹胀久疟,四肢厥逆,牙疼,腿膝足跗红肿。

  陷谷 为输木。

在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治久疟无汗,面肿,腹胀肠冲阳 为原。

在足跗骨上,去陷谷三寸动脉。

治偏风,口眼 斜,寒热如疟,牙疼。

  解溪 为经火。

在冲阳后一寸半,腕口系鞋处。

治喘嗽上气,腹中积气游走,头昏目翳三里 为合土。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以大指次指圈其膝盖,中指尽处是穴,举足取。

治男女百病,五劳七伤,脾胃诸气、诸疾,诸蛊,诸眼疾,喉痹,风寒诸疼痛。

  丰隆 别走太阳,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治身体倦怠,腿膝酸痛,四肢不收,心腹气痛,大小便难,寒喘嗽急,喉痹气逆。

  六十六穴治证 #

  癸足少阴肾之经

  (正五穴,其支三穴,共计八穴)

  涌泉 为井木。在足心近大趾大筋白肉际,屈足卷趾取。治男子如蛊,女子如狂,身热头痛,气喘足寒,大便闭结。

  然谷 为荥火。在内踝前起,直下一寸,大骨下陷中。勿见血。治寒湿香港脚,疮疥癣痛,小儿脐风口噤。

  太溪 为输土。在内踝后,跟骨下,动脉陷中。治疟寒热,咳逆心烦,鼻衄吐血,牙疼,胫寒,小便黄赤。

  复溜 为经金。在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治浑身疼,盗汗,腰痛引脊,腹胀肠鸣,四肢浮肿,胫寒足痿,小便杂色。

  阴谷 为合水。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屈膝按之,应手取。治伤寒小便不通,腹疼,漏下赤白,小便黄赤。

  水泉 在内踝下,太溪下一寸。

治月事不来,来即心闷,阴挺出,小便淋,腹痛,目昏照海,通阴跷,在内踝四分,赤白肉际。

治伤寒发热,咽喉肿痛,头风胸满,腹胀恶心,翻大钟 走太阳,在足跟冲中,当踝后,绕跟取。

治胸腹喘逆少气,惊恐,口燥咽干,咳吐,喉中呜,食噎烦闷,呕,腰疼,大便秘,嗜卧,口中热,小便不利。

  六十六穴治证 #

  壬足太阳膀胱经

  (正六穴,支穴有四,凡十穴)

  至阴 为井金。在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治头风,目昏晕,鼻衄,腹胀减食,胸满,小便难。

  通谷 为荥水。在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治头疼目赤,鼻衄,腹胀减食。

  束骨 为输木。在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治头痛项急,目昏烂眩,小儿诸痫。

  京骨 为原。

在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中,按之得。

治头项腰胯筋挛骨痿诸疾,目病,昆仑 为经火。

在外踝后腿骨上,大筋后五分,细脉应手。

治腰尻膝足,风寒湿痹,肿痛,暴喘上气,诸痫,便毒。

  委中,为合土。

在 中央, 内筋骨约纹中动脉。

治身重腰痛,膝劳髀疼,四肢无力,申脉,通阳跷。

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际。

治一身,四肢拘挛痛肿,麻痹疼痛,历节风,头风,眉棱疼痛,目赤,鼻衄,耳聋。

女人吹乳。

  跗阳 在外踝上三寸,阳跷 ,太阳后,少阳前,筋骨间。

治腰腿胯胫急,酸痛,四肢承山 在兑端 肠腿肚下,分肉间,离足跟上八寸。

治腰脊腿足拘挛,寒湿脚膝肿痛,大便难,痔疮、肠风,脏毒,便痈,霍乱,转筋。

  飞扬 别走少阴。在踝上九寸。治诸癫,头目昏沉,颈项强痛,腰腿手足历节风,鼻鼽

  流注序 #

  天有十干,地支十二。

以干加支,常遗其二。

二一合化,五运六气,是以甲、乙、丙、丁、死,所以甲犹草木,原因壬癸。

气行于天,质具于地。

质气之分阴质、阳气,故阳主变化,阴主专静,而莫自制。

是以阳府示原,阴藏隐秘。

然夫自子至巳,六阳化合;自午至亥,六阴变化。

惟壬得一,癸二从之,为阴阳动静之枢纽,气数欲兆之时。

故气运一周,一会于壬癸,交接挥持,莫为其纪,故子午流注真诀,甲始于戌而壬亥为终,壬子、癸丑为终始之地。

一顺一逆,一纵一横,一起一止,一变一互,一合一化,一君一臣,一佐一使,一生一克,一母一子,一夫一妇,交神合气,变化无穷。

所以一岁总六十穴,月、日、时,刻,一刻备六十穴,岁明,月、日如之,其何以然哉!日、月,三十日则一会于壬,河图一穴居北而括万极,此皇极先天之数所由起,五行五气,所由化合,子午流注针法之心要也,神之变化

  流注序 #

  诗曰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是肺,壬属膀胱癸肾详。

  流注序 #

  地支十二属 #

  十二经行十二时,子原是胆丑肝之,肺居寅位大肠卯,辰胃流传巳在脾,午字便随心脏定,未支须向小肠宜,申膀酉肾戌包络,惟有三焦亥上推。

  流注序 #

  阴阳经络所属 #

  手之三阴:肺,太阴;心,少阴;心包,厥阴。

  足之三阴:脾,太阴;肾,少阴;肝,厥阴。

  手之三阳:小肠,太阳;三焦,少阳;大肠,阳明。

  足之三阳:膀胱,太阳;胆,少阳;胃,阳明。

  流注序 #

  直年司天歌 #

  子午少阴居,心肾共相宜,卯酉阳明胃,大肠当共知,寅申少阳胆,三焦自有期,巳亥厥阴肝,心包脉细微,辰戌行太阳,膀胱及小肠,丑未太阴土,脾肺是其乡。

  时日配合穴法图

  司天诀 #

  \司天诀图\1.\

  时日配合穴法图

  手指诀 #

  \手指诀图\2.\

  时日配合穴法图

  十二经原穴 #

  手阳明大肠,合谷庚;手少阴心,通里丁;手太阴肺,列缺辛;手太阳小肠,腕骨丙;手厥阴心包,内关己;足厥阴肝,中都乙;手少阳三焦,阳池戊;足少阳胆,丘墟甲;足太阴脾,公孙己;足太阳膀胱,京骨壬;足阳明胃,冲阳戊;足少阴肾,水泉癸。

  时日配合穴法图

  夫妇配合原穴 #

  大肠金 合谷庚 合 肝 木 中都乙心 火 通里丁 合 膀胱水 京骨壬心 包 内关己 合 三 焦 阳池戊小肠火 腕骨丙 合 肺 金 列缺辛

胆 木 丘墟甲 合 脾 土 公孙己胃 土 冲阳戊 合 肾 水 水泉癸

  时日配合穴法图

  六脉次第 #

  手太阴肺丑,手阳明大肠卯,手厥阴心主亥,手少阳三焦申,手少阴心午,手太阳小肠戌,足厥阴肝巳,足少阳胆寅,足太阴脾未,足阳明胃酉,足太阳膀胱辰,足少阴肾子。

  \六脉次第图一\0621.\六脉次第图二\0622.\另有壬子、癸丑二日在外不同,此二日,计二十四日图,逐日配合刺,切要。

  阳日阳时针阴穴,阴日阴时针阳穴;阳日阴时针阳穴,阴日阳时针阴穴。

  针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移疼住痛,在乎捻指。经云:医疗有方,针灸有法。得师迳路,补泻分明,疾无不愈也。

  磐石金直刺秘传

  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合谷一 手三里二 曲池三 肩井四 环跳五 血海六 阳陵泉

七 阴陵泉八 足三里九绝骨十 昆仑十一风毒瘾疹,遍身搔痒,抓破成疮:曲池(灸,针泻)绝骨(灸,针泻)委中(出血)

  天吊风,手足拽牵:曲池 足三里(并泻)

  肺风满面赤疮暴生者:少商 委中(泻)。其疮年深者,合谷泻。

  中风后头痛如破:百会(炙,次用三棱针四旁刺之血出)合谷(泻)

  伤寒有阴有阳,用意参详,不问阴阳,七日过经不汗:合谷(补) 复溜(泻,汗出立愈,此穴解表发汗神妙)

  伤寒一、二日,发热如火:曲池(泻)委中伤寒一、二日,头目、腰背,面节疼痛不可转侧,气喘,睡卧不安,虚汗不止,上体热,下体寒战:曲池(泻)

复溜(补) 委中(刺不愈) 合谷(泻)

  伤寒战汗不已:曲池(补) 关元(灸,针补)

  伤寒咳嗽寒痰:少商 列缺(泻)

  伤寒结胸,气攻胁肋,同治:支沟(泻)

  伤寒小便不通:支沟(泻);水通:阴谷(泻)

  头风偏痛,不可忍,半边口燥热:合谷(泻) 解溪(左疼取右,右疼取左)

  口风头晕面赤,不欲人言:攒竹(泻) 三里(泻)。未愈泻合谷、风池。

  头风如破,眉目间痛:阳白 解溪 合谷(并泻)

  眼目暴赤肿痛,眼巢红:太阳(出血) 大小骨空(灸)

  青盲,雀目,视物不明:丘墟(灸,针泻) 足三里 委中(出血)

  耳聋气闭,肾家虚败,邪气攻上:肾俞(灸) 听会(泻)

  鼻中生疮:少商(出血)

  鼻酸多嚏,流清涕:囟会 风门(灸)

  上牙生疮:人中(泻)

  下牙生疮:承浆(泻)

  口舌生疮:委中(泻)

  双乳蛾:少商 委中缠喉风:少商(灸)

  喉闭:少泽 中冲 委中急喉闭,舌根强痛,言语不能:少商 三里 合谷(泻)

  挫枕项强,不能回顾:少商 承浆 后溪 委中寒气攻注心脾疼,发时口吐清水,饮食不进:中脘(灸) 大陵一切游走气攻胸胁疼痛,语言、咳嗽难,不

可转侧:支沟(右疼泻左,左疼泻右) 委中脾湿气伤,不思饮食:公孙(补)

  腰背杂证:人中 委中肾虚腰疼:肾俞(灸) 委中气攻腰背脊疼:肩井 委中腰胯疼痛,转侧难,痛则补曲池、泻环跳;麻木则泻曲池、补环跳。

  腰膂反折强,疼连两臂或风劳气:人中 肩井风湿相搏,脊膂连腰强痛,痛则灸筋缩,麻木补肩井。

  五种腰疼:尺泽乳疽:委中(泻)

  手臂膊痛红肿:合谷小便不通:支沟(泻)

  手臂挛不能握物:合谷(痛泻之,麻补之)

  腿行步难:髋骨(痛泻之,拘挛补之)

  腰股瘫痪痛,内痛针血海,外疼针风市。

  脚步难行:曲池 承山,痛则针太冲。

  脚背红肿,疼入风:委中尸厥:中极(补) 关元(灸)

  水蛊四肢浮肿:支沟(泻) 水分 关元疝气:足三里 关元(灸) 中极(灸) 三阴交 大敦五种疟疾:间使(寒补热泻),未愈者百劳。

  黄胆四肢无力:中脘(灸) 三里(泻)

  浑身发黄:至阳(灸) 委中(出血)

  妇人经血不通:三阴交(泻)

  妇人血气痛:合谷(补) 三阴交(泻)

  针灸歌 #

  中风瘫痪经年月,曲鬓七处艾且热。

  耳聋气闭听会中,百会脱肛并泻血。

  承浆暴哑口 斜,耳下颊车并口脱。

  偏正头疼及目眩,囟会神庭最亲切。

  风劳气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两边。

  肺疼喘满难偃仰,华盖中府能安然。

  喉闭失音并吐血,细寻天突宜无偏。

  瘰 当求缺盆内,紫宫吐血真秘传。

  霍乱吐泻精神脱,艾灸中脘人当活。

  食积脐旁取章门,气癖食关中脘穴。

  脐上一寸名水分,腹胀更宜施手诀。

  关元气海脐心下,虚惫崩中真妙绝。

  呕吐当先求膈俞,胁痛肝俞目翳除。

  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养老并肩 。

  泄泻注下取脐内,意舍消渴诚非虚。

  气刺两乳中庭内,巨阙幽门更为最。

  忽然下部发奔豚,穴号五枢宜灼艾。

  肺俞魄户疗肺痿,疟灸脾俞寒热退。

  膏肓二穴不易求,虚惫失精并上气。

  五痔只好灸长强,肠风痔疾尤为良。

  肠痛围脐四畔灸,相去寸半当酌量。

  赤白带下小肠俞,咳逆期门中指长。

  大敦二穴足大趾,血崩血衄宜细详。

  项强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

  人门挺露号产 ,阴跷脐心二穴主。

  妇人血气痛难禁,四满灸之效可许。

  脐下二寸名石门,针灸令人绝子女。

  肩 相对主痿留,壮数灸之宜推求。

  腹连 骨蒸患,四花一灸可无忧。

  环跳取时需侧卧,冷痹筋挛足不收。

  转筋速灸承山上,太冲寒疝实时瘳。

  香港脚三里及风市,腰痛昆仑曲 里。

  复溜偏治五淋病,涌泉无孕须怀子。

  阴中湿痒阴跷间,便疝大敦足大趾。

  癫邪之病及五痫,手足四处艾俱起。

  风拄地痛足 疼,京历 阳与仆参。

  心如锥刺太溪上,睛痛宜去灸拳尖。

  历节痛风两处灸,飞扬绝骨可安痊。

  脾虚腹胀身浮肿,大都三里艾宜燃。

  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

  臂痛手疼手三里,腕骨肘 与中渚。

  巨骨更取穴噫嘻,肩背痛兼灸天柱。

  腰俞一穴最为奇,艾灸中间腰痛愈。

  醉饱俱伤面目黄,但灸飞扬及库房。

  额角偏头痛灌注,头风眼泪视KT KT 。

  伤寒热病身无汗,细详孔最患无妨。

  寒气绕脐心痛急,天枢二穴夹脐旁。

  女人经候不匀调,中极气海与中 。

  月闭乳痈临泣妙,瘕聚膀胱即莫抛。

  乳汁少时膻中穴,夜间遗尿觅阴包。

  足疼足弱步难履,委中更有三阴交。

  心悸怔忡多健忘,顶心百会保安康。

  两丸牵痛阴痿缩,四满中封要忖量。

  四直脐心灸便沥,胞转葱吹溺出良。

  忽然梦魇归泉速,KT 趾毛中最可详。

  脑热脑寒并脑溜,囟会穴中宜着灸。

  鼻中息肉气难通,灸取上星辨香臭。

  天突结喉两旁间,能愈痰涎并咳嗽。

  忽然间发身旋倒,九椎筋缩无差瘳。

  痈疽杂病能为先,蒜艾当头急用捻。

  犬咬蛇伤灸痕迹,牙痛叉手及肩尖。

  噎塞乳根一寸穴,四椎骨下正无偏。

  大便失血阳虚脱,脐心对脊效天然。

  针灸歌 #

  又歌曰 #

  心疼巨阙穴中求,肩井曲池躯背痛。

  眼胸肝俞及命门,足 悬钟环跳中。

  阴跷阳维治胎停,照海能于喉闭用。

  大钟一穴疗心痴,太冲腹痛须勤诵。

  脾胃疼痛泻公孙,胸腹痛满内关分。

  劳嗽应须泻魄户,筋挛骨痛销魂门。

  眼痛睛明及鱼尾,阴 盗汗却堪闻。

  若也中风在环跳,小儿骨蒸偏历尊。

  行步艰难太冲取,虚损天枢实为主。

  要知脊痛治人中,痴呆只向神门许。

  风伤项急风府寻,头眩风池吾语汝。

  耳闭听会眼合谷,承浆偏疗项难举。

  胸结身黄在涌泉,眼昏目赤攒竹穿。

  两肘拘挛曲池取,转筋却先承山先。

  宣导气冲与太白,开通水道阴陵边。

  脚腕痛时昆仑取,股膝疼痛阴市便。

  癫痫后溪疟间使,心痛劳宫实堪治。

  胸满胁胀取期门,大敦七疝兼偏坠。

  怯黄偏在腕骨中,五劳羸瘦求三里。

  膝肿目疾行间求,肘痛筋挛尺泽试。

  若也鼻塞取迎香,两股酸痛肩井良。

  偏头风痛泻攒竹,咳唾寒痰列缺强。

  迎风冷泪在临泣,委中肾俞治腰行。

  三阴交中死胎下,心胸如病大陵将。

  肩背患时手三里,两足冷痹肾俞拟。

  胁下筋边取阳陵,脊心如痛针中渚。

  头强项硬刺后溪,欲知秘诀谁堪侣?此法传从窦太师,后人行知踏规矩。

  灸法杂抄切要 #

  食多而身瘦者,名食晦,宜灸脾俞。

  食罢而贪睡卧者,名脾困,宜灸中脘。

  脑虚冷衄,风入脑久远成疾,宜灸囟会。

  饮食不消,心腹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宜灸中脘。

  久冷伤惫脏腑,泻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门。

  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痞老者,宜灸气海。

  脏腑虚乏,下元冷惫等疾,宜灸丹田。

  阳气虚惫,失精绝子,宜灸中极。

  十二经脉皆有俞、原,手足阴阳之交会,气血之流通,外营筋节,内连脏腑。

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胸至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日夜循环,阴阳会合。

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所当浅刺之;秋、冬阳在下,人气亦在下,所当深所谓井、荥、输、原、经、合者,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过为原

  飞腾八法起例 #

  甲巳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己亥属之四。

  上并以日时、天干、地支配合,得数以九除之,取零数合卦定穴。

  飞腾八法起例 #

  八卦例数 #

  一坎 二坤 三震 四巽 五中(男寄坤,女寄艮) 六干 七兑 八艮 九离上以干支九数除,零合卦。

  干属公孙艮内关,震宫居外巽溪关(外关、后溪),离居列缺坤申脉,照海临泣兑坎观(兑照海,坎临泣)。

  上以九除,零数合卦定穴。

  合穴:公孙 临泣 后溪 照海内关 外关 申脉 列缺

  飞腾八法起例 #

  定八穴所在 #

  公孙二穴,足太阴脾之经。在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卷两足度,相取之。合内关穴。

  内关二穴,手厥阴心之经。在手掌后二寸。令病患稳坐,仰手取之。

  临泣二穴,足少阳胆之经。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一寸陷中,一云去侠溪一寸五分。令病人垂足取之。亦合于外关。

  外关二穴,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腕后二寸,别起心主。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

  后溪二穴,手太阳小肠之经。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

合申申脉二穴,足太阳膀胱经。

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际陷中。

令病患垂脚,坐而取之。

合于照海二穴,足少阴肾之经。

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患稳坐,足底相对取之。

  列缺二穴,手太阴肺之经,在腕后一寸半,两手相叉,食指尽处。

  后序

  《玉龙经》者,婺源王先生所传针灸之书也。

其所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神其书也。

名曰玉龙者,盖以玉为天地之精,龙之神变极灵,此书之妙用亦犹是也。

  愚自上岁,蒙亲授以来,游艺于七闽两浙之间者,凡四十年,遇病则医,医必见效,信此书之道,犹玉之孚尹旁达,光焰愈久而不磨;龙之行天,施泽之无穷,变化愈神,而人莫得而测也。

由是拜手述其所以,指用识于卷之末云。

  天历二年,岁在己巳,武林后学周仲良书于锦山跻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