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宋 钱乙

  原序

  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脉既难凭,必资外证。

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

问而知之,医之工也。

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

种种隐奥,其难固多。

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

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

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

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

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

盖晚年所得益妙。

比于京师,复见别本。

然旋着旋传,皆杂乱。

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

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

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

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

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

因以明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宣教郎大梁阎季忠序

  钱仲阳传 #

  钱乙,字仲阳。

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纳土,曾祖 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

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返迹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卷。

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籍。

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

「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依朱本,则各得其所矣。

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

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

  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卷上?脉证治法

  小儿脉法 #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

(巢论云:上多变气。

)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

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

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

亦曰一蒸。

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

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

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

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

十周则小蒸毕也。

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

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

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

其发耳与KT 冷。

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

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

其发汗出而微惊。

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

其发目不开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

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

肺属金,金数四。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

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

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

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

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

是以小儿须变蒸。

脱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

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五脏所主 #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更当别虚实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补母,实则泻子。

  五脏病 #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肝外感生风 #

  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肝热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肺热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

  肺盛复有风冷 #

  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伤寒则不胸满。

  肺虚热 #

  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

  肺脏怯 #

  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

  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

  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肾虚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

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 白。

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

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

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

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面上证 #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 #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肝病胜肺 #

  肝病秋见。(一作日晡)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

  肺病胜肝 #

  肺病春见。(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

  肝有风 #

  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肝有热 #

  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肝有风甚 #

  身反折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

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

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

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惊痫发搐 #

  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更有发时证。

  早晨发搐 #

  因潮热,寅、卯、辰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项颈急。此肝旺,当补肾治肝也。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日午发搐 #

  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涎,手足动摇。

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

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主之。

  日晚发搐 #

  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

是肺旺,当补脾治心肝。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夜间发搐 #

  因潮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

当补脾治心。

补脾,益黄散;治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

  伤风后发搐 #

  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主之。小儿生本怯者,多此病也。

  伤食后发搐 #

  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服安神丸。

  百日内发搐 #

  真者不过三两次必死,假者发频不为重。

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

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

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

治之可发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急惊

  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

  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

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

盖热盛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

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也。

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

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慢惊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蒌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

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医乱攻之。

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

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

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

宣风散主之。

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

亦有诸吐利久不差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

  五痫

  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证,吐舌,羊叫,心也。

  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

  鸡痫:惊跳,反折,手纵,鸡叫,肺也。

  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

  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疮疹候 #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

  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 ;肺脏脓 ;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

  惟斑疹病后,或发痫,余疮难发。痫矣,木胜脾,木归心故也。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

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

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

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 ,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

肺为脓 ,如涕稠浊,色白而大。

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 。

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

涕、泪出多,故脓 、水 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

病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

  始发潮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潮热随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 之类也。

  疮疹始发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KT 凉、耳凉是也。KT 、耳俱属于肾,者,死病也。

  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

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

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

  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

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

更看时月轻重: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

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

又当辨春脓 ,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虽重病犹十活四五。

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

其候或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

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KT 反热者,死病也。

何以然?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也。

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

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则内虚多归于肾。

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黑而喘实者,可下之。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差者,宜宣风散下之。

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

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热不生,必着痂矣。

  疮疹由内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

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

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痫。

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

治之当泻心肝补其母,栝蒌汤主之。

  疮黑而急泻,便脓血并痂皮者顺,水谷不消者逆。

何以然?且疮黑属肾,脾气本强,或旧服补脾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可制之。

今疮入腹为脓血及连痂皮得出,是脾强肾退,即病出而安也。

米谷及泻乳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故自泄也,此必难治。

  伤风

  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

  大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

  伤风手足冷 #

  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自利 #

  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 #

  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兼脏 #

  兼心则惊悸。 #

  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

  兼肾则畏明。 #

  各随补母,脏虚见故也。

  伤风下后余热 #

  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朮散。

  伤寒疮疹同异 #

  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急、憎寒。

各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也。

疮疹则腮、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也。

伤寒,当发散之。

治疮疹,行温平之功,有大热者解毒。

余见前说。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

  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食。当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

  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兼见证。

  肺睡露睛、喘气。

  心惊悸、饮水。

  脾困倦、饶睡。

  肝呵欠、顿闷。

  肾不语、畏明。

  当泻,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初生下吐 #

  初生下,拭掠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诸病。

  伤风吐泻身温 #

  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

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

  伤风吐泻身热 #

  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朮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吐泻身凉 #

  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

当补脾后发散。

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

  风温潮热壮热相似

  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发热,此欲发惊也。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

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有风证。

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肾怯失音相似 #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

  黄相似 #

  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

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

二证多病于大病后。

别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

大人亦同。

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

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

古书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

  夏秋吐泻 #

  五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热也。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

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乳

  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

  虚羸

  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

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

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温壮身热,肌肉微黄。

此冷热虚羸也。

冷者,木香丸主之。

  夏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

  咳嗽

  夫嗽者,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

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

若久者,不可下也。

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当以麻黄汤汗之。

有热证,面赤、饮水、涎热、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汤治之。

若五七日间,其证身热,痰盛,唾黏者,以褊银丸下之。

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若伤风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下之,后用化痰药。

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

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微下之,涎退即补肺,补肺如上法。

有嗽而吐水,或青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

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有嗽而咯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

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

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可褊银丸下之。

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诸疳

  疳在内,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青白,渐瘦弱,此冷证也。

  疳在外,鼻下赤烂,目燥,鼻头上有疮不着痂,渐绕耳生疮。治鼻疮烂,兰香散。诸疮,白粉散主之。

  肝疳,白膜遮睛,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心疳,面黄颊赤,身壮热,当补心,安神丸主之。

  脾疳,体黄腹大,食泥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肾疳,极瘦,身有疮疥,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筋疳,泻血而瘦,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

  骨疳,喜卧冷地,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诸疳,皆依本脏补其母及与治疳药,冷则木香丸,热则胡黄连丸主之。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

假如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发虚热也。

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

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

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诸冷药利之。

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亡,即成疳也。

又有病癖,其疾发作,寒热饮水,胁下有形硬痛。

治癖之法,当渐消磨,医反以巴豆、 砂辈下之。

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

  又有病伤寒,五六日间有下证,以冷药下之太过,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饮不止,而生热也。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

  又有吐泻久病,或医妄下之,其虚益甚,津液燥损,亦能成疳。

  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黄,皮干,而有疮疥。

其候不一,种种异端,今略举纲纪:目涩或生白膜,唇赤,身黄干或黑,喜卧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疥疮,泻青白黄沫,水利色变,易腹满,身耳鼻皆有疮,发鬓作穗,头大项细极瘦,饮水,皆其证也。

  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

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

冷者木香丸,热者黄连丸主之。

冷热之疳,尤宜如圣丸。

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

  凡有可下,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至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朮散主之。惟多则妙。余见下。

  胃气不和 #

  面 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胃冷虚 #

  面 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

  积痛

  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当白饼子下之。后和胃。

  虫痛

  (虚实腹痛附)

  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

  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证。

  虫与痫相似 #

  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

  气不和 #

  口频撮,当调气,益黄散主之。

  食不消 #

  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腹中有癖 #

  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

  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

以其有癖,则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热发,故引饮水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

余见疳门。

  虚实腹胀 #

  (肿附) #

  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

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

不喘者虚也,不可下。

若误下,则脾气虚,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

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也。

色黄者,属脾也。

治之用塌气丸渐消之。

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

何以然?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可以散药治之。

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

脾虚不能胜肾,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肾气浸浮于肺,即大喘也。

此当服塌气丸。

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

  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

  治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可下之。

盖脾初虚而后结有积。

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

补肺恐生虚喘。

  喜汗

  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盗汗

  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夜啼

  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惊啼

  邪热乘心也,当安心,安神丸主之。

  弄舌

  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

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

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

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

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

大病未已,弄舌者凶。

  丹瘤

  热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皮,上赤如丹,当以白玉散涂之。

  解颅

  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 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

  太阳虚汗 #

  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胃怯汗 #

  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胃啼

  小儿筋骨血脉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胎肥

  生下肌肉浓,遍身血色红。盈月以后,渐渐肌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浴体法主之。

  胎怯

  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当浴体法主之。

  胎热

  生下有血气,时叫哭,身壮热如淡茶色,目赤,小便赤黄,粪稠,急食乳,浴体法主之。更别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

  急欲乳不能食 #

  因客风热入儿脐,流入心脾经,即舌浓唇燥,口不能乘乳,当凉心脾。

  龟背龟胸 #

  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

  即成

  肿病

  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肺为心克,故喘。

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

此皆难治。

  五脏相胜轻重 #

  肝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

  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

  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

  杂病证 #

  目赤兼青者,欲发搐。

  目直而青,身反折强直者,生惊。

  切牙甚者,发惊。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

  昏睡善嚏悸者,将发疮疹。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

  吐泻乳不化,伤食也。下之。

  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

  泻黄、红、赤、黑皆热,赤亦毒。

  泻青白,谷不化,胃冷。

  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身热饮水者,热在内。

  口噤不止则失音。迟声亦同。

  长大不行,行则脚细。

  齿久不生,生则不固。

  发久不生,生则不黑。

  血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

  尿深黄色,久则尿血。

  小便不通,久则胀满,当利小便。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

  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温之。

  先发脓 ,后发斑子者,逆。

  先发脓 ,后发疹子者,顺。

  先发水 ,后发疹子者,逆。

  先发脓 ,后发水 多者,顺;少者,逆。

  先水 ,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顺。

  先疹子,后斑子者,顺。

  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胎实面红,目黑睛多者,多喜笑。

  胎怯面黄,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

  凡病先虚,或下之,合下者先实其母,然后下之。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

  大喜后食乳食,多成惊痫。

  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泻。

  心痛吐水者,虫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泽者,死。

  呵欠面赤者,风热。

  呵欠面青者,惊风。

  呵欠面黄者,脾虚惊。

  呵欠多睡者,内热。

  呵欠气热者,伤风。

  热证疏利或解化后,无虚证,勿温补,热必随生。

  不治证 #

  目赤脉贯瞳仁。

  囟肿及陷。 #

  鼻干黑。 #

  鱼口气急。 #

  吐虫不定。 #

  泻不定精神好。

  大渴不止,止之又渴。

  吹鼻不喷。 #

  病重口干不睡。

  时气唇上青黑点。

  颊深赤如涂胭脂。

  鼻开张。 #

  喘急不定。 #

  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

  李寺丞子,三岁,病搐,自卯至巳。

数医不治,后召钱氏视之。

搐目右视,大叫哭。

李曰:,发搐时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时,右视无声,左视有声。

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肝木肺金,男目右视,肺胜肝也;金来刑木,二脏相战,故有声也。

治之,泻其强而补其弱。

心实者,亦当泻之,肺虚不可泻。

肺虚之候,闷乱哽气,长出气,此病男反女,故男易治于女也。

  假令女发搐目左视,肺之胜肝,又病在秋,即肺兼旺位,肝不能任,故哭叫。

当大泻其肺,然后治心续肝。

所以俱言目反直视,乃肝主目也。

凡搐者,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引见之于目也。

钱用泻肺汤泻之,二日不闷乱,当知肺病退。

后下地黄丸补肾,三服后,用泻青丸、凉惊丸各二服。

凡用泻心肝药,五日方愈,不妄治也。

又言:肺虚不可泻者何也?曰:设令男目右视,木反克金,肝旺胜肺,而但泻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气极虚,故当补其肺,慎勿泻也。

  广亲宅七太尉,方七岁,潮热数日欲愈。

钱谓其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热方安,八使预防惊搐急搐。

召钱治之,三日而愈。

盖预见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热,更坐石机子,乃欲冷,此热甚也。

肌肤素肥盛,脉又急促,故必惊搐。

所言语时者,自寅至午,皆心肝所用事时。

治之,泻心肝补肾,自安矣。

  李司户孙病,生百日,发搐三五次。

请众医治,作天钓或作胎惊痫,皆无应者。

后钱用大青膏如小豆许,作一服发之。

复与涂囟法封之,及浴法,三日而愈。

何以然?婴儿初生,肌骨嫩怯,被风伤之,子不能任,故发搐。

频发者,轻也。

何者?客风在内,每遇不任即搐。

搐稀者,是五内发病,不可救也。

搐频者。

宜散风冷,故用大青膏。

不可多服,盖儿至小,易虚易实,多即生热,止一服而已,更当封浴,无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至虚,变慢惊。

其候,睡露睛,手足螈 而身冷。

钱曰:医留八正散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

令钱氏利小便。

钱曰: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

王曰:已身冷矣,因抱出。

钱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

久即脾胃俱虚,当身冷而闭目,幸胎气实而难衰也。

钱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饮食。

至日午果能饮食。

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

钱曰:既失音,开目而能饮食。

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能晓。

钱以地黄丸补肾。

所以然者,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必安。

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东都药铺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末止。

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风寒蓄入肺丸、半夏丸、褊银丸诸法下之,其肺即虚而嗽甚。

至春三月间尚未愈,召钱氏视之。

其候面也。

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时也。

嗽者,肺之病。

肺之病,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虚痿。

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也,复为肝所胜,此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气,长出气也。

钱急与泻青丸,泻后与阿胶散实肺。

次日面青而不光,钱又补肺,而嗽如前,钱又泻肝,泻肝未已,又加肺虚,唇白如练。

钱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

何者?肝大旺而肺虚热,肺病不得其时而肝胜之。

今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犹虚,此不久生,故言死也。

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难救一。

果大喘而死。

  京东转运使李公,有孙八岁,病嗽而胸满短气。

医者言肺经有热,用竹叶汤、牛黄膏各二曰:医已用竹叶汤、牛黄膏。

钱曰:何治也?医曰:退热、退涎。

钱曰:何热所作?曰:肺经热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

钱曰:本虚而风寒所作,何热也?若作肺热,何不治其肺而反调心?盖竹叶汤、牛黄膏,治心药也。

医有惭色。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

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

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

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

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

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其肺,故不虚也。

  睦亲宫十太尉,病疮疹,众医治之。

王曰:疹未出。

属何脏腑?一医言谓大热,一医言伤寒脏也?医曰:在脾胃。

钱曰,既在脾胃,何以惊悸?医无对。

钱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

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

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

俗以黄连汁压之,云下脐粪及涎秽也。

此亦母之不洁,余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

疮疹未出。

五脏皆见病症,内一脏受秽乍热,手足冷痹,面腮燥赤,咳嗽时嚏,此五脏证俱也。

呵欠顿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颊赤,嗽嚏,肺也。

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秽故也。

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则肝水 、肝脓 、心斑、脾疹,惟肾不食毒秽而无诸证。

疮黑者属肾,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也。

又用抱龙丸数服愈。

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则见五脏证,已出则归一脏也。

  四大王宫五太尉,因坠秋千发惊搐,医以发热药,治之不愈。

钱氏曰:本急惊,后生大热,当先退其热。

以大黄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黄、龙、麝解之。

不愈。

至三日,肌肤上热。

钱曰:更二日不愈,必发斑疮。

盖热不能出也。

他医初用药发散,发散入表,表热即斑生。

本初惊时,当用利惊药下之,今发散乃逆也。

后二日,果斑出。

以必胜膏治之,七日睦亲宅一大王,病疮疹,始用一李医,又召钱氏。

钱留抱龙丸三服,李以药下之。

其疹稠密可下也。

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

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微发不出即加药,不出即大发之。

如大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

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故止用抱龙丸治之。

疮痂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一二行即止。

今先下一日,疮疹未能出尽,而稠密甚,则难治,此误也。

纵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痈,三者目赤。

李不能治,经三日黑陷,复召钱氏。

  曰:幸不发寒而病未困也。

遂用百祥丸治之,以牛李膏为助。

若黑者,归肾也。

肾主胜脾,土不克水,故脾虚寒战则难治。

所用百祥丸者,以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脏自不盛也。

何以不泻肾?曰:肾主虚,不受泻。

若二服不效,即加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斜露睛?曰:搐则目斜。

何肢冷?曰:冷厥必内热。

曰:何喘?曰:搐之甚也。

曰:何以治之?曰:嚏惊丸鼻中灌之,必搐止。

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

钱曰:不然,搐者肝实也,故令搐。

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

肺主身,温且热者,为肺虚。

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

肢冷者,脾虚也。

肺若虚甚,用益黄散、阿胶散。

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丸治之。

后九日平愈。

  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

众医有作伤寒者,有作热治之,以凉药解之不愈。

其白朮散末煎一两,汁三升,使任其意取足服。

朱生曰:饮多不作泻否?钱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荡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

朱生曰:先治何病?钱曰:止渴治痰,退热清里,皆此药也。

至晚服尽。

钱看之曰:更可服三升。

又煎白朮散三升,服尽得消愈。

第三日又服白朮散三升,其子不渴无涎。

又投阿胶散,二服而愈。

  朱监簿子,三岁,忽发热。

医曰:此心热,腮赤而唇红,烦躁引饮。

遂用牛黄丸三服,以,黄沫如何?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

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钱曰:泻心汤者,黄连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

坐久众医至,曰实热。

钱曰虚热。

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安,而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躁,不食而引饮?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钱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

钱后与胡黄连丸治愈。

  张氏三子病,岁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

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小者与石膏汤。

各五日而愈。

  广亲宅四大王宫五太尉,病吐泻不止,水谷不化。

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之。

六月中服,并服之。

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王信众医,又用丁香散三服。

钱后至曰:不可服此。

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

三日外一如所言。

所以然者,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

他医又行温药,即上焦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死。

众医不能治,复召钱至宫中,见有热证,以白虎汤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

一日减药二分,二日三日,又与白虎汤各二服,、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与五丸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

钱曰: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 白,神怯黑睛少,肾虚也。

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

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

更不可纵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

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不可下。

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泻,入肾则益虚。

此但以消积丸磨之,为微有食也。

如伤食甚则可下,不下则成癖也。

实食在内,乃可下之,毕,补脾必愈。

随其虚实,无不效者。

  广亲宫七太尉,七岁,吐泻。

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

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

钱曰:先补脾,后退热。

与使君子丸补脾;退热,石膏汤。

次日又以水银、硫黄二物下之,生姜水调下一字。

钱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下。

此者是脾虚泻。

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

当即补脾。

若以使君子丸即缓。

钱又留温胃益脾药止之。

医者李生曰:何食而哕?钱曰:脾虚而不能食,津少即哕逆。

曰:何泻青褐水?曰:肠胃至虚,冷极故也。

钱治而愈。

  黄承务子,二岁,病泻。

众医止之,十余日,其证便青白,乳物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

医谓病困笃。

钱氏先以益脾散三服,补肺散三服。

三日,身温而不哽气。

后以白饼子微下之,与益脾散二服,利止。

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大下。

 置十日,上实下虚,脾气弱,引肺亦虚,补脾肺,病退即温,不哽气是也。

有所伤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脏冷,先下必大虚,先实脾肺,下之则不虚,而后更补之也。

  睦亲宫中十大王,疮疹,云疮疹始终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

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

如疮发后不多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即大发之。

如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

有大热者,当利小便。

  小热者,当解毒。

若不快,勿发勿下攻,止用抱龙丸治之。

疮疹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一二行即止。

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

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甚,勿下。

身热烦躁,腹满而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

不瘥者,宣风散下之也。

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

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角磨汁解之,使执不生必着痂矣。

  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

诸医以巴豆、干漆、 砂之属,治之不效。

至五日外,多哭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

面无正色,或青、或黄、或白、或黑,目无光而慢,唇白吐沫。

至六日,胸高而卧转不安。

召钱到,钱详视之。

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大惊曰:此病大困,若更加泻,则为逆矣。

至次日,辛见钱曰:夜来三更果泻。

钱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

钱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

辛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

辛曰:何以然?钱曰:脾虚胃冷则虫动,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泻,知其气极虚也。

而丸药随粪下,即脾胃已脱,兼形病不相应,故知死病。

后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

前医以桔梗汤及防己丸,治之不愈。

涎上攻,吐、喘不止。

请钱氏,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肺散治之。

或问:段氏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钱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

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

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

痰实上攻,亦能发搐,故以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

若先补其肺,为逆耳!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郑人齐郎中者,家好收药散施。

其子忽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

服毕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惊,又与青金膏一服,又泻三行,加口干身热,齐言尚有微热未尽,又与青金膏。

其妻曰:用药十余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钱氏至,曰:用药十余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钱氏至,曰:已成虚羸。

先用前白朮散,时时服之,后服香瓜丸,十三日愈。

  曹宣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

众医以为潮热,用牛黄丸、麝,不愈。

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

钱曰:当下白饼子,后补脾。

乃以消积丸磨之,此乃癖也。

后果愈。

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管内不能消,致令发寒,服止渴药吐者,以药冲故也,下之即愈。

  卷下?诸方 #

  大青膏 #

  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气热,当发之。

  天麻(末一钱) 白附子(末生一钱五分) 青黛(研一钱) 蝎尾(去毒生末) 乌蛇梢肉(酒浸焙干取末各一钱) 朱砂(研) 天竺黄(研)

  上同再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学海案:「聚珍本」蝎尾、蛇梢肉各五分,有麝香研,同朱砂、竺黄各一字匕。

方末云《阎氏集宝生信效方》内小儿诸方,言皆得于汝人钱氏,其间大青膏无天麻,有大青生研一分,其余药味,分料和制,与此皆同。

其方下证治云:治小儿伤风,其候伸欠顿闷,口中气热,恶风脉浮,比此为详。

只用薄荷汤下。

  凉惊丸 #

  治惊疳。 #

  草龙胆 防风 青黛(各三钱) 钩藤(二钱) 黄连(五钱) 牛黄 麝香 龙脑(各一字)

  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金银花汤下。

  粉红丸 #

  (又名温惊丸)

  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百日,阴干,取末四两别研,无酿者,只锉炒熟用) 朱砂(一钱五分研) 天竺黄(一两研) 龙脑(半字别研) 坯子胭脂(一钱研,乃染胭脂。

  上用牛胆汁和丸,鸡头大,每服一丸,小者半丸,沙糖温水化下。

  泻青丸 #

  治肝热搐搦,脉洪实。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 龙脑(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秤)

  上件等分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

  学海案:「聚珍本」方后附录云,王海藏斑疹改误云,东垣先生治斑后风热毒,翳膜气晕遮睛,以此剂泻之,大效。初觉易治。

  地黄丸 #

  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等方。

  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泻白散 #

  (又名泻肺散)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学海案:「聚珍本」甘草作半两。

  阿胶散 #

  (又名补肺散)

  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

  阿胶(一两五钱麸炒) 黍黏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马兜铃(五钱焙)

  杏仁(七个去皮尖炒) 糯米(一两炒)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导赤散 #

  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生地黄 甘草(生) 木通(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黄芩

  益黄散 #

  (又名补脾散)

  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陈皮(去白一两) 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 诃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炙各五钱)

  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

  泻黄散 #

  (又名泻脾散)

  治脾热弄舌。 #

  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

清汁,无时学海案:「聚珍本」山栀仁一两,甘草三两云一作三分。

方后有附论石膏文云,南方以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

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维青黑,中有细文,方书中寒水石则火锻用之。

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

若用寒水石则误矣。

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可代石膏用之。

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季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剂局,及访诸国医询之,皆合此说,乃信季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辨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白朮散 #

  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

  人参(二钱五分) 白茯苓(五钱) 白朮(五钱炒) 藿香叶(五钱) 木香(二钱) 甘草(一钱) 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

  学海案:「聚珍本」葛根二两,余并一两。

  涂囟法 #

  麝香(一字) 薄荷叶(半字) 蝎尾(去毒为末,半钱,一作半字) 蜈蚣末 牛黄末 青黛末(各一字)

  上同研,用熟枣肉剂为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频熨,百日内外小儿,可用此。

  浴体法 #

  治胎肥、胎热、胎怯。

  天麻末(二钱) 全蝎(去毒为末) 朱砂(各五钱) 乌蛇肉(酒浸焙干) 白矾(各二钱)

  麝香(一钱) 青黛(三钱)

  上同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叶五七枚,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

  甘桔汤 #

  治小儿肺热,手掐眉目鼻面。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加荆芥、防风,名如圣汤。热甚加羌活、黄芩、升麻。

  安神丸 #

  治面黄颊赤,身壮热,补心。一治心虚肝热,神思恍惚。

  马牙硝(五钱) 白茯苓(五钱) 麦门冬(五钱) 干山药(五钱) 龙脑(一字研) 寒水石(五钱研) 朱砂(一两研) 甘草(五钱)

  上末之,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当归汤 #

  治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者是也。

  当归 白芍药 人参(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桔梗 陈皮(不去白各一分)

  上为细末,水煎半钱,时时少与服。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黄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

  泻心汤 #

  治小儿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

  黄连(一两去须)

  上为末,每服五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生犀散 #

  治目淡红,心虚热。

  生犀(二钱锉末) 地骨皮(自采佳) 赤芍药 柴胡根 干葛(锉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白饼子 #

  (又名玉饼子)

  治壮热。 #

  滑石末(一钱) 轻粉(五钱) 半夏末(一钱) 南星末(一钱) 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细)

  上三味,捣罗为末,入巴豆粉,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余者药末,如法令匀,糯米粉如绿豆大,量小儿虚实用药。

三岁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空心,紫苏汤下。

忌热物,若三五岁儿,壮实者不以此为,加至二十丸,以利为度。

  学海案:「聚珍本」巴豆二十四粒,余并二钱。

  利惊丸 #

  治小儿急惊风。

  青黛 轻粉(各一钱) 牵牛末(五钱) 天竺黄(二钱)

  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二十丸,薄荷汤下。一法炼蜜丸,如芡实大一粒,化下

  栝蒌汤 #

  治慢惊。(学海案:《本草纲目》引此云,治慢惊带有阳证者。白甘遂即蚤休也。)

  栝蒌根(二钱) 白甘遂(一钱)

  上用慢火炒焦黄色,研匀,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汤调下,无时。凡药性虽冷,炒焦用之,乃温也。

  五色丸 #

  治五痫。 #

  朱砂(五钱研) 水银(一两) 雄黄(一两) 铅(三两,同水银熬) 珍珠末(一两研)

  上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金银、薄荷汤下。

  学海案:「聚珍本」金银下有「花」字。

金银能镇心肝,安魂魄,正治惊痫,今人多以金银器煎汤下药,斯乃古义。

「花」字衍也。

前凉惊丸方下,亦有「花」字并衍。

  调中丸 #

  人参(去芦) 白朮 干姜(炮各三两) 甘草(炙减半)

  上为细末,丸如绿豆大,每服半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温水送下。

  塌气丸 #

  治虚胀如腹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 蝎尾(去毒五钱)

  上为细末,面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

  木香丸 #

  治小儿疳瘦腹大。

  木香 青黛(另研) 槟榔 豆蔻(去皮各一分) 麝香(另研一钱五分) 续随子(去皮一两)

  虾蟆(三个烧存性)

  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汤下,食前。

  胡黄连丸 #

  治肥热疳。 #

  川黄连(五钱) 胡黄连(五钱) 朱砂(一钱另研)

  以上二物为细末,入朱砂末,都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于铫子上,用线钓之,底,候壹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食后。

(一方用虾蟆半两不烧)

  兰香散 #

  治疳气,鼻下赤烂。

  兰香叶(菜名,烧灰二钱) 铜青(五分) 轻粉(二字)

  上为细末,令匀,看疮大小干贴之。

  白粉散 #

  治诸疳疮。 #

  海螵蛸(三分) 白芨(三分) 轻粉(一分)

  上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

  消积丸 #

  治大便酸臭。 #

  丁香(九个) 缩砂仁(二十个) 乌梅肉(三个) 巴豆(二个,去皮油心膜)

  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温水下,无时。

  安虫散 #

  治小儿虫痛。 #

  胡粉(炒黄) 槟榔 川楝子(去皮核) 鹤虱(炒各二两) 白矾(铁器熬一分) 干漆(炒烟尽二分) 雄黄(一分) 巴豆霜(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半钱。温米饮调下,痛时服。

  学海案:「聚珍本」无干漆、雄黄、巴豆霜。

  紫霜丸 #

  治消积聚。 #

  代赭石( 醋淬七次) 赤石脂(各一钱)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

  上先将杏仁巴霜入乳钵内,研细如膏,却入代赭、石脂末,研匀,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粟米大。

一岁服五丸,米饮汤下;一二百日内儿三丸,乳汁下。

更宜量其虚实加减,微利为度。

  此药兼治惊痰诸证,虽下不致虚人。

  学海案:「聚珍本」无赤石脂。

  止汗散 #

  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上用故蒲扇灰,如无扇,只将故蒲烧灰研细,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无时。

  香瓜丸 #

  治遍身汗出。 #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去穰) 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胡黄连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芦荟 青皮 黄柏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

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置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漫火内,面糊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学海案:「聚珍本」更有黄连,又云各等分。

  花火膏 #

  治夜啼。 #

  灯花(一棵) #

  上涂乳上,令儿吮之。

  白玉散 #

  治热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皮,上赤如丹,是方用之。

  白土(二钱五分,又云滑石) 寒水石(五钱)

  上为末,用米醋或新水调涂。

  牛黄膏 #

  治惊热。 #

  雄黄(小枣大,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共大盏煮尽) 甘草(末) 甜硝(各三钱) 朱砂(半钱匕) 龙脑(一钱匕) 寒水石(研细五钱匕)

  上同研匀,蜜和为剂,食后,薄荷汤温化下半皂子大。

  学海案:「聚珍本」无朱砂,有郁金末、绿豆粉。分量亦别:雄黄、甘草、甜硝各一分,寒水石一两,郁金、脑子各一钱,绿豆粉半两。

  牛黄丸 #

  治小儿疳积。 #

  雄黄(研水飞) 天竺黄(各二钱) 牵牛(末一钱)

  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并治疳消积,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数。

  玉露丸 #

  (又名甘露散)

  治伤热吐泻黄瘦。

  寒水石(软而微青黑,中有细纹者是) 石膏(坚白而墙壁手不可折者是好,各半两) 甘草(生一钱)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壹钱,食后,温汤调下。

  百祥丸 #

  (一名南阳丸)

  治疮疹倒压黑陷。

  用红芽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软去骨,日中曝干,复内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下,吐利止,无时。

  牛李膏 #

  (一名必胜膏)

  治同前方。 #

  牛李子上杵汁,石器内密封,每服皂子大,煎杏胶汤化下。

  宣风散 #

  治小儿慢惊。 #

  槟榔(二个) 陈皮 甘草(各半两) 牵牛(四两半生半熟)

  上为细末,三二岁儿,蜜汤调下五分,以上一钱,食前服。

  麝香丸 #

  治小儿慢惊、疳等病。

  草龙胆 胡黄连(各半两) 木香 蝉壳(去剑为末,干秤) 芦荟(去砂秤) 熊胆 青黛(各一钱) 轻粉 脑麝 牛黄(各一钱,并别研) 瓜蒂(

二十一个为末)

  上猪胆丸如桐子及绿豆大。

惊疳脏腑,或秘或泻,清米饮或温水下,小丸五、七粒至一十粒。

疳眼,猪肝汤下;疳渴, 猪汤下亦得。

惊风发搐,眼上,薄荷汤化下一丸,更水研一丸滴鼻中。

牙根疮、口疮,研贴。

虫痛,苦楝子或白芜荑汤送下。

百日内小儿,大小便通,水研封脐中。

虫候,加干漆、好麝香各少许,并入生油一两点,温水化下。

大凡病急则研碎,缓则浸化,小儿虚极、慢惊者勿服,尤治急惊痰热。

  学海案:「聚珍本」分脑麝为龙脑、麝香二味,无青黛、轻粉、芦荟、熊胆四味。

  大惺惺丸 #

  治惊疳百病及诸坏病,不可具述。

  辰砂(研) 青礞石 金牙石(各一钱半) 雄黄(一钱) 蟾灰(二钱) 牛黄 龙脑(各一字别研) 麝香(半钱别研) 蛇黄(三钱,醋淬五次)

  上研匀细,水煮,蒸饼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百日儿每服一丸,一岁儿二丸,薄荷温汤下,食后。

  小惺惺丸 #

  解毒,治急惊,风痫,潮热及诸疾虚烦,药毒上攻,躁渴。

  腊月取东行母猪粪(烧灰存性) 辰砂(水研飞) 脑麝(各二钱) 牛黄(一钱各别研) 蛇黄(西山者,烧赤,醋淬三次,水研飞,干用半两)

  上以东流水作面糊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丸,钥匙研破,温水化下。小儿才生,便宜服一丸,除胎中百疾,食后。

  学海案:「聚珍本」脑麝分为二物。云:猪粪、辰砂各半两,龙脑、麝香各二钱。

  银砂丸 #

  治涎盛,膈热实,痰嗽,惊风,积,潮热。

  水银(结砂子三皂子大) 辰砂(研二钱) 蝎尾(去毒为末) 硼砂 粉霜(各研) 轻粉郁李仁(去皮焙秤为末) 白牵牛 铁粉 好腊茶(各三钱)

  上同为细末,熬梨汁为膏,丸如绿豆大。龙脑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饼子,及治大人风涎,并食后。

  学海案:「聚珍本」好腊茶作「好蜡」,恐误。又蝎尾、硼砂、郁李仁、粉霜、牵牛、轻粉作各一钱,铁粉、好蜡作各三钱。

  蛇黄丸 #

  治惊痫。因震骇、恐怖、叫号、恍惚是也。

  蛇黄(真者三个,火 醋淬) 郁金(七分一处为末) 麝香(一字)

  上为末,饭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银磨刀水化下。

  三圣丸 #

  化痰涎,宽膈,消乳癖,化惊风、食痫、诸疳。小儿一岁以内,常服极妙。

  小青丸 #

  青黛(一钱) 牵牛(末三钱) 腻粉(一钱)

  并研匀,面糊丸,黍米大。

  小红丸 #

  天南星(末一两生) 朱砂(半两研) 巴豆(一钱取霜)

  并研匀,姜汁面糊丸,黍米大。

  小黄丸 #

  半夏(生末一分) 巴豆霜(一字) 黄柏(末一字)

  并研匀,姜汁面糊丸,黍米大。以上百日者各一丸,一岁者各二丸,随乳下。

  学海案:「聚珍本」小青丸作青黛一分,牵牛末三分,腻粉二钱。小红丸巴豆作二钱。

  小黄丸黄柏作半钱。

  铁粉丸 #

  治涎盛,潮搐,吐逆。

  水银砂子(二分) 朱砂 铁粉(各一分) 轻粉(二分) 天南星(炮制去皮脐,取末一分)

  上同研,水银星尽为度,姜汁面糊丸,粟米大,煎生姜汤下,十丸至十五丸、二三十丸

  银液丸 #

  治惊热,膈实呕吐,上盛涎热。

  水银(半两) 天南星(二钱炮) 白附子(一钱炮)

  上为末,用石脑油为膏。每服一皂子大,薄荷汤下。

  学海案:「聚珍本」有龙脑半钱,轻粉一钱,蝎尾甘一枚炙去毒,上同研匀,石脑油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乳香汤下,大者稍加,无时。

  镇心丸 #

  治小儿惊痫,心热。

  朱砂 龙齿 牛黄(各一钱) 铁粉 琥珀 人参 茯苓 防风(各二钱) 全蝎(七个焙)

  上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金箔丸 #

  治急惊涎盛。 #

  金箔(二十片) 天南星(锉炒) 白附子(炮) 防风(去芦须焙) 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秤各半两) 雄黄 辰砂(各一分) 生犀末(半分) 牛黄 脑麝(各半分。

以上六物研)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人参汤下。如治慢惊,去龙脑,服无时。

  学海案:「聚珍本」作牛黄、龙脑、麝香各半钱,雄黄、辰砂(各二分)。余同。

  辰砂丸 #

  治惊风涎盛潮作,及胃热吐逆不止。

  辰砂(别研) 水银砂子(各一分) 天麻 牛黄(五分) 脑麝(别研五分) 生犀末 白僵(酒炒) 蝉壳(去足) 干蝎(去毒炒) 麻黄(去节)

 天南星(汤浸七次,焙切,干秤各一分)

  上同为末,再研匀,熟蜜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二丸或五七丸,食后服之,薄荷汤送下。

  学海案:「聚珍本」天麻一分,龙脑、麝香、牛黄各五钱。余同。

  剪刀股丸 #

  治一切惊风,久经宣利,虚而生惊者。

  朱砂 天竺黄(各研) 白僵蚕(去头足炒) 蝎(去毒炒) 干蟾(去四足并肠,洗炙焦黄蝉壳(去剑) 五灵脂(去黄者为末各一分) 牛黄 龙脑(

并研各一字) 麝香(研五分) 蛇黄(五钱烧赤,醋淬三五次,放水研飞)

  上药末共二两四钱,东流水煮,白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剪刀环头研,食后薄荷汤化下。如治慢惊,即去龙脑。

  麝蟾丸 #

  治惊涎潮搐。 #

  大干蟾(秤二钱,烧另研) 铁粉(三钱) 朱砂 青礞石(末) 雄黄(末) 蛇黄(烧取末各二钱匕) 龙脑(一字) 麝香(一钱匕)

  上件研匀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水下半丸至一丸。无时。

  学海案:「聚珍本」铁粉作轻粉。

  软金丹 #

  治惊热痰盛,壅嗽膈实。

  天竺黄 轻粉(各二两) 青黛(一钱) 黑牵牛取头末 半夏(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再为细末,各三分)

  上同研匀,熟蜜剂为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量儿度多少用之。食后。

  学海案:「聚珍本」竺黄、轻粉各半两,一作二两,青黛作一分。余同。

  桃枝丸 #

  疏取积热及结胸,又名桃符。

  巴豆霜 川大黄 黄柏(末各一钱一字) 轻粉 砂(各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汤下。一岁儿,五、七丸,五七岁,二、三十丸。

  桃符汤下亦得。未 儿,三、二丸,临卧。

  学海案:「聚珍本」黄柏下云各一分一字。

  蝉花散 #

  治惊风,夜啼,切牙,咳嗽,及疗咽喉壅痛。

  蝉花(和壳) 白僵蚕(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

  上为末,一岁一字,四、五岁半钱。蝉壳汤下。食后。

  钩藤饮子 #

  治吐利,脾胃虚风,慢惊。

  钩藤(三分) 蝉壳 防风(去芦头切) 人参(去芦头切) 麻黄(去节秤) 白僵蚕(炒黄)

  天麻 蝎尾(去毒炒各半两) 甘草(炙) 川芎(各一分) 麝香(一分别研入)

  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量多少与之。

寒多加附子末半钱学海案:「聚珍本」麝香作一钱,按上称三分、一分,「分」字皆读去声,今宜改作钱字。

麝香一分,「分」字如字读乃合。

方后加附子末半钱,加于二钱剂中也。

  抱龙丸 #

  治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寒壅嗽,惊风潮搐,及蛊毒、中暑。沐浴后并可服,壮实小儿,宜时与服之。

  天竺黄(一两) 雄黄(水飞一钱) 辰砂 麝香(各别研半两) 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锉炒干用)

  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

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二丸;大人三、五丸。

亦治室女白带。

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

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

一法用浆水或新水浸天南星三日,候透,软煮三、五沸,取出乘软切去皮,只取白软者,薄切焙干炒黄色,取末八两,以甘草二两半,拍破,用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滓,旋旋洒入天南星末,慢研之,令甘草水尽,入余药。

  豆卷散 #

  治小儿慢惊。

多用性太温及热药治之,有惊未退而别生热症者;有病愈而致热症者;有急惊者甚多。

当问病者几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药疗之?可用解毒之药,无不效,宜此方。

  大豆黄卷(水浸黑豆生芽是也,晒干) 板蓝根 贯众 甘草(炙各一两)

  上四物同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煎去滓服,甚者三钱,浆水内入油数点煎。又治吐虫,服无时。

  龙脑散 #

  治急慢惊风。 #

  大黄(蒸) 甘草 半夏(汤洗薄切,用姜汁浸一宿,焙干炒) 金星石 禹余粮 不灰木青蛤粉 银星石 寒水石上各等分,同为细末,研入龙脑一字,再研匀,新水调一字至五分,量儿大小与之。

通毒,本旧方也,仲阳添入甘松三两枝,藿香叶末一钱,金芽石一分,减大黄一半,治药毒吐血,神妙。

  治虚风方回生散

  治小儿吐泻或误服冷药,脾虚生风,因成慢惊。

  大天南星(一个,重八、九钱以上者良)

  上用地坑子一个,深三寸许,用炭火五斤,烧通赤,入好酒半盏在内,然后入天南星,却用炭火三、二条,盖却坑子,候南星微裂,取出刺碎,再炒匀熟,不可稍生,候冷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字,量儿大小,浓煎生姜、防风汤,食前调下,无时。

  又方梓朴散 #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姜汁浸半日晒干) 梓州浓朴(一两细锉)

  上件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尽为度,如百刻水末尽,加火熬干,去浓朴,只将半夏研为细末。每服半字、一字,薄荷汤调下。无时。

  褊银丸 #

  治风涎,膈实,上热及乳食不消,腹胀喘粗。

  巴豆(去皮油心膜研细) 水银(各半两) 黑铅(二钱半,水 结砂子) 麝香(五分另研)

  好墨(八钱研)

  上将巴豆末并墨再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捏褊。

一岁一丸,二岁二、三丸,五岁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得化破。

更量虚实增减,并食后。

  治热及伤风疳热。

  雄黄(研)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一分) 寒水石(生飞研一两) 脑子(一钱) 绿豆粉(半两)

  上研匀,炼蜜和成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食后。

  学海案:「聚珍本」寒水石作一分,一作一两,有郁金末一钱,此与前牛黄膏小异。「聚珍本」作生黄膏。

  五福化毒丹 #

  治疮疹余毒上攻口齿,躁烦,亦咽干,口舌生疮,及治蕴热积,毒热,惊惕,狂躁。

  生熟地黄(焙秤各五两) 玄参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焙秤各三两) 甘草(炙)

  甜硝(各二两) 青黛(一两半)

  上八味为细末,后研入硝、黛,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后,水化下。

  羌活膏 #

  治脾胃虚,肝气热盛生风,或取转过,或吐泻后为慢惊,亦治伤寒。

  羌活(去芦头) 川芎 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去皮) 白附子(炮各半两) 天麻(一两) 白僵蚕(酒浸炒黄) 干蝎(去毒炒) 白花蛇(酒浸

取肉焙干各一分) 川附子(炮去皮脐) 防风(去芦头切焙) 麻黄(去节秤各三钱) 豆蔻肉 鸡舌香(即母丁香) 藿香叶 木香(各二钱)

  轻粉(一钱) 珍珠 麝香 牛黄(各一钱) 龙脑(半字) 雄黄 辰砂(各一分以上七味各别研入)

  上同为细末,熟蜜和剂旋丸,大豆大。每服一、二丸,食前,薄荷汤或麦冬汤温化下。

  实热、惊急勿服,性温故也。服无时。

  学海案:「聚珍本」白花蛇下云各一两;木香上有沉香一味。

后附辨鸡舌香文云:古今舌香同异纷纷,或以为番枣核,或以为母丁香,互相排抵,竟无定说。

季忠以为最为易辨。

  所以久无定说者,惑于其名耳!古人名药,多以其形似者名之,如乌头、狗脊、鹤虱之类是。

番枣核、母丁香本是二物,皆以形似鸡舌,故名适同。

凡药同名异实,如金樱、地锦之类,不足怪也。

如鸡舌二类,各有主疗。

番枣核者,得于乳香中,今治伤折药多用之。

母丁香即丁香之老者,极芳烈,古人含鸡舌香,乃此类也。

今治气温中药多用之。

所谓最易辨者如

  郁李仁丸 #

  治襁褓小儿,大小便不通,惊热痰实,欲得溏动者。

  郁李仁(去皮) 川大黄(去粗皮取实者锉,酒浸半日,控干,炒为末,各一两) 滑石(半两研细)

  上先将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黄、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与之,以乳汁或薄荷汤下,

  犀角丸 #

  治风热痰实面赤,大小便秘涩,三焦邪热,腑脏蕴毒,疏导极稳方。

  生犀角末(一分) 人参(去芦头切) 枳实(去瓤炙) 槟榔(半两) 黄连(一两) 大黄(,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临卧熟水下,未动,加丸。

亦治大人,孕妇不损。

  异功散 #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

  人参(切去顶) 茯苓(去皮) 白朮 陈皮(锉)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

  藿香散 #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曲 甘草(炙各半两) 藿香叶(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学海案:「聚珍本」有石膏半两。

  如圣丸 #

  治冷热疳泻。 #

  胡黄连 白芜荑(去扇炒) 川黄连(各二两) 使君子(一两去壳秤) 麝香(别研五分)

  干虾蟆(五枚锉酒熬膏)

  上为末,用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人参汤下。二、三岁者,五、七丸;以上者,十丸至十五丸。无时。

  白附子香连丸 #

  治肠胃气虚,暴伤乳哺,冷热相杂,泻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昼夜频并,乳食黄连 木香(各一分) 白附子(大二个)

  上为末,粟米饭丸,绿豆大或黍米大,或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连丸 #

  治泄泻,不拘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痛肠鸣切痛,可用如圣。

  黄连(炒三分) 肉豆蔻 南木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粟米饭丸,米粒大。每服米饮汤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

  小香连丸 #

  治冷热腹痛,水谷利,滑肠方。

  木香 诃子肉(各一分) 黄连(半两炒)

  上为细末,饭和丸绿豆大。米饮下十丸至三五十丸,频服之,食前。

  二圣丸 #

  治小儿脏腑或好或泻,久不愈,羸瘦成疳。

  川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各一两)

  上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无时。

  没石子丸 #

  治泄泻白浊,及疳痢、滑肠、腹痛者方。

  木香 黄连(各一分,一作各二钱半) 没石子(一个) 豆蔻仁(二个) 诃子肉(三个)

  上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食前。

  当归散 #

  治变蒸有寒无热。

  当归(二钱) 木香 官桂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七分盏,姜三片,枣一枚去核,同煎服。

  温白丸 #

  治小儿脾气虚困,泄泻瘦弱,冷疳洞利,及因吐泻,或久病后成慢惊,身冷螈 。

  天麻(生半两) 白僵蚕(炮) 白附子(生) 干蝎(去毒) 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一分)

  上同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圆了仍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空心煎生姜米饮,渐加丸数,多与服。

  豆蔻散 #

  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豆蔻 丁香(各半分) 舶上硫黄(一分) 桂府 白滑石(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米饮下,无时。

  温中丸 #

  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乱吐泻。

  人参(切去顶焙) 甘草(锉焙) 白朮(各一两为末)

  上姜汁面和丸,绿豆大。米饮下一、二十丸,无时。

  胡黄连麝香丸 #

  治疳气羸瘦,白虫作方。

  胡黄连 白芜荑(去扇各一两) 木香 黄连(各半两) 辰砂(另研一分) 麝香(锉研一上为细末,面糊丸绿豆大。

米饮下五、七丸至十丸;三五岁以上者,可十五丸、二十丸。

无时。

  大胡黄连丸 #

  治一切惊疳,腹胀,虫动,好吃泥土生米,不思饮食,多睡,吼 ,脏腑或秘或泻,肌肤黄瘦,毛焦发黄,饮水,五心烦热,能杀虫,消进饮食,治疮癣,常服不泻痢方。

  胡黄连 黄连 苦楝子(各一两) 白芜荑(去扇半两,秋初三分) 芦荟(另研) 干蟾头(烧存性另研各一分) 麝香(一钱另研) 青黛(一两半另

研)

  上先将前四味为细末,猪胆汁和为剂,每一胡桃大,入巴豆仁一枚置其中,用油单一重,蒸熟,去巴豆,用米一升许蒸,米熟为度,入后四味为丸。

如难圆,少入面糊丸,麻子大。

每服十丸、十五丸,清米饮下,食后、临卧、日进三两服。

  榆仁丸 #

  治疳热瘦瘁,有虫,久服充肥。

  榆仁(去皮) 黄连(去头,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猪胆七个,破开取汁,与二药同和入碗内,甑上蒸九日,每日一次,候日,研麝香五分,汤浸一宿,蒸饼同和成剂,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

  大芦荟丸 #

  治疳杀虫,和胃止泻。

  芦荟(研) 木香 青橘皮 胡黄连 黄连 白芜荑(去扇秤) 雷丸(破开,白者佳,赤者杀人,勿用) 鹤虱(微炒,各半两) 麝香(二钱另研)

  上为细末,粟米饮丸绿豆大。米饮下二十丸,无时。

  龙骨散 #

  治疳,口疮,走马疳。

  砒霜 蟾酥(各一字) 粉霜(五分) 龙骨(一钱) 定粉(一钱五分) 龙脑(半字)

  上先研砒粉极细,次入龙骨再研,次入定粉等同研,每用少许敷之。

  橘连丸 #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陈橘皮(一两) 黄连(一两五钱去须,米泔浸一日)

  上为细末,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

  龙粉丸 #

  治疳渴。 #

  草龙胆 定粉 乌梅肉(焙秤) 黄连(各二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麻子大。米饮下一、二十丸,无时。

  香银丸 #

  治吐。 #

  丁香 干葛(各一两) 半夏(汤浸七次,切焙) 水银(各半两)

  上三味,同为细末,将水银与药同研匀,生姜汁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银汤下,无时。

  金华散 #

  治干湿疮癣。 #

  黄丹( 一两) 轻粉(一钱) 黄柏 黄连(各半两) 麝香(少许)

  上为末,先洗,次干掺之,如干癣疮,用腊月猪脂和敷,如无,用麻油亦可,加黄芩、

  安虫丸 #

  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又名苦楝丸方。

  干漆(三分,杵碎炒烟尽) 雄黄 巴豆霜(一钱)

  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量儿大小与服,取东行石榴根煎汤下,痛者煎苦楝根汤下,或芜荑汤下五、七丸至三、二十丸,发时服。

  芜荑散 #

  治胃寒虫痛。 #

  白芜荑(去扇秤) 干漆(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米饮调下,发时服。

  上方杜壬养生必用方同。杜亦治胃寒虫上。

  胆矾丸 #

  治疳,消癖进食,止泻和胃,遣虫。

  胆矾(真者一钱为粗末) 绿矾(真者二两) 大枣(十四个去核) 好醋(一升)

  以上四物同煎,熬令枣烂和后药。

  使君子(二两去壳) 枳实(去穰炒三两) 黄连 诃黎勒(去核各一两,并为粗末) 巴豆(二七枚,去皮破之)

  以上五物同炒令黑,约三分干,入后药。

  夜明砂(一两) 虾蟆灰(存性一两) 苦楝根皮以上三物再同炒,候干,同前四物杵罗为末,却同前膏和入臼中,杵千下。

如未成更旋枣肉,亦不可多,恐服之难化。

太稠,即入温水,可圆即丸,如绿豆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饮温水下,不拘时。

  真珠丸 #

  取小儿虚中一切积聚、惊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涩滞,疗腹胀,行滞气。

  木香 白丁香(真者) 丁香(末五分) 巴豆仁(十四个,水浸一宿,研极腻) 轻粉(各五分,留少许为衣) 白滑石(末二钱)

  上为末,研匀,湿纸裹烧,粟米饭丸麻子大。

一岁一丸,八九岁以上至十五岁服八丸,炮皂子煎汤放冷下。

挟风热难动者,先服凉药一服;乳癖者,减丸数,隔日临卧一服。

  消坚丸 #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热膈实,取积。

  HT 砂末 巴豆霜 轻粉(各一钱) 水银砂子(两皂子大) 细墨(少许) 黄明胶(末五钱)

  上同研匀,入面糊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岁一丸,食后。

  百部丸 #

  治肺寒壅嗽,微有痰。

  百部(三两炒) 麻黄(去节)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

  紫草散 #

  发斑疹。 #

  钩藤钩子 紫草茸(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

  秦艽散 #

  治潮热,减食,蒸瘦方。

  秦艽(去芦头切焙) 甘草(炙各一两) 干薄荷(半两勿焙)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八分,食后温服。

  地骨皮散 #

  治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方。

  地骨皮(自采佳) 知母 银州柴胡(去芦) 甘草(炙) 半夏(汤洗十次,切焙) 人参(切去顶焙)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五片,水一盏,煎至八分,食后温服,量大小加减。

  人参生犀散 #

  解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忪惊悸,脏腑或秘或泄,调胃进食。又主一切风热,服寻常凉药即泻而减食者。

  人参(切去芦三钱) 前胡(去芦七钱) 甘草(炙黄二钱) 桔梗 杏仁(去皮尖略爆干为末,秤各五钱)

  上将前四味为末,后入杏仁,再粗罗罗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

  三黄丸 #

  治诸热。 #

  黄芩(半两去心) 大黄(去皮湿纸裹煨) 黄连(去须各一钱)

  上同为细末,面糊丸绿豆大或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

  治囟开不合、鼻塞不通方

  天南星大者,微炮去皮为细末,淡醋调,涂绯帛上,贴囟上,火炙手频熨之。

  黄散

  治虚热盗汗。 #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

  虎杖散 #

  治实热盗汗。 #

  上用虎杖锉,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捻头散 #

  治小便不通方。

  延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上同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捻头汤调下,量多少与之。如无捻头汤,即汤中滴油数点,食前。

  羊肝散 #

  治疮疹入眼成翳。

  上用蝉蜕末,水煎,羊子肝汤调服二三钱。凡痘疮才欲着痂,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润之,可揭即揭,若不润及迟揭,疮硬即隐成瘢痕。

  蝉蜕散 #

  治斑疮入眼,半年以内者,一月取效。

  蝉蜕(去土取末一两) 猪悬蹄甲(二两,罐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

  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细末一分拌匀。每服一字;百日外儿五分;三岁以上一、二钱。温水或新水调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后服。一年以外难治。

  乌药散 #

  治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

  天台乌药 香附子(破用白者) 高良姜 赤芍药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同煎六分,温服。如心腹疼痛,入酒煎。水泻,米饮调下。无时。

  二气散 #

  治冷热惊吐反胃,一切吐利,诸治不效者。

  硫黄(半两研) 水银(二钱半研,不见星,如黑煤色为度)

  上每服一字至五分,生姜水调下或同炒,结砂为丸。

  葶苈丸 #

  治乳食冲肺,咳嗽、面赤、痰喘。

  甜葶苈(隔纸炒) 黑牵牛(炒) 汉防己 杏仁(炒去皮尖各一钱)

  上为末,入杏仁泥,取蒸陈枣肉和捣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送下。

  麻黄汤 #

  治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

  麻黄(去节三钱,水煮去沫,漉出晒干) 肉桂(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七个去皮尖麸炒黄研膏)

  每服一钱,水煎服。以汗出为度,自汗者不宜服。

  生犀磨汁 #

  治疮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犀磨汁学海案:「聚珍本」有生犀散云,消毒瓦斯,解内热。用生犀磨浓汁,微温饮一茶脚许,乳食后,更量大小加减之。与此方同而治异。

  大黄丸 #

  治诸热。 #

  大黄 黄芩(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温蜜水下。量儿加减。

  使君子丸 #

  治脏腑虚滑及疳瘦下利,腹胁胀满,不思乳食。常服,安虫补胃,消疳肥肌。

  浓朴(去粗皮姜汁涂焙) 甘草(炙) 诃子肉(半生半煨) 青黛(各半两,如是兼惊及带入此味,如则变疳不调,不用此味) 陈皮(去白一分) 使君子(去壳一两,面裹煨熟,去面上为末,炼蜜丸,如小鸡头大,每服一丸,米饮化下。

百日以上、一岁以下,服半丸。

  乳汁化下。 #

  青金丹 #

  疏风利痰。 #

  芦荟 牙硝 青黛(各一钱) 使君子(三枚) 硼砂 轻粉(各五分) 蝎稍(十四个)

  上末,磨香墨拌,丸麻子大。每三丸,薄荷汤下。

  烧青丸 #

  治乳癖。 #

  轻粉 粉霜 HT 砂(各一钱) 白面(二钱) 玄精石(一分) 白丁香(一字) 定粉(一钱) 龙脑(十字)

  上同一处,研令极细,滴水和为一饼,以文武火烧熟勿焦,再为末,研如粉面,滴水和丸如黄米。

每服七丸,浆水化下。

三岁以下服五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此古方也。

  败毒散 #

  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增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 咀,加蝉蜕、防风。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无汗加麻黄。

  学海案:「聚珍本」方末无加地骨皮。以下有云,此古方也。钱氏加甜葶苈半两,薄荷叶半两,名羌活散,盖阎氏注也。

  附方

  学海案:「聚珍本」较此本少凉惊丸(名同方异)、粉红丸、阿胶散、涂囟法、浴体法、汤、利惊丸、消积丸、花火膏、百祥丸、牛李膏、宣风散、蛇黄丸、镇心丸(名同方异)、抱龙丸、五福化毒丹、当归散、安虫丸、芜荑散、人参生犀散、羊肝散、葶苈丸、生犀磨汁、使君子丸、青金丹(名同方异)、烧青丸,共二十六方,而别有木瓜丸、青金丹、生犀散(与生犀磨汁,方同治异)、龙脑膏、栀豉饮子、白虎汤、大黄丸(名同方异)、镇心丸、钩藤膏、魏香散、凉惊丸、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参散、槟榔散、黄 散(名同方异)、地骨皮散(名同方异)、兰香散、敷齿立效散、蚵皮丸共二十方。

其间龙脑膏、栀豉饮子、白虎汤、钩藤膏、魏香散五方,已见阎氏书中,余十五方,未知何出?附录于此,以备习是业者有所采焉。

  木瓜丸 #

  止吐。 #

  木瓜末 麝香 腻粉 木香末 槟榔末(各一字)

  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青金丹 #

  青黛(研) 雄黄(飞研) 胡黄连(各半两) 白附子(炮制二钱) 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

  粉(水银同研) 熊胆(用温水化入) 芦荟(研) 蟾酥(研入各一分) 麝香(半分) 龙脑(研)

  朱砂(飞研) 铅霜(研各一字)

  上为细末,令匀,用熬过猪胆汁浸,蒸饼和丸,如黄米大。

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进乳食,治一切惊风天钓,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

用药一丸,温水化滴鼻中,令嚏喷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丸即愈。

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乳食,爱咬提甲,时 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又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丸。

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乳汁研二丸,涂在患处。

疳眼雀目,白羊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丸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腹食之。

仍令乳母常忌鱼腥、大蒜、鸡、鸭、猪肉等。

此药若隔三二日一服,永

  生犀散 #

  消毒瓦斯,解内热。

  生犀(凡盛物者,皆经蒸煮,不堪用,须生者为佳)

  上一物,不拘多少,于涩器物中,用新水磨浓汁,微温饮一茶脚许,乳食后,更量大小加减之。

  大黄丸 #

  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闭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大黄(一两,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 川芎(一两锉) 甘草(一分锉炙) 黑牵牛(半两半生熟炒)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再服。量大小虚实用之。

  镇心丸 #

  凉心经,治惊热痰盛。

  甜硝(白者) 人参(切去芦末) 甘草(炙取末) 寒水石(烧各一两) 干山药(白者) 白茯苓(各二两) 朱砂(一两) 龙脑 麝香(各一钱,

三味并研碎)

  上为末,熟蜜丸鸡头大。如要红,入坯子胭脂二钱,即染胭脂是也。温水化下半丸至一、二丸,食后。

  凉惊丸 #

  硼砂(研) 粉霜(研) 郁李仁(去皮焙干为末) 轻粉 铁粉(研) 白牵牛末(各一钱)

  好腊茶(三钱)

  上同为细末,熬梨为膏,丸绿豆大。龙脑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饼子。及治大人风涎,并食后服。(一本无白牵牛末)

  独活饮子 #

  治肾疳臭息候良方。

  天麻 木香 独活 防风(各一钱) 麝香(少许研细末和入)

  上每服一钱匕,小者半钱,麦门冬熟水调下。

  三黄散 #

  治肾疳硼砂候良方。

  牛黄 大黄 生地黄 木香 青黛(各等分为末)

  上每服一钱匕,熟水调服。

  人参散 #

  治肾疳溃槽候良方。

  肉豆蔻(炮) 胡黄连 人参 杏仁(炒) 甘草(炙,各等分为末)

  上每服一钱匕,小者半钱,温熟水调服。

  槟榔散 #

  治肾疳宣露候良方。

  木香 槟榔 人参 黄连 甘草(炙,各等分为末)

  上每服一钱,小者半钱,熟水调服。

  黄散

  治肾疳腐根候良方。

  黄 (蜜炙) 牛黄 人参 天麻 蝎(去毒) 杏仁(炒) 白茯苓 川当归 生地黄(洗)

  熟干地黄(洗各等分为末)

  上每服小者半匕,煎天门冬熟水调服,麦门冬亦得。

  地骨皮散 #

  治肾疳,龈 牙齿肉烂腐臭,鲜血常出良方。

  生干地黄(半两) 真地骨皮 细辛(各一分) 五倍子(炒令焦二钱)

  上为末,每用少许敷之,频与功效,多不妨。

议曰:本经所载,疳证有五,谓五脏所受得其名。

今述肾疳一脏,有五证候者,最为要急,不可同常。

此疾具陈有五种,候传迅疾可畏,乃知走马之号不诬。

初发之时,儿孩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其齿焦黑;又进,从牙槽内发作疮 ,破溃脓烂;又进,热逼入脉,常血出,其热注久,牙龈腐坏,槽宽齿脱,六七岁孩落尽,不复更生,岂可治疗!今以妙方,宜速与随其传变而理,不待疾作而后药也。

  兰香散 #

  治小儿走马疳,牙齿溃烂,以至硼砂出血齿落者。

  轻粉 兰香(末各一钱) 密陀僧(半两,醋淬为末)

  上研如粉,敷齿及龈上,立效。

议曰:婴孩受病,症候多疳,良由气郁三焦,疳分五脏有肾经,常虚得疳,名之曰急,以走马为喻,治疗颇难。

此等证:初作口气,名曰臭息;次第齿黑,名曰硼砂;盛则龈烂,名曰溃槽;又盛血出,名曰宣露;重则齿自脱落,名曰腐根。

其根既腐,何由理之?嗟乎!豪家育子,哺以甘肥,肾堂受之虚热,或因母在难月,恣食浓味,令儿所招,俱非偶然而作。

今将秘方述于后。

  敷齿立效散 #

  鸭嘴 胆矾(一钱匕, 红研) 麝香(少许)

  上研匀,每以少许敷牙齿龈上。

又一方用蟾酥一字,加麝香和匀敷之。

议曰:血之流行也,气之循环者卫也。

变蒸足后,饮食之间,深恐有伤于荣卫而作众疾。

其或气伤于毒,血伤于热,热毒攻之。

虚脏所受,何脏为虚?盖小儿肾之一脏常主虚,不可令受热毒,攻及肾脏,伤乎筋骨。

惟齿受骨之余气,故先作疾,名曰走马,非徐徐而作。

所宜服药,甘露饮地黄膏、化毒丹、消毒饮。

其外证以前件立效散、及麝酥膏敷之。

切忌与食热毒之物。

此疳不同常证,医宜深究保全为上。

若用常方,难于痊愈。

  蚵皮丸 #

  治小儿五疳,八痢,乳食不节,寒温调适乖违,毛发焦黄,皮肤枯悴,脚细肚大,颅解,渐觉 羸,时发寒热,盗汗,咳嗽,脑后核起,腹内块生,小便泔浊,脓痢淀青, 眉咬指,吃土甘酸,吐食不化,烦渴并频,心神昏瞀,鼻赤唇燥,小虫既出,蛔虫咬心,疳眼雀目,名曰丁奚。

此药效验如神。

  蚵皮(酒浸去骨焙) 白芜荑(去皮) 黄连(去须) 胡黄连(各一两半) 青黛(半两为衣)

  上件研为细末,猪胆汁面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用饭饮吞下,食后,临卧,日进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