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尘医话

  客尘医话 讦寿乔

  序

  岁庚申,薄游西冷,卖药葛仙岭下,青山寂历,丹灶空明,稚川有知,应亦笑人千古也。

我友寿乔,幼耽绣虎,壮悔雕虫,宏景之阁三层,雁湖之水一曲,常日摊书,有时倚棹,寄身于材不材间,寓巧于元之元外,惜盈盈三十里,赏析为难,玉屑珠霏,空付停云落月中耳。

  岁龠初更,嘤鸣綦切,爰偕二三旧雨,访寿乔于一隅草堂,积雨新霁,空翠满庭,延伫既久,皓魄渐升,乃斟桂醑,载启瑶编,循环雒诵,沁入心脾,半生疑窦,一旦冰释。

嘻,幸已,忆予与寿乔交,迄今垂二十余年矣,屈指故人如雪泉石帆梨谷诸君子,悉皆化为异物,而计然七荣,沈约一围,犹得鸿爪雪泥,一话当年陈迹,虽青青双鬓,渐复成丝,亦可见吾两人之长, 白木 术寻苓,未始非人间世大自在法也。

二月初吉,寿乔将官广文,间云出岫,本自无心,而故山猿鹤,有待招寻。

爰于诸公祖帐之时,聊将贱子题襟之意,他日者,春风桃李,收拾药笼,当退出青鞋,与寿乔重问勾漏消息,未识三生一笑,果有旧因缘否也

  嘉庆九年陬月二十有六日吴江同研弟沈 拜手跋

  卷一

  杂症述略 #

  烂喉发 疹,近时甚多,在稚年不治者,十有八九。

何也?其根由于种痘,近时婴孩禀质既薄,痘师防其发点繁多,下苗甚轻,多者数十颗,少者不过数颗,而先天脏腑之毒,未经尽透。

一遇时感传染,乘机而发,治之以寒凉之剂,则必至下陷;治之以透表之剂,则又邪未达而本先拨,蕴伏咽喉,随即溃烂而亡,其危可胜言哉!读《金匮》书,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之文,盖以升麻透厉毒,鳖甲泄热守神,当归和血调营,甘草泻火解毒,即《内经》所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

绎其意,实与此症相类,而方内有蜀椒、雄黄,似当加于阴毒方中,或因传写之讹,医者当息心揣度,用古而不泥于古,转机则在于临症活变也。

  李云浦云:烂喉痧一症,风热者宜清透,湿热者宜清渗,痰火凝结者宜消降。

盖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自止,若过用寒凉,势必内陷,其害不浅。

但其证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谓之回阳,其色或淡黄,或深黄,此系痰火所致,皆可治也。

如烂至小舌,鼻塞合眼朦胧,是毒瓦斯深伏,元气日虚,色白如粉皮样者,皆不可治也。

  烂喉发 斑,半由于元虚不正,时邪易于感染,重者用紫背浮萍、生石膏等药,透毒解热;稍轻者,只宜用大力子、桑叶、杏仁、连翘、桔梗、荆芥、萆 、花粉,轻清之品,清邪化热,不得早用大生地、麦冬等以腻之,亦断不可用黄连、黄芩太苦大寒等品以遏。

此等时证,其势危速,须细心详慎审脉察色,庶几不致误治也。

  南人多温热病,而少真正伤寒,不可概从六经论治。

盖伤寒六日传遍,多有变证,温热惟留恋一经,或传入营分,从风从湿,必潜心细究,于舌色尤为先务。

叶天士前辈《温热论治》数条,发前人所未发,最为切要,学人宜宗法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曰不能治其虚,焉问其余?然亦不可执也。

强壮之人,思虑应酬之间,为淫邪贼风所乘,或自恃脾强,过啖甘肥炙 ,酿成胶痰实火,亦宜发表攻里,如河间推陈致新之法,有何不可。

若因循顾忌,治不中肯,久则反伤正气,所谓五虚死,五实亦死。

又云:毋实实,毋虚虚是也。

若不论虚实,动手便用补益,执扶正化邪之说,与胶柱而鼓者何异耶?疟病无汗,要有汗固矣,至于有汗要无汗,亦不可不斟酌也。

虽有虚实之不同,其根未有不因暑邪内藏,阴邪外束所致。

暑为阳邪,阳邪多汗,故疟往往有汗,岂可因其汗多,早加固表之药,以致病情反复。

故古人但言久疟扶正为主,未尝言固表也。

愚谓:汗少不妨更发汗,汗多不必再发汗,但以轻清和解,治之可也。

卫属阳,其气 悍,故行速;营属阴,其气静翕,故行迟。

疟邪之间,一日及连二日发者,邪之着于营也,如周天之数,日行过之,月行不及,亦是阴阳迟速之分耳。

  治疫之法,解毒为先务。

吴又可专用大黄驱逐毒秽,但近时之人,体气多薄,攻荡难施,莫若张路玉用人中黄配葱、豉等解毒药,为起首方。

叶天士用银花、金汁凉解之品,最为稳当。

喻氏云:上焦如雾,升而逐之,佐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佐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佐以解毒。

观其旨,病有上中下之分,而独于解毒一言,叮咛再四,岂非急于解毒之法哉?疫者,秽恶之气,互相传染。

吴氏谓:从口鼻而入,即踞膜原,但口鼻吸受,肺为出入之门户,无有不先犯肺者。

疫皆热毒,肺金所畏,每见此症,身热先有憎寒,肺先病也:继而充斥三焦,或有迳走心包络者,所谓厉气,无非郁热也。

至于疫邪渐解而肺蓄余热。

每多咳呛肌热自汗等证,亦所谓肺先病而未愈之明征也。

今人每遇房劳遗泄之后,偶感风寒发热,即谓之阴证,病者怕虚,医者怕表,不问现症如何,竟用参、地、附、桂温热峻补之剂,是则先补实其风寒于肾中矣,邪何由出耶?夫所谓阴证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

即使中于肾经,亦须先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之法是也。

若果直中三阴,身不壮热,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亦且先宜温散,渐进滋补之法,此理不可不细辨也。

  大概治膏粱者多滋养,治藜藿者多消散。

然膏粱之体,易生痰积,由其多食浓味也,亦散;藜藿之人,易于清减,由其自奉淡薄也,亦宜滋养。

所谓人情物理,不可执一以施。

  病有在下者,其见证反在上,如蓄血发狂是矣。

在上者反在下,如肺气壅,大便频;肺气虚,小便数是矣;在表者反在里,如三阳合病下利是矣。

在里者反在表,如热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阳是矣。

治宜细察。

  卫为阳,风为阳邪,中风者,阳虚不能卫外,以类相从也,故多显阳热之症。治宜求受病之本,毋徒事于风药,以重虚其表。

  《伤寒论》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则伤寒内中风之症,未尝禁其食也。

  又云:欲饮水者,稍稍与之。盖实火烦渴,得水则解,未尝禁冷水也。乃医者,凡遇此症,恐其伤胃,禁止勿与,是亦背先贤之在旨矣。

  阴虚则阳无所附,气有升无降,法当以滋阴药为君,敛降之药为佐。

苟徒降其气,则浊未必降,而清且随虚矣。

阳虚则气中断,气有降无升,法当以补中药为君,升举之药为佐,苟徒升其气,则清未必升,而浊且随干矣,此治阴阳之偏虚也。

外此或七情逆滞,或气血饮食痰阻,碍于中焦,妨其升降出入之路,其人元气未亏,不妨升之降之也。

此后天有形之气血,调治之理,至若先天元阴元阳,则阴虚阳必薄,阳虚阴必乘;但当峻补,阴阳无暇为升降,标计也。

  阳虚而见阳热之症,是真火无根而脱出也;阴虚而见阳热之症,是阴虚阳无所附而然也;阳盛而见阴寒之症,是阳盛拒阴也;阴盛而见阳热之症,是阴盛格阳也。

四者用药不当,生死反掌。

  肾者,胃之关。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阳太胜则开而为消,阴太胜则阖而为水,明矣。

  仲景治水肿,主之以肾气丸,而治消渴亦然,宁不与阳盛有乖乎?然而此之消,是肾中阳虚不能收摄也;此之渴,是肾中阴虚,引水自救也。

喻氏谓肾水下趋,故消;肾气不上腾,故渴。

  均用此丸,蒸动肾气,恐未必然。

  咳嗽之症,大半由于火来克金,谓之贼邪,最难速愈。

因风寒外袭,而内生实火,急宜泻之;若失于提解,久之传变生痰,误服阴药,反成痨瘵。

如果系虚火,惟有壮水一法;但养阴之药,又皆阻气滞痰,是在治之者灵也。

如生脉六君汤、金水六君煎之类,最为妥当。

  肾虚水泛为痰,有肾中阳虚,肾中阴虚,阳虚津液洋洋泛溢,味淡起沫,治宜补气以生阴,则上泛可降;阴虚咳唾痰涎,味咸粘腻,治宜益水以潜阳,则咳唾可平,治不可杂也。

  鼓膈为难治之病,然鼓犹可治,膈断不可治。

鼓多实证,或痰或血,或气或食,或水凝结于中,能先下其滞,继以补养肠胃,渐能运化矣。

《内经》鸡矢醴之方,即治法也。

至臂细脐凸,青筋绕腹,手心及背平满,此脏气已绝,死不治。

若膈证始由肝火犯胃,木来侮土,谓之贼邪。

所以肝阴素亏,津液不足之体,呕逆不止,久成噎膈,以至胃汁枯槁,痰涎壅塞,食不下达,仍复吐出。

此病在贲门,固与反胃之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在幽门者,判然两途。

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今既食不能入,则脏腑之气皆竭矣。

故见此病,少可纳谷,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纳谷,不出半年而死。

春得病死于秋,秋得病死于春,金水相克之时也。

  心肾不足,小便混浊,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色。

要知金衰则水涸,水涸则小便短数而混浊;气不足则易郁,郁则生热,热生则溺色变为黄赤矣,当求其本而治之。

若徒执水液混浊,皆属于火,概施利水清热之品,必致反增其病。

  香港脚之病,多由湿热,因浊邪下先受之也。

膏粱者,湿热内生,藜藿者,湿热外侵,治宜分利渗湿固也。

若有阴虚之极,不能吸气归元;阳虚之极,不能摄血归经,阴阳偏胜,升降失司,于是阳独浮于上,阴独沉于下,足至暮则肿痛矣。

治又宜补阴益气,不可概施分利渗湿,以重伤其阴阳。

是在观形察脉,以细求之。

  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失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衰不能消谷而泄泻者。

失血断不宜用凉血,泄泻不宜用消导,以致脾气愈伤,皆当扶养脾土为本,勿徒治其标。

  《平脉》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促,上入胸膈。

夫少阴脉不至,是先天元阳元阴受伤。

肾者,先天也;脾胃者,后天也。

先天既已受伤,则不能生乎后天,故脾胃之阴阳亦伤,不能运化水谷而生湿热;湿热下流,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浊气因而上入。

浊气上入,肺气便壅,脾气愈滞,于是为痰为饮,而食滞腹胀之症形焉。

其少阳生发之气,郁而不得升,为周身刺痛,为呕逆吞酸;心主之阳为浊阴所乘,则为心悸怔忡。

是肾之一脏腑,而五脏六腑,皆为之不宁,故养身莫妙于节欲也。

若不知此,而但以利气行痰消食为治,则燥以伤其阴,利以伤其阳,不坐困乎?此专主肾虚而言也。

  诸痛无补,言气逆滞也。

然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

真气虚乏之人,诸邪易于留着,着则逆,逆则痛。

疏刷之中,不可无补养之品。

徒事攻击,则正愈虚,邪愈着而痛无休止也。

所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地黄养阴等以润之;脉阳涩阴弦,腹中急痛,当用小建中汤;肝血不足,两胁胀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引痛,目不明了,爪甲枯面青,宜补肝汤。

肾虚羸怯之人,房劳过度,胸膈间多隐隐痛,此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往往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纸、萸肉、枸杞等温肾,归、芍等养血。

至于头痛,有气虚,有血虚,有肾虚,皆不可无补也。

  风温温疟之病,其根得之于冬令,中于风寒,遇温而发,其气自内而达于外,故多汗。

  不比风邪外束,闭其营卫,当发汗解肌也。治故以发表为逆,亦不可因汗而敛之。致变别病,务以清解得宜。

  吐血一证,缪氏云:治有三诀。

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使循经络,不止自止;若用硬止之剂,血必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肝。

  肝主藏血,吐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若使伐肝,则肝愈虚,血愈不止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

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若使先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愈不归经矣。

  吐血入水,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色赤如太阳红者肾血。

肺血宜保肺,不宜泻肺;肝血宜养肝,不宜伐肝;心血宜补心,不宜泻心;肾血宜滋肾,不宜凉肾。

若使久吐不止,血已大虚,当用温补以健脾胃,使脾和则能裹血也。

若暴吐不止,急用大剂参、术,以急固元阳,血脱益气,阳生阴长之理也。

如一味以生地、苓、连、知、柏、黑栀,寒凉阴腻之属清其火,则脾伤作泻,发热咳嗽,势必至于不救矣。

  幼科惊证,自喻氏以食、痰、风、惊四字立名,大剖从前之讹,原为确论,然亦有未尽者。

  近多冬令气暖失藏,入春寒温间杂;小儿吸受其邪,先伤肺经,起自寒热,气粗久延,渐入包络,虽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烦躁神昏,病家惶惧,辄云变为惊风。

动用香开,妄投金石重镇,以致阴液消亡,热势愈张,正不敌邪,肝风陡动,渐见肢牵目窜,痉闭发厥,必多倾败。

若能于病未猖獗之时,先以辛凉开肺,继以甘寒化热,佐以润燥降痰,两候自能平复。

  此盖温邪陷入,阴液内耗而动肝风,实非惊恐致病也。若误以惊药治之,鲜有不危殆者矣。

  《内经》云:临病问所便。

盖病患之爱恶苦药,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医者之切脉望气,不若问病患,使自言以推求其理为确。

如身大热而反欲饮热,则假热而真寒;身寒战而反欲饮冷,则假寒而真热,如此之类是也。

所以病患之喜好,不妨从病患之便,即可以治其病。

  病者之性情不同,医者之意见各异,人有能受温热不能受寒凉者,有受补有不受补者,必须顺其性,察其情。

现症有与平素相反者,有与平素不相远者,不可执己见误治其标本也。

  近时医家,每用囫囵古方,硬引经语,以自矜渊博。

殊不知古贤立方,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盖规矩做方做圆之呆法,而作器长短大小,时时变通,所以病情古今无印板式样,即方无一定呆药,必须加减,寓变通于成法之中,斯神乎技矣!

  卷二

  妇科述略 #

  治妇人病,必先明冲任之脉。

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

)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下四寸)。

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

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有系。

明于冲任之故,本原洞悉,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

  肝气之病,近时甚多,妇女为尤甚。

即十余岁之童女,往往左胁下痞积胀满呕逆,此先天之肝血不足也。

治以疏伐则剧,治以滋养则平,比比而然。

况乎天癸久转,生育频多之妇人,其血愈亏,肝愈旺,上犯胃脘,下侵于足,甚至纳食即吐,两足挛痛,致发痉厥。

此肝气久痛,必入于络,因血少不能流通,其气必滞,非养血和络,补水滋木,焉能疗治。

世人概以谓东方常实,有泻无补,遂皆以肝无补法论治。

殊不知肝气之痛,大半属于水亏木炽,所以逍遥散为治肝之始方,并无泻伐之品,其中归、芍补肝,白术、甘草补中,加以柴胡、煨姜为疏通之用。

气平即继以八珍汤调养之,则自然所发渐轻。

若随俗附和,任意用枳壳、香附、青皮、郁金等破气之药,元气日益消耗,阳衰则阴竭,祸不旋踵矣。

景岳《质疑难》云肝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非谓肝血之不可补。

补肝血莫如滋肾水,肾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此千古之良法也。

夫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木火同居,风乘火势,火助风威,母赞其胜,此言其气实有余也。

若求其本,则乙癸同源,滋阴养血,尤为急矣。

  妇人血结胞门,则上焦之阳不得入于阴,在下则小腹里急,五液时下,在上则孤阳独浮,为嗔怒发热,口燥发厥。

治法先宜开痹破阴结,不得一味滋腻,致成虫满。

当看其虚实,用景岳《新阵》柴胡饮六方,柴陈煎、归柴饮、解肝化肝煎等方,因病加减治之,较古方尤为灵动。

  妊娠伤寒及温热症,最难措手,须辨舌胎,张诞先舌鉴六条,实为名论,治宜宗之。

其一云:孕妇初伤于寒,见面赤舌上白滑,即当微汗之,以解其表。

如面舌俱白,发热多饮冷水,阳极变阴所致,当用温中之药。

若见厥冷烦躁,误与凉剂,则厥逆吐利而死。

其二云:面赤舌黄,五六日里症见,当微利之,庶免热邪伤胎之患。

若面舌俱黄,此失于发汗,湿热入里所致,当用清利水药。

其三云: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问其月数,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还当保胎。

如见灰色,乃邪入子宫,其胎必不能固。

若面赤者,根本未伤,当急下以救其母。

其四云:妊娠伤寒温热,见面舌俱赤,宜随症汗下,子母无虞,面色皎白而舌赤者,母气素虚,当略用温散法。

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

若在临月,则子得生而母当殒。

其五云:见面赤舌紫,其人必嗜饮,乃酒毒内传所致。

如淡紫戴青,为阴症夹食,难治也,即用枳实、理中、四逆辈,亦难为力。

若面赤舌青,母虽无妨,子殒腹内,急宜用芎归汤合平胃散,加朴硝下之,以救其母。

其六云:面黑而舌干卷短,或黄黑刺裂,乃里症至急,不下则热邪伤胎,下之危在顷刻。

如无循衣撮空直视等证,十中可挽回一二,妊娠伤寒伤风,首宜固胎顺气,虽见脉紧无汗,不可用麻黄、青龙及一切解表猛剂,以风药性升,皆犯胎气也。

  郑虚谷曰:妊娠伤风,无论时月及月分多少,俱宜严氏紫苏饮加葱白为至稳。

  古人用芩、术安胎,是因子气过热不宁,故用黄芩苦寒以安之。

脾为一身之津梁,主内外诸气,而胎息运化之机,全赖脾土,故用白术以助之。

然惟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而胎常上逼者宜之。

至若形盛气衰,胎常下坠者,非人参举之不安;形盛气实,胎常不运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芎、归、地、芍养之不安;体肥痰盛呕逆眩晕,非芩、半豁之不安。

此皆治母之偏胜也,妇人坠胎与难产病之最险者也。

治坠胎往往用补涩,治难产往往用攻下,皆非正法。

盖半产之故,由于虚滑者半,由于内热者半,得胎之后,冲任之血,为胎所吸,无余血下行,血苟不足,则胎必枯槁而坠。

其本由于内热,火盛阳旺,而阴劫血益少矣。

治宜养血为先,清热次之,若泥于腻补,反生壅滞之害。

至于产育,乃天地生生化育之理,本无危险,皆人之自作也。

用力不可太早,早则胎先坠下。

舒转不及,胞浆先破,胎已枯涩,遂有横生倒产之虞。

其治亦不外乎养血为主,血生则胎自出,若误用攻下之药。

则胎虽已产,冲任大伤,气冒血崩,危在呼吸矣。

慎之慎之。

  卷二 妇科述略 #

  胎前论治 #

  孕妇元气不足,倦怠腹鸣胎动,或微热减食烦渴,宜服加味安胎饮。

  人参(八分) 制白术(一钱,炒) 白当归(一钱五分炒) 砂仁(三分,炒研) 苏叶(四分) 陈皮(四分,炒) 熟地(三钱,炒松) 淡子黄芩

(八分) 炙草(二分) 麦冬(一钱)

  孕妇或胃脘痛,肝胀小腹坠痛腰痛,皆名胎痛,治宜加味参橘饮。

  人参(五分) 制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制半夏(六分) 新会橘红(六分,盐水炒)藿梗(五分) 炙甘草(三分) 砂仁(三分) 白芍

(一钱炒) 苏梗(六分) 生姜(二分)

  孕妇多怒,胸腹满闷,宜服加减和气安胎饮。

  人参(四分) 白术(七分,炒) 当归(钱半) 川芎(五分,盐水炒) 炙甘草(三分) 苏叶(四分) 陈皮(五分) 青皮(四分,炒炭) 石决

明(一钱五分, )

  孕妇面目虚浮,四肢有水气,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宜健脾利水,服全生白术散。

  人参(四分) 茯苓(二钱) 生白术(一钱五分) 淮山药(二钱,炒) 扁豆(二钱) 泽泻(五分,炒) 大腹皮(七分) 陈皮(七分,炒) 苏

叶(四分) 炙甘草(三分)

  胎气上攻,心腹胀满,名曰子悬,宜服顺气安胎饮。

  人参(五分) 白术(八分)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二分炒) 条芩(八分炒) 苏叶(四分) 陈皮(六分炒) 砂仁(三分研) 茯苓(一

钱五分) 制香附(八分)

  受胎后尚有经来数点,乃气血盛也,若不腰酸腹痛,不必服药。

如下血不止,或按月下血,名曰胎漏。

多因劳伤气血,或喜饮炙 热物,或因房事,宜服补中安胎饮。

  人参(一钱) 淡黄芩(一钱) 阿胶(一钱,蛤粉炒珠) 白术(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炒) 生地(二钱) 川断(一钱) 苏叶(四分) 白芍

(一钱,炒) 炙甘草(三分)

  孕妇跌仆伤胎,下血不止,宜服胶艾安胎饮。

  阿胶(一钱,蛤粉炒) 艾叶(五分,醋炙)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川芎(六分) 熟地(三钱,炒) 黄芩(一钱,酒炒) 当归(一钱五分

) 陈皮(五分,炒) 苏叶(四分)

  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曰子烦,宜服竹叶安胎饮。

  竹叶(十片) 人参(八分) 麦冬(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 黄芩(八分,炒) 远志肉(四分,甘草

水炒焦) 川芎(四分) 炙甘草(二分) 陈皮(四分,炒)

  孕妇脾虚气弱,饮食停滞,呕吐腹胀泄泻,宜服加味人参平胃散。

  人参(一钱) 茅苍术(七分,泔水浸炒炭) 浓朴(七分姜汁炒炭) 陈皮(四分) 炙甘草(三分) 白术(八分炒) 山楂炭(七分)

  孕妇成胎之后,两足浮肿,渐至腿膝行步艰难,气促喘闷,面浮不思饮食,甚至足指出黄水。

盖脾主四肢,脾气虚弱,不能制水,肺肾少气血滋养,名曰子气,宜服天仙藤散。

  天仙藤(七分,微炒) 香附(六分,制) 陈皮(五分,炒) 苏叶(四分) 甘草(三分)

  乌药(六分) 木瓜(八分,炒) 姜皮(三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如元虚脾胃弱,间服补中益气汤。

  孕妇口噤项强,手足挛缩,言语蹇涩,痰涎壅盛,人事不省,名曰子痫,不可作中风治,宜羚羊角散。

  羚羊角(一钱) 枣仁(一钱,炒) 薏苡仁(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独活(八分) 茯神(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 五加皮(五分,酒炒)

川芎(六分) 防风(五分) 木香(二分)

  苦杏仁(十粒,去皮尖) 姜汁(一滴) 竹沥(一匙)

  如体虚胃弱,加人参、白术。

  孕妇小便涩少,或成淋沥,名曰子淋,宜服加味安荣汤。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通草(五分) 生甘草(五分) 灯草(五分)

  原方有北细辛不可用。

  孕妇小便带血,宜清膀胱之火,治以加味逍遥散。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炒) 柴胡(四分) 白术(八分)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黑山栀(七分) 生甘草(三分)

  或加生地二钱,麦冬钱半,亦妥。

  孕妇小便癃闭,少腹胀满欲死,徒利水无益也,当用加味葵子茯苓饮。

  冬葵子(四钱) 茯苓(六钱) 归身(一钱五分) 橘皮(四分)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大腹皮(七分)

  孕妇脐腹胀痛,或小便淋闭,此脾胃气虚,胎压膀胱,宜服升提安胎饮。

  人参(八分) 白术(一钱二分) 熟地(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六分) 制半夏(四分) 炙甘草(三分) 陈皮(四分,去白) 柴胡(

四分) 升麻(四分,蜜炙)

  如小便自利者,升、柴宜轻,人参宜重,如无血热,宜加生黄地。

  孕妇遍身浮肿,胸满腹胀,便闭,名曰胎水不利,宜服鲤鱼汤,合四君子汤。

  白术(一钱) 茯苓(四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用活鲤鱼一尾,约重二斤,去鳞肠加橘皮钱许,生姜三片,河水煮取鱼汤,加药煎服,虚者加人参一钱,炙甘草四分。

  孕妇感冒风寒咳嗽,宜服宁肺散。

  麦冬(一钱) 知母(一钱) 桔梗(五分) 苏叶(五分) 生甘草(五分) 杏仁(一钱,去皮尖) 橘红(四分) 桑皮(八分)

  如寒嗽加姜汁一匙,竹沥一匙。热嗽加黄芩一钱。虚嗽加紫菀一钱,川贝一钱。

  若嗽不止,胎动不安,加人参一钱,天冬一钱,百合一钱五分,归身一钱炒焦,白芍八分炒焦。

  孕妇咳嗽吐血,宜服凉血安胎饮。

  生地(三钱) 天冬(一钱) 紫菀(一钱) 知母(八分)

  白术(八分,蜜水炒) 麦冬(一钱) 归身(一钱) 陈皮(四分,炒) 甘草(四分) 黄芩(四分)

  孕妇霍乱吐泻,心烦腹痛,先服六和汤,继服安胎饮。

  人参(一钱) 木瓜(八分,炒) 扁豆(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制半夏(五分) 砂仁(三分,研) 陈皮(六分,炒) 藿香(五分) 甘草(

三分) 杏仁(钱半,去皮尖) 竹茹(六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煎服。 #

  安胎饮 #

  蜜炙黄 (八分) 杜仲(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生白术(八分) 阿胶(一钱) 川断(一钱五分) 炙甘草(三分) 苏叶(四

分) 陈皮(六分)

  加糯米百粒。 #

  孕妇疟疾往来寒热,宜服六和安胎饮。

  人参(五分) 白术(八分) 归身(一钱五分) 川芎(四分) 条芩(八分,炒) 制半夏(五分) 藿香(六分) 苏叶(四分) 茯苓(一钱五分

) 砂仁(二分)

  重者,加柴胡三四分。

  孕妇壅热,心神烦躁,口渴舌干,或舌苔黄黑,宜加减参麦散。

  人参(五分) 广皮(四分) 归身(一钱,盐水炒) 知母(一钱) 条芩(八分,炒) 麦冬(一钱五分) 石斛(二钱)

  孕妇热病斑疹紫赤,小便短赤,气急欲绝,腹痛胎欲落之象,症虽危险,宜服栀葱豉汤以救之。

  黑山栀(一钱) 黄芩(一钱) 升麻(四分) 青黛(五分) 鲜生地(二钱) 淡豆豉(四十九粒) 杏仁(十粒,去皮尖) 石膏(一钱五分) 葱

白(七寸)

  孕妇呕吐不食,胸中烦躁,宜生津葛根汤。

  人参(五分) 麦冬(一钱) 栀子(八分,炒黑) 知母(八分) 葛根(七分,煨) 竹茹(六分) 芦根(二钱) 葱白(二寸)

  孕妇吐血衄血,忽然口噤项强背直,皆失血所致,非类中风也。宜加减安胎饮。

  人参(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炒) 白术(一钱) 大生地(二钱) 条芩(八分) 纯钩藤钩(二钱) 荆芥(四分,炒黑) 陈皮(四分,炒)

甘草(三分) 麦冬(一钱,去心)

  孕妇每三月殒胎,是肝虚血不能养胎也。宜人参阿胶汤,预先服之。

  人参(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蛤粉炒珠) 当归(一钱五分,水炒) 川芎(四分) 白芍(一钱二分,炒) 桑寄生(一钱二分)

  孕妇伤胎,胎死腹中,口噤昏沉,腹中胀痛,血上冲心,急宜服佛手散。

  当归(六钱) 川芎(三钱)

  水七分,酒三分,煎服数剂。

  临产交骨不开,及横生倒产,宜急服加味芎归汤。

  当归(一两) 川芎(四钱) 败龟板(一具,陈酒炙捶碎) 妇人头发(如鸡子大一团,洗净瓦上炙灰存性)

  如久而虚欲脱者,加人参、熟地、牛膝,酌量用之,开支河之法也。

  二宝汤方全白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羌活(三分) 浓朴(五分,姜汁炒) 荆芥穗(七分)

  菟丝饼(一钱五分) 陈枳壳(五分,去穣麸炒) 生黄 (八分) 川贝(一钱,去心) 白芍(一钱,酒炒) 甘草(四分) 蕲艾(五分,醋炒炭)

姜(一片)

  一方,羌活、浓朴,换苏叶、藿香。

  此方专治一切胎症未产,能安胎,临产能催生,怀孕五月后,腰痛腹痛,服之即愈。

分娩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产,或子死腹中,服之能下。

怀妊五月后,每月服二三剂,临盆容易,子母俱全,故名二宝汤。

异人传下,不可轻忽视之。

  卷三

  产后述略 #

  妇人之病,莫重于产后,因气血大亏,内而七情,外而六气,稍有感触,即足致病。

且多疑似之症,毋徒以逐瘀为事,以致变端百出。

读《金匮》书中,有用大黄等峻剂者,非古人立法之不善也,盖以古时禀气之足,或西北地土坚浓,人亦强壮,用之良善。

至于吾地,体质柔弱,深闺娇养,岂能受此侵克,此看病之不可泥于古也。

时人每谓产后不可补,恐其瘀阻,往往用苏木、红花等,行瘀为先务。

设或血行不止,立见厥脱,急难措手,可不惧哉。

丹溪云: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虽有他症以末治之。

王肯堂云:产后用下药者,百无一生。

诚哉是言也。

  《金匮要略》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病痉,二病郁冒,三病大便难。

新产血虚,多汗出,善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心典》云: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此筋病也。

亡阴血虚,阳气逆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此神病也。

胃藏津液,而渗灌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难,此液病也。

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产后血虚诸症,由此而类推之。

则不致误治矣。

  产后诸病,总宜以生化汤为主,随症加味可也。

《竹林寺世传秘本》生化汤论云:产后血气暴虚,理当大补,但恶露未尽,用补须知毋滞。

血能化,又能生,无损元虚,行中带补,方为万全。

世以回生丹,治以下胞胎,攻血块,虽见速效,未免亏损元气,非良剂也。

不得已而用之,只可服一丸,以参汤下之,庶无虞耳。

夫生化汤以药性功用而立名也,夫产后瘀固当消,新血宜生,若专消则新血不宁,专生则旧血反滞。

考药性芎、归、桃仁,善破恶血,骤生新血,佐以炮姜、甘草,引三品入肺肝,生血理气,五味共方,则行中有补,化中有生,实产后之要药也。

加减得宜,是在临证者之善悟可耳。

又论产后治法云:夫产后忧惊劳倦,血气暴虚诸症,乘虚易起,如有气勿专耗散,有食勿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寒不可用桂、附。

用寒则血块停结,用热则新血崩流。

至若虚中外感,见三阳表症似可汗也,在产后而用麻黄,则重竭其阳。

见三阴里症似可下也,在产后而用承气,则重亡其阴。

耳聋胁痛,乃肝肾恶血之停,休用柴胡。

谵语汗出,乃元弱似邪之症,毋同胃实。

厥由阳气血衰,无分寒弱,非大补不能回阳而起弱。

痹因阴血之亏,不论刚柔,非滋荣不能舒筋而活络。

乍寒乍热,发作有期,类疟也。

若以疟治,则迁延难愈,神不守舍,言语无伦,似邪也。

若以邪论,危亡可待。

去血多而大便燥结,苁蓉可加于生化汤中,非润肠承气之为患,汗多而小溲短涩,六君子倍多参、 ,必生津助液之可利。

加参生化频服,能救垂绝之危,长生活络能用,可苏绝谷之人。

颓疝脱肛多是气虚下陷,生化可参用补中益气。

口噤拳挛,乃因血燥类疯,加参生化宜服。

产户入风而痛甚,服宜羌活养荣。

玉门寒冷而不闭,洗宜床、菟、萸、硫。

类怔忡惊悸,生化加定志之品。

似邪恍惚,生化加安神之法。

因气而虚烦满闷,生化加木香为佐。

因食而酸嗳恶食,合六君加神曲、麦芽为良。

不可用苏木、 蓬以破血,不可用枳实、青皮以消胀。

血崩血晕之危,汗脱气脱之急,连煎加参生化汤为最要务也。

王太仆云:治下补下,制以缓急,缓则道路远而力微,急则气味浓而力重。

丹溪云:产后切不可发表。

  故治产固本,当遵丹溪;服法宜效太仆。

  生化汤原方 #

  (分两斟酌在临用变通也)

  川芎(二钱) 白当归(四钱) 炙甘草(五分) 炒黑干姜(四分) 单桃仁(十粒,去皮尖)

  水二盅,陈酒半小杯,冲服。

  产后血晕,因劳倦去血过多气竭神昏而晕。不可误认为恶血冲心,投散血之剂;不可误认为痰火郁冒,用消降之方,宜服加味生化汤。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炙草(四分) 荆芥炭(五分)

  如汗多加人参一钱。

  产后厥逆,因劳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宜加参生化汤、滋荣复神汤。

  加参生化汤 #

  人参(一钱) 川芎(一钱五分) 归身(四钱) 桃仁(十粒)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橘红(四分,盐水炒)

  滋荣复神汤 #

  川芎(一钱) 白术(一钱制) 黄 (二钱,炙) 人参(一钱五分) 当归(三钱) 熟地(三钱,炒) 麦冬(一钱) 炙甘草(三分) 五味子(

十粒) 茯神(二钱) 熟附子(四分) 陈皮(四分,炒)

  如大便不通加苁蓉一钱五分。

  产后血崩如紫色有块,是败血未尽,当用原方生化汤,加泽兰叶一钱五分。

如血鲜红色大来,或因惊伤心,怒伤肝,劳肠脾,血则不能主,不能藏,不能统,阴络大伤矣,症甚急,当用升举生化汤。

  人参(一钱五分) 制白术(一钱五分) 归身(二钱,炒焦) 炙黄 (一钱) 熟地炭(三钱)

  荆芥炭(四分) 陈皮(四分,炒) 升麻(三分,蜜炙) 白芷(三分,炒炭) 川芎(六分,盐水炒焦) 淡附子(二分) 炙甘草(四分)

  如汗多加淮小麦四钱焙。

  产后气短似喘,因血既暴去,气必上窜,脾失健运,不能上输于肺,所以呼吸短促,言语不相接续,急服加参生化汤、续气养荣汤。

若认为痰火,而妄议散气化痰之方,误事多矣。

  续气养荣汤 #

  归身(四钱) 川芎(一钱) 炙甘草(四分) 炮姜(四分) 人参(一钱五分) 炙黄 (一钱) 制白术(一钱) 熟地炭(三钱) 陈皮(四分,

炒)

  如烦渴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子十粒炒;如大便闭加淡苁蓉二钱;伤食加神曲八分炒,楂炭一钱,砂仁三分;汗多加浮小麦四钱炒;如手足冷加淡附子三分。

  产后妄言妄见,由气血两虚,魂魄无根据也。

不可误认为邪祟,喷以符水,惊以法尺,多致不救。

丹溪云:虚病似邪祟是也。

又云:欲泄其邪,当补其虚。

宜服安神定志生化汤。

  枣仁(一钱五分,炒熟) 远志(四分,炒) 柏子仁(一钱五分,勿研) 麦冬(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七粒,去皮尖)

炙甘草(四分) 炮姜炭(四分) 人参(五分) 加龙眼肉(五个)

  产后去血过多,防血脱;气短如喘,防气脱;汗多妄言妄见,防神脱。

虽有血阴气阳之分,而精散魂去之促无异,若非浓药急方,浓煎频服,奚能有救?宜服大补生化汤。

  人参(一钱五分) 熟地(四钱) 炙黄 (一钱五分) 淡附子(三分) 五味子(十粒) 制冬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白桃仁(八粒) 归

身(三钱) 川芎(八分) 炮姜(四分) 炙甘草(三分)

  产后伤食,因形体劳倦,脾胃俱虚,不思食而强与之,胃虽勉受,脾难转运,食停痞满,嗳腐吞酸,必须健脾助胃,加以轻品消导之药,则食化胀平。

断不可用峻剂消之,致伤元气,宜服健脾消食生化汤。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焦白术(一钱) 焦神曲(一钱) 焦麦芽(一钱) 陈皮(五分,炒) 炙甘草(四分)

  如伤肉食加焦山楂一钱,砂仁四分,或以绢包炒熟麸皮,加芒硝少许,揉熨更稳。

  产后因忿怒气逆,胸痞不舒,宜用木香生化汤。

  煨木香(二分)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炮姜(四分) 陈皮(四分,炒)

  产后类疟,寒热往来,应期而发,此元虚而外邪易侵,不可作泛常疟治。有汗宜用滋荣扶正化邪生化汤;无汗头痛,加减养胃汤。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四分) 麦冬(一钱五分) 陈皮(四分,炒) 炙黄 (八分) 藿香(三分) 荆芥炭(六分

) 生姜(四分)

  河井水煎服。 #

  加减养胃汤 #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二分) 藿香梗(四分) 炙甘草(四分) 人参(一钱) 焦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制半夏(八分) 橘皮(四

分) 姜皮(二分) 酒炒柴胡(三分)

  产后七日,内外发头痛,恶寒类太阳症;潮热自汗,大便不通,类阳明症;往来寒热,口苦胁痛,类少阳症,皆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类外感伤寒治者,慎勿轻产而重伤寒,以麻黄柴胡等汤治之也。

盖产妇血脱之后,而重发汗,虚虚之祸,不可胜言。

仲景有云:亡血家不可发汗。

丹溪云:产后切不可发表。

古贤立说,皆具至理,即使真感伤寒,生化汤内芎、姜亦能散邪。

且《内经》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温而收之。

即病同而治亦异。

  至如产后属虚,无分南北,当于温补中少佐辛散可也,宜祛邪生化汤。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炮姜(四分) 羌活(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防风(四分) 葱白(七寸)

  如虚者加人参五分。

  产后头痛,口燥咽干而渴,类少阴症;腹痛液干,大便实,类太阴症;汗出谵语,便闭痉厥,类厥阴症。

多由劳倦伤脾,运化稽迟,气血枯竭,肠腑燥涸,乃虚证类实,承气诸汤断不可施,宜养正通幽汤。

  当归(四钱) 川芎(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陈皮(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肉苁蓉(一钱) 麻仁(一钱)

  如汗多加人参一钱,黄 一钱;口渴加人参一钱,麦冬一钱五分;腹满液干加人参一钱,大腹皮一钱;汗出谵语便闭加人参一钱,熟枣仁二钱,柏子仁二钱,茯神二钱,远志肉四分,麦冬一钱五分。

  产后血气暴竭,百骸无以涵濡,卒尔口噤,牙关紧闭,手足挛急,症类中风,不可任用中风剂也。

盖冲为血脉之海,血脉空虚,关节不能流利。

治当先服生化汤,以生旺新血,如危极,即服滋荣活络汤救之。

  熟地(三钱) 人参(一钱) 炙黄 (一钱) 归身(四钱) 川芎(一钱) 茯神(一钱五分)

  天麻(六分,煨) 麦冬(一钱) 荆芥(四分) 防风(四分) 羌活(三分) 陈皮(四分) 炙甘草(四分)

  如有痰加制半夏一钱,姜汁一匙,竹沥一匙;有食加山楂炭一钱五分,焦神曲一钱;大便闭加柏子仁二钱,苁蓉一钱五分;惊悸加熟枣仁二钱;言语恍惚,加远志肉四分炒,石菖蒲四分炒,枣仁二钱炒。

  产后汗出不止,亡阳之征也。盖汗为心之液,又肾十五液,血去而心肾大亏,必须急补心肾。益荣卫而嘘血归源,则汗自止。宜补阳益阴生化汤以救之。

  人参(一钱五分) 熟地(三钱,炒) 炙黄 (二钱) 炙甘草(四分)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炮姜(四分) 牡蛎(二钱) 制白术(一钱

) 桃仁(六粒,去皮尖) 浮小麦(一撮)

  如渴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子十粒。

  产后舌燥口渴,兼小便不利,由产后失血,或汗多所致。

治当助脾益肺,调养气血,则津液生而小便自利矣。

断不可用芩、连、知、柏以降之,五苓等剂以通之,宜服生津止渴益水散。

  炙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熟地(三钱,炒) 五味子(十粒) 麦冬(二钱)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生甘草(三分) 炙升麻(三分)

  产后小便不禁,是气血虚不能收摄肾气,宜加味生化汤。

  盐水炒益智仁(四分) 牡蛎(三钱) 北五味(十粒) 归身(二钱) 炙黄 (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炮姜(四分) 熟地

(三钱) 覆盆子(八分) 菟丝子(一钱,炒)炙甘草(四分)

  产后泄泻,非杂症餐泄洞泻,水谷下注之比,大率气血虚,易于食积伤湿所致,宜消补兼施,加味参苓生化汤。

  白术(一钱土炒)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川芎(一钱) 当归(二钱,土炒) 炮姜(四分) 炙甘草(四分) 焦神曲(五分) 焦麦芽(八

分) 广皮(四分) 泽兰(一钱)

  如有寒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如热去炮姜加金石斛三钱;如痛加煨木香四分;如至五更而甚者,加煨肉果四分。

  产后完谷不化,因劳倦伤脾,而转输稽迟也。

又有饮食太过,脾胃受伤,当血块未散之时,患此脾败胃弱之症,宜先服香砂生化汤,继服加味参苓白术散,乃可无虞。

  香砂生化汤 #

  砂仁(三分,炒研) 益智仁(三分,炒) 归身(三钱,土炒焦) 川芎(一钱) 炙甘草(四分) 炮姜炭(四分) 泽兰(一钱五分) 焦锅粑(五

钱)

  加味参苓白术散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土炒) 茯苓(二钱) 归身(三钱,土炒) 川芎(一钱)

  炮姜(四分) 炙甘草(四分) 益智仁(三分,炒) 泽兰(一钱五分) 白芍药(八分,酒炒炭) 广皮(四分,炒) 煨木香(二分)

  产后患赤白痢疾,后重频并,最为难治。须行不损元,补不助邪,惟生化汤去炮姜,加木香、茯苓,则可以并治而不悖也。后立数条,斟酌用之。

  一产痢黄色,乃脾土真气虚,宜服加味补中益气汤,加煨木香四分,煨肉果四分。

  一久痢元气下陷,肛门如脱,宜服六君子汤,加木香四分,煨肉果四分,干姜四分炒,归身三钱土炒,升麻三分。

  一久痢四肢浮肿,宜四君子加木香四分,五加皮四分,归身二钱土炒。

  一产痢脐下急痛,生化汤加木香四分,大腹皮六分,白术一钱土炒。

  一产痢呕吐,生化汤加广藿香五分,制半夏五分,焦白术一钱,陈皮四分。

  一产痢小便短涩,生化汤加茯苓二钱,木香三分,人参四分,泽泻一钱。

  一产后血痢过多,日久不止,血分虚也,宜四物汤,加人参一钱,荆芥炭五分,淮山药三钱,白术八分。

  产后膨胀,皆因中虚伤食多气瘀积所致也。

中虚,宜加参生化汤,内加陈皮五分;多气,生化汤内加川郁金五分,砂仁三分炒研;伤食,生化汤内加白术炭六分,焦麦芽八分;焦神曲八分。

瘀积,生化汤内加沙糖、炒山楂一钱五分,新绛一钱五分,陈皮四分。

以上四症,如虚必须人参,随机酌用。

  产后霍乱因血虚,阴阳升降不顺,清浊乱于肠胃,冷热不调,邪正相搏,遂上吐下泻,宜生化六和汤。

  川芎(一钱) 归身(三钱) 炮姜(三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一钱五分) 砂仁(四分)

  陈皮(四分) 藿香(五分)

  如手足厥冷无块痛者,加人参一钱,白术一钱,淡附子三分。

  产后呕逆不食,人之胃腑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而为气血,荣润脏腑。

产后空虚,寒邪易乘,入于肠胃,则气逆呕恶而不食也。

初宜生化汤加砂仁,治七日后,始用温胃丁香散。

  归身(二钱) 白术(一钱) 干姜(三分) 丁香(二分) 人参(一钱) 陈皮(五分) 炙甘草(四分) 半夏曲(五四炒) 藿香(四分)

  产后水肿,肢体俱浮,皮肤光泽,乃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宜实脾饮、香砂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因证择用,断不可用破滞行水之药。

丹溪治产后误服消导药,以致水肿方。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归身(三钱) 木通(六分) 白芍(一钱,炒焦)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炒) 浓朴(五分,炒) 苏叶(四分) 陈皮(五钱) 木香(四分) 大腹皮(六分)

  莱菔子(六分,炒)

  又加味五皮饮 #

  五加皮(四分) 地骨皮(六分) 大腹皮(六分) 茯苓皮(三钱) 生姜皮(三分) 加人参(一钱) 归身(二钱) 白术皮(一钱) 陈皮(四分

  产后惊悸怔忡,因惊忧劳倦,去血过多,惟宜补养心血,调和脾胃,病自渐安。后列二方。

  加减养荣汤 #

  人参(一钱五分)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茯苓(二钱) 熟枣仁(二钱) 麦冬(一钱五分)

  远志(四分炒) 炙黄 (一钱) 白术(一钱) 陈皮(四分) 炙甘草(四分) 龙眼肉(一钱)

  如虚烦加竹茹八分姜汁炒,有痰竹沥三匙,姜汁一匙。

  养心汤 #

  黄 (一钱,炙) 茯神(一钱五分) 归身(二钱) 川芎(八分) 麦冬(一钱,去心) 远志(四分)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柏子仁(一钱五

分,勿研) 五味子(十粒,炒) 人参(一钱)炙甘草(四分)

  产后骨蒸,乃阴虚生内热也,宜保真汤加减治之。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知母(一钱,炒炭) 生地(二钱,炒炭) 熟地(二钱,炒炭) 麦冬(一钱) 白芍(一钱,炒焦)

枸杞子(一钱) 川芎(一钱) 五味子(十粒)

  甘草(四分) #

  此方繁多,须临病斟酌加减用。

  产后胃脘痛,因血虚肝气上犯;或由风冷乘虚袭入,皆宜生化汤,加泡淡吴茱萸三分,陈皮四分。如遍身疼痛,宜服趁痛散。

  归身(三钱) 炙黄 (一钱) 白术(一钱) 牛膝炭(八分) 上肉桂(二分) 独活(四分)

  薤白(四分) 炙甘草(四分)

  如痛喜手按,属大虚,加熟地三钱,川断一钱五分酒炒。如少腹结痛加川芎一钱延胡七分酒炒。

  产后感冒风寒伤冷,腰痛不能转侧,宜服养荣壮肾汤。

  当归(二钱) 独活(四分) 桂心(四分) 川芎(一钱) 杜仲(三钱) 防风(四分) 川断(一钱五分) 桑寄生(一钱五分,酒炒) 生姜(三

分)

  如虚加熟地三钱。

  产后血块已消,腹中空痛不止,宜服交加地黄汤。

  人参(一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白芍炭(八分) 煨木香(三分) 没药(四分)

  制香附(四分) 熟地炭(三钱) 煨姜(三分) 大枣(一枚)

  产后或败血,或湿痰,乘虚流注,宜服参归生化汤。

  人参(一钱) 马蹄香(一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生甘草(四分) 炙黄 (一钱五分) 肉桂(四分) 茯苓(二钱)

  以上产后论治数条,虽未能全备症情,而遍考方书,摘取纯正,试之辄效,刊以质之同人,未必无小补耳。

予凡看胎产诸症,已二十余年,遇大险大危之候,竟得十中挽回七八者,皆以用补得宜,不随世俗以治标逐瘀为先务也。

寿乔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