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 清 朱世杰 

  序

  《外科十法》者,予归宗普陀时所作也。

余自普陀生长天都,五十有三载,业医者凡三十年。

爰着《医学心悟》一书,详言内证,梓行于世,而外科有未及。

壬子冬,还归普陀修行。

适逢圣祖仁皇帝广发帑金,修葺我菩萨行宫。

前后寺僧及任务人等,不下数千人。

其中病患不一,予为调治悉痊。

复有患背疽者,有患广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

因思予在天都时,仅着内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时之阙略也。

乃复聚精会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无余蕴。

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以之问世,庶几其有小补乎。

将见《十法》一书,与《医学心悟》并行于天壤间也。

  天都普明子程国彭钟龄着

  外科十法 #

  内消法一 #

  内消者,肿毒初起,随用药消散也。

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

外敷以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

内服银花甘草汤,实时消散。

若系疔疮,急宜刺破。

或艾灸肿处,涂上蟾蜍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

菊花连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

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以散之,随服菊花、银花等药,即可内消。

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

  外科十法 #

  艾灸法二 #

  隔蒜灸法,胜用刀针。

书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

凡治痈疽疔肿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顶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

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为取裁。

若痈疽之大者,以蒜捣饼,敷上灸之。

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若内已有脓,即将乌金膏涂灸处,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

烂开大口,卸却瘀脓,易收功也。

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脱,洗用防风汤,敷以海浮散,外贴万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计日可愈,真神药也。

  外科十法 #

  神火照法三 #

  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气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

法用火照散,安纸捻中,以麻油浸点。

每用火三枝,离毒半寸许照之。

自外而内,俾气透入。

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

若疮热平塌者,立转高耸。

仍须不时照之,则毒瓦斯顷解,转阴为阳,以收全功。

且此法不止施于头上,即如发背等毒,亦宜用之。

其头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

因其毒纯阴,平塌顽麻,非艾灸无功。

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样式。

二法乃疮疽门之宝筏,宜互用参考,以神其用。

  外科十法 #

  刀针砭石法四 #

  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

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须要深浅合度。

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

如按下软而不痛,肿随手起者,脓已成也。

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

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

  若脾气虚弱者,宜托补之。

又须看其脓之深浅,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亦浅。

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

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最宜斟酌。

更有伏骨之疽,脓腐于肉,皮色不变者,宜以刀刺入深处,放出瘀脓。

或灸开大口放出之。

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烂越深也。

其小刀须利刃,勿令病者见,恐惊彼耳。

砭法施于头面及耳前后。

因其漫肿无头,急用此法以泻其毒。

取上细瓷锋,用竹箸夹住紧扎,放锋出半分,对患处,另以箸敲之,遍刺肿处,俾紫血多出为善。

刺毕,以精肉切片贴,再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

此地不宜成脓,头肉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砭法断宜早施。

  外科十法 #

  围药法五 #

  书云,用膏贴顶上,敷药四边围。

凡肿毒之大者,将以成脓,用乌金膏贴疮头上,然后用万全膏贴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

贴膏处取其出脓,敷药处取其消散。

并能箍住根脚,不令展开。

其作三层敷围法。

第一层用乌金膏贴疮头。

若漫肿无头,以湿纸粘贴,先干处是疮头也。

第二层万全膏贴之。

第三层芙蓉膏围之。

然予尝用万全膏遍覆肿处,连根脚一齐箍住,其中消处自消,溃处自溃,竟收全功。

可见膏药之妙矣。

  外科十法 #

  开口除脓法六 #

  凡治痈疽,口小脓多则脓不出,或出而不尽,或薄脓可出,硬脓难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延绵难愈。

法当烂开大口,俾瘀脓尽出为善。

其烂药,乌金散最佳。

祛瘀肉不伤新肉,且不甚 痛,为至妙也。

若有脓管,以棉纸捻裹药纳入,频换数条,即化去耳。

亦有顽硬之极,非乌金散所能去者,则用化腐紫霞膏搽之。

然终不若乌金散为至稳。

  外科十法 #

  收口法七 #

  凡治痈疽最难收口者,由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

庸工不识,妄用补涩之剂,勉强收口,恐他日内毒复发,更甚于日前。

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称至宝。

以此敷上,瘀肉自脱,不必用刀。

新肉自生,又不藏毒,万举万当也。

大法先用防风汤洗之,再上末药。

洗时须避风为主。

书云频将汤洗,切忌风吹是已。

更有体虚不能收口者,须内服补药以助之。

  外科十法 #

  总论服药法八 #

  凡痈疽服药,宜照顾脾胃为主,不得已而用清凉;但期中病,切勿过剂。

大法初起时,设有挟风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一剂以散之。

散后而肿未消,随用银花甘草以和解之。

若肿势 痛,大便闭结,内热极盛者,则用卫生汤加大黄以疏利之。

若病势虽盛而元气渐虚者,则清药中须兼托补之剂,透脓散主之。

若脓水已溃,必须托补元气为主,参 内托散主之。

如或元气虚寒,则补托药中须用辛热以佐之。

脾虚者,理中汤、参苓白术散。

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

胃经受寒,饮食停滞者,藿香正气散。

气血两虚者,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鹿茸辈。

间亦有虚而挟热者,即于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麦冬、银花、丹皮等药以收功。

  是又不可不知也。

大抵有阳毒,有阴毒,有半阴半阳,宜细辨之。

阳毒者,疮势红肿,疮顶尖耸,根脚不散,饮食如常,口渴便结,五心烦热,脉洪数。

阴毒者,疮势灰白,平塌顽麻,少痛,根脚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气冷,脉沉迟。

半阴半阳者,疮肿虽红,不甚尖耸,饮食差减,大便不结,寒热往来,微渴喜热,脉虚软。

此三者必须细辨,俾用药寒温得宜,方为合法。

治阳者,清凉解毒。

治阴者,温中回阳。

半阴半阳之治,清不伤胃,温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外科十法 #

  详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或问,痈疽五善七恶,何谓也。

答曰:五善者,饮食知味,一也;便溺调匀,二也;脓溃肿消,脓水不臭,三也;神气清爽,动息自宁,四也;脉息有神,不违时令,五也。

七恶者,大渴发热,泄泻淋闭,一也;脓溃尤肿,脓稀臭秽,二也;目睛无神,语声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药作呕,四也;恍惚嗜卧,气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肿,六也;脉息无神,或躁动不和,七也。

古语云:五善得三则吉,七恶得四则凶。

余谓七恶之凶,不待四矣。

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讲。

大抵热渴淋闭,喘急内热,皆真阴受伤,宜六味汤加麦冬、五味。

如不应,用八珍汤加麦冬、五味。

更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兼服六味地黄丸。

此乃补阴生阳之说也。

若气短倦怠,昏愦乏力,饮食不化,乃阳虚之候,宜用补中益气汤。

若卧睡不宁,宜用归脾汤。

若饮食减少,面目浮肿,宜用香砂六君子汤。

若兼脾胃虚寒,更用理中汤。

肾气虚寒须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此温补回阳之法。

若痈疽溃后,脓血去多,变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肢体振摇而发痉者,并用参 归术并附子等药以救之。

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间有可生者。

当此时势,性命急如悬缕,司命者宜叮咛反复,熟思而审处之。

  外科十法 #

  将息法十 #

  凡病中设有挟风寒者,即宜断去荤腥油腻,微服散药。

俟外邪祛尽,另用滋味调补。

大抵将息痈肿,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

然又不宜过多,使肉气胜谷气。

更忌生冷滞气之物,恐反伤脾胃耳。

并宜避风邪,戒嗔怒,寡思虑,少言语,兢兢保养为贵。

至于病后将息,毒大者,三年内宜远帷幕。

毒小者,期年内宜远帷幕。

犯之则成虚损,或成偏枯,或阴减天年,不可不慎也。

其他戒怒慎风,亦须常作有病时想。

  以上十法,乃治痈疽发背之大纲。

大者可为,小者可知已。

余生平善治外证,其心法全在于此。

约而能赅,确而可守也。

至于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备载于后,以资参考。

  外科症治方药 #

  发背

  (对心发 肾俞发 搭肩 手发 足发)

  生于背,名曰发背。

肺经火毒也。

生于背下,与心相对,名曰对心发。

心经火毒也。

生于腰,名曰肾俞发。

肾经相火之毒。

若生于肩脊,名曰搭肩。

右为肺火,左为肝火也。

生于手背,名曰手发。

生于足背,名曰足发。

脾经湿热之毒也。

有如莲子形者,头多突起。

有如蜂窠形者,孔多内陷。

外结螺靥,此二种,须防毒陷。

大率此症皆由膏粱浓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内郁所致。

积聚不散,以致荣气不从,逆于肉理耳。

初觉肿痛,即宜用药消散之。

散而不去,则用艾灸提脓等法。

痈疽之症,始为热中,末为寒中,不可不察也。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远志膏 #

  凡一切痈疽肿毒初起之时,随用远志肉二三两,去心,清酒煮烂,捣为泥,敷患处,用油纸隔布扎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屡试屡验,其效如神。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银花甘草汤 #

  治肿毒初起时,皆可立消。内服此药,外敷远志膏,一切恶毒无不消散。但宜早服为妙。倘疮已成脓,无从消散也,必须外溃。

  金银花(二两) 甘草(二钱)

  水煎,清酒冲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钱)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陈艾丸 #

  每岁端午日,蓄蕲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时取叶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黄末,搓成团,安蒜上灸之,名陈艾丸。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蟾酥饼 #

  治疔毒脑疽、乳痈、附骨疽,臀痈。一切患症,或不痛而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贴疮头。

  蟾蜍(一钱,酒化) 轻粉(五分) 乳香 没药 雄黄 巴豆(各二钱)

  麝香(三分) 朱砂(一钱) 朝脑(一钱)

  以上各为细末,于五月五日午时,在净室中用蟾蜍酒和药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调涂,贴疔疮上以膏盖之。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菊花甘草汤 #

  治疔之仙药也。

  白菊花(四两) 甘草(四两)

  水煎顿服,渣随即再煎。重者不过二剂即消,至稳至效,一切消疔之剂皆不及此。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芎芷香苏散 #

  凡毒多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此散之。如毒不消,随服银花甘草等药。

  川芎 白芷 紫苏 赤芍 陈皮 甘草(各一钱) 荆芥 香附 秦艽(各一钱五分) 连须葱白(二寸)

  水煎服。若兼伤食加山楂、麦芽、葡子。若内热极盛加连翘、蒡子。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乌金膏 #

  去腐肉不伤新肉最为平善。巴豆去壳,新瓦上炒黑,研细听用。多寡看疮势酌量。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防风汤 #

  防风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归尾(各二钱) 雄猪蹄(一节)

  加连须葱白五根,用三大碗水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笔洗之。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海浮散 #

  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此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也。

  乳香 没药(等分)

  上二味,安箬皮上炙干,为极细末,敷患处,再贴膏药。此散毒净则收口,毒不净则提脓外出。其神妙难以言喻。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火照散 #

  朱砂 血竭 没药 明雄黄(各三钱) 麝香(五分)

  上五味为细末,用绵纸条长尺许,每条裹药三分,真麻油浸点,自外而内周遭照之。

疮毒随药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

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

疮势渐平,又渐减之。

薰罢随上乌金膏,贴以万全膏。

若肿势漫延,周遭用芙蓉膏敷之。

如再薰,须洗去末药。

其贴膏药处,药油可不必洗。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芙蓉膏 #

  用赤小豆(四两)、芙蓉叶(四两)、香附(四两)、菊花叶(四两)、白芨(四两),为细末。

  每末一两加麝香一分,米醋调,涂住根脚,鸡子清调亦可。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化腐紫霞膏 #

  治痈疽发背,瘀肉不腐,及不作脓者。又治恶疮,内有脓而外肉不穿溃者。

  轻粉 蓖麻仁(研各三钱) 巴豆(研白仁五钱) 白结(二钱) 樟脑 螺狮肉(各一钱)

  金顶砒( 五分)

  为末,瓷罐收贮。临用时麻油调涂顽硬肉上,以万全膏贴之。至顽者,不过二次即软。

  其力大于乌金散。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卫生汤 #

  解毒消痈,清热活血止痛,初起相宜。

  白芷 连翘 花粉(各八分) 荆芥 甘草节 蒡子(各一钱) 防风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银花(二钱) 贝母 归尾(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闭结,热势极盛者,加酒炒大黄二三钱。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透脓散 #

  凡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即破。

  黄 (四钱)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钱) 金银花 当归(各五分)

  酒水各半煎服。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参内托散 #

  丹溪云: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痈疽既溃,以托补元气为主。二语可为外科枢要。

  人参(一钱,虚甚者倍用) 黄 (三钱,酒炒) 当归(二钱) 川芎(酒炒,五分) 炙草(一钱五分) 陈皮(五分) 金银花(五钱) 丹皮(一

钱)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钱五分) 大枣(五枚)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理中汤 #

  温补中气,挽回元阳。

  人参(二钱) 黑姜(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白术(三钱,陈土炒) 附子(姜汁甘草水制一钱) 大枣水煎服。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参苓白术散 #

  健脾养胃。 #

  人参(一两) 茯苓(二两蒸) 山药(炒) 苡仁(炒) 扁豆(炒) 莲肉(去心炒,各二钱)

  砂仁(一两) 神曲(炒黑) 甘草(炒,各五分) 白术(四两,陈土炒) 陈皮(一两,微炒)

  共为细末,每用三钱开水下。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补中益气汤 #

  中气下陷者举之,巅顶有病需此。

  人参 炙甘草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陈皮(五分) 黄 (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藿香正气散 #

  散风寒,消饮食,止呕吐泻利。

  藿香 砂仁 浓朴 茯苓 紫苏叶 陈皮(各一钱) 白术(陈土炒) 半夏 桔梗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十全大补汤 #

  峻补气血,乃扶危定倾之大药,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参 白术(陈土炒,各三钱) 黄 (蜜炙五钱) 茯苓(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大熟地(一钱九蒸九晒)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

,八分) 川芎 肉桂(去皮,各五分)

  大枣(五枚) 姜(三片)

  水煎服,虚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六味汤 #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凡肾经真水不足,虚火上炎,脉数有热者宜此。

  大熟地(四钱) 山萸 山药(各二钱) 丹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八珍汤 #

  即大补汤去黄 、肉桂。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归脾汤 #

  治思虑伤脾,荣血不足,睡卧不宁。

  人参 白术 当归 枣仁(炒) 白芍(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炒) 甘草(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龙眼肉(五枚)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香砂六君子汤 #

  理脾化痰,温胃进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砂仁 藿香(各八分) 姜(二片)

  枣(三枚) #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桂附八味汤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凡肾精真阳不足,火衰不能生土,脉虚大无力者宜此。

  大熟地(八两) 山萸肉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附子 肉桂(各一两)

  用炼蜜丸,每服四钱,淡盐水下。

  外科症治方药 #

  脑疽

  (对口 偏对口)

  生于脑,名曰脑疽。

生于颈后,名曰对口。

生于颈旁,名曰偏对口。

正对口易治,偏对口难治。

因其软肉与喉相近也。

多因膏粱醇酒,风寒壅遏所致。

宜用神火照法,次用乌金膏搽之。

外贴万全膏,取其易溃。

腐后则用防风汤洗之,掺以海浮散,仍贴万全膏,频换数次。

即愈矣。

  外科症治方药 #

  鬓疽

  (发颐 时毒 大头天行)

  生于耳前后,名曰鬓疽。

生于两颐,名曰发颐。

初起宜用银花甘草汤加柴胡、荆芥、薄荷、蒡子以清散之。

若肿势甚极,须用砭法。

若已成脓而未溃者,以乌金膏涂疮头,贴以万全膏,自然腐溃。

溃后则用海浮散,并贴万全膏,自应寻愈。

颜下漫肿无头,名曰时毒,俗名蛤蟆瘟是也。

头面尽肿,名曰大头天行,俗名大头瘟是也。

此皆风火郁热所致。

初起宜用加味甘桔汤以消散之。

散而不去,则用普济消毒饮以清之。

若肿势极盛,兼用砭法。

  外科症治方药 鬓疽

  加味甘桔汤 #

  甘草 桔梗(各三钱) 蒡子(炒二钱) 荆芥(三钱) 薄荷(五分) 贝母(一钱五分)

  水煎服。若两颐肿盛者,加柴胡一钱五分,丹皮三钱。

  外科症治方药 鬓疽

  普济消毒散 #

  甘草 桔梗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一钱) 玄参 橘红 柴胡(各五分) 薄荷(六分) 升麻(二分) 连翘 牛蒡子(炒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便闭甚者加大黄酒炒一钱,体虚加人参五分。

  外科症治方药 #

  井口疽 #

  (胁痈 肚痈 鱼口 臀痈)

  生于心,名曰井口疽。生于胁,名曰胁痈。生于腹,名曰肚痈。生于手足腕,名曰穿骨疽。生于腿岔,名曰鱼口。生于臀,名曰臀痈。施治并如前法。

  外科症治方药 井口疽

  护心散 #

  患井口疽者,宜多用。它症亦宜用此。

  远志肉(一两五钱去心,甘草水泡炒) 绿豆粉(二两) 甘草(五钱炒) 明乳香(二两土炒) 辰砂(二钱,研细水飞)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开水下。

  外科症治方药 井口疽

  九龙丹 #

  治鱼口便毒、骑马痈、横 ,初起未成脓者宜此。

  儿茶 血竭 乳香 没药 青木香 穿山甲(炒,各一钱)

  上各等分为末,归尾三两,红花二两。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热酒送下,敷服自消。

  外科症治方药 井口疽

  胡桃散 #

  以大胡桃剖开口,将全蝎二枚纳入,烧灰存性,研末,热酒冲服。

  外科症治方药 #

  疔疮

  疔疮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坚硬如疔,故名曰疔。

大抵肉色红肿,根脚不散者吉。

若平塌浸肿,四围灰白者凶。

其状不一,其色不同。

有红紫黄白黑之五种,以应五脏。

若生两足,多有红丝至脐。

生两手,多有红丝至心。

生面唇,多有红丝入喉。

俱难治。

速宜针红丝出血,多有生者。

若患于肢末之处,毒愈凝滞,药难到达。

艾灸之功为大。

内服菊花甘草汤至效。

如妄用疏利之剂,损耗真气,不惟无以去毒,而害反随之矣。

其治法。

即见前十法中。

  外科症治方药 #

  喉痹

  喉间肿痛,名曰喉痹。

古人通用甘桔汤主之。

然有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别,不可不审。

虚火者,色淡微肿,溺清便利,脉虚细,饮食减少。

此因神思过度,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至上炎,乃内伤之火,名曰慢喉风,虚证也。

午前痛甚者,属阳虚。

四君子汤加桔梗、麦冬、五味、当归。

午后痛甚者,属阴虚。

四物汤加桔梗、元参。

如不效,必加桂、附以为引导之用。

加减八味汤加牛膝主之。

若脉数有热,六味汤主之。

更有中寒咽痛,治用半夏桂甘汤,不可误投凉药。

实火者,醇酒膏粱,风火积热,火动生痰,肿痛暴发。

甚则风痰壅塞,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外至之火,名曰紧喉风,实证也。

宜用灯窝油和浆水灌之,导去痰涎。

或用土牛膝捣烂和醋酸灌之。

或针刺红肿之处,发泄毒血。

或用金锁匙吹之,俾喉渐松开,饮食可入,声音得出,乃止。

宜用加味甘桔汤。

热甚者,兼用三黄解毒汤。

谚云,走马看喉痹是也。

凡喉肿不刺血,喉风不吐痰,喉痈不放脓,乳蛾不针破,此皆非法。

又有劳嗽日久,咽伤声损者,无法可疗。

  外科症治方药 #

  缠喉风 #

  缠喉风症,咽喉肿痛,胀塞,红丝缠绕,故名缠喉风。甚则肿达于外,颈如蛇缠。探吐悉如前法。

  外科症治方药 #

  缠舌喉风 #

  缠舌喉风,硬舌根而烂两旁。以羊毛笔蘸甘草水洗之,吹以柳花散。

  外科症治方药 #

  乳蛾

  乳蛾生喉间,状如乳头。

一边生者,名单乳蛾,两边生者,名双乳蛾。

以小刀点乳头出黑而少者难治。

凡用刀针,血不止者,用广三七为细末,吹刀口上即止。

凡使刀针,不可伤蒂下及舌下根。

切记。

  外科症治方药 #

  舌衄

  舌衄出血不止,用六味汤加生地、麦冬、牛膝、玄参主之,并吹柳花散。

  外科症治方药 #

  悬痈

  悬痈生于上 ,形如紫李。宜针破痈头,用甘草汤搅尽瘀血,吹服柳花散。

  外科症治方药 #

  腮痈

  腮痈生腮下,绕喉壅肿。先用荠汁调玄明粉搅去其痰,再看其紫黑处,针去瘀血。其吹服如前法。

  外科症治方药 #

  喉疮

  喉疮,命门相火也。疮势灌脓,以银针挑破之,随用荆芥、甘草煎汤洗之。其吹服如前法。

  外科症治方药 #

  走马牙疳 #

  (牙痈 牙宣 牙痛)

  走马牙疳,牙龈红肿,渐变紫黑臭秽,胃热也。

牙痈,牙边肿痛,灌脓也。

牙宣,牙根尽肿,宣露于外也。

吹以柳花散,兼服清胃散。

牙痛,疗牙止痛散,兼服葛根汤。

  外科症治方药 #

  喉瘤

  喉瘤,生于喉旁,形如圆眼,血丝相裹。不可用刀针,宜吹麝香散,并服加味甘桔汤。

  外科症治方药 #

  茧唇

  茧唇,唇上起泡如茧,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贴以万金膏。

  外科症治方药 #

  肺绝喉痹 #

  肺绝喉痹,凡喉痹日久,频服清降之药,以致痰涌声喑,或痰声如曳锯,此肺气将绝之候也。

法在难治,宜用独参汤,或兼进八味汤,或兼用十全大补汤。

早服者,可救十中之一二。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四君子汤 #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大枣(二枚) 生姜(一片)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四物汤 #

  川芎(五分) 大熟地 当归 白芍(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加丹皮、麦冬、玉竹、山药、茯苓,退虚热至效。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加减八味汤 #

  大熟地(四钱) 山萸(去核) 山药(各二钱)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一钱五分) 肉桂五味(各五分)

  水煎服。本方去五味加附子,名八味肾气汤。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密钥匙 #

  治喉闭、缠喉风、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汤水难下。

  焰硝(一两五钱) 硼砂(五钱) 片脑(二分五厘) 雄黄(二钱) 白僵蚕(一钱)

  各另研为末,和匀。以竹筒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虽出,肿痛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服前药。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三黄解毒汤 #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柳花散 #

  治喉疮并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痛诸症。

  真青黛 蒲黄(炒) 人中白(各一两) 冰片(五分) 硼砂(五钱)

  共为细末,吹喉极效。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清胃散 #

  升麻(一钱) 生地(二钱) 黄连 连翘 丹皮(各一钱)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疗牙止痛散 #

  止牙痛神效牙硝(三钱) 硼砂(三钱) 雄黄(二钱) 冰片(一分五厘) 麝香(五厘)

  共为末,每用少许擦牙。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葛根汤 #

  葛根(一钱) 升麻(一钱) 甘草(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胜,加荆芥、防风、薄荷;火胜,加连翘、丹皮、生地、蒡子。

  外科症治方药 肺绝喉痹

  麝香散 #

  真麝香(二钱) 冰片(三分) 黄连(一钱)

  共为末,一日夜吹五六次。

  外科症治方药 #

  瘰

  瘰 ,颈上痰瘰 串也。此肝火郁结而成。宜用消瘰丸,兼服加味逍遥散。

  外科症治方药 瘰

  消瘰丸 #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胜计。予曾刻方普送矣。

  元参(蒸) 牡蛎( ,锉碎) 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外科症治方药 瘰

  加味逍遥散 #

  治肝经郁火,颈生瘰 ,并胸胁胀痛,或作寒热。甚至肝木生风,眩晕振摇,或切牙发痉诸症。经云,木郁达之是也。

  柴胡 茯苓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 丹皮 黑山栀(各一钱) 薄荷(五分)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

  鼻痔

  (鼻渊) #

  鼻痔,鼻生息肉也。起于湿热,可吹 砂散。鼻渊,鼻流浊涕不止也。起于风热,可用古拜散。

  外科症治方药 鼻痔

  砂散

  砂(五分) 白矾( 枯五钱)

  共为细末,每用少许,点鼻痔上即消。

  外科症治方药 鼻痔

  古拜散 #

  荆芥穗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有火者陈茶调下。

  外科症治方药 #

  耳

  (百虫入耳) #

  豆抵耳,耳内生疔也。乃肝经郁火所结,可用红棉散,兼服加味逍遥散加菊花。百虫入耳,以猫尿滴入,奇效。

  外科症治方药 耳

  红棉散 #

  白矾(二钱) 胭脂(一钱,炼火存性)

  上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更用棉杖子搅药掺入于耳底即干。若 耳抵耳加麝香五厘。

  外科症治方药 #

  眼丹

  (眼珠忽突) #

  眼丹,眼旁生泡,溃而流水也。属风热。加味逍遥散主之。又眼珠忽然肿胀突出,属祟症,平祟散主之。

  外科症治方药 眼丹

  平祟散 #

  黄连(二分) 甘草 冰片(各一分) 硼砂(三分)

  人乳调点两眼角立消。

  外科症治方药 #

  白秃疮 #

  (落发不生) #

  白秃疮,此火旺血虚而生虫也。麦饯散主之。发落不生,骨碎补为末,麻油调涂之。

  外科症治方药 白秃疮

  麦饯散 #

  用小麦一升,炒枯黄色,乘热入钵内为末,和硫黄末四两,白砒末五钱,搅匀,待冷取起,加烟胶半斤,川椒末二两,生枯矾二两,共碾极细。

临用葱汤洗净,末药二三钱,麻油调搽,油纸盖扎。

三日一换,换三次愈。

  外科症治方药 #

  粉刺雀斑 #

  粉刺雀斑,风热也,改容丸主之。

  外科症治方药 粉刺雀斑

  改容丸 #

  大贝母(去心) 白附子 防风 白芷 菊花叶 滑石(各五钱)

  上为细末,用大肥皂蒸熟去筋膜,捣和药为丸,早晚洗面。

  外科症治方药 #

  破伤风 #

  破伤风,因跌打伤头脑,而客邪乘之,以致手足搐搦,人事昏愦。天麻散主之。

  外科症治方药 破伤风

  天麻散 #

  天麻 生南星(泡去稀) 防风(各一两) 荆芥(三两)

  上为细末,每用五钱。连须葱白煎汤调下。

  外科症治方药 #

  跌打损伤 #

  跌打损伤之后,凡大小便通利者,可用广三七二三钱,酒煎饮之。

或服泽兰汤。

若二便不通,必加大黄。

其破损处,可用血竭为极细末掺之。

韭叶散亦良。

余用天下第一金疮药最佳,可保无虞。

  外科症治方药 跌打损伤

  泽兰汤 #

  通二便,除肠中瘀血,乃活命之灵丹也。

  泽兰 当归(各五钱) 红花(一钱) 丹皮(三钱) 青木香(一钱五分) 桃仁(去皮尖,研,十粒) 赤芍(一钱五分)

  水煎,热酒冲服。如大便不通,加大黄二三钱酒炒。

  外科症治方药 跌打损伤

  韭叶散 #

  止血如神。锻石同韭菜叶捣饼,贴壁候干,细研,筛下听用。

  外科症治方药 跌打损伤

  天下第一金疮药

  凡刀斧损伤,跌仆打碎,敷上实时止痛止血,更不作脓,胜于它药多矣。

其伤处不可见水。

余制此药普送,因路远者,一时难取,故刻方广传之。

今并笔书之,则此方传益广矣。

各乡有力之家,修合以济急也。

  雄猪油(一斤四两) 松香(六两) 面粉(四两,炒,筛) 麝香(六分) 黄蜡(六两) 樟脑(三两,极细) 冰片(六分) 血竭(一两) 儿茶

(一两) 乳香(一两,箬皮上烘去油) 没药(一两,同上制)

  以上药研极细,先将猪油、松香、黄蜡三味熬化,滤去渣。待将冷再入药末搅匀,瓷器收贮,不可泄气。

  外科症治方药 #

  乳痈

  (乳岩) #

  乳痈者,乳房 痛作脓,脓尽则愈。

其初起宜服栝蒌散,敷以香附饼,实时消散。

若已成脓,则用太乙膏贴之。

若溃烂,则用海浮散掺之,外贴膏药,吸尽脓而愈。

乳岩者,初起内结小核如棋子,积久渐大崩溃,有 岩之势,故名乳岩。

宜服逍遥散、归脾汤等药,虽不能愈,亦可延生。

若妄行攻伐,是速其危也。

  外科症治方药 乳痈

  栝蒌散 #

  栝蒌(一个) 明乳香(二钱)

  酒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乳痈

  香附饼 #

  敷乳岩,实时消散。一切痈肿皆可敷。

  香附(细末一两) 麝香(二分)

  上二味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

  外科症治方药 乳痈

  太乙膏 #

  治一切痈疽肿毒,用之提脓极效。

  肉桂(一钱五分) 白芷 当归 玄参 赤芍 生地 大黄 土木鳖(各五钱) 乳香末(二钱) 没药末(二钱) 阿魏(一钱) 轻粉(一钱五分)

血余(一团) 黄丹(六两五钱)

  以上各药,用真麻油一斤,浸入,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倾入锅内,文武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

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渣,将锅展净,入油,下血余再熬,以柳枝挑看。

俟血余熬枯浮起,方算熬熟。

每净油一斤,将炒过黄丹六两五钱,徐徐投入,不住手搅。

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叠叠旋起,其膏已成。

将膏滴入水中,试软得中,端下锅来,方下阿魏,散膏面上,候化尽。

次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倾入水内,以柳木搅成一块。

  外科症治方药 #

  附骨疽 #

  (伏兔疽) #

  附骨疽,肉里浮肿,而皮色不变也。宜用艾炷灸之。俾其转阴为阳乃吉。若生于膝上三寸,名曰伏兔疽,法在不治。

  外科症治方药 #

  蛇头毒 #

  蛇头毒,手足指肿,大如蛇头也。宜用艾炷隔蒜灸之。以雄黄、白芷等分为末,同大蒜捣烂灸之。或嚼生栗敷之亦效。

  外科症治方药 #

  脱疽

  脱疽,生于手足指,肿大如蛇头也。肿腐溃烂。掺以海浮散,贴以万全膏。

  外科症治方药 #

  疮

  疮,生于足之内外 。宜服生熟地黄丸,并敷海浮散,贴以万全膏。若湿热甚,而溃烂不收口者,于海浮散内加入黄柏散同敷,立效。

  外科症治方药 #

  肠痈

  肠痈,有生于肠内者,腹内胀急,大小便牵痛如淋,转侧摇之作水声,溃后则脓从大便出。

有生于肠外者,当脐肿痛,腹皮胀急,溃后则脓自脐出。

甚则穿溃大肠,食虫亦自脐去,势难为矣。

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

既溃,则用参 内托之剂。

  外科症治方药 肠痈

  千金牡丹皮散 #

  丹皮(五钱) 苡仁(一两) 栝蒌仁(去油二钱) 桃仁(去皮尖二十枚研)

  水煎服。 #

  外科症治方药 #

  悬痈

  (脏毒 内痔外痔 脱肛)

  悬痈,生于肾囊之后,肛门之前,又名海底漏。

最难收功。

脏毒生于肛门之两旁,初时肿痛,继则溃脓。

总由湿热相火,内灼庚金而然者。

宜服国老散、加减地黄丸,并敷海浮散,贴膏药,此一定之治法也。

内痔外痔,亦并可服前药。

洗以忍冬藤、菖蒲草,兼用田螺水搽之,可以立消。

脱肛属气虚,补中益气汤。

亦有血虚火旺者,四物汤加升麻。

  外科症治方药 悬痈

  国老散 #

  甘草(七段),用急流水一碗浸之。炙干,又浸又炙,以水尽为度。研细末,每日空心开水调下二钱。忌煎炒烟酒炙爆辛辣发气等物。

  外科症治方药 悬痈

  生熟地黄丸 #

  大熟地(九蒸晒) 大生地(酒洗,各三两) 山药(乳拌蒸) 茯苓(乳拌蒸) 丹皮(酒蒸,各一两半) 泽泻(盐水蒸一两) 当归(酒蒸) 白芍

(酒炒) 柏子(去壳隔纸炒) 丹参(酒蒸各二两)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蒸四两) 自败龟板(浸净童便炙炒研为极细末四两)

  共为末,用金石斛四两,金银花十二两,熬膏,和炼蜜杵为丸,每早淡盐汤下四钱。

  外科症治方药 悬痈

  田螺水 #

  法用大田螺一个,以冰片掺靥中,仰放盏内,少顷水流出。取搽痔疮上,其肿立消。

  外科症治方药 #

  下疳

  下疳,生疮湿痒,或阴茎肿烂,或如菌如蛇。此湿热之甚也。宜服九味芦荟丸,并用加味逍遥散。气虚者,佐以加味归脾汤。

  外科症治方药 下疳

  九味芦荟丸 #

  芦荟(五钱) 胡黄连 当归 芍药 川芎 芜荑(各一两) 木香 甘草(各三钱) 胆草(七钱酒浸炒焦)

  上为末,米粥糊丸麻子仁大,每服一钱或一钱五分,开水下。

  外科症治方药 #

  杨梅结毒 #

  杨梅结毒,不可搽轻粉,恐毒瓦斯入内。宜服忍冬汤,贴以万全膏,并用金蝉脱甲酒。

  外科症治方药 杨梅结毒

  忍冬汤 #

  金银花(一两) 甘草(二钱) 黑料豆(二两) 土茯苓(四两)

  水煎,每日一剂,须尽饮。

  外科症治方药 杨梅结毒

  金蝉脱甲酒 #

  治杨梅疮,不拘新久,轻重皆效。

好酒五斤,用大蛤蟆一个,浸酒封口。

煮香二枝取起。

待次日,随量之大小,总以醉为度。

冬夏盖暖出汗为效。

存酒次日只服量之一半,酒尽疮愈。

又治杨梅结毒,筋骨疼痛,诸药不效者更妙。

服酒后七日,不许见风为要。

忌口及房事百日,绝根矣。

  外科症治方药 #

  大麻风 #

  (赤白游风 鹅掌风 烂脚风)

  大麻风,皮肤肿起,搔痒顽麻,如树皮吐汁之状。

此湿毒生虫,甚则眉毛剥落,鼻柱崩坏,事不可为也。

宜服蕲蛇酒,搽以当归膏。

赤白游风,肌肤搔痒起皮也。

鹅掌风,手足心顽浓起皮也。

烂脚风,脚下湿烂也。

并可搽当归膏,内服逍遥散,兼用生熟地黄丸。

  外科症治方药 大麻风

  蕲蛇酒 #

  (乌梢蛇亦可用)

  蕲蛇(去头尾,一具) 生地(二两) 黄柏 苦参 丹参 菊花 银花 丹皮 赤芍 当归两五钱)

  上煮好生酒五六斤,退火,七日饮。

  外科症治方药 大麻风

  当归膏 #

  治疠风,并可搽去游丹鹅掌风。

  当归 生地(各一两) 紫草 麻草 木鳖子(去壳) 大枫子(去壳) 防风 黄柏 玄参(各五钱) 麻油(八两) 黄蜡(二两)

  先将前九味入油熬枯,滤去渣,再将油复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黄蜡,试水中不散为度。候稍冷,倾入盖碗内,坐水中出火毒。三日听用。

  外科症治方药 #

  汤泡火烧 #

  汤泡火烧,不宜见冷水。宜用白芝麻壳烧灰存性,研细末敷之。若患处干燥,则用麻油调搽。或用柏子树皮为末,麻油调敷亦善。

  外科症治方药 #

  疥疮

  (天泡疮) #

  疥疮,有细小不足脓者,多属风热。

有肥大灌脓者,多属湿热。

俱用麻黄膏搽之,十日可愈,而不隐疮。

仍多服金银花为妙。

更有天泡疮,肿起白泡,小者如绿豆大,大者如蚕豆大,连片而生。

或生头顶,或生耳前后,宜用黄柏散敷之立瘥。

  外科症治方药 疥疮

  麻黄膏 #

  雄猪油(四两) 斑蝥(三个) 麻黄(五钱) 蓖麻子(一百粒去壳研烂) 大枫子(一百粒去壳研烂)

  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

  外科症治方药 疥疮

  黄柏散 #

  黄柏一大块,以猪脂涂搽,炙为末,麻油调搽。

  外科症治方药 #

  顽癣

  顽癣,乃湿热凝聚,虫行皮中。有顽浓坚硬者,俗称牛皮癣,是宜用百部膏搽之。

  外科症治方药 顽癣

  百部膏 #

  百部 白藓皮 蓖麻子(去壳) 鹤虱 黄柏 当归 生地(各一两) 黄蜡(二两) 明雄黄末(五钱) 麻油(八两)

  先将百部等七味入油熬枯,滤去渣,复将油熬至滴水成珠。再用黄蜡试水中不散为度。

  端起锅来,将雄黄末和入,候稍冷,便入瓷盆中收贮。退火听用。

  外科症治方药 #

  自刎

  救自刎法,凡自刎喉管未断者,不可见水。

急用麻线缝之,外以血竭细末搽之,随用天下第一金疮药浓涂之,绵纸盖定。

然后用挟布裹脚缠住,线扎之。

间日加敷药,头不可动摇,十日愈。

  外科症治方药 #

  竹木刺入肉 #

  竹木刺入肉,拔不出者,用象牙磨水滴之,良久自出。或用蝼蛄捣烂敷之亦出。若日久血凝肿胀者,以花蕊散,用象牙水调敷,瘀血散而刺并出矣。

  外科症治方药 竹木刺入肉

  花蕊散 #

  花蕊石为末八两,硫黄末四两,和匀,瓦罐盛之,封口,盐泥固,须晒干,安风炉中。

  上下着火,炼二炷香。候冷打开,研筛为极细末,收贮。此散瘀血之神药也。

  外科症治方药 #

  疯犬咬 #

  (毒蛇蜈蚣咬)

  疯犬咬,用明雄黄末五钱,杏仁去皮尖一百粒炒研。

每服二钱,虎骨煎酒送下,服尽必愈。

外并用此敷患处。

毒蛇、蜈蚣咬,用明雄黄细末,用蒜捣烂敷之。

内服白芷护心散。

  外科症治方药 疯犬咬

  白芷护心散 #

  白芷(一两) 乳香(三钱) 雄黄(五钱)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四钱,清酒调下。

  外科症治方药 #

  误服砒毒 #

  (野菌毒) #

  误服砒毒,小蓟根捣汁灌之。或用金汁灌之。或用明矾、大黄为末,新汲水调灌之,得吐利为效。野菌毒亦用金汁解之,紫金丹亦佳。

  外科症治方药 #

  自缢

  救自缢,抱下除解绳索,用好肉桂三钱,煎汤灌之。

  外科症治方药 #

  落水

  救落水,以其人横伏水牛背上,沥出腹中之水。如无牛,以凳代之。随用通天搐鼻散吹鼻孔中,得嚏则活。独用半夏末吹之亦佳。

  外科症治方药 #

  魇梦不醒 #

  魇梦不醒,吹以通天散,更用葱白生姜煎汤灌之。

  外科症治方药 魇梦不醒

  搐鼻通天散 #

  猪牙皂角(去皮弦一两) 细辛(去叶) 半夏(各五钱)

  共为极细末,每用一二分,吹鼻中,得嚏则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