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十药神书

  增订十药神书 #

  原序

  余自髫稚学业医道,考究方脉,三十余年,遍历江湖,多学广博者,不过言国文本形容之耳明医道,精通方术,用药如发矢,无不中的。

余曰:必神人也!遂拜为师,得授奇方一册,阅之,或群队者,或三四味者,皆余目观至人用效者也,使予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

自此回至吴中,一用一捷,无不刻验。

信乎奇方,可锓梓者也。

余以三余暇日,将至人所授奇方,并日用决效之法,类成一帙,名曰《十药神书》。

盖用效者,辄记录之。

今西浙大痴道人与余通家之好,用礼求授,故录以奉养生济人之功用尔。

  时至正戊子春正月三阳日可久书于姑苏春先堂

  潘序

  余奉使渡台后,感受海外瘴疠,吐血咳嗽,公余 阅是编,照方试服,不旬日血止而嗽亦平降胃,牡丹皮、山栀等味以泻肝胆之火,然后清金补土,固其营卫,以次奏功,焉得不愈?经陈修园先生逐方详注,极为精当。

余又以己意及名人所论,随笔添注于上。

汪子用大令索阅是编,读而好之,用之有效,因为付梓,剞劂既竣,并乞弁言。

  光绪己卯秋吴潘 书于鄂署之精白堂。

  周序

  予读此十方,俱出人意表,其间次序缓急,可为千百世法,即不必十方并用,要无能出其范辄用六味地黄增减,冀其收功,皆由《医贯》入手,而未尝从《神书》体会者也。

彼谓肾水衰则火炎为患,壮水之主,可镇阳光也。

孰知人之犯此病者,阴虚固多,而他因得亦复不少。

假如从劳力而得者,其伤在足太阴矣;从忧思而得者,其伤在手少阴矣;从嗜饮而得者,其伤在手太阴矣;从愤怒而得者,伤又在足厥阴矣。

皆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岂一壮水可以胜其任乎?总之,人身之血,附气而行者也。

一脏伤则气必不调,而血遂溢于外,故逆则上出,坠则下行,滞则阻痛,寒则凝,热则散,此自然之势也。

后之君子于诊视之际,闻问之余,斟酌而得其情否乎?果能于此着眼,视其病之所伤在何脏?脉之所伤在何部?时之所值在何季?思过半矣。

余曾治一咯血之人,平日极劳,每咯紫黑色俱成小块者,然必是饱食则多,少食则少,不食则或少或无。

予以韭汁、童便、制大黄治之,二服而安,后以补中益气加血药愈。

而知者以为怪妄,予谓极平常。

盖实从《神书》究心,而置《医贯》为谈料者也。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吴门周扬俊识于星沙寓中

  十药总论 #

  夫人之生也,皆禀天地之气而成形,宜乎保养真元,固守根本,则一病不生,四体轻健。

若难,盖因人之壮年血气充聚,津液完足之际,不能守养,惟务酒色,岂分饥饱,日夜耽欲,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精液,则呕血吐痰,骨蒸烦热,肾虚精竭,形羸,颊红,面白,口干咽燥,小便白浊,遗精盗汗,饮食难进,气力全无。

斯因火乘金位,重则半年而毙,轻则一载而倾。

况为医者,不究其源,不通其治,或大寒大热之药,妄投乱进,不能取效。

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者,无察其情。

予师用药治痨,如羿之射,无不中的。

余以用药次第,开列于后,用药之法,逐一条陈。

如呕血咳嗽者,先服十灰散劫住,如不住者,须以花蕊石散止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

止血之后,患人必疏解其体,用独参汤补之,令其熟睡一觉,不要惊动,醒则病去六七矣,次服保真汤止嗽宁肺,太平丸润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气,保和汤分治血盛、痰盛、喘盛、热盛、风盛、寒盛六事,加味治之,余无加法。

又服药法曰:三日前服保真汤,三日后服保和汤,二药相间服之为准,每日仍浓煎薄荷汤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缓缓化下,至上床时候,如此用之,夜则肺窍开,药必流入肺窍,此诀最为切要。

如痰壅,却先用饧糖烊消化丸百丸吞下,又根据前嚼太平丸,令其仰卧而睡,嗽必止矣。

如有余嗽,可煮润肺膏服之,复其根本,完其真元,全愈之后,方合十珍丸服之,此谓收功起身药也。

前药如神之妙,如神之灵,虽岐扁再世,不过于此,吁!世之方脉用药,不过草木金石,碌碌之常耳,何以得此通神诀要奇异之灵也?余蒙师授此书,吴中治痨何止千万人哉!未尝传与一人,今卫世恐此泯失,重次序一新,名曰《十药神书》,留遗子孙以广其传矣。

  甲字十灰散 #

  治痨症,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草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

  十灰大小蓟大黄,栀子茅根茜草根,侧柏叶同荷叶等,棕榈皮并牡丹尝。

  陈修园按:前散自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色变为黑,而不知存性二字,大地,而未效者亦复不少,推原其故,盖因制不如法,亦因轻药不能当此重任,必须深一步论治。

  审其脉洪面赤,伤于酗醉恼怒者,为火载血而上行症,余制有惜红丸,日夜三四服,但须以麻沸汤泡服,不可煮服为嘱。

审其素能保养,脉沉而细,面赤淡白,血来时外有寒冷之状者,为阳虚阴必走症,余制有惜红散加鲜竹茹,日夜服三剂,其药之配合,散见于拙刻各种中,兹因集隘,不能备登。

  乙字花蕊石散 #

  五脏崩损,涌喷血出成升斗者,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为粉,不拘多少)

  上用童便一盅,顿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服此以后药补之。

  潘按:一治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胎衣不下,脉急,不省人事,但心头温者,急用一服灌下,瘀血化水而出,其人即苏,效验如神。

  花蕊石须火 研,炖分酒醋和童便,功能化瘀为黄水,轻用三钱重五钱。

  甲乙二方论 #

  治吐血者,兢推可久。

而葛先生首以二方为止血要着,明明劫剂,毫无顾忌。

予由绎之,始,发热面红,无不相因而致,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得一分上升之火,易为收拾。

何今日之医,动以引血归经为谈,不可概用止血之味,甚至有血溢于外,吐出亦美,壅反为害。

  遂令病者信之,迁延时日,阴虚阳旺,煎熬不止,至于不救,果谁之咎?倘谓引经,可必不妨少俟几日,后用补阴,元神可复。

吾恐有形之血,岂能使之速生?而无偶之阳,何法使之速降?予所以一再思惟,而悟先生急于止血之大旨也。

  潘按:《金匮》治虚痨症,以补虚、祛风、逐瘀为三大纲,此不易之准绳。

  陈修园按:虚痨症,《金匮》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从肾虚以立法;建中汤,从脾以立法;立法,是以补虚为一大纲也。

以薯蓣丸治风气百疾,虚羸诸不足,是以祛风为一大纲也。

以大黄 虫丸,治干血成痨,是以逐瘀为一大纲也。

三纲鼎足,为此症不易之准绳。

今葛仙翁以花蕊石散,继于十灰散之后,虽云止血,实欲使瘀血化为黄水而不见血也。

然自余思之,吐血既止,而离经之血,蓄而不行,不可不用此散化之。

若血来势如涌泉,相续不绝,竟用此散,令其尽化为水,是令一身之血,俱归乌有,尚有生理乎?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此其一也。

且三大纲因虚而成痨,医书恒有治法,而因风而致者,言之颇罕,而因瘀血而致者,除仲景《金匮》大黄 虫丸,仲景短剧百痨丸外,未有发明其旨。

且《金匮》以薯蓣丸与大黄虫丸并举,意以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怯症种种所由来也。

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生大黄之多,以行瘀也。

附录仲景百痨丸方,当归炒乳香没药各一钱,人参分数阙,虻虫十四个去翅足,水蛭十四个,炒桃仁十四粒,去皮尖,大黄四钱,蜜丸如梧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劳水下,取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

百劳水者,杓扬百遍,即甘澜水也。

(虫,一名地鳖。

  潘按:薯蓣丸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虫丸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风气不虫丸专治瘀血成痨之症。

  丙字独参汤 #

  止血后,此药补之。

  大人参(二两,去芦)

  上每服水二盏,枣五枚,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后服诸药除根。

  功建三才得令名,阴阳血脱可回生,人参二两五枚枣,服后方知气力宏。

  潘按:世之用参者,或以些少姑试之,或加他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生?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惟咳嗽去之。

  丙字人参汤论 #

  凡失血后,不免精气怯弱,神思散乱。

前方虽有止血之功,而无补益之力。

故有形者之阴,自注云:宜熟睡一觉,使神安气和,则烦除而自静。

盖人之精神由静而生,亦由静而复也。

  奈何今之医者,遇吐血家,乃视参如毒耶!陈修园按:《神农本草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

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

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

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何后人信从宋元无稽之说,而反疑开天明道之圣经耶?此症用至二两,以失血之后,脏阴太虚,阴虚则不能维阳,阳亦随脱,故用二两,任专力大,可以顷刻奏功。

但人参虽有补虚之功,而咳嗽者忌之。

乘此大血甫止之际,咳嗽未作,急急饮之。

若得熟睡一夜,则血从心脏而生,沛然莫之能御,即所失成升成斗,周时补之而有余矣。

若睡未足而惊醒之,则血亦停而不生矣。

若血止一二三日而始服之,不徒无益而有害。

周氏旧注亦超,但以人参为补气之品,未免囿于俗见。

然人参补阴与地黄龟板之一于补阴者不同,按其字义,参者,参也,其功与天地人并立为三,且能入肺,肺为一身之橐龠,谓为益气,却亦近道,程山龄谓贫者

  丁字保和汤 #

  久嗽肺痿。 #

  知母 贝母 天门冬 款冬花(各三钱)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各二钱) 甘草兜铃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胶 当归 地黄 紫苏 薄荷

百部(各一钱五分)

  上以水二盏,生姜三片,煎一盏,入饴糖一匙调服,日三,食后各进一盅,与保真汤相间服。

  血盛,加炒蒲黄、茜根、藕节、大蓟、小蓟、茅花、当归。

  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茯苓、枳实、枳壳。

  喘盛,加桑白皮、陈皮、萝卜子、葶苈子、苏子。

  热甚,加山栀子、黄连、黄芩、黄柏、连翘、大黄、款冬花。

  风甚,加荆芥、防风、菊花、细辛、香附子、旋覆花。

  寒甚,加人参、桂枝、腊片、芍药。

  知贝款天冬各三,二钱杏薏味天花,钱半二百阿归地,紫菀兜苏薄桔甘。

  潘按:与太平丸药品有十味同,既有宁嗽金丹,不必再服此汤。

薏苡仁以及桔梗、贝母,见《千金》、《外台》,治肺痿,甘草、干姜,《金匮》治肺冷之方。

  紫菀、款冬、五味、百部、地黄、阿胶、兜铃、杏仁、甘草,亦从《外台》止嗽生津各方采来,所谓复方是也。肺症生姜不可轻用。

  加减歌 #

  归茅大小蓟蒲黄,藕节茜根血盛当,痰盛南星陈半入,茯苓枳实壳须将。喘加桑白陈皮等,寒甚加参兼牡桂,芍加蜡片不须言。

  陈修园按:此方治久嗽,不过类集顺气化痰,清火解郁之品,以多为贵,绝无把柄。

抑又思所宜,百部、款冬苦温,非血后所宜,兜铃、花粉、杏仁亦为中虚所忌,知母、贝母、天门冬、地黄、阿胶、百合性寒而滞,力亦轻微,其去市肆中之问症立方,摇铃辈之笼统配合以零卖者几希耶!然此方屡见于大家之书,如明季龚太医各刻,及《万病回春》、《寿世葆元》等本亦载之,但方名间有不同,药品偶有增减,村医用之,往往见效。

余向以病患寿算未终,总不归功于此方,亦随见而随忘之耳。

今得此书,始知礼失而求诸野,沾体涂足中大有人焉!转悔从前之肉眼也,究于此方未得其旨,大抵奇之弗去而偶之,一方不去而复之,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且其轻重,大有法度。

加生姜之辛温以润肺,饴糖之甘,培土以生金,

  戊字保真汤 #

  治虚弱骨蒸体虚。

  当归 生地黄 白术 黄 人参(各三钱) 赤茯苓 陈皮 赤芍药 白茯苓 甘草浓朴钱)

  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五枚,煎,与保和汤间服,每日一服。

  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淋浊,加萆 、乌药、猪苓、泽泻。

  便涩,加石苇、 蓄、木通、赤苓。

  遗精,加龙骨、牡蛎、莲心、莲须。

  燥热,加石膏、滑石、鳖甲、青蒿。

  盗汗,加浮小麦、牡蛎、黄 、麻黄根。

  参 归地术三钱,赤白茯苓朴草兼。赤芍陈皮钱半等,味柴白芍二冬编。骨皮熟地和知柏,各一钱加姜枣煎。

  加减歌 #

  骨蒸又见悸和惊,枣远茯神柏子仁。淋浊萆乌猪泽入,遗精龙牡莲须心。小便涩要加石苇, 蓄木通共赤苓。燥热青蒿石滑鳖,麻根盗汗蛎浮 。

  丁戊二汤方论 #

  一名保和者。

因失血之后,气血未调,率难把握。

然调血者,以气为主。

调气者,实肺为司其所以为保矣!至保真则气血之味俱等,大旨以甘温为主,甘凉佐之,而苦寒又佐之,未常禁用苦寒也,而与今日之用寒凉者异矣。

曰保真者,大辅其正,兼泻其邪,使生机活泼,油油然而不已也。

两方如法大备,然非尽用,亦姑列之,以伺去取耳。

学人须知。

  陈修园按:此方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肉桂,加赤苓、赤芍、生地、天冬、麦冬、五味子,肝火即雷火也。

知母、黄柏以降肾火,肾火即龙火也。

又合麦冬、五味子为生脉散,俾水天一气。

又合天门冬为三才汤,以位育一身。

最妙是陈皮、浓朴、甘草入胃,宽中行滞,导诸药各尽其运动之力,而协和共济,且药品轻重得宜,大有法度。

但芍药以花之赤白别之,其根则不可辨也。

药肆中另有一草,叶小根大,与芍药无异,余家山中亲见采药人握取盈囊,问之,则曰药铺所备赤芍,皆此种也。

始信《本草崇原》注云:赤芍不知何草之根,今外科小儿科习用害人之说,非虚语也,方中当去之。

  己字太平丸 #

  治久嗽肺痿肺痈。

  天门冬 麦门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各二两) 杏仁 当归 熟地 生地 阿胶珠黄连(各一两五钱)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两) 白蜜(

四两)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和匀,用银石器,先下白蜜炼熟,后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香略熬三二沸,丸吞下,却噙嚼此丸,仰卧使药流入肺窍,则肺清润,其嗽退除,服七日病痊。

凡咳嗽只服此药立愈。

  二两三冬二母如,归连二地杏阿珠,各需两五余皆两,京墨蒲黄薄桔俱。

  潘按:与保和汤药品有十味同,兹加金箔用蜡丸,名为宁嗽金丹,甚效。镇定魂魄、宁安惊悸,连服五七丸即愈。心岸配送吴莲叔见之佩甚,称扬不已。

  己字太平丸论 #

  太平丸,非正方也。先生意计周密,恐人气血渐复之后,尚留一分未尽,必有一分未妥。特妙也。

  陈修园按:方中润燥化痰养液,少佐薄荷以利气,无甚深义。

唯杂以黄连之苦寒,麝香之走味苦寒,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气之寒而泻之,一物而兼补心泻心之妙。

故凡久嗽,肺痿肺痈,得此则火不克金,而金自受益矣。

《本草经》又云:麝香主辟恶气,去三虫,盖劳嗽不已,则为瘵病而生虫,非泛常之药所可治,唯麝为诸香之冠,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正能辟邪而杀虫,瘵病之有虫,如树之有蠹,唯先去其蠹而后培其根,则发荣滋长矣。

况咳嗽不离于肺,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肺窍宜开不宜闭,喉窍宜闭不宜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而为患,必得麝香之香气最盛,直通于鼻窍而开之,则呼吸顺而咳嗽之病除根矣。

旧注未阐出所以然之妙,今特补之。

  庚字沉香消化丸

  治热嗽壅盛。 #

  青礞石 明矾(飞,研细) 猪牙皂角 生南星 生半夏 白茯苓 陈皮(各二两) 枳壳枳实(各一两五钱) 黄芩 薄荷叶(各一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和匀,姜汁浸神曲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每夜临卧饧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二药相攻,痰嗽除根。

  南星皂半茯苓陈,礞石明矾二两均,枳实壳皆需两五,薄芩一两五钱沉。

  庚字消化丸论 #

  人见此数味,或畏其狠,即予亦嫌其峻。然先生注云:痰热壅盛,乃以上治。其不至壅盛者不可?若情形消瘦者,未可用也。是又在学人临证自明耳。

  陈修园按:此方即滚痰丸去大黄,加明矾、皂角、南星、半夏、茯苓、陈皮、枳壳、枳实、滚而下,而不知不得痰之所在,徒下其粪,则反伤胃气也。

盖痰者水也,水者气也,水性下行,得火则上沸而为痰,方中所以取用黄芩以清火。

水非气不行,气滞则水亦滞,遂停瘀不行而为痰,方中所以取用沉香、陈皮、枳壳、枳实等药,重重叠叠,以顺气、化气、行气,且水汜滥则患大,由于地中行则天下安。

方中取半夏、南星之辛温,茯苓之淡渗,以燥治湿,即以土制水之义。

语云:见痰休治痰是也。

方中唯礞石化痰为水,质重而力大,薄荷利气化痰,体轻而行速,二味为治标之药,亦轻重各得其宜。

最妙是明矾皂角二味,凡水混浊,入明矾搅之,则浊者立刻转清矣。

衣服污秽,以皂角洗之,则污者随涤而净矣。

古人制方之周到如此,所疑者,虚劳之症,不能当此峻剂,然病重药轻,多致误人,喻嘉言讥为养杀,不如筹一生路而为破釜沉舟之计,尚有余望。

每见痰嗽不绝,肌骨消瘦,声哑骨蒸,五更更热而汗出,早饭后皮肤虽热,而脊背畏寒,手指微冷,此痨损既成,十不救一之症。

医者议论互异,而一种迂儒,谓肺虚液少,但云保肺,尤其浅也。

必以六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常服,土旺自可生金,毋区区于保肺。

因前病金受火克,但知清心,治其末也,必以清心也。

此为东垣立斋之法,人人信服而不疑。

且有更进一步,自夸为得张景岳之心法,谓真水为元阴,真火为元阳,皆根于命门,元阴之水中生艮土而上润肺金,元阳之火中生坤土而上通心火,阴阳互根而不相离,六味汤丸、左归饮丸、八味汤丸、右归饮丸皆为极品,自此说一行,而虚劳之证,十患九死,曷不思脾为诸脏之母,当无病时,常服补药,尚难进其饮食,长其肌肉,至虚损病笃之时,将何法补其不足,且能令其有余以生金耶?肾为寿命之根,当无病时常服补药,尚难充其精气,强其腰膝,至虚损病笃之时,又何法补其不足,且能令其有余以济火耶?乡愿为德之贼,吾谓庸医之阴毒,更甚妄医之阳毒也。

近日更有袭取叶天士一派,遇有感冒,即用前胡、干葛、杏仁、桑叶、桔梗、紫苏、防风、茯苓、橘红、苏法夏、神曲、谷芽、麦芽、山楂炭、甘草为主方,头痛加川芎、白芷,身痛加羌活、秦艽,咳嗽加紫菀、百部,口渴加麦冬、花粉,小便短少,加滑石、木通、泽泻、猪苓,腹胀加浓朴、枳实、萝卜子、砂仁壳,皮肤作痒,加蝉退、白蒺藜、连翘,喉痛加元参、射干、牛蒡子、贝母,寒热往来,加柴胡、酒芩,腰膝痛加牛膝、杜仲,脚肿加木瓜、防己,病从怫郁,则加黑郁金、香附,发热不退,加白薇、地骨、青蒿、白芍,数日未愈,曰当略调其气血,加当归,酒芍,何首乌,干地黄、丹参、沙参等,出入互用。

至于久病虚人,则以辽东海参、燕窝、鲍鱼、谷芽、首乌、炙草等为主,其参、术、 、苓、二地、桂附、吴萸、炮姜等,随症加入,而金银花炭、枸杞炭、菊花炭、白术炭、地黄炭、鲜桑枝、金银花藤、泡淡干姜渣、泡淡附子、泡淡吴茱萸、秫稻根须、鳖血柴胡、五色石芸、冬瓜子、整个生扁豆、黑 豆皮、绿豆皮、西瓜翠皮之类,曰我是叶天士一派,与恒法不同。

而不知叶天士居江苏,该处人腠理较薄,外邪易入而亦易出,不用仲景正法,故于《伤寒论》一部,未得师授,议论甚觉隔靴,其于杂症,胸中颇有书卷,加以绝世聪明,临症甚多,所以名噪一时。

  而虚劳一症,专祖《十药神书》,不必全用其方,神而明之,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何若辈仅于《临症指南》中,食其糟粕,而伪托之也耶?

  辛字润肺膏 #

  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净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两) 白蜜(二两)

  上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七药相间服之亦佳。

  真粉真酥并柿霜,杏仁净研两平当。蜜加二两调粘用,灌入肺中水煮尝。

  辛字润肺膏论 #

  血去则燥,燥则火旺,肺必枯。

欲从肾源滋水,而不先滋水之母,有是理乎?然肺为多气少寒,不独凉金,且以培土,人所未知也。

润肺之中,意则甚美,故曰:医者,意也。

  陈修园按:方中真粉,即《伤寒论》猪肤汤之白粉也。

本文未明为何粉,一说即天花粉,主中土,交水火而止烦燥,而且藉土气以生金。

二说俱有深义,余每用则从后说,今读先生此方,又阅周氏所注,真白粉即天花粉无疑。

嘉庆丁巳岁,余应兴泉观察阿公,泉州郡伯张公聘,主清源书院讲席。

日者用天花粉一味,药铺送白粉一包,其色晶莹洁白,迥出诸药之上。

余传问之,答曰:此物最贱,而制造却难,惟冬月叶落,其气尽归于根,掘取,以法取汁,和水淘洗,澄之,晒干收贮,才有如此宝色,若无此色,恐伪物弗效,不如止用天花粉片之较妥也。

今先生加一真字,何等郑重其辞。

推而论之,《金匮》于虫病制有甘草粉蜜汤以杀虫,若虚痨久嗽,为瘵虫蚀虫,铅粉性毒,能杀三虫,今杂于蜂蜜柿霜羊肺之中,诱虫食之,旋而甘味尽,毒性发而虫患除矣。

此非正解,亦可备之,以启悟机。

  壬字白凤膏 #

  一切久怯极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

  黑嘴白鸭(一只) 大京枣(二升) 参苓平胃散(一升) 陈煮酒(一瓶)

  上将鸭缚定脚,量患人饮酒多少,随量以酒烫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入酒,搅匀饮之,直入实纳参苓平胃散末,填满鸭肚中,用麻扎定,以砂瓶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煨,将陈酒煮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枣子,阴干,随意用参汤化下,后服补髓丹,则补髓生津,和血顺气。

  参苓平胃散一升,京枣二升酒一瓶,黑嘴白毛肥鸭一,照方如法制来斟。

  陈修园按:怯而日久,虚极而惫,而且咳嗽不已,则肺日因嗽而动扰矣。

吐痰不已,则肺因之草木所能治。

故用黑嘴白鸭一只为君,盖以毛白者味较清而入肺,嘴黑者骨亦黑而入肾,取金水相生之义,亦资异类有情之物以补之也。

最妙入京枣二升,取其甘温以补胃。

平胃散一升,取其消导以转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安则脏腑俱安,与保真汤佐以浓朴同义。

叶天士于此书亦参透其旨,但其方随症加入,以致学徒刊刻汇案,用浓朴者,于虚痨门止收一方,意者,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重其道而不轻传欤,修园则异于是。

  癸字补髓丹 #

  久痨虚惫,髓干精竭,血枯气少,服煎药愈后,服此药。

  猪脊膂(一条) 羊脊膂(一条) 团鱼(一枚) 乌鸡(一只)

  四味制净,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于沙瓮内煮熟擂细,再用后药。

  大山药(五条) 莲肉(半斤) 京枣(一百枚) 霜柿(十个)

  四味修制净,用井花水一大瓶,于沙瓮内煮熟擂细,于前熟肉一处,用慢火熬之,却下明胶(四两) 黄蜡(三两)

  上二味逐渐下,与前八味和一处,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并知母黄柏末各一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时候,枣汤下。

  猪羊脊膂鸡团鱼,煮擂宜当去骨需。霜柿十枚京枣百,建莲八两五条薯。熟和前味熬文火,黄蜡明胶渐入诸。知柏四君平胃末,各和一两制丸茹。

  陈修园按:久痨虚惫,髓干精竭等症,服煎药愈后,服此药二十字,是为虚痨既愈症,筹一不历试。

初服间或少效,久之无不增剧,名医俱束手无策。

然药以治病,食以养人,二语参透,大有妙议。

盖得病日久,日在药中,禾黍之肠,改充杂草,肠胃之所恶者药也,若更以药投之,是重困之而不能堪矣。

先生用山药、莲肉、京枣、霜柿,取日食之果菜,以悦脾胃之性情,用猪髓、羊髓、团鱼、乌鸡、牛胶,日用之肉食,以充脾胃之虚馁,即扁鹊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

《内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惟方中黄蜡一味,俗医见之,无不惊骇。

《本草备要》谓服此物,着于肠胃,令人泻利不止威喜丸用此熔化为丸。

王晋三注云:黄蜡性味缓涩,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为元阳虚惫,遗浊带下之神品。

俗传本草之害人,往往如此,况此丹尽属骨肉有情之品,温养吾身之气血,与无情之草木悬殊。

叶天士用人乳粉、秋石霜、血余灰之类,引人身之膏脂,以为继续之计,亦由此方中悟出。

若紫河车污秽有毒,服之无不发热减食,岂非惑于以人补人之说,忍心害理,适以自KT 也耶?又按:明胶是取嫩肥黄牛皮,以河水制造为之,或用牛肉煎法去滓,再熬成膏,每斤入姜制半夏末二两,名为霞天膏,治痨伤久嗽。

乾隆丁未,余肄业鳌峰书院,孟瓶庵师言其督学四川时,患嗽数月,同寅制馈,原素不食牛,拜受而不敢尝。

署中阅卷张友,患痰症二十余载,喜而尝之,胶痰成块,吐出甚多,半月全愈,身体立见壮健,附志之以广其传。

  王节斋云: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夜发热,哈哈咳嗽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

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患惜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可获全功。

  潘按:古人所谓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症,与近日之阴虚火旺者,吐血咳嗽正自相反,误用致害人为幸甚。

  周氏总注:予读此十方,俱出人意表,其间次第缓急,可为千百世法,即不必十方并用,要血症者,辄用六味地黄增减,冀其收功,皆由《医贯》入手,而未尝从《神书》体会者也。

  彼之肾水衰,(足少阴)则火炎为患,壮水之主,可镇阳光,孰知人之患此病者,阴虚(肾)固多,而他因者,亦复不少。

假如从劳役饥饱而得者,其伤在足太阴(脾)矣;从忧患而得者,其伤在手少阴(心)矣;从嗜饮而得者,其伤在手太阴(肺)矣;从愤怒而得者,其伤又在足厥阴(肝)矣。

此足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岂一壮水可以胜其任乎?总之,人身之血,附气而行者也。

一脏伤,则气必不调,而血遂溢于外。

故逆则上出,坠则下行,滞则阻痛,寒则凝,热则散,此自然之势也。

后之君子,于诊视之际,闻问之余,斟酌而得其情否乎?果能于此着眼,视其病之所伤在何脏?脉之所伤在何部?时之所值在何季?思过半矣。

曾治一咯血之人,平日极劳,每咯紫黑色俱成小块者,然必是饱食则多,少食则少,不食或少或无,余以韭汁童便制大黄治之,二服可安,后以补中益气汤加血药而愈。

知者以为怪妄,予谓极平常,盖实从《神书》究心,而置《医贯》为谈料者也。

  平胃散方(附)

  浓朴(姜制,炒) 陈皮(去白,各五两) 苍术(去皮,米泔浸炒,八两) 炙甘草(三两)

  本方加人参、茯苓各二两,即名参苓平胃散。

  四君子汤(附)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两) 炙甘草(一两)

  跋

  吾吴天士叶先生,凡治吐血症,皆祖葛可久《十药神书》,更参以人之性情,病之浅深,随,虽卢扁亦莫可如何矣。

家藏此书有年,几获脉望,故亟付梓。

然书中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不知十方中错综变化有几千百方。

故复采周氏之说,使人粗晓,业是者,更察虚损二字,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古吴瘦樵程永培识。

  此叶天士家藏秘书也,前此流传,皆为赝本。余归田后,始得原书,重为订注,附于《伤寒以取胜也。然奇而不离于正,故可取焉。闽长乐陈念祖识。

  姑苏葛可久先生,精通方术,与丹溪朱彦修齐名。

所着《十药神书》,专治虚损。

虽编中仅传,皆为赝本。

修园解组后,始得原书,重加注解,将刊附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后而未果。

乙卯岁,萱从旧书坊中,得一钞本,于今三年矣。

遍询方家,俱无是书,不敢私自秘藏,因并作汤方俚歌,亟谋付梓,以广其传,庶不负先生寿世寿人之意云尔。

  咸丰岁次疆圉大荒落季冬后学林寿萱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