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机启微

  原机启微 元 倪维德

  序

  《原机启微》一书,敕山老人所着也。

敕山吴人,生胜国时,卒于洪武初,少受书碧山汤公,得其疏通知远之旨,好积坟素,多至五千卷,为重屋栖之。

恣其探讨,以才博闻,或劝之仕,则曰富贵有命,不可强也。

时元季崩剥,意不欲仕乱世,故谩应云,晚置别墅于敕山,逍遥物外,自称敕山老人,人亦随称之。

敕山尝读《黄帝内经》,慨然叹曰:穷而在下,可以济人利物者,其惟医乎。

乃益发古今方书,研究而会通之。

不数年,尽能工其术。

其治人,无问贵贱男女,内外大小,凡所治咸效,专以慈仁为意,未尝邀报谢,故施惠博而道益尊。

浙河之西,其声 然震也。

是书载治眼一科,书凡二卷。

上卷论病疾之原,下卷论方剂之宜,以及君臣佐使、从逆反正之义。

其说甚明,使人可按疾而治。

治罔不奇效者,敕山之用心如此,可谓仁矣。

他所着方书,并行于世,不特专是科也。

今之为医者,大抵守师说,如伤寒、内伤、带下、小儿,各专门自高,殊不能相通,此岂可与论玄命之奥哉。

治眼绝无古传方,虽张仲景、李明之诸公,论医之详,庶几神妙,而于是犹略略也。

后之学人无所师,故目疾为最难治。

夫医者,意也,非其心明乎天人之际,察乎古今之变,卓然有所见焉,乌可以易言哉。

是书析理精明,法制具备,文词尔雅,成一家言,殆有超乎方术之外者,虽达之为政可也。

敕山之学,其能以涯 窥乎。

予旧藏写本,顾多讹谬,不敢轻以试人。

南京太医院院判薛公新甫见之曰:此书予求之久矣,今幸见之先生所,请梓焉以广其传,仍撰次己所见闻为一卷附于后。

薛公亦吴人,以医显,生平着述甚富,藏之尚方,副在家集,能行其学人也。

此书之传绝,且百余年,至新甫而复行,后之人日蒙利焉,新甫可谓同敕山之用心矣。

敕山姓倪氏,名维德,其行事具宋太史墓铭,予但序是书之始末云。

  嘉靖壬辰春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长洲王庭书

  卷之上 #

  淫热反克之病 #

  膏粱之变,滋味过也;气血俱盛,禀受浓也;亢阳上炎,阴不济也;邪入经络,内无御也。

因生而化,因化而热,热为火,火性炎上。

足厥阴肝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胜,祸发反克,而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

其病眵多 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为重。

重者,芍药清肝散主之,通气利中丸主之。

眵多 紧涩,赤脉贯睛,脏腑不秘结者为轻。

轻者,减大黄、芒硝,芍药清肝散主之,黄连天花粉丸主之。

  火盛,服通气利中丸。

目眶烂者,内服上药,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 鼻碧云散攻其淫热,此治淫热反克之法也。

非膏粱之变,非气血俱盛,非亢阳上炎,非邪入经络,毋用此也。

用此则寒凉伤胃,生意不上升,反为所害,病岂不治而已也。

噫,审诸。

  卷之上 #

  风热不制之病 #

  风动物而生于热,譬以烈火焰而必吹,此物类感召而不能违间者也。

因热而召,是为外来,久热不散,感而自生,是为内发。

内外为邪,惟病则一,淫热之祸,条已如前。

益以风邪,害岂纤止,风加头痛,风加鼻塞,风加肿胀,风加涕泪,风加脑巅沉重,风加眉骨酸疼,有一于此,羌活胜风汤主之。

风加痒,则以杏仁、龙胆草,泡散洗之。

病者有此数证,或不服药,或误服药,翳必随之而生。

翳如云雾,翳如丝缕,翳如秤星。

翳如秤星者,或一点,或三四点,而至数十点。

翳如螺盖者,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极而至也,为服寒凉药过多,脾胃受伤,生意不能上升,渐而至也。

然必要明经络,庶能应手。

翳凡自内 而出,为手太阳、足太阳受邪,治在小肠、膀胱经,加蔓荆子、苍术,羌活胜风汤主之。

自锐 客主人而入者,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受邪,治在胆与三焦、小肠经,加龙胆草、 本,少加人参,羌活胜风汤主之。

自目系而下者,为足厥阴、手少阴受邪,治在肝经、心经,加黄连,倍加柴胡,羌活胜风汤主之。

自抵过而上者,为手太阳受邪,治在小肠经,加木通、五味子,羌活胜风汤主之。

热甚者,兼用治淫热之药。

鼻碧云散俱治以上之证,大抵如开锅盖法, 之随效,然力少而锐,宜不时用之以聚其力。

虽然始者易而久者难,渐复而复,渐复而又复可也。

急于复者则不治。

今世医用磨翳药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

  噫!翳犹疮也,奚斯愈乎。庸者用此,非徒无益,增害犹甚。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叹也哉!故置风热不制之病治法。

  卷之上 #

  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宜时,则万物俱生;寒暑燥湿风之发耶,发而皆不宜时,则万物俱死。

故曰:生于四时,死于四时。

又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

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中节,则九窍俱生;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不中节,则九窍俱死。

故曰:生于五藏,死于五脏。

目,窍之一也。

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至于鉴无穷为有穷,而有穷又不能为穷,反而聚之。

则乍张乍敛,乍动乍静,为一泓一点之微者,岂力为强致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

或因七情内伤,五贼外攘,饥饱不节,劳役异常。

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

七情五贼,总伤二脉,饥饱伤胃,劳役伤脾,戊己既病,则生生自然之体,不能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其病红赤睛珠痛,痛如针刺,应太阳,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生翳,皆成陷下。

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如点,或如缕,或如锥,或如凿,证有印此者,柴胡复生汤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

痛睛甚者,当归养荣汤主之,助阳活血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加当归、黄连羊肝丸主之,龙脑黄连膏主之。

以上数方,皆群队升发阳气之药。

其中有用黄连、黄芩之类者,去五贼也。

  鼻碧云散,亦可见用。最忌大黄、芒硝、牵牛、石膏、栀子之剂,犯所忌,则病愈厉。

  卷之上 #

  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

  阴外阳内,故行也。

纯阴,故不行也。

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

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

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

手太阳小肠之脉,斜络于目 。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

二经皆多血少气,血病不行,血多易凝。

《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五味淫则伤胃,胃伤血病,是为五味之邪,从本生也。

又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遇寒则阻其化。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遇风则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

是为风寒之邪,从末生也。

凡是邪胜,血病不行,不行渐滞,滞则易凝,凝则病始外见,以其斜络目 耶,以其起于目内 耶。

故病环目青 ,如被物伤状,重者白睛亦 ,轻者或成斑点,然不痛不痒,无泪眵 羞涩之证。

是曰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

此病初起之时,大抵与伤风证相似,一二日则显此病也,川芎行经散主之,消凝大丸子主之。

睛痛者,更以当归养荣汤主之。

如此则凝复不滞,滞复能行,不行复行,邪消病除,血复如故。

志此,无所不愈也;不志于此,无所愈也。

  卷之上 #

  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气阳物,类天之云雾,性本动。聚,其体也。聚为阴,是阳中之阴,乃离中有水之象。

  阳外阴内,故聚也。

纯阳,故不聚也。

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

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

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

七情内伤,脾胃先病。

怒,七情之一也。

胃病脾病,气亦病焉。

《阴阳应象大论》曰:足厥阴肝主目,在志为怒。

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神水亦气聚也。

其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

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空中有黑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疾。

盖其神水渐散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

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羡补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

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

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复治。

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不收,都无初渐之次,此一得永不复治之证也。

又一证为物所击,神水散,如暴怒之证,亦不复治。

俗名为青盲者是也。

世病者多不为审,概曰目昏无伤,始不经意,及成,世医亦不识,直曰热致,竟以凉药投。

殊不知凉药又伤胃,况不知凉为秋为金,肝为春为木,凉药又伤肝,往往致废而然后已。

病者犹不以药非,而委之曰命也,医者犹不自悟其药,而赘之曰病拙。

吁!二者俱此,谁其罪乎?予累见也。

故兼陈凉药之误。

  卷之上 #

  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

  轻清圆健者为天,故首象天;重浊方浓者为地,故足象地;飘腾往来者为云,故气象云;过流循环者为水,故血象水。

天降地升,云胜水流,各宜其性。

故万物生而无穷,阳平阴秘,气行血随,各得其调。

故百骸理而有余。

反此,则天地不降升,云水不胜流,各不宜其性矣。

反此,则阴阳不平秘,气血不行随,各不得其调矣。

故曰:人身者,小天地也。

《难经》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血气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明矣。

故如云腾水流之不相杂也。

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

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

初起时,但如豆许。

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亦有久止而复长者。

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

凡治在初,须择人神不犯之日,大要令病者食饱不饥,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勿使气血得行,然后以左手持铜箸,按眼睫上,右手翻眼皮令转,转则疣肉已突,换以左手大指按之,弗令得动移,复以右手持小眉刀尖,略破病处,更以两手大指甲捻之令出,则所出者,如豆许小黄脂也。

恐出而根不能断,宜更以眉刀尖断之。

以井水再洗,洗后则无恙。

要在手疾为巧。

事毕须投以防风散结汤,数服即愈。

此病非手法则不能去。

何则?为血气初混时,药自可及,病者则不知其为血气混也。

比结,则药不能及矣,故必用手法去。

去毕,必又以升发之药散之,药手皆至,庶几了事。

  卷之上 #

  热积必溃之病 #

  积者,重叠不解之貌。

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常邪则行,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

此则前篇淫热之病也。

深邪则不行,不行则伏,因伏而又伏,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

积已久,久积必溃,溃始病见,病见则难治。

难治者,非不治也。

为邪积久,比溃已深。

何则?溃犹败也。

知败者,庶可以救。

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 ,视物微昏,内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

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目属肝,内 属膀胱,此盖一经积邪之所致也。

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

竹叶泻经汤主之。

大便不硬者,减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

不然,药误病久,终为枯害。

  卷之上 #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或问曰:人有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为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

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黄帝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又曰:阴阳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又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故知也。

问曰:阳果何物耶?答曰:凡人之气,应之四时者,春夏为阳也;应之一日者,平旦至昏为阳也;应之五脏六腑者,六腑为阳也。

问曰:阳何为而不能抗阴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为主也。

《灵兰秘典》曰:脾胃者,仓廪之官,在五行为土,土生万物,故为阳气之原。

其性好生恶杀,遇春夏乃生长,遇秋冬则收藏,或有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类,过而不节,皆能伤动脾胃。

脾胃受伤,则阳气下陷,阳气下陷,则于四时一日五脏六腑之中,阳气皆衰。

阳气既衰,则于四时一日五脏六腑之中,阴气独盛。

阴气既盛,故阳不能抗也。

问曰:何故夜视罔见?答曰:目为肝,肝为足厥阴也。

神水为肾,肾为足少阴也。

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盖亦相生而成也。

况怒伤肝,恐伤肾,肝肾受伤,亦不能生也。

昼为阳,天之阳也;昼为阳,人亦应之也。

  虽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之阳盛阴衰之时,我之阳气虽衰,不得不应之而升也,故犹能昼视通明。

夜为阴,天之阴也;夜为阴,人亦应之也。

既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阴盛阳衰之时,我之阳气既衰,不得不应之时伏也。

故夜视罔所见也。

问曰:何以为治?答曰:镇阴升阳之药,决明夜灵散主之。

问曰:病见富贵乎?贫贱者乎?答曰:忧思恐怒,劳役饥饱,富贵者甚乎?惟其贫贱者,不能免甚也。

问者称善。

  卷之上 #

  阴弱不能配阳之病

  五脏无偏胜,虚阳无补法,六腑有调候,弱阴有强理。

心肝脾肺肾,各有所滋生,一脏或有余,四脏俱不足。

此五脏无偏胜也。

或浮或为散,是曰阳无根。

益之欲令实,翻致不能禁。

此虚阳无补法也。

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

此六腑有调候也。

衰弱不能济,遂使阳无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术盛。

此弱阴有强理也。

《解精微论》曰:心者,五脏之专精。

目者,其窍也,又为肝之窍。

肾主骨,骨之精为神水。

故肝木不平,内挟心火,为势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伤,上为内障,此五脏病也。

劳役过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

《五脏生成论》曰:诸脉皆属于目。

相火者,心包络也,主百脉,上荣于目,火盛则百脉沸腾,上为内障,此虚阳病也。

膀胱小肠三焦胆,脉俱循于目。

其精气亦皆上注,而为目之精。

精之窠为眼,四腑一衰,则精气尽败,邪火乘之,上为内障,此六腑病也。

神水黑眼,皆法于阴;白眼赤脉,皆法于阳。

阴齐阳侔,故能为视。

阴微不立,阳盛即淫。

《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上为内障,此弱阴病也。

其病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绿色;次则视岐,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为冲和养胃汤主之,益气聪明汤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明丸主之。

有热者,泻热黄连汤主之。

久则不睹,神水纯白色,永为废疾也。

然废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气血不得流行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鸭舌针,去黑睛如米许,针之令入。

白睛甚浓,欲入甚难,必要手准力完,重针则破,然后斜回针首,以针刀刮之,障落则明。

有落而复起者,起则重刮。

刮之有至再三者,皆为洗不甚冷,气血不凝故也。

  障落之后,以棉裹黑豆数粒,令如杏核样,使病目垂闭,覆眼皮上,用软帛缠之,睛珠不得动移为度。

如是五七日,才许开视,视勿劳也。

亦须服上药,庶几无失。

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

五脏之病,虚阳之病;六腑之病,弱阴之病。

四者皆为阴弱不能配阳也。

噫!学人慎之。

  卷之上 #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天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悲思忧恐惊也。

七情内召,六邪外从,从而不休,随召见病,此心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

世病目赤为热,人所共知者也。

然不审其赤分数等,各治不同。

有白睛纯赤如火,热气炙人者,乃淫热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热反克之病。

有白有赤而肿胀,外睫虚浮者,乃风热不制之病也,治如风热不制之病。

有白睛淡赤而细脉深红,纵横错贯者,乃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治如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有白睛不肿不胀,忽如血贯者,乃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

有白睛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白黑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者,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

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郁不舒,或因目病误服寒凉药过多,或因目病时内多房劳,皆能内伤元气。

元气一虚,心火亢盛,故火能克金。

金乃手太阴肺,白睛属肺;水乃足少阴肾,黑睛属肾。

水本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视物不明,昏如雾露中,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泽,赤带抱轮而红也。

口干舌苦,眵多羞涩,稍有热者,还阴救苦汤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川芎决明散主之。

无口干舌苦,眵多羞涩者,助阳活血汤主之,神验锦鸠丸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

有热无热,俱服《千金》磁朱丸,镇坠心火,滋益肾水,荣养元气,自然获愈也。

噫!天之六邪,未必能害人也。

惟人以七情召而致之也。

七情匿召,六邪安从,反此者岂止能避而已哉!犹当役之而后已也。

  卷之上 #

  内急外弛之病 #

  阴阳以和为本,过与不及,病皆生焉。

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

紧缩属阳,宽纵属阴,不解不收,皆为病也。

手太阳肺,为辛为金也。

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属也。

手少阴心,为丁;手太阳小肠,为丙。

丙丁为火,故为表里,故分上下,而目之上下睫之内者,亦其属也。

足厥阴肝,为乙,乙为木,其脉循上睫之内,火其子也,故与心合。

心肝小肠三经受邪,则阳火内盛,故上下睫之内,紧缩而不解也。

肺金为火克,受克者必衰,衰则阴气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宽纵而不收也。

上下睫既内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里,睛既受刺,则深赤生翳。

此翳者,睛受损也。

故目所病者皆具。

如羞明沙涩,畏风怕日,沁烂,或痛或痒,生眵流泪之证俱见。

有用药夹施于上睫之外者,欲弛者急,急者弛。

而睫毛无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

此徒能解厄于目前,而终复其病也。

何则?为不审过与不及也,为不能除其原病也。

治法:当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乱刺出血,以左手大指甲迎其针锋,后以黄 防风饮子主之,无比蔓荆子汤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菊花决明散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兼用。

如是则紧缩自弛,宽纵渐急,或过不及,皆复为和,药夹之治,忍勿施也,徒为苦耳。

智者宜审此。

  卷之上 #

  奇经客邪之病 #

  人之有五脏者,犹天地之有五岳也;六腑者,犹天地之有四渎也;奇经者,犹四渎之外,别有江河也。

奇经客邪,非十二经之治也。

十二经之外,别有治奇经之法也。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

《启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脉起于足,上行至头而属目内 ,故病令人目痛从内 始也。

《针经》曰:阴跷脉入鼽,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故阳跷受邪者,内 既赤,生脉如缕,缕根生于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跷为病之次第也。

或兼锐 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

锐 者,手太阳小肠之脉也。

锐 之病,必轻于内 者,盖枝蔓所传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

俗呼为攀睛,即其病也。

还阴救苦汤主之,拨云退翳丸主之,栀子胜奇散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磨障灵光膏主之,消翳复明膏主之,朴硝黄连炉甘石泡散主之。

病多药不能及者,宜治以手法。

先用冷水洗,如针内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动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复以冷水洗净,仍将前药饵之,此治奇经客邪之法也。

故并置其经络病始。

  卷之上 #

  为物所伤之病 #

  志于固者,则八风无以窥其隙;本于密者,则五脏何以受其邪。

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人也。

虽生弗召,莫能害也,为害不已,召之甚也。

《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为害者,安从其来也。

今为物之所伤,则皮毛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所伤之际,岂无七情内移,而为卫气衰惫之原,二者俱召,风安不从。

故伤于目之上下左右者,则目之上下左右俱病,当总作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额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中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额交巅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少阳有隙也,加枳壳,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头角耳前后及目锐 后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除风益损汤主之。

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风益损汤主之。

诸有热者,更当加黄芩,兼服加减地黄丸。

伤甚者,须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此盖滋血养血复血之药也,此治其本也。又有为物暴震,神水遂散,更不复治,故并识之于此。

  卷之上 #

  伤寒愈后之病 #

  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

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

《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

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

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阴清阳之气未复,故余邪尚炽不休,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

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阳;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阴;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阴;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阴。

七日而复,是皆清阳不能出上窍,而复受其所害也。

当为助清阳上出,则治,人参补阳汤主之,羌活胜风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用也。

忌大黄、芒硝苦寒通利之剂;用之,必不治。

  卷之上 #

  强阳抟实阴之病

  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

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内充者,实而自收。

是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

惟强与实,以偏则病。

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

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

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

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

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羞涩耳。

是皆阳气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边鄙皮肤也,内无所伤动。

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

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弗宜助,助之则反胜,抑阳。

酒连散主之。

大抵强者则不易入,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入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

亦宜用 鼻碧云散。

然病世亦间见,医者要当识之。

  卷之上 #

  亡血过多之病 #

  《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

《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

《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蔑瞑目。

《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

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

手少阴心主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

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

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差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当作芎归补血汤主之,当归养荣汤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

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产漏者,加阿胶;脾胃不佳,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

复其血,使其所养则愈。

然要忌咸物。

《宣明五气篇》又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是忌。

  卷之上 #

  斑疹余毒之病 #

  东垣李明之曰:诸斑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

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

母吸亦吸。

呼吸者,阳也,而动作生焉。

饥食母血,渴饮母血。

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

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玄牝玄关者也。

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

初则膀胱壬水夹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以上先见也;次则胃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后见也。

至此则五脏六腑皆病也。

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为火数故也。

愈后或有病疽病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

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

便不硬者,减硝黄。

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

此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之药也。

不问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四时加减。

  卷之上 #

  深疳为害之病 #

  卫气少而寒气乘之也,元气微而饮食伤之也,外乘内伤,酿而成之也。

父母以其纯阳耶,故深冬不为裳;父母以其恶风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数饥耶,故饲后强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后更饮之。

有愚戆而为父母者,又不审其寒暑饮食也,故寒而不为暖,暑而不能凉,饮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饥。

而小儿幽玄 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内伤,因循积渐,酿而成疳也。

渴而易饥,能食而瘦,腹胀下利,作HT HT 声,日远不治,遂生目病。

其病生翳,睫闭不能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竟枯两目。

何则?为阳气下走也,为阴气反上也。

治法:当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各还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

当作升阳降阴之剂,茯苓泻湿汤主之,升麻龙胆草饮子主之。

此药非专于目,并治以上数证。

然勿后,后则危也。

为父母者其审诸。

  卷之下 #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置方之原也。

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治病之法也。

必热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

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

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

或击或发,或劫或开者,使之用也。

破寒必热,逐热必寒,去燥必濡,除湿必泄者,逆则攻也。

治惊须平,治损须温,治留须收,治坚须溃者,从则顺也。

热病用寒药,而导寒攻热者必热。

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之类也。

寒病用热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

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汤加人尿、猪胆之类也。

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寒。

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类也。

通病用塞药,而导塞止通者必通。

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也。

  反则异也。

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正则宜也。

《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湿,或 或坚。

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故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热,辛甘湿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故置方治病如后。

  卷之下 #

  附方

  芍药清肝散方 #

  治眵多 ,紧涩羞明,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

  白术 川芎 防风(各三分) 甘草(炙) 荆芥(各二分半) 桔梗 羌活(各三分) 芍药(二分半)

  柴胡(二分) 前胡 薄荷 黄芩(各二分半) 山栀 知母(各二分) 滑石 石膏(各三分) 大黄(四分) 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统 咀。都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热服。

  上为方,治淫热反克而作也。

风热不制之病,热甚大便硬者,从权用之。

盖苦寒之药也,苦寒败胃,故先以白术之甘温,甘草之甘平,主胃气为君;次以川芎、防风、荆芥、桔梗、羌活之辛温,升散清利为臣;又以芍药、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黄芩、山栀之微苦寒,且导且攻为佐;终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黄、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热为使。

大便不硬者,减大黄、芒硝,此逆则攻之治法也。

大热服者,反治也。

  通气利中丸 #

  治证上同。 #

  白术(一两) 白芷 羌活(各半两) 黄芩 滑石(取末另入,各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牵牛(取末,一两半)

  除滑石、牵牛,另研极细末外,余合为细末,入上药和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汤送下。

  上方,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为君;白芷辛温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温,通利诸节为臣;黄芩微苦寒,疗热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浊为佐;大黄苦寒,通大便,泻诸实热,牵牛苦寒,一说味辛,利大便,除风毒为使,逆攻之法也。

风热不制之病,热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

然牵牛有毒,非神农药,今与大黄并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

大抵不宜久用,久用伤元气,盖从权之药也,量虚实加减。

  黄连天花粉丸 #

  治同前。 #

  黄连(一两) 天花粉(四两) 菊花 川芎 薄荷(各一两) 连翘(二两) 黄芩 栀子(各四两) 黄柏(六两)

  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汤下。

  上方,为淫热反克,脏腑不秘结者作也。

风热不制之病,稍热者亦可服。

以黄连、天花粉之苦寒为君;菊花之苦甘平为臣;川芎之辛温,薄荷之辛苦为佐;连翘、黄芩之苦微寒,黄柏、栀子之苦寒为使。

合之则除热清利,治目赤肿痛。

  黄连炉甘石散 #

  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余治上同。

  炉甘石(一斤) 黄连(四两) 龙脑(量入)

  先以炉甘石置巨火中, 通红为度,另以黄连用水一碗,瓷器盛贮,纳黄连于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

欲用时,以一二两再研极细,旋量入龙脑,每用少许,井花水调如稠糊,临睡以箸头蘸敷破烂处。

不破烂者,点眼内 锐 尤佳。

不宜使入眼内。

  上方,以炉甘石收湿除烂为君;黄连苦寒为佐;龙脑去热毒为使。

诸目病者俱可用。

病宜者治病,不宜者无害也。

奇经客邪之病,量加朴硝泡汤,滴眼瘀肉黄赤脂上。

  龙脑黄连膏 #

  治目中赤脉如火,溜热炙人。余治上同。

  黄连(半斤) 龙脑(一钱)

  先锉黄连令碎,以水三大碗,贮瓷器内,入黄连于中,用文武火慢熬成大半碗,滤去滓,入薄瓷碗内,重汤顿成膏半盏许,龙脑以一钱为率,用则旋量入之,以箸头点入眼内,不拘时。

  上方,以黄连治目痛、解诸毒为君,龙脑去热毒为臣,乃君臣药也。诸目痛者,俱宜用。

  蕤仁春雪膏 #

  治红赤羞明, 痒痛,沙涩。

  蕤仁(去油,四钱) 龙脑(五分)

  先以蕤仁研细,入龙脑和匀,用生好真蜜一钱二分,再研调匀,每用箸头点内 锐 。

  上方,以龙脑除热毒为君,生蜜解毒和百药为臣,蕤仁去暴热、治目痛为使,此药与黄连炉甘石散、龙脑黄连膏子并用。

  鼻碧云散 #

  治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

  鹅不食草(二钱) 青黛 川芎(各一钱)

  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如米许, 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

  上方,以鹅不食草解毒为君;青黛去热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为使,升透之药也。

  大抵如开锅盖法,常欲使邪毒不闭,令有出路。然力少而锐, 之随效,宜常 以聚其力,诸目病俱可用。

  羌活胜风汤 #

  治眵多 ,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白术(五分) 枳壳 羌活 川芎 白芷 独活 防风 前胡 桔梗 薄荷(各四分) 荆芥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黄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热服。

  上方,为风热不制而作也。

夫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

故先以白术、枳壳调治胃气为君;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诸治风药,皆主升发为臣;桔梗除寒热,薄荷、荆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药为佐;柴胡解热,行少阳厥阴经,黄芩疗上热,主目中赤肿为使。

又治伤寒愈后之病。

热服者,热性炎上,令在上散,不令流下也。

生翳者,随翳所见经络加药。

翳凡自内 而出者,加蔓荆子治太阳经,加苍术去小肠膀胱之湿,内 者,手太阳足太阳之属也。

自锐 而入客主人斜下者,皆用龙胆草,为胆草味苦,与胆味合,少加人参,益三焦之气,加 本,乃太阳经风药,锐 客主人者,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之属也。

凡自目系而下者,倍加柴胡行肝气,加黄连泻心火,目系者,足厥阴手少阴之属也。

自抵过而上者,加木通导小肠中热,五味子酸以收敛,抵过者,手太阳之属也。

  杏仁龙胆草泡散

  治风上攻, 赤痒。

  龙胆草 当归尾 黄连 滑石(另研取末) 杏仁(去皮尖) 赤芍药(各一钱)

  以白沸汤泡顿蘸洗,冷热任意,不拘时候。

  又方,以龙胆草、黄连苦寒去热毒为君,当归尾行血,杏仁润燥为佐,滑石甘寒泄气,赤芍药苦酸除痒为使。惟风痒者可用。

  柴胡复生汤 #

  治红赤羞明,泪多眵少,脑巅沉重,睛珠痛应太阳,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翳陷下,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如缕如锥如凿。

  本 川芎(各三分半) 白芍药(四分) 蔓荆子 羌活 独活 白芷(各三分半) 柴胡(六分)

  炙草 薄荷 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二十粒) 苍术 茯苓 黄芩(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热服。

  上方,以 本、蔓荆子为君,升发阳气也;川芎、白芍药、羌活、独活、白芷、柴胡为臣,和血补血疗风,行厥阴经也;甘草、五味子为佐,为协诸药敛藏气也;薄荷、桔梗、苍术、茯苓、黄芩为使,为清利除热去湿,分上下,实脾胃二土,疗目中赤肿也。

此病起自七情五贼、劳役饥饱,故使生意下陷,不能上升。

今主以群队升发,辅以和血补血,导入本经,助以相协收敛,用以清利除热,实脾胃,如此为治,理可推也。

睛珠痛甚者,当归养荣汤主之。

  当归养荣汤 #

  治睛珠痛甚不可忍。余治并同上。

  防风 白芷(各七分半) 白芍药 熟地黄 当归 川芎(各一钱) 羌活(七分半)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热服。

  上方,以七情五贼、劳役饥饱重伤脾胃。

脾胃者,多血多气之所。

脾胃受伤,则血亦病。

血养睛,睛珠属肾,今生意已不升发,又复血虚不能养睛,故睛痛甚不可忍。

以防风升发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经为君;白芍药止痛益气,通血承接上下为臣;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佐;当归、川芎。

行血补血,羌活除风,引入少阴经为使。

血为邪胜,睛珠痛者,及亡血过多之病,俱宜服也。

服此药后,睛痛虽除,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减者,助阳活血汤主之。

  黄 炙草 当归(各五分) 白芷 蔓荆子(各四分) 防风(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上方,以黄 治虚劳,甘草补元气为君;当归和血补血为臣;白芷、蔓荆子、防风。

主疗风升阳气为佐;升麻导入足阳明足太阴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阴肝经为使。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

有热者,兼服黄连羊肝丸。

  黄连羊肝丸 #

  治目中赤脉红甚,眵多。余治同上。

  黄连(一两) 白羯羊肝(一个)

  先以黄连研为细末,将羊肝以竹刀刮下如糊,除去筋膜,入擂盆中,研细,入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茶清汤下。

  上方,以黄连除热毒明目为君;以羊肝肝与肝合引入肝经为使。

不用铁与刀者,忌铁器也。

金克木,肝乃木也。

一有金气,肝则畏而不受。

盖专治肝经之药,非与群队者比也。

肝受邪者,并皆治之。

睛痛者,加当归。

  决明益阴丸 #

  治畏日恶火,沙涩难开,眵泪俱多,久病亦不痊者,并皆疗之。余治同上。

  羌活 独活(各五钱) 黄连(酒制,一两) 防风(五钱) 黄芩(一两) 归尾(酒制) 五味子(各五钱) 石决明( ,三钱) 草决明(一两)

甘草(炙,五钱) 黄柏 知母(各一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汤下。

  上方,以羌活、独活升清阳为君;黄连去热毒,当归尾行血,五味子收敛为臣;石决明明目磨障,草决明益肾疗盲,防风散滞祛风,黄芩去目中赤肿为佐;甘草协和诸药,黄柏助肾水,知母泻相火为使。

此盖益水抑火之药也。

内急外弛之病,并皆服之。

  川芎行经散 #

  治目中青 ,如物伤状,重者白睛如血贯。

  枳壳 炙草(各六分) 白芷 防风 荆芥 薄荷 独活(各四分) 川芎 当归(各六分) 红花(少许) 柴胡(六分) 茯苓(三分) 蔓荆子 羌

活(各四分) 桔梗(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热服,食后。

  上方,以枳壳、甘草和胃气为君;白芷、防风、荆芥、薄荷、独活疗风邪,升胃气为臣;川芎、当归、红花行滞血,柴胡去结气,茯苓分利除湿为佐;蔓荆子、羌活引入太阳经,桔梗利五脏为使。

则胃脉调,小肠膀胱皆邪去凝行也。

见热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 #

  治证同上。或有眵泪沙涩者,并皆疗之。

  川芎 当归(各七钱) 防风 荆芥 羌活 本 薄荷(各半两) 桔梗 甘草(炙,各七钱)

  滑石 石膏 白术 黄芩 山栀(各一两) 连翘 菊花(各七钱)

  先将滑石、石膏另研,余作细末,和匀,炼蜜为剂,每剂一两,分八丸。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汤嚼下。

  上方,消凝滞药也。

君以川芎、当归,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风、荆芥、 本、薄荷、桔梗,疗风散邪,引入手足太阳经;佐以白术、甘草、滑石、石膏,调补胃虚,通泄滞气,除足阳明经热;使以黄芩、山栀、连翘、菊花,去热除烦。

淫热反克,风热不制者,俱宜服也。

  千金磁朱丸 #

  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针者,二两) 辰砂(一两) 神曲(四两)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晒干另研极细二两,辰砂另研极细一两,生神曲末三两,与前药和匀,更以神曲末一两,水和作饼,煮浮为度,搜入前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饭汤下。

  上方,以磁石辛咸寒镇坠肾经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镇坠心经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实也,肝实则目明;神曲辛温甘,化脾胃中宿食为佐,生用者,发其生气,熟用者,敛其暴气也,服药后,俯视不见,仰视渐睹星月者,此其效也。

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久病累发者,服之则永不更作。

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石斛夜光丸 #

  治证上同。 #

  天门冬(焙) 人参 茯苓(各二两) 五味(炒,半两) 干菊花(七钱) 麦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 菟丝子(酒浸) 干山药 枸杞(各七钱)

牛膝(浸) 杏仁(去皮尖,各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

  蒺藜 石斛 苁蓉 川芎 炙草 枳壳(麸炒) 青葙子 防风 黄连(各半两) 草决明(八钱)

  乌犀(镑) 羚羊角(镑,各半两)

  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上方,羡补药也,补上治下,利以缓,利以久,不利以速也。

故君以天门冬、人参、菟丝子之通肾安神,强阴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麦门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黄之敛气除湿,凉血补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甘草、枳壳、山药、青葙子之疗风治虚,益气祛毒也;使以防风、黄连、草决明、羚羊角、生乌犀之散滞泄热,解结明目也。

阴弱不能配阳之病,并宜服之。

此从则顺之治法也。

  益阴补气丸 #

  治证上同。 #

  熟地黄(三两) 归尾(酒制,半两) 牡丹皮 五味子 干山药(各五钱) 茯苓 泽泻(各二钱半)

  生地黄(酒制,炒,四两) 山茱萸 柴胡(各半两)

  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水飞辰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上方,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也。

气病血亦病也。

肝得血而后能视,又目为心之窍,心主血,故以熟地黄补血衰,当归尾行血,牡丹皮治积血为君;茯苓和中益真气,泽泻除湿泻邪气,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臣;五味子补五脏,干山药平气和胃为佐;山茱萸强阴益精通九窍,柴胡引入厥阴经为使。

蜜剂者,欲泥膈难下也;辰砂为衣者,为通于心也。

然必兼《千金》磁朱丸服之,庶易为效。

  滋阴地黄丸 #

  治证上同。眵多 者,并皆治之。

  黄连(一两) 黄芩 归身(酒制,各半两) 生地黄(酒制,一两半) 熟地黄(半两) 五味子(三钱)

  人参(二钱) 天门冬(焙) 炙草(各三钱) 地骨皮(二钱) 枳壳 柴胡(各三钱)

  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每服百丸,食后茶汤下,日三服。

  上方,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也。

以黄连、黄芩,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辛温,生熟地黄苦甘寒,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寒,体轻浮上,收神水之散大,人参、甘草、地骨皮、天门冬、枳壳苦甘寒,泻热补气为佐;柴胡引用为使也。

亡血过多之病,有热者,亦宜服。

  防风散结汤 #

  治目上下睫隐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后服之。

  防风 羌活 白芍药 归尾(各五分) 红花 苏木(各少许) 茯苓 苍术 独活 前胡 黄芩(各五分) 炙草 防己(各六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热服,渣再煎。

  上方,以防风、羌活,升发阳气为君;白芍药、当归尾、红花、苏木,破凝行血为臣;茯苓泻邪气,苍术去上湿,前胡利五脏,独活除风邪,黄芩疗热滋化为佐;甘草和诸药,防己行十二经为使。

病在上睫者,加黄连、柴胡,以其手少阴足厥阴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本、蔓荆子,以其手太阳受邪也。

  竹叶泻经汤 #

  治眼目瘾涩,稍觉 ,视物微昏,内 开窍如针,目痛,按之浸浸脓出。

  柴胡 栀子 羌活 升麻 炙草(各五分) 赤芍药 草决明 茯苓 车前子(各四分) 黄芩六分) 黄连 大黄(各五分) 青竹叶(一十片) 泽泻

(四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稍热服。

  上方,逆攻者也。

先以行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之药为君,柴胡、羌活是也;二经生意,皆总于脾胃,以调足太阴足阳明之药为臣,升麻、甘草是也;肝经多血,以通顺血脉,除肝邪之药,膀胱经多湿,以利小便,除膀胱湿之药为佐,赤芍药、草决明、泽泻、茯苓、车前子是也;总破其积热者,必攻必开,必利必除之药为使,栀子、黄芩、黄连、大黄、竹叶是也。

  蜜剂解毒丸 #

  治证上同。 #

  杏仁(去皮尖,二两,另研) 山栀(十两,末) 石蜜(炼,一斤) 大黄(五两,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茶汤下。

  上方,以甘润治燥为君,为燥为热之原也;山栀子微苦寒治烦为臣,为烦为热所产也;石蜜甘平温,安五脏为佐,为其解毒除邪也;大黄苦寒,性走不守,泻诸实热为使,为攻其积,不令其重叠不解也。

  决明夜灵散 #

  治目至夜则昏,虽有灯月,亦不能视。

  石决明(另研) 夜明沙(另研,各二钱) 猪肝(一两,生用,不食猪者,以白羯羊肝代之)

  二药末和匀,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上药铺于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皮缠定,勿令药得泄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贮沙罐内,不犯铁器,入肝药于中,煮至小半碗,临睡,连肝药汁服之。

  上方,以决明镇肾经益精为君;夜明沙升阳主夜明为臣;米泔水主脾胃为佐;肝与肝合,引入肝经为使。

  冲和养胃汤 #

  治内障初起,视觉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次则视岐,睹一成二,神水变淡白色,久则不睹,神水变纯白色。

  柴胡(七钱) 人参 当归(酒浸,各一两) 五味子(二钱) 白芍药(六钱) 白茯苓(三钱) 羌活(一两半) 炙草(一两) 防风(半两) 黄

(一两半) 白术 升麻 葛根(各一两) 干生姜(一钱)

  每服六钱,水三盏,煎至二盏,入黄芩、黄连各一钱,再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后服。

  上方,因肝木不平,内挟心火,故以柴胡平肝,人参开心,黄连泻心火为君;酒制当归荣百脉,五味敛百脉之沸,心包络主血,白芍药顺血脉、散恶血为臣;白茯苓泻膀胱之湿,羌活清利小肠之邪,甘草补三焦,防风升胆之降为佐;阴阳皆总于脾胃,黄 补脾胃,白术健脾胃,升麻、葛根行脾胃之经,黄芩退壮火,干生姜入壮火为导为使。

此方逆攻、从顺、反异、正宜俱备。

  益气聪明汤 #

  治证上同。并治耳聋耳鸣。

  黄 人参(各一钱二分半) 甘草(炙,五分) 升麻(七钱半) 葛根(三钱) 蔓荆子(一钱半) 芍药黄柏(酒炒,各一钱)

  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临睡热服,五更再煎服。

  上方,以黄 、人参之甘温,治虚劳为君;甘草之甘平,承接和协,升麻之苦平微寒,行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之经为臣;葛根之甘平,蔓荆子之辛温, 皆能升发为佐;芍药之酸微寒,补中焦,顺血脉,黄柏之苦寒,治肾水膀胱之不足为使。

酒制又炒者,因热用也。

或有热,可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倍加之,加多则不效,脾胃虚者去之。

热倍此者,泻热黄连汤主之。

  泻热黄连汤 #

  治内障,症同上,有眵泪 。

  黄芩(酒炒) 黄连(酒洗) 柴胡(酒炒) 生地黄(酒洗,各一两) 升麻(半两) 龙胆草(三钱),为反助阴也。

  上方,治主治客之剂也。

治主者,升麻主脾胃,柴胡行肝经为君;生地黄凉血为臣,为阳明太阴厥阴多血故也。

治客者,黄连、黄芩,皆疗湿热为佐;龙胆草专除眼中诸疾为使,为诸湿热俱从外来为客也。

  还阴救苦汤 #

  治目久病,白睛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黑白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视物不明,昏如雾露中,睛白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泽,口干舌苦,眵多羞涩,上焦应有热邪。

  升麻 苍术 甘草(炙) 柴胡 防风 羌活(各半两) 细辛(二钱) 本(四钱) 川芎(一两)

  桔梗(半两) 红花(一钱) 归尾(七钱) 黄连 黄芩 黄柏 知母 生地黄 连翘(各半两) 龙胆草(三钱)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上方,以升麻、苍术、甘草,诸主元气为君,为损者温之也;以防风、柴胡、羌活、细辛、 本,诸升阳化滞为臣,为结者散之也;以川芎、桔梗、红花、当归尾,诸补行血脉为佐,为留者行之也;以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连翘、生地黄、龙胆草,诸去除热邪为使,为客者除之也。

奇经客邪之病,强阳搏实阴之病,服此亦具验。

  菊花决明散 #

  治症上同。 #

  草决明 石决明(东流水煮一伏时,另研极细入药) 木贼草 防风 羌活 蔓荆子甘菊花 甘草(炙) 川芎 石膏(另研极细入药) 黄芩(各半两)

  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盏半,煎八分,连末服,食后。

  上方,以明目除翳为君者,草决明、石决明、木贼草也;以散风升阳为臣者,防风、羌活、蔓荆子、甘菊花也;以和气顺血为佐者,甘草、川芎也;以疗除邪热为使者,黄芩、石膏也。

内急外弛之病,亦宜其治。

  神验锦鸠丸 #

  治症上同。兼口干舌苦,眵多羞涩,上焦邪热。

  甘菊花(半两) 草决明 蕤仁(去皮,各三两) 牡蛎(洗,火 粉,半两) 黄连 蒺藜(炒,去尖) 防风(各五两) 羌活(三两) 细辛(五两

) 瞿麦(三两) 白茯苓(四两) 肉桂(二两) 斑鸠(一只,跌死,去皮毛肠嘴爪,文武火连骨炙干) 羯羊肝(一个竹刀薄批,炙令焦,忌用铁刀)

蔓菁子(二升,淘净绢袋盛,甑蒸一伏时,晒干)

  为细末,炼蜜为剂,杵五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五十丸,空心,温汤下。

  上方,以甘菊花、草决明,主明目为君;以蕤仁、牡蛎、黄连、蒺藜,除湿热为臣;以防风、羌活、细辛之升上,瞿麦、茯苓之分下为佐;以斑鸠补肾,羊肝补肝,肉桂导群药入热邪为使。

此方制之大者也,肾肝位远,服汤药散不厌频多之义也。

  万应蝉花散 #

  治证上同。 #

  蝉蜕(去土,半两) 蛇蜕(炙,三钱) 川芎 防风 羌活 炙草(各一两) 苍术(四两) 赤芍药(三两) 当归 白茯苓(各一两) 石决明(东

流水煮一伏时,另研极细,一两半)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临卧时,浓米泔调下,热茶清亦可。

  上方,制之偶者也。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今用蝉蜕,又用蛇蜕者,取其重蜕之义,以除翳为君也;川芎、防风、羌活,皆能清利头目为臣也;甘草、苍术,通主脾胃,又脾胃多气多血,故用赤芍药补气,当归补血为佐也;石决明镇坠肾水,益精还阴,白茯苓分阴阳上下为使也。

亦治奇经客邪之病。

  黄 防风饮子 #

  治眼棱紧急,以致倒睫拳毛,损睛生翳,及上下睑 赤烂,羞涩难开,眵泪稠粘。

  蔓荆子(五分) 细辛(二分) 葛根(一钱半) 炙草 黄 防风(各一钱) 黄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蔓荆子、细辛为君,除手太阳手少阴之邪,肝为二经之母,子平母平,此实则泻其子也;以甘草、葛根为臣,治足太阴足阳明之弱,肺为二经之子,母薄子单,此虚则补其母也;黄 实皮毛,防风散滞气,用之以为佐;黄芩疗湿热,去目中赤肿,为之使也。

  无比蔓荆子汤 #

  治证上同。 #

  黄 人参(各一钱) 黄连 柴胡(各七分) 蔓荆子 当归 葛根 防风(各五分) 生草(一钱细辛叶(三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为肺气虚耶,黄 、人参实之,为君;心受邪耶,黄连除之,肝受邪耶,柴胡除之,小肠受邪耶,蔓荆子除之,为臣;当归和血,葛根解除为佐;防风疗风散滞,生甘草大泻热火,细辛利九窍,用叶者,取其升上之意,为使也。

  拨云退翳丸 #

  治阳跷受邪,内 即生赤脉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锐 亦然,俗名攀睛。

  川芎(一两五钱) 菊花(一两) 蔓荆子(二两) 蝉蜕(一两) 蛇蜕(炙,三钱) 密蒙花(二两) 薄荷叶(半两) 木贼草(去节,二两) 荆

芥穗(一两) 黄连 楮桃仁(各半两) 地骨皮(一两) 天花粉(六钱炙草(三钱) 川椒皮(七钱) 当归 白蒺藜(去刺,炒,各一两五钱)

  为细末,炼蜜成剂,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临睡。细嚼,茶清下。

  上方,为奇经客邪而作也。

《八十一难经》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风池者,脑户也。

故以川芎治风入脑,以菊花治四肢游风,一疗其上,一平其下为君;蔓荆子除手太阴之邪,蝉蜕、蛇蜕、木贼草、密蒙花除郁为臣;薄荷叶、荆芥穗、白蒺藜诸疗风者,清其上也,楮桃仁、地骨皮诸通小便者,利其下也,为佐;黄连除胃中热,天花粉除肠中热,甘草和协百药,川椒皮利五脏明目,诸所病处血亦病,故复以当归和血为使也。

  楮桃仁,即楮实子也。

  栀子胜奇散 #

  治症同上。并有眵泪,羞涩难开。

  蛇蜕 草决明 川芎 荆芥穗 蒺藜(炒) 谷精草 菊花 防风 羌活 密蒙花 甘草(炙) 蔓荆子 木贼草 山栀子 黄芩(各等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临睡,热茶清调下。

  上方,以蝉蜕之咸寒,草决明之咸苦,为味薄者通,通者通其经络也;川芎、荆芥穗之辛温,白蒺藜、谷精草之苦辛温,菊花之苦甘平,防风之甘辛为臣,为气辛者发热,发热者升其阳也;羌活之苦甘温,密蒙花之甘微寒,甘草之甘平,蔓荆子之辛微寒为佐,为气薄者发泄,发泄者清利其诸关节也;以木贼草之甘微苦,山栀子、黄芩之微苦寒为使,为浓味者泄,泄者,攻其壅滞有余也。

  磨障灵光膏 #

  治症上同。 #

  黄连(锉如豆大,一两,童便浸一宿,晒,为末) 黄丹(水飞三两) 当归(取细末,二钱)

  麝香(另研末) 乳香(另研末,各五分) 轻粉(另研) 砂(另研末) 白丁香(取末,各一钱)

  龙脑(少许,末) 海螵蛸(取末,一钱) 炉甘石(六两,另以一两黄连,锉,置水中,烧炉甘石通红,淬七次)

  先用好白沙蜜一十两,或银器沙锅内,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用柳木搅匀,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乳香、麝香、轻粉、 砂和匀,入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急丸如皂角刺大,以纸裹之。

每用一丸,新汲水化开,旋入龙脑少许,时时点翳上。

  上方,以黄连去邪热,主明目为君;以黄丹除热除毒,炉甘石疗湿收散为臣;以当归和血脉,麝香、乳香诸香通气,轻粉杀疮为佐;以 砂之能消,海螵蛸之磨翳,白丁香之主病不移,龙脑之除赤脉去外障为使也。

  消翳复明膏 #

  治症上同。 #

  黄丹(水飞,四两) 青盐(一两,另研) 白沙蜜(一斤) 诃子(八个,去核,取末) 海螵蛸(三钱,取末)

  先将蜜熬数沸,净纸搭去蜡面,却下黄丹,用棍搅匀,旋下余药,将至紫色取出。

  黄连(十两) 蕤仁(半两) 木贼草(一两) 龙胆草(二两) 杏仁(七十五个去皮尖)

  通入瓷器内,水一斗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入锅内,文武火熬至小半升,滤去渣,重汤炖成膏子,却入前药熬之,搅成紫色,入龙脑一钱。

每用少许,点上,药干,净水化开用。

  上方,以黄连为君,为疗邪热也;蕤仁、杏仁、龙胆草为臣,为除赤痛,润烦燥,解热毒也;黄丹、青盐、龙脑、白沙蜜为佐,为收湿烂,益肾气,疗赤肿,和百药也;诃子、海螵蛸、木贼草为使,为涩则不移,消障磨翳也。

  除风益损汤 #

  治目为物伤者。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各一钱) 本 前胡 防风(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熟地黄补肾水为君,黑睛为肾之子,此虚则补其母也;以当归补血,为目为血所养,今伤则血病,白芍药补血又补气,为血病气亦病也,为臣;川芎治血虚头痛, 本通血去头风为佐;前胡、防风,通疗风邪,俾不凝留为使。

兼治亡血过多之病。

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疗之。

伤于 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疗之。

伤于额交颠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疗之。

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疗之。

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疗之。

凡伤甚者,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眵多泪多,羞涩赤肿者,加黄芩疗之。

  加减地黄丸 #

  治症上同。 #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斤) 牛膝 当归(各三两) 枳壳(二两) 杏仁 羌活 防风(各一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淡盐汤亦可。

  上方,以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夫肾水不足者,相火必盛,故生熟地黄退相火也;牛膝逐败血,当归益新血为臣;麸炒枳壳和胃气,谓胃为多血生血之所,是补其原,杏仁润燥,谓血少生燥为佐;羌活、防风,俱升发清利,大除风邪,为七情五贼、饥饱劳役之病。

睛痛者,与当归养荣汤兼服;伤寒愈后之病,及血少血虚血亡之病,俱宜服也。

  人参补阳汤 #

  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痛骨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炙草当归(各四分) 柴胡 防风(各五分) 熟地黄(酒洗,炒,

四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上方,分利阴阳、升降上下之药也。

羌活、独活为君者,导阳之升也;茯苓、泽泻为臣者,导阴之降也;人参、白术,大补脾胃,内盛则邪自不容,黄 、防风,大实皮毛,外密则邪自不入,为之佐也;当归、熟地黄俱生血,谓目得血而能视,生地黄补肾水,谓神水属肾,白芍药理气,柴胡行经,甘草和百药,为之使也。

  抑阳酒连散 #

  治神水紧小,渐如菜子许,及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 羞涩之证。

  生地黄 独活 黄柏 防风 知母(各三分) 蔓荆子 前胡 羌活 白芷 生草(各四分)

  黄芩(酒制) 寒水石 栀子 黄连(酒制,各五分) 防己(三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抑阳缓阴之药也。

以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蔓荆子、羌活、防风、白芷,群队升阳之药为佐者,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不走之药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

诸用酒制者,为引导也。

  当归补血汤 #

  治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各酸痛。

  熟地黄 当归(各六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药 炙草 白术 防风(各五分) 生地黄 天门冬(各四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煎。

  上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黄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通补血也;甘草、白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黄补肾,天门冬治血热,谓血亡生风燥,故以为使。

  羚羊角散 #

  治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羚羊角(镑) 黄芩 黄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作一服,水一盏,煎半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 补手太阴以实外,御其邪也,为臣;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用以攻其固热为使。

然大黄、芒硝乃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

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

消毒化斑汤主之。

  消毒化斑汤 #

  治小儿斑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症上同。

  羌活(五分) 本(二分) 细辛(一分) 黄连(三分) 黄芩(一分) 酒芩(二分) 酒黄柏(三分)

  生地黄(二分) 麻黄(五分) 升麻(五分) 白术(一分) 苍术(二分) 生甘草(一分) 吴茱萸(半分) 陈皮(二分) 红花(半分) 苏木

(一分) 当归(三分) 连翘(三分) 防风(五分) 川芎(二分) 葛根(一分) 柴胡(二分)

  上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而置也。

今以治斑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傍害于目也。

夫斑疹之发,初则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用黄连、黄芩、黄柏以疗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黄益肾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

升发阳气、祛诸风邪,葛根、柴胡。

解利邪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术、苍术。

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故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苏木、红花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除客热,故为使。

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俱备,通造化明药性者能知也。

如未见斑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涩,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药投之。

甚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二出之患。

  茯苓燥湿汤 #

  治小儿易饥而渴,瘦瘠,腹胀下利,作HT HT 声,目病生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俗谓之疳毒眼。

  甘草(炙,二分) 人参(一分) 柴胡(四分) 白术(二分) 枳壳(麸炒,二分) 苍术(三分) 茯苓(二分) 泽泻(一分半) 前胡(三分)

川芎(三分半) 薄荷叶(二分) 羌活(三分半) 独活(三分) 蔓荆子(二分)

  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

  上方,为小儿寒暑饮食不调而酿成此症。

夫寒暑饮食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阴阳之会元也。

故清阳下而不升,浊阴上而不降。

今以白术、人参,先补脾胃为君;柴胡、甘草、枳壳,辅上药补脾胃为臣;苍术燥湿,茯苓、泽泻导浊阴下降为佐;然后以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前胡、川芎、薄荷诸主风药以胜湿,引清阳上升为使。

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升麻龙胆草饮子

  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湿热为病。

  升麻(二钱) 羌活(三钱) 麻黄(一钱半) 炙草 谷精草 蛇蜕(各半钱) 龙胆草(三钱) 川郁金半钱) 黄芩(炒,一钱) 青蛤粉(三钱)

  为细末。每服二钱,热茶清浓调服。

  上方君以升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也;臣以羌活、麻黄,风能胜湿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谷精草明目退翳,蛇蜕主小儿惊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破血,龙胆草疗眼中诸疾,黄芩除上热,目内赤肿,火炒者妙,龙胆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则又过于寒也。

  附录

  论目为血脉之宗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

《针经》曰: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则精散,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发于阴,白眼赤脉发于阳,故阴阳合传而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东垣曰: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

因心烦事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失明则日月不明矣。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

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

相火者,包络也,主百病,皆荣于目。

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

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论目为脏腑血脉精气之宗,至为详悉。岂但世俗拘之于五轮八廓而已也。

  附录

  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肿痛,翳膜 疡,皆为热也。

及目膜,俗谓之眼黑,亦为热也。

或平白目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

或言目昧为肝肾虚冷者,误也。

是以妄谓肝生于目,肾主瞳子,故妄言目昧为虚而冷也。

然肾水,冬阴也,虚则当热;肝木,春阳也,虚则当冷。

肾阴肝阳,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

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目昧也。

俗妄谓肝肾之气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

不知经言热甚目瞑,眼黑也,岂由寒尔。

又考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乃目盲也。

《正理论》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

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

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见病之轻重也。

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隔缣视物之象也。

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

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

亢则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气液昧之,以其至近,故虽微而亦见如黑花也。

及冲风泣而目暗者,由热甚而水化制之也。

故经言厥则目无所见。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气并于下则足阴,足阴则胀也。

夫一水不能胜五火,故目 而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夫风之中于目也,阳气内守于睛,是火气燔目,故见风泣下。

  按:此论热甚怫郁,阴阳并厥,玄府闭密,致目病之由为详,盖一主于火热之化也。

若由饮食辛热,七情所动,六气淫郁,气血虚实,则东垣、子和、陈无择辈,论亦已详,然亦有痰热湿热,与夫服食金石燥热之药致者。

或久病后,荣卫虚弱,肝气肾阴不足,或元气精气虚衰,及脱营为病,皆有虚热实热之殊,并宜分治。

  附录

  论眼证分表里治

  《机要》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

  附录

  论目疾宜出血最急

  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

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

但年少之人,则无不及;年老之人,其间犹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内 ,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 ,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

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 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

惟足厥阴经连于目系而已。

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

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

盖此二经,血多故也。

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

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养血目而已。

凡血之为物,太多则滥,太少则枯。

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

肝主目,在五行属木,虽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

夫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

其白轮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则不知病之理,岂知目不因火则不病,何以言之?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内经》曰:热胜则肿。

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太热之所为也。

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廷、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

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

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内经》曰:血实者宜决之。

又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

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

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 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调盐油以涂发根。

甚者,虽至于再,至于三,可也。

量其病势,以平为期。

  按:此谓目疾出血最急,于初起热痛暴发,或久病郁甚,非三棱针宣泄不可。

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虚损,并气郁者,宜从毫针补泻之则可。

故知子和亦大略言尔。

于少阳一经,不宜出血,无使太过不及,以养血目而已。

斯意可见。

  附录

  论内障外障 #

  《龙木论》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内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状,一一不同。据其疾状,认识既不差错,治疗少有所凭。

  谨按:诸候详见本论。

然内障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则有翳膜者是。

今论中虽见诸候,而所用药多本风热,故并略云。

然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虚脱营所致,种种病因,皆略之不议。

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 、外 、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络而来。

如东垣治例:魏邦彦夫人目翳,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

绿非五色之正,殆肺肾合而为病也。

乃就画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谛视之,与翳色同矣。

肺肾为病者无疑,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

既效,而他日复病作者三。

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

因询此必经络不调,目病未已,问之果然。

如所论治之,疾遂不作。

若此凭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处治而不愈者,盖邪蕴日久而实,元气阴气不足所致也。

当以王道论治庶可。

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矣。

悲夫!

  附录

  论瞳子散大 #

  东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热之物太甚故也。

所谓辛主散,热则助火,上乘于脑中,其精故散,精散则视物亦散大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者也。

今视物不真,则精衰矣。

盖火之与气,势不两立。

故经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手少阴足厥阴所主风热,连目系,邪入中人,各从其类。

故循此道而来攻,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皆血虚阴弱故也。

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则愈矣。

  附录

  论倒睫赤烂 #

  东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

盖内复热,则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火邪,眼皮缓则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

  目眶岁久赤烂,俗呼为赤瞎是也。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

  按:以上所论,可谓深达病情。然是证亦多是血热阴虚火动所致。盖血所以滋经脉、养毛发者也。故当外治以泻其瘀热,内治以杜绝其源可也。

  附录

  论目不能远视为阴气不足

  东垣曰: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乃气虚而血盛也。

血盛者,阴火有余;气虚者,气弱也。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乃血虚气盛。

血虚气盛者,皆火有余,元气不足。

火者,元气、谷气、真气之贼也。

元气来也徐而和,细细如线;邪气来也紧而强,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谨按:阳气者,犹日火也;阴气者,金水也。

先儒所谓金水内明而外暗,日火内暗而外明者也。

然人目眼,备脏腑五行精华,相资而神明,故能视,即此理之常也。

虽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殊不言气者,盖血得气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之也。

否则阴虚不能远视,阳乏不能视近,是为老人桑榆之渐。

然学人于目病能求诸此,则思过半矣。

  附录

  论目疾分三因 #

  陈无择云:病者喜怒不节,忧思兼并,致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厥,逢脑之虚,侵淫眼系,荫注于目,轻则昏涩,重则障翳,眵泪 肉,白膜瞒睛,皆内所因。

或数冒风寒,不避暑湿,邪中于项,乘虚循系,以入于脑,故生外翳,医论中所谓青风、绿风、紫风、黑风、赤风、白风、白翳、黄翳等,随八风所中,变生诸症,皆外所因。

或嗜欲不节,饮食无时,生食五辛,热啖炙 ,驰骋田猎,冒涉烟尘,劳动外情,丧明之本,皆不内外因治之。

  按:论中所言致证之因,至为详悉。惜乎其方多本于风热,及水脏阳虚处治而未备,学者当自为通变矣。

  附录

  论偷针眼 #

  巢氏曰:凡眼内 头忽结成 ,三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此由热气客在 间,热抟于津液所成。但其势轻者,小小结聚,汁溃热歇乃瘥。

  谨按:世传眼 初生小 ,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人每试之有验。

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经络,其诸名实,所过者多矣。

  附录

  先哲治验 #

  东垣云:戊申六月,徐总管患眼疾,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点,隐涩难开,两目紧缩而不痛,两寸脉细紧,按之洪大而无力,乃足太阳膀胱为命门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呵欠,善悲健忘,嚏喷眵泪,时泪下,面赤而白,能食,大便难,小便数而欠,气上而喘,以拨云汤治之。

  论瞳子散大并方论

  戊戌冬初,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猪肉煎饼,同蒜醋食之,后复饮酒太醉,卧于暖坑。

翌日病眼,两瞳子散大于黄睛,视物无的,以小为大,以短为长,卒然见非常之处,行步踏空,多求医疗,而莫之愈。

至己亥春,求治于先师,曰:《内经》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

又云:筋骨气血之精而为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又瞳子黑眼法于阴。

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热之物过多故也。

所谓辛主散,热则助火,上乘于脑中,其精故散。

精散则视物亦散大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者也。

今视物不真,则精衰矣。

盖火之与气,势不两立。

故经云: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手少阴足厥阴所主风热,连目系,邪之中人,各从其类,故循此道而来攻。

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皆血虚阴弱故也。

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则愈矣,滋阴地黄丸。

《内经》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酸收之。

以黄连、黄芩大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辛温,生熟地黄苦甘寒,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寒,体轻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参、甘草、地骨皮、天门冬、枳壳苦甘寒,泻热补气为佐;柴胡引用为使也。

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损胃气,药不能上行也。

  〔丹溪〕:一壮年人早起,忽视物不见,就睡片时,略见而不明,食减倦甚,脉缓大,重按则散而无力,意其受湿所致。

询之,果卧湿地半月。

遂以白术为君,黄 、茯苓、陈皮为臣,附子为使,十余帖而愈。

  〔丹溪〕:一老人忽盲,他无所苦,予以大虚治之,急煎人参膏二斤。服二日,一医与磁石药,予曰:今夜死矣。果然。

  〔丹溪〕: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目盲脉涩,此热酒所伤,胃气污浊之血,死其内而然。

  以苏木作汤,调人参末,服二日,鼻及两掌皆紫黑。

予曰:滞血行矣。

以四物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煎,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

(以上治验三条见《丹溪纂要》)

  谦甫云:郎中张子敬,年六十七岁,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肤不泽,六脉弦细而无力。

一日出视治眼二方,问予曰:可服否?予曰:此二方以黄连大苦之药为君,诸风药为使,且人年五十,胆汁减而目不明。

《内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诸风药亦能泻土。

人年七十,脾胃虚而皮肉枯,重泻其土,使脾胃虚而不能营运荣卫之气,滋养元气,胃气不能上行,隔气吐食诸病生矣。

又况年高衰弱,此药不服可也。

只宜慎言语,节饮食,惩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

子敬以明年春,除关西路按察使,三年致仕回还,精神清胜,脉遂平和,此不可妄服寒凉之剂也。

《内经》云:征伐无过,是谓太惑,解之可也。

  海藏妻侄女形肥,笄年时得目疾,每月或二月一发,发则红肿难开,如此者三年,服除风散热等剂,左目反有顽翳,从锐 遮瞳人,右目亦有翳,从下而上。

经云:从内走外者,少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

予谓此少阳阳明二经有积滞也。

脉短滑而实,晨则似短。

洁古云:短为有积滞遏抑脏腑,宜下之。

遂用温白丸,减川芎、附子三之二,多加龙胆草、黄连,如东垣五积法,从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如至大利,然后减丸;又从二丸加起,忽一日,于利中下黑血块若干,如黑豆大而硬坚,从此渐痊,而翳尽去。

(见《医学纲目》)

  楼全善先生曰: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疼者,亦神效。

盖目珠者,连目本,又各系属厥阴之经也。

夜甚及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

丹溪云:夏枯草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其草三四月开花,遇夏至阴生则枯。

盖禀纯阳之气也。

至哉斯言。

故治厥阴目疼如神者,以阳治阴也。

予男至夜目珠及连眉棱骨作疼,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大痛,百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余;遂以夏枯草二两,香附末二两,甘草四钱,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用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大半,至四五日良愈。

  一男子六十余岁,所患与前证皆同,但黑睛有白翳二点,诸药不效,亦以此药与东垣选奇汤,加四物汤,及黄连煎,间服,并灸厥阴少阳而安。

  附录 附方 #

  治风之剂 #

  局方密蒙花散 #

  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并暴赤肿。

  羌活 白蒺藜(炒) 木贼 密蒙花 石决明(各一两) 菊花(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食后调下。

  三因羌活散 #

  治风毒上攻,眼目昏涩,翳膜生疮,及偏正头疼,目小,黑花累累者。

  羌活 川芎 天麻 旋复花 青皮 南星(炮) 本(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三片,薄荷七叶。

  按:以上并足太阳、厥阴药也。

  东垣明目细辛汤

  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隐涩而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秘涩。

  麻黄 羌活(各三钱) 防风(二钱) 本(一钱) 白茯苓(一钱) 当归尾(一钱) 川芎 细辛 蔓荆子(各五分) 荆芥穗(一钱五分) 生地黄

(一钱,酒制) 椒(八个) 桃仁(二十个) 红花(少许)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足太阳、厥阴、手少阴药也。

  机要四物龙胆汤

  治目赤,暴发云翳,疼痛不可忍。

  四物汤(各半两) 羌活 防风(各三钱) 草龙胆(酒拌炒,煎) 防己(各二钱)

  上 咀。作数服,水煎。

  按:此足厥阴、太阴、太阳药也。

  防风饮子 #

  治拳毛倒睫。 #

  黄 甘草 人参(各一钱) 葛根(五分) 细辛叶 蔓荆子 防风(各五分) 当归(七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

  附录 附方 #

  治热之剂 #

  局方洗心散 #

  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心神烦躁,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

  大黄(煨) 甘草 当归 芍药 麻黄 荆芥穗(各六钱) 白术(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手足太阴经药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然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济生羊肝丸 #

  治肝经有热,目赤睛疼,视物昏涩。

  羊肝(一具,生用,《局方》用白羊肝) 黄连(去须,为末)

  上先将羊肝去筋膜,于沙盆内捣烂,入黄连末,杵和,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用熟水送下。

  按:此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也。

  东垣泻热黄连汤

  治眼暴发,赤肿疼痛。

  黄芩(酒制,炒) 黄连(同上制) 草龙胆 生地黄(各一两) 升麻(半两) 柴胡(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于日午前饭后热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少阳、少阴药也。

  附录 附方 #

  治风热之剂 #

  局方明目流气饮

  治风热上攻眼目,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隐涩难开。

  大黄(煨) 牛蒡子(炒) 川芎 菊花 白蒺藜(炒) 细辛 防风 玄参 山栀 黄芩甘草(炙) 蔓荆子 荆芥 木贼(各一两) 草决明(一两半

) 苍术(泔汁炒,二两)

  上为末。每二钱,临卧用温酒调下。

  按:此手足三阴、足阳明、太阴药也。

  洗肝散 #

  治风毒上攻,暴作赤目,肿痛难开,隐涩眵泪。

  薄荷叶 当归 羌活 防风 山栀仁 甘草 大黄 川芎(各二两)

  上为末。每二钱,食后煎水调下。

  按:此足太阳、厥阴、手足太阴药也。

  钱氏泻青丸 #

  治目暴发,赤肿疼痛。

  当归 川芎 山栀 龙胆草(酒拌炒焦) 大黄 羌活 防风上为末,蜜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

  按:此足太阳、少阳、太阴、厥阴药也。

  东垣连翘饮子 #

  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隐涩,小角紧,久视昏花,迎风有泪。

  蔓荆子 生甘草 连翘(各三分) 柴胡(二分) 黄芩(酒制,五分) 生地黄 当归 人参 红葵花(各三分) 黄 防风 羌活(各五分) 升麻(

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足三阳、少阴、厥阴药也。

  神芎丸 #

  治湿热内甚,目赤肿,或白睛黄色。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

  按: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东垣龙胆饮子 #

  治肝眼流脓,生疳翳,湿热为病。

  麻黄(一钱半) 黄芩(炒) 青蛤粉 羌活 草龙胆(酒拌,炒焦,各三钱) 蛇蜕皮 谷精草川郁金 炙甘草(各五分) 升麻(二钱)

  上为细末。每二钱,食后茶调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

  以上六方,宜随表里而轻重之,亦不可例用。

  附录 附方 #

  理血之剂 #

  局方明目地黄丸

  治男女肝肾俱虚,风邪所乘,热气上攻,目翳遮睛,目涩多泪。

  牛膝(酒浸,三两) 石斛 枳壳(炒) 杏仁(去皮尖,炒) 防风(各四两) 生熟地黄(各一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盐汤下。

  按:此出太阳例,又气药也。

  简易加减驻景丸

  治肝肾气虚,两目昏暗,视物不明。

  熟地黄 当归(各五两) 楮实子 川椒(炒,各一两) 五味子 枸杞子(各二两) 菟丝子(酒制,半斤) 车前子(炒,二两)

  上为末,蜜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温酒下。

  谨按:肝为相火,有泻无补,况阴水虚而阳火实病目者多。故此二方,盖补肝之阴虚也。颇有理,故收入。

  地芝丸 #

  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

  生地黄(焙干) 天门冬(去心,各四两) 枳壳(二两,炒) 甘菊花(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茶清送下百丸,食后。

  附录 附方 #

  理气之剂 #

  局方定志丸 #

  治眼不能近视,反能远视者。

  白茯苓 人参(各三两) 远志(去心) 菖蒲(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后,日三服。

  按:以上二方,手太阴、少阴药也。

  济生桑白皮散 #

  治肺气壅塞,毒瓦斯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

  玄参 桑白皮 枳壳(炒) 升麻 杏仁(炒) 旋复花 防风 赤芍 黄芩 甘菊花 甘草(炙) 甜葶苈(炒,各一两)

  上为末。每四钱水煎,食后热服。

  按:此又治风热之剂也,出太阳例。

  附录 附方 #

  养阳之剂 #

  东垣神效黄 汤

  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或手或腿脚,麻木不仁,两目紧急缩小,及羞明畏日,或视物无力。

  黄 (二两) 人参(八钱) 炙甘草(一两) 蔓荆子(三钱) 白芍(一两) 陈皮(半两)

  上 咀。每五钱,水煎,临卧热服。

  益气聪明汤 #

  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人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

  黄 甘草 人参(各半两) 升麻 葛根(各三钱) 蔓荆子(一钱半) 芍药 黄柏(酒炒,各一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临睡热服,近五更再服之,得肿更妙。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若此一味,多则不效。

  人参补胃汤 #

  治劳役所伤,饮食不节,内障昏暗。

  前黄 汤减陈皮, 再减半,加黄柏一两(酒拌透)。

  上 咀。每服三四钱,水煎,食远稍热服,后两目广大,视物如童时,觉两脚踏地,不知高低。盖冬天多服升阳药故也。病减住服。

  按:以上手足太阴、少阴药也。

  附录 附方 #

  滋阴之剂 #

  东垣连柏益阴丸

  羌活 独活 甘草 当归尾(制) 防风 五味子(各半两) 石决明(烧,三钱) 草决明 细黄芩 黄柏 知母 黄连(酒拌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百丸,食远茶清送下,常多服补阳汤,少服此丸。

  滋阴肾气丸 #

  此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熟地黄(三两) 牡丹皮(半两) 生地黄(四两) 泽泻 茯苓(各二两半) 当归尾 山茱萸 柴胡五味子 干山药(各半两)

  上件于石臼中杵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汤空心服。

  按:以上并少阴药也。

  附录 附方 #

  养阳滋阴之剂 #

  局方菊睛丸 #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常见黑花多泪。

  枸杞子(三两) 苁蓉(酒浸炒) 巴戟(去心,各一两) 甘菊花(四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温酒盐汤,食远任下。

  东垣滋阴地黄丸

  治眼目瞳子散大于黄睛,视物无的,或卒然见非常之处。

  熟地黄(一两) 生地黄(一两半) 柴胡(八钱) 天门冬 炙甘草 枳壳(各三钱) 人参 地骨皮(各二钱) 黄连 五味子(各三钱) 黄芩 归

身(各半两,酒拌焙)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百丸,温茶清送下,日进三次。忌辛辣、生冷之物。

  按:此二方,足少阴之剂也。前方主右肾,此主左肾之药,故亦异尔。

  补阳汤 #

  治阳不胜其阴,乃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青白翳见于大 ,及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足厥阴肝经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翳内阻也。

当于太阳少阴经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阳气,冲天上行。

此当先补其阳,后于足太阳太阴标中(标者,头也),泻足厥阴肝经火,下伏于阳中,乃次治也。

《内经》云:阴盛阳虚,则当先补其阳,后补其阴,此治法是也。

每日清晨,以腹中无宿食,服补阳汤,临卧,服益阴丸。

若天色变,大寒大风,并劳役,预日饮食不调,精神不足,或气弱,俱不得服。

候体气和平,天气如常服之。

乃先补其阳,使阳气上升,通于肝经之末,利空窍于目矣。

  羌活 独活 甘草 人参 熟地黄 黄 白术(各一两) 泽泻(研为末) 陈皮(各半两)

  生地黄(炒) 白茯苓(去皮) 知母(炒,各三钱) 柴胡(去苗,三两) 防风(去芦) 白芍药(各半两) 肉桂(去皮,一钱) 当归身(去芦,

酒制,三钱)

  上同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宿食消尽服之。

  冲和养胃汤 #

  治内障眼,得之脾胃元气衰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失节,形体劳役,心不得休息,故上为此疾,服之神效。

  柴胡(七钱) 防风(半两) 羌活 炙甘草 黄 (各一两半) 当归(制) 白术 升麻 人参葛根(各一两) 白芍(六钱) 白茯苓(三钱) 干

姜(一钱) 五味子(二钱) 黄芩 黄连(各七钱)

  上 咀。每五六钱,水煎,食远稍热服。

  按:以上足三阳、手足太阴药也。

  附录 附方 #

  治障翳诸方 #

  龙木论还睛丸 #

  治眼内赤涩有花,或黑,或白,或红,皆因肝脏积热,肺受风邪。

  初患之时,宜令针治诸穴;内服此。

  人参 桔梗 黄芩 熟地黄 防风 茺蔚子 车前子 知母(各二两) 玄参(半两) 细辛五味子(各二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按:本论治内障诸方,与此相类者数多,姑存此法。

  局方蝉花无比散

  治大人小儿风毒伤肝,或为气攻,一切眼目昏暗,渐生翳膜,或久患头风,牵搐两眼,渐渐细小,连眶赤烂。

  茯苓 甘草(炙) 防风(各四两) 川芎 石决明(盐水煮熟,研如粉) 羌活 当归(各三两赤芍(十两,炒) 蒺藜(炒,半斤) 蝉蜕(一两)

苍术(十二两) 蛇蜕(一两)

  上为末。每三钱,食后米泔调服,茶清亦得。

  按:此足三阳、太阴、厥阴药也。

  蝉花散 #

  治肝经蕴热,毒瓦斯上攻,眼目赤肿,多泪羞明,一切风热昏翳。

  谷精草 菊花 蝉蜕 羌活 甘草(炙) 白蒺藜(炒) 草决明 防风 山栀 川芎 密蒙花 木贼 荆芥穗 黄芩 蔓荆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按:此足太阳、少阴、厥阴、手太阴药也。

  本事方羊肝丸 #

  菟丝子 车前子 麦门冬 决明子 茯苓 五味子 枸杞子 茺蔚子 苦葶苈 蕤仁地肤子 泽泻 防风 黄芩 杏仁(炒) 细辛 桂心 青葙子(各一

两) 熟地黄(一两半)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炒干)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水下,日三次。

  按:此足太阳、少阴、手太阴、少阴药也。

  秘方拨云退翳丸

  皇统年间,医官刘昌祖传于世。

  栝蒌根 枳实 甘草(炙) 蔓荆子(焙) 薄荷(各半两) 川芎 木贼(浸一宿焙) 密蒙花荆芥穗 地骨皮 羌活 白蒺藜 甘菊花(各一两) 蛇

蜕 黄连(各三钱) 川椒(七钱半,炒去目) 当归(一两半,酒浸,焙干) 蝉蜕(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后临卧,日进三服。翳者,米泔水下;睛暗,当归汤下;内障,木香汤下。

  按:此足太阳、厥阴、手少阴药也。

然翳膜之疾,有气血虚实,或夹痰热七情六淫,或阴火动湿热致者。

种种不同,皆宜求责。

但以上法,不能以尽病情之变,学人宜扩充焉。

  附录 附方 #

  点洗诸方 #

  局方汤泡散 #

  治肝经风热上壅,眼目赤涩,睛疼多泪。

  赤芍 当归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汤炖调热洗,日三五次。《御药院方》加荆芥。

  三因立胜散 #

  治风热攻眼,隐涩羞明肿痛。

  黄连 秦皮 防风 黄芩(等分)

  上 咀。水煎热,用新羊毫笔蘸刷洗眼。

  金露膏 #

  除昏退翳,截赤定疼。

  蕤仁(槌碎) 黄丹(各一两) 黄连(半两) 蜜(六两)

  上先将黄丹炒令紫色,入蜜搅匀,下长流水四升,以嫩柳枝五七茎,一把定搅之,次下蕤仁,候滚十数沸,又下黄连,用柳枝不住手搅,熬至升七八合,罩篱内倾药在纸上,慢慢滴之,勿令尘污。

如有瘀肉,加 砂末一钱,上火上慢开,入前膏子内用。

  《龙木论》云:患伤寒热病后,切不可点,恐损眼也。斯言可以为药禁云。

  宝鉴春雪膏 #

  治风热上攻,眼目昏暗,痒痛隐涩难开,多眵泪,羞明疼痛,或生翳膜。

  黄连(四两,锉,用童便二升浸一宿,去连,用淬甘石) 好黄丹(六两,水飞) 砂(一钱,细研,水调在盏内,炖干为度) 白丁香(五分) 乳香

乌贼骨(烧存性) 当归(各三钱) 麝香轻粉(各少许) 南炉甘石(十二两,淬,便汁浸)

  上各研另贮,先用好蜜一斤四两,炼去蜡,却下甘石末,不住手搅,次下丹,次下诸药末,不住手搅至紫金色,不粘手为度,搓作挺子。

每用一粒,新水磨化,时时点之。

忌酒、湿面、荞麦。

  拔萃方 药 #

  治偏头疼眼疾。

  苍耳头 薄荷叶 盆硝 石膏(各一钱,乱文者) 乳香 华细辛 川芎(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早午夕三时 鼻。

  《宝鉴方》无苍耳、乳香、细辛,有荆芥、桔梗。

  蟾光膏 #

  治远年病目,不通道路,退去云膜,须用十二月开成日合。

  白砂蜜(四两,用隔年葱根去须皮,切短,与蜜一同熬,去白膜,候葱熟为度,以绵滤净,纸取蜡面) 黄丹 密陀僧(各水飞,三钱,生用) 炉甘石(

火 ,五钱,水飞)

  以上三味,研极细,倾入前蜜中,桃柳无节者各一枝,搅匀。

  川芎 当归 赤芍 杏仁(汤泡,去皮尖,各半两) 黄连(去芦净,二两) 秦皮 诃子皮防风 石膏 玄精石 井泉石 无名异 玄参 代赭石 石决

明(以上十味各三钱)

  咀。用雪水或长流水五升,于银器内熬至二升,滤去滓净,再熬至一升,倾入前药蜜内,银器内慢火熬紫金色时,再下后药,勿令过火。

  乳香 没药 琥珀 朱砂 蕤仁(各三钱)

  以上五味先干研极细,入蕤仁研细,水飞澄清极细,方倾入前药,一同复熬,以箸点药于水中不散为度,勿令过与不及,取下,于土中埋七日,取出,置于银器或瓷器中,如法收贮,便再添入后细药,以桃柳枝搅匀。

  南硼砂 珍珠 龙脑 珊瑚枝(各一钱) 麝香(五分)

  上五味,研极细,入药中封定,如有取不尽药,用净水斟酌洗渲熬过,另于洗眼或膏子稠了,倾些小调解。

  附录 附方 #

  灸雀目疳眼法 #

  《宝鉴》云: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 横纹头白肉际,灸一炷,如小麦大。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者中。

  按:灸法,详见《资生》等经,兹不备录。

  附录 附方 #

  附东垣诸先生治法

  拨云汤 #

  治法见前东垣先生治徐总管条。

  黄 (一分) 细辛叶(五分) 柴胡(七分) 生姜(五分) 荆芥穗(一钱) 羌活 防风(各一钱半)

  本生甘草 升麻(各一钱) 葛根 川芎(各五分) 知母 归身(各一钱) 黄柏(一钱半)

  作一服,水煎,稍热服,食后。

  助阳活血汤 #

  治眼发之后,犹有上热,白睛红上壅,无疼痛,隐涩难开,多眵泪。

  防风 黄 炙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归身(酒制,五分) 白芷(三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作一服,水煎,临卧稍热服。

  神效明目汤 #

  治眼棱紧急,致倒睫拳毛损目,及上下睑赤烂,睛赤疼痛昏暗,冷泪常流下,则眼涩难开,眵泪皆满眼。

  葛根(一钱半) 甘草(炙) 防风(各一钱) 蔓荆子(五分) 细辛(二分) 一法。加黄 (一钱)

  作二服,水煎,临卧稍热服。

  广大重明汤 #

  治两目睑皆 热赤肿作痛,楞生疮,多眵泪,隐涩不能开视,及眼睑痒,搔之至破者,并皆治之。

  草龙胆(酒炒) 防风 生甘草 细辛(各一钱)

  各杵如麻豆大,内甘草不锉,只作一梃,先以水一碗半,煎草龙胆一味,至一半,再入余三味,煎至小半碗,滤去滓,用清汁带热洗,以重汤坐令热,日用五七次。

每洗毕,合目须臾。

如 肉泛长及痒,亦验。

  五秀重明丸 #

  治翳膜遮睛,隐涩昏花。常服清利头目。

  干菊(开头,五百朵) 荆芥穗(五百穗) 楮实子(五百粒) 木贼(去节,五百茎) 川椒(五百粒,炒去目)

  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徐徐咽下。

  升阳柴胡汤 #

  羌活 独活 甘草根 归身 熟地黄(各一两) 人参 黄 白术(各半两) 泽泻(三钱) 白芍药(一两) 陈皮 白茯苓 防风(各三钱) 肉桂(

五分) 柴胡(一钱半) 生地黄(酒炒,半两) 楮实子(酒拌,半两) 知母(酒制,三钱,夏月加至五钱)

  每服五钱,水煎,稍热服,食后。

另合一料,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远茶清送下五十丸。

每日与前药各一服。

如天气热甚,加五味子三钱或五钱,天门冬五钱,更加芍药、楮实子各五钱。

  芎辛汤 #

  治两目昼夜隐涩难开,羞明畏日,目赤视物昏暗,神效。

  芎 蔓荆子(各五分) 细辛(二分) 防风(一钱半) 甘草 白芷(各一钱)

  作一服,水煎,临卧稍热服。

  羌活退翳丸 #

  治内障,右眼小 青白翳,大 微显白翳,脑痛,瞳子散大,上热恶热,大便时难,小便如常,遇天热暖处,头痛睛胀,能食,日没后天阴则昏暗,此证亦可服滋阴地黄丸。

  熟地黄(八钱) 生地黄(酒制) 归身(酒制,焙) 黄柏(制,各半两) 川芎(三钱) 芍药(一两二钱) 防己(二钱,酒制) 知母(三钱,酒

制) 茺蔚子(半两) 牡丹皮(三钱) 丹参(半两) 寒水石(一两,生用) 柴胡(半两) 羌活(三钱) 黑附子(一钱,炮)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随以食压之。忌言语。(以上俱见《东垣试效方》)

  保命当归汤 #

  治风热上攻,瞳子散大。

  当归身 黄芩(各二钱) 黄连 柴胡(各一钱) 熟地黄(三钱) 芍药(二钱) 甘草(炙,三钱)

  分三服,水煎,临卧温服。

  瑞竹四神丸 #

  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补虚益损,及云翳遮睛。

  甘州枸杞子(一斤,拣色赤滋润者,作四分,用酒一杯润之,一分) 川椒(一两同炒,一分) 小茴香(一两同炒,一分,用芝麻一协议炒,一分,独炒

用)

  炒过,将川椒等筛去不用,再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或加甘菊花一两。

(见《医学纲目添加》)

  补肝散 #

  治肝风内障,不痛不痒,眼见花发黄白黑赤,或一物二形难辨。

  羚羊角 防风(各二两) 羌活 人参 车前子 茯苓 细辛 玄参 黄芩(各一两)

  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

  简要补肝散 #

  治肝虚目睛疼,泪出不止,筋脉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四两) 香附子(一两)

  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

  羚角饮子 #

  治绿翳内障,头旋额痛,眼内痛涩者。

  羚羊角 防风 知母 人参 茯苓 玄参 桔梗(各二两) 细辛(三两) 黄芩 车前子(各一两)

  为末。每服三二钱,水煎,食后温服。

  附录 附方 #

  肾脏风眼 #

  四生散 #

  治肾风上攻,眼目作痒,或作昏花。

  白附子 黄 独活 蒺藜(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腰子一枚,批开入药,湿纸包裹,煨熟细嚼,盐汤下;风癣,酒下。

  附录 附方 #

  小儿五脏目疾 #

  天麻丸 #

  治小儿肝疳,风疳,眼疳。

  青黛 黄连 天麻 五灵脂(去石) 夜明砂(炒) 川芎 芦荟(各一钱) 龙胆草(酒拌炒焦) 防风 蝉蜕(各一钱半) 全蝎 麝香(少许) 干

蟾头(二钱,炙焦)

  为末,猪胆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生犀散 #

  治小儿心经虚热,目内淡红。

  犀角(镑末,二钱) 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 干葛(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熟,入犀角,食后服。

  泻黄散 #

  治小儿胃热,眼目作痛。

  藿香(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七钱五分) 防风(四两)

  用蜜酒拌,微炒,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生熟地黄散 #

  治小儿疳蚀眼患,闭合不开,羞明畏日,或生内障。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当归(二钱半) 麦门冬(去心,半两) 枳壳(米泔洗,炒) 防风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 赤芍药(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三二钱,黑豆七粒,煎豆熟,去渣服。

  三味芦荟丸 #

  治黑水凝翳内障,不痛不痒,微有头旋胀涩者。

  芦荟 甘草(各一钱) 羚羊角(蜜炙,二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丸。

  九味芦荟丸 #

  治三焦及肝胆经风热,目生云翳,或瘰 耳内生疮,寒热作痛,或肝火肌体消瘦,发热作渴,饮食少思,肚腹不调,或肝疳口内生疮,牙龈溃烂,或牙齿蚀落,颊腮腐烂,发热口渴,饮食少用,下部生疮等症。

  芦荟(半两) 胡黄连 当归 龙胆草(酒浸炒) 芍药 川芎 芜荑(各一两) 木香 甘草(炙,各三钱)

  上为末,茯神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滚汤下。

  地黄丸 #

  治小儿肝肾虚热,眼目生翳,或赤烂等症,如变疳症。当兼服芦荟肥儿二丸。

  (详见《家居医录》卷六)

  熟地黄(捏碎秤,八两,酒拌杵膏) 山药 山茱萸肉(各四两) 白茯苓 泽泻 牡丹皮(各三两)

  上各另为末,入地黄膏和匀,加炼蜜少许,丸如梧桐子大。量儿大小,空心服。

  肥儿丸 #

  治食积发热,眼目生翳等症。

  黄连(炒) 芜荑(炒) 神曲(炒) 麦芽(炒)

  上各另为末等分,水和丸。量儿大小,空心服。

  通顶散 #

  治小儿脑热,脑枕骨疼,闭目不开,或头风痛,攒眉啼哭,并赤目。

  川芎 薄荷(各半两) 茵陈 甘草(各四钱) 朴硝(三钱,甜硝亦可)

  为末。用少许吹鼻中既效。如要嚏喷,加踯躅花一钱,只用朴硝吹鼻亦止。

  一方,用好坏胭脂子,水调涂眼眶。

  决明散 #

  治痘疹入眼。 #

  决明子 赤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为末。每服一钱,蜜水调服。(以上方见《小儿袖珍方》)

  密蒙散 #

  治小儿痘疹,及诸毒入眼。

  密蒙花(一钱半) 青葙子(一钱) 决明子 车前子(各五分)

  为末。羊肝一片,破开,掺药在内,仍合之,湿纸数重包裹,灰中煨熟,空心食之。

  通圣散 #

  治小儿疮痘入眼,及生翳障。

  白菊花 绿豆皮 谷精草(去根,各一两)

  为末。三岁一钱,干柿一枚,生粟米泔一盏,同煎,候泔尽,将柿去蒂核,不时食之,日用二三枚,近者五七日,远者半月,全效。

  蛤粉散 #

  治小儿疮痘入目。

  谷精草 蛤粉(各等分)

  为末。三岁一钱,猪肝二两批开,掺药在内,以竹叶包裹,以线束定,水一碗,煮熟,入瓷瓶内熏眼,至温,取食之。

  蛇皮散 #

  治小儿疮痘入目成翳 。

  栝蒌根 蛇皮(炙黄,等分)

  为末。三岁一钱,羊子肝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以线束定,米泔水煮熟食之。

  蝉蜕散 #

  治小儿斑疮入眼,半年以里者,一月取效。

  猪悬蹄甲(二两,罐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 蝉壳(一两) 羚羊角(一分)

  为末。三岁一钱,猪肝汤调下,食后服,日三服,一年之外难治。

  二粉散 #

  治小儿斑疮入眼。

  轻粉(五分) 粉霜(一钱)

  上研匀,用绵裹。如人患左眼,塞入左耳内,患右眼,塞入右耳内,所患眼便开得,其疮自愈。(以上方见《全婴集》)

  海藏云:东垣先生治斑后风热毒,翳膜气障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

初觉,易治。

《保命集》云:非斑后翳膜,亦能治之,泻青丸减大黄一半用之。

(以上方见《医学纲目》)

  羌菊散 #

  治小儿肝脏壅热,眼生浮翳。

  羌活 防风 山栀(各一分) 甘草 菊花 白蒺藜(炒,去尖,各半两)

  为末。三岁五分,食后,蜜汤调下,日三服。

  二草散 #

  治小儿疳眼睛疼,并赤眼肿痛。

  甘草 龙胆草(酒炒) 当归 细辛(各一钱)

  为末。三岁一钱,水半盏,砂糖少许,煎三分,食后服。

  三黄丸 #

  亦治疳赤眼。若因泻痢后,疳眼昏涩,大便不实者,用六神丸、六甲丸,并暖疳药。

  鸡肝散 #

  治小儿疳眼,不赤不肿不疼,但开畏明光,此药治之。

  川乌(大者,去皮,一枚,生) 好坏子(一字)

  为末。

五岁一钱,雄鸡肝一具,净洗去筋膜,竹刀薄切开,掺药在内,箬叶包裹,麻皮扎定,用米泔水半盏,瓷器中煮熟,切作片,空心,临冷食之,将煮肝汤送下。

又有脑热闭目,鼻内干燥,用通顶散治之。

(方见前)

  附录 附方 #

  小儿雀盲眼 #

  还明饮 #

  治小儿每至夜不见物,名曰雀目。

  夜明砂 井泉沙 谷精草 蛤粉(各等分)

  为末,煎黄蜡丸,鸡豆肉大。三岁一丸,猪肝一片切开,置药于内,麻皮扎定,沙瓶内煮熟,先熏眼,后食之。

  合明散 #

  治小儿雀目,至夜不见物。

  楮实子 覆盆子(酒浸) 车前子(酒蒸) 石斛(各一两) 沉香(另研) 青盐(别研,各半两)

  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附录 附方 #

  小儿肝脾等眼疾

  养肝丸 #

  治小儿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泪。

  当归(酒浸) 车前子(酒蒸,焙) 防风(去芦) 白芍药 熟地黄(酒蒸,杵膏) 蕤仁(别研) 川芎 楮实子(各等分)

  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滚汤下,不拘时服。

  车前子散 #

  治小儿肝经积热,上攻眼目,逆顺生翳,血灌瞳子,羞明多眵。

  密蒙花 羌活 菊花 粉草 白蒺藜 草决明 车前子(炒) 黄芩 龙胆草(净洗,各等分,炒)

  为末。每服二钱,食后,饭汤调服。(以上四方见《袖珍方》)

  草龙胆散 #

  治小儿暴赤火眼,昼夜涩痛,作肿泪多。

  草龙胆 木贼 荆芥 菊花 防风 草决明(半生半炒)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煎温服。痛甚,加羌活、乳香。

  明目饮 #

  治小儿脾蕴热,肝受风邪,致两目羞明,经久不愈。

  山栀仁 香附子(净,各一两) 夏枯草(半两)

  每服二钱,入蜜一匙,水煎服。(以上方见《活幼心书》)

  附录 附方 #

  飞丝尘垢入目 #

  治飞丝入目,用头垢点入目中即出,神效。

  飞丝入眼,用柘树浆点了,用绵裹箸头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

  又方:飞丝入目,以火麻子一合杵碎,井花水一碗浸搅,却将舌浸水中,涎沫自出,神效。

  一方:茄子叶杵碎,加麻子法尤妙。

  丹溪:飞丝落入眼中,红肿如眯,痛涩不开,鼻流清涕。

用京墨浓磨,以新笔涂入目中,闭目少时,以手张开,其丝自成一块,看在眼白上,却用绵轻轻拭出则愈。

如未尽,再治。

眯目,盐与豉置水中浸之,视水,其渣立出。

(孙真人方)

  《千金》:治稻麦芒入眼,以新布覆眼上。将蛴螬从布上摩之,其芒自着布上。

  山居物落眼中。用新笔蘸水缴之。

  又方,浓研好墨点,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