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肤语

  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

鱼之在水,两腮翕动,无有停时。

人在宇宙间,两鼻翕张,亦无有停时。

所以统辖造化之气,人赖之以生也。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

动其机,万化安。

  为此也。

人生奔驰劳顿,气因之骤矣。

骤则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内者愈虚。

所以死期将至。

惟至人观天道,执天行,抱神以静,气气归脐。

寿天地矣。

故知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须是在处受持。

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健倍常,年几百岁。

  皆由善摄元气所致。

天气常清,天色常明。

更无一物挠乱,所以长久。

今人所见云气倏忽变现起灭者,皆近地之界。

百里而上,无有也。

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扰,岂能长久?诚能至清至明如天地,岂得不如天地之不毁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纵横遮万象。

养生者辨之。

  触事而感生,善应而劳生,此皆致老之理也。

庄子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

余以为此即养生之理也。

人之生也,以有上栋下宇之求,饥食渴饮之资,故不得不与民角利。

日夜忧劳其心,无有顷暇,故老及之也。

今岩居水饮,则于世无求;不与民同利,则于物无竞。

无求无竞,虽欲不寿,得乎?古人谓之却老。

却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谈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谈也。

不能绝色,不必谈道。

不能绝世,不必谈道。

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绝色,则为渗漏之躯,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绝世,则为合尘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隐在市廛为证,此则禅家最上一乘之妙。

若以此为解,徒使退堕耳。

  卫生歌云: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

谅哉斯言。

夫人之忿怒,羡艳悲壮、激切、鼓动、奔驰、跳跃、翔舞、讴歌、叫啸之类,凡激于人我而发者,夫熟非火之所以为哉?木与木相钻而火生,人与人相形而欲生。

其理一也。

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损,惩其忿而窒其欲,则五气自平,六脉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

贤愚在德,肥瘦在母,寿夭在父。

血盛则肌肥,精足则神壮,神和则德全。

此闻之汪弄丸,云以此见天之赋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

但养和全德,此则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权德舆文云:舟有溺,骑有坠,寝有魇,饮有醉,食有 ,行有餍。

其甚则皆可以致毙,无非危机。

呜呼,岂独在于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饮食、衽席、舆马、燕寝之间。

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于危耳。

  学道之士,须识吾之一身从太虚中而来。

既从太虚中而来,则此身初亦无有,岂应执着之以为己物?故此身之灵明,主人必使不着于有,不着于无,一如太虚之无物以扰之。

然后本体之心方得清静合虚,灵觉常圆。

而一切繁华,一切系累不能夺矣。

繁华、系累不能夺,则俗心日退,真心日进。

退得一分俗心,自能进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

心自太虚,则身还太虚。

所谓仙,所谓佛,何俟多谈。

  周莱峰以养生术请钱午江,曰:不过履和适顺而已。

履和,则不伤和;适顺,则不违顺。

夫天地之气,至和大顺。

尽之人身,小天地也,岂不可仿天地之长年乎?莱峰刻石临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终其身。

先辈之重箴言如此!

  阴阳本不相对,待造化之生物也。

阳入于阴,阴留阳而不得飞,则生;阳出于阴,阳罔顾阴而不能留,则死。

是死生俱系于阳,固与阴不相关也。

仙家谓:一分阳气,不尽不死;一分阴气,不尽不仙。

  然则阴阳岂可对待言哉?虽然,阳之所在,不独生死系之,即诸物之灵蠢亦系之。

人,阳气在上,故耳目聪明,于物最灵。

鸟兽,阳气与阴气混淆,故蠢。

草木,阳气在根,故尤蠢。

以此为言,则人之阳气安可不宝?耳聋目 ,阳将散矣。

是以君子先时竟竟,惟阳是守。

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

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

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体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爱者,谓其神之去也。

然则人之所爱,在神不在形矣。

而今人所养,顾在形不在神。

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声神去,好色神去。

  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人莫之惜顾,神绝乃独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

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

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及其绝而悲之深焉。

是何见之晚也。

古仙云: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妪返童孩。

噫,其诚通天地之生机也夫。

  高南州云:阴阳交合,造化之妙,无可伦比。

因述一术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时,俟月色正中,以方诸取月华水盈缸。

俟来年五月五日午时,以阳燧置缸上。

须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腾翻涌而起。

  顷之,水尽涸矣。观其药候,以为服食。此丹家炼神水法也。服食虽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窥造化交合之妙。

  却病之术,有行功一法。

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工夫以补之。

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工夫以散之。

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

  此四法可为治病快捷方式,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书云:有妻子者,则为妻子所累;有富贵者,则为富贵所累。

道不可行也。

审如是,必弃妻孥、捐富贵而后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于累妻孥;富贵不绝道,绝在于累富贵。

  盖妻孥、富贵,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尝二女裸矣,亦尝受尧禅矣。不为许由之逃务光之辞,而竟无伤于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论修真有难易曰:吾辈破漏之躯,与童真修炼自别缘。

童贞原是干体,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离者。

比欲修纯干,止用得一段纯阳工夫耳。

若吾辈,必补离成干,然后更着工夫,所以难也。

此论甚合元理。

  《续仙传》有卖药翁尝呼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为土馒头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与?但药有数种,苦不能辨。

有灵药可以益寿延年,有至药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药可以回阳换骨。

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虽然迟速,末后一着土馒头如故。

  许道人云:人心贵澄静。

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则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则性命在我掌握,长生可冀矣。

何者?魂强魄弱故也。

又问:何如用工。

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二语尽矣。 #

  陆元鹤谈养生之旨曰:不过藏神于渊,令不外游。

久之,自然神化。

毋多谈,予唯其语。

夫神之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

恒留于身,其中炯然。

则精气归真,神化自现。

古仙云: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若能神气住,便是得仙人。

所谓神气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称仙真为神仙,以其所炼在神也。

  郑龙门见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发,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余日矣。

其二则未暇为日色所曝,遂萎谢。

且曰:此可以悟养生若如此花,天岂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

诚悟此理,则自不置其身于伤生之境。

嵇中散一溉后枯之说可信。

  壮年嗜欲,一时不见,久之渐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费,一时不见,久之渐至贫穷。

自然之理。

人听见在旦暮,故不悟耳。

推此以观,凡读书史、作文本养生作家,取效亦复如是。

弗谓无功,久之自然见效。

  偶遇方僧,谈终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岁者。

日常掘食黄精、苍白术诸药草以充食,又有服饵茯苓者。

其法:山中大松树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数尺,断树命根,以大瓮盛蜜与新茯苓放树根下。

春则蜜气升于树颠,冬则蜜复降入瓮。

如此三年,方取出地。

每日啖如拳大一块,饮水一瓯,不复火食。

茯苓既是长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异寿,固宜也。

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异常之寿,不亦难乎哉?

  俗谓人之雄健者,曰有气力。

以见力与气元自相通,力从气而出也。

凡叫喊、跳跃、歌啸、狂舞、奔逸、趋走之类,凡以力从事者,皆能损气。

古之善养生者,呼不出声,行不扬尘。

不恒舞而熊经鸟伸,不长啸而呼吸元神。

殆皆息力以生气乎。

  凡风寒暑湿,在外则为气,中于人身则为毒,或有发为痈疽、发为疟痢者,中伏伤生之道,不可不谨。

故人之起居室之栖止,须秘密坚固,高朗干燥。

斯无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

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则益之;精充身中,损则充之。

本非有溢而盈也。

世人不解斯理,谓汲井不见其损,不知汲频则地元竭;用精不见其耗,不知用频则真元疲。

是以明于汲井之理者,井养而不穷;明于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养真而未尝轻事远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于江,遇风几覆没,以是不数游也。

余笑曰:闭尔户,坐尔室,宁独无江乎哉。

夫江之险犹凭舟也,若户与室之险,在衽与席,在饮与食,宁复有舟可凭哉,奚独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时而不有,奚独江也与哉?客曰:吾闻命矣,吾将事远游。

  发本缁也,而何为素?齿本缜也,而何为疏?眸本 也,而何为 ?耳本聪也,而何为 ?手本攫也,而何为疲?足本趋也,而何为痿?肩能负,何为老而痹?身能任,何为病而弱?颜能丹,何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见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则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宝其生;时时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

及其偃然卧、溘然冥,然后随而哀之。

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积者,非至人,乌足语此。

  上品上药,神与气、精。

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

保精以裕气,裕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

但心为精主,意为气马。

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

故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为此。

  虽然,犹是初功,须到得心虑俱泯、神识两忘,方是真人境界。

心虑俱泯、神识两忘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养其神。

气盛神全,自然底于神化。

  顾色泉生平好奉道旨。

偶夜梦之海上,有二人从逐而行,相谓曰:此君姓顾,笃好学仙。

色泉顾而问之,一人高声曰:仙没有,无欲即仙。

因与同东行,指海中而去。

醒而自思畴昔所梦,非仙也邪?余因无欲即仙一语甚近道,志之。

  黄可斋言:嘉靖年间至京,遇内膳来自吏部李古冲所,得尝一脔,味极咸,不可入口。

盖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

大抵内膳烹调,五味过浓,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

因言:食淡极有益,五味盛多能伤生。

彼曾至东光县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极强健。

问之,云:此地难得盐,吾辈尽淡食,且务农无外事。

此不可解养生哉?可斋亦食淡已十年。

丹书云:食淡精神爽。

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

以此观之,五味之用,可无慎哉?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气喘急,气出反为天地所盗,得天气之养者寡。

  日常所养,惟赖五味。

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

不惟不得养,且以戕生矣。

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

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浓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抚西江,以劳 致衰疾。

闻方士言,乃多索民间乳饮。

每晨进瓯许,无验。

又多索松子取实,日进数盂,代餐饭。

半月余,更觉虚疲不可支。

得告归,竟不起。

此胡沙冈言。

因思物有形质,岂能复化为精气?况诸香走窜腠理,耗散元精。

其不验,宜矣。

夫善养生者,岂徒特药物已哉?

  王阳明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

昔慧海师,或问修道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时即眠。

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

计较眠食,不得自如。

岂得长生邪?尝举示二则公案于道友,且问百尺竿头更进步,如何?道曰:饥食困眠,犹是欲界;须阳长阴消,至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难制,惟断乃成。

姻家董三冈,性刚果,年六旬,始举子。

既育之日,曰:吾将绝欲延寿,观此子之成立也。

诸姬别馆,自此俱异处。

寿七十八而终。

余闻严介溪,因阃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绝欲。

至后贵极人臣,果八十五终。

宝精之验如此。

  昆山周六观,盖 然一儒也。

余曾识荆,能诗善画,作赵体书亦逼真。

又好客、好古玩、好声伎、好鼓琴。

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诸好毕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禄。

以此见人生所好,自当专一。

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损精。

其殆与食少事烦者,同一机邪。

  张全山官学职,年八十有六,有少容。

陈泰严谈其为人甚可法。

官虽小,若以为贵;家虽贫,若以为富。

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为众且壮也,欣然无忧戚之色。

且不形之论议,真实作自家事。

宜其寿也。

因忆全山对徐存斋云:彼苍报施,决不差爽。

然则全山之得寿,其亦有由致与?

  马见田善谈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须发尽黑。李少白不善谈元理,行年七十而须发亦黑,有少容。

  予尝以养生术叩见田,曰:不食咸,不饮茶,宝养精、气、神为主。

日坐一室,无所事事。

及叩少白,少白无言,但日嬉嬉然,不关心世务,虽患难,无忧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绝足城市。

然则二君致寿,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实无异邪?

  心动则神疲。

凡诸技俩营营与人角胜负者,未有不减年 者也。

技俩之中,作诗弈棋,劳神独甚。

周莱峰云:某之所见,以弈伤生者四人矣。

宋豫斋、王连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

又云:孙李泉五更作诗,以劳成疾而卒。

陈雨泉云:王同墟与客弈,忽瞑目,呼之不应则死矣。

弈之劳神如此!噫,伤生之事,岂独在酒色之间已哉。

  嘉定陆筠台少病寒证,瘥而不慎,遂病亡阳。

稍闻人声,辄悸欲死。

服药累年无效,陆乃尽除药饵。

日事睡卧,待毙而已。

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颇通灵。

  门有隶人至,呼曰:隶人至矣。

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

而数里外之事,率能前知。

更年余,乃起,如少壮时,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

既病起累月,少 人事,灵知遂昧,不复如其病卧时矣。

  与余友善,后得子,号兰室。

  过佘山,遇顾豫斋,与语。

豫斋好静,修筑馆佘山,弥岁不归。

谈内养一诀,止是专气致柔,如婴儿作不生计,则长生可冀。

若分别尔汝、高下,有敬慢、有爱憎,皆是有生后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养之奥。

  内养秘诀,得之未真切,未可轻试,屡有因之而召祸者。

曾见谢宾山之徒试内视之诀,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

有一苏友,从方外学闭气诀于某塔寺,仅半岁,亦病痢下而亡。

某士夫,闻一同年病疽发而殒,云:此必曾学坐功也。

询之果然。

以是知遇诀未真,欲益反损。

试观人间炼黄白术,火候少差,鼎炉随失。

况于人身,又非鼎炉可见者比。

下工试手者其慎无倚,信哉。

  色易溺人,圣人亦不能卒制,止是远之而已。

故曰去谗远色。

远之自可驯致于绝也。

饮食亦易动饕贪,故曰君子远庖厨也。

旨酒则疏,仪狄而绝之。

疏之云者,殆亦远之义与?因谈食色性也之义而漫论及此,不知可测圣贤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谢宾山,别去数年,复来谒。云:别后过建业,浮彭蠡,之袁南饶厂之间,访龙虎山遗迹。

  年余,逾匡庐,走荆、襄、郑、卫诸境。

已而过河间,徒步真、保,长途以及北都。

居三年,复还。

寓金焦岁余。

访贤日久,曾无一遇。

但只勘得世情熟破。

问世情若何?曰:只是要占便宜,损人利己而已。

遇富人则敬,遇贫人则贱。

在在皆然。

语音不同,其情一如。

既而曰:只讨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

况肯损己利人,何以学道?余闻之悚然。

果能人我一如,是谓无我,是谓克己。

巍巍圣境,缈不可即。

  吾乡佘山庙塑像甚工。

闻寺僧云:旧有一塑工某姓,来自江西。

经岁余,塑诸像。

金泽寺像亦其人所塑。

成而病,诸侣欲为延医。

工却之曰:无以为也。

吾想像臆度,尽吾神矣,此所以病也。

世岂有药物能复吾神哉?竟死。

仙庙诸像今具在,诸刹罕见其比。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头是。

睚 ,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头是。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

霸下,平生好重,碑坐兽是。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狮子头是。

,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

惟龙无好,所以成龙。

此可以证无欲即仙之旨。

  《龙川纪事》载仙都山道士论养生有内外。

精气,内也,非金石所能坚凝。

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气所能变化。

欲事内,必调养精气,极而后内丹成,内丹成则不能死矣。

然隐居人间,久之或托尸解而未能变化轻举,盖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

惟外丹然后可以点瓦砾、化皮骨,飞行无碍矣。

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

余谓此论固为唐皇服丹燥渴而发,然以内丹为精气,则胶于凡躯不知药自外来之旨;以外丹为金石,则滞于形质而不知从有入无之妙。

岂足通元家之奥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