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补例

  伤寒补例 清 周学海

  叙

  伤寒。病因也。非病证也。以因为名。求本也。伤寒见证。变化无端。非仲景六经主证。所能赅括。后人拘执。

  凡不在仲景文内者。

概不敢求之伤寒。

间有窥见一隙。

又不敢显违众论。

但曲为之说曰。

是伤寒杂证也。

夫伤寒之证自杂安得复有伤寒杂证者也。

晋唐诸贤。

以温病热病。

本于伤寒之转变而别。

以温毒与寒毒相对待。

至哉言乎。

  温病热病。

且以为本于伤寒。

况其本寒证者乎。

学人能知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

尚有伤寒证治。

庶乎其可与读伤寒之论。

治伤寒之病矣乎。

王叔和作伤寒例。

以明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之事。

用意甚盛。

惜其语焉不详。

揆之事例。

仍多未备。

学海读内经后。

读仲景书。

参以临诊。

觉于伤寒偏死下虚人一语。

稍有领会。

于是有见辄录。

积久成帙。

虽无深义。

要是拾遗发覆之一端。

名曰伤寒补例。

不敢补仲景也。

补叔和云尔。

  乙巳孟冬健之记

  卷上

  伤寒论难读并宜补大旨

  医惟实事。弗尚空谈。仲景书。所以传世不朽者。以其言皆实事。百家莫及也。然缺略难读。尤在叙证太简。

  常与方药不相对。

近贤多以方释证。

惟成氏能先证后药。

亦未能大畅厥旨。

非成氏拙于注释。

实仲景之文。

有难释者也。

前人谓初学。

必先读伤寒论。

以立根本。

予独谓不然。

当先读内经难经。

接读金匮。

参以外台千金。

而后及伤寒论。

以考其变。

即如每节首署太阳病云云。

有直指发热恶寒项背强痛者。

有谓先见太阳病。

今又接见下文诸证者。

有谓本是太阳病。

今忽转见下文诸证者。

果有日久及发汗吐下后等语。

犹有转接之迹可寻。

无之。

便苦上下不贯矣。

况夫邪气之何以发为太阳病少阳阳明三阴病也。

三阳三阴病之何以各见某证也。

发汗吐下后之何以变见某证也。

某证之何以应用某方、加减某药也。

一概不曾道破。

间有一二。

亦断碎而不续。

此虽智者。

不能得其脉络之所在。

而责之初学。

不亦难乎。

王叔和作伤寒例。

仅提其纲。

陶节庵作六书与全生集。

未竟其绪。

深望世有高贤。

取仲景书。

合之内经。

参之诸家。

补发其所未备。

三阳三阴病上补发邪气来路。

病下补发转证机括。

某方主之。

上下补发。

对治气宜切定实事。

勿谈空理。

国中末候。

条理分明。

使读者对书如对病患焉。

确有可循。

不致眩惑。

斯生灵之幸也。

小子愚陋。

愧不及此。

仅发其端。

以待来者。

  卷上

  三阳三阴分经名义

  经也者。

分野之谓也。

犹孟子所谓经界。

在人身谓之部位。

无专物而命物者也。

部位既定。

于是筋与脉之行于太阳少阴之部者。

命曰太阳之筋。

太阳之脉。

少阴之筋。

少阴之脉。

行于阳明太阴之部者。

命曰阳明之筋。

阳明之脉。

太阴之筋。

太阴之脉。

行于少阳厥阴之部者。

命曰少阳之筋。

少阳之脉。

厥阴之筋。

厥阴之脉。

故灵枢经脉经筋两篇。

并冠以经者。

以筋之与脉。

皆分经而行。

非筋脉之外。

别有所为经也。

大者为经。

支者为络。

以脉之大者。

  各据专部。

故得独被以经之名。

非以经络相对。

屹然二物也。

然则三阴三阳。

果本于何义而有此名也。

曰本于天地四象也。

阴阳离合论曰。

圣人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

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

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

中身而上。

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

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

名曰阳明。

厥阴之表。

名曰少阳。

太阴之后。

名曰少阴。

少阴之前。

名曰厥阴。

由此观之。

前曰阳明者。

阳者。

表也。

明者。

盛也。

耳目之精。

手足之用。

皆聚于前。

故曰阳明。

  其里太阴。

人身背为阳。

腹为阴。

居腹之里。

故曰至阴。

后曰太阳者。

太者。

至也。

阳者。

表也。

居背之表。

而又为耳目手足之所不及。

在人身为至远。

故曰太阳。

远之也。

其里少阴。

少者。

小也。

居背之里。

稍近于前。

故曰少阴。

两侧曰少阳者。

分据两侧。

部位狭隘。

故曰少阳。

其里厥阴。

厥者。

逆也。

前后之交。

两气相触故也。

是故阴阳者。

表里之雅名。

太少厥阴者。

前后两侧之雅名耳。

三阳经之气血。

亦营运于三阴。

三阴经之气血。

亦营运于三阳。

不得以表里分经之阴阳。

为气血本性之阴阳也。

气血之阴阳。

当各从其脏腑之本体求之。

与分经之阴阳。

两不相涉者也。

故至真要大论曰。

以名命气。

以气命处。

而言其病。

谓以四象阴阳之名。

命于六气。

以六气阴阳之名。

  命于人身上下表里之处。

处即经之义也。

盖天下无无名之物也。

必分立诸名。

而后便于讨论病机焉。

言者。

讨论之谓也。

由是推之。

命燥金曰阳明。

湿土曰太阴。

特假其名而已。

非燥金之气属阳。

湿土之气属阴。

而居前也。

命寒水曰太阳。

君火曰少阴。

亦假其名而已。

非寒水属阳。

君火属阴。

而居后也。

命相火曰少阳。

风木曰厥阴。

亦假其名而已。

非相火属阳。

风木属阴。

而居两侧也。

总之三阴三阳分经。

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

非如筋脉之有专物也。

  邪在分野。

是为腠理。

是为表病。

故无论三阴三阳。

当其邪在分野。

见证只在躯壳之外。

必其邪入经脉。

见证乃及脏腑之中。

其有未入经脉。

遽见里证者。

是邪气直中三焦也。

三焦者。

里之分野也。

三阴三阳者。

外之分野也。

分野者。

卫之部也。

经脉者。

营之道也。

  此义诸家发明。不一而足。西医解剖。见无所为六经者。便诮中医诞妄。而不自知其疏陋也。略看医书小本。

  便肆狂吠。中国士子且然。于西医乎何责。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至哉言乎。圣人通于天地万象之本。无不可以阴阳者也。如高下之升降浮沉也。前后之向背表里也。往来之顺逆也。

  清浊寒热也。

牝牡雌雄也。

凡属对待之象。

皆可命以阴阳之名。

岂特分经而已哉。

即心肺为阳。

肝肾为阴。

脾胃六腑为至阴。

亦阳清阴浊之一端耳。

清者多静而居里浊者多动而居表。

故又有阳浊阴清之说。

若不开拓心胸。

洞见本原。

而欲执一义以印万象。

亦安往而不窒乎。

万象可通于一义而不能拘于一义者也。

有体之阴阳。

有性之阴阳。

有气之阴阳。

有象之阴阳。

有数之阴阳。

有部位之阴阳。

有功用之阴阳。

有角立之阴阳。

有相生之阴阳。

有交变杂错之阴阳。

故曰。

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引之可千。

推之可万。

然其要。

一也。

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不知其要。

流散无穷。

  卷上

  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伤寒中。

有一种极显极要之义。

仲景未曾道破。

后人暗中摸索。

全未道着。

只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一语是从已败之后。

归咎于病患自己之不慎。

而不知其治法之差。

用药之误也。

夫冬伤于寒者。

大率伤于下焦膝胫也。

若伤于头面肩背。

是阳气刻刻升越之道。

未有不立见恶寒发热者。

早伤暮病。

夕伤朝病。

一汗即邪散而解。

且有不汗而自解者。

乌有深入于里。

而为六经传变。

种种幻证者乎。

其所以传变者。

正为邪伏于下。

与阳气不相冲激。

得以宴然久据。

侵淫于里。

久而上越。

过膝入腹。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或再加以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

治此者。

必选温散药中之沉降下行者。

或温散而佐以沉降之品。

导之下行。

使邪气之自下而上者。

仍退返于下而出焉。

则邪气下退。

  元气归窟而身安矣。所谓沉降下行之品者。威灵仙独活吴萸沉香牛膝泽泻之属是也。若专以麻桂发其上。上焦得汗。

  则上焦元气愈空。

下焦邪气。

愈因之而上移。

是非逐邪也。

直驱正以引邪耳。

故前人以邪气由太阳下行入少阴。

为深入吾正以邪气由太阳少阴上行入阳明太阴。

为深入也。

凡发汗后。

腹胀满。

及水药不得入口者。

是不仅中焦湿邪。

  为汗所动。

而下焦寒邪上越。

与中焦之湿邪相搏也。

发汗或吐或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及眩悸 振者。

是不仅上焦之清阳经络之津液。

为汗所扰而下焦寒邪上越。

百脉之气血。

举为其所逆乱。

不得循经也。

下后。

脉促胸满。

  及胸满烦惊不得小便。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是上脘药力。与下焦寒邪。两寒相搏阳气遏于中焦。而不得舒也。

  辨脉篇中。

脉浮而大。

医反下之。

又饮冷水。

水寒相得。

其人即 。

事正类此。

即所谓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以致蓄血发黄。

亦是寒邪上争。

血脉不得下行之故。

总因麻桂。

只能发上焦之表汗。

不能搜下焦之伏寒。

而伤寒为病。

  率是邪伏下焦。

日久郁极。

有触乃发。

不在上焦阳气出入之冲道。

是以药力不能与之相值。

反虚上焦正气为邪气辟升腾猖獗之路。

又何怪乎横肆传变。

不可方物哉。

或曰太阳病初起。

项背强痛。

非上焦病乎。

此时未闻膝胫有所苦也。

曰项背强痛。

正以下焦邪气上冲。

而擎之与新感相搏而然。

是时两髀以下。

必 胀疼痛异常矣。

安得谓无苦。

  果无苦也。不过寻常感冒而已。何待古今诸贤。费如许心力。故治伤寒。起手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虚而寒者。

  是真阳不足。即所谓下虚也。温搜兼补之。虚而热者。是燥火也。温搜兼润化之。实而寒者。重温搜之。实而热者。

  是邪在外络。

而内藏瘀热也。

温搜而兼清化之。

药力达于病所。

使邪从何道而入者。

仍从何道而出。

而上焦新感之风寒。

即温搜之药。

自能随带而解散之。

此外如病患脾肺素弱。

上焦表湿胶固。

中焦痰水凝结。

或温热久蕴于中焦或虚火常冲于头面。

皆可随证加药。

且明斯义也。

凡伤寒而兼香港脚。

兼疝气。

兼痞块兼饮癖。

兼心胃气痛者。

举可赅而治之不犯手矣。

即有血块。

及脱血症。

亦可加行血药。

以合治之。

而不犯上焦矣。

纵横挥洒。

无不如志。

何至变证蜂起。

触处棘手哉。

每见冬月伤寒者。

至雨水惊蛰后。

或暴呕吐。

或暴呃逆。

或暴喘促。

或暴泻泄。

或暴眩晕心悬。

或两腿无力。

数武即喘。

或二便猝闭。

又忽大下。

无端烦躁。

夜不安眠。

或上热下冷。

烦躁气喘。

半夜后。

  又两足转热如焚。

此皆遍身筋骨 痛。

两髀以下尤甚。

第身虽发热而往来无定。

不似表证。

世遂以为杂病。

未有知是冬寒下伏者。

若加以上焦新感。

重见恶寒发热。

又专以为表证。

专以麻桂发之。

转见气浮作喘。

两腿 肿。

元气不根矣。

更有夏暑内伏。

交冬。

寒邪自下上冲。

而始发病者。

其证。

胸中烦热。

如破皮状。

两足彻冷如冰。

及夜转热如焚。

此寒暑相搏。

三焦之血络瘀痹也。

益无有知其病情者。

  卷上

  伏寒触发与伤寒时温脉证并病机异同

  久寒下伏。

有因新感风寒而触发。

有因春月时阳上升而触发。

有因饮食劳倦而触发。

新感触发。

外证与伤寒相似。

而不同者。

上焦伤寒。

恶寒发热。

遍身筋络。

拘急疼痛。

而头项为甚。

脉象沉紧而数。

呼吸稍促。

而不甚粗。

  常欲仰卧。

展布四体。

伏寒虽已发热。

心常凛凛畏寒。

筋骨诸节。

胀痛。

而两髀以下。

膝胫为甚。

脉象浮弦而大。

重按反小。

起伏应指战栗。

呼吸喘粗。

身热足冷。

胸虽烦躁。

而两足常欲蜷曲。

不能伸展。

时阳与饮食劳倦触发。

外证与冬温春温相似。

而不同者。

时温。

大热气粗。

久抚肌里灼手。

脉象洪缓而数。

来疾去迟。

舌苔满黄。

  渴欲冷冻饮料。

时时欲呕。

筋骨微胀而不痛。

神识不清。

不待胸满。

即不思食。

伏寒微热。

动即气喘。

寒热往来。

久抚肌里不热。

或反冷如冰。

脉象洪缓而迟。

其来不盛。

而去甚疾。

沉候与尺后反紧。

舌苔前黄后白。

表黄里白。

渴不欲饮。

或欲热饮。

少腹气冲。

暴大呕吐。

筋骨疼胀。

神识清明。

食稍减而易饥。

以上皆初起见证也。

血气尚未浊乱。

邪正尚未混淆。

是伤寒温病。

与伏寒之最要关头。

入手辨症不差。

施治不误。

刻期可已。

过此失治。

变证蜂涌。

  高下相引。表里相攻。斑疹隐见。而痰嗽频仍。口烂龈蚀。而脐痛腹泻。寒热之真假难明。虚实之浅深莫辨。心慌手乱。顾此失彼。鲜不败者。

  旧说辨伤寒温病有曰。

温病从里。

伤寒从表。

又曰。

温病分三焦。

伤寒分六经。

予更续之曰。

伤寒重证。

自下而上。

温病重证。

自上而下。

伤寒死证。

自上而下。

温病死证。

自下而上。

伤寒在下而不上。

轻证也。

在上而不下。

  轻之轻也。

温病在上而不下。

轻证也。

在下而不上。

轻重之间。

未可知也。

夫温病发于伏气者。

由口鼻吸受。

伏于膈上膜原。

侵淫三焦血分。

其即病者。

亦由口鼻散布肺胃。

消灼津液。

血分浊恶也。

伤寒发于伏气者。

由足胫浸受。

  伏于筋络骨节。

侵淫肌膜气分。

其即病者。

乃由腠理布于上焦。

闭遏阳气气分搏激也。

伤寒伏气变为温病者。

非寒能化温也。

其人本体气血多热。

寒伏于下。

阳气不得下通。

三焦菀热。

日积月盛。

及至发病。

只见三焦热证。

不见下焦寒象。

且有清利上热。

自能借逐下寒者。

故虽有髀胫 胀痛诸证。

前人往往皆强属于温。

而不敢议其为寒也。

  若下寒太盛。上热不及借逐者。当俟热势半减后。加药分治之。须得内经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之义。

  否则温去寒存。上呕下利。中焦隔塞。有合偏死下虚人之说矣。其实非下虚也。乃下寒而失治耳。

  卷上

  即病伏气直中传经四证异同

  伏气即病直中传经之说聚讼纷纭。

全在文本上计校。

不在实事上指陈。

或曰。

中而即病为伤寒。

久伏化热为温病。

或曰。

三阳在表。

三阴在里。

邪气何能飞度。

而直中三阴。

或曰。

伤寒卒病。

以寒邪伤人最为毒厉也。

三时感冒。

不必传经。

即传经。

亦不似伤寒之急。

夫中而即病。

即感冒之类也。

伏气有浅深之别。

或伏寒于冬。

至春夏而发病。

或伏寒于前月。

至后月而发病。

皆谓之伏气。

皆有化热不化热之辨。

何得一言伏气。

便专属于温病。

与伤寒截然无涉。

况三时温凉湿热。

腠理疏豁。

传经反迟。

冬寒腠理密致。

里气充实。

传经反急。

理不可通。

遂归咎于邪气之毒厉。

更造为越经传错经传诸说。

以回护之。

此皆所谓遁词。

中有所蔽故也。

盖尝思之。

仲景论中。

明明有六经中风之文。

岂风能直中。

寒反不能直中耶。

中而即病者。

其机有二。

一伤于上焦。

正当阳气冲道。

朝伤夕病。

夕伤朝病。

其证先恶寒而后发热。

谓之太阳病。

(恶寒发热一时齐发。

所谓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阳指上焦)迁延失治。

为诸变幻。

谓之传经。

此前人所已言也。

一伤于下焦。

不当阳气冲道。

其证或微恶寒而不发热。

或微发热而甚恶寒。

或寒热往来无定。

(此时尚无大热。

所谓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阴指下焦。

)二三日不解。

邪气乘太阳经气。

上入项背。

乃大发热。

(至此乃大发热。

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辨。

)而成正太阳病矣。

亦有入少阳而为寒热烦躁。

亦有入阳明而为便秘谵语。

亦有直入三阴太阳。

见证独重。

谓之太阳病。

各经见证独重。

谓之直中。

迁延失治。

为诸变幻。

谓之传经。

太阳病有传经。

直中三阴。

亦有传经也。

故三阳亦有里证。

三阴亦有表证。

此前人言之而未详者也。

伏气发病者。

其机亦有二。

一为触发。

一为晚发。

详见前后篇文。

大抵邪气。

偏伏下焦肌肉之分。

  附着筋骨血脉之外。

不与阳气相值。

故往往必待有大气以触之。

而后发病。

其机甚厉。

可表可里。

化寒化热。

全视体气强弱。

为之转移。

或随太阳经气。

上行项背。

而为太阳表证。

或直冲膀胱小肠。

而为太阳里证。

其证小便猝闭而气喘。

转为 肿发黄。

或直入少腹命门。

而为少阴证。

或冲过少阴旁溢血脉。

血脉逆乱。

而为厥阴证。

此二者。

  所谓偏死下虚人也。

其证下利。

四逆蜷曲自温。

气上撞心。

两肋坚胀。

转为口烂蚀龈。

自汗不止。

脐筑湫痛。

五液注下。

或厥阴气血强壮。

不肯受邪。

邪气外行。

而为少阳证。

血脉细络燥啬。

故其脉弦细。

其证寒热往来。

转为瘾疹。

或循少腹之前表。

上行胸胃之膜络。

而为阳明证。

或循少腹之前里。

上行膈膜之分野。

而为太阴证。

如此者。

  邪气虽行经分。实与脏腑相近。 篱尽撤。听其所之。正气失权传变最速。此又前人言之而未详者也。仲景论中。

  专叙足六经见证。

其手六经见证皆属里病者。

正以伏气先发于足。

必待上行入里。

而后及于手经也。

又太阳传阳明少阳。

皆属热证。

三阴皆属寒证者。

正以邪气外行于表。

即里阳内菀而为热。

直攻于里。

即里阳下泄而为寒也。

若如上焦伤寒。

必待传阳已遍。

而后入阴。

则阳明少阳。

早已化热。

三阴之菀热。

当更甚矣。

何反忽转为寒也。

又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则愈。

旧注以邪气传遍六经为经尽。

后有斥之。

以为行其经尽。

非传经也。

邪气之行于本经者尽也。

似矣。

然七日之义无着。

殊不知此谓诸经不受病耳。

如太阳病头痛。

次日行阳明。

而阳明不受。

又次日行少阳。

而少阳不受。

又次日行太阴少阴厥阴。

而三阴不受。

始终止于头痛。

邪浅易散。

故自愈作再经者。

邪重不得散菀热欲转病。

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以泄菀气也。

  是太阳病中传变之一端未可以为伤寒传经之总例。

此等紧要关节。

向来俱未觑破。

总缘于病所从来之路。

与其所转化之机未能悉心近取远譬。

确见实际故但能各执经文之一语。

以相攻击。

而不能切合病家之情形。

以征适用也。

不适用三字。

本于嘉善俞氏。

知言哉。

知言哉。

  卷上

  晚发是伤寒正病

  晚发。

缓发也。

与即病相对待。

又与触发相对待。

专邪自发。

不感外气。

本是伤寒中之正病。

成注谓后来之疾也。

语意不明。

他家更以伤寒杂证释之。

殊不知此乃下焦伏寒。

日久化湿。

留连淫溢。

以渐上行。

故病之来势甚缓。

  停蓄于中。至六七日。结为水气。与即病恶寒发热之表证不同。又不似触发者之暴急也。自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

蜷卧足冷。

以下。

皆晚发见证。

不知者分作两截。

专以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

属之。

晚发。

是泥于此为晚发之句。

不知此乃从六七日后。

追思而通括之。

只作一读连下成句。

晚发二字。

是现成语气犹言此因晚发。

以致水停故也。

六七日句。

与上文七日以来句。

八日以上句平列。

皆晚发转证。

(一寒盛而阳气争之。

一寒湿两盛。

  阳气不能自持。

一寒去而湿存也。

)只因此为晚发句倒装于此。

遂致眩惑。

若提在勿妄治也前。

便自晓然。

大抵此病。

寒邪久伏。

菀为夹湿。

湿性濡滞。

故其势甚缓其脉甚迟。

其证寒多热少。

神昏肢 。

迁延日久。

有误作虚证。

  而用补者。予曾延医。见读医随笔。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匪易。篇中又有汗病篇。亦晚发之病也。

  当参观之。兹不赘录。夫前言脉阴阳俱紧者。寒盛也。此言脉迟者。寒势稍衰而湿盛也。

  按晚发。

只训缓发寒中夹湿。

以病势之缓立名。

非以发时之迟取义。

冬月伏寒。

发于春夏。

固为晚发。

上月伏寒。

发于下月。

亦为晚发。

事所常有。

不必怪说。

不但本章是晚发。

即前自脉浮而迟。

后至病六七日。

手足三部。

  脉皆至章。

亦皆是晚发之类。

清邪中上浊邪中下章。

是邪入血分。

荣卫不通。

初起似可麻黄升麻汤主之。

本章是邪在气分。

上热下寒。

三转证中。

以吐利为最危。

脉浮而迟章。

是湿搏于表。

中气不足。

口噤躁扰章。

是湿结膻中。

  热搏于里。即汗病篇所说是也。

  卷上

  两感有三 #

  两感有三。有阴阳两感。有脏腑两感。有寒温两感。阴阳两感者阴阳两经。并感于寒毒也。素问灵枢所说两感。

  并是此义。

此有故。

寒先伏于下焦。

新寒复中于上焦。

上下两邪相引。

故邪由阴道而上冲。

新邪由阳道而内入。

亦有同时并感者。

必由薄衣露处。

及冒寒远行。

劳力汗出。

邪气乘虚而入。

此时邪气。

直是漫天盖地而来。

何暇辗转传经。

由浅渐进。

又何暇阴阳匀配。

范我驰驱哉。

故太阳少阴两病。

未必不兼见阳明太阴证。

阳明太阴两病。

未必不兼见少阳厥阴证。

然邪气究须有从入之先道。

细审机括。

亦自有孰正孰兼孰重孰轻之辨。

  脏腑两感者。

外经与脏腑。

同感于寒毒。

非传腑传脏之谓也。

此或由饮食伤于肠胃。

或由呼吸入于膻中。

故小儿当风饮食。

当风啼哭。

极宜慎之。

外既感受风寒。

而又内寒上冲于肺下侵于肾。

于是恶寒发热。

筋骨强痛之中。

  又有咳嗽呕吐泻泄腹痛之苦。仲景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是缓治也。急者温中发表并用。风扰于中。其势极恶。霍乱转筋。非桂不足以制之。

  寒温两感者。

寒温两毒相伏。

非伤寒化温。

温病转寒之谓也。

外邪所伤谓之毒。

内气所化。

不得谓之毒。

即不得谓之两感伤寒有初起即见寒死证。

无初起即见热死证。

其有热死者。

日久失治也。

否则先有温邪内伏也。

温病有初起即见热死证。

无初起即见寒死证。

其有寒死者。

日久失治也。

否则先有寒邪下伏也。

常有秋月久晴燥邪由呼吸伏于膻中。

霜降以后。

天气乍寒。

腠理开豁。

邪气乘之。

其证寒热强痛。

而初起即神识昏迷。

谵语气粗。

口渴索水。

  又有夏月伏暑。

为秋凉所遏。

不得发越。

入冬感寒而发病者。

其证胸中烦热。

如破皮状两足如冰入夜转热如焚。

烦躁不能安眠。

此暑毒在血之故。

又有冬月寒伏下焦。

入春感于风温而发病者。

其证初起上见喘粗。

声如瓮中。

渐见面目 肿。

神识昏迷反胃干呕也。

大法先治其温。

后治其寒。

与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诸治法不同。

  卷上

  水气凌心即是三焦伤伤寒杂病皆有之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

证治甚详。

读医随笔。

已备录之。

近年历验。

似于病机稍有确见。

史载之叙疫痢水气凌心者。

初起寒甚。

大热不退。

心中凛凛。

时时呕恶。

治以肉桂白芷细辛茯苓诸品。

此水气凌心。

证治之枢要也。

巢氏病源候论。

言噤黄隐黄初起。

心中寒栗。

口噤齿介。

神识冥漠。

不知东西。

杀人甚速。

此水气凌心之急证也。

又近见疟疾。

有寒起于少腹。

不复转热而死者。

香港脚。

有气起于少腹。

上冲急喘而死者。

此皆水气凌心之类。

大抵此病。

  病机有轻重缓急之别。而皆由于真阳不足。如前所言。噤黄香港脚者。是命门真火不足。膀胱阴邪暴涨。上攻于心也。

  其证气高目努。

口噤肢战。

其脉尺中动摇如豆。

若遇寒月。

一经四肢作冷。

即苦心寒凛栗。

或遇感冒。

一经恶寒发热。

即苦心气迫塞者。

是阳明冲任血虚。

血中蓄水。

膻中阳微。

不堪寒气侵逼也。

其脉左寸动摇。

或右寸鼓搏。

又有肺气与少阳经气。

为风寒所袭。

脉络乍闭。

仆倒不省者。

此肝肾阳明大气。

为邪所摄也。

下焦无病。

上焦不虚。

  大气得转。

即复省矣。

其脉两寸丸丸。

或乍见短缩。

大凡病中觉冷气侵心。

如受霜雪。

及心悬心悸。

情绪孤危。

张惶失措者。

皆阳明不足。

膻中虚寒也。

气喘及左寸脉或短或断者邪已逼心也。

尺脉断者。

邪发下焦也。

不短不断而来势郁勃不扬。

如物制之者外邪内扑也。

并宜开上纳下。

法如菖蒲远志细辛白芷附子肉桂桃仁半夏茯苓鹿角龟版紫石英之属选用之。

  前文久成。因推求所以脉见丸丸不续之故。忽忆辨脉篇。形冷恶寒三焦伤之义。正与此合。此节是倒卷文例。

  阳动则汗出。

阳已透阴。

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又脉盛而滑者。

汗且出也。

阴动则发热。

阳欲透阴。

能与阴争。

而不肯服也。

至于身形作冷。

心情恶寒。

膻中凛凛。

如受霜雪侵逼状。

是阳气欲熄而不振矣。

古说皆以三焦为命门。

  上属于心。

主三焦伤者。

命门元阳之气。

为寒水所犯。

而其根不固。

心主血脉之气。

为寒水所犯。

而其气不续。

气为寒伤。

血为水伤。

故脉来指下。

丸丸动摇不能长续也。

其动必应指少力。

与金匮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相近。

弱字承动说下。

谓动而弱也。

诸气冲心。

皆为恶证。

寒水凌犯尤恶。

以其能扑灭生阳之气也。

或膀胱水邪。

自下上逆。

  或风寒。

由呼吸挟水饮而乱于膻中。

其势能令命火上浮。

心火下熄。

任督二脉分绝而不交。

史载之谓寒邪所伤。

虽治愈亦不能久。

其谓此乎。

西医谓凡以霍乱绞肠痧死者。

剖视内膜白绉如久受水浸状。

此由凉风遏暑。

汗闭不得出之故。

亦水邪泛溢。

三焦受伤之一征也。

  又有两证。与水气凌心相似。一为火郁。一为风痰入络。总归于血虚。火郁者。内经所谓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是也。此证急发者。为风寒内扑。阳气乍郁。即水气凌心之类。常发者。是血虚而气不能宣。阳气久郁。

  化为阴火。

一经触发。

即内灼于心。

心孔鼻窍。

如烟熏火燎刻不可堪也。

风痰者。

是体弱。

血少。

或久患脱血。

血去。

水存。

菀为痰涎。

侵于膜络。

络无血护。

遂淫。

淫内痒习。

习应心。

心气张惶。

不能自持矣。

此血虚。

化风生痰。

肺困气滞。

而膜络乏力也。

其脉象。

迟 。

兼见洪长。

而细审带弦。

按之反细。

其病情。

触物皆畏。

遇事难任。

  怯弱迫塞之苦。直同心痿。远甚心悸。其病机。日落时。及天阴与乍凉为甚。其兼证。常苦筋骨胀痛。走注无定。

  其始多起于暑月贪凉太过。

及秋月患疟痢 疹汗出不彻之故。

治法。

以补血导气行水强筋为主。

随四时加减。

佐以导引针灸。

调其饮食起居。

需以岁月。

仅堪末减。

罕能除根。

古百合病近似之。

而百合困肺。

绝不可用。

予身患之。

  又迭见亲友患之。甚矣风痰入络之奇苦而难治也。

  卷上

  无端暴喘即是寒入命门伤寒杂病皆有之

  无寒热他病。

饮食如常。

忽然大喘。

有行动即喘。

静卧稍减者。

有行动稍可。

不能正卧者。

此二大病也。

皆寒湿冷痰。

注入命门之故。

前证由于冬月伏寒。

或多年久湿。

自膝胫上冲少腹。

过膀胱而入肺。

亦有外循太阳经上行脊背而入肺者。

必先见咳嗽。

邪气自下上逆。

元气浮动。

不能归窟。

故动甚也。

后证由于冷痰发于阳明。

循冲任而下溜。

必先见两乳间。

隐隐不舒之兆。

或发于脊背。

循腰肾而下溜。

必先有两腰内隐隐 胀之兆。

冷痰有形。

自上下扑。

元气遏抑。

正卧则膻中气愈不续。

故卧甚也。

治法。

前证宜仿寒湿香港脚疝气奔豚法。

逐邪下出。

兼咳者。

兼仿小青龙法。

轻剂饭后。

微开其上。

后证宜生鹿角紫石英肉桂泽泻直捣命门。

佐生附子石菖蒲以温阳明冲任。

狗脊独活刀豆以温腰脊。

古方如赤丸大建中汤。

大乌头煎黑锡丹。

破阴丹。

半硫丸。

三石寒食散。

皆良方也。

待痰开喘定。

再视转证。

而随调之。

曾诊谢妇患前证。

其脉两寸短缩。

关后洪弦。

隐指动摇。

如战栗状。

以法治之。

畏药峻不肯服。

逾月而逝。

时在于春。

又诊杨某患后症。

其脉左关陷而不起。

两尺厥厥动摇。

断而不续。

以法治之。

三剂喘定。

脉起且续矣。

却嫌太盛。

戒曰。

宜静养。

而以敛阳安阴之药调之。

勿懈也。

奔走酒食如故。

又止药半月。

喘复发。

自服麻杏石甘汤而逝。

时在于秋。

杨自命精医者也。

予为言病势甚险。

根甚深。

机甚微。

将来邪气出路。

或在二便。

或在于肺。

幸发于秋。

尚可从容调治。

若发于春。

神丹不及也。

杨颇谓然。

且HT 示背有痰瘤。

大如覆碗数十年。

今忽消。

以征冷痰下溜之妙识也。

而竟中途易辙。

天命乎。

人事乎。

又程某因冶游宵征。

忽于夜半后。

  冷气自脐上冲。心慌气浮。脑顶高摇。自汗不止。势如欲脱。以生附子肉桂子胡芦巴桑螵蛸。加山萸牛膝一剂定。

  连十剂已。

又杨某因先患热病。

重用茯苓泽泻而愈。

遂畏温药如鸩砒。

一日胸痹气窒。

上下不续呼吸抬肩。

势欲作喘。

予曰。

非沉香肉桂不可。

勉强服之。

一剂定。

四五剂已。

此非自病。

但因药误。

故挽回较易也。

  又按暴喘与前篇水气凌心证。若势急药力不及施。势重药力不能制。须灸膻中关元。并灸肩井缺盆大椎极效。

  关元在脐下三寸。以名中食三指横度取之。又尝治风湿入络。气痹似喘。分上下前后灸法。厥功甚伟。附录于此。

  凡脊背气下引。不能升提甚至尾间两臀坠胀者。灸肓门胃仓。兼灸章门。肓门当腰外两旁各三寸所季肋骨上缝中。

  胃仓又在其上一肋骨缝中也。

胸前气下陷。

不能升提。

甚至脐腹坠胀者。

灸关元及脐旁肓俞及章门。

或兼灸乳下两旁食窦。

胸背绕肩上气壅塞。

呼吸不舒者。

灸肩井大椎缺盆。

亦或兼灸食窦及膈俞也。

若鼓胀作喘者。

灸上诸穴外。

  并灸水分天枢水道。及挟尻上两旁也。每灸诸穴后。皆兼灸肩井各二三壮。以防火气上冲。

  卷下

  伤寒论读法十四条

  伤寒。

非奇病也。

伤寒论。

非奇书也。

仲景据其所见。

笔之于书。

非既有此书。

而天下之人。

根据书而病也。

其三阴三阳。

转变之处。

前人往往词涉硬派。

一似暗有鬼物。

指使邪气。

如何传法。

并不得如何传法。

读者。

须消去此等臆见。

每读一段。

即设一病者于此。

以揣其病机治法。

而后借证于书。

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须辨伤寒为何等病。

此本四时皆有之病也。

但三时多有挟温挟湿挟燥挟风之异。

其气不专于寒。

其肤腠疏松。

初伤即兼二三经。

再传而六经已遍。

惟冬时腠理固密。

寒邪必先伤皮肤。

以渐深入。

故谓三时伤寒。

治法不同。

  则可。

谓三时无伤寒则不可。

仲景是专论冬时伤寒。

惟即病于冬。

与迟病于春。

中多相间错出。

未曾分析其迟病于春者。

亦系专指寒病。

未及化热者。

与内经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之旨不同。

  第二须辨论中寒热二字。

为何等气。

寒者。

天地之邪气也。

热者。

人身之正气也。

为寒邪所束。

不得宣发。

郁结而成与寒邪是两气。

非寒能化热也。

与温热病。

伤于天地之热邪者不同。

寒邪既散。

即当阳气伸而热解。

其有不解者。

正气久困。

经脉凝滞。

不能自运。

抑或误治使然。

  第三须将传字看得活。

非邪气有脚。

能自国中转变。

步伐止齐也。

病证变见何象。

即为邪伤何经。

如少阳主行津液。

津液灼干。

即少阳证。

阳明主运渣滓。

渣滓燥结。

即阳明证。

读者须思何以头痛呕吐晕眩胁胀。

何以大便秘结潮热自汗。

不得浑之曰。

邪入少阳故尔也。

邪入阳明故尔也。

当在气化上推求。

不得专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须辨初伤。

有三阳。

有两感。

有直中。

太阳行身之后。

而主表。

其时阳明少阳。

决无不伤。

内经曰。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颊则下少阳。

中于阳则溜于经。

中于阴则溜于腑。

即仲景所叙太阳中风。

鼻鸣干呕。

岂专太阳。

但邪在大表。

治法。

不外麻桂葛根。

故不必多立名色。

两感直中。

皆因其人阳气之虚。

或邪气之猛也。

太阳少阴。

阳明太阴。

皆有两感。

少阳厥阴。

两感殊少。

直中亦然。

少厥两感。

即阳气蔑矣。

直中与两感不同者。

两感是一阴一阳同病。

其邪相等。

直中是邪甚于阴也。

其阳一断无不伤。

但阴分之病。

较两感为急。

  第五须识伤营伤卫。

不能判然两途。

仲景风则伤卫。

寒则伤营。

只略叙于麻黄证中。

不过分析风寒所伤之偏重如此。

其意侧重在寒。

是串说。

非平说。

况夫中风脉缓自汗。

汗即营也。

营液外泄。

桂枝汤是充助营气之剂。

伤寒脉紧无汗。

是卫气为寒所拘。

麻黄轻迅。

是过营透卫以开表。

其力正注于卫。

何得谓风伤卫不伤营。

寒伤营不伤卫。

  更何得以此劈分两大纲。

○按冬月腠理闭密。

寒邪以渐而深。

初伤皮肤。

只在气分。

此时发之。

不必得汗。

其邪自散。

次伤肌肉。

乃在津液。

邪与汗俱。

汗出邪退。

次伤经脉。

乃入血分。

既入经脉。

则或窜筋骨。

或溃三焦而据脏腑。

亦有已及筋骨。

而仍未入经脉之中者。

故三阴亦有表证可汗也。

既入经脉。

必连脏腑。

非可专恃汗法矣。

其未入经脉时。

所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及三阴病者。

只是三阳三阴之部。

非经也。

  第六须辨寒热传化之机。

初伤固总是寒。

日久有寒邪内陷者。

是其人本内寒也。

有寒去热不解者。

是其人阴不足也。

寒邪内陷必下利。

即所谓阴传太阴也。

其实即阳明之下陷耳。

继即少阳之气陷。

继即少阴之气陷。

至厥阴肝气亦陷。

无复生机矣。

始终总不离乎下利。

若利早止于厥阴未陷之前。

即不得死。

止于厥阴已陷之后。

息高时冒。

  阴气竭矣。

热气不解必秘结。

必自汗。

即所谓阳传阳明也。

此时太阴之津液。

必已亏矣。

治之失法。

而少阴之精又亏。

厥阴之血又亏。

始终总不离乎秘结。

非邪至阳明。

即无复传也。

总不离乎阳明耳。

  第七须识伤寒温病始异终同之说。不可执也。此只说得热传阳明一边。其寒传太阴。迥乎不同。伤寒有寒死证。

  无热死证。阳明内实。非死证也。其有死者。皆由误治若温热病。则有自然一成不变之热死证。

  第八须识合病并病之中。

有真假之不同。

前人分别合病并病。

语多牵强。

当是两阳同感。

谓之合病。

由此连彼谓之并病。

更有邪气未及彼经。

而彼经为之扰动者。

其见证必有虚实之不同。

如素胃寒者。

一伤于寒。

即口淡。

即便滑。

素阴虚者。

一伤于寒。

热气内菀。

即喘喝。

即口渴。

岂真邪传阳明太阴耶。

但散其寒。

诸证即瘳。

亦有略须兼顾者。

必其内虚之甚。

预杜邪气内陷之路也。

  第九须求寒热气化之真际。

六经传次。

本不必根据仲景篇次也。

无如前人越经传表里传等语。

说得过泥。

并未靠定各经。

切发其所以然。

如少阳主经脉之津液。

经脉灼干即见少阳证。

太阴主肠胃之津液。

肠胃灼干。

即见太阴证。

  阳明主肠胃之渣滓。渣滓燥结。即见阳明证。厥阴主津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见厥阴证。少阴主下焦之气化津液。

  津竭气散。即见少阴证。此从热化也。从寒化者。阳气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总是何脏受伤。即何经见证。

  第十寒化热化。

各视本体之阴阳虚实。

此语浅而极真。

论中误汗后。

有为内寒者。

有为内热者。

误下后亦有内寒者。

有内热者。

若执过汗亡阳、过下亡阴之例。

便不可通。

故读者以随文生义为贵。

夫六经乘虚而传。

寒热随偏而化也。

  第十一须知表里之说。

有形层之表里。

有经络之表里。

有脏腑之表里。

有气化之表里。

形层即前所谓皮肤肌肉筋骨。

所谓部分也。

邪在三阴之部。

里而仍表。

仍宜汗解。

邪入三阳之经。

表而已里。

只有清化。

即和解也。

少阳半表半里。

亦有数解。

以部位言。

则外在经络。

而内连三焦也。

以气化言。

则表寒未清。

而里热已盛也。

总是气化燥结之象。

  第十二须知手经足经。

并无分别。

足经部位大。

邪气在表尚在经脉之外。

其气是一大片。

故见足经证。

邪入经脉之中。

反多见手经证矣。

大抵足经证见者。

多在躯壳之外。

手经证见者。

多关脏腑之中。

足证有在经者。

手证绝少在经也。

经者。

身形之事也。

脏腑者。

神明气化之事也。

  第十三须知三阴三阳。

只是经络表里之雅名。

于脏腑气血之阴阳。

不相涉也。

若谓邪入三阳。

即为伤阳。

邪入三阴。

即为伤阴。

则差矣。

内经心为太阳。

肝为少阳。

肺为少阴。

肾为太阴。

脾与六腑为至阴。

此以气血清浊言之。

  今人已不讲。其实各经各脏各腑之中。各有阴阳。此说甚长。细读内经。自能辨之。

  第十四读书须知阙疑。论中叙证。有极简者。有极繁者。有方证不合者。有上下文义不贯者。一经设身处境。

  实在难以遵行。

安知非错简脱简耶。

不必枉费心机。

以俟将来之阅历。

即如少阳阳明合病。

自下利者。

黄芩汤。

太阳误下利不止者。

此协热利也。

承气汤。

此必内有伏热。

三焦肠胃。

秽气郁浊。

颇似温病之发于伏邪者。

于伤寒自利。

及误下而利者。

殊不合格。

又太阳误下结胸。

正宜兼开兼降。

以宣内陷之阳。

而开邪气之结。

乃反用甘遂巴豆以重泄之。

是以一误为不足。

而又益之也。

又太阳阳明合病。

自利者。

葛根汤。

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汤加半夏。

既不下利。

何以仍用原方。

是原方只治合病。

并非治下利也。

前文何必特署下利字样。

此类宜详思之。

前人只说三阳合病。

皆有下利绝不说合病所以下利之故。

此之谓半截学问。

  总之。

读伤寒论。

只当涵泳白文。

注家无虑数十。

以予所见二十余种。

皆不免穿凿附会。

言似新奇。

莫能见之行事。

鄙见只当分作四层。

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

曰伤寒初起兼证治法。

曰伤寒日久化寒。

并误治化寒证治。

曰伤寒日久化热。

并误治化热证治。

其霍乱风湿食复劳复。

以杂证附之。

再参之陶节庵书。

及各家论温热书。

互相考证。

  庶于读书有条理。

而临诊亦可有径途矣。

盖经脉部位。

与夫形层表里浅深之事。

固不可不讲。

而究不可过执也。

着力仍在气化上。

此书在唐以前已非一本。

其章节离合。

本无深意。

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

不必牵扯上下文。

积久自能融会贯通。

  卷下

  南北伤寒温病异治

  伤寒温病南北证治。

其大纲有不同者。

北方天地之气化皆燥。

人身呼吸腠理之间。

皆燥化也。

燥之为政。

清泠而坚削。

故其治。

常宜兼滋血而舒筋。

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

人身呼吸腠理之间。

皆湿化也。

湿之为政。

混浊而壅滞。

故其治。

常宜兼清血而坚筋。

又南人乍北。

多患疟痢。

北人乍南。

多患伤寒温热。

所以然者。

腠理水湿之邪。

  为天气所敛。

不得熏蒸发泄。

透入血脉。

气困血滞则为疟。

气陷血溃则为痢。

下焦久伏之寒。

为地气所冲。

升腾上越。

或盈溢于三焦。

或散布于脉络。

寒盛而中焦无热。

即为下寒触发之伤寒。

中焦积热。

同时冲发。

即为寒温相伏之温病。

凡如此者。

虽有新感表证。

俱不宜重用发汗。

疟痢。

并和血行气以化湿。

伤寒。

温降而微清之。

温热。

先清而后温降之。

或曰。

子尝论疟痢皆宜透汗。

今乃谓虽有新感。

不宜重汗。

何也。

曰南方疟痢。

皆是夏伏暑湿。

交秋发病。

其时湿热熏蒸。

腠理疏豁。

若不振卫阳以御表邪。

邪气浸灌。

来源不断。

病何由愈。

若至北方。

气燥肌敛。

  邪气来源已断。

故只宜从里化。

不得逆其气以虚其表。

暗损真元。

岂竟不汗哉。

不得辛温重剂强汗耳。

伤寒温热何如。

曰此必有大汗。

然亦非发散之谓也。

温之清之。

微散以导之待时自作。

若迫而汗之。

气行而邪不能从。

汗出而热不得退。

致成坏病。

谁之咎乎。

大凡坏病率由治上遗下。

治气遗血故也。

  卷下

  附治疟宜破血发汗

  疟者。

风凉暑湿之邪。

伏于血脉之中而作也。

凉湿为尤重。

先伤于暑湿。

复伤于风凉。

迫湿深入。

故邪气既外据筋络骨节之一处。

而其内入者。

又随血脉以上下。

此血与筋骨受病之一处。

相触即发病矣。

血行有常度。

故其发有定时。

渐早者阳气渐盛。

血行渐速也。

渐宴者。

湿胜气困。

血行渐迟也。

病之轻重。

在邪气之微甚。

正气之强弱。

  不在部位之浅深高下焉。

逐日为轻。

间日三日为重之说。

不足据也。

治法必重以破血之品。

散恶血以搜伏邪。

使邪气无容藏之地。

加发汗之品。

使通身上下。

透汗以托邪外出。

虽湿彻衾褥不忌也。

第其汗宜多而不宜急。

急者。

下咽即汗。

逆乱正气。

反不能与邪相值。

必下午及临卧连次服药。

俟药力 百脉。

半夜后接服一次。

以助其力。

根据旧熟睡。

于睡态朦胧之中。

溱溱周浃湿散暑消百脉得鬯。

汗自渐减。

撤衾换衣。

衣宜稍浓。

仍令手足常温。

微汗。

  续续直过。

前日发病之时。

而不断也。

则愈矣。

伤寒论所谓先其时发汗是也。

夷坚志曰。

暑毒困脾。

湿气连脚。

不泄则痢。

不痢则疟。

独炼雄黄蒸饼和药。

甘草作汤。

服之安乐。

困脾者。

困血也。

连脚。

故汗。

必过膝也。

每仿其法。

应手辄效。

又吾乡俗以生鹿血酒服。

截疟奇效。

此固山深水寒体气所宜。

热盛者未可概施。

亦可见疟邪在血。

  治疟之必温通血脉也。

  卷下

  附治痢宜和营卫养筋膜

  王损庵论治痢。必和营卫。其义甚精。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即从此脱化。盖痢疾或由生冷内伤。胃络血痹。

  或由风湿外束。

暑郁血乱。

无论赤白。

皆湿热搏结于血分。

而筋膜之力弛。

气化之行滞也。

湿盛则血滞而气困。

热盛则膜肿而血溢。

以破血之品疏营。

而邪气无伏藏之地。

以发汗之品宣卫。

而邪气有宣泄之路。

表里之脉络既通。

  其痢宜止。

而有不止者。

三焦筋膜之力。

久为湿热熏蒸。

肿弛缓。

不能自束。

故为涎为血。

时时淫溢自下而不固也。

以酸苦之味坚敛之。

乃能收功。

内经谓下利身大热者死。

陈修园谓兼外感者先发之。

史载之谓疫痢水邪犯心。

  恶寒发热者难治。

用细辛白芷肉桂附子。

皆和营卫之类也。

凡痢止而饮食不复者。

湿热未清也。

饮食如常。

大便作坠者。

肠肿未消。

血络痹也。

肿痹之久。

流为休息。

休息之久。

转为肠痿。

休息者。

血络不净。

膜力不复也。

噤口者。

湿热太盛。

胃脘血痹而肿也。

肠膜微痿。

酸苦坚之。

某老医治痢后脱肛。

以白芍四钱为君。

即上。

若肠体全痿。

  气不能贯。右尺中沉之分。应指丸丸。 弱无力。内经所谓按之如丸泥。大肠气予不足也。大便脱血及血痢重久者有之。

  卷下

  男妇伤寒温病舌黑异治

  男妇气血异体。证治亦有大端不同者。男子气壮。血不易瘀。舌黑耳聋。血络痹也。为热入血室。舌卷囊缩。

  血痹之甚筋失养也。

亦有未及化热。

两肋血络先痹者。

其证舌苔忽黄忽白。

必带灰黑。

小便忽闭忽通。

烦躁不能安眠。

或有一边不良于眠。

其脉忽长忽短。

忽洪忽紧。

全无定象。

必得明医。

善攻其血。

乃可治之。

未有瘀不化黑不退。

而病能愈者也。

若妇人血盛。

常有经水适来适断。

与病相触。

肝胃之络。

最易停瘀。

舌黑谵语。

事所常有。

但耳不聋。

乳不缩。

不为败证。

即耳微聋而谵妄狂躁者。

亦邪正相搏之象。

惟声息低微。

不能转侧。

乃在所忌。

其舌或蓝或灰或黑。

有仅在一偏。

有全体皆透。

均不得据为凶候。

故治妇科伤寒温病。

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

否则。

  病愈而络瘀不净。积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为热。湿润为寒。然瘀血舌黑。虽热而不生芒刺。有烟瘾人。

  虽寒而亦见燥裂。

在察其兼证以别之。

盖男子之血。

必因寒而瘀。

因热而瘀。

因温病过服寒剂。

遏热闭络而瘀。

女子不必因寒因热邪。

与血不必相入。

而血能自瘀。

故病愈。

而黑不退者有之。

  卷下

  附读伤寒论杂记四篇

  传经必始太阳终厥阴者。

太阳主气。

厥阴主血也。

邪气初伤。

必在于气。

渐深必及于血。

血脉者。

脏腑之道路也。

邪既入血。

遂听其入腑入脏而不可御矣。

治之必以行血活络。

使血络松活。

邪乃易消。

养津强膜。

使津膜相养。

  正气乃固。否则血死气散水停筋弛。脏腑之腠理系络。渐见肿硬。无嘘 之气。以相循环。无伸缩之力以自兜裹。

  而肩助引痛。

不能转侧。

一边不能眠。

唇面青黑。

肿气喘。

小涩大滑。

脐筑湫痛。

五液注下。

诸败证见矣。

故少阴一经。

虽多死证而偏属于寒。

犹可温化。

厥阴死证寒热夹杂不清。

无从着手。

由是言之。

太阳病。

只是表之气分。

  病不必拘于膀胱小肠经也。厥阴病。只是里之血分病。不必拘于肝与心主经也。推之阳明太阴少阳少阴。莫不皆然。

  故曰当在气化上讲求。勿在部位上拘泥。(上传经始太阳终厥阴解)

  伤于寒毒为伤寒。

伤于温毒为温病。

与伤寒传化之温病。

治法大异而小同。

温毒起手须用凉散。

接手即宜苦寒以化之。

咸寒以润之。

甘寒以补之。

而收功焉。

甚有迭用苦寒。

如吴又可所谓俟热邪复淤到胃。

再三下之者。

伤寒转化之温。

乃正气所化。

是无根之邪。

不宜重用驱逐。

不但无须凉散。

即苦寒亦不宜早用。

更不宜迭用。

故有下不厌迟之说。

王叔和伤寒例。

剖析界限极明。

后人反从而斥之。

何也。

至于瘟疫别是天地一种乖戾之气。

或偏于湿。

  或偏于燥。

或偏于寒。

不专属热也。

初起。

即在血分。

血分。

浊恶甚于温病末候。

与温病为别派。

如慎柔五书辨虚损痨瘵之例相似。

虚损无虫而瘵有虫。

温热无虫而疫有虫。

一常气。

一奇气也。

惟其奇也。

故猪瘟不死鸡。

鸡瘟不死牛。

其伤人也。

或专杀贵逸。

或专杀劳贱。

或专杀强壮。

或专杀幼稚。

有不可以常理喻者。

温病重症与瘟疫轻症。

  往往相似。

即 疹软脚大头粗颈。

温病亦间有此症。

大抵温病必由渐而成。

气候专属于热。

瘟疫一起即见。

气候寒热燥湿并有之。

又有瘴毒溪毒。

与瘟疫异源同派。

疫有寒有热。

多偏于燥。

瘴亦有寒有热而多偏于湿。

一发于天气。

  一发于地气也。(上寒温疫瘴解)

  辨脉篇。

脉浮而大。

医反下之。

更饮冷水。

其人即KT 。

此节是仲景作论本旨。

族人误死于伤寒者。

误以治温法治之也。

寒水相搏。

胃气愈促。

能无呃乎。

曾诊龚某。

正与此合。

二月。

先忽大吐。

喉伤碍食。

以为火也。

用凉剂。

遂发寒热。

以为春温也。

加重之。

遂作呃。

三日邀诊。

脉来。

弦长挺互。

应指战栗。

沉分。

尺中尤甚。

呃声频仍。

气从脐下直上撞心。

曰。

此下焦伏寒。

乘时阳而上越。

为凉药所抑而作呃耳。

三日内当转关。

否则再七日可危。

以生附子肉桂子细辛吴萸羌活独活胡芦巴破故纸。

加泽泻牛膝导之。

嘱令停温急服。

三日复诊。

其父喜迎于门口。

呃大减矣。

小便鬯矣。

筋骨痛减。

能自起坐矣。

及入诊。

见面色枯黄。

唇舌燥萎。

脉来 长。

无神摇摆尤甚。

  惊曰。

得毋改方乎。

乃言小儿体弱。

尊方力大。

前日头煎。

分三次服。

每次皆呃止。

熟睡两时。

夜得微汗。

昨日某医来。

以尊方一剂已足。

改用平补。

视之。

则大剂参 归术。

加姜汁胆汁也。

我避中焦。

急趋下焦。

彼补中焦。

升提下焦。

况术尤动气所忌。

病患自室中大喊曰。

自服彼方小便复闭。

胸满气急难受也。

此时若肯重服黑锡丹破阴丹。

  或可希冀。勉照前方加竹茹知母与之。应期见鬼而逝。(上妄下变呃)

  平脉之平读若骈。犹辨也。

  关犹部也。寸关尺三部谓之三关。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者。谓形圆如豆。分见于各关之上。而不能通长有头尾也。

  微脉名。又不甚也。以句中有无而字别之。

  若或也。发汗若下之。又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坐犹因也。但坐汗出不彻故也。如陌上编。归来怨新妇。但坐观罗敷。又无因而突然也。以手把刃。坐作疮也。如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反脉名。来微去大故名反。又金匮来近去远故曰反。

  又不应也。脉浮而大。医反下之。又复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谓既始得之。复有发热表证也。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谓既项背KT KT 。复汗出恶风也。又却也。语助词。

  其数先微。脉反但浮。谓其脉先微后数。却始终只在于浮也。又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上字训正误)

  卷下

  牢脉病机 #

  牢脉。

为气血交困。

寒湿深固之极象。

当脉证初起之时。

未见困惫。

人每忽之。

而不知其机之甚危。

势之甚急也。

凡寒之所在。

则脉弦。

今坚大搏击。

见于极沉。

里寒可知。

然病患。

往往不自觉其内寒。

而反苦内热者。

以此寒。

不在脏腑。

而在阴络也。

阴络者。

筋骨之间。

内膜之部也。

胸肋骨缝之中。

隐隐拘急而不适。

俯仰摇扭之际。

  隐隐牵绊而不和。

因此躯壳之表里隔塞。

不得交通。

表气散于表。

不得交于里。

故四肢乏力。

皮肤微肿。

搔之。

如有所隔。

自腰以上。

流汗不止。

里气结于里。

泄于里。

不得通于表。

故胸膈支满。

稍动即喘。

大便溏秘无定。

此皆风湿内袭。

浸淫日深。

大率由于先经劳力汗出。

当风受邪。

继又劳力汗出。

邪气欲出未尽。

续又受邪。

如此更迭反复。

以致邪气。

跋前 后。

不得入于里。

亦不得闭于表。

而独留滞于夹缝之筋膜。

故此脉此证。

多见于冲冒风露。

  寝处卑湿。

劳心劳力。

表里交瘁之人。

仲景辨脉篇。

寸口脉。

阴阳俱紧。

清邪中下。

浊邪中下一节。

前后叙证。

全是荣卫隔绝。

气困血滞。

无一不与牢脉主病相合。

治法。

当深明阴阳开合之枢。

先以行气化血。

舒筋活络为主。

始见声如瓮中。

鼻流清涕。

状如伤风。

是阳气内振也。

继见寒热忽作。

状如疟疾。

是阳气外达也。

继见寐中多汗。

清凉似水。

是邪气渐出也。

继见大便滑坠。

微似痢疾。

是内膜温舒结痰下注也。

急以强筋固气之剂调之。

盖先撑筋膜之邪气于表。

而后收脏腑之正气于里。

迭为君臣。

需以岁月。

乃克有济。

若迁延日久。

百脉已痹。

病势已急。

其能待乎。

寒热互攻。

气血交败。

未有甚于此脉此证者。

仲景所谓脐筑湫痛。

下如汗泥。

即失治。

而筋弛血溃者也。

  卷下

  发汗别法 #

  别法。

非通法也。

我独用之。

聊记以备一格焉。

予脾肺气弱。

久困湿邪。

平时常苦体重气短而脉迟。

及患感冒如伤寒疟疾之类。

即心气迫塞难堪。

急用防风浮萍二活威灵仙水荭子苦杏仁牛膝。

甚者加麻黄川芎炒白芷。

因有便血证。

不敢犯细辛桂枝。

又加炒白芥子石菖蒲焦山楂以开痰。

桃仁茜草以和血。

贯众老鹳草以化湿。

虑中气之不充也。

酌加山药龙骨荠 菟丝子以助脾肺。

虑元气之不固也。

又加桑螵蛸冬虫夏草龟版以安下元。

邪气渐退。

即加牡蛎鳖甲以和肝。

而防虚阳上越。

屡试辄效。

且无病后虚弱。

久待调理之患。

又尝治木匠某。

感冒发热。

根据常力作不休。

数日困极求诊。

呼吸喘促。

腊槁无汗。

身热如焚。

久抚反凉。

六脉浮散。

仅在皮毛。

不分起伏。

一息不知十几至也。

若以正汗法发之。

必汗出而气脱。

破故纸益智仁并盐水炒菟丝子淮山药巴戟天狗脊牛膝木瓜山萸肉。

加羌防麻辛一剂。

天明得汗。

脉息匀调矣。

汗漏不止。

以附子桂枝汤与之。

遂愈。

此劳力伤寒重证也。

带病力作劳。

伤筋骨。

元气外越。

不能归窟。

故不仅助脾肺。

而必注意肝肾。

大凡汗出。

不彻以致邪浮正结。

相搏于皮毛之间。

必先敛之。

而后发之何者。

阴阳开合之机。

必先一 。

而后能一嘘也。

此中微妙。

全在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