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九十论

  伤寒九十论 宋 许叔微述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一)

  马亨道。

庚戌春病。

发热。

头疼。

鼻鸣。

恶心。

自汗。

恶风。

宛然桂枝证也。

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

市无芍药。

自指圃园。

采芍药以利剂。

一医曰。

此赤芍药耳。

安可用也。

予曰。

此正当用。

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

仲景桂枝加减法。

十有九证。

但云芍药。

圣惠方。

皆称赤芍药。

孙尚药方。

皆曰白芍药。

圣惠方。

太宗朝。

翰林王怀隐编集。

孙兆为国朝医师。

不应如此背戾。

然赤者利。

白者补。

  予尝以此难名医。

皆愕然失措。

谨案。

神农本草。

称。

芍药主邪气腹痛。

利小便。

通顺血脉。

利膀胱大小肠。

时行寒热。

则全是赤芍药也。

又桂枝第九证云。

微寒者去赤芍药。

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

白芍药。

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

故用白芍药以补。

非此时也。

素问云。

涩者阳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

为身热无汗。

阴气有余。

为多汗身寒。

伤寒、脉涩、身热无汗。

盖邪中阴气。

故阳有余。

非麻黄不能发散。

中风、脉滑、多汗、身寒。

盖邪中阳。

故阴有余。

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

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

当参百证歌。

  桂枝加附子汤证(二)

  有一李姓士人。得太阳。因汗后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此证。

桂枝汤第七证也。

仲景云。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

三投而汗止。

再投以芍药甘草。

而足得伸。

数日愈。

  论曰。

仲景第十六证云。

伤寒。

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

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躁。

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

若厥愈。

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盖第七证。

则为发汗。

  漏不止。小便难。第十六证。则为自汗。小便数。故仲景于证候。纷纷。小变异。便变法以治之。

  故于汤不可不谨。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三)

  戊申正月。

有一武弁在仪真。

为张遇所虏。

日夕置于舟 板下。

不胜 伏。

后数日得脱。

因饱食。

解衣扪虱以自快。

次日遂作伤寒。

医者以因饱食伤。

而下之。

一医以解衣中邪。

而汗之。

  杂治数日。

渐觉昏困。

上喘。

息高。

医者怆惶罔知所指。

予诊之曰。

太阳病。

下之。

表未解。

微喘者。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此仲景法也。

医者争曰。

某平生不曾用桂枝。

况此药热。

安可愈喘。

  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 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麻黄汤证(四)

  乡人邱忠臣。

寓毗陵荐福寺。

病伤寒。

予为诊视。

其发热。

头疼。

烦渴。

脉虽浮数无力。

自尺以下不至。

予曰虽麻黄证。

而尺迟弱。

仲景云。

尺中迟者。

营气不足。

血气微少。

未可发汗。

  予于建中汤。

加当归黄 。

令饮之。

翌日病者不耐。

其家晓夜督发汗药。

其言至不逊。

予以乡人隐忍之。

但以建中调理而已。

及六七日。

尺脉方应。

遂投以麻黄汤。

啜第二服。

狂言烦躁且闷。

须臾稍定。

已中汗矣。

五日愈。

  论曰。

仲景虽云不避晨夜。

即宜便治。

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

虽临时得安。

亏损五脏。

以促寿限。

何足尚哉。

昔范云为陈霸先属。

霸先有九锡之命。

期在旦夕矣。

  云偶感寒疾。

恐不及豫盛事。

请徐文伯诊视之。

恳曰。

便可得愈乎。

文伯曰。

便瘥甚易。

但恐二年后不复起尔。

云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况二年乎。

文伯以火烧地。

布桃柏叶。

设席置其卧上。

  顷刻汗解。

以温粉扑之。

翌日愈。

甚喜。

文伯曰。

不足喜也。

后二年果卒矣。

夫取汗先期。

尚促寿限。

况罔顾表里。

不待时日。

便欲速愈乎。

每见病家不耐三四日。

昼夜促汗。

医者顾利。

恐别更医。

随情顺意。

鲜不致毙。

故书此以为龟鉴。

  大青龙汤证(五)

  何保义从王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予曰若头疼。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

  烦躁。则青龙汤证也。何曰。今烦躁甚。予投以大青龙汤。三投。汗解。

  论曰。

桂枝。

麻黄。

青龙。

皆表证发汗药。

而桂枝治汗出。

恶风。

麻黄治无汗。

恶寒。

青龙治无汗。

而烦。

三者皆欲微汗解。

若汗多。

亡阳。

为虚。

则烦躁不眠也。

  阳明可下证(六)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镇无医。抵郡召予。予诊视之曰。脉洪大而长。

  大便不通。

身热无汗。

此阳明证也。

须下。

病家曰。

病者年逾七十。

恐不可下。

予曰。

热邪毒瓦斯并蓄于阳明。

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

不问老壮。

当下。

不尔别请医占。

主病者曰。

审可下。

一听所治。

予以大承气汤。

半日。

殊未知。

诊其病。

察其证宛然在。

予曰。

药曾尽否。

主者曰。

恐气弱不禁。

但服其半耳。

予曰。

再作一服。

亲视饮之。

不半时间。

索溺器。

先下燥粪十数枚。

次溏泄一行。

秽不可近。

  未离已中汗矣。 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次日予自镇归。病患索补剂。予曰。

  服大承气汤得瘥。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论曰。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

  要之与病相当耳。失此。是致速毙也。谨之。

  阳明蜜兑证(七)

  庚戌仲春。艾道先染伤寒。近旬日。热而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如常。神昏多睡。诊其脉。

  长大而虚。予曰。阳明证也。乃兄景先曰。舍弟全似李大夫证。又属阳明。莫可行承气否。予曰。

  虽为阳明。此证不可下。仲景。阳明。自汗。小便利者。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蜜兑导之。

  作三剂。三易之。先下燥粪。次泄溏。已而汗解。

  论曰。二阳明证虽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荡涤五脏。为无津液也。然则伤寒大证相似。

  脉与证稍异。通变为要。仔细斟酌。正如以格局看命。虽年月日时皆同。贵贱穷通不相侔者。于一时之顷。又有浅深也。

  肾虚阳脱证(八)

  朱保义抚辰。

庚戌春。

权监务。

予一日就务谒之。

见拥炉忍痛。

若不禁状。

予问所苦。

小肠气痛。

求予诊之。

予曰。

六脉虚浮而紧。

非但小肠气。

恐别生他疾。

越数日再往。

卧病已五日矣。

  入其室。

见一市医孙尚者供药。

予诊之曰。

此阴毒证。

肾虚阳脱。

脉无根蒂。

独见于皮肤。

黄帝所谓悬绝。

仲景所谓瞥如羹上肥也。

早晚喘急。

未几而息已高矣。

孙生尚与术附汤。

灸脐下。

予曰。

  虽卢扁之妙无及矣。是夕死。故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论曰。

伤寒不拘阴证阳证。

阴毒阳毒。

要之真气强壮者易治。

真气不守。

受邪才重。

便有必死之道。

何也。

阳证宜下。

真气弱。

则下之便脱。

阴证宜温。

真阴弱。

温之则客热便生。

故医者难于用药。

非病不可治也。

主本无力也。

经曰。

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

喘粗。

为之俯仰。

汗不出而热。

齿干。

以烦冤腹满死。

阴胜则身寒。

寒则厥。

厥则腹满死。

帝曰。

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气溢。八八止。妇人月事。以时下。故七欲损也。男子精。

  欲满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则男妇身常无病。无病精气常固。虽有寒邪。易于调治。故曰二者可调。是知伤寒真气壮者易治也。

  脐中出血证(九)

  一妇人得伤寒数日。

咽干。

烦渴。

脉弦细。

医者汗之。

其始衄血。

继而脐中出血。

医者惊骇而遁。

予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

盖少阴不当发汗。

仲景云少阴强发汗。

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而出。

或从口鼻。

或从耳目。

是为下厥上竭。

此为难治。

仲景云无治法。

无药方。

予投以姜附汤。

  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

  论曰。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可见其标。而不见其本。

  予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

  阴中伏阳证(十)

  乡人李信道。权狱官。得病。六脉俱沉不见。深按至骨。则弦细有力。头疼。身温。烦躁。

  手指末皆冷。

中满。

恶心。

更两医矣。

而医者不晓。

但供调药。

予往视之曰。

此阴中伏阳也。

仲景方无此证。

而世人患者多。

若用热药以助之。

则阴邪隔绝。

不能引导其阳。

反生客热。

用寒药。

  则所伏真火。愈见销铄。须是用破阴丹。行气导水。夺真火之药。使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

  予令以冷盐汤。下破阴丹三百丸。作一服。不半时烦躁狂热。手足渐温。谵语躁扰。其家甚惊。

  予曰汗证也。

须臾稍宁。

略睡。

然汗出。

自 达旦方止。

身凉而病除。

(破阴丹方。

硫黄水银各一两。

结沙子青皮半两。

为末。

面糊。

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冷盐汤送下。

出中脏经方脉举要。

  伤寒暴死证(十一)

  己未岁。

一时官病伤寒。

发热狂言烦躁。

无他恶证。

四日死。

或者以为两感。

然其证初无两感证候。

是岁得此疾。

三日四日死者甚多。

人窃怪。

予叹之。

曰是运使然也。

己为土运。

土运之岁。

上见太阴。

盖太乙天符为贵人。

中执法者。

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

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

  其病暴而死。谓之异也。又曰臣为君则逆。逆则其病危。其害速。是年少宫土运。木气大旺。邪中贵人。故多暴死。气运当然。何足怪也。

  夜间不眠证(十二)

  陈姓士人。初得病。身热。脉浮。自汗。医者麻黄汤汗之。发热愈甚。夜间不得眠。头重。

  烦闷。

悸悸然。

中风证强责汗之过也。

仲景云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燥。

不得眠。

其人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之。

令胃气和则愈。

予先与猪苓汤。

次投之以当归。

地黄。

麦门冬。

芍药。

乌梅之类为汤。

饮之。

不汗而愈。

  论曰。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昼行阳。夜行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行于外。行于外则阳满。

  满则阳跷盛而不得入于阴。阴虚则夜不得眠也。今津液内竭。胃中干燥。独恶于阳。阴无所归。

  其候如此。故以当归。地黄补血。用乌梅以收之。故不汗自愈。

  大柴胡汤证(十三)

  羽流蒋尊病。

其初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

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

不除。

予诊之曰。

脉洪大而实。

热结在里。

小柴胡安能除也。

仲景云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

二服而病除。

  论曰。

大黄为将军。

故荡涤湿热。

在伤寒为要药。

今大柴胡汤不用。

诚误也。

王叔和曰。

若不加大黄。

恐不名大柴胡。

须是酒洗生用。

乃有力。

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

上因发热。

欲服大黄。

  僧坦曰。

大黄乃是快药。

至尊年高。

不宜轻用。

上弗从。

服之。

遂不起。

及至元帝有疾。

诸医者为至尊至贵不可轻服。

宜用平药。

僧坦曰。

脉洪而实。

必有宿食。

不用大黄。

病不能除。

上从之。

  果下宿食而愈。此明合用与不合用之异也。

  阳明急下证(十四)

  乡里豪子得伤寒。

身热。

目痛。

鼻干。

不眠。

大便不通。

尺寸俱大。

已数日矣。

自昨夕汗大出。

予曰。

速以大柴胡下之。

众医骇然。

曰。

阳明自汗。

津液已竭。

当用蜜兑。

何故用大柴胡药。

  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

  论曰。

仲景论阳明云。

阳明病。

多汗者。

急下之。

人多谓己自汗。

若更下之。

岂不表里俱处也。

论少阴云。

少阴病一二日。

口干燥者。

急下之。

人多谓病发于阴。

得之日浅。

但见干燥。

若更下之。

岂不阴气愈盛也。

世人罕读。

予以为不然。

仲景称急下之者。

亦犹急当救表。

急当救里。

  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

  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

  伤寒自解证(十五)

  闽人李宗古得疾。

口中气热。

唇干。

屈体卧。

足冷。

舌上有苔。

予诊之。

尺寸俱紧。

或者谓气热口干。

疑其阳胜。

蜷足卧。

足冷。

疑其阴胜。

而又阴阳俱紧。

是诚可疑也。

若不熟读仲景方法。

何能治。

予曰尺寸俱紧。

是寒邪胜也。

仲景云阴阳俱紧。

法当清。

邪中于下焦。

又云阴阳俱紧。

口中气出。

唇干舌燥。

蜷卧。

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苔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

其人发热。

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

盖以上证候。

皆是阴盛阳弱。

故仲景云勿妄治者。

诚恐后人之疑也。

  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紧脉渐退。四体和。不汗而自解矣。

  热入血室证(十六)

  辛亥二月。

毗陵学官王仲景妹。

始伤寒。

七八日。

寒。

喉中涎响如锯。

目瞑不知人。

病势极矣。

予诊之。

询其未 寒以前证。

母在侧曰。

初病四五日。

夜间谵语。

如见鬼状。

予曰。

得病之初。

正值经候来否。

答曰经水方来。

因身热病作而自止。

予曰。

此热入血室也。

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

经水适来。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

发作有时。

此为热入血室。

医者不晓。

例以热药补之。

遂致胸膈不利。

三焦不通。

涎潮上脘。

喘急息高。

予曰。

病热极矣。

先当化其涎。

后当除其热。

无汗而自解矣。

予急以一呷散投之。

  两时间。涎定得睡。是日遂省人事。自次日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三投热除。无汗而解。

  筋惕肉证(十七)

  乡里市人姓京。

鬻绳为业。

谓之京绳子。

其子年近三十。

初得病。

身微汗。

脉弱。

恶风。

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

汗遂不止。

发热。

心痛。

多惊悸。

夜间不得眠卧。

谵语。

不识人。

筋惕肉 。

  振振动摇。

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

予视之曰。

强汗之过也。

仲景云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青龙汤。

服之则筋惕肉 。

此为逆也。

惟真武汤可收之。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身 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予三投而大病除。

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

数日瘥。

  阳明当下证(十八)

  乡人李生。

病伤寒。

身热。

大便不通。

烦渴郁冒。

一医以巴豆丸下之。

虽得溏利。

而病宛然如旧。

予视之曰。

阳明热结在里。

非大柴胡承气不可。

巴豆止去寒积。

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

亟进大柴胡。

三服而溏利止。

中夜汗解。

  论曰。仲景一百十三方。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也。理中。陷胸。抵当。

  皆大弹丸。

煮化而服之。

与汤散无异。

至于麻仁治脾约。

乌梅治湿 。

故须小丸达下部。

其他皆入经络。

逐邪毒。

破坚癖。

导血润燥屎之类。

必凭汤剂也。

未闻巴豆小丸以下邪毒。

且如巴豆性热大毒。

而病热人服之。

非徒无益。

而为害不小矣。

李生误服不死。

其大幸欤。

  桂枝加葛根汤证(十九)

  庚戌。

建康徐南强。

得伤寒。

背强。

汗出。

恶风。

予曰。

桂枝加葛根汤证。

病家曰。

他医用此方。

尽二剂而病如旧。

汗出愈加。

予曰。

得非仲景三方乎。

曰然。

予曰。

误矣。

是方有麻黄。

  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葛根汤证(二十)

  市人杨姓者。

病伤寒。

无汗。

恶风。

项虽屈而强。

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

予曰。

非其治也。

是谓项强KT KT 。

葛根证也。

三投。

然微汗解。

翌日项不强。

脉已和矣。

  论曰。何谓KT KT 。如短羽鸟之状。虽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患羸弱。须凭几而起。非是。此与成氏解不同。

  刚证(二十一)

  宣和戊戌。

表兄秦云老病伤寒。

身热。

足寒。

颈项螈 。

医作中风治。

见其口噤故也。

予诊其脉实而有力。

而又脚挛。

啮齿。

大便不利。

身燥无汗。

予曰。

此刚 也。

先以承气汤下之。

次以续命汤调之。

愈矣。

  论曰。

五常政大论曰。

赫曦之纪。

上羽与正征同。

其收齐。

其病 。

盖戌太阳寒水羽也。

戊火运。

正征也。

太过之火。

上见太阳。

则天气且刚。

故其收齐。

而人病 者。

过气然耳。

火木遇故年病。

此证多刚 。

  厥阴证(二十二)

  里中一中表病。

渴甚。

饮水不止。

胸中热疼。

气冲心下。

八九日矣。

医者或作中 。

或作贲豚。

予诊之曰。

证似厥阴。

曾吐虫否。

曰昨曾吐蛔。

予曰。

审如是。

厥阴证也。

可喜者脉来沉而缓迟耳。

仲景云厥阴。

为病消渴。

气上撞心。

饥不欲食。

食则吐蛔。

又曰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愈。今病患饮水过多。乃以茯苓甘草白术桂枝汤治之。得止。后投以乌梅丸。数日愈。

  论曰。

病至厥阴。

若太阳传者。

三阴三阳皆已遍。

惟恐脉强。

则肝邪盛。

脾土受克。

故舌卷囊缩而死。

今脉来迟缓而沉。

则土脉得气。

脾不受克。

故有可喜之道。

仲景云卫气和。

名曰缓。

  营气和。

名曰迟。

迟缓相搏。

名曰沉。

又曰寸口脉。

缓而迟。

缓则阳气长。

其色鲜。

其颜光。

其声商。

迟则阴气盛。

骨髓满精血生。

肌肉紧。

营卫俱行。

刚柔相济。

岂非安脉耶。

  太阴证(二十三)

  曹生初病伤寒。

六七日。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身温。

手足热。

自利。

腹中痛。

呕。

恶心。

医者谓之阳多。

尚疑其手足热。

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

或见吐利而为霍乱。

请予诊。

其脉细而沉。

  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

  论曰。

予见世医论伤寒。

但称阴证阳证。

盖仲景有三阴三阳。

就一证中又有偏胜多寡。

须是分明辩质。

在何经络。

方与证候相应。

用药有准。

且如太阴少阴。

就阴证中。

自有补泻。

岂可止谓之阴证也哉。

  太阳中证(二十四)

  毗陵一时官得病。

身疼痛。

发热。

体重。

其脉虚弱。

人多作风湿。

或作热病。

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

已数日矣。

予诊视之。

曰中 证也。

仲景云太阳中 者。

身热体疼。

而脉微弱。

此以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予以瓜蒂散。

治之。

一呷而愈。

  论曰。

仲景论 有三证。

一则汗出。

恶寒。

身热而渴。

此太阳经中 也。

一则发热恶寒。

身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

一则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

身热。

疼痛重而脉微弱。

不可下。

不可行温针。

上二证皆宜用白虎加人参汤。

后一证宜用瓜蒂散方治。

不见于本论。

而见于金匮要略。

其脉证云。

治太阳中 。

身热。

疼痛。

而脉微弱者。

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

宜瓜蒂散。

盖谓此也。

  指甲黑青证(二十五)

  干明僧人。病伤寒。目赤。颇渴。咽干。饮水无 。腰疼。身热。脉沉而微细。此少阴证也。

  恣纵不慎忌。乃饮水。遂致痞气。痞气结聚。身如被杖。数日变为阴毒矣。脉见于皮肤上。大而且虚。鼻中如烟煤。甲青。须臾发喘。是夕死。

  论曰。扁鹊云手足爪下青黑者死。宋迪阴证诀云。阴毒盛。则指甲黑青。病至此则为不治。

  瞪目直视证(二十六)

  田仲容得伤寒。数日。身热。手足时厥。腹满。瞪目直视。狂言不识人。予诊之曰。不可治也。心肾俱绝矣。夜死。

  论曰。仲景云直视摇头。此为心绝也。又曰狂言。反目直视。此为肾绝也。目者五脏精华之所聚。今直视而不 。则知五脏有死绝矣。故不治。

  舌卷囊缩证(二十七)

  句容县豪子李姓。初得伤寒。手足冷。气上冲心。饥不欲食。脉紧而弦。予诊曰。厥阴悉具。

  脉有刑克。最忌舌卷囊缩。翌日卷舌而死。

  论曰。内经云。厥阴者肝也。肝者筋合之。筋者聚于阴器。络于舌本。厥阴之气。故舌卷而囊缩也。

  循衣摸床证(二十八)

  仪真一妇。

病伤寒。

八九日。

发热。

昏闷不识人。

手循衣缝。

摸床。

谵语。

不识人事。

他医不识。

或汗或利。

旬日增甚。

予诊之曰。

此脉涩而小便不利。

不可治也。

翌日死。

  论曰。华佗云。病患循衣摸床谵语。不可治。仲景云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发潮热不识人。循衣。撮空。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涩者死。又云小便利者可治。今脉涩。

  小便不利。见其两死。不见一生。吾莫能为也。

  邪入大经证(二十九)

  维扬谢康中。任仪真酒官。咽干。烦渴。腰疼。身热。脉细而微急。予诊视之曰。此真少阴证也。

  六经之中。

少阴难治。

少阴病传之经络。

此证有补泻法。

仲景泻者用承气。

补者用四逆。

误之则相去远矣。

此证当温。

勿以水证为疑也。

予适以事出境。

后七日归。

则为他医汗之矣。

经络既虚。

  邪毒流入大经之中。手足螈 。如惊痫状。其家野狼狈求救。予曰。不可治也。予验此甚多。是谓邪入大经。不旋踵。其家已哭矣。

  太阳桂枝证(三十)

  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

  仲景法中第一方。

而世人不究耳。

使公服之。

一啜而微汗解。

翌日诸苦顿除。

公曰仲景法如此径捷。

世人何以不用。

予应之曰仲景论表证。

一则桂枝。

二则麻黄。

三则青龙。

桂枝则治中风。

麻黄治伤寒。

青龙治中风见寒脉。

伤寒见风脉。

此三者人皆能言之。

而不知用药对证之妙处。

故今之医者多不喜用。

无足怪也。

且脉浮而缓。

中风也。

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仲景以桂枝对之。

脉浮紧而涩。

伤寒也。

故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

骨节皆疼。

恶风。

无汗而喘。

仲景以麻黄对之。

至于中风脉紧。

伤寒脉浮缓。

仲景皆以青龙对之。

何也。

予尝深究三者。

审于证候。

  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营。营。血也。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风伤卫。

则风邪中于阳气。

阳气不固。

发越而为汗。

是以汗出而表虚。

故仲景用桂枝以发汗。

芍药以利其血。

盖中风病在脉之外。

其病稍轻。

虽同曰发汗。

特解肌之药耳。

故桂枝证云。

令遍身 。

微似有汗者。

益佳。

不可如水淋漓。

病必不除。

是知中风不可大发其汗。

发其汗。

反动营血。

邪乘虚而居中。

故病不除也。

寒伤营。

则寒邪干于阴血。

而营行脉中者也。

寒邪客于脉中。

非特营受病也。

邪自内作。

则并于卫气犯之。

久则浸淫及骨。

是以汗不出而热烦冤。

仲景以麻黄大发其汗。

又以桂枝辛甘助其发散。

  欲捐其内外之邪。

营卫之病耳。

大抵二药皆发汗。

而桂枝则发卫之邪。

麻黄并卫与营而治之。

仲景桂枝第十九证云。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营气和。

营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营卫和。

则愈。

宜桂枝汤。

又第四十七证云。

发热汗出者。

此谓营弱卫强。

故使汗出。

欲救风邪。

宜桂枝汤。

是知中风汗出者。

营和而卫不和也。

又第一卷云。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营。

营卫俱病也。

麻黄汤中。

并桂枝而用。

此仲景之意欤。

至于青龙。

虽治伤寒见风脉。

伤风见寒脉。

然仲景云汗出恶风。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故青龙一证尤难用。须是形证的当。然后可行。王 大夫证治中。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代之。盖慎之也夫。

  桂枝证(三十一)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

病伤寒。

发热。

恶风。

自汗。

脉浮而弱。

予曰。

当服桂枝。

彼云家有自合者。

予令三啜之。

而病不除。

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

予曰。

肉桂与桂枝不同。

予自治以桂枝汤。

  一啜而解。 #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

  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少阴证(三十二)

  有人病伤寒数日。

自汗。

咽喉肿痛。

上吐下利。

医作伏气。

予诊之曰。

此证可疑。

似是之非。

乃少阴也。

其脉三部俱紧。

安得谓之伏气。

伏气脉必浮弱。

谓非时寒冷。

着人肌肤。

咽喉先痛。

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

然当以脉证为主。

若误用药。

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

  次调之以诸药而愈。

  论曰。

仲景论伏气之病。

其脉微弱。

喉中痛。

似伤寒非喉痹也。

实咽中痛。

今复下利。

仲景少阴云。

病患手足俱紧。

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证。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此证见少阴篇。

今人三部脉俱紧。

而又自汗。

咽痛下利。

与伏气异。

然毫厘之差。

千里之谬。

须讲熟此书。

精详分别。

庶免疑惑矣。

  少阳证(三十三)

  市人周姓者。

同里俱病头痛发热。

耳聋目赤。

胸中满闷。

医中见外证胸满。

遂吐之。

既吐后病宛然在。

又见其目赤发热。

复利之。

病不除。

惴惴然恂栗。

予诊视之。

曰少阳误吐下之过也。

  仲景少阳中风。

两耳无闻。

目赤。

胸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惊而悸。

此当用小柴胡汤。

今误吐下。

遂成坏证矣。

乃以牡蛎四逆汤调于前。

继之以桂枝柴胡各半汤。

旬日瘥。

  论曰。仲景虽云三阳受病。未入于脏者。可汗。然少阳脉弦细。则不可汗。将入少阴经也。

  若误吐下之。是逆之。且当以救逆。先待惊悸定。后治余证。此所谓急其所当先也。

  两感证(三十四)

  族弟初得病。头痛口干烦渴。第三日。予往视之。则已耳聋囊缩。昏冒不知人。厥逆。水浆不下矣。予曰。速治后事。是谓两感证。不可治矣。越三日死。

  论曰。

仲景论伤寒两感云。

凡伤于寒。

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又曰两感病俱作。

治有先后。

发表攻里。

本自不同。

既云必死。

又云治有先后。

何也。

大抵此病。

表里双传。

脏腑俱病。

患此者十无一生。

故云必死。

然仲景岂以己见而重诬后人哉。

故有发表攻里之说。

以勉后人。

恐万世后遇大圣而得之。

不欲绝望于后人。

仲景之心仁矣。

  三阳合病证(三十五)

  有市人李九妻。

患腹痛。

身体重。

不能转侧。

小便遗失。

或作中湿治。

予曰。

非是也。

三阳合病证。

仲景云。

见阳明篇第十证。

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难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不可汗。

汗则谵语。

下则额上汗出。

手足逆冷。

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十六)

  从军王武经病。

始呕吐。

俄为医者下之。

已八九日。

而内外发热。

予诊之曰。

当行白虎加人参汤。

或云既吐复下。

是里虚矣。

白虎可行乎。

予曰。

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

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

白虎加人参汤。

证相当也。

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

而脉致令虚大。

三投而愈。

  论曰。

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

人参白虎汤主之。

又云伤寒脉浮无汗。

发热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

又云脉滑。

为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国朝林亿校正。

谓仲景此法必表里字差矣。

是大不然。

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 。

表里发热。

故前后证或云表里俱热。

或云表热里寒。

  皆可服之。

宜也。

中一证。

称表不解不可服者。

以其宜汗发热。

此全是伤寒麻黄与葛根汤证。

安可行白虎。

林但见所称表里不同。

便谓之差。

是亦不思不精之过也。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

  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投之。遂愈。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宜桂枝汤。

  论曰。

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

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

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

使阳气微。

又大下之。

使阴气弱。

此为医所病而然也。

大抵阴不足阳从之。

故阳内陷发热。

阳不足阴往乘之。

故阴上入阳中。

则恶寒。

阴阳不归其分。

是以发热恶寒也。

故孙真人云有热。

不可大攻之。

热去则寒起。

  结胸可下证(三十八)

  维扬李寅始病。

头疼。

发热。

恶风。

医者下之。

忽尔心下坚硬。

项强。

短气。

宛然结胸中证也。

予曰幸尔脉不浮。

心不烦躁。

非陷胸汤不可。

投之。

一宿乃下。

  论曰。

仲景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于胸。

因作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盖恶寒尚有表证未罢。

而下之。

故阳气内陷。

阳内拒痛。

脉浮者不可下。

下之则死。

结胸烦躁者必死。

此是恶证。

辩者仔细。

  结胸可灸证(三十九)

  城东李氏子。年十八。病伤寒结胸。状如 。自心至脐。手不可近。短气心烦。真结胸也。

  医者便欲下之。予适过其门。见其怆惶面无色。予曰公有忧色何也。曰以长子病伤寒作结胸证。

  医者将下之。

而犹豫。

予就为诊之。

自关以上浮大。

表证未罢。

不可下也。

曰事急矣。

予以黄连饼子。

灸脐中数十壮。

得气下。

心腹软。

继以和气解肌药。

数日瘥。

当时若下。

定是医杀。

  汗后吃逆证(四十)

  张保义得汗后吃逆。

或者以胃虚则哕。

故吃逆也。

投以干姜橘皮等汤。

不下。

命予治之。

予曰。

此证不可全作胃虚治。

六脉尚躁。

是余毒未解耳。

投以小柴胡汤。

两啜而俞。

  漏风证(四十一)

  癸卯秋九月。

牒试淮南僧台。

同试有建阳彭子静。

得疾。

身热头痛。

呕逆。

自汗如洗。

已数日矣。

召予诊视。

谓予曰。

去试不数日。

而疾势如此。

为之奈何。

予曰。

误服药多矣。

此证当先止汗。

幸无忧也。

予作术附汤与之。

三投而汗止。

次日微汗 。

身凉。

五日而得愈。

  小便出血证(四十二)

  里人有病中脘吐。

心下烦闷。

多昏睡。

倦卧。

手足冷。

盖少阴证也。

十余日不瘥。

忽尔通身大热。

小便出血。

予曰。

阴虚者阳必凑之。

今脉细弱。

而脐下不痛。

未可下。

桃仁承气。

且以芍药地黄汤。

三投而愈。

  妊娠伤寒脚肿证(四十三)

  里巷一妇人妊娠。得伤寒。自腰以下肿满。医者或谓之阻。或谓之香港脚。或谓之水分。予曰。

  此证受胎脉也。

病名曰心实。

当利小便。

医者曰利小便。

是作水分治。

莫用木通葶苈桑皮否。

曰当刺劳宫关元穴。

医大骇曰。

此出何家书。

予曰。

仲景玉函经曰。

妇人伤寒。

妊娠。

及七月。

腹满。

  腰以下如水溢之状。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则愈。予教令刺穴遂瘥。

  风温证(四十四)

  己酉虏骑破淮俱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

  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

  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

时螈 。

又云阳脉浮滑。

阴脉濡弱。

更遇于风。

变为风温。

大抵温气大行。

更遇风邪。

则有是证。

令当春夏。

病此者多。

医作伤寒漏风治。

非也。

不是火不可下。

不可大发汗。

而仲景无药方。

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

足厥阴木。

随经所在而取之。

故用葳蕤汤。

独活汤辈为宜。

若发热无下证者。

当用知母石膏汤。

误汗之。

则防己黄汤救之。

  狐惑证(四十五)

  句容县东豪子李姓者。

得伤寒数日。

村落无医。

易师巫者五六日矣。

或汗下。

杂治百出。

遂成坏病。

予时自江北避寇。

遁伏江左。

求宿于其家。

夜半闻呻吟声。

询之。

云患伤寒逾旬矣。

予为诊视。

其脉见于上下唇皆已 蚀。

声嘶而咽干。

舌上白苔。

齿无色。

予曰病名狐惑。

杀人甚急。

  秉烛为作雄黄丸泻心汤。投之。数日瘥。

  发黄证(四十六)

  五月。

避地维扬东面里沙中。

一豪子病伤寒八九日。

身体洞黄。

鼻目皆痛。

两膊及项头腰皆强急。

大便涩。

小便如金。

予诊曰。

脉紧且数。

其病脾先受湿。

暑热蕴蓄于足太阴之经。

宿谷相搏。

郁蒸而不得泄。

故使头面有汗。

项以下无之。

若鼻中气冷。

寸口近掌无脉。

则死。

今脉与证相应。

以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

数日瘥。

  湿家发黄证(四十七)

  人病身体疼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或者多以茵陈五苓散与之。

  予诊其脉曰。

大而虚。

鼻塞且烦。

其证如前。

则非湿热与宿谷相搏。

乃头中寒湿。

仲景云疼痛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

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而仲景无药方。

其方见外台删繁证云。

治天行热毒。

通贯脏腑。

沉鼓骨髓之间。

或为黄胆。

须瓜蒂散。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秫米各二七枚。

为末。

如大豆许。

内鼻中。

缩鼻当出黄水。

慎不可吹入鼻中深处。

  黄入清道证(四十八)

  夏有高师病黄证。

鼻内 疼。

身与目如金色。

小便赤涩。

大便如常。

则知病不在脏腑。

今眼睛疼。

鼻额痛。

则知病在清道中矣。

清道者华盖。

肺之经也。

若服大黄。

则必腹胀为逆。

当用瓜蒂散。

先含水。

次搐之。

令鼻中黄水尽则愈。

如其言。

数日而病除。

  先汗后下证(四十九)

  己酉夏。

一时官病伤寒。

身热头疼无汗。

大便不通。

已五日矣。

予适自外邑归城。

访之。

见医者治大黄芒硝辈。

将下之矣。

予曰子姑少待。

予适为诊视。

视之脉缓而浮。

卧密室中。

自称恶风。

予曰。

病患表证如此。

虽大便闭。

腹且不满。

别无所苦。

何遽便下。

于仲景法。

须表证罢。

  方可下。不尔。邪毒乘虚而入内。不为结胸。必为协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之以小柴胡汤。 然汗出。大便通。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

  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方可议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必笃。重者必死。

  太阳瘀血证(五十)

  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

脉微而沉。

身黄发狂。

小腹胀满。

脐下如冰。

小便反利。

医见发狂。

以为热毒蓄伏心经。

以铁粉牛黄等药。

欲止其狂躁。

予诊之曰非其治也。

此瘀血证尔。

仲景云阳病身黄。

脉沉结。

小腹硬。

小便不利。

为无血。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也。

可用抵当汤。

  再投。

而下血几数升。

狂止。

得汗而解。

经云血在下则狂。

在上则忘。

太阳膀胱经也。

随经而蓄于膀胱。

故脐下胀。

自阑门会渗入大肠。

若大便黑者。

此其验也。

  阴病阳脉证(五十一)

  刘中道初得病。

四肢逆冷。

脐中筑痛。

身疼如被杖。

盖阴证也。

急投金液来复之类。

其脉得沉而滑。

盖沉者阴证也。

滑者阳脉也。

病虽阴而是阳脉。

仲景所谓阴证见阳脉生也。

于是再灸脐下丹田百壮。

谓手足温。

阳回。

体热。

而汗解。

  或问滑脉之状如何。

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

古人论滑脉。

虽云往来前却。

流利展转。

替替然与数相似。

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

翕合也。

言张而复合也。

故云翕为正阳。

沉言脉降而下也。

  故曰沉为纯阴。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复降也。仲景论滑脉。方为谛当也。

  辩少阴脉紧证(五十二)

  玄华得伤寒六七日。

烦。

昏。

睡多吐呕。

小便白色。

自汗出。

予诊其脉。

寸口尺中俱紧。

谓曰寒中少阴经中。

是以脉紧。

当作少阴治也。

仲景云病患脉紧反汗出。

亡阳也。

属少阴证。

当咽痛而复吐利。

盖谓此也。

  有难者曰。脉诀以紧为七表。仲景以紧为少阴。紧脉为阴耶。予曰寸口脉俱紧者。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

蜷卧。

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白苔。

勿妄治也。

又云紧则为寒。

又云曾为人所难。

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

又曰寸口脉微。

尺中紧。

其人虚损多汗。

由是观之。

则是寒邪入经络所致。

皆虚寒之脉也。

其在阳经则浮而紧。

在阴经则沉而紧。

故仲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

又云阳明脉浮而紧者。

必潮湿。

此在阳则脉浮而紧者。

仲景又云病患脉阴阳俱紧者。

属少阴。

又云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则阴常在绝不见阳。

又云少阴。

脉紧至七八日。

自下利。

脉暴微。

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

  此欲解也。此在阴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

  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余脉而定阳阴也。若于脉诀而言。则疏矣。故予尝谓伤寒脉者。当以仲景脉为准法。

  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吴德甫戊申春病伤寒。

先寒后热。

项筋强急。

脚蜷缩不得伸。

医者欲以麻黄辈除其颈强。

又欲桂枝加附除其足缩。

予曰。

皆非治也。

此时行疫气。

病。

为青筋牵引。

投以柴胡地黄汤。

三服而病已。

  论曰。庞安常论四时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湿毒者。春名青筋牵。夏曰赤脉攒。秋名白气狸。

  冬名黑骨温毒。四季中十八日名黄肉。随毒瓦斯在头项。使人青筋牵急。故先寒后热。脚缩不得伸。

  盖谓此。夫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小则方次一乡。亦有遍着一家者。悉由气运郁结。变成乖戾之气。人命遭之所成病者。能调护将理。庶可免耳。

  下脓血证(五十四)

  远族人患伤寒。

他医以阴证治之。

硫黄附子相继而进。

旬日大胀下脓血。

或如赤豆汁。

医尚作少阴证治。

复下桃花汤治之。

予因诊视曰所误多矣。

表里虚。

热气乘虚入肠胃。

而又投以燥药。

  是以下脓血也。遂投梅煎散。数剂愈。

  刺阳明证(五十五)

  庚戌五月。

李氏病伤寒。

身热头痛无汗。

浑身疼痛。

脉浮大而紧。

予投以麻黄汤。

数服。

终不得汗。

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

而亦不得。

予教令刺阳明。

少间汗出 遍身。

一时间。

是夕身凉病退。

  论曰。刺热论云。热病先手臂痛。刺阳明而汗出。又曰刺阳出血如大豆。病已。盖谓刺也。

  阳明穴。

在手大指内侧。

去爪甲角。

手阳明脉之所出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

留一呼。

大凡伤寒热病。

有难取汗者。

莫如针之为妙。

仲景云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素问云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其详在注中。 #

  阴阳交证(五十六)

  里有张姓者。

病伤寒。

医汗之。

汗虽出。

身热如旧。

予诊之曰。

得汗。

宜身凉脉静喜食。

今脉躁。

身热。

不食。

狂言。

病名阴阳交。

不可治也。

素问黄帝问有温病。

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

  病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能食而不复热矣。汗者精气。

  今汗出而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其寿可立而倾也。果半日死。

  阴阳易证(五十七)

  己巳。

邻人王友生以贩京为业。

蓄一婢。

患伤寒。

热八九日。

予为治之。

得汗而愈。

未数日生自病。

身热头重不欲举。

目中生花。

召予视之。

予曰。

是必伤寒初愈。

妇人交接得之。

即令阴头上必肿。

小腹绞痛。

然是阴阳易也。

生曰前患者婢子、意谓已安。

遂与之交。

翌日得此疾。

良苦。

予曰。

失所治。

必吐舌数寸而死。

予作 鼠粪。

烧 散等。

以利其毒瓦斯。

旬日安。

  叉手冒心证(五十八)

  乙巳六月。吉水谭商人寓城南。得伤寒。八九日。心下惕惕然。以两手扪心。身体振振动摇。

  他医以心痛治之。不效。予曰。此汗过多之所致也。仲景云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所以然者以重获汗。虚。故如此。又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证。予投黄 建中真武。及甘草桂枝。渐得平复。

  伤寒耳聋证(五十九)

  戊申年。类试山阳。一时官病伤寒八九日。耳聋而无闻。楚医少阳治。意谓仲景称少阳受病。

  则胁痛而耳聋也。

予诊之曰。

两手脉弱而无力。

非少阳证也。

若少阳则渴饮水。

心烦。

但寐。

咽痛。

今俱无此证。

但多汗惊悸。

必汗过多所致也。

仲景云未持脉时。

令病患咳。

而不咳者。

两耳聋无所闻也。

所以然者。

因重发汗。

虚。

故如此。

病家曰医者尝大发汗矣。

遂投以真武白术附子汤辈。

数日。

耳有闻而愈。

  扬手踯足证(六十)

  己酉。

王仲贤患伤寒。

发热头痛。

不恶风。

身无汗。

烦闷。

脉浮而紧。

八九日不退。

予诊之曰。

麻黄证也。

所感多热。

是以烦躁。

遂投以麻黄汤三服。

至暮。

烦愈甚。

手足躁乱。

扬踯不止。

  或以为发狂。

须用寒药。

予争之曰。

此汗证也。

幸勿忧。

切忌乱服药。

守一时。

须稍定。

比寐少时中。

汗出矣。

仲景云至六七日三部大。

手足躁乱者。

欲解也。

盖谓此耳。

若行寒剂。

定是医杀。

  遗尿证(六十一)

  城南妇人。

腹满身重。

遗尿。

言语失常。

他医曰。

不可治也。

肾绝矣。

其家惊忧无措。

密召予至。

则医尚在座。

乃诊之曰。

何谓肾绝。

医家曰仲景谓溲便遗失。

狂言。

反目直视。

此谓肾绝也。

予曰。

今脉浮大而长。

此三阳合病也。

胡为肾绝。

仲景云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厥冷。

白虎证也。

今病患谵语者。

以不当汗而汗之。

非狂言反目直视。

须是肾绝脉。

方可言此证。

乃投以白虎加人参汤。

数服而病悉除。

  舌上滑苔证(六十二)

  丁未五月。乡人邢原晖病伤寒。寒热往来。心下郁闷。舌上白滑苔。予曰。舌上滑苔有数证。

  有阴阳脉紧。

鼻出涕者。

有脏结而不可治者。

有温瘴。

丹田有热者。

有阳明。

胁下坚者。

此证属阳明。

宜栀子汤吐之于前。

小柴胡继于其后。

数日汗解而愈。

  衄血证(六十三)

  睢阳张士美病伤寒七八日。

口燥饮水而不咽入。

俄而衄血。

脉浮紧。

身热。

医者云伤寒。

脉浮紧。

不发汗。

因致衄血者。

属麻黄汤。

予曰。

不可。

古人虽云当汗不汗。

热化为血。

此证亦有不可汗者。

仲景云阳明病。

口燥。

但欲饮水而不咽者。

必发衄。

衄家不可发汗。

发汗则额上陷。

  不得眠。不能 。此只可用犀角汤。地黄汤。若当时行麻黄。必额上陷。直视不眠也。

  伤寒胁痛证(六十四)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

两胁挟脐。

痛不可忍。

或作奔豚治。

予视之曰非也。

少阳胆经。

循胁入耳。

邪在此经。

故病心烦。

喜呕。

渴。

往来寒热。

默不能食。

胸胁满闷。

少阳证也。

始太阳传入此经。

故有是证。

仲景云太阳病不解。

传入少阳。

胁下满干呕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三投而痛止。

  续得汗解。 #

  伤寒温疟证(六十五)

  友人孔彦辅病伤寒。

身大热。

头痛。

自汗。

恶热。

阳明证也。

此公不慎将理。

病未除。

当风取凉以自快。

越半月。

寒热大交作。

予再视之。

则为坏病温疟矣。

仲景云若十三日以上。

更感异气。

变为他病者。

当依旧坏病证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

变成温疟。

脉之变证。

方治如法。

乃小柴胡汤之类。

加桂枝。

治之。

愈。

  论曰。

往来尝见一士人施疟方。

以榜睢阳市肆。

柴胡白虎之类也。

俗人不问是何疟证。

例用前方。

往往反变大疾。

呜呼。

将欲济人。

反致损人。

岂理也哉。

予尝谓疟证最多。

有暑疟。

食疟。

  脾寒疟。

手足三阴三阳皆有疟。

脾肺肾肝心胃亦有疟。

各各不同。

安得一概与柴胡白虎汤耶。

误治尚可拟议。

惟脾寒中暑二证。

若水火不相将。

素问曰夏伤于暑。

秋为 疟。

又曰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风疟。

始因伏暑。

得秋气乃发。

故先热后寒。

或热多寒少。

头目昏痛。

虚则发战。

汗出一时而止。

盖心恶暑气。

心为君。

心不受邪。

而心包络痰涎所聚。

暑伏于涎中。

岂比脾寒而浓朴草果所能驱温疟。

而柴胡黄芩所能止也。

非砒 脑麝之属不能入。

故暑疟脾寒患者多。

而医者不识。

妄投以寒药。

真气先受病。

所以连绵不已也。

予尝精究疟证一病。

须详审谛当。

然后行药。

十治十中无有失者。

众人以疟为难疗。

予独以为易治。

要在别其证类。

识其先后耳。

因论温疟言及此。

亦欲使患者知药不可妄投也。

素问疟论甚详。

当精观之。

  发斑证(六十六)

  族有乳媪。

患伤寒七八日发斑。

肌体如火。

脉洪数而牢。

心中烦满不快。

俄而变赤黑斑。

其家甚惊惶。

予曰。

此温毒也。

温毒为病最重。

而年齿为迈。

是诚可忧也。

仲景云伤寒脉洪数。

阴脉实大。

更遇湿热。

变成温毒。

温毒最重也。

故斑疹生。

心下不快。

痞闷。

遂以升麻玄参汤与之。

  日夜四五服。斑退而愈。

  论曰。

华佗云伤寒五日在腹。

六日在胃。

入胃则可下也。

若热毒未入于胃。

而先下之者。

其热乘虚入胃。

则胃烂。

然热入胃。

要须复下之。

不得留在胃中也。

胃若实。

  为致此病。三死一生。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看人有强弱耳。

病者至日。

不以时下之。

热不得泄。

亦胃烂斑出。

盖此是恶候。

若下之早。

则热乘虚入胃。

或下迟。

则热入不得泄。

须是乘机不可失时。

庶几轻可也。

  脏结证(六十七)

  甲辰。盐商舣舟江次。得伤寒。胸膈痞。连脐下旁不可忍。饮食不进。予诊之曰。此非结胸。

  乃脏结也。不可救矣。脏结者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者。尚有白苔。痛引小腹则死。仲景云痛引小腹。入阴经者死。次日痛引小腹。午时果死。

  阳结证(六十八)

  豫章刘商人。伤寒。发热。口苦咽干。腹满。能食。大便闭。医作阳明治。召予视。同坐。

  予问医曰。

何以见证属阳明。

医曰。

仲景云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

又云阳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风。

不能食名曰伤寒。

又曰少阳阳明者胃中烦。

大便难。

是审兹三者。

全是阳明证也。

予曰。

阳明之脉长而实。

中风者必自汗。

今证虽阳明。

然脉反见数。

而身无汗。

果可作阳明治否。

医无以应。

予曰。

以仆观之。

所谓阳结也。

今计其日已十六日矣。

来日当病剧。

当与公治之。

其家疑而不决。

来日病果大作。

亟召。

予曰。

是阳结证也。

仲景云脉有阴结阳结。

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

能食不大便。

此为实。

名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 。

名曰阴结。

  期十四日当剧。今病者十七日而剧者。是其候也。乃投以大柴胡。两啜而病除矣。

  论曰。

仲景云。

脉来霭霭如车盖者。

名曰阳结。

脉来累累如循长竿者。

名曰阴结。

霭霭如车盖。

则是浮是数之状。

仲景所谓善取象矣。

然则阳结何以十七日当剧。

阴结何以十四日当剧。

盖十七日老阳少阳之数。

十四日老阴少阴之数也。

老阳之数九。

少阳之数七。

七九计十六。

更进一数。

阳之数而其道常绕。

又阳数奇。

故也。

老阴之数六。

少阴之数八。

八六计十四日。

不进者。

  阴主静。而其道常乏。又阴数偶也。如此盈虚消长。不能逃乎时数。

  伤寒协热利证(六十九)

  庚戌四月。

乡妇吴氏病伤寒。

头疼身热。

下利不止。

众医多以附子理中金液治之。

烦躁而利愈甚。

予视之曰。

脉迟而沉。

若脐下热。

则协热利也。

投三黄熟艾汤。

三服而利止渴除。

渐投以解肌汗药。

而得汗瘥。

  胃热呕吐证(七十)

  丁未岁夏。族妹因伤寒。已汗后。呕吐不止。强。药不下。医以丁香硝石硫黄藿香等药治之。

  盖作胃冷治也。予往视之。曰。此汗后余热尚留胃脘。若投以热药。如以火济火。安能止也。故以香薷汤。竹茹汤。三服愈。

  霍乱转筋证(七十一)

  夏。钟离德全一夕病。上吐下泻。身冷。汗出如洗。心烦躁。予以香薷饮与服之。翌日遂定。

  进理中等调之痊。

  论曰。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

  止而复作。更发热也。此病多由暑热。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饮食过伤。三焦溷乱。腹中撮痛。

  烦渴不止。两足转筋。杀人颇急。不可缓也。

  两胫逆冷证(七十二)

  江西茶客吴某。

病。

头疼如裹。

两脚自膝以下皆冷。

胸间多汗。

时时谵语。

医作阴证。

治以附子辈。

意其足冷而厥也。

予诊其脉关濡尺急。

遂断以湿温脉证。

其病先日受湿。

而又中 。

湿热相搏。

故此证成。

急以白虎三投而解。

  汗后劳复证(七十三)

  有人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宛然复作。断之曰。劳心所致也。神之所舍。

  未复其初。

而又劳伤其神。

营卫失度。

当补其子。

益其脾。

解其劳。

庶几便愈。

医者在座。

难之曰。

虚则补其母。

今补其子。

出在何经也。

予曰。

出千金方论。

子不知虚劳之证乎。

难经曰。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此虚则当补其母也。

千金方。

心劳甚者。

补脾气以益其心。

脾旺则感于心矣。

此劳则补其子也。

盖母生我者也。

子继我助我者也。

方治其虚。

则补其生我者。

与锦囊所谓本骸得气。

遗体受荫同义。

方治其劳。

则补其助我者。

与荀子未有子富而父贫同义。

故二者补法各自有理。

医唯唯而退。

  汗后疮疡证(七十四)

  李琛大夫病伤寒。

发热。

面目俱赤。

气上冲。

腹满大小便闭。

无汗。

脉紧而长。

予令服大承气汤。

他医以小柴胡汤与之。

不验。

又以大柴胡汤与之。

亦不效。

又增大柴胡汤大剂。

大便通。

  下燥屎得愈。

乃夸曰果不须大承气。

予笑曰。

公苟图目前。

而不知贻祸于后。

病虽瘥。

必作疮疡之证。

后半月。

忽体生赤疮。

次日背发肿如盘。

坚如石。

痛不堪忍。

渠以为背疽忧甚。

急召予。

  予曰。

疮疡之证也。

若当日服承气。

今无此患矣。

治以数日瘥。

或者问何以知其疮疡之证。

予曰仲景云。

趺阳脉滑而紧者。

胃气实。

脾气强。

持实击强。

痛还自伤。

以手把刃坐作疡。

盖病势有浅深。

药力有轻重。

治者必察其病者如何耳。

疾势深则以重剂与之。

疾势轻则以轻剂与之。

正如持衡。

锱铢不偏也。

不然。

焉用七方十剂。

今病患毒邪如此深。

须藉大黄、朴硝。

荡涤脏腑经络毒瓦斯。

利三二行。

则邪毒皆去。

今医小心谨慎。

又不能了了见得根源。

但以大柴胡得屎。

因谓大便通行。

便得安痊。

不知遗祸于后。

必疮疡。

当时若听予言。

岂有斯患。

  面垢恶寒证(七十五)

  一尼病头痛身热。烦渴。躁。诊其脉大而虚。问之曰小便赤。背恶寒。毛竦洒洒然。面垢中暑也。医作热病治。但未敢服药。予投以白虎汤。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迟芤细。皆虚脉而可知矣。

  伤寒下利证(七十六)

  吕商得伤寒。

自利腹满。

不烦。

不渴。

呕吐。

头痛。

子诊趺阳脉大而紧。

曰太阴证也。

若少阴下利必渴。

今不渴。

故知太阴证。

仲景云自利不渴属太阴。

调治数日愈。

  论曰。

或问伤寒何以诊趺阳。

予曰仲景称趺阳脉大而紧者。

当即下利。

脉经云下利脉大为未止。

脉微细者今日愈。

仲景论趺阳脉九十一处。

皆因脾胃而设也。

且如称趺阳脉滑而紧。

则曰滑乃胃实。

紧乃脾弱。

趺阳脉浮而涩。

则曰浮为吐逆。

水谷不化。

涩则食不得入。

趺阳脉紧而浮。

  浮则腹满。

紧则绞痛。

趺阳脉不出。

则曰脾虚。

上下体冷。

肤硬。

则皆脾胃之设可知矣。

大抵外证。

腹满自利。

呕恶吐逆之类。

审是病在脾胃。

而又参决以趺阳之脉。

则无失矣。

其脉见于足趺之阳。

故曰趺阳。

仲景讥世人握手而不及足。

  伤寒闭目证(七十七)

  李思顺得伤寒。

恶寒发热。

口中气热如火。

不绝七八日矣。

而目闭不肯开。

予诊其脉。

阴阳俱紧。

是必汗之而复下之故也。

此坏证矣。

病家曰。

一医于三日前汗之不愈。

一医复下之。

而目闭矣。

遂投以小柴胡汤。

五啜而愈。

  论曰。

或问何以知其汗下而目闭。

予曰。

仲景称伤寒发热。

口中气勃勃然。

头痛目黄。

若下之则目闭。

又云伤寒脉阴阳俱紧。

恶寒发热。

目赤。

脉多睛不慧。

医复汗之。

咽中伤。

若复下。

  则两目闭。此坏证。须小柴胡汤。调之愈。

  伤寒表实证(七十八)

  羽流病伤寒。身热头痛。予诊之曰。邪在表。此表实证也。当汗之。以麻黄辈。数日愈。

  论曰。或问伤寒因虚。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为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为病则实。

盖邪之入也。

始因虚。

及邪居中反为实矣。

大抵调治伤寒。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

何以明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

予于表里虚实百证歌中。

尝论之矣。

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承气之类。里虚。四逆理中之类。表里俱实。

  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也。

  手足逆冷证(七十九)

  酒家朱三者。得伤寒。六七日。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厥冷。心下满。大便秘结。或者见其逆冷。

  又汗出满闷。

以为阴证。

予诊其脉沉而紧。

曰此证诚可疑。

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

安得为阴。

脉虽沉紧。

为少阴证。

然少阴证多矣。

是自利未有秘结。

予谓此半在表。

半在里也。

投以小柴胡汤。

大便得通而愈。

  论曰。

伤寒。

恶寒。

手足冷。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 。

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

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

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也。

难者曰。

仲景云病患脉阴阳俱紧。

及汗出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今云阴不得有汗。

何也。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何以头汗出。

则知非少阴。

予曰。

此说正是议议处。

谓四肢冷。

脉沉紧。

腹满。

全是少阴。

然大便硬。

头汗出。

不得谓少阴。

盖头者三阳所聚。

三阳自胸中而还。

有头汗出。

自是阴虚。

故曰汗出为阳微。

是阴不得有头汗也。

若少阴有头汗。

则九死一生。

故仲景平脉法云。

心者火也。

名火阴。

其病。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然相与为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寒热类伤寒证(八十)

  一尼病。

恶风。

体倦。

乍寒乍热。

面赤心烦。

时或有汗。

他医以伤寒温疟治之。

见其寒热往来。

时方疫气大作也。

大小柴胡杂进。

数日愈甚。

转剧。

予诊之曰。

两手不受邪。

厥阴。

脉弦长而上鱼际。

此非伤寒。

乃阴动不得阳也。

此正与仓公治一绣女病同。

投以抑阴等药。

数日愈。

  论曰。

昔褚澄云。

治师尼寡妇。

别制方。

盖有为也。

师尼寡妇。

独居怨旷。

独阴而无阳。

欲心屡萌。

而不适其欲。

是以阴阳交争。

乍寒乍热。

虚汗倦怠。

全类温疟。

久久成痨瘵矣。

尝记史书仓公传载。

济北王侍者绣女病。

腰背寒热。

众医皆为寒热也。

仓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何以知之。

诊其脉。

  肝部弦出寸口。是以知也。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精溢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肝摄血者也。

  今肝脉弦长上寸口及鱼际。则血盛欲男子之候也。然则治师尼寡妇。尤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论也。

  失汗衄血证(八十一)

  里人秦氏子得伤寒。

发热。

身疼。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

或者劝其不须服药。

待其自安。

如是半月矣。

而病不除。

不得已召医治之。

医至问日数。

又不审其脉与外证。

但云已过期矣。

不可汗下矣。

且与调气药以正气。

复延予。

予诊其脉。

浮涩而紧大。

此麻黄证无疑者。

但恐当汗不汗。

  化为衄血。必有是证。言未已。衄血作。予急以麻黄汤与之。继之以犀角地黄汤。血止汗解愈。

  论曰。仲景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或稍迟。

  病即传变。虽欲除必难为力。今医不究根源。执以死法。必汗之于四日之前。下之于四日之后。

  殊不知此惑也。

又云病不服药。

犹得中医。

此为无医而设也。

若大小便不通。

必待其自瘥乎。

盖前后不得溲。

必下部腹胀。

数日死矣。

又况结胸蓄血。

发狂发斑之类。

未有勿药而愈者。

知者知变。

愚者执迷。

以取祸也。

须是随病浅深。

在表在里。

或阴或阳。

早为治疗。

如救火及溺然。

庶易瘥。

素问云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扁鹊望齐侯而逃。其斯之谓欤。

  脾约证(八十二)

  一豪子郭氏。

得伤寒数日。

身热。

头疼。

恶风。

大便不通。

脐腹膨胀。

易数医。

一医欲用大承气。

一医欲大柴胡。

一医欲用蜜导。

病家相知凡三五人。

各主其说。

纷然不定。

最后请予至。

  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

  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

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

其脾为约者。

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

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

主病亲戚尚尔纷纷。

予曰。

  若不相信。

恐别生他证。

请辞。

无庸召我。

坐有一人。

乃弟也。

逡巡曰。

诸君不须纷争。

既有仲景证法。

相当。

不同。

此说何据。

某虽愚昧。

请终其说。

诸医若何。

各请叙述。

众医默默。

纷争始定。

予以麻仁丸百粒。

分三服。

食顷间尽。

是夕大便通。

中汗而解。

  论曰。

浮者风也。

涩者津液少也。

小便频数。

津液枯竭。

又烁之以风。

是以大便坚 。

乃以大黄朴硝汤剂荡涤肠胃。

虽未死。

恐别生他证。

尝读千金方论香港脚云。

世间人病有亲戚故旧远近问病。

其人曾不经一事。

未读一方。

骋骋诈作明能。

诡论。

或言是虚。

或言是实。

或以为风。

或以为虫。

或道是水。

或道是痰。

纷纷谬说。

种种不同。

破坏病患心意。

莫知孰是。

迁延未定。

时不待人。

忽然致祸。

各自走散。

凡为医者要识病浅深。

探赜方书。

博览古今。

是事明辨。

不尔。

  大误人事。识者宜知以为医戒。

  格阳关阴证(八十三)

  张养愚患伤寒八九日以上。

吐逆。

食不得入。

小便疰闷不通。

医作胃热而吐。

传入膀胱。

则小便不通也。

予诊其脉。

见寸上二溢。

而尺覆关中。

伏而不见。

乃断之曰。

格阳关阴证也。

阳溢于上。

不得下行。

阴覆于下。

不得上达。

中有关格之病。

是以屡汗而不得汗也。

予投以透膈散。

三啜而吐止。

小便利而解。

  论曰。

或问何谓格阳关阴。

答曰难经云关以前动者。

阳之动也。

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

法曰太过。

减者。

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

为内关外格。

此阴乘之脉也。

又曰阴气太盛。

阳气不得营。

故曰关。

阳气太盛。

阴气不得营。

故曰格。

阴阳俱盛。

不能相营也。

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

素问曰人迎。

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

四盛以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

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仲景云在尺为关。

在寸为格。

关则小便不利。

格则吐逆。

又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吐逆。

  水谷不化。

涩则食不得入。

名曰关格。

由是言之。

关脉沉伏而涩。

尺寸有覆溢者。

关格病也。

何以言之。

天气下降。

地气上升。

在卦为泰。

泰者通也。

天气不降。

地气不升。

在卦为否。

否者闭也。

今阳不降。

上鱼际为溢。

故其病吐逆。

名为外格。

阴不得上浮入尺为覆。

故其病。

小便不通。

  为内关。此关格之异也。

  太阳阳明合病证(八十四)

  有豪子病伤寒。

脉浮而长。

喘而胸满。

身热头疼。

腰脊强。

鼻干。

不得眠。

予曰。

太阳阳明合病证。

仲景法中有三证。

下利者葛根汤。

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

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

治以麻黄汤。

得汗而解。

  论曰。或问传入之次第。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何哉。说者谓阳主生。故足太阳水。

  传足阳明土。

土传足少阳木。

为微邪。

阴主杀。

故太阴土传少阴水。

水传足厥阴木。

为贼邪。

少阴水传厥阴木。

安得为贼也。

故予以为不然。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

太阳根起于至阴。

结于命门。

  名曰阴中之阳。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少阴根起于涌泉。

名曰阴中之少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

名曰阴之绝阴。

大抵伤寒始因中之气得之于阴。

是以止传足经者。

是阴中之阳。

阳中之阴。

亦自然之次第也。

故此篇因黄帝问三阴三阳之离合。

岐伯自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而推之。

且以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六经不得相失。

则其序有授矣。

不特此也。

以六气在天而考之。

厥阴为初之气。

少阴为二之气。

太阴为三之气。

少阳为四之气。

阳明为五之气。

太阳为六之气。

此顺也。

逆而言之。

  则太阳而后阳明。阳明而后少阳。少阳而后太阴。太阴而后少阴。少阴而后厥阴。伤寒为病。在气则逆而非顺。自太阳而终厥阴也。

  懊怫郁证(八十五)

  士人陈彦夫病伤寒八九日。

身热无汗。

喜饮。

时时谵语。

因下利后。

大便不通三日。

非烦非躁。

非寒非痛。

终夜不得眠。

但心没晓会处。

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

医者不晓是何证。

但以宁心宽膈等药。

不效。

召予诊视。

两手关脉长。

按之有力。

乃曰懊 怫郁证也。

此胃中有燥屎。

宜与承气汤。

服之。

下燥屎二十枚。

次复下溏粪。

得利而解。

  论曰。

仲景云阳明病下之。

心中懊 而微烦。

胃中有燥屎。

可攻。

宜承气汤。

又云病者小便不利。

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

怫郁不得眠者。

有燥屎也。

承气汤主之。

盖屎在胃则胃不和。

  素问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所以夜不得眠也。

仲景云胃中燥。

大便坚者。

必谵语。

此所以时时谵言也。

非烦非躁。

非寒非痛。

所谓心中懊 也。

声口叹息。

而时发一声。

所谓水气怫郁也。

燥屎得除。

大便通利。

阴阳交和。

是以其病得除。

  两手撮空证(八十六)

  市人张某。

年可四十。

病伤寒。

大便不利。

日晡发热。

手循衣缝。

两手撮空。

目直视急。

更三医矣。

皆曰伤寒最恶证也。

不可治。

后召予。

予不得已往诊之。

曰此诚恶候。

染此者十中九死。

  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谩以药与。若大便得通。

  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得瘥。

  论曰。

或问下之而脉得弦者生。

何也。

答曰。

金匮玉函经云循衣摸床。

妄撮。

怵惕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

承气汤与之。

余尝观钱仲阳小儿诀法。

手循衣领。

及乱捻物者。

肝热也。

此证玉函列在阳明部。

阳明胃也。

肝有邪热。

淫于胃经。

故以承气汤泻肝。

  而得强脉。则平而和。胃且坚不受。此百生之理也。予尝谓仲景论。不通诸医书。以发明隐奥。

  而专一经者。未见其能也。须以古今方书。发明仲景余意。

  下利服承气汤证(八十七)

  客有病伤寒。

下利。

身热。

神昏多困。

谵语。

不得眠。

或者见其下利。

以谵语为郑声。

皆阴虚证也。

予诊其脉曰此承气汤证也。

众皆愕然曰下利服承气。

仲景法乎。

答曰。

仲景云下利而谵语者。

有燥屎也。

属小承气汤。

乃投以小承气。

得利止。

而下燥屎十二枚。

俄得汗解。

  论曰。

内经云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

观其事也。

帝曰何谓反治。

岐伯曰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

王冰以为大热内结。

注泻不止。

热宜寒疗。

结伏须除。

以寒下之。

结散利止。

此寒因寒用也。

小承气止利。

正合此理。

  湿温证(八十八)

  丙午岁。

商人张皓。

季夏得疾。

胸项多汗。

四股时冷。

头痛谵语。

予诊其脉。

关前濡。

关后数。

断曰当作湿温治。

盖先受暑。

后受湿。

暑湿相搏。

是谓湿温。

投以白虎加参。

次以白虎苍术。

  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数日愈。此病名贼邪。误服药则死。

  论曰。

或者难云。

何谓贼邪。

予曰。

难经论五邪。

有实邪。

虚邪。

正邪。

微邪。

贼邪。

从后来者为虚邪。

从前来者为实邪。

从所不胜者为贼邪。

从所胜者为微邪。

自病者为正邪。

又曰假令心病中暑者为正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今心先受邪。

而湿胜之。

水克火。

从所不胜。

斯为贼邪。

  五邪之最逆者也。

难经有云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濡弱见于阳部。

湿气搏暑也。

小急见于阴部。

暑气湿蒸也。

故经曰暑湿相搏。

名曰湿温。

是为贼邪也。

  血结胸证(八十九)

  丁未岁。一妇患伤寒。寒热。夜则谵语。目中见鬼。狂躁不宁。其夫访予询其治法。予曰。

  若经水适来适断。

恐是热入血室也。

越日亟告曰。

已作结胸之状矣。

予为诊之曰。

若相委信。

急行小柴胡汤等必愈。

前医不识涵养至此。

遂成结胸证。

药不可及也。

无已。

则有一法。

刺期门穴。

或庶几愈。

如教而得愈。

  论曰。

或问热入血室。

何为而成结胸。

予曰。

邪入经络。

与正气相搏。

上下流行。

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

血与邪迫。

上入肝经。

肝既受邪。

则谵语如见鬼。

肝病则见鬼。

  目昏则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盖妇人平居。经水常养于目。血常养肝也。

  方未孕。

则下行之以为月水。

既妊娠。

则中蓄之以养胎。

及已产。

则上壅。

得金化之以为乳。

今邪逐之并归肝经。

聚于膻中。

壅于乳下。

非刺期门以泻。

不可也。

期门者肝之膜原。

使其未聚于乳。

则小柴胡尚可行之。

既聚于乳。

小柴胡不可用也。

譬如凶盗行于闾里。

为巡逻所迫。

寡妇处女适启其门。

突入其室。

妇女为盗所迫。

直入隐奥。

以避之。

盗蹑其踪。

必不肯出。

乃启孔道以行诱焉。

庶几其可去也。

血结于胸。

而刺期门。

何以异此。

  六阳俱绝证(九十)

  一达官乘舟悉归。

四月风雨。

饮食不时。

得疾如伤寒状。

头重自汗。

身体悉疼。

医作中风湿证治投以术附姜附等汤。

汗不止。

单服附子。

及灸脐下。

亦不止。

予往视之。

曰六阳俱绝。

不可治也。

(其汗必如珠。

验之果然。

半时卒。

  论曰。

难经云六阳气俱绝者。

阴与阳相离。

阴阳相离。

则腠理开。

绝汗乃出。

汗出如珠。

转而不流。

夕占旦死。

旦占夕死。

此之谓也。

盖病者之汗。

有阳盛阴虚。

阴盛阳虚。

阳盛者如骨蒸热病之汗。

则流溢如润。

阳绝者如此证。

则凝聚而止。

假如甑 之蒸物。

出汗而散者。

阳盛之类也。

假如置冰于金银瓦器中。

汗出而凝聚不流。

阳绝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