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传外科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元 赵宜真

  序

  余少读书,尝闻先哲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于是遇好方书,辄喜传录,累至数十帙。

见有疾者,如切己身,常制药施与。

一日,先君子训曰:施人以药,不若施人以方,则所济者广。

从而有已验之方,必与乐善之士共。

及冥栖方外,悉弃旧学,况经尘劫,煨烬无遗,仅《外科集验方》一帙,乃禾川杨清叟所编述,以授吴宁极。

宁极之子有本以授西平善观李先生。

先生以授于宜真者,其方简要,惜未版行,故独存之。

昨来游金精福地,道经雩都,吾徒萧天倪凤冈,本西昌望族,自幼学道于紫阳观二十载,前尝从予游,亦能召风雨济旱涝。

盖道缘深重,履践端恪之所致也。

其师弟刘致柔顺川,数年间遍身苦疮疖,服荆煎汤、败毒散诸药俱不效。

予因以外科方授之,用返魂汤未终剂而愈。

天倪乃欣然捐己资绣梓,散施流通。

其慧济之意如此,则雨 之应祷也。

宜哉。

虽然,予有故人曾害鼓椎风,往来寒热,数月伏枕,诸药不能疗,最后一医士诊之曰:虽成痼疾,而有客邪在少阳经未解,若曾服五积散则误矣。

询之果然。

因授小柴胡汤数服,寒热顿除,却用本科追风丸等药理其风证,而全瘳矣。

夫杂病有方,伤寒有法,二者兼尽其道,乃为良医。

若以大方、外科各专其一,正恐或有所误,而不自知,则又岂能全美乎。

此外科论证处方,虽极其造理,校于诸方为独优,在圆机之士,临证之时,尤当加审焉。

  洪武戊午九月朔日浚仪原阳子赵宜真序

  医之为艺尚矣。

自神农氏始尝百草,辩温凉寒热之性,以济民于夭枉,其功莫大焉。

厥后扁鹊、华佗,最精于技,治疗之法,效验如神,惜其术不尽传。

今之外科,乃其绪余也。

外科之证,痈疽为甚。

盖疽有阴阳虚实之不同,用药稍差,则立至殆。

其次如疔疮、咽喉之属,尤易以杀人。

世之工外科者,固为不少,求其能精,类不多见。

浚仪原阳赵练师,以通儒名家,学于老氏,道行高洁,超迈辈流,处心切于济人,以平昔所获奇异方书,汇聚成帙,中经兵火散失,唯外科方仅存。

戊午秋挟其书游金精,寓雩都之紫阳观。

盖二十年前,尝以道法授其观之高士萧凤冈,今而重过,又能愈其徒刘顺川积年不治之疮疾。

凤冈即欲版行,以广其扶危救急之意,而雩都谷邑,艰于得匠。

因循至壬戌夏五月,而原阳仙化,遗命嘱其徒刘渊然终其志。

渊然佩服不敢违,仍将所授秘方,总编为一卷。

复遇釜江谢安达,慨然任其事,凡工匠供馈之费,悉出于己。

其子允原、允恭能如父志,与一门少长互相赞美,诚可嘉尚。

观原阳之自叙,与凤冈之捐资版行,其用心皆极其忠浓。

然非渊然次第集录,则不能就一全书。

渊然游心方外,屏绝俗纷,独拳拳笃于济人,信可谓贤矣。

若非安达力为玉成,则凤冈虽欲广其传,亦不可得。

安达岂不尤贤矣乎。

是书之行,可以拯危急,利仓卒。

使凡为人子者,皆得此书,可不陷于不孝。

使凡为医者,皆得此书,可不堕于不仁。

则仁人孝子之心具在此。

吾乡前辈申齐刘先生本草单方序语也。

予故为渊然诵之,庶几不负其编辑之勤也。

  洪武阳复月庐陵友兰父吴有壬序

  叙论痈疽发背第一

  外科冠痈疽于杂病之先者,变故生于顷刻,性命悬于毫发故也。

夫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证,而其要有二。

何则?阴阳二证而已。

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

故阳发,则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

阴发,则皮浓、色淡、肿硬,状如牛颈之皮而不痛。

又有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

阴中之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实烦闷。

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

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

而又有阳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

阴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

然阳变阴者,其证多,犹可返于阳,故多生。

阴变而阳者,其证少,不复能为阳矣,故多死。

然间有生者,此医偶合于法,百中得一耳。

所谓发者,积于中而发于外也。

大抵人之一身,皆本于五脏;五脏之气,皆禀于胃气。

胃为五脏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气。

脾生肌肉,胃气传五脏而行血脉,以经络一身,而昼夜一周。

虽痈疽有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

其因有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内因候于人迎。

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也。

外因候于气口,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也。

人迎气口之脉和平,则为不内外因也。

其原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

以此五者为邪气郁于胃中,胃气盛而体实,则邪气相搏而流注于经络,涩于所滞,血脉会聚,壅结而成痈。

胃气弱而体虚,则邪气盛而宿于经络,凝涩流积,血脉不潮,内腐而成疽。

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钱,里可着拳;恶毒脓管,寸长深满;脓血交粘,用药可痊;臭秽无丝,血败气衰;阳绝阴盛,神仙难医。

医之用药,当量人虚实,察病冷热,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后治之,使内外相应,不可一概而论。

如病发于阳而极热,则当有顺其气,匀其血。

气顺则阳气宣通而不滞,血匀则血脉流动而自散。

盖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病者自安。

外则用凉药而蠲之,热盛则血得凉而易散,不散,则热已痿而血凝于凉。

此阳变为阴之渐,乃坏烂之根也。

急归温凉以治之,解其外攻四围之血路,出其中间已成之脓毒,然后根据法以收其功也。

如病发于阴而极冷,则内用平补之药,以宣其气,滋其血,助其元阳,从其脾胃,待其饮食进,精神回,然后顺气匀血如常法。

外因热药,以潮会一身之气血,回死肌,拔毒瓦斯,然后用温药以散之。

其极冷者,而又为凉药所误者,不得已于三建而回阳,则病必不出,再作,方为佳。

此阴变为阳之候,更生之兆也。

若内阳不回,外证不见,是为独阳绝阴,不可为矣。

盖阳者气也,阴者血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气不运而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死矣。

冷证则用热药者,不过行其气血也。

盖血气遇热则行,遇凉则止也。

虽然,冷热之药用之固妙,尤当先乳香、豆粉救其心,护其膜。

盖心为一身之主宰,膜为五脏之囊橐。

病之初发,毒必上攻心胞络,故先呕逆而后痈疽,或先痈疽而后呕逆者,胞络根于心也。

苟治之不早,则心主受毒。

神无所舍,元气昏瞑矣。

病之初发,毒必旁腑肌肉,苟治之不早,则毒瓦斯透膜。

膜透则元气泄,脏腑失养,精神枯槁,脉坏绝矣。

故病至盛而生者,内见五脏而膜完全者也。

亦有至微而死者,肌肉未溃,而膜先透者也,此救心护膜所以为第一义欤。

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圣工巧,不可具述,非寻常草医,一草一木、一针一刀之比,得其要者,宝之宝之。

  服药通变方第二

  荣卫返魂汤 #

  (又名通顺散,又名何首乌散。)

  何首乌(不犯铁) 当归 木通(去皮节) 赤芍药(炒) 白芷 茴香(炒) 土乌药(炒)

  陈枳壳(麸炒。若恶心,姜汁炒) 甘草上方只此九味各等分,水、酒、汤使随证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独活。每服四钱。

  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此一药,流注、痈疽、发背、伤折,非此不能效。

至于救坏病、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中间君臣佐使,如四时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剂,随证加减,其效无穷。

何则?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故也。

夫气阳也,血阴也。

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阳滞则阴凝,气弱则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未有不死者矣,必调其阳,和其阴,然后气血匀,二者不可偏废。

只调阳不和阴,则气耗而血凝,肌必不活,如五香连翘之类是已。

只和阴不调阳,则血旺而气弱,疾必再作,如内补十宣之类是已。

然二药亦须参用之,不可执一为妙。

此药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顺通,不生变证,真仙剂也。

用法开具于后:一、发背既久不愈,乃前医用凉药过也。

凉药内伤其脾,外冰其血。

脾主肌肉,脾土受伤,饮食必减,颜色痿瘁,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一受冰,则气不旺,肌肉糜烂。

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

宜于此方中去木通,少用当归,倍加浓朴、陈皮。

盛则用家传对金饮子,又盛则加白豆蔻之类为妙。

  一、凡治流注,可加独活。流注者,气血凝滞,故气流而滞,则血注而凝。加此药者,可以动荡一身血脉,血脉既动,岂复有流注乎。

  一、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

如病尚有潮热,则里有寒邪未尽散。

此方中可加升麻、苏叶。

如服此而热不退,可加干葛。

如有头疼加川芎,并用姜水煎。

如无潮热,可用水酒相半煎,酒大能行血生气故也。

气生血行,病愈可必然。

流注须表者何也?所以推其因究其源,不忘病之根本也。

寒邪既尽,表之太过则为冷流注,尤为难治,故宜略表为妙。

表后第二节,宜服温平之药,乃十宣内补是已。

如不效,第三节宜加附子,或服四桂散数服即止。

温药亦不可多用,恐增痛苦,反成脓血不干。

第四节仍归本方收效。

然表未尽,则余毒附骨而为骨痈。

夫流注者,伤寒之余毒。

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

流注非伤寒之罪,乃医者表之未尽也。

骨痈非流注之过,又庸医凉药之过也。

庸医无识,心盲志聋,妄犹明见,虽知为骨痈,而治之无法,又复投之凉药,烈之毒刃,则毒瓦斯滞,凉药触铁器,则愈附骨而不能愈矣。

不然,则人之骨何以有痈。

骨而成痈,非药所治,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飞尸。

留连周期,辗转数岁,冷毒朽骨,出尽自愈。

其不愈者,至于终身有之,此皆失于初也。

其骨腐者,多为副骨,尤或可痊。

正骨腐则终身废疾。

故脓白而清者,碎骨初脱,肉深难取;脓黄而浓者,碎骨将出,肉浅可取,宜以利刀取之。

详在后章。

此不过治骨痈之概耳。

  又有病经数月,伤于刀刃,羸弱、拳挛、咳嗽、脓血、坏肉阴烂者,此皆冷极。阳弱阴盛,不可以唾红为热,宜以好附子加减治之。

  又有毒自手脚头面而起,疼痛遍身,上至颈项经络所系去处,如疡 贯珠者,此为风湿流气之证,宜以加减小续命汤及独活寄生汤,与此方参错用之。

  又有两膝痛起,以至遍身骨节皆痛,妇人类血风,男子类软风,此名风湿痹,又名 节,宜以附子八物汤加减用之。

  又有痈肿在项、腋、两乳旁,两胯软肉处,名为 痈。

此冷证无热,宜以内补十宣散,与此方参用。

小儿不可轻用附子,恐生惊痫。

切不可更犯针刀,薄血无脓, 肉难合,宜以温热药贴散内消。

倘犯针刀,生 肉,亦以此药收功。

倘用药微疼,略有惊痫,宜用全蝎观音散加减用之。

惊定,药如故事。

又有小儿亦患宿痰失道者,痈肿见于颈项、臂膊、胸背等处,是为冷极,全在热药敷贴之功,(留口。

)病须再作为佳,治法在后。

  又有流注,大如匏瓠覆碗,见于胸背,其证类发而甚恶,用药之后,情势一有微动,即非发矣。

宜以内补十宣,与此方随证通变用之,可以内消。

大抵诸证,皆原于冷,故为痛者,骨痛也。

骨者肾之余,肾虚则骨冷,骨冷所以痛。

所谓骨疽,皆起肾者,亦以其根于此也。

故补肾必须大附子,方能作效。

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

凡用药不可执一,贵乎通变。

  一、凡痈疽初萌,必气血凝滞所成,为日既久,则血积于所滞,而后盛作。

故病患气血盛者,此方中减当归,多则生血,发于他所,再结痈肿,生生不绝。

斯乃秘传,医者少知也。

  一、凡痈疽生痰有二证:一胃寒生痰,此方中加半夏健脾化痰。二热郁而成风痰,此方中加桔梗以化咽膈之痰,并用生姜,和水酒煎。

  一、凡脑发背发在上者,此方中可去木通,恐导虚下元,为上盛下虚之病,难于用药。

  老人虚弱者,尤宜去之。

  一、凡病患有泻者,不可便用此方。

宜先用止泻药,白矾生用为末,溶开黄蜡为丸米饮下三十丸,俟泻止方用此药。

盖人身以血气为主,病痈之人,气血潮聚一处为脓,若脏腑不固,必元气泄而血愈寒难愈。

此药大能顺气故也。

大抵气顺则血行,气耗则血寒,气寒则血死,血死则肌肉不生。

投之热药,则肌肉无元气,不足以当之,徒增苦。

投之凉药,则无是理。

  是方虽仙授,要在用之得当,不然,则有刻舟之患矣。

至于流注,又不可一概论也。

若凉药耗散元气虚败,有用三建取效者,其疾多缘于冷故也。

尤当审其脉、辩其证的出于冷,而然后用之。

亦不可过,过亦有害。

但阳脉回,肿处红活,骨有生气,寒气不能相附为疽,即归功本方以取效。

此万全妙法。

  一、此药,丸、散、末皆可水、酒、汤使,临时裁度用之。贵人加木香为衣。病者有热痰、咳嗽,富沉香、贫苏叶汤皆可下,丸用蜜为丸。

  一、此方,非但治痈疽、发背、伤折,至于男子妇人疝气、血气皆可用,屡获效矣。

有一妇人患气疾五年,发时只是块痛、呕逆,水浆不下,一发便死。

用此药为丸,木香汤下,一服呕止,再服痰气顺遂愈。

  一、凡伤折,皆不脱此方,但加减有差,详见伤折类中。

如寻常打破伤损,或伤心胞,并皆治之。

在头上则去木通、枳壳,加川芎、陈皮;常用加丁皮、苏叶能活血;加破故纸、五灵脂能破宿血。

水煎熟了,却用浓酒一盏浸入;侯再沸,却入大黄末,空心服之。

如通顺,药只四服,先二服中入大黄末,后二服不必用,只是催发便下。

如不通,用枳壳汤一向催;如若不通,即不可治。

不可坐视人死而不知也,补血十宣散之类。

  一、凡伤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乌散。

盖首乌能扶血故也。

如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乃破伤风证,可服索血散、葛根汤数服,姜葱煎发散:或败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贴药,根据法治之,无不愈者矣。

  一、经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以酒煎服。

  一、香港脚,加槟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之。

  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

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

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或喘、或咳、或呕、或晕,头痛睛疼,遍身拘急,骨节痹疼,皆外来新益之痰,乃血气败浊凝结而成也。

何则?脏腑气逆郁结生痰,当汗不汗,蓄积生痰,饮食过伤,津液不行,聚而生痰。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故凡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结聚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坏肉如破絮;又恐如瘰 ,在皮肉之间,如鸡卵浮浴于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破之亦无脓血,针口 肉突出,惟觉咽喉痰实结塞,作寒作热,即皆其证。

急于此方中加南星、半夏等药,以治其内;外用玉龙热药,以拔其毒,便成脓破为良。

其轻无脓者,必自内消。

如热极痰壅,则用控涎丹:紫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为末,米糊为丸。

如遍身肿硬,块大如杯盂,生于喉项要处者,尤为难治。

夫血气和畅,自无他病;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血气衰败,不能为脓,但能为肿硬,理必然也。

此证阳少阴多,随证用药,回阳生气,补血控涎。

外则用后法,作起一身气血引散冷块。

万一肿不消,不作痛,不为热,体气实无他证,肉块与好肉无异,此又一证也。

切不可轻用针刀自戕,如草医曾用针灸,阴烂其肉;或用毒药点脱,使人憎寒壮热。

法当通顺其气血,于此方中加升麻,以除其寒邪。

用敛口结痂之药以安之,使为疣赘而已。

万一病自作臭秽糜烂,不免动刀,则有妙剂,可以代刀,不可轻泄,即白矾枯朴硝二味为末敷之。

  一、肚肠内痈,宜服十宣散,与此方相间用之,并加忍冬藤。

此药最治内痈,但当审其虚实,或通或补。

补须用附子,通则用大黄。

如不明虚实,则此方亦自能通顺。

十宣自能内补,可无他变。

至于肺痈,初觉饮食有碍,胸膈微痛,即是此证。

急须察脉,审其虚实。

虚则用此方,加附子相出入用之。

若稍再作,即用十宣散内补之,即自消散。

实则用此方加大黄略通之,使毒瓦斯下宣为妙。

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也。

如内痈已成,宜以海上方,与此方加减参用之。

喘咳脓血者,肺痈也;大便有脓自脐出者,肚痈也;忍冬藤甘草节煮酒妙。

  用敷贴温药第三

  冲和仙膏 #

  (一名黄云膏,又名仙膏。)冷热不明者用之,茶酒随证治之。

  川紫荆皮(五两重,炒。

又名红肉,又曰内消) 独活(三两重,炒,不用节) 赤芍药(二两重,炒) 白芷(一两重,不见火。

) 木腊(又名望见消、阳春雪,随加减妙,即石菖蒲)

  上五件,并为细末,用法详见于后。

  夫痈疽流注杂病,莫非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即生,遇凉即死。

生则散,死则凝。

此药是温平,紫荆皮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能止风、动血、引气、拔骨中毒,去痹湿气,更能与木腊破石肿坚硬;赤芍药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风;木腊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肿、破风、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风、生肌、止痛。

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掀作,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乎。

  一、凡病有三证,治有三法。

如病极热,则此方中可倍加紫荆皮、木腊,少用三品,亦能消散之,但功少迟耳。

如病极冷,则此方微加赤芍药、独活,亦能活血而消散之,功亦稍迟,而不坏病。

  一、如病热势大盛,切不可用酒调,但可用葱泡汤,调此药热敷上,葱亦能散气故也。

  血得热则行,故热敷也。如病稍减,又须用酒调。酒能生血,遇热则血愈生;酒又能行血,遇温则血愈行矣。

  一、疮面有血泡成小疮,不可用木腊,恐性粘起药时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后用木腊,盖在上面,覆过四围,以截助攻之血路。

凡敷药皆须热敷,干则又以元汤湿透之,使药性湿蒸而行,病自退矣。

  一、如用正方,四面黑晕不退,疮口皆无血色者,是人曾用冷药大过,不可便用玉龙,盖肌未死也。

恐药力紧,添痛苦。

宜于此方加肉桂、当归,以唤起死血,自然黑晕退,见功效。

  血回即除加药,只以正方取效。

  一、如用正方痛不住,可取酒化乳香、没药,于火上使熔,然后将此酒调药热涂痛止。

  一、流注筋不伸者,可于此方加乳香敷之。其性能伸筋故也。

  一、如疮口有赤肉突出者,其证有三:一是着水,二着风,三是刀破后,刀口翻突。

宜以此方加少南星以去风,用姜汁酒调。

其不消者,必是庸医以手按出脓核大重,又以凉药凉了皮,以致如此。

若投以热药,则愈糜烂。

此又有口诀焉。

宜用白矾枯朴硝二味为末敷之,次用硫黄 之外,服荣卫加对金饮,外贴冲和。

  一、若病势热盛者,不可便用凉药。

热盛则气血壅会必多,大凉则血退不彻,返凝于凉,故宜温冷相半用之。

血得温则动,挟凉则散。

可用此方加对停洪宝丹,用葱汤调涂贴之。

  一、此方乃发背流注之第一药也。

学人当通变妙用,表里相应,则病在掌握之中。

但发背甚者,死生所系,惟此药功最稳重,终始可恃,决无变坏。

若发之轻者,草医亦能取效,然有变证流弊之患。

此无他,发于阴则非草医之可治矣。

岂如是剂兼阴阳而并治,夺造化之神功哉。

至如流注一疾,虽不能死人,而十有九为废疾。

废疾流连,死亦随之。

纵有医之能愈者,亦必半年周岁之后,方见其效。

此乃百中之一,然终为残弱之身矣。

惟吾此派仙方,药奇效速,万不失一,端有起死回生之效,非言所能尽述。

夫流注乃伤寒之余毒也。

故有表未尽者,余毒客于经络,气血不匀,则为热流注。

所谓医之能愈者热也。

热病少见,有表散大过气血衰者。

余毒流入腠理,腠理或疏或密为冷流注,所谓医之难愈者冷也。

冷病常多,故伤寒表未尽者,非特为热证而已。

其余毒亦多为冷证,皆原于肾虚,故作骨疽。

冷则气愈滞而血愈积,故但能为肿而不能为脓。

若医者投之以凉剂,则所谓冷其所冷,而阴死于阴,惟有坏烂肉腐,毒瓦斯着骨而为骨痈,流为废疾。

故曰:骨痈者,流注之败证也。

又曰:骨痈非流注之罪,乃医者凉剂之过也。

流者动也,注者住也。

气流而滞,则血注而凝。

气为阳,血为阴。

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

吾所以能移流注于他处而散之者,取其能动故也。

动则可移,阳既移而动矣。

阴岂能独住而不随之者乎。

是故以独活引之者,以其性能动荡气血也。

引之一动,则阴阳调和,不能为脓,而散之于所移之处,势必然矣。

  一、流注在背膊腰腿紧要处,当用此方,浓敷患处。

却单用一味独活末,酒调热涂一路,其尽处以玉龙诱之,此移法也。

使血气趋于他所,聚于无紧要处作脓,又或消之。

若以成脓,则引不下,急将此药拔之出毒瓦斯,免作骨疽。

如庸医用了凉药,犯了针刀,使成骨痈,非药所愈。

又待其碎骨出尽方愈。

若怯用针刀取之,则用玉龙。

治法在后。

若正骨出无治法,副骨出可安。

  一方用白芷、紫荆皮酒调,以内消初生痈肿,名一胜膏。又方只用赤芍药、木腊、紫荆皮作箍药,名三胜膏。

  一方治大人小儿偶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已垂落而未断,用鸡白软皮袋了舌头,用破血丹蜜调涂舌根断血,却以蜜调和蜡,稀稠得所,调此正方敷在鸡子皮上,取性软薄,能透药性故也。

如在口溶散,勤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可去鸡子白皮。

只用蜜蜡调药,勤勤敷上,七日全安。

学人观此,则知通变活法,妙用不在师傅之功。

如无速效,以金疮药参错治之,尤妙,尤妙。

  一、治痈肿未成脓,不可使用洪宝丹敷贴头上,恐为冷药一冰,血凝不消,不能成脓,反能烂肉。

只用此方敷贴。

如不消,欲其成脓,却以玉龙贴痈头以燥之。

次用此正方在玉龙之下,四围用洪宝丹箍住,以截新潮之血。

又若病未甚冰于凉药者,玉龙之下,不必用此方。

只以洪宝丹围之。

  一、如救坏病,未见可用玉龙,只用此方自然稳当,免病患苦。

  一、发背初生未成,单用紫荆皮末酒调箍住,自然撮细不开,服药只用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

  一、此方加南星、草乌二味三分之二,热酒调敷,诸痈可以溃脓不痛。若单玉龙,要洪宝丹箍住,实此法妙。

  一、 犬咬人,单用紫交沙糖调涂留口,金丹退肿,嚼杏仁置口中去毒。一法加南星、草乌二味,与此方各一半,热酒调敷,可治久损,至妙至妙。

  一、小儿软节,用此方加军姜酒调敷。若初发,只用此方酒调敷,成脓而止。若初发之时,用紫荆皮、木腊酒调敷,可以必消,切不用洪宝丹。

  一、 疽,心火热毒也。

见于五心,痛不可忍,其状如泡疮而血赤,外形虽小,内有热毒在心,腌者难治,在手足心者可疗。

然治之须早,稍迟或在心腌,则腐肉粉碎,神仙莫医。

凡有此疾,在手心则用洪宝丹,于手心环围敷之,以截其血。

却用冲和于手心,留口收功。

在脚心则用洪宝敷;在脚胫交骨四围一二寸长,以冲和收功如前。

  敷贴热药第四 #

  回阳玉龙膏 #

  (性热。) #

  草乌(三两重,炒) 南星(一两重,煨) 军姜(二两重,煨) 白芷(一两重,不见火)

  赤芍药(一两重,炒) 肉桂(半两重,不见火)

  一、此方,治阴发背、冷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香港脚、冷肿无红赤者,冷痛不肿者,足顽麻、妇人冷血风,诸阴证之第一药也。

用热酒调涂。

用法详具于后:一、夫杂病虽见于皮肤手足之间,而因必本于五脏六腑。

盖脏腑之血脉经络,一身昼夜营运,周而复始,一脏受病,必见于本脏脉息所经之处,即阴阳分手足之所属也。

其为病有冷有热,热者易治,冷者难疗。

夫冷,必由脏腑元阳虚弱,然后风邪得以乘间而入,血气不匀,遂自经络而客于皮肤之间,脉息不能周流,遂涩于所滞,愈冷则愈积而不散;复加庸医用凉剂,而内外交攻,则其为病,鲜有不危者矣。

学人当观其外之为证,而察其内之所属,表里相应,万无失一。

此药有军姜、肉桂,足以为热血生血。

然既生,即热而不能散,又反为害。

故有草乌、南星,足以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唤阳气。

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药性散气血,虽十分冷证,未有不愈,端如发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

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

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则寒根透髓,非寻常之药所能及。

惟此药大能逐去阴毒,迎回阳气,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肤之病,从可知矣。

但当斟酌用之,不可大过,则为全美。

治法加减,疏举如下。

  一、发背发于阴,又为冷药所误。

又或发于阳,而误于药冷,阳变为阴,满背黑烂,四周好肉上用洪宝丹,把住中间,以此药敷之,一夜阳气回,黑者皆红,察其红活即住此药,却以冲和收功。

如不效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加于冲和用之。

如阳已回,黑已红,惟中间一点黑烂不能红者,盖血已死,可以朴硝、明矾。

又云白丁香、 砂、乳香,用唾调匀,于黑红交处作一圈,上用冲和盖之,至明早起药,自然去黑肉如割,却以药洗之, 以生肉,合口收功。

  一、流注冷证多附骨,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

若轻用刀针,并无脓血,若只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药敷之。

若稍缓止,以军姜、白芷、肉桂、草乌等分热酒调敷,骨寒除而痛止,则气温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

然治流注,不可无木腊,以其性能破积滞之气,消坚硬之肿最妙。

又不可多,多则能解药性,盖此证主于温药故也。

  一、鼓椎风,起于中湿,或伤寒余毒,又或起于流注之坏证,或起于风湿虚痹。

此证有三:一是两膝相 ,行步振掉,膝HT 胫骨微肿;二是膝HT 胫骨交接处,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缩裹骨;三是上腿肿大,下股冷消。

  盖足膝属肝,肝经有风寒湿气则血脉不流而作此,遂为膝寒所涩,凝流不动。

下股之血脉,有去而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肉愈瘦。

其原,若起于流注,则肉凝者为烂,烂则冷毒腐骨。

腐骨一出,神仙无术。

未破则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药,热酒调敷膝HT 骨上腿处,以住骨痛回阳气;又以冲和涂下腿冷处,引其血气,使流动而不通贯血脉。

又以此方敷胫骨交处,以接所引之血脉,以散所积之阴气。

内则用追风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无不愈者。

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积散加姜、桂、芷、归,又加大川乌、牛膝、槟榔、木瓜,或茶或酒调之。

  一、男子妇人久患冷痹血风,手足顽麻,或不能举动,可用绵子夹袋此药在中心,却以长长缠在痛处,用绢袋系定。

此药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觉皮肤如蚁缘,即其功也。

如痹,可加丁皮、吴茱萸、没药、大川乌等分,然后全在追风丸,表里交攻,去病如神。

  一、风脚痛不可忍,内用追风丸,外用此方加生面,姜汁调热敷。欲得立止,可根据法加乳香、没药,化开酒调为妙。

  一、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

上年少之时血气温和,尤且不觉;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病既发。

宜以此方热酒调敷,内则用搜损寻痛丸,表里交攻为妙。

虽然血气虚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间者,谓之脱垢不除,变为血结劳,不论老少,年远近岁,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医之则一。

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剂可愈,磨以岁月,方可安。

未成劳者易,已成劳者难。

  一法只用南星、草乌,加少肉桂,能去黑烂溃脓,谓之小玉龙,此法大效。

  一、治石痈,用此方热酒调敷外,却用洪宝箍住四围,待成脓后破。

  一、妇人乳痈,多因小儿断乳之后,不能回化;又有妇人乳多,孩儿饮少,积滞凝结;又为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而后结成痈肿。

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

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寒。

若为冷药一冰,凝结不散,积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热痛,蒸逼乳核而成脓。

其苦异常,必烂尽而后已。

故病乳痈者,既愈则失其乳矣。

盖乳性最寒而又滞,以凉剂则阴烂宜也。

然凉药亦未尝不用,用于既破之后则佳。

如初发之时,宜于此方中,用南星、姜汁酒两停调匀热敷,即可内消。

欲急,则又佐以草乌,此药味性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如已成痈肿,易又从冲和,根据常法用之,或加此草乌、南星二味亦可。

破后观其原,原于冷用冲和收功;原于热用洪宝生肌,且须用乳没住痛,以减其苦。

至于吃药,只用栝蒌散随人虚实参以通顺散、十宣相间服之。

  多口者为乳发,乳房坚硬者为乳石,正在乳嘴处肿者为吹乳,在乳儿囊下为乳漏,以肉悬垂而血易满故也,故为难治。

一囊一口为乳痈,五十岁老人无治法。

外有老人乳节,又为可治。

盖在垂囊肉上为痈,若近脑则为节矣。

  一、宿痰失道,痈肿无脓者,可用此药点头。

病必旁出,再作为佳,不然则元阳虚耗,此为败证。

如元阳虚耗败证者,急用全体玉龙敷之,拔出成脓,服药则通顺散加桔梗、半夏、当归、肉桂等药。

若病红活热骤,则当归冲和为佳,切不可误投凉剂。

此方但能拔毒作脓,病回即止,不可过。

若能参用陷脉神剂尤妙,出《外科精要》。

  一、肚痈一证,十有九死。

盖胃属阴,外寒里热。

凡气血潮聚,趋热避寒,故多为内痈,不能外现,间有微影欲出,则又为冷药所蠲,及服凉剂,虽有神仙,莫施其功,医者可不慎乎。

凡有此证,初觉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苦,走闪移动,则为气块;若根不动,外面微有红肿,则为内痈。

急以此方拔出毒瓦斯,作成外痈,然后收功冲和,内则用通顺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

若痈自能外现者,不必用此方,只用冲和为妙,不可轻用针刀。

如犯铁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龙贴痈头上,四面以冲和围之,根据法自破。

若脓流不快,根据法用洪宝三分、姜汁七分,茶调敷之,脓出皆尽;内用十宣平补生肌,外则依然收功冲和。

此证阴多阳少,损人最害,将安之际,倍服内补,以生气血,庶几易愈,否则消而复胀,口不合。

既安之后,尤宜多服内补加附子,否则气弱难平。

证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后,切不可用急涩敛口之药,恐 毒不散。

服药力到,自然合口。

至于内痈已成,不能拔出,只用冲和外贴,使在外温合成脓,自脏腑而出,不至肉烂,死生所系,全在服药之功,治法见前。

最忌毒食,食毒即发,反复杂疗。

又有孕妇病此者,又与此异,内用紫苏饮安胎,勿轻与他药。

  若临月则儿与脓俱下,若尚远则脓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药可消。若痈在外面,其证必热,惟可用冲和收功,亦须审轻重用之,恐有误也。

  敷贴凉药第五 #

  洪宝丹 #

  (又名金丹、寸金、四黄散、一黄散,又名破血丹、黄药。)

  天花粉(三两重) 姜黄(一两重) 白芷(一两重) 赤芍药(二两重)

  上为末,茶、酒、汤使,随证热涂诸般热证、痈肿之毒,金疮之证。

  此一药一凉而已,能化血为水,又能使血瘀积,又能凉肌生肉,去死肌烂肉,及能破血退肿,又能滞气为浮,能止痛又能为痛,闭脓又能出脓,一反一复。

此方药性无他,遇凉效少,遇热效多,故非十分阳证不可轻用,恐或凝寒,治疗费力。

若夫金疮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药。

余外但可为前二药之佐使尔,当审之审之。

大抵此三药可合力同功者,可独将专权者,可分司列职者,可合围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锋、奇兵取胜者,可奇兵先锋、正兵取胜者。

神圣工巧,端与兵法无异。

然兵随印转,将遂令行。

故立功取胜,存乎其人。

苟非明理通变之士,何足言哉。

用法如后:一、若病势大热,可用热茶调敷。

如证稍温,则用酒调。

若用以撮脓,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调。

何也?此药最凉,能使血退;姜汁性热,能引血潮。

故血退则被引,血潮被逐。

进退相持,而后成脓作破,逼脓尽流也。

  一、凡疮口破处,肉硬不消者,疮口被风所袭也。此方中加独活以去风,用热酒调。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又加紫荆皮,有必消之理矣。

  一、此方莫善,去金疮及诸热症赤肿,断诸血根,不使掀赤。

若痈疽不可轻用,恐贴处不散,毒入内,在骨则成骨痈,在喉项则毒瓦斯聚喉,在胸背则阴烂脏腑,在腹肚则为内痈,杀人不救,可不慎哉。

只以冲和、玉龙,根据法详证,用之为妙。

  一、年少血壮之人,衰老血败之士,如有溅血,无药可止,血尽人亡。

若在手足,可用茶调敷手足上下尺余远;若在胸背腰腹,则全体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

却用断血药。

(五倍末,方见后。

)或神效军中方 口,方得安愈。

  一、治金疮重者,筋断脉绝,血尽人亡。

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 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却又能令人发呕吐,甚则口眼 邪。

少焉发烦、发热,成破伤风。

只可下对金饮加川芎、白芷、姜、枣煎自安,却徐徐补血。

如或有破伤风证,又须用破伤风药,即葛根汤之类。

(方见后。

)疮口用军中方加九肋鳖甲酥炙碾。

  一、凡金疮在头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调团围敷颈上截血,疮口边亦用此敷,军中方 口。重十日、轻者三日效。

  一、凡金疮着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调此方敷疮口两旁,以火微灸之。

或用早稻秆烟熏之,疮口水出即愈。

如无水出即是风袭,可用南星茶调敷之即愈。

然后以军中方 口妙。

  一、治妇人产后,或经绝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调敷颈上,生艾汁调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药以绝原。

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复胀,可用线于舌根颈缚住勿除,于颈项上截血。

内用黄芩、荆芥凉心之药,以收其原。

舌上用蜜调结口之药以治之,泡破除线血不胀矣。

服凉心药四物汤加荆芥、薄荷、朱砂。

  一、此方用药调涂热毒,恐随干随痛,赤肿不退,当用鸡子清调敷,诸热毒难干妙。汤火疮同。

  一、打破伤损在胸膈上者,药通血不下,可用绿豆水调此药末吞之,即吐出而安。

又有从高坠下,用通血药不下,数日病患几死。

此必天时寒冻,服大黄等药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热酒调军姜末饮之,片时血通,人得更生。

盖借热性以活死血,则前药方能行矣。

  合用诸方第六 #

  黄矾丸 #

  (即护膜散。)

  明矾(一两重,生用为末) 黄蜡上以蜡熔开出火,俟及九分冷,倾入矾末在内,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或米汤下。

未破者即溃,已破者即合。

大能护膜救心,防毒内攻。

  合用诸方第六 #

  柞木饮子 #

  治发背痈疽已成、未成,并宜服之。(此乃救贫良方。)

  干柞木叶(四两) 干荷叶心蒂 萱草根 甘草节 地榆(各一两重)

  上为散,每服半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进一服,再合滓煎。有脓者自干,成脓者自消。忌一切毒食之物。

  合用诸方第六 #

  三石散 #

  治患疮消渴小便数,宜服此药。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药(各一钱) 桔梗 知母 山栀子(各二钱) 茯苓 连翘 天花粉 干葛(各二钱) 肉桂 藿香 木香(各半钱) 甘草(

六钱) 朴硝(一两六钱) 寒水石 石膏(各八钱) 滑石(一两) 大黄(八钱)

  上为末、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一半,用布绢绞汁,入蜜少许服。

渐加一两重,一日三服,常使小便疏通。

如有自利,不用朴硝、大黄。

《外科精要》八味丸,亦治此证。

  合用诸方第六 #

  栝蒌散 #

  治痈疽。 #

  栝蒌(新旧皆可,和椒炒,碎) 川椒(二十粒) 甘草(三四寸,锉) 乳香(五粒,如皂角子大)

  上用无灰酒三碗,煮作一碗,去滓温服,其毒立散。未成即破,已成者脓自出,皆不用手。

  《海上方》:治内痈有脓,败血,腥秽殊甚,遂至脐腹冷痛。此乃败脓所致,用此方推脓下血。

  白芷(一两) 白芍 白矾(枯,各半两) 单叶红蜀葵根(二两)

  上为末,蜡矾熔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饮下三十丸。俟脓出尽,十宣散补之。一方,用猪膏煎鲫鱼治肠痈。一方,以鳖甲烧存性服之。

  合用诸方第六 #

  真君妙贴散 #

  通明硫黄(三两) 荞麦粉(二两)

  上作末,以井花水调和稀稠得所,捏作饼子晒干,或焙干收之。如有恶疮,再用研碎,以井花水调敷之。如痛、即不痛,如不痛、即痛而愈。

  合用诸方第六 #

  追风丸 #

  治男子妇人冷痹血气,手足顽麻,流注经络成鼓椎风,并皆治之。

  沉香(五钱重,焙) 牛膝(酒浸,炒) 当归(各三两重,焙) 薏苡仁 白芷 川芎(各二两重)羌活 防风(炒) 川乌(一只,泡) 赤芍(炒)

天麻(炒) 草乌(炒黄) 肉桂 干姜(炒,各一两) 丁皮 乳香 没药 木香(各五分重) 木瓜(炒,三两重)

  上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酒下。如香港脚,用酒糊为丸,温酒下;为末,则用酒调服,忌热食。

  合用诸方第六 #

  搜损寻痛丸 #

  能接骨,遍身疼痛,久损至骨。如金刃伤则后用之。

  乳香(二钱) 没药(二钱) 当归(一两) 军姜(五钱,炒) 肉桂(三钱) 川芎(一两)

  薏苡仁(炒一两。如筋绝脉绝,多加此一味) 丁皮(五钱) 独活(五钱,炒) 茴香(二钱,炒)

  草乌(五钱,炒黄色) 骨碎补(二两,炒) 赤芍(五钱,炒) 石粘藤(炒,五钱。云二两) 白芷(炒,五钱)

  上作末,蜜为丸,用生姜细嚼,温酒吞下。

如为末,用姜酒调服亦可,浸酒吃亦可。

如折伤,则须用药,遍身顽麻,方可用药。

接骨加草乌一匕多,热酒调服,量人老弱虚实,加减用之。

如其人麻不解,可用大乌豆浓煎汁解之;如无豆,淡煎浓豉亦可。

如吐,加姜汁。

  合用诸方第六 #

  复煎散 #

  治痈疽发背。 #

  黄柏 黄芩 黄连 知母 生地黄(各一钱,酒洗) 防己 山栀 羌活 黄 麦门冬甘草(炙) 独活(各半钱) 人参(半钱) 当归尾(二钱) 陈

皮 防风梢(生) 甘草梢(生) 苏木当归身 五味子 猪苓 本 连翘 桔梗(各一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合用诸方第六 #

  神锋散 #

  (又名替针膏。)

  饼药 针水 白丁香(七粒) 砂(一字)

  上用针水调匀敷贴。

  合用诸方第六 #

  乌金散 #

  去恶肉,溃滞脓。

  巴豆(半钱) 寒食面(二两)

  上用水和面作饼子,巴豆烧黑色,量疮口大小干 之。

  合用诸方第六 #

  索血散 #

  凡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乃破伤风者,此药亦以治之。

  干葛(虚弱老人出血多者,去此,加川芎代) 防风 赤芍 细辛 羌活 桔梗(炒) 甘草肉桂 白芷(各三钱)

  上为散,姜、葱煎服。

  合用诸方第六 #

  葛根汤 #

  治刀刃伤后发寒热,男女流注初发,潮热红肿赤痛者,以此发散。

  升麻(一两) 葛根(二两) 甘草(二钱) 半夏 苏叶 白芷 丁皮 川芎 香附子 陈皮(各五钱)

  上为散,每服二钱,姜、葱煎,空心服之。

  合用诸方第六 #

  散血散 #

  被刀刃伤,血出过多,用此药补之。

  人参 当归 白芷 白茯苓 黄 (各五钱) 砂仁 陈皮 丁香(各二钱) 枳壳(炒)

  牛膝(酒浸,各三钱) 川芎(一两) 苍术(炒) 茴香(炒) 甘草(各一钱) 肉桂(一钱。若去血多,多用此一味)

  上为 咀,每服三钱,姜、枣煎,不拘时。凡疮口及杖疮要生肉,须服此药。或十宣散亦可。

  合用诸方第六 #

  通血散 #

  如肉伤无血者,及打扑遍身赤肿,大小便不通,服此通之。

  大黄(三钱,面裹煨) 当归(三钱,焙)

  上用苏木、枳壳煎汤调,温服。如用酒,加童便;有潮热,不用酒;如不通,用炒枳壳煎汤引发。

  合用诸方第六 #

  鸡鸣散 #

  亦通血。 #

  大黄末(生用) 杏仁(去皮、尖,炒)

  上为末调服。 #

  伯颜丞相军中方 治刀箭兵刃所伤。

  乳香 没药 羌活 紫苏 细辛 乌药 麝香(半字) 蛇含石( ) 浓桂 白芷(不见火) 降香 当归 苏木 檀香 龙骨 南星 硫黄 寄生尾

花蕊石(童便淬十数次)

  上等分为末,干 伤处,止血止痛,去风生肌。疮口四围,用洪宝丹敷贴,神妙。

  熏洗方 凡患一切痈疽发背诸疮,打破伤损骨断,未破或未断而肿痛者,并皆治之。

  桑白皮(杀伤,此为主) 白芷(一两半) 赤芍(二两) 乌药(肿骨痛,此为主) 左缠藤荆芥 橘叶 藿香(臭烂加此) 叶根(亦可)

  上锉散,随证加减,每药一两重,用水二碗煎。

如洗金疮加荆芥、桑白皮,臭加藿香,毒疮加乌 根皮,温温用瓶斟洗。

如伤损遍身,重者可于小房内无风之处,用火先烧红大砖数片,先用热药汤熏洗。

如气息温,又用红砖逐旋淬起药气令热,得少汗出为妙。

  合用诸方第六 #

  麝香轻粉散 #

  (又名桃花散。) 生肉合口,去痛住风,一切痈疮伤折,口不合,用药洗后,以此方干。

  乳香 没药 五倍子(焙,为主) 白芷(不见火,去风生肌) 赤芍(散血止痛) 轻粉国丹(水飞) 赤石脂( ,性急) 麝香 血竭(止血生肉) 槟榔(止血) 宣郎 当归(酒浸,焙、洗) 海螵蛸上研为细末 口。

  合用诸方第六 #

  神异四七膏 #

  治一切疰疮、恶疮、毒疮久不愈者,即愈。

  乳香 没药 防风 羌活 白芷 赤芍 当归 宣连 肉桂 皂角 五倍子 巴豆(去壳)

  木鳖子 国丹 蓖麻子 无名异 槟榔 水粉 轻粉 枫香 荜茇(一用乌叶) 松香 黄蜡(各等分) 桃、柳、槐枝 蜡膏 清油上除乳、没、麝、轻粉、丹另研外,先用清油煎诸药令焦,方下枫香、松香、黄蜡、蜡膏,又熬令熔,用绢滤去前药,却下国丹、水粉,再熬令紫色,然后下乳、没、麝、轻末,用桃、柳、槐枝,不停手搅匀,滴水不散为度,将瓦器收贮,出火毒方用。

  又方:止血、生肉、合口,通变用法。

  滑石(性缓) 寒水石( ) 石膏( ,性缓) 番香(烧) 雄黄(住臭去烂) 龙骨( ,性急)

  穿山甲(灰炒能去水) 百草霜 王不留行(炒,止血) 刘寄奴(炒,止血) 金樱子 九里光(止血) 苎根(烧存性) 老松皮(烧存性)

  上各为细末,加减用之。

  合用诸方第六 #

  住痛一黑散 #

  亦能止血。 #

  百草霜 苎根(烧存性) 番降(烧存性) 口用。

  先用老松皮烧存性为末,能住刀口杖疮,一切痛不止者,亦能止之。

  合用诸方第六 #

  神效复元通气散

  治一切恶疮,初觉发时,连进三服,痈疽、丁疮、肿痛并皆治之。

  当归(三两) 甘草(一两) 生地黄(半两) 黄 (一两) 白芍(一两) 天花粉(一两)

  熟地黄(半两) 金银花(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本方药品今注于后异名:马肝石上何首乌,碧莲HT 水通可呼。

红牡丹名赤芍药,阳春木腊水菖蒲。

(又名阳春雪,望见消。

)快胃香茴香更好,长生草独活人苏。

金鸦散草乌形变,虎骨膏南星不殊。

淮上橘来为枳壳,龙泉香炒军姜敷。

补血脂当归酒焙,宝鼎香姜黄最殊。

玉箭名为香白芷,土乌药化土木苏。

金屑香桂不见火,紫霞胶即紫荆呼。

玉髓琼浆番乳没,天花粉瑞雪模糊。

国老实名为甘草,寻方取类可相扶。

  制法:白芷肉桂不见火,何首乌不犯铁器,土乌药、赤芍、茴香、紫荆皮、望见消、军姜并炒,独活去节炒,当归酒洗焙,枳壳煨,甘草炙,木通去皮节,南星煨,淮草乌煨,姜黄、天花粉生用。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内补散 #

  专治痈疽发背,溃浓出多,内虚少力,不进饮食。有阴证恶重者,亦治之。

  人参 白茯苓 当归 黄 桂心 远志(各半两) 芎 (一两) 麦门冬(一两) 甘草(半两) 白芍 陈皮 熟地黄 五味子(各一两)

  上 咀,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同煎温服。

  又方用:附子 桂心 干姜 白蔹 人参 川椒(各二钱) 芎 (二两) 赤小豆(一合半) 黄芩防风 甘草(各一两半)

  上为 咀,每服四钱,入酒煎,温服之。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内补黄散 #

  治痈疽,内虚不足,脓水不绝,四肢乏弱,不进饮食。久不好者,必为内漏。

  附子 黄 肉苁蓉 远志 麦门冬 熟地黄 巴戟(各一两) 白茯苓 白芍 人参石斛 甘草(各三钱) 北五味 山茱萸 菟丝子 当归 芎 地脉

石苇(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荆芥汤送下。

  治消渴证,多发痈疽之疾,吃此水立效。

  上收下腊月水,以HT 取丝留汤,澄清冷,温服二十三次,病退不渴。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沉香散 #

  治诸发肿毒入腹,心烦胀满,不进饮食。

  沉香 木香 薰陆香 丁香 大黄(各一两) 麝香(少许)

  上为 咀,入水煎温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乳香散 #

  治发背内溃,及毒瓦斯攻冲,呕逆恶心,内攻危证。凡恶疽、疔疮疖,宜日进一二服便毒出外,不攻脏腑之证。

  乳香(别研) 真绿豆粉(以绿豆去皮亦可用)

  上研为极细末,每服一钱重,新汲井水少许调服,细细呷之要。

  经络发背、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盛,其坚如石,极紫黑,医以陈药敷之,中夜大呕,乃连进此药三四服,呕遂止,既而疮溃,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

又有一患瘰 者,疼痛辄呕,服此呕逆即止,草节煎汤调服亦可。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内消散 #

  治痈疽发背,诸疮疖结硬,疼痛不止。

  人参 当归 黄 川升麻 沉香 黄芩 防己 防风 瞿麦 白蔹 甘草(各一两)

  赤小豆(一合,炒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麦门冬散 #

  治发背乳痈赤肿,疼痛体热,大烦渴不止。

  黄 黄芩 门冬(各一两半) 川升麻 赤茯苓 赤芍 玄参 当归 甘草 知母 栝蒌根(各一两) 生地黄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温服。

热甚,加淡竹叶、灯草。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木通散 #

  治痈疽诸发气壅,大小便不通。

  木通 黄芩 大黄 土瓜根 漏芦 甘草 朴硝(各二钱) 栀子仁(三钱)

  上 咀,水煎,温服,以利为度。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瞿麦散 #

  治痈疽发背,排脓止痛,利小便。

  桂心 赤芍 当归 黄 芎 瞿麦 白蔹 门冬(各等分) 赤小豆(一合,酒浸,炒干)

  如诸痈已溃、未溃,疮中脓血不绝,痛不可忍者,加细辛、白芷、白蔹、薏苡仁。

  上为 咀,每服四钱,酒煎温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不止麒麟散 #

  治痈疽恶疮,生肌后行房事,用力劳动、努复出血不止。

  血竭 槟榔 白芨 黄连 黄柏 诃子(各半两)

  总为细末,用鸡子白调涂敷之,用纸贴之。药干即换,不用水调。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仙方化痰丹 #

  明矾 迟矾 大半夏(汤洗七次) 大南星(各二两,一半汤洗七次,一半皂角煮)

  内用南星一半,切作片子,却用不蛀皂角截断七片,各长一寸,用水同南星煮干为度,去了皂角,只用南星焙干,将前药总为细末,水打硬面糊候冷,用浓生姜自然汁,在内化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卧用淡姜汤吞下,立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肺痈黄散 #

  (亦名桔梗汤。) 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肩背烦闷,小便赤黄,大便多涩,不进饮食。

  黄 天门冬 川大黄 紫苏叶 赤茯 桑白皮 生干地黄(各一两) 杏仁 蒺藜 枳壳(各一钱) 当归 甘草(各半两)

  加贝母、薏苡仁。

  上为 咀,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桔梗丸 #

  治肺痈,胸中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硬米粥者用。

  桔梗(半两) 贝母(半两) 巴豆(一钱,去油)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强人进粥饮下五丸,羸人下三丸。

若病在膈上者,吐出也;若膈下者,利出也;若下多不止者,冷饭三四匙,补之即止。

治肠痈,壮热大,微汗气急,小腹肿痛,小便涩似淋,或大便涩难,如刀刺痛,及背肺疼痛,肠中已成脓,或大便下脓者用。

  当归(一两,微炒) 甜瓜子(一合) 蛇蜕皮(一尺长)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服之。利下恶物,为妙效矣。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牡丹散 #

  治肠中未成脓,腹中疼痛不可忍者。

  木香 牡丹 败酱 甜瓜子 赤芍 桃仁 芒硝 川大黄(微炒,各三两)

  上为咀散,用水煎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茯苓汤 #

  治肠痈,小腹牵强,按之疼痛,小便不利,时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也。

  赤茯 桃仁 甜瓜子 川大黄(微炒) 川芒硝 牡丹上 咀,用水煎服,三四日即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牛黄散 #

  治肠痈成脓者,治之。

  牛黄(一钱) 血竭(半钱) 大黄 牙硝 牵牛 牛蒡子 破故纸总为细末,用温酒调服,以利下脓血为度。

  《千金方》:凡人患肠痈,其状两耳叶文理甲错,初患腹中苦疼痛,或绕脐痛,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似赤白下者,不治者必死也。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漏芦汤 #

  漏芦 黄芩 白芨 麻黄(去节) 大黄(各三两) 升麻 白薇 枳壳(去白面,炒) 芍药粉草(各二两,炙)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热服。本方黄芩去之。若见热而实者,加大黄五两,或加芒硝亦可。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升麻和气饮 #

  治疮疥发于四肢,痛痒不常,甚至憎寒发热肿下湿痒,并皆治之。

  升麻 干葛 桔梗 苍术(各一两) 枳壳 半夏(制) 干姜(各半两) 陈皮 白芷 甘草(各一两) 茯苓 当归 大黄(蒸,各半两) 芍药(七

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灯心同煎,食前温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复元通气散 #

  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穿山甲(炮) 甘草(半生熟) 栝蒌根(各三两) 金银花(一两)

  加连翘、大黄、当归(各半两),皂角刺(一两)

  上为细末,热酒调下,或用酒煎亦可。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痈疽发背

  黄茯苓汤 #

  治诸痈疽脓出大多,虚热不停。

  赤茯苓 升麻 大黄 黄 黄芩 远志 赤芍(各一两) 甘草 人参 当归 生地黄(各二两) 麦门冬(一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服之,大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

  如疔疮初出,以不变色及不知疼痛,按摇不动,嵌顶,身发寒热,便是此疮。

气疔、水火疔、蛇眼、石疔、雄雌疔、烂疔、血疔、刀斧疔、红丝、鱼睛、紫砚、麻子诸般疔,急用圈黄药,用腊月间雄猪胆一个,入雄黄、京墨、姜汁末,入为于胆内,用此药涂在疮上圈之,便不走黄。

元疔发之上,便打一针,直到痛处便住,血出无妨,便入仙蟾拔毒,取黄药入于疮口内,即用水沉膏贴之,神应膏亦可。

取黄回时,以疮红肿为度。

四围肿,可以放针出血毒黄水。

如是走黄,看血筋到何处,以用火针刺断其血筋立住,便不走黄。

看先黄走入何处,结成一块,便是黄者,可以黄上便放三五十针,等出血及毒瓦斯,即用敷黄药敷出毒矣。

如是黄走者,左过右、右过左者,难治之,必死也。

疮上黄上放针无血出,如血紫黑者,难治,亦死也。

用针取黄不用铁针,只用金、银、铜针者,初发急服追疔夺命汤,即能内消立效,以服飞龙夺命丹亦可,后服化毒消毒托里散。

以服诸药,皆要大汗出为度。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取蟾酥法度 #

  上将活虾蟆眉棱上,用手裹捻油纸上,或者黄桑叶上便有蟾酥,用竹篾青刮离纸叶上,便于原刮竹篾上,插在背阴处,经宿酥自然干,收用之。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追毒丹 #

  取黄去疔头,追脓毒立效。

  蟾酥(一钱,干用老酒化) 蜈蚣(酒浸,炙干黄) 砂(一钱) 白丁香(一钱,无此味加巴豆) 巴豆(七粒,去壳不去油) 雄黄(二钱) 轻粉(一钱) 朱砂(二钱,为衣。

如无,黄丹亦可)

  总为细末,面调水为丸。

如丸不就,用酒打面糊为丸如麦大,两头尖,入于针破口内,用水沉膏贴之,后用膏药及生肌药迫出脓血毒物。

又如有黑陷漏疮者,四围死败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药追毒,去死肌败肉,生新肉愈矣。

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

病轻者不必用针,只以手指甲爬动于疮顶上,安此药水沉膏贴之,其疮实时红肿为度,去其败肉为妙,用之神效立验。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水沉膏 #

  将白芨末放在盏内,用水沉下去,用纸贴之,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药,方在前。敷黄药蝉蜕 僵蚕又方:丝瓜叶、连须、葱白、韭。

  又方:苍耳根苗烧灰,白监梅灰,蓝靛为妙。

  总为细末,酸醋调涂四周,留疮口上,毒出如干,再以醋常常润湿为度。如不退,加前敷药、化毒散血拔毒散立效。

  疔疮陷顶,专治疔疮发背,诸般恶疮疖及脓水不干者。以用铁锈,不拘多少,研为细末,用醋调涂疔疮上,须臾疔毒自然凸出,脓水即干,立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追疔夺命汤 #

  秘方速效,能内消肿。

  羌活 独活 青皮(多用) 防风(多用) 黄连 赤芍 细辛 甘草节 蝉蜕 僵蚕 脚连(各等分)

  加河车、泽兰、金银;有脓,加首乌、白芷;要利,加青木香、大黄、栀子、牵牛;在脚,加木瓜。

  上 咀,每服五钱,先将一服加泽兰、(少用叶。

)金银花各一两,生姜十片,同药擂烂,好酒旋之,热服;不吃酒者,水煎为妙。

然后用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热服,汗出为度。

病退减后,再加大黄二钱,煎至热服,再以利一两服,去余毒为妙。

此方以药味观之,甚若不切,然效速于神验,万无一失,累用累效。

如有别证再出,宜随证加减治之速效。

  若心烦呕吐,加甘草节一钱,豆粉,酸浆水下。

呕逆恶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汤下,紫河草、老姜,用米醋一口吞下。

心烦呕,名伏暑,用朱砂五苓散。

呕逆,加母丁香、石连。

不止,用不换金正气散,又加人参、木香。

呕不止,因吃水多,手足冷,以黄连香薷散吞之消暑丸。

冷不止者,加宣木瓜、牵牛。

心烦加麦门冬,赤芍、栀子、灯草。

潮热,加北柴胡、黄芩、淡竹、丝茅根。

眼花,加朱砂、雄黄、麝香少许。

腹胀加薏苡仁、寒水石;自利,加白术、白茯苓、肉豆蔻、米壳。

腹内痛不止,加南木香、乳香。

喘嗽,加知母、贝母、蜜少许。

头疼,加川芎、白芷、葱白;痛不止,加萝卜子、川芎、葱白擂碎敷于太阳即止。

痰涎多,加生艾尾叶,用米醋擂取汁,嗽去痰。

咽喉痛,加山豆根、灵消根、栀子、淡竹叶、艾叶、灯草。

大便秘,加赤芍姜制,枳壳、大腹皮。

小腑秘,加赤芍、赤茯、木通、车前、灯草。

尿血出,加生地黄、车前。

鼻血出,加野红花、地黄、藕节、姜皮生用。

骨蒸,加丝茅根。

无脉,服二十四味流气饮。

疮不痛,顶不起,灸三状,更不痛,不治。

秘方,加进叶,速效内消,一生受用矣。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飞龙夺命丹 #

  专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头肿毒恶疮,服之便有头,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

此乃恶证药中至宝,病危者服之立可矣,万无失一。

此乃家传之秘方,一生受用,不敢轻泄,神速之验,即愈立效。

  蟾酥(二钱,干者老酒化) 血竭(一钱) 乳香(二钱) 没药(二钱) 雄黄(三钱) 轻粉(半钱) 胆矾(一钱) 麝香(半钱) 铜绿(二钱)

寒水石(一钱) 朱砂(一钱,为衣) 海羊(二十个,蜗牛即是,连壳用之) 脑子(半钱,无亦可) 天龙(一条,酒浸炙黄,去头足)

  上为细末,先将海羊研为泥,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

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为丸。

每服二丸,先用葱白三寸,令病患嚼烂,吐于手心,男左女右,将药丸裹在葱白内,用无灰热酒三四盏送下。

于避风处,以衣盖覆之,约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热酒数杯,以助药力,发热大汗出为度矣。

  初觉二丸即消,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三五日病重者,再进二丸即愈。

  如疔疮走黄过心者,难治之。

汗出冷者,亦死矣。

如病患不能嚼葱,擂碎裹药丸在内,热酒送下。

疮在上食后服,疮在下食前服。

服此药后,忌冷水、黄瓜、茄子、油、猪、杂鱼肉、湿面,一切发风发疮毒类之物,不可食之。

又忌妇人。

洗换狐臭,百发百中,此药活人多矣。

  歌括:血竭蟾酥轻粉,雄黄铜绿朱砂;胆矾寒水麝香加,三七海洋研化。

专治疔疮恶毒,脑疽发背无差。

如绿豆大二丸佳,细嚼葱酒送下。

衣被盖之汗出,返魂救死堪夸。

神仙传与世人家,夺命金丹无价。

  凡患疔疮痈疽等疮疖毒,专治此疮,能令内消去毒,化为黑,水从小便出,万无失一。此方不得秘,又不许轻泄,谨之,慎之,宝之可也。

  乳香 知母 半夏 天花粉(可加贝母) 穿山甲 白芨 皂角 银花(各一钱)

  上为 咀,用无灰酒一碗,煎至半碗去滓,只作一服温服,不得加减。

再将滓捣碎为细末,加秋过芙蓉叶一两,用蜜调井花水及敷药于疮口上,如干再用蜜水润湿过一宿自然消,不必用第二服。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雄黄丸 #

  利大腑,去毒积。

  郁金 雄黄(各半两) 大戟 芒硝(各一两) 巴豆(四十粒,去壳不去油)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九丸,用巴豆半粒擂烂,冷白汤送下。如要打痰,以桑白皮、杏仁煎汤,冷吞下即行。

  又方:以大戟为末,每服三四钱,茶清调服即行。

  又方:如要下积,用江子二十一粒,木香、丁香、桃仁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温白汤吞下。

  过药江子(一两) 豆豉(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服七丸,白汤送下即行。忌食热汤物。过后,以温白粥、米汤补之。

  拔黄药:用蟾酥、飞罗面为丸如梧桐子大,可将一丸放在面前舌下,实时黄出。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百二散 #

  (又名护心散。)治发疔疮烦躁,手足不住发狂者,急宜服之。

  甘草节 绿豆粉 朱砂(各等分)

  上为细末。甚者水调服之,大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诸疔疮方法

  返魂丹 #

  治病同前。 #

  麝香(少许) 雄黄(二钱) 蟾酥(一字) 江子(七粒,去壳,灯上烧存性)

  上为末,和酥点舌上三次,含化咽之,其疔自爆,勿用铁器,忌之。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瘰神效方法 #

  凡患瘰 ,不问年深月久者,先用箍子箍住其疮,以后用艾火,从下面儿 上灸一个起,以等下灸上去,灸到母发之处即住,每一个上用大蒜一片贴之,灸五七壮止,随灸一个,便用膏药贴之,当时一日一换,立见神效矣。

  秘传膏药真绿豆(二两半,炒,用铜铫子炒黄色,枯了为妙) 檀香(半两,焙干用) 香竭(香节亦可)胆矾(半两,真者取毒生肌,后不用此味) 乳

香 没药(各半两,痛用) 轻粉(匣子亦好,少用) 南蛇胆(无亦可) 麝香(破者可用,初灸不用)

  上为细末,诸药半两,可用豆粉五两,米醋调成膏,摊开油纸上贴之。不生肌,加生肌药即愈矣。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瘰神效方法

  五香连翘散 #

  治一切积热,结核,瘰 ,痈疽,恶疮,肿疖。

  沉香 连翘(去蒂) 桑寄生(升麻亦可) 丁香(去枝梗) 射干 独活 乳香 升麻 大黄(蒸,要利生用) 木通 羌活 甘草 麝香(破者用)

青木香(各等分)

  又方加生黄 。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煮取八分,食后热服,以利下恶毒为度。本方有竹沥、芒硝随证热轻重,当自加减为妙,再用此滓煎汤洗之,其疮即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瘰神效方法

  立效散 #

  (又名六一散、益无散。)瘰 初发之时,服此药即安。

  滑石(一两) 甘草(二钱)

  二味为末,先将此末每服一钱半,米饭调服。临睡进一服,半夜再进一服。

  又方:用荆芥穗、僵蚕、黑牵牛各四钱,斑蝥二十八个。(去头、足、翅,入糯米炒黄色,去斑用米。)

  总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五更初时,用温酒调服,等恶物从小便中出。

如小便无恶物行,次日再进一服。

又不行,第三日早五更初,先进白糯米稀粥,却又再一服,更以灯草汤调琥珀末一钱服之,以小便内利下恶物为效,绝根不发。

如肚疼痛不止,利恶毒不住,可用生冷茶补之。

肚痛不止,用防风擂水解之。

前药不可多用。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瘰神效方法

  牛蒡子丸 #

  治风毒,结核,瘰 ,肿痛不止。

  牛蒡子(微炒) 首乌(各一两) 干薄荷 雄黄(各二两) 牛黄 麝香(各二钱) 皂角(七皮,水二升,捶汁炼膏)

  上以为末,用皂角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黄 汤下。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治瘰神效方法

  四圣散 #

  治瘰 去利后,用此补之。

  海藻 石决明 羌活 瞿麦穗(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咽喉方法

  夫咽喉者,为一身之总要,与胃相接,呼吸之所从出。

若有胸膈之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疾,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

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腐为肿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

治之尤宜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

又有热毒冲于上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令人咽门吐吞不利。

临病须当审详其证,施以法治。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咽喉方法

  化毒托里散 #

  治咽喉风热上攻急闭,腮颊肿痛,并双蛾单蛾结喉,重舌木舌,并皆治之,以利即解。

  玄参 木通 大黄(生用) 淡竹叶 栀子 生地黄 灯草(各等分)

  上为 咀,每服水煎温服。

  灌漱急解,用水清油调皂角末、百草霜吞下亦可。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咽喉方法

  山豆根汤 #

  治咽喉肿闭疼痛。灌漱去痰,噙之咽下即愈。

  山豆根(解毒) 灵霄根(生肌) 栀子 淡竹叶 艾叶 灯草上为 咀。

吃酒者,用酒煎;不饮酒者,水煎亦可。

有孕妇人不可服。

若诸喉生疮者,好了吃此药五六服,绝根好矣。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咽喉方法

  吹喉祛风散 #

  治咽喉中生疮、肿痛,缠喉风闭,单蛾双蛾结喉,急喉风,飞缘入喉,重舌、木舌等证。

  胆矾(鸭觜炒) 脑子(一字) 碧雪 白僵蚕(炒去丝) 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 灯草(米糊浆炒)

  若病不退,加雄黄、猪牙皂角,去皮炙黄,焰硝、藜芦。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未成者速散,已成者即破立愈。重者吹入鼻中。如痰多,急解,用生艾尾叶,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立愈矣。

  又方:用腊月猪胆,以明矾为末,入在胆内,风中吹干,取矾碾末吹之,立效。每年发者,可灸火不发。

  又方:若牙关紧闭者,取九龙川名金钗草,单枝上为妙,只用根不用皮,打碎用绵子裹着,缚在筋头上,以去五六次于牙关上,牙关即开。

又以喉中五六次,痰涎即出。

后用火炙盐为末,绵子带盐去润之即愈。

进食后有返复,取生姜捶碎,将皂角炙过,炙盐为末,用绵子裹姜带盐,并皂角末去润五六次,即能愈矣。

  治缠喉闭急证,以米醋生姜同擂灌之,喉疮即破。

  鼓槌草 土牛膝加乌药为妙。

  上二味生擂碎取汁,用醋灌下,重者灌于鼻中,吐痰即愈。干者为末,米醋煎之亦可矣。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咽喉方法

  如圣散 #

  治急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并皆治之。

  雄黄 藜芦(生) 白矾 牙皂(去皮、炙黄)

  加蝎梢七枝。 #

  上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吐出顽痰愈矣。

  又方:用白药、山豆根同煎噙之,灌漱后咽下一二口即愈。

  增添别本经验诸方

  经验治疯狗咬人方法

  如若疯狗才伤人之时,即便吃清油半盏,能清其心,急取雄黄炒斑蝥去头、翅、足,研为细末,一日服一个,用雄黄以酒调服,至七七四十九个,以服四十九日,少用冷水入清油亦可。

若小便利,下恶毒为度,如不利者,多进一服,利后肚腹疼痛,急用冷水调青靛服之,以解其痛,再以黄连水煎服之亦可。

服药之后,不得便吃热物,即绝根愈矣。

疮口莫等好,如不破可以灸破,待出血去毒瓦斯,再不发也。

如是小便出血,不可治也,此之必死矣。

  治伤人死对周急解之。凡伤人已后,至一年或一百日内发者已死,但心间温者,便可救之。

  急取槐花一斤,用酒水二大碗煎至碗半,以温服之;不能用者,挑开口灌入喉中,少时便能苏省,一个时辰之后,用温清粥与吃之,此个即无事矣。

如若不然,再将药滓煎服之,不可与冷水及羊肉,一应发风毒类之物,切须忌之。

  又方:若复发者,无药可疗,用之极验。

  雄黄(明者,五钱重) 麝香(五钱重)

  上各研为细末,匀和一处,用好酒调二盏服之。如不能服者,则捻其鼻而灌之。

  服药已后,必然得睡,切莫惊起,任其自醒,后利下恶物,再进药数服,即见此药效矣。

  又经验方法:用杏仁不拘多少,去其皮尖,又以马蔺根一处同研细,先以葱煎汤洗之,然后再以此药敷之,或单以杏仁一味,去皮尖用之亦可。

  又方:用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花水研成膏,先以盐汤洗净,后敷之。

  又方:用虎骨油搽之,即可立见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