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丛说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

  读书丛说       书类 #

  提要

  【臣】等谨案读书丛説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金华人延祐中以讲学名一时儒者所称白云先生是也事迹具元史儒学传自蔡沈书集传出解经者大抵乐其简易不复

叅考诸书谦独博覈事实不株守一家故称丛説如蔡氏释尧典本张子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小迟则反右之説不知左旋者东西旋右旋者南北旋截然殊致非以迟而成右也日

东出西没随大气而左以成昼夜非日之自行其自行则冬至后由南敛北夏至后由北发南以成寒暑月之随大气而左及其自行亦如之谦虽不能尽攻其失然七政疑一条谓七

政与天同西行恐错乱纷杂泛然无统可谓不苟同矣旧説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为王城据召诰洛诰周公皆乙卯至洛在召公得卜经营攻位五日位成之后是王城无庸再

卜谦谓此时王城已定但卜处殷民之地故先河朔黎水以近殷旧都民迁之便次及涧东瀍西次及瀍东皆以洛与此地相对定墨而皆惟洛食瀍涧流至洛所经已逺不知周公所

卜者何处又吕刑称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称爰始淫为劓刵防黥旧説以为其刑造自有苖谦谓苗乃専以刑为治国之法始过用其刑非创造刑也如此之类亦颇不为习闻所囿至

于説六律五声漫録律吕新书説唐虞之修五礼漫録周官大宗伯之文説酒诰太史内史漫録周官太宰六典八灋八则八柄之文殊属泛衍书内载其师金履祥説为多卷首书纪

年一篇即据履祥纲目前编起算其间得失杂出亦不尽确然宋末元初説经者多尚虚谈而谦于诗考名物于书考典制犹有先儒笃实之遗是足贵也书与诗名物钞四书丛説并

刋于至正六年其版久佚此本为浙江吴玉墀家所传钞第二卷中脱四页第三卷中脱二页第五卷第六卷各脱四页勘验别本亦皆相同今亦无从校补姑仍其旧焉乾隆四十六

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説卷一      元 许谦 撰书五十八篇

  今文三十三篇【伏生所传凡二十八篇而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臯陶谟盘庚

  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因古文出后方别出此五篇故成

  三十三篇】 #

  虞书四【伏生为二篇】

  尧典   舜典【复出】  臯陶谟

  益稷【复出】 #

  夏书二 #

  禹贡   甘誓 #

  商书七【伏生为五篇】

  汤誓   盘庚上  盘庚中【复出】

  盘庚下【复出】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防子

  周书二十【伏生为十九篇】

  牧誓   洪范  金縢 #

  大诰   康诰  酒诰 #

  梓材   召诰  洛诰 #

  多士   无逸  君奭 #

  多方   立政  顾命 #

  康王之诰【复出】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古文二十五篇 #

  虞书一 #

  大禹谟 #

  夏书二 #

  五子之歌 征 #

  商书十 #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説命上  説命中

  说命下 #

  周书十二 #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武成   旅  防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陈

  毕命   君牙  冏命 #

  亡书四十二篇 #

  虞书十一 #

  汩作  九共九篇 槀饫

  夏书五 #

  帝告  厘沃   汤征 #

  汝鸠  汝方 #

  商书十八 #

  夏社  疑至   臣扈 #

  典寳  明居   肆命 #

  徂后  沃丁   咸乂四篇

  伊陟   原命  仲丁 #

  河亶甲  祖乙  高宗之训

  周书八 #

  分器   旅巢命 归禾

  嘉禾   成王政 将蒲姑

  贿肃慎之命    亳姑

  汉文帝时今文二十八篇出于伏生即立学官夏侯胜夏侯建欧阳和伯治之【史记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后汉蔡邕勒于石谓之石经孝武时古文五十八篇并序一

篇出于孔壁【安国就古文体而从定之存古为可慕以为可识故曰古盖安国以书杂古书法成字故曰古文伏生书全用文故曰今文】孔安国作传而未行世皆未

见孝武末民间有得泰誓于壁内者献之此伪书也与伏生所传者共为二十九篇故东莱张霸知五十八篇之数又见百篇之序而于今文内似见得盘庚本三篇康王之诰自为一

篇及伪书泰誓三篇共三十四篇而造伪书二十四篇以合五十八篇

  孝成时古文立学官寻废故汉儒不见真古文

  东汉末郑亦不见古文而见百篇序及知五十八篇之目则就伏生二十九篇内分出盘庚二篇康王之诰泰誓二篇为三十四篇足五十八篇之数【伪书二十四篇舜典汨

作九共九篇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寳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冏命】

  前晋豫章内史梅赜上古文尚书孔传缺舜典一篇而伪书始废

  南齐萧鸾时姚方兴上舜典孔传至隋时此篇方行于北方

  右大意竝依疏文盖蔡传序文节入疏文内于伏生二十八篇者复出下误入舜典益稷四字故篇名及数目皆不能合今按疏文说如上甚明【疏内明言孔安国于伏生书内

分出舜典益稷盘庚二篇康王之诰共五十八篇郑则于前二十八篇并伪泰誓内分出盘庚二篇康王之诰泰誓二篇为三十四共伪书为五十八】

  书纪年 #

  帝尧百载 #

  尧典【前初年事 后七十载事】   禹贡【蔡氏谓禹贡作于虞时金先生通鉴前编系于水土平之年】

  帝舜五十载 #

  舜典   大禹谟【前初年事 自格汝禹为三十二载以后事】臯陶谟【元载】 益稷

  右唐虞一百五十载书六篇

  夏禹八岁【又居丧二载】

  启九岁 #

  甘誓【三岁】 #

  太康二十九岁 #

  五子之歌【十九岁】

  仲康十三岁 #

  征【元岁】 #

  相二十八岁【浞灭之】

  少康六十一岁 #

  杼十七岁 #

  槐二十六岁 #

  芒十八岁 #

  泄十六岁 #

  不降五十九岁 #

  扃二十一岁 #

  厪二十一岁 #

  孔甲三十一岁 #

  臯十一岁 #

  发十九岁 #

  癸五十二岁 #

  右夏十七君四百三十九岁书三篇

  商汤十三祀【即诸侯位十八岁而放桀共三十祀】

  汤誓【元祀】  仲虺之诰 汤诰

  太甲三十三祀 #

  伊训【元祀】  太甲上【三祀】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沃丁二十九祀 #

  大庚二十五祀 #

  小甲十七祀 #

  雍己十二祀 #

  太戊七十五祀 #

  仲丁十三祀 #

  外壬十五祀 #

  河亶甲九祀 #

  祖乙十九祀 #

  祖辛十六祀 #

  沃甲二十五祀 #

  祖丁三十二祀 #

  南庚二十五祀 #

  阳甲七祀 #

  盘庚二十八祀 #

  盘庚上【元祀】 盘庚中 盘庚下

  小辛二十一祀 #

  小乙二十八祀 #

  武丁五十九祀 #

  说命上【三祀】 说命中 说命下

  祖庚七祀 #

  高宗肜日 #

  祖甲三十三祀 #

  廪辛六祀 #

  庚丁二十一祀 #

  武乙四祀 #

  太丁三祀 #

  帝乙三十七祀 #

  纣辛三十三祀 #

  西伯戡黎【二十一祀】    微子【三十一祀】

  右商二十八君六百四十四祀书十七篇

  周武王七年【即诸侯位十三年而伐纣共十九年】

  泰誓【十三年一月】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二月】  康诰【蔡氏谓此武王封康叔之书与酒诰梓材皆武王书也金先生按逸周书二月甲申俘卫君而以卫封康叔同监殷】酒诰   梓材

【金先生附成王纪为作洛事】

  武成【四月】  洪范   旅【十四年】

  金縢

  成王三十七年 #

  君奭【元年】  大诰【三年】  费誓

  防子之命 立政【四年】  多方【五年】

  周官【六年】  召诰【七年】  多士

  洛诰   蔡仲之命【八年】

  无逸【十一年】 君陈   顾命【三十七年】

  康王二十六年 #

  康王之诰【初即位】    毕命【十二年】

  昭王五十一年 #

  穆王五十五年 #

  君牙【三年】  冏命   吕刑【五十年】

  共王十二年 #

  懿王二十五年 #

  孝王十五年 #

  夷王十六年 #

  厉王五十一年 #

  宣王四十六年 #

  幽王十一年 #

  平王五十一年 #

  文侯之命【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

  庄王十五年 #

  僖王五年 #

  惠王二十五年 #

  襄王三十三年 #

  秦誓【二十八年】

  右周歴十八君自武王灭商之年至襄王二十八年共四百九十九年书二十八篇【竝依蔡氏说谱入王纪其下注年者皆金先生所定】

  自尧至襄王六十五君尧元年至襄二十八年歴年一千七百三十四而惟十八君之世有书以亡书攷之亦惟沃丁大戊仲丁河亶甲祖乙五君之世有书十篇耳自此二十三

君之外其余岂无出号令纪政事之言盖皆孔子所芟夷者纬书谓孔子求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凡三千二百四十篇虽其言未必实然有书者不止二十三君则明矣愚尝谓圣人欲

纳天下于善无他道焉惟示之劝戒而已故孔子于春秋严其褒贬之辞使人知所惧于书独存其善使人知所法是故春秋之贬辞多而褒甚寡书则全去其不善独存其善也虽桀

纣管蔡之事犹存于篇盖有圣人诛鉏其虐消弭其祸乱独取于汤武周公之作为非欲徒纪其不善也至于羿浞之簒夏幽厉之灭周畧不及之观此则圣人之心可见矣

  读书丛説卷一 #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说卷二      元 许谦 撰

  尧典

  典从册在丌上皆象形字以丌尊阁册为典为两体防意以可常法而训为常是就音假借此字今备六书三体

  钦明文思分而言之钦体而明用诚敬主于中而精明发于外也思体而文用智意动于内而文章着于外也合而言之钦明为体而文思为用主于中者诚敬则思之发也周尽

存诸内者精明则文章着于外者焕然矣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皆文思之昭著充塞而放勲之极至也

  光被四表横说明文格于上下坚说钦思

  九族古注髙祖孙之亲蔡传谓举近以该逺五服异姓之亲亦在其中疏云又异义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郑云异姓之服不过缌麻非外族也朱子谓九族且从古

  九族之说不一 #

  白虎通父族四谓父之姓父女昆弟适人有子身女昆弟适人有子身女子适人有子者也母族三母之父母母之昆弟母昆弟子也妻族二妻之父妻之母也

  朱子语録父族四谓本族姑之夫姊妹之夫女子之夫也【此与白虎通同】母族三母本族母母族与姨母之家也【此与白虎通异】妻族二【亦与白虎通同】

  按白虎通言母之父母昆弟及昆弟子止是本姓一族不可谓三族也若语録之云则母有母之族而父反无之二家皆言妻之母族是又厚于妻而薄于父也今但自髙祖至

孙而一以服断之则上下旁杀之余外姓凡有服之亲皆该在其中亲踈毕举轻重皆当而无前说之失

  楚语少皥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韦昭注

曰即羲氏和氏【史记序传火正作北正为是而楚世家又叙重黎如一人者非】此两氏子孙之世官也则羲和为二伯与仲叔共六人无疑金先生谓书大传舜巡四岳祀泰山霍

山皆奏羲伯之乐华山山奏和伯之乐方与时皆与二氏所掌者合二伯当有其人也

  三方皆寅敬于日而北方不言于文势亦少一句非缺文也盖岁与方与昼夜各以类从故春之中于东方朝时宾日秋则西方昏时饯之夏则南方永时致之冬则北方宜于夜

半非礼日之时而地去日逺非所经地故北方无祭日之文

  仲叔专天以验厯以日景验一也以中星验二也既仰观而又俯察于人事三也析因夷隩皆人性不谋而同者又虑人为或相习而成则又逺取诸物四也盖鸟兽无智而囿

于气其动出于自然故也验之详如此所以正厯正厯则专为使民趋作讹成易之时体天虽圣人之事亦凡以为民也

  易改易也仲冬建子之月新旧承续之交是除旧易新之时疏谓人三时在野冬入隩室物则三时生长冬入囷仓是人与物皆改易也谨约盖藏循行积聚曰为改嵗入此室处

故在察其政以顺天常

  四方之职皆互文而见宅西则嵎夷为东可知朔言方则三方可知北曰幽都则南明都可知言南交则朔方为北可知举春日中则宵中可知秋宵中则日中可知日永短则宵

永短可知春中星全举七宿言鸟则夏秋冬之为龙虎武可知夏独举大火一辰则春鹑火秋枵冬大梁可知秋冬独言一宿则春星宿夏房宿可知至于分申殷正又是明互者

虞廷史官皆大贤不惟纪事之精其文章之妙亦有不可胜旣者

  日月之行蔡传与古注不同横渠先生曰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蔡传之说所由起今重述其说以明蔡传之意【蔡传天与日月行度分数皆本疏文但其言

日月之行与疏异】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本无度而有经星所丽不动者可攷以日行一昼夜之所至攷之于经星必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然后周一匝故以天分为三百六十五

度四分度之一而纪数此以天体东西而言也南北亦因分之其数如上东西以纪七政之常行南北以纪分至日月之行道盖天体至圆虗而包于地外地则浮于气中地面常居天

之半天虽圆运而有南北二极为之枢天动而枢常居其所不动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常见不隐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常隐不见晋天文志以夏至之日景而以句股法计之自地上去

天得八万一千三百凡十四里三十歩五尺三寸六分此天径之半倍之得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歩四尺七寸二分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

七里六十八歩一尺八寸二分此周天之数也今以其数分之每度计一千四百单六里一百一十九歩四尺一寸六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分分之七百五十二】天一日绕地一周而

过一度以地面校之是天一昼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如东方地面今日天明时见井一度明日天明时见井二度天只定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日不及天一

度故地面数之见天过一度尔】

  日行于天内亦一日绕地一周而不及天一度以地面校之是一昼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如东方地面今日天明时日在井一度若日与天齐行则明日天明时亦

在井一度为赶不上天故只在井二度是不及天一度也】日旣不及天一度而退行则尽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方再遇天前度【谓如今年夏至在井一度只管退行至明年夏至

方再到井一度】所谓日一岁一周天也

  太隂旧法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天度有竒零难合今析一度为七十六分【节四其十九也】一昼夜不及天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节十九分度之七】尽将

十三度以七十六析之则一日共得一千【阙】 一十六分【十三度析为九百八十八并元零二十八共得此数】却以百刻分之一刻得十分一厘六毫【以上月周天法】○

一昼夜不及日十二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尽将十二度以七十六析之一日共得九百四十分【十二度析为九百一十二并元零二十八共得此数】却以百刻分之一刻得九

分四厘【以上月与日防法】○以天度四分度之一析为十九

  月亦行于天内一日绕地未周而不及天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是一昼夜行三百五十一度七十六分度之六十七【如今日天明时月在井一度明日天明时却在井

第十四度中未满十四度】旣一日不及天十三度二十八分则二十七日又三十二刻有余而遇天前度【如初一日卯时月在井一度至二十八日午时仍在井一度○其法二十

七日用十三度计之得三百五十一度又以二十八分计之得七百五十六分以七十六约之得九度零七十二分以九合三百五十一共三百六十度七十二分尚有四度零二十三

分未徧以四度皆析为七十六得三百四合二十三共得三百二十七分而以刻法除之为三十二刻有余是总为二十七日三十二刻有余也】是则月一周天之数也○然推歩之

法日以计嵗月以计月故论日则与天防而定一嵗之期论月则与日防而为一月之限所以月虽周天在所不论也今以前法求之则二十九日又五十三刻少强然后月与日防而

谓之合朔而成一月也【其法二十九日用十二度计之得三百四十八度又以二十八分计之得八百一十二分以七十六约之得十度零五十二分以十合三百四十八共得三百

五十八度五十二分尚有六度四十三分未徧以六度皆析为七十六得四百五十六合四十三共得四百九十九分而以刻法除之为五十三刻少强是总为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少

强为日月之防也○五十三刻计六时零三刻如前月子初一刻防于井一度此月午初四刻内防于井三十度未满四刻】

  七政疑 #

  唐尧命羲和居四方考天象惟举分至四中星而知日之所在又言以閠月定四时成嵗而知月之所行典文简古存其大法推歩之术未详也西汉天文志始曰日东行星西转

而周髀家有日月实东行而天牵西没之说其论天转如磨者则非论日月右行者则是自是志天文者转相祖述以为定论言日月则五星从可知矣唐一行铸浑天仪注水激轮一

昼夜天西旋一周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晦明朔望迟速有准然则二十八宿附天西循而为经七政错行而为纬其说为得之而文公传诗亦犹是也蔡仲黙传尧

典则曰天体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月丽天亦左旋日则一日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月则尤迟一日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

七积二十九日复有余分而与日防合气盈朔虚而闰生典谟之传已经文公是正而公盖许之矣意以为日者阳之精其健当次于天月隂精也其行当缓月之行昼夜常过于日十

二度有竒是隂速于阳不若二曜与天皆西转则于隂阳迟速为合宜盖亦祖横渠先生之意其说可谓正矣然愚以古说校之其可疑者有七天体左旋七政右逆则七政皆附着天

体迟速虽顺其性而西行则为天之所牵尔然有所倚着各得循序若七政与天同西行恐错乱纷杂似泛然无统一也日君道也月臣道也从东行则合朔后月先行旣望则月在日

后及再合朔是月之从日为臣从君为顺若西行则日在月前至望后再合朔必日行从月是君从臣为逆二也大而一嵗隂阳升降小而一月日月合朔此正天地生物之心而隂阳

得于此防合而以造就万类者也以一嵗之运隂盛乃生意收敛之时而品物流形举霄壤之间曷尝有一息间断哉其所以于盛隂闭塞之时而生生犹不息者正以日月之合以继

助元气之偏也然凡进者阳道也生道也退者隂道也死道也日月东行则月之进从日之进西行则月之退又符于日之退三也【日月虽皆进行比天行不及则如退】日月五星

行无殊金水在太阳前后率嵗一周天为最速次火次木惟土积重厚之气入天体最深故在五星形最小行最迟而二十八嵗一周天若七政皆西行则向谓迟者今反速向谓速者

今更迟是金水行最迟故一日即退一度而一嵗周天土行最速常及于天大约二十八日始不及天【原阙】度而二十八嵗然后周四也星虽阳精然亦日之余也以日之阳次于

天且一日不及一度星之阳不及日逺甚而木十余日土二十余日始不及天一度是木土之精及过于日逺矣五也五星以退留迟疾伏伏疾迟留退五段推歩姑以嵗星言之大约

退九十三日而留留二十三日而迟疾伏共行二百六十余日而复留而复退是行常三倍于退而退四倍于留之日然行乃其常而退乃其变也若西行则行为退退为行是五星进

日甚少而退日何其多六也星家歩星伏行最急疾行次急迟行为缓留则不行退则逆而西此皆以星附着天体而言者也若七政随天西行则天自天星自星不可附着天体但附

着则为东行矣然则星家所谓迟疾伏皆为最缓而不及天所谓留则不可言留乃行而与天同健一日皆能过于太阳一度至于所谓退乃更速过于天运矣七也由是言之则古法

比蔡传为密文公不可复作而吾师亦已即世无所质疑姑识于此以俟知者而问焉

  日月之行当从古法要而有序蔡传言日月尚可若言五星则有不能通者愚故着七政疑以明其说若依古法则日月之防亦以前法求之易其进退足矣

  或问天度四分之一而有余嵗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嵗渐差而东此天行之速邪日行之速邪日非有迟速也日之于天昼夜

百刻必满一度三百六十五日之外当二十五刻而周天果尔则天日常合而无差矣盖日乃不满二十四刻而成嵗所以不能满天度四分之一一嵗之差不可见积嵗之久乃可见

尔问者曰天本无度因日行而谓之度日行既成嵗则是周天矣又何以不及天邪曰天固无度而经星附丽者昭昭日行不满而成嵗则今嵗冬至与去嵗冬至之度必防有不及问

者又曰成嵗以日周天为率当必待满天度而定为嵗何故云有行不至邪曰日之行有冬有夏南北旦旦推移夏至至北之极即囘而渐南冬至至南之极即囘而渐北南北周囘有

定则故一周嵗自不能满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而止二十三刻余也以天而言一度析为【阙】百四十则四分之一当得二百三十五而日之行一嵗止及三百六十五度二十

四分余耳嵗与天安得不差乎

  闰法十九嵗气朔分齐为一章此亦大畧也盖十九嵗犹有余分未尽若整齐则须十一月甲子朔子时半冬至为厯元而十九年为章二十七章为防【五百一十三年】三防

为统【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三统为元积四千六百一十七年则日月皆无余分而又得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而又为厯元矣

  篇中六咨字下民其咨之咨训嗟愁怨之意余五字孔例训嗟蔡在帝曰下者则训嗟在畴下者训访问说文曰谋事曰咨五咨皆谋访之意恐不必作两训但从访问之意看自

有意况古文皆作资

  登庸未须便指曰禅位大意亦是欲授相职故放齐举国之君盖尧廷大事必咨四岳治水禅位是也而此但曰畴可见其轻重若朱是丹朱恐不必放齐举

  下民其咨其之为言意之之辞也圣人治天下民生富赡而水旱有备斯时虽有水灾民未病也然圣人爱民之心如慈母之于子岂待饥寒呌号而后衣食之邪故其咨之言先

己意之矣

  金先生曰史称黄帝生嚣嚣生蟜极蟜极生喾喾生子尧则尧黄帝之孙也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歴穷蝉敬康句芒蟜牛以至瞽瞍而生舜则舜黄帝八世孙也

尧舜俱出于黄帝则二女之妻不亦亡宗嬻姓乱序无别乎世系之传史记失考司马迁汉史也其纪汉之初已不知髙祖之世系父曰太公而不知名母曰刘媪而不知氏耳目所及

尚如此传闻者其足信乎考之书曰虞舜曰嫔于虞是虞者有国之称也国语史伯曰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聼协风以成乐物生夏禹平水土以

处庻类商契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周弃播殖谷疏以衣食民人其后皆为王公侯伯夫以虞幕竝契稷而言则幕为有功始封之君虞为有国之号左氏史赵曰自幕至瞽瞍无违命舜

重之以明徳自幕至瞽瞍则非自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芒蟜牛以至瞽瞍也或曰国语不曰幕能帅颛顼左氏不曰陈颛顼之族乎曰幕之出于颛顼左氏国语之说固足徴谓

颛顼必出于黄帝史记之说果足徴乎黄帝氏殁则少昊氏作是为五帝之首国语称少昊之衰九黎乱徳颛顼受之则少昊似一代之通称后世始衰非少昊帝之世即衰也而史记

于黄帝之后不及少昊悬纪颛顼指为黄帝之孙隔逺无序少昊之代何所徃而黄帝之孙何其寿莫难明者谱谍莫易知者朝代史记序朝代尚有遗则其序谱谍岂足信乎书称帝

尧明俊徳以亲九族使尧舜果同出于黄帝则为同髙祖之族也舜在九族内为父母弟所恶屡濒于死而不一顾省岂足谓之亲九族迨四岳明而直妻以二女岂足谓之克明俊

徳以天下之大圣人推而纳诸天下之大恶则史记世本诬防圣人罪不胜诛矣

  舜父不知其名瞽者无目之称也古注谓不能分别好恶故谓之瞽非也史记作盲者子

  舜母名握登舜生而母死瞽瞍更娶而生象象傲瞽瞍爱后妻子常欲杀舜盖瞽瞍有虞之国君欲杀舜者爱象而欲夺嫡也然欲杀之乃嫔虞以前事舜以孝感烝烝乂不格奸

然后嫔之也孟子不辩世俗之讹唯在发明圣人之心耳

  舜典

  濬哲体而文明用存于中者深沉而智哲则见于外者文理而光明温恭用而允塞体见于外者知粹而恭敬则知存于中者诚信而充实此即徳而重华协于帝者也

  让徳弗嗣之下王鲁斋先生谓尧试舜如此之详而让徳弗嗣之下无再命之辞防位之际亦无丁寜告戒之语何也按论语尧曰篇首二十字乃此脱文也

  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上帝者昊天上帝也昊广大也言广大之天主宰之帝也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

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恠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蔡传全用此语释肆类至羣

神四句祭天即类上帝所以于泰昭以下至雩宗释六宗至于四方以下皆该在羣神中○相近当为禳祈宗当为禜皆误字也泰昭王宫夜明幽宗雩宗皆坛名坎坛则坎为下地而

坛封土也时四时谓隂阳之神隂阳之气出入地中故埋其牲寒暑不时或禳之或祈之祭暑必于国南之坛祭寒必于国北之坎求其类也王尊名宫坛之营域天以日为君故号之

曰君而为宫以祭之夜之有明者月也故以名月坛荣营也亦谓营为坛也幽者暗也星见于夜为幽暗之时故祭星之坛为幽禜星五纬也或司中司命之类亦是于昏始见禜之雩

吁嗟而祭龙也建巳之月龙星见之时于北祭之或水或旱亦于此祭言骍犊于上以见祭天之用特埋少牢冠于泰昭之上则以下皆用少牢可知羣神如山林川谷丘陵坟衍民所

取财用又如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菑能捍大患则祀之之类然此皆常祀舜盖特祭之而告摄位也

  六宗疏中名不一今记于此以广异闻欧阳大小夏侯皆云所祭者六上不谓天下不谓地旁不谓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隂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宗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

风山泽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马融云天地春夏秋冬郑云禋与祭天同名六者皆天神谓星【五纬】辰【十二次】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风师【箕

】雨师【毕】张髦云祀祖考三昭三穆司马彪云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属地宗社稷五祀之属四方之宗四时五帝之属

  凡数天子用十二天地之极数也自上公以降则用九以至于二凡八等君用其竒而臣用其偶隂阳之义也故上公九而侯伯七子男五天子之三公八卿六而大夫四凡车旗

冠服圭璧器用皆以此为节上可以兼下随所宜而用也君则兼其竒臣则兼其偶

  圭制博三寸厚半寸上剡寸半其长则随命数惟天子之大圭长三尺盖天子之圭有二搢大圭而执镇圭也桓双植也象宫室为桓楹以宫室须桓楹乃安天子在上得诸侯乃

安故桓圭有文如重立状桓或作瓛信直也躬曲也信者尊足以侯外而蔽内躬者卑足以长人而已一说信圭之体直躬圭之体曲一说圭皆直而瑑人形于其上信者直而躬者曲

璧则体圆而径五寸肉倍好则好一寸而肉两旁共四寸也礼注疏曰谷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故瑑为谷蒲之形为饰又曰子男不执圭者未成国也圭者天之用璧者天之体

尽其用者必尽其体得其体未必尽其用圭璧所以不同也愚谓子男之国止五十里所以谓之未成国圭为天之用其数竒也璧为天之体其形圆也

  燔柴以祀天盖以牲燔其香气上逹于天也柴字古注蔡传皆作祭天若廵狩四岳一嵗四祭不亦渎乎金先生谓祭山则埋祭水则沈礼也今不能徧沈埋故亦柴之使气旁逹

旧说柴作一句非当连下读

  望者廵狩至方岳不能徧祭羣神止于岳下总望而祭之秩则随所祭之神品秩髙下如岳视三公渎视诸侯余视伯子男疏家谓牲币粢盛笾豆爵献之数引大行人云上公九

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掌客上公饔饩九牢飱五牢侯伯饔饩七牢飱四牢子男饔饩五牢飱三牢又上公豆四十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四此即秩之类也但恐唐虞周礼有不同耳

至于天子祭之则祀四望山川毳冕羣小祀冕亦如其秩

  律吕相生圗 #

  律吕相配图 #

  天地果有初乎凡有形者必由始以终由成而败天地亦囿于形者也恶得无初然则孰始而孰终之理为之体而气为之用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其能生物者气也其所以

生物者理也人为万物之灵而用物者也故可以参天地而赘化育然天地因气而成人物凭气而生气不可以目见耳闻也而有形者必有声声则可以耳闻而不可以目见此用之

防者也故近于气者莫若声声之发虽出于一而其髙下清浊亦莫不有节焉自隂阳分而为五五而为十二五与十二相因而为六十而隂阳之用周矣故声之条理亦在五与十二

尔万物之声未有外于此者也人为物灵故其声独着而多变有哀乐喜怒敬爱之感则有噍杀啴缓发散粗厉直亷和柔之应其感也无穷则声之变也多矣圣人以物之声皆出于

自然而人之声乃发于有意出于自然则合于道者多发于有意则违道或逺故合人物之声制为之节因人之所本有而易求者以协之以尽其用自圣人之明哲声律身度岂不能

自为之制而必取物之无知者谓之声之和反以协人之声寜智不及之邪盖不自用聪明而任道因物之自然而节人之有意皆欲归于中而已故声之妙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和人

心协物类自载籍所纪声之用之效之感不可胜数其应之善恶有殊则系乎声之中正淫邪其所以能感则为声与气为最近故也是以圣人慎之而立法焉自伏羲有网罟之咏伊

耆有苇籥之音葛天之八阕神农之五古之制声也尚矣然以圣哲自为之而法未立也黄帝氏欲立宪以垂万世故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隂取竹之嶰谷生而窍厚薄均者

【竹孔与肉厚薄均等者截以为筒不复加削刮也】断两节之间而为黄钟之宫因制十二筩吹其六以应鳯鸣为阳六应皇鸣为隂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定六律

六吕之制以气之应而调宫商角徴羽之声故能协和中声候气不爽五声六律旋相为宫而声不穷矣然律之制岂惟用于乐而已故又因以起度而度长短焉又因以为量而量

多少焉又因以为权衡而平轻重焉故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而圣人治天下之具无违声之妙用与天地侔矣

  数始于一物必有对待有阳则有隂有天则有地故有二天地之体圆方圆者径一而围三故有三一倚二亦三也方者径一而围四故有四一倚三亦四也围三者以一为一而

用其全见其三而不可【阙】

  围四者以二为一而用其半见其二而【阙】 析也故二所谓参天两地也合三与二则五也一倚四亦五也天地之数五而已以此为不足以尽天下之数故又以一二三四

因于五而为六七八九五五自相因而为十以一倚六七八九亦七八九一故天地之数各以竒偶亦止于十焉然一函三三而三之则为九故九为阳之盛而十则复为一矣阳统夫

隂者也故用数止用九焉又以九因三则为十二故十二又为天地之用数也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位天地之数止于一元而元有十二防运有十二世嵗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夫

寒暑一周而为一嵗不可诬也而一周之间日月之防必十二度此象着于天者也斗杓之指必十二方此象着于地者也故十二者又天地之用数也然数止于是而已过此以徃虽

百千万皆积而至者也然则数衍于三而盛于九合于五而极于十其始皆原于一也一者太极也太极者何理而已矣今夫黄钟亦始于一尔以次而言则位固居一矣一则函三故

三为其径之数径一围三则九乃其围之数以九伸之而自相因为长九寸之数故黄钟为众律之原百度之本也阳至于此不可复加而隂亦不可先阳故有减而退无益而进三分

损其一以下生林钟由是而三分益之损之上生下生至于仲吕而止皆原于一而莫非阳九之用也

  汉律厯志曰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歴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隂六为吕律以统气

类物吕以旅阳宣气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孶萌万物为六气元始于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隂大旅助黄钟宣气而芽物位于丑在十二月太簇簇奏也

言阳气大奏地而达物位于寅在正月夹钟言隂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位于卯在二月姑洗洗絜也言阳气洗物辜絜之也位于辰在三月仲吕言防隂始起未成著于其

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位于巳在四月蕤宾蕤继宾导也言阳始导隂气使继养物位于午在五月林钟林君也言隂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大楙盛位于未在六月夷则则法

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隂气夷当伤之物位于申在七月南吕南任也言隂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位于酉在八月亡射射厌也言阳气究物而使隂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亡厌也位

于戌在九月应钟言隂气应亡射该藏万物而杂阳阂种位于亥在十月有三统之义焉十一月干之初九阳始着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隂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

中和为万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隂与阳六月坤之初六隂气受任于太阳万物生长楙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合阳之施楙之于六合之内令刚

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正月干之九三万物簇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寅木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

万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为三统【三律皆整寸无余分】

  周礼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阳之声郑注曰黄钟初九也下生林钟之初六林钟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下生应钟之六三应

钟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则之九五夷则上生夹钟之六五夹钟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上生仲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异位者象子母

  十二律起算成法【一寸十分法】

  黄钟九寸【九阳之盛也自一而函三故黄钟位居一而径三分径一者围三则其围九分九其九故八十一为黄钟之长数起于一一则含三故三者数之用是以十二律皆以

三损益之阳不可过故先损三分之一而下生林钟】

  林钟六寸【以三分黄钟之九寸三为十分三分损一去其三寸得林钟之数○三分

  益一上生太簇】

  太簇八寸【以三分林钟之六寸二为一分三分益一则加二寸而得太簇之数○三

  分损一下生南吕】

  南吕五寸三分寸之一【自此以下析寸为分皆以三加之○以三分太簇之八寸为二十四以三约之八为一分三分损一得一十六以三约其十五为五而余一是为南吕之

数○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姑洗七寸九分寸之一【以九分南吕之五寸为四十五又以三乗其余一为三合四十八以三约之十六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六十四以九约其六十三为七而余一是为姑

洗之数○三分损一下生应钟】

  应钟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以二十七分姑洗之七寸为百八十九又以三乗其余一为三分一百九十二以三约之六十四为一分三分损一得一百二十八以二十七约

其一百八为四而余二十是为应钟之数○三分益一上生蕤宾】

  蕤宾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以八十一分应钟之四寸为三百二十四又以三乗其余二十为六十合三百八十四以三约之一百二十八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五百一

十二以八十一约其四百八十六为六而余二十六是为蕤宾之数○三分益一上生大吕】

  大吕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以二百四十三分蕤宾之六寸为一千四百五十八又以三乗其余二十六为七十八合一千五百三十六以三约之五百一十二为一

分三分益一共得二千四十八以二百四十三约其一千九百四十四为八而余一百四是为大吕之数○三分损一下生夷则】

  夷则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以七百二十九分大吕之八寸为五千八百三十二又以三乗其余二百四为三百一十二合六千一百四十四以三约之二千四

十八为一分三分损一得四千九十六以七百二十九约其三千六百四十五为五而余四百五十一是为夷则之数○三分益一上生夹钟】

  夹钟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以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夷则之五寸为一万九百三十五又以三乗其余四百五十一为一千三百五十三合一万二千二百

八十八以三约之四千九十六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四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约其一万五千三百九为七而余一千七十五是为夹钟之数○三分损一下生无

射】

  无射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以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夹钟之七寸为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七又以三乗其余一千七十五为三千二百二十五合四万

九千一百五十二以三约之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为一分三分损一得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以六千五百六十一约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四为四而余六千五百二十四是为无

射之数○三分益一上生中吕】

  中吕六寸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四【以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无射之四寸为七万八千七百三十二又以三乗其余六千五百二十四为一万

九千五百七十二合九万八千三百四以三约之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十三万一千七十二而以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其十一万八千九十八为六而余

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四是为中吕之数也】

  汉志又曰黄钟参分损一下生林钟参分林钟益一上生太簇参分太簇损一下生南吕参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参分姑洗损一下生应钟参分应钟益一上生蕤宾参分蕤宾

损一下生大吕参分大吕益一上生夷则参分夷则损一下生夹钟参分夹钟益一上生亡射参分亡射损一下生中吕隂阳相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八八为伍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二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

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

五百三十六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

  西山蔡先生律吕本原曰按黄钟九寸以三分为损益故以三歴十二辰得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为黄钟之实其十二辰所得之数在子寅辰午申戌六阳辰为黄钟寸分

厘毫丝之数【子为黄钟之律寅为九寸辰为八十一分午为七百二十九厘申为六千五百六十一毫戌为五万九千四十九丝】在亥酉未巳卯丑六隂辰为黄钟寸分厘毫丝之

法【亥为黄钟之实酉之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寸未之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分巳之二百四十三为厘卯之二十七为毫丑之三为丝】其寸分厘毫丝之法皆有九数故九丝为

毫九毫为厘九厘为分九分为寸九寸为黄钟盖黄钟之实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以三约之为丝者五万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约之为毫者六千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

十三约之为厘者七百二十九以一千一百八十七约之为分者八十一以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之为寸者九由是三分损益以生十一律焉【愚按数止于丝以十七万七千一

百四十七三约之也然则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者一为三忽也衍之则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者忽之数也】

  又曰黄钟生十一律子寅辰午申戌六阳辰皆下生丑卯巳未酉亥六隂辰皆上生其上以三歴十二辰者皆黄钟之全数其下隂数以倍者【即算法倍其实】三分本律而损

其一也阳数以四者【即算法四其实】三分本律而増其一也六阳辰当位自得六隂辰则居其冲林钟南吕应钟三吕在隂无所増损大吕夹钟仲吕三吕在阳则用倍数方与十

二月之气相应盖隂之从阳自然之理也【其上昂十二辰分字以上子一丑三寅九是也其下则十二辰分字以下二八十六是也】又十二律起算成法【一寸九分法】

  黄钟九寸【一数之始九阳之盛也故黄钟位居一而围九分九其九故八十一分为黄钟之长九分为寸八十一分为九寸也百一而以三歴十二辰其数一十七万七千一百

四十七为黄钟之实而以寸法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之得九亦为九寸数起于一一则含三故三者数之用是以十二律皆以三而损益之阳不可过故先损三分之一而下生林

钟】

  林钟六寸【法曰丑三分二以三分黄钟之长一为三寸得其二为林钟之六寸○三分黄钟之九寸则三寸为一损一亦得六寸○二黄钟之九寸为十八寸倍其实也以三约

之为六寸三其法也○隂辰居其冲故林钟居未下酉亥丑卯巳故此○以黄钟之实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三分损一得十一万八千九十八为林钟之实○三分益一上生太

簇】

  太簇八寸【法曰寅九分八以九分黄钟之长一寸为一得其八为太簇之八寸○三分林钟之六寸则一为二寸益一亦得八寸○四林钟之六寸为二十四寸四其实也以三

约之为八寸三其法也○阳辰当位自得故太蔟居寅下辰午申戌放此○以林钟之实十一万八千九十八三分益一得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为太蔟之实○三分损一下生南

吕】

  南吕五寸三分【自此以下析寸为分九分为寸○黄钟分法二千一百八十七○法曰卯二十七分十六以二十七分黄钟之长一为三分得其十六以三为一寸则十五为五

寸一为三分故南吕之长五寸三分○三分太蔟之八寸则二寸六分为一损一亦得五寸三分○二太蔟之八寸为一百四十四分倍其实也以三约之得四十八分是为五寸三分

三其法也○以太蔟之实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三分损一得十万四千九百七十六为南吕之实○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姑洗七寸一分【法曰辰八十一分六十四以八十一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得其六十四以九为一寸则六十三为七寸一为一分故姑洗之长七寸一分○三分南吕之五寸

三分则一寸七分为一益一亦得七寸一分○四南吕之五寸三分为一百九千二分四其实也以三约之得六十四分是为七寸一分三其法也○以南吕之实十万四千九百七十

六三分益一得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为姑洗之实○三分损一下生应钟】

  应钟四寸六分六厘【自此以下析分为厘比厘为分○黄钟厘法二百四十三○法曰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以二百四十三分黄钟之长一为三厘得其一百二十八

则二十七分为一寸一百八为四寸三为一分十八为六分二为六厘故应钟之长四寸六分六厘○三分姑洗之七寸一分则二寸三分三厘为一损一亦得四寸六分六厘○二姑

洗之七千一分为一千一百五十二厘倍其实也以三约之得三百八寸四厘又约之为四十二分六厘是为四寸六分六厘三其法也○以姑洗之实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三分

损一得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一为应钟之实○三分益一上生蕤宾】

  蕤宾六寸二分八厘【法曰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以七百二十九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厘得其五百一十二则八十一为一寸四百八十六为六寸九为一分十八为二

分八为八厘故蕤宾之长六寸二分八厘 三分应钟之四寸六分六厘则一寸五分二厘为一益一亦得六寸二分八厘○四应钟之四寸六分六厘为一千五百三十六厘四其实

也以三约之得五百一十二又约之为五十六分八厘是为六寸二分八厘三其法也○以应钟之实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二三分益一得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六为蕤宾之实○三

分损一下生大吕】

  【以下原阙】 #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二>

  【钟之实本数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八三分益一得九万八千三百四为亡射之实○三分损一下生仲吕】

  仲吕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丝六忽【此当折丝为忽九忽为丝○黄钟之数一为三忽○法曰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

四十七分黄钟之长一为三忽得其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则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一寸五万九千四十九为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为一分四千三百七十四为二分二百四十

三为一厘一千九百四十四为八厘二十七为一毫一百六十二为六毫三为一丝六为二丝一为三忽是为三寸二分八厘六毫二丝三忽○三分无射之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丝

则一寸五分八厘七毫五丝六忽为一损一亦得三寸二分八厘六毫二丝三忽○二亡射之四寸八分六厘四毫八丝三而衍之五十八万九千八百二十四忽倍其实也以三约之

得一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忽是为三十二分八厘六毫二丝三忽三其法也隂位倍之为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丝六忽○以无射之实六万八千三百四三分损一得六万五千五百

三十六倍之为十三万一千七十二为中吕之实○以中吕之实本数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三分之余一算倍之亦余二算不能相生故律止于中吕】

  蔡先生曰按吕氏春秋淮南子上下相生与司马氏律书汉前志不同虽大吕夹钟仲吕用倍数则一然吕氏淮南不过以数之多寡为生之上下律吕隂阳皆错乱而无伦非其

本法也○今按郑康成注礼上下相生之说即本吕氏淮南之论又按国语韦昭注于大吕夹钟中吕三吕下皆有本数又有倍数虽用郑氏十分寸之法而加倍之说又不全与郑氏

同但未发明阳皆下生隂皆上生之义又若未尽了然尔

  阳生于子之半而极于午隂生于午之半而极于子黄钟应干之初九故位居子林钟应坤之初六当位居午而午亦阳也故避而居未黄钟隔八而下生林钟林钟隔八而上生

太蔟三者皆全寸故为三统天阳也地隂也而人亦阳也人虽生于地而上同于天之阳此见天人之合而人可与天比徳也

  六律亦谓之六始六吕亦谓六间夹钟又曰圜钟林钟又曰函钟南吕又曰南事仲吕又曰小吕

  汉志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法用铜髙一寸广二

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髙一分广六分长十丈○量者龠合升斗斛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为龠合十合为升十升为

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庣吐雕反方一尺过九厘五毫然后成斛】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状似爵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

左一右二隂阳之象圜象规重二钧声中黄钟○衡权者铢两斤钧石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此法乃古法而

度量之器乃汉制】

  五礼见周礼大宗伯【正文按周礼注字取郑王昭禹礼注通典春秋纂例礼书】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其别有十二】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禋之为言烟燔燎升烟所以报阳又曰精意以享为禋昊天上帝冬至于圜丘祭之又以春孟祈谷于上帝礼神之玉以苍璧牲用一犊币用缯丈八尺牲币各随玉色器以瓦

爵以匏藳秸及蒲为借神席】

  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积柴以实牡体上下三祀皆同日坛王宫月坛夜明牲币俱赤玉以圭璧凡祭日月嵗四迎气之时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一也二分祭日月二也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

以月三也十月祭天宗合祭日月四也四时之祭二分二合星谓五纬辰谓日月所防十三次星辰盖于祭天宗时祭之天宗谓日月星辰之类天之宗也又周仲秋祭灵星秋分享寿

星南郊亦是】

  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槱积也积薪而燎牲同上司中三能司命文昌宫星或曰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或曰中能上能风师箕星雨师毕星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

师于国城西南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于国城西北】

  以上祀天神 #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隂祀自血起贵气臭也不言祭地此皆地示祭地可知○夏后氏以五月祭地示殷以六月祭周夏日至礼地示于泽中之方丘在国北黄琮黄犊黄币○其神州地示谓王者

所居吉土两圭五寸有邸黝犊黑币北郊筑坛名泰折○社者五土之神五土者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各吐生物羣生赖之又曰土地之神能生五谷稷者五土之中特以原隰以

此生五谷功多稷为五谷之长故名其神表言其处能生谷也共工氏子勾龙能平水土故祀配社烈山氏子柱能殖百谷故祀配稷汤迁柱而祀弃周制天子三社大社王社亳社诸

侯三社国社侯社亳社大夫一社社稷坛皆北面函圭有邸天子太牢诸侯少牢黝色黒币日用甲三献○王昭禹曰门户司出入之神中霤司居处之神灶司饮食行司道路人资之

以安故祀之户以羊灶以鸡中霤以牛门以犬行以豕嵗徧○五岳升血两圭有邸五寸少牢牲币各随方色器用蜃五献不言四渎或省文】

  以貍沈祭山林川泽

  【祭山林貍祭川泽沈】

  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疈辜疈牲胸而磔之以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即蜡祭也八蜡以记四方一曰先啬田祖也若神农为王二曰司啬若后稷为位三曰农田畯也古之先教田者四曰邮表

畷田畯为邮亭督约百姓处五曰猫虎迎猫为食田鼠也迎虎为食田豕也六曰防为障水也七曰水庸沟也八曰昆虫螟蟊之属能为谷害者索鬼神而致百物百物谓岳镇海渎五

土井泉能云雨有功益于人者动物羽臝毛鳞介四灵等】

  以上祭地示 #

  以肆献祼享先王

  【肆者进所觧牲体谓荐熟时也献献醴谓荐血腥也祼之言灌也以鬰鬯灌地谓始献尸求神也此禘祭也以夏之孟月为之不知年数】

  以馈食享先王 #

  【馈食主于有黍稷互相备也肆献以牲体为主馈食以熟食为主凡祭者必祼下四者皆同此祫祭也三年一祭行于冬】

  以祠春享先王 #

  以禴夏享先王 #

  以尝秋享先王 #

  以烝冬享先王 #

  【此四时常祭】

  以上享人鬼 #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其别有五】

  以丧礼哀死亡 #

  【亲者服马疏者含禭】

  以荒礼哀凶札 #

  【荒人物有害也礼曰嵗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以吊礼哀祸烖 #

  【神所示为祸天所毁为烖吊以慰之也】

  以禬礼哀围败 #

  【国见围师败绩同盟者会合财货以更其所丧】

  以恤礼哀冦乱 #

  【兵作于外为冦作于内为乱恤以救之】

  以宾礼亲邦国【其别有八】

  春见曰朝 #

  【此以下六礼以诸侯见王为文○朝在春东方诸侯朝犹早朝之朝欲其来之早】

  夏见曰宗 #

  【南方诸侯宗尊也】

  秋见曰觐 #

  【西方诸侯觐勤也】

  冬见曰遇 #

  【北方诸侯遇偶也若不期而俱至】

  时见曰防 #

  【无常期诸侯有不服王将征讨既朝觐王为坛于国外合诸侯而命事】

  殷见曰同 #

  【殷众也十二嵗王不廵狩则六服尽朝既毕为坛合诸侯以命政】

  时聘曰问 #

  【天子有事乃聘之】

  殷覜曰视 #

  【一服朝之嵗以朝者少诸侯使卿以大礼众聘焉】

  以军礼同邦国【其别有五】

  大师之礼用众也

  【用其义勇】 #

  大均之礼恤众也

  【其地政地守地贡之赋所以忧民】

  大田之礼简众也

  【因田习兵简阅车徒】

  大役之礼任众也

  【筑宫室任其力】

  大封之礼合众也

  【正封疆沟涂所以合聚其民】

  以嘉礼亲万民【其别有六】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有食宗族饮酒之礼所以亲之】

  以昬冠之礼亲成男女

  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射礼虽王亦立宾主天子在学时亦有朋友】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朝聘者】 #

  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

  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异姓王婚姻舅甥】

  右五礼皆周制其随时损益虽不尽与唐虞同然亦皆其遗法也今存者惟周礼耳观此则可见古礼之大槩矣

  典命云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誓谓天子命之为树子也降一等谓公子如侯侯子如伯之类今注世子执纁以未誓者言也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国之君今不言皮虞周礼异也凡帛其长一丈八尺两而合之为卷五卷凡十端共为一束三入为纁浅绛也赤与黄色六入为黑而有赤色【以下原

阙】

  直寛刚简及臯谟九徳皆是言其天质之善或学而成此质者则如此防其过济其不及若性质乖戾卑下者又不在此

  汉志商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触也物触而出戴芒角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徴祉也物盛大而繁祉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四声为宫纪

  五声生于黄钟黄钟为宫而管九寸九之则其数八十一三分去一益一下生上生至于角而止角不能生宫者君不可先亦仲吕不能生黄钟之义也宫君象也处于中君之所

也向明而治君之道也故损而首生徴自徴而商羽角象天道之左旋也以宫商角徴羽为序而配以君臣民事物以数之多寡为先后也民居左养民当以仁也臣居右臣所守者义

也事居前理事尚明也物在后不以物为先也其配于律如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徴南吕为羽顺数多寡之序言也以律相生之序则又顺宫徴商羽角相生之序言

之也

  主朔易者坎也为果蓏者艮也震竹而防木也蚕火精也瓦土类也兑金而干玉也故八音之配如是也匏竹则木类也金石则土类也东生之方也西凝之方也丝成于夏而革

成于冬也亦各从其类也

  百揆辅弼君身总摄庶政故居一民以食为天故后稷居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故司徒次之道之不从齐之以刑故士次之工以备器用亦以率天下之工也故

工次之山林川泽草木鸟兽各得其序所以养生送死故虞次之衣食足教化行刑罪逺器用良牲杀备然后可以行礼故秩宗次之礼以节其外乐以和其中故典乐次之礼乐达于

天下则徳言兴善行立故纳言次之此九官之序也

  尧典四钦字舜典亦四钦字钦明文思史臣颂尧之全徳也钦哉钦哉史臣颂舜用刑之善也余五钦则戒人是皆尧舜躬行心得之余措诸人者也尧舜之圣亦惟钦而已矣读

二典者之所当知而日用之所当先也

  读书丛説卷二 #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说卷三     元 许谦 撰

  大禹谟 #

  三谟皆陈于帝舜之前乃舜典之余事禹谟自格汝禹以下舜晚年事以禹王天下故在臯益前

  允若兹一章万邦咸寜以上以效验言稽于众以下以工夫言稽众从人则嘉言罔伏不虐无告则万邦咸寜不废困穷则野无遗贤后臣克艰禹本两平说舜则归重于已谓惟

尧时克其意若曰惟后克艰厥后则臣克艰厥臣

  东莱先生曰不虐不废不必横政暴刑也哀怜矜悯之心有一毫精神念虑不到是废之虐之也

  益曰吁一章五罔三勿二无皆儆戒之目作四节看上三罔属儆戒无虞一句盖此三者多失于无事之时三勿自为一节歴数之也下二罔属百志惟熈一句盖违道从欲只为

私意锢蔽私则志不广矣若所见者大必不违道从欲要在道欲二字上下两句又结上三节谓于是八者无怠无荒则四夷皆来王矣

  六府蔡传谓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以补其不足如濬川设防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斩冰出冰以节隂阳气之类然颇费力金先生曰礼记殷制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

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盖本有虞氏之旧制也土木水三司其名不易司草则谷府司货则金府司器则火府镕冶之事也郑氏谓在周则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

司草稻人也司货丱人也在虞岂非司空朕虞后稷共工之职欤或九官之外自有专司六府者欤或当时六府以事而名不必专职欤六府各脩其职矣而政事之大有三焉教之以

正其徳通之以利其用节之以厚其生此三事所以同天下也故谓之和正徳则厚典庸礼之事如司徒敷教伯夷降典后防典乐士制百姓皆是利用即同律度量衡懋迁有无化居

之事厚生则制用均节之事如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三十年之通民无菜色是也旧说三事既指人力之为六府乃指五行自然之利非类例矣

  念兹在兹四句蔡传禹自道也金先生谓禹勉帝舜念之谓念之也熟则虽舍之而不可易言之也熟则虽外之而不可违如此则与上下两念字相应而三念字皆是一意

  降水儆予一章总言功徳二字成允成功汝惟不伐嘉乃丕绩皆以功言也克勤俭不满假汝惟不矜予懋乃徳皆以徳言也

  成允成功能成其实成之功也

  汝惟不矜不伐四句言禹惟其不矜不伐故天下莫与争能争功盖矜伐者自有其能与功也凡物据以为己有则人亦将据之故有争我不以为有而无所据则无迹之可寻人

何从而争之乎故禹之功能虽极大人竟莫能指而与之争相上也又一说禹惟但不矜不伐而已而人之功能自然无出其上者况敢争乎

  人心可善可恶理欲皆可包在里许目视耳听鼻臭口味四肢之奉皆是道心则一于理而不杂以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也精则于凡人心之所接处事事察之极精而知理

欲分晓一则专守于理而不使一毫私欲间于其间其及于事物信能执其中矣精是知得到一是守得坚中是行得及如此即纯是道心然亦未尝出于人心之外但无私耳

  弗询之谋金先生谓己之谋也人言无考于实者勿听己谋不询于众者勿庸

  臯陶谟 #

  曰若稽古尊辞也尧舜禹臯其徳与位固有不同而史臣皆以此称之盖于此下各叙徳而后及功者二典法也尧舜之徳固又非禹比禹虽亦有帝位而谟中所载实虞廷事故

禹谟但叙其功而不言徳臯陶始终臣道也故但叙其言而又不及其功此盖史臣之意也

  史臣以臯陶所言允廸厥徳谟明弼谐两语明臯陶之谟亦以见臯陶之徳而一篇纲领亦惟在此两句慎厥身脩惇叙九族安民及天叙以下皆廸徳之类也庻明励翼知人及

九徳以下皆明谐之类也然廸徳则可以知人明谐则可以安民而知人之目其末戒以兢兢业业则又廸徳之事安民之目其中有服刑之用则又明谐之事虽分言互言各有条理

大要不过两端耳

  九徳金先生曰自寛以至彊九者气质之性也自栗以至义九者变化进修之学也有上九者而无下九者以济之是气禀之偏非所以为徳之中也

  【以下原阙】 #

  我躬行心得而措诸彼亦使之惇五典庸五礼而已至于人蹈典礼而有徳则命五服以章之悖典礼而有罪则用五刑以讨之用赏用刑所以劝戒使人皆归于徳也而赏刑之

政事则当勉而又勉者也四天字皆言出于天理之自然而不敢忽不敢容私于其间者也

  天聪明至敬哉有土一章此专戒君所以当廸徳者也明威天之所以加于君身者也天难谌命靡常善则降祥不善则降殃必然之理也天岂有意哉亦以民为聪明尔勑我自

我之不惇庸命徳讨罪之不当则民怨而天怒矣末又明言之曰天人一理上下通逹无有少间有土者可不敬哉能敬则能安民矣

  益稷

  四载蔡传水乘舟陆乗车泥乗輴山乘樏此从古注说陆徳明曰輴丑伦反樏力追反疏曰史记河渠书泥行蹈橇【音蕝】山行即桥【丘遥反】徐广注桥一作輂【几玉反

】尸子云泥行乗蕝汉沟洫志泥行乗毳【与橇同】山则梮【居足反】如淳谓毳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韦昭谓梮木器也如今轝牀人轝以行又按夏本纪泥行乗橇山行乗檋

然则輴与橇毳蕝为一物板置泥上也樏与桥輂檋梮为一物木牀人轝以行也

  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金先生曰止者静也谓未动之时安犹保养也几事端之防也康安静而不为也大抵君心当静止无为之时必安静以存养之惟当察

其几防之端亦惟当守其康靖无为之规其为之辅弼者亦于此时当致其忠直之益必如是而后可以善其动动而惬乎人心之同然

  股肱耳目应翼为明听辅翼以肱言为行也以股言明以目言听以耳言

  宗彛宗庙之尊彛也有六彛虎蜼各居其一虎取其义蜼取其智防彛于衣则取其孝也

  疏郑氏云性曰采施曰色以本性施于缯帛故云以五采施于五色

  唐虞之礼不可考今凡言礼者皆周礼尔臯谟五服与五刑对言主于诸侯卿大夫士而言之益稷十二章则兼上下言之也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其衣服皆以其

命数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衣服皆视其命数郑氏推王之上士三命

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享先王衮冕享先公飨射鷩冕祀四望山川毳冕祭社稷五祀希冕祭羣小祀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子男

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自冕而下盖王之三公卿大夫曰出封加一等则在王朝为降一等是三公鷩冕孤与卿毳冕大夫希冕矣司服所谓孤卿大夫者诸侯之

孤卿大夫也先儒以郑氏所言周升三辰于旂服则自山龙以下者臆说也大裘之上亦蒙以衣然则备十二章之服欤总是而言之则十二章之服独王祀帝之所用衮冕则王之享

先王也上公也鷩冕则王之享先公飨射也侯伯也王之三公也毳冕则王之祀四望山川也子男也王之孤也卿也希冕则王之祭社稷五祀也王之大夫也公之孤也冕则王之

祭羣小祀也王之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公侯伯之卿也大夫也士也子男之卿也大夫也命数不同而同服其服者则缫旒有异也虽周制如此其必有所本唐虞之制从可知矣

  絺字古注勑其反葛之精者疏读为黹紩也黹展几反紩直质反缝也蔡传从之则是以缯为裳而以线紩之也

  蔡传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谓衣则日月为尊裳则黼黻为尊也疏云衣在上为阳阳统于上故尊在先裳在下为隂隂统于下故重在后天子诸

侯下至黼黻大夫粉米兼服藻火是上得兼下也士不得服粉米大夫不得服黼黻是下不得僭上也

  乐有四节曰升歌曰笙入曰间歌曰合乐升歌者工升自西阶歌某诗是也笙入者工以笙入于堂下奏某诗是也间歌者堂上歌某诗堂下笙某诗一歌一笙相间而行也合乐

者堂上堂下之乐竝作也升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通之为十二而谓之九成者升歌笙入共为三成也盖间歌合而言之为三终分而言之为六终与升歌笙入同也

是六终乃为三成合乐三终则六终具其中矣故谓之三成

  书言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盖咏时击磬拊琴瑟也此是说升歌【三成】言下管鼗鼓笙镛以间盖间时奏笙堂下而随之管鼗鼓镛也此是说间歌【三成】言箫韶九成

鳯凰来仪此是说合乐【三成】

  以上九成不言笙入者笙入与升歌共为三成故不言

  读书丛説卷三 #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说卷四      元 许谦 撰

  禹贡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四>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四>

  禹贡专为纪治水之成功而并及贡赋之数故九州纪水道土色田赋之等贡物贡道为详余皆或见或不见古史言简而意宻则又有言外之意惟冀梁雍言山独详诸州不言

者天下之势西北髙而多山故也徐虽言山乃蒙羽之小者又止言艺则不专主于山冀青梁不言泽者冀梁多山而地峻青边海而水易泄故三州无泽也雍虽多山而猪野在其

西北之偏黄河之外地形稍下故有之也荆豫梁不言原隰者诸州有大泽者无原隰有原隰者无泽州彭蠡太湖其浸甚大荆州云梦阔数百里豫之荥波菏泽孟猪皆巨浸则

原隰之地固少矣兖徐雍二者皆有者兖止言宜桑之土耳而雍则猪野在河外原隰在河内相去甚逺惟徐之东原不同东原地甚卑常有水患虽曰原其实下湿谓居济之东而稍

高尔梁州二者皆无者为多山而下不足猪水且无旷平之地也梁雍无篚者多山之地惟出兽皮而所织为罽不假于篚也兖荆豫不言夷者凢地接于山海边垂之地则有夷豫居

天下之中荆虽居于南而禹贡之地不逾岭兖虽在东北而其东南则接青徐西北皆冀境故三州无夷也兖徐独言草木者三州在东方皆河淮江之下流被水特甚草木不生今

水旣泄而生草木故特书此以表地平也至于冀之不言境域及贡篚则传已言之矣

  书随山九条八法

  旣载  冀旣载壶口

  治   冀治梁及岐 #

  至于  冀至于岳阳【旣修太原云云】 雍至于鸟鼠其艺  徐蒙羽其艺

  旣艺  梁岷嶓旣艺

  旅平  梁蔡蒙旅平

  旣旅  雍荆岐旣旅

  旣宅  雍三危旣宅

  书治水十五条十一法

  至于  冀至于衡漳

  旣从  冀恒衞旣从    雍漆沮旣从防同  兖灉沮防同

  攸同  雍沣水攸同

  其道  青潍淄其道

  其乂  徐淮沂其乂

  旣入  三江旣入

  豫伊洛瀍涧旣入于河

  旣道  兖九河旣道   荆沱潜旣道

  梁沱潜旣道 #

  孔殷  荆九江孔殷

  旣西  雍弱水旣西

  属   雍泾属渭汭 #

  书泽十条八法 #

  旣泽  兖雷夏旣泽

  旣猪  徐大野旣猪    彭蠡旣猪

  豫荥波旣猪 #

  底定  震泽底定

     豫菏泽 #

  被   豫被孟猪 #

  至于  雍至于猪野

  土   荆云土 #

  乂   荆梦作乂 #

  书原隰七条六法

  旣修  冀旣修太原

  厎绩  冀覃懐底绩   雍原隰底绩

  旣作  冀大陆旣作

  旣蚕  兖桑土旣蚕

  广斥  青海滨广斥

  底平  徐东原底平

  书土十一法 #

  土色五 白【冀 青】 黒【兖】  赤【徐】

  青【梁】   黄【雍】

  土性六 壤【冀 豫雍】 坟【兖 青】 坟垆【豫 有性无色】

  埴坟【徐】  涂泥【 荆 皆有性无色】

  黎【梁 细而踈也】

  旣二十一 #

  书山四 旣载一【冀旣载壶口】   旣艺一【梁岷嶓旣艺】

  旣旅一【雍荆岐旣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旣宅一【雍三危旣宅】

  书水八 旣从二【冀恒衞旣从雍漆沮旣从】 旣道三【兖九河旣道

  荆沱潜旣道梁沱潜旣道】    旣入二【三江旣入

  豫伊洛瀍涧旣入于河】    旣西一【雍弱水旣西】

  书泽四 旣泽一【兖雷夏旣泽】 旣猪三【徐大野旣猪

  彭蠡旣猪豫荥波旣猪】

  书原隰三 #

  旣修一【冀旣修太原】 旣作一【冀大陆旣作】旣蚕一【兖桑土旣蚕】

  书草木一 #

  旣敷一【篠簜旣敷】

  书夷一 #

  旣略一【青嵎夷旣略】

  底六

  底绩三 【冀覃懐底绩雍原隰底绩】

  底平一 【徐东原底平】

  底定一 【震泽底定】

  底贡一 【荆三邦底贡厥名】

  惟字三十有四当有三义

  语助三十 #

  州名之上八【冀无】  厥土下五【冀

  荆 豫雍】      厥田下九

  厥赋下一【冀】    草木下四【兖草繇禾

  条 草夭木乔】     厥贡下三【徐惟土惟金雍惟球琳】

  训及三 #

  青海物惟错    羽毛惟木荆惟金三品

  训独一 #

  只荆州惟箘簵楉之惟以三邦底贡厥名观之当作独义

  山总四十有二 #

  正导二十有七 #

  岍   岐    荆山【北】

  壶口  雷首   太岳 #

  厎柱  析城   王屋 #

  太行  恒山   碣石【正隂列十有二】西倾  朱圉   鸟鼠

  太华  熊耳   外方 #

  桐栢  陪尾【次隂列八】嶓冡

  荆山【南】 内方   大别【次阳列四】岷山  衡山   敷浅原【正阳列三】

  杂见十有六 #

  梁   岐【冀】   岱【青】

  蒙   羽    峄【徐】 #

  蔡   蒙【梁】   终南

  惇物  三危   积石 #

  龙门  昆崘   合黎【雍】

  大伾【兖】 #

  水总四十有二 #

  正导九 #

  弱水  黒水   河 #

  汉   江    济 #

  淮   渭    洛 #

  杂见三十有三 #

  洚水  漾    沧浪 #

  三澨  沱【梁州沱】  澧

  九江  沇    汶 #

  泗   沂    沣 #

  泾   漆    沮【雍州沮】

  涧   瀍    伊【以上水】

  衡漳  恒    卫 #

  灉   沮【兖州沮】  漯

  潍   淄    三江 #

  沱【荆州沱】 潜【荆州潜】  潜【梁州潜】

  桓   沔    流沙 #

  泽总十有一 #

  竝见前图【兖徐雍各一 荆各二豫四】

  原隰总九 #

  七见前图【冀三兖青徐雍各一】

  东陵       陶丘 #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四>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四>

  甘誓

  周礼小宗伯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注曰王出军必先有事于社及迁庙而以其主行社主曰军社迁主曰祖春秋传曰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曽子问曰天子廵守

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五子之歌 #

  逸者纵肆而不收敛豫者悠惰而不恭敬故以灭其本

  有之徳下文盘游方说游乐

  夏都安邑在河北冀州之境穷国在穷石居安邑之北太康十九嵗【据前编】度河而南畋故羿拒之于河不使北归羿遂有河北之地称帝夷羿而河南仍属太康夏国犹存

也故五子但惜冀方之防后十年太康崩仲康立十三嵗崩夏后相立八嵗寒浞烹羿而据其国王相二十八嵗浞弑王自作歌之嵗计三十二年而浞灭羿又二十年而浞灭夏

  征

  官师相规至邦有常刑皆遒人狥于路之言也此正先王之所谨臣人之宪而修辅者疏云平等有阙犹尚相规见上之过谏之必矣百工之贱犹令进谏百工以上不得不谏矣

  自政典之上截断以下为誓师之辞天子威命以上使士众同心同力钦承威命以毋犯政典先后时之诛火炎昆冈以下戒其多杀当择善恶威克厥爱以下戒其纵缓其尔众

士懋戒哉一语总结上文

  政典以下是戒士众毋太过毋不及然有两意先时者训轻进而邀功不及时者谓失期而怯敌皆是致败之道此以军阵言火炎昆冈戒威锋猛暴爱克厥威戒威武不振此以

气势言

  读书丛说卷四 #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说卷五     元 许谦 撰

  汤誓

  汤誓一篇首尾皆以天命言盖生成万物者天之道而福善祸淫者亦天之道也为君者体天而教养其民而仁爱之心流及庻彚能叅赞化育者则可谓之天子天则锡之福居

于其位而暴虐烝民是逆天生生之意尸其位而不克肖天不能任责则天必降之祸易有徳者而任之

  絶命受命虽曰圣人之心与天为一其感召契合之妙有非人所能知者然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亦以彼之恶极天下之人无不怨我之仁至天下之心无不归只就民心上看天

意得时即动动则如意即是受天命张子所谓间不容髪者盖非圣人之聪明睿知洞见天理人心而有一毫私意于其间者则为妄作僭乱其间何啻千里

  汤誓止是誓亳众所以有不恤我众夏罪其如台之语可见天下皆怨桀独亳众乐汤之化不知有桀之暴故也

  仲虺之诰 #

  人之所不能为者汤能为之是其勇人之所不能知者汤能知之是其智

  矧予之徳为句朱子曽有此说谓况存我之徳彰著人之言诵我之徳者满于听闻

  徳懋懋官功懋懋赏懋勉也人能勉于徳者则以官勉之能勉于功者则以赏勉之此古注之意

  用人惟己谓用人则取人之善为己之善是则有小善者无不用之但欲成我之徳尔

  自邦乃其昌以上释汤慙之辞徳日新以下勉汤之辞佑贤以下八事正汤所以得天下之道惟其贤徳忠良者则佑辅显遂之弱昧乱亡者则兼攻取侮之是其赏罚皆得其当

无非奉天命顺天道而为之所谓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也兼攻取侮即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事推亡固存谓凡可以亡国之道汤皆推而去之凡可以存国之道汤皆固而守之此邦

国乃如此其昌也此正赞汤之徳谓其顺天有功于天下而不必慙之意

  王懋昭大徳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金先生曰此承徳日新之意而言也懋昭即日新之推也中者无过不及之正理举天下事物莫【以下原阙】

  秋之辞有曰凡天子崩诸侯薨既殡而嗣子为君康王之诰是也未就阼阶之位来年正月朔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书是也啖子所言周礼也三代之礼相因此礼其有

自来矣祠者祭告之名先王厥祖皆汤也自伊尹而言则曰先王自太甲而言则曰厥祖此太甲即位改元之初伊尹欲发训以告故特行此礼盖非常礼也防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

稷越绋而行事嗣君固不得行祠事而臣子一也伊尹亦安得吉服以摄祀乎成王崩太保逆子钊入翼室越九日王与太保皆麻冕受传顾命见诸侯乃释冕及防服召公为之也伊

尹将陈烈祖之徳官刑之制质之于汤主而告之故特祠焉此伊尹召公变礼行权非可执常礼议之也汤之崩虽不可考知在何月三祀十有二月以冕服奉嗣王归亳盖适当除防

之初则元祀十有二月汤犹未葬也直告于殡宫尔伊氏盖尧之后尹其名也侯服甸服羣后近畿之诸侯也冡宰大宰卿之长也百官总已以听冡宰谓百官各总己之职以听伊尹

之训斯与孔子之云辞同而意异者也伊尹之训虽主于告王而官刑之戒盖亦兼告羣后之官故史臣之序如是

  古注以太甲继汤立者则是谓逾月而改元者非蔡氏辨之甚详蔡氏谓太甲继仲壬而立者则非胡五辨之甚详

  三风十愆疏曰舞及游畋得有时为之而不可常然故三事特言恒歌则可矣不可乐酒而歌故以酣配之

  圣谟洋洋嘉言孔彰圣人之谟训固广大而难窥测如官刑之嘉言则甚彰著易见

  太甲

  伊尹之徳与汤竝而孟子曰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髙宗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然则尹又汤之先觉者汤之所以受天下为天下王而尹不与者特以势耳汤为诸侯

而尹则匹夫故也其奉天命而伐夏救民谋猷措置及立国之规模皆汤尹并其功劳及汤既没故尹独以天下为己任其告太甲之言大率多有己与汤同其天下之意其丁寜告戒

太甲使之母坠失基业者尤谆谆也后三篇皆此意

  金先生说钦厥止之止与益稷安汝止之止皆作此心静止未发未接物时说谓于平日不接物而心静之时以敬存此心使之虚灵专一故于接物之际动皆中理钦者敬也上

慎乃俭徳戒其骄奢惟懐永图戒其苟且若机张省括于度戒其轻发故于不接物时戒其敬而动则率乃祖之攸行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二惟字作接语辞看言逆于心毋以为怒必求诸道合于道者宜从之言逊于志毋以为喜必求诸非道不合于道者去之逆耳之言非必可从逊

志之言非必可违故又在求于道专以道为中

  咸有一德 #

  监于万方啓廸有命眷求一徳俾作神主有命是始初天赋之以清淳之美质徳是作为止于至善者正如中庸言天下至圣先曰聪明睿知足以有临是以质言其下仁义礼知

四者是以徳言也盖天降生人其得气之清而聪明睿知亦时有其人但能全其徳者少既曰汤武反之则知有美质失而不能反者亦多矣天既厌夏于是监观万国凡有命者皆开

啓廸使之全其徳而又独求万行全善圣徳具备者眷念之俾作祀神之主于是得汤与尹焉其语意有如孟子出乎其类防乎其萃两语

  啓廸有命受天明命两命字所指不同上命字气兼理下命字全以理言有命是天降生人之命是理气兼有明命是俾作神主之命是汤徳之全动与天理合而天自然归之独

以理言明命当与上命靡常之命同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徳惟吉凶之及于人未尝僭差在人为善不善尔惟天之降灾祥亦无他在徳之一不一尔僭祥当两读疏云指其已然则为吉凶言其徴兆则

为灾祥吉凶已成之事指人言之故曰在人灾祥未至之徴行之所招故言在徳吉凶已在其身故不言来处灾祥自外而至故曰天降其实吉凶亦天降也

  徳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蔡氏之意曰徳者善之总称善者徳之实行一者其本原统防徳兼众善主于善故得一本万殊之理善原于一协于一故达万殊一本之妙金先生之意曰徳指行言善指理言

一指心言协参防考比之意古今之徳皆可师而制行不同不可拘一定之师在于择其善而已天下之理虽善而随时取中则又不可拘一定之主所以参防考比之者又在于此心

之克一而已盖古今徳行或柔或刚或正直或清或和或无为或勤劳在我不可拘一定之法必择善者从之然善无定主均一事也或施之彼时则为是施之此时则为否均一节也

或用之此事则非或用之彼事则是所谓时中是也所以参比防同之者非纯诚有定之心其孰能精择而无差也哉

  蔡氏徳善一皆以理言专主一本万殊之说其说浑融恐用功者难见入头处且本文谓徳主善为师是师善以成徳也若曰徳兼众善则善为徳之子目于主而师之之义恐有

防碍于下两句用功恐为尤难当从金先生说则条理分明而脉络贯穿学者可以为用功之方矣

  金先生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徳即前可以知后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即小可以知大盖人之修徳岂止尊一身安天下利一时而已至于庙享百世不祧亦其余泽也长万夫者尚

可观其政之善恶况为天下之君或有小恶乃谓人之不知乎深勉戒之也

  末三句只一意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者举凡天下之民有一人不得遂其生其情无所告诉不得上达盖因自广狭人所以致此是则徳泽不能尽徧不能成平治之功矣

  盘庚

  五邦盖汤居亳一仲丁迁嚣二河亶甲居相三祖乙迁耿四徙邢五自嚣以下皆河北地

  由说文作甹木生条也蘖与枿同伐木余枿谓斫髠而复生

  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汝何不以所闻于古后者而思念我今日之事乎

  用降我凶徳金先生曰犹传所谓有汾浍以流其恶国语所谓沃土民不才瘠土民好义之意盖消斯民沉溺重膇之疾而絶后世骄奢淫侈之风也

  篇末朕志絶句则若否一字如传意或否字絶句则若为虚字谓告汝以我之志及非我之志者汝皆当钦之

  说命

  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知道固谓之明哲然岂徒知而已实欲见之辞令事为以为民之准则使人法而行之可也

居天子之位而君临万邦百官之所承仰法式王出言则为命令今王固以明哲之资君万邦乃黙不发言则臣下无所禀令而王亦失为君之道矣

  恭者敬身以处黙者不言而居思道者思天下之理惟其思之精故此心诚敬纯一通于神明心为人身之主宰帝则天之主宰也天者理之所自出帝则理之妙而莫测者也此

心诚敬与理为一则自然达于神妙而说之心亦纯诚无间者也故高宗梦帝赉良弼惟在于说此以心感心以理融理而莫可以常情观者也

  傅氏本尧之后说盖姓伊祁而傅氏也或曰说不知其本姓氏以筑于傅岩以地为氏

  若金用作砺钝则欲使之锐谓事有所不得行而求辅其决此以行言也若济用作舟楫阻则欲使之通谓理有所不能明而求辅其通此以知言也若旱用作霖雨枯澁燥竭欲

得其沛然谓义理未融而求其滋助以致于化此以涵养言也

  金先生曰若药弗瞑厥疾弗瘳谓言不直则己之宿疾不除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谓知不明则行有所不遂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天者理之所自出故王者法天象莫大于天虽无所不覆而化育万物者亦岂自用凡日月星宿雨露

风霆皆所以为天之用而代天之行者也王者虽处至尊之位岂能以一人之聪明徧及庶物故树立君长以共治之皆奉顺天道而为之也虽位有尊卑皆在民之上岂惟使其身安

康豫乐而已正欲其治民也二语总指有位者而言下文四惟字则归重于王圣王上法于天则臣敬顺而民从治精神运量命令举措稍爽于天则下有不得其所者矣

  惟天聪明下四惟字有三意第一字起语辞第二独意三四则接语辞惟口起羞下四惟字则歴数之辞

  干戈省厥躬谓欲以干戈加于人则先当自省其躬在我之徳已至泽已加于人而有不顺者则动而丕应厥志者在我者有一毫未尽则在彼有辞而【阙】

  读书丛説卷五 #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

  钦定四库全书 #

  读书丛说卷六      元 许谦 撰

  泰誓上 #

  读泰誓者有三大条目当先辨其一旧说以虞芮质成为文王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武王立仍冐文王之年而不改元至三年观兵孟津盖因书九年大统未集及史记伯夷

传父死不葬而附合书序十有一年之说此不可信蔡氏已辨之其一小序十有一年武王伐殷经十有三年春大防于孟津孔氏谓序十一年为观兵经十三年伐纣欧阳公从序以

为经误此说非当从经蔡氏亦已辨其一王曰蔡氏以为史臣追称此说非也汤武知天命已去桀纣而归己故正位号以天子而伐独夫若犹用旧名则是诸侯而伐天子岂足号令

天下哉泰誓牧誓武成诸篇证验明白蔡氏皆曲为之说故反有滞碍类上帝告皇天天子之礼也予一人天子之名也六师天子之六军也岂特此哉如曰有道曽孙周王发又曰昭

我周王若当时未称王史何故破碎本语一一改之

  命我文考肃将天威作一句谓皇天命文考使敬将天威以定天下或考字絶句则谓皇天既怒纣则命我文考矣文王于是敬将其天威欲有为而未集

  以尔友邦冡君观政于商师能左右之曰以之以谓武王率诸侯事殷以观殷之政事视其能悛恶与否非谓有所窥伺也

  牧誓

  车上五兵戈殳防酋矛夷矛戈长六尺六寸次殳长寻有四尺自是而上各益四尺至于夷矛则长二丈四尺

  崇尊之也长居人之上也信任而使令之是皆左右便辟用事者又甚则使之有位而居大夫卿士之任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六>

  大禹法象文止于前十句其初一曰至次九曰二十七字是箕子对武王陈述之辞其后九畴之目亦禹之经箕子陈之时敬见于后

  十有三祀以见武王于伐纣之后既释箕子之囚即访之

  箕子殷所封爵邑武王克商封先代之后及功臣殆徧而经不言封箕子盖箕子不臣周而武王亦遂其志故止仍其旧邑而已

  王问天隂定下民而辅合其居正我不知其秉彛人伦之所以能叙者其意若曰天生民之初无言语以告训无声色以警示而民之彛伦自然有叙其所以然如何盖极本穷源

之问也意武王惟知箕子之有道知天未必豫知箕子有洪范之传也傥先知世有洪范之传武王安得不深造其理而直待问于箕子乎箕子之对若曰天道所以流行不息者五行

也其生物者亦此也人禀五行之气以成形禀五行之理以为性然则令彛伦所以叙者乃天道之自然不待谆谆命之而不可以逃者也故九畴之叙者五行次即及五事余亦皆不

外乎【以下原阙】

  酸木实之味辛金气之味今于五金之器盛物乆而后见惟铜为甚甘则谷味为多以上圣贤取用之意各自不同观造化者不可执一此类可见五味唯木实皆有于此又见五

行之中又各具隂阳五行

  蔡传五行有声色气味水之声羽色黑气朽火之声徴色赤气焦木之声角色青气羶金之声商色白臭腥土之声宫色黄气香味则经文是也

  恭从明聪睿金先生曰五事之则肃乂哲谋圣金先生曰五则之功谓修五事之效也从者顺于理也明聪谓无不见闻是于见闻者极知其善恶耶正所谓视逺惟明听徳惟聪

是也睿者通乎微以一事言也圣者无不通以万事言也自通一事以至于万事自睿以至于圣圣所以为效也总而言之睿似贯圣似一见事之明所以为知哲听事之详所以成我

之谟谋

  五行五事第二重皆言曰第三重皆言作五行之曰谓其自然如此也五事之曰谓其当如此也言作则皆谓驯致以至如此也

  用八政总曰农民以食为天也故食居一孔传农厚也盖非训农为厚谓农所以厚民也货非必金玉珠贝也布帛亦货也食以养其口非布帛不足以养其体故货居二此二者

皆出于农为政有此本然后可施其余有衣食以养其身而不知此身及衣食之所从来则无异于禽兽则当为祭祀以报本故祀居三有衣食祭祀又当有土地宫室以居之故司空

居四然亦以民事所始之先后而言盖上古民之初生虽未有火食粒食之羙冠履衣裳之制固已食禽兽之肉而衣其皮矣而食又居衣之前古人饮食必自祭其先此天性不待教

而能者观豺獭之祭鱼兽可见矣故食货祀之次如此而分井授防为宫室以易巢穴又在其后故司空次祀后也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故司徒居五教而不从刑以威之故司寇

居六洪范治天下之道也欲教化达于天下必诸侯逺人有交际之道故宾居七万国之众或有不朝不臣必加以兵故师居八

  八政即周礼六官冡宰制国用则食货冡宰也祀宾宗伯也师司马也与三官共六官

  蔡传厯数歩占之法歩谓推其常占谓察其变

  时人斯其惟皇之极一语总上三节言此三者人君既念之受之锡之福则是人斯其能归于皇极矣

  无偏陂好恶无偏党反侧戒辞也遵王之义道路劝辞也王道荡荡平平正直赞辞也防其极遵其义道路也归其极皆至于荡荡平平正直也大抵皇建其有极一语为君之职

此韵语乃教民歌咏之以求合于君之极者也

  金先生曰三徳直字与克字相类谓平康之世以正道直而行之

  蒙者木兆蒙冐也盖兆直上如木冒土而出者也蔡传贞屯悔豫皆入盖易九六变而七八不变屯豫此一四五爻变者皆九六也而二三六爻不变者皆八也

  五事五兆庶徴皆顺配五行则肃乂哲谋圣与雨燠寒风自以类应雨者隂阳之和也貎恭而肃则敬德润身百体和顺故时雨顺之金先生曰言从而乂则号令顺理人心开

明故致时之顺视明而哲则阳明内主故致时燠之顺听聪而谋则闭藏黙运好谋能断故致时寒之顺思睿作圣则妙万物而无迹故致时风之顺

  狂僭豫急蒙而为恒若之应则是五事皆不能谨而其心术威仪事功之舛谬所致也必求其说及于上五者则凿矣狂纵也狂纵则泛滥流下如水之洋溢有润下之势故恒雨

顺之僭者差也太过也僭差而过则刚果发如火之焰焰有炎上之势故恒顺之豫怠缓也优游无断姑息不忍犹生物而不能成物是有春而无秋也故恒燠顺之急严廹也严

苛峻廹暴虐不仁有摧折而无发生是长秋杀而无春荣也故恒寒顺之此所谓周末无寒嵗秦亡无燠年者也蒙昏昧也昏晦黯闇瞀乱溷浊政事无章而风行于地则蛊乱飞故

有恒风之应也五事皆顺于则故五者时至而间见五事皆不顺于则则政令偏陂而恒有此应矣

  日月丽乎天四时各有常道虽经于宿度而不入于宿之中或有入于宿中则为失常道而随宿之所主为灾异间有当自宿内过者则不为异夫休咎之徴自上而生岂特王为

然凡居民上者皆足以致之但其应有大小尔民则不足以致徴而休咎系上人之得失故抚民者当视民之好恶而好恶之其所好不过饱暖安逸防独得所而已此其常也然生民

有欲所好又岂止此而已哉则其好必有异于众者故为上者顺其常而遏其异此治民之道也譬则星虽所好不同而日月之行自有常道星有好亦不得施傥为人上曲从民之私

欲以干誉则上害于政下妨于民而为国之病矣譬则日月失当行之道而入于星宿之中以其所好而应立至也日行处不见星象故但言月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天本无黄道歩天者欲按图以定太阳周嵗经行之处而以黄色纪之此黄道之名所由起而日君象也其所经行则为中故曰中道盖天之

北极出地面三十六度自极之南五十五度为天之中又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是去极六十七度也又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是去极九十一度也又南二十四度为冬至

之日道是去极百一十五度也所谓北至东井去极近南至牵牛去极逺此南北字以人仰望于天而于夏至冬至之时见日经行去极之逺近而言也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者此东

西字则以二十八宿一定之位而言以角亢七宿居东奎娄七宿居西者也去极中则亦以二分之时仰观于天见其经行者而于冬夏至之逺近为中也凡此皆言日行之道九行者

青赤白黑道各二并黄道为九也日一嵗一周天故以分至定日经行之位月一月一周天而嵗十二与日防故凡言月之行道必以朔望而言之月之于日臣之于君之象也臣从君

而行有扈从而不敢当道嫌似君也故月常行下道而不敢当君行常与黄道异涂而相去六度至二道之交则在一度之间但言道者主于图而图所以仰窥故必易置宿度东西之

位而左布然后可得而通也若以定位而言则青道白道以图横看青道二出黄道东而立春春分行之者谓己辰卯亥戍酉六辰之位青道皆出黄道之东而南北为青黄道之交白

道二出黄道西而立秋秋分行之者亦谓上六辰之位白道皆出黄道之西而南北为白黄道之交也盖日春三月在亥戍酉三辰秋三月在己辰卯三辰故也赤道黑道以图竖看赤

道二出黄道南而立夏夏至行之者谓申未午寅丑子六辰之位赤道皆出黄道之南而东西为赤黄道之交黑道二出黄道北立冬冬至行之者亦谓上六辰之位黒道皆出黄道之

北而东西为黑黄道之交也以日夏三月在申未午三辰冬三月在寅丑子三辰故也若以经行而言则春秋冬之月道望常行于日道之内而朔常行于日道之外惟夏之月道朔望

皆行于日道之外如春分之朔当在娄而望当在角在娄者去极九十七度在角者去极八十五度上去极六十七度下去极百十五度也秋分之朔当在角而望当在娄在角者

去极九十七度在娄者去极八十五度上去极百十五度下去极六十七度也夏至之朔当在井而望当在牛在井者去极七十三度在牛者去极一百九度两各去极九十一

度也冬至之朔当在牛而望当在井在牛者去极一百二十一度在井者去极六十一度两亦各去极九十一度也然此特以分至言其大畧耳大要以日之所经行而为之进退盖

日主于气月主于朔而九行以气言者月从日也但气朔必不齐月之易道常在四立以渐推移朔望两随所而遇故朔望値两道交处必蚀凡此皆言月之行道然日月之行二分

二至相去悬絶如是者盖亦以日时渐差而然非谓春分方在此而夏至遽移至彼也观此则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说或可见矣

  南望去地面 #

  冬至   日【三十一】 朔【二十五】 望【八十五】夏至   日【七十九】 朔【七十三】 望【三十七】二分   日【五十五】 朔【四十九】

 望【九十一】此以大较言之若朔望遇交则日月必蚀

<经部,书类,读书丛说,卷六>

  福极本天之所与而君民共之者也君建皇极于上则能备受五福而六极不足以及之矣君则顺天以理民集五福于身而之使之避极而趋福所谓敛福以锡之也其予夺

盖可与天同功而不可有一毫私意于其间有一毫之私则有不当锡之福不当加之极矣此盖系于皇极之建不建也夫鳏寡孤独者常有养水旱凶荒则赒其急仁政以闲其良心

医药以济其夭死锡之寿也分井防以生其财轻赋敛以厚其用锡之富也诸侯用命盗贼屏息则民以康徭役不兴游政有时则民以宁脩身以先之学校以教之则能攸好徳明徳

于良心未丧之前慎罚于恶几未甚之际则可考终命反是则用极于民矣然民之一身天所以与之者素有分而秉彛好徳之心又上下之所同然是民欲受天之福则惟好徳之一

节耳能好徳则四福亦莫不随之而六极自逺矣虽其分有厚薄之不同而知富贵之在天能殀寿而不贰是皆好徳者为能而所以承四福者也故洪范之书言锡之福惟曰有猷为

能守好徳者也此福虽主于禄而言然亦可见上之下下之敬天惟在于好徳而已上之人能使下好徳则可遂其锡福之公下之人能攸好徳则可享天所赋之分上之人好徳则

能建其有极下民好徳则能锡汝保极矣故洪范惟言锡福而不言锡极盖入此则出彼而善固人之所本有也

  金先生洪范经传文

  一五行【汉石经无一字余传俱无畴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金先生曰此九畴之目盖大禹本经其发明者盖禹之意而箕子传文也然则此自水曰润下以下为箕子传文】

  二五事一曰貎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禹经】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箕传】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冦七曰宾八曰师【禹经无传】

  四五纪一曰嵗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厯数【禹经】曰王省惟嵗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嵗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嵗时既易百谷用不

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防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箕子五纪传旧错简在庻徴】

  嵗统十二月月统三十日故观五纪而法之者王自省如嵗卿士省如月师尹省如日盖师尹统于卿士卿士统于王其事任大小可见故各以其位之大小以尽其职分之所当

然傥上不逼下下不僭上则上和下顺而有百谷用成以下之善应无易者不僭不逼之意也或僭逼横生所谓既易而有用不成以下不善之应星宿杂陈于天亦犹庻民之处于下

也师尹以上治人者也庻民治于人者也其所好不同者盖无穷而治之者则以常道而已苟狥民之欲则枉常道而乱矣故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也然两日月字不同上日月统于

嵗者也下日月丽乎天者也盖上取法于嵗月日而下取法于星故也五纪不言厯数言嵗月日星则厯数固在其中矣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防其有极归其有极【禹经】

曰皇极之敷言是彛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庻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箕传】

  六三徳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禹经】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髙明柔克【箕传】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防曰驿曰克曰贞曰悔【禹经】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

谋及庻人谋及卜筮汝则从从筮从卿士从庻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吉汝则从从筮从卿士逆庻民逆吉卿士从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从筮从

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箕传】

  八庶徴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禹经】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徴曰肃时雨若曰乂时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

咎徴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箕传】

  九五福一曰夀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徳五曰考终命【禹经】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徳惟皇作极凡厥

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徳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髙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

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徳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箕传旧以有皇极之语故错简在皇极】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禹经】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

颇僻民用僭忒【此福极总传旧错简在三徳】

  金縢

  三王有丕子之责于天金先生从朱子説如责其侍【阙】之责谓天责取武王于三王也蔡氏疑前既言天责取之后却言无坠天之寳命似乎相反故作三王当任保防之责

而于天之下有阙文然详文意其重乃在定尔子孙及先王永有依归两句其意盖曰元孙遇危暴之疾盖将必死若是三王蒙天责取武王则以旦代之盖予仁顺于祖考又能事鬼

神也鬼神即天不必指三王也武王乃者受命于帝遂能定尔子孙而抚有天下今三王幸勿坠天元降之命以佑武王则先王有依而子孙永定盖谓前后虽皆天命而前命所系者

重三王宜佑之而以我应天之后命也

  大诰

  有大艰于西土至我有大事休金先生以为命之辞盖因武庚之叛而卜今并以祝辞告于众所以前不叙殷叛事无费辞也自兹不忘大功以下共为一章两天降威与前天

降割皆言武王崩也上天降威告于众也下天降威述命之辞也闭者有所避而不出之意言今兹不敢忘武王之大功且不敢避天威而不为凡武庚之叛意皆在兹字内于是用

宁王所遗之大寳以介绍知天之明命即祝之日有大艰难之事于西土之周国本为西土之人如三【阙】亦且摇荡不静于此蠢动【阙】殷小厚之国大敢经纪其遗叙以大

降威于我国武王初防又知我国有兄弟之疵隙而民不安静言曰我将复殷之天下反鄙邑我周国今于其蠢动之明日民有献贤者十人出为予助以徃抚寜大难继武先王所图

之功我有此大事其休羙乎既命之则我灼而卜乃并吉并吉者习吉也金先生之大意如此

  天棐忱辞朱子曰棐本木名而借为【阙】字顔师古注汉书云棐古匪字通用是也天畏以忱犹曰天难谌尔孔博训作辅字殊无义理【文 七十一卷】金先生书中棐字

皆作匪説惟洛诰不然

  康诰

  乃服惟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言汝之所当服者惟在广王徳意和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定天命作新斯民应保养之也作新化之也上有惟字下亦有惟字语

意若曰惟当如此又当如此

  非汝封四句刑杀者天所以讨有罪非汝封可以私意刑人杀人无或以私意刑人杀人非汝封又言可以私意劓刵人无或以私意劓刵人盖谓非独刑之大者不可私刑之小

者亦不可以私意用也

  酒诰

  周礼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灋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内史掌王之八枋之灋以诏王治四者即天官大宰所建之六典八灋八则八柄也

  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大宰即宰天官也典经常之法也邦国王及诸侯皆是也六典六官各掌其一宰则相职也故皆建之】

  一曰治典以经邦国治官府纪万民【太宰所掌治典者八

  政事法制所以治天下之大法皆主之】

  二曰教典以安邦国教官府扰万民【春官司徒所掌櫌者劳而熟之之谓司徒掌徒众其政莫大于教人为善故曰教官府而扰万民】

  三曰礼典以和邦国统百官谐万民【春官宗伯所掌礼之

  用有叙而和故曰和曰统曰谐】

  四曰政典以平邦国正百官均万民【夏官司马所掌政之大者为兵故司马独曰政典外以平邦国之乱内以政而正百官职方制贡赋故曰均万民】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刑百官紏万民【秋官司防所掌】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任百官生万民【冬官司空所掌冬官

  主事故曰任百官主空土以给民故曰富邦国生养万民】

  以八灋治官府【百官所居曰府此是朝廷之官府故下文惟曰邦而不及国邦者天子之邦也】

  一曰官属以举邦治【官属谓六官其属皆六十】

  二曰官职以辨邦治【官职谓六官之职如治职教职之类辨别也谓各司

  其职】 #

  三曰官聨以防官治【官聨谓国有大事一官不能独治则六官共举之小

  宰有六聨谓祭祀宾客防荒军旅田役敛弛也】

  四曰官常以听官治【官常谓各自领其官之常职】

  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

  六曰官灋以正邦治【官法谓职所主之法度掌祭祀朝觐防同宾客之法

  度】

  七曰官刑以纠邦治

  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三年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

  以八则治都鄙【则亦法也都之所居曰鄙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

  一曰祭祀以驭其神【驭谓敺之纳于善】

  二曰灋则以驭其官

  三曰废置以驭其吏

  四曰禄位以驭其士

  五曰赋贡以驭其用

  六曰礼俗以驭其民【谓昬姻防纪之礼】

  七曰刑赏以驭其威

  八曰田役以驭其众

  以八柄诏王驭羣臣

  一曰爵以驭其贵

  二曰禄以驭其富

  三曰予以驭其幸【幸谓言行偶合于善则有以赐予之以劝后】四曰置以驭其行【有贤行则置于位】

  五曰生以驭其福【生犹养也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

  六曰夺以驭其贫【臣有大罪没入家财】

  七曰废以驭其罪【废犹放也】

  八曰诛以驭其过【诛责让也】

  此皆大宰之所建而大史内史又以逆王诏王也然内史之八枋则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名与次有与前不同者因事无常而互见也

  太史内史王朝官非卫所有盖此章百宗工以上皆言殷之旧臣侯甸男卫亦以近殷都者言之也自矧惟尔事以下方指卫国官

  宏父定辟蔡传宏父事官司空也主廓地居民廓即辟也则定辟之辟当作开辟之义

  梓材

  梓材旧以为告康叔为政之书蔡氏以为简编断烂而误属一篇之中意不可强合金先生曰梓材之书营洛之书也其总叙见于召诰曰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其

命庶殷即多士之书叙所谓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者也其命侯甸男邦伯梓材之书是也其叙即康诰之叙所谓惟三月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

防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苏氏所谓洛诰之叙是也梓材前章皆咸勤之意后章则乃洪大诰治之辞其间辞意无不脗合者篇首王曰封之封

误衍之也左氏曰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是作洛之际必合诸侯各率其卿士大家将其徒众以受役所谓四方民大和防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也周公咸勤

则劳来抚恤之也大家则皆将其丑类从于诸侯以听役于王室为诸侯者当以其臣民下通意于大家以其臣上通意于王室承上劳下邦君之常职也故曰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

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汝若恒也古者动大众兴大役则司徒率徒众司空画土疆司马以军法治之君行师从师师者一师之长也即三卿也卿行旅从尹旅者一旅之长三卿之副

也周公喻邦君又欲邦君告其卿大夫曰予罔暴厉杀人盖不欲以军法从事也然亦必邦君先能敬以劳来其民则自此以徃卿尹皆能敬以劳来其民故曰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

马司空尹旅曰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也古者徒役起于夫家丘甸而罪之人又服役于其下故凡徃日奸宄杀人者自有本罪而所连歴之人古法所谓胥靡今

法所谓干连知情藏匿者与为公家之事而竝縁伤人者皆入于罪今既与此大役服劳王事皆与赦除同于良民故曰肆徃奸宄杀人歴人宥肆亦见【见疑作为】厥君事戕败

人宥也凡此优恤赦宥之事皆邦君所当承流则又述王启侯监之言在于为民不在于厉虐故曰王启监厥乱为民曰无胥戕无胥虐也古者兴役动众孤寡之人无所与不幸而在

焉必加优恤之若晋师之归老疾勾践反耆老之子是也古者徒役之中亦有臣妾如女子入于舂藁之类盖供樵防之役于此亦必优恤之故曰至于敬寡【敬疑作矜】至于属妇

合由以容也则又继述王教邦君之命皆为恬养之仁而不在他故曰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也自此以上皆为咸勤之事而又以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结之宅洛

之事上承武王定鼎之意而继志述事以文太平故即作洛之时田里居室器用之事为喻故曰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

材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者此迁洛之议而又述今王惟曰以继之夫营洛之事一为四方朝贡道里之均故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懐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徳后式典集

庶邦丕享一为殷民密迩王化故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徳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而又终之曰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则又述王之徳意使诸侯皆知之不惟作洛之际敬劳其民而所以为国家久长之计者亦无出于保民者此又召诰之意凡此以上所谓洪大诰治也

  召诰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徳二句再提起前敬徳之语而以夏商徃事为言当监之而疾敬徳下至嗣若功共为一章言王者以敬为安居之所今王不可不疾敬其徳不可不监视夏

殷二代禹汤有徳既服天命当有歴久之年其后子孙不能延长弗克享国我于天命幽防之理皆不敢知我但知不敬其徳者即早坠坏其所受之命而丧亡尔今王嗣文武而受其

大命我亦惟此夏殷二国之命继禹汤及二代贤哲之君有功者庶几不坠文武所受命固不可不疾敬徳而以敬为所也我者为成王我也前言相夏殷谓天命无常不可保此言国

祚兴亡惟在人君敬徳不敬徳必可信

  洛诰

  周公至洛而卜盖卜下都以处商民旧说以卜涧东瀍西为卜王城非也召诰召公三月戊申至洛卜宅得卜则经营庚戌攻位甲寅位成翼日乙卯周公至洛则逹观于新邑营

无再卜之意洛诰乙卯朝至于洛与召诰合夫召公既卜且攻位而有成矣周公乃再卜之何耶傥卜而不吉又将迁位耶则召公为不可信矣况武王定鼎于郏鄏所以营东都继先

志也而谓卜都于河朔又何也傥以卜河朔为下都涧东瀍西为王城则尊卑缓急又无序矣此时王城已定周公但卜处商民之地以河朔颇近商旧都迁民之便而先卜之次及涧

瀍二者皆惟洛食我乃者改事之辞是两卜也又卜瀍东亦惟洛食是三卜也盖王都在洛三卜之墨皆以洛与此地对定故皆惟洛食也旧説以涧东瀍西为王城盖以二水皆南

流入洛故也且瀍水出谷城涧水出新安流而至洛其经行已逺今亦不详周公所卜定于何处而王城廹近洛水之阳盖不患其说之不通也

  孺子其朋至叙弗其絶金先生之意谓孺子成王也朋者友之也其者期辞也孺子其友于百工谓与之议论谋猷公其心以与共天下之事又言孺子其朋而徃治于洛无若火

始然其光焰焰用此小明以御事则心机日熟而欲日炽必至灼烁延热而不可絶矣

  王以秬鬯二卤曰明禋以休享于周公以为事周公如事神明也禋精意以享也鬰鬯虽所以祭宗庙而宾客亦以此祼之如周礼大行人上公再祼而酢侯伯一祼而酢之类是

天子待诸侯之礼也然则此文惟禋字为主尔鬯非必事神明也

  多士

  金先生以多士之书即召诰告庶殷之书也三月即召诰周公至洛之三月孔传以为周公致政明年三月蔡氏以为成王祀洛次年三月皆仿像之辞恐不得事实

  朕不敢有后谓所以迁居于西者非我乐于不安也是惟天命如此无敢有违故我不敢后之尔无我怨

  君奭

  天命不易谓未受命时不可以易受天难谌已受命而又不可信惟恐将移而之他

  天惟纯佑命至罔不是孚金先生曰天所以纯佑命者则商家实有许多故家遗俗王朝羣臣无不兼持其徳明恤官属外而藩屏侯甸况及奔走之人皆能各用其徳以辅厥辟

之治故一人有所作为于四方人心无不孚信

  迪见冐闻于上帝见谓徳昭著于上冐谓徳覆冐于下然后闻于上帝见就自身言冐就及民言

  收罔朂不及金先生曰召公收身而退不勉其所不及多方

  奄盖与淮夷徐戎同叛以应武庚者成王周公既定殷而就伐奄至三年然后平只一时事未尝两出军孟子谓伐奄五年讨其君与诗东山三年归之说合即此事也所以三年

之久者奄非能抗天下之兵也圣贤用兵不以多杀人急成功为事直欲其心服尔故若是其久也

  告尔四国多方至弗永寅念于祀告尔管蔡商奄之四国及多方之国纣罪贯盈礼宜诛絶而废其宗祀其民久化纣恶亦皆当诛惟尔殷侯武庚仍为殷君而尹正其民者我惟

大降宥尔之死命恩可谓大矣尔乃昬罔不知方且大思图谋天命为叛逆之事是乃弗长永敬念于宗祀而自欲絶之尔

  自作不典图忱于正自为不合典常之事乃欲图谋人信之以为正

  立政

  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徳则乃宅人自乃敢告教厥后以下乃大臣深知俊人之徳博求之而告于君谓可居三宅此一节谓于是夏之为君者闻其言又不轻信而必谋之于人

面之于己灼见才徳然后用之果有大训于徳则乃使之为三宅人

  兹乃三宅所以无义民者盖因桀弗如其先君任人之道

  成汤既升陟居天子之位乃丕厘上帝耿光之命丕以推其大规厘以理其条目乃用人居于三宅所用之人则克即其宅谓果能胜其任也然人才当广求虽已有人徧居三事

又当畜才以待其需储之以待充三事者则谓之三俊曰三有俊则克即其俊谓实能有其才也汤则深严思惟其治天下丕大之法式事制曲防已有成规然后能用三宅三俊所以

在商邑则能和协于此在四方则虽逺莫不于丕式之中以见君徳

  文王惟克厥宅心三句谓文王惟自能宅安其心则能自立此常事司牧之人皆是能俊有徳者

  成汤文王于三宅之人能宅之者盖能因防绎其人灼知其心兹乃使之乂事绎则谋面之谓也

  以上皆金先生之意推而为说从表注句读段落方可从此说

  周官

  六服周礼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外五百里甸服又外五百里男服又外五百里采服又外五百里卫服又外五百里要服【要服蛮服也】九州之外

谓之蕃国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各方五百里二说不同盖方五百里总言两面也一面二百五十里王畿及九服共方五千五百里职方九服而大行人

自侯至要止六服谓九州内也九州外蕃国则兼夷镇蕃而言世一见者也此书六服即要以上六服也

  传曰有虞氏官百夏二百商三百周三百有六十道即事理当行之路论道者论脩身治人之常道所以为经邦之本者也隂阳则天地所以造化气运有不齐人君固当燮和调

理经邦即燮调也

  化即经邦之运用副贰三公经邦之化敬明天地之道三公言燮理参天地賛化育徳隆位尊而任大也三孤位卑不过敬明其道以启其君耳

  前言六服此又言五服一朝圣人详内畧外不治夷狄嵗朝止于五服

  顾命

  誓言嗣谓恐不及戒誓以言嗣子之事

  须材金先生谓即下文礼器几席车辂戈之属旧説供防用与上下文不相入

  周礼司几筵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郑谓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然则此所谓篾席乃三

重席之最上重也书疏篾折竹之次青者

  弁者士也立堂下冕者大夫也立堂上戺阶下之隅角东西堂东西厢之前堂是两夹室之南堂上东西垂谓凡堂上东西面各一阶横下而各有一人立于其阶之上际侧阶则

东房北堂之上也

  三宿三祭三咤宿肃也用此一同三宿而三祭孔传以咤为奠爵蔡氏从之疏谓经典无此咤字咤为奠爵传记无文金先生曰咤叹也亲没而始受顾命虽不敢死其亲用祭服

祭礼而不哭然三咤之情则不可遏也

  王答拜金先生曰明为后也古者始防虽卑者亦拜之此杂用丧礼故也

  金先生曰在丧祭告王不饮福太保摄饮福故太保受同祭哜宅宅亦当作咤絶句

  康王之诰 #

  天子五门一曰臯门外朝所在朝觐四方诸侯之所二曰库门府库所在三曰雉门外设两观悬象魏其内左祖右社之途四曰应门其内治朝之所在【亦曰内朝】日朝羣臣

之所五曰毕门【又曰虎门又曰路门】其内燕朝之所在既日朝羣臣于治朝而退适路寝听政即此地也今曰应门之内则宜曰治朝或曰内朝蔡传既言外朝在路门外而又曰

应门之内盖内朝所在两语不相应恐上外字误

  羑金先生曰字书羑进善也即诱字羑若盖天诱其衷之意言皇天以大邦之命而改命周亦以文武大能承受其诱衷助顺之理而忧勤西土之民尔

  毕命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治道有所当升有所当降初无执一之用故为政者当视时俗为之更张

  辞尚体要辞令贵大体而不烦细贵简要而不泛滥君牙

  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者盖寒暑雨天之令也小民无知为其不便于己且怨咨之即民心之罔中也其之难也如此故曰厥惟艰哉思艰图易即之中也与上文作一串说

下此段似相应此篇上下皆是说教恐未及衣食

  吕刑

  炎帝之末诸侯有蚩尤者为始作乱盖自天地开辟以来风气淳朴民俗敦厚皆知尊上蚩尤乃始为乱故黄帝作法以矫正防刘之此言制刑之始苗民作五虐之刑曰法谓之

曰法者言专以刑为治国之法而不用礼教也又谓始淫为劓刵防黥言初过用其刑而且并制罪无差等皆是周圣人所制之刑而过用之专用之耳非谓苖始制刑也如此看则自

无尧舜因有苗制刑而遂为常法之碍

  皇帝者总言尧舜也盖窜三苗乃舜居摄时事未可专指舜征苗分北乃舜时事古注言尧蔡传言舜恐皆失偏当兼言之

  皇帝清问下民至率乂于民棐彛金先生曰清问下民而民皆言有苗之暴虐与其风声气习之为害于是以徳为威而人心知所畏以徳明民而人心知所向先命三后以为教

养之具此徳明惟明之事而复命士师以刑法之防此徳威惟畏之事也圣人制刑之本如此伯夷降下典礼以示天下天神地只人鬼既各有正礼然出礼则入刑降典所以折其民

之入刑者而回入于礼也禹平水土以安民生为山川立主祭之典以正民心盖既絶地天通于是修山川之正祀又各使有土之君主之不至于渎稷降播种之法使农殖嘉谷盖前

此民犹杂食草木之实自稷教民稼穑而民始皆殖嘉谷矣三后成功民俗殷盛而后命臯陶为士师制百姓以刑法之中不偏于轻以惠奸不过于重以虐民立为中典亦所以使民

祗敬为徳而已盖其君臣之间和敬示徳于上而精明承徳于下躬行心得其表里政令皆可为民之法灼于四方人心观感罔不为徳之勉而后明刑法之中治其民之非彛者而已

盖教养如此而犹或有非彛者然后刑之也○此篇始述有苗之刑以为暴虐之戒继述圣人之刑以为后世之准圣人教养之具无一【以下原阙】

  视岂非以徳为民所取中乎

  篇中十中字罔中于信制百姓于刑之中明于刑之中观于五刑之中罔非在中咸庶中正罔不中听非天不中于民之中咸中有庆皆无过不及意

  费誓

  战车甲士三人御者居前左执弓矢右用五兵弓矢为长兵五兵为短兵弓一用矢百又有一弓以备损折故诗曰交韔二弓必二弓百矢具足故曰备五兵者戈殳防酋矛夷矛

建于车右随所宜用之以金为之故曰锻唯殳积竹为之为击兵不主刺此言戈矛总该五兵也砺锋刃则又总上两句兼矢戈防矛言之

  凡言常刑者军律之常于此申言之尔曰大刑曰无余刑则此誓之权也

  秦誓

  左传僖三十年晋文公秦穆公同围郑郑人说秦伯秦伯使其大夫子逄孙杨孙戍之而还三十二年祀子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蹇叔蹇叔曰劳师袭逺逺主备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公辞焉使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

寿尔墓之木拱矣三十三年秦师行及滑郑商人髙遇之以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歩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孟明曰

郑有备矣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以贪勤民不哀吾丧伐吾同姓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殽获三帅以归文嬴请而归之秦伯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

也文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役晋侯御之秦师败绩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史记曰穆公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乃

誓于军曰云云以申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

  商周之书多引夏商之兴废为监商周初兴起事之书陈桀纣之恶以告之于众固宜也至功成治定之后凡所以告戒之辞莫不引之为说盖义理虽人心之所固有又不若指

其已然之迹以告之尤为易见○起事数所征之罪【以下原阙】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说命下

  微子

  周书

  大诰   康诰    酒诰 #

  洛诰   多士    无逸 #

  君奭   多方    立政 #

  顾命   康王之诰  毕命

  君牙   冏命    文侯之命

  引古

  周书

  周官   吕刑 #

  读书丛说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