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唐〕颜师古撰

  上匡谬正俗表 #

  臣扬庭言。

臣闻纤埃不让。

嵩华所以极天。

涓流必纳。

溟渤所以纪地。

况乎业隆学海。

义切为山。

庶进篑于崇高。

思委输于润泽。

恭惟皇帝陛下。

诞膺睿图。

光临大宝。

隆周比迹。

远迈成康。

炎汉俦功。

近超文景。

时和玉烛。

龙图荐于长河。

道包金镜。

龟书浮于清洛。

收羽林之蠹简。

俾备蓬山。

采汲冢之旧文。

咸归延合。

一言可善。

屡动宸衷。

九术不遗。

每回天睠。

臣亡父先臣师古。

尝撰匡谬正俗。

藁草纔半。

部帙未终。

以臣舋犯幽灵。

奄垂捐弃。

攀风罔及。

陟岵增哀。

臣敬奉遗文。

谨遵先范。

分为八卷。

勒成一部。

百氏纰缪。

虽未可穷。

六典迂讹。

于斯矫革。

谨赍诣阙。

奉表以闻。

轻触威严。

伏深震悚。

永徽二年十二月八日。

符玺郎臣颜扬庭上。

勅旨。

颜师古业综书林。

誉高词苑。

讨论经史。

多所匡正。

前件书发明故事。

谅为博洽。

宜令所司録一本付秘书合。

仍赐其子符玺郎扬庭绢五十匹。

永徽三年三月十五日。

中书侍郎来济宣。

  卷一

  论语

  公冶长篇云。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已矣。

盖言夫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易道。

修春秋。

所有文章。

并可闻见。

至于言性命之事及言天道。

不可得而闻之。

故论语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又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子曰。

未知生。

焉知死。

并其义也。

而近代学者乃谓夫子之言语性情并与天道合。

所以不可得而闻。

离文析句。

违经背理。

缀文之士。

咸作此意用之。

大为纰缪。

若言夫子之言不可得闻者。

论语二十篇所述夫子言语何从而得。

又不应语弟子云予欲无言。

  攘

  或问曰。论语云。直躬之父攘羊。注云。攘。盗也。何以谓盗为攘。更有何义。答曰。按尔雅云。攘。仍。因也。书云。敚攘矫虔。即其事也。

  风

  毛诗序云。

关雎。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今人读风为讽天下。

案序释云。

上以风化下。

下以讽刺上。

此当言所以风天下。

不宜读为讽。

又云。

风。

风也。

教也。

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今人读云风以动之。

不作讽音。

案此盖序释风者训讽训教。

讽刺谓自下而上。

教化谓自上而下。

今当读云讽以动之。

不宜直作风也。

  架

  诗郑氏笺云。鹊之有巢。冬至加功。至春乃成。此言始起冬至加功力作巢。盖直语耳。而刘昌宗。周续等音加为架。若以构架为义。则不应为架功也。

  夹

  又诗传曰。山夹水曰涧。此引尔雅正文。言两山夹水名之为涧。居然可晓。而刘。周之徒又音夹为颊。于义无取。亦为专辄。

  籀

  问曰。

墉诗墙有茨篇云。

中冓之言。

不可读也。

毛诗传云。

读。

抽也。

抽是何义。

答曰。

读止谓道读之读。

更训为抽。

翻成难晓。

按许说文解字曰。

籀。

读也。

从竹。

声。

即古抽字。

是以籀或作。

盖毛公以籀解读。

传写字省。

故止为抽。

此当言读。

籀也。

不得为抽引之义。

又左氏传云其繇曰专之渝。

其繇曰士刲羊之类。

字虽为繇。

音训皆作籀。

并谓读卜筮卦繇之辞也。

  甲

  卫诗芄兰篇云。

能不我甲。

毛诗传曰。

甲。

狎也。

毛公此释盖依尔雅本训。

而徐仙遂音甲为狎。

案甲虽训狎。

自有本音。

不当便读为狎。

譬犹斁字训厌。

葛覃篇云。

服之无斁。

岂得读云服之无厌乎。

若以甲有狎音假借为字者。

不应方待训诂始通其义也。

  背

  伯兮篇云。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毛传云。

背。

北堂也。

谓于堂北种之以忘忧耳。

而陆士衡诗云。

焉得忘忧草。

言树背与襟。

便谓身体前后种之。

此亦误也。

  漙

  郑诗。

野有蔓草篇云。

野有蔓草。

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诗古本有水旁作专字者。

亦有单作专字者。

后人辄改为之漙字。

读为团圆之漙。

作辞赋篇什用之。

递相因袭。

曾无疑者。

按吕氏字林。

雨下作专。

训云露貌。

音上兖反。

此字本作。

或作漙耳。

单作专者。

古字从省。

又上兖之音与婉相类。

益知吕氏之说可依。

本非团义矣。

下云零露瀼瀼者。

岂复亦论其从横之貌乎。

  衡

  齐诗。南山篇云。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礼云。古之冠缩缝。今也衡缝。衡即横也。不劳借音。而徐氏并音为横。皆失之矣。

  忉

  甫田篇云。

劳心忉忉。

尔雅音。

切切。

忧也。

后之赋者叙忧惨之情多为忉怛。

王仲宣登楼赋云。

心凄怆以感发。

意忉怛而憯恻。

诸如此类。

皆当音切。

字与忉字相类。

切字从刀七声。

传写误乱。

或变为忉。

今之学者讽诵辞赋皆为忉怛。

不复言切。

失之远矣。

  矜

  小雅。

鸿鴈篇序云。

至于矜寡。

无不得其所焉。

徐仙音矜为古顽反。

案此诗当章言。

爰及矜人。

哀此鳏寡。

故郑笺云。

当及此可怜之人。

谓贫穷者欲令赒饩之。

鳏寡则哀之。

其孤独则收敛之。

使有依也。

寻序及诗意。

盖云可矜怜之人及鳏寡者皆被劳来安集。

郑笺释之。

正得其理。

而徐氏读矜为鳏。

既无所凭。

大失本旨。

  央

  庭燎篇云。

夜未央。

传云。

央。

旦也。

郑笺云。

夜未央犹言未渠央也。

按秦诗。

蒹葭篇云。

宛在水中央。

礼。

月令云。

中央。

并是中义。

许氏说文解字云。

央。

中央也。

一曰久。

是则夜未央者。

言其未中也。

未久也。

今关中俗呼二更。

三更为夜央。

夜半。

此盖古之遗言。

谓夜之中耳。

毛公训央为旦。

亦未知出于何典。

而郑君直释云未渠央。

不解未渠何义。

按俗语云未渠央。

亦言未遽央。

遽与渠同。

言未遽中耳。

古诗云。

调弦未遽央。

即是其事。

康成不能指明其义。

而更曲引未渠。

云复加以犹言。

如博依之说。

适令学者不晓其意。

  号

  北山篇云。

或燕燕居息。

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

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

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

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

或惨惨畏咎。

从上及下。

句句相韵。

叫号者。

犹言諠呼自恣耳。

非必要谓号咷之号。

毛传云。

叫。

呼。

号。

召也。

而徐仙乃音号为呼到反者。

今读者遵之。

亦甚非也。

  享

  楚茨篇云。

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郑笺云。

享。

献也。

又信南山篇云。

享于祖考。

大田诗亦云。

以享以祀。

其义并同。

此自可晓。

而徐仙并音享为许亮反。

未审其意。

  赉

  楚茨又云。徂赉孝孙。毛传云。赉。予也。徐仙音赉为来。亦所未详。

  莫

  大雅皇矣篇云。

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

毛传云。

莫。

定也。

郑笺云。

求民之定。

谓所归就也。

又桑柔篇云。

菀彼桑柔。

其下侯旬。

捋釆其刘。

瘼此下民。

捋采之则叶爆烁而疏。

人息其上则病于爆烁。

喻群臣恣放。

损王之德也。

而末代文士引求民之莫以属辞者。

改莫为瘼。

从而释之云求瘼谓其疾苦耳。

至乃呼刺举宰牧为求瘼。

既易本字。

妄为臆说。

安施失所。

比喻乖方。

相承用之。

曾无觉悟。

虽采酌经诂而大违厥旨。

亦为巨谬。

  卷二

  尚书

  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云。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覩史籍之烦文。

惧览者之不一。

遂乃定礼乐。

明旧章。

览者谓习读之人。

犹言学者尔。

盖思后之读史籍者以其烦文。

不能专一。

将生异说。

故删定之。

凡此数句。

文对旨明。

甚为易晓。

然后之学者辄改之字居者字上。

云览之者不一。

虽大意不失。

而颠倒本文。

语更凡浅。

又不属对。

亦为妄矣。

今有晋宋时书不被改者往往而在。

皆云览者之不一。

又云。

以所闻伏生之书。

定其可知者为隶古。

定。

更以竹简写之。

盖言以孔氏壁中科斗文字。

依傍伏生口传授者考校改定之。

易科斗以隶古字。

定讫。

更别以竹简写之。

非复本文也。

近代浅学乃改隶古定为隶古字。

非也。

按直云隶古。

即是隶古字。

于理可知。

无所阙少。

定者。

为定讫耳。

今先代旧本皆为隶古定。

不为古字也。

  古文戮字 #

  商书汤古誓字云。

予则孥汝。

孔安国传云。

古之用刑。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今云孥戮。

权以胁之。

使勿犯也。

案孥戮者。

或以为奴。

或加刑戮。

无有所赦耳。

此非孥子之孥。

犹周书泰誓称囚孥正士。

亦谓或囚或孥也。

岂得复言并子俱囚一无囚字也。

又班固汉书季布传赞云及至困亢奴僇苟活。

盖引商书之言以为折衷矣。

  御

  周书牧誓篇云。

弗御克奔。

以役西土。

孔安国注云。

商众能奔来降者不迎击之。

如此则所以役我西土之义。

徐仙音御为五所反。

按御既训迎。

当音五驾反。

不得音御。

商书盘庚云。

予御续乃命于天。

诗鹊巢云。

百两御之。

训解亦皆为迎。

徐氏并作音讶。

何乃牧誓独为御音。

又与孔氏传意不同。

失之远矣。

  嘼

  武成序云。

武王伐殷。

往伐归嘼。

孔安国注云。

往诛纣克定。

偃武修文。

归马牛于华山桃林之牧地。

徐仙音嘼为始售反。

按武成当篇云。

归马于华山之阳。

放牛于桃林之野。

此与序意相承。

又许氏说文解字云。

嘼。

也。

字林嘼音火又反。

兽字从嘼从犬。

斯则六畜之字本自作嘼。

于后始借畜飬字为耳。

且嘼。

兽类属不同。

嘼者人之所养。

兽者是山泽所育。

故尔雅论牛马羊豕则在释畜。

论麋鹿虎豹即在释兽。

较然可知。

若武王归鹿华山之阳。

放虎桃林之野。

可言归兽。

所归放者既是马牛。

当依嘼字本音读之。

不得以作兽字一边便谓古文省简。

即呼为兽。

且尧典云。

鸟兽孳尾。

鸟兽毛毨。

鸟兽希革。

鸟兽氄毛。

旅獒云。

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皆作兽字不作嘼也。

何独武成一篇以嘼为兽。

斯不然矣。

  夹

  多方篇云。

尔害弗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

孔安国注云。

夹。

近也。

汝何不近大见治于我周王以享天之命。

而为不安乎。

徐仙音夹为协。

按夹既训近。

当音陿。

不得读为协也。

  

  费誓序云。

鲁侯伯禽宅曲阜。

徐夷一作并兴。

东郊不。

孔安国注云。

徐戎淮夷并起。

为寇于东。

故东郊不。

徐仙音开。

按许氏说文解字及张揖古今字诂。

。

古开字。

。

古辟字。

但辟既训开。

故孔氏释云东郊不开尔。

不得径读辟为开。

亦犹蔡仲之命云。

乃致辟管叔于商。

孔安国注云。

致法。

谓诛杀也。

岂得即音辟为法乎。

此例多矣。

  惟

  惟。

辞也。

盖语之发端。

书云。

惟三月。

哉生魄。

惟十有三祀。

王访于箕子之类是也。

古文皆为惟字。

而今文尚书变惟为维者。

同音通用。

厥义无别。

又诗云。

价人维藩。

大师维垣。

大邦维屏。

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

宗子维城。

此亦是辞语之助。

与书之列爵惟五。

分土惟三。

任官惟贤材。

左右惟其人。

于理无别。

然今文学之士。

不详立语之体。

古今字变。

因尔穿凿。

妄生义理。

制册文。

哀诔。

祭文。

其唱首云维某年月日者。

既不为惟字。

自作释云。

此字是维持一篇之首。

故为纲维之字。

又言。

宗子维城谓藩屏维系连城之义耳。

乃呼帝子弟为王者为藩维。

既无所据。

不知本是助辞。

大为谬矣。

譬若诗云。

维师尚父。

番维司徒。

维彼哲人。

此类多矣。

皆为维字。

岂连系之义乎。

且尔雅云。

伊。

维。

侯也。

三者并发语之辞。

诗云。

伊其相谑。

我罪伊何。

伊予胡底。

侯谁在矣。

侯薪侯蒸。

并与维同义。

宁当更有别说。

斯不然矣。

  乌呼

  呜呼。

叹辞也。

或嘉其美。

或伤其悲。

其语备在诗书。

不可具载。

但古文尚书悉为于戏字。

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

而诗皆云于乎字。

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

文有古今之变。

义无美恶之别。

末代文字。

辄为体例。

若哀诔祭文。

即为呜呼。

其对拜册命。

即为于戏。

于读如字。

戏读为羲。

谓呜呼为哀伤。

于戏为叹美。

非止新有属缀。

设此二端。

乃亦讽读旧文。

分为两义。

妄为穿凿。

不究根本。

按大雅云。

于乎小子。

未知臧否。

岂非伤王不知善否乎。

周颂云。

于乎前王不忘。

非美先王之见称颂乎。

五子之歌云。

呜呼曷归。

予怀之悲。

此即哀伤之语。

胤征云。

呜呼。

威克厥爱允济。

此即褒美之辞。

何以各别为字也。

且汉武册命三王文皆曰呜呼。

此岂哀伤之义。

举其大意。

断可知矣。

且许氏说文解字及李登声类并云于即古乌字耳。

  卷三

  礼记

  曲礼云。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郑玄注云。取于人谓高尚其道。取人谓制服其身。此义较然可晓。而徐仙音取于人为娶。浪为假借矣。一本娶作聚。

  奉

  又云。奉长者之手。入户奉扃。奉席如桥衡。凡如此例。奉者皆谓恭而持之。于义足了。今皆读为捧。音敷奉反。亦浪为假借也。

  拾

  又云。拾级聚足。此言升阶历级。每一级则并足。然后更登也。拾者。犹言一一拾取。而郑康成读拾为涉。近乎穿凿。

  禹宇丘区 #

  或问曰。

曲礼云。

礼不讳嫌名。

郑注云。

嫌名谓禹与宇。

丘与区。

其义何也。

答曰。

康成郑君此释。

盖举异字同音不须讳耳。

区字既是。

故引为例。

禹。

宇二字。

其音不别。

丘之与区。

今读则异。

然寻按古语。

其声亦同。

何以知之。

陆士衡元康四年从皇太子祖会东堂诗云。

巍巍皇代。

奄宅九围。

帝在在洛。

克配紫微。

普厥丘宇。

时罔不绥。

又晋宫合名所载某舍若干区者。

列为丘字。

则知区。

丘音不别矣。

且今江淮田野之人犹谓区为丘。

亦古之遗音也。

今之儒者不晓其意。

竞为解释。

或云禹。

宇是同声。

丘。

区是声相近。

二者并不须讳。

并为诡妄。

或云宇。

禹。

区。

丘并是别音相近。

乃读禹为于举反。

故不须讳。

并为诡妄。

不诣其理。

  予

  郑玄注曲礼下篇。

予。

古余字。

因郑此说。

近代学者遂皆读予为余。

案尔雅云。

卬。

吾。

台。

予。

朕。

身。

甫。

余。

言我也。

此则予之与余义皆训我。

明非同字。

许慎说文。

予。

相推予也。

余。

词之舒也。

既各有音义。

本非古今字别。

诗云。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

或敢侮予。

又曰。

终其永怀。

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

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

将伯助予。

又曰。

习习谷风。

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

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

女转弃予。

又云汉篇云。

群公先正。

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

胡宁忍予。

楚辞云。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又曰。

君回翔兮来下。

踰空桑兮从女。

纷总总兮九州岛。

何寿夭兮在予。

又曰。

秋兰兮蘼芜。

罗生兮堂下。

緑叶兮素枝。

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以兮愁苦。

历观词赋。

予无余音。

若以书云予一人。

礼云余一人。

便欲通之以为古今字。

至如夏书云。

非台小子。

敢行称乱。

岂得便言台。

余古今字耶。

邶诗云。

人涉卬否。

卬须我友。

岂得又言卬。

我古今字乎。

  葬

  檀弓云。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葬谓葬处。而乃读葬为葬才浪反。亦为穿凿。

  离

  月令云。

孟春之月。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

司天日月星辰之行。

宿离不忒。

无失经纪。

以初为常。

郑康成注云。

离读如俪。

按易之离卦彖辞曰。

日月丽乎天。

百谷草木丽乎土。

今云宿离不忒。

宿即星辰。

离则日月。

盖覆上言星辰日月耳。

更无别义。

居然可晓。

何为改离作俪。

若然者。

离卦亦可以变为丽卦乎。

  祝

  曾子问曰。

祝声三。

告曰。

某之子生。

敢告。

郑康成云。

声噫。

歆警神也。

此盖解声三者。

谓三称噫。

然后言某之子生耳。

而徐仙之徒并音祝为祝之又反。

学者相承遵之。

并大误也。

  五方之兵 #

  又云。

如诸侯皆在而日食。

则从天子救日。

各以其方色与其兵。

郑康成注云。

示奉时事有所讨也。

方色者。

东方衣青。

南方衣赤。

西方衣白。

北方衣黑。

其兵未闻。

按黄帝素问及淮南子等诸书说五方之兵。

东方其兵矛。

南方其兵弩。

中央其兵剑。

西方其兵戈。

北方其兵多铩。

盖谓随方色衣其衣。

执其兵以救耳。

  杀

  郊特牲云。

大夫而飨君。

非礼也。

大夫强而君杀之。

义也。

由三桓始也。

郑玄注云。

庆父通于夫人以胁公。

季友以君命鸩牙。

后庆父杀二君而又死又。

按杀读为降杀之杀。

谓衰弱也。

此言大夫不当飨君。

自三桓已来大夫强而君弱。

是以有就飨于大夫者耳。

此一段礼文相承蹑。

总论响觐之事。

故其下总云。

天子微。

诸侯僭。

大夫强。

诸侯胁。

相贵以等。

相觌以货。

相赂以利。

而天下之礼乱矣。

不言诛戮之事。

安取其鸩牙杀庆父哉。

  禓

  又。

乡人禓音伤。

孔子朝服立于阼阶。

郑玄注云。

禓。

强鬼也。

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

禓。

或为献。

或为傩。

而徐仙音禓为傩。

今读者遂不言禓。

亦失之也。

  膻

  又云。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此言萧焫以脂。合黍稷烧之。膻者。脂气。芗者。黍稷气。于义自通。而康成乃云膻当为馨字之误。亦为迂曲矣。

  辟

  又云。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康成解云。辟读为弭。谓弭灾兵也。按辟当读为辟邪恶之辟。直云辟灾兵。义自可晓。无烦假借。

  温

  内则云。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郑康成注云。温。藉也。承尊长必和颜色也。案直云柔和颜色以温悦尊者之心。不当改读为蕴也。

  啸

  又。

男子入内。

不啸不指。

夜行以烛。

郑康成注云。

啸读为叱。

嫌有隐使也。

案啸者。

谓若有所召命。

密相讽诱。

若齐庄抚楹而歌耳。

何为乃云叱呼。

诗云。

啸歌伤怀。

念此硕人。

即其义也。

  蜗

  又云。蜗醢而苽食。蜗者。蠃之类耳。而徐仙等音蜗为蠃。亦未为达。

  卵

  又曰。濡鱼卵酱实蓼。郑康成注云。卵读为鲲也。案卵者鱼卵。即是鱼子。不劳改读为鲲鱼子也。

  有

  又云。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直谓五帝养之。为法其德行而不乞言。三王既宪法而有乞言之礼。郑康成乃读有为又。盖亦不劳假借也。

  孽

  玉藻云。

世子自名。

摈者曰寡君之适。

公子曰臣孽。

郑康成云。

孽当作枿。

声之误也。

按孽者。

是庶孽。

既非适子。

故自云孽。

不当言枿。

枿者。

断而复生。

岂人子之所宜自称乎。

  不至

  坊记云。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舅姑承子以授婿。

恐事之违也。

以此坊民。

妇犹有不至者。

郑康成注云。

不至。

不亲夫以孝舅姑也。

春秋成公九年春二月。

伯姬归于宋。

夏。

季孙行父如宋致女。

是时宋恭公不亲迎。

恐其违而授之。

按不至者。

谓淫佚之风。

女虽未嫁已从奔诱。

及婿亲迎。

犹在他室而不至焉。

按陈诗东门之杨序曰。

昏姻失时。

男女多违。

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

其诗曰。

东门之杨。

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

期而不至。

即其事也。

康成诗笺云。

亲迎之礼以昏时。

女留他色不肯时行。

乃至大星煌煌然。

为得其义。

何为注礼乃更妄生异说。

岂非矛盾之论哉。

  素食

  丧服传记云。

既虞。

饭疏食水饮。

既练。

食菜果。

饭素食。

郑康成注云。

素犹故也。

谓复平生时食也。

案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

无酒肉也。

礼家变节。

渐为降杀。

始丧三日不食。

卒哭之内朝夕各一溢米为粥而已。

既虞疏食水饮。

疏食谓麤疏之饭。

啘厥之菜。

食不复粥。

又非止一溢也。

既练。

遍食菜果酸醎。

但无酒肉之属。

既除丧。

始食干肉饮酒。

然后乃复平生时食耳。

此是礼经明文。

安得始练便复平生故食乎。

又班书霍光传载光奏昌邑王过失云。

典丧服斩衰。

无悲哀之心。

废礼谊。

居道上不素食。

王莽传云。

每有水旱。

莽辄素食。

左右以白。

太后遣使诏莽曰。

闻公菜食。

忧民深矣。

今秋幸孰。

公勤于职。

幸以时食肉。

据此益知素食是无肉之食。

非平生食也。

今俗谓桑门斋食为素食。

盖古之遗语焉。

  卷四

  春秋

  斿者。旌旗之斿。字从音偃。训与旒同。桓二年臧哀伯云鞶厉斿缨是也。学者不寻其本。读斿为旒。浪为假借。徐仙亦作旒音。况其它乎。

  俘

  庄六年经书。

齐人来归卫俘。

传言卫寳。

公羊。

谷梁经并为寳。

杜预注云。

疑左氏传经误。

案尔雅云。

俘。

取也。

书序云。

遂伐三朡。

俘厥寳玉。

然则所取于卫之寳而来献之。

经传相会。

义无乖爽。

岂必俘即是人。

杜氏之说为不通矣。

  肉食

  庄十年。

曹刿之乡人谓刿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对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此乡人见刿欲论军。

所以谏云。

卿大夫自当谋之。

非卑浅者所当关预。

刿即答云。

当今卿大夫识见鄙薄。

未能远谋。

我所以须见君论之耳。

而今流俗皆谓凡是食肴炙者即合志识昏蔽。

心虑愦浊。

不堪谋事。

故须蔬食菜羹。

襟神明悟为之也。

至乃递相戏弄。

以为口实。

不亦谬乎。

  寺人

  寺人者。

内小臣在壶闱庭寺之中。

谓阉人耳。

诗云寺人孟子。

左传云寺人披。

寺人貂之类是也。

侍人者。

谓当时侍卫于君。

不限内外。

犹言侍者耳。

左传云侍人贾举。

侍人僚柤之类是也。

近代学者不详其义。

皆读寺人同为侍人。

斯则失矣。

至如仲尼居。

曾子侍。

平公饮酒。

师旷李调侍。

岂得谓阉竖乎。

  鹬

  僖二十四年。

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

好聚鹬冠。

杜预注云。

聚鹬羽以为冠。

非法之服也。

郑伯闻而恶之。

杜预注云。

恶其非法之服也。

使盗诱而杀之于陈宋之间。

君子曰。

服之不衷。

身之灾也。

诗云。

彼己之子。

不称其服。

子臧之服。

不称也夫。

按鹬。

水鸟。

天将雨即鸣。

即战国策所称鹬蚌相谓者也。

古人以其知天时。

乃为冠象此鸟之形。

使掌天文者冠之。

故逸礼记曰。

知天文者冠鹬。

此其证也。

鹬字音聿。

亦有术音。

故礼之衣服图及蔡邕独断谓为术氏冠。

亦因鹬音转为术字耳。

非道术之谓也。

盖子臧是子华之弟。

以兄见杀。

怨而出奔。

有白公之志。

故与知天文者游聚。

有所图议。

是以郑伯恐其返国作乱。

令诱杀之。

若直以鹬羽饰冠。

自为不正之服。

何须畏恶而遣杀之。

若直谓出见杀。

又不应云服之不衷。

且传言楚子翠被。

益知聚字非属冠也。

或者自君子曰以下非丘明本传。

后人不晓鹬冠之议妄增加之。

而杜氏之释。

从而僻其义也。

  轩

  僖二十八年。

晋师入曹。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且曰献状。

杜预注曰。

言其无德居位者多矣。

故责其功状也。

按昔重耳过曹。

曹共公不礼。

闻其骈胁。

薄而观之。

晋文怀耻。

以为深怨。

今既乘胜。

志在报雪。

尚托公义。

故先责不用负羁而乘轩者众。

因曰。

今我之来献骈胁容状耳。

斯盖嗤弄之言。

犹言若云谓秦拜赐之师也。

岂责乘轩功状乎。

  王夫

  襄五年。

楚公子王夫字子辛。

今之学者以其字子辛改王夫为壬夫。

同是日辰。

名字相配也。

按楚有公子午字子庚。

庚是十干。

午是十支。

法有相配。

或者此人以庚午岁若庚午日生。

故名庚字子午耳。

辛。

壬同是十干。

若以辛生则不得名壬。

若以壬生则不得字辛。

此与庚。

午不相类。

固当依本字读为王夫。

不宜穿凿改易为壬也。

譬天王之弟佞夫。

孔氏之宰浑良夫。

冶区夫之属。

各自有义。

岂曰配日辰乎。

  闬闳

  襄三十一年。

子产相郑伯如晋。

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曰。

敝邑以政刑之不修。

寇盗充斥。

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

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

杜元凯注云。

闳。

门也。

徐仙闳音宏。

今吾子坏之。

虽从者能戒。

其若异客何。

对曰。

今铜鞮之宫数里。

而诸侯舍于隶人。

门不容车。

而不可踰越。

杜元凯注曰。

门庭之内迫迮。

又有墙垣之限。

尔雅云。

所以止扉谓之闳。

郭景纯注曰。

门辟旁长橛也。

左传曰。

高其闬闳。

按若馆门实高而直庭内迫迮者。

即当云庭不容车。

不应云门也。

又高为门户。

非关止盗之方。

文伯不应云以无忧客使。

若门得车入。

则子产止须引车入门。

致室屋之下。

何劳坏垣。

云不可踰越。

盖是门既不大而止扉又高。

以牢固扞御寇贼。

子产为其不容车入。

故坏垣耳。

寻文究理。

郭说得之。

但闳与门二字相似。

流俗转写。

致有混谬。

杜君不加详核。

就而通之。

未为允当。

  草创

  襄二十一年。

子羽与裨谌乘以适野。

而谋于野则获。

于邑则否。

按论语称孔子云。

为命。

裨谌草创之。

世叔讨论之。

行人子羽修饰之。

东里子产润色之。

是谓裨谌发虑创始。

为之辞意。

世叔寻讨而论叙之。

子羽。

子产修饰润色。

然后成耳。

草创者。

犹言草昧。

盖初始之谓矣。

又曰。

草者。

藁草。

亦未成之称。

安在适草野则能。

在都邑则不就。

若然者。

讨论岂寻干戈乎。

润色岂加膏泽乎。

此亦是后人所加。

非丘明本传也。

  卷五

  史记

  司马子长撰史记。

其自叙一卷。

总历自道作书本意。

篇别皆有引辞。

云为此事作某本纪。

为此事作某年表。

为此事作某书。

为此事作某世家。

为此事作某列传。

子长此意。

盖欲比拟尚书叙耳。

即孔安国所云。

书序。

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也。

扬子云着法言。

其本传亦传法言之目篇。

篇皆引辞云撰某篇。

亦其义也。

及班孟坚为汉书。

亦放其意。

于序传内又历道之。

而谦不敢自谓作者。

避于拟圣。

故改作为述。

然叙致之体与马扬不殊。

后人不详。

乃谓班书本赞之外别更为覆述。

重申褒贬。

有所叹咏。

挚虞撰流别集。

全取孟坚书序为一卷。

谓之汉述。

已失其意。

而范蔚宗。

沈休文之徒撰史者。

详论之外。

别为一首华文丽句标举得失。

谓之为赞。

自以取则班马。

不其惑欤。

刘轨思文心雕龙唯略晓其意而言之未尽。

  汉书

  高纪云。

大泽之陂。

按孔安国尚书传曰。

障水曰陂。

然则陂者。

本因堤防壅遏故得名耳。

大泽者地形之总名。

陂者是堤防之指号。

盖谓当时之媪于大泽之内陂塘止息。

流俗乃云防是水中。

不得止息。

强读为陂。

失其意也。

  尚

  惠纪云。

尚公主。

易曰。

得尚于中行。

王弼注云。

尚犹配也。

说者云。

尚者。

主也。

引尚食为类。

或云。

尚者。

掌也。

谓守掌之。

皆非其义。

公主既尊。

止得云侍奉。

不可以主掌为称。

弼说是也。

  赦令

  哀纪云。

甲子诏书。

非赦令皆除之。

按哀帝初用夏贺良言。

改年定历。

下诏施行其事。

并开恩惠。

赦宥罪人。

后知贺良诡惑。

收正其事。

依旧历。

追悔前非。

但所赦人不可更覆与罪。

所以云甲子诏书除赦令以外。

历及刻漏事一皆除之耳。

盖言甲子诏书除是赦令总遣除之。

今书本令字或作他。

言赦令以外其它余事皆改除之。

两读为得。

  襁

  食货志云。

藏襁。

谓绳贯钱。

故总谓之襁耳。

又云算缗。

亦云以缗穿钱。

故谓贯为缗也。

而后之学者谓襁为钱。

乃改为镪字。

无义可据。

殊为穿凿。

按孔子云。

四方之人。

襁负其子而至。

谓以绳络而负之。

故谓襁褓耳。

岂复关货泉耶。

  逡遁

  贾谊过秦云。

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

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逡遁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已困矣。

遁者。

盖取盾之声以为巡字。

当音详遵反。

此言九国地广兵强。

相率西向。

仰形胜之地。

沂函谷之关。

欲攻秦室。

秦人恃其险固。

无惧敌之心。

不加距闭。

开关而待。

然九国畏愞。

自度无功。

持疑不进。

坐致败散耳。

后之学者既不知遁为巡字。

遂改为遁逃。

因就释云。

九国初见秦闭关。

谓其可胜。

所以率兵来攻。

忽见秦人开关。

各怀恐惧。

遂即奔走。

故潘安仁西征赋云。

或开关而延敌。

竞遁逃以奔窜。

斯为误矣。

若见秦开关遁逃而走。

即应大被追蹑。

覆军杀将。

岂得但言不进而已乎。

且书本好者今犹为逡遁。

不作遁逃也。

  游衣

  叔孙通传曰。

高帝寝衣月出游高庙。

言高寝之衣冠一月一备法驾出游于高庙耳。

随越国公杨素行经汉高陵诗云。

芳春无献果。

明月不游衣。

观其此意。

谓月出之夕乃游衣冠。

此大谬。

  郎署

  冯唐传云。

文帝辇过郎署。

见冯唐而问之。

郎者。

当时宿卫之官。

非谓趣衣小吏。

署者。

部署之所。

犹言曹局。

今之司农。

太府诸署是也。

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

故刘孝标辨命论云。

冯都尉皓发于郎署。

而今之学者不晓其意。

但呼令史。

府史为郎署。

自作解释云。

郎吏行署文书者。

故曰郎署。

至乃摛翰属文。

咸作此意。

失之远矣。

  便面

  张敞传云。

自以便面拊马。

按所谓便面者。

所执持以屏面。

或有所避。

或自整饰。

藉其隐翳。

得之而安。

故呼便面耳。

今人所持纵自蔽者总谓之扇。

盖转易之称乎。

原夫扇者。

所用振扬尘氛。

来风却暑。

鸟羽箑可呼为扇。

至如歌者为容。

专用掩口。

侍从拥执。

义在障人。

并得扇名。

斯不精矣。

今之车轝后提扇。

盖便面之遗事与。

按桑门所持竹扇形不圜者。

又便面之旧制矣。

  柱

  西域传云。

当为拄置。

心不便。

按拄者。

撑拄之名。

本音竹羽反。

柱物之本因为之柱。

竹具反。

鲁灵光殿赋云。

漂峣而枝柱。

此音是也。

车后柱木呼为车柱。

其义亦同。

置者。

安设之名。

言拄置者。

谓自安置支拄他人。

今江南俗呼人自高抗矜持为自拄置。

今此言车师国见徐普于其侧近拄置。

恐被侵拒。

故心内以为不便耳。

安在其取椽柱而置于心腹中乎。

义既乖刺。

语又析破。

失之远矣。

朱云连拄五鹿君。

岂复赍椽自随乎。

  非一

  扬雄叙甘泉宫云。

游观屈奇瓌玮。

非木摩而不雕。

墙涂而不画。

此言既甚屈奇瓌玮。

不合于上古之世摩而不雕。

涂而不画。

釆椽茅茨俭约之制耳。

今之书本好者犹然。

而后人辄于非字下加一字。

读云瓌玮非一。

竟不寻下句直云木摩而不雕。

是何言欤。

  葬

  酷吏传。

长安中歌云。

安所求子死。

桓东少年场。

生时谅不谨。

枯骨复何葬。

荀卿礼赋云。

非丝非帛。

文理成章。

非日非月。

为天下明。

生者以寿。

死者以葬。

城郭已固。

三军已强。

说苑云。

吾尝见稠林之无木。

平原之为谷。

君子无侍仆。

江河干为坑。

正冬采榆桑。

仲夏雨雪霜。

千乘之君。

万乘之王。

死而不葬。

据韵而言。

则葬字有臧音矣。

  阡

  原涉传云。

涉父为南阳太守。

死。

涉让还南阳赙送。

由是显名。

涉自以为身得其名而先令坟墓俭约非孝也。

乃大起冢舍。

周阁重门。

初。

武帝时京兆曹氏葬茂陵。

曹氏谓其道阡。

涉慕之。

乃买地开立表。

署曰南阳阡。

  桓

  如淳汉书音义曰。

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

上有屋。

屋上有柱出。

高丈余。

有大板贯柱四出。

名曰桓表。

悬所都夹两边各一桓。

陈留之俗言桓声如和。

今犹谓之和表也。

说文云。

桓是亭邮表也。

东京赋云。

迄于上林。

结徒为营。

叙和树表。

司铎授钲。

叙。

比也。

军之正门为和。

树表设牙形以表之。

  辟强

  外戚传。

留侯子张辟强。

前贤亦无释。

而学者相承读辟音如珪璧之璧。

强为强御之强。

作意解云。

能弭辟强御。

犹言辟恶邪。

辟兵之类是也。

东齐仆射阳休之为儿制名亦取此。

按贾谊新书云。

昔者卫侯朝于周。

周行人问其名。

曰卫侯辟疆。

周行人还之曰。

启疆。

辟疆。

天子之号也。

诸侯弗得用。

卫侯更其名曰毁。

然后受之。

若如贾生此说。

辟当音为开辟之辟。

强当音为疆场之疆。

楚有薳启疆。

亦其例也。

古单用字多有假借。

不足为疑。

又汉济南王名辟光。

世人亦读为璧。

复解释云。

辟。

君也。

恐此亦当取开辟之义为胜。

  阏氏

  习凿齿与谢安石书云。

匈奴名妾作阏氏。

言可爱如烟支也。

阏字于言反。

想足下先作此读书也。

按史记及汉书谓单于正妻曰阏氏。

犹中国言皇后尔。

旧读音焉氐。

此盖北翟之言。

自有意义。

未可得而详也。

若谓色象烟支便以立称者。

则单于之女谓之居次。

复比何物。

且阏氏妻号。

非妾之名。

未知习生何所凭据。

自为解释。

  堤

  凡言提封者。

谓提举封疆大数以为率耳。

后之学者不晓。

辄读提为堤。

著述文章者。

径变为堤字。

云总其堤防封界。

故曰堤封。

按封藉之体。

止举大数定其纲陌。

其言封者。

譬言堰埒以知顷亩。

何待堰堤然始立畔乎。

正当依其本字读之。

不宜曲生异说也。

又堤防之堤字。

并音丁奚反。

江南末俗往往读为大奚反。

以为风流。

耻作低音。

不知何所凭据。

转相放习。

此弊渐行于关中。

其提封本取提挈之义。

例作低音。

而呼堤防之字即为蹄音。

两失其义。

良可叹息。

传曰。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苟不明练。

岂宜臆说以误将来。

  陂池

  东观汉记述光武初作寿陵云。

今所制地。

不过二三顷。

为山陵陂池。

裁令流水而已。

按陂池读如吊二世赋登陂陁之长坂。

凡陂陁者。

犹言靡陁耳。

光武言不须如前世诸帝作山陵。

但令小隆起陂陁然。

裁得流泄水潦。

不垫坏耳。

今之读者谓为陂池令得流水。

此读非也。

  杨豫

  谢承后汉书杨豫传云。

豫祖父恽。

封平通侯。

恽子会宗坐与台阁交通。

有罪。

国除。

家属皆徙酒泉郡。

又载豫上书乞还本土。

其辞云。

臣祖父恽。

念安社稷。

忠不避难。

指刺奸臣。

实心为国。

遂致死。

徙。

按班书杨敞传。

其载恽与太仆戴长乐相失。

恽与长乐皆免为庶人。

恽既失爵位。

家居营产业。

起室宅。

以财自娱。

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书谏戒之。

恽内怀不伏。

报会宗书。

辞语不逊。

宣帝见而恶之。

恽坐腰斩。

妻子徙酒泉郡。

此恽先失爵位。

然后被诛。

妻子被徙。

据敞传及豫上书。

数说皆同。

更无所异。

安得有子名会宗袭爵国除被徙事乎。

谢氏既不详其本。

称引会宗。

失于故实。

又自载豫上书。

与叙事相背。

交为矛盾。

二三诡错。

  计偕

  凡举事立称。

当依义理。

若遵古昔。

须得其衷。

班书武帝元光五年。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

习先圣之术者。

县次续食。

令与计偕。

此言所征之人县别给食。

令上计之。

使俱诣京师耳。

而晋朝谓计簿为计阶簿。

意欲酌于故实。

乃所以彰其谬陋。

变偕为阶。

了无义旨。

  戎昭果毅 #

  左氏传曰。

戎昭果毅。

克敌为果。

致果为毅。

此言理戎之礼。

须明果毅。

而江南陈国制立官名。

有戎昭将军。

果毅将军。

此亦不经之甚。

譬易称师出以律。

岂可便置师出将军乎。

  宋书

  宋高祖弟道邻。

道规二人。

同以道为名。

而邻。

规各有别理。

史牒误为怜字。

读者就而呼之。

莫有知其本实。

余家尝得宋高祖集十卷。

是宋元嘉时秘阁官书。

所载道邻字。

始知怜者是错。

原其立名。

既有道规。

即应颇存义训。

不应苟取怜爱而已。

  熹

  熹。

炽盛也。

音与僖同。

故后汉赵熹字伯阳。

取此义耳。

末世传字误为喜字。

读者不救。

因呼为憙。

宋高祖妇之兄弟臧熹昆季二人。

名从火。

喜。

亦音僖。

今人又谬为憙字而读之为喜。

皆失其意。

沈约撰宋书。

乃更为熹制字以配欣喜之名。

是穿凿也。

余家所得宋高祖集作臧熹字。

此明验也。

且喜下施心。

是盒迌之憙。

音虚记反。

不谓之熹也。

  锡趺

  萧子显齐书云。

太祖在淮。

修理城。

得一锡趺。

大数尺。

趺下有篆文。

莫能识者。

纪僧真曰。

何须辨此文字。

此自久远之物。

九锡之征。

太祖曰。

卿勿妄言。

而顾野王撰符瑞图。

据子显齐书録此一条。

锡趺谓锡玦。

亦具写子显书语。

但易趺字为玦字。

乃画作玦形。

按此趺者。

谓若簨之趺。

今之钟鼓格下并有之耳。

故其大数尺而有篆文。

安有论玦大小直云数尺。

为道广狭。

为举麤细乎。

又玦之体。

状若半环。

以何为上。

以何为下。

而云下有篆字。

此之疎谬。

不近人情。

野王之于子显。

年载近接。

非为辽夐。

且又趺之与玦。

形用不同。

若别据他书。

容有异说。

萧氏乖戾。

则失不在顾矣。

岂书本乎。

  蒿艾

  齐书又云。

纪僧真梦蒿艾生满江。

惊而白之。

太祖曰。

诗人采萧。

萧即艾也。

萧生断流。

卿勿广言。

按尔雅云。

萧一名藾。

此萧自是香蒿。

古之祭礼。

祈用合脂爇之以飨神者。

艾一名冰台。

此则今之用灸病者。

二草名既不同。

称类区别。

本非一物。

较然易了。

设使齐高谬谈。

取会一时之应。

子显不当着于史籍。

以误将来学者。

诗云。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此之三章。

盖诗人历言葛也。

萧也。

艾也。

以为兴喻。

故毛传云。

葛所以为絺绤。

萧所以供祭祀。

艾所以疗疾。

岂得又言葛与萧。

艾总为一物乎。

未闻以艾飨神。

用萧灸病。

断可知矣。

  卷六

  坼

  或问曰。

俗呼检察探试谓之覆坼。

坼者何也。

答曰。

当为覆逴。

音勅角反。

俗语音讹。

故变为坼耳。

按晋令。

成帝元年四月十七日甲寅诏书云。

火节度七条云。

火发之日。

诣火所赴救。

御史。

兰台令史覆逴。

有不以法。

随事録坐。

又云。

交互逴覆。

有犯禁者。

依制罚之。

逴者。

谓超踰不依次第。

今所云覆坼。

亦谓乍检乍否。

不依次历履行之。

以出其不意耳。

今谓董卓为董磔。

故呼逴亦为坼。

是其例也。

  副

  副贰之字。

副字本为褔字。

从衣畐声。

今俗呼一袭为一褔衣。

盖取其充备之意。

非以覆蔽形体为名也。

然而书史假借。

遂以副字代之。

副本音普力反。

义训剖劈。

字或作疈。

诗云。

不坼不副。

周礼有疈辜。

并其正义也。

后之学者不知有褔字。

翻以副贰为正体。

副坼为假借。

读诗不坼不副。

乃以朱点发副字。

已乖本音。

又张平子西京赋云。

仰褔帝居。

东京赋云。

顺时服而设褔。

并为副贰。

传写讹舛。

衣转为示。

读者便呼为福禄之福。

失之远矣。

  

  淫乱乐。

按者。

非法之曲。

不正之音尔。

非谓水中黾之声也。

又张平子东京赋云。

咸池不齐度于咬。

而众听或疑。

岂谓黾之声乃与咸池相似乎。

是知淫乐之声矣。

  恫

  今太原俗呼痛而呻吟谓之通唤何。

答曰。

尔雅云。

恫。

痛也。

郭景纯音呻哃音通。

亦音恫。

字或作侗。

周书云。

恫瘝乃身。

并是其义。

今痛而呻者。

江南俗谓之呻唤。

关中俗谓之呻恫。

音同。

鄙俗言失。

恫者。

呻声之急耳。

太原俗谓恫唤云通。

此亦以痛而呻吟。

其义一也。

郭景纯既有呻恫之音。

盖旧语耳。

  洋

  问曰。今山东俗谓众为洋。何也。答曰。按尔雅云。洋。观。裒。众。那。多也。

  略刃

  问曰。

俗于砺山出刀子刃谓之略刃。

有旧义否。

答曰。

按尔雅云。

剡。

略。

利也。

张楫古今字诂云。

古作。

一本作。

未知孰是。

此则砺刃使利。

故称略刃耳。

  

  问曰。俗言湿为。岂湿意乎。何以呼之。答曰。按说文解字云。。骨间黄汁也。字林音丑戹反。然则是骨间汁。故呼湿为耳。不当为裂之字。

  宷

  或曰。

宷。

寮也。

别有异意乎。

答曰。

按尔雅云。

宷。

寮。

官也。

郭景纯注云。

官地为宷。

同官为寮。

此则谓卿大夫因官而得食地。

故谓之采地耳。

但古之经史采。

菜相通。

菜蔬字颇亦为采。

文采之字多或作宷。

非独地也。

今之学者见谓之采地字上或加草。

便为给地以种菜。

更朋于俳说焉。

  什器

  或问曰。

生生之具谓之什器。

什是何物。

答曰。

此名原起军戎。

遂为天下通称。

军法。

五人为伍。

二五为什。

一什之内。

共有器物若干。

皆是人之所须。

不可造次而废者。

或称什物。

犹今军行戍役工匠之属。

十人为火。

一火内共畜器物谓之火幕调度耳。

  猱

  或问曰。

今之戎兽皮可为褥者。

古号何兽。

何以谓之戎。

答曰。

按许氏说文解字曰。

夔。

贪兽也。

李登声类音人周反。

字或作猱。

诗云。

无教猱升木。

毛传云。

猨属也。

笺云。

猱之性善登木。

尔雅云。

猱猨善援。

郭景纯注曰。

便攀援也。

尔雅又云。

蒙颂猱状。

郭注云。

即蒙贵也。

状似蜼而小。

紫黑色。

猱亦猕猴类耳。

按郭此说。

盖蒙颂为兽。

状似猱。

又上林赋云。

蜼玃飞。

蛭蜩玃猱。

左思吴都赋云。

射猱狿。

刘逵注云。

猱似猴而长尾。

寻据诸说。

验其形状。

戎即猱也。

此字既有柔音。

俗语变讹。

谓之戎耳。

犹今之香葇谓之香戎。

今谓猱别造狨字。

盖穿凿不经。

于义无取。

  绹

  或问曰。

蒲州盛酒堈谓蒲绹。

何也。

答曰。

此堈既从远来。

运致非易。

恐其破损。

故以蒲索缠之。

按尔雅云绹。

绞也。

诗云。

宵尔索绹。

即是其义。

此堈为加蒲索。

故谓之蒲绹尔。

  貤

  或问曰。

今俗重沓布物一两次谓之一曳。

两曳。

何也。

答曰。

许氏说文解字云。

貤。

重次第物也。

字林音弋豉反。

此则与今所道相当。

又诗云。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

义兼训移。

音亦为貤。

盖为延福其上。

亦重次第之意焉。

盖假借施字为之耳。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

貤丘陵。

亦其义也。

俗音讹舛。

故转为曳。

亦犹轻易之易。

鄙俗或为曳音。

究其根本。

当言一貤。

两貤。

今语亦有此作俗音者。

  趺

  或问曰。

今山东俗谓伏地为趺。

何也。

答曰。

趺者。

俯也。

按张揖古今字诂云。

俯府。

今俯俛也。

许氏说文解字曰。

俯。

低头也。

太史卜书俯仰字如此。

斯则呼俯音讹。

故为趺耳。

  俾

  问曰。俗谓听之使去为不使。何也。答曰。按尔雅云。俾。使也。书云。有能俾乂。诗云。俾尔戬谷之类是也。故俗云俾使。疾之曰音讹。若云不使尔。

  底

  问曰。

俗谓何物为底丁儿反。

底义何训。

答曰。

此本言何等物。

其后遂省。

但言直云等物耳。

等字本音都在反。

又转音丁儿反。

左太冲吴都赋云。

畛畷无数。

膏腴兼倍。

原隰殊品。

窳隆异等。

盖其证也。

今吴越之人呼齐等皆为丁儿反。

应瑗诗云。

文章不经国。

筐篚无尺书。

用等称才学。

往往见叹誉。

此言讥其用何等才学见叹誉而为官乎。

以是知去何而直言等。

其言已旧。

今人不详其本。

乃作底字。

非也。

  刚扛

  或问曰。

吴楚之俗。

谓相对举物为刚。

有旧语否。

答曰。

扛。

举也。

音江。

字或作。

史记云项羽力能扛鼎。

张平子西京赋云。

乌获扛鼎。

并是也。

彼俗音讹。

故谓扛为刚耳。

既不知其义。

乃有造掆字者。

固为穿凿也。

  欠

  问曰。今人谓物少不充为欠。义何所取。答曰。许氏说文解字云。歁。食不满也。李登声类。吕忱字林并音口感反。今为欠者。本为歁耳。

  木锺

  或问曰。

今所谓木锺者。

于义何取。

字当云何。

答曰。

本呼木章。

音讹遂为锺耳。

古谓大木为章。

故汉书云货殖传云。

千章之荻。

谓荻木千枚也。

其将作属官有主章署。

掌材木。

又古谓舅姑为姑章。

今俗亦呼为姑锺。

益知章音皆转为锺。

  若柯

  问曰。俗谓如许物为若柯。何也。答曰。若干。谓且数也。礼云。始服衣若干尺矣。班书云。百加若干。并是其义。干音讹变。故云若柯也。

  杨

  问曰。俗呼姓杨者往往为盈音。有何依据。答曰。按晋灼汉书音义反杨恽为由婴。如此则知杨姓旧有盈音。盖是当时方俗。未可非也。

  椎

  问曰。关中俗谓发落头秃为椎。何也。答曰。按许氏说文解字云。鬌。发堕也。吕氏字林。玉篇。唐韵并直垂反。今俗呼鬌音讹。故为椎耳。

  

  问曰。

今官曹文案于纸缝上署记谓之款缝者。

何也。

答曰。

此语言元出魏晋律令。

字林本作。

刻也。

古未有纸之时。

所有簿领皆用简牍。

其编连之处恐有改动。

故于缝上刻记之。

承前已来。

呼为缝。

今于纸缝上署名。

犹取旧语呼为缝耳。

此义与款不同。

不当单作款字耳。

  埒

  问曰。

今俗监检田亩知其所获。

总计大数。

谓之埒田。

而官文书乃作耒字。

其义定何训解。

答曰。

此谓程试顷亩束数。

以知斛斗多少。

举其大。

故谓之率。

而率字有律音。

俗语讹替。

因谓之埒耳。

字当作率。

音宜为律力笔反。

今人不详本意。

为其语涉田农。

故用耒耜之字。

非也。

  聆

  问曰。

今俗买瓦器。

以枚敲之。

知其全破善恶。

谓之为聆。

此义何也。

答曰。

案说文解字云。

聆。

听也。

声类音力丁反。

班孟坚幽通赋云。

妣聆呱而刻石。

左太冲魏都赋云。

二嬴之所曾聆是也。

瓦破坏者声嘶恶。

须一一击而听之。

故呼聆瓦耳。

字当作聆也。

  谊议

  或问。

谊。

议二字。

今人读为宜音。

得通否。

答曰。

书云。

无偏无陂。

遵王之谊。

无偏无党。

王道荡荡。

诗云。

或湛乐饮酒。

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讽议。

或靡事不为。

故知并有宜音。

  名字

  或问曰。

今人或称字而不称名。

其故何也。

答曰。

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

礼云。

子生三月。

父始孩而名之。

男子二十冠而字。

故知先名而后字也。

又云。

父前子名。

君前臣名。

子于父母是自名。

据此益知常所称者是名。

非举字也。

孔子大圣。

言必称名。

丘闻有国有家者。

丘亦耻之。

丘未达。

不如丘之好学也。

此盖与弟子等言。

未有称仲尼者。

其七十弟子及春秋卿大夫固并称名。

亦不可胜载。

至如汉高祖之潜丰沛。

人皆谓之刘季。

项羽之都彭城。

举俗呼为项羽。

若其自称。

则云。

今邦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

爰种说其季父盎云。

丝能日饮。

霍显令淳于衍杀许后云。

我亦欲报少君。

此皆举字以相崇尚。

名则其自称也。

历观古人通人高士。

言辞着于篇籍。

笔迹存乎纸素。

在身自述。

必皆称名。

他人褒美。

则相呼字。

传曰。

周人以讳事神。

名。

终将讳之。

不言讳字也。

王父字或以为族。

不得用名也。

考诸典故。

称名为是。

  复名

  问曰。

人或有复名单称者。

于理云何。

答曰。

复名单称。

乃是流俗之事。

苟逐便易。

不思立名本旨。

且依礼文。

二名不偏讳。

今若偏举。

安得不讳乎。

若嫌二名颇多。

则举俗皆须为单名矣。

至若伯陵称陵。

季崱称崱。

虽少一字。

义或可通。

又如长寿称寿。

延年称年。

求其本义。

已有所失。

乃有无恤称恤。

不违称违。

去病称病。

弃疾称疾。

白黑相反。

更相戏弄。

隋大业中出勅断单称复名。

深得物理。

而委巷之徒不晓其意。

便谓朝廷禁止单名。

其幼少已来不为复名者。

辄更加增以为顺旨。

曾莫之悟。

  

  或问曰。今谓小羊未成为旋音祥恋反子。何也。答曰。按吕氏字林云。音选。未晬羊也。今言旋者。盖语讹耳。当言子也。

  草马

  问曰。

牝马谓之草马。

何也。

答曰。

本以牡马壮健堪驾乘及军戎者。

皆伏皁枥刍而养之。

其牝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

常牧于草。

故称草马耳。

淮南子曰。

夫马之为草驹之时。

跳跃扬蹏。

翘足而走。

人不能制。

高诱曰。

五尺已下为驹。

放在草中。

故曰草驹。

是知草之得名。

主于草泽矣。

  卷七

  反

  张衡西京赋云。

长廊广庑。

连合云蔓。

闬庭诡异。

门千户万。

重闺幽闼。

转相踰延。

望叫窱以径廷。

眇不知其所反。

是反有扶万音矣。

今关中俗呼回还之反亦有此音。

  禠

  张衡东京赋云。

祈禠禳灾。

盖谓求福而除祸耳。

案说文解字曰。

禠。

福也。

字林音弋尔反。

字本作禠。

从示从虒。

音斯。

从虎者故作禠耳。

今之读者不识禠字义训。

乃呼为神祇之祇。

云求神而却灾。

或改禠字为禘。

禘者祭名。

又失之也。

  怠

  怠有苔音又云。

坚冰作于履霜。

寻木起于蘗栽。

昧旦丕显。

后世犹怠。

况初制于甚泰。

服者焉能改裁。

汉帝柏梁诗云。

日月星辰和四时。

梁王云。

骖驾四马从梁来。

自斯已下。

同用一韵。

而执金吾云。

徼道宫中禁堕怠。

又曹朔作后汉敬隐后颂。

述宋氏之先云。

实先契而佐唐。

汤受命而创基。

二宗俨以久飨。

盘庚俭而弗怠。

是怠懈之字通有苔音矣。

  免

  左传说晋讨赵同赵括。

而武从姬氏畜于公宫。

以其田与祁奚。

故韩厥言于晋侯曰。

成季之勋。

宣孟之忠而无后。

为善者其惧矣。

三代之令王。

皆数百年保天之禄。

夫岂无僻王。

赖先哲以免也。

盖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

但赖其先人以免祸难。

故得不危亡而历祚长久。

今何得不思赵衰。

赵盾之功德而立后乎。

故晋侯立赵氏而反其田尔。

潘安仁西征赋云。

平失道而东迁。

繄二国而是佑。

岂时王之无僻。

赖先哲以长懋。

懋训勉励之勉。

既改左传本文。

于义未为允惬。

  黄巷

  西征赋又云。

发阌乡而警策。

愬黄巷以济潼。

黄巷者。

盖谓潼关之外深道如巷。

以其土色正黄。

故谓之黄巷尔。

过此长巷即至潼关。

此巷是古昔以来东西大道。

年代经久。

车徒辐凑。

飞尘飘散。

所以极深。

隋帝恶其浚险。

恐有变故。

始移大道。

去巷逐高。

更开平路耳。

今其故迹犹存。

而说者不晓巷之意。

不知其处安在。

乃曰。

巷当为卷。

音去权反。

解云。

今阌乡西黄天原是。

按郭缘生述征记曰。

皇天坞在阌乡东南。

或云卫太子始奔。

挥涕仰呼皇天。

百姓怜之。

因以名坞。

又戴延之西征记曰。

皇天固去九泉十五里。

据此而言。

黄天原本以坞。

固得名。

自有解释。

又在旧阌乡。

潘生自秦之东。

不得先发阌乡始沂黄巷也。

且阌乡之侧。

行道乃在乎平川。

非遡原也。

此为穿凿。

妄生意见。

且赋本千万。

有作卷字者乎。

后生好奇。

乃辄改书本。

以卷易巷。

斯可正矣。

  隶齿

  又云。

怀夫萧曹邴魏之相。

辛李卫霍之将。

自此已下。

历道汉之名臣。

至于终童山东之英妙。

贾生洛阳之才子。

皆美其立功于朝。

著名当时。

音凤恭显之任势也。

熏灼四方。

震耀都鄙。

而死之日。

曾不得与夫十余公之徒隶齿。

此言王音。

王凤。

宏恭。

石显之徒无德而禄。

有秽彝伦。

身没之后。

考其名行。

乃不得与萧曹终贾之卒徒奴隶齿。

潘生所以深鄙贱其人。

示贬抑之甚也。

后之读者不详其意。

但言不得与十余公之属为齿。

乃谓隶齿为齐等之义。

谢朓宣城郡诗曰。

群龙难隶齿。

岂非僻谬。

按若但言音凤恭显不如萧曹邴魏。

安足以明激劝乎。

且隶齿之言。

未为典故。

安所取详。

  尸韩

  又云。

感市闾之菆井。

类尸韩之旧处。

丞属号而守阙。

人百身以纳赎。

岂生命之易投。

诚惠爱之洽着。

按班书赵广汉传云。

广汉下廷尉。

狱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

或言臣生无益于县官。

愿代赵京兆死。

使得牧养小民。

广汉竟坐腰斩。

而韩延寿传云。

延寿弃市。

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

老小扶持车毂。

争奏酒炙。

延寿不忍拒逆。

人人为饮酒石余。

使掾吏分谢送者。

远苦吏民。

延寿死无所恨。

百姓莫不流涕。

安仁谕延寿之死。

所举广汉之请代。

则用事之不审。

盖亦为文之瑕颣焉。

  彡髟

  潘安仁秋兴赋云。

班鬓髟以承弁。

素发飒以垂领。

读者皆以髟为杉音。

按许氏说文解字云。

彡。

毛饰画之文也。

象形。

字林音山廉反。

此字既训形饰。

所以形及雕字并从彡。

说文解字解髟字云。

长发焱焱也。

从彡。

字林音方周反。

此字既指训发貌。

所以鬓发之属字皆从髟字。

安仁之辞。

正合义训。

今读秋兴赋当音方周反。

不得谓之彡也。

  奚斯

  诗鲁颂云。

新庙奕奕。

奚斯所作。

盖言奚斯置造此庙。

而王延寿灵光殿赋云。

诗人之赋。

感物而作。

故奚斯颂僖。

歌其露寝。

陈思王承露盘铭序云。

奚斯颂鲁。

谓此诗为奚斯所作。

既无所据。

与本义乖矣。

  假

  楚词云。

聊假日以偷乐。

此言遭遇幽厄。

中心愁闷。

假延日月。

苟为娱耳。

今俗犹言假日度时。

故王粲云。

登兹楼以四望。

聊假日以消忧。

取此义也。

今之读者不寻根本。

改假为暇。

失其意矣。

原其辞理。

岂闲暇之意乎。

  歌左贵嫔晋元后诔云。内敷阴教。外毗阳化。绸缪庶政。密勿夙夜。恩从风翔。泽随雨播。中外禔福。遐迩咏歌。皆云古贺反。斯古之遗言也。

  渚

  尔雅云。

小洲曰渚。

小渚曰沚。

此盖水中之高处可居者耳。

诗云。

鸿飞遵渚。

言傍洲渚之间。

而刘孝标辨命论云。

三闾沈骸湘渚。

按屈原赴汨罗而死。

谓深水处。

非洲渚也。

  河

  辨命论又云。楚师屠汉卒。睢河鲠其流。按史记。班书。楚败汉军于睢上。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本非河上。去河远矣。

  穰

  傅毅郊祀颂云。

飞紫烟以奕奕。

纷扶摇乎太清。

既歆祀而欣德。

降灵福之穰穰。

又张昶作华山堂阙碑铭云。

经之营之。

不日而成。

匪奢匪俭。

惟德是呈。

匪丰匪约。

惟礼是荣。

虔恭禋祀。

黍稷惟馨。

神具萃止。

降福穰穰。

然则穰字亦当音而成反。

今关内闾里呼禾黍穰穰音犹然。

  上

  今俗呼上下之上音盛。

按郭景纯江赋云。

雹布余粮。

星离沙镜。

青纶竞糺。

缛组争映。

紫菜荧晔以丛被。

绿苔鬖髿乎研上。

石帆蒙笼以盖屿。

蓱实时出而漂泳。

此则上有盛音也。

  激

  今俗呼激水箭音为吉跃反。

按张平子西京赋云。

翔鹍仰而弗逮。

况青鸟与黄雀。

伏棂槛而俯听。

闻雷霆之相激。

郭景纯江赋云。

虎牙嵥竖以屹崪。

荆门阙竦而盘礴。

圆渊九回以悬腾。

湓流雷呴而电激。

骇浪暴洒。

惊波飞薄。

此则激字有吉跃音也。

  中

  古艳歌曰。兰草自生香。生于大道傍。十月钩帘起。并在束薪中。中。之当反。音张。谓中央也。犹呼音入耳。今山东俗犹有此言。盖所由来远矣。

  兔

  张正见韩信诗曰。所悲云梦泽。偏伤狡兔情。按淮阴侯被执。叹云。狡兔死。良犬烹。今云伤狡兔情。斯不当矣。

  蜼

  郭璞山海图赞曰。寓属之才。莫过于蜼。雨则自悬。塞鼻以尾。厥形虽陋。列象宗彝。此则彝有上声音也。

  暴

  又云。腾虵配龙。因雾而跃。虽欲登天。云罢陆暴。枝非所体。难以久托。此则暴晒之暴有薄音矣。

  上

  又云。毕方赤丈。离精是炳。旱则高翔。鼓翼阳景。集乃灾流。火不炎上。斯则上有市郢反音矣。

  斡筦

  斡。

盝柄也。

义亦训转。

声类及字林并音管。

贾谊鵩鸟赋云。

斡流而迁。

张华励志诗云。

大仪斡运。

皆转也。

楚词云。

筦维焉系。

天极焉加。

此亦义与斡同。

字则为筦。

故知斡。

筦二音不殊。

而近代流俗辄改为捾。

捾音乌活反。

实为腐陋。

按陆士衡愍思赋云。

悲夫天地之骤迈。

运二仪以相斡。

遗朱光于浚谷。

靡倾盖于歧坂。

时方至其倏忽。

岁既去而晼晚。

以此验之。

非捾明矣。

  贳

  贳字训贷。

声类及字林并音埶。

古读皆然。

而近代学者用刘昌宗周礼音。

辄读贳字为时夜反。

不知昌宗何以凭据。

其鄙俚之俗又读为賖。

皆非正也。

案说文解字云。

赊。

鬻。

卖。

贷也。

此则二字本来不同。

断可知矣。

又陆士衡大暮赋云。

抚崇涂而难停。

视危轨而将逝。

年弥去而渐遒。

知兹辟之无贳。

竞贞晖以鼓缶。

愍他人而自励。

以此言之。

故知贳字为势音矣。

诂训小学及前贤文章皆相附会。

可以无惑。

说者又云。

汉书射阳侯刘缠。

功臣谓为贳阳侯。

所以为贳射同音耳。

余难之曰。

县邑地名。

或有时代讹转。

或有方俗语异。

何得一之。

令其别字同读。

譬犹御宿之苑。

百官公卿表作御羞字。

扬雄传作籞宿字。

解御羞者即云御膳珍羞所出。

释籞宿者则曰池籞止宿之所。

此非汉书乎。

何以乖别如此。

今岂得便谓御籞同音。

羞宿一读。

斯不然矣。

  振

  许慎说文解字曰。

振。

举救也。

诸史籍所云振给。

振贷。

其义皆同。

尽当为振字。

今人之作文书者。

以其事涉货财。

辄改振为赈。

按说文解字云。

富也。

左思魏都赋云。

白藏之藏。

富有无堤。

同赈大内。

控引世资。

此则训不相干。

何得辄相混杂。

言振给。

振贷者。

并以其饥馑穷厄。

将就困毙。

故举救之。

使得存云耳。

宁有富事乎。

  池毡

  或问云。

今之卧毡着里施缘者。

何以呼为池毡。

答曰。

礼云。

鱼跃拂池。

池者。

缘饰之名。

谓其形象水池也。

左太冲娇女诗云。

衣被皆重池。

即其证也。

今人被头别施帛为缘者。

犹谓之被池。

此毡亦有缘。

故得池名耳。

俗间不知根本。

竞为异说。

或作禠。

持字。

皆非也。

  渴罩

  问曰。

太原俗谓事不妥帖有可惊嗟为渴罩。

何也。

答曰。

礼三年问曰。

至于燕爵。

犹有噍啁之类焉。

徐仙啁音张流反。

噍音子由反。

此言燕雀见其俦类死亡。

悲痛惊愕。

相聚集吟噪也。

彼处士俗谓群雀聚噪为雀啁。

音竹孝反。

此亦古之遗言。

故呼可惊之事为罩尔。

  几头

  问曰。

山东俗谓新沐浴饮酒谓之几头。

此义何也。

答曰。

字当作禨。

音讥。

禨谓福祥也。

按礼云。

沐稷而靧梁。

发希用象栉。

进禨进羞。

工乃升歌。

郑康成注云。

沐靧必进禨作乐。

盈气也。

此谓新靧沐体虚。

故更进食饮而又加乐以自辅助。

致福祥也。

此盖古之遗法也。

  怒音弩 #

  怒字古读有二音。

诗云。

君子如怒。

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

乱庶遄已。

忧心殷殷。

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

逢天僤怒。

离骚云。

忽奔走以先后。

及先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

反信谗而齐怒。

此则读为上声也。

诗云。

亦有兄弟。

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

逢彼之怒。

念彼共人。

睠睠怀顾。

岂不怀归。

畏此谴怒。

此则读为去声也。

略举数条。

其例非一。

今山东。

河北人读书。

但知怒有去声。

不言本有二读。

曾不寻究。

失其真矣。

  殿研

  问曰。

今俗谓人强忍坚抗为殿研上丁见反。

下五见反。

其义何也。

答曰。

殿者。

犹春秋殿师之意。

言其无所畏惧。

不退缩耳。

研者。

研摩抗拒。

与前人为敌。

或总言殿研。

  差

  或问曰。

今官曹文书。

科发士马。

谓之为差。

差者何也。

答曰。

诗云。

既差我马。

毛传云。

差。

择也。

盖谓拣择取强壮者。

今云差科取此义。

亦言拣择取应行役者尔。

  两量

  或问曰。

今人呼履舄屐屩之属。

一具为一量。

于义何耶。

答曰。

字当作两。

诗云葛屦五两者。

相偶之名。

屦之属。

二乃成具。

故谓之两。

两音转变。

故为量耳。

古者谓车一乘亦曰一量。

诗云。

百两御之。

是也。

今俗音讹。

往往呼为车若干量。

  章估

  或问曰。

今市井之人谓算科量度为章估。

有何义。

答曰。

周书费誓云。

我商赉汝。

孔安国注云。

我则商度汝功。

赐与汝也。

徐仙音商。

章。

然则商字旧有章音。

所云章估者。

即商估也。

谓度其贵贱。

当其大小所堪尔。

  卷八

  受授

  或问曰。

年寿之字。

北人读作受音。

南人则作授音。

何者为是。

答曰。

两音并通。

按诗云。

南山有栲。

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

遐不眉寿。

此即音受。

嵇康诗云。

颐神养寿。

散发巗岫。

此即音授也。

  西

  今俗呼东西之西音或为先。

按王延寿灵光殿赋云。

朱柱黝儵于南北。

兰芝婀娜于东西。

祥风翕习以飒洒。

激芳香而常芬。

神灵扶其栋宇。

历千载而弥坚。

晋灼汉书音义反西为洒。

是知西有先音也。

  番

  或问曰。

今之宿卫人及于官曹上直皆呼为番。

音翻。

于义何取。

答曰。

按陈思王表云。

宿卫之人。

番休递上。

此言以番次而归休。

以番次而递上。

字本为幡。

文案从省。

故番耳。

  句钩

  或问曰。

今之官书文按。

检覆得失。

谓之为句。

音褠。

何也。

答曰。

字当作钩。

今从径易。

故省金耳。

簿领之法。

恐其事有枉曲。

月日稽延。

故别置主薄録事。

专知覆检。

其讫了者。

即以朱笔钩之。

钩字去声。

故为褠音尔。

原其根本。

以钩音也。

  毙

  毙者。仆也。音与弊同。者。屈伸欲死之貌。音甓锡。字义既别。音亦不同。今关中俗呼毙皆作甓音。遂无为弊读者。相与不悟。

  逢

  逢姓者。

盖出于逢蒙之后。

读当如其本字。

更无别音。

今之为此姓者。

自称乃与龎同音。

按德公。

士元。

所祖自别。

殊非伯陵。

尹父之裔。

不应弃其本姓。

混兹音读。

乃猥云。

逄姓之逄。

与逢遇字别。

妄为释训。

何取据乎。

  县寰

  宇县。

州县字本作寰。

后借县字为之。

所以谓其字者义训系着。

故许氏说文解县字从県音庙讳。

亦或作炫。

西京赋云。

后宫不移。

乐不徙县。

恣意所幸。

下辇成晏。

既与寰同。

故有假借。

末代以县代寰。

遂更造悬字。

下辄加心以为分别。

按礼记云。

县奔父。

县子琐。

二人姓氏音皆为庙讳。

又天子宫县。

诸侯轩县。

诸如此类乐县之字。

岂有心乎。

斯可明矣。

左太冲魏都赋云。

殷殷寰内。

此即言宇寰耳。

读者不晓。

因为别说。

读之为环。

则妄引环绕之义。

斯不当矣。

  苟

  苟者。偷合之称。所以行无廉隅。不存德义。谓之苟且。而今之流俗便谓无耻之人行类猪狗。每为方幅则呼苟为犬。且更以戏弄尔。

  鄙人

  或问曰。

愚陋之人。

谓之鄙人。

何也。

答曰。

本字作否。

否者。

蔽固不通之称尔。

音与鄙同。

诗云。

呜乎小子。

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

言提其耳。

臧者。

善也。

否者。

恶也。

故以相对。

书云。

否德忝帝位。

而司马子长撰史记。

改否为鄙。

以其言同。

故用鄙字。

自尔已来。

因曰鄙人。

又问曰。

鄙非边鄙之谓邪。

美好者谓之都。

言习京华之典则。

丑陋者谓之鄙。

谓守下邑之愚蔽。

不其然欤。

答曰。

非也。

都者自是闲美之称。

诗曰。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又云。

洵美且都。

楚辞云。

此德好闲习以都。

皆非上京之谓也。

曹刿云。

肉食者鄙。

孔子曰。

鄙夫可以事君也与哉。

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汉武帝诏贤良曰。

性命之情。

或夭或寿。

或仁或鄙。

董仲舒对策曰。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杨恽云。

昆戎旧壤。

子弟贪鄙。

班孟坚云。

周勃为布衣时。

鄙朴庸人。

曹大家女诫序云。

鄙人愚闇。

受性不敏。

皆非田野之谓也。

至如诗有都人士篇者。

此自别指都邑尔。

后文士论叙观游。

皆云都人士女。

直述其殷盛。

亦无繋于贤愚也。

蹈道则为君子。

违义则为小人。

岂必都邑之人皆能贤智。

边鄙之士悉皆顽劣。

详而言之。

则不通矣。

  被庳

  或问曰。

今俗人云高被者。

何以谓下为被。

有训义不。

答曰。

左传曰。

宫室卑庳。

音婢。

易曰。

智崇礼卑。

崇效天。

卑法地。

音亦为婢。

今呼被者。

此盖庳声之转尔。

  摹姑

  或问曰。

小儿羸病谓之摹姑。

何也。

答曰。

此谓巫蛊尔。

转为摹姑。

此病未即殒毙而惙惙不除。

有似巫祝厌蛊之状。

故祭酹出之。

或云汉武帝末年多所禁忌。

巫蛊之罪遂及贵戚。

故其遗言徧于三辅。

至今以为口实也。

  砢么

  或问曰。

俗谓轻忽其事。

不甚精明为砢么上力可反。

下莫可反。

有何义训。

答曰。

庄子云。

长梧封人曰。

昔余为禾而卤莽之莽音莫古反。

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

芸而灭裂之。

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郭象注曰。

卤莽。

灭裂。

轻脱不尽其分也。

今人所云卤莽。

或云灭裂者。

义出于此。

但流俗讹。

故为砢么耳。

  骨鹿

  问曰。

俗谓鸧为骨鹿。

此语有何典故。

答曰。

尔雅云。

鸧。

麋鸹。

然则鸧一名鸹。

今人云骨鹿者。

是鸹鹿耳。

以鹿配鸹者。

盖象其鸣声以呼之。

亦由子规。

蛁蟟。

鹅。

鸭。

鸠。

鸽之类也。

今山东俗谓之鸹。

此亦象其鸣声。

固知字并为鸹。

不得呼为骨。

傍辄加鸟者。

此字乃是鹘鵰。

不关鸧事也。

  历底

  问曰。

谚云贼无历底中道回。

谓内应导引为历底。

何也。

答曰。

按周礼有狄鞮氏。

掌译蛮夷之言。

礼云。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

达其志。

道其欲。

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

此盖谓译导相因耳。

今言外人未相练悉。

不能来为贼盗。

因籍当家有人导引。

依其冲要孤虚。

故谓之狄鞮也。

俗语音讹。

变言历底耳。

  门限

  问曰。俗谓门限为门蒨。何也。答曰。按尔雅曰。柣谓之阈。郭景纯注曰。门限也。音切。今言门蒨。是柣声之转耳。字宜为柣而作切音。

  替

  问曰。

新故交代。

谓之为替。

何也。

答曰。

按尔雅云。

替。

废也。

诗称。

勿替引之。

传云。

无替旧职。

皆谓不废坠耳。

前人既废。

后人代之。

故总谓代为替。

近者俗人作鬄发字讹舛。

妄改作。

人因以为替代之字。

相承行之。

寻问根源。

莫能解说。

武德中。

余忝中书舍人。

专掌纶诰。

于时中书令密国公平原封德彝亦性爱苍雅。

留心文字。

诏勅宣行。

务合训典。

举余厘正。

大改违失。

因尔始为替代之字。

自兹已后。

莫不化焉。

字绝矣。

又鞾履之屉说计反。

自有正文。

鞍下屉脊。

义亦无异。

今既见替代字如此。

遂作替脊。

失其义旨。

此屉非谓交代以替脊背。

较然可知矣。

  乐石

  或问曰。

秦始皇峄山刻石文云。

刻兹乐石。

乐石何也。

答曰。

许慎说文解字曰。

磬。

乐石也。

乐石即磬也。

禹贡称徐州。

峄阳孤桐。

泗滨浮磬。

言泗水之滨有石可以为磬。

盖秦之所刻即是磬石。

近泗滨。

故谓之乐石尔。

所以独峄山之文以称之。

他刻石文则无此语也。

而近代文士遂总用碑碣之事。

盖失之矣。

  享

  或问曰。

俗呼某人处为某享火刚反。

其义何也。

答曰。

此是乡声之转耳。

乡者。

居也。

州乡之乡取此为义。

故子产有云。

毁于西乡。

又向对之向。

古文典籍卒无向字。

寻其旨趣。

本因乡字始有向音。

今之向字若于六书。

自是北牖耳。

诗云塞向墐户是也。

  迥

  迥远之迥。

今俗读之音户蓥反。

按潘岳西征赋云。

览亡王之骄淫。

窜南巢以投命。

坐积薪以待然。

方指日而比盛。

人度量之乖舛。

何相越之辽迥。

以韵而言。

或有此音矣。

  上下

  荀爽与李膺书云。

舍馆上下。

福祚日新。

此盖古来人士致书相问之常辞耳。

凡言上下者。

犹称尊卑总论也。

此类非一。

是以王逸少父子与人书。

每云。

上下数动静。

上下咸宜。

上者属于尊亲。

下者明谓子弟。

为论及彼之尊上。

所以上字皆为县阙。

而江南士俗近相承。

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复。

皆指父母为上下。

深不达其意耳。

  孟仲叔季 #

  元者。

始也。

孟者。

长也。

伯。

仲。

叔。

季。

亦以次序相承。

是以古人立名字。

多依此为义理。

元将。

仲将。

元方。

季方。

孟丙。

仲壬。

孟坚。

仲叔。

伯符。

仲谋之类是也。

今流俗君子不思其义。

或兄弟四五同称一仲。

昆季十数。

但连一叔。

失之远矣。

  扃

  铉者。

鼎之耳。

易称金铉。

玉铉是也。

扃者。

关也。

礼云。

入户奉扃。

今之宫中犹呼门户短关以关钮者为门扃。

又左传云。

楚人惎之脱扃。

庄周云。

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

皆谓钮屈之内小关者尔。

而礼器有鼎扃者。

字或亦作鼎。

谓横关之物以扛举之耳。

所以贯铉。

非即铉也。

而先儒说者读扃为铉。

合作一物。

失之远矣。

若谓铉非鼎耳者。

易辞不应云黄耳金铉。

据此而言。

非鼎明矣。

  示

  许氏说文解字解示字云。

天垂象。

见吉凶。

所以示人。

从三垂。

日月星也。

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所以祸。

福。

禨。

祥。

神。

祇之字皆从于示。

而周官古文所论神祇皆以为示字。

盖古从省借耳。

今之学者不知示字本义。

便同福。

祥之属。

字皆从示。

乃云祇旁立字。

此不究其源也。

  仇

  怨偶曰仇。

义与雠同。

尝试之字。

义与曾同。

邀迎之字。

义与要同。

而音读各异。

不相假借。

今之流俗。

径读仇为雠。

读尝为曾。

读邀为要。

殊为爽失。

若然者。

初字训始。

宏字训大。

淑字训善。

亦可读初为始。

读宏为大。

读淑为善邪。

  愈

  愈。

胜也。

故病差者言愈。

诗云。

政事愈蹙。

楚辞云。

不侵兮愈疏。

此愈并言渐就耳。

文史用之者。

皆取此意。

与病愈义同。

而江南近俗读愈皆变为踰。

关内学者递相放习。

亦为难解。

  舍

  舍字训止。

训息也。

人舍屋及星辰次舍其义皆同。

论语云。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谓晓夕不止息耳。

庄周云。

百舍重趼。

谓在道多止息耳。

今人皆不言舍。

尽改音舍。

违义借读。

于理僻谬。

  饬

  饬者。

谨也。

敬也。

音与勅同。

字从食从力。

其修饰之字从巾。

书云。

饬天之命。

月令云。

饬丧纪。

考功记曰。

饬力以长地财。

谨按吕后诏称。

高皇帝匡饬天下。

武帝诏称。

饬躬齐精。

并是谨敬之义。

诸如此类。

文籍有用饬者。

其意皆同。

曲学之士不能详别。

遂使书写讹谬。

饰。

饬两字混而为一。

并食傍作芳。

纵或知有勅音。

止谓借饰为饬耳。

全不辨者。

总读为饰。

盖大失之矣。

  陵迟

  蔡南问。

干凿度云王道陵迟。

何谓陵迟。

董勋答曰。

舒疾有节。

礼云。

丧事虽遽不陵节。

是王道越于迟节。

言教不行也。

按陵为陵阜之陵。

而迟者迟迟微细削小之义。

今俗语犹然。

又迟即夷也。

古者迟。

夷通用。

书称迟任有言曰。

迟字音夷。

亦音迟。

淮南说冯夷河伯。

乃为迟字。

史籍或言陵迟。

或言陵夷。

其义一也。

夷者。

平也。

言陵阜渐平。

喻王道弛替耳。

越于迟节。

曲而未允。

  献左氏传 #

  蔡南问。

北平侯始献左氏传。

北平侯从谁得之。

董勋答曰。

诸奇书左传。

周礼之属。

悉从河间王所得也。

按许氏说文解字序云。

北平侯张苍献左氏春秋传书。

张苍本以客从高祖。

历位诸侯相。

御史大夫。

苍凡好书无所不观。

无所不通。

孝文四年为丞相。

百余岁。

孝景五年薨。

而河间献王。

景帝之子。

校其年月不相及。

殆非献王所得明矣。

  禽

  或问。

易云失前禽。

唯谓鸟耶。

及其兽耶。

董勋答曰。

凡鸟未孕者为禽。

鸟兽通耳。

按言通是也。

未孕非也。

禽者取禽制于人。

不别孕与未孕。

礼云。

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

传曰。

男贽。

大者玉帛。

小者禽兽。

岂论孕不孕乎。

又传称收禽挟囚。

汉高祖云此其所以为我禽。

诸如此类。

皆属于人。

亦取禽制之义。

岂又辨孕育哉。

尔雅云。

二足而羽谓之禽。

四足而毛谓之兽。

自是总别飞走大名。

与禽制之义不相妨也。

  关雎

  蔡南问。

诗关雎。

尸鸠于今何鸟。

董勋答曰。

旧说云。

关雎。

白鷢。

尸鸠。

鵩。

未之审。

按关关。

和声。

雎鸠。

王雎。

诗序总撮句内二字以为篇名耳。

不得即呼雎鸠为关雎也。

譬犹交交桑扈。

岂可便谓桑扈为交桑乎。

于嗟乎驺虞。

岂可谓于驺耶。

问者混糅。

答又不析。

俱失之矣。

  殊死

  或问曰。

每见赦书或云殊死以下。

或云死罪以下。

为有异否。

何谓殊死。

董勋答曰。

殊。

异也。

死有异死者。

大逆族诛枭首斩腰。

易有焚如之刑也。

汉高帝初兴之际。

死罪已下。

是为异死者不赦也。

世祖始起。

赦殊死以下。

是谓异死者皆赦也。

按称殊死。

绝死。

谓斩刑也。

春秋传曰。

断其木而不殊。

班书韩延寿传云。

门下掾自刭。

人救不殊。

殊者训绝。

而死有斩。

绞。

故或云殊死。

或云死。

但云死者。

绞缢刑也。

云殊死者。

身首分离。

死内之重也。

非取殊异为名。

又汉高帝五年赦天下殊死已下。

何言不赦乎。

汉令云。

蛮夷有罪当殊之。

而应劭释云。

殊之者死也。

义与诛同。

此说亦未尽。

  抉目

  应劭风俗通义云。

吴王夫差大败齐于艾陵。

还。

诛子胥。

取其身流之江。

抉其目东门。

曰。

使汝视越之入吴也。

按史记吴子胥传。

吴世家及越絶等诸书。

子胥本谏夫差伐齐。

称越之在吴。

心腹之疾。

越不为沼。

吴其泯矣。

齐之于我。

疥癣耳。

夫差不听。

子胥曰。

嗟乎。

吴朝必生荆棘。

麋鹿游于姑苏之台。

夫差既败齐师而还。

赐子胥剑以死。

子胥曰。

抉吾目着于东门。

以视越之入吴。

此是子胥知越必灭吴。

怨其言之不用耳。

夫差以不信其言。

故杀之。

宁有夫差肯自云越当入吴而令子胥自视。

此语谬矣。

  无恙

  又释无恙云。

上古之时。

草居露宿。

恙。

噬人虫也。

善食人心。

人每患苦之。

凡相问曰无恙乎。

非谓疾也。

按尔雅云。

恙。

忧心也。

楚辞九辨云。

还及君之无恙。

此言及君之无忧。

岂谓不被虫噬乎。

汉元帝诏贡禹曰。

今生有疾。

何恙不已。

乃上疏乞骸骨。

此言病何忧不差而乞骸骨。

岂又被虫食心耶。

凡言无恙。

谓无忧耳。

安得食人之虫总名恙乎。

  圈称

  陈留风俗传自序云。

圈公之后。

圈公为秦博士。

避地南山。

汉祖聘之。

不就。

惠太子即位。

以圈公为司徒。

自圈公至称。

传世十一。

按班书述四皓。

但有园公。

非圈公也。

公当秦之时。

避地而入商洛深山。

则不为博士明矣。

又汉初不置司徒。

安得以圈公为之乎。

且呼惠帝为惠太子。

无意义。

孟举之说实为鄙野。

近代草莱末学之人。

多喜自撰家谱。

处置昭穆。

妄称爵位。

至有云黄帝时为御史大夫。

周宣王时为丞相。

汉光武时为相州刺史。

不知本末。

转相诳耀。

皆此类也。

又云。

吕伯。

成哀之时兄弟三人并为丞相。

按班书纪传及百官表。

成哀之时无丞相姓吕者。

而云兄弟三人为之。

何所取哉。

斯谬甚多。

难以具举。

  婴奥

  陶弘景注本草云。

蒲萄作酒。

云用其胶汁。

又说。

即是江南婴奥。

恐如北土枳之类橘耳。

按蒲萄酒即其多聚而酿之。

安得胶事。

婴奥。

蒲萄。

种类殊别。

江南自是蒲萄。

北土兼有婴奥。

斯则非一物明矣。

  稻秫稬 #

  本草有秫米。

稻米。

稬米三者。

并别出而体不同。

陶弘景注秫米云。

此即今人以作酒及糖者。

方药不止用。

噍嚼以涂漆创及酿酒诸药醪耳。

注稉云。

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

秔米。

即是两物。

云稻米穅白如霜。

今江东无此。

皆通呼稉米为稻米耳。

不知其色类复云何。

按本草所谓秫米者即今之似黍米而粒小者耳。

其米亦堪作酒而不及黍。

所谓稻米者。

今稬米耳。

而陶公以稬为秫。

不识稻是稬。

故说之不晓。

许氏说文解字曰。

秫。

稷粇者。

稻。

稌也。

沛国谓稻为稌。

又急就篇云。

稻黍秫稷。

左太冲蜀都赋云。

稉稻漠漠。

益知稻即稬。

共稉并出矣。

然后以稻是有芒之谷。

故于后通呼稉稬总谓之稻。

孔子曰。

食夫稻。

周官有稻人之职。

汉置稻米使者。

此并非指属稻稬之一色。

所以后人混稬。

不知稻本是稬耳。

  沙苑

  本草云。

防风。

出沙苑川泽及邯郸。

琅琊。

上蔡。

陶弘景注云。

郡县无名沙苑者。

按今同州沙苑之内犹有防风。

此乃古昔已来土宜所出。

故本草称之耳。

自晋东徙。

区宇分崩。

扬越之地与三辅隔绝。

所以彼人不识沙苑。

陶公生长江南。

间有此惑。

乃于郡县名求之。

竟不知处。

盖亦尺有所短乎。

  苦菜

  本草云。

苦菜。

味苦。

名茶草。

一名游东。

生益州川谷及山陵旁。

陵冬不凋死。

陶公弘景注云。

疑此即今茗。

茗一名茶。

又令人不眠。

今陵冬不凋。

而嫌其止生益州。

益州乃有苦蘵耳。

桐君药録云。

苦菜。

三月生扶疎。

六月华从叶出。

八月实落根后生。

冬不枯。

今茗极似此。

按此苦菜即诗人所称谁谓荼苦。

荼音涂。

其状全似苦而细叶。

断有白汁。

味极苦。

陵冬不凋。

桐君所说正得体状。

近来诸人无识之者。

今吴蜀之俗谓苦菜者。

即尔雅所谓。

蘵。

黄蒢尔。

陶公虽知俗呼苦蘵为苦菜。

而不识其苦菜之形。

以其一名茶。

乃将作茗。

巧说滋蔓。

秖增烦惑。

且本草说其主疗疾病。

功力甚多。

茗草岂有此效乎。

  仓米

  本草有陈廪米。

陶弘景注云。

此今久仓陈赤者。

下条有稉米。

弘景又注云。

此即今常所食米。

前陈廪米亦是此种。

以廪给军人。

故曰廪耳。

按陈廪米正是陈仓米。

廪即是仓。

其义无别。

陶公既知已久入仓故谓之陈。

而不知呼仓为廪。

改易本字。

妄以廪给为名。

殊为失理。

  羹臛

  王叔师注楚辞招魂云。

有菜曰羹。

无菜曰臛。

案礼云。

羹之有菜者用梜。

其无菜者不用梜。

又苹藻二物即是铏羹之芼。

安在其无菜乎。

羹之与臛。

烹者以异齐。

调和不同。

非系于菜也。

今之膳者。

空菜不废为臛。

纯肉亦得名羹。

皆取于旧名耳。